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topics

全部话题 - 话题: 小说全集
首页 上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
s*****V
发帖数: 21731
1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ilitary 讨论区 】
发信人: saturnV (土星五号), 信区: Military
标 题: 藤井省三:鲁迅文学永远活在日本人心底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hu Feb 2 00:42:35 2012, 美东)
日本媒体最早介绍鲁迅,是鲁迅在日本留学最后一年——1909年的事,在明治中期
的著名评论家三宅雪岭担任主笔的半月刊《日本和日本人》5月1日那一期上。这期的“
文艺杂事”栏目中,刊登了这样的报道:“本乡(东京的地名——笔者注)周某,不过
二十五六岁的中国人兄弟,读了很多英德两国语言的西洋作品,而后在东京出版了只需
30钱的书《域外小说集》……”记载了鲁迅、周作人兄弟的世界文学全集《域外小说集
》第一卷的刊行。鲁迅的本名正是周树人。这是包括中国在内世界上最早介绍鲁迅的文
章。
最早登载鲁迅作品日语译文的是北京的日语周刊《北京周报》(1922年6月4日第19
号),译者是周作人,作品为《孔乙己》。《北京周报》其后还刊登了鲁迅自身翻译的
童话《兔和猫》。这两篇是世界上最早翻译的鲁迅作品。
此后在日本国内由日本人翻译的鲁迅作品开始增加。19... 阅读全帖
m***n
发帖数: 12188
2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王安石变法与中华历史周期律
当代中国在改革中。
因此,历史上的所有“改革家”,一个个都被套上了一层金灿灿的光环,商鞅吴起这种
小人也都成了改革家,悲剧英雄。电视电影一个个上。其悲剧结局也成了“在中国,改
革家自古以来就没有好下场”,乃至“中华文明劣根性”之类议论的依据,(《河殇》
里面,一堆堆这种改革家的悲剧。)
其实我看,他们的下场,就是本论坛某网友说的,“不积攒人品的结果。”
这是古代历史论坛,不谈现代,在古代中国,最著名的改革家,大概是王安石。尤其,
列宁说了一句:“王安石是中国十一世纪的著名改革家。” 所以,在前几十年的大陆
报纸和历史书上,这句话被引用了无数次(我小时候读过的《上下五千年》就有)。甚
至进了中学历史教科书,王安石也变得无比高大。(在那个时代,等于套上了一层无敌
光环,在后来,因为改革本身是一个不可批判的词汇,所以无敌光环继续有效)。
天知道列宁是在哪本小册子看到王安石这个名字的!其实列宁很可能连契丹和宋有什么
区别都不知道。中亚各民族倒是记得有一个契丹,这个契丹就是中国,因此,王安石是
契丹的宰相。
王安石这个人物,也确实有成为圣人的品质。不二色,没有物质享受的爱好,具体就不
说了,爱好... 阅读全帖
t**********t
发帖数: 12071
3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李钟玄回忆录(ZZ)
我1918年出生于河南省济源市五龙口镇河头村一个农民家庭。祖父、父亲
均务农,是个中等家庭。父亲在我一岁时就去世了,祖父也在我九岁时去世,
父亲弟兄三人,就留下我一个独生子。6岁上私塾,8岁读四书,12岁读高小,
14岁考入本县简易师范,18岁当教员,19岁那年抗日战争爆发,投笔从戎。
祖母、母亲在我12岁时就给我娶了个大我4 岁的媳妇,当时年纪小也无所
谓,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满也增长,这倒使我从小就没有恋家思想,读师范时
就很少回家,假期都到同学家去玩,师范学校停办那一年,在家中闷不过,曾
离家出走,以后在涧北教书。
师范学习四年,对我的影响很大。当我1932年考入济源师范时,我党正在
济源山区发起暴动,师范是暴动的策源地,教员有的是共产党员,有的是进步
青年,在他们的影响下,读了许多进步小说,如《郭沫若全集》,《蒋光慈全
集》,以及张资平、郁达夫、成仿吾等的小说,思想为之一新。我上私塾时曾
读过四书、古文,语文基础较好,喜欢读书,对一般课程,完全是应付态度。
上课时装着听讲仍在低头看书。喜爱运动,课间10分钟休息,还要跑到球场打
一会球,同学叫我“小铁人”。我是学校的田径选手,篮球
l*w
发帖数: 3758
4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习仲勋在党中央排第几
两码事,小说事件初衷就是西北b帮被刘澜涛整肃的厉害,所以才要写小说歌颂刘志丹,
否则西北帮因为高岗的事情抬不起头来。
习在里面搅合极深。就是为了给西北的同志争口气,然后就被打了现行。当时康生和修
养关系很好的,主编修养全集的。后来是选边站的结果。
c****i
发帖数: 7933
5
如何伪装成一名资深的古典文学爱好者

anglewoo
发表于 2012-1-18 06:50:47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本帖最后由 anglewoo 于 2012-1-18 20:25 编辑
看了刘俐俐那一期的《非你》,我心理那个酸水蒸馏一下都可以当醋用了。小姑娘上去
秀了一把Heroic couplet,一帮坐龙椅的老板很少读到,但卧虎藏龙的网络扫盲帖那个
专业啊,再下去是不是要普及”压力死多的“形而上学了啊?海德格尔的Being了啊?
我一个学古代文学的,还躲在书房里肯吃肯吃读诗经楚辞读个神马劲儿啊?
本期《非你》让我悟了啊,老子也有慧能风动幡动的天分了啊,看来这年头不装一把不
行啊。再不装就连综艺选秀节目都看不下去了啊。
好了,言归正传
作为在数典资深装逼人士,分享一些多年的装逼心得,希望能帮助各位真伪中国古代文
学爱好者的装逼道路一帆风顺。
第一,除非你对下列作家那些耳熟能详的作品有非常深刻的理解,否则请不要轻易牵扯
到他们,尽量找点偏僻一点的话题:
李白、杜甫、黄庭坚
就举三个例子吧,我觉得已经足够了。如果你确实想和大家分享李杜苏黄,至少要对蘅
塘退士的唐诗三百... 阅读全帖
s*****V
发帖数: 21731
6
日本媒体最早介绍鲁迅,是鲁迅在日本留学最后一年——1909年的事,在明治中期
的著名评论家三宅雪岭担任主笔的半月刊《日本和日本人》5月1日那一期上。这期的“
文艺杂事”栏目中,刊登了这样的报道:“本乡(东京的地名——笔者注)周某,不过
二十五六岁的中国人兄弟,读了很多英德两国语言的西洋作品,而后在东京出版了只需
30钱的书《域外小说集》……”记载了鲁迅、周作人兄弟的世界文学全集《域外小说集
》第一卷的刊行。鲁迅的本名正是周树人。这是包括中国在内世界上最早介绍鲁迅的文
章。
最早登载鲁迅作品日语译文的是北京的日语周刊《北京周报》(1922年6月4日第19
号),译者是周作人,作品为《孔乙己》。《北京周报》其后还刊登了鲁迅自身翻译的
童话《兔和猫》。这两篇是世界上最早翻译的鲁迅作品。
此后在日本国内由日本人翻译的鲁迅作品开始增加。1935年岩波书店出版了岩波文
库版《鲁迅选集》,1937年改造社出版了7卷本的《大鲁迅全集》,由此鲁迅成为了日
本读书界不能或忘的名字。
鲁迅受过夏目漱石的《哥儿》、森鸥外的《舞姬》、武者小路实笃的《一个青年的
梦》、芥川龙之介的《毛利先生》等日本文学的影响。另... 阅读全帖
g***e
发帖数: 4074
7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鲁迅写杂文?
如果你看看鲁迅的全集,你会发现他的杂文站了相当的比例。
而且鲁迅没有长篇小说,小说占其文字的比例太低,这恰恰又都是诺贝尔文学奖很看中
的方面。《中国小说史略》更不再诺贝尔文学奖考虑的范畴之列。同理,《管锥编》也
不会为钱钟书挣来一个诺贝尔奖。
实际上,鲁迅提名过诺奖也是中国的报纸和宣传提出的,瑞典那边没有这么的消息。白
话文重要不重要?确实对中国意义巨大。但是白话文运动是很多人在出力。要是你看过
胡适的白话文文字,你会发现他白话得更彻底,这也是为什么台湾宣传胡适之为白话文
的中心人物。鲁迅在中国文坛的地位不会被抹煞,但是实事求是的讲,由于自身作品和
时代的国际背景原因,他始终没有走进过诺贝尔奖委员会的视野。
泰戈尔之所以靠诗歌拿了亚洲的第一个诺贝尔文学奖,印度在西方国家眼里更早进入视
线是一个重要因素,而他的作品是直接用英文写作也是非常重要的原因。
p******9
发帖数: 7130
8
我观师东兵与“前国家领导人”子女的风波
作者: 海之力 | 来源: ***旗帜网 |
有“北师南叶”之称的著名当代中国政治小说作家师东兵被逮捕,罪名是“虚构认识国
家领导人诈骗”,称其诈骗了八名受害人。有报道说,师东兵是因为讨伐深圳市长贪官
许宗衡而声名大振,与此同时,师东兵的“访谈录”受到数位前领导人子女们的强烈质
疑。这些子女们表明要通过法律程序,追究师东兵访谈造假、毁坏领导人名誉的责任。
作为一位坚持***思想的战士,我上高中时曾在书摊上看到了师东兵的《决定中国命运
的二十八天》书,断定是一本符合历史逻辑、历史背景与人物特色的客观叙述文革的好
作品。对历史人物的言论的描写具有时代特色,从***拥护者的视角读这本著作,更加
坚定了自己以前的判断及理念。从此,我知道了一红一黑的两位党史小说作家:师东兵
、叶永烈。高中时期另外买了师老另外两部著作《秦城冷月——江青被捕之后秘闻》及
《短暂的春秋》两部书,这些书后来都被我一位弟弟弄散失了。这些书的理念与笔者的
长期判断与推测是很接近的,尽管有些缺点,如表面对个别走资派有所赞扬的话语,但
整个来说是站在***思想、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的立场上的... 阅读全帖
g**1
发帖数: 10330
9
http://www.xzbu.com/5/view-3179613.htm
摘要:加拿大华裔女大学生曹禅的原创音乐剧《时光当铺》在世界巡演,并在2011年大
邱国际音乐剧节和纽约国际实验戏剧节上获得很高荣誉。本文简介了曹禅特殊的成长经
历和艺术才华,指出《时光当铺》是一部反思加拿大华人移民史和美国“9·11”恐怖
事件后果的严肃戏剧,具有诗性、跨文化性和宗教性的特质,在叙事、结构、音乐、舞
蹈、布景等各个层面,都散发出浑朴、高贵、幽邃和华严的艺术光芒,体现出一位年轻
华裔女性对恩典问题的深度探讨。
中国论文网 http://www.xzbu.com/5/view-3179613.htm
关键词:曹禅;《时光当铺》;音乐剧;诗性;恩典
中图分类号:I10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163(2012)2-0045-05
历史上,有这样的音乐剧吗?
它由斯坦福大学28位莘莘学子出演,他们来自各个专业和族裔,平均年龄21岁,边
求学边打工。
它在斯坦福校园连续上演12场,场场爆满,有的观众长途驱车,站着,泪眼看完演
出。
它在世界巡演,走进韩国大邱、中国澳门、成都、北京、加拿大... 阅读全帖
S***a
发帖数: 3956
10
不但省纸还省硬盘省带宽。
至于阅读效率么,汉字跟英语词的平均翻译比是1.5比1。全集哈利波特只相当于150万
汉字的内容。这种长度的小说在英语世界是排前几名的鸿篇巨著,在起点字数榜上排一
千名都很勉强。
刚刚随手查了一下,起点上现在字数排名3049的小说“六道帝尊”刚好150万字。比我
印象中的还要牛一点。
z****n
发帖数: 3189
11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女外f是怎么养成的
网易教育讯 (来源:厦门日报)继小学六年级考了雅思7分后,本报《花季》小作者、
厦门一中初三学生张若琦本月考出雅思超高分:8分!
不过,更重要的是,这位14岁女孩并非靠刷题来拿到高分,她也没上过一天的英语补习
班。张若琦昨天说,每次考试前,大约用一周来准备。她甚至都不专门学语法,曾困惑
地问同学:定语从句是什么?出生于2000年的张若琦应该是靠她的英语积累来应试,她
还刚刚出版了一本中英文欧洲游记,24万字写了她在欧洲漫游经历。
把8个暑假泡在欧洲后,这位“00”后已经决定以后要在奥地利生活,她因此开始学习
德语。
2500多个单词 她一个暑假背完
应该说,张若琦成为“雅思女”,“虎妈”很重要。昨天没有露面的张妈妈看来是很早
就规划了女儿到国外读书的人生,她认为,英文要学得好,词汇量最重要,因此,在女
儿小学三年级的暑假,她开始要她背少儿版的英汉双解字典。
张若琦从字母A背起,用了一个暑假,背完了这本词典的2500多个单词。其中的枯燥可
想而知。但是,她当时还不知,这只是个开始。
小学四年级,“虎妈”开始让女儿学习新概念英语,张若琦说,每篇课文,除了听,还
要背,最后要默写。和背单词一... 阅读全帖
M******a
发帖数: 6723
12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文革知青中的读书风气
http://www.hxzq.net/aspshow/showarticle.asp?id=2311

文革知青中的读书风气
作者:老例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大陆一般城镇里学校的读书风气就比较好,六十年代初读毛选(*
选集)、中苏论战等政治因素进一步助长了这种风气。文革初期,更是因应大批判与派
性斗争,以及对文革乱象困惑而进行的思考,到六十年代末期,以老三届学生为主的(
地下)读书自学风气达到高潮,尔后这些老红卫兵自然也将读书风气带到乡村及边疆。
另一方面,客观来说,无论是老三届知青还是七十年代下乡的知青,在学校接受的教育
确实有限;然而,或许正是意识到这个缺憾,当时不少知青都坚持了阅读、自学的良好
习惯,读书风气在各地知青中十分盛行。甚至可以说,几乎是伴随着上山下乡行程的开
始,知青们的读书生活也就开始了。
到黑龙江插队的上海知青刘琪(1954-)回忆说:“刚满十六岁的我去黑龙江呼玛
插队时,行李中最重的一个木板箱里装满了我的主要藏书。……外国文学类有狄更斯的
《大卫.科伯菲尔》和《双城记》、勃朗特的《简爱》、巴尔扎克的《高老头》和《欧
也妮.葛朗台》、雨果的《九三年》...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13
科幻小说《三体》里面有句话,叫做:我消灭你,与你无关。这句话真够嚣张跋扈,但
却充满大智慧,说明了大趋势,揭示了整个人类世界前进和发展的基本规律。
看完《三体》第一部 全集20%的位置的时候。
心情读写起起伏伏
从看不懂到有了概念,一会觉得自己也不过是蝼蚁一般,一会觉得三体做的也不偿没道
理,然后又觉得这可是我们自己自取灭亡,又觉得那么可笑和讽刺。
除了大段科学描述我跳得很快以外,都是很愉快的。
一直觉得,和三体比起来,黑客帝国显得苍白,星球大战非常幼稚,漫威那一堆宇宙,
除了炫酷,毫无逻辑。
道格拉斯·亚当斯的《银河系漫游指南》中,有一种酷刑叫绝对透视漩涡。让人瞬间看
见无限的宇宙、无限多的恒星,它们之间无限远的距离,以及你自己——一个小到不可
见的点上的一个小到不可见的点。所有看到的人都瞬间崩溃。它从根本尺度上摧毁了人
的存在感。大刘代表作、恢弘壮丽的《三体》中的“大尺度”,正是对每一位读者施此
酷刑。
《三体》的巧妙就在于,刘慈欣的本意,从来都不是要塑造人物
确实,他不是没有能力塑造,而是根本无意塑造
就象我们回想历史的时候,其实也只能看到一群群的人,没有什么个体。
上升到整个文...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14
3/15
作者: 萨沙
第二阶段,铁壁合围,八路军没有突围的部队损失较大,好在大部已经突围成功
从5月11日开始到15日,日军开始所谓的收网打大鱼时期。
这一阶段,不同于以往日军的分路出兵,最终合击包围的战术,而是采用了所谓铁壁合
围战术。
日伪军兵力虽然不是很多,毕竟也有3万多人,其中作为主力的日军为2万多人,这是历
史上绝无仅有的,冀中八路军从没遭受过这种规模的扫荡。
冀中根据地当时已经被分割的很厉害,八路军控制区就剩巴掌大,所以日军能够集中大
兵力,进行密集合围。
日军将包围圈分为四个区域,分别集中重兵进行所谓的密集扫荡,以人贴人的铁壁方式
(日本兵和日本兵之间相聚10到15米),一个八路军也不放过。
11日,日伪军首先出动7000、8000人攻击深县南部地区与深县安平路西的晋县深泽安平
地区。
12日,日伪军出动1万多人,攻击深县武强饶阳献县地区与深县磨头路西深县束鹿地区。
双方激战到15日,这两个地区没有突围的八路军伤亡很大,地方政权大部分被摧毁。
这段时期八路军伤亡虽不轻,尚且不伤筋动骨,毕竟很多已经突围出去了。
到了5月15日,日军停止了打大鱼的活动,虽然战果比较明显,但...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15
【 以下文字转载自 Dreamer 讨论区 】
发信人: Dreamer (不要问我从哪里来), 信区: Dreamer
标 题: 转3片《我的青春都浪费了》,纪念那个时代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hu Oct 10 20:32:43 2019, 美东)
【小洁篇】by laocat

我的青春都浪费了,是因为一直到大学毕业都没有什么真正的性生活,甚至还不如童年
的时候!
我出生在某大城市,童年和少年的时候差不多是在花丛种度过的。那个城市的女孩,在
全国颜值比一直都是很高的,也在演艺界出了不少女明星!
小的时候我非常好色,也没有辜负周围的美好春光!记得我们大院当时有几位和我年龄
相仿的女孩,差不多各个都是美少女。小雪,小洁,晓红,还有那小颖一家姐妹三支花
,不能說各个绝色,但也绝对是小萝莉!那个时候业余活动比较贫乏,所以男女之事也
成为我们少时的一种娱乐。
我和小洁,小颖都有过实质性的性接触。她俩和我同岁,比我略大,在一个年级。从七
八岁开始,我们就亲过嘴,还在家里玩抚过彼此的性器官。当然,我们的战场不止于此
,还有在煤棚,在菜窖,在吊铺。
我和小洁家是隔着一堵墙的邻... 阅读全帖
f**z
发帖数: 186
16
他被鲁迅推为“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
冯至1905年9月15日出生于直隶省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
一个败落的盐商之家,原名冯承植,字君培。幼年失母的他性格内向,敏感好学。
1921年秋考入北京大学攻读德文。此时新文学已进入稳步发
展的时期,新文学社团层出不穷。
1923年5月,冯至在《创造季刊》上发表《绿衣人》等诗作
而引人注目,应邀加入了浅草社,在该社的刊物上发表了不少诗作,同时结识了一批爱
好新文学的青年同道,在文艺思想上受鲁迅、张定璜影响较大。1925年夏,浅草社陷于
停顿,冯至与好友杨晦、陈炜谟、陈翔鹤等发起沉钟社,成为该社的代表诗人。
这一时期,年轻的冯至贡献出了《我是一条小河》《蛇》等
传诵至今的抒情名篇。这些抒情幽婉、想象独特、音韵和谐的爱情诗,给人清新别致的
美感。
在1923年至1926年间即他18岁到21岁的时候,还接连奉献了
四篇相当成功的叙事长诗——《吹箫人的故事》《帷幔》《蚕马》《寺门之前》。前三
篇“取材于本国民间故事和古代传说,内容是民族的,但形式和风格却类似西方的叙事
谣曲。”(冯至:《外来的养分》)
《寺门... 阅读全帖
G****a
发帖数: 10208
17
来自主题: Missouri版 - 华尔街的书迷 (转载)
【 以下文字转载自 Shanghai 讨论区 】
发信人: nne (Argo), 信区: Shanghai
标 题: 华尔街的书迷
关键字: 伊林和别莱利曼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ue Mar 6 07:41:16 2012, 美东)
出国前夕,我从自己房间里两个插满各种图书的书架上抽出一本当时国内风行的《现代美国口语》和一本《英文书信写作》,连同写字台上早已翻烂的《新英汉字典》,一起塞进装满衣服的旅行箱。我回头瞥了一眼书架上四整册北京大学王力教授主编的《古代汉语》和有点陈旧的美国数学教授克莱曼的名著《古今数学思想》,心里默想不知还有没有机会把这二套自己最喜爱的书从头至尾认真读一遍。这两个书架上琳琅满目的书籍全是我十几年孜孜不倦地搜集的。从读小学高年级起,我就鬼迷心窍般一空就往上海福州路上的旧书店跑,同一群也是爱读书的青年和老年知识分子挤在一起等书店开门。为了省下钱多买书,常常拎着沉重的书包步行回家。虽然走得气喘吁吁,满头大汗,但一想到书包里有自己千辛万苦淘来的苏联著名科普作家伊林和别莱利曼的著作,文革前出版的趣味盎然的《数学小丛书》,和上山下乡运动时流行的数理化自学... 阅读全帖
c****i
发帖数: 7933
18
来自主题: LeisureTime版 - 非2是给王朔那个年代的人看的
看完非2,不觉得特好,但也没有特不好。很多场景对白更适合在文字中看。
整部电影仿佛是《王朔全集》(最早版)的第四部中某小说。荒诞、矫情,并试图用伪
情来倾覆伪情。多少年没看过了,但是当年某个义和团老英雄一类的感觉在电影中突然
恢复了。(没看过王朔那小说的不懂)
本片最适合的观众:在北京居住超过十年的、2000年以前毕业进入社会的、身家超过千
万人民币的普通男性中关村和CBD劳动者。他们的婚姻、人生、日常爱好其实都不过如
此。
上个月回国,一个已婚大学同学正在计划明年骑车去西藏,路上沿途叫小姐,并准备考
察捐款助学。这就是国内35-45岁的人生。香山告别会上的讲话其实就是他们的心声。
j******n
发帖数: 21641
19
来自主题: LeisureTime版 - 破千万卷
但真正喜欢并且有资格读书也就是说认识了3000字是在小学高年级,拿家
里的废旧牙膏皮去废品收购站换钱买一些小人书,总的来说,我比较懂事
早熟,因此很少买那些打打闹闹的连环画,比如“隋唐演义”之类的,更
多的是成语故事、科学家故事,偶尔会买魏巍的“东方”,写抗美援朝。
小学期间最厚的一本书是“天方夜谭”,家里有“一千另一夜”全本,但
看起来特别费劲,真正算得上精粹的还是阿里巴巴以及阿拉丁神灯。当时
选择书籍主要是适合我这个小孩的特点,注重知识性趣味性。上初中以后
家里人有意识地指导我读名著,开篇就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那也是
我整个中学唯一满怀激动读完的一本书,后来除了凡尔纳的科幻小说还真
没读什么,功利思想很重,其实严重的后果就是高考语文不及格,写文章
干巴巴的。来到南京著名的东南大学后,看到那么多书都没有读过,不禁
有些心急火燎,又吃不得热豆腐,起初很盲目的,大一大二跟风读了一些
弗洛伊德之类的作品,私下觉得他再怎样正确也于我无甚用处,你不能给
自私的人下定语说他恋母吧,虽然有时发觉自己有些自恋,你也不能想象
喜欢吃屎就是肛门期退化迟钝,我研究生期间的一同学就是北大心理学系
毕业的... 阅读全帖
e**5
发帖数: 645
20
来自主题: LeisureTime版 - 廖康:赏析李商隐的无题诗
通常大家都认为无题诗乃李商隐之首创。我不敢说在他之前没有人写过无题诗,而且很
多诗虽然没有冠以《无题》,但实际上也是无题之诗。《诗经》中多数歌谣原本都没有
标题,为了方便,编辑者就取诗中的几个字作为标题,比如《关雎》、《桃夭》、《燕
燕》等等。然而,以《无题》作为诗的题目这种写法,我们可以很有把握地说,至少是
由于李商隐才广为人知,才流行于世的。所以说它是李商隐的首创绝不为过。他为什么
要这样做呢?既然是写诗,不是写日记,是要拿出来让人看的,为什么不表明他写的主
题呢?显然,那一定是有难言之隐,一定是不想让读者明确地知道作者所指为何。而且
,正是由于作者没有标明主题,引起读者的猜测,注释家的研究,评论家的诠释,让诗
人们看到无题可以给人以更多想象的空间,才扩展了人们对诗意的理解和多层次的欣赏。
首先,让我们看看李商隐的七律《泪》:
永巷长年怨绮罗,离情终日思风波。湘江竹上痕无限,岘首碑前洒几多。
人去紫台秋入塞,兵残楚帐夜闻歌。朝来灞水桥边问,未抵青袍送玉珂。
这不是无题诗。赏析无题诗,我却以一首有题的七律开始,这是有意为之。目的有三:
一是作为对照,对比有标题的明确性和无题的朦胧美。... 阅读全帖
x**8
发帖数: 1165
21
很早以前写的一篇读书笔记,不过后来改成不读书笔记了。那时天上人间还在营业,据
说。姑妄言之,凑合看吧。
(先插个画。陈丹青和陈逸飞以前都是画小人书的。只是他们发达以后不画了。这个是
陈丹青画的,很棒或者不很棒,技术上不懂就不说了,不过人物之可爱坚毅,堪比宫崎
骏动画)
现在看书,俺基本上是乱看瞎翻,哪本书念起来不累,就看哪本。小说除外,因为俺现
在基本不看。
买书也一样。小说不买。全是字儿的,可以不花钱下载的,不买。 其它的捡好玩儿,
有彩色图片的买。包括小人书。就说说小人书。
最近买了一本沈尧伊画的《白马》,说八路军一匹马飞飞的故事。白马最后被日军俘虏
,绝食死了。看罢一声叹息,此马或许心乱,确是忠贞呀。
各种马的姿态,沈尧伊画得真好。人物也特别好看。57页“决赛那天好热闹呦!”,跨
幅俩页。数了数,老汉娃娃,婆姨八路军一共三十二人。神态各异,都值得研究。所以
俺研究了半天。[1]
沈尧伊很有名。 想想这样有名的画家,坐在屋里一笔不苟地画小人书, 而这本才卖一
块五毛的书让人受到启发。就觉得非常值。现在的画家,都比较奸,不会干这种事。
比如陈逸飞,非常有能力画一本关于八大胡同的,或者... 阅读全帖
n*e
发帖数: 63
22
来自主题: LeisureTime版 - 华尔街的书迷
出国前夕,我从自己房间里两个插满各种图书的书架上抽出一本当时国内风行的《现代
美国口语》和一本《英文书信写作》,连同写字台上早已翻烂的《新英汉字典》,一起
塞进装满衣服的旅行箱。我回头瞥了一眼书架上四整册北京大学王力教授主编的《古代
汉语》和有点陈旧的美国数学教授克莱曼的名著《古今数学思想》,心里默想不知还有
没有机会把这二套自己最喜爱的书从头至尾认真读一遍。这两个书架上琳琅满目的书籍
全是我十几年孜孜不倦地搜集的。从读小学高年级起,我就鬼迷心窍般一空就往上海福
州路上的旧书店跑,同一群也是爱读书的青年和老年知识分子挤在一起等书店开门。为
了省下钱多买书,常常拎着沉重的书包步行回家。虽然走得气喘吁吁,满头大汗,但一
想到书包里有自己千辛万苦淘来的苏联著名科普作家伊林和别莱利曼的著作,文革前出
版的趣味盎然的《数学小丛书》,和上山下乡运动时流行的数理化自学课本,心底就像
吃了冰激凌般一股凉意油然而生。这次背井离乡去美国留学,不知何时才能同这几百本
珍藏已久的图书再见面?
我来到芝加哥附近一所有着美丽校园的大学读统计学。虽然有助学金,也不用交学费,
但自己和其他大陆来的留学生一样,一分钱要... 阅读全帖
a*********7
发帖数: 30080
23
来自主题: LeisureTime版 - 李敖的诗
几乎没怎么读过李敖。对于他,印象最深的自然是他著名的狂言: 五十年来和五百年内
,中国人写白话文的前三名,李敖李敖李敖。他以杂文见称,我也许零星读过一些,也
许没有读过——大概应该读过一些罢? 还慕名读过他的"小说"法源寺,翻了十几页,
下决心人生苦短男人何苦为难男人?于是也就扔下了。
近日听说原传为朱令译作的《大麦歌》实为李敖译作(略有不同),不经意与人由该译
诗讨论到了李敖的古/近体诗水平。从一开始我就认为:如果《大麦歌》是朱令高中所
作,作为一个高中理科生的习作,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堪称优秀; 但如果不计作者年龄
身份,专看作品,那么作为译诗,有不“信”之嫌; 如果撇开翻译中的“信”光看这
首诗本身,倒可以称得上诗词爱好者中的佳作。现在知道了作者是李敖,要从这首诗判
断李敖的诗词水平,那得看这首诗在李敖作品中地位如何,是他的上上之作还是普通作
品,甚至只是年轻时候的劣作 -- 这将决定李敖的诗词水平相当于普通诗词爱好者
、高水平的诗词爱好者还是顶尖的诗词爱好者。
所以我以为光凭一首诗不好下断语,须多读几首——一时好奇,便四处寻李敖的诗读。
于是一生中的数小时光阴就这么浪费。
网上搜... 阅读全帖
x*******a
发帖数: 11067
24
因为在前两篇文里,我对沈从文沈先生颇有微辞,许多人便以为我是不爱沈先生的——
此言差矣。我非常喜欢沈从文沈先生的文章,我买了他的全集;但这并不妨碍我质疑他
的一些其它方面,比如他在外面偷吃时忘记自己当时是怎么苦苦追求张兆和的。
我再怎么对沈先生有微辞,都比不上刘文典。而且和我不同,我质疑的是沈先生的人品
,刘文典质疑的是沈先生的文章。刘文典和沈从文在西南联大有一段短暂的共事时光,
联大里那么多教授,他公开骂过、最最看不起的就是沈从文。1943年7月,沈从文被联
大中文系聘为教授,刘文典还为此勃然大怒:“陈寅格才是真正的教授,他该拿四百块
钱,我该拿四十块钱,沈从文只该拿四块钱!但我不会给沈从文四块的,他要是教授,
那我算什么?”在刘文典眼里,国学才是真正的学问,新文学根本是该被扫进垃圾堆里
的东西。
当时还有一个段子流传甚广。大家应该看过汪曾祺写过的《跑警报》(没看过的人建议
去读一下,汪先生这篇文章妙趣横生,堪称所有立志写散文灵长类动物的教材)。1940
年左右,日本的飞机经常轰炸昆明,西南联大的师生根据防空警报,常常要跑到郊外避
难,这便是“跑警报”。一次刘文典在跑警报的人流中看到... 阅读全帖
wh
发帖数: 141625
25
来自主题: LeisureTime版 - 【书】听王德儿威讲沈从文与冯至
在这个网页上找到沈从文全集和评论,包括沈的记胡也频、记丁玲、记丁玲续和凌宇的
全本传记,真牛:
http://www.eywedu.com/shencongwen/
但是没有古代服饰研究,呵呵。回头读那几篇人物记。丁玲、冰心我都没怎么读过,
doha喜欢冰心,我更想读读。
他去青岛疗养是哪一年?那时候他也很失落。给你看《合肥四姐妹》后面的几段:
沈从文从医院回家,忧郁症有好转。康复很慢,音乐成为他的伴侣,普契尼和威尔第成
了他的医生。他说,“语言不容易直接浸入我头脑中,但一接触到好的音乐,就完全投
降认输,因为它是唯一用过程来说教,而不以是非说教的改造人的工程师”。他常坐在
收音机旁,有时候音乐会使他落泪。
秋季开学时,北大取消了他的课程。1949年冬天,沈从文有了新的职务:在北京的历史
博物馆为文物贴标签。
沈从文和一群文化部的作家艺术家去青岛修养,埋怨他们对书对写作简直没有兴趣,每
天玩麻将。青岛的这些人和沈从文在湘西见到的人可不一样,那些沅河流域的水手和纤
夫、“吊脚楼”里的女子,他们“依然在那里把每个日子打发下去”,却激起他写作的
情感。他一点也不喜欢青岛的这帮人,也没有任何想... 阅读全帖
C******t
发帖数: 257
26
☆─────────────────────────────────────☆
Gilda (屠龙公主,好女不跟女斗) 于 (Mon Mar 28 15:21:22 2011, 美东) 提到:
徐辛的纪录片《克拉玛依》长达6小时,详尽记录1994年新疆克拉玛依友谊馆发生大火
、导致200多名学童葬身火海后,学童家长们10多年来痛苦不堪的生活与回忆。由于题
材敏感,该片在内地成为禁片,只能在今年3月的香港国际电影节和远在瑞士的洛迦诺
国际电影节上映。
花祭:纪录片《克拉玛依》。海报上市倒挂的红领巾,密密麻麻的是遇难的323名学生
的名字。克拉玛依官方给这300多个孩子们的命名是“因公牺牲”,而咒语一般令人无
法释怀的却是那句“让领导先走
http://my.opera.com/%E5%BC%A0%E9%81%93%E6%AD%A3/blog/show.dml/1
☆─────────────────────────────────────☆
powershadow (鲍鱼○英语好好玩) 于 (Mon Mar 28 15:54:22 2011, 美东) 提到:
天啊,6... 阅读全帖
f****i
发帖数: 20252
27
贴个讽刺小说
冰心:我们太太的客厅(据说是讽刺林徽因)
2009-09-27 18:11:26 来自: 第五天(用观念进行侵略,我们占领整条街)
我们太太的客厅
时间是一个最理想的北平的春天下午,温煦而光明。地点是我们太太的客厅。所谓太太
的客厅,当然指着我们的先生也有他的客厅,不过客人们少在那里聚会,从略。
我们的太太自己以为,她的客人们也以为她是当时当地的一个“沙龙”的主人。当时当
地的艺术家,诗人,以及一切人等,每逢清闲的下午,想喝一杯浓茶,或咖啡,想抽几
根好烟,想坐坐温软的沙发,想见见朋友,想有一个明眸皓齿能说会道的人儿,陪着他
们谈笑,便不须思索的拿起帽子和手杖,走路或坐车,把自己送到我们太太的客厅里来
。在这里,各人都能够得到他们所想望的一切。
正对着客厅的门,是一个半圆式的廊庑,上半截满嵌着玻璃,挂着淡黄色的软纱帘子。
窗外正开着深紫色的一树丁香,窗内挂着一只铜丝笼子,关着一只玲珑跳唱的金丝雀。
阳光从紫云中穿着淡黄纱浪进来,清脆的鸟声在中间流啭,屋子的一切,便好似蒙在鲛
觚之中的那般波动,软艳!窗下放着一个小小书桌,桌前一张转椅,桌上一大片厚玻璃
,罩着一张我们太太自... 阅读全帖
n*****w
发帖数: 1325
28
☆─────────────────────────────────────☆
Orchardpen (kk) 于 (Tue Sep 13 21:22:19 2011, 美东) 提到:
版上讨论“宫”的时候,我没看,因为看大家反映不怎么好,就放弃了。前段时间没啥
可看的了,就随便看了看,结果比我想象的要好,最起码我坚持看完了,中间有几段还
让我笑了好长时间。
这次看大家都说“步步惊心”怎么怎么好,赶紧找出来看,结果却有些失望,目前看到
第6集,感觉没什么特别出彩的地方,本来挺喜欢诗诗的,在这里却感觉不怎么招人待
见呢,没有别的片子里漂亮,打扮的也不行,化妆更是惨不忍睹,目前也没看出来演技
有什么好的地方。。。
虽说几个阿哥和配角演的还行,可是怎么还是感觉挺失望的涅。。。。
☆─────────────────────────────────────☆
somekiss (哎哟,不错喔~) 于 (Tue Sep 13 21:23:47 2011, 美东) 提到:
重口味?

☆─────────────────────────────────────☆
puri... 阅读全帖
h*l
发帖数: 226
29
来自主题: WaterWorld版 - 盗墓笔记真的太low了
自从知道盗墓要拍成电视剧后,一直很期待,因为是南派三叔亲自上阵,作者怎么
会忍心毁掉自己的小说呢,同时也很担心,担心不能还原小说中那种宏大壮观的场面,
毕竟国产剧的特效伤了很多观众的心啊。
结果,果然是五毛特效啊,尤其是乘船进水墓那里,一毛都多给了。其他的我就不
想吐槽了,广告植入太多,真的应该改名叫《红牛历险记》。并且个别人物演技用力过
猛,过于浮夸。总体上来讲,期望太大,让人更加失望。尤其是最后居然出了一个,必
须爱奇艺会员才能够观看全集,真是让人心碎的事情。
本来以为,《盗墓笔记》能够改变中国的网络剧现状,做一个领头羊,让中国的网
络剧发展起来,结果真是让人太失望了。甚至有网友说:还不如网络剧《心理罪》好看
。后来也去看了一下心理罪,虽然演员都是名不见经传的新人,但是真的还不错,有兴
趣的同学可以去看一下。
希望盗墓笔记接下来的拍摄能够吸取教训,在特效制作上多花点心思,少一点硬广
植入,还是很期待下一部,希望不要失望。
z**********e
发帖数: 22064
30
纹银、足银、折色银、金花银应该都能看出来吧。
不同时代的人有不同的经验。
http://www.sinoss.net/qikan/uploadfile/2010/1130/3263.pdf
中国社会历史评论Chinese Social History Review二零零四年第二辑
----------------------------------------------------------------------------
明代白银货币化与社会变迁
万明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北京 100732)
摘要:或许在明朝最重要的变化是白银货币化的成功。事实上,白银在明朝后期成为合
法的货币,摆脱了明朝
早期的不合法的地位。但是,白银货币化不是从皇帝制定法令开始的, 它出现的趋势
是自下向上的过程,而官
方的接受和推动则是随后才自上向下的。由于白银货币化,在成化和弘治统治之后,金
融和征税几乎从实物转
化为白银,它显现明初到晚明农业经济向货币经济的转变。一系列变化在整个社会方面
起因于白银。白银经济
表明市场经济的萌芽。市场经济发展的基础之一就是货币经济。如果我们只关注于商品
经... 阅读全帖
C********g
发帖数: 9656
31
来自主题: ChineseClassics版 - 赏析李商隐的无题诗
http://my.cnd.org/modules/wfsection/article.php?articleid=30616
廖康
通常大家都认为无题诗乃李商隐之首创。我不敢说在他之前没有人写过无题诗,而且很
多诗虽然没有冠以《无题》,但实际上也是无题之诗。《诗经》中多数歌谣原本都没有
标题,为了方便,编辑者就取诗中的几个字作为标题,比如《关雎》、《桃夭》、《燕
燕》等等。然而,以《无题》作为诗的题目这种写法,我们可以很有把握地说,至少是
由于李商隐才广为人知,才流行于世的。所以说它是李商隐的首创绝不为过。他为什么
要这样做呢?既然是写诗,不是写日记,是要拿出来让人看的,为什么不表明他写的主
题呢?显然,那一定是有难言之隐,一定是不想让读者明确地知道作者所指为何。而且
,正是由于作者没有标明主题,引起读者的猜测,注释家的研究,评论家的诠释,让诗
人们看到无题可以给人以更多想象的空间,才扩展了人们对诗意的理解和多层次的欣赏。
首先,让我们看看李商隐的七律《泪》:
永巷长年怨绮罗,离情终日思风波。
湘江竹上痕无限,岘首碑前洒几多。
人去紫台秋入塞,兵残楚帐夜闻歌。
朝来灞水桥边问,未抵青... 阅读全帖
L******s
发帖数: 2349
32
来自主题: Comic版 - [合集] 宫崎骏创作论
☆─────────────────────────────────────☆
rodney (过桥抽板) 于 (Thu Aug 21 01:24:10 2008) 提到:
转一个老帖子
宫崎骏创作论
宫崎骏创作论 (1)
----或曰:“再构筑作家”的肖像
文责:叶 精二
2. 致力创作的情念
-将对象物予以破坏、再构筑
宫崎监督改编过不少有原作的作品。比如《未来少年柯南》、《鲁邦三世》、《名
侦探福尔摩斯》、《魔女宅急便》等等。但是,只要读一读原作就会明白,在动画中几
乎感觉不到多少遵从原作的姿态。不如说是将已有工整形态的作品进行单方面的否定,
以超越一切的热情重新注入。这也可以说是身为动画家的宫崎监督朝小说家、漫画家发
起的决斗吧。
这不禁让人觉得,宫崎监督的独创性,是在他以原作为假想敌、不断斗争的过程中
酿成的一个侧面。
按顺序简述,首先《未来少年柯南》与亚历山大·凯的原作《The Incredible
Tide》(日文直译《大津波》,意译为《留下的人们》)几乎看不出什么共同之处。残
留的只有“超磁力兵器进行灭绝战争后”的世界观和一部分主... 阅读全帖
k********e
发帖数: 400
33
来自主题: Literature版 - 老舍的 离婚
最近,出于再学习中国文化的想法,看了些年代久远的书,开始
是<<三国演义>>, 然后是《连城决》:)) , 然后开始看老舍文集,
人民文学出版社的,说是文集,其实就是准全集。从1981年出版第一
卷开始,断断续续一直到1999年,一共19(?)卷。
以前我只看过老舍的"茶馆",还是话剧,不是原著。"骆驼祥子"是
断断续续看了,印象不深。但是却存着对老舍的好奇。我总觉得
他与小时候语文课本中学到的老舍一定有所不同。
从图书馆借了书后,一部一部的看,"赵子曰","二马" 都写的很好,
人物总是着语不多即跃然纸上。老舍在我心中的形象也渐渐丰富。
今天,一口气看完了<<离婚>>,心中大大叫好。
我好久不看小说了,但是即使最近几年看过的小说中,能够真正吸引,
打动我的几乎没有。和我看过的现代小说相比,老舍的“离婚”那么
不同,手法传统(当然!), 可又处处胜出。故事娓娓道来,
却跌宕起伏,人物关系极具张力。其现实主义的风格也使年岁渐大的我
时时以今比古,深有同感。顺便还了解了民国年间普通人的不普通的生活。
(不同于《青春之歌》中的生活,不同于《围城》中的生活,也不同于我
想象中的),更不同于当今
v*****n
发帖数: 133
34
来自主题: Literature版 - 柏杨 我们要活得有尊严zz
十年小说 十年杂文 十年坐牢 十年历史 83岁高龄笔耕不辍 21世纪最新呈献 《丑
陋的中国人》姊妹篇《我们要活得有尊严》
在台湾,人们把今年十月称作“柏杨月”。不单是因为柏杨出版了新的全集,也不单
因为台湾著名电影导演李行首次监制“柏杨剧场”,还因为他获得了台湾新一届文化奖。
柏杨是位奇人。他所著的《丑陋的中国人》在海内外引起轰动。近日,这位83岁的
老者又推出《我们要活得有尊严》、《爱情毒药》,他的思想是多元而独到的。究竟是什
么在支撑他,仍然笔耕不辍的像鲁迅那样直面人性的弱点呢?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们采访
了柏杨和他的妻子、台湾著名诗人张香华女士。
原名郭衣洞,1920年生于河南开封,1948年移居台湾。
柏杨严厉抨击中国传统文化为“酱缸文化”、“婆媳文化”,所著《丑陋的中国人》
、《酱缸震荡》二书,引起海内外强烈的回响。小说有《秘密》六册,杂文有《倚梦闲话
》、《西窗随笔》等《柏杨专栏》三部35册,历史丛书等三部六册。1993年,完成千余万
字的《柏杨版资治通鉴》72册。
柏杨共出版100多部作品,其中《异域》一书在台湾销行百余万册,并拍成电影。狱
中所写《柏杨诗》获国际桂冠诗人
R*****g
发帖数: 682
35
来自主题: Literature版 - 星云大师:我的自学过程
“贫僧明年九十岁,已经老矣了!这《‘贫僧’有话要说》二十篇拙作,是在2015
年的春天,我一时有感,为佛光山、也为佛教做一点表态。”
星云大师在最新系列文章《“贫僧”有话要说》自序中如是说道。这篇序言,是在
星云大师今年3月底参加博鳌亚洲论坛2015年年会时口述完成的。
星云大师既是台湾佛光山开山法师,也是两岸佛教文化使者和促进两岸和平发展的
得道高僧。
星云大师著述甚丰,《“贫僧”有话要说》是其著述生涯中的最后一本书。该书20
篇系列文章由星云大师口述,弟子妙广记录,佛光山法堂书记室整理而成。
贫僧一生没有进过学校念书,不要说没有小学毕业,我连幼儿园的毕业证书都没有
,但这不表示贫僧没有读书学习。所谓“活到老,学不了”,贫僧到了这把高龄,因为
眼睛看不到,还要徒众轮流读书给我听。
回忆幼年,贫僧没有受过学校教育,也没有完整的家庭教育,但生性有一个“自我
教育”的性格。所谓“自我教育”,就是“自觉”,觉察到自己需要学习做人,需要学
习做事,才能成为有用的人才。
所以,回想起幼年时期的我,应该是一个礼貌的孩子,跟随外婆,经常在各个佛堂
走动,好像在周遭的人事,也从来没有人责骂过我或嫌弃过...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36
来自主题: Literature版 - 杨绛 写完人生这部大书(转载)
“我已经走到人生的边缘上,再往前去,就是‘走了’‘去了’‘不在了’‘没有
了’。中外一例,都用这种种词儿软化那个不受欢迎而无可避免的‘死’字。”96岁高
龄时,杨绛清醒而冷静地写下这些思考,她把人必然的归宿称为“回家”。
如今,这位与辛亥革命同年,走过105载风雨的老人,终于写完人生这部大书,留
下她的文字,她的思考,她的风骨与情怀,任后人沉思与缅怀。
作品跨度长达80年
2014年,9卷本《杨绛全集》出版,卷首的“出版说明”中,编者写道:“这些跨
度长达80年的作品,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们时代的演进轨迹,也 展示了一个爱国知识
分子的心路历程。”的确,作为当代著名作家、学者、外国文学研究者和翻译家,杨绛
创作的散文、小说、戏剧、文论和翻译的作品在读者中影 响广泛。
抗战期间,生活在上海沦陷区的杨绛就写下喜剧《称心如意》《弄真成假》。她曾
谈到写作缘起:“如果说,沦陷在日寇铁蹄下的老百姓,不妥协、不屈 服就算反抗,
不愁苦、不丧气就算顽强,那么,这两个喜剧里的几声笑,也算表示我们在漫漫长夜的
黑暗里始终没丧失信心,在艰苦的生活里始终保持着乐观的精 神。”
杨绛一生笔耕不辍,在中国社科院研... 阅读全帖
j*****y
发帖数: 2042
37
很多批判三体,其实我觉得是因为小说写长了,要顾忌的东西太多,很难面面俱到,有
靶子太正常不过了。
话说回来,我在当年三体一刚出的时候去找了一大批大刘的早年小说,很多非常创造性
的作品啊,而且都是1986年前后完成的。不剧透了,大都是中短篇,找找吧,刘慈欣小
说全集,很不错的。
什么电子化全民公投啊,什么基因改造啊,探索了这些技术成型后的社会将演变成什么
样子,我觉得很不错,推荐一下。
h*******y
发帖数: 864
38
来自主题: Reader版 - 答一个傻傻的问题
其实说到影响我最大的十本书,我还真说不出来. 也许是对每一本书
都有不同的感性认识,却不能上升到理性的角度去思考. 那时的自己
根本就不会思考,只是非常的感性. 在我的世界中,一直也很简单,
不是对,就是错.因此看书也比较片面. 就好像是写坏蛋的书我都讨厌,
写好人的书我都喜欢.不过我有几本特别喜爱的书,名单如下:
1.<<格林童话>> (小学 && 高三)
2.<<聊斋>> (初二)
3.<<飘>> (高二)
4.<<宋词三百首>> (初三 && 高三)
5.<<外国短篇小说精选>> (高二)
6.<<纪伯伦全集>> (高二)
7.<<24简史>> (高三)
8.席绢部分小说 (大二)
这么说呢,她小说中很多女主人公都是很聪明,独立,淡薄的人,
我在这些方面不足,便会多看一些这类女性来鼓励自己.
9.<<傅雷家书>> (大二)
10.<<心理学简史>> (凑个数)
虽然这本是凑数的,可是我必须承认这本书帮助我开了窍,给了
我一个充满着新奇和真理的世界.
去年对我来说是个转折点把,我基本上不在看任何故事性的书了,
转看哲学,逻辑,心理学,部分医学的书(精神科),每看
w********h
发帖数: 12367
39
来自主题: Reader版 - 两个沈从文 作者:韩三洲
两个沈从文
作者:韩三洲
在中国现代作家群中,沈从文(1902-1988)是极具传奇色彩的一位大家。他并没
有受过多少学校教育,却以一个下层士兵的身份,成为使全世界为之瞩目的著名作家,
并且到西南联大教写作、在北京大学当教授。他的一部中篇《边城》,便足以令他在中
国新文学史上留名,《湘西》和《湘行散记》至今依然脍炙人口,何况他还有长篇《长
河》和许许多多的中短篇和散文,而他的一篇《记丁玲》,不仅引发了两个好朋友之间
的是非恩怨,也成了一桩难了的文坛公案。
闲时读了一些与沈从文有关的新文学史料,印象中的沈先生一如他笔下的湘西风景
那样,宁静淡泊,遗世独立,有时候甚至还有些胆小怕事、处处与世无争的样子。1947
年10月,他写完了自己的最后一篇小说《传奇不奇》,一看见形势对自己不利,就封笔
了。解放以后,作为“地主阶级的弄臣”、“清客文丐”、“反动文人”和“带着桃红
色”的沈从文,尽管著作等身,但一看到第一届文代会上没有他的名字,立刻从徘徊迷
惘中惊醒,又陷入更可怕的孤独落寞之中。他惶惶不可终日,原指望能从解放区来的、
现已当上文艺界高官的老朋友丁玲能帮上他一把,没想到事与愿违... 阅读全帖
n*e
发帖数: 63
40
来自主题: Shanghai版 - 华尔街的书迷
出国前夕,我从自己房间里两个插满各种图书的书架上抽出一本当时国内风行的《现代美国口语》和一本《英文书信写作》,连同写字台上早已翻烂的《新英汉字典》,一起塞进装满衣服的旅行箱。我回头瞥了一眼书架上四整册北京大学王力教授主编的《古代汉语》和有点陈旧的美国数学教授克莱曼的名著《古今数学思想》,心里默想不知还有没有机会把这二套自己最喜爱的书从头至尾认真读一遍。这两个书架上琳琅满目的书籍全是我十几年孜孜不倦地搜集的。从读小学高年级起,我就鬼迷心窍般一空就往上海福州路上的旧书店跑,同一群也是爱读书的青年和老年知识分子挤在一起等书店开门。为了省下钱多买书,常常拎着沉重的书包步行回家。虽然走得气喘吁吁,满头大汗,但一想到书包里有自己千辛万苦淘来的苏联著名科普作家伊林和别莱利曼的著作,文革前出版的趣味盎然的《数学小丛书》,和上山下乡运动时流行的数理化自学课本,心底就像吃了冰激凌般一股凉意油然而生。这次背井离乡去美国留学,不知何时才能同这几百本珍藏已久的图书再见面?
我来到芝加哥附近一所有着美丽校园的大学读统计学。虽然有助学金,也不用交学费,但自己和其他大陆来的留学生一样,一分钱要掰成两半儿花,能省则省。... 阅读全帖
n*e
发帖数: 63
41
来自主题: Shanghai版 - 华尔街的书迷
出国前夕,我从自己房间里两个插满各种图书的书架上抽出一本当时国内风行的《现代美国口语》和一本《英文书信写作》,连同写字台上早已翻烂的《新英汉字典》,一起塞进装满衣服的旅行箱。我回头瞥了一眼书架上四整册北京大学王力教授主编的《古代汉语》和有点陈旧的美国数学教授克莱曼的名著《古今数学思想》,心里默想不知还有没有机会把这二套自己最喜爱的书从头至尾认真读一遍。这两个书架上琳琅满目的书籍全是我十几年孜孜不倦地搜集的。从读小学高年级起,我就鬼迷心窍般一空就往上海福州路上的旧书店跑,同一群也是爱读书的青年和老年知识分子挤在一起等书店开门。为了省下钱多买书,常常拎着沉重的书包步行回家。虽然走得气喘吁吁,满头大汗,但一想到书包里有自己千辛万苦淘来的苏联著名科普作家伊林和别莱利曼的著作,文革前出版的趣味盎然的《数学小丛书》,和上山下乡运动时流行的数理化自学课本,心底就像吃了冰激凌般一股凉意油然而生。这次背井离乡去美国留学,不知何时才能同这几百本珍藏已久的图书再见面?
我来到芝加哥附近一所有着美丽校园的大学读统计学。虽然有助学金,也不用交学费,但自己和其他大陆来的留学生一样,一分钱要掰成两半儿花,能省则省。... 阅读全帖
M******a
发帖数: 6723
42
来自主题: Mod_CHN_Hist版 - 文革知青中的读书风气 (转载)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ilitary 讨论区 】
发信人: Mayingba (吳鐘學), 信区: Military
标 题: 文革知青中的读书风气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Mon Aug 15 13:36:22 2016, 美东)
http://www.hxzq.net/aspshow/showarticle.asp?id=2311

文革知青中的读书风气
作者:老例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大陆一般城镇里学校的读书风气就比较好,六十年代初读毛选(*
选集)、中苏论战等政治因素进一步助长了这种风气。文革初期,更是因应大批判与派
性斗争,以及对文革乱象困惑而进行的思考,到六十年代末期,以老三届学生为主的(
地下)读书自学风气达到高潮,尔后这些老红卫兵自然也将读书风气带到乡村及边疆。
另一方面,客观来说,无论是老三届知青还是七十年代下乡的知青,在学校接受的教育
确实有限;然而,或许正是意识到这个缺憾,当时不少知青都坚持了阅读、自学的良好
习惯,读书风气在各地知青中十分盛行。甚至可以说,几乎是伴随着上山下乡行程的开
始,知青们的读书生活也就开始了。
到黑龙江插队的上海知青... 阅读全帖
z**********e
发帖数: 22064
43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ilitary 讨论区 】
发信人: zhonghangyue (中行说), 信区: Military
标 题: 士林的末路:为什么民国知识分子热衷于投奔延安?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Mon May 22 13:13:45 2017, 美东)
2016-04-03 经济观察报书评 微信号eeobook
功能介绍
经济观察报·书评版官方微信账号。一切建设,从阅读开始!
作者=裴毅然
来源=《社会科学》
就史学拓展角度,代际知识分子研究具有宽广的综合性。尤其是将人物回忆录中的"典
型细节"及时输送给史学界,以具体的鲜活实例支撑抽象史论,既能有效还原历史,又
使史学增加生动性,更易走向社会大众。
抗战前后,至少三十万知识青年进入红色根据地,形成耀眼夺目的延安一代,对抗战以
后的国史走向影响宏巨,成为中共军政胜利最重要的组织基础。20世纪80年代中期,延
安一代全面接班,成为十分引傲的"黄金一代"。进入21世纪,一些耄耋之年的延安一代
干部,凭借历史形成的高度发挥余热,对当下仍有重大影响,个别重要人物(如李锐、
万里、杜润生、杜导正等)余热尚炽。
延安红色士林... 阅读全帖
R*******e
发帖数: 25533
44
来自主题: _LoTaYu版 - 芦苇-时代逃逸者
其实不太喜欢这个文章的调调。几个八卦还挺值得看的。而且我喜欢逆水行舟的人。
http://ent.ifeng.com/a/20140425/40032765_0.shtml
2014年04月25日 13:58
来源:南都周刊
编剧芦苇把自己看做是始终和时代保持距离的人。过去,他努力从政治的时代病中逃逸
出来;现在,他努力从商品的时代病中逃逸出来。
记者_于丽丽 摄影_王旭华
芦苇(1950年3月-- )出生于北京,在西安长大。西部电影集团编剧、导演,中国影协
理事,电影策划人,国家一级编剧。代表作品有电影《疯狂的代价》、《黄河谣》、《
霸王别姬》、《活着》等。
1971年,一个从农村插队回来的22岁青年,进工厂培训一个月后,下车间第一天,决定
不干了。理由是:工厂生活限制精神自由。后来,他靠着美术功底进西安电影厂当起了
美工。1983年,赶上“严打”,他因为跳贴面舞被抓,在监牢里呆了十个月。再后来,
他阴差阳错地客串了一把编剧,一发不可收,写出了《最后的疯狂》、《疯狂的代价》
、《黄河谣》、《霸王别姬》、《活着》、《秦颂》等剧本,在各大电影节频频获奖。
这个人就是芦苇。
见到芦苇时,他... 阅读全帖
t********r
发帖数: 4908
45
☆─────────────────────────────────────☆
lailaimom (15个大饺子) 于 (Thu Feb 4 11:01:12 2010, 美东) 提到:
嗯,就是不才区区在下。
我上小学低年级的时候,我妈除了按照我的请求给订大众电影之外,不甘心啊,除了跟
风少年文艺之类的,又给我订了她自己喜欢的少年科学画报。这个少年科学画报,我高
中复习的时候发现还是蛮好看的,但那时候我才小学3年级?满眼的科学原理,立刻就
晕了。从此见到科学类的东西都要绕道,最后当然和崇高的科学家无缘,让我妈痛心疾
首。同里还有她老人家在我很小的时候就搞来凡尔纳全集,也被我扔到一边。
不过同时期另外一本小猕猴就是我的最爱,里面很多对联,谜语和类似于I spy类的图
画,非常合我口味。
☆─────────────────────────────────────☆
mark (花生,微爷远爷的爸爸) 于 (Thu Feb 4 11:20:05 2010, 美东) 提到:
恩。顶一下。给适当的level的材料,才是恰当的推。
过犹不及。

☆──────────... 阅读全帖
t********r
发帖数: 4908
46
来自主题: _K12版 - [合集] 周一挖个坑
☆─────────────────────────────────────☆
lanfear (放养派推妈) 于 (Mon Apr 19 09:56:49 2010, 美东) 提到:
我看大家都比较重视这个阅读问题,谁家还在看小画书,谁家已经开始读MTH,都是大
家津津乐道的话题。
我想起来我小时候,没有这么多阅读的分级,中文的词汇量可以用海量来测量。我记得
自己认字以后,先是把自己从小瞎看的小画书重新看了一遍,然后就让我妈去图书馆给
我借书,从格林童话看起,小小的一架儿童书看得差不多以后就直接上大部头。从我自
身的经历来说,这个看书还真不是一件很循序渐进的事情。
所以我很大胆的说,真的没必要纠结孩子看哪个level的书。看MTH和HP其实根本没有区
别,孩子有兴趣,就看了。一个真的掉进故事的孩子,根本不care这个vocabulary。当
然,不是每个孩子都喜欢看书,这个家长可以培养,但是也没必要强求,长大以后,爱
看书和不爱看书的人,没差别。
当然,我说的是看书问题,跟总结归纳无关,那个大家爱咋推咋推。
☆────────────────────────────────... 阅读全帖
v*******e
发帖数: 3714
47
来自主题: _Exile版 - 我们时代的村上症人格
from my blog
我们时代的村上症人格
昨天晚上等待饭熟的时候,因为无聊,不小心拿起《象的失踪》,更不小心翻到那
篇作为《挪威的森林》雏形的《荧》。读完我不由得开始想念《挪威森林》了。伍
佰的歌都已经感觉是上个世纪(也的确是上世纪)的古董,可越古董我越喜欢,因
为正是在那个遥远的古董年代上,我的年岁能同那样的歌词和曲发生共鸣。村上的
这篇小说,我唯一的遗憾是第一次读它太晚了。这本是一部地地道道写给二十岁以
内的人读的小说。时机不对味道可以全变,所以我脑子里一提到村上,第一个冒出
来的总还是第一次看到的那本《寻羊冒险记》,我的二十一岁。
二十一毕竟不算太年少还,所以我从不是一个村上症患者,不象很多人那样,甚至
以“村上走狗”自居且自鸣得意。面对那种狂热,我倒是忌妒多些,不屑少些。不
用说我自己也是个彻头彻尾的“郁达夫走狗”呢,都是十三岁上读完郁达夫全集的
后遗症。对这村上症人格的敏感,跟我的BBS时代很有关系。在我最沉迷其中的时
候,基本上也是村上春树最引起广泛关注的时候。那年代,也不是太远之前吧,距
今不过五年左右,人们聊书必说及村上,(其次还有王小波,昆德拉),跟如今的
“宝
z***y
发帖数: 13818
48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ilitary 讨论区 】
发信人: zmimy (咪咪), 信区: Military
标 题: 刘以前的一个访谈,很佩服这个人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Fri Oct 15 12:01:44 2010, 美东)
看了一下,这个人的确是牛人,敢想敢说。是个真汉子。
他就算是作为纯粹的学者,也有得诺奖的资格。思想的确是很前卫,就是放在今天来看
,仍然前卫。
万分佩服。
***********************************************
刘晓波著名言论:中国至少需要被殖民三百年
(香港《解放月报》1988年12月号全文)
作者按:自从刘晓波在本报亮相以来,我期待着和他见面。他结束在挪威的讲学,应夏
威夷大学之邀,途经香港,逗留几日,接受了解放月报的专访,下面是根据录音整理的
访问记录。
(北师大举行刘晓波博士论文“审美与人的自由”的答辩会,九位全国一流的教授专家
一致同意授予刘晓波文学博士学位。但是,这篇访问中的刘晓波,没有表示一 点学者
的拘谨和斯文,而是更像一名顽强地表现自己观念的“愤怒青年”或“思考青年”。他
的激烈和尖锐来... 阅读全帖
f*****e
发帖数: 939
49
来自主题: ChinaNews版 - 何新:共济会的研究概况
何新:共济会的研究概况
作者:何新
转载者按:锡安长老会绝密纪要之(1-24)全文
http://www.wyzxsx.com/Article/Class20/201005/149153.html
1、共济会的官方资料
共济会在英国、法国、美国和其他一些国家有近似共产党的组织形式。英国共济会会长
是英国女王
的弟弟http://www.ugle.org.uk/
法国总统萨科奇是大东方社(http://www.godf.org/index.php/)会员。
美国共济会人数最多,美国的开国总统华盛顿纪念馆是一个大的共济会会馆。(http://en.wikipedia.org/wiki/George_Washington_Masonic_National_Memorialhttp://www.gwmemorial.org/)
世界各地共济会会所,也类似共产党的各地支部,是其官方机构。
http://www.masoncode.com/Links.htm[url=http://www.msana.com/linksintl.asp
http://www.masonindia.... 阅读全帖
c*c
发帖数: 2397
50
【 以下文字转载自 LeisureTime 讨论区 】
发信人: cxc (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信区: LeisureTime
标 题: 余英时:反智论与中国政治传统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Fri Aug 19 14:29:57 2011, 美东)
http://www.historykingdom.com/read-htm-tid-107849.html
反智论与中国政治传统
——论儒、道、法三家政治思想的分野与汇流
一 引 言
中国的政治传统中一向弥漫着一层反智的气氛;我们如果用“自古已然,于今为烈
”这句成语来形容它,真是再恰当不过了。但是首先我们要说明什么叫做“反智”。
“反智论”是译自英文的anti-intellectualism,也可以译做“反智识主义”。“
反智论”并非一种学说、一套理论,而是一种态度;这种态度在文化的各方面都有痕迹
可寻,并不限于政治的领域。中国虽然没有“反智论”这个名词,但“反智”的现象则
一直是存在的。因为这个现象可以说普遍地存在于一切文化之中,中国自然不是例外。
研究这一现象的学者都感到不易给“反智论”下一个清晰的定义... 阅读全帖
首页 上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