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topics

全部话题 - 话题: 广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
w*******g
发帖数: 797
1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蝶恋花·答李淑一韵部韵脚
第四部
平声 【六鱼】【七虞】通用
【六鱼】鱼余书初庐虚疏居如渠车[jū]舒除锄舆裾蔬闾墟徐驴渔胥梳储予[yú,我也
。]蕖诸欤嘘躇蜍摅琚旟祛玙樗猪蘧狙菹歔趄[jū]誉[动词]篨蛆与[yú,同欤。]袪潴
畲纾榈淤胪疽妤鶋苴[jū]帤雎蒢沮①且[jū]茹铻据[jū,拮据。]砠魖璩涂②綀磲箊
畬[yú]挐鴽袽滁屠③醵呿籧[qú]驉伃䃴䈝舁藷龉谞苎瘀摴鴡腒蝑藘阹槠
蒘蝫蜛橥蕠淭鵌艅狳楈崌匷憈椐雓俆於鉏洳[音如。水名,在南郡。]衙④鐻⑤筎瑹稌筡
伹唹疋[shū]岨揟侞劯曥桇櫖嬩籅涺硢蒣蕏耝紶螶蚷鱋鮽邚鵨抾飷坥偦鷠麆璷娪捓謯藇
[xū,又以诸切,音余。芞藇,香草。]捈豦郚豠捒魼爈湑[xū]
注:
①沮:古水名。在今陕西省。《唐韵》、《集韵》、《韵会》、《正韵》:子余切,音
苴。水名。《说文》:水出汉中房陵,东入江。《水经》:“沮水出东汶阳郡沮阳县。
”又《前汉•地理志》:“武都郡沮县沮水,出东狼谷。”《水经注》:沔水一
名沮水。又漆沮,二水名。《书•禹贡》:“漆沮既从。”《诗•大雅&#
8226;緜》:“自土沮漆。”《水经》:“漆... 阅读全帖
w*******g
发帖数: 797
2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蝶恋花·答李淑一韵部韵脚
第十二部
平声 【十一尤】独用
【十一尤】尤秋游流头愁楼州休舟留忧求侯浮洲丘幽牛收谋悠羞裘酬由钩修周鸥俦不①
投柔筹稠优沟囚畴尤瓯旒讴雠眸猷搜飕虬仇刘遒瘳邮球辀鸠陬侔矛油偷抽楸缪[móu,
绸缪。]沤[ōu,水泡,名词。]喉邱啾骝犹飗湫篘貅猴毬锼驺榴耰篝邹蝣篌牟髅鍪疣酋
脩呦否[fǒu,与有韵“否”通。]麰璆裯勾[gōu]樛莸韝斿彪鞲鯈娄攸蜉媮[tōu]咻帱
[chóu]鹠罘嚘缑遛[liú]蟊紬[chōu chóu]糇诹庥鰌兜欧鳅齁逑揪搂[lōu]褠裒蒐涪
绸[chóu]詶啁[zhōu]廋愀蛑售溲瘤赒鞦刍[音鄒。]桴赇艘骰阄蝥揫泅槱吺[dōu]崷揉
漱[音鎪。]輶诌镠㡚丢髹搊鲰飂琉滮句[gōu]菆[zōu]飍抔鍮鍭睺窭②䐹
騪繇抠蝼浏蒌鼽鹙惆馐盩侜摎[jiū liú]掫[zōu zhōu chōu]烰[fú]瘊秞膢怄堥莤
[yóu]觓頄调[zhōu]区[ōu]锫唒羺㬋枹呕[ǒu]偻[lǚ]喽篓蝤赳耧篼颩踌妞泵
瓿蟉诪硫蚰絿彄蚯鞧浟[yōu]蓲[qiū]犨牏鸺慺鞣厹[róu qiú]麀芣艛髟怮[yōu]鯸
鴾醧龟[qiū]鸼俅峳恈鏂銗鄹鎏棷[z... 阅读全帖
a*********7
发帖数: 30080
3
来自主题: ChineseClassics版 - 问个关于古韵今韵的问题
发信人: airdragon77 (QTMDAQ), 信区: Literature
标 题: Re: 重申一下我的诗歌观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Fri Feb 12 09:36:08 2010, 美东)
有个问题我一直很疑惑:
虽然我们能查到平水韵洪武正韵什么的,可是现在读音已经变了,你就算按XX韵填了
词写了诗,写完了一读,还是用的新音;那不就不合格律了么?
河马、罗德尼一众高人,来帮着解答一下?

。这是诚实。
头偶: 尔出律)。没有关系。广韵切韵平水韵洪武正韵中华新韵,你爱用哪个用哪个。
没在本版遇到过。
h*******s
发帖数: 616
4
转帖: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jM5MDUwNDU2NA==&mid=205390328&idx=1&sn=
d1df2a51ae1e0ccb869bd0494fcd1a1a&scene=1&from=groupmessage&isappinstalled=0&
key=
2e5b2e802b7041cf6d6e593b39c64f1696b4de71a616824fd86351650968aa87bb43dfeeefa2
6f6f078698f16245049d&ascene=1&uin=MTQ0NDQzMDYwMg%3D%3D&devicetype=iPhone+OS8
.1.2&version=16010410&nettype=WIFI&fontScale=100&pass_ticket=
og4we9zGi4H52WE32MgEzCD8Gfws5gY1zlGY9myqueGk%2BbiVjkUG8T9ME8RMC9Gj
一、广东的历史
外省的人大多数不了解广东人的组成及来源,也不知道为何叫做“广东”,更会
有些外省人会奇怪... 阅读全帖
p****e
发帖数: 350
5
唐宋音的韵书存世吗?
历代汉朝代音韵有典籍如下:
[编辑本段]
隋代
《切韵》系韵书 隋代陆法言《切韵》是前代韵书的继承和总结,又是后世传统韵
书演变的基础,是韵书史上划时代的著述。原书没有流传下来。现在可以看到的只是敦
煌出土的唐人抄本《切韵》原书(传写本)的片断和一些增订本(见《切韵》音)。
[编辑本段]
唐代
《唐韵》 这是《切韵》的一个增修本。唐代孙勉作,时间约在唐玄宗开元二十年
(732)之后。因为它定名为《唐韵》,曾献给朝廷,所以虽是私人著述,却带有官书性
质,比起较它早出的王仁昫《刊谬补缺切韵》还更著名。
[编辑本段]
宋代
《广韵》《集韵》《礼部韵略》等
全名《大宋重修广韵》,是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陈彭年等人奉诏根据前代韵
书修订成的一部韵书。它是中国古代第一部官修的韵书。由于《广韵》继承了《切韵》
、《唐韵》的音系,是汉魏以来集大成的韵书,所以对研究古音有重要的作用。
《广韵》共5卷,计206韵,包括平声57韵(上平声28韵,下平声29韵),上声55韵,
去声60韵,入声34韵。每一个声调中的每一个韵部和其他声调中相应的韵部,有一定的
搭配关系。入声韵只和有
d*****u
发帖数: 17243
6
来自主题: AnthroLing版 - ZT:中古汉语语音知识(总论)
发信人: sioungiep (老实人), 信区: Linguistics
标 题: 中古汉语语音知识(序言)
发信站: BBS 水木清华站 (Mon Sep 15 02:10:50 2003), 站内
鉴于版主的要求和一些比较肤浅的文章,发以下这些文章。
中古汉语语音知识
中古汉语音韵的知识是汉语语音史(音韵学)和汉语方言学的基础。
所谓中古汉语,基本上是六朝到宋代的汉语,离现在这么长时间,汉语的
语音必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这个时期,出现了各种韵书和韵图。所谓
韵书,就是注音的字典,以正音为主。韵图则类似现在的声韵配合表。现
在的总结出来的中古音系,基本上是按照这些韵书中最重要的一本--
隋朝的《切韵》总结出来的。不过《切韵》本身已经失传,因此只能从《广韵》
来研究。《广韵》是宋代编写的韵书,基本上再现了《切韵》。以下的知
识,基本上是按照《广韵》总结出来的。具体的拟音各家不一,因此只能
给大家一个音位的概念。(按,《切韵》,也就是《广韵》,究竟是什么
性质,现在还在争论。有人说是一个方言音系的记录,即“单一音系”。
有人说是各个方言的综合,即“综合音系”。这两派
w**********5
发帖数: 1741
7
来自主题: Joke版 - 元素周期表上的明代藩王
更新烷烯炔烃:
既然大家都如此感兴趣,本人也就耐着性子又去查了一下火字旁,还真找到了……而且
烷烯炔烃齐全。只可惜老朱家最终还是没有发明出“焓”、“熵”这些高级词汇……
一、太祖派
1、周系 临安王 朱勤烷(7)
2、楚系 楚王 朱孟烷(2)
3、蜀系 永川王 朱悦烯(2)
4、岷系 安昌王 朱定烷(7)
5、唐系 唐王 朱琼烃(2)
6、伊系 伊王 朱颙炔(2)
二、仁宗派
郑系 郑王 朱厚烷(7)
三、宪宗派
衡系 玉田王 朱厚烃(7)
回应
销魂红唇拆克闹
销魂红唇拆克闹 (wo在北纬43) 2012-08-25 13:01:35
老朱家打油诗辈分字
太子家:允文遵祖训,钦武大君胜,顺道宜逢吉,师良善用晟。 (后来的字都白取了
,没用上)(刚才看回复说太子系有后人,但的确正史中没有记载。比如那个徐王朱允
熙,《明史》里写的是“(永乐)四年卒。无子,除。”不知道关于太子后人的消息真
实否?与诸君共探讨之。)
秦王家:尚志公诚秉,惟怀敬谊存,辅嗣资廉直,匡时永信敦。
晋王家:济美锺奇表,知新慎敏求,审心咸景慕,述学继前修。
燕王家:高瞻祁见祐,厚载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简靖迪先猷。 (... 阅读全帖
d******a
发帖数: 32122
8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粤语不是汉语方言zz
粤语是汉语族群中的独立语言 (李敬忠 教授)
一、粤语的形成与百越民族的关系
人类社会中的任何一种语言,它的产生和发展,都是同使用它的社会集团的历史形成和
发展过程,息息相关的。粤语也是如此。
粤语被认为是汉语的一种“方言”,它主要集中分布在广东省的中部、西部和南部,广
西壮族自治区的东南部,以及香港和澳门地区,人口大约有5000万。
在粤语区的周围,南边(从雷州半岛至海南岛)讲的是闽语南部方言;西边是壮语;北
边(韶关以北)是理瑶语和壮语(也杂有某些汉语方言);东边从惠州市至汕头市的沿
海地区也是闽语南部方言;东北边(梅县地区)讲客家话。简而言之,粤语区被闽语、
壮语、瑶语和客家话所包围。
那么,在这样众多的语言包围的情况下,粤语究竟是怎样形成和发展的呢?据《治通鉴
》、《中国历史地图集》等大量的史籍记载,现在的粤语区,从周秦以前直至近代,都
是少数民族地区。因此,秦以前,把居住在现今两广地区的少数民族统称之为“蛮夷”
。春秋战国以后,又统称之为“百越”。一百多年前,顾炎武所著的《天下郡国利病书
》 103卷还清楚地记载,现在的广东省境内,东至龙门、博罗、潮州;南至化州、茂名
、电白... 阅读全帖
a*******l
发帖数: 2353
9
来自主题: MartialArts版 - 关于太极八法的重大发现。
这个 肘 字到底是什么?
我们把场景往后一直拉到明清之交。基本上现代流传的中国武术大部分与明中后期在军
中成型,明末各种原因传入乡里。这符合现在公认的太极拳,心意拳的历史。三四百年
过去了 语言尤其是读音已发生了变化。有些几不可考。好在满清前期做了很多正音正
字的工作,康熙大典是这项工作的集大成。
这个zhou3 字 就是 扭。
《康熙字典·手部·四》扭:《唐韻》《集韻》女久切,音紐。《佩觿集》手轉貌
。今俗謂手揪爲扭。一曰按也。又《廣韻》陟柳切,音肘。義同。又《集韻》陟救切,
音晝。挼也。
陟这个字读 治。所谓切就是读前一个字的生母加后一字的韵。广韵集韵都是宋朝的韵
书 说明从宋朝开始 这个字就有了钮与肘两个发音。
这个扭字能够很好的解释太极拳里的扭转 螺旋 缠丝 公转自转 等劲法。
那么什么地方还在用这个发音?江淮官话和部分中原官话里都用这个字表示扭 拧的意
思。只是很多人都不会写了。比如合肥老方言里把盖子拧紧 就是肘紧,说某人特别难
处叫做这个人很 肘手也就是扭手。甚至北方官话里形容人很固执,说某人怎么这么轴
。这个轴字 很可能根本就是扭、zhou3的异读。
有网友先前提出这个字... 阅读全帖
S*******C
发帖数: 7325
10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合集] 论上古汉语
☆─────────────────────────────────────☆
aptget (apt) 于 (Sun Aug 1 23:28:48 2010, 美东) 提到:
我前不久贴出了别人用中古拟音念唐诗的视频。虽然这里的一些北方人表示质疑,但是
中古汉语的发音和后来它在各地发生的变化过程都是比较清楚的。
相比之下,语言学家对上古语音的还原就存在非常大的分歧了,连界定什么是上古汉语
都有分歧。(一般来说,上古汉语是那些秦前后书面语可以对照的口语。)现在比较主
流的几种方案都通过汉藏语系内部的横向比较,外加对汉字声部的推理,还有侗台语系
和其他语言的音译文,得出一些难以置信的结论,比如:
- 上古有复辅音,也就是kl gl bl hm hr这种重声母开头的发音
- 承上,上古有一字对多音节现象,有称“角落”原本是“角”一个字的发音
- 上古无声调,但有类似侗台语的紧喉音和s韵尾之类
各人觉得,上古时代中国境内的语言情况一定非常复杂。后来周朝的“雅言”口语,估
计也早不是什么纯汉藏语系语言了,而是一种以商代某汉藏语系语言为主体底层的混合
语。它一定吸收了大量的各种其他语... 阅读全帖
a****5
发帖数: 10854
11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夏朝“普通话”竟是粤语
zz的:
谁来当古汉语的"活化石"?
现代汉语划分7个方言区,各种方言均能留存古音古词
现代人没哪个曾经听过“古人”说话,特别是古人的语音,因为汉语没有注音的特点,
我们也很难找到史料来推断古汉语。可实际上,语言学家们却总是能告诉你这个字古代
怎么读,那个字古代怎么读。汉语语言学家是怎么寻找古汉语的踪迹的呢?方言就是一
个很好的切入口。从学术意义上而言,方言的确是古语考证的一个“活化石”。中国南
北各地的诸种方言中,古汉语的“基因”都无处不在。
1 方法 现有史料配合异域方音
古人是怎么说话的?这是个很有趣的话题,也是个很难解答的问题。但却有一些手段可
以接近“最终答案”。一种方法是根据现存史料来判断。有一些文字记载了古人说话是
什么样的。通过最早的甲骨文,学者可以接触到3000年前的汉语。后来汉语独特的“读
音字典”出现了,那就是韵书和韵图。这是古人对汉语音韵进行分类的专门著作,如《
切韵》、《集韵》、《广韵》等。古代汉语没有音标系统,他们使用反切的方法来标示
汉语的读音,比如“东”这个字可以注为“德红切”,表示“东”字的读音由“德”和
“红”拼成。古人还会将同韵的字排在一起,形成一... 阅读全帖
S********4
发帖数: 787
12
来自主题: ChineseClassics版 - 普通话不是“满洲汉语”(转载)
现在网上关于普通话甚嚣尘上的说法就是称呼他为“满洲汉语”,其实这多少是由
于各地南方民众对于过分推普,行政专制的不满与发泄,然后随波逐流地传播着不知是
哪里编造的似是而非的论断,人云亦云、三人成虎,好像俨然成了定论。可是用一种谎
言来反抗专制,用一种比无知更糟糕的偏见占据大众意识,只能沦为又一次的“暴民运
动”。
现在说说正题,大部分人攻击普通话为“满洲汉语”的两大论点就是普通话丧失了
入声和产生了大量卷舌音。那么我就分别说说这两个问题:
一 入声丧失问题
一些人认为是由于满洲的入侵,导致了北方入声的丧失,也就是认为明朝北方还有
入声。我们知道在古典时期的中国,有两套语音系统,一般老百姓都讲白话音,可称白
读,另一种是读书人在读书,政府仪式等正式场合下的读书音,可称文读。很多人言之
凿凿的拿出了洪武正韵,说上面入声三个韵尾保留的完整清晰,也就是明朝还保留入声
,可是我们知道洪武正韵与广韵一样,是官方修的以便于读书人规范读书音的韵书,与
口语音相比是复古的,发展滞后的。同样,也有人用明朝士人的诗词来证明入声的存在
,南方的士人口语中肯定是保存入声的,但是北... 阅读全帖
c*****h
发帖数: 14923
13
你老狡猾的,说字韵呢,转移话题到诗体,格律上去做什么。
什么叫做个别例子?
隋人《切韵》,唐人《唐韵》,《广韵》,以及整合了《广韵》二部通韵的《平水韵》
都是把风,梦归到ong韵的。
这能叫个别例子? 这几部韵,都大体能代表中古汉语的字韵情况。
那你倒是给我找风押成eng韵的唐诗出来啊。

★ 发自iPhone App: ChineseWeb 7.7
M******8
发帖数: 10589
14
https://zhuanlan.zhihu.com/p/33843633
Mansour
Mansour
【写在前面】
这幅画的真伪,可以交给书画专家鉴定,本文旨在对画中的一些地名进行考据。
其实我也觉得这幅画叫《蒙古山水地图》更合适一些,且不说“丝路”是近代概念,15
世纪的西域广大地区也确是处在各位蒙古大汗的统治之下。
《丝路山水地图》(原名《蒙古山水地图》)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地图,它更像是西域
诸城的路线示意图。它能够指示出通往西域各城的道路,却因为篇幅限制改变了这些城
市的实际位置。
《丝路山水地图》中的建筑规模大小各异,其中包括:
大型城市
比如“撒马儿罕”
中、小型城市
比如“牙思城”
小型城市、城堡或聚落
比如图中的“卜力马儿哈”和“海撒儿”
剌巴的、剌巴
还有一种名字带有“剌巴的”或“剌巴”的建筑,在原画中的规模类似小型城市,比如
下图:
“剌巴的...”应该是波斯语rebāt-e...的对音,波斯语的rebāt源自阿拉伯语的rib
āṭ,本意为“堡垒”或“要塞”,可以音译为“里堡”,阿拉伯语写法如下:
阿拉伯帝国建立初期,北方的拜占庭帝国仍然在地中海东部... 阅读全帖
y*d
发帖数: 2226
15

多如牛毛
千 山 鳥 飛 絕 ,  萬 徑 人 蹤 滅 。
孤 舟 蓑 笠 翁 ,  獨 釣 寒 江 雪 。
灭和雪在现代汉语就不押韵
广韵里都算做薛韵
歸 山 深 淺 去 ,  須 盡 邱 壑 美 。
莫 學 武 陵 人 ,  暫 游 桃 源 裡 。
美和里在切韵里大概都是纸韵
到宋代编广韵的时候,已经分属旨止两个韵了(但是同摄)
现代汉语就完全不押韵了
再来一个
故 人 具 雞 黍 ,  邀 我 至 田 家 。
綠 樹 村 邊 合 ,  青 山 郭 外 斜 。
開 軒 面 場 圃 ,  把 酒 話 桑 麻 。
待 到 重 陽 日 ,  還 來 就 菊 花
现代汉语,四句四韵:ia, ie, a, ua
切韵都属麻韵
z**********e
发帖数: 22064
16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苹果在古文里叫什么?
真正的苹果,在古代叫“蘋婆”,不过现在的“频婆”已经指另外一种热带水果了。
http://agri-history.ihns.ac.cn/scholars/zhangfan1.htm
频婆果考——中国苹果栽培史之一斑
张帆,《国学研究》第13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6月
【内容提要】本文从考察频婆果到苹果名称的演变入手,从一个侧面讨论了中国古
代苹果栽培史的发展线索。文章认为:汉语中苹果一名,源于佛经中的“频婆果”。两
果原非一物,其名称的混同,属于中印文化交流中的“误读”现象。元朝后期,中国绵
苹果的一个新品种由西域输入内地,时人开始借用佛经中的“频婆果”一名来称呼它,
到明朝后期正式出现了苹果这一名称。岭南地区原有一种亚热带坚果,很早也被称为频
婆果,但它与苹果没有任何关系。李时珍《本草纲目》等书认为频婆果是柰的别称,这
一说法是不准确的。
我们今天日常食用的水果,大多数在中国都有悠久的栽培历史,其名称也很早就见
于史载,苹果的情况则是一个例外。尽管中国古代很早就有种属与其十分接近的水果,
但苹果这一名称却到明朝才正式出现。究其渊源,苹果是“苹婆果”的简称,“苹婆”
起初写作... 阅读全帖
z**********e
发帖数: 22064
17
来自主题: ChineseClassics版 - Re: 苹果在古文里叫什么? (转载)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ilitary 讨论区 】
发信人: zhonghangyue (中行说), 信区: Military
标 题: Re: 苹果在古文里叫什么?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Mon May 12 09:56:14 2014, 美东)
真正的苹果,在古代叫“蘋婆”,不过现在的“频婆”已经指另外一种热带水果了。
http://agri-history.ihns.ac.cn/scholars/zhangfan1.htm
频婆果考——中国苹果栽培史之一斑
张帆,《国学研究》第13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6月
【内容提要】本文从考察频婆果到苹果名称的演变入手,从一个侧面讨论了中国古
代苹果栽培史的发展线索。文章认为:汉语中苹果一名,源于佛经中的“频婆果”。两
果原非一物,其名称的混同,属于中印文化交流中的“误读”现象。元朝后期,中国绵
苹果的一个新品种由西域输入内地,时人开始借用佛经中的“频婆果”一名来称呼它,
到明朝后期正式出现了苹果这一名称。岭南地区原有一种亚热带坚果,很早也被称为频
婆果,但它与苹果没有任何关系。李时珍《本草纲目》等书认为频婆果是柰的别称,这... 阅读全帖
r****y
发帖数: 26819
18
来自主题: Poetry版 - 苹果之迷
名字是误打误撞从佛经来的,东西不是一个:
频婆果考——中国苹果栽培史之一斑
张帆,《国学研究》第13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6月
【内容提要】本文从考察频婆果到苹果名称的演变入手,从一个侧面讨论了中国古
代苹果栽培史的发展线索。文章认为:汉语中苹果一名,源于佛经中的“频婆果”。两
果原非一物,其名称的混同,属于中印文化交流中的“误读”现象。元朝后期,中国绵
苹果的一个新品种由西域输入内地,时人开始借用佛经中的“频婆果”一名来称呼它,
到明朝后期正式出现了苹果这一名称。岭南地区原有一种亚热带坚果,很早也被称为频
婆果,但它与苹果没有任何关系。李时珍《本草纲目》等书认为频婆果是柰的别称,这
一说法是不准确的。
我们今天日常食用的水果,大多数在中国都有悠久的栽培历史,其名称也很早就见
于史载,苹果的情况则是一个例外。尽管中国古代很早就有种属与其十分接近的水果,
但苹果这一名称却到明朝才正式出现。究其渊源,苹果是“苹婆果”的简称,“苹婆”
起初写作“频婆”,而“频婆”又有过“平波”、“平坡”等同音异写。本文拟从考察
“频婆”果出发,讨论汉语中“苹果”一词的来源,兼为中国古代苹果栽培史的研... 阅读全帖
y*d
发帖数: 2226
19

青山郭外斜
清代的官话和现在已经没什么差别了
有东干人为证
但是清代的人会背广韵
做诗不以自己的方言为准,而以广韵为准
红楼梦里起诗社,也是以广韵的韵目来做韵脚
虽说实际说话时,二哥哥和爱哥哥分不清
l*******u
发帖数: 2496
20
又查了一下, 不同的韵表略有差别, 城和明押不押韵? 这里的争议应该是平水韵和广韵
的细微差别引起的.
按平水韵, 就押. 按广韵就不押.
这两个宋朝都用, 个人还是倾向于不算大胡子有误.
再说好象还有古绝一说, 即使是广韵也可以说是古体.
对于初学者, 大多数入门书籍推荐写近体诗用平水韵,添词用那个合并的词韵.
D*****i
发帖数: 8922
21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为什么有些形声字转音了?
“工攻功魟”在《广韵》里面的发音就是“平东见”--平声,东韵,见母,跟“公宫弓
”的读音完全一样,类似于普通话的gong1吧。“红”在《集韵》里面的发音也是“平
东见”。
“杠扛肛豇江”在《广韵》里面的发音是“平江见”,是江韵。东韵和江韵在中古的发
音略有区别,不像普通话里区别这么大。另外这些字跟前面列举的字,声母都是见母,
不像普通话里分属好几个声母。
所以“工攻功魟杠扛肛红豇江”这些带“工”字的字,在中古的发音略有区别,可以推
测在上古的发音应该是一样的。
D*****i
发帖数: 8922
22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为什么有些形声字转音了?
“工攻功魟”在《广韵》里面的发音就是“平东见”--平声,东韵,见母,跟“公宫弓
”的读音完全一样,类似于普通话的gong1吧。“红”在《集韵》里面的发音也是“平
东见”。
“杠扛肛豇江”在《广韵》里面的发音是“平江见”,是江韵。东韵和江韵在中古的发
音略有区别,不像普通话里区别这么大。另外这些字跟前面列举的字,声母都是见母,
不像普通话里分属好几个声母。
所以“工攻功魟杠扛肛红豇江”这些带“工”字的字,在中古的发音略有区别,可以推
测在上古的发音应该是一样的。
M******8
发帖数: 8425
23
来自主题: Literature版 - 咏盐
转载一段吧:
“在我国历史上,写诗、填词、作曲,在一定时期内大体上都有一个共同的用韵标准,
这就是各种韵书。但在隋代以前,还没有这种韵书。从隋代陆法言开始,以四声分为二
百零六韵,编为《切韵》一书,便成为千古韵书之祖。在清代以前,都认为《切韵》是
二百零六韵。近几十年来,发现几本唐写本的韵书,从而考定《切韵》为一百九十三韵
:平声五十四韵,上声五十一韵,去声五十六韵,入声三十二韵。然而《切韵》久佚。
继《切韵》之后,唐代孙 ?编撰《唐韵》,宋代陈彭年等编撰《广韵》,宋代丁度等
编撰《集韵》。
韵分得太细,写诗很受拘束。唐初许敬宗等人奏议,把二百零六韵中邻近的韵合并起来
使用。南宋时,江北平水人刘渊编写了《壬子新刊礼部韵略》,将二百零六韵合并为一
百零七韵。因刘渊是平水人,后人则将其称为“平水韵”。但是,刘渊的平水韵也已佚
失。在平水韵佚失之前,金代王文郁编写了《平水新刊韵略》一书,又把平水韵的一百
零七韵改并为一百零六韵。这就是后来通行的“平水韵”。清代将平水韵改称为“佩文
诗韵”,也是一百零六韵。王力先生曾指出,因为平水韵是根据唐初许敬宗奏议合并的
,所以,唐人用韵,实际上用的是平水
m***n
发帖数: 12188
24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粤语哪朝才自立门户的?
的确就是清朝,清朝中期成为类似现代的粤语。 这里的原则是口语和今天的广东话彼
此基本能听懂,差别不大(现代词汇不算)。
说得更详细一点,”现代粤语仍能对应宋朝《广韵》的发音,但难以对应元朝或以后的
中原汉语发音。“
也就是说,元代以前,粤语和中原口音没有显著差别,彼此有口音,但是能听懂。元代
以后,北方话出现,南北方言开始逐渐无法听懂。
清代北方口音又一次大变。
”明朝至清朝中期,中原的官话韵尾进一步消失(现代官话仅存-n/-ng韵尾,-m尾与-n
尾合并)。又有连接i/u韵母的g/k/h声母被完全颚音化成j/q/x声母(如“吉其兮”三
字在中古汉语和现代粤语均带有g/k/h声母,在现代官话则被完全颚音化成j/q/x声母)
;粤语则平稳而缓慢地变成现代粤语,最明显是不再分辨z/c/s声母和j/q/x声母,又按
粤语韵母长短把阴入声派入上下两种阴入声(如“色锡”两个阴入声字分别带有短和长
的韵母,前者被派入尖锐的上阴入声,后者被派入近似阳入声般低沉的下阴入声)。 “
总之,粤语在清代中期成为类似今天的口语。
所有地方的口语都会变化,但是北方变化大,有两次急剧变化(非缓慢演变),南方变
化... 阅读全帖
M******8
发帖数: 8425
25
来自主题: Literature版 - 《沔水诗话》(卷四)
87 标题 谈谈诗歌的音韵(3)
Fri Oct 13 16:07:38 2000
中国古代韵书甚繁,最早的是出现在公元三世纪三国时期魏国校令李登
所编撰的〈声类〉十卷。
早期的韵书流传到现在的,有〈广韵〉和〈集韵〉两种。这两部韵书都
分206个韵目,又分上、平、去、入四声。每个韵目中集中韵母相同并且
声调相同的字若干个。
到了公元十三世纪中叶,宋.刘渊(江北平水人)曾编了一部〈壬子新刊
礼部韵略〉,此书刻印于宋淳祐壬子年(公元1252年),简称〈新刊韵〉
或〈平水韵〉。分韵107。此书早已不存。元代阴时夫编了 丛 府群玉〉,
分106韵。刘渊书上声迥独用,拯与等通,阴书全部合并,所以少了一韵。
明代各种诗韵分韵都是106,与阴书同。到了清康熙年间编了两部书:
〈佩文韵府〉和〈佩文诗韵〉,此后也有不少韵书出现,这些书分韵都
是106。
虽然〈平水韵〉早已不存,但“平水韵”的资料都保存在〈佩文诗韵〉中。
金元以后,人人习用诗韵,而人们写诗时用韵的根据就是“平水韵”,因
此“平水韵”一直通行了700多年。
近几十年来,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组织编定了〈诗韵新编〉。此书以北京
语音为基础,把韵部
R******e
发帖数: 623
26
来自主题: Poetry版 - 有愿意玩联句的,请通知。
先来句大实话起头吧:
雪映暖窗素月寒,
下面一句定韵,希望尽量别用字太少的韵。以平水韵或者广韵同用及其平仄入韵。如果
不太熟悉,可找网上平水韵核查(这也能让我们渐渐熟悉平水韵 或者广韵)。
能讲究平仄就尽量讲究,有好句就别太照顾格律,仍以古平仄为准。各个字平仄可核查
,每句平仄就那几种格式,也可以查对。
联句完后再仔细推敲评点。
各位有想法请补充。
D*****i
发帖数: 8922
27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为什么有些形声字转音了?
臀在《广韵》里的读音是“平魂定”,跟屯豚的读音一样。
殿在《广韵》里的读音是“去霰定”,跟电淀的读音一样。
现在普通话里臀和殿的声母和韵母都不同,但中古时代,也就是《广韵》的时代,二者的
声母是一样的。估计在上古,二者读音完全一样,符合形声字的造字规律。
语音变化是正常现象,拼音文字也是一样。莎士比亚相当于晚明的人,那时候说的thou
、thine现在变成you、your了。简-奥斯汀相当于清朝中期的人,那时候英语的拼写跟
现代差不多,不过据英美语言学家的说法,现代人英美人听那时候人说话也费劲。
D*****i
发帖数: 8922
28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为什么有些形声字转音了?
臀在《广韵》里的读音是“平魂定”,跟屯豚的读音一样。
殿在《广韵》里的读音是“去霰定”,跟电淀的读音一样。
现在普通话里臀和殿的声母和韵母都不同,但中古时代,也就是《广韵》的时代,二者的
声母是一样的。估计在上古,二者读音完全一样,符合形声字的造字规律。
语音变化是正常现象,拼音文字也是一样。莎士比亚相当于晚明的人,那时候说的thou
、thine现在变成you、your了。简-奥斯汀相当于清朝中期的人,那时候英语的拼写跟
现代差不多,不过据英美语言学家的说法,现代人英美人听那时候人说话也费劲。
d*****u
发帖数: 17243
29
所谓兼顾方言其实就是跟广韵对应
比如广韵里“家”和“刚”声母相同,但是现在不同了(粤语、吴语、日语、朝鲜语等
仍同)
于是当时有人建议“家”写成kia
但是广韵里“尖”和“家”声母不同(粤语等仍不同)
于是有人建议“尖”写成tsien,跟“家”kia区分
北方人和南方人看到ki-就知道它在普通话里跟tsi-同音
这就是一种兼顾
只是就这个例子而言,北方人学习的负担会大一些
有些时候南方人学习的负担会大一些
M******8
发帖数: 10589
30
来自主题: Joke版 - 用战术比喻写论文
http://blog.qq.com/qzone/120308730/1353994260.htm
用战术比喻写论文
丁启阵
当今教育科学大发展,高等院校招生人数一再扩大,学术论文的要求越来越多,不但教
师晋级要写论文,博士硕士学士拿学位要写论文,就是本科学生三年级时也要写论文—
—学年论文。身在高校,位忝教职,每年总须承担指导若干学生写论文的任务。多年的
经验,我有个切身感受:多数学生,即使在获得学位、达到目的后,仍然没有弄清楚写
学术论文是怎么一回事情。
这里我要以军事战术作比喻,说一说怎样做是写学术论文,怎样做不叫写学术论文。
先说一说怎样做是写学术论文。
写学术论文像打阵地战。学术研究,很像正规战争,敌人(我们所反对的学术观点)都
摆在明处,安营扎寨。想要突破它,只有尽量集结自己的力量,准备充分的弹药粮草;
战斗一旦打响,就需要发起一轮一轮的冲锋;冲锋的时候,就只能勇往直前,前仆后继
。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搴旗斩将,取得最后的胜利。舍此,别无他法。
写学术论文像打攻坚战。真正的敌人,决不会像充斥当今荧屏的洗脑教育类影视剧中所
描写的那样愚蠢笨拙,他们往往都是战争的行家,身手敏捷。敌... 阅读全帖
T**********e
发帖数: 29576
31

没文化连百度都不会当喷子?
“大”是“爹”的俗字,《广韵·哿韵》:北方人呼父曰爹。《广韵·麻韵》:爹,羌
人呼父,徒可切。
http://baike.baidu.com/subview/192548/12654033.htm
w*******d
发帖数: 3714
32
来自主题: Shanghai版 - 上海俚语的殖民地起源
好多都是牵强附会吧,举个例子
【邋遢】LITTER,杂乱、四下乱扔的东西,在公共场合乱扔废物的人,引申为形容词:
杂乱、凌乱和不修边幅。
概述 「邋遢」一词本来是形容行走之貌。《广韵.盍韵》:「邋遢,行貌。」又《广
韵.叶韵》:「邋,迈也。」后来又指为人猥琐胡涂,不整洁的意思。现在「邋遢」只
保留不洁净的意思。「邋遢」解作不洁,始于明或以前。《明史.方伎传》记载张三丰
「不饰边幅,又号张邋遢。」可证。「邋遢」今作「辣挞」,除指身体或衣物不洁净外
,也可指环境的不洁净,俗语「年廿八,洗邋遢」,「邋遢」便作后一解。
q****3
发帖数: 2223
33
来自主题: HongKong版 - 等我科普一下粤语的历史
你说得对, 一篇文章最多只能算是一家之言, 就象你说看过的谁的浅谈粤语一样, 也
只能算一家之言. 你的分析, 虽说也是一家之言, 也算是细致,直得推敲. 所以,
在此贴上一些我从百度上摘录的资料, 看能不能对科普加点帮助:
粤语(Cantonese)是一种属汉藏语系汉语族的声调语言。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
义为语言,且认定为日常生活中主要运用的五种语言之一,仅次于中国的官方语言普通
话。在中国广东、广西及香港、澳门和东南亚,以及北美、英国和澳大利亚华人社区中
广泛使用。它的名称来源于中国古代对岭南的称谓“越”(通“粤”)。
1、俗名:广东话(广州话)、白话、广府话   2、管理机构   香港政府公务员事务
局法定语言事务部粤语拼音表
香港教育学院语文教育中心   3、语言代码   ISO 639-1: zh   ISO 639-2
chi (B) zho (T)   Ethnologue第14版: YUH   ISO 639-3: yue   4、作为官
方语言   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   5、使用国家及地区   中国广东
省中西部地区及珠江三角洲地区、广西中南... 阅读全帖
c***s
发帖数: 70028
34
半岛电视台驻京记者陈嘉韵
总部设在纽约的国际保护记者委员会5月21日在其官方博客上刊登文章,批评中国中央电视台节目主持人杨锐在网上对半岛电视台记者陈嘉韵人身攻击。
*保护记者委员会:杨锐言论让人不安*
保护记者协会亚洲问题高级研究员玛德琳?厄普说:“这个名为“对话”的节目的当家主持人竟然对一名外国同事发起个人攻击,这已经足够让人不安。更让人关切的是,作为一名国家媒体的雇员,他的言论肯定是受到监督的。”
中国外交部本月初拒绝延长该电视台唯一的驻京记者陈嘉韵的签证期限,并拒绝该电视台派人替换陈嘉韵的工作,半岛电视台因此被迫停止在中国的英语新闻业务,但是阿拉伯语部门仍在继续运行。
中央电视台英文国际频道《对话》节目主持人杨锐5月15号在微博上说:“赶走洋泼妇,关闭半岛电视台驻京办,让妖魔化中国的闭嘴滚蛋”。
这篇微博还对中国公安部近期对非法在京工作居住的外国人的打击行动拍案叫好:“公安部要清扫洋垃圾:抓洋流氓,保护无知少女,五道口和三里屯是重灾区;斩首洋蛇头,美欧失业者来中国圈钱,贩卖人口,妖言惑众鼓励移民……”
*反外言论引发外国人不满*
杨锐的《对话》节目经常邀请中外学者讨论时事。节目全... 阅读全帖
y*********n
发帖数: 1059
35
来自主题: ChineseClassics版 - 《诗词格律概要》摘要 (1)
此摘要为介绍简单常识. 大家可进一步探讨.
王力在汉语诗律学方面的书主要有三本: 《诗词格律》《诗词格律十讲》和《诗词格律
概要》.《概要》是《十讲》的补充,但基本的知识都有讲到,并且全部以古典诗词为例
子.下面是前两章的摘要.
第一章: 诗的种类和字数 (pp.1-7)
唐代以后, 诗的种类分:
1. 古体诗(继承汉魏六朝)
a. 五言古诗- 每句五个字.全诗字数不限.
b. 七言古诗- 每句七个字.全诗字数不限.
c. 杂言诗- 每句字数不限.可五言,七言,三言,四言等, 一般归于七言.
2. 今体诗 (唐新兴的诗体)
a. 律诗: 五言 (每句五字,共八句; 五言长律,或者叫排律,一共十二句); 七言 (每句
七字,共八句)
b. 绝句: 五言 (共四句), 七言 (共四句).
第二章: 诗韵 pp. 8-20
第一节: 平水韵
1.韵的发展: <切韵>- <唐韵> - <广韵> (206韵)
2.唐初许敬宗等奏议,把206韵中邻近的韵合并用.
3.宋淳佑年间,江北平水人刘渊著<壬子新刊礼部韵略>, 并206韵为107韵,此为"平水韵"
,清时改称"佩文诗韵". 唐代人用的多为"
s*****a
发帖数: 1022
36
来自主题: _Riddles版 - [公告] Riddles 板的投票结果
en, 关于韵书的编撰由来已久,唐人所用的韵书为隋陆法言所写的《切韵》,
这也是以后一切韵书的鼻祖。宋人增广《切韵》,编成《广韵》,共有二百余韵。
《平水韵部》是韵中上品(共有一百零六韵), 但还是有别的韵的.
x*********h
发帖数: 2223
37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中古漢語 將進酒
中古汉语的研究是汉语音韵学的一个分支。由于中古时代没有录音设备,人们只能透过
客观的记录而重构中古时代的汉语。现时中古汉语利用下述几种基本资料重新构建:
隋朝和唐朝的韵书(《切韵》、《经典释文》、《广韵》)等;
根据韵书编成的韵图(如《韵镜》、《七音略》等);
南北朝和隋唐诗人的用韵情况;
各个汉语方言(如闽语、粤语、客语、吴语和赣语)残留的中古汉语痕迹;
朝鲜语、日语和越南语的汉字读音;
梵汉、藏汉对音,用汉字音译梵语、藏语词的材料。
w*******g
发帖数: 797
38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蝶恋花·答李淑一韵部韵脚
我失骄杨君失柳,
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
问讯吴刚何所有,
吴刚捧出桂花酒。
寂寞嫦娥舒广袖,
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
忽报人间曾伏虎,
泪飞顿作倾盆雨。
柳、九、有、酒、袖是词林正韵第十二部,舞、虎、雨是词林正韵第四部,毛泽东自己
出版的时候就说了,“上下两韵,不可改”
词林正韵是古韵,估计这里指点江山三的根本没几个看过韵部的。看到有人拿着胡适说
的这首词不押韵,不通。感觉很莫名其妙,胡适本人古体诗和近体诗写的渣到不行,怎
么敢胡说八道?还有人竟然真把这种“文学”“大师”的论据拿出来说蝶恋花·答李淑
一不押韵,还一句不通。胡适估计根本连正经的韵部书籍都没看过。
f***y
发帖数: 4447
39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各位说的最正宗的方言是哪个?
http://baike.baidu.com/view/149969.htm
中古汉语的研究是汉语音韵学的一个分支[1] 。由于中古时代没有录音设备,人们只能
透过客观的记录而重构中古时代的汉语。现时中古汉语利用下述三种基本资料之上重新
构建:
1.隋朝和唐朝的韵书(《切韵》、《经典释文》、《广韵》)等;
2.根据韵书编成的韵图(如《韵镜》、《七音略》等);
3.南北朝和隋唐诗人的用韵情况;
4.各个汉语方言(如官话、吴语、客家话、粤语)残留的中古汉语痕迹;
5.日语、韩语和越南语的汉字读音;
6.梵汉、藏汉对音,用汉字音译梵语、藏语词的材料。
C*****4
发帖数: 8585
40
为什么粤语会给人一种很好听的感觉
2015-10-26 李红豪 李红豪
《夏洛特烦恼》里,大傻用一口流利的孟加拉粤语唱了两句《倩女幽魂》,马冬梅一巴
掌呼了上去说,不许侮辱我偶像。从这一巴掌的力度可以看出,粤语不好学啊。
粤语虽然难学,但很多人都觉得粤语很好听,粤语歌也很好听。平时和朋友聊天,很多
人都有这种感觉。《港囧》这片子唯一的成功之处就是为广大歌迷搜集了一个经典粤语
歌歌单。我觉得粤语歌好听,绝不仅仅只是因为旋律的问题。
骑行到广东,有一个很大的收获就是学会了粤语,还没有挨过巴掌。虽然不能像本地人
一样地道,但大部分的交流都可以应对。作为一个粤语小学生,我觉得粤语好听主要有
三个原因。
一是粤语的调多。普通话是四个调,粤语有九个调。至于这九个调怎么说,可以学一下
用粤语数数,三九四零五二七八十,这九个数刚好是粤语的九个调。粤语九个调里面除
了第一声和第二声和普通话一样外,其他七个调都是普通话里没有的。这九个调从最高
调到最低调皆有,所以听起来起伏不定,抑扬顿挫,层次感非常明显。粤语本身的音调
就像一段旋律,当它在谱上一段旋律契合的曲子,自然很好听。
调多还有一个作用是减少同音字... 阅读全帖
m****a
发帖数: 2216
41
来自主题: Mainland版 - [转载] 中国音韵学研究
【 以下文字转载自 History 讨论区 】
【 原文由 lastminute 所发表 】
中国音韵学研究
相关专题
http://www.guoxue.com/xueren/sinology/hanxuejia/yinyun.htm
简介:
《中国音韵学研究》是高本汉构拟中古音的代表作,陆续发表于1915-1926间,中译
本是由赵元任、李方桂、罗常培共同翻译的,在翻译中三位学者加了注释和补订。该书影
响极大,标志着中国现代音韵学史的开端。
全书的大致结构是:第一卷 "古代汉语(关于古音知识的书本上材料 、古代汉语的
音系
、古音字类表)",第二卷"现代方言的描写语音学",第三卷"历史上的研究", 第四卷"
方言字汇"。
高本汉主要运用的材料包括:
1)韵书和韵图,他把《广韵》的韵部和反切看成为《切韵》系统的反映,韵图他实
际上用的是《康熙字典》卷首的《等韵切音指南》;
2)汉语方言 ,他运用自己在山西、陕西、甘肃、河南等地的实地调查资料,以及利
用广州、客家、福州等地的方言字典等材料;
3)外语借词,主要运用的是日译吴音(5-6世纪)、日译汉音(6-7世纪)、朝鲜借
词(约公元
j******n
发帖数: 21641
42
http://cnd.org/my/modules/wfsection/article.php%3Farticleid=313
什么样的文字可算作诗,怎样的诗才称得上好,许多人都说不清楚。我也说不清楚——
估计在他人看来,但自我觉得,勉强可以自圆其说。然而,一首诗是否符合某一体格,
却是一个知识性的问题,中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也能判定。在汉语文化体系中,诗词体格
的重要性被过份强调。尤其是格律诗,有人以为是诗中之王,也有人说是诗文化皇冠上
的明珠。汉语文化过份强调诗词的体格,导致诗词欣赏重视形式不重视内容,本末倒置
,我称之为“格律之误”。
先谈谈本人的诗词审美主张。我以为好的诗词应该具备:1. 立意要有文化内涵;2. 词
句要清晰易懂;3. 表达要精炼、有特色、有力度、有想象空间;4. 结构要和谐匀称;
5. 押韵;6. 平仄;7. 对仗。我还有另一个说法,诗词是简洁优美的文字,尽管表达
精炼简洁,但却具有四种美感:1. 韵美,读起来像唱歌一样,流畅、自然、声韵和谐
;2. 辞美,像串珠缀玉一样,所谓字字珠玑;3. 画美,给人想象的空间,像一组抽象
画;4. 意美,给人哲理的启迪或者情感... 阅读全帖
s**********n
发帖数: 3199
43
王力有《诗经韵读》啊,现代人读诗经,虽然时代隔得远,幸赖这些强人的工作,搞不
好比唐宋人还方便```哦,不过反正我搞不清,也没罪恶感 ^O^
说唐宋人搞不清诗经韵,哦,这个我有点跑火车了,没研究哈,汗。比较肯定是唐宋时
诗经韵脚和口语应该已经对不上了。但唐人写诗用切韵,切韵和当时人口语本来就不全
一致。又,切韵虽然主旨非常高远有记录古音,但保留多少呢。。。宋元以来广韵、平
水韵吸收口语,那估计离诗经更远了。
另外,诗经、楚辞一直是研究上古语音要紧资料的,唐宋研究啥水平也不知道哈,只听
说较晚朱熹解释诗经失韵的叶音说,超囧```明清以来被驳得好惨~~~朱熹弟弟超宽
慰人 ^.^
x*****u
发帖数: 3419
44
http://trans.wenweipo.com/gb/paper.wenweipo.com/2009/03/31/OT0903310006.htm
文汇首页 > > 副刊
[2009-03-31]
探索「诗韵改革」之路
周锡韦复
一、从「散文」到「韵文」
古典艺术与原始艺术的显著区别之一,是它谨严的规则性;反映在诗歌上,便是讲求
格律。
现有资料证明,从西周起,中国诗歌开始由原始诗歌发展到古典诗的阶段,出现各种
格律因素,如:押韵、韵脚区分声调以及章句复叠、句式整齐等。由此可知,在西周以
前,人们的智力发展似还未达至懂得欣赏和创制较高层次的「声韵复叠」那类美感形式
的时候。因此,认为韵文出现早于散文,有韵的诗在史前时代即已生成的说法,实在缺
乏根据,只是想当然的臆测而已。
二、从《切韵》到《广韵》
自「押韵」的艺术形式普遍盛行后,在一段长时期内,人们都是「我手写我口」,自
由地抒述情志,并没有什么「韵书」作统一的标准。直到三国魏晋时代,才始见韵书的
出现。有案可查的,最早是魏.李登编撰的《声类》和晋.吕静的《韵集》,以后由各
家陆续撰成的不下十数种之多,但由于审音定韵的标准各不相同
c*********2
发帖数: 3402
45
来自主题: ChineseClassics版 - 漫话诗词欣赏与“格律之误”
http://my.cnd.org/modules/wfsection/article.php?articleid=31315
阿W
什么样的文字可算作诗,怎样的诗才称得上好,许多人都说不清楚。我也说不清楚——
估计在他人看来,但自我觉得,勉强可以自圆其说。然而,一首诗是否符合某一体格,
却是一个知识性的问题,中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也能判定。在汉语文化体系中,诗词体格
的重要性被过份强调。尤其是格律诗,有人以为是诗中之王,也有人说是诗文化皇冠上
的明珠。汉语文化过份强调诗词的体格,导致诗词欣赏重视形式不重视内容,本末倒置
,我称之为“格律之误”。
先谈谈本人的诗词审美主张。我以为好的诗词应该具备:1. 立意要有文化内涵;2. 词
句要清晰易懂;3. 表达要精炼、有特色、有力度、有想象空间;4. 结构要和谐匀称;
5. 押韵;6. 平仄;7. 对仗。我还有另一个说法,诗词是简洁优美的文字,尽管表达
精炼简洁,但却具有四种美感:1. 韵美,读起来像唱歌一样,流畅、自然、声韵和谐
;2. 辞美,像串珠缀玉一样,所谓字字珠玑;3. 画美,给人想象的空间,像一组抽象
画;4. 意美,给人哲理的启迪或... 阅读全帖
n*******u
发帖数: 343
46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夏就是甲骨文里的“人方”?
下面这边文章里提出的观点,作者好像是北师大的,觉得比什么埃及说靠谱多了。
有说法认为现在彝族就是夏朝遗民的一支,古彝文即夏篆的流传。水族文字据说也可能
有部分是夏朝文字。
——————————————————————————
夏朝遗民流布情况概说
王 宁
夏朝的故国本在今山东省,这是于史有明证的,一些历史学家多主此说,如王国维
言:“自上古以来,帝王之都皆在东方……夏自太康以后以迄后桀,其都邑及他地名之
见于经典者,率在东土,与商人错处河济间盖数百岁。”[1]顾颉刚也认为夏人的“势
力范围大部分在山东” [2],杨向奎云:“夏在中世以前之政治中心实在今山东、河北
、河南三省间,而以山东为重点”[3],又云:“中夏以前,启以后夏之政治中心在今
山东,其势力及于河北、河南” [4];劳里云:“山东应是夏族初期活动地域,后来又
西迁。大禹治水活动主要是在九州中的兖州,豫州、徐州只有一部分,后来禹治水遗迹
遍及全国各地,这是后人把实在的历史逐步附会扩大而成的”[5]。笔者也曾经写过一
篇《夏国疆域新证》,比较全面地论证了夏朝故国的位置和疆域范围[6],夏朝的故国
的确是以山东为中心,当... 阅读全帖
j****7
发帖数: 667
47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什么上古中文没有音调
这是顾炎武, 王力说的。
听说你比顾炎武,王力牛。好吧,那就信你的。
關於上古汉语的聲調,語言學各家有各種不同的說法。如陳第的“古无四声”说、顧炎
武的“四聲一貫”說、孔廣森的“古无入声”说、段玉裁的“古无去声”说、陆志韦的
“长去短去”说、王力的“长入短入说”
最早用科学的方法研究上古音的学者是顾炎武。他继承了陈第的想法,认为“古诗无叶
音”,并旨在恢复古代汉语的发音(“复古”)。他发明了“离析唐韵”的研究方法:
把《诗经》的韵脚整理起来,分析这些字的押韵行为。在《诗经》押韵的字通常属于《
广韵》的不同韵类,这是因为这些字的韵母在上古音相近或者相同,后来到中古音变得
不一样。但是,上古音的押韵行为有理可寻,可以按照这些押韵行为把中古韵类分配成
几个组,这些组叫做“韵部”,同一个韵部的中古韵类可以在《诗经》押韵,但是有些
中古韵类同时出现在几个不同韵部。顾炎武把韵类归纳成十个韵部。虽然他对韵部的划
分不够严谨,忽略了许多重要的对立,但是他建立了上古音研究的奠基,一直到现在,
他的“离析唐韵”是上古音构拟的原则之一。
d*****u
发帖数: 17243
48
如果只是拼音文字的话,互相借用其实是很容易的
只要规定一下拼写规则就行了
主要是要有熟练使用的人
朝鲜和日本情况有所不同
他们借用的不光是文字,而是很多词都是直接来自汉语
所以大概照搬文字是最省事的办法
就像现在英语在借用外来词的时候也是照搬外语的拉丁拼写
不去专门设计拼写规则了
韩国的谚文符号可以算是自己设计的
但构思来源于汉语韵书
过去韵书对字的声母、韵母和声调都做了详细分类
比如广韵“帮组字”就包括了“帮滂並明”这些,都是双唇音声母
“端组字”就包括了“端透定泥娘来”这些,表示齿音声母
从韵母角度归类的就更多了
韩国的谚文就是把b,p,m这些用一套相似的符号,表示声母
然后再加上两个偏旁,分别表示韵母的韵腹和韵尾
比如kim音节,i是韵腹,m是韵尾
这些在中国的韵书里都有非常详细的归类,算不上什么创新
当然,汉语韵书的这些分析也不是独创的
而是来自于对梵文经书的翻译
梵文是比较规范的表音文字,对汉语的音韵学有巨大推动作用
不过韩国人是不会跟你讲这些的
k***g
发帖数: 7244
49
来自主题: ChineseClassics版 - 来的古音
呵呵,写了一大段,被telnet 顿没了。重新写过,录其精要。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这句话出自《史记》,应该用古韵,所以不能查《切韵》、《
广韵》之类的韵书(如鱿鱼丝所说)。而在古韵中,“熙”,“来”,“思”,“霾”等
是押韵且属于同一个韵部的,段玉裁的《六书音韵表》把它们都归入“之部”,这一点后
来研究古韵的学者是认同的,譬如罗常培,周祖谟,王力等,都把这几个字/读音 归入
“之部”。
我把“之部”的一些声韵贴上来了,扫描的质量不高,红色部分是我标注的,段玉裁说
“同声必同部”,所以声部是判断韵部的一个参考标准。
至于这些字读什么,不同学者给出了不同的假想音,王力认为“之部”的韵母应该读做
[ə]。另外也把王力的“之部”的声韵贴了上来,第二张图,红色仍然是我加注的。
G***Y
发帖数: 9698
50
一个词证明广州有文化?
大洋新闻 时间: 2015-12-03 来源: 广州日报 作者: 秦松
中文系教授:任何方言都有特征词 粤语是块“三合板”
文/广州日报记者秦松
“你们说的‘打火锅’,我哋广州人叫‘打边炉’;你们说‘警察’,我哋广州人
叫‘差人’;你们说‘节省’,我哋广州人叫‘悭’……”近日,一篇微信文章《以后
再有人话广州人冇文化,你就用呢D兜巴星佢!》在网上流传。该文称要用这些来源于
古代的粤语证明粤语好犀利。
对此,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庄初升认为仅从词汇并不能证明,“任何方言都有其特
征词汇,粤语是一块‘三合板’。”不过,对于走红的两个视频,他评价构拟者很可爱
:“通过这个创意促进了人们对汉语的思考,有积极的作用。”
粤语词汇
能证明粤语很劲?
广州人到底有几“劲抽”?粤语文化博大精深,斗转星移,吸收日月精华,保留大
量古汉语词汇。你地知唔知,原来粤语源于古代!今次我就要挪出证据,“打佢地班人
脸!”在这条微信中,作者列举出了多个词汇,包括打火锅叫“打边炉”、警察叫“差
人”、节省叫“悭”、他叫“渠”、吸叫“嗍”、今天早上叫“今朝”、来叫“莅”、
全叫“咸”、年轻人叫“... 阅读全帖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