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topics

全部话题 - 话题: 异姓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
m****a
发帖数: 2216
1
【 以下文字转载自 History 讨论区 】
【 原文由 GreyBear 所发表 】
清初异姓封王制度述略
雷 炳 炎
王爵序列封爵之最高层,殷周分封制中无王爵,时王即
天子,为天下共主。春秋以降,诸候僭越,王号纷进。刘邦立
汉后,王正式纳入汉之封爵系统,异姓功臣一时封王者有韩
信、彭越等8 人。王爵名位崇重,位亚天子,正所谓“去天子
一阶耳”。[ 1 ]若非立有殊勋,异姓不得跻列其位。汉初平定韩
信、彭越等异姓王构乱后, “非亲不王”成为汉代封王的原则,
此后,王位遂不轻易假手异姓。东汉承续前制,直至汉末曹
氏以功而封王,皇位亦因此转让于异姓,魏晋南北朝时期,皇
位的嬗递及王朝的更易,多有因于异姓禅代及诸王拥兵自
立。隋统一至唐初,废弃了异姓封王制度,中唐以后,唐又恢
复异姓王爵,规定:“其庶姓卿士,功业特盛者,亦封郡王”。
“自至德元年至大历三年,封异姓为王者凡百一十二人”,[2 ]
异姓封王猥滥之极,不过,唐封之异姓王并未给唐政治造成
重大影响。宋、元王爵不赐异姓,明代异姓封爵有公、侯、伯
三等,开国勋臣如徐达、常遇春等仅封公而已,王爵为故后追
赠,子孙不袭。
清朝异姓封王制
r**********g
发帖数: 22734
2
韩信手下的兵干吗?
刘邦几个人骑马进去就夺了韩信的部队,韩信资历浅,根本没有铁杆。一个好汉三个帮
,韩信谁帮他?
韩信起兵的话,我看下面士兵先跑掉一大半。
刘邦是谁也干不过,但是有哥们帮他干啊。韩信不会帮英布,英布也不会帮韩信,但是
他们都会帮刘邦。
比起人格魅力来,韩信差太远了,钟离昧说过:公非长者。不顾同僚死活,郦食其就是
被他害死的第一个倒霉蛋。
刘邦的死党一票一票的,不是这些异姓王,而是他沛县的一帮老乡。这里头只有卢绾一
个人反了(不过也只有他老哥一个封了王),而且卢家儿子从匈奴回来(已经是匈奴东
胡王),还是给他封侯。
韩信你看看,有一个“心腹”没有?
r**********g
发帖数: 22734
3
韩信手下的兵干吗?
刘邦几个人骑马进去就夺了韩信的部队,韩信资历浅,根本没有铁杆。一个好汉三个帮
,韩信谁帮他?
韩信起兵的话,我看下面士兵先跑掉一大半。
刘邦是谁也干不过,但是有哥们帮他干啊。韩信不会帮英布,英布也不会帮韩信,但是
他们都会帮刘邦。
比起人格魅力来,韩信差太远了,钟离昧说过:公非长者。不顾同僚死活,郦食其就是
被他害死的第一个倒霉蛋。
刘邦的死党一票一票的,不是这些异姓王,而是他沛县的一帮老乡。这里头只有卢绾一
个人反了(不过也只有他老哥一个封了王),而且卢家儿子从匈奴回来(已经是匈奴东
胡王),还是给他封侯。
韩信你看看,有一个“心腹”没有?
T****t
发帖数: 11162
4
近代乡村财产继承习俗与南北方宗族社会
文章来源:中国经济史论坛 文章作者:林济
摘 要:本文主要利用民国期间全国性调查资料,对南北方乡村财产继承习俗作比
较分析。本文认为,近代南北方乡村财产继承习俗反映了以宗祧继嗣为基础的宗族社会
财产继承制度特点,但中国乡村财产继承制度并不是某种高度一致宗祧继嗣观念的简单
展开,宗祧继嗣观念本身就具有民间性,各地财产继承习俗与各地的社会生活需要具有
密切关系,受各地的社会经济及历史文化的影响,特别是各地的宗族关系严重影响财产
继承习俗;同时财产继承习俗也影响乡村宗族关系的成长。
关键词:近代乡村 财产继承 宗族
近代乡村财产继承习俗并未发生重要变化[1] ,这就为研究乡村社会财产习俗与社
会结构之间关系提供了很好的视角,海内外学者对近代乡村财产继承习俗作了许多区域
性研究。[2] 本文试图从一个比较角度对近代南北方乡村财产继承习俗与宗祧继嗣及宗
族社会之间关系作一探讨,以期加深对乡村财产制度与宗族社会的理解。
一、南北方各地乡村财产继承形式
近代乡村社会的财产继承是以诸子均分为主要形式,诸子平等地继承家庭财产。绝
大... 阅读全帖
S*******C
发帖数: 7325
5
☆─────────────────────────────────────☆
father (father 是 single 的) 于 (Thu Apr 1 22:17:16 2010, 美东) 提到:
前朝有现成那么好的的例子,重八为什么不学习? 来的那么残酷,杀了数万冤狱,还不是
达到赵匡胤的目的吗?
是不是因为没有文化,学不会?
☆─────────────────────────────────────☆
fead (fead) 于 (Thu Apr 1 22:18:17 2010, 美东) 提到:
不屑于搞,太麻烦。杀了多干净。
☆─────────────────────────────────────☆
wxqqxwwxq (eatfastnoodle) 于 (Fri Apr 2 02:53:44 2010, 美东) 提到:
性格问题把, 重八出身低贱,手段残忍流氓点也不奇怪把。当年魏振海不是饭店为了
争条凳子在对方已经逃走的情况下,追出50米把人家脚劲挑断。你说他是为了什么?别
以为当了皇帝本性就能变。
☆─────────────... 阅读全帖
w*********g
发帖数: 30882
6
作家善智:同性恋者是一种严重的心理疾病,我同情这些人!
楼主:作家善智时间:2012-01-25 20:43:00 点击:543 回复:22
举报回复收藏分享更多楼主
同性恋是一种心理疾病,这是没错的。当然一个同性恋者看到我的这句话的,肯定很伤
心,也很愤怒。但我还是坚持我的这种观点,就如同很多同性恋者被社会上的人们所歧
视,但这些人还是不放弃自己的这种性取向。
从自由主义的角度来说,谁都没有错。只要没有伤害到社会上人的利益就行,只要
没有对其他的人的生活构成危害,就是没错的。但同性恋这真对和他们所宣称的一样,
这是自己的自由吗?自己对社会没有任何的伤害,仅仅是自我生活的选择而已。
假如我很喜欢一个石头,我每天晚上的时候和石头睡在一起。我和这个石头结婚,
我和这块石头过一辈子。这看起来很怪异,但我确实是对社会上没有造成任何的伤害,
不管我和石头做什么事情,不管是一个人和石头做什么样的肢体语言,都是没错的。
但是很多人看我的这种行为,就会觉得这是一种心理疾病,这种病需要治疗。虽然
这个和石头睡觉生活的人不觉得自己这是一种病,反而觉得人们在其实他。这种情境和
同性恋者的情境有什么区别。本质... 阅读全帖
k******k
发帖数: 6800
7
李恭忠:“江湖”——中国文化的另一个视窗
——兼论“差序格局”的社会结构内涵
[摘要 ]“江湖”是熟人社会以外混沌、非透明、乏规则的互动空间。在这种互
动空间里,形成了历时性的“江湖”传统。它在组织模式上体现为模拟血缘关系的异姓
结拜和结盟拜会,在价值模式上体现为等差有序、内外有别的“义气”。“江湖”传统
表面上看主要存在于下层群体当中,实际上深嵌于常态文化体系之内。“江湖”作为一
个独特的视窗,在中西学者熟悉的“儒教中国”、“帝制中国”、“乡土中国”等局部
意象之外,提供了一个关于传统中国的整合性框架,即“江湖中国”。由此,传统中国
社会结构的立体特征能够得到完整呈现。基层的乡土社区层面,呈现为费孝通所说的“
差序格局”特征,顶端的“庙堂”层面同样如此。而介于乡土社区与“庙堂”之间的混
沌“江湖”,仍旧要援引熟人世界的结构模型,同样讲究差序之别。这种一般社会层面
的事实证据表明,“差序格局”概念确实具有立体社会结构内涵。
[关 键 词 ]“江湖”义气 熟人社会 差序格局
“江湖”是熟人社会以外混沌、非透明、乏规则的互动空间。这种社会互动空间有
哪些特征?它具有什么样的文化形态及内涵?... 阅读全帖
b**********u
发帖数: 2817
8
再论李秀成被俘后的“变节”问题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Mon Dec 17 20:46:46 2012, 美东)
再论李秀成被俘后的“变节”问题
作者:夏春涛 文章来源:中华文史网 点击数: 873 更新时间:2008年11月17日
忠王李秀成被俘后,在囚笼中写下了数万字的供词。(注:为了避讳,今之学者将起义
者被俘后的供词改称“自述”或“自传”。按照辞书通行的解释,“供”字作“受审者
的陈述”解,似乎本无贬义。李秀成则自称其亲笔供词为“书供”。本文采用“供词”
一词。)围绕其供词中的内容,学术界在1949年后就李秀成伪降还是变节的问题展开了
激烈的争论,甚至一度从单纯的学术问题上升为政治问题,并且至今未有定论,成为太
平天国史研究中最大的一桩悬案。笔者几年前曾经就此问题写过一篇短文[1],但由于
受到篇幅的限制,未能展开论述。兹不揣浅陋,再度就此略陈管见。

李秀成是广西藤县大黎乡人,家境贫寒,儿时随舅父读过3年书,10岁开始种山帮工,
以烧炭为业。1851年9月,西王萧朝贵率部路过大黎,时年29岁的李秀成应征入伍,随
后参加了攻打永安的战斗,隶属石达开部。在此后的戎马生... 阅读全帖
h******g
发帖数: 1521
9
有什么不方便的,在国内根本就没那回事,孩子姓什麽一般都是跟一方父母的,不是爸
的就是妈的,不会把你当成石头里蹦出来的,夫妻基本上都是异姓。在美国,有一部分
家庭同姓,一般是跟男主人的,异姓的家庭也常见的很,特别是女儿跟老妈异姓,夫妻
异姓越来越多,继子女又那么多,还有grandchildren异姓的就更频繁了,英语没分那
么细,没有孙子外孙之说,正常美国人不会把跟一方父母异姓的孩子当成私生子的,就
算私生子,只要生父在出生证明上签字,也能跟爸姓,跟爸姓又不是什么特权。
b**********u
发帖数: 2817
10
再论李秀成被俘后的“变节”问题
作者:夏春涛 文章来源:中华文史网 点击数: 873 更新时间:2008年11月17日
忠王李秀成被俘后,在囚笼中写下了数万字的供词。(注:为了避讳,今之学者将起义
者被俘后的供词改称“自述”或“自传”。按照辞书通行的解释,“供”字作“受审者
的陈述”解,似乎本无贬义。李秀成则自称其亲笔供词为“书供”。本文采用“供词”
一词。)围绕其供词中的内容,学术界在1949年后就李秀成伪降还是变节的问题展开了
激烈的争论,甚至一度从单纯的学术问题上升为政治问题,并且至今未有定论,成为太
平天国史研究中最大的一桩悬案。笔者几年前曾经就此问题写过一篇短文[1],但由于
受到篇幅的限制,未能展开论述。兹不揣浅陋,再度就此略陈管见。

李秀成是广西藤县大黎乡人,家境贫寒,儿时随舅父读过3年书,10岁开始种山帮工,
以烧炭为业。1851年9月,西王萧朝贵率部路过大黎,时年29岁的李秀成应征入伍,随
后参加了攻打永安的战斗,隶属石达开部。在此后的戎马生涯中,李秀成因战功显赫而
不断升迁,从士兵直至跻身统帅层,37岁时被封为忠王,成为太平天国后期一员威震四
方的名将,在军中的... 阅读全帖
n****4
发帖数: 12553
11
专家:张飞遇刺的幕后元凶是刘备和诸葛亮
情场适宜 于 2014-09-11 19:25
查看所有跟帖发信作者
“四大名著”研究学者汪宏华曾撰文指出,《三国演义》对张飞之死做了隐讳处理,以
迎合拥刘反曹的正统观念。实际上,张飞遇刺除了有“暴而无恩,以短取败”的内因,
还有缺点被他人恶意放纵的外因;除了有下属范疆、张达近身操刀之外,还有上司刘备
和诸葛亮的远程攻心,长期运作。刘备为让刘禅顺利继位并保持刘家天下的纯正血统而
过河拆桥,清除异姓兄弟关羽、张飞,诸葛兄弟则早有借力刘关张,自立诸葛王朝的异
志。汪宏华还认为罗贯中虚构刘关张结义的用意是,通过三姓共治寡头政治的幻灭,反
向为后人提供破除“家天下”的解决之道。正文如下:
一、张飞结义的动机无为,先佐炎汉,后忠刘备
自从上次写了《刘备昧心参与剿杀关羽的五方行动》之后,女儿汪探朋就问我,既然刘
备能害死关羽,他会放过张飞吗?我马上做出暂停的手势并说,现在已经有很多拥刘的
读者认为我是人心惟危了,哪能继续揭刘呢?她却说,姑息养奸才会导致人心惟危呢!
是啊,作为一个独立学者,坚持真理与发现真理同样重要,我可从没说过颜良文丑之间
有什么芥蒂,司马... 阅读全帖
w**t
发帖数: 3247
12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重八为什么不来个杯酒释兵权?
你可真逗,造反的都不杀,你当皇帝都是傻子啊?除了异姓王(其实卢绾,韩王信也都
没被刘邦杀掉,8个异姓王,死在刘邦手里的最多也就3个),你多举几个杀功臣的例子
啊?“异姓王这些有兵有地有实力还有功的地方霸主都基本上杀干净了”轻飘飘的一句
话就想混过去,你当小学生写作文啊?

运而已。异姓王这些有兵有地有实力还有功的地方霸主都基本上杀干净了,其他的一些
功臣,没兵没地还有敢造反的?

发帖数: 1
13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帝王的防火墙
赵高的警示,对于后世的帝王来说是深刻的,一人亡一国的帝国噩梦,足以影响每
一个帝王的思维,特别是开国的君王们,怎么设置防火墙,避免秦帝国二世而亡的悲剧
,是他们必须要考虑事情。
然而,这些中国最聪明、最能干的人设置的防火墙效果怎么样呢?
汉高祖一代雄主,在统一天下后,也陷入恐惧,担心的是异姓王韩信、彭越、英布等的
威胁,若自己逝世后,谁能约束,于是这些异姓王被全部铲除。铲除了异姓王之后就安
全了吗?
这个时候第二个问题来了,皇后吕雉非常能干,家族势力日渐膨胀,又让高祖担心,但
总不能把自己老婆也杀了吧,况且也没有什么把柄。解决的办法是与群臣立下了历史上
著名的“白马之盟”,即杀白马方式定立的盟约,此为古代盟誓的方式之一,其要杀牲
取血,并用手指蘸血来涂在嘴上,以示恪守盟约,而此盟约的内容为确保只有刘姓者可
为王,即“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
然而汉朝后世也有淮南王刘长、济北王刘兴居、广陵王刘胥、江都王刘建、淮南王刘安
、楚王刘英、阜陵王刘延等多件同姓王谋反的案例,西汉亡于外戚王莽,东汉亡于权臣
董卓。
汉高祖防同朝功臣异姓王、防老婆势力膨胀,但防不住后世子孙,更防不住外戚权臣。... 阅读全帖
h**********n
发帖数: 279
14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汉朝投机政客主父偃
汉武帝刘彻在对匈奴用兵的同时,丝毫没有放松对国内的控制。对外用兵是为了维护国
家主权,对内控制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一个“主权”,一个“集权”,构成武帝思想
的两大核心。说到底,他是要通过维护主权和加强集权,开疆拓土,安定国民,以使自
己的皇权统治更加稳固和长远。汉朝前期,地方诸侯王的势力一直是相当强大的。汉高
祖刘邦开国以后,兼而实行郡县制和分封制,封了许多同姓诸侯王和异姓诸侯王。各个
诸侯王拥有自己的土地,自设官吏,自建军队,自定政策,自收赋税,从而成为割据一
方、目无中央的土皇上,把诸侯国变成“国中之国”,动辄谋反,企图独立。汉高祖生
前意识到这种分封制的弊端,花了很大的精力平定了韩信、彭越、黥布等异姓诸侯王的
叛乱,临死时留下遗嘱:“非刘氏不得封王”。高后吕雉专权期间,违背汉高祖的遗嘱
,大封吕氏子侄为王,造就了一个庞大的吕氏外戚集团,险些断送了刘汉江山。从汉文
帝开始,遵从汉高祖遗嘱,只封同姓王,不封异姓王。即便如此,同姓王同样存在野心
,时时想着独立,常与朝廷分庭抗礼,汉景帝时爆发的吴楚七国之乱便是证明。汉武帝
即位后,诸侯王的势力大大削弱,但以淮南王刘安、衡山王刘赐为代表的... 阅读全帖
B********r
发帖数: 2317
15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说说跟刘邦沛县起事的老哥们
一般来说一直跟着开国皇帝打天下的功臣经常不得善终,现在看看一开始就跟刘邦起事
的几个沛县老哥们的结果,感觉刘邦还行,没有赶尽杀绝
萧何:刘邦的后勤总管,一直是刘邦的丞相,基本也是刘邦最信赖的人。但是后来为了
自保也不得不自毁声誉,并且被刘邦投入大牢。不过最后还是刘邦放出来继续当宰相,
并且继续辅助汉惠帝。老萧家大概是这帮老哥们里面世袭爵位时间最长的了,而且后来
貌似还出了萧道成和萧衍这两个开国皇帝。
卢绾:卢绾是刘邦名副其实的发小,与刘邦同年同月同日生,两人从小一起长大,是铁
哥们好兄弟,起事后也一直跟刘邦关系最好,可以进出刘邦内室。卢绾也是沛县老哥们
中唯一被刘邦封王的一个,封为燕王。但是后来也被逼无奈为了自保只好造反。刘邦见
连这么铁的哥们都造反了,气得跟大臣宣誓再也不封异姓王了。后来卢绾逃亡匈奴,终
于没有被刘邦处死。
樊哙:樊哙打仗时总是冲锋在前,战功不小,当年鸿门宴只身闯进项羽大帐呵斥项羽,
又保护刘邦逃回汉营。而且还是吕后的妹夫,跟吕后关系很不错。平了天下后又替刘邦
打了好几个异姓王。按说以樊哙的功劳和刘邦的亲戚关系应该能得善终,不过最后刘邦
认为樊哙跟吕后串通,所以派了陈... 阅读全帖
f***g
发帖数: 316
16
清代推崇关羽更是卖力,究其原因,似与清之立国有关。清太祖努尔哈赤是个《三国演义》迷,从中学到不少兵法与韬略。
提到关羽,人们脑海便会浮现他那赤面长髯、凤目蚕眉、身披金甲、威风凛凛的形象。明清以来,随着关庙升格为武庙,关羽也成为武圣,与大成至圣先师孔老夫子 的文庙相提并论,分享文武二圣的至上殊荣。殊不知,关羽之所以成圣,乃封建帝王出于笼络人心,维护皇权统治而刻意树立的一个道德楷模。
历史上的关羽并非是武功盖世的超人。他最突出的特点是忠于异姓兄长刘备,所谓“稠人广坐,侍立终日,随先主周旋,不避艰险”。
历史上的关羽还是一个战功卓著的名将,过五关斩六将虽出自小说家语,但斩颜良是有史可证的。建安十三年(208),曹操拥兵百万南征荆州、穷追刘备,关羽 奉命率刘琦水军,济渡亡命中的刘备,后与周瑜联军,埋伏华容,狙击败退的曹军,随之辅佐刘备收江南诸郡,以功拜为襄阳太守,驻军江北。刘备征蜀,关羽镇守 荆州,使东吴不敢下手。建安二十四年(219),他败曹仁,水淹七军,于禁为降,计斩庞德,威震华夏。但他刚愎自用,犯了胜利时骄傲的错误,大意失荆州, 本人也被吴将吕蒙擒获、遇害。可见历史上的关羽并非完人,那么... 阅读全帖
d****z
发帖数: 9503
17
韩信和其它异姓王不同。韩信是从刘邦手下干出来的。彭黥等人自我形成的军阀是两回
事。如果韩信军功不行,根本不可能混到诸侯王。
刘邦不是滥奖手下的人,刘邦的手下也不是什么谦恭之辈。如果说韩信的战功是诸吕的
功劳,作为吕党的樊哙会那么服气韩信?
汉初异姓王多数是当年和汉王平起平坐的地方军阀。只有韩信因功,卢绾因亲。说实话
,诛杀异姓王里面,只有这俩算是刘邦的功臣。其他都算不上诛杀功臣。
b*****d
发帖数: 61690
18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倒薄确显降温迹象
http://blog.dwnews.com/post-190972.html
乘温家宝访问冰岛之际,中国官媒倒薄运动昨起突然开始降温。此前连篇累牍出现在人
民网的抹黑薄谷的传闻和“坚决拥护”的效忠表态,已从人民网主页消失,反倒是类似
“[惊坛]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就不怕多元化思潮”这样的网民言论悄悄爬上了主
页。这说明党内斗争的潜流依然汹涌,民意也在发挥作用,官媒理性的力量摄于民意,
已经意识到文革式做法的荒唐,乘温家宝离京之际,再现不折腾的和谐本色。但是薄谷
案何时能结还是个未知数。要等温家宝回京才能做出比较准确的判断。
海外有的八卦媒体把中国官媒摄于民意,被迫回归理性的现象归功于江泽民的露面,不
敢苟同。有关江泽民露面的消息,没有一张图片或视频可以佐证,就已经否定了传言本
身。我依然坚持先前有关《江泽民发挥不了任何余威》的分析和判断。在此,谨就广为
流传的所谓“上海帮”、“团派”、“太子党”等以讹传讹的海外亚文化概念重申如下
看法:
“上海帮”
如果把曾经在上海与江泽民有过一段共事经历的官员计入“上海帮”,还算可以理解吧
。毕竟,根据老江对其任内经济成就的自满和自信,对其熟... 阅读全帖
w*********g
发帖数: 30882
19
导致目前这种局面的原因其实是跟当年西汉导致诸侯割据的原因是一样的,都是因为地
方权利的过度膨胀。
先看汉朝: 无为而治的影响
汉初推行的无为而治的统治思想虽然对恢复社会经济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形成了为后世
称道的 文景之治 ,但也助长了诸侯王割据势力的迅速膨胀,最后终于在景帝三年(公
元前154年)导致了公开反叛中央政府的 吴楚七国之乱.刘邦在消灭了韩信等异姓诸侯
王以后,面对广大的地区,深感无力控制。
他在总结秦亡的历史教训时,又错误地认为是没有分封同姓子弟为王。因此,他一面消
灭异姓诸侯王,一面又陆续分封了九个刘氏宗室子弟为诸侯王。这九个人是:刘邦叔父
之子刘贾为荆王、刘邦同父异母弟弟刘交为楚王、刘邦庶长子刘肥为齐王、刘邦兄刘仲
之子刘濞为吴王[1]、刘邦少子刘长为淮南王、刘邦子刘如意为赵王、刘邦子刘恢为
梁王、刘邦子刘友为淮阳王、刘邦子刘恒为代王。这九个同姓王占据了全国的大部分土
地。当时全国有54个郡,各诸侯国就占了39个,仅齐一国就占有7郡,而归西汉王朝中
央政府管辖的只有15个郡;从户口构成上看,在全国277万户、1300万人口中,由中央
政府统辖的只有97万户、450万人,... 阅读全帖
X*******G
发帖数: 14887
20
周永康你这个蒙古人就不要冒充中原人胡说了。
在东周、春秋、战国时期,封建制度盛行,天子分封的大多数是异姓王。西汉异姓王不
少。
反而是以后,异姓王越来越少。
m****a
发帖数: 2216
21
来自主题: Mainland版 - 婚姻禁忌(2) zz
任骋
连载:中国民间禁忌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作者:任骋
同姓不婚禁忌
同姓不婚的婚俗禁忌在中国各民族中是普遍存在的,绝大多数民族至今都遵从这一习
俗。关于同姓不婚的记载也很多。不过最早时期,即远古(神话)时代,据说婚姻是不限
于同姓异姓之别的。据张亮采《中国风俗史》言,黄帝至夏商时的婚姻“无同姓异姓之别
。如颛顼女女修,为伯益之曾祖母。尧二女嫁舜皆同姓连婚是也”。可见夏商时,不论同
姓异姓都
可以婚配的,当时还并无同姓不婚的限制。可能是与当时人们重图腾归属而不重血亲归属
有关联的。又据谷城先生在《中国政治史》中考证,最初(三代之前)“姓是用以称呼女
子的,氏是用以称呼男子的”。“在母系社会时代,两个不同姓的氏族间如发生婚姻关系
,出嫁的不是女子,而是男子。女子不出嫁,故能维持着表示血统的姓于不变”。“直到
稍后母系社会逐渐丧失权威,图腾意义逐渐被人忘却之时,于是用于女子的姓逐渐被用于
男子的氏所代替;含有图腾意味的姓字逐渐加上边旁,变成没有图腾的意味了”。正是由
于女姓被男氏所替代的这一转换过程的存在,所以在姓与氏的问题上搞得比较混乱起来。
不过大体上说,夏商时
c*c
发帖数: 2397
22
【 以下文字转载自 LeisureTime 讨论区 】
发信人: cxc (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信区: LeisureTime
标 题: 余英时:反智论与中国政治传统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Fri Aug 19 14:29:57 2011, 美东)
http://www.historykingdom.com/read-htm-tid-107849.html
反智论与中国政治传统
——论儒、道、法三家政治思想的分野与汇流
一 引 言
中国的政治传统中一向弥漫着一层反智的气氛;我们如果用“自古已然,于今为烈
”这句成语来形容它,真是再恰当不过了。但是首先我们要说明什么叫做“反智”。
“反智论”是译自英文的anti-intellectualism,也可以译做“反智识主义”。“
反智论”并非一种学说、一套理论,而是一种态度;这种态度在文化的各方面都有痕迹
可寻,并不限于政治的领域。中国虽然没有“反智论”这个名词,但“反智”的现象则
一直是存在的。因为这个现象可以说普遍地存在于一切文化之中,中国自然不是例外。
研究这一现象的学者都感到不易给“反智论”下一个清晰的定义... 阅读全帖
c*c
发帖数: 2397
23
【 以下文字转载自 LeisureTime 讨论区 】
发信人: cxc (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信区: LeisureTime
标 题: 余英时:反智论与中国政治传统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Fri Aug 19 14:29:57 2011, 美东)
http://www.historykingdom.com/read-htm-tid-107849.html
反智论与中国政治传统
——论儒、道、法三家政治思想的分野与汇流
一 引 言
中国的政治传统中一向弥漫着一层反智的气氛;我们如果用“自古已然,于今为烈
”这句成语来形容它,真是再恰当不过了。但是首先我们要说明什么叫做“反智”。
“反智论”是译自英文的anti-intellectualism,也可以译做“反智识主义”。“
反智论”并非一种学说、一套理论,而是一种态度;这种态度在文化的各方面都有痕迹
可寻,并不限于政治的领域。中国虽然没有“反智论”这个名词,但“反智”的现象则
一直是存在的。因为这个现象可以说普遍地存在于一切文化之中,中国自然不是例外。
研究这一现象的学者都感到不易给“反智论”下一个清晰的定义... 阅读全帖
C********g
发帖数: 9656
24
http://www.confucius2000.com/admin/list.asp?id=4554
姜志勇
内容提要:前孔子时代,中国有两次价值和思想危机,分别是殷周之际和春秋时代。殷
周之际,在对王朝更替的反思和经验总结中,传统的天命观受到质疑和弱化,代之而起
的是道德观的强化,西周领导层把“德”融入到了新王朝的政体和治道之中,这是“德
”之观念由自发到自觉的觉醒标志。总的来看,前孔子时代,“德”之内涵经过政治层
面之德治、个体自身之美德和超越特定层面的纯粹之“德”等三次变化,期间人们在对
“德”的反思和如何“建德”的探索上大大推进了对“德”的认识。“德”之涵义的第
四次变化是从外在进入内在,成为人之内心提升的一种品质,但这要等到春秋时代第二
次思想危机之时,这次危机的主要内容是以德为内在本质建立起来的周代礼制受到了破
坏,人们对礼制的信仰出现动摇,社会面临重新“建德”的问题。
关键词:德天命两次思想危机德政孔子
“德”是中国哲学中的重要概念,一些学者认为商代的甲骨文中就有“德”,但也有不
同看法[i]。《尔雅》中没有对“德”作出专门的解释,却有三处提到“德”:“颙颙
、卬卬,君... 阅读全帖
k**o
发帖数: 15334
25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秦始皇算秦国的罪人吧?
刘邦一开始也说要分封的啊,而且也封了一大堆异姓王,后来势力强了,天下
稳定了,才翻脸把异姓王都干掉了。
R***a
发帖数: 41892
26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说起来觉得吕后这人也不错啊
杀韩信彭越这事儿,是高祖点头的,而且两异姓王拥兵自重,
连同姓王后来都得削,别说异姓了。这是一贯的做法,说不上高祖和吕后有多坏
D*****i
发帖数: 8922
27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蒙古西征的史料及其他
的确是这样,拉施特用他们熟悉异密来比拟其他民族中相当于酋长的头衔,就像中国人
用皇帝一词来翻译罗马帝国的奥古斯都。在史集中蒙古异密几乎就是那颜的同义词,其
他非蒙古官衔比如钦察部落的首领也被叫做异密。
在窝阔台时期,基本实行的是混合官职,在被征服的文明国家,官职是跟当地情况结合
的,但蒙古本部基本还是实行草原官制,异姓能做到的最高世袭官职就是那颜,有才能
的那颜能做万夫长,但那只是流官,不能世袭。当万夫长的异姓某某还是被称为某某那
颜,这里那颜其实就是爵位了。
Bogutai真有可能是速不台的讹音,或是速不台的荣誉称号把阿秃的讹音,他手下的蒙
古将士会称他为那颜,但不会像写书的西亚穆斯林那样称之为异密。
n*******4
发帖数: 2285
28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说说跟刘邦沛县起事的老哥们
这些异姓王要是不灭的话,就没有后来的大汉江山了。汉室要重蹈周室的覆辙,中国会
重回春秋,战国四分五裂,还要有人再统一一次。刘邦要巩固秦朝的根本政治制度,灭
异姓王是必须的,我觉得这也是刘邦对中国历史的最大贡献。看看罗马后的欧洲就明白
了。
y****n
发帖数: 743
29
个人理解:
最早“王”是最大权利者,是天下之主,所以天子都称王。所谓:天下之地,莫非王土。
所谓五爵(公侯伯子男),都是有封地的臣子。所谓:率土之宾,莫非王臣。
《封神榜》中,纣王分封的诸侯都是侯,东伯侯、西伯侯,这印证了诸侯这个侯字。
但中国语言中有程度弱化的现象,到了西周觉得“侯”不到位,就都称为“公”。(到
了战国末,“公”就成为了对稍有身份男子的尊称)。
而到了春秋后期,某些诸侯国实力强大,就先后称王(自封)。比如:楚国、齐国、秦
国。
有人开了先河,一些实力不足的小国也先后称王,并出现了“五国相王”的事件。
秦朝是用郡县制,好像没有太多分封。(具体不太确定)
之后项羽灭秦之后就直接分封出一堆“王”,同时也有自立的王。
汉代使用郡县为主,分封为辅,所谓“异姓不封王”。这时“王”是诸侯级别,却有实
权,包括:立法权、治军权、任命权、甚至造币权等。所以王爵只能分给皇帝至亲。
因为“异姓不封王”理念,后来只要是皇子基本都要封王,延续至清代。但后面的王爵
与实权逐渐脱钩了。后来封的王(暂不谈藩王),基本没有治理权,只有赋税权,有的
甚至是纯虚头衔。
n******5
发帖数: 1990
30
以五德终始论解读中国大历史
五德概述
五德是金木水火土五种德行。在中国大历史的语境里,这五种德行是指各王朝核心统治
集团的集体政治心理和政治偏见。
金德:以军事贵族为主,唯重军事实力。好建功立业,杀伐争战。不顾声誉和民意。常
出现于:大王朝的末期,土生金,军阀混战,或者蛮族突起,以金克木,如虎入羊群。
缺点是,军国主义,其成也忽,其亡也速。模范朝代:秦,曹魏,蒙元,南北朝的东魏
,西魏。
火德:纯粹。上下同欲,万众一心,子弟兵军队无往不克。有三种形态,抱团的地方势
力,或者兵民合一的少数民族军队,或者政教合一的军政集团。平民上位,门阀贵族世
家消亡。常出现于:结束军阀混战,消灭本族或蛮族的军事贵族集团,以火融金,越烧
越旺。缺点是,一意孤行,消除异己,杀灭功臣。在民众的起初支持下,容易信心膨胀
,过份消耗实力。模范朝代:西楚(项羽),东吴,隋,明,红朝。
土德:厚德载物,容纳四方。皇族和功臣皆得封地,是唯一可能出现异姓王的时代。各
种人才各类种族都被宽容地接纳,和平共处,使帝国可以短期内达到难以想象的庞大和
繁荣。常出现于:蛮族完成汉化早期。缺点:疆土虽大,直接控制领域小,而土生金,
... 阅读全帖
n******5
发帖数: 1990
31
以五德终始论解读中国大历史
五德概述
五德是金木水火土五种德行。在中国大历史的语境里,这五种德行是指各王朝核心统治
集团的集体政治心理和政治偏见。
金德:以军事贵族为主,唯重军事实力。好建功立业,杀伐争战。不顾声誉和民意。常
出现于:大王朝的末期,土生金,军阀混战,或者蛮族突起,以金克木,如虎入羊群。
缺点是,军国主义,其成也忽,其亡也速。模范朝代:秦,曹魏,蒙元,南北朝的东魏
,西魏。
火德:纯粹。上下同欲,万众一心,子弟兵军队无往不克。有三种形态,抱团的地方势
力,或者兵民合一的少数民族军队,或者政教合一的军政集团。平民上位,门阀贵族世
家消亡。常出现于:结束军阀混战,消灭本族或蛮族的军事贵族集团,以火融金,越烧
越旺。缺点是,一意孤行,消除异己,杀灭功臣。在民众的起初支持下,容易信心膨胀
,过份消耗实力。模范朝代:西楚(项羽),东吴,隋,明,红朝。
土德:厚德载物,容纳四方。皇族和功臣皆得封地,是唯一可能出现异姓王的时代。各
种人才各类种族都被宽容地接纳,和平共处,使帝国可以短期内达到难以想象的庞大和
繁荣。常出现于:蛮族完成汉化早期。缺点:疆土虽大,直接控制领域小,而土生金,
... 阅读全帖
x**b
发帖数: 290
32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曹操为什么不肯称帝?
很多人一直在说,诸葛亮如果想当皇帝,可以轻而易举地废除刘禅并取而代之。没必要为此推测争执得面红耳赤,看看曹操父子两代人完成代汉自立的过程,或许对了解当时历史背景,了解取代汉室之难度有所裨益。
自董卓及其部属李傕、郭汜之乱后,那位叫做刘协的献帝,不仅是名存实亡,而且已命悬一线,最先刘协为董卓手中的玩偶,前边的那个小皇帝刘辩已作出样子,在被废黜不久就被董卓所鸩杀,献帝还能存活多久,全在董卓一念之间。之后为李傕绑架,成为同郭汜争权夺利的筹码,担惊受怕中,汉献帝及其百官、内宫嫔妃宫女们从长安逃到河南,诚为当时民谣所说的那样:“侯非侯,王非王,千骑万乘走北邙”。
曹操迎接汉献帝未必是忠君勤王,更多的是,他要最大限度地实现人生价值,以膺服天命为己任,迎接汉献帝安居许昌,就取得“挟天子以令诸侯,蓄士马以讨不听”的特殊资格。打着皇帝这面旗帜,不仅受到封建士大夫拥戴,受到广大民众的拥戴,招兵买马、积蓄粮草容易一些;更重要的是,讨伐不听命皇室的军阀时候(实际是不听命于曹操),未曾出兵已占尽政治优势,已将对方推到不义境地,戴上了叛逆谋反的帽子。因了他挟有政治优势,更兼之卓越的政治和军事才能,从公元192年—... 阅读全帖
i******m
发帖数: 229
33
蒋介石一生结拜了多少兄弟,恐怕他自己扳起手指都说不清。从早年的陈其美、戴季陶,到后来的张学良、傅作义,都是他义结金兰的兄弟。是蒋介石真的信奉“桃园三结义”般的兄弟感情吗?非也,就像蒋介石对下属一直是称呼“兄等、弟等”一样,这实际上是蒋介石笼络人心、赚钱政治资本的一种手段。蒋介石结拜了那么多兄弟,其中,最著名的当属陈其美、戴季陶、冯玉祥、张学良、四人。
陈其美
陈其美这人来头不小。早在孙中山还在日本策划革命的时候,陈其美就跟随在孙中山身边了。陈其美与黄兴一起,成为孙中山的左右手。1913年,孙中山不满袁世凯暗杀宋教仁,发起“二次革命”,公开与袁世凯决裂。 陈其美被推举为上海讨袁总司令。袁世凯曾经派人给陈其美送去一大笔钱,试图收买他,劝他去国外舒舒服服地做寓公。陈其美果断拒绝。1916年5月18日,陈其美在上海日本友人山田纯三郎的寓所被袁世凯派的枪手所杀。当时,他的朋友不敢收尸,是刚刚结拜的小兄弟蒋介石将他的遗体带走安葬的。
戴季陶
戴季陶早年参加过同盟会,是同盟会中的激进分子。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让位给袁世凯之后,袁世凯已显落出不尊重《临时约法》和迹象。1912年5月20日,《民权报》主... 阅读全帖
d****z
发帖数: 9503
34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竹书纪年明显比史记靠谱
这个不仅仅是周礼。啥礼也没有异姓因为是外祖父就能配享的。兄终弟及还是同姓。所
以,伊尹配享一定是因为有天大的功劳,而不是因为是外祖父。
如果太甲认为自己是被篡位,那么复位以后为何还要以伊尹配享?
另外不要拿多尔衮为例。其它很多具体情况不说了,就同姓一条,伊尹就没法比。中国
是非常讲究这个的。
伊尹作为异姓,如果被太甲认为是篡权,而且还被太甲诛杀,断没有可能配享的。

发帖数: 1
35
古文字和氏族问题
——从商周金文谈宗、族概念的本质区别
一、姓的来源及其演变
“姓”与“氏”不同。姓产生在前,氏产生在后。
根据《春秋》整理得出的“古姓”有:妫、姒、子、姬、风、赢、己、任、吉、芊、曹
、祁、妘、姜、董、偃、归、曼、芈、隗、漆、允等22个姓。许慎《说文解字》:“姓
,人所生也,从女、生,生亦声”。班固《白虎通义》卷九曰:“姓者,生也,人禀天
气所以生者也”。
黄帝和炎帝就是以其各自部落的居住地理位置在水附近而得姓的。
根据《国语·晋语》中记载的司空季子之言:“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
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说文解字》:“
黄帝长居于姬水,以姬为姓。”《帝王世纪》中记载:“神农氏,姜姓也。母曰任姒。
有蟜氏女,登为少典妃,游华阳,有神龙首,感生炎帝。人身牛首,长于姜水。”具体
是指黄帝、炎帝在姬水、姜水流域发迹,以此而得出姬、姜二姓,这是古人铭记自然地
理的一种最简单的方法。
“黄帝”一名出现在《陈侯因资敦》铭文中:“唯正六月癸未,陈侯因资曰:皇考武桓
公龚哉大谟,克成其烈,因资扬皇考邵统,高祖黄啻,迩嗣桓文,朝问诸侯,合... 阅读全帖
m***n
发帖数: 12188
36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炎黄子孙不仅是汉人
现代人说的不算,
古人,
匈奴、鲜卑、契丹、党项、吐谷浑、氐、羌、女真、回纥,于阗,蒙古都是自称炎黄子
孙的。
所以藏族(牦牛羌)维族(回纥和于阗混血)都是炎黄子孙。
日本韩国没有。所以日本韩国不是炎黄子孙。
比如:
慕容氏自云轩辕之后,其先有熊氏之苗裔,世居北夷,号曰东胡。(有熊氏就是黄帝的
部族,以熊为图腾)
“慕容魔以大棘城即帝颛顼之墟也,元康四年乃移居之。”
大棘城在今朝阳市东170里,颛顼即黄帝之孙。《晋书·载记第八》又说:“慕容魔
,字弈洛瑰,昌黎棘城鲜卑人也。其先有熊氏之苗裔,世居北夷,邑于紫蒙之野,号曰
东胡。”
而鲜卑拓拔部自称乃黄帝少子昌意的后裔,拓拔之意为土,正是代表黄帝的土德。
鲜卑宇文部则自称是炎帝的后人。
《魏书·序纪》有长篇记述,是拓拔鲜卑的民族史诗。此处仅作简要摘录:
“昔黄帝有子二十五人,或内列诸华,或外分荒服。昌意少子,受封北土,国有大鲜卑
山,因以为号。其后世为君长,统幽都之北,广漠之野。畜牧迁徙,射猎为业,淳朴为
俗,简易为化,不为文字,刻木纪契而已。世事远近,人相传授,如史官之纪录焉。
黄帝以土德王,北俗谓土为托,谓后为跋,故以为氏。其裔始均,... 阅读全帖
m***n
发帖数: 12188
37
其实以前的定论都是认为不但孙膑是虚构人物(而庞涓是历史人物),甚至孙膑兵法也
不存在。大家说孙膑兵法就是孙子兵法,两者混淆了。因为以前根本没有孙膑兵法这本
书,只有一个名字。
但是最近出土了孙膑兵法,因此考古证明了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是两本不同的书,彼此
似乎也有些联系,风格类似。
至于孙子兵法的存在是否能证实孙武的存在,大概类似于黄帝内经和黄帝的关系,或者
神农本草经和神农氏的关系。
这些书最早都是战国时代的产物,最多早到春秋后期去,不可能更早了。春秋战国是中
国历史的轴心时代。文化精神的一个爆发。
至于说才300年,难道就是传说了?同理,你可以问西施是不是真实人物?其实西施这
个名字作为美女的同义词,在春秋早期已经出现了。还有就是越女猿公之类,都是和孙
武西施同时代的人物。
韩信得封异姓王,其实按照当时的逻辑,首先第一是证明韩信是变成了带有很大独立性
的军阀,军功还是其次。因为汉初封异姓王的全是军阀。 军功,不管是灭秦还是灭楚
的功劳,并不是封王的前提。封王是对那些军阀(诸侯)的一个拉拢和安抚。 你可以
看看除了韩信之外,别的王都是些什么人。
除了个别例外,这些王后来一个个都被灭了,... 阅读全帖
z**********e
发帖数: 22064
38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ilitary 讨论区 】
发信人: doxso (doxso), 信区: Military
标 题: 穿越回古代怎么写好一份劝进表--马伯庸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at Jul 22 08:25:56 2017, 美东)
异教徒告解室
首发于
异教徒告解室
写文章
穿越回古代怎么写好一份劝进表
穿越回古代怎么写好一份劝进表
马伯庸
马伯庸
10 小时前
劝进是一个政治举动,写劝进表则是一门技术活儿。
“劝进”这个词,本意是劝勉、促进,诸如“上下同心,劝进农业”、“砥砺藩屏,劝
进忠信”等等,偶尔也会用在劝人喝酒吃药上,像宋代皇帝阅完兵,要赏管军的三盏劝
进酒,即是这种用法。
可一旦这个词出现在政治语境里,气氛立刻就变得不一样了,因为它往往预示着皇权更
迭——在古代政治里面,没有比这更严肃的事情了。
皇权更迭有很多形式,具体来讲,大部分古代“劝进”会发生在这样一种场景下:有人
想当皇帝了,但慑于某种规矩和舆论,不好自己主动开口。这时就会有一班贤臣急主公
之所急,站出来论证其称帝的举动是多么正确合理,敦促他尽快践祚。这种举动,叫做
“劝进”,所形成的正... 阅读全帖
c*********d
发帖数: 9770
39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ilitary 讨论区 】
发信人: chinabbsdad (张果老他爹), 信区: Military
标 题: 马伯庸:穿越回古代怎么写好一份劝进表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Wed Sep 13 16:38:22 2017, 美东)
劝进是一个政治举动,写劝进表则是一门技术活儿。
「劝进」这个词,本意是劝勉、促进,诸如「上下同心,劝进农业」、「砥砺藩屏,劝
进忠信」等等,偶尔也会用在劝人喝酒吃药上,像宋代皇帝阅完兵,要赏管军的三盏劝
进酒,即是这种用法。
可一旦这个词出现在政治语境里,气氛立刻就变得不一样了,因为它往往预示着皇权更
迭——在古代政治里面,没有比这更严肃的事情了。
皇权更迭有很多形式,具体来讲,大部分古代「劝进」会发生在这样一种场景下:有人
想当皇帝了,但慑于某种规矩和舆论,不好自己主动开口。这时就会有一班贤臣急主公
之所急,站出来论证其称帝的举动是多么正确合理,敦促他尽快践祚。这种举动,叫做
「劝进」,所形成的正式文本,则被称为「劝进表」。
再接下来,劝主要反复辞让,表示谦逊不受,贤臣们要反复坚持劝进,来回三次。走完
这个流程,就可以... 阅读全帖
w*l
发帖数: 754
40
劝进是一个政治举动,写劝进表则是一门技术活儿。
“劝进”这个词,本意是劝勉、促进,诸如“上下同心,劝进农业”、“砥砺藩屏
,劝进忠信”等等,偶尔也会用在劝人喝酒吃药上,像宋代皇帝阅完兵,要赏管军的三
盏劝进酒,即是这种用法。
可一旦这个词出现在政治语境里,气氛立刻就变得不一样了,因为它往往预示着皇
权更迭——在古代政治里面,没有比这更严肃的事情了。
皇权更迭有很多形式,具体来讲,大部分古代“劝进”会发生在这样一种场景下:
有人想当皇帝了,但慑于某种规矩和舆论,不好自己主动开口。这时就会有一班贤臣急
主公之所急,站出来论证其称帝的举动是多么正确合理,敦促他尽快践祚。这种举动,
叫做“劝进”,所形成的正式文本,则被称为“劝进表”。
再接下来,劝主要反复辞让,表示谦逊不受,贤臣们要反复坚持劝进,来回三次。
走完这个流程,就可以称帝了。
“劝进表”的性价比相当高。它的政治风险很小,因为那些有“劝进”需求的人,
本身实力已足够强大,距离皇位只差个名分而已,你押错宝拍错马屁的概率很低;同时
收益却很大,一纸劝进表交上去,就算不是嫡系出身,也能摇身变成从龙之臣,坐收拥
立之功。
西晋灭亡之后,好多人... 阅读全帖
j******n
发帖数: 17
41
内容提要:
1、人民并不代表正义的意思,人民常犯错,又可怜又愚蠢又自私。
2、帝制符合人天生的本性。
3、呼吁胡哥早正大位,要恢复中华传统文化,必先恢复中华传统体制。
4、怎样衡量一个制度的好坏。
5、怎样的人才能做皇帝。
6、怎样维持帝制的稳定。
7、略谈中国帝制史。
在《论语•子路》里有这么个故事:“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
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叶公告诉孔子说:“我的家乡有个正直的人,他的父亲偷了人家的羊,他告发了
父亲。”孔子说:“我家乡的正直的人和你讲的正直人不一样:父亲为儿子隐瞒,儿子
为父亲隐瞒。正直就在其中了。”)这个故事说明什么呢?说明即使是孔子也认为人性
自私是其本性,父子对外相互隐瞒罪行才算是正直的人,因为这才是真情的流露。相反
,那种本来可以逃避法律惩罚的,却主动大义灭亲,儿子举报父亲的行为听起来好象很
正直,实际却和人性本来的面目有冲突,反倒显得是虚假的、造作的、别有用心的,算
不上正直。
事实上无论是哪个圣贤都认定人是自私的,是生下来就要为恶的,而且呼吸之间就能变
坏,变好... 阅读全帖
w*********g
发帖数: 30882
42
七王之乱
中国西汉汉景帝前元三年(公元前154年),周亚夫等率军历时三个月平定以吴王刘濞
为首的七个诸侯王叛乱的战争。汉景帝即位后针对地方各诸侯割据势力越来越大而直接
威胁到中央权力,景帝采用晁错之策,着手削藩,削弱各诸侯王的权力,结果引起以吴
王刘濞为首的以“请诛晁错,以清君侧”为名的七国之乱。景帝为平息叛乱而杀晁错,
向七国“谢罪”,但七国仍然进攻不止。于是景帝派遣周亚夫率军抵抗,于公元前154
年平定叛乱。
七王之乱 - 历史背景
七王之乱汉高祖刘邦翦除异姓诸侯王后,大封同姓诸侯王以镇抚天下。后来诸王封地实
际成了独立王国,与汉廷的矛盾日益激化。汉文帝用贾谊策,将一些诸侯国分小。汉景
帝时又采纳御史大夫晁错削藩的建议,将诸侯王的部分封地收归朝廷管辖。由此触发了
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七王之乱。
汉景帝即位后针对地方各诸侯割据势力越来越大而直接威胁到中央权力,景帝采用晁错
之策,着手削藩,削弱各诸侯王的权力,结果引起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以“请诛晁错,以
清君侧”为名的七国之乱。景帝为平息叛乱而杀晁错,向七国“谢罪”,但七国仍然进
攻不止。于是景帝派遣周亚夫率军抵抗,于公元前154年平定叛乱。... 阅读全帖
l****a
发帖数: 50
43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对江core,还是要客观点吧
说他恋栈,事实上,02年他把位置传给胡差不多是中国几千年来第一次不流血的异姓之
间传位吧。那是多大的第一步!以前的历史是什么,流血,混乱,即使父子之间传位都
不少见。他要不想传,老邓已死,谁能压的住他?如果他学老邓,把胡给废了,让庆红
上也不是不可能吧。
第一次传给异姓,谁都没有把握以后会发生什么,留点军委主席的后手,不是很正常的
么?有了江的这个前例,胡要是继续学江保留主席,那才是历史倒退呢。现在胡这样全
退了,也算是在江的基础上继续向前一步,这一步不是不重要,但相对于江的那一步,
步伐影响意义等就小了吧。
m***n
发帖数: 12188
44
现代人说的不算,
古人,
匈奴、鲜卑、契丹、党项、吐谷浑、氐、羌、女真、回纥,于阗,蒙古都是自称炎黄子
孙的。
所以藏族(牦牛羌)维族(回纥和于阗混血)都是炎黄子孙。
日本韩国没有。所以日本韩国不是炎黄子孙。
比如:
慕容氏自云轩辕之后,其先有熊氏之苗裔,世居北夷,号曰东胡。(有熊氏就是黄帝的
部族,以熊为图腾)
“慕容魔以大棘城即帝颛顼之墟也,元康四年乃移居之。”
大棘城在今朝阳市东170里,颛顼即黄帝之孙。《晋书·载记第八》又说:“慕容魔
,字弈洛瑰,昌黎棘城鲜卑人也。其先有熊氏之苗裔,世居北夷,邑于紫蒙之野,号曰
东胡。”
而鲜卑拓拔部自称乃黄帝少子昌意的后裔,拓拔之意为土,正是代表黄帝的土德。
鲜卑宇文部则自称是炎帝的后人。
《魏书·序纪》有长篇记述,是拓拔鲜卑的民族史诗。此处仅作简要摘录:
“昔黄帝有子二十五人,或内列诸华,或外分荒服。昌意少子,受封北土,国有大鲜卑
山,因以为号。其后世为君长,统幽都之北,广漠之野。畜牧迁徙,射猎为业,淳朴为
俗,简易为化,不为文字,刻木纪契而已。世事远近,人相传授,如史官之纪录焉。
黄帝以土德王,北俗谓土为托,谓后为跋,故以为氏。其裔始均,... 阅读全帖
d***o
发帖数: 7006
45
异教徒告解室
首发于
异教徒告解室
写文章
穿越回古代怎么写好一份劝进表
穿越回古代怎么写好一份劝进表
马伯庸
马伯庸
10 小时前
劝进是一个政治举动,写劝进表则是一门技术活儿。
“劝进”这个词,本意是劝勉、促进,诸如“上下同心,劝进农业”、“砥砺藩屏,劝
进忠信”等等,偶尔也会用在劝人喝酒吃药上,像宋代皇帝阅完兵,要赏管军的三盏劝
进酒,即是这种用法。
可一旦这个词出现在政治语境里,气氛立刻就变得不一样了,因为它往往预示着皇权更
迭——在古代政治里面,没有比这更严肃的事情了。
皇权更迭有很多形式,具体来讲,大部分古代“劝进”会发生在这样一种场景下:有人
想当皇帝了,但慑于某种规矩和舆论,不好自己主动开口。这时就会有一班贤臣急主公
之所急,站出来论证其称帝的举动是多么正确合理,敦促他尽快践祚。这种举动,叫做
“劝进”,所形成的正式文本,则被称为“劝进表”。
再接下来,劝主要反复辞让,表示谦逊不受,贤臣们要反复坚持劝进,来回三次。走完
这个流程,就可以称帝了。
“劝进表”的性价比相当高。它的政治风险很小,因为那些有“劝进”需求的人,本身
实力已足够强大,距离皇位只差个名分而已,你押错宝...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46
马伯庸:穿越回古代怎么写好一份劝进表
劝进是一个政治举动,写劝进表则是一门技术活儿。
“劝进”这个词,本意是劝勉、促进,诸如“上下同心,劝进农业”、“砥砺藩屏,劝
进忠信”等等,偶尔也会用在劝人喝酒吃药上,像宋代皇帝阅完兵,要赏管军的三盏劝
进酒,即是这种用法。
可一旦这个词出现在政治语境里,气氛立刻就变得不一样了,因为它往往预示着皇权更
迭——在古代政治里面,没有比这更严肃的事情了。
皇权更迭有很多形式,具体来讲,大部分古代“劝进”会发生在这样一种场景下:有人
想当皇帝了,但慑于某种规矩和舆论,不好自己主动开口。这时就会有一班贤臣急主公
之所急,站出来论证其称帝的举动是多么正确合理,敦促他尽快践祚。这种举动,叫做
“劝进”,所形成的正式文本,则被称为“劝进表”。
再接下来,劝主要反复辞让,表示谦逊不受,贤臣们要反复坚持劝进,来回三次。走完
这个流程,就可以称帝了。
“劝进表”的性价比相当高。它的政治风险很小,因为那些有“劝进”需求的人,本身
实力已足够强大,距离皇位只差个名分而已,你押错宝拍错马屁的概率很低;同时收益
却很大,一纸劝进表交上去,就算不是嫡系出身,也能摇身变成从龙之臣,... 阅读全帖
c*********d
发帖数: 9770
47
劝进是一个政治举动,写劝进表则是一门技术活儿。
「劝进」这个词,本意是劝勉、促进,诸如「上下同心,劝进农业」、「砥砺藩屏,劝
进忠信」等等,偶尔也会用在劝人喝酒吃药上,像宋代皇帝阅完兵,要赏管军的三盏劝
进酒,即是这种用法。
可一旦这个词出现在政治语境里,气氛立刻就变得不一样了,因为它往往预示着皇权更
迭——在古代政治里面,没有比这更严肃的事情了。
皇权更迭有很多形式,具体来讲,大部分古代「劝进」会发生在这样一种场景下:有人
想当皇帝了,但慑于某种规矩和舆论,不好自己主动开口。这时就会有一班贤臣急主公
之所急,站出来论证其称帝的举动是多么正确合理,敦促他尽快践祚。这种举动,叫做
「劝进」,所形成的正式文本,则被称为「劝进表」。
再接下来,劝主要反复辞让,表示谦逊不受,贤臣们要反复坚持劝进,来回三次。走完
这个流程,就可以称帝了。
「劝进表」的性价比相当高。它的政治风险很小,因为那些有「劝进」需求的人,本身
实力已足够强大,距离皇位只差个名分而已,你押错宝拍错马屁的概率很低;同时收益
却很大,一纸劝进表交上去,就算不是嫡系出身,也能摇身变成从龙之臣,坐收拥立之
功。
西晋灭亡之后,好多人...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48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有同学说习近平能很快掌握权力
有同学说习近平能很快掌握权力,因为有着红二代的强力支持。那么习的集权也是因为
有着红二代的支持。 这个有些想象力过剩。
对于这个话题,我们先从历史这面镜子看。
汉代时早期,前后封七个异姓王,还封了很多刘姓王。后来朝政稳定,异姓王一个一个
被刘邦以谋反名义给灭了,也算是当年的 反(政治)腐败吧。后来又大封刘姓王,同
时又给刘姓王有很多限制(六不准)。但是得陇望蜀是人的本性。各同姓王和朝廷皇权
的斗争从来就没有停止过。最大的斗争是七国之乱,以清君侧的名义造反。直到汉武帝
时,用各种办法彻底解决了这些红N代刘姓王问题。
历史上这种例子太多了。有的是因为权力的争夺,有的是因为理念的不同。所谓“旧的
矛盾消失了,新的矛盾产生了”。没有矛盾不存在的时代。积极一点看问题,为了好听
一些,暂且只说是执政理念导致的矛盾。
看看中国的现代史,国民党和共产党为了打倒军阀,在上世纪初密切合作。当北伐近乎
成功的时候,国共分裂,因为信仰不同。信仰,也就是(在中国)执政理念不同而已。
中共建政后,毛泽东和刘少奇因为执政理念的不同,最后导致分裂和打倒了刘少奇。在
国共之争时,毛刘密切合作几乎没有什么问题。邓小平和胡... 阅读全帖
c*********d
发帖数: 9770
49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穿越回古代怎么写好一份劝进表
穿越回古代怎么写好一份劝进表
马伯庸
马伯庸
7 个月前2017 年 7月 22 日星期六上午 10 点 10 分
劝进是一个政治举动,写劝进表则是一门技术活儿。
“劝进”这个词,本意是劝勉、促进,诸如“上下同心,劝进农业”、“砥砺藩屏,劝
进忠信”等等,偶尔也会用在劝人喝酒吃药上,像宋代皇帝阅完兵,要赏管军的三盏劝
进酒,即是这种用法。
可一旦这个词出现在政治语境里,气氛立刻就变得不一样了,因为它往往预示着皇权更
迭——在古代政治里面,没有比这更严肃的事情了。
皇权更迭有很多形式,具体来讲,大部分古代“劝进”会发生在这样一种场景下:有人
想当皇帝了,但慑于某种规矩和舆论,不好自己主动开口。这时就会有一班贤臣急主公
之所急,站出来论证其称帝的举动是多么正确合理,敦促他尽快践祚。这种举动,叫做
“劝进”,所形成的正式文本,则被称为“劝进表”。
再接下来,劝主要反复辞让,表示谦逊不受,贤臣们要反复坚持劝进,来回三次。走完
这个流程,就可以称帝了。
“劝进表”的性价比相当高。它的政治风险很小,因为那些有“劝进”需求的人,本身
实力已足够强大,距离皇位只差个名分而已,你押错宝拍错马屁的概率很低... 阅读全帖
n****4
发帖数: 12553
50
你们不知道何为万世楷模。看看萧何张良。战后功臣们吵着要受封。刘邦抬出三人,萧
何张良韩信。韩信没办法早就给封了王。但是刘邦说看人萧何张良,人的旷世之功不求
封,你们吵个甚?最后分了七个异姓王,否则七十个异姓王下不来。说明萧何张良对刘
邦绝无私心,忠心耿耿啊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