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topics

全部话题 - 话题: 心当
首页 上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

发帖数: 1
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金刚心
问:【二、阿赖耶识是变异性、是生灭法,阿赖耶识里含藏著真如,此真如才是不
生不灭的。真如就像金矿中的黄金,黄金成分早已经决定,而阿赖耶识就像金矿中其他
的杂质。】
答:阿赖耶识心体,绝非变异性,绝非生灭法; 佛说阿赖耶识心体即是未来佛地
之真如心体无垢识故。然而 佛说阿赖耶识非断亦非常,此谓阿赖耶识心体虽然常住不
坏、性如金刚,体恒常住而自性恒不变易,永远显示其“本来自性清净涅槃”之真如性
,然此真如性之心体中,却含藏著无始以来七识心王所造作之一切善恶业种,及所熏习
之邪见与无明种子,令诸业种、无明……种子等流注不断。由含藏如是善恶业种、无明
种子……等故,致令有情轮回生死,六趣受生、流转无尽,故名其第八识为流转真如、
邪行真如,即名此第八识心体为阿赖耶识。由于第八识心体有如是分段生死之业种等等
流注不断,由有七识心王及诸种子流注不断,故说阿赖耶识非常,即是《大乘起信论》
中一心二门所说之生灭门也!由是缘故施设第八识心体名为阿赖耶识。阿赖耶者即是执
藏分段生死种子而流注不断之意故,即是集藏、所藏、能藏之意故。
如是心体常住、性如金刚、永不能坏;乃至集十方诸佛威神之力为一力,亦不...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2
目 录
一、学佛首要——断除三缚结
二、我见之意涵
三、如何断我见
甲、与五种别境心所法相应之觉知心为意识心
乙、离念灵知心是意识心
丙、断疑见
丁、断戒禁取见
四、观行蕴处界我之生起次第
甲、五蕴我
乙、十二处我
丙、十八界我
五、了知识阴的虚妄性是修行的关键
甲、识阴的定义
乙、识阴的出生
丙、识阴的苦
丁、识阴的苦集
戊、识阴的苦灭
己、识阴的苦灭之道
六、总结
一、学佛首要——断除三缚结
佛门修行者是否已证初果?
端以我见及三缚结是否巳断而判,
不以耕地时是否能使虫离四寸为判;
当今之世,学佛者首要之务,在于取证二乘菩提之初果解脱,然后则是求证大乘般
若实相智慧;若欲取证初果解脱者,则以求断我见而断三转结为急切之务;若断三转结
者,即使是最钝根、最懈怠之人,亦可因此而极尽七次人天往返即出离三界生死,是故
当以断除三缚结为首要之务,然后才是求证法界实相的禅宗开悟境界。若欲断除三缚结
者,首结即是我见;我见若断,“能取与所取真实不坏”的世间见,便可断除,疑见随
之即断,对于众生是否真可实证初果,对于诸方大师是否已断我见等事,皆能明确判断
而无怀疑;疑见若断,戒禁取见随后次断... 阅读全帖
y****w
发帖数: 39
3
来自主题: Belief版 - 刨根问底(3):心与物质
六、心是物质吗?
(1)智能机器人之争
“外面的物质世界,是虚幻的,并不存在,离一多故。”
“喂,你到底想说什么啊?!”
“我是说,外境是心的幻象,如梦一般。”
“敢情,你用了这么长一节,绕了一个大圈,就是为了得出前面提到的那句话。‘那个
当年的孩子’怎么说来着?对了,物质世界,还有一个名字,叫做‘梦’。”
“是的。物质如梦。外境如梦。色法如梦。在梦里,我们可以梦见自己开着‘宝马’和
心爱的女友兜风,就像白天一样真实。但是我们知道,正在做梦的当下,在做梦的房间
里根本没有一辆宝马汽车。所有的一切,都是自己梦心里的幻现。”
“外境是心的幻现。可是,心是什么呢?”
“心就是心。”
“可是,我们从小学到的科学知识,心不是物质产生的么?”
“知识是一回事,真理是另外一回事。智者应该追求真理,而不是知识。”
从整个历史来看,持唯物主义观点的人,一直是少数。但是就我们这一代人所学到的知
识来看,唯物主义确实深入人心。
虽然,量子力学的发展,几乎剥夺了传统唯物主义和传统唯心主义生存的土壤。但是,
随着智能机器人的发展,和认知心理学的发展,在某个范围内,人们的唯物主义观念,
还是非常深厚。所以,刚才的... 阅读全帖
a**u
发帖数: 8107
4
☆─────────────────────────────────────☆
bdbd (kakali) 于 (Sat Feb 20 20:49:57 2010, 美东) 提到:
首先要分辨禅相-----遍作相、取相、似相,其次是要找到有分心,而不是急于分辨自
己在初禅,二禅,三禅,四禅。
没有见到遍作相、取相、似相,那是连初禅的边边都没有挨到,强行去分辨那只能是心
理安慰。
根据南传上座部佛教,首先,要确定你自己的修行业处,比如入出息念、慈心禅那等,
对于不同的禅定方法,禅相会不一致。
这里只描述入出息念,对于入出息念,业处是人中部位经过的呼吸。
1、遍作相的初始阶段:修行到一定阶段,最先可能会出现光,有些禅修者会感觉眼前
好像有一片像云、像烟一样的淡白色光;有些禅修者会感觉好像有一层白雾笼罩着自己
;有些禅修者感觉在额头、眼前或者脸前有光。这些是遍作相的初始阶段。
2、遍作相的遍作定阶段:当定力提升时,出现在接触点(人中)附近的如烟、如雾状
的灰白色光,也称为“遍作相”;而此时的定力则称为“遍作定”
3、取相阶段:当心专注在遍作相时,定力将能得到提升。此时,出现在接触点... 阅读全帖
y****w
发帖数: 39
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刨根问底(3):心与物质
六、心是物质吗?
(1)智能机器人之争
“外面的物质世界,是虚幻的,并不存在,离一多故。”
“喂,你到底想说什么啊?!”
“我是说,外境是心的幻象,如梦一般。”
“敢情,你用了这么长一节,绕了一个大圈,就是为了得出前面提到的那句话。‘那个
当年的孩子’怎么说来着?对了,物质世界,还有一个名字,叫做‘梦’。”
“是的。物质如梦。外境如梦。色法如梦。在梦里,我们可以梦见自己开着‘宝马’和
心爱的女友兜风,就像白天一样真实。但是我们知道,正在做梦的当下,在做梦的房间
里根本没有一辆宝马汽车。所有的一切,都是自己梦心里的幻现。”
“外境是心的幻现。可是,心是什么呢?”
“心就是心。”
“可是,我们从小学到的科学知识,心不是物质产生的么?”
“知识是一回事,真理是另外一回事。智者应该追求真理,而不是知识。”
从整个历史来看,持唯物主义观点的人,一直是少数。但是就我们这一代人所学到的知
识来看,唯物主义确实深入人心。
虽然,量子力学的发展,几乎剥夺了传统唯物主义和传统唯心主义生存的土壤。但是,
随着智能机器人的发展,和认知心理学的发展,在某个范围内,人们的唯物主义观念,
还是非常深厚。所以,刚才的... 阅读全帖
G****t
发帖数: 1799
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金刚经谁讲得好啊?
宗萨钦哲仁波切开示的“金刚经”(二)
台湾,台北,2004 年 12 月
英文誉稿:Jack Sonnabaum;英文审稿:John Castlebury,Amelia Chow
誉稿汉译: 苏卡;中文审稿:马君美
我想因为如此,所以某位禅宗大师说:「佛来斩佛」。如果你想要空性,这就是了。这
是一部专门讲空性的佛经,《心经》也同样是。我先来根据这部经的名字做个概述,也
许「金刚石 — 切断」不是正确的翻译(汉译注:此处指英文中的 Diamond,不是正确
的翻译),应该是「能断金刚」,这可能更正确,因为金刚石不是不可破坏的,事实上
,它可以被珠宝匠很容易的切割,而金刚是不可毁坏的,不能被切断。
你要注意,这个「金刚」与金刚乘的金刚不是一回事,当然从究竟上,也许它们指的是
同一个东西。这个金刚指的是天神因陀罗的武器,据说,它能摧毁一切,但是,没有什
么可以毁掉金刚。
这部经的精华可被总结为「能摧毁金刚的智慧」。「金刚」是自我的象征,自我,可以
摧毁很多针对它的威胁,而且,很难打败,很难毁坏,很难消除。在这里,自我等同于
金刚,为了消除自我,我们需要《金刚经》中含义的精华。所以,不要以为佛... 阅读全帖
G****t
发帖数: 1799
7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金刚经谁讲得好啊?
宗萨钦哲仁波切开示的“金刚经”(二)
台湾,台北,2004 年 12 月
英文誉稿:Jack Sonnabaum;英文审稿:John Castlebury,Amelia Chow
誉稿汉译: 苏卡;中文审稿:马君美
我想因为如此,所以某位禅宗大师说:「佛来斩佛」。如果你想要空性,这就是了。这
是一部专门讲空性的佛经,《心经》也同样是。我先来根据这部经的名字做个概述,也
许「金刚石 — 切断」不是正确的翻译(汉译注:此处指英文中的 Diamond,不是正确
的翻译),应该是「能断金刚」,这可能更正确,因为金刚石不是不可破坏的,事实上
,它可以被珠宝匠很容易的切割,而金刚是不可毁坏的,不能被切断。
你要注意,这个「金刚」与金刚乘的金刚不是一回事,当然从究竟上,也许它们指的是
同一个东西。这个金刚指的是天神因陀罗的武器,据说,它能摧毁一切,但是,没有什
么可以毁掉金刚。
这部经的精华可被总结为「能摧毁金刚的智慧」。「金刚」是自我的象征,自我,可以
摧毁很多针对它的威胁,而且,很难打败,很难毁坏,很难消除。在这里,自我等同于
金刚,为了消除自我,我们需要《金刚经》中含义的精华。所以,不要以为佛... 阅读全帖
a*****y
发帖数: 33185
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掌中之叶·清净道论实修手册
第三章 老师与学生
[掌中之叶·清净道论实修手册]  加入时间:2010-7-9 16:04:03  点击:152
第三章老师与学生
良师的特质
给予业处的善友(良师)是:亲切认真可敬者,讲说温和言语者,能做深奥谈论者,不
会无因催促者。(《增支部.七法集.第36经》)具备如此等特质、真心要利益人、侧
重于进展的人称为「善友」。《清净道论.第三章.第61段》许多修行者经常会问这样
的问题:「我应该跟随多位老师或者跟随一位老师学习?」答案是:「就第一级修行者
而言,最好是跟随一位很好的老师。从这位老师学到所有止禅与观禅的精要之后,你可
以再去跟随多位老师学习。」为何如此呢?因为对于同一件事,不同的老师有时会有不
同的方法与途径。有时他们所讲的话听起来似乎彼此矛盾,但是事实上他们所谈的道理
是一致的,只不过从完全相反的途径去契入它而已。因此,为了避免混淆,刚开始最好
跟随一位很好的老师学习。当你的基础稳固之后,你可以跟随多位老师学习。那时你可
以学到通向涅槃的多种途径。然后你就能成为真正善巧的老师,能够针对不同根性的人
,给予不同的修行方法,就有点像佛陀那样。
好的禅修导师就像好的医生... 阅读全帖
f*******8
发帖数: 3612
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嗔心浅探 zt
这个还是要慎之又慎啊。
---------------------------------------------------------------------
嗔心浅探
释圣醒
内容提要:本文主要是对嗔心之名义、种类及其行相乃至过患、
对治方法等作一肤浅的探讨。首先简单地探讨嗔心之名义、种类及
其行相,即对嗔心的大体形象、特征作一简单的介绍;其次探讨嗔
心的过患及其苦报,以揭示嗔心对吾人生活乃至修行所带来的困扰
与重大危害。说明嗔心生起时,不仅会令吾人自损损他,并且也会
摧毁吾人之一切善法功德,吾人之所以失戒坏德、破坏名闻等亦无
不由此而致。其不仅会给吾人的现生之修行带来极大的违缘,更障
碍吾人之究竟解脱,果报更是令人毛骨悚然。所以本文接着探讨对
治嗔心之方法,揭示我执乃是吾人嗔病生起之根源,以示吾人欲拔
除嗔病之根,必须先要修无我观以淡化私我之执,令嗔心不生。又
说明修学慈忍是对治嗔心的最佳良方,修习之不仅是吾人处世之妙
方,也可成办吾人出世之事业,对吾人修行正法乃至究竟解脱皆具
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嗔心功德菩萨戒我执
作者简介:释圣醒,闽南佛学院2007届本科毕业生。
佛法是...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5466
1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合集] 嗔心浅探 zt
☆─────────────────────────────────────☆
freeman08 (平常心) 于 (Thu Nov 3 20:00:40 2011, 美东) 提到:
这个还是要慎之又慎啊。
---------------------------------------------------------------------
嗔心浅探
释圣醒
内容提要:本文主要是对嗔心之名义、种类及其行相乃至过患、
对治方法等作一肤浅的探讨。首先简单地探讨嗔心之名义、种类及
其行相,即对嗔心的大体形象、特征作一简单的介绍;其次探讨嗔
心的过患及其苦报,以揭示嗔心对吾人生活乃至修行所带来的困扰
与重大危害。说明嗔心生起时,不仅会令吾人自损损他,并且也会
摧毁吾人之一切善法功德,吾人之所以失戒坏德、破坏名闻等亦无
不由此而致。其不仅会给吾人的现生之修行带来极大的违缘,更障
碍吾人之究竟解脱,果报更是令人毛骨悚然。所以本文接着探讨对
治嗔心之方法,揭示我执乃是吾人嗔病生起之根源,以示吾人欲拔
除嗔病之根,必须先要修无我观以淡化私我之执,令嗔心不生。又
说明修学慈忍是对治嗔心的... 阅读全帖
b*****n
发帖数: 662
1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转)心经略说
心经略说
http://bookgb.bfnn.org/books/0095.htm
黄念祖老居士主讲
以一九八七年于美国维州莲华精舍录音为基础
心经两种形式
玄奘大师承受本经的殊胜因缘
经题
经文
《心经》是一切众生出苦慈航
一、心经两种形式
在我国广泛流传家喻户晓的《心经》,是唐代大德玄奘法师的译本。它的格式不同于其
它经典,它前面没有如是我闻这一段证信的序分,结尾也没有大家欢喜,信受奉行,作
礼而去之类的流通分。秦代罗什大师所译也与此相同,但其它多种古译(到清季共有七
种)以及在西藏的藏文心经,则仍和其它经典一样,包括了首尾这两部份,玄奘、罗什
两大师译本的不同,乃由于他们的简化,心经正宗分(即常见的心经)只二百多字,首
尾两部份所占的百分比数过大,为了重点突出,故删除未译。
现在把玄奘大师没有译出的部份,简单介绍于下:
甲、序分(证明分),‘如是我闻。一时婆伽梵在王舍城灵鹫山与大比丘众及大菩萨众
俱,尔时婆伽梵入深明法门三昧,是时复有圣观自在菩萨摩诃萨观照般若波罗蜜多深妙
之行,照见五蕴皆自性空,尔时寿命具足舍利子承佛威力自圣观自在菩萨摩诃萨言’。
佛的聚会在王舍城灵鹫山,很多...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1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英雄的旅程 - Joseph Campbell
中部36经
阿基毘舍那!我这么想∶『让我紧扣牙齿、舌抵上颚后,以心抑止、压迫、破坏心。』
阿基毘舍那!我紧扣牙齿、舌抵上颚后,以心抑止、压迫、破坏心。阿基毘舍那!当我
紧扣牙齿、舌抵上颚后,以心抑止、压迫、破坏心时,汗从腋窝释出。阿基毘舍那!犹
如有力气的男子捉住较弱男子的头或肩膀后,能抑止、压迫、破坏,同样的,阿基毘舍
那!当我紧扣牙齿、舌抵上颚后,以心抑止、压迫、破坏心时,汗从腋窝释出。而,我
的活力已被激发而不退,念已现前而不忘失,但,我的身体以那努力之苦成为激动的、
不安息的、被努力征服的。阿基毘舍那!像这样,我的已生起的苦受不持续遍取心。
阿基毘舍那!我这么想∶『让我修无呼吸禅。』阿基毘舍那!我抑止从口与鼻的呼
气与吸气。阿基毘舍那!当我抑止从口与鼻的呼气与吸气时,有风从耳孔出来的激烈声
音。阿基毘舍那!犹如铁匠吹火的咕噜咕噜激烈声音。同样的,阿基毘舍那!当我抑止
从口与鼻的呼气与吸气时,有风从耳孔出来的激烈声音。而,我的活力已被激发而不退
,念已现前而不忘失,但,我的身体以那努力之苦成为激动的、不安息的、被努力征服
的。阿基毘舍那!像这样,我的已生起的苦受不持续遍取心。
阿... 阅读全帖
B***o
发帖数: 133
13
心经略说
2011-08-22 21:23:06 来源: 作者:黄念祖居士 评论:0 点击:98
《心经》是一切众生出苦慈航. 这是先师夏莲老讲《心经》时的一句宝贵开示..... 正
是画龙点晴。修行无论那一宗,都必须以般若为导引,才能直趋觉岸......(以一九八
七年于美国维州莲华精舍录音为基础)
心经两种形式
玄奘大师承受本经的殊胜因缘
经题
经文
《心经》是一切众生出苦慈航
一、心经两种形式
在我国广泛流传家喻户晓的《心经》,是唐代大德玄奘法师的译本。它的格式不同于
其它经典,它前面没有如是我闻这一段证信的序分,结尾也没有大家欢喜,信受奉行,
作礼而去之类的流通分。秦代罗什大师所译也与此相同,但其它多种古译(到清季共有
七种)以及在西藏的藏文心经,则仍和其它经典一样,包括了首尾这两部份,玄奘、罗
什两大师译本的不同,乃由于他们的简化,心经正宗分(即常见的心经)只二百多字,
首尾两部份所占的百分比数过大,为了重点突出,故删除未译。
现在把玄奘大师没有译出的部份,简单介绍于下:
甲、序分(证明分)
‘如是我闻。一时婆伽梵在王舍城灵鹫山与大比丘众及大菩萨众俱,尔时婆伽... 阅读全帖
B***o
发帖数: 133
1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印光法师论念佛
弘化社网站 >> 电子书坊 >> 电子杂志 >> 《弘化》2010年第1期(总第59期)>> 正文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印光法师论念佛
文/于海波
一、念佛的态度——至诚恳切
念佛法门注重信愿,要想往生,首先要解决信愿问题。在印光法师看来,净土法
门中,信愿比一心还重要。在《印光文钞续编卷上·复朱德大居士书》中印光法师云:
“念佛法门,注重信愿。有信愿,未得一心,亦可往生。得一心,若无信愿,亦不得往
生。世人多多注重一心,不注重信愿,已是失其扼要。而复又生一既未得一心,恐不得
往生之疑,则完全与真信切愿相反矣。此种想念,似乎是好想念。实则,由此而益加信
愿,以致一心,则是好想念。若由因不得一心,常存一不能往生之心,则成坏想念矣,
不可不知。欲得摄心归一,第一要为生死心切,第二要恳切至诚,第三要着实从心中念
,勿只滑口读过。”
若为达到真信切愿的效果,至诚恳切的心态是必要的。这种心态的外在表现,即是
一种对佛法谦卑的恭敬,印光法师认为,恭敬的态度是获得佛法实益的关键,如在《增
广文钞卷一》中印光法师云:“吾常谓欲得佛法实益,须向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则
消一分罪业,增一分福慧。有十分... 阅读全帖
i*******e
发帖数: 50
15
阿赖耶识与修行
——摘自《自在之行——佛法正道论》(华夏出版社,2010年)
作为心体的第八阿赖耶识,在《阿含经》中已见提到。如唐译《本事经》 卷三、卷六
佛说“害阿赖耶”、“灭阿赖耶”;《增一阿含经﹒如来出现四德经》中佛说世间众生
爱、乐、欣、熹阿赖耶。此阿赖耶,释为着落处、依处、窟宅、家、藏,指被末那识执
为内在自我的深层心识或心体。
到部派佛学,对深层心识的探讨,成为重大理论问题之一,建立了“细意识”、“有分
心”、“根本识”、“一味蕴”、“穷生死蕴”、“果报识”、“实法我”、“胜义补
特伽罗”、“异熟果识”、“根本蕴”、“非即蕴非离蕴补特伽罗”等深层心识,以解
释仅用六识说难以说清的轮回主体和随眠(潜在的烦恼)等问题,实际上都是阿赖耶识
的“密意说”。但其说法较显粗糙,与诸法无我之佛法核心义较难调和,不足以圆满解
释心识及轮回现象,互相之间也争议不决。后来大乘唯识学依据《解深密经》、《阿毗
达磨大乘经》、《楞伽经》、《密严经》等,用第八阿赖耶识来代替部派佛学所立细意
识、有分心等,对此识作了精致的论述,建立了以阿赖耶识为本的阿赖耶识缘起论。
阿赖耶(梵ālaya),亦译阿梨耶、...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1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般若禅不是禅定
般若禅不是禅定(一)

从古以来呢,就经常有人以为自己证得禅定,这样子就叫做开悟,因此当他证得禅
定的时候,他就以开悟者自居,这是从古以来就有的现象。那么到了现代这个末法时代
,这种情形越来越普遍,以证得禅定就认为是开悟的人越来越多。这种追求境界、以证
得定境为证悟的人却反过头来毁谤:“证得无所得、无境界的无生忍,不是真正的开悟
。”以定境这样的有所得法、有境界法而毁谤正法,其实是违背了了义经典的圣教量,
这样的行为已经成就了地狱的重罪。
那么想想看:一个人在这一辈子呢,以修学佛法、弘扬佛法的善因,却得到了未来
世地狱重罪的果报,想想看!他们是不是很可怜呢?平实导师以悲心的缘故,特地在《
生命实相之辨正》一书当中,为这一类的人概要的说明:现在的学佛人“以定为禅”的
各种层次,提供学佛人省察思惟。若这些人能够虚心接受,然后去比对圣教量,再作深
入的思惟整理,自己知道错处,然后重头再参,这样子才有机会可以远离地狱重罪。
我们接下来是要讲解“以定为禅的十种层次”。但是在讲解这十种层次以前,我们
先来说明:般若禅与禅定所证的境界有什么不同。先让各位了解以后,就知道以定为禅
为什么... 阅读全帖
q****u
发帖数: 1421
17
来自主题: _PathOfQingWu版 - 楞严经(卷一)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
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般剌密帝译
卷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室罗筏城。祇桓精舍。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无
漏大阿罗汉。佛子住持。善超诸有。能于国土。成就威仪。从佛转轮。妙堪遗嘱。严
净毗尼。弘范三界。应身无量。度脱众生。拔济未来。越诸尘累。其名曰。大智舍利
弗。摩诃目犍连。摩诃拘絺罗。富楼那弥多罗尼子。须菩提。优波尼沙陀等。而为上
首。复有无量辟支无学。并其初心。同来佛所。嘱诸比丘。休夏自恣。十方菩萨。咨
决心疑。钦奉慈严。将求密义。即时。如来敷座宴安。为诸会中。宣示深奥。法筵清
众。得未曾有。迦陵仙音。遍十方界。恒沙菩萨。来聚道场。文殊师利。而为上首。
时。波斯匿王。为其父王讳日营斋。请佛宫掖。自迎如来。广设珍馐无上妙味。兼复
亲延诸大菩萨。城中复有长者居士。同时饭僧。伫佛来应。佛敕文殊。分领菩萨。及
阿罗汉。应诸斋主。惟有阿难。先受别请。远游未还。不遑僧次。既无上座。及阿阇
黎。途中独归。其日无供。即时。阿难执持应器。于所游城。次第循乞。心中初求最
后檀越。以为斋主。无问净秽。刹利尊姓。及旃陀罗。方行等慈。不择微贱。发意圆
成。一切众生。无量功德。阿... 阅读全帖
C****i
发帖数: 1776
18
来自主题: TrustInJesus版 - 未必是真(爱德华兹)
未必是真
爱德华兹
宗教的情感可能源自天性,也可能源自精神层面。这两者在未得救者身上都会发生
,同样地也会发生在真信徒身上。本书的第二部分,将讨论一些在本质上,既不证明这
个情感是属灵的,也不证明非属灵的经历。换言之,我们要来注意这些并不能明白指明
那情感是属灵的,或是非属灵的经历。
1 强烈的情感
即使我们的情感是很强烈的,也不能证明它是属灵或非属灵的。
有些人责难一切强烈的情感。他们对任何一位向神和属灵的事情有强烈情感的人,
都怀有偏见,以为这种人是受骗了。然而,真实的宗教在我们的情感中占了很大的地位
,人生命里若有丰盛的真实宗教,当然会产生丰富的情感。
爱是一种情感。可有任何基督徒会说,我们不该对罪感觉恨恶和忧伤?或者我们不
该为神的慈悲而深深感谢他?或是不该渴望追求神和圣洁?可有任何基督徒能说:「我
非常满意于目前对神的爱和感谢,对罪的恨恶和忧伤,所以不需要祈求对这些事能有更
深的经历?」
彼得前书一章8节说:「因信他就有说不出来、满有荣光的大喜乐」,就表达出来
强盛热烈的情感;的确,圣经常常要求我们要有强烈的情感。在第一,也是最大的诫命
中,圣经... 阅读全帖
C**********y
发帖数: 416
19
来自主题: TrustInJesus版 - 历代教会信条精选
历代教会信条精选——海得堡要理问答解说
本书是从《海得堡要理问答》摘要、缩减而来,为米都波的牧师富凯尔所编纂,于
一六一一年出版,后为多特总会所推荐。
从本书内容可以看出这是《海得堡要理问答》的摘要,二者均分为三部分,即愁苦
、拯救与感恩,如下:
《要理问答》
Ⅰ论人的愁苦,第1至第4主日;
Ⅱ论人的拯救,第5至第31主日;
Ⅲ论感恩,第32至52主日。
《要理问答摘要》
Ⅰ问题一至十三;
Ⅱ问题十四至六十三;
Ⅲ问题六十四至七十四。
在比例上论感恩的这一段摘要比《要理问答》简短很多。这是因为论十诫的问题在
《要理问答》中删除,而在问答的11主日中予以补充。
第一章 论人的愁苦
问1:你或活或死享受真正的安慰,你所需要知道的事是什么?
答:我或生或死,身体灵魂皆非己有,而是属于信实的救主耶稣基督,他用宝血完
全补偿了我的罪债,并且救了我脱离魔鬼一切的权势;他保守我,若天父不许,我的头
发一根也不能掉下;他又叫万物互相效力,使我得救。所以他藉圣灵也使我确知有永生
,并且从此以后诚心为他而活。这实在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解说:
今生充满了忧虑、苦难痛苦的日子:劳苦愁烦。摩西在诗篇九十篇说:「... 阅读全帖
a*******2
发帖数: 465
20
15年莲师法会·噶当教言(三)
达真堪布宣讲于2015年12月20日
为修持成佛要发殊胜菩提心!
为度化一切父母众生要发誓修持成佛!
为早日圆成佛道要精进认真闻思修行!
今天是莲师法会的第五天,接着给大家讲《噶当教言》的内容:贡巴瓦格西讲了学
佛修行中的十一种根本。这些是非常重要的,大家都了解、都明白了,才能知道怎样得
到这些功德,怎样达到这种境界。贡巴瓦格西是旧噶当派的大成就者,修行非常好,关
于他的很多故事非常有加持力,非常有感染力。
格西讲,想成佛,要积累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两种资粮圆满了,就能成佛了。
成佛要靠积累两种资粮,积累两种资粮要靠菩提心。如果缺少菩提心,没有菩提心
的摄持,无论学佛修行,还是行善积德,都不是成佛之因。有菩提心的摄持,学修才是
如法的,最终才能成佛;有菩提心的摄持,行善积德才能变成成佛的因。如果没有菩提
心,无论是学佛还是修行,无论怎样精进,最终也不能成佛;如果没有菩提心,无论怎
样行善积德,最终也不能成佛。都不能成为成佛的因。所以菩提心很重要。
菩提心有世俗菩提心和胜义菩提心,世俗菩提心主要指利他心。这种利他心不是普
通的利他心,是上求佛果下化众生之心...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2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截断生死循环之流
缘觉菩提跟声闻菩提一样,都是从佛菩提道当中细分出来的解脱道,它们修学的方
向跟目标,都是要断除我见进而断除我执,然后证得解脱,出离三界生死。
那什么是我见?什么又是我执呢?从字面上来看,我见就是认取三界的五阴或四
阴,三界就是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色界的有情有五阴,就是色阴、受阴、想阴、
行阴、识阴这五阴;无色界的有情没有色身,所以没有色阴,但是还有受阴、想阴、行
阴、识阴这四阴。“我见”就是去认取这三界当中的五阴或四阴之中,有一个常恒不坏
的我这样的见解。我执如果加以细分的话,又可分为我执跟我所执,我执就是执著前面
我见当中,所认取的那个常恒不坏的真实我,然后加以执著不舍,这个就是我执;我所
执如果从字面上来看,就是对我所有事物的那个执著,这个就是我所执。但是我们如果
进一步的去加以细究的话,我见就是执取物质的色身为真实不坏的我,还有执取意识觉
知心为真实不坏的我!这样的见解,一般人当然在常识上或者说在经验上能够知道:物
质色身是不可能常恒不坏的,因为都是会坏的、会坏灭的!但是却会执著这意识觉知心
,是能够横贯三世,能够从过去生转生到今生来,今生舍报之后又会转生到... 阅读全帖
m****s
发帖数: 18160
22
☆─────────────────────────────────────☆
laosong8 (吃喝玩乐坐汽车) 于 (Mon Nov 14 15:35:07 2011, 美东) 提到:
以下只是我的片面之词!
同时请求解封所有被PALA (天妒英才~~~)封的ID。
十指有长短, 哪能一般齐。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人的经历不同, 对事物的看法可能就不会一样。 在互相解惑的过程中必定会产生争议, 在这个过程中“裁判(版主)就要保持中立。不可又当运动员, 同时又当裁判员。
为什么要弹劾他?
心胸狭窄, 不能保持中立; 官报私仇, 滥用职权, 有顺我者昌, 逆我者亡之心和
行动; 说话不文明, 时常带出威胁语气的字句; 有时没有分清是非的能力;
Paladino是PALA的马甲
1。 心胸狭窄, 不能保持中立。
证据:
http://www.mitbbs.com/article_t/pets/32285553.html
-----------------------------------
laosong8 (吃喝玩乐坐汽车... 阅读全帖
a*****y
发帖数: 33185
2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十日内观开示--第七天[转载]
对微细与粗重感受保持平等心的重要性~觉知的持续不断~五个朋友(五力):信心(
信)、努力(进)、觉知(念)、专注(定)、智慧(慧)
七天过去了,你还有三天可以用功。把握这几天努力不断地用功,了解你应该如何修行。
这个修行方法有两方面:觉知与平等心。你必须对身上出现的所有感受发展出觉知,同
时你必须对感受保持平等心。由于保持平等心,自然地你迟早会发现,以前没有感受的
部份,感受开始出现了,而粗重、坚硬、不愉悦的感受开始融解成微细的振动。你开始
在全身体验到一种非常愉悦的流畅精力。
这时的危险,是将这舒畅的感官经验当做努力的目标。事实上,修行内观的目的不在体
验某种特别的感受,而是要培养对于一切感受的平等心。感受持续变化,无论是粗重或
是微细。你修行的进展,只能以培养出的对感受的平等心来衡量。
即使你体验过微细的振动畅流全身,很可能粗重的感受会在某处再度出现,甚至没有感
受。这并不代表退步,而是进步。当你增强了觉知与平等心之后,自然会深入心的潜意
识,挖出潜藏的染污不净。只要这些深藏的情结还存在潜意识里,它们必会在日后带来
痛苦。消除染污不净的唯一方法,是让它们浮现到心的表面,然后消失灭去... 阅读全帖
G**W
发帖数: 1865
24
“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不取无非幻,非幻尚不生,幻法云何立?”
“自心取自心”这一句,一般的善知识,他们可能会这样解说:“我们这个离念灵知出
现以后,都是在执著自己这个离念灵知,所以就是在六尘里面去打转。”说老实话,能
够这么讲的人,虽然只是依文解义,却已经很难得了!纵使只是似是而非的说法,我还
是要赞叹的。因为他至少不落入意识中,不会把意识认定为常住无染的心。
那么“自心取自心”的真正意思是怎么说的呢?意思是说,其实都是如来藏在取如来藏
自己。譬如说,从如来藏心中出生了六根,接著以六根为缘而从如来藏心中又出生了六
尘;再由如来藏将自已所出生的六根与六尘为缘,如来藏因此又出生了六识;当六根、
六尘、六识都从如来藏心中出生了以后,接著是由如来藏出生的六识觉知心以及六根中
的意根,来执取如来藏所出生的五色根及六尘诸法,这不是如来藏心取如来藏心自己吗
?这就是“自心取自心”。
如来藏自己不取六尘,却出生了意根与六识觉知心,来共同执取如来藏自己所出生的六
尘,这才是自心取自心的的真正意思。当六根与六尘相触的时候就有六识生起,六识生
起了就会攀缘六根来执取六尘。请问六根是谁所生的呢?是如来藏生... 阅读全帖
z**n
发帖数: 22303
25
来自主题: LeisureTime版 - 佛教与科学彻底相容 (转载)
佛家从不否认外道神通,你说的这个灵媒解释的轮回和佛家说的有很多共同之处。
在最究竟的意义上来说,轮回与涅磐,轮回中的六道,都只是心的不同状态的体现。宗
萨钦哲在 修心七支法要的开示中把这些基本的理论讲得深入浅出,很值得一读:
http://www.mitbbs.com/clubarticle_t2/Tibetan_Buddhism/64285.htm
这片开示有点长,比较精彩的部分摘录如下:
基本上我没有什么新的话要讲,要讲的都是那些佛教的老东西,旧的很简单的东西。
如果你听的时候不是很注重那些佛教上的字眼,比如出离、慈悲、菩提心, 不被这些
概念带着跑的话,可能会比较好。 所以,这次讲的佛教是帮助我们修心的方法式的佛
教,而不是宗教式的佛教。
历史上的悉达多最后离开了王宫,我们呢,
甚至连想逃出去这样的念头都没有,我们永远都想呆在这个王国里, 从来都不问什么
问题,因为我们没有胆量去问。
你没有胆量赤裸地站在你的本性面前,而你的本性是什么呢? 你的本性就是毫无本性

佛教所谈的“无我”在理论上听起来相当不错, 但在实际上是一个每个人都无法接受
的理论,因为它威胁到“我”这个幻相。
...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26
来自主题: Belief版 - 心与物
学人对宇宙器世间及六道众生存在之种种现象、差别叹为观止的同时,不禁会问:
“三界众生及器世间都是哪里来的?”“难道真的有一个造物主?”依佛教的教理来说
,三界里的一切——器世间及众生,都是由“心”——“识”变现出来的,乃至解脱成
佛也是“心”、“识”的作用,这就是佛教最上也是最根本的教理——“三界唯心”、
“万法唯识”。如佛教根本经典《华严经》(八十卷本)卷十九载,觉林菩萨承佛威力
,遍观十方,而说颂言:
“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五蕴悉从生,无法而不造;如心佛亦尔,如佛众生然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佛教所说之能造三界的“心”、“识”不是一般人所感受到的那个有见闻觉知、能思考
、能作主的心——意识、末那识,而是“本心”“根本识”——不生不灭、能生万法之
第八识阿赖耶识(异熟识)。
本心阿赖耶识能变现出四大极微,复能执持四大极微,使之积聚成宇宙器世间及有
情的色身。有情有了色身,接触外境,根尘相触,阿赖耶识又能生出有情的见闻觉知心
——识蕴的六识,来了知各种境界,故云“三界唯心造”。
一、心
所谓的“心”,是指精神活动的主体。先... 阅读全帖
s*******1
发帖数: 191
27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摄心为戒 by 谢安朔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4a4e6a001011qm9.html
摄 心 为戒
“摄心为戒”的这个心,是什么东西呢?为什么修行的人从最根本上来说要摄心呢?因
为这个心,就是你生与死的源头。这个心,它实际上,在万法万有当中,所有的众生都
是不存在的。咱们不要讲寂灭法在“般若法”、在“空性律法”当中的彰显,咱们就讲
三界内。三界内实无一个“心”可言。三界内的众生都把假的这个自我,这个观念、这
个幻想和欲望当成了自己,这个就是心。
这个心,它体现着什么东西呢?这个心,它体现着一切众生偏离了根本清净本性的妄
动,这个心是建立在贪求幻想之上的一切的自私、一切的索取和一切的欲望。当人的真
性进入到三界内的初期,这种真性他原本无我,原本无存,原本不自觉的那种觉性,就
会被三界内构成的众生的妄想所成为、所形成一种自知的一种确定,就是一种存在。这
个就是心的最根本的一个构成,它是存在的。这个心无论你怎么干净,无论你怎么样的
无私无我,无论你怎么样的彰显你的所谓的法性境界,这个心的根本是“存在”的。
因为有了存在,在这个“存在”之上,就会体现出来被存在所附着的,所承... 阅读全帖
P******A
发帖数: 126
28
利他主义与菩提心——丹增嘉措堪布在多伦多的开示
这次在加拿大多伦多,各位法友共聚一堂,有机会讲闻佛法,我非常高兴,感谢大家!
今天讲课的主题是围绕利他主义与菩提心来展开的。华智仁波切说:“修行修行乃为修
自心,倘若能以菩提心修心,即使未有身语之善根,除解脱外更无他歧途。”对于真正
想寻求解脱的人来说,不应该将佛法挂在嘴上或只作形象上的修行,必须修持自心。若
想成佛,菩提心是必不可少也是唯一的妙法,因此当依菩提心来修持自心。如果菩提心
的修持能够有所成就的话,由于心的善根起到主导作用,哪怕普通的身语善根一个也没
有修成,依然能踏上解脱之道。这个偈颂强调了菩提心之重要性。无论修持何种显密佛
法,无论属于闻思修何种阶段,从最初发心直至最终回向都不能离开菩提心,其原因就
在这里。
所谓菩提心,是来自于理性的观察,并伴随着智慧的利他心而生起的。以前在一个叫做
RA真的地方,有位名叫香门切出的修行人请教波多瓦格西:“请问什么是菩提心?”波
多瓦格西回答说:“所谓菩提心,是救度轮回中一切苦难众生,并将他们安置于佛的果
位。”弟子惊讶地说:“啊扎吗(表示惊叹的意思)!那可需要多大的胆量啊!”波多
瓦格... 阅读全帖
j*******1
发帖数: 182
29
大圆满龙钦宁提华智仁波切关于皈依之殊胜教言
华智仁波切 著
一、皈依之基础:
总的来说,能开启一切正法之门的就是皈依,而要开启皈依的门必须依赖信心。因此,
在皈依之初,自相续生起稳固的信心这一点非常重要。
信心可以分为清净信、欲乐信、胜解信三种。
清净信:当步入陈设许多佛像、经书、佛塔的佛殿或经堂里,或者见到上师、善知识、
高僧大德的尊颜,听到他们的丰功伟绩以及感人事迹,依靠此类因缘,能够立即想到他
们的悲心广大等等,这种由清净心引发而生起的信心,就叫做清净信。
欲乐信:当听到恶趣轮回的痛苦之后,自然生起渴望摆脱的心态;当听到善趣与解脱的
安乐时,油然生起渴求获得的心理;而一旦听到阿善法的功德,会生起想要修行的心念
;当现见罪业的过患之后,也会立即生起想要断除的决心。这些都属于欲乐信。
胜解信:了知三宝的不共功德与加持之后,从内心深处生起信解,知道一切时分无欺的
皈依处就是三宝,想到无论是苦是乐,是病是痛,是生是死,任何事情,无欺的皈依处
——三宝都会知晓,除了三宝之外,自己没有其它可依赖的、可指望的靠山,这种坚定
不移的信心,就称为胜解信。
正如邬金莲师说:“具有坚信得加持,若离疑心... 阅读全帖
j*******1
发帖数: 182
3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自我教言略解(1)
自我教言略解
华智仁波切 造颂 索达吉堪布 译/讲解
一、释题:《自我教言》是华智仁波切警策自己的教诫。世人尚有自我批评、自我监督
等来观察自己的过失以完善自己,出世间的修行人更应如此。但佛法好像在有些人手里
却变成了单纯调伏他人的工具,这是不应理的。己尚未调伏,何以化他?所以我们应像
华智仁波切一样时时处处向内观察自己的身语意三门。
二、造颂者:华智仁波切是《大圆满前行引导文》的作者,是观音菩萨化身,也是寂天
菩萨的化身,他的传记很丰富。其生平有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有一次他以乞丐形象去
炉霍县的多芒寺,在这里见到很多苦行者,他赞叹说:“真正的教法和证法在这个寺院
里还存在!太让人高兴了。”晚上,他到一个叫赤诚达吉喇嘛的屋里说:“我能不能在
您这里过夜?”赤诚达吉看他很寒苦,就收留了他,赤诚达吉问他:“你知不知道华智
仁波切?”“只是听说过。”“我很想拜见华智仁波切,特别敬佩他,一看他的著作就
很生信心,已经去石渠他的寺院里两次了,但都没见到。你看过《大圆满前行》吗?”
“只是听说过,但没看过。”“那你就看看这个法本,确实太好了,你以后最好能好好
照此修持。”“我不太懂,您能不... 阅读全帖
p******1
发帖数: 177
31
利他主义与菩提心
日期:2012-04-12
丹增活佛  讲述
----------------------------------------------------------------------------
----
这次在加拿大多伦多,各位法友共聚一堂,有机会讲闻佛法,我非常高兴,感谢大
家!
今天讲课的主题是围绕利他主义与菩提心来展开的。华智仁波切说:“修行修行
乃为修自心,倘若能以菩提心修心,即使未有身语之善根,除解脱外更无他歧途。”对
于真正想寻求解脱的人来说,不应该将佛法挂在嘴上或只做形象上的修行,必须修持自
心。若想成佛,菩提心是必不可少也是唯一的妙法,因此当依菩提心来修持自心。如果
菩提心的修持能够有所成就的话,由于心的善根起到主导作用,哪怕普通的身语善根一
个也没有修成,依然能踏上解脱之道。这个偈颂强调了菩提心之重要性。无论修持何种
显密佛法,无...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3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若识不入母胎者,有名色不?
我们现在就来说明“入胎识不是六识”的这个道理。十因缘中出生名色的这个入胎
识、这个如来藏,祂不是六识(不摄在识阴六识中)。那我们来看一下十因缘,十因缘
的观法,当我们开始探究老、死、忧、悲、恼、苦从何而起?生从何来?死从何去?当
我们(逆观)探究这个问题的时候,就发觉老死忧悲恼苦,就是因为有生!是因为有三
界“生”,所以会有老死忧悲恼苦。因为有生,有老死忧悲恼苦之前,就是因为有“有
”,“有”从什么地方来?就是从“取”来!取从什么地方来?就是因为有“爱”!爱
从什么地方来?就是因为有三种“受”!受从什么地方来?就是有“触”!触从什么地
方来?就是有“六入”!就是因为有六入缘于名色,所以才会有六种的入!名色又从什
么地方来呢?名色就是由“识”所出生的。十因缘法探究到这边,已经没有办法再往前
推了,这个叫作“齐识而还、不能过彼”。所以在《阿含经》里面,佛说:“何法有故
名色有?何法缘故名色有?……识有故名色有,识缘故名色有。我作是思惟时,齐识而
还,不能过彼。”——《杂阿含经》卷十二。
佛在这里说得非常的清楚,就是说:当十因缘法探究到这边(而知道“名色由识生
”)的时候,是...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3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心与物
学人对宇宙器世间及六道众生存在之种种现象、差别叹为观止的同时,不禁会问:
“三界众生及器世间都是哪里来的?”“难道真的有一个造物主?”依佛教的教理来说
,三界里的一切——器世间及众生,都是由“心”——“识”变现出来的,乃至解脱成
佛也是“心”、“识”的作用,这就是佛教最上也是最根本的教理——“三界唯心”、
“万法唯识”。如佛教根本经典《华严经》(八十卷本)卷十九载,觉林菩萨承佛威力
,遍观十方,而说颂言:
“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五蕴悉从生,无法而不造;如心佛亦尔,如佛众生然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佛教所说之能造三界的“心”、“识”不是一般人所感受到的那个有见闻觉知、能思考
、能作主的心——意识、末那识,而是“本心”“根本识”——不生不灭、能生万法之
第八识阿赖耶识(异熟识)。
本心阿赖耶识能变现出四大极微,复能执持四大极微,使之积聚成宇宙器世间及有
情的色身。有情有了色身,接触外境,根尘相触,阿赖耶识又能生出有情的见闻觉知心
——识蕴的六识,来了知各种境界,故云“三界唯心造”。
一、心
所谓的“心”,是指精神活动的主体。先哲孟子谓... 阅读全帖
q****u
发帖数: 1421
34
http://blog.sina.com.cn/s/blog_8dede09b01011zkf.html
男性和女性能量的共舞——性与灵性
亲爱的朋友,再次与你们相会,我感到十分喜悦。当我看着你们,我看到的并非你
们在镜中所看见的肉体模样,我所感觉、所看到的是你们内在思想、感觉与情绪的
变动。我是来支持你们继续走在自己的路途上。
今天我要谈的主题,自有人类以来一直带来巨大的冲击,那就是「性」,以及男女
对于性的体验。
这不是个简单的题目。性已经负载了许多判断、恐惧与情绪,它的任何一个面向似
乎都不再自然、不再明晰。或许我们可以说,性无邪的那一面,也就是自由探索的
纯真小孩那一面,已经遗失了。当必须在性方面表达自己时,你们变得恐惧与紧张

我想在这一章讨论这个沉重的负担,不过想先从灵性的角度来谈一谈何谓「性」。
性是男性和女性能量的共舞。最初,性并不只是肉体行为,而是你和伴侣在各个层
面都共同参与的舞蹈。
以下分别说明在这能量之舞中发挥作用的四个层面。
性体验的四个层面
首先,性有物质层面,也就是肉体层面。身体是无邪的,它里面自然而然就存在着
性的渴求和欲望。身体会寻求满足它的欲望... 阅读全帖
p********r
发帖数: 1465
35
寒门再难出贵子(转)
本文是一位银行的HR写的,他工作了10年,接待了一群到银行实习的实习生,然后观察
他们发生的一系列的故事。像小说,但比我们看过的小说更精彩;像现实,但比我们了
解的现实更残酷。文章中的寒门,还不是家庭贫困,而是小城市、小城镇的学生。讲述
了好几个残酷故事,应该是真实的故事。否则我不相信作者有这个水平虚构出来。文章
来源天涯社区,作者:永乐大帝二世。
原文3万多字,微信作者鬼脚七修改了一些错别字然后发到了微信。但是错别字还是不
少,不过至少比原贴舒服多了,以下是微信原文:
现在越来越看清楚“性格决定命运”,性格这东西是熔透于骨髓的,性格的养成和学校
教育没有多大关系,大多决定与家庭背景,和成长环境。从大学毕业出来的第一步,往
往起到至关作用的是家庭背景,也就是从起跑线普通家庭的孩子就输了一大截。
在一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当金钱决定一切,成为人的终极信仰的时候,这时候也是“门
阀”、阶层相应出现的年代。
一群实习的大学生
结合我自己近半年来的观察, 我在商业银行人力资源部上班。去年招了很多学校的实
习生,实习可不是正式录用了。以前自己年龄也相对年轻,没有太多关注以往的实...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36
来自主题: Belief版 - 灵魂--所有众生的迷惑
那我们说灵魂见,关于灵魂的这个知见其实古今中外都存在,基本上中国的灵魂见
是出自于儒家的思想、还有道家的思想的延伸,这个我们后面会慢慢跟各位作说明。灵
魂的知见从古时候到现在,从印度乃至于希腊、乃至于欧洲、乃至于不是说基督教他们
就没有讲灵魂的,基督教他们讲永生,一样是讲灵魂,但是那个就是佛法中所说的常见
。所以这个灵魂见是所有的一切众生的一个迷惑,所以不单单只是中国的儒家,还有道
家所说这部分的问题。灵魂见它其实是对于生命的实相不了解所产生的一种邪(不正)见
,因为对于生命的实相不了解,所以有错误的一个妄想,认为说有一个能够常住不灭的
这样子的一个心,能够往生到未来世去,这个常住不灭的这个心,他们所认知的这个心
,其实是摄属在五阴 1 里面,我们后面就会用三魂七魄,道家跟儒家他们所解释的三
魂七魄的道理,来说明这样子的一个理由,说为什么灵魂见它是摄属在五阴里面。
如果这个东西没讲清楚的话,很多人会把灵魂不灭,还有佛法里面所说的一个不生
不灭的这个本心把它混在一起;甚至于很多佛门里面的人,也认为说有一个灵魂,佛教
里面的大师也不乏有这样子的一个见解,认为说灵魂是一个不灭的——我... 阅读全帖
J******s
发帖数: 7538
37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为何我生如此 (2010校对-zz
为何我生如此
业果法则的开示
喜戒禅师
郭姿妤 译
为什麽人有富有贫穷、长寿短命,聪明愚钝的差别?
佛教的业果法则能够解释人类差异及不平等的问题,
了解业果法则能帮助我们改善、掌握自己的未来。
业解释人生的差异
这一次的主题是业。许多人并非一生下来就是佛教徒,但却为佛教中业的理则所吸引,
因为它解释了为
什麽每个人都会有不同差异,以及明明是个好人为何却在这一生受尽苦难的原因。
我认识一名义大利人,他花了极大的精力去思考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及差异性的问题,
他一直反覆思索
这些问题,也询问过许多人,却一直得不到满意的答桉。有一天,他拿到一本佛书,当
阅读到有关业的法
则时,他非常满意业的解释。于是,他决定更深入地研读佛学,并前往东方剃度出家,
成为佛教僧侣,直
到他八十岁往生为止,都维持着佛教僧人的身分。这一切都是源于他被业的法则所吸引
的关係。
业不是道德轨范,如果认为它是道德轨范,那将令人不禁联想到会有个人坐在那儿审判
人类。其实,没
有任何人会坐在那儿审视人们所做的一切,只有业的法则。业不是道德审判,没有所谓
的赏罚,根据业
的法则,假使你做了一些善行,就会得到好的结果,反之,你做恶...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5466
3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合集] 原始佛教简史
☆─────────────────────────────────────☆
SeeU (See you) 于 (Sun Jul 31 11:07:05 2011, 美东) 提到:
这个 Wikipedia 条目还不错,有助于大概了解原始佛教的历史
http://en.wikipedia.org/wiki/Pre-sectarian_Buddhism
比中文版清楚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8E%9F%E5%A7%8B%E4%BD%9B%E6%95%
☆─────────────────────────────────────☆
cpath (秋十三) 于 (Sun Jul 31 20:13:29 2011, 美东) 提到:
☆─────────────────────────────────────☆
SeeU (See you) 于 (Sun Jul 31 20:38:30 2011, 美东) 提到:
感性强的人,著重主观的信仰,要他讲道理,他只能讲简单的,或讲不透彻,也听不懂复杂的道理。长处是相信的就去作,行... 阅读全帖
c***h
发帖数: 2262
3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心解脱与慧解脱
(以下经文选自大正藏及庄春江南北阿含对照网站 http://agama.buddhason.org/SA/index.htm)
依杂阿含392经,心解脱、慧解脱显然不一样。
依杂阿含710、1027经,说的更明白「离贪欲者心解脱;离无明者慧解脱。」
可心解脱,没特定指明,有时指整个十结解脱。
若有上下文,则依上下文中所指来说明心解脱。
如果上下文有谈到”喜贪尽”,”欲贪尽”
那心解脱应该只是指 断贪 而已。
(例如 杂阿含1、2、250、710经)
如果心解脱与慧解脱连用,我认为
心解脱指断欲界贪,有时又指断三界贪,或四果向
而慧解脱则指十结尽断,究竟涅盘。
依杂阿含1经,“喜、贪尽”就可以心解脱,
“喜、贪尽”依字面是断除欲界、色界、无色界之喜爱、贪,(没说 断无明)
如此就可以自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也就是四果向,可以自证”我生已尽。…”
甚至,再更退一步,依杂阿含2、250经。”欲贪断者。说心解脱”。
依杂阿含2经,
也就是只要断欲界贪,就可以心解脱,可自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
如此说来,三果就可心解脱。
心解脱看来有各种程度,从三果、四... 阅读全帖
f****2
发帖数: 311
40
阿弥陀佛!
“藏地的出家人没有不发菩提心的。汉地也是大乘佛法盛行的地方,汉地的出家人在受
戒时,同时要受别解脱戒和菩萨戒。因此现在所见的出家人都可以说是菩萨,大家应该
对他们观清净心。如果对任何出家人都不指责、不诽谤,不仅可以避免诽谤菩萨的罪业
,也可以逐渐圆满一切功德。”
“在生活中,我们会遇到一些疯疯癫癫或者行为不如法的人,这些人当中很可能有诸佛
菩萨的化身,所以观清净心非常重要。修行好的人对一切众生都能观清净心。在藏地,
由于很多高僧大德经常向信众宣讲《极乐愿文大疏》,所以很多藏族老人都会观清净心
,当听到有人说过失时,这些老人都会劝诫:“不要说,不要说,谁都不知道菩萨在哪
里,嗡嘛呢叭美吽,嗡嘛呢叭美吽……””
“求菩萨道的人应该对一切众生平等视之,如果有人求菩萨道,文殊菩萨经常会现身试
探他们。””
“观清净心有不同的层次,高的如禅宗所说的万法是本来清净、一尘不染的觉悟境界。
以前洪寿禅师听到薪柴落地而有省悟 ,当时说偈曰:“扑落非他物,纵横不是尘,山
河及大地,全露法王身。”圆悟克勤禅师在《碧岩录》中也说:“一尘举大地收,一花
开世界起。”这种层次的观清净心对没有大彻大悟、... 阅读全帖
p******1
发帖数: 177
4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菩提心的修法
菩提心的修法
——索达吉堪布
顶礼释迦牟尼佛:
酿吉钦布奏旦涅咪扬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宗内门兰钦波鄂嘉达 尔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鄂灿吐谢莫到 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敦巴特吉坚拉夏擦漏 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上师瑜伽速赐加持:
涅庆日俄再爱香克思 自大圣境五台山
加华头吉新拉意拉闷 文殊加持入心间
晋美彭措夏拉所瓦得 祈祷晋美彭措足
共机多巴破瓦新吉罗 证悟意传求加持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菩提心的修法若讲广一点,内容就比较多,但因为时间关系,我只是给大家略说。
大概在半年以前,我要求大家每天早上要观菩提心,时间最少是半个小时,可是我当时
比较忙,没有详细讲怎么样观修,很多人在这个问题上比较茫然。有些人早上起来之后
,想一想“我今天要帮助众生、利益众生”就可以了,有些人观到胜义菩提心的空性方
面去了,这种现象最近比较多,所以我今天简单介绍一下观修方法。
一、观修菩提心的必要性:
学过《入行论》等大乘论典的人都知道,在所有的修行当中,菩提心的地位举足轻重。
如果没有修成菩提心,一切显宗和密宗的修法功德不大,甚至很可能修偏了,所以首... 阅读全帖
w**u
发帖数: 311
4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三辨识 (转)
中譯版權所有 © 2005 良稹,http://www.theravadacn.org , 流通條件如上。轉載時請包括本站連接,并登載本版權聲明。
---
三辨识
Three Perceptions
by Ven. Thanissaro Bhikkhu
[作者] 坦尼沙罗 尊者
[中译] 良稹
几乎每一本有关佛教的书都会告诉你,三相[三特征]——无常相、苦相、非我
相——是佛陀的核心教导之一。不过奇怪的是,你去查巴利圣典,“三相” 一词的巴
利文 —— ti﹍akkhaṇa——却是查不到的。不管用圣典的哪一种电子版本,检
索栏中输入比如 anicca﹍akkhaṇa[无常相],一概是查无所得。这个词在巴利圣
典中不存在[1]。至于 dukkha﹍akkhaṇa[苦相]和 anattā﹍akkhaṇa[非
我相],检索结果也一样: 这几个复合词是查不到的[2]。这不等于说,无常、苦、非我
的概念在圣典中未曾出现,只是它们不叫做相。它们没有与“相”构成复合词。与它们
复合的单词,一个是 sañ&nti... 阅读全帖
G****t
发帖数: 1799
43
第十节 次第与证悟
“观想自他成为本尊”,是金刚乘最微妙的修心法门之一。你已经知道它的技巧—
—当你幻想、计划或回忆时,就一直在用它——运用想像力,在自己心中创造特定的图
像。
所有佛教修行的目标,都在除去自我。而金刚乘除去自我的方法极端聪明且具创造
性,它让自我做大部分工作来除去自己——金刚乘不去粉碎自我,而设法用一个可爱、
更具有吸引力的东西来取代。
佛法修行的顺序,不管哪一乘,在开始的时候都要先了解:你并不是自己所想像的
样子——你不是那个名字、标签、颜色、形状等等,那些只是你的幻觉。这时候,金刚
乘打开了它善巧的宝藏箱,引入本尊的概念。
金刚乘本尊都有又长又美丽又复杂的名字、亮丽的颜色和形状,还具备种种让人心
动的特质,例如力量、慈悲和其他你所喜爱的一切。这些本尊的描述,实际上都是宣传
术——颂扬本尊好得不可思议,你便完全陶醉在某个本尊的功德中,几乎想去探究他的
来源,以及现在他位在什么地方。在你完全迷失之前,要提醒自己;不要以为这些金刚
乘本尊是实存“在某处”的掠夺者、惩罚者或奖励者,而在外面乱找。
在精巧地建立起这位不可思议本尊的美丽概念与形象,又吊足了你的胃口之后,金
...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44
我们说灵魂见(关于灵魂的这个知见), 其实古今中外都存在,基本上中国的灵魂见
是出自于儒家的思想、还有道家的思想的延伸,这个我们后面会慢慢跟各位作说明。灵
魂的知见从古时候到现在,从印度乃至于希腊、乃至于欧洲、乃至于不是说基督教他们
就没有讲灵魂的,基督教他们讲永生,一样是讲灵魂,但是那个就是佛法中所说的常见
。所以这个灵魂见是所有的一切众生的一个迷惑,所以不单单只是中国的儒家,还有道
家所说这部分的问题。
灵魂见它其实是对于生命的实相不了解所产生的一种邪(不正)见
,因为对于生命的实相不了解,所以有错误的一个妄想,认为说有一个能够常住不灭的
这样子的一个心,能够往生到未来世去,这个常住不灭的这个心,他们所认知的这个心
,其实是摄属在五阴 1 里面,我们后面就会用三魂七魄,道家跟儒家他们所解释的三
魂七魄的道理,来说明这样子的一个理由,说为什么灵魂见它是摄属在五阴里面。
如果这个东西没讲清楚的话,很多人会把灵魂不灭,还有佛法里面所说的一个不生
不灭的这个本心把它混在一起;甚至于很多佛门里面的人,也认为说有一个灵魂,佛教
里面的大师也不乏有这样子的一个见解,认为说灵魂是一...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4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禅宗就是禅定吗?
禅宗就是禅定吗?其实禅宗不是禅定,禅宗与禅定两者差异是非常的大;但是很
多人却是误会了,以为禅宗就是禅定。如果以为禅宗就是禅定,那误会就非常大,禅宗
实证的内容也不是禅定所证的内容,并且禅宗的悟入也不是透过禅定的方法而悟入,而
是透过参禅的方法,最后一念相应而悟入。
我们先从实证的内容来说:禅宗所实证的内涵不是禅定的内容。因为一般禅定的
实证内容是属于三界境界,例如四禅八定的世间有为的境界,这样的境界内容只是通于
世间法而已;因为禅定的实证内涵乃是意识境界,是与世间共,也与外道共。但是,禅
宗所证悟的标的却不是这些三界境界,禅宗所证悟的内容也不是意识境界,禅宗证悟的
内容是与禅定所证的内涵大大不同;禅宗所证悟的标的乃是亲证法界实相心第八识如来
藏,也就是生命的本源、因果的所依。这个法界实相心第八识,又名阿赖耶识、异熟识
、真如,乃至有的经典直接叫作识、如、心;这个心的实证内涵不是第六识的境界,它
所实证的部分,禅宗所实证的内容乃是实证第八识真心,而不是七转识的妄心。佛陀及
诸大菩萨,常常会依于不同的根器众生,或依于不同层面,来用种种不同的名称,来称
述这个第八识真心阿赖耶识,... 阅读全帖
v*********u
发帖数: 10464
46
像我一样寒门出身至今卑贱无比的童鞋们,可以读起来了
现在越来越看清楚“性格决定命运”,性格这东西是熔透与骨髓的,性格的养成和学校
教育没有多大关系,大多决定与家庭背景,和成长环境。。。从大学毕业出来的第一步
往往起到至关作用的是家庭背景,也就是从起跑线普通家庭的孩子就输了一大截。。
在一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当金钱决定一切,成为人得终极信仰的时候,这时候
也是“门阀”,阶层相应出现的年代。
结合我自己近半年来的观察, 我在商业银行人力资源部上班,去年年招了很多学
校的实习生,实习可不是正式录用了,以前自己年龄也相对年轻,没有太多关注以往的
实习生,今年正好我负责这些孩子,在我们这里招了大概60名实习生,其实最后录用不
会超过10人,这些实习,其实就是银行的噱头,可以找些一个月几百块钱对银行来说的
免费劳动力,对学习,对外宣传,对社会某种义务交代吧。淡然能进入银行实习的都是
学校推荐的所谓的好学生。银行这种单位,在我们的体质下,纯国家垄断机构,待遇相
交于其他行业待遇还是比较高,在银行工作可以得到优惠的贷款利率,买房子贷款都相
对容易。。总之一句话是那种世人眼里比较羡慕的... 阅读全帖
t******n
发帖数: 2939
47
☆─────────────────────────────────────☆
Faye2012 (Faye2012) 于 (Thu Jul 18 20:49:15 2013, 美东) 提到:
本文是一位银行的HR写的,他工作了10年,接待了一群到银行实习的实习生,然后观察
他们发生的一系列的故事。像小说,但比我们看过的小说更精彩;像现实,但比我们了
解的现实更残酷。文章来源天涯社区,作者:永乐大帝二世。
文章中的寒门,还不是家庭贫困,而是小城市、小城镇的学生。讲述了好几个残酷故事
,应该是真实的故事。否则我不相信作者有这个水平虚构出来。
大家做好思想准备。这篇文章很长,长得让你读两个小时读不完;这篇文章很真实,真
实的会让一些人对生活产生绝望;这篇文章很现实,现实的会毁掉一些人的梦想;这篇
文章也没有正能量,但有助于我们认清我们的社会。
原文帖子有4.4万字,是几百个帖子汇聚在一起,有人专门整理了一下午,分类,做了
排版,纠正了无数错别字(如果还有错别字,大家忍耐一下,应该不会影响原文意思了
,之前的真不好说)。此文实在是难得一见的好文章,忍不住放到日志里跟大家分享
---... 阅读全帖
G****t
发帖数: 1799
48
【 以下文字转载自 Wisdom 讨论区 】
发信人: GoLost (GoLost), 信区: Wisdom
标 题: 佛法、道德与菩提心-宗萨钦哲仁波切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Wed Jan 7 10:36:32 2015, 美东)
所谓「客观」的佛教学者们的信仰
赖瑞(Larrie)要我谈谈佛法与道德、佛法是否为一条说教之路,以及什么是真正的菩
提心?我刚从东方过来,有一点晕头转向。到达之后我马上去了牛津,此刻我应该正在
牛津做某件事。晕头转向的其中一个原因是,我和牛津的一些学者们谈话。他们很棒,
真的很棒。那里有许多所谓的佛学教授或佛教专家,他们强烈否定转世,他们不相信佛
陀给过「不二」及诸如此类的教授。这教导了我许多。就在昨天,我提到卡尔‧
波普尔(Karl Popper)。我只听过他的名字,但从未真正了解他。在牛津有人告诉我,
他们正在「客观地」研究佛法;这很有意思。这些都让我晕头转向,因为我必须切换到
佛教徒的思维,以便讨论今天这个主题。无论如何,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主题。
理解「不二」并不容易
如果不谈「不二」,我觉得我们不可能真正谈论佛法,但「... 阅读全帖
a*****y
发帖数: 33185
49
来自主题: Piebridge版 - 是谁伤了我们的心 (ZT)
【 以下文字转载自 Wisdom 讨论区 】
发信人: wisdomlover (一片冰心在玉壶), 信区: Wisdom
标 题: 是谁伤了我们的心 (ZT)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Fri Aug 12 14:13:32 2011, 美东)
是谁伤了我们的心
2011年6月21日 谭铭
我们内心的痛苦并不是外境造成的,而是内心生起的厌恶、痛恨、忧愁和畏惧等情
绪造成的。所以,心灵的一切痛苦,完全是心自己造成的,根本不是外境造成的!
心的这种“自我伤害”的秉性是一种病,这种病也被称为烦恼,去除存在于心灵之
上的这种病是修习佛法所要完成的根本任务。当我们将存在于自心之上的这种疾病去除
之后,我们的心就获得了自在。有时候,我们说外境系缚了自己的心,其实这也不是事
实,外境根本不会系缚我们的心,是我们的心以外境为缘,自己系缚了自己。当自心不
再被内在的烦恼习气所系缚,我们的心就获得了自由。
如何才能去除存在于心灵之上的这种“自我伤害”的疾病呢?要修习安忍!所谓安
忍,就是在六根感知不悦意的外境之后,内心学会如如不动,继续保持安乐与祥和,坚
... 阅读全帖
首页 上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