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topics

全部话题 - 话题: 恭亲王
首页 上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共10页)
d***e
发帖数: 243
1
来自主题: BMU版 - Re: 独自上路
俺现在正在听周日重播的浪漫情歌 from mediaring.com with my GF
in beijing, :-)

我还是喜欢恭亲王府的那条寂寞之路...
m****a
发帖数: 21
2
mm写文的风格是不是就是传说中的言情小说穿越文体,俺从没看过不确定。
俺从前看过一本高阳的《清朝的皇帝》,里面也有很多八卦,不过他也是个八卦搜集者
,写得零零散散的。
俺那是看《环珠格格》,于是在里面找五阿哥相关的部分,果然看到说年轻早逝,他的
宅子后来成了鬼子六的恭亲王府。
r****p
发帖数: 1854
3
昨天看了个老片,邱淑贞的那个《慈禧秘密生活》里面,肃顺被下狱后如此大骂
开始第一反应是觉得这是导演没文化, 因为肃顺也是大清宗室,也就是说他和恭亲王奕
䜣同一个祖宗,他这是骂到自己头上了。
但是后来在大家的集思广益下,发现其实不然。肃顺是努尔哈赤之弟舒尔哈齐六子郑献
亲王济尔哈朗的后裔,也就是说他确实可以安全的艹奕䜣八代祖宗直到努尔哈赤
为止,都艹不到自己的祖宗。
要是肃顺破口大骂“我艹你祖宗十八代”,那就真的有问题了。
z*l
发帖数: 763
4
【 以下文字转载自 talk 讨论区 】
【 原文由 Freeman 所发表 】
自强·进取·抗争──洋务运动三十年
冀 城
1840年,鸦片战争的隆隆炮声第一次震撼了中华帝国,列强的炮舰冲开了清政
关自守的大门。沉睡的封建帝国中,一部分人开始醒来,看到了中西之间存在着的巨大
差距。
到第二次鸦片战争时,中国遭到了更为沉重的打击和失败,严峻的形势使更多的中国人
了,他们明显地意识到,中国面临着数千年来从未有过的强大敌人的挑战,提出引进西
代军事、科技的人士显著增加。不同出身、不同地位的人物,在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
想文化的共识下聚集起来,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政治势力──洋务派。他们在中央以奕忻
良、文祥等权贵为代表,在地方有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封疆大吏,还拥有一大批
新著书立说、大造舆论的知识分子,以及一批渴望采用先进生产技术的民间工商人士。
洋务派登上中国的政治舞台,还有一个历史契机。1861年8月22日,咸丰帝
热河。权力欲极强,而又素与顾命大臣肃顺等人有嫌怨的慈禧,趁机联合恭亲王奕忻等人
谋政变,一举夺取了朝政大权。在奕忻集团和后党势力紧密配合下的政变成功,标志着
改革力量对顽固
M*******o
发帖数: 1635
5
来自主题: Beijing版 - 故宫博物院 三月壁纸
青玉兔
王时敏。。又绘了一杜甫诗意。。
恭亲王。。。又题了个深居图屏。。。
f******u
发帖数: 767
6
来自主题: Shanxi版 - 说说山西的女性 (转载)
如果这个关于慈禧太后的身世能过得到证实,臜山西的女能人可不又多了一个涅!

慈禧身世之 谜
“天皇皇,地皇皇,皇上娶我当娘娘。”
象雾一样,慈禧太后的身世一直是个谜。
原长治市地方志办公室副主任刘奇的研究成果表明:叶赫那拉氏乃是汉人,生于山
西省长治县(今同长治市),并在此度过童年。
史学界专家称;该成果为中国历史研究填补了一个“百年空白”。
慈禧太后是晚清政治舞台上的重要人物,实际执掌朝政达48年之久。百年间,海内
外关于慈禧的著述和影视作品不下百种,但其中谈及其出生地及童年经历的却极为罕见
,系统介绍其从出生到入宫这段经历的更是不曾发现,因而,著名清史专家俞炳坤先生
在《慈禧家世考中》说:对于慈禧家世的研究,却始终是一个较为薄弱的环节。这不但
表现在所记史实过于简略,留有许多空白,而且众说纷纭。”“慈禧的出生地究竟在哪
里,……似乎至今仍未有明确的答案。”
1989年6月,长治市郊区(原属长治县)下秦村77岁的村民赵发旺带着他和上秦村
宋双花、宋六则、宋德文、宋德武等人的联名信,找到长治市地方志办公室。赵发旺说
,慈禧... 阅读全帖
f******u
发帖数: 767
7
来自主题: Shanxi版 - 说说山西的女性 (转载)
如果这个关于慈禧太后的身世能过得到证实,臜山西的女能人可不又多了一个涅!

慈禧身世之 谜
“天皇皇,地皇皇,皇上娶我当娘娘。”
象雾一样,慈禧太后的身世一直是个谜。
原长治市地方志办公室副主任刘奇的研究成果表明:叶赫那拉氏乃是汉人,生于山
西省长治县(今同长治市),并在此度过童年。
史学界专家称;该成果为中国历史研究填补了一个“百年空白”。
慈禧太后是晚清政治舞台上的重要人物,实际执掌朝政达48年之久。百年间,海内
外关于慈禧的著述和影视作品不下百种,但其中谈及其出生地及童年经历的却极为罕见
,系统介绍其从出生到入宫这段经历的更是不曾发现,因而,著名清史专家俞炳坤先生
在《慈禧家世考中》说:对于慈禧家世的研究,却始终是一个较为薄弱的环节。这不但
表现在所记史实过于简略,留有许多空白,而且众说纷纭。”“慈禧的出生地究竟在哪
里,……似乎至今仍未有明确的答案。”
1989年6月,长治市郊区(原属长治县)下秦村77岁的村民赵发旺带着他和上秦村
宋双花、宋六则、宋德文、宋德武等人的联名信,找到长治市地方志办公室。赵发旺说
,慈禧... 阅读全帖
g***j
发帖数: 40861
8
【 以下文字转载自 History 讨论区 】
发信人: chooyu (卓奥友), 信区: History
标 题: 贴点少见和没见过的老照片(多图)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Fri Mar 21 09:49:40 2014, 美东)
不敢保证每张都没见过,至少一半是新发现的。
西方第一次以写实纪录片的形式在公众传媒中看到东方的中国,在此之前的千年,西方
对中国的了解只停留在板画纪录和文字描述阶段。
照片摄于英法联军第三次进攻白河炮台后,中国称其大沽炮台。"peiho"这个没多少中
国人知道的地名,从此在西方闻名,直到今天。可以把"peiho"直接输入google map,
看是哪里。
1860年8月21日
炮台全景
北京城的第一张照片 安定门
1860年8月
中坐者额尔金,桌帘都是团绣,刚烧完圆明园
八国联军 日军集结于天津南门
1900年6月17日
(上)美军第三炮兵团乐队迎接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
(下)瓦德西到达天津
1900年9月27日
八国联军在乾清宫
1901年10月
被德军占领的崇文门,可见德意志第二帝国国旗
1901年10月
东交民巷
1902年春
东郊... 阅读全帖
h*********9
发帖数: 361
9
【 以下文字转载自 WaterWorld 讨论区 】
发信人: haohaohao99 (haole), 信区: WaterWorld
标 题: 粗略统计一下康熙几十位子女的寿命 (转载)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Fri Sep 16 00:16:37 2011, 美东)
发信人: haohaohao99 (haole), 信区: ChineseMed
标 题: 粗略统计一下康熙几十位子女的寿命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un Jan 4 20:55:38 2009)
这些人不能说缺医营养不良,找不到好中医吧?看看完全排除饥荒营养不良战乱,排除
缺乏好中医等条件下皇家子女的寿命吧。大清大明王朝的龙凤侄孙们都差不多。
只统计前三十位(可能稍有出入),喜欢的自己可以全部统计
3,3,1,3,59,0,51,2,2,4,54,56,1,52
5,49,44,42,62,1,11,81,43,70,0,37,3
41,4,7,2。
从统计数据看影响寿命最大的原因就是夭折,有一半活不到10岁。这个怪不到纵欲头
上吧?只要活过10岁的,大都活过了40说明早夭的不太可能是党争害... 阅读全帖
r****p
发帖数: 1854
10
来自主题: Complain版 - 回复坑王的投诉
那天看了个老片,邱淑贞的那个《慈禧秘密生活》里面,肃顺被下狱后如此大骂
开始第一反应是觉得这是导演没文化, 因为肃顺也是大清宗室,也就是说他和恭亲王奕
䜣同一个祖宗,他这是骂到自己头上了。
但是后来在大家的集思广益下,发现其实不然。肃顺是努尔哈赤之弟舒尔哈齐六子郑献
亲王济尔哈朗的后裔,也就是说他确实可以安全的艹奕䜣八代祖宗直到努尔哈赤
为止,都艹不到自己的祖宗
r*****y
发帖数: 53800
11
来自主题: Mod_CHN_Hist版 - 邓世昌“按狗共沉说”靠谱吗?
丁汝昌不懂海军,北洋舰队原来在英国人琅威理的实际指挥下训练水平很高。后来跟这
个英国人闹翻了走了。
琅威理在1843年1月19日出生于英国,1857年就读于皇家海军学校,1859年3月毕业后进
入大英帝国海军实习,之后一直在海军服役,历任海军准尉、少校。
1862年,时任清朝政府海关总税务司的英国人李泰国受恭亲王奕䜣委托,前往英
国购买军舰。1863年,阿思本率领舰队到达中国,年仅20岁的琅威理也是阿思本舰队的
一员。但由于阿思本拒绝接受中方官员的命令,而清政府不承认阿思本的特权,阿思本
宣布辞职,带领舰队返回英国[1]:p335。回到英国后,琅威理继续留在海军服役。
1877年,清政府向英国购买舰艇。时任中国海关驻伦敦办事处主任金登干请琅威理和劳
伦斯·庆担任管带(舰长),率领舰队驶往中国[2]:第一册,p489。在舰艇到达中国并
移交给清政府后,琅威理并没有立即返回英国,而是接受英国政府的派遣,在香港等处
管带战舰[3]:v2,p21。1878年,清政府又在英国订购了四艘炮艇。金登干再次请琅威
理担任管带。次年11月,琅威理率领四艘炮艇到天津,经李鸿章等验收,分别命名... 阅读全帖
j********b
发帖数: 565
12
来自主题: Mod_CHN_Hist版 - 晚清既得利益者:变革共识与阻力
袁伟时——答《长江日报。求知》理论周刊记者李晨问
求知:晚清政府变革是在反复受挫之后才选择改革?晚清的既得利益者主动掀起一场改
革的原因是什么?
袁伟时:不要以为既得利益者肯定一味反对改革。在覆没的威胁下,他们也要寻求生存
的希望和道路。这是他们的最大利益。晚清70年,改革成败得失都与既得利益集团息息
相关。
1865年开始的自强新政(洋务运动)是改革。三次战争(鸦片战争、英法联军入侵、太
平天国战争),内外强敌敲打,统治者不得不变。不幸,这样的片面改革没有帮助他们
走出困境。
真正全面系统的改革是最后十年的“新政”。这场改革是两大因素促成的:第一,经过
19世纪五场战争——鸦片战争、英法联军入侵、太平天国战争、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入
侵,京师两次被占,民穷国困,清政府不改革就维持不下去了。第二,国门打开,现代
文明的信息日益普及,朝野上下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不接受现代文明不行了。当时朝野各
方梦寐以求的是“富强”。而用当时顺天府尹胡燏棻的奏折《条陈变法自强事宜》中的
话来说是:“今日即孔孟复生,舍富强亦无治国之道,而舍仿行西法,更无致富强之术
。”这既是当时的中国梦,也是甲午惨败后朝野的共... 阅读全帖
r****5
发帖数: 95
13
(以下文字摘自唐德刚的《晚清七十年》
唐氏认为:
“大清不亡,我军不败,实无天理,然非战之罪也。”
“甲午黄海之战时,……这十四管带经笔者约略调查,似乎全是马尾水师学堂
的毕业生。最不可想象者是,他们十四人中,至少有十人是马尾船校「第一期
」的同班同学……在这十四管带之中,有四人在黄海之上阵亡殉国。有三人因
战败随丁提督愤恨自杀。另一人显然含寃而死。--真是惨烈之至!
梁启超说:甲午战争是李鸿章「以一人而敌一国」。同样的,那空前绝后的鸭
绿江口黄海大战,也是马尾船校以一校一级而大战日本一国呢!
马尾!马尾!我为尔欢呼。您在五千年中华通史上,青史留名,永垂不朽!”
转文共分8段:
(1)世界第八位海军
(2)北洋舰队的虚实
(3)海军衙门是个大「肥缺」
(4)老太后不如小阿巴桑
(5)翁李之争
(6)为黄海血战平反
(7)劣等洋员的谏言不可信
(8)刘步蟾战绩辉煌)
世界第八位海军
在甲午战前,我们的大清帝国也有一支相当可观的海军呢!它拥有装甲十四吋,
配备有十二吋巨炮的七千吨主力舰二艘,和各式巡洋舰、鱼雷艇数十条。每次操
演起来,摆出「船阵」,也是樯橹如云,旌旗蔽空,气势非凡呢!如把这... 阅读全帖
r****5
发帖数: 95
14
为黄海血战平反
为着纪念甲午战争一百周年,在刘绍唐兄的嘱咐之下,笔者已东扯西拉的写了好
几万言,至今还一枪未响,那还成什么战争呢?事实上这问题正在此。
什么叫做战争呢,西人有言曰:「战争」者,「政治」之延续也。不知「战」前
的「政治」,空谈「政」后的「战争」,小儿科也。《汉书》上说:「曲突(烟
囱——日本人至今还把烟囱叫烟突子)徙薪者无闻泽,焦头烂额者为上客。」
——人家说他家的烟囱太直,要失火,应把柴木移开,他不听。等到真失火了,
那些焦头烂额的救火队员,反倒大吃大喝。
我国的战略家,也强调「庙谟」;强调「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
诸葛孔明在「羽扇纶巾谈笑间」,大江之上已「樯橹灰飞烟灭」。关张赵马黄跑
断了腿,终不若大战略家,扁舟之上,轻挥羽扇也。——隆中一对、天下三分,
岂偶然哉?!
甲午打败了,那位责任最大的「李二先生」,被御史们骂成「汉奸」。朝廷也把
他摘掉「三眼花翎」,剥掉「黄马褂」,留党察看。
朝中无人了。西太后不得己,又把小叔子恭王奕找出来,收拾烂摊子。不久,
恭王也病死了。奕弥留时,太后着人去问「何可继者」,曾提到光绪的老师翁
... 阅读全帖
z**********e
发帖数: 22064
15
来自主题: Mod_CHN_Hist版 - 张鸣:铁杆庄稼倒了
http://hx.cnd.org/?p=102620
辛亥年,武昌一声炮响,大清国寿终正寝。小皇帝得到了优待,依旧可以住在皇宫
里,只是三大殿不能用了。每年按规定,民国还给支付400万两优待费。以往改朝换代
,最倒霉的,往往是主子。下面的奴才,倒是可以换个主子,接着帮忙或者帮闲。但是
,明清两代不大一样,明代垮了,皇帝吊死,臣子迎接新人。但庞大而且被供养的皇族
,却成了骤然断奶的婴儿,生不如死。清代也是如此,不惟皇族,整个满人群体,随着
朝代的结束,整体进入断乳期。经历了260余年不农、不工、不商的被人供养的日子,
冷不丁一下子,铁杆庄稼没了,日子可真是没法过了。
关外的满人的境况最好。关外地多人少,留在那里的满人,都是不受待见的,跟当
地的汉人融合得比较早。清末朝廷也刻意让旗人自谋生计,给了种种优惠政策,不受待
见的旗人,自寻出路者相对容易。所以,很多人摇身一变,就成当地农夫或者商人。当
然,日子困窘者,也是不少。北京相对差点,但京旗的生计问题,早就凸显,朝廷下力
气最多,最后逼得一些旗人,包括宗室皇族,也不得不自谋生路,拉车、扛包的都有。
在清末最后几年,据说在北京城能看到这样的... 阅读全帖
z**********e
发帖数: 22064
16
人民日报1977年02月16日第4版
赵朴初
〔字字双〕
宫门骑马带伙计,四匹。
红旗车队后跟随,神气。
向来佩服武阿姨,皇帝。
无奈乾陵还封在山沟里,可惜①。
且图就近访慈禧,有理。
早安排包管称心的见面礼,表意。
送您一副假牙好啃童子鸡,补气。
送您一副假发好和姑娘比,美丽。
送您一套特制布拉吉,换季。
送您一架莱卡照相机,拍戏。
有人劝我把文艺大旗也送你,放屁。
老娘少了它怎能混下去,哎咦!
这分明是反革命的坏主意,可气。
赶快给我拉出去,枪毙!
〔不是路〕
拜访慈禧,不比寻常拜老师。
真着急,一心一意想登基。
问吾师,看我聪明可象唐鹦鹉②?
命运何如汉野鸡③?
请教你,怎能抓到黄金玺?
有何秘密?
有何秘密?
〔前腔〕
心有灵犀,老谱新翻一局棋。
排异己,人头好作上天梯。
不稀奇,明明肃顺诛非罪④,
浑浑慈安死不疑⑤。
须牢记,是非黑白管他妈的屁。
全凭诡计,全凭诡计。
〔前腔〕
莫泄天机,
结个死死帮儿事可为。
须准备,教师爷还要有军师。
看当时,那奕能巴结上洋人共定垂帘计,
那袁世凯能出卖掉戊戌维新六健儿⑥。
抓权势,弟兄们长享富和贵。
安排交椅,安排交椅。
〔前腔〕
无尽... 阅读全帖
c****o
发帖数: 317
17
来自主题: Mod_CHN_Hist版 - 清末皇族的价值取向
前一阵关注了一下清末皇族后人的去向,发现了个有趣的现象。按说这些人不缺钱,但
皇族后人里几乎连一个留学欧美的都没有,最多就是去日本学军事啥的。我没有全面考
察所有皇族,但爱新觉罗家族似乎就是这样。
像那个写清宫琐事的裕德龄,是国外出生完全西化的,结果一查,其实她是汉人和法国
人的混血。溥仪的爸爸载沣,18岁就出使德国(为义和团的事道歉),很受西洋风物震
撼,他自己还很喜欢天文数学啥的,但他的子孙,仍然没有留学欧美的。启功算是爱新
觉罗家族最有成就的读书人了,仍然只是国学大家,并没有留过学。
爱新觉罗家族的后人,基本都留在了北京,49年后他们从事最多的职业是小学教师。
只有恭亲王的一个孙子溥儒,去柏林大学拿了个博士,也许和奕訢本人从事洋务有点关
联。但他的家族后来应该是远离政治中心了。且此人虽是德国博士,但回国后一直是传
统画家,留德经历对他几无影响。且他当年留学还是德国亲王的介绍,算是皇族路线,
不是主动求学。
我觉得这个事情很有意思,多少能透露出清末皇族的价值取向。他们似乎比汉人要更保
守,对中国的学问非常忠实(他们绝大部分已经不会满文了),而对西洋的态度则似乎
很排斥。据说慈禧太后... 阅读全帖
z**********e
发帖数: 22064
18
来自主题: Mod_CHN_Hist版 - 洋务运动史--2
第二章适逢经济和思潮变革之会的洋务运动的兴起
一、“两害取轻”的抉择
左宗棠在《重刻〈海国图志〉叙》中指出,鸦片战争中林则徐、魏源等
先进政治家思想家,试图以“师夷长技以制夷”来拯救清王朝垂危统治的改
革主张和措施,由于顽固势力的破坏阻挠而被扼杀,以致“廿余载事局如故”,
社会处于停滞状态,毫无革新和前进;20年后,清政府处于太平天国革命和
英法联军入侵双重压力下,采取“两害相权取其轻”的决策,却又将“师夷
长技”提到了实践的日程。这也就是说,“师夷长技”的变革,没有能在抵
御外侮也即所谓“制夷”中实行,而却在镇压人民起义中实行了。
清政府的“两害相权取其轻”的抉择,不是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一开
始就定下来的,而是经过四年的酝酿讨论和各种“力”的较量后,认为只有
这样做才能达到挽救清王朝的危亡局面的目的,从而作出这样的决定的。
太平军成为清王朝之“害”始于1851年。1856年在太平军摧枯拉朽般
打击下,处于惶惶不可终日的清政府,又遭英国和法国的武装侵入。面对太
平天国和英法联军内外两大敌人的清朝统治者,从天朝至尊和统治利益出
发,当然要用两个拳头同时打向内外两重威胁。但事实上,这... 阅读全帖
z**********e
发帖数: 22064
19
来自主题: Mod_CHN_Hist版 - 洋务运动史--3
第三章“借师助剿”及其对洋务运动兴起的作用
一、“借师助剿”的正义
借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者的军队和外国军事人员之力,在江浙、上海等部
分沿海地区镇压太平天国革命运动,清王朝把这一勾结帝国主义的特殊形式
称之为“借师助剿”。“借师助剿”与洋务运动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但我把
“借师助剿”列为洋务运动史的重要内容之一,主要不是为了分析和说明“借
师助剿”具有镇压人民革命的反动性,勾结和借助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者的力
量的买办性,而主要是因为“借师助剿”体现了洋务运动的中心内容:引进
和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首先是军事技术,以期拯救清王朝的垂危统治。
之所以这样说,可用几个“为什么”来表达。为什么要“借师”?因为
清军不是人民起义军的对手,而“洋兵”却有可能战胜起义军:为什么“洋
兵”能战胜起义军而清军却不能?因为清军除士气低落外,装备很窳陋,而
“洋兵”的武器精良,训练亦系新式;为什么“洋兵”武器装备能那样精良?
因为西方资本主义科学技术先进,工业发展水平较高。因此,“借师助剿”
给清政府及其官吏们以一系列启迪:要拯救清王朝的垂危统治,必须有一支
用新式武器装备的军队;要拥有一支新式武器装备的军队... 阅读全帖
z**********e
发帖数: 22064
20
http://history.people.com.cn/GB/205396/15566723.html
张晨怡
2011年09月01日17:29来源:《中国文化报》
晚清湖南地方军队被称为湘军。咸丰、同治年间,太平天国起义的烈火迅速从广西
燃向全国,此前清廷依靠的八旗与绿营不堪重用,为湘军登上历史舞台提供了机会。随
着湘军兴起,国家的一些重要权力也逐渐移向地方,转入汉人手中。统治者既要依靠湘
军镇压农民起义,又恐其尾大不掉,不情愿将权力拱手相让,由此展开了清廷与以湘军
集团为首的地方势力对权力的争夺。
湘军的创制
湘军创始于太平天国起义时的地方团练。清中期以后,清朝的八旗、绿营等正规军
风气散漫、严重腐化,战斗力低下,遇到战乱等重大危机,朝廷即令地方绅士训练乡勇
,清查保甲,保护地方,所需费用均由民间自筹。可以说,团练创始之初,不过是防卫
地方的民间武装而已。太平天国起义后,咸丰帝命曾国藩“帮同办理本省团练”,其本
意与其他各省办理团练并无区别。但曾国藩却将团练一词一分为二,声言自己不办保甲
而专办练勇,并以团练为基础,集合兵勇、夫役、工匠等编成陆营、水师,形成兵随将
转,兵为将有,... 阅读全帖
c*********d
发帖数: 9770
21
文|谌旭彬
距甲午战争爆发尚有七年之久,日本参谋本部第二局长小川又次已向天皇提交《征
讨清国策案》,对清国内部弊病及战力实情,有相当切实的调查与分析。其结论是:清
国不堪一战,无资格做日本的“唇齿相依之国”;现今“乃豺狼世界”,不能“对如此
国家动辄以宽仁相让”,相反,应赶在列强之前,“乘彼尚幼稚,断其四肢,伤其身体
,使之不能活动”。①
反观清廷高层对日本国力与战力的了解,则实有不可言说之痛。当日清廷最高决策
层,可大致分为三个梯次:最顶端者,乃垂帘已久之慈禧太后与亲政日浅之光绪皇帝;
其次者,乃帝党、清流魁首翁同龢与北洋领袖李鸿章;再次者,则系举足轻重之地方疆
臣如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
上述诸人中,对日本情状了解最深者,莫过于李鸿章。早在1864年任江苏巡抚时,
李氏即注意到了日本对中国的潜在威胁,曾致信恭亲王等人:日本正派遣宗室、大臣子
弟出洋考察西学,已渐见成效,该国“距西国远而距中国近,我有以自立,则将附丽于
我,窥伺西人之短;我无以自强,则将效尤于彼,分西人之利薮。”②
鉴于日本正“广购机器兵船,仿制枪炮铁路,又派人往西国学习各色技艺”,李氏
曾一度主张联络日... 阅读全帖
c*********d
发帖数: 9770
22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ilitary 讨论区 】
发信人: chinabbsdad (张果老他爹), 信区: Military
标 题: 仲伟民:孤立于世界的悲剧与灾难——由“圆明园劫难记忆译丛”看19世纪真实的中国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ue Apr 3 06:21:34 2018, 美东)
http://jds.cass.cn/xwkx/sxpy/201803/t20180327_3888573.shtml
更新时间:2018年03月27日
来源:《思想战线》2018年第2期
摘要:现行教科书及各种读物中关于19世纪中国的介绍,大约集中于所谓的“三大高潮
”“八大事件”模式,或强调19世纪中国的苦难,进行爱国主义的励志教育。这些内容
固然重要,但某种程度上却遮蔽了19世纪真实的历史状况。而传统史料出于政治、情感
等方面因素,同样回避了很多重要内容。在此情况下,借助他者的眼睛,即异域史料,
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在教科书以及传统中文史料中所看不到的内容。“圆明园劫难记忆译
丛”就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可以看清自己的“他者的眼睛”。通过这套丛书,我们可
以看到19世纪中国在知识... 阅读全帖
w****2
发帖数: 12072
23
来自主题: _Mao_and_Deng版 - 如何判断是路线斗争还是权力斗争
Q:请问普通群众如何判断各派别搞的是路线斗争还是权力斗争?人类历史上的历次斗争
中,权力之争往往披着路线、主义之争的外衣出现。斗争中的两方或几方,在向普通群
众宣传期间,往往旗帜鲜明,自己声称的主义路线有明显不同,然而这一方在多数普通
群众的支持下上台之后,其执政路线与另一方或几方没有本质差别或者根本没有差别(
比如美国的红蓝两党和中国台湾地区的蓝绿),这群骗子只是想掌权而已。群众的这一
支持导致的就是执政者多年的执政保障,群众悔之晚矣却无力改变。还有一种情况则是
,路线斗争的一方已然失势,其宣称的路线从未得到过真正实施,让很多群众对其执政
后的表现无限向往,但也有由于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的疑虑,不知道此方
当年到底搞的是路线斗争还是权力斗争(比如说苏联的托洛斯基、恭亲王奕)。有没
有较好的方法,能让普通群众在斗争的一方上台前就能明确判断出这一方搞得到底是路
线斗争还是权力斗争?
A:
首先,不要把路线斗争与权力斗争完全对立起来。路线要通过权力来执行和贯彻,权力
要通过路线来取得和巩固。明白了吗?
其次,路线斗争不一定就是高尚的,例如有的汉奸主张立刻消灭中国,有的汉奸主张养
... 阅读全帖
w****2
发帖数: 12072
24
虽然已经是2019,但毕竟还没过春节,眼下还是戊戌年。我们和120年前的百日维新之
间还是隔着两甲子的整数,发篇文章纪念一下不算过时。
在几十年来的历史课本上,戊戌变法是与辛亥革命,解放战争胜利相提并论的大事。但
真到了戊戌年却很少见到官方组织的纪念活动,可能是觉得120年不如100年名正言顺?
所以绝大多数相关历史讨论都是民间自发进行的——和戊戌百年纪念相比,20年来最大
的变化是网络信息资源向平民开放,普通人构成了历史讨论的主体。
这么多人参与讨论,话题必须从共享的一些知识背景开始。在60%年轻人都要参加高考
的今天,中学教科书虽然未必是“共识”,但肯定是绝大多数人历史观的重要来源,戊
戌变法也不例外。
翻开历史课本,戊戌变法被定性为一场失败运动,但对运动本身的性质,对运动关键人
物,都是绝对的正面评价。变法的目的是“拯救民族危亡”,成就是“在思想文化方面
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只是因为顽固派的“阻挠与破坏”才失败。与之对应,领
袖康有为的定性是“先进的中国人”。在一部秉承进步史观的教科书中,这是非常高的
历史称号。
戊戌变法和康有为的教科书形象
然而,眼下的互联网,随便搜索一... 阅读全帖
W********t
发帖数: 8514
25
再多说一句,我们着大华府地区,恭亲王府定期就有牌局。。。
z****i
发帖数: 5193
26
恭亲王府定期有牌局,王府定期有牌局+酒局 ^^
k***x
发帖数: 6799
27
来自主题: _DC版 - 【报道】kqxqx
看了一下你的昵称,觉得很有意思,呵呵……
恭亲王奕䜣要不是善于给女上司拍马屁,当年又在辛酉政变中立下了汗马功劳,
也不会被封为铁帽子了
E******u
发帖数: 3920
28
【 以下文字转载自 TrustInJesus 讨论区 】
发信人: Esquimau (雪门院), 信区: TrustInJesus
标 题: 【征文】读书系列三:丁韪良的中国人生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Fri Jun 15 02:17:52 2012, 美东)
读书笔记:《丁韪良与中国》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8年
丁韪良,字冠西,原名William Alexander Parsons Martin,1827-1916,是美北长老
会(American Presbyterian Mission [North])派遣到中国的传教士。丁韪良在中国
的生活长达62年(1850-1916,其中有不连续的四年返回美国休假),在华期间,他长
期担任北京同文馆的总教习,并在1898年戊戌变法期间被任命为京师大学堂第一任西学
总教习。虽然丁韪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庚子拳乱期间的行为有所争议,但是他为中国
当时的“西学东渐”文化运动做出了功勋卓越的成绩,值得肯定。
一、早年和宁波传教
丁韪良1846年毕业于Indiana州立大学,随后进入新奥尔良神学院接受Calvinism的《圣
经》... 阅读全帖
首页 上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