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n 发帖数: 329 | 1 在杂阿含第104经里有个叫做焰摩迦的比丘,他有个见解,说“如我解佛所说法。漏尽
阿罗汉身坏命终更无所有”。其他众多比丘都说这是谤佛,是恶邪见,然后告诉舍利弗
尊者,最后舍利弗尊者去调教这个比丘,才熄灭了他这恶邪见。经文如下。
请问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这是恶邪见呢?是因为这是断灭见吗?
(一○四)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有比丘名焰摩迦。起恶邪见。作如是言。如我解佛所说法。漏尽阿罗汉身坏命终
更无所有
时。有众多比丘闻彼所说。往诣其所。语焰摩迦比丘言。汝实作是说。如我解佛所说法
。漏尽阿罗汉身坏命终更无所有耶
答言。实尔。诸尊
时。诸比丘语焰摩迦。勿谤世尊。谤世尊者不善。世尊不作是说。汝当尽舍此恶邪见
诸比丘说此语时。焰摩迦比丘犹执恶邪见。作如是言。诸尊。唯此真实。异则虚妄。如
是三说
时。诸比丘不能调伏焰摩迦比丘。即便舍去。往诣尊者舍利弗所。语尊者舍利弗言。尊
者。当知彼焰摩迦比丘起如是恶邪见言。我解知佛所说法。漏尽阿罗汉身坏命终更无所
有。我等闻彼所说已。故往问焰摩迦比丘。汝实作如是知见耶。彼答我言。诸尊。实尔
。异则愚说。我即语言。汝勿谤世尊。世尊不作此语。汝... 阅读全帖 |
|
B***o 发帖数: 133 | 2 “修净土者,即生西方,即了生死,亦是即身成佛”
《印光法师文钞》:
“手书备悉。食肉一事,关系治乱升沉。欲了生死出轮回者,当凛凛于此事,庶有希望
。密宗法门,不可思议,而今之传者学者,多失其宗。以持咒三密之功,消除烦惑,则
为正义。而传之者,以神通吸动人。学之者,无一不以得神通为事。则是尚未能扶壁而
行,而欲腾空远游,何可得乎。西藏蒙古喇嘛皆吃肉,以其无什米粮,尚有可原。今之
学密宗者,多开荤吃肉。反大嘉美其事,谓为吃了就度脱了,则成魔说矣。喇嘛做大佛
事,尚须吃素。可知平常吃肉,固非正义。密宗提倡即身成佛,乃以了生死为成佛。一
班无知之人,便认做成福慧圆满之佛。则是以松栽为栋梁,其材可以为栋梁,非现在即
可为栋梁也。十七年有某某在上海提倡密宗,一百日成佛。上海有信心者,咸依之学。
十八年夏,有艳其名,欲借此求利,请至北平。四十八日成佛,比在上海快一半。至十
九年,北平天津上海皆不能容,回家还俗,可叹之至。了生死法,净土法门,最为稳当
。无论何等根性,若具真信切愿,至诚恳切持念佛号,求生西方者。临终必蒙佛力加被
,往生西方。此之法门,乃一代时教中之特别法门。一切法门,皆须以戒定慧之道力... 阅读全帖 |
|
G**W 发帖数: 1865 | 3 ZZ
七种层次的学佛人,您是那一种 ?
在我学佛的经历中,佛教中有七种层次的学佛人:
第一种层次的学佛人,是以求有的心态去学佛。
就好像是民间信仰一样,拿着一盘水果,二串香蕉,三柱清香,四处找庙,五体投拜的
向佛菩萨求升官丶求发财丶求婚姻丶求身体安康丶求事业发达丶求学业进步丶求生男生
女丶丶丶等。
第二种层次的学佛人
是有一种想要逃避现实生活的心态,认为人间一切皆苦,希望来世不再投胎转世来这世
间受苦,想要往生佛国净土,或者能受生于欲界天享乐之人。
第三种层次的学佛人
是逛道场、在道场中做义工及发心布施,尤其是钱财布施,做善事等,以为这样就是在
学佛,但是常在道场中到处与人攀缘,又贪瞋痴慢疑,样样皆不离。
第四种层次的学佛人
认为佛法是一种哲学,是一种思想,如同西洋的哲学思想一样,本身也不皈依,也没受
戒,更不修行的来对治贪瞋痴等烦恼,只是把佛法当成世间学问来研究,以为这样就是
在学佛。乃至更有一些佛学研究者,以学者自居,用以演译丶推理丶考据等方式来研究
佛法的历史丶宗派丶人物及表面教义...等等而发表论文来博取世间的名闻利养及社会
地位。
第五种层次的学佛人 是发现以前也很努力布施及... 阅读全帖 |
|
G**W 发帖数: 1865 | 4 这是肯定的, 除我前楼例举古时应承中观月称论师之不解不证 佛陀宣说之大乘唯识法,
当今台面上藏密喇嘛也是如此, 就如索达吉堪布所说 :
『藏密问答录:
由此观之,唯识宗的见解不可能高于中观,因《成唯识论》丶《唯识二十颂》等唯识
宗的主要论典,在最后抉择法界本性时,都承认心性的明清实有。这种成实的心性本体
若以胜义谛抉择,肯定不符合佛陀密意。……
汉地一代大师玄奘法师及其后继者窥基法师推介的中观理论着作并不多,除了《中论》
丶《十二门论》丶《百论》等论典以外,其余的中观论着很少被他们译评过,他们一生
着力弘扬的就是唯识宗的见解。随着近现代法相唯识学的重新崛起,唯识宗的观点再一
次引起了世人的广泛关注。有人认为唯识宗代表了显宗的最高见解,这种观点明显与佛
陀的究竟说法相违背。………
佛陀三转法轮时所开演的如来藏的诸功德,绝不等同于外道的常我见,也不等同于唯识
宗所抉择的心识实有。这种所谓的如来藏丶佛性实是超离意识的智慧境界,是远离了有
无戏论丶非分别心对境的大无为法;而执着于或常或断的所有宗派,包括不究竟的认为
心性明清实有的唯识宗,全都是分别心所能了达的境界。……….』
以上索达吉所說就... 阅读全帖 |
|
发帖数: 1 | 5 各位来修学佛法是想要学得智慧,您想被一些错误的说法误导吗?我相信各位一定
不愿意被一些错误的说法误导,所以今天要持续跟各位介绍“大乘非佛说”的一些变相
说法,而且举出它是什么样的错误。“大乘非佛说”这个主张是从部派佛教传出来的,
一直到近代才又有人重新从日本学术界里面把它提出来,所以后来一些佛教的僧侣又跟
著在说“大乘非佛说”。可是我们知道,当我们来观察所有主张“大乘非佛说”的人以
及他们的主张的时候,我们可以发现一个规则,也就是说,凡是主张“大乘非佛说”的
,他一定是不主张实证的!也就是说,会主张“大乘非佛说”的关键还是在于实证的问
题;也就是说,当他发觉:“我这么聪明,结果我不能实证,那一定是没有第八识如来
藏。”他就变成这样子了。
可是我们知道,大乘菩萨如果实证了第八识如来藏的时候,他是同时实证了声闻
初果,所以说当他实证了不生不灭法的时候,同时他也分清楚了生灭的法跟不生不灭法
的分际。相反的,如果说二乘人,虽然他不实证不生不灭的如来藏,可是他一样要把生
灭法的边际分出来,所以说他还是要知道有一个不生不灭的如来藏存在,才能够让他所
实证的生灭法的边际非常清楚。因... 阅读全帖 |
|
w*********g 发帖数: 30882 | 6 我所见的中国,词语的篡变
主页>综合 / 老电影 / 发布于2013年 12月29日(星期日) 21时51分 / 点击:23,314
评论:276 收藏:63 / 举报文章
收藏
63
点赞
0
评论
276
我喜欢观察城市表面的那一层,广告啊,门脸啊,店名啊,它们看起来独立于人,但无
不显露人的习性、他们自己都看不见的潜意识以及难以逆转的时代走向。
我最近走在南方某城的大街上,一眼扫过去,不说满大街漂染的黄发,中央电视台的主
持人都褪其本色,余下的可想而知。
预 计“乌发如漆”、“青丝成雪”、“绀发垂云俱弱冠”、“待你青丝绾正,铺十里
红妆可愿”这些词句将从汉语语文中消失了;也不说上天入地躲不掉的洋面孔广告 —
—标志、面孔、硕大无比、无处不在,卖货是次,入主为真(人面与崇拜,古人都懂的
事),堪比一支直捣腹地的军团;就说店铺的名字,恐怕也比三十年代半殖 民地的上
海要洋化,洋化不光是西洋化,还有各种回教标志的阿拉伯化(北京连东来顺都涂成绿
色写上阿拉伯文),令人不知走在一个什么文明的土地上。
店名有直接用外文的,有些小店主估计未必通晓外文,拷贝下来就贴上去了,西洋字母
居多,但... 阅读全帖 |
|
l***o 发帖数: 1111 | 7 自杀的真相 (转载)
绪言
世上最大的不幸,人间最惨之悲情,莫过于‘自杀’这件事!为何有人会选择自杀呢?
究其原因,无非为了感情、婚姻、生计、债务、久病不愈......等诸苦所扰,促其以自
杀手段来结束自己的生命。近几年来,自杀行为在媒体的推波助澜下急遽成长,俨然形
成了一股风潮,不禁令人为之扼腕慨叹!
《三字经》云:‘三才者,天地人。’在宇宙万物之中,惟有人类最为尊贵,堪与天地
并称三才。此中道理,几人明了?倘能识得几许,自然就会重视父母亲所赐与我们的这
个血肉之躯,提升自己的生命层次,而不会盲目地追求错误的人生价值。此种作为实属
无益,不仅浪费了自己的福报,且将至于‘禄尽人亡’、以自杀了此残生的悲惨境地!
而最可悲者,几乎每个选择自杀方式的人,都会误认从此即可‘一了百了’、‘永得解
脱’。果真一死就能百了吗?在一个有智慧的人看来,‘千古最难唯一死’,死了就不
得了,何况是自杀而死,那就更不得了了!若以世俗的观点而言,自杀者不过是将责任
抛给他人、将问题转嫁于社会而已,因此,自杀怎能算是一种解脱呢?
更何况人在临死前及断气后,神识(俗称灵魂)尚未出离身体之际,就像活牛剥皮、生
龟脱壳... 阅读全帖 |
|
d*********d 发帖数: 192 | 8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今天我们简单介绍一些密宗的道理。
疑惑一:密宗为何要保密?
众所周知,密宗的见解、修行、行为、果位,有甚深、秘密之意,不能随便公之于众。
之所以如此,续部中说,并不是因为密宗有不可告人的过失,而是因为它特别珍贵、稀
罕,许多人对此无法接受。
就像你所拥有的最昂贵之物,如金子饰品或一大笔钱财,不可能在大众场合中到处炫耀
,生怕别人不知道,而一定会小心翼翼地藏起来,以免被人偷走、抢走、骗走。同样,
密宗由于对我们自己极为珍贵,对别人有时也不一定有利,故应采取保密的态度,这样
所得的利益和加持才是无上的。因此,学习密法的人,自古以来保持隐秘的态度,原因
也在这里。
疑惑二:为何学密的人越来越多?
现在许多人对密宗的信心相当不错,这一点是有原因的。像法王如意宝、贝诺法王、敦
珠法王等,这些公认的大成就者都讲过:末法时代,密法对众生的调伏或者加持极为迅
猛。诚如噶托度达所言:“五浊黑暗越深之时,莲师加持之月越明。”也就是说,... 阅读全帖 |
|
b*****f 发帖数: 341 | 9 关于我见,应该认识到的就是一切众生美丑善恶智愚星球尘埃财富,统统都是被一个“
我见”所过滤过的,不是真实存在的。涅磐境界并不是说六道没有了,一切都虚无了。
而是一切都无碍,自在,六道无碍于寂灭,生死无碍于涅磐。地狱有没有呢?有,否则
佛就不能够到地狱里度众生,可是佛在地狱里受苦么,没有,他身在地狱而超离地狱,
六道无碍于这个寂灭。佛已经真正觉悟了,那他还有生死么,有,没有怎么来度众生?
不过生死自在,按照六祖大师的话来说:生死犹如身上的一粒尘土,毫无挂碍。该来则
来,缘毕则去。
关于极乐世界。佛国都是化城,西方净土也不例外,是佛为了方便接引众生而设立的。
引用黄念祖老居士的话,就是佛“从真起患,接引迷根”。因为我见未断,所以不妨带
着这个“我” 去往生,到了化城再修行。
西方净土有四土,同居土,有余土,实报土,寂光土。见思二惑未断仍然可以到同居土
,身见这时肯定还没断呢。但是寂光土实则是来无所来,去无所去。净土殊胜之处就在
于能够把未断见思的凡夫最终彻底觉悟而且不退转。 |
|
p******1 发帖数: 177 | 10 索达吉堪布 宣讲
什么是密宗?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今天我们简单介绍一些密宗的道理。
疑惑一:密宗为何要保密?
众所周知,密宗的见解、修行、行为、果位,有甚深、秘密之意,不能随便公之于众。
之所以如此,续部中说,并不是因为密宗有不可告人的过失,而是因为它特别珍贵、稀
罕,许多人对此无法接受。
就像你所拥有的最昂贵之物,如金子饰品或一大笔钱财,不可能在大众场合中到处炫耀
,生怕别人不知道,而一定会小心翼翼地藏起来,以免被人偷走、抢走、骗走。同样,
密宗由于对我们自己极为珍贵,对别人有时也不一定有利,故应采取保密的态度,这样
所得的利益和加持才是无上的。因此,学习密法的人,自古以来保持隐秘的态度,原因
也在这里。
疑惑二:为何学密的人越来越多?
现在许多人对密宗的信心相当不错,这一点是有原因的。像法王如意宝、贝诺法王、敦
珠法王等,这些公认的大成就者都讲过:末法时代,密法对众生的调伏或者加持极为迅
猛。诚如噶托度达所言:“五浊黑暗越深之时... 阅读全帖 |
|
p******1 发帖数: 177 | 11 什么是密宗?
——索达吉堪布
今天我们简单介绍一些密宗的道理。
疑惑一:密宗为何要保密?
众所周知,密宗的见解、修行、行为、果位,有甚深、秘密之意,不能随便公之于众。
之所以如此,续部中说,并不是因为密宗有不可告人的过失,而是因为它特别珍贵、稀
罕,许多人对此无法接受。
就像你所拥有的最昂贵之物,如金子饰品或一大笔钱财,不可能在大众场合中到处炫耀
,生怕别人不知道,而一定会小心翼翼地藏起来,以免被人偷走、抢走、骗走。同样,
密宗由于对我们自己极为珍贵,对别人有时也不一定有利,故应采取保密的态度,这样
所得的利益和加持才是无上的。因此,学习密法的人,自古以来保持隐秘的态度,原因
也在这里。
疑惑二:为何学密的人越来越多?
现在许多人对密宗的信心相当不错,这一点是有原因的。像法王如意宝、贝诺法王、敦
珠法王等,这些公认的大成就者都讲过:末法时代,密法对众生的调伏或者加持极为迅
猛。诚如噶托度达所言:“五浊黑暗越深之时,莲师加持之月越明。”也就是说,时代
越趋末法,众生烦恼越强烈,密法的加持就越炽盛。因此,越... 阅读全帖 |
|
r****n 发帖数: 8253 | 12
断我见和见无常是两回事,不要扯到一起。
当然不是一回事,不过你知道见无我是指什么?
我当时自认证初果的时候,阿含经都还没读过呢。
呵呵,什么叫断见?根据什么认为我的是断见?
不过你知不知道大乘都把小乘整体污蔑为断灭见?
哦,搞笑在何处?来,请讲讲,或者你在wisdom为我们开示一下如何可笑,这样也是造
福大众啊。
需要出钱吗? |
|
Z******O 发帖数: 37 | 13 佛陀示生世间,说法四十九年,其唯一愿望,就是化导一切众生,觉悟本具佛性,如法
修行,出离三界生死,圆成究竟菩提。但以众生的根机不一,故对机所说的法门也不同
。法门虽多,总言之,不外两种途径:一是仗自力而竖出三界,即佛所说自力断惑证真
的通途法门,龙树菩萨称为难行道;一是仗佛力而横超三界,即佛无问自说念佛生西的
殊胜法门,龙树菩萨称为易行道。
吾人学佛的最终目的,端在出离三界生死,因此首先必须认识出离三界生死的难行道和
易行道。其次,必须考虑自己的根机而决定修行的道路。《大集经》说:“末法亿亿人
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故易行道的净土念佛法门是为现在修行人最契
时机的殊胜法门。
佛陀向来说法,都是先有人问了再说的,独有净土三经中的《阿弥陀经》是佛陀无问自
说的,所以《阿弥陀经》是属于佛说“十二部”中的“无问自说部”。这是佛陀普度众
生彻底悲心的具体表现。佛说《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虽亦大悲心切,特示往
生,然而《无量寿经》愿门广大,《观经》观法精微,未若《阿弥陀经》只须信愿持名
,即生极乐为切要。所以净土三经并行于世,古人独以《阿弥陀经》奉为日课。这说明
《阿弥陀经》所... 阅读全帖 |
|
f*****n 发帖数: 12752 | 14 十三、
“啪嗒……”粘稠的鲜血正从人头下方汩汩涌出,长长的血线一直垂到了地面,有
几滴更溅到方欣光滑的小腿上,有些发烫……
付纶人头面上的表情已经凝固了,因为惊惧而瞪大的双眼失去了往日温睿的光芒。
方欣一口气尖叫了四五声,心中只想将手中的人头胡乱抛出去,但她的双手因为极
度恐惧而变得僵硬异常,扣着人头的十指居然怎么也张不开。
突然方欣身后探出两只手掌,一只捂住了方欣正在尖叫的嘴,另一只重重地一挥,
将那人头从方欣手中打飞了出去。方欣惊恐地一扭头,当看清身后站着的是唐考时,她
一下克制不住,呜呜地哭了起来。
“别哭,快走!”看着滚落到屋角的付纶人头,唐考又何尝不是冷汗直冒,这里究
竟发生了什么,他已经没有兴趣再去追究,现在的唐考只想拖着方欣离开这个恐怖的地
方。
二人刚向前台的方向走了两步,一声极粗重的喘息从隔间里传了出来。唐考回头看
了一眼,却看见隋凌正低着头痛苦地跪在付纶的尸身旁。他一只手捂着脸,浑身不住地
颤抖,另一只手中竟然倒提着一把细长的弯刀!猛然间,隋凌象是想起了什么,一下抬
起了头,瞪着唐考的双眼竟是一片赤红色!
唐考一惊,不敢再多看,揽着方欣的腰,又推又拉地将双脚发软的她... 阅读全帖 |
|
f*****n 发帖数: 12752 | 15 二十九、
柏叶的突然出现,不免让唐考大吃一惊,只怕柏叶是来帮助奥斯丁清除障碍的,慌
乱之间,唐考的脑海中闪现出自己第一次与柏叶见面时被摔得天旋地转的场景,可明知
自己不是柏叶的对手,他还是本能地将持于手中的长箭向柏叶咽喉用力插去!
长箭疾刺咽喉,对常人而言,定然是非常凶险的杀着,可在柏叶的眼中,只觉得唐
考的动作慢得有些可笑,他右手压住唐考握弓的那只手臂,左手轻巧地一翻,快如闪电
地抓住了刺向自己的那支细长羽箭。唐考出手受阻,箭头只能停留在距离柏叶咽喉不过
二十公分的位置,他心有不甘,立刻聚力于手掌,猛地向那支羽箭尾部拍去,只盼望光
滑的箭杆能挣脱柏叶掌中的摩擦力,继续向前突进。可那支箭就象插进了石缝之中,唐
考一掌拍去,长箭未能深入半分,自己的掌心倒被箭尾戳伤了。唐考又惊又痛,脸上的
肌肉顿时变得扭曲起来。
一直躲藏在小屋里的丁岚眼睁睁地看着唐考被擒,苦于手无寸铁,不知该如何反抗
,但看见唐考手上受伤而流下刺目的鲜血时,惊恐之余,他居然不顾一切地提起身边那
台摄像机冲出了小屋。
那台摄像机的下方还拖着一具金属质地的三脚架,丁岚便紧紧抱住那拢在一起的三
条铁腿,就像抡起一柄巨大的铁锤,... 阅读全帖 |
|
f*****n 发帖数: 12752 | 16 三十二、
最先发现柏叶倒下的人并不是宇文,而是就站在展厅门前的方欣。大概只犹豫了三
秒钟,方欣就抛开了害怕,迈步奔上前去,想将柏叶从地上扶起来。
“不要碰他!”宇文突然发出一声高喊,与此同时,他已甩开手中单拐,踮着受伤
的右脚,歪歪斜斜地朝柏叶跑去。
方欣还没从宇文的喊叫声中反应过来,却已经动手将面朝下扑倒的柏叶翻转过来并
扶为坐姿。可当她低头定睛一看,又发出一声尖叫,猛地放开了手,任由柏叶仰面倒了
下去。
柏叶那张白净的脸仿佛变成一片透明的玻璃,竟可清晰地看见皮下毛细血管尽数扩
张开来,细红的血丝有如一棵千年老树的枝叶藤蔓般密布柏叶的脸庞,再加上柏叶双手
都捂住了胸口,面容扭曲,双眼翻白,看上去真有说不出的狰狞与可怖。
就在柏叶的后脑勺即将着地的瞬间,方欣身旁忽然探出一只大手,一把拽住了柏叶
胸前衣襟。方欣只来得及用眼角余光看见人影一晃,柏叶的身躯便被人极快地拖出了展
厅。
拖走柏叶的人正是无为子,看来他仍是放心不下,一直偷偷跟在了学生们的身后。
尽管须发尽白,无为子单手提走柏叶却似乎毫不费力,而当柏叶一离开展厅,那些刚才
还全都在嗡嗡作响的金属器物又瞬间安静了下来,棚顶的照明灯光也... 阅读全帖 |
|
S**U 发帖数: 7025 | 17 相应部22.85经的破除(基于五蕴的)二十种身见,在龙树中论与月称入中论也说到了。
友焰摩迦!于汝意如何?见如来是色耶?」
「友!不也。」
「见如来是受……想……行……识耶?」
「友!不也。」
「友焰摩迦!汝意如何?见于色中有如来耶?」
「友!不也。」
「见离色有如来耶?」
「友!不也。」
受中……离受……
想中……离想……
行中……离行……
「见于识中有如来耶?」
「友!不也。」
「见离识有如来耶?」
「友!不也。」
「友焰摩迦!汝意如何?见如来是色、受、想、行、识耶?」
「友!不也。」
「友焰摩迦!汝意如何!见如来是无色、无受、无想、无行、无识耶?」
「友!不也。」
「友焰摩迦!此处于现法、真实、如应如来为无所得。汝能记说而言:『我如解世尊所说之法者,漏尽比丘身坏、命终是断灭无有』耶?」
「友舍利弗!我于先无知故,以起彼恶见。今闻具寿舍利弗之说法,则断彼恶见,于法则现观。」
如来并非离五蕴而有。我见深厚的凡夫,才会信受如来藏。 |
|
a*****y 发帖数: 33185 | 18 禅宗
百科名片
禅宗初祖菩提达摩
禅宗,又称宗门,汉传佛教宗派之一,始于菩提达摩,盛于六祖惠能,中晚唐之后成为
汉传佛教的主流,也是汉传佛教最主要的象征之一。汉传佛教宗派多来自于印度,但唯
独天台宗、华严宗与禅宗,是由中国独立发展出的三个本土佛教宗派。其中又以禅宗最
具独特的性格。禅宗祖师会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以求达到这种境界,这又称开悟。其核
心思想为:“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意指透过自身实践,从日
常生活中直接掌握真理,最后达到真正认识自我。
目录
简介
宗义概述
印度源流
禅宗的早期发展
禅宗的成熟期
中期禅宗
明清禅宗
现代禅宗
展开
编辑本段
简介
在中国历史上,禅宗发展可分成四个时期,由菩提达摩至中国开始,至六祖慧能大
师大宏禅宗为止,此为禅宗的开始,可称为早期禅宗。由六祖慧能门下,洪州、石头二
宗,发展为五宗七派,此为禅宗的发展期,时间约当晚唐至南宋初。自南宋初年临济宗
大慧宗杲起而倡话头禅,曹洞宗宏智正觉倡导默照禅,至于明朝中晚期,此为禅宗的成
熟期,又可称为中期禅宗。至于明朝中叶净土宗兴起,此时佛教的特色为禅净合一,与
儒、释、道三教合一,... 阅读全帖 |
|
G**W 发帖数: 1865 | 19 『此五阴灭,更不生余五阴,是名涅盘。……又我亦复空,谁得涅盘?』---龙树菩萨
《十二门论》
从八识心王来说明探討什么是无余涅盘 :
首先我们先从八识心王来说明什么是无余涅盘。这要从八识心王来说明,大家可以換個
方向來理解无余涅盘 :
八识心王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先说这前六
识:
眼识能见、耳识能闻、鼻识能嗅、舌识能尝、身识能触、意识能知能觉;然而光是能见
闻觉知,还得要有一个人来做主,没有人做主的话光有這些見聞覺知的功能能做得了什
么呢?
就好像一架摄影机扫描来扫描去,通过电线把讯号传到电视屏幕上,这样一天到晚扫来
扫去,没有一个人去看它到底在做什么,没有人告诉它接下来应该做什么,它就这样一
直扫描下去,这样没有任何意义,它什么都不能做。所以必须要有个能做主的,那就是
要有个人在屏幕上看,当扫描到需要的影像时将它存盘留下。这个能做主的就是你的第
七识…末那识,又称为意根;换句话说,一天到晚在做主的就是你的意根。以上这个七
识都是从如来藏也就是阿赖耶识生出来的,当我們没找到阿赖耶识,根本也不晓得祂是
什么.
前七识是从阿赖耶识出生的,我們如果透过见... 阅读全帖 |
|
Z******O 发帖数: 37 | 20 佛陀示生世间,说法四十九年,其唯一愿望,就是化导一切众生,觉悟本具佛性,如法
修行,出离三界生死,圆成究竟菩提。但以众生的根机不一,故对机所说的法门也不同
。法门虽多,总言之,不外两种途径:一是仗自力而竖出三界,即佛所说自力断惑证真
的通途法门,龙树菩萨称为难行道;一是仗佛力而横超三界,即佛无问自说念佛生西的
殊胜法门,龙树菩萨称为易行道。
吾人学佛的最终目的,端在出离三界生死,因此首先必须认识出离三界生死的难行道和
易行道。其次,必须考虑自己的根机而决定修行的道路。《大集经》说:“末法亿亿人
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故易行道的净土念佛法门是为现在修行人最契
时机的殊胜法门。
佛陀向来说法,都是先有人问了再说的,独有净土三经中的《阿弥陀经》是佛陀无问自
说的,所以《阿弥陀经》是属于佛说“十二部”中的“无问自说部”。这是佛陀普度众
生彻底悲心的具体表现。佛说《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虽亦大悲心切,特示往
生,然而《无量寿经》愿门广大,《观经》观法精微,未若《阿弥陀经》只须信愿持名
,即生极乐为切要。所以净土三经并行于世,古人独以《阿弥陀经》奉为日课。这说明
《阿弥陀经》所... 阅读全帖 |
|
t******g 发帖数: 17520 | 21 真惊呆了, 这和XXX基础的XXXXX的解释也太像了吧!!!!!!!
虽然俺只是理解些XXX的皮毛, 不过这个真的太牛了。1600多年前啊!!
大家自己看XXX是啥
和我想的一样的, 给5个包子!!!!
贴个原文
+++++++++++++++++++++++++++++++++
夫生死交谢,寒暑迭迁,有物流动,人之常情。余则谓之不然。
何者?《放光》云:“法无去来,无动转者。”寻夫不动之作,岂释动以求静,必求静
于诸动。必求静于诸动,故虽动而常静。不释动以求静,故虽静而不离动。然则动静未
始异,而惑者不同。缘使真言滞于竞辩,宗途屈于好异。所以静躁之极,未易言也。
何者?夫谈真则逆俗,顺俗则违真。违真,则迷信而莫返,逆俗,则言淡而无味。缘使
中人,未分于存亡;下士,抚掌而弗顾。近而不可知者,其唯物性乎。然不能自已,聊
复寄心于动静之际,岂曰必然?
试论之曰:《道行》云:“诸法本无所从来,去亦无所至。”《中观》云:“观方知彼
去,去者不至方。”斯皆即动而求静,以知物不迁,明矣。
夫人之所谓动者,以昔物不至今,故曰动而非静;我之所谓静者,亦以昔物不至今,故
曰静而非动。动而非静,以其不来;... 阅读全帖 |
|
t******g 发帖数: 17520 | 22 真惊呆了, 这和XXX基础的XXXXX的解释也太像了吧!!!!!!!
虽然俺只是理解些XXX的皮毛, 不过这个真的太牛了。1600多年前啊!!
大家自己看XXX是啥
和我想的一样的, 给5个包子!!!!
贴个原文
+++++++++++++++++++++++++++++++++
夫生死交谢,寒暑迭迁,有物流动,人之常情。余则谓之不然。
何者?《放光》云:“法无去来,无动转者。”寻夫不动之作,岂释动以求静,必求静
于诸动。必求静于诸动,故虽动而常静。不释动以求静,故虽静而不离动。然则动静未
始异,而惑者不同。缘使真言滞于竞辩,宗途屈于好异。所以静躁之极,未易言也。
何者?夫谈真则逆俗,顺俗则违真。违真,则迷信而莫返,逆俗,则言淡而无味。缘使
中人,未分于存亡;下士,抚掌而弗顾。近而不可知者,其唯物性乎。然不能自已,聊
复寄心于动静之际,岂曰必然?
试论之曰:《道行》云:“诸法本无所从来,去亦无所至。”《中观》云:“观方知彼
去,去者不至方。”斯皆即动而求静,以知物不迁,明矣。
夫人之所谓动者,以昔物不至今,故曰动而非静;我之所谓静者,亦以昔物不至今,故
曰静而非动。动而非静,以其不来;... 阅读全帖 |
|
G**W 发帖数: 1865 | 23 四、观行蕴、处、界我之生起次第
次述蕴我、处我、界我,及其生起次第,广令佛门四眾可以依之实地观行而断我见。若
此界眾生能断我见之人数极眾者,则此界将可渐转清净,由眾生之净业因缘故,可以渐
渐成就『人间净土』也。若佛门弟子中之多数人已断我见者,则必捨弃世相法上(广建
寺庙,追求佛教界第一)之营谋,而开始注重人类心性之改善:以教导眾生断除我见為
主要弘法内涵,以教导眾生捨离我所(财色名食睡)之贪著為主要内涵,即可令社会清
净而不再有人干犯恶业、作奸犯科,则使国土渐转清净,人寿亦可因而渐次增长,福报
亦可因而日渐转增;从此以后,不再以建造金碧辉煌、一尘不染之寺院而可名為人间净
土也!人间净土之成就,在於『心净则土净』,而非泥土大地之清净故;『心方是真实
之土故,眾生心净则国土亦将随之渐渐清净,净业使然故。』如是方是真实人间净土之
建设者。 |
|
发帖数: 1 | 24 佛陀初转法轮宣说解脱道阿含诸经时,常开示无常、苦、空、无我;到了第二转法
轮演述般若系经典时,也说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都是说无我;可是
到了第三转法轮开演唯识经典时,却说常、乐、我、净,变成有我。如果不能证解 佛
陀说法中的真实义,不能了解解脱道中所说的“无我”,是依什么来说无我,般若诸经
所说的无我,又是从什么角度而说无我,当然就更不能够了知唯识经典中的“我”指的
是哪个我。可是,像这样不能够证解 佛陀说法真实义的人,却著书立说,说“三乘菩
提中的佛陀所说的无我的道理,就是缘起性空、一切法空”;如果听到有人说不空的如
来藏,就会指责说有如来藏的人,是同于主张梵我、神我的外道,诽谤说有如来藏的人
所说的法义不是佛法,诬蔑这个人所弘传的甚深微妙正法不符合原始佛教正说。今天我
们就来探讨这样的说法正确不正确。
首先,我们就外道的神我、梵我思想的缘起及内涵,要作一个概略的说明。人类
之所以能够继往开来、文明进步,都有赖于生命的延续及经验的累积;所有的人类都有
一个共同的特性,就是希望个体生命的永恒不灭以及离苦得乐。因此,在古时候印度各
种外道就已经开始探索,开始推究生... 阅读全帖 |
|
r****n 发帖数: 8253 | 25 【 以下文字转载自 Wisdom 讨论区 】
发信人: runsun (runsun), 信区: Wisdom
标 题: 难道这些都是断灭见?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Wed Nov 25 17:29:01 2009, 美东)
以下难道全部都是断灭见?难道从智慧最圆满的佛陀,到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再到阿罗
汉,全部都是断灭见?
+++++++++++++++++
“身坏命终寿命已讫,彼所觉一切灭息止,知至冷也。比丘,譬如燃灯因油因炷。彼若
无人更增益油,亦不续炷,是为前已灭讫,后不相续,无所复受。”(中阿含,大1-692
a)
“于有得寂灭,大悲入涅槃,如薪尽火灭,毕竟得常住。”(杂阿含604经)
“若彼色受阴永断无余,究竟舍离、灭尽,离欲,寂没,余色受阴更不相续,不起、不
出,是名为妙,是名寂静,是名舍离一切有余、爱尽、无欲、灭尽、涅槃。”(杂阿含
61经)
「一切行无常,悉皆生灭法;有生无不尽,唯寂灭为乐。」
“諸所受皆滅 寂靜永清涼 名無餘涅槃 眾戲論皆息”
「友!舍利弗!在此處無感受,怎麼說此處有樂呢?」「友!此處無所受,此處正是有
樂。」
井水喻经中的阿罗汉茂師 |
|
r****n 发帖数: 8253 | 26 【 以下文字转载自 Wisdom 讨论区 】
发信人: runsun (runsun), 信区: Wisdom
标 题: 难道这些都是断灭见?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Wed Nov 25 17:29:01 2009, 美东)
以下难道全部都是断灭见?难道从智慧最圆满的佛陀,到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再到阿罗
汉,全部都是断灭见?
+++++++++++++++++
“身坏命终寿命已讫,彼所觉一切灭息止,知至冷也。比丘,譬如燃灯因油因炷。彼若
无人更增益油,亦不续炷,是为前已灭讫,后不相续,无所复受。”(中阿含,大1-692
a)
“于有得寂灭,大悲入涅槃,如薪尽火灭,毕竟得常住。”(杂阿含604经)
“若彼色受阴永断无余,究竟舍离、灭尽,离欲,寂没,余色受阴更不相续,不起、不
出,是名为妙,是名寂静,是名舍离一切有余、爱尽、无欲、灭尽、涅槃。”(杂阿含
61经)
「一切行无常,悉皆生灭法;有生无不尽,唯寂灭为乐。」
“諸所受皆滅 寂靜永清涼 名無餘涅槃 眾戲論皆息”
「友!舍利弗!在此處無感受,怎麼說此處有樂呢?」「友!此處無所受,此處正是有
樂。」
井水喻经中的阿罗汉茂師... 阅读全帖 |
|
发帖数: 1 | 27 公元一世纪时 马鸣菩萨往生,二世纪时 龙树、提婆菩萨往生,约五世纪时 无著
、世亲菩萨往生。至公元664 年唐朝高宗时,玄奘菩萨往生;约早于此十多年前,印度
戒日王往生,相对稳定的中印度政权随即开始分裂斗争,全印度相继陷入动荡战乱的纷
争时期,于是印度全境形成比戒日王时期更为四分五裂的状况,直到十三世纪时全印度
才被回教军队完成统一,结束各国割据的局面。然究其实,印度自从公元前232 年左右
,孔雀王朝阿育王死后,就已陷入各国分裂的情形了;后代之印王就算是勇猛如戒日王
一般,只能够统一掌控中印度以北的国土,也只是五天竺的国王之一而已。因此可说,
自阿育王死后,印度全境即已陷入列国分据,互相争战,政治混乱,各自为政的状况了。
从宗教上来看,无著、世亲菩萨在世时的笈多王朝,并不是以佛教为国教,而是以
婆罗门教为国教,当时的婆罗门教(印度教)在全印度各地兴盛弘传、广建寺庙。佛教
势力并不是主导印度宗教的主流思想。至八世纪时,更出现了大规模的印度教排挤攻击
佛教的活动。换句话说,印度在四、五世纪时,传统婆罗门(印度教)思想等早已泛滥
,当时 世尊的正法,虽然号称有 玄奘菩萨等诸大菩萨... 阅读全帖 |
|
f*****n 发帖数: 12752 | 28 四十八、混战
面对一马当先迎面扑来的玄罡,柏叶并不敢掉以轻心,立刻将长枪刃锋向下低垂,
手腕快速地一抖,凭空划出半波枪劲与地面平行推出。虽然看不见那道摧金断玉的虚空
枪劲,但柏叶手上的细微动作却瞒不过玄罡的眼睛,它极快地调整了自己的奔跑姿势,
将前冲的步道轨迹拉成一个弧形,不用减速便巧妙地绕过了十字枪的无形枪劲,速度之
快,也让柏叶来不及发出第二道远程攻击。柏叶见玄罡转瞬之间便杀到自己的面前,心
底也暗暗叫了声好,它的躲避手段看似简单,却甚难把握,因为这需要对柏叶手腕左右
抖动的幅度进行精密的测算,才能估计出那条看不见的枪劲宽度大概是多少。这头猛兽
竟有着类似于人类的机敏头脑,难怪当年大阪一战,轻视玄罡不过是一匹野狼的人都已
经成了它的爪下亡魂。
长枪号称百兵之王,优势就在于远程制敌,而这优势却是以与敌人保持一定距离为
前提,玄罡似乎对此十分清楚,所以一开始它便全力发挥出自己的速度优势,逼迫柏叶
贴身近战。但柏叶终究不是普通人,自从克服对玄罡的莫名恐惧心理之后,他早就期待
着与玄罡再次对决的这一天,时常将式神幻化成玄罡的模样进行虚拟演武,琢磨玄罡的
各种攻击方式。此刻一击不中,他立即胸... 阅读全帖 |
|
n****f 发帖数: 905 | 29 谱曰佛土有四:
一者、凡圣同居土:若是五浊重者所感,则杂有四恶趣苦,名之为秽;如娑婆世界等。
若复五浊轻者所感,则纯是人天善侣,名之为净;如西方极乐等。
二者、方便有余土:若从析空拙度得生,则沈空滞寂,名之为秽。若从体空巧度得生,
则见佛闻法,名之为净。
三者、实报庄严土:若从次第三观所感,则虽证道同圆,而无明习重,智慧稍钝,名之
为秽。若从一心三观所成,则虽法界无别,而无明习轻,智慧猛利,名之为净。
四者、常寂光土:若约别教,则仅断十二品无明所显,未尽法源,名之为秽。若约圆教
,则是断尽四十二品无明所显,究尽体性,名之为净。
然此四土,有竖、有横:若以自修行力,断尽见思,方出同居而入方便;断尽尘沙,兼
破无明,方出同居、方便、而入实报;断尽无明,方出同居、方便、实报,而入寂光;
即名为竖。若仗阿弥陀佛愿力,未断见思,即能出娑婆秽,生极乐净;即生极乐,即于
彼土得证方便、实报、寂光,三种净土;不必舍身受身,然后证入,故名为横也。
灵峰蕅益大师著 |
|
|
Y**u 发帖数: 144 | 31 根登曲佩著 白玛旺杰译
所有宗派,包括佛教与非佛教,都在极力地寻求一种与世不同的思想。但是,
被认为宗派最高形式的中观应成派,其思想就怎么会接近世间一般的思潮呢?所谓「绝
对,从绝对意义上是真实的;而相对,在相对意义上是真实的」,这句话的真实含义即
是:「石坚硬,水潮湿」。但是,根据「坚硬」与「潮湿」彼此相融不违的观点,石头
在水中,可以保持干燥;水在石头上面,也经常可以保持潮湿。此即「相互不违」之原
则。但是,如果我们按照这种原则的话,充斥于我们思想中的「愚昧无知」,与人所具
有的佛性智慧,平等无二,永远在一起的了。而中观应成派的基本逻辑,则认为眼睛所
看到的事物之外形,与耳朵所听到的声音,是两个不同的现象;鼻子所嗅到的气,与舌
头所尝到的味儿,也是两个不同的现象;最后,连我们心中的每一个想法,也是前后自
相矛盾。在所有意识之外,似乎另外有一条通向解脱的道路。但是,只因为在眼耳,以
及其它意识活动之间,没有相互的影响,就把概念知识奉为衡量真理之标准的话。我们
就没有必要分辨虱子、耗子,猫、狗,以及人类之间的思想区别。因为,他们的感受与
思想,从各自相对的意义来讲,都... 阅读全帖 |
|
a*****y 发帖数: 33185 | 32 此法博大精深,难见难知,寂然高尚,不落逻辑,微妙甚深,唯有智者得见之。
——《中部》
《三藏》
虽然佛陀已经涅槃,但是他在漫长、成功的行化过程中所传教的崇高佛法,全部
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人类,现在仍然一尘不染地存在于世间。
世尊虽然没有给我们留下文字记载的言教,但是他的弟子们博闻强记.世世代代
口口相传,完整地把它们保存下来。
佛陀圆寂后三个月,也就是阿阇世王统治第八年,500名大阿罗汉在王舍城举行了
一次结集,重颂佛陀的言教。以期捍卫佛法的纯洁性。阿难陀尊者,佛陀宠爱的侍者特
具恩惠,常随佛陀左右,亲耳聆听佛陀教法。他同优婆离尊者一道,被大家推选出来分
别回答有关法和律上面的问题。
第一次结集编缉整理了现存的巴利文《三藏》,它代表了整个佛教。
100年和236年后,分别举行了另外两次阿罗汉的结集(1),再次重颂佛陀的言教.
因为曾有人试图篡解歪曲真正的佛法。
公元前83年,在僧伽罗国王瓦特甘弥尼无畏统治时期(2),众阿罗汉又进行了一次
结集。这样在佛教历史上,《三藏》经典第一次在狮子国的阿芦寺(3)以文字形式记载
下来。
由于这些具有卓识远见的高贵阿罗汉,以及他们不知疲倦的努力,无论... 阅读全帖 |
|
t******g 发帖数: 17520 | 33 不知道你的實際想問什麼,說說我的個人觀點
要通過“無我”達到“無常”, 這裡的“無常”不是“無常想”,
應該也不是欲界禪定中所觀到的粗大和細微的所謂的“生滅”, 雖然那也是
在現階段的實相的詮釋, 雖然是不全面的, 因為“定”不夠強, 是所謂"幹觀"。
達到三摩地的定境出來的觀, 才是比較“全面”的。。。
所以禪那很重要, 或許要完全脫出欲界到色界禪定才能掙得禪那?
也就是說5蓋基本滅除。(?)就是用色界定的喜樂可以作為糧食而不需要欲了,
可以善用無我的觀念(1), 越到後來, 達到喜樂的過程越短, 但是不能沉迷於
這種定鏡當中, 要出來修觀才行(2)
雜阿含這麼說的
(七六)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五受陰。何等為五?色受陰,受、想、行、識受陰。汝等比
丘當觀察於色,觀察色已,見有我、異我、相在不?」
諸比丘白佛言:「不也,世尊!」
佛告比丘:「善哉,善哉,色無我,無我者則無常,無常者則是苦。若苦者,彼一切非
我、不異我、不相在,當作是觀。受、想、行、識亦復如是。多聞聖弟子於此五受陰觀
察非我、非我所。如是觀察已,於世間都無所取;無所取者,... 阅读全帖 |
|
发帖数: 1 | 34 公元一世纪时 马鸣菩萨往生,二世纪时 龙树、提婆菩萨往生,约五世纪时 无著、
世亲菩萨往生。至公元664 年唐朝高宗时,玄奘菩萨往生;约早于此十多年前,印度戒
日王往生,相对稳定的中印度政权随即开始分裂斗争,全印度相继陷入动荡战乱的纷争
时期,于是印度全境形成比戒日王时期更为四分五裂的状况,直到十三世纪时全印度才
被回教军队完成统一,结束各国割据的局面。然究其实,印度自从公元前232 年左右,
孔雀王朝阿育王死后,就已陷入各国分裂的情形了;后代之印王就算是勇猛如戒日王一
般,只能够统一掌控中印度以北的国土,也只是五天竺的国王之一而已。因此可说,自
阿育王死后,印度全境即已陷入列国分据,互相争战,政治混乱,各自为政的状况了。
从宗教上来看,无著、世亲菩萨在世时的笈多王朝,并不是以佛教为国教,而是以
婆罗门教为国教,当时的婆罗门教(印度教)在全印度各地兴盛弘传、广建寺庙。佛教
势力并不是主导印度宗教的主流思想。至八世纪时,更出现了大规模的印度教排挤攻击
佛教的活动。换句话说,印度在四、五世纪时,传统婆罗门(印度教)思想等早已泛滥
,当时 世尊的正法,虽然号称有 玄奘菩萨等诸大菩萨,一时... 阅读全帖 |
|
S**U 发帖数: 7025 | 35 主张初果断无明的一大问题,是相应阿含没有任何经文如此说。
相应修多罗对初果的描述,有∶
远尘、离垢
得法眼净
见法、得法,
知法、入法,
于正法中得无所畏
度诸狐疑,不由他知,不因他度
见法是见四圣谛。那么为什么经文不说断无明呢?或者在「明」的定义中,包括「见法
」?主张初果断无明的,应该思考这个问题。
见法这个词,也用于证阿罗汉的经文。可见见四圣谛通于证阿罗汉果。
有意思的是,大家熟悉的「断三结,谓∶身见、戒取、疑」说法,我在修多罗部分看到
的北传经文,南传不是没有对应经,就是对应经属于相应部之外的三部。
杂阿含390经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
「若诸沙门、婆罗门于此苦圣谛不如实知,此苦集圣谛不如实知,此苦灭圣谛不如
实知,此苦灭道迹圣谛不如实知,此非沙门之沙门,非婆罗门之婆罗门,彼亦不于沙门
义、婆罗门义见法自知作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若沙门、婆罗门于此苦圣谛如实知,此苦集圣谛如实知,此苦灭圣谛如实知,此苦
灭道迹圣谛如实知,当知是沙门、婆罗门,沙门之沙门,婆罗门之婆罗门,于沙门义、
婆罗门义见法自知作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阅读全帖 |
|
x*********o 发帖数: 208 | 36 索达吉堪布
问(6):在佛教的八正道中,是以正见为首,这也说明了正见在修行中的重要性。佛
教各宗派的修行都有各自的指导正见:如声闻乘的无常见和无我见;唯识宗的唯识见;
中观宗的性空见。密宗的修行有独立的体系和不共的修法,那么在知见上,是否也有着
大乘显教之外的不共正见呢?或者说,密宗的不共正见是什么?如果是以显教为同一正
见,又如何在修行上体现它的不共之处?
答:一般说来,八正道中的所谓正见并非指的是我们在修行前期所应具足的正见。前行
时必须具有正见,但这正见却非与八正道中的正见属同一范畴。三十七道品与五道之间
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小资粮道、中资粮道、大资粮道分别对应四念住、四正断、四
神足;暖位、顶位等加行道则与五根、五力相对应;见道则与七觉支相对应;修道才对
应着八正道。因此,具足八正道中的正见至少应是初地以上菩萨才能具有的功德。对位
登一地以上的菩萨而言,正见在修行中所起的作用,显密的看法并无多少差别。
佛教中的声闻乘、唯识宗、中观宗以及密宗,在各自的见解上确实有很大不同,正因为
见解不同,故各宗派在修行的具体方法上才呈现出千差万别的特征。对密宗来说,它不
仅非常强调,... 阅读全帖 |
|
D*******s 发帖数: 749 | 37 谨以此文赠给十四
第一章 两处有情方可断
栾星坐在他那间宽敞的国安办公室里,烟灰缸里的烟头已经堆成了小山。时间已经是晚
上八点,他却丝毫没有要离开的意思。这么多年来,没日没夜的工作已经成为他的习惯
。可是今天,他其实是没有什么特别的事情的。
门外传来窃窃私语。“小贾,栾处还没走?”欧阳敏的声音低低地说。“嘘,小点儿声
,”贾平也低低地说:“头儿今天不痛快,你又不是不知道,嫂子今天要嫁人了。”
栾星皱了皱眉头:“你们两个,都给我进来!”“你看你,都是你,”贾平嘟囔着,和
欧阳敏一起低着头走了进来。“我要你们查的那个人你们查的怎么样了?”栾星依旧看
着窗外,头也没回。“头儿,这才一天的时间,”贾平有些不平。“一天怎么了?”栾
星猛地转过了身:“你们是国安,不是城管!我看,城管也比你们有效率!”“这个人
叫查理考可斯,”欧阳敏沉稳地接过了话茬:“或者说,这个是他护照上的名字。美国
人,是一个叫星际航运公司的总裁。没有前科。这次来华的理由是来参加朋友的婚礼。”
婚礼,又是婚礼。栾星虽然依旧面无表情,眉头却极其轻微地动了一下。“头儿,你为
什么要查这个人?”贾平忍不住问道:“是不是又有大案子了?... 阅读全帖 |
|
f*****n 发帖数: 12752 | 38 (这是接在3后面的最后一段)
宇文并没有直接向腾龙大厦倒塌的那片废墟走去,却绕行到一家无人的汽车修理行,拿
走好几根长长的铁锁链。顾青和刘天明都不知他要这个做什么,正纳闷时,宇文又砸开
了一家烟酒店的橱窗,顺手拿走一瓶五粮液。
快接近断龙台中心时,断龙台已变成了汪洋中的一个小岛,宇文和魏远征几乎是游
上那片废墟的。顾青不太会游泳,一直是踩着陆地渡水,可脚下又是倒塌的建筑废墟,
不时会有让人一脚踏空的空隙。在她两次失足而被连灌了几口脏水后,刘天明不愿再让
顾青继续前行了。
“你还是回去吧,水面还在上升,要是你的脚被卡住就危险了!”
顾青沉默不语。
“放心,我一定会把他们两人都安全带回来的!”刘天明突然用上了非常郑重的语
气。
顾青看了他一眼,开始向后退去。
刘天明见顾青往回走了,便快速地向前游去,很快便悄悄地潜上巨大的大厦废墟。
借着天空中的火光,刘天明远远地偷看着宇文二人,想知道他们究竟准备做什么,可眼
前出现的情景让他大吃一惊,差点失声叫了起来。
拖着铁链走在魏远征身后的宇文,突然一掌砍在魏远征的后颈上!魏远征哼都没有
哼一声便软倒在地上。宇文放开铁链,望了一下四周,看见一根有两人合... 阅读全帖 |
|
f*****n 发帖数: 12752 | 39 九、
“不行了……我跑不动了……”穿越一片小树林时,气喘吁吁的唐考一屁股坐在草
地上,再也不愿意挪动半步。
“平时不锻炼,叫你和我去踢球也不去,现在知道身体是革命本钱了吧?”丁岚故
作轻松地说道,眼睛却在紧张地观望四周。这里距离校医院已经很远了,确实不必再慌
张逃窜。
“我们干嘛要跟着这个家伙跑啊?我们又没做什么坏事。”唐考指着离他们较远的
宇文,气急败坏地说道。
宇文慢慢靠了过来,握着那柄克力士长剑的手似乎一直在用力压制着什么,以至于
他的整条手臂都在微微颤抖。
“你们不用跟着我了,赶紧回工作室吧,如果你们的运气够好,警察是不会找你们
麻烦的。”宇文冷静地说道。
“我们在现场留下指纹了,警察肯定会找到我们的!”丁岚还是有些害怕。
“放心吧,你们唯一会留下指纹的地方就是门锁,警察进门的时候一样会去摸门锁
的,能被他们采集到完整指纹的可能性不大。我只是不明白,你们为什么也跑到那里去
了?”
唐考虽然腿没力气了,嘴倒还利索,很快就将张月晨委托一事的来龙去脉说了一遍
。
“原来如此……”宇文似乎在思考着什么。
“宇文老师,你怎么办?是你叫人把易南行送到医院去的,推窗户的时候,恐怕也
留下了指... 阅读全帖 |
|
f*****n 发帖数: 12752 | 40 二十一、
当方欣从睡梦中醒来时,窗外已经是一片晨光,她盯着陌生的天花板看了好一阵,
才回想起,自己昨夜是在唐考的工作室里留宿的。
方欣起身站在窗边,使劲揉了揉双眼,然后把自己的眼镜戴上。透过窗户向外望去
,楼下路边的一株夹竹桃正盛放着纯白色的小花。方欣使劲吸入一口清新的空气,不禁
心情大好,若自己还是在女生宿舍那边,早上起来的空气可没这么新鲜。
不知何处的的广播喇叭忽然开始播放起音乐,音乐若有若无地传到方欣的耳中,她
微微一怔,那不是《运动员进行曲》吗?
“啊呀!糟了糟了!”方欣突然发出的高声尖叫将正在外屋酣睡的唐考猛地惊醒了
。难道凶手又来偷袭?睡得迷迷糊糊的唐考骨碌一声翻下床,猛地撞开里屋的木门。
“方欣!你没事吧?”唐考急切地问道。
“现在都已经九点了!运动会马上就要开始了!我还要去播音的!都怪你!把我留
在这边,我忘记这边没有闹钟了!”方欣一边梳理她的长发,一边扭头恨了唐考一眼。
可当她看清唐考赤裸的身上仅有一条小短裤时,不由得又发出一声惊叫。
“呃!”唐考这才醒悟过来,红着脸赶紧关上了门。
“我昨天晚上不是把门反锁了吗?为什么你还能把门打开?”方欣有些气恼的声音
从屋内传了出... 阅读全帖 |
|
S**U 发帖数: 7025 | 41
Agree.
蕴就没有了如来,那如来死后,就没有了如来了。你的观点与断灭的观点有什么区别?
断灭是先有后无。如来(=神我,灵魂)在活著的时候就不存在,所以根本没有断灭问
题。原始佛法证果叫见(缘起,四谛)法,不是见我,不是见性。
原始佛法是无我论,不主张任何有常一,独存,主宰性质的我。
《阿姜曼尊者传》有些地方是如来藏。书是阿姜曼弟子写的,阿姜曼没审查过,还经过
两种语言翻译,是否代表阿姜曼自己的见解,难说。
本经就是一个例子∶佛陀弟子一样可能误解佛陀意思,主张邪见。 |
|
r****n 发帖数: 8253 | 42
你是古人,还是后人?
你知道啥叫无我,啥叫断见?别人说断见你就相信吗?涅槃没五蕴就是断见吗?
为啥不关古人事?为啥非要为你的古人维护?这个莲花生就真懂了吗?因为他是古人,
因为他是祖师,所以他就肯定懂?
你要是觉得自己已经开悟,已经真懂,你说这些起码还一定程度讲得过去,可是自己既
没悟,也没懂,只是处于听别人说的程度,如此又怎么具备资格替你的古人维护。
说你常,就抵赖自己是非断非常。
说你无,就抵赖自己所谓真空妙有。
一切都是为了自圆其说,自我辩护,可是你实际却连对方说的到底是什么也不清楚。
为什么就不能像阿含经典那样,坦然说常者唯涅槃,为什么就不能像南传阿毗达摩一样,坦
然说名色是真实究竟法。为什么非要玩弄这些非有非无这类游戏,真觉得自己具备资格玩吗?
龙树,莲花生自己都没玩转“空”和“有”,信奉他们的今人,谁又真正玩得转?又有多少
是彻底把自己给玩了。
空,这个东西真好用,无论什么,只要冠上“空”,再怎样明显的常见,我见,那就绝对安全了,自然会有一大堆人信奉。 |
|
a*****y 发帖数: 33185 | 43 第四章 一沙一宇宙
现象的相依性与非分离性
相依性是佛教实相本质观的中心思想,攸关佛教对世人应如何过自己的生活甚巨。
这相依性和量子物理学的非分离性极为相似。两者都在引信我们沉思一个既简单又根本
的问题:“物”或“象”能否自主存在?如果不能,宇宙万象相互连系的方式与程度为
何?物若非自主存在,对生命又应做何种推动?
郑:我们已在上一章得知,佛教否定创生原理和极端的平行宇宙概念(虽然可能与
多重宇宙观念相符)。在佛教看来,物理常数和初始条件出奇地调和,使得宇宙创出生
命和意识,可以从“现象相依性”来解释。我想,现在该稍微解释一下这个观念了。
马:谈论之前,应先回到“相对真理”的概念。在佛教里,我们对个别现象的认知
若是源于孤立的成因和条件,就称为“相对真理”或“妄见”。日常经验使我们认为事
物必有个真实、客观的独立性,仿佛它们的存在全靠自己,且有内在的实体。殊不知这
种看待事物的方式只是心理构念。这种实相观虽符合觉悟,却是经不起分析。
佛教采取的是万物只存在于他物的相对关系,亦即互为因果的概念。事件所以会发
生,只因它仰赖其他因素。佛教把世界看做是个浩大的事件流程,相互关连,彼此涉入
。... 阅读全帖 |
|
S**U 发帖数: 7025 | 44 杂阿含784经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
「有邪、有正,谛听!善思!当为汝说。
何等为邪?谓∶邪见、……乃至邪定。
何等为正?谓∶正见、……乃至正定。
何等为正见?谓∶说有施,有说,有斋;有善行,有恶行,有善恶行果报;有此世,有他世;有父母,有众生生;有阿罗汉善到善向有此世、他世,自知作证具足住∶『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相应部45相应8经/解析经
起源于舍卫城。
「比丘们!我将教导你们八支圣道,并解析它,你们要听!你们要好好作意!我要说了。」
「是的,大德!」那些比丘回答世尊。
世尊这么说∶
「而,比丘们!什么是八支圣道呢?即∶正见……(中略)正定。
而,比丘们!什么是正见?比丘们!苦之智,苦集之智,苦灭之智,导向苦灭道迹之智,比丘们!这被称为正见。
http://agama.buddhason.org/SA/SAsearch1.php?path=SA0784.htm
南北传的对应经,为什么正见有不同的内容呢?
因为北传此经说的是世间正见,南传说的是出世间正见-四圣谛。试以阿含经来解释阿含经∶
ht... 阅读全帖 |
|
r**m 发帖数: 1825 | 45 这个就是睁眼说瞎话了,
高僧大德所证所说? 看看他们自己怎么说的
天台智者大师,临终有人问他:“未审大师证入何位?”答:“我不领众,必净六根。
。。损己利人,但登五品。”五品,即见惑尚未断除,换句话说,连初果都没有证到。
蕅益大师临终偈云:“名字位中真佛眼,未知毕竟付何人?”
(名字位人,圆悟藏性,与佛同俦。而见思尚未能伏,何况乎断?)也是连初果都没有
证到。
南岳思大禅师,智者之得法师也。有大智慧,有大神通。临终有人问其所证,乃曰:“
我初志期铜轮(即十住位,破无明,证实相,初入实报,分证寂光。初住即能于百三千
大千世界,示作佛身,教化众生。二住则千,三住则万,位位增数十倍,岂小可哉),
但以领众太早,只证铁轮而已。”(铁轮,即第十信位。初信断见惑,七信断思惑,八
、九、十信破尘沙、伏无明。南岳思示居第十信,尚未证实相法。若破一品无明,即证
初住位,方可云证实相法耳。)
也是没有证果。
这些就是汉传相似佛法里的大师。。
更不用提现在的例如净空法师之流了。
佛法是为了苦灭,是为了熄灭轮回,实证涅槃。 在《中部》中,佛陀说:“我只教导
苦与苦的止息。” 而只有涅磐才是完全的苦的止息。所以... 阅读全帖 |
|
r**m 发帖数: 1825 | 46 汉传相似法里的大师。。 呵呵
天台智者大师,临终有人问他:“未审大师证入何位?”答:“我不领众,必净六根。
。。损己利人,但登五品。”五品,即见惑尚未断除,换句话说,连初果都没有证到。
蕅益大师临终偈云:“名字位中真佛眼,未知毕竟付何人?”
(名字位人,圆悟藏性,与佛同俦。而见思尚未能伏,何况乎断?)也是连初果都没有
证到。
南岳思大禅师,智者之得法师也。有大智慧,有大神通。临终有人问其所证,乃曰:“
我初志期铜轮(即十住位,破无明,证实相,初入实报,分证寂光。初住即能于百三千
大千世界,示作佛身,教化众生。二住则千,三住则万,位位增数十倍,岂小可哉),
但以领众太早,只证铁轮而已。”(铁轮,即第十信位。初信断见惑,七信断思惑,八
、九、十信破尘沙、伏无明。南岳思示居第十信,尚未证实相法。若破一品无明,即证
初住位,方可云证实相法耳。)
也是没有证果。
没有亲证的“大师”,和基督教里没有见过天堂和基督的牧师有什么区别?
都是些自己都不会游泳的游泳教练而已。 |
|
j*******1 发帖数: 182 | 47 密宗的不共正见是什么?
济群法师问(6):
在佛教的八正道中,是以正见为首,这也说明了正见在修行中的重要性。佛教各宗
派的修行都有各自的指导正见:如声闻乘的无常见和无我见;唯识宗的唯识见;中观宗
的性空见。密宗的修行有独立的体系和不共的修法,那么在知见上,是否也有着大乘显
教之外的不共正见呢?或者说,密宗的不共正见是什么?如果是以显教为同一正见,又
如何在修行上体现它的不共之处?
索达吉堪布答:
一般说来,八正道中的所谓正见并非指的是我们在修行前期所应具足的正见。前
行时必须具有正见,但这正见却非与八正道中的正见属同一范畴。三十七道品与五道之
间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小资粮道、中资粮道、大资粮道分别对应四念住、四正断、
四神足;暖位、顶位等加行道则与五根、五力相对应;见道则与七觉支相对应;修道才
对应着八正道。因此,具足八正道中的正见至少应是初地以上菩萨才能具有的功德。对
位登一地以上的菩萨而言,正见在修行中所起的作用,显密的看法并无多少差别。
佛教中的声闻乘、唯识宗、中观宗以及密宗,在各自的见解上确实有很大不同,正
因为见解不同,故各宗派在修行的具体方法上才呈现出千... 阅读全帖 |
|
c***h 发帖数: 2262 | 48
如果问”我”去哪里了?
“无我”了,为谁而俢行。
这个简单。
那真是”跑题”了,无从谈起。
因为只是误会解释清楚了,不是跑去哪了。
之所以会认为”跑去哪里了”,是因为把”我”当成一种主体。
这个简单,我们可以用常见断见,轻易理解,轻易回答。
就像看完电影,解闷了。(又例如 禅定,离五盖)
假设,假设的,譬如的,这类似”我”暂时找不到了,
我们不会紧张的问,看个电影”我”就不见了,那”我”跑去哪里了,为谁而看电影?
也不会问昨天的”我”与今天的”我”不一样? 还是一样?
不要揪在”我”,反正只是你身心受影响的变化,重点要放在自己身心如何受影响。。
只谈闷了、解闷
(苦与苦的止息。
身心的各种影响变化都是无常,有各种可能,就看你努力。
反正你知道”无我”就好)
(也就是不谈有为法,与那虚设的”我”的相关的问题,
只谈无为法,”无我”之后,实际你摸得到的角度是—苦与苦的止息、无常、无我
谈这样就好。
如果问阿罗汉死后更无所有?
这是更进一步的追问 -- 无为法的真相又是如何?
因为”无我”之后,最后连身心都灭了,那又是什么情况?
比较难回答。 连佛陀都不回答。 记得是十四无记... 阅读全帖 |
|
p******1 发帖数: 177 | 49 密宗的不共正见
问(6):在佛教的八正道中,是以正见为首,这也说明了正见在修行中的重要性。佛
教各宗派的修行都有各自的指导正见:如声闻乘的无常见和无我见;唯识宗的唯识见;
中观宗的性空见。密宗的修行有独立的体系和不共的修法,那么在知见上,是否也有着
大乘显教之外的不共正见呢?或者说,密宗的不共正见是什么?如果是以显教为同一正
见,又如何在修行上体现它的不共之处?
答:一般说来,八正道中的所谓正见并非指的是我们在修行前期所应具足的正见。前行
时必须具有正见,但这正见却非与八正道中的正见属同一范畴。三十七道品与五道之间
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小资粮道、中资粮道、大资粮道分别对应四念住、四正断、四
神足;暖位、顶位等加行道则与五根、五力相对应;见道则与七觉支相对应;修道才对
应着八正道。因此,具足八正道中的正见至少应是初地以上菩萨才能具有的功德。对位
登一地以上的菩萨而言,正见在修行中所起的作用,显密的看法并无多少差别。
佛教中的声闻乘、唯识宗、中观宗以及密宗,在各自的见解上确实有很大不同,正因为
见解不同,故各宗派在修行的具体方法上才呈现出千差万别的特征。对密宗来说,它不
仅非常强调,而且... 阅读全帖 |
|
z**n 发帖数: 22303 | 50 慈诚罗珠堪布开示录之七
今天作一个简单的开示,谈一谈因果的问题,其中包括
因果的本体、分别、支分细
节以及对因果的疑问。
什么叫做因果呢?比如说一个人去偷盗,偷了东西以后,在他的身口意中哪一个是
因呢?我们经常讲的业,在这里和因是一回事。偷盗人用手去抓一个东西放到自己的包
里,
这是不是叫做因呢?当一个人心里想:我要去偷这个东西,这个起心动念是因吗?上述
身口
意行为当中到底哪一个是因?一切有部和唯识宗对于因果有很多不同的观点,但是,在
名言
谛中比较究竟的是唯识宗所阐述的观点。
他们认为,每一个人自从无始以来到成佛之间,都
有一个心的相续,此心相续有时候有眼耳鼻舌等五识,有时候没有,无论它有怎样不同
的高
低和多少的分别,总有一个恒时不灭的存在,叫阿赖耶识。造了业以后,就会在阿赖耶
识里
播下一个种子。
还有一个比喻是:下雪的时候,将墨水倒在雪里,雪就变成了墨水的颜色,
雪化之后,在地上就可以看到这种颜色。同样的,如果以烦恼去造业,当这个烦恼消失
的时
候,这个业就会留在阿赖耶识上。
业(或因)是一种特殊的能力,如大米的种子,我们肉眼
看不出它能发生稻芽,
但是它确实蕴藏着这样的能力... 阅读全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