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topics

全部话题 - 话题: 李鸿章
首页 上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
ak
发帖数: 512
1
from wenxuecity
(原名)郭嵩焘一句话让李鸿章目瞪口呆!
(他跑到党和国家领导人去给被人道歉,被人骂成大汉奸卖国贼,又成了近代中国第一
任大使。这小子也是湖南犟驴子,多说点帝国主义腐朽没落,大清国制度先进不就完了
,非要写个劳什子《使西纪程》,还被总理衙门刊登在党报上,结果坐实了大汉奸卖国
贼的尊称。被清宣部停止刊登,连版都收回烧毁!终于被爱党爱国的副手将其卖国行径
不断汇报,被召回国内。让人民群众痛骂。郁闷而死。)
今天人们能记住的晚清官员,大概只有李鸿章、曾国藩了和左宗棠了。
不过,我相信用不了多久,一位名叫郭嵩焘的名字,将超过他们三位,成为晚清最值得
记住的中国人。
郭嵩焘,大清的兵部侍郎(国防部副部长),中国第一位驻外使节, 中国第一个放眼看
世界的人。当年他从英国归来的一席话,曾让李鸿章瞠目结舌!
1818年,郭嵩焘出生在湖南湘阴岳阳楼畔。
1835年,郭嵩焘进入岳麓书院读书,与曾国藩、刘蓉等为同窗好友。
1847年,郭嵩焘金榜题名,与李鸿章、沈葆桢等为同科进士。
郭嵩焘仕途坎坷,先后任上海任松沪粮道和广东巡抚等职,最终官至兵部侍郎(副部长
)。
当时的大清可谓... 阅读全帖
M******a
发帖数: 6723
2
143年前的笑话:中国知识分子劝英国向清朝学习
原创:严汣霖 短史记 短史记 微信号 tengxun_lishi
功能介绍
腾讯新闻原创栏目《短史记》,疑今察古,鉴往知来。
1864年,李鸿章致信总理衙门:
“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①
由此,李鸿章踏入了以“师夷长技”为目的的洋务活动之中。之后的近三十年里,他成
了西方军事技术的忠实信徒兼重要购买商。
当然,李的认知也在变化。譬如,他渐渐明白,仅靠购入先进武器是不够的,还需要培
养与之相适应的具备近代军事技术与军事理念的军事人才:
“西洋水陆兵法及学堂造就人才之道,条理精严,迥非中土所及。”②
北洋海军留洋管带群体、天津水师学堂等等,都是这种认知进化后的产物。
图:1879年,李鸿章与美国前总统格兰特合影
军事之外,李鸿章还观察到了一些有意思的经济现象。
比如,西方列强疆土狭小,但“岁入财赋,动以数万万计”,中国疆域辽阔,却“积弱
患贫”,财政上捉襟见肘。李鸿章对此深感困惑,想要找出原因。他早年认为,答案在
于列强有“煤铁二端”。稍后,他的看法有了进化,开始意识到商业的重要性:
“欲自强,必先裕饷源;欲裕饷源... 阅读全帖
z**********e
发帖数: 22064
3
2014年04月10日 10:05 参考消息网
资料图:1894年9月17日,在大东沟海域参战的日本联合舰队编队,图右侧军舰为
联合舰队本队“松岛”等舰。
新浪军事编者:为了更好的为读者呈现多样军事内容,满足读者不同阅读需求,共
同探讨国内国际战略动态,新浪军事独家推出《深度军情》版块,深度解读军事新闻背
后的隐藏态势,立体呈现中国面临的复杂军事战略环境,欢迎关注。
战争双方的较量,首先表现为战略决策的较量。战略指导者对打还是不打、何时打
、怎么打、打到什么程度等重大问题的决策,对战争胜负具有极其重大的影响。清军在
甲午战争中惨败,与清政府战略决策能力不足、决策一再失误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
有必要对清政府在甲午战争中的战略决策进行分析和反思,研究总结其失误和教训,用
以启示未来,进而赢得未来。
缺乏适应时代要求的战略决策体制机制
对于甲午战败之因,梁启超曾经讲到,“西报有论者曰:‘日本非与中国战,实与
李鸿章一人战耳!’其言虽稍过,然亦近之”。从战略决策角度分析,清政府战略决策
屡屡失误,既与决策者自身认识、分析和决断能力不足有关,更与缺乏先进的战略决策
体制机制有关。
甲午战争是... 阅读全帖
S*******s
发帖数: 13043
4
来自主题: Tianjin版 - ZZ天津方言源于安徽
天津话发源于固镇话还是合肥话?(2011-07-27 15:50:32)转载标签: 杂谈

天津话发源于固镇话还是合肥话?

安徽文达信息工程学院 王光汉
天津方言和周边地区的语言有明显的不同。既不同于北邻的北京,也不同于环围东
西南的冀鲁官话,比杭州方言有别于周边方言还要显得特殊。好像是个“飞来峰”,被
称为“天津方言岛”。
一、天津话发源于固镇说
天津方言的奇怪现象引起了天津文史工作者的关注。天津文史研究馆馆员李世瑜先
生根据天津史料,了解到“天津”之名源于明代的第三代帝王明成祖朱棣。朱棣在洪武
三年(1370年)受封燕王,去北平渡河经过这儿的津口,称帝后才把这儿称作“天津”
。《天津卫志·毛恺德政碑》载:“天津近东海,故荒石芦荻处。永乐初始辟而居之。
”《天津县新志·汪来传》载:“明初有戍天津者,因家焉。”于此了解到天津是个移
民城市,以此推测是明初朱棣部署“戍天津者”在这儿居住形成的。朱棣在永乐年间曾
多次北征,推测“戍天津者”的将士应该为数不少。
朱棣祖居安徽凤阳,再进而推测其心腹将士或多为皖籍。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 阅读全帖
r****5
发帖数: 95
5
……所以甲午之前,李鸿章立志要参加世界军备竞赛。
老实说,在李鸿章出任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时期(一八七〇~一八九五)的大清
帝国,要参加世界军备竞赛,是绰有余裕的。大清帝国毕竟是个大帝国嘛!它和
今日中国大陆上的人民共和国一样,虽然也是一穷二白,但潜力是无限的。甲午
之前慢说像上述的日本「吉野号」那样的巡洋舰,就是再买它三五条「定远」、
「镇远」那一级的主力舰,也是轻而易举的。
君不见一项〈马关条约〉(一八九五)我们就赔了两万万六千万两。六年之后的
〈辛丑条约〉(一九〇一),我们不又赔了四万万两?合计,七年之内一下便赔
掉六万万六千万两!——我们有这么多钱去付「赔款」,没钱买船?!
当然四万万两是分期付的。付多了蒙债主们退款,还要让我的老师胡适之,我的
朋友杨振宁、何炳棣……去放洋留学呢!羊毛出在羊身上,我们老太后当年赔的
款,一小部分被退回,我们到现在还没用完呢!甲午战前我们没钱买船?!我们
再买五条(定远级主力舰)、十条(吉野级巡洋舰),也游刃有余呢!
有钱为什么不买船,要等到打了败仗,再去「赔款」呢?!
朋友,这便是上篇拙文所说的:专搞「四化」,不搞「五化」,则「四化」往往
是徒劳... 阅读全帖
z**********e
发帖数: 22064
6
来自主题: Mod_CHN_Hist版 - 洋务运动史--8
第八章洋务路线的改善及战略性转变
一、列强从加强经济侵略到新的武装入侵
所谓洋务运动路线的改善,主要是指19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清政府
由镇压人民革命为主转变为抵御外侮为主,由举办和发展军用工业以求强为
主转变为举办和发展民用工业以致富为主。这种政治路线的改善和战略性转
变,固然是体现了洋务运动本身发展深入的必然性和必要性,也是对外国资
本主义列强利用“中外和好”幌予加强经济文化侵略,并由“中外和好”变
为军事上武装入侵的客观形势所作的反映。这种“反映”是一个进步。
首先叙述资本主义列强对中国加强经济侵略简况。自1860年《北京条
约》签订之后,侵略者达到了预期的目标,他们为了将中国人民革命运动镇
压下去,暂时放松了武装入侵,而根据天津、北京两个条约所给予的特权,
利用所谓“和好”之机,在政治、经济乃至文化等方面进行肆无忌惮的侵略,
而特别是加强经济侵略。众所周知,鸦片战后中英于1843年订立的第一个协
定税则,进口货物税率比之战前降低了58%至79%之间,1858年《天津条
约》所定的税率比1843年又降低了13%至65%之间;1842年的《南京条约》
及其附约并无值百抽五的明文规... 阅读全帖
S*********r
发帖数: 5693
7
来自主题: ChinaNews版 - 饿死千万:大清国如何维稳
新浪不错么,这种文章也敢上推荐页。
后面的网友回帖也很劲爆么。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30e8a770100pa9d.html
【雪珥专栏“天子脚下的特区”10】
大清国抗灾
“民为邦本,食为民天。”在一场200年不遇、死亡过千万的大灾面前,却没有伴
生大规模的社会动乱,究竟是什么令大清帝国躲过了这致命的挑战?
【雪珥公告】雪珥博客所有文字,可供任何非商业性质之博客、微博、论坛等任意转载
,但需注明出处。未经雪珥本人书面许可,任何报刊不得擅自转载,敬请自重。“雪珥
传播”已经中国国家商标局注册在案,为维护雪珥及相关合作媒体之合法权益,对任何
侵犯雪珥商标权、著作权之行为,雪珥传播之法律团队将予以追究。谢谢理解。雪珥信
箱:s*******[email protected]
天津城被大量的灾民和大量的赈灾粮填塞得满满的。
灾民们操着南腔北调,除了来自直隶本省的,也有不少来自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等
地。而赈灾粮则是因为交通的问题,无法及时输送到各地,大量积压在天津,“米至天
津竟为止境”。
从1876-1878年,整整三年,包括直隶在内,整个华北... 阅读全帖
t**********g
发帖数: 3388
8
美国总统中国行
张序
众所周知,1972年2月,理查德·尼克松对中国进行了历史性的访
问,成为第一位访问中国大陆的美国在任总统。其实早在清朝末年,就
有两位美国总统相继到过中国,只不过一位是在离职后,一位是在当选
前。
格兰特与李鸿章——手杖之谊
1877年3月,美国第18任总统尤利西斯·格兰特在连任两届后离
职,两个月后,他携妻子朱莉娅周游世界。游遍欧洲后,格兰特夫妇和
随从一路从北非到中东、印度,然后是泰国(暹罗)和越南(安南)。
1879年(清光绪五年)4月7日,格兰特从西贡乘船抵达香港,再到广
州,接受两广总督刘坤一的款待。
离开广州后,他乘船到上海、天津。北洋大臣李鸿章在节署设宴款
待,两人一见如故。被西方人称为“东方俾斯麦”的李鸿章颇为自负地
对格兰特说:“我们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两个人,我们镇压了历史上有名
的两个叛军。”格兰特曾是美国南北战争中的北方军统帅,而李鸿章则
自诩为剿杀太平天国的功臣。
格兰特到北京时,清廷让他乘坐级别极高的八抬大轿,前有仪仗队
鸣锣开道,后有大队兵丁簇拥,路旁站有士兵持长矛护卫,官员按品级
排站,列队相迎。掌握朝廷大权的恭亲王奕忻与格兰特作了一次... 阅读全帖
A*N
发帖数: 1128
9
一句话,国弱收人欺负!
看看这次tg怎么样。至少国不弱了。
核心提示:为了争得条款的些小让步,李鸿章堪称付出了最大努力,但因底气不足,不
免辞锐而气竭。陆奥宗光回忆:“起初就偿金二亿两,他要求减少五千万两,视不能达
此目的,他则乞减少二千万两,最后他竟对伊藤全权哀求以此些少减额为其归途之饯别
。此等举动以李之地位而言实有失其体面。
“帝制之误,苦我生灵,劳我将士,群情惶惑,商业凋零,如此结果,咎由自取。误我
事小,误国事大,摸我心口!”李鸿章遇刺后,日本朝野大为震惊。天皇遣御医军医前
来为李鸿章诊治,皇后特派护士两名,还送上了据说由皇后亲制的绷带。日本国民中,
特地到李鸿章下塌旅馆探视、用电报书信等形式表达慰问的,也络绎不绝。
日本人如此动作,无非害怕这一凶案授予列强干涉的口实。中国当时犹如一个让人垂涎
的蛋糕,日本如果借助战争的胜利,在这块蛋糕上切割过多,势必成为众矢之的。这其
中又以强邻俄国的态度最为莫测,让日本如芒刺在背。陆奥宗光后来坦承:“如李鸿章
托其负伤使事半途归国,大事责难日本国民之行为,巧诱欧美各国再次要求其居间调停
,则不难获得至少欧洲二三国之同情。而若招欧洲强国一次... 阅读全帖
a*******m
发帖数: 14194
10
中美贸易战是形势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不管是习近平,王近平还是李近平
在上面,这个中美贸易战都会爆发的。同样,美国这边,不管是Trump还是什么P,
或者什么民主党的桑德斯或者啥玩意,谁上台都会动手的。
贸易战肯定要开搞的,但是,进程可能有所区别。
这个事情不能全赖到习近平的头上,虽然习领导下的中国宣传部里面几乎全是傻逼。
至于说要把习近平拿下换成别的人,几乎是痴人说梦。习近平忙活半天全票当选第二
任,而且改了宪法,这才多少时间? 有半年吗? 你们居然就意淫所谓的元老后台倒腾
一下就把皇上换了,什么智商呀? 就算有人蠢蠢欲动,甚至暗藏玄机,习近平手握
党政军,会乖乖等死? 想都不要想!
平心讲老习这个人还是想有一番作为的,也想在历史上留下自己的一笔,魄力也比较大,
说搞就搞,但是,他有点太好面子了,老是担心别人的评论,想通过宣传部的那帮傻逼
把自己搞成文武全能,样样第一的架势。这是他的很大的缺点,那些表现也是他自卑
情绪的外露。这一点离万岁毛太祖差得有点远。当然老习读得书也确实没法和万岁毛太祖
相比。本来老习老老实实当个值班皇上,上两个班,退了就完了。没想到,老习的皇帝心
有点重,... 阅读全帖
c****t
发帖数: 19049
11
来自主题: SciFiction版 - 我的老婆是军阀 作者: 录事参军
第三十二章 颠簸文士谁人知
蔚蓝深邃的大海上,一艘巨型战列舰在前,一艘火轮船后 ,劈出翻滚白浪,缓缓而行。
前锋战列舰披红挂绿,淡黄麒麟旗随风飘扬,更高高竖起两条长长的金铃旌节,分别书
“恭迎母后皇太后巡幸两粤”、“恭迎圣母皇太后巡幸两粤”。
第二艘火轮船永波号舰楼二层休息室,此时其内却是一派金黄氤氲,叶昭进来拜见两位
太后之时扭钴禄氏同兰贵人正坐在软黄缎子铺面的软榻上说话,见叶昭又要跪拜,扭钵
禄氏叹息道:“我的话你可就真当了耳边风,从此之后,准你不参不拜,你可记下了么
?”
早有女卫士搬过来软墩,叶昭只好躬身见礼:“臣弟遵命。”随后恭恭敬敬落座。
摆手示意不要香茗,叶昭缓声道:“皇嫂,前面半日路程就到了上海,臣弟已经遣逐波
号先行去知会两江总督、江淅巡抚、布政使、苏州大营帮办等等文武官员前来甑见,请
两宫太后提点方略。”
钮钴禄氏和兰贵人都是一呆,两人对望一眼,都没有作声。
叶昭自知道她们的顾虑,一日未到广州,怕两宫太后心里就不得安宁,这两江一地地方
官员、统兵大员,谁知道都什么心思?毕竟六王现今才是天命所归的九五至尊。
叶昭目光不与两宫太后直视,徐徐道:“皇嫂请放宽心,臣弟不是夸... 阅读全帖
c****t
发帖数: 19049
12
来自主题: SciFiction版 - 我的老婆是军阀 作者: 录事参军
第三十二章 颠簸文士谁人知
蔚蓝深邃的大海上,一艘巨型战列舰在前,一艘火轮船后 ,劈出翻滚白浪,缓缓而行。
前锋战列舰披红挂绿,淡黄麒麟旗随风飘扬,更高高竖起两条长长的金铃旌节,分别书
“恭迎母后皇太后巡幸两粤”、“恭迎圣母皇太后巡幸两粤”。
第二艘火轮船永波号舰楼二层休息室,此时其内却是一派金黄氤氲,叶昭进来拜见两位
太后之时扭钴禄氏同兰贵人正坐在软黄缎子铺面的软榻上说话,见叶昭又要跪拜,扭钵
禄氏叹息道:“我的话你可就真当了耳边风,从此之后,准你不参不拜,你可记下了么
?”
早有女卫士搬过来软墩,叶昭只好躬身见礼:“臣弟遵命。”随后恭恭敬敬落座。
摆手示意不要香茗,叶昭缓声道:“皇嫂,前面半日路程就到了上海,臣弟已经遣逐波
号先行去知会两江总督、江淅巡抚、布政使、苏州大营帮办等等文武官员前来甑见,请
两宫太后提点方略。”
钮钴禄氏和兰贵人都是一呆,两人对望一眼,都没有作声。
叶昭自知道她们的顾虑,一日未到广州,怕两宫太后心里就不得安宁,这两江一地地方
官员、统兵大员,谁知道都什么心思?毕竟六王现今才是天命所归的九五至尊。
叶昭目光不与两宫太后直视,徐徐道:“皇嫂请放宽心,臣弟不是夸... 阅读全帖
c****t
发帖数: 19049
13
来自主题: SciFiction版 - 我的老婆是军阀 作者: 录事参军
第九十四章 破局
叶卡捷琳堡西南二百余里的俄国人村镇杰雷卡的一个小酒馆里,叶昭见到了别列科夫总
督。
别列科夫提前一天到的,叶昭进酒馆的时候他正蘸着果酱吃黑面包,而且吃的津津
有味。
酒馆外,有俄奸特务正在宣讲中俄亲善,这个小镇,五天前就被中国步兵控制。
别列科夫总督五十出头,微微有些胖,深邃的眼眸如猎鹰一般尖锐,看得出,是一
位有着坚定意念的贵族。
鲍里斯陪同叶昭而来,但这个岳父其实不喜欢平民出身的他,甚至都没问他一句自
己的女儿怎样了,或许从书信里,别列科夫总督已经能猜出女儿的近况。
别列科夫总督只带了几名随从骑马而来,镇外百余名的卫兵也只是保护他沿途的安
全而已,对于这个小镇,显然他没有部署任何控制监视的计划,和中国人如临大敌遣出
一整个步兵团的情形大相径庭。
叶昭对于单刀赴会展示诚意倒也无所谓,但统帅部自不会令大皇帝受到一丁点威胁。
叶昭也明白别列科夫的意恩,不是他不想控制谈判的主导权,但莫说这个小镇子,
就是乌法,中国人发起攻击的话,他的武装也根本坚守不了几日。
鲍里斯向岳父问好时见到岳父冷淡的态度,就知趣的远远走开。叶昭则和别列科夫
握手、拥抱。
别列科夫凝视着叶昭,突然笑... 阅读全帖
i*****s
发帖数: 4596
14
纪念同治变法暨中国现代高等教育开创145周年——1867年同文馆风波始末
作者:任复兴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1551 更新时间:2011-11-20

提要:躬逢同治变法暨中国现代高等教育开创145周年,重温历史,对推动现代化建设
很有现实意义。前几年,曾由山西省政府拨款,在这次变法的智囊、首任总管同文馆事
务大臣(即中国第一所现代高等学校首任校长)徐继畬的家乡举行过“纪念徐继畬暨中
国现代高等教育开创140周年研讨会”。希望如今有更高层次、更多相关学校(如北大
、北师大……)、部门和人士有所表示、行动。
在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启动阶段,同治年间同文馆天文算学馆计划,是“古今一大变局”
之中的变法。1866年12月至1867年8月,变法计划的出台及由此引起的风波,对中国现
代化进程的影响十分深远。海外学者认为,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事前曾“作出了一个实在
大胆的计划,此计划的激进性质,通常为历史学家所忽略”,是一次受到挫折的变法。
(注:参见费正清编:《剑桥中国晚清史》卷上第582页,中国社科出版社,1985年;刘
广京:《经世思想与新兴企业》页407。)尽管因倭仁... 阅读全帖
M******8
发帖数: 10589
15
来自主题: Mod_CHN_Hist版 - 邓世昌“按狗共沉说”靠谱吗?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f0523780101o6dw.html
冯学荣读史 http://blog.sina.com.cn/fengxuerong 2013-07-22 13:18:59
我们从小学习的《中国近代史教科书》关于邓世昌殉国一幕,是这样描述的:
在黄海海战中,北洋水师“致远舰”管带邓世昌见致远舰被日本海军发炮击中、正在下
沉,邓世昌愤而跳入海水之中寻死,当邓世昌浮在海面上的时候,他的狗游了过来、衔
住他、不让他下沉,邓世昌把他的狗按了下去、双双一同沉入水中,壮烈殉国。
邓世昌这个“按狗共沉”说, 是否靠谱?我想,还是让我们重新审视史料吧。
首先,我们看看我们教科书上的“按狗共沉”说,出处是哪里?不知道,也许只有教科
书编委心里才知道。但是,有一个出处是邓世昌殉国之后出版的《点石斋画报》,读者
注意:这是一本画报,不是一本严肃的史学著作。这本《点石斋画报》报道了邓世昌落
水之后、拒绝战友抛来的救生圈、喊救国口号、按住自己的狗、一同沉下水底、壮烈殉
国。这份画报还配上了想象的插图。
《点石斋画报》所描述的这一幕,有一点是违反物理定律的:... 阅读全帖
z**********e
发帖数: 22064
16
来自主题: Mod_CHN_Hist版 - 洋务运动史--3
第三章“借师助剿”及其对洋务运动兴起的作用
一、“借师助剿”的正义
借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者的军队和外国军事人员之力,在江浙、上海等部
分沿海地区镇压太平天国革命运动,清王朝把这一勾结帝国主义的特殊形式
称之为“借师助剿”。“借师助剿”与洋务运动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但我把
“借师助剿”列为洋务运动史的重要内容之一,主要不是为了分析和说明“借
师助剿”具有镇压人民革命的反动性,勾结和借助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者的力
量的买办性,而主要是因为“借师助剿”体现了洋务运动的中心内容:引进
和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首先是军事技术,以期拯救清王朝的垂危统治。
之所以这样说,可用几个“为什么”来表达。为什么要“借师”?因为
清军不是人民起义军的对手,而“洋兵”却有可能战胜起义军:为什么“洋
兵”能战胜起义军而清军却不能?因为清军除士气低落外,装备很窳陋,而
“洋兵”的武器精良,训练亦系新式;为什么“洋兵”武器装备能那样精良?
因为西方资本主义科学技术先进,工业发展水平较高。因此,“借师助剿”
给清政府及其官吏们以一系列启迪:要拯救清王朝的垂危统治,必须有一支
用新式武器装备的军队;要拥有一支新式武器装备的军队... 阅读全帖
s********n
发帖数: 1540
17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关于太平天国末期之洋枪队(ZT)
关于太平天国末期之洋枪队
一、 清军中洋枪队的起因和经历:
常胜军:1859年秋,华尔(全名费雷德瑞克•汤森得•华尔[Frederick
Townsend Ward]。1831年11月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来到上海,结识了中国“泰记银号
”经理杨启堂。杨是洋务通,他逐渐与华尔熟络起来。由于当时上海正处于被太平军进
攻的前夕,中国官方和当地洋人都十分紧张。华尔抓住机会,与杨启堂等中国银庄老板
们达成协议,准备筹组一支完全由洋人组成的雇佣军,用来与太平军作战,“保卫”上
海。双方讲定,除固定每月一百至六百美元不等的固定工资外,华尔每攻下一个太平军
占领的城镇,就可以得到从四万五千美元到十三万多美元不等的“赏金”。此时的华尔
正值而立之年,他说干就干,立刻选择了两个美国同胞当副手,一个是福瑞斯特(
Forrester),一个是白齐文(Burgerine,此人的父亲曾是拿破仑手下的军官,法裔美
国人),募集了三百多雇佣军后。
1860年7月16日,华尔率这支纯洋人组成的军队进攻太平军占领的松江。洋枪队三百多
人被太平军打死近三分之二,华尔回上海后,花重金购买新式武器弹药,...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7039
18
大清国没有不亡的道理
俄外交解密档案:李鸿章50万白银出卖大连军港
一八九七年十一月十一日,俄国外交大臣穆拉维夫在其呈给沙皇的奏折中说:“我们不
能甘心于这个事实:在太平洋上根本没有一个适宜及设备良好的港口以应我国舰队之需
。”他向沙皇介绍:“在辽东半岛东南岸,广阔的大连湾海湾中,有四个单独的良好港
湾:VictoriaBay、YunkBay、HandBay,以及OdinCove。上述四个港湾都宜于停泊吃水
二十二英尺,甚至吃水更深的船只,而且……大连湾是从来不冻的。……假使西伯利亚
铁路的主要动脉将吉林和沈阳以特别的铁路支线联接起来,那么大连湾和我国西伯利亚
干线的距离会比朝鲜的港口为近。”因此他建议:“我们应不失时机,让我国舰队占领
大连湾。”
沙皇尼古拉二世在奏折上亲批:“十分正确。”
然而,财政大臣塞·犹·维特却反对动武。同年十一月二十六日的御前会议记录:“要
在太平洋上获得一个不冻港,可以通过财政方式来达到目的。”
甲午战争失败后,中国对日本的赔款业已到了偿付之期,李鸿章曾向俄国申请贷款。当
十二月十四日李鸿章再度向维特提出申请时,维特趁机提出了俄国提供贷款的条件:“
给东清... 阅读全帖
t**********g
发帖数: 3388
19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美国排华的原因:妓女恨贞妇
1877年3月,美国第18任总统尤利西斯·格兰特在连任两届后离
职,两个月后,他携妻子朱莉娅周游世界。游遍欧洲后,格兰特夫妇和
随从一路从北非到中东、印度,然后是泰国(暹罗)和越南(安南)。
1879年(清光绪五年)4月7日,格兰特从西贡乘船抵达香港,再到广
州,接受两广总督刘坤一的款待。
离开广州后,他乘船到上海、天津。北洋大臣李鸿章在节署设宴款
待,两人一见如故。被西方人称为“东方俾斯麦”的李鸿章颇为自负地
对格兰特说:“我们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两个人,我们镇压了历史上有名
的两个叛军。”格兰特曾是美国南北战争中的北方军统帅,而李鸿章则
自诩为剿杀太平天国的功臣。
格兰特到北京时,清廷让他乘坐级别极高的八抬大轿,前有仪仗队
鸣锣开道,后有大队兵丁簇拥,路旁站有士兵持长矛护卫,官员按品级
排站,列队相迎。掌握朝廷大权的恭亲王奕忻与格兰特作了一次长谈。
会谈之后,格兰特在一封致友人的信中预言,中国将在20世纪变成强
国。
当时的中国正因日本并吞琉球而与其发生纠纷,李鸿章请格兰特居中调
解,格兰特一口答应。在中国逗留月余后,格兰特于5月16日抵达日本。
日本政府表示愿与中国直接谈判,不希望第... 阅读全帖
t**********g
发帖数: 3388
20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美国排华的原因:妓女恨贞妇
1877年3月,美国第18任总统尤利西斯·格兰特在连任两届后离
职,两个月后,他携妻子朱莉娅周游世界。游遍欧洲后,格兰特夫妇和
随从一路从北非到中东、印度,然后是泰国(暹罗)和越南(安南)。
1879年(清光绪五年)4月7日,格兰特从西贡乘船抵达香港,再到广
州,接受两广总督刘坤一的款待。
离开广州后,他乘船到上海、天津。北洋大臣李鸿章在节署设宴款
待,两人一见如故。被西方人称为“东方俾斯麦”的李鸿章颇为自负地
对格兰特说:“我们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两个人,我们镇压了历史上有名
的两个叛军。”格兰特曾是美国南北战争中的北方军统帅,而李鸿章则
自诩为剿杀太平天国的功臣。
格兰特到北京时,清廷让他乘坐级别极高的八抬大轿,前有仪仗队
鸣锣开道,后有大队兵丁簇拥,路旁站有士兵持长矛护卫,官员按品级
排站,列队相迎。掌握朝廷大权的恭亲王奕忻与格兰特作了一次长谈。
会谈之后,格兰特在一封致友人的信中预言,中国将在20世纪变成强
国。
当时的中国正因日本并吞琉球而与其发生纠纷,李鸿章请格兰特居中调
解,格兰特一口答应。在中国逗留月余后,格兰特于5月16日抵达日本。
日本政府表示愿与中国直接谈判,不希望第... 阅读全帖
f**********d
发帖数: 4960
21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鹰龙之舞:晚清中美战略对话
星条旗和黄龙旗在南中国的海风中猎猎飘扬。
演武亭前方的海岸边,已经搭起了一座巨大的临时建筑,中西合璧,类似欧洲的凯
旋门,又类似中国的牌坊。两侧一字排开的立柱上,对称斜插着中美两国国旗。牌坊的
两个主塔上,是两国国旗,而中间的横额上,则是由灯泡组成的两国国旗图案,即使在
夜晚,也能让国旗熠熠生辉。
这是1908年10月30日,厦门。
在大清海军“飞鹰号”驱逐舰的引领下,8艘涂抹着耀眼白色的美国战舰徐徐进港
。在港内迎接的大清主力巡洋舰“海圻”、“海容”、“海筹”、“海琛”,此时开始
整齐地鸣放19响礼炮,美国军舰则鸣炮还礼,炮声震耳欲聋。
到访的正是美国历史上第一支环游世界的远洋舰队“大白舰队”(The Great
White Fleet),以舰身涂抹白漆而得名。这是美利坚面向世界的第一次武力炫耀,而
在亚洲,它的威胁目标就是日本。访问中国的,是“大白舰队”的第一、二分舰队,集
中了“大白舰队”一半的主力舰。
唐绍仪本来期待的,是与罗斯福总统的战略会谈,一旦缔结三国同盟,整个世界历
史将因此而改向
1908年 中美德同盟流产
中国政府对“大白舰队”的到访十分重视,政治局委员(军机大臣)... 阅读全帖
D*V
发帖数: 3096
22
大清国没有不亡的道理
俄外交解密档案:李鸿章50万白银出卖大连军港
一八九七年十一月十一日,俄国外交大臣穆拉维夫在其呈给沙皇的奏折中说:“我们不
能甘心于这个事实:在太平洋上根本没有一个适宜及设备良好的港口以应我国舰队之需
。”他向沙皇介绍:“在辽东半岛东南岸,广阔的大连湾海湾中,有四个单独的良好港
湾:VictoriaBay、YunkBay、HandBay,以及OdinCove。上述四个港湾都宜于停泊吃水
二十二英尺,甚至吃水更深的船只,而且……大连湾是从来不冻的。……假使西伯利亚
铁路的主要动脉将吉林和沈阳以特别的铁路支线联接起来,那么大连湾和我国西伯利亚
干线的距离会比朝鲜的港口为近。”因此他建议:“我们应不失时机,让我国舰队占领
大连湾。”
沙皇尼古拉二世在奏折上亲批:“十分正确。”
然而,财政大臣塞·犹·维特却反对动武。同年十一月二十六日的御前会议记录:“要
在太平洋上获得一个不冻港,可以通过财政方式来达到目的。”
甲午战争失败后,中国对日本的赔款业已到了偿付之期,李鸿章曾向俄国申请贷款。当
十二月十四日李鸿章再度向维特提出申请时,维特趁机提出了俄国提供贷款的条件:“
给东清... 阅读全帖
c****t
发帖数: 19049
23
来自主题: SciFiction版 - 我的老婆是军阀 作者: 录事参军
第四十四章 叶帅提调马步三军
“报!六百里军情加急。”
叶昭正在花厅同李鸿章叙话,刚刚引李鸿章见了兰贵人,江西巡抚的事儿算是定了
下来,兰贵人倒也没多说什么,问了几句李鸿章在苏州大营帮办军务的经历,又唠了几
句家常,就叫李鸿章退了出去。
只剩叶昭一人时,兰贵人说了句:“书生意气多了几分。”
叶昭知道,在江西第一次和六王争权,若所用之人不能与广府站同一阵线,最后未
免是为他人做嫁衣,而看李鸿章的神气,兰贵人不大放心。
回到将军府同李鸿章叙话,李鸿章也颇为婉拒:“学生怕难当此任。”显然李鸿章
虽还未经历宦海沉沉浮浮,但眼前局面却看得清楚,这太后擢用的江西巡抚,名不正言
不顺,而且同京城皇上站到了对立面。
叶昭劝说几句,李鸿章只是推却,他或许感激叶昭的知遇之恩,但生性小心谨慎,
显然不愿意介入残酷的皇族权力斗争,作为小小的过河卒子,怕早晚落个身首异处的凄
惨下场。
听叶昭劝,李鸿章叹息道:“公爷恩德学生没齿难忘,学生才疏学浅,怕难当大任
。学生愿终生在公爷幕府为公爷出谋划策,此心可对日月!”
叶昭正要再说,一名信使在侍卫引领下入厅,颤声道:“公爷!六百里军情加急!
”单膝跪倒,双手举高,手里... 阅读全帖
c****t
发帖数: 19049
24
来自主题: SciFiction版 - 我的老婆是军阀 作者: 录事参军
第四十四章 叶帅提调马步三军
“报!六百里军情加急。”
叶昭正在花厅同李鸿章叙话,刚刚引李鸿章见了兰贵人,江西巡抚的事儿算是定了
下来,兰贵人倒也没多说什么,问了几句李鸿章在苏州大营帮办军务的经历,又唠了几
句家常,就叫李鸿章退了出去。
只剩叶昭一人时,兰贵人说了句:“书生意气多了几分。”
叶昭知道,在江西第一次和六王争权,若所用之人不能与广府站同一阵线,最后未
免是为他人做嫁衣,而看李鸿章的神气,兰贵人不大放心。
回到将军府同李鸿章叙话,李鸿章也颇为婉拒:“学生怕难当此任。”显然李鸿章
虽还未经历宦海沉沉浮浮,但眼前局面却看得清楚,这太后擢用的江西巡抚,名不正言
不顺,而且同京城皇上站到了对立面。
叶昭劝说几句,李鸿章只是推却,他或许感激叶昭的知遇之恩,但生性小心谨慎,
显然不愿意介入残酷的皇族权力斗争,作为小小的过河卒子,怕早晚落个身首异处的凄
惨下场。
听叶昭劝,李鸿章叹息道:“公爷恩德学生没齿难忘,学生才疏学浅,怕难当大任
。学生愿终生在公爷幕府为公爷出谋划策,此心可对日月!”
叶昭正要再说,一名信使在侍卫引领下入厅,颤声道:“公爷!六百里军情加急!
”单膝跪倒,双手举高,手里... 阅读全帖
r*****y
发帖数: 53800
25
来自主题: Mod_CHN_Hist版 - 邓世昌“按狗共沉说”靠谱吗?
丁汝昌不懂海军,北洋舰队原来在英国人琅威理的实际指挥下训练水平很高。后来跟这
个英国人闹翻了走了。
琅威理在1843年1月19日出生于英国,1857年就读于皇家海军学校,1859年3月毕业后进
入大英帝国海军实习,之后一直在海军服役,历任海军准尉、少校。
1862年,时任清朝政府海关总税务司的英国人李泰国受恭亲王奕䜣委托,前往英
国购买军舰。1863年,阿思本率领舰队到达中国,年仅20岁的琅威理也是阿思本舰队的
一员。但由于阿思本拒绝接受中方官员的命令,而清政府不承认阿思本的特权,阿思本
宣布辞职,带领舰队返回英国[1]:p335。回到英国后,琅威理继续留在海军服役。
1877年,清政府向英国购买舰艇。时任中国海关驻伦敦办事处主任金登干请琅威理和劳
伦斯·庆担任管带(舰长),率领舰队驶往中国[2]:第一册,p489。在舰艇到达中国并
移交给清政府后,琅威理并没有立即返回英国,而是接受英国政府的派遣,在香港等处
管带战舰[3]:v2,p21。1878年,清政府又在英国订购了四艘炮艇。金登干再次请琅威
理担任管带。次年11月,琅威理率领四艘炮艇到天津,经李鸿章等验收,分别命名... 阅读全帖
b**********u
发帖数: 2817
26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李秀成:天国兴亡的见证人
最著名的就是苏州杀降,即使杀降之后,投降潮还是不断。
同治二年二月(1863年2月),在救援上海之后,李鸿章率领淮军携手常胜军以上海为
根据地向西进攻太仓、昆山,继克。随后,又调转马头,向北攻克江阴、无锡等城池,
从太平军手中夺得这几个地方以后,李鸿章把最后的目标投向了西边的江南重城,时为
江苏的省城——苏州。
自咸丰十年,公历是1860年6月,苏州被太平天国攻克之后,为了巩固得来的基地
,太平军加固了苏州的城墙,并在各大城门上设置大炮,以防清军来袭之用。所以,当
李鸿章的淮军与戈登的常胜军在到达苏州城下时,与太平军多次交火,导致了淮军与常
胜军久攻不克,伤亡过大的劣势局面。
本来,太平天国在攻克苏州后,驻守苏州的守将是李秀成,但是,因为李秀成带兵
攻打曾国荃,所以并不在苏州城中。李秀成临走前,留下了自己的爱将谭绍光来镇守苏
州,除了谭绍光外,还有郜永宽、汪安均、周文嘉等四大将。
一秀成
11月,李秀成在出师不利之后,回到苏州,与清军打了几仗,发现郜永宽等将领军心已
变,苏州必定落入敌手,为保全实力,李秀成决定放弃苏州,但谭绍光坚决不听从李秀
成的建议,势于苏州共存亡。在无奈之下,李秀... 阅读全帖
i******m
发帖数: 229
27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慈禧搜刮了海军军费吗?
读史最无趣的是什么?就是对某段历史或某位历史人物,只有一种声音、一种评价。一直以来,主流宣传对慈禧的评价,无一例外地说她好奢华,善权谋,顽固守旧,祸国殃民。确实,慈禧统治中国的时间长达近半个世纪,在这四十多年里,要找出一个人的善恶之迹,易如反掌,但要以某件事来概括她的一生,就需要谨慎了。一个人从青年渐渐成长,迈入中年、老年,思想、生活习惯、脾气性格等都会发生诸多变化,风华正茂时所作出的考虑与决定,会与古稀之年大不一样。分析历史人物,不仅要有“阶级分析”,还要有性格分析、家庭分析、师承学历分析等等。慈禧一生的每个时期、每个决策,都与她当时的年龄、健康、见识、心情以及谁在她身边等细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非“顽固守旧,祸国殃民”可以盖棺论定的。
慈禧当政时,正值内忧外患纷至沓来,四方云扰幅裂,慈禧作为最终的决策者,固然要为中国一步步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悲惨命运负主要责任,但只要客观地对待史料,不难发现,其实在每一次事件初起时,慈禧的判断与决定大体上都是切合实际的,至少不那么糟糕,最后却总经不住耳边大言炎炎,小言詹詹,令她陷入惑乱,改变了初衷。总体说,在对内的问题上,慈禧较能坚持自己的定...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28
1912年来京的孙中山受到退位清室的礼遇
孙中山的一生主要在南方和海外策划组织革命,北上的次数屈指可数,但每一次都是他
人生的转折。1894年,28岁的孙中山怀揣改良思想北上天津向李鸿章上书,但却未能如
愿见到李鸿章,于是又到北京做了短暂的考察,改良无望,失意南归的孙中山于次年选
择了在广州武装革命,立志推翻清朝统治。他第二次到北京,是1912年夏,北上与袁世
凯会谈,在京居留近一个月,但离京后的一年间,国内时局突变,孙中山成了袁世凯的
通缉犯。1924年冬,孙中山第三次来北京,却因病在京去世。
孙中山第一次进入清廷的视野是在1895年,孙中山及其兴中会在广州发动第一次反清武
装起义,但因事机不密而失败。12月7日,广东悬赏缉拿起义在逃要员,孙中山名列榜
首,赏格花红银一千元。清宫档案中关于孙中山的第一条记载,就是接到孙中山等广州
试图起事的奏报后,清廷下旨要两广总督谭钟麟等“严密购拏孙文、杨衢云,务获到案
”。清廷的通缉,使孙中山被迫离开祖国,开始了长期的海外流亡,但也使其名字开始
为国人所知。孙中山本名孙文,1897年旅居日本时才改名中山。不过,在清廷的官书报
纸以及宫廷档案中,我... 阅读全帖
b*****d
发帖数: 61690
29
国耻勿忘 警钟长鸣 ——《马关条约》签署120周年祭
120年前的今天,即1895年4月17日,清政府全权谈判代表李鸿章,在日本政府代表
的咄咄逼视下,用颤抖的双手签署了中日《马关条约》。至此,历时9个月的中日甲午
战争以清政府的完败而告终。战胜国日本将巨额赔款、割地、通商特权等战利品收入囊
中,并凭此跻身帝国主义列强行列,而中华民族则背负屈辱,进一步被推向苦难的深渊。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在这样一个反思历史的
特殊年份,回顾《马关条约》签署的那段屈辱历史,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民族之殇:战败求和受尽凌辱
自1894年7月甲午战争爆发后,清政府内部就一直分为主战和主和两派,围绕战事
争论不休。随着清军的节节败退,倾向光绪帝的翁同龢等主战派逐渐受到排挤,追随慈
禧太后的奕劻等主和派日益占据上风。清政府开始谋求对日和谈的可能性,希望由英、
法、德、俄等国出面调停,停战言和。
伴随日军进军的脚步,日本方面瓜分压榨中国的欲望与日俱增,各色人物纷纷谋划
如何能够最大限度地勒索清政府。负责财政的大藏相希望“巨额之偿金”,目标是让清
政府赔偿白银10亿两。日... 阅读全帖
t**x
发帖数: 20965
30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胜寒dragon
契素
LV.6 2012-07-08
李鸿章一生共签下30多个条约,大多为不平等条约。近来随着越来越多的史料出现,对
这位清末重臣也逐渐评价多元化。
他与曾国藩等人主导洋务运动是其进步的表现。他也有外交上维护中国的事迹,如在八
国联军攻占北京后独自前往谈判,最终以义和团叛乱挟持清廷为外交借口,不割地而平
息事件。
英国及美国对李鸿章最为著名的评价:不仅是中国在当代所孕育的最伟大的人物,而且
综合各方面的才能来说,他是全世界在上一世纪中最为独特的人物。以文人来说,他是
卓越的;以军人来说,他在重要的战役中为国家做出了有价值的服务;以从政三十年的
政治家来说,他为这个地球上最古老的人口最繁盛的国家的人民提供了公认的优良设施
;以一个外交家来说,他的成就使其成为外交史上名列前茅的人。
日本人对李鸿章的评价是:知西来大势,识外国文明,想效法自强,有卓越的眼光和敏
捷的手腕。
《清史稿·李鸿章传》评价说:“中兴名臣,与兵事相终始,其勋业往往为武功所掩。
鸿章既平大难,独主国事数十年,内政外交,常以一身当其冲,国家倚为重轻,名满全
球,中外震仰,近世所未有也。生平以天下为己任,忍辱负重,庶不愧社稷... 阅读全帖
r****5
发帖数: 95
31
为黄海血战平反
为着纪念甲午战争一百周年,在刘绍唐兄的嘱咐之下,笔者已东扯西拉的写了好
几万言,至今还一枪未响,那还成什么战争呢?事实上这问题正在此。
什么叫做战争呢,西人有言曰:「战争」者,「政治」之延续也。不知「战」前
的「政治」,空谈「政」后的「战争」,小儿科也。《汉书》上说:「曲突(烟
囱——日本人至今还把烟囱叫烟突子)徙薪者无闻泽,焦头烂额者为上客。」
——人家说他家的烟囱太直,要失火,应把柴木移开,他不听。等到真失火了,
那些焦头烂额的救火队员,反倒大吃大喝。
我国的战略家,也强调「庙谟」;强调「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
诸葛孔明在「羽扇纶巾谈笑间」,大江之上已「樯橹灰飞烟灭」。关张赵马黄跑
断了腿,终不若大战略家,扁舟之上,轻挥羽扇也。——隆中一对、天下三分,
岂偶然哉?!
甲午打败了,那位责任最大的「李二先生」,被御史们骂成「汉奸」。朝廷也把
他摘掉「三眼花翎」,剥掉「黄马褂」,留党察看。
朝中无人了。西太后不得己,又把小叔子恭王奕找出来,收拾烂摊子。不久,
恭王也病死了。奕弥留时,太后着人去问「何可继者」,曾提到光绪的老师翁
... 阅读全帖
j**********g
发帖数: 793
32
来自主题: ChinaNews版 - 老将素质真他马的差
别不提了,还有呢
南京条约 英國 耆英、伊里布 香港島 2100萬圓 1842年8月29日
南京条约續約 英國 耆英 670万两 1843年7月22日
望厦条约 美國 耆英 1844年7月3日
虎门条约 英國 耆英 1844年10 月24日
黄埔条约 法國 耆英 1844年10月24日
璦珲条约 俄國 奕山 黑龙江以北之外东北 1858年5月28日
天津條約 俄國 桂良 1858年6月 13日
美國 1858年6月 18日
英國 400万两 1858年6月 26日
法國 200万两 1858年6月 27日
中英五口通商章程條約 英國 1858年11 月8日
北京條約 英國 奕欣 九龍半... 阅读全帖
s********n
发帖数: 26222
33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ilitary 讨论区 】
发信人: smokinggun (硝烟), 信区: Military
标 题: 批驳买美国债上贡论:金钱买不到和平安全和尊严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un Jun 26 00:17:30 2011, 美东)
一个国家的和平安全和尊严是靠斗争得来的, 而不是一万五千亿美金可以买得到的。
从中国历史来看, 每个苟活靠向强敌上贡的朝廷都死的很惨, 比喻北宋澶渊之盟(双
方于十二月初达成停战协议,宋廷方面由曹利用与萧太后谈判。主和的真宗于次年初与
辽订立和约,协定宋每年输辽岁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即“岁币”,辽圣宗称宋真
宗为兄,宋真宗称辽圣宗为弟,真宗称萧太后为叔母,互约为兄弟之国,“所有两朝城
池,并可依旧守存,淘濠完葺,一切如常,即不得创筑城隍开拔河道”,共同声明“质
于天地神祇,告于宗庙社稷,子孙共守,传之无穷。有渝此盟,不克享国,昭昭天鉴,
当共殛之”),清朝的各项对各国的卖国条约达四十多个:
1. 中英 广州和约 余保纯  六百七十万两 27-5-1841;
2. 中英 南京条约 耆英,伊布里 二千一百万两 29-8-... 阅读全帖
s********n
发帖数: 26222
34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ilitary 讨论区 】
发信人: smokinggun (硝烟), 信区: Military
标 题: 清末40个卖国条约赔白银数额和一万五千亿美债的比较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Mon Jun 27 00:55:40 2011, 美东)
这40个卖国条约中, 本帖有白银数字的, 据不完全统计:
白银12亿9千5百20两, 约400亿克, 现价约8元每克,约人民币4000亿,约美金620亿
所以中国现在借给美国的低息贷款约是清朝卖国条约总和的25倍, 可想而知其中中国向美国出让的利益有多大。
中国的卖国条约达四十多个,卖国条约一个接着一个, 钱花的越来越多,但是避免不
了国家覆灭的命运:
1. 中英 广州和约 余保纯  六百七十万两 27-5-1841;
2. 中英 南京条约 耆英,伊布里 二千一百万两 29-8-1842;
3. 中英 南京条约补充条款 耆英 22-7-1843;
4. 中英 虎门条约 耆英 8-10-1843;
5. 中美 望厦条约 耆英 3-7-1844;
6. 中法 黄埔条约 耆英 24-10-1844;
7. 中俄 瑗珲条约... 阅读全帖
m********c
发帖数: 13337
35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求高人指点关于赔款的事情
我列了个清政府从1841年开始各种条约赔款的单子,请高人指点:
1. 中英 广州和约 余保纯 六百七十万两 27-5-1841;
2. 中英 南京条约 耆英,伊布里 二千一百万两 29-8-1842;
3. 中英 南京条约补充条款 耆英 22-7-1843;
4. 中英 虎门条约 耆英 8-10-1843;
5. 中美 望厦条约 耆英 3-7-1844;
6. 中法 黄埔条约 耆英 24-10-1844;
7. 中俄 瑗珲条约 奕山 六十万方公里 28-5-1858;
8. 中俄 天津条约 桂良,花沙纳 13-6-1858;
9. 中美 天津条约 桂良,花沙纳 18-6-1858;
10. 中英 天津条约 桂良,花沙纳 26-6-1858;
11. 中法 天津条约 桂良,花沙纳 27-6-1858;
12. 中英 天津条约补充 桂良 8-11-1858;
13. 中英 北京条约 奕欣 一千叁百万两 24-10-1860;
14. 中法 北京条约 奕欣 25-10-1860;
15. 中俄 北京条约 奕欣 四十多万方公里? 4-11-1860;
16. 中俄 勘分西北界约记 明谊 四十四... 阅读全帖
f****l
发帖数: 505
36
满清签订的1100多卖国条约是偶然还是必然?????
不平等条约一览表
和约  中方签约人  失地 赔款  签日
1. 中英 广州和约 余保纯  六百七十万两 27-5-1841;
2. 中英 南京条约 耆英,伊布里 二千一百万两 29-8-1842;
3. 中英 南京条约补充条款 耆英 22-7-1843;
4. 中英 虎门条约 耆英 8-10-1843;
5. 中美 望厦条约 耆英 3-7-1844;
6. 中法 黄埔条约 耆英 24-10-1844;
7. 中俄 瑗珲条约 奕山 六十万方公里 28-5-1858;
8. 中俄 天津条约 桂良,花沙纳 13-6-1858;
9. 中美 天津条约 桂良,花沙纳 18-6-1858;
10. 中英 天津条约 桂良,花沙纳 26-6-1858;
11. 中法 天津条约 桂良,花沙纳 27-6-1858;
12. 中英 天津条约补充 桂良 8-11-1858;
13. 中英 北京条约 奕欣 一千叁百万两 24-10-1860;
14. 中法 北京条约 奕欣 25-10-1860;
15. 中俄 北京条约 奕欣 四十多万方公里? 4-11-1... 阅读全帖
m********s
发帖数: 55301
37
1. 中英 广州和约 余保纯  六百七十万两 27-5-1841;
2. 中英 南京条约 耆英,伊布里 二千一百万两 29-8-1842;
3. 中英 南京条约补充条款 耆英 22-7-1843;
4. 中英 虎门条约 耆英 8-10-1843;
5. 中美 望厦条约 耆英 3-7-1844;
6. 中法 黄埔条约 耆英 24-10-1844;
7. 中俄 瑗珲条约 奕山 六十万方公里 28-5-1858;
8. 中俄 天津条约 桂良,花沙纳 13-6-1858;
9. 中美 天津条约 桂良,花沙纳 18-6-1858;
10. 中英 天津条约 桂良,花沙纳 26-6-1858;
11. 中法 天津条约 桂良,花沙纳 27-6-1858;
12. 中英 天津条约补充 桂良 8-11-1858;
13. 中英 北京条约 奕欣 一千叁百万两 24-10-1860;
14. 中法 北京条约 奕欣 25-10-1860;
15. 中俄 北京条约 奕欣 四十多万方公里? 4-11-1860;
16. 中俄 勘分西北界约记 明谊 四十四万方公里 10-7-1864;
17. 中美 增续条约 前美公... 阅读全帖
r****p
发帖数: 1854
38
☆─────────────────────────────────────☆
msgc (为了下一代免遭变态残害) 于 (Sun Nov 10 11:37:11 2013, 美东) 提到:
满清王朝――驰骋在历史逆行道上的特快列车
发表于 2010-09-01 和 09:40:30 | 作者: 向海的风 |
近来,由“改革家”李鸿章引发了不少辩论,为李鸿章叫好者、鸣冤叫屈者不少。闲来
一直在思考,笔者认为,李鸿章卖国的帽子是断然不能摘掉的。
诚然,李鸿章在中国近代史上是一个很特别很重要的人物,他倡导的“洋务运动”在一
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工业的发展,但作为那段历史的制造者之一,李鸿章软弱卑的劣行
径正是腐朽的满清王朝的缩影。很多文章为李鸿章翻案,还摆出一幅教训人的架势,说
什么在那个历史时代,李鸿章已经做的够好了,李鸿章很无奈,不过是慈禧太后的替罪
羊而已… …还有大力吹捧李鸿章外交才干的,称其为“东方的卑斯麦”,据说卑斯麦
先生闻听此言,不以为然的说道“幸亏我不是西方的李鸿章” … …呵呵,这些文章还
是有些水平的,作者还知道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评论历史人物,但这些文...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39
秦国一统六合后,中土的商人就失去了相对独立性,要当商人,没有红顶是不行的,没
有权力豢养,也是行不通的。无论是造币铸钱的邓通,还是富可敌国的沈万三,一纸诏
令,既可以从不名一文到荣华富贵,也可以从腰缠万贯到倾家荡产。人生境遇反差之大
,都在龙椅上的那位主子一念之间。前面的不谈了,聊下晚清的事,毕竟清宫大戏是本
朝热点。
晚清政府也还是想变革求新的,江山风雨飘摇中,再不长点本事,满族的天下可要保不
住了。两次鸦片战争加上长毛之乱,让朝廷尝尽内外交困的滋味,于是有人提出师夷之
技以制夷,洋务运动随之兴起。在这种新的格局下迅速催生一批不同以往的大商人,比
如胡雪岩大人。
胡雪岩幼年家贫,可他聪明啊,人情世故练达,政治触觉尤其灵敏,太平天国爆发祸乱
东南时,胡雪岩的官场合伙人杭州巡抚王有龄城破殉国。左宗棠继任浙江巡抚,当时兵
饷已欠近五个月,令他苦恼无比。胡雪岩紧紧地抓住了这次机会,他在战争环境下,出
色地完成了在三天之内筹齐十万石粮食的任务,得到了左的赏识并被委以重任。从此一
飞冲天,在实业和金融领域皆有斩获,背靠左大人,小胡同志还荣赏老佛爷钦赐的黄马
褂,真是要风有风,要雨得雨成为当时首富... 阅读全帖
s********n
发帖数: 26222
40
一个国家的和平安全和尊严是靠斗争得来的, 而不是一万五千亿美金可以买得到的。
从中国历史来看, 每个苟活靠向强敌上贡的朝廷都死的很惨, 比喻北宋澶渊之盟(双
方于十二月初达成停战协议,宋廷方面由曹利用与萧太后谈判。主和的真宗于次年初与
辽订立和约,协定宋每年输辽岁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即“岁币”,辽圣宗称宋真
宗为兄,宋真宗称辽圣宗为弟,真宗称萧太后为叔母,互约为兄弟之国,“所有两朝城
池,并可依旧守存,淘濠完葺,一切如常,即不得创筑城隍开拔河道”,共同声明“质
于天地神祇,告于宗庙社稷,子孙共守,传之无穷。有渝此盟,不克享国,昭昭天鉴,
当共殛之”),清朝的各项对各国的卖国条约达四十多个:
1. 中英 广州和约 余保纯  六百七十万两 27-5-1841;
2. 中英 南京条约 耆英,伊布里 二千一百万两 29-8-1842;
3. 中英 南京条约补充条款 耆英 22-7-1843;
4. 中英 虎门条约 耆英 8-10-1843;
5. 中美 望厦条约 耆英 3-7-1844;
6. 中法 黄埔条约 耆英 24-10-1844;
7. 中俄 瑗珲条约 奕山 六十万方公里 28-5... 阅读全帖
s********n
发帖数: 26222
41
一个国家的和平安全和尊严是靠斗争得来的, 而不是一万五千亿美金可以买得到的。
从中国历史来看, 每个苟活靠向强敌上贡的朝廷都死的很惨,比喻说清朝的各项对各
国的卖国条约达四十多个,卖国条约一个接着一个, 钱花的越来越多,但是避免不了
国家覆灭的命运:
1. 中英 广州和约 余保纯  六百七十万两 27-5-1841;
2. 中英 南京条约 耆英,伊布里 二千一百万两 29-8-1842;
3. 中英 南京条约补充条款 耆英 22-7-1843;
4. 中英 虎门条约 耆英 8-10-1843;
5. 中美 望厦条约 耆英 3-7-1844;
6. 中法 黄埔条约 耆英 24-10-1844;
7. 中俄 瑗珲条约 奕山 六十万方公里 28-5-1858;
8. 中俄 天津条约 桂良,花沙纳 13-6-1858;
9. 中美 天津条约 桂良,花沙纳 18-6-1858;
10. 中英 天津条约 桂良,花沙纳 26-6-1858;
11. 中法 天津条约 桂良,花沙纳 27-6-1858;
12. 中英 天津条约补充 桂良 8-11-1858;
13. 中英 北京条约 奕欣 一千叁百万两 ... 阅读全帖
s********n
发帖数: 26222
42
这40个卖国条约中, 本帖有白银数字的, 据不完全统计:
白银12亿9千5百20两, 约400亿克, 现价约8元每克,约人民币4000亿,约美金620亿
所以中国现在借给美国的低息贷款约是清朝卖国条约总和的25倍, 可想而知其中中国向美国出让的利益有多大。
中国的卖国条约达四十多个,卖国条约一个接着一个, 钱花的越来越多,但是避免不
了国家覆灭的命运:
1. 中英 广州和约 余保纯  六百七十万两 27-5-1841;
2. 中英 南京条约 耆英,伊布里 二千一百万两 29-8-1842;
3. 中英 南京条约补充条款 耆英 22-7-1843;
4. 中英 虎门条约 耆英 8-10-1843;
5. 中美 望厦条约 耆英 3-7-1844;
6. 中法 黄埔条约 耆英 24-10-1844;
7. 中俄 瑗珲条约 奕山 六十万方公里 28-5-1858;
8. 中俄 天津条约 桂良,花沙纳 13-6-1858;
9. 中美 天津条约 桂良,花沙纳 18-6-1858;
10. 中英 天津条约 桂良,花沙纳 26-6-1858;
11. 中法 天津条约 桂良,花沙纳 27-6-1858... 阅读全帖
s********n
发帖数: 26222
43
这40个卖国条约中, 其中有数字的白银赔款总计是:
12亿9千5百20两, 约400亿克, 约人民币3200亿,约美金500亿
所以中国现在借给美国的低息贷款约是清朝卖国条约总和的30倍, 可想而知其中中国
向美国出让的利益有多大。
中国的卖国条约达四十多个,卖国条约一个接着一个, 钱花的越来越多,但是避免不
了国家覆灭的命运:
1. 中英 广州和约 余保纯  六百七十万两 27-5-1841;
2. 中英 南京条约 耆英,伊布里 二千一百万两 29-8-1842;
3. 中英 南京条约补充条款 耆英 22-7-1843;
4. 中英 虎门条约 耆英 8-10-1843;
5. 中美 望厦条约 耆英 3-7-1844;
6. 中法 黄埔条约 耆英 24-10-1844;
7. 中俄 瑗珲条约 奕山 六十万方公里 28-5-1858;
8. 中俄 天津条约 桂良,花沙纳 13-6-1858;
9. 中美 天津条约 桂良,花沙纳 18-6-1858;
10. 中英 天津条约 桂良,花沙纳 26-6-1858;
11. 中法 天津条约 桂良,花沙纳 27-6-1858;
12. 中英 天津条... 阅读全帖
s********n
发帖数: 26222
44
这40个卖国条约中, 其中有数字的白银赔款总计是:12亿9千5百20两, 约400亿克,
价值约人民币3200亿,约美金500亿,以1895年算起,到现在是116年,以年通货膨胀率
为5%计算,约合现在14万亿美金
所以中国现在借给美国的低息贷款约是清朝卖国条约总和的十分之一, 可想而知其中
中国向美国出让的利益有多大。
附录:
中国的卖国条约达四十多个,卖国条约一个接着一个, 钱花的越来越多,但是避免不
了国家覆灭的命运:
1. 中英 广州和约 余保纯  六百七十万两 27-5-1841;
2. 中英 南京条约 耆英,伊布里 二千一百万两 29-8-1842;
3. 中英 南京条约补充条款 耆英 22-7-1843;
4. 中英 虎门条约 耆英 8-10-1843;
5. 中美 望厦条约 耆英 3-7-1844;
6. 中法 黄埔条约 耆英 24-10-1844;
7. 中俄 瑗珲条约 奕山 六十万方公里 28-5-1858;
8. 中俄 天津条约 桂良,花沙纳 13-6-1858;
9. 中美 天津条约 桂良,花沙纳 18-6-1858;
10. 中英 天津条约 桂良,花沙纳 26... 阅读全帖
m********s
发帖数: 55301
45
完全同意。倾巢出动的共军,只能跟只微微动了一个小手指的9个师的美军,打个平手。
对比面对2、3000人组成的没有供给线的联军,拥有4亿人口,千万平方公里土地的大清
朝和完成了大一统和自主税收的国民政府,只能签署个停战协定的共军真是查太多了。
1. 中英 广州和约 余保纯  六百七十万两 27-5-1841;
2. 中英 南京条约 耆英,伊布里 二千一百万两 29-8-1842;
3. 中英 南京条约补充条款 耆英 22-7-1843;
4. 中英 虎门条约 耆英 8-10-1843;
5. 中美 望厦条约 耆英 3-7-1844;
6. 中法 黄埔条约 耆英 24-10-1844;
7. 中俄 瑗珲条约 奕山 六十万方公里 28-5-1858;
8. 中俄 天津条约 桂良,花沙纳 13-6-1858;
9. 中美 天津条约 桂良,花沙纳 18-6-1858;
10. 中英 天津条约 桂良,花沙纳 26-6-1858;
11. 中法 天津条约 桂良,花沙纳 27-6-1858;
12. 中英 天津条约补充 桂良 8-11-1858;
13. 中英 北京条约 奕欣 一千叁百万两 24-10... 阅读全帖
i***l
发帖数: 9994
46
光绪十一年(1885年)七月二十七清晨,74岁的湘人左宗棠停止了呼吸。他是在福州北门
黄华馆钦差行辕任上去世的。他一死,意味着大清王朝最后的顶梁柱倒下了,这大厦还
能维持多久?
接到丧折后,慈禧太后的心情是复杂的。“中国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
左宗棠”言犹在耳,可左宗棠走了。走了也好,这个汉人太强硬,太无拘束,甚至在万
寿圣节也不参加行礼。但态是要表的,要不然还会有谁去为朝廷卖命呢?于是诏谕立即
派发各省:追赠左宗棠为太傅,恩谥“文襄”,赏治丧银三千两。
就在慈禧太后下达诏谕后的一个夜晚,福州暴雨倾盆,忽听一声霹雷,东南角城墙
,顿时被撕裂一个几丈宽的大口子,而城下居民安然无恙。老百姓说,左宗棠死了,此
乃天意,要毁我长城。
左宗棠死了,左公行辕标着“肃静”、“回避”字样的灯笼已被罩以白纱的长明灯
代替,沉重的死亡气息,压得人透不过气来。这盏盏白灯,宣告着一个时代强音走向终
结,这是一个奋起抗争、抵御外侮的时代,左宗棠是中流砥柱。而拥有“二等恪靖侯、
东阁大学士、太子太保、一等轻骑都尉、赏穿黄马褂、两江总督、南洋通商事务大臣”
等七个头衔的左宗棠,这个风光了半生的男人,终于退出... 阅读全帖
w*******e
发帖数: 15912
47
文章来源: 光明日报 于 2014-06-27
今年是中日甲午战争120周年,这场战争在中国人的历史记忆中打下了难以磨灭的烙印
。甲午战争失败成为中国历史发展的转捩点,也成为远东历史发展的转捩点,进一步说
甚至成为国际局势发展的转捩点。中国在甲午战争中失败的惨痛教训,在在都引起人们
深深的思考。不幸的是,当甲午战争120周年的时候,中日关系正经历着建交以来的一
次令人痛苦的倒退。个中因缘,值得今天的人们深深总结。痛定思痛,因作甲午战争百
廿年祭,对120年前的历史作出检讨。
日本处心积虑为发动侵华战争做准备
甲午战争,是日本侵略朝鲜、侵略中国的不义战争。
日本觊觎朝鲜、中国和琉球由来已久。16世纪末,关白(相当于宰相)丰臣秀吉说过,
“要率军进入朝鲜,席卷明朝四百余州”。17—18世纪,日本鼓吹占领朝鲜和中国者,
代不乏人。19世纪幕府末期的思想家多有占领中国、朝鲜、琉球的主张。明治维新的先
驱者吉田松阴提出“北割满洲之地,南收台湾、吕宋诸岛”。“脱亚入欧”论的主张者
福泽渝吉要求日本“应同西洋人对待中国朝鲜之方法处分中国”。无疑,这是为发动侵
华战争制造理论根据、提供舆论准备。
18... 阅读全帖
h******n
发帖数: 674
48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从骂汉奸到争当汉奸的中国人
汉奸这名目,原本是汉人骂那些跟满人合作者的,但满人统治200多年之后,人们忘记
了原义,捡起来,又用在了跟外国人打交道的人头上。特别喜欢用这个词儿骂人的,偏
偏满人为多。晚清的中国,经常受西方的欺负,洋鬼子总是来找便宜,也是没办法。但
是,人家到门口了,交道总得打,不理不睬,人家会打破大门的。可是,在晚清国门被
打开的最初二三十年,漫说跟洋人打交道,就是沾濡了洋人的学问,也会为士林所不齿。
原来京师办同文馆,是准备招年轻翰林的,高起点,大阵仗。但士林以学习洋文为耻,
一个翰林都不肯来,也不敢来。结果使得一个国家办的西学最高学府,变成了满洲贫寒
子弟救济中心,混进来的,都是贫寒八旗子弟,饭吃不上,鸟是要遛的。其他几个新学
堂的学生,尽管都是国家珍稀的洋务人才,但在官场上,却一直被人看不起。严复留学
英国回来,做了北洋水师学堂的总教习,但在科名方面没有建树,一直为族人看不起。
严复有个叔父,是个举人,其实什么都不是,但却有资格一直看不起严复。严复受了这
个刺激,每次乡试,都会下场,屡试不第。如果他不花那么多功夫准备考试,肯定还可
以翻译出更多的西方著作。当年留美幼童,花了大笔的银子,眼看从... 阅读全帖
w****2
发帖数: 12072
49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左宗棠之死 (转载)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ao_and_Deng 俱乐部 】
发信人: wlwl12 (戒网), 信区: Mao_and_Deng
标 题: 左宗棠之死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un May 22 18:23:08 2016, 美东)
左宗棠之死
作者: 冯伟林

光绪十一年(1885年)7月27日清晨,74岁的湘人左宗棠停止了最后的呼吸。他是在福
州北门黄华馆钦差行辕任上去世的。他一死,意味着大清王朝最后的顶梁柱倒下了,这
大厦还能维持多久?
接到丧折后,慈禧太后的心情是复杂的。“中国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
棠”言犹在耳,可左宗棠走了。走了也好,这个汉人太强硬,太无拘束,甚至在万寿圣
节也不参加行礼。但态是要表的,要不然还会有谁去为朝廷卖命呢?于是诏谕立即派发
各省:追赠左宗棠为太傅,恩谥“文襄”,赏治丧银三千两。
就在慈禧太后下达诏谕后的一个夜晚,福州暴雨倾盆,忽听一声劈雷,东南角城墙,顿
时被撕裂一个几丈宽的大口子,而城下居民安然无恙。老百姓说,左宗棠死了,此乃天
意,要毁我长城。
左宗棠死了,左公行辕标着“肃静”、“回避”字样的灯笼。已被罩以白纱的长明灯代... 阅读全帖
t*******a
发帖数: 4055
50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左宗棠:晚清最后一棵顶梁柱
左宗棠:晚清最后一棵顶梁柱
分享到:
时间:2017-10-15 10:57
•来源: 察网
•作者: 凌云健笔
•浏览:839
评论: 0
字号: 大 中 小
收复新疆的战争没有退路。这不是一般意义的决胜负,这是一场维护民族尊严的战争,
这是为祖国的统一和完整而战。于是冷血变得沸腾,怯懦者变成了红眼的怒狮。左宗棠
引以为自豪,湖湘子弟在血雨腥风中冲锋陷阵,在追求和捍卫战争精神,实际上也是在
重塑自己的民族精神。一年后,新疆全境收复。这是晚清历史最扬眉吐气的一件大事,
是晚清夕照图中最光彩的一笔。
左宗棠:晚清最后一棵顶梁柱
一、左宗棠之死:留下大好河山
1885年7月27日清晨,74岁的湖南人左宗棠停止了最后的呼吸。他是在福州北门黄华馆
钦差行辕任上去世的。他一死,意味着大清王朝最后的顶梁柱倒下了,这大厦还能维持
多久?
接到丧折后,慈禧太后的心情是复杂的。“中国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
棠” 言犹在耳,可左宗棠走了。走了也好,这个汉人太强硬,太无拘束,甚至在万寿
圣节也不参加行礼。但态是要表的,... 阅读全帖
首页 上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