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k 发帖数: 6800 | 1 蒋方舟:梅贻琦先生
本期有我一篇写梅贻琦先生的文章。
梅贻琦先生宽厚温良,虽然寡言,但一言九鼎,万事都有主意。或许是因为笃信基
督教,所以行为克己,接近苦行僧,连吃的饼中肉馅太多,也会觉得靡费。
梅贻琦先生在清华校史中被提得并不多,甚至刻意被淡化。刻意淡化了他是清华在
任最久的校长,刻意淡化了是他让清华在风雨飘摇中存活且壮大。
国民党的党化教育时期,学者与政客夺着年轻人,一个要把他们变成“真理的孩子
”,一个要把他们变成“党的孩子”,梅贻琦硬生生搭起学术象牙塔,抗逆政治对学术
的强暴。
抗日战争时期,清华沦陷、北大沦陷、南开大学被夷为平地,为保住中国教育奄奄
一息的火种,三校南迁,实际工作几乎落在梅贻琦一人的肩上,在云南建起西南联大,
一如带领以色列人出埃及的摩西。
国共内战时期,1949,天地玄黄,旧时代将沉没,新时代还未卜,国共两党争夺知
识分子,他离开了大陆,成为了被“抢救 的知识分子,在台湾复校,成立了后来的新
竹清华。
由于他的出走,让他在教育史中的评价一直是暧昧的。无论是当时或现在,都喜欢
用站队和姿势来评价人,认为留下的必然是忠贞之臣。可实际上,出走的并非是出于觉
悟低,... 阅读全帖 |
|
h******d 发帖数: 1891 | 2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4aaf9330100lyxm.html
梅贻琦是历任清华大学校长中非常重要的一位,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他
于赴美留学期间,受洗成为基督徒。归国后出任天津基督教青年会干事,后又在清华大
学长期担任校长。不论是教育理念、行事作风,还是道德品格、人生旨趣,他都深受基
督教的影响。实际上,梅贻琦多年执掌清华大学成绩斐然、深得人心,与其基督徒身份
和卓尔不群的教育思想有一定的关联。
.....
梅贻琦晚年病痛卧床,面对死亡时,曾说:“耶稣爱我,耶稣关切我,耶稣保佑我,所
以耶稣救我。”又说:“上帝什么事都知道。”除了虔诚信仰之外,梅贻琦更用一生的
行止实践基督徒的精神。他的寡言慎行、自律甚严、忍耐宽容以及诚实的品格,其实也
正是一个基督徒的品格。
从梅贻琦身上不难看出,基督徒与儒者双重文化身份,最终在个人道德和修养层面
获得了会通和结合。他很自然地接受了二者对个人道德修养的规范以及行为处世的要求
,所谓“中西合璧的真君子”,即是最好的说明,而梅贻琦的清华校长形象,正是近代
中国知识分子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儒者和基督徒相融的... 阅读全帖 |
|
h******d 发帖数: 1891 | 3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4aaf9330100lyxm.html
梅贻琦是历任清华大学校长中非常重要的一位,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他
于赴美留学期间,受洗成为基督徒。归国后出任天津基督教青年会干事,后又在清华大
学长期担任校长。不论是教育理念、行事作风,还是道德品格、人生旨趣,他都深受基
督教的影响。实际上,梅贻琦多年执掌清华大学成绩斐然、深得人心,与其基督徒身份
和卓尔不群的教育思想有一定的关联。
.....
梅贻琦晚年病痛卧床,面对死亡时,曾说:“耶稣爱我,耶稣关切我,耶稣保佑我,所
以耶稣救我。”又说:“上帝什么事都知道。”除了虔诚信仰之外,梅贻琦更用一生的
行止实践基督徒的精神。他的寡言慎行、自律甚严、忍耐宽容以及诚实的品格,其实也
正是一个基督徒的品格。
从梅贻琦身上不难看出,基督徒与儒者双重文化身份,最终在个人道德和修养层面
获得了会通和结合。他很自然地接受了二者对个人道德修养的规范以及行为处世的要求
,所谓“中西合璧的真君子”,即是最好的说明,而梅贻琦的清华校长形象,正是近代
中国知识分子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儒者和基督徒相融的... 阅读全帖 |
|
d**a 发帖数: 75 | 4 梅贻琦(1889--1962)
梅贻琦1909年考取"庚款"首批直
接留美生,入美国吴士脱理工学院(Wor-cester
Polytechnic Institute)。1915年学
成回国,应清华学校(一九一一年成立)周治春校长礼
聘,莅校执教,先任教员,授数学英
语,后升讲师专教物理。1921年赴美攻读物理
学一年获芝加哥大学硕士学位。1922年回校担任物理学首席教授,19
25年担任大学
校务会委员(本年清华开办大学部和
国学研究院)。1926年由教授会公选为教务长。
1928年赴美任留学生监督(当年8月南
京政府任命罗家伦为第一任国立清华大学校
长)。1931年底回国任清华大学校长
。抗战时 |
|
D*****r 发帖数: 6791 | 5 看吕文浩 雷家琼的纪念文章“终身校长”梅贻琦
他庚子赔款留学,在Wochester Polytechnic Institue念EE本科。念书期间信基督教的
,1915年回国在天津基督教青年会当干事半年,然后进清华。 |
|
D*****r 发帖数: 6791 | 6 看吕文浩 雷家琼的纪念文章“终身校长”梅贻琦
他庚子赔款留学,在Wochester Polytechnic Institue念EE本科。念书期间信基督教的
,1915年回国在天津基督教青年会当干事半年,然后进清华。 |
|
|
x*****i 发帖数: 1329 | 8 这所只存在8年的大学,何以成为中国教育史上的珠穆朗玛峰
链接里有图
http://business.sohu.com/20160920/n468811315.shtml
**
很多专家都说过这样一句话:西南联大是世界教育史上的奇迹!
这所只存在了8年的“最穷大学”,却被誉为“中国教育史上的珠穆朗玛峰”。
8年时间,西南联大虽然只毕业了3882名学生,但走出了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4位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8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171位两院院士及100多位
人文大师。
2016年,中国启动了大学“双一流”建设:到本世纪中叶,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
数量和实力,双双进入世界前列。
实现“双一流”目标,很难,不妨向西南联大取取经。
联大长征
1937年8月28日,本是个平常日子,
但因为一封公函而成了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个特别日子。
这一天,北大、清华、南开三校校长,
接到了来自国民政府教育部的公函。
公函要求:三校南迁长沙,联合组建长沙临时大学。
一个多月前,“七七事变”爆发,
硝烟弥漫的北方,已容不下一张安静的课桌。
11月1日,长沙临时大学开学。
但课桌未稳,部分教授和学生还没到来... 阅读全帖 |
|
|
P******l 发帖数: 1648 | 9 无问西东,但总要向上仰望 ——观电影《无问西东》
2018-01-19 橡溪、一禾 ijingjie
《境界》独立出品【热点影评】
文 | 橡溪、一禾
人们藉影片悼念青春和大学的辉煌,或许你也曾“无问西东”,回首时拥有“不懊悔也
不羞耻的平和与喜悦”却不容易。无悔的人心里揣着一个秘密,否则“爱你所爱,行你
所行,听从你心,无问西东”难免沦为跟着感觉走的放纵、我行我素的自私、撞南墙不
回头的愚顽。
“这个世界缺的不是完美的人,而是从心底给出的真心、正义、无畏与同情。”“你把
自己交给繁忙,得到的是踏实,却不是真实。”这两段台词,正是导演李芳芳借着《无
问西东》的四段故事所要表达的。
原本作为2011年清华大学百年校庆的电影,《无问西东》2012年年底就已杀青,没想到
之后就真的“无问西东,就此失踪”。直到6年后,于2018年1月12日公映,第三天票房
已破1.4亿,网络上好评如潮,影院内一片唏嘘。
屏幕上轰轰烈烈的青春与抉择,让许多中年人悄悄抹泪,似乎唯有动荡年代,青春才如
焰火般炫目,正如影片的英文名《Forever Young》。甚至连苛刻的影评人也宁愿放下
冷峻的智力分析,宁愿被煽... 阅读全帖 |
|
s*******w 发帖数: 2257 | 10 [一种声音]去留与荣辱——《南渡北归》笔记【1】
来源: 千里 于 2016-03-29 09:30:56
1948年底,国民党输掉大陆已成定局,只好布局退守台湾。国民政府发出训令:“科学
教育界能搬迁的人、财、物尽量搬迁,先以台湾大学为基础,而后慢慢站稳脚跟,以达
‘求生存、图发展’的目的”。对国民党来讲,黄金、贵重文物的搬迁不是问题,成问
题的是那些士林名流的去留行止。他们知道,在这个问题上,共产党也没有闲着。一场
关乎人心、人才的争夺战开始打响。
争夺战的重点是当时中国教育文化的重镇平津地区。在蒋介石的直接领导下,时任国民
政府教育部长朱家骅和傅斯年、杭立武、蒋经国、陈雪屏等要人于南京紧急磋商谋划了
“平津学术教育界知名人士抢救计划”细节办法,并拟定了“抢救人员”名单:一,各
院校馆所行政负责人;二,因政治关系必离者;三,中央研究院院士;四,在学术上有贡
献并自愿南来者。
听风观涛,平津地区学人内心五味杂陈。
回想1937年7月末,北京沦陷,何基沣将军撤离北平时面对学生曾喊出了“同学们!北平
——我们一定会打回来的!”的誓言。因此,在随后按照国民政府教育部统一安排而撤
离平津的教... 阅读全帖 |
|
P******l 发帖数: 1648 | 11 张凯律师 || 清华已往,唯有西东
Original 2018-01-30 张凯律师 张凯律师
《无问西东》是为清华大学百年校庆拍的献礼片。
它记录着清华大学作为几代人的名校,思想和精神的传承。
“立德立言,无问西东”,本是清华的校歌,也表达着清华自由、独立的学术精神。
1
传说中的校训
相传,清华大学原来的校训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独立精神,自由思想”。
无文字考据,但此流传甚广。
之后,发生了什么大家都知道,他的校训是:“又红又专”、“听话出活”……。
到了20世纪九十年代,原相传的十六字的校训,变为了八字校训确立下来: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该校训一直延续到如今。
何以清华大学会有相传的十六字校?
那没有刻在石头上的“校训 “:“独立精神,思想自由”,何以被口口相传?
2
大师云集的清华
《无问西东》里,我们看到的,正是在“独立精神,思想自由”之下的清华。
那是何等辉煌、炫目。
清华校长梅贻琦有句名言:大学,非大楼也,是大师也。
在那个风起云涌的大时代,清华,也真的成了大师风云际会的地方。
影片里,我们看到了的清华人是:梁思成、林徽因、梁启超、王国维、徐志摩、孙立人
、冯友... 阅读全帖 |
|
s*******w 发帖数: 2257 | 12 只有读书可以忘记打牌,只有打牌可以忘记读书
2009-1-16 9:50:41 来源: 南都周刊
国学大师梁启超一语中的,算是道破文化名人们对麻将乐此不疲的玄机,而名人与麻将
的不解之缘,也留下了诸多趣闻轶事。
南都周刊编辑:罗灿 资料整理|云侠
名人麻事
梁启超 因“四人功课”推掉演讲
梁启超提倡趣味主义的人生观,他认为“凡属趣味,我一概都承认它是好的”,但
趣味的标准不在道德观念,而必须是“以趣味始,以趣味终”,“劳作、游 戏、艺术
、学问”都符合趣味主义的条件,赌钱、吃酒、做官之类则非。就他的标准而言,麻将
显然也是种“趣味”的游戏。1919年,梁启超从欧洲回国,有一 次几个知识界的朋友
约他某天去讲演,他说:“你们订的时间我恰好有四人功课。”有来客不解,听他解释
后方知,原来就是约了麻局。
梁实秋在清华念书时,就曾听说过梁启超的一句名言:“只有读书可以忘记打牌(
此指麻将),只有打牌可以忘记读书。”麻将对梁启超的诱惑力、吸引力之 大,可以
想见。而坊间也有任公曾发明三人与五人麻将的玩法,以及他能快速解牌的传说。他的
很多社论文章都是在麻将桌上口授而成。
梅贻琦 “看竹”胜率不足... 阅读全帖 |
|
|
|
o********e 发帖数: 218 | 15 清华校史、西南联大校史乃至中国学术界,梅贻琦是一个不能绕过去的名字。
梅贻琦不爱讲话,所以有个外号,叫“寡言君子”。他是清华学生,后来考上庚款生出
国留学,回国后就在清华任教。
作为教育家的梅贻琦鼓励学生勤恳学习,并不希望他们去谈口号,谈政治,但学生不听
取他的建议,被抓了,他去保释,劝解,再被抓,他再去谈判,去保释,学生组织的激
进活动,他不禁止,不参与,不干涉。
西南联大成立,联大的校务委员会有三个人,除了梅贻琦,还有北大校长蒋梦麟,南开
校长张伯苓。
尽管论资历论年纪,梅贻琦是排末位的,但实际主政联大的还是梅贻琦。梅校长主管联
大不是因为雷厉风行有主见,而是很少发表主见,只有一句“吾从众”,所以当时有一
句打油诗,讲梅贻琦的口头禅:
大概或者也许是,不过我们不敢说,可是学校总认为,恐怕仿佛不见得。
1949年撤退台湾,蒋介石派飞机来接各位学者,第一批中,有胡适等人,没有梅贻琦。
他拿着行李等待,依然宠辱不惊。
电影里,梅贻琦是祖峰扮演的,形神兼备,相似度高达99%。
祖峰老师扮演的梅贻琦曾劝说陈楚生扮演的学生吴岭澜转系。这个学生的英文和国文几
乎满分,物理却拿了个不及格。
这种偏... 阅读全帖 |
|
h*d 发帖数: 19309 | 16 【 以下文字转载自 NewExpress 讨论区 】
发信人: piao (Gone with the Wind), 信区: NewExpress
标 题: Re: ★★历百年沧桑¤盼清华新生★★
发信站: 水木社区 (Sun Apr 24 00:25:35 2011), 站内
清华治学精神: 行胜于言
文汇报 2005-11-03
近百年来,清华大学可谓人才辈出,硕果累累。“清华精神”的核心是“务实”,
清华人奉行的准则就是“行成于思,行胜于言”。这一传统的形成轨迹,值得我们作认
真的探寻。当初,清华国学院一建立,主 任吴宓就宣称本院与其他大学不同之处即在
于重视“科学方法”。而清华改大学是在上世纪20年代的“科学与玄学”论战之后,科
学优势正在上扬。梅贻琦到任后,办校重“科学家的眼光和态度”,主张一切以事实为
出发点。解放后的几位清华大学校长也都明确提出继承发扬严谨、科学的传统。蒋南翔
在1958年“大跃进”以及“文革”中多次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对
清华的干部、教师队伍有深刻影响。这都保证了务实精神的发扬。
“终身校长”梅贻琦
1909年夏,清政... 阅读全帖 |
|
h*d 发帖数: 19309 | 17 发信人: whose (张德平), 信区: TsinghuaCent
标 题: 叶企孙与清华大学 ZZ
发信站: 水木社区 (Wed May 4 21:56:56 2011), 站内
1999年9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在北京召开大会,隆重表彰研制“两弹
一星”的功臣,共有23位科学家获得“两弹一星功勋勋章”。分别是:于敏、王大珩、
王希季、朱光亚、孙家栋、任新民、吴自良、陈芳允、陈能宽、杨嘉墀、周光召、钱学
森、屠守锷、黄纬禄、程开甲、彭桓武;(追授)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
钱骥、钱三强、郭永怀。其中王淦昌、赵九章、钱三强、王大珩、彭桓武、屠守锷、邓
稼先、朱光亚等最著名的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都是叶企孙曾亲自指导过的学生。
而周光召、程开甲、钱骥、于敏等,则是叶企孙学生的学生。
生于上海的叶企孙1913年考入清华学校,1918年清华学校毕业,入美国芝加哥大学物理
系就读。1920年获硕士学位,转赴哈佛大学研究院攻读实验物理。1923年获哲学博士学
位,旋即旅游考察欧洲各国的著名大学,并寻访与国际一流大师交流。1924年,叶企孙
回国,应东南大学之聘,... 阅读全帖 |
|
C********g 发帖数: 9656 | 18 【 以下文字转载自 THU 讨论区 】
发信人: htd (孩儿她爹), 信区: THU
标 题: 王彬彬:谁是“反动教授”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Fri Jan 21 11:27:18 2011, 美东)
王彬彬:谁是“反动教授”
在旧书店购得一册《清华大学校史稿》,清华大学校史编写组编著,中华书局1981年2
月第一版。随便翻阅中,觉得隐约其辞、语焉不详之处颇多。例如,对“西安事变”爆
发后的校内情况,《清华大学校史稿》有这样的叙述:“北平学生举行‘一二一二’示
威游行的同一天,发生了‘西安事变’。张学良、杨虎城两将军将蒋介石扣留,要求停
止内战,团结抗日。消息传来,人心大快。校内一部分反动教授和右派学生则垂头丧气
,如丧考妣,有的破口大骂,以至变态似地发狂,四处寻衅。”①(下引此书只注明页
码)这种表现的“右派学生”,当然已难一一确认姓甚名谁。但这种表现的“反动教授
”,要弄清楚却并不困难。不过,我们不忙着揭开谜底。还是先从“一二九”学生运动
后,清华大学的师生关系说起。
一
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清华的学生运动是特别有声有色的。清华不但成为北平学生
运动的中心,甚至也... 阅读全帖 |
|
c*********d 发帖数: 9770 | 19 我回去与否呢?最后我决定了,中国是我的祖国,我的家乡,我是穷人出身,革命有利
于穷人。而且,我想我可以做一些对于中国数学来说是重要的事情。——华罗庚
1950年3月27日,中国各大城市的报纸在醒目位置刊登了一条新闻:“闻名全世界的我
国数学家华罗庚教授,已于本月16日自美国返抵首都北京,并已回清华大学任教。华氏
系于1946年应美国伊利诺大学之聘,前往讲学。华氏回到清华大学以后,受到该校学生
的热烈欢迎。华氏在回国途中曾发表一封信给留美学生的公开信,号召留美学生回国为
伟大的祖国建设和发展而努力。”
这则新闻中的一句话与史实不符:“华氏系于1946年应美国伊利诺大学之聘,前往讲学
”。真实的情况是:1946年7月,华罗庚和曾昭抡两位教授,带领孙本旺、唐敖庆、朱
光亚、王瑞駪等学生一行7人,从上海登船前往美国,并非讲学,而是受民国政府派遣
,赴美考察原子能科学。
1950年3月11日,新华社向全世界播送了华罗庚在归国途经香港时写下的《致中国全体
留美学生的公开信》。信中写道:“梁园虽好,非久居之乡,归去来兮”,这句话在当
时的留学生中引起相当共鸣,余音绕梁,回荡至今。
如今,我看见:历史... 阅读全帖 |
|
c*********d 发帖数: 9770 | 20 【 以下文字转载自 Returnee 讨论区 】
发信人: chinabbsdad (张果老他爹), 信区: Returnee
标 题: 王丹红:1950年代华罗庚回国前后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at Sep 2 09:26:57 2017, 美东)
我回去与否呢?最后我决定了,中国是我的祖国,我的家乡,我是穷人出身,革命有利
于穷人。而且,我想我可以做一些对于中国数学来说是重要的事情。——华罗庚
1950年3月27日,中国各大城市的报纸在醒目位置刊登了一条新闻:“闻名全世界的我
国数学家华罗庚教授,已于本月16日自美国返抵首都北京,并已回清华大学任教。华氏
系于1946年应美国伊利诺大学之聘,前往讲学。华氏回到清华大学以后,受到该校学生
的热烈欢迎。华氏在回国途中曾发表一封信给留美学生的公开信,号召留美学生回国为
伟大的祖国建设和发展而努力。”
这则新闻中的一句话与史实不符:“华氏系于1946年应美国伊利诺大学之聘,前往讲学
”。真实的情况是:1946年7月,华罗庚和曾昭抡两位教授,带领孙本旺、唐敖庆、朱
光亚、王瑞駪等学生一行7人,从上海登船前往美国,并非讲学,而是... 阅读全帖 |
|
s*******w 发帖数: 2257 | 21 1948年底,傅作义将军息兵,共产党军政人员开始驻入北平。梅贻琦和当时许多大知识
分子一样,面临着走还是留的选择。关于这一点,许多人的记忆并不相同。据梅的学生
袁随善回忆,大概是在1955年,梅贻琦和夫人韩咏华路过香港,主动地跟他说起当时离
开的情形:“1948年底国民党给我一个极短的通知,什么都来不及就被架上飞机,飞到
南京。当时我舍不得也不想离开清华,我想就是共产党来,对我也不会有什么,不料这
一晃就是几年,心中总是念念不忘清华。”梅贻琦的选择,是基于他对共产党的一种判
断,梅虽然没有做过不利于共产党的事情,甚至可以说,他为了保护学校而保护过共产
党员的学生,从而使学校正常的教学不致受到影响。他不相信马克思列宁主义,也不认
同中国共产党。与诸多当时离开大陆的知识分子相比,梅贻琦的选择更具有代表性,因
为他不存在所谓的人身安全的问题,周恩来和吴晗都曾经表示希望梅贻琦留下来,这也
代表了当时共产党的态度。但是梅贻琦还是遵从了自己的判断,联想到储安平“自由在
国民党统治下是可大可小,而在共产党统治下是可有可无”的话,我们可以说梅的判断
和选择代表了当时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对于时局的看法。 |
|
h*d 发帖数: 19309 | 22 王彬彬:谁是“反动教授”
在旧书店购得一册《清华大学校史稿》,清华大学校史编写组编著,中华书局1981年2
月第一版。随便翻阅中,觉得隐约其辞、语焉不详之处颇多。例如,对“西安事变”爆
发后的校内情况,《清华大学校史稿》有这样的叙述:“北平学生举行‘一二一二’示
威游行的同一天,发生了‘西安事变’。张学良、杨虎城两将军将蒋介石扣留,要求停
止内战,团结抗日。消息传来,人心大快。校内一部分反动教授和右派学生则垂头丧气
,如丧考妣,有的破口大骂,以至变态似地发狂,四处寻衅。”①(下引此书只注明页
码)这种表现的“右派学生”,当然已难一一确认姓甚名谁。但这种表现的“反动教授
”,要弄清楚却并不困难。不过,我们不忙着揭开谜底。还是先从“一二九”学生运动
后,清华大学的师生关系说起。
一
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清华的学生运动是特别有声有色的。清华不但成为北平学生
运动的中心,甚至也成为全国学生运动的发源地。这当然与中共地下党在清华的苦心经
营分不开。《清华大学校史稿》说:“1934年朱理治担任河北省委书记时,北平地下党
员不过十来人,清华就有党员四五位。” (第252页)后来的几年问,当然大大发展... 阅读全帖 |
|
C********g 发帖数: 9656 | 23 http://www.chinaelections.org/newsinfo.asp?newsid=203881
作者:谢泳
来源:作者博客
来源日期:2011-4-6
本站发布时间:2011-4-6 19:52:52
各位同仁、各位朋友:
非常高兴有机会在美丽的珠海和诸位交流学术。今天我想谈的是从西南联大的历史
经验试答钱学森之问。所谓钱学森之问,来源于去年温家宝总理看望钱学森时,钱学森
提出的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后来被简化为钱学森之问,它的核心内容是:为什么1949年
后中国大学教育中没有培养出创新人才。我想从西南联大的历史经验来试着回答这个问
题。
西南联合大学,是抗战前由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和私立南开大学三所大学
,联合组成的一所大学,现在公认这个大学办得比较成功,人们从各种角度寻找原因。
我们找来找去,我想还是要从1949年以前,中国基本的文化制度这个角度,来探索这所
大学的成功,可能是一个比较符合事实的角度。
诸位知道,1949年以前,中国社会的文化制度虽然也有一定缺陷,但大体上和世界
文明主流还是同步的。这个同步的标志就是,那时中国的新闻制度,中国的出版制度和
中国的... 阅读全帖 |
|
l*****l 发帖数: 4170 | 24 2011清华百年校庆,借用人民大会堂为会场,党中央常委六人出席,给出了全国大学校
庆的最高规
格。还有一天举办蒋南翔(1913-1988)教育思想报告会。出任清华校长达十四年的蒋
南翔被誉为中
国最著名的教育家。除了文革中遭受猛烈冲击之外,蒋南翔一直受到党政喉舌的推崇和
褒奖,身后亦
备及哀荣。在风高浪险的中共文教系统中这样的高级干部相当比较少。原因在哪里?概
括地说,蒋南
翔身体力行为中国共产党打造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党化教育系统。这套模式对于中国教育
到底意味着什
么?功过如何?
1. 院系调整的贯彻样板
1949年清华是否继承了原来清华的传统?按照梅贻琦校长“大学非大楼之谓也,乃大师
之谓也”说
法,应该说是。因为除了胡适和梅贻琦飞往台湾以外,重要教授都留在了北平,冯友兰
、吴晗、季羡
林、雷海宗、潘光旦、曾昭抡、叶企孙、黄万里……这样一流的人才阵容是足以担当清
华的传统和盛名
的。但是,中国高等教育走向衰败的第一个重要步骤就是1952年的院系调整。决策当然
是中共中央作
出的。实行者却是以蒋南翔为代表的一批党化知识干部。清华最为典型,从一所文理兼
顾,享誉世界
的综合性大学忽然被调... 阅读全帖 |
|
P******l 发帖数: 1648 | 25 【 以下文字转载自 THU 讨论区 】
发信人: Primeval (waaaowao), 信区: THU
标 题: 你所不了解的——清华大学的信仰渊源!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ue Mar 6 00:25:07 2018, 美东)
2017-08-26 赵征 生命季刊
清华校友信仰见证集(前言)
文/赵征
编者按:本文为赵征姊妹为“清华校友信仰见证集”所写的前言。正如她文中所述:“
纵观清华的百年校史,神的真理和恩典从未间断,仿佛清源活水穿越水木春秋,浇灌众
多学子的心灵。”从这部见证集中,我们看到了神在清华百年历史中的奇妙作为。本刊
从今日起,将陆续播发“清华校友信仰见证集”中的美好见证。
前言
呈现在您眼前的这本文集是我们三十位清华校友讲述的自己的人生故事,是茫茫人海中
一群普通学子探索人生终极问题的心灵历程。在中国绵延几千年的尚学文化里,我们从
小就别无选择地踏上了遥遥的治学之路。从小学到大学,过五关、斩六将,来到了清华
大学深造。我们只知治学好──治学不仅可以成就自己的事业,也可以造福人类。但是
,治学之路的尽头在哪里呢?当我们走到人生尽头时,一生治学的成果可... 阅读全帖 |
|
s*******w 发帖数: 2257 | 26 说起西南联大,现在人们多会把目光聚焦在当年的三个常务委员梅贻琦、蒋梦麟和张伯
苓身上。不过,细究起来,当年蒋梦麟和张伯苓多在重庆参加政府要事,对于偏居一隅
的西南联大,没有表现出多少具体的作为。他们对于西南联大的影响,毋宁说是过去在
北大、南开时期教育理念的延续。关于这一点,有诸多事例可以举证:在西南联大组创
初期,张伯苓就对曾经当过自己学生的梅贻琦说:“我的表你戴着。”当时社会声望和
政治地位均高于梅贻琦的蒋梦麟校长,则秉着“对于联大事务不管即是管”的超然姿态
。不过,在两位前辈这样的姿态背后,其实也隐藏着极为现实的考虑,当时,“论设备
、论经费、论师生的人数,都是清华最多,依世俗的眼光来看,这一联(合),清华是
划不来的,反面看来也可以说,清华在联大占了压倒的优势。”如此看来,由三校长组
成的常委会,大部分时间由梅贻琦担任主席,主持日常校务,并非出自君子之间的谦让
或者是年轻者应该多负担责任。而对于梅贻琦来说,虽然之前已经出任清华大学的校长
,但是西南联大却是其一生中最为关键的时期之一,代表着其教育思想之大成的《大学
一解》,就是在西南联大时期完成的。 |
|
s*******w 发帖数: 2257 | 27 谢泳:知识分子退步了 西南联大的当代意义
武际可按:近年来许多人在议论世界第一流大学,大学教育的前景和现状。这里转载厦
门大学谢泳教授在《世纪大讲堂》的一个报告:谢泳:知识分子退步了 西南联大的当
代意义。也许会对理解这个论题有些帮助。
谢泳,1961年出生,山西省榆次市人。1983年毕业于山西晋中师专英语专业,毕业后留
校任校报编辑。1986年调入山西省作家协会《批评家》杂志社任编辑,主要研究中国当
代报告文学。1989年后在山西省作家协会理论研究室工作,后任《黄河》杂志社副主编
,转而研究储安平与《观察》周刊、西南联大和中国现代知识分子问题。出版过《逝去
的年代》、《储安平与观察》、《清华三才子》、《血色闻一多》等著作。
2007年谢泳受聘厦门大学教授。
以下是谢泳报告的全文。
谢泳:知识分子退步了 西南联大的当代意义
2008年10月09日 10:17凤凰网专稿【大】 【打印】 中 小
相关标签:
[王鲁湘] [西南联大] [谢泳] [世纪大讲堂]
王鲁湘:欢迎走进《世纪大讲堂》,这里是思想的盛宴,这里是学术的殿堂。70年前的
4、5月份,应该是一个值得我们怀念的季节,人... 阅读全帖 |
|
s*******w 发帖数: 2257 | 28 江沛:蒋介石与张伯苓及南开大学
来源: 《民国档案》 2011年01期 发稿时间: 2013-03-29 18:03
江沛
《民国档案》 2011年01期
在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史上,南开大学算是一个“异类”。不仅在于它是民国时期
私立大学中的佼佼者,名师集合,人才辈出,更在于其虽于抗战炮火中毁于一旦,却又
能依赖舆论及政治力量的运作得与北大、清华联合并肩且跻身国立,摆脱办学困窘并时
来运转。其实,南开命运转机的背后,既有蒋介石欣赏、尊重张伯苓执掌南开的教育理
念和利用张氏树立政府形象的政治意图,有校长张伯苓对蒋介石主导国民党政权的支持
及由此对蒋介石所发挥的影响力,有蒋介石视南开大学为战时中国文化不屈标志的态度
,当然也有蒋介石与张伯苓长期相交相知而日见加深的友情。
一、教育理念近似而惺惺相惜
私立南开学校的成长、南开大学的发展,源于早期严修、张伯苓在“教育救国”潮
流中的理性思考与执着追求。严修、张伯苓早期先后考察过日本大中小学教育、美国的
大学教育,特别强调大学对于近代中国崛起的使命,当年在南开所提倡的“文以治国、
商以富国、理以强国”的学科布局正源于此。此外,张伯苓又把对人精神... 阅读全帖 |
|
s*******w 发帖数: 2257 | 29 江沛:蒋介石与张伯苓及南开大学
来源: 《民国档案》 2011年01期 发稿时间: 2013-03-29 18:03
江沛
《民国档案》 2011年01期
在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史上,南开大学算是一个“异类”。不仅在于它是民国时期
私立大学中的佼佼者,名师集合,人才辈出,更在于其虽于抗战炮火中毁于一旦,却又
能依赖舆论及政治力量的运作得与北大、清华联合并肩且跻身国立,摆脱办学困窘并时
来运转。其实,南开命运转机的背后,既有蒋介石欣赏、尊重张伯苓执掌南开的教育理
念和利用张氏树立政府形象的政治意图,有校长张伯苓对蒋介石主导国民党政权的支持
及由此对蒋介石所发挥的影响力,有蒋介石视南开大学为战时中国文化不屈标志的态度
,当然也有蒋介石与张伯苓长期相交相知而日见加深的友情。
一、教育理念近似而惺惺相惜
私立南开学校的成长、南开大学的发展,源于早期严修、张伯苓在“教育救国”潮
流中的理性思考与执着追求。严修、张伯苓早期先后考察过日本大中小学教育、美国的
大学教育,特别强调大学对于近代中国崛起的使命,当年在南开所提倡的“文以治国、
商以富国、理以强国”的学科布局正源于此。此外,张伯苓又把对人精神... 阅读全帖 |
|
h*d 发帖数: 19309 | 30 http://news.sina.com.cn/c/2011-04-22/043522337359.shtml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4月22日04:35 北京日报
钱学森1935年公派留学美国的志愿书。 钱学森1935年公派留学美国的志愿书。
杨振宁1938年入学的学生履历片。摄影 赵琬微 杨振宁1938年入学的学生履历
片。摄影 赵琬微
时间毯 时间毯
院士林 院士林
1945年,叶企孙教授批改的李政道的电磁学试卷。 1945年,叶企孙教授批改的
李政道的电磁学试卷。
1936年清华物理系师生合影 1936年清华物理系师生合影
今天上午,即将迎来百岁华诞的清华大学又收到一份厚礼,由校友捐资兴建的新清
华校史馆正式落成开放。经过历时五年的收集整理汇集而成的清华百年史,今起永久展
出。从晚清到民国,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从新中国成立再到如今的飞速发展,每一
个历史瞬间,都有清华学子的身影。
今天开馆的校史展不仅包括近千幅图片,还收集了提到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学习工
作表现优秀的清华大学1965年写给北京市委、教育部有关政治辅导员的报告... 阅读全帖 |
|
l*****l 发帖数: 4170 | 31 【 以下文字转载自 History 讨论区 】
发信人: liucarl (盛笑笑), 信区: History
标 题: 彭小明:清华蒋南翔模式评述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Mon May 23 19:55:49 2011, 美东)
2011清华百年校庆,借用人民大会堂为会场,党中央常委六人出席,给出了全国大学校
庆的最高规
格。还有一天举办蒋南翔(1913-1988)教育思想报告会。出任清华校长达十四年的蒋
南翔被誉为中
国最著名的教育家。除了文革中遭受猛烈冲击之外,蒋南翔一直受到党政喉舌的推崇和
褒奖,身后亦
备及哀荣。在风高浪险的中共文教系统中这样的高级干部相当比较少。原因在哪里?概
括地说,蒋南
翔身体力行为中国共产党打造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党化教育系统。这套模式对于中国教育
到底意味着什
么?功过如何?
1. 院系调整的贯彻样板
1949年清华是否继承了原来清华的传统?按照梅贻琦校长“大学非大楼之谓也,乃大师
之谓也”说
法,应该说是。因为除了胡适和梅贻琦飞往台湾以外,重要教授都留在了北平,冯友兰
、吴晗、季羡
林、雷海宗、潘光旦、曾昭抡、叶企孙、黄万里……这样一流的人... 阅读全帖 |
|
P******l 发帖数: 1648 | 32 2017-08-26 赵征 生命季刊
清华校友信仰见证集(前言)
文/赵征
编者按:本文为赵征姊妹为“清华校友信仰见证集”所写的前言。正如她文中所述:“
纵观清华的百年校史,神的真理和恩典从未间断,仿佛清源活水穿越水木春秋,浇灌众
多学子的心灵。”从这部见证集中,我们看到了神在清华百年历史中的奇妙作为。本刊
从今日起,将陆续播发“清华校友信仰见证集”中的美好见证。
前言
呈现在您眼前的这本文集是我们三十位清华校友讲述的自己的人生故事,是茫茫人海中
一群普通学子探索人生终极问题的心灵历程。在中国绵延几千年的尚学文化里,我们从
小就别无选择地踏上了遥遥的治学之路。从小学到大学,过五关、斩六将,来到了清华
大学深造。我们只知治学好──治学不仅可以成就自己的事业,也可以造福人类。但是
,治学之路的尽头在哪里呢?当我们走到人生尽头时,一生治学的成果可以使我们的心
灵充满平安和满足吗?
与清华同龄的百岁校友杨绛先生曾在回忆录《我们仨》的结尾发出了一个凄凉的叹息:
人间也没有永远。我们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个可以安顿的居处。但老病相催,我们
在人世道路上已经走到尽头了。…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作‘我们家... 阅读全帖 |
|
c*********2 发帖数: 3402 | 33 http://my.cnd.org/modules/wfsection/article.php?articleid=30957
周启博
从友人借得一套“世纪清华”丛书(以下称丛书),洋洋三册,逾1300页,内容囊括
1911年庚款建校到现在的人和事,时间跨越90余年,空间涵盖中国和欧美,蔚为壮观。
由于父母曾任教清华和北大,我自小在清华和相邻的北大居住并上清华附属小学和附属
中学,后来在1963至1968期间就读清华,又于1978到1983年期间在清华作研究生和助教
,因而从普通学生和雇员的角度,对清华有些观察和了解。丛书详细列举了90多年来清
华大事和成就,令毕业生和教工同人发思古之幽情。然而掩卷沉思,我感到丛书有意回
避了一些不能忘记的事实,忽略了显而易见的历史结论,愿提出我的一些看法,俾能拾
遗补阙。
(1)教育独立局面在1949年逆转
现代民主社会中,教育如军队一样是国家公器,不是执政党私产。教育首要目的是教学
生如何做人,做独立思考的公民,其次才是传授专业知识技能。清华1928年成立大学,
到1937年成为世界知名大学,主要原因是大学能独立于政府及执政党,由教授治校。中
共自... 阅读全帖 |
|
c*********2 发帖数: 3402 | 34 【 以下文字转载自 ChinaNews 讨论区 】
发信人: communipig2 (豬2), 信区: ChinaNews
标 题: 教育不应是一党私产——从“世纪清华”丛书说起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Wed Dec 14 07:54:22 2011, 美东)
http://my.cnd.org/modules/wfsection/article.php?articleid=30957
周启博
从友人借得一套“世纪清华”丛书(以下称丛书),洋洋三册,逾1300页,内容囊括
1911年庚款建校到现在的人和事,时间跨越90余年,空间涵盖中国和欧美,蔚为壮观。
由于父母曾任教清华和北大,我自小在清华和相邻的北大居住并上清华附属小学和附属
中学,后来在1963至1968期间就读清华,又于1978到1983年期间在清华作研究生和助教
,因而从普通学生和雇员的角度,对清华有些观察和了解。丛书详细列举了90多年来清
华大事和成就,令毕业生和教工同人发思古之幽情。然而掩卷沉思,我感到丛书有意回
避了一些不能忘记的事实,忽略了显而易见的历史结论,愿提出我的一些看法,俾能拾
遗补阙。
(1)... 阅读全帖 |
|
M******a 发帖数: 6723 | 35 2016-09-05于建嵘的东书房
摘要:大学之所以立于世,是因为大学精神。大学是传承与创新的机构,传承的是文明
,创新的是知识和思想!是之谓:科教重地,人文秀区。一个大学之所以著名,是其弘
扬的精神为人类的发展闪烁了应有的光芒!正如杨福家院士所说:“大学之所以称之为
大学,关键在于他的文化存在和精神存在。大学文化是追求真理的文化,是严谨求实的
文化,是追求理想和人生抱负的文化,是崇尚学术自由的文化,是提倡理论联系实际的
文化,是崇尚道德的文化,是大度包容的文化,是具有强烈批判精神的文化。
作者丨闫恩虎(经济学教授)
转自丨中国社会学
二十多年前,听北京的几位教授在一块闲聊,有点炫耀各自学校的光荣。清华教授说×
×领导人是清华毕业的;人民大学教授说××领导人可以说是人大校友。北大教授平静
中有点不屑:“我们北大没出过什么大人物,70多年前有两个教授发起成立了一个政党
,就是现在宪法上写的执政党;有个图书管理员觉得寂寞,到南方搞农民运动,发动秋
收起义,头像现在挂在天安门城楼上;还有一位讲师写了几本小说,叫《阿Q正传》、
《狂人日记》等,现在全世界都在研究他”。大家一阵唏嘘,片刻沉默。不... 阅读全帖 |
|
M******a 发帖数: 6723 | 36 http://hx.cnd.org/?p=129926
作者:闫恩虎(经济学教授)
来源:中国社会学
摘要:大学之所以立于世,是因为大学精神。大学是传承与创新的机构,传承的是文明
,创新的是知识和思想!是之谓:科教重地,人文秀区。一个大学之所以著名,是其弘
扬的精神为人类的发展闪烁了应有的光芒!正如杨福家院士所说:“大学之所以称之为
大学,关键在于他的文化存在和精神存在。大学文化是追求真理的文化,是严谨求实的
文化,是追求理想和人生抱负的文化,是崇尚学术自由的文化,是提倡理论联系实际的
文化,是崇尚道德的文化,是大度包容的文化,是具有强烈批判精神的文化。
二十多年前,听北京的几位教授在一块闲聊,有点炫耀各自学校的光荣。清华教授说×
×领导人是清华毕业的;人民大学教授说××领导人可以说是人大校友。北大教授平静
中有点不屑:“我们北大没出过什么大人物,70多年前有两个教授发起成立了一个政党
,就是现在宪法上写的执政党;有个图书管理员觉得寂寞,到南方搞农民运动,发动秋
收起义,头像现在挂在天安门城楼上;还有一位讲师写了几本小说,叫《阿Q正传》、
《狂人日记》等,现在全世界都在研究他”。大家一... 阅读全帖 |
|
发帖数: 1 | 37 柏林洪堡大学
一
大学思想家洪堡认为,大学主要的任务是修养和科学。重温洪堡的教导,有助于对陷入
泥沼的当代大学进行必要的反省。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陈洪捷先生,对德国的大学思想具有深刻的研究。陈洪捷先生认为,
洪堡的大学思想,可以称之为典型的德国古典大学思想。洪堡就任普鲁士教育负责人期
间,促成了柏林大学的创建。柏林大学在世界大学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现代大学的传
统渊源于柏林大学,柏林大学注重教学与研究相结合,德国一度成为世界学术的中心,
岂偶然哉!
洪堡围绕柏林大学的建立,在1809年—1910年间,写出《柯尼斯堡学校计划》、《立陶
宛学校计划》、《文化和教育司工作报告》和《论柏林高等学术机构的内部和外部组织
》。普鲁士教育掌门人的身份和洪堡与生俱来的人文情怀之间,存在着深刻的紧张关系
。阅读洪堡文献,那种紧张可以说无处不在,以至于有意无意间,流淌书不尽言、言不
尽意的蕴藉。
威廉·冯·洪堡, 德国学者、政治家和柏林洪堡大学的创始人
洪堡认为:大学的核心是纯粹科学的研究,根据纯科学的要求,大学的基本组织原则有
二:寂寞和自由。“自由是必需的,寂寞是有益的;大学全部的外在组织即以这两点为
... 阅读全帖 |
|
s*******w 发帖数: 2257 | 38 这两个学校之所以能连在一起,窃认为和一个人密不可分,就是梅贻琦。
梅贻琦(1889.12.29-1962.5.19),字月涵,祖籍江苏武进,祖先于明成祖时由江南
迁居北京,后于天津落籍,为梅曾臣长子。第一批庚款留美学生,1914年,由美国伍斯
特理工学院学成归国。
我现在的家,离伍斯特理工学院开车半个小时还不到。找个时间我要去一趟,看看能不
能找到一些梅校长当年的足迹。
1889年(光绪十五年)12月29日,梅贻琦生于天津。在堂兄弟中排行第五。其父中过秀
才,后沦为盐店职员,甚而失业,家境亦每况愈下。
1904年(光绪三十年),南开中学第一期学生。
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入保定高等学堂。
1909年(宣统元年)6月,梅贻琦报考首批庚款留美生,在630名考生中以第六名的成绩
被录取,成为首批赴美留学生47人中的一名。
1910年(宣统二年),进入美国武斯特工学院(Worcester Polytechnic Institute),
习电机工程。
1914年(民国三年),毕业获电机工程学士学位,
1915年(民国四年),春季,留学归国。同年秋季,担任清华学堂物理教师。后任教务
长,暂代... 阅读全帖 |
|
M******a 发帖数: 6723 | 39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ilitary 讨论区 】
发信人: Mayingba (吳鐘學), 信区: Military
标 题: 北大,一艘搁浅在时代洋流的人文巨舰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ue Sep 6 14:50:48 2016, 美东)
2016-09-05于建嵘的东书房
摘要:大学之所以立于世,是因为大学精神。大学是传承与创新的机构,传承的是文明
,创新的是知识和思想!是之谓:科教重地,人文秀区。一个大学之所以著名,是其弘
扬的精神为人类的发展闪烁了应有的光芒!正如杨福家院士所说:“大学之所以称之为
大学,关键在于他的文化存在和精神存在。大学文化是追求真理的文化,是严谨求实的
文化,是追求理想和人生抱负的文化,是崇尚学术自由的文化,是提倡理论联系实际的
文化,是崇尚道德的文化,是大度包容的文化,是具有强烈批判精神的文化。
作者丨闫恩虎(经济学教授)
转自丨中国社会学
二十多年前,听北京的几位教授在一块闲聊,有点炫耀各自学校的光荣。清华教授说×
×领导人是清华毕业的;人民大学教授说××领导人可以说是人大校友。北大教授平静
中有点不屑:“我们北大没出过什么大人物,70... 阅读全帖 |
|
M******a 发帖数: 6723 | 40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ilitary 讨论区 】
发信人: Mayingba (吳鐘學), 信区: Military
标 题: 北大,搁浅在时代洋流的人文巨舰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Wed Sep 28 17:34:09 2016, 美东)
http://hx.cnd.org/?p=129926
作者:闫恩虎(经济学教授)
来源:中国社会学
摘要:大学之所以立于世,是因为大学精神。大学是传承与创新的机构,传承的是文明
,创新的是知识和思想!是之谓:科教重地,人文秀区。一个大学之所以著名,是其弘
扬的精神为人类的发展闪烁了应有的光芒!正如杨福家院士所说:“大学之所以称之为
大学,关键在于他的文化存在和精神存在。大学文化是追求真理的文化,是严谨求实的
文化,是追求理想和人生抱负的文化,是崇尚学术自由的文化,是提倡理论联系实际的
文化,是崇尚道德的文化,是大度包容的文化,是具有强烈批判精神的文化。
二十多年前,听北京的几位教授在一块闲聊,有点炫耀各自学校的光荣。清华教授说×
×领导人是清华毕业的;人民大学教授说××领导人可以说是人大校友。北大教授平静
中有点不屑:“我们北大没出过... 阅读全帖 |
|
c*********2 发帖数: 3402 | 41 【 以下文字转载自 ChinaNews 讨论区 】
发信人: communipig2 (豬2), 信区: ChinaNews
标 题: 教育不应是一党私产——从“世纪清华”丛书说起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Wed Dec 14 07:54:22 2011, 美东)
http://my.cnd.org/modules/wfsection/article.php?articleid=30957
周启博
从友人借得一套“世纪清华”丛书(以下称丛书),洋洋三册,逾1300页,内容囊括
1911年庚款建校到现在的人和事,时间跨越90余年,空间涵盖中国和欧美,蔚为壮观。
由于父母曾任教清华和北大,我自小在清华和相邻的北大居住并上清华附属小学和附属
中学,后来在1963至1968期间就读清华,又于1978到1983年期间在清华作研究生和助教
,因而从普通学生和雇员的角度,对清华有些观察和了解。丛书详细列举了90多年来清
华大事和成就,令毕业生和教工同人发思古之幽情。然而掩卷沉思,我感到丛书有意回
避了一些不能忘记的事实,忽略了显而易见的历史结论,愿提出我的一些看法,俾能拾
遗补阙。
(1)... 阅读全帖 |
|
z**********e 发帖数: 22064 | 42 2015年06月30日21:10
近日,北大清华因招生互掐这事儿也引起小编的强烈兴趣。小编翻箱倒柜找出这些老照
片,结果不看不知道,原来历史上两所高校惺惺相惜的时候还真是不少。可以说,她们
一起经历了中国近现代史上曾经的苦难和辉煌。(栏目编辑:马俊岩)
1898年,京师大学堂成立,校址选在景山东侧的和嘉公主府,离紫禁城咫尺之遥。和嘉
公主是乾隆的四女儿,婚后在此居住。京师大学堂可是“戊戌变法”留下来的唯一成果
,也是中国近代第一所高等学府。图为1902年京师大学堂教师在藏书楼前合影。
清华大学是庚子赔款的产物,这从来都不是秘密。1911年4月29日,清华学堂在清华园
开始上课。这是清华大学历史的开端。清华园是咸丰帝取的名字,这里以前是康熙帝的
行宫熙春园。清华学堂在民国成立后改为清华学校,直到1925年才设立大学部。图为建
成后的清华学堂。
这些人可不是一般人!他们是清华历史上第一批留学生!一共47人,他们都在1909年开
始留洋,其中包括那些在历史上闪闪发光的名字,比如后来的清华校长梅贻琦、中国物
理学的奠基人之一胡刚复等。请各位一边看脸一边看编号再一边找名字吧。
这些人也不是一般人... 阅读全帖 |
|
z**********e 发帖数: 22064 | 43 2015年06月30日21:10
近日,北大清华因招生互掐这事儿也引起小编的强烈兴趣。小编翻箱倒柜找出这些老照
片,结果不看不知道,原来历史上两所高校惺惺相惜的时候还真是不少。可以说,她们
一起经历了中国近现代史上曾经的苦难和辉煌。(栏目编辑:马俊岩)
1898年,京师大学堂成立,校址选在景山东侧的和嘉公主府,离紫禁城咫尺之遥。和嘉
公主是乾隆的四女儿,婚后在此居住。京师大学堂可是“戊戌变法”留下来的唯一成果
,也是中国近代第一所高等学府。图为1902年京师大学堂教师在藏书楼前合影。
清华大学是庚子赔款的产物,这从来都不是秘密。1911年4月29日,清华学堂在清华园
开始上课。这是清华大学历史的开端。清华园是咸丰帝取的名字,这里以前是康熙帝的
行宫熙春园。清华学堂在民国成立后改为清华学校,直到1925年才设立大学部。图为建
成后的清华学堂。
这些人可不是一般人!他们是清华历史上第一批留学生!一共47人,他们都在1909年开
始留洋,其中包括那些在历史上闪闪发光的名字,比如后来的清华校长梅贻琦、中国物
理学的奠基人之一胡刚复等。请各位一边看脸一边看编号再一边找名字吧。
这些人也不是一般人... 阅读全帖 |
|
g********n 发帖数: 2314 | 44 【 以下文字转载自 THU 讨论区 】
发信人: communipig2 (豬2), 信区: THU
标 题: 教育不应是一党私产——从“世纪清华”丛书说起 (转载)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Wed Dec 14 07:55:49 2011, 美东)
发信人: communipig2 (豬2), 信区: ChinaNews
标 题: 教育不应是一党私产——从“世纪清华”丛书说起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Wed Dec 14 07:54:22 2011, 美东)
http://my.cnd.org/modules/wfsection/article.php?articleid=30957
周启博
从友人借得一套“世纪清华”丛书(以下称丛书),洋洋三册,逾1300页,内容囊括
1911年庚款建校到现在的人和事,时间跨越90余年,空间涵盖中国和欧美,蔚为壮观。
由于父母曾任教清华和北大,我自小在清华和相邻的北大居住并上清华附属小学和附属
中学,后来在1963至1968期间就读清华,又于1978到1983年期间在清华作研究生和助教
,因而从普通学生和雇员的角度,对清华有些观... 阅读全帖 |
|
c***s 发帖数: 70028 | 45 在一个接一个上级任命的大学校长空降各个大学的时候,突然之间,教育部出台选校长的新措施,拿出两个教育部直属的大学,东北师大和西南财大,全球遴选校长。在沉闷的教育界,算是制造了一点不大不小的新闻。
当然,全球遴选大学校长,在理论上比行政任命似乎好看得多。因为后者实际上上等于把大学当成了行政单位,校长等于行政官员,当然也没法不这样等于一下,我们的校长都是有行政级别的,有的副部级,有的厅级。一旦做了某些名牌大学的校长书记,就等于是副部长了,做飞机,不仅可以做头等舱,而且有权优先飞。
但是,这样的全球遴选,放在有校董会的国外公立和私立大学,也许是有价值的。这样的大学,即便是教授治校,但校长的优劣,还是能给学校带来很多的好处。一个筹款能力超强的校长,可以给学校弄来很多资金。一个善于协调的各方面关系的校长,可以妥善处理学校各部门与教授的关系,给大学带来一个良好的治学环境。但是,这样的遴选,放在中国,却让人不敢乐观。当然,中国的大学,校长还是有些权力的,在一个整体上人治色彩非常中的国家,一校之长,能力优劣,品质好坏,对学校肯定有影响。但是,我们的大学,整体结构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党委书记在行政级... 阅读全帖 |
|
m****5 发帖数: 1131 | 46 鲜为人知的蒋介石“抢救大陆学人计划 ”(图)
“抢救大陆学人”计划名单上几乎全是清一色当时国内卓有成就的杰出知识份子。
(网络图片)
抢救大陆学人”计划
1948 年12月初,国共内战接近尾声,战局对国民政府十分不利。时任国民政府教育部
代理部长的陈雪屏,奉蒋介石之命由南京紧急飞往北平,召集北大清华校长梅贻琦、胡
适等教授开会,秘密商讨“抢救学人”的实施办法。与此同时,蒋介石亲自指派的飞机
也冒着解放军的炮火飞抵北平,停留在北平南苑机场等待被“抢救者” 登机南飞。
“抢救大陆学人”计划由蒋介石手谕指令傅斯年与朱家骅负责制定,并在具体执行和实
施上由傅斯年、陈雪屏与蒋经国三人组成小组,负责具体“抢救”事宜的研究谋划和具
体操作。
按照蒋介石的指令,此计划中以下学人是要必须“抢救”出来经南京送赴台湾的:一是
大陆各大专院校的负责首长;二是原中央研究院院士;三是因政治原因必须限令离开大
陆高级知识份子;四是在国内外学术上有杰出贡献者,等等。于是,一份经傅斯年、陈
雪屏和蒋经国三人共同商议拟定的“抢救”的名单很快出炉了,名单上几乎全是清一色
当时国内卓有成就的杰出知识份子。
“抢救大陆学... 阅读全帖 |
|
s*******w 发帖数: 2257 | 47 留守大陆学人的悲惨结局
2015-10-18 20:52:03
springdale
springdale
据资料统计,国共内战后期国民政府中央研究院共拥有81位院士,仅有10几位院士跟随
蒋介石去了台湾,而有60余位院士选择继续在大陆。选择离开的知识分子是少数,大多
数还是选择留下来。那么那些留在大陆的学人们,等待他们最后的结局是什么呢?本文
摘自《博客中国》,作者张东园,原题为《鲜为人知的蒋介石〈抢救大陆学人〉计划—
—兼述留守大陆学者的结局》。
陈寅恪与傅斯年
《抢救大陆学人》计划名单上几乎全是清一色当时国内卓有成就的杰出知识份子。
1948年12月初,国共内战接近尾声,战局对国民政府十分不利。时任国民政府教育部代
理部长的陈雪屏,奉蒋介石之命由南京紧急飞往北平,召集北大清华校长梅贻琦、胡适
等教授开会,秘密商讨“抢救学人”的实施办法。与此同时,蒋介石亲自指派的飞机也
冒着解放军的炮火飞抵北平,停留在北平南苑机场等待被“抢救者”登机南飞。
《抢救大陆学人》计划由蒋介石手谕指令傅斯年与朱家骅负责制定,并在具体执行和实
施上由傅斯年、陈雪屏与蒋经国三人组成小组,负责具体“抢救”事宜的... 阅读全帖 |
|
z**********e 发帖数: 22064 | 48 http://www.cnd.org/my/modules/wfsection/article.php%3Farticleid
岳南
1948年11月29日,共产党所属东北野战军会同华北军区主力共100万人,在北平、天津
、张家口地区联合发起平津战役,与国民党军傅作义部60万人展开决战。12月12日,北
平城被解放军包围,南苑机场失守,国民党军气脉已竭,力不能支,平津即将陷落。蒋
介石急派飞机空投手谕致平津守军各军长,以鼓舞士气。手谕末尾以悲壮无奈的口气道
:“固守待援,不成功,便成仁。”13日,北平西效炮声隆隆,解放军发射的弹片从清
华园上空“嗖嗖”掠过,校内师生及家属大为惊恐,纷纷逃跑躲避,清华陷入混乱。鉴
于此情,校方只好宣布停课,师生员工自寻出路。
在国民政府风雨飘摇、大厦将倾的危急时刻,朱家骅、傅斯年、杭立武、蒋经国、
陈雪屏等在蒋介石授意下,于南京紧急磋商谋划“平津学术教育界知名人士抢救计划”
细节办法,很快拟定了“抢救人员”名单。名单包括四类:
(一)各院校馆所行政负责人;
(二)因政治关系必离者;
(三)中央研究院院士;
(四)在学术上有贡献并自愿南来者。
计划既定,立... 阅读全帖 |
|
t**g 发帖数: 3107 | 49 《抢救大陆学人》计划名单上几乎全是清一色当时国内卓有成就的杰出知识份子。
1948年12月初,国共内战接近尾声,战局对国民政府十分不利。时任国民政府教育部代
理部长的陈雪屏,奉蒋介石之命由南京紧急飞往北平,召集北大清华校长梅贻琦、胡适
等教授开会,秘密商讨“抢救学人”的实施办法。与此同时,蒋介石亲自指派的飞机也
冒着解放军的炮火飞抵北平,停留在北平南苑机场等待被“抢救者”登机南飞。
陈寅恪与傅斯年
《抢救大陆学人》计划由蒋介石手谕指令傅斯年与朱家骅负责制定,并在具体执行和实
施上由傅斯年、陈雪屏与蒋经国三人组成小组,负责具体“抢救”事宜的研究谋划和具
体操作。
按照蒋介石的指令,此计划中以下学人是要必须“抢救”出来经南京送赴台湾的:一是
大陆各大专院校的负责首长;二是原中央研究院院士;三是因政治原因必须限令离开大
陆的高级知识份子;四是在国内外学术上有杰出贡献者,等等。于是,一份经傅斯年、
陈雪屏和蒋经国三人共同商议拟定的“抢救”的名单很快出炉了,名单上几乎全是清一
色当时国内卓有成就的杰出知识份子。
《抢救大陆学人》计划结局
然而,在北平的大多数卓有成就的杰出知识份子人各有志,许多人... 阅读全帖 |
|
z**********e 发帖数: 22064 | 50 《抢救大陆学人》计划名单上几乎全是清一色当时国内卓有成就的杰出知识份子。
1948年12月初,国共内战接近尾声,战局对国民政府十分不利。时任国民政府教育部代
理部长的陈雪屏,奉蒋介石之命由南京紧急飞往北平,召集北大清华校长梅贻琦、胡适
等教授开会,秘密商讨“抢救学人”的实施办法。与此同时,蒋介石亲自指派的飞机也
冒着解放军的炮火飞抵北平,停留在北平南苑机场等待被“抢救者”登机南飞。
《抢救大陆学人》计划由蒋介石手谕指令傅斯年与朱家骅负责制定,并在具体执行和实
施上由傅斯年、陈雪屏与蒋经国三人组成小组,负责具体“抢救”事宜的研究谋划和具
体操作。
按照蒋介石的指令,此计划中以下学人是要必须“抢救”出来经南京送赴台湾的:一是
大陆各大专院校的负责首长;二是原中央研究院院士;三是因政治原因必须限令离开大
陆的高级知识份子;四是在国内外学术上有杰出贡献者,等等。于是,一份经傅斯年、
陈雪屏和蒋经国三人共同商议拟定的“抢救”的名单很快出炉了,名单上几乎全是清一
色当时国内卓有成就的杰出知识份子。
《抢救大陆学人》计划结局
然而,在北平的大多数卓有成就的杰出知识份子人各有志,许多人不准备去南京跟蒋... 阅读全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