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s 发帖数: 42149 | 1 罗孚
香港老报人、前香港《大公报》副总编辑罗孚5月2日晨香港病逝。罗孚早年为中共地下党员,受委派留守香港做统战,期间广交朋友,并力促两大武侠小说金庸、梁羽生笔耕不辍,传为佳话。然而1982年罗孚在内地被控间谍罪软禁北京11年,至死未能大白于天下。
罗孚亲属5月2日对外透露,1921年出生于桂林的香港老报人、原香港《大公报》副总编辑罗孚于当天晨病逝香港,享年93岁。
香港《信报》称原名罗承勋的罗孚不仅是新闻界和文化界名人,也是中共左派文斗悍将。他在抗日时期加盟《大公报》,从练习生做起,1948年加入共产党,被派往香港《大公报》工作,升任副总编辑,1950年《新晚报》创刊,罗孚出任总编辑。1967年内地极左思潮蔓延至香港,揭开“反英抗暴”序幕,罗孚担任两报高层的同时,也出任报社斗争委员会执行小组组长,担起文斗大旗,当时他有一句名言“不到赤柱非好汉”。
当年罗孚每日工作二十小时,还全家上阵参与反英抗暴,两名十多岁的儿子海曼和海沙组织战斗队,四处派传单及放“假菠萝”(假手榴弹)。罗孚笔下的《时评》被外国传媒形容为“与红卫兵的大字报”十分相似。
罗孚活跃文坛,出任《新晚报》总编辑期间,一手捧红了... 阅读全帖 |
|
u***************r 发帖数: 11227 | 2 发信人: inews(inews), 信区: Headline
标题: 苏妲己是历史上最冤枉的女人
发信站: BBS未名空间站(Sat Sep 23 09:59:18 2017,GMT)
提起最冤枉的女人,人们首先想到的是窦娥。因为在戏曲里,窦娥蒙受的巨大冤情让老天爷也动容,炎热六月飞起了漫天大雪。而提起红颜祸水、祸国殃民,首先想到的就是助纣为虐的苏妲己。
能够艳惊天下、艳“照”千古,让一代君王倾心倾城再倾国,可以肯定的是,苏妲己定是个美艳无伦的女人。苏妲己的名字妇孺皆知、遗臭千古,但人们对苏妲己的认识,全部停留在故事、演义、传说之中,并没有任何一部所谓的正史专门为苏妲己树碑立传,只能在《左传》和《史记》中,才能见到有关妲己的非常零星的信息,而且她也始终是以配角的身份出现。流传在各种非正规渠道的关于她的所有信息,被明代一个道士许钟琳(也有说是陆西星)收集整理起来,编撰进了神魔小说《封神演义》中。
人们认为,她以一己之容貌,深刻地影响了一个君王,影响了一个王朝的命运和历史进程。所有资料显示,苏妲己并不是中国历史上曾经登上了最高权力宝座的女人:既不是前朝主政的女皇帝,也不是在后宫中实权在握... 阅读全帖 |
|
m********y 发帖数: 21909 | 3 不能说正史要反过来看的。正史就是正史,中国的24史都是下一朝代修上代的历史,那
个时候也没有意识形态,如果说有,那么他们统统认同儒家就是他们共同的意识形态。
如果照你说的,修《明史》的时候,吴三桂进了“贰臣传”,清朝是怎么想的? |
|
l*********y 发帖数: 1011 | 4 “邺城以西”的说法见于正史,但正史不等同于史实 -- 没有任何抬杠的意思。哪怕以
严谨著称的《三国志》,其中有些叙述也很值得推敲。(请参看吕思勉先生的著作)
正是因为“正史不等同于史实”的情况,所以古来魏武墓一直是个传奇,有多种版本的
传说。--这次发掘的一大个人疑惑,就是觉得这个也太too good to be true了。
从内心来说不希望魏武墓被找到。仰望之人身后应该得以安息。 |
|
l*********y 发帖数: 1011 | 5 没有办法,有些人就是相信演绎和野史,认为正史是“自相矛盾,无稽之谈”,并认为
从正史出发就是“书呆”。
关于袁崇焕,正史记载根本没有什么明显自相矛盾的地方,几乎条理清楚。其中关于他
镇守关外的相关战略安排、努尔哈赤死后他与皇太极的书信往来、朝廷的要求与态度、
以及他私杀毛文龙的事情都记载相当清楚。当然,至于其背后动机和出发点,这个可以
讨论。-- 其中关于袁所坚持的“积极防御,以辽治辽,筑城养战”战略,和当时明朝
的国力,尤其是遭遇农民起义有很大关系。
以前讨论吴三桂事情的时候就已经说明,满清入关中国的“天时”与“人和”具有极大
的偶然性。灭亡明朝的最主要力量是大顺李氏集团,这个在史学界几乎是没有争议的。
在整个明朝灭亡的过程中,满清在辽东的存在,可以说很好的牵制住了明朝的军力,而
明朝自身风雨飘摇,内乱丛生,李氏等人一而再的起事造反,国将不国。 |
|
f****i 发帖数: 9419 | 6 正史和是否私人搞出来的没关系(但是一般的大部分史料资料来源确实官方最全),主
要是看史料的可信性、详实程度以及作者在史料陈述中的客观程度。写史的人不可能不
受政治因素影响,但是其中客观的态度占多大比例是要有一个度的。你在里面描述有多
大的自我发挥因素是很重要的,随着自己性子来写,那么就不是倾向性问题而是刻意的
歪曲史料了。比如说魏略,袁子都算是三国魏晋时期的正史了。史料不可能没有倾向性
,但是一般如果通篇胡说八道,自己就没有信用度,就算是正史也会没有信用度。所以
,一般来由信史一说,这个就要看你看得史书多了自己对比,看看谁的信用度太差,然
后自己进行倾向性评价。话说前面几天是个三国话题,陈寿在三国志的态度上基本上摸
黑别人是没什么劣迹的,给魏武帝掩盖点啥也肯定是有的。但是总体来说在史学家里面
还算是比较上乘可信的史料。而且很难得的是,陈寿在蜀汉没有史官和专门史料记载的
情况下收集了各种方面资料写成的蜀书还是比较难得和很大工作量的。 |
|
f****i 发帖数: 9419 | 7 你也可以用信史来分别,一般来说到如今,正史的写作文风和可信度都是经过沉淀的。
野史文风路子更野一点,自我抒情性的东西更多。虽然逻辑不能说正史更可信,但是现
在的结果就是可信度更高一些的一般都给归类到正史了。这就好像你思考古典音乐到底
是啥一样,到底是时间老的叫古典音乐还是经典的音乐都叫古典音乐一样的问题。 |
|
R*****d 发帖数: 1148 | 8 其实这段历史或许可以再挖掘一些东西出来。例如仇士良这个人,虽然为文人们所憎
恨,为正史所唾弃,但却是这段历史的胜利者兼事实上的主角,李训郑注诸君,甚
至于文宗本人,最后都充当了配角--谁让你们失败了呢。然而,正史总是由文人们
来记述的,后世的唐史,无论新旧唐书,都是侧重于为李训郑注做传,相对来说忽
视了他们的敌人。如果我没记错的话,<新唐书>当中仇士良的篇幅倒是尚可--当然
短于李郑--而李训的篇幅又明显长于郑注,毕竟后者连文人的资格都没有。同理,
早于甘露之变三十年的"二王八司马"的受重视程度也远大于俱文珍--特别是柳宗元
和刘禹锡这两个文坛的超重量级人物--没法子,谁让人家发的帖子多呢(你看刘梦得
一组<金陵五题>外加<西塞山怀古>,为你们南京的旅游业作出了多大的贡献啊,南
京人民应该给他老人家立一座铜像或者至少石像什么的吧--当然也许已经立过了,
俺孤陋寡闻而已)。
以鱼朝恩,俱文珍,吐突承璀,仇士良诸公为代表的唐朝后期的宦者专权,或许是
中国历史上最强有力,同时也是影响时间最长的宦者政治,在力度上能与之一较高
下的也许只有秦朝的指鹿为马了,然而赵高只不过一代而终,从作用时间的角... 阅读全帖 |
|
C********g 发帖数: 9656 | 9 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no05/1/170502.shtml
作者:还我锦绣山河 发表日期:2010-8-26 9:09:00
事实上,岳珂书中的很多文献资料其实是他父亲岳霖收集之后留给他的(主要指《金陀
粹编》和《金陀续编》两书)!
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岳飞冤案平反之后,岳飞三子岳霖就承担了整理与其父岳飞
相关文献史料的工作,岳霖收集整理与其父岳飞相关资料距郾城之战不过20多年,原岳
家军的一些军官和士兵健在的还不少!
岳霖临终时将顾杞整理出的那份岳飞传记草稿以及所收集到的关于岳飞的其它一些资料
,一起托付给其三子岳珂,嘱咐他继续其父未竟事业!
1204年(嘉泰四年),今存《金陀粹编》的前二十五卷已经被岳珂整理出来并呈送南宋
朝廷和史官审核!
岳霖为岳飞三子,号商卿。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十—月十五日,生于宜兴唐门军中
,母李氏。
南宋绍兴十一年除夕(公元1142年1月27日)岳飞蒙冤遇害,其时岳霖年仅十二岁。
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宋孝宗即位,岳飞冤案得以平反昭雪,此时岳霖年方三十二
岁。
淳熙五年(1... 阅读全帖 |
|
T****i 发帖数: 715 | 10 关于诛十族及其他
月关
内容比较杂乱,对历史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慢慢看看。
第一版《明史》中记述方孝孺等人之夷族诛死仅用了“丁丑,杀齐泰、黄子澄、方
孝孺,并夷其族”十五字。
而在“四库”版《明史本纪》中则改为了这样的叙述:“丁丑,召方孝孺草登基诏
,孝孺投笔,且哭且骂。帝大怒,泰、子澄亦抗辩不屈。遂与孝孺同磔于市,皆夷其族
”。
很显然,无论是原本还是四库本的《明史》,都没有明成祖夷方孝儒十族的记载。
(关关这里插一句:永乐帝登基的日子是己巳日,之后隔了庚午,辛未,壬申,癸
酉,甲戌,乙亥,丙子整整七日才是丁丑,永乐帝都当了七天皇帝了,又怎么会在七天
后逼着他奸佞榜上第一人的方孝孺给他写登基诏书呢?《明史》四库版替前版增加的这
个情节,可疑乎?)
《明史》从头到尾都由满清皇帝终审定稿。清廷的几位皇帝对《明史》修撰的重视
可谓到了离谱的程度,《明史》每完成一部分,康熙、雍正、乾隆无不仔细审阅,乃至
事无大小地就每个自己所“关心”的细节提出自己的“建议”并让书写者照办。
朱元璋修《元史》只花了两年多时间,蒙元修《宋史》(二十四史中规模最大的一
部史书)也只花了两年多时间,惟独满清,修一部明历... 阅读全帖 |
|
c*****1 发帖数: 3240 | 11 ☆─────────────────────────────────────☆
begonialeaf (秋海棠花叶) 于 (Sat Oct 1 17:02:42 2011, 美东) 提到:
http://www.mitbbs.com/article0/History/31557805_0.html
年初的时候 我曾在本版谈过祖逖的北伐 今天我想来说说魏晋南北朝时期声势最为浩大
的一次北伐 刘裕的北伐 同时刘裕也是在我故乡南京称帝的帝王中 我最崇拜的一位
公元416年八月 刘裕亲率大军 兵分五路 水陆并进 北伐后秦 北府兵能征惯战 骁勇异
常 一路高歌猛进 势如破竹 收复中原 挺进关中 中原百姓 三秦父老 箪食壶浆 以迎王
师 南宋辛弃疾有词赞曰“斜阳草树 寻常巷陌 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 金戈铁马 气吞万
里如虎”
下面我来详细的介绍这五路的情况:
第一路:由王镇恶 檀道济率领步兵自淮 淝进取许昌 洛阳 这一路进军非常顺利 所过
之处皆望风而降 接连攻下项城 许昌 城皋 洛阳守将姚洸开城出降 晋军遂占据洛阳 前
锋进抵潼关
第二路:由沈林子 刘遵考率领水军 与王镇恶的步兵配... 阅读全帖 |
|
C***Y 发帖数: 1323 | 12
实际上一些正史很多都是当权者篡改,有的还不如野史真实。水浒、金庸小说,都是从
一些侧面反映、揭露史实,喻史于小说。展现了当时的民风、民情。
所以还是不要太纠结所谓正史还是小说才能真实反映历史。
宋代的狸猫换太子、烛光斧影,还有近代的吕四娘和雍正无头案、
慈禧毒杀光绪(最近发现光绪的遗发里汞超标),在正史里都不会记载。但是民间
却可以在小说里口碑盛传。 |
|
HQ 发帖数: 19201 | 13 关于乾隆母亲的疑点如下,看起来这个熹妃是钱氏 2vs1 熹妃是钮祜禄氏
乾隆的生母到底是谁一直是个未解之谜。就连正史的记载也是充满矛盾的:正史《永宪
录》卷二记载,雍正元年冬十有二月丁卯,封年氏为贵妃,李氏为齐妃,钱氏为熹妃。
清宫档案《雍正朝汉文谕旨汇编》记载:尊太后圣母谕旨,侧福晋年氏封为贵妃,侧福
晋李氏封为齐妃,格格钱氏封为熹妃。
然而另外一本正史《清世宗宪皇帝实录》雍正元年二月甲子(十四日)记载:奉皇
太后圣母懿旨,侧妃年氏,封为贵妃;侧妃李氏,封为齐妃;格格钮祜禄氏,封为熹妃
。前两条档案是完全吻合的。而第三条档案则显示:“格格钮祜禄氏,封为熹妃”。三
条历史档案中存在着矛盾,按照清宫的规制,整个清王朝都不可能有两个熹妃。即钱氏
就是钮祜禄氏,也就是说乾隆的母亲姓钱,钱姓起源于中国南方,清朝满族人不可能姓
钱,乾隆的母亲是汉族人。但钱氏在《清世宗宪皇帝实录》中为什么成为了钮祜禄氏呢?
有人认为:雍正册封熹妃钱氏时,他还没有秘密立储,到了雍正元年八月十七日,
雍正正式指定弘历为皇太子,而皇太子的母亲需要有一个高贵的满族出身,因此要将熹
妃姓氏篡改为满族贵姓。熹妃钱氏便认四品典... 阅读全帖 |
|
n******5 发帖数: 1990 | 14 以五德终始论解读中国大历史
五德概述
五德是金木水火土五种德行。在中国大历史的语境里,这五种德行是指各王朝核心统治
集团的集体政治心理和政治偏见。
金德:以军事贵族为主,唯重军事实力。好建功立业,杀伐争战。不顾声誉和民意。常
出现于:大王朝的末期,土生金,军阀混战,或者蛮族突起,以金克木,如虎入羊群。
缺点是,军国主义,其成也忽,其亡也速。模范朝代:秦,曹魏,蒙元,南北朝的东魏
,西魏。
火德:纯粹。上下同欲,万众一心,子弟兵军队无往不克。有三种形态,抱团的地方势
力,或者兵民合一的少数民族军队,或者政教合一的军政集团。平民上位,门阀贵族世
家消亡。常出现于:结束军阀混战,消灭本族或蛮族的军事贵族集团,以火融金,越烧
越旺。缺点是,一意孤行,消除异己,杀灭功臣。在民众的起初支持下,容易信心膨胀
,过份消耗实力。模范朝代:西楚(项羽),东吴,隋,明,红朝。
土德:厚德载物,容纳四方。皇族和功臣皆得封地,是唯一可能出现异姓王的时代。各
种人才各类种族都被宽容地接纳,和平共处,使帝国可以短期内达到难以想象的庞大和
繁荣。常出现于:蛮族完成汉化早期。缺点:疆土虽大,直接控制领域小,而土生金,
... 阅读全帖 |
|
n******5 发帖数: 1990 | 15 为什么正史里的五德说法不可取
就因为那是正史。正史都是为本朝政权合法性服务,一会这么说,一会那么说。反正就
是没有人追求真相。 |
|
n******5 发帖数: 1990 | 16 以五德终始论解读中国大历史
五德概述
五德是金木水火土五种德行。在中国大历史的语境里,这五种德行是指各王朝核心统治
集团的集体政治心理和政治偏见。
金德:以军事贵族为主,唯重军事实力。好建功立业,杀伐争战。不顾声誉和民意。常
出现于:大王朝的末期,土生金,军阀混战,或者蛮族突起,以金克木,如虎入羊群。
缺点是,军国主义,其成也忽,其亡也速。模范朝代:秦,曹魏,蒙元,南北朝的东魏
,西魏。
火德:纯粹。上下同欲,万众一心,子弟兵军队无往不克。有三种形态,抱团的地方势
力,或者兵民合一的少数民族军队,或者政教合一的军政集团。平民上位,门阀贵族世
家消亡。常出现于:结束军阀混战,消灭本族或蛮族的军事贵族集团,以火融金,越烧
越旺。缺点是,一意孤行,消除异己,杀灭功臣。在民众的起初支持下,容易信心膨胀
,过份消耗实力。模范朝代:西楚(项羽),东吴,隋,明,红朝。
土德:厚德载物,容纳四方。皇族和功臣皆得封地,是唯一可能出现异姓王的时代。各
种人才各类种族都被宽容地接纳,和平共处,使帝国可以短期内达到难以想象的庞大和
繁荣。常出现于:蛮族完成汉化早期。缺点:疆土虽大,直接控制领域小,而土生金,
... 阅读全帖 |
|
n******5 发帖数: 1990 | 17 为什么正史里的五德说法不可取
就因为那是正史。正史都是为本朝政权合法性服务,一会这么说,一会那么说。反正就
是没有人追求真相。 |
|
L******w 发帖数: 5407 | 18 看靖难之役, 看到后来的结局有些疑惑,感觉朱棣登基后对对手还是比较宽大的,很
多和他打得死去活来的将领都继续用。
于是上网查了一下,原来方孝孺夷十族是假新闻。 这么假的东西,居然当历史到处讲
,中国人的治学态度太不严谨了。
《关于诛十族及其他》
第一版《明史》中记述方孝孺等人之夷族诛死仅用了“丁丑,杀齐泰、黄子澄、方孝孺
,并夷其族”十五字。
而在“四库”版《明史本纪》中则改为了这样的叙述:“丁丑,召方孝孺草登基诏,孝
孺投笔,且哭且骂。帝大怒,泰、子澄亦抗辩不屈。遂与孝孺同磔于市,皆夷其族”。
很显然,无论是原本还是四库本的《明史》,都没有明成祖夷方孝儒十族的记载。
(关关这里插一句:永乐帝登基的日子是己巳日,之后隔了庚午,辛未,壬申,癸酉,
甲戌,乙亥,丙子整整七日才是丁丑,永乐帝都当了七天皇帝了,又怎么会在七天后逼
着他奸佞榜上第一人的方孝孺给他写登基诏书呢?《明史》四库版替前版增加的这个情
节,可疑乎?)
《明史》从头到尾都由满清皇帝终审定稿。清廷的几位皇帝对《明史》修撰的重视可谓
到了离谱的程度,《明史》每完成一部分,康熙、雍正、乾隆无不仔细审阅,乃至事无
大小地就每个自己所... 阅读全帖 |
|
x*********3 发帖数: 1438 | 19 记得岳飞的确是南宋最牛B的军队。当时骑兵野战胜金兵的也就岳飞吧。能不能直倒黄
龙不知道,但完全说包装也不完全正确。
岳飞的那些事不是过几百年几千年的,而是当事人很多都还活着就已经有定论的。正史
记载也不少,当然你要是学轮王那招说正史都胡编的就没啥好说了。另外,正史是元写
的,是不会对一个前朝将领乱吹的。 |
|
f*l 发帖数: 742 | 20 读三国,有一个细节比较罕见,那就是刘备的妻妾曾经两次成为敌对阵营的战利
品,居然能够毫发未损,最后还能“完璧归刘”,这在性资源的掠夺史上应该算是个特
例。是刘备的妻妾相貌太丑,男人瞧不上?还是有其他的什么原因,我们一并来分析分
析。
第一次做战利品的是甘夫人,她是刘备居住在小沛的时候娶的。
《三国志》里叙述:“袁术来攻先主,先主(刘备,下同)拒之于盱眙、淮阳。
曹公表先主为镇东将军,封宜城亭侯,是岁建安元年也。先主与术相持经月,吕布乘虚
袭下邳。下邳守将曹豹反,间迎布。布虏先主妻子,先主转军海西。杨奉、韩暹寇徐、
扬间,先主邀击,尽斩之。先主求和于吕布,布还其妻子。先主遣关羽守下邳。”这里
的“妻子”指的就是甘夫人。而糜夫人则是刘备在逃亡“海西”途中娶的,应不在被俘
之列。
甘夫人是不是丑女人?当然不是,她是三国时代比较著名的美女之一。按照《魏
略》所计阿斗的年龄推算,甘夫人被俘的时候约为十七八岁,如花似玉的一个美貌小女
人,到了大帅哥吕布的手里,能得保名节、全身而退,实在是个异数。
对于女人,吕布的屁股似乎一直不怎么干净,因为貂蝉的... 阅读全帖 |
|
y***f 发帖数: 341 | 21 “乌鸦好比潘仁美,早晚要把他性命追……”这是川剧名段《五台会兄》中的一句台词。《五台会兄》讲的是杨延昭深入辽国,盗取杨业遗骸,归途经五台山,夜宿兴国寺,与五郎杨延德相遇,随后共同与辽人战斗的故事。《五台会兄》中,有很多台词都在控诉奸臣潘仁美对杨家犯下的滔天大罪。
1978年,四川曾公开出版过这一名段的黑胶唱片。五郎杨延德的饰演者是川剧名家吴晓雷,这张唱片是他去世前两年(1958年)录制的。1952年10月,吴晓雷与名生角陈淡然带着《五台会兄》,作为川剧优秀表演项目,参加了文化部在京举行的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在那个没有电视机,收音机还属奢侈品的年代,吴晓雷的唱段被电台反复播放,让潘仁美奸臣的形象在川人的心中扎了根。
潘仁美的原型叫潘美
在古代中国,曲艺的素材来源,最多的是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加工。深入人心的奸臣潘仁美形象,是被戏剧文艺作品歪曲了的。那么,历史上的潘仁美,到底有没有害过杨家将?
中国古代有二十四本史书,是被广泛认可的正史,也就是大家经常提到的“二十四史”。关于宋代的正史叫《宋史》,修撰者脱脱,是元代的哈萨克政治家。中国古代历来有后朝修撰前朝历史的传统,《宋史》是研究宋... 阅读全帖 |
|
m***n 发帖数: 12188 | 22 这是胡扯,最多只能说是历史记录以权谋为核心。
但是历史记录还不是那些人炒出来的。
美国也有power等流行书,讲历史上的权谋术,并且结合到今天。其实就是类似厚黑学
的东西,也是畅销书。
只是,西方历史因为记录含糊,或者缺少详细记录,比如鸿门宴那样的细节性故事,西
方很少有。都是大略性的记录,所以要谈论细节也无从谈起。很多所谓细节还是被小说
和后来人补上的,经不起考证。权谋是一种细节描述,既然没有,所以历史学也有了追
求全局性描述的传统。
另外就是西方史学家很多都是民间人士,对于朝廷的事情只能是听说,传闻,比如希罗
多德,听说波斯皇帝和谁喝酒的时候说了什么话,希罗多德自称是遇见了一个波斯老兵
,当时老兵正在旁边站岗。凯撒的记录则是难免个人的润色和修改。
中国则是有史官和一个正史的传统,正史多朝廷的记录,以朝廷为中心。也有许多荒诞
叙述,比如把皇帝的作用无限夸大,什么皇帝昏庸,国家就失败。其实有一点逻辑思维
能力,就知道这是胡扯。中国不是小国,这么一个大社会,皇帝的作用是可以忽略的,
皇帝是昏庸还是残暴还是精明基本是完全无影响。该兴还是兴,该亡还是亡。
野史比较荒诞。
不过因为正史(司马)... 阅读全帖 |
|
m***n 发帖数: 12188 | 23 1) 楼主的几个例子全错。倭寇当然是日本人,类似早期维京海盗。不是国家行为,而
是海上流寇。说倭寇主要是中国人,是几个常凯申教授的撒比言论。类似香港的冯教授
说什么抗日战争是中国挑起来的。中国才是侵略者。
2)中国古代正史,我觉得用古人评价三国演义的一句话很合适:“七分真实,三分虚
构”。
那三分虚构多半不是一个人的虚构,而是传说,是文化的集体构建。
3)中国古代正史的最大问题还不是虚构太多,而是太偏,所谓的“二十四史,二十四
姓之家谱也”,太偏中央政治,尤其关注皇帝家事。别的忽略太多。
不过很多别的书籍可以弥补,比如佛教的书籍可以弥补佛教宗教史,包括正史没有的民
间宗教人物。当然,其中的传说就更多了。 |
|
发帖数: 1 | 24 说起大宋王朝的第一大疑案,当数大宋开国皇帝赵匡胤的猝死了。宋太祖赵匡胤不但
是一位卓越的军事家、战略家,亦是一位富有人格魅力,宽宏大度的政治家。虽然他的
江山得来有点不够光明正大,但他善待功臣,礼遇旧戚;与民生息,注重民生;倡导文
教,尊重读书人,首创偃武修文的文官制度;特别是“不杀士大夫与上书言事人”,至
今仍有现实意义。相对于五代十国“轮番登台唱戏”的混乱局面,宋朝立国十六年后,
逐渐抚平战争疮痍,致使社会繁荣,人民安乐。赵匡胤理所当然地受到当时社会各阶层
的广泛拥戴,也为后世史家学者所赞誉推崇。正当他年富力强、精力充沛、经验丰富,
本该大展宏图,北上收复“燕云十六州”之时,谁料天不假年,于开宝九年(公元976
年)十月二十日深夜,在万岁殿驾崩。宋太祖的死讯传出后,举国哗然,物议汹汹。虽
说死亡乃人生的最终归宿,无论你是九五之尊的帝王,还是沿街要饭的乞丐,大限一至
,都要到阎王爷那儿去报到。但却因为宋太祖亡于五十岁英年,死前身体健壮,殒命那
日上半夜还好好的,下半夜却一睡不醒,按今人的说法叫猝死。也因此在当时乃至后世
,引来了无尽的猜疑与揣度,使宋太祖之死成了无解的千古之谜。
... 阅读全帖 |
|
d*********o 发帖数: 6388 | 25 http://view.news.qq.com/zt2013/yf/index.htm
导语
岳飞在中国虽然家喻户晓,但终究是近千年前的历史人物,与现实难有观照。本期专题
之所以谈如此远古的话题,实因近日某部电视剧展开宣传攻势,“一代民族英雄岳飞”
这般称呼,遂俯拾皆是。
但所谓“民族英雄”,在中国实乃19世纪之产物,与岳飞毫无干系。
河南汤阴岳飞庙,“忠孝”二字是岳飞帝制时代的身后形象。但在生前,高宗及士大夫
多指责岳
古人无“民族”意识,何来“民族英雄”?
梁启超等人相信“民族主义救中国”,遂引进、宣传近代“民族”概念
先秦历史文献中没有“民族”这个词汇。先秦时代所谓的“族”,多指以血缘关系为纽
带的氏族、部族、宗族。《左传》中说:“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楚虽大,非吾族也”
,所指乃是宗族、部族。先秦之后、晚清之前的历史文献中,“民族”一词仍极少出现
,即便偶有特例,也与近代“民族”概念毫无关系,如《永乐大典鬼谷分定经》里说:
“贵人皆仰,民族皆欢”,仍是宗族之意。
“民族”一词被大量使用,始于20世纪初。金观涛教授利用其容量达一亿两千万字的“
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专业数据库(1830... 阅读全帖 |
|
r********n 发帖数: 7441 | 26 二十四史,中国古代各朝撰写的二十四部史书的总称,是被歷來的朝代納為正統的史書
,故又稱「正史」。它上起传说中的黄帝,止于明朝崇祯十七年(1644年),計3213卷
,约4000万字,用统一的有本紀、列傳的纪传体编写。
1921年,中华民国北洋政府大总统徐世昌下令将《新元史》列入正史,与「二十四史」
合称为「二十五史」,中華民國教育部採用「二十五史」,但除台灣地區外多数地方不
将新元史列入,而改将《清史稿》列为二十五史之一,或者将两书都列入正史,则形成
了「二十六史」。
-- wiki 百科
另外,我读过的对孔子解读评论最好的书籍是台湾出的,通篇没有看到一个如蛆虫般让
人恶心的“中心思想”,“段落大意”。 |
|
r*****y 发帖数: 53800 | 27 你这个例子举的不对。按正史,刘备从未把部队交给诸葛亮指挥。诸葛亮在刘备活着时
始终只是个萧何式的后勤人物,军队是由刘备亲自指挥的,关张也有部分指挥权。但是
正史上的确是有越级提拔的例子,比如孙权拜陆逊为大都督打夷陵之战是正史真实的事
情。 |
|
g**1 发帖数: 10330 | 28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
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2〕,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
·为·一·味·求·神·拜·佛
〔3〕,
·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4〕。
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
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
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
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
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
·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
·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 阅读全帖 |
|
V******z 发帖数: 330 | 29 尼玛你见过米油什么时候把骂自己的当正史了?
你还不如直接说,这个书米油发了民主证没? 如果没发,那肯定不是正史。因为只有
正史,才有民主证。这个转圈儿的逻辑多简单。 |
|
h*****l 发帖数: 3857 | 30 张学良最喜欢的女朋友,就是溥仪弟弟溥杰的太太。在北京饭店跳舞时认识的。溥杰的
太太请他到家里,两人发生关系。后来张学良跟溥杰最好,张说,“你也知道我跟你太
太,你不在乎吗?”溥杰说我不在乎,她不找你,她也去找别人。2015年1月20日凤凰
网刊文《知情者:张学良最喜欢的女朋友是溥仪弟弟的太太》,让人看到张学良“荒淫
”的一面,九一八事变之后,张学良的腐败令人震惊:十分钟就要打一次吗啡,一天到
晚找女人。
张学良
郭冠英简介:郭冠英,中国台湾作家,激进“统派”。祖籍贵州清镇,在台湾新竹长大
。长期研究、撰写关于张学良的历史文学,曾担任过公视纪录片《世纪行过-张学良传
》的制作人。1984年进入行政院新闻局,曾任新闻局驻多伦多新闻组组长。因长期以化
名“范兰钦”发表“辱台言论”,被当局免职。
凤凰网:在您看来,张学良先生不管到了哪个年纪,都是非常浪漫主义情节的一个人?
郭冠英:对,他一见面,他说小郭,我们不要谈政治,我跟你讲。
凤凰网:我们只谈风月?
郭冠英:我们没有钱了,我把你的艳史给你讲,我们两个去卖钱,我还以为他是讲笑话
,我想说,我这么慎重来看你,我想问你“西安事变”,问你跟蒋的关... 阅读全帖 |
|
s********i 发帖数: 17328 | 31 历史有正史有野史,百家讲坛这种场合,基本上是正史,除非特别伪造的正史,基本上
史学界都同意的。其他就是看谁会演了,易中天就比较会演,最红。王立群还可以。 |
|
k*******r 发帖数: 16963 | 32 雍正王朝就是美化雍正,根本就不说正史,一帮傻逼还拿着当正史看。
你说的很对,老8老9雍正即位没多久就被雍正整死了,电视剧把老8搞成反对者一直到
雍正搞屁前才被雍正整,好像雍正忍无可忍,你妈完全扯淡。
历史上,也没有正史记载,老13是被康熙圈禁了10年,这又是电视剧瞎几把扯淡。
历史上,老8的亲王是雍正即位后封的,但很快就把老8整死,电视剧却是康熙时就是亲
王,扯淡。
不说历史,回到美化雍正的电视剧来说,雍正他妈的说老8阴险,啥决不让这种人当皇
帝。你妈老8搞死几个人?雍正你妈一个江夏镇杀了多少人? |
|
发帖数: 1 | 33 【四】
那陵提婆王诏告尼泊尔国内,召集军队准备出征。加德满都虽然是国都,却也只是
人口一万左右的小都市,由于国王要在此聚集七千位士兵以及同等数量的马匹,所以从
隔天开始市内就变得日益喧闹。
王玄策从王宫的一室眺望城市风景,回想自长安出发以来的日子,其剧烈变化让他
自己都不禁感叹世事无奈。
幸好此时大唐、吐蕃、尼泊尔三国之间的关系良好,尼泊尔只要有些许担心吐蕃军
会趁自国守备薄弱时袭来,就绝无可能将大半国军借给王玄策。
此时请暂时无视时间来看看吐蕃的国情。使节自加德满都出发,越过雪山抵达拉萨
进谒松赞干布王是出发后十天的事,纵使是习惯于高山活动的吐蕃人,还是要花费这么
多的天数移动。
吐蕃国王读过书信后开始思考。
笔者在此根据前例,将松赞干布王当时的心境加以解说,情形如下:
“如果拒绝唐使的请求不派出援军,那情况会变得如何?想必唐使会恨我,王妃也
会对我失望,同时今后与大唐的外交将不再顺遂,甚至还有可能遭到大军威胁。天竺的
戒日王虽是贤君,可是他逝世之后国家动乱,吐蕃国就必须要预防南方国家侵袭,如果
将此事都丢给尼泊尔应对,那我的发言力也会降低……”
不管怎么想,答应王玄策的请求出兵才是... 阅读全帖 |
|
b****a 发帖数: 4465 | 34 中共军史上曾有三对如雷贯耳的搭档:第四野战军(东北野战军)的司令员林彪与政委罗
荣桓;第三野战军(华东野战军)的司令员陈毅与副司令员(代司令员)粟裕;第二野战军(
中原野战军)的司令员刘伯承与政委邓小平。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这三对“黄金”搭
档关系十分融洽、密不可分的神话,几乎闻名遐迩,深入人心,令世人早早形成了先入
为主的印刻效应,以致很难接受新的史实。这也就形成了,在逐渐披露的众多史料面前
,人们不能不接受林罗、陈粟之间也有不小的矛盾,甚至互为“死对头”的无奈事实。
唯有刘邓关系,因为宣传的来头“天”大,堪称“完美无缺”,不曾露出庐山真面目。
1958年中央军委扩大会议,刘伯承等一批开国将领被批判,在文革结束后也没有很快得
到平反。作家张雄文撰文《无奈的历史:刘伯承与邓小平的真实关系》披露,根据刘伯
承子女回忆,刘伯承生前曾坦言:我不指望活着得到平反。果然一语成谶,直到刘伯承
去世前一直没有平反。而这一切的根源正是当年主持会议批判刘伯承等人的负责人——
“好搭档”邓小平。
1986年10月,刘伯承辞世后,82岁高龄的邓小平发表《悼伯承》一文,说:“我们在一
起工作……前后共事13年... 阅读全帖 |
|
t*******a 发帖数: 4055 | 35 高晓松们助推的民国热:谣言是一种隐形的武器
分享到:
时间:2017-11-24 15:49
•来源: 察网
•作者: 祝鹏程
•浏览:743
评论: 0
字号: 大 中 小
在“民国热”的影响下,关于民国政要、文人等精英人物的趣闻逸事广泛地流传在通俗
读物、电视节目、网络节目等大众媒体上,其中有大量荒诞不经的谣言。这些虚构的民
国名人轶事是民国怀旧的产物,承担起了历史反思和娱乐消费的双重功效,寄托了中产
阶级重新评价现代中国历史叙事的意愿,也表达了他们在社会转型期的不安与焦虑。在
大众消费历史的需求下,关于民国的叙事越来越传奇化、娱乐化,很多荒诞不经的故事
与情节由此产生。轶事的编造者们毫无保留地拥抱了消费主义,历史反思因此成为消费
主义的奴隶,并没有产生真正的反思与批判效果,反而被娱乐所解构。中产阶级对“民
国范儿”的想象并未突破“修复型怀旧”,这种白日梦并不具备对于当下的行动力与召
唤力。
在民国怀旧热潮的激荡下,近年来社会上流传着大量民国名人轶事。这里说的“民国名
人轶事”,是指关于民国政要、文人等精... 阅读全帖 |
|
M******a 发帖数: 6723 | 36 鲁迅
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
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2〕,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
一味求神拜佛〔3〕,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
力了〔4〕。
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
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
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
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
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
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中国人现在是在
发展着“自欺力”。
“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
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拚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
法的... 阅读全帖 |
|
发帖数: 1 | 37 古代历史 凡是西方记载跟我国正史冲突地方 以我国正史为准 我国正史说西域各国 离
中国越近越会冶铁 越远越不会 |
|
v**e 发帖数: 8422 | 38 沉默的海啸(《大国海盗——浪尖上的先锋队》序言
作者: ck7543 发布日期: 2011-7-16 查看数: 357 出自: http://www.fyjs.cn [复制链接]
关于海,当代中国人中,我似乎是说得最多的一个,已经“说”累了。但没想到,“读
”关于海的文章,也让我感到无法释怀的沉重。看到雪珥先生发来的《大国海盗:浪尖
上的先锋队》,忍不住一声长叹!
我是军人,雪珥先生是商人;我在大陆,他在海外。不同职业,不同视角,但对于海,
雪珥先生竟和我有着同样刻骨铭心的观感:中华民族不懂海。它游戏海、轻蔑海、疏远
海、畏惧海,最终遭受海的吞噬与卷击;而同一时期,西方却亲近海、征服海,最终大
海给他们奉献了整个世界。
因为与海隔绝,与世隔绝,中国错过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整整一个阶段,一个从近代到
现代的阶段,直到今天,中国的整体战略目标还是“现代化”。中国由此付出的进化代
价磬竹难书--时至今日,每一个中国人的心底,都有一块屈辱近代史的伤疤,我8岁的
女儿春游圆明园,看到柳绿花红之下的残垣断壁,竟然也“思绪万千”!那是中国人的
“哭墙”。
没有海洋就没有未来--当中国... 阅读全帖 |
|
r*****y 发帖数: 53800 | 39 正史难道不是参考当事人凭借印象写的档案战报等原始资料写成的?你说说正史到底神
圣在哪里?中国的24史,在数字方面扯淡的例子比比皆是。tg自己写的所谓正史,更是
一个joke。
理?
124 |
|
U*E 发帖数: 3620 | 40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
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2〕,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
·为·一·味·求·神·拜·佛
〔3〕,
·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4〕。
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
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
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
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
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
·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
·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 阅读全帖 |
|
z*********n 发帖数: 94654 | 41 来自主题: LosAngeles版 - 明朝那些事 于谦保卫京城,根据明朝这本书里讲,就是用的枪械
当然人人都说明朝一书是正史来的,我没看过正史,你要是看过正史说说里边的谬误也行 |
|
b***u 发帖数: 12010 | 42 阿姨喜欢金庸嘛?
科班”,也有像刘德华、李湘、赵
本山、周星驰这样“演而优则教”的 “客座”。演艺圈的明星们都是社会当中的名人
,常常曝光于公众视野,明星的言
行举止也都对社会起到了引导教化的作用。昨日,导演徐克就现身北京电影学院,为近
千名学生开讲授课;而黄
磊陶红也走进了幼儿园上起了“绿色课”;就连86岁的金庸老先生,也在剑桥大学
学名誉教授麦大维表示,
金庸的博士论文研究唐代盛世时期,东宫太子继承皇位制度,由开国的唐高祖说到唐玄
宗,不单生动刻画了古代
太子的礼节、职责、继位仪式及东宫的影响力,更通过整合正史、野史,分析太子继位
牵涉的宫廷政治及权力斗
争。“没有学者对此作过如此深入的研究。”麦大维对金庸透彻分析唐代政治权术,深
感佩服。
唐玄宗李隆基派了儿子荣
王平乱,后来荣王战死,正史没提及死因,金庸觉得正史有问题,分析太子把弟弟荣王
杀掉。
发动政变,把弟弟杀掉,而
且他(太子)占有军队,连父亲也不敢动他。”金庸接着思考说,“从唐太宗开始,到
宋元明清,都是所谓‘枪杆里出
政权’,哪个人兵权在手,就是哪个人做皇帝。” |
|
d********e 发帖数: 39903 | 43 这篇是以前写的, 不参加征文活动, 不过很符合此次活动的宗旨, 帖上来给大家乐乐.
宋书生, Songp (宋平), 物理版主, 中新版副, 其他职位不详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话说有正史的地方必有野史。所谓胜者为王败者贼,正史由胜者写成的,每个胜者都希
望自己千秋万代永保江山,难免篡改历史以期防民之口。野史则是群众之智慧,往往能
还原历史之真相。现有宋书生撰写之契丹国志,也有无名氏收集之契丹野史,列位看官
不免疑惑,究竟哪个才是历史之真相,要回答这个问题,免不了要先看看撰写正史的究
竟为何人。
契丹国志之野史篇(1)8一8宋书生
话说当年欢欢之妻玩泥萨因见欢欢终日出外寻乐,难免闺中寂寞,遂于后宫之中圈养面
首数名。其中一面首颇是识文断字,经常在玩泥萨面前吟诗作赋,颇受宠爱,人送外号
宋书生。欢欢虽自己终日出外寻乐,却也见不得后院失火,遂起杀心,妄图以宋书生试
刀。玩泥萨如何舍得,在欢欢面前以死相逼,称已制作无码影带数个,派亲信散布于八
部各处,一旦死讯传出,则放出影带,让世人皆知欢欢头上已绿帽无数。
欢欢无奈,求教于烦妹,烦妹轻笑不屑曰,一界酸儒... 阅读全帖 |
|
x**********g 发帖数: 3276 | 44 全民写史的时代将要来临?
何怀宏,高和分享
本文根据作者2014年9月27日在“‘高和分享’系列讲座第一期第一讲”上的主题
演讲整理而成。
主持人:我们都说中国是一个历史的富国、大国,有时候历史是中国人的宗教。史
学这个学科也是中国跟近代西方相遇之后比较有自信的一个学科。现在我们经常上网(
不管微信还是微博),会发现有很多对过去历史的很多新的颠覆性解释,对此有各种各
样的说法。有时候就会觉得好象会变得乐观,觉得历史的书写足迹可能也发生一些变化
,不仅仅是强权者、胜利者的书写,可能也有无名者在书写。但全民写史时代真的有那
么乐观吗?接下来我们就把时间交给何怀宏教授。
何怀宏:感谢高和分享的这次机会,我讲这个题目就是“一个全民写史的时代将要
来临?”请注意这里我提出的是一个问号。我们有两种历史,一种是经历的实际生活的
历史;还有一种是书写、记录、追忆的历史。前面一种历史当然是更重要的。但是如果
没有后一种书写的历史,对后人也就不呈现为历史。比如说就在我们北京这一带,大家
知道一万八千多年到三万年前生活着山顶洞人,但因为这种历史没有被广义的“书写”
或记录下来,我们对... 阅读全帖 |
|
f********g 发帖数: 1634 | 45 二月河的作品也不是什么正史阿
步步不是正史,但是已经努力做到向正史看齐了。既然都只是小说改编,拍得精美点
,演员看着顺眼点,让大家更容易接受,这不是很好么? |
|
J*********n 发帖数: 6974 | 46 裴行俨就是《说唐》里面那个隋朝第三条好汉裴元庆的原型。
正史中裴行俨的弟弟裴行俭不是一般的牛,远胜隋唐演义里面的那些好汉。田中芳树
《中国武将列传》裴行俭按先后顺序列第五十八位。
————————————————
下面是裴行俭的一些事迹。
裴行俭的父亲裴仁基,隋末时任左光禄大夫,其长兄裴行俨是一员猛将,号称“万人敌
”,其时父子均就职于洛阳。这个裴行俨就是《说唐》里面那个隋朝第三条好汉裴元庆
的原型。唐高祖武德二(619)年,裴仁基父子密谋弃王投唐,被人出卖惨遭杀害,并
“灭三族”,裴氏洛阳一支全部被杀。据考,裴行俭极可能是当年晚些时候出生的遗腹
子,但他母子是如何脱难的,已经成了无法考证的谜案。
背负深仇
他一出生就背负了一家血海深仇和复兴希望。
虽然没有记载,但在改朝换代的战争动荡中失去家庭依靠的孤儿寡母,相依为命、艰难
生存,裴行俭的童年想必是充满艰辛的。好在到他少年时,贞观之治的时代来临了。作
为名门后裔、烈士遗孤,裴行俭得到了政府的照顾和培养,以荫生的身份成为弘文生,
依靠父兄的功绩成为国家人才培养系统中的官吏学徒。后来又通过举明经,正式走上仕
途,不久被任命为左屯卫仓曹参军... 阅读全帖 |
|
t******n 发帖数: 2939 | 47 ☆─────────────────────────────────────☆
Bluemusic (Bluemusic) 于 (Tue Aug 26 13:32:35 2014, 美东) 提到:
说两个关键点:
1,欧洲和中国自然环境的差异,导致中国人是农民的后代;西方人是海盗的后代
中国东北至海南岛一线处于季风气候带,雨热同期,非常适合农作物生长。而欧洲的生
存环境就恶劣得多,北欧苦寒,南欧绝大部分地区是地中海气候,除了葡萄、橄榄等少
数作物,鸟不生蛋,欧洲人不可能依赖农业生存。
抢劫、掠夺、征服,是欧洲人的历史主线,并塑造出当今的西方文明。在美国学校,夸
奖一个学生最好的词语就是risk taker。不要试图和西方人谈论道德、良心这些词语,
历史上携带这些基因的欧洲人,早都饿死了。
作为农民的后代,中国人崇尚节俭、传承,相信天道酬勤,而一个古希腊人,在石砾堆
里无论怎样辛勤耕作,也是种不口粮的。
2,混乱的性关系,造就了当今的西方社会模式
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建立利益联盟,是人类的本性。但西方混乱的性关系,使得他们无法
辨别到底谁是谁的儿子,谁是谁的父亲。这样,西方人只好以... 阅读全帖 |
|
H********g 发帖数: 43926 | 48 我觉得这个女方的全名前面冠个夫姓的办法是民国才有的。有可能就是1929年的《民法
》里正式规定的。
“1929年5月,南京国民政府公布的《民法》第四编第三节第一千条,首次对“夫妻之
冠姓”作了法律表述:“妻以其本姓冠以夫姓。赘夫以其本姓冠以妻姓。但当事人另有
订定者,不在此限。”
民国以前的东西里从来没见到这个做法。又搜到一个文章,附在后面。这个人似乎把史
书和墓碑上的女人名搜罗了不少。
===================
以寻常观念来看,古代女子的社会地位很低,除去少数几个如西施、王嫱、貂禅、文姬
那般活跃于时代的女性,大部分平凡的女子都只能留下一个模糊的姓氏。于是,我们想
当然地认为,就是如此,上下五千年一直如此。
但现在,我却开始怀疑,至少这个观点并不全面。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翻了些史书,又参考了其它资料,遂斗胆提出我的猜测:在隋唐以前,女性的名字
是受到尊重的,尤其是魏晋南北朝。
既作了大胆猜测,接下来就该小心求证。
以史书中的后妃列传为据,两汉时期留下名字的后妃已不在少数。西汉的吕雉、张
嫣、王娡、王姁、陈阿娇、卫子夫、... 阅读全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