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topics

全部话题 - 话题: 沈从文
首页 上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
i*********g
发帖数: 1940
1
来自主题: Joke版 - 历史不容细看
1、东汉有个太监,凭借为皇后诬陷其他嫔妃上位,皇后死后,他立即又傍上了另一个
皇后,简直就是个皇后控。这个人政治上的作为不堪入目。他叫蔡伦,发明了造纸术。
2、1960年,国内大饥荒,青壮年每天定量3两米,不足,人相食。茅台酒厂无米酿酒,
周恩来闻讯,特批2200吨粮食给茅台酒厂酿酒!而此期间,中国大陆有数千万人饿死。
但茅台酒厂1959年到61年的产量并没有减少,且更有收藏价值!这个时期的土陶瓶茅台
酒145.6万元创国内最高价,只因为这个时期的茅台不是用粮食酿造的,而是用人民的
性命和血酿造的。
3、林彪,黄埔天才,23岁任军长。解放战争任东北野战军司令,指挥辽沈战役、平津
战役。解放后任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国防部长、中央军委副主席。1971年9月13日林彪
机毁人亡,绝大多数人迷茫:毛的亲密战友副统帅咋就叛国了?蒋介石生平少有的几次
痛哭,这次就是为了学生林彪。林无论什么情况下,都称蒋为“校长”。蒋哭的不只是
痛失挚友、人才,也许也为失去某些东西。
4、1954年召开第一届全国人大,制定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明确规
定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由人民代... 阅读全帖
b*g
发帖数: 644
2
来自主题: Literature版 - 相濡以沫
相濡以沫
相濡以沫
沈从文以不名一文的无名学子之身,在陌生的大都市熬过最初几个年头,终于
没有如鲁
迅所说的“不是堕落,就是回来”,到底是一个奇迹。也许这是他个人的幸运——
“遇到的
好人实在太多”,却也证明了即便在那昏天黑地的污浊社会里,中国的国民性也并
非完全堕
入“酱缸”。当然,也决不能据此作出逆向的推论。沈从文的奇迹,是多种因素综
合而成的
结果,决不仅仅是他在生命途路上所获得的长辈、朋友的同情。沈从文不是同情与
帮助的被
动承受者,在他身上,具有一种获得周围朋辈激赏的生命魅力。正是这种魅力,将
“赐与”
转变成一种人格平等的友谊。正如郁达夫与沈从文会面时所感受到的,沈从文具有
一种“坚
忍不拔”的气质——憨劲十足,任何情况下都不气馁,生活上穷困潦倒,精神上却
虎虎有生
气,竟能在有一顿没一顿情形中坚持学习。一听到有什么好书,不管路有多远,都
会立即跑
到有这书出售的书摊边,装出买书神气,傍近卖书人聊天。人一熟,就坐在旁边小
凳子上,
将书看完。这全得力于沈从文青少年时期在行伍中获得的人生磨砺。穷困不是耻辱
。当时北
京风气,在学生圈子里,穷困正是一种普遍现象,不会因此
b*g
发帖数: 644
3
来自主题: Literature版 - 黑凤
黑凤
黑凤
1928年,当沈从文仍在生活困境里挣扎时,徐志摩曾写信给他说:“还是
去北京
吧,北京不会因为你而米贵的。”
沈从文没有因此重返北京。后来,他又对徐志摩谈及自己想进上海美术专科学
校,跟刘
海粟学绘画的念头。徐志摩说,“还念什么书,去教书吧!”
其时,胡适正担任上海中国公学校长,由徐志摩介绍,胡适同意聘用沈从文为
中国公学
讲师,主讲大学部一年级现代文学选修课。沈从文以小学毕业的资历,竟被延揽为
大学的教
师,这即便在当时,也不能不说是一种大胆而开明的决断。
第一次登台授课的日子终于来临了。沈从文既兴奋,又紧张。在这之前,他做
了认真而
充分的准备,估计资料足供一小时使用而有余。从法租界的住所去学校时,他还特
意花了八
块钱,租了一辆包车。第一次以教师身份跨进大学的门,不能显得太寒酸!按预先
约定的条
件,讲一个钟头的课,只有六块钱的报酬,结果自然是赔本!
当时,沈从文在文坛上已初露头角,在社会上也已小有名气。因此,来听课的
学生极
多。今天又是第一堂课,还有一些并不听课,只是慕名而来,以求一睹尊容的学生
,故教室
里早已挤得满满的了
b*g
发帖数: 644
4
来自主题: Literature版 - 海边的孤独
海边的孤独
海边的孤独
国民党的政治独裁夺去了胡也频的生命,丁玲继续胡也频的道路,全身心投入
左翼文学
运动。自胡也频、丁玲从山东回上海后,沈从文曾一度萌发的恢复《红黑》的希望
,至此完
全落了空。“生离”与“死别”结束了这三个朋友间长达七年的密切交往与合作的
历史。1
931年秋,沈从文独自来到青岛。
然而,1931这一年,仿佛注定沈从文必须经受接二连三的亲友死亡的打击
。就在他
在青岛大学任教两个月后,又一个挚友死亡的现实,降临到他的面前。
11月21日,沈从文正同几位同事,在校长杨振声家里聚会,一面喝茶、一
面聊天的
时候,有人从济南给杨振声打来了长途电话。接过电话,杨振声转身回来,以低沉
的语调告
诉大家:徐志摩因飞机失事,已于两天前不幸遇难。“志摩死了!”当沈从文意识
到这消息
的含义时,心弦好像立时被一股巨力绷紧,又旋即被飓风猛然摧折。经过这瞬间极
度的张弛
之后,他觉得浑身没有了一丝儿力气。看看在座的诸人,全被这突乎其来的消息惊
愕得说不
出话来。
他终于对大家说:“我想搭夜车去济南看看。……”。22日一早,车抵济南
。沈从文
按约定地点,
b*g
发帖数: 644
5
来自主题: Literature版 - 居陋行远
居陋行远
居陋行远
从任何意义上说,沈从文的离开北京,几乎都是被视作社会垃圾面“扫地出门
”的。人
一走,原先在北京的一切权益便化为乌有。在沈从文离开北京不久,他的唯一一间
住房(原
有住房三间,其余两间“文革”初期即被没收)就被别人作为“战利品”接管过去
。在当
时,这种“鹊巢鸠占”现象实在屡见不鲜。沈从文重返北京后,费了不少口舌,才
要回了先
前剩下的那唯一一间房子。
可是,这小小房间实在无法安身立命。已被占去的自然无从归还,沈从文又不
愿在这种
问题上与人争执,百般无奈之中,沈从文只好写信给李季,请求为属作协系统的张
兆和安排
住房。李季与严文井派人了解情况,并与各方面协商以后,在小羊宜宾胡同给了张
兆和两间
房子——一间用作卧室,一间堆放杂物兼作厨房。尽管两间房子加在一起不过19
平方米,
在当时情况下,实在算得是解救燃眉的“及时雨”。
从此,原先在东堂子胡同剩下的一间房子,便成了沈从文的“飞地”。在这块
“飞地”
上,他又重新着手进行文物研究。
回到北京不久,历史博物馆一位副馆长向他转达了国家文物局的意见,说“文
化大革
命”前编写的那本古代服
x*****u
发帖数: 3419
6
来自主题: Reader版 - 张兆和:幸福还是不幸zz
http://www.china.org.cn/chinese/RS/938770.htm
张兆和:幸福还是不幸
中国网 | 时间:2005 年08 月11 日 | 文章来源:中国青年报
时间真快,转眼沈从文的夫人张兆和老人去世已有两年多了。
一直难忘最后一次去看望她的情景。那是在2002年沈从文百年诞辰纪念的前几天,年过9
旬的张兆和思维虽不再明晰,记忆也显得模糊,但仍还可以本能地与人简单对话。
指着沈先生的一张肖像,问她:“认识吗?”
“好像见过。”接着说,“我肯定认识。”但她已说不出“沈从文”这个名字。
我心凄然。衰老与疾病,常常就这样让一个个我所熟悉、敬重的老人失去旧日的风采。这
是规律,残酷而无奈。
老人走了。但她亲切、和蔼的声音,一直留在我的怀念中。我想,那都已是美好的记忆而
不会被取代。
浏览网上沈从文论坛,见到过一份谈论张兆和的帖子,作者认为张兆和根本配不上沈从文
,话说得甚为尖刻和激烈,好像沈从文与张兆和的婚姻完全是一个错误,我为之惘然。两
个人结伴而行的漫长旅程和情感,难道就这样轻易地可以贬损,甚至被抹杀?
理解一个人很不容易,理解一个家庭的婚姻更加不容易。记得黄永
T*****n
发帖数: 2456
7
来自主题: Reader版 - 谢泳:论中国知识分子
1.常遇到一些朋友,问我最近有什么好文章,我总是这样回答:好文章都在网上。
2.一般说来,凡是批评的声音,最后证明总是对的。
3.中国新闻史的历史告诉我们:没有被查封过的报纸不是好报纸!
4.过去学美国历史,曾记住林肯说过的一句话:"让民众了解事实,国家定会安然无恙
。"这句话后来成了美国新闻史上的一句名言,因为在美国人的理念中,民众有知情权。
5.宣传这个东西有时候是很厉害的,谎言重复千遍就是真理,这可说是对宣传的最好解
释。
6.这一百年间,谁最爱这个国家?谁最关心这个国家?谁最能替老百姓说话?谁比较最
能不计自己一时的利害得失而为国家的命运着想?我想了想,还是知识分子。
7.对知识分子的态度是一个时代政治宽容的主要标志,在这方面,大陆这五十年实在是
乏善可陈。
8.在计划经济时代,中国作家不是自由写作的群体,而是权力控制下的宣传力量。
9.对于多数知识分子来说,对于新时代的政治要求,没有表现出普遍的抵抗性,可能是
他们后来悲剧命运的开始。
10.不信任知识分子,可以说是新时代的基本特点。中国在五十年代顺利走上苏联道路
,就是因为听不进知识分子的意见。
11.在一个正常的社会里,政... 阅读全帖
X******2
发帖数: 5859
8
摘一段图中刘文典的八卦气气你,我知道你最喜欢
沈从文的。
刘文典学贯中西,思想学问博大精深,是当之无愧的
学术大师。但恃才自傲,狷介无比。他说中国懂得庄
子的共有一个半人,一个是庄子本人,另外半个就是
他。如此自夸非信口开河。他连搞新闻学的沈从文都
看不起,评沈从文升教授时他就说:“在西南联大陈
寅恪才是真正的教授,他应该拿四百块钱,我该拿四
十块钱,沈从文该拿四块钱。可我不会给他四毛钱。
沈从文都是教授,那我是什么?那我是什么?我不成
了太上教授了吗?”在西南联大时,有次大家躲避日
军飞机袭击纷纷奔逃,沈从文经过刘文典时,刘文典
大怒,骂道:“我跑是为了保存国粹,为学生讲《庄子》;
学生跑是为了保存文化火种,可你这个该死的,跟着
跑什么跑啊!”
c***s
发帖数: 70028
9
湖北阳新少女疑在凤凰遭"猥亵"跳楼身亡,5名施暴者身份目前均已曝光,其中涉案人员凤凰县公安交警大队民警、法制股长。报道此案的记者透露在采访过程中曾被公安局领导指责为"乱骚扰"他,并称要"报警",当地有关部门对媒体采访的封锁和不配合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
湘西凤凰县,是作家沈从文笔下一个美丽的边城,也是这些年来人们热衷前去旅游的一个地方。
黄金周长假,记者眼中的凤凰依然灯红酒绿、欢歌曼舞。然而,一个月前发生的湖北16岁少女受辱惨死事件,给这里的美丽投下了极深的阴影。人们很难忘记,那曲悲歌是怎样刺痛着一颗颗善良的心。
少女跳楼,施暴者中竟有县公安局交通大队法制股长
湖北黄石市阳新县浮屠镇下屋村的阿红(化名),是个懂事的小女孩,今年2月,为了让学习成绩更好的姐姐安心上高中,她辍学到温州一家服装厂打工。半年里,她积攒了2000元准备替姐姐交学费。8月下旬,16岁的同事阿琳(化名)邀请阿红到老家玩,听说对方老家竟在风景名胜地凤凰县,阿红开心地答应了。她怎么也没想到,这一去,她永远也回不来了。
9月4日下午1时多,阿红和阿琳来到凤凰县城游玩,由朋友杨某安排吃了午饭,饭后杨某电话约来了林某、隆某和公交... 阅读全帖
i***s
发帖数: 39120
10
莫言获奖后,诺奖评委马悦然、评委会前主席谢尔·埃斯普马克都来到中国。两人都是为了推广自己的书来的(马悦然翻译的特朗斯特罗姆的《巨大的谜语·记忆看见我》,埃斯普马克的七卷本小说《失忆》首部),但抛向他们的问题几乎都是关于莫言的。23日上午,埃斯普马克和《失忆》的译者万之与几家媒体的小型见面会,基本成了“莫言专场”,所幸,作为一名作家与文学评论家,埃老的回应又超越了目前的“莫言热”,回归到文学本身。
鲁迅曾谢绝诺奖提名
据《新京报》报道,林语堂、刘半农曾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沈从文去世前曾上“五人名单”。
记者:外界有很多传闻说中国作家鲁迅、老舍和沈从文都差一点就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你能和我们具体说说背后的故事吗?
埃斯普马克:是的。我们确实讨论过鲁迅。问题是,在二战以前,没有来自东亚国家的提名。后来赛珍珠提名了林语堂,还有一个很好的中国学者、人道主义者刘半农也被提名了,他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但是人们并没有将他看成一个作家。
我们最先考虑的是鲁迅。当时瑞典著名的地理学家斯文赫定是后面的推动人。他们找到刘半农去问鲁迅,鲁迅说我不想得奖,我还不够格。鲁迅是一个非常谦逊的人……后来他去世了。
记者... 阅读全帖
l*****s
发帖数: 2109
11
黄永玉的舅舅是沈从文,当年范曾为了往上爬,对沈从文拍马屁拍的要死,范曾被发配
到新疆,也是沈从文帮他调回北京的。
文革后,范曾倒打一耙,恨恨羞辱了沈从文,把沈从文气得半死,跑到黄永玉哪里大发
脾气,当然黄永玉对范曾那也成了仇家。
范泽八十年代利用大家伙的崇洋媚外心理吹嘘自己的画作在日本如何受欢迎,一时成了
画界的头牌。但是春夏之交,范曾押宝共产党垮台,跟姘头跑到巴黎,发表公开声明,
跟共产党决裂。
过了几年,又找人跟李瑞环做检讨,回国讨饭,不准进北京,跑到天津当个什么艺术学
院院长。
这两年估计范曾觉得自己那点叛国没事了,于是又开始活泛,兴风作浪了。
s*****V
发帖数: 21731
12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ilitary 讨论区 】
发信人: saturnV (土星五号), 信区: Military
标 题: 葛红兵: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写一份悼词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hu Jan 26 01:40:49 2012, 美东)
一、作家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给我们留下了一份什么样的遗产?在这个叫二十世纪的时间段里
,我们能找到一个无懈可击的作家吗?能找到一种伟岸的人格吗?谁能让我们从内心感
到钦佩?谁能成为我们精神上的导师?
很遗憾,我找不到。我宁可认为这个世纪最伟大的文学家是王实味、遇罗克、张志
新、顾准……虽然他们当中有的人可能一生都没有写什么文学作品,可是他们的人生就
是一篇完美的诗章,他们写出这样的作品,难道不能叫文学大师吗?
相比较而言,那些在各种各样的文学史书上流光溢彩的人倒是应当感到汗颜,他们
应当羞愧而死。
鲁迅,这个被人们当成了一种理念、一种意志、一种典范,甚至被捧到了民族魂的
人,又当如何?发生在他留日期间的“幻灯事件”已经成了他弃医从文的爱国主义神话
,然而他真的是这么爱国吗?既然爱国,他为什么要拒绝回国刺杀清庭走狗... 阅读全帖
Z*********i
发帖数: 3422
13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转贴:历史书上学不到的东西
一、1987年乒球世锦赛上,组织决定让何智丽输给队友管建华,以増加夺金概率。何未
听从,以3:0战胜管建华,并最终夺冠。组织十分震怒,决定对其进行处罚,后经更大
领导发话才得免。然第二年奥运会仍将其除名。何无奈远嫁东瀛,94年亚运会代表日本
战胜邓亚萍,夺冠。后被国人骂为汉奸。
二、【降旗】 据统计,1949年后,中国一共降半旗52次,其中为中国领导人降半旗30
次;为外国元首降17次(为某X干爹斯大林居然降了2次!) 为在国外的烈士降了2次;
在民间强烈呼吁下,为汶川玉树舟曲降了3次!骇人听闻的是唐山大地震,联合国总部
为遇难的24万国人降下半旗,我们的五星红旗依然高高飘扬。
三、94年韩国汉江大桥坍塌,韩总统金泳三得知情况后说:这简直令人难以置信,悲痛
地向死难者表示悼念,并要求一定要查明事故原因追究责任,市长引咎辞职,总理递交
辞呈。8月24,刚通车一年耗资18亿号称“百年工程”的阳明滩大桥坍塌,哈尔滨市Z府
称:桥坍塌原因是车辆超载,下一步将追究超载车辆责任。
四、900年历史的牛津大学,培养了7个国家的11位国王、6位英国国王、47位诺贝尔奖
获得者、53位总统和首相、12位... 阅读全帖
s*****V
发帖数: 21731
14
一、作家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给我们留下了一份什么样的遗产?在这个叫二十世纪的时间段里
,我们能找到一个无懈可击的作家吗?能找到一种伟岸的人格吗?谁能让我们从内心感
到钦佩?谁能成为我们精神上的导师?
很遗憾,我找不到。我宁可认为这个世纪最伟大的文学家是王实味、遇罗克、张志
新、顾准……虽然他们当中有的人可能一生都没有写什么文学作品,可是他们的人生就
是一篇完美的诗章,他们写出这样的作品,难道不能叫文学大师吗?
相比较而言,那些在各种各样的文学史书上流光溢彩的人倒是应当感到汗颜,他们
应当羞愧而死。
鲁迅,这个被人们当成了一种理念、一种意志、一种典范,甚至被捧到了民族魂的
人,又当如何?发生在他留日期间的“幻灯事件”已经成了他弃医从文的爱国主义神话
,然而他真的是这么爱国吗?既然爱国,他为什么要拒绝回国刺杀清庭走狗的任务?徐
锡麟,他的同乡能做的,秋瑾,一个女子能做的,他为什么不能做?难道他不是怯懦吗
?鲁迅的弃医从文与其说是爱国的表现,不如说是他学医失败的结果,相比较而言,他
的医学成绩实在是不敢恭维,甚至他所敬爱的藤野先生对他的医学课堂笔记和考试成绩
也是非常不满意... 阅读全帖
v********d
发帖数: 4413
15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为什么吃狗肉没有人扯沛县?
呵呵,胡扯。
不过说正经的,沈从文是个帅哥,当时丁玲就是听说沈从文长得帅,才缠着胡也频带他
去看沈从文,见的第一面的。
但沈从文是个为人很正直、也比较传统的男人,他个人修养较好,基本没什么绯闻,他
和丁玲的纠缠那是文人之间的事,谁也不好说,何况丁玲本人口碑并不好。沈从文与他
夫人的爱情故事是作为佳话传诵的。
w*******e
发帖数: 15912
16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3463077/
来自: 布布熊 2008-06-16 23:39:31
昨日看到一msn nick:“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后得知下句是“恰似水莲花不胜凉风
的娇羞”,第一反应是张爱玲写的。结果这句话出自徐志摩之手,仔细想想好象第一反
应的确是偏差。人们说张爱玲的文字没有旖旎,也许这是相对徐志摩的文字吧。对徐志
摩的印象就永远只有再别康桥和人间四月天,其实黄磊不行啊,我还是比较欣赏刘若英。
虽然对徐志摩不太熟悉,不过在读其他书的时候,很巧合地知道了些小故事s,觉得还
值得分享:
林徽因和徐志摩之间,如果根据他们亲属的记述,只有友谊并没有人间四月天里的爱情
。林徽因活着的时候并没有否认徐志摩在伦敦曾经追求过她,但是她在自己的散文中写
得非常明确,年方二八的林徽因面对一个已婚的、兄长式的徐志摩“不是初恋,是未恋
。”
不少人对徐志摩和林徽因比较熟悉,但对于林徽因的先生梁思成可能要陌生些。梁思成
先生在中国思想史上有其特殊的地位,但也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他极力反对推倒北京
旧城墙,结果,北京的城墙还是倒了。后来的浩劫中,梁... 阅读全帖
o***o
发帖数: 11767
17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翁帆以后靠卖字画就可以了
1962年,范曾作为沈从文的助手,为编著中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绘制插图。范画了
一个屈原像,沈从文看后,善意地指出了一些服饰上的错误。范曾指着沈从文说:“你
那套过时了,收起你那套。我这是中央批准的,你靠边吧。”范曾写道:“(沈从文)
头上长脓包,烂透了。写黄色小说,开黄色舞会。”沈从文在一张大字报中用了八个字
来表达观后感:“十分痛苦,巨大震动。”
x*****i
发帖数: 1329
18
来自主题: Parenting版 - 中国教育史上的珠穆朗玛峰 zz
这所只存在8年的大学,何以成为中国教育史上的珠穆朗玛峰
链接里有图
http://business.sohu.com/20160920/n468811315.shtml
**
很多专家都说过这样一句话:西南联大是世界教育史上的奇迹!
这所只存在了8年的“最穷大学”,却被誉为“中国教育史上的珠穆朗玛峰”。
8年时间,西南联大虽然只毕业了3882名学生,但走出了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4位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8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171位两院院士及100多位
人文大师。
2016年,中国启动了大学“双一流”建设:到本世纪中叶,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
数量和实力,双双进入世界前列。
实现“双一流”目标,很难,不妨向西南联大取取经。
联大长征
1937年8月28日,本是个平常日子,
但因为一封公函而成了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个特别日子。
这一天,北大、清华、南开三校校长,
接到了来自国民政府教育部的公函。
公函要求:三校南迁长沙,联合组建长沙临时大学。
一个多月前,“七七事变”爆发,
硝烟弥漫的北方,已容不下一张安静的课桌。
11月1日,长沙临时大学开学。
但课桌未稳,部分教授和学生还没到来... 阅读全帖
f****x
发帖数: 908
19
来自主题: LeisureTime版 - 我也发个电子书的分享吧。
所有书目列表:
1.哈利·波特和魔法石.epub
1901.epub
1984.epub
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epub
1Q84(全集).epub
2.哈利·波特与密室.epub
2012玛雅末日预言.epub
3.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的囚徒.epub
30而励.epub
35岁以前成功的12条黄金法则.epub
35岁前要上的33堂理财课.epub
35岁前要做的33件事.epub
365种玩法:备受专家推崇的游戏教育法.epub
3岁看一生(蒙台梭利早期教育法)(精选本).epub
4.哈利·波特与火焰杯.epub
5.哈利·波特与凤凰社.epub
500强企业的理念和价值观:责任胜于能力.epub
593个脑筋急转弯问题及答案.epub
6.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epub
602噬人公寓.epub
6秒钟改变你的情商.epub
7.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epub
80后女公务员.epub
BA就在月球背面:破解外星人踪迹真相.epub
C型包围.epub
facebook效应.epub
FBI教你读心术.epub
Google将带来什么.epub
MBA经典案例.epu... 阅读全帖
a******e
发帖数: 6689
20
来自主题: LeisureTime版 - 多情的背影——读《八九十枝花》
难得有个人愿意好好就文字风格啊遣词造句什么的讨论讨论,赫赫,还是咱俩有话说。
我还真是跟你相反,特别喜欢“初夏清晨露水明灭,后来他便觉得动心” 这句。这个
“便”字我也觉得用得好,除了节奏感,我当时读到这儿是停了一下的,想了想这是什
么意思,为什么“露水明灭”小伙子就动了心。这儿还的确是你说的“不懂”,意思要
转一个弯。但不同的是我觉得这个弯转得好,因为它给这个叙述加入了字里行间的另一
层味道,它要求你必须停下来咂么一下,品品想想,才得出另外一层的意思。这个另外
一层的意思,得出来了,就很有趣味。
我上次写那个东方式情感表述,就是说这种字里行间的趣味。这个趣味,我觉得就是文
字里的写意。
这种写意跟小说里的留白不太一样,不是基于情节/人物行为的不告知,激励读者自己
去做合理推断;而是像画一样,在写实的基础上那么虚晃一笔,就那一点点虚,一点点
修饰或者升华,把场景叙述推升到情绪描述上去。我挺喜欢读散文里的这种手法,比直
接的情绪宣泄更有乐趣跟回味。那一句话,要是不把“露水明灭”和小伙子的心思联系
起来,一整段不带情绪的白描,我读的时候肯定就不会停,不会想,读了就忘,就没有
后来再次回味的... 阅读全帖
R******k
发帖数: 4756
21
大师上课,不仅水平高,功底深,内容丰富,脍炙人口,令人难以忘怀;他们上课的开
场白,也各有千秋,见秉性,见风格。有的一开始就把课堂气氛搞活跃了,有的幽默地
介绍自己,有的是精心设计的,一张口就不同凡响,有的则是随意而为,好似信口开河
,其实意蕴深矣,有心者才能意会。
梁启超
兄弟我是没什么学问的
清华国学四大导师之一的梁启超,上课的第一句话是:“兄弟我是没什么学问的。”然
后,稍微顿了顿,等大家的议论声小了点,眼睛往天花板上看着,又慢悠悠地补充一句
:“兄弟我还是有些学问的。”头一句话谦虚得很,后一句话又极自负,他用的是先抑
后扬法。
梁启超自1922年起在清华学校兼课,1925年被聘任为清华国学研究院导师。
刘文典
《庄子》嘿,我是不懂的喽,也没有人懂
西南联大中文系教授刘文典与梁启超的开场白有同工异曲之妙,他是著名 《庄子》研
究专家,学问大,脾气也大,他上课的第一句话是:“《庄子》嘿,我是不懂的喽,也
没有人懂。”其自负由此可见一斑。
刘文典教授
这且不说,他在抗战时期跑防空洞,有一次看见作家沈从文也在跑,很是生气,大声喊
道:“我跑防空洞,是为《庄子》跑,我死了就没人讲《庄子》... 阅读全帖
n*****w
发帖数: 1325
22
☆─────────────────────────────────────☆
frada (微风轻哨) 于 (Wed Nov 28 12:01:56 2012, 美东) 提到:
从百度偷窥来的,隋唐楚汉年马上开始了
首先登场的,11月27日,是湖南经视的楚汉争雄(不是楚汉传奇),有黄秋生那部,51集
接下来,11月29日,电影王的盛宴上映,也是楚汉内容
12月3日,湖南卫视 隋唐英雄上部开播,102集
12月28日,高希希版楚汉传奇在四大卫视同步播出,80集
1月4日,隋唐演义 程力栋版 在5大卫视播出,62集
好了,大家淡定等待吧
☆─────────────────────────────────────☆
qiaka (知音96691) 于 (Wed Nov 28 12:30:55 2012, 美东) 提到:
汉唐文明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不错。
☆─────────────────────────────────────☆
daye520 (大业) 于 (Wed Nov 28 12:49:07 2012, 美东) 提到:
刘邦项羽都拍了几十遍了... 阅读全帖
b*******n
发帖数: 1267
23
来自主题: WaterWorld版 - 最爱林徽因的男人金岳霖 zt
最爱林徽因的男人金岳霖
金岳霖(1895—1984),字龙荪,祖籍浙江诸暨,生于湖南长沙。著名哲学家、逻辑
学家,曾留学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哥伦比亚大学。1925年回国后,历任清华大学、西
南联大,北京大学教授。主要著作有《逻辑》、《论道》、《知识论》。建筑学家、民
国时期著名的美女加才女林徽因的情感世界中有三个重要的男人,他们是梁思成、徐志
摩,还有金岳霖。
梁思成是林徽因的丈夫,在27年的婚姻生活中,二人在事业上相互扶持,共同走了
中国的15个省,200多个县,考察测绘了2 000处古建筑结构,很多古建筑就是通过他们
才得到了全国乃至世界的认识,并且获得保护,像河北赵州石桥、山西的应县木塔、五
台山佛光寺等。
徐志摩与林徽因相识于英国伦敦,当时林只有16岁,正随父亲林长民游历欧洲,而
徐已经是一位两岁孩子的父亲。徐为林的聪颖美丽和绝世才情所吸引,为了追求林徽因
,徐志摩在妻子张幼仪刚刚生下第二个孩子后,便急切地与其离婚,但林徽因与父亲提
前回国,不辞而别,并且最终选择了父亲为她作出的安排:嫁给著名学者梁启超的儿子
梁思成。林从此成为徐心目中永恒女性的化身,于是便有了徐志摩的那首《偶... 阅读全帖
b**l
发帖数: 170
24
来自主题: Joke版 - 狂人刘文典 ZZ
在西南联大时,有次大家躲避日军飞机袭击纷纷奔逃,沈从文经过刘文典时,刘文典大
怒,骂道:“陈寅恪跑是为了保存国粹,我跑是为了保存《庄子》;学生跑是为了保存
文化火种,可你这个该死的,什么用都没有,跟着跑什么跑啊!”
刘文典(1889—1958),现代杰出的文史大师,校勘学大师与研究庄子的专家。历任北
京大学教授、国立安徽大学校长、清华大学国文系主任、西南联大、云南大学任教。
他“二十岁就名满大江南北”,极具传统士大夫的傲骨,呈现在世人面前的总是一副“
狂生”模样。 他师承刘师培、章太炎,结交、陈寅恪,瞧不起闻一多、沈从文,追随
过孙中山,营救过陈独秀,驱赶过章士钊,痛斥过蒋介石。
他说中国懂得庄子的共有两个半人,一个是庄子本人,全世界研究庄子的算半个人,另
外一个人就是他自己。
据传评沈从文升教授时他就说:“在西南联大,陈寅恪才是真正的教授,他应该拿四百
块钱,我该拿四十块钱,朱自清可拿四块钱。可我不会给沈从文四毛钱。沈从文都要当
教授了,那我是什么?那我岂不成了太上教授了吗?”
刘文典讲课时,有时候著名学者吴宓也会前去听讲,而且总是坐在最后一排。刘教授闭
目讲课,每讲到得意处,便抬头... 阅读全帖
T****r
发帖数: 22092
25
来自主题: Piebridge版 - 吴宓——爱的练习题(zz)
http://www.niubo.cc/blog-30209-4600.html
吴宓——爱的练习题
吴宓的第一任妻子是陈心一,吴宓的同学陈烈勋的妹妹。从这段感情开始,吴宓便
显露出了造成自己一生婚恋悲剧的性格特质——反复与犹疑。
两人订婚几个月后,吴宓就后悔了,不想结这个婚,朋友汤用彤劝他:“取消婚约
情理不容,你前面既然已经答应,陈家可能已经将此事通知了亲朋,你后来忽然取
消,人们会怀疑陈心一有什么不能容忍的、无法改变的毛病,这要一传十、十传百
,可了不得,将来陈心一背着这个‘莫须有’的黑包袱,如何能嫁得出去﹖你该为
她、为她家想想。”
吴宓还是善良的,他履行了婚约。陈心一温顺贤良,伺候得吴宓很周到。但是吴宓
还是不太确定,陈心一是不是最好的选择。他今儿个觉得陈心一“呆滞”、令自己
痛苦。明儿就觉得陈心一贤良,有她相伴此生无憾。感动着感动着,又发觉她感情
不够丰富,让自己活在婚姻的痛苦深渊里,维持这段婚姻自己是做出了巨大的牺牲
的呀。吴宓反复倒带,左右互搏,不能平衡。
虽说“在这个世界上,即使是最幸福的婚姻,一生中也会有两百次离婚的念头和十
次掐死对方的想法”,可这频率也太快了,温... 阅读全帖
b*g
发帖数: 644
26
来自主题: Literature版 - 学路茫茫
学路茫茫
学路茫茫
一个“乡下人”,从偏处一隅的蛮荒之地,突然置身于这百万人口的大都市,
精神难免
不失去平衡。沈从文站在北京前门广场上,傻头傻脑地东张西望,眼前的一切都使
他感到新
奇。同时,又有点手足失措,心里空落落的。他知道眼下第一步,是寻一个住处将
自己安置
下来,却计划不出在这片新的土地上,如何跨出这第一步。他需要有一个熟悉的人
,或熟悉
的事,即便是一种熟悉一点的方式也好,来供他攀援。然而,眼前一样也没有。
正当沈从文感到困惑为难的时候,一辆排子车停到了他的面前。
“先生,您想去哪儿?要不要车?我可以拉您到您想去的地方。”高个儿拉车
的十分客
气地问沈从文。
在北京,这排子车不是供人坐乘,而是专门用来拉猪的。拉车的大约一眼看穿
了眼前这
个年轻人是个可以骗骗的乡巴佬。而沈从文这个初来乍到的“乡下人”,还来不及
入境问
俗,此时又正需要有人来帮助解决眼前的难题,见拉车的主动问起,便急忙说:
“有没有房钱便宜一点的小客店?”
“有,有。咱们这就去西河沿,只两块多车钱。先生您上车。”
于是,沈从文将身体和随身携带的小小包袱搁
b*g
发帖数: 644
27
来自主题: Literature版 - 卑微者之歌
卑微者之歌
卑微者之歌
1927年底,随着第一阶段北京生活的结束,沈从文走完了最初阶段的创作
历程。他
的作品最先见于报刊,是1924年12月。《一封未曾付邮的信》,是至今能见
到的沈从
文的处女作。1925—1927年,他的作品越来越频繁地见于《晨报副刊》和
《现代评
论》,1926年,他的小说开始在《小说月报》上发表。三年间,先后发表各类
作品17
0余题。1926年,北新书局出版了他的散文、小说、戏曲、诗歌合集《鸭子》
,192
7年,他的小说集《蜜柑》由新月书店出版。
关于这一阶段的创作,沈从文在《致唯刚先生》①一文中,曾有过极明确的告
白:我只
想把我生命所走过的痕迹写到纸上。
凡属真诚的创作,不管作者声称如何忠实客观,都不能不在最广泛的意义上,
渗透作家
的主体意识。然而,对于沈从文的早期创作,这种生命的痕迹几乎可以作最狭义的
理解。这
些作品,在极大程度上,合成了一部沈从文的“自叙传”,是可以当作他的传记材
料来读
的。正如1984年沈从文亲口告诉笔者的,“早期作品写的都是真事,那时还不
会虚
构”。这里,有着郁达夫将文学当作作家“自叙传”的显明影
b*g
发帖数: 644
28
来自主题: Literature版 - 生命的复苏
生命的复苏
生命的复苏
沈从文终于度过了这场危机。
药物的治疗,愈合了肉体与神经两方面的损伤。悬想中降临到自己头上的灾难
,在事实
上也没有发生。随着神经正常功能的恢复,各种恐怖的阴影和幻象逐渐消失,生命
渐次复归
稳定。
病愈出院后,沈从文的工作编制仍留在北京大学,人已被安排到中央革命大学
学习。
中央革命大学是北京解放后建立的一所培训各级各类干部的政治文化学校,地
址在北京
西郊,学员多达七千。沈从文所属,为中央革命大学研究班,成员多是高级知识分
子中的民
主人士。创办研究班的目的,是通过学习,帮助这些从旧社会过来的知识分子,适
应社会和
时代已经发生的巨大变化,在政治上向新生政权认同回归。
按规定,学员必须在学校住宿。因此,沈从文每周星期一上学,星期六回家,
前后凡1
0个月。
在这期间,听政治报告,学习各种政治文件,讨论,座谈,对照自己过去的思
想认识,
检查、反省、再认识,是学员们每天的课目。这些学习,将沈从文带进一个过去因
隔膜而陌
生的世界。恰如当年从湘西走入都市,两个世界构成的强烈反差,使精神不易取得
平衡。他
业已感到,
b*g
发帖数: 644
29
来自主题: Literature版 - 为而不有
为而不有
为而不有
促使沈从文终于提前下山的,还有一个重要原因:他无从搁下那一个个正在进
行的文物
研究专题。——当他紧紧拥抱着文物研究工作不放时,他无法割断与文学创作的一
缕情丝;
而当真要从文物研究中脱身而出时,他才强烈地感到文物研究对自己所拥有的独占
力量。
自从进入文物研究领域以后,沈从文有了一种越来越强烈的紧迫感。
沈从文长年累月与之对面的,是份无法计量的巨大历史文化财富。那一坛一罐
、一丝一
缕,处处显示出中华民族先民在物质文化方面的伟大创造和智慧凝聚。可是,对物
质文化史
的研究,却处于落后状态,与祖先的光辉创造相比,实在太不相称。即以大同云岗
石窟为
例,早在40年代,日本人水野清一就写出了30多本一套大部头的研究报告,而
在中国本
土,却连一套像样一点的介绍图书都找不到。敦煌在中国西北,而“敦煌学”又是
日本人居
领先地位!……每思及此,沈从文都有一种芒刺在肯之感。物质文化史的研究必须
有一个与
中华民族相称的地位和格局。如不思振作,迎头赶上,便难免对上愧对祖先在天之
灵,对下
无法向子孙后代交待。为此,从1953至1963年,沈从文在全国政协
S*******n
发帖数: 12762
30
刘文典学贯中西,思想学问博大精深,是当之无愧的学术大师。但恃才自傲,狷介无比
。他说中国懂得庄子的共有一个半人,一个是庄子本人,另外半个就是他。如此自夸非
信口开河。他连搞新文学的沈从文都看不起,评沈从文升教授时他就说:“在西南联大陈
寅恪才是真正的教授,他应该拿四百块钱,我该拿四十块钱,沈从文该拿四块钱。可我
不会给他四毛钱。沈从文都是教授,那我是什么?那我是什么?我不成了太上教授了吗
?”在西南联大时,有次大家躲避日军飞机袭击纷纷奔逃,沈从文经过刘文典时,刘文
典大怒,骂道:“我跑是为了保存国粹,为学生讲《庄子》;学生跑是为了保存文化火
种,可你这个该死的,跟着跑什么跑啊!”
M******8
发帖数: 10589
31
http://news.sohu.com/20130116/n363656068.shtml
2013年01月16日14:41来源:华商网
原标题 [男子高三退学赴北大旁听11年 如愿被北大录取]
郑球洋如愿正式被北大录取
作家、北大教授曹文轩与郑球洋
自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始,“旁听”作为一项传统,被北京大学一直保留至今。开国
领袖毛泽东也曾是北大的一名旁听生,著名的文学大家沈从文、女作家丁玲、原中国作
协副主席冯雪峰都有过旁听经历。如今每年仍有上千人在北大旁听,江西赣州的郑球洋
就是其中一员,2001年,正值高三的他毅然退学附北大旁听,成为像沈从文那样的文学
大家。
日前,郑球洋回到江西老家录制《深度观察》节目,节目现场,郑球洋讲述了自己
11年旁听求学路的痛苦经历,却在现场引发嘉宾和观众的一致质疑。
不屑文凭放弃高考 获北大教授曹文轩鼓励赴北大旁听
在节目现场,郑球洋说自己当年和韩寒等众多文学青年一样,热爱文学,2001年,
他参加选拔出韩寒、郭敬明等少年作家的新概念作文大赛,也因此认识了作为评委的作
家、北大教授曹文轩,他主动跟曹文轩教授写信打电话,曹教授鼓励他“你这么痴迷文
学,...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32
作者: 李舒
西南联大的八宝饭,是相当有名的。
汪曾祺先生写过,何兆武先生也回忆过。
我一开始以为是这种八宝饭,加了瓜仁松子红绿丝,塞了满当当赤豆沙,一匙挖下去,
糯米拌了猪油的香直冲云霄。
当然是我幼稚,会这样想。
所谓“八宝”,是一种戏称。
联大食堂所用的米,是政府供给的“公米”——多年的陈米,粗而劣,米饭里还有沙石
、老鼠屎和糠屑,故而谓之“八宝饭”。有人为“八宝饭”编了一首歌:“八宝饭”味
道香,八种成分“营养高”,沙石稗谷泥壳汤,黄霉素配鼠屎汤,感谢上帝的“恩赐”
,我吃“八宝”你喝汤,谁知熬到何年月,八宝也许难吃上,十儒九丐啼饥寒,百代盛
世莫悲伤。
在《绝代风流》里,曾经对于“八宝饭”有这样生动的描述:
“八宝者何?曰:谷、糠、秕、稗、石、砂、鼠屎及霉味也。其色红,其味冲,距膳堂
五十步外即可嗅到,对牙和耐心是最大的考验。谨将享用秘方留下:盛饭半满,舀汤或
水一勺,以筷猛力搅之,使现旋涡状,八宝中即有七宝沉于碗底,可将米饭纯净度提高
到九成左右。”
有一位学生,给在重庆的恋人写信,也提到了“八宝饭”:
刚来的时候,吃的还算好,可现在物价涨起来了,一顿只能喝上几勺清水白菜汤... 阅读全帖
b*****t
发帖数: 9671
33
下午11:56(29 分钟前)历史的天大讽刺,你不知道的历史事实从 人人都是艺术家 作
者:梁萧
1. 早年有人劝沈从文入党,他冷笑:没兴趣。建国后一番改造,让他惶恐无地。57
年反右,他竟然诬陷自己的弟子萧乾是特务。但是萧乾不敢跟老师计较,多年后去看望
沈从文,发现他住在一个小黑屋子里,就出面替沈从文要房子,不想沈从文大怒,吼曰
:我还要入党呢!从此与弟子绝交
2. “她12岁被学校开除,17岁嫁给富二代裴明伦,两个月后离婚。18岁认识第二任丈
夫俞启威(现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父亲)。21岁闯荡电影圈,22岁与唐纳结婚。23岁独
闯西安延安,从此走上不归路。她曾经也叛逆时尚青春。她叫李云鹤、也叫李进孩、后
来是蓝萍,再后来叫江青。”—她曾说一定要找棵大树
3. 大跃进能够发生的一个原因是人们的科学精神丧失殆尽,包括钱学森这样被誉为中
国“导弹之父”的著名物理学家。1958年,钱学森曾在《大众科学》和《中国青年》杂
志上发表了“粮食亩产会有多少?”和“农业中的力学问题”两篇文章,用植物光合作
用的原理,解释了亩产百万斤粮的可能性,钱学森这位既不是农艺学家、也不是植物生
理学家的导弹专家却... 阅读全帖
c***s
发帖数: 70028
34
近日,莫言落户北师大还表示将招收研究生的消息一传出,争议四起,有的认为莫老师华而不实,还有的认为“让一位只有小学五年级文化水平的老师来给研究生上课,莫老师情何以堪”……
莫言与铁凝为“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写作中心”揭牌。
近日,莫言落户北师大还表示将招收研究生的消息一传出,争议四起,有的认为莫老师华而不实,还有的认为“让一位只有小学五年级文化水平的老师来给研究生上课,莫老师情何以堪”……
对此记者采访到辽宁大学文学院外国文学教研室主任,研究生导师刘铁,刘铁表示:“现在的高校文学院鲜能培养出来大作家,这触及到写作人才培养的老大难问题,这当然也与高校教育者能力瘸腿有关,无助于文学人才的培养。 ”
观 点
高校未必培养出好作家 高尔基学历比莫言低一年半
刘铁说:“我在辽宁文学院任职三十年,我们培养出来的作家,知名度高的凤毛麟角,能够得上代表人物的,只有七七届的马原,当然以写作为生的还是有些的。这意味着作家是可遇不可求的,可以期待但不是文学、文艺理论培养出来的。”
多年的教学,刘铁隐约地感受到写作恰恰具备与文学、文艺、美学学术理论所谓学术性的排斥,“我们在文学院,往往有一种共识,我们能培养出学者,... 阅读全帖
c***s
发帖数: 70028
35
南京市民季先生收到的电报。
南京市民嵇先生近日收到了一封电报,这封电报来自北京,但到达南京却用了4天时间。而二三十年前,电报还曾是当时最快的沟通方式,从北京到南京最快只要6小时左右。前后相较,令人无限感慨。嵇先生把这封电报发到了常去的论坛西祠胡同里,结果引发更多人的怀旧,大家纷称“这是一个时代的回忆”。扬子晚报记者南京探访发现,整个南京城已只剩下最后一个发报点。
一封从北京而来“迟到”的电报
嵇先生收到的电报是他天津一个朋友发的,这位朋友是位电报发烧友,因为天津已经不能发电报,前些天他有事去北京时,从北京著名的电报大楼发出了这封电报。
因为之前,对方已经告知,会发来电报,这让嵇先生颇为期待。但真正等收到电报已是4天后,在电报里,对方说“望同去、复兴业务”。然而事实上,对于嵇先生而言,收到电报的新鲜感才是最重要的,电报内容已是其次,他没想到在各种沟通方式便捷的当下,这样一种“古老的”交流方式,还在默默运行。
“电报是一种最早的、可靠的即时远距离通信方式,当年,有什么急事,人们总想着‘拍电报’。一些大型企事业单位还有‘电报挂号’。十几年过去了,电报这个名词,早已被什么微博、微信之类的所掩盖... 阅读全帖
c***s
发帖数: 70028
36
张充和
合肥四姐妹
抗战胜利后,张家孩子齐聚上海大团圆,前排从左依次为张充和、张允和、张元和、张兆和。后排从左依次为张宁和、张宇和、张寅和、张宗和、张定和、张寰和。
民国闺秀、“最后的才女”张充和6月17日下午一时在美国去世,享年102岁。合肥四姐妹成为绝响。
张充和,1914年生于上海,祖籍合肥,为淮军主将、两广总督署直隶总督张树声的曾孙女,苏州教育家张武龄的四女。在父亲的影响下,四姐妹个个兰心蕙质、才华横溢,公数充和为最。弟弟们多是出自北大、清华的学者、艺术家。张充和在1949年随夫君赴美后,50多年来,在哈佛、耶鲁等20多所大学执教,传授书法和昆曲,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默默地耕耘了一生。
叶圣陶曾说:“九如巷张家的四个才女,谁娶了她们都会幸福一辈子。”这四个才貌双全的女子便是张元和、张允和、张兆和、张充和。在苏州园林中长大的闺秀经历着从传统到现代的历史蜕变,诗情画意的生活与错综复杂的命运不亚于宋氏三姐妹。大姐元和,喜爱文学,情系昆曲名家顾传玠;二姐允和与语言学家周有光结为伉俪;三姐兆和因为作家沈从文的追求而名声在外;四妹充和,工诗词,擅书法,成为傅汉思的夫人。她们的绝代风华牵动着人... 阅读全帖
c*********2
发帖数: 3402
37
http://history.people.com.cn/GB/205396/17675257.html
2012年04月17日09:52 来源:《文史参考》
“事实上,他们(即‘左联五烈士’)并不是在‘左联’的活动中被捕,也不是以
左翼作家的身份被杀的。他们其实是中共一场党内斗争的牺牲者。”朱正在《一个人的
呐喊:鲁迅1881~1936》(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7年)一书中这样写道。这无疑向
人们透露了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真相。
本文原载于《文史参考》(4月下)
“事实上,他们(即‘左联五烈士’)并不是在‘左联’的活动中被捕,也不是以
左翼作家的身份被杀的。他们其实是中共一场党内斗争的牺牲者。”朱正在《一个人的
呐喊:鲁迅1881~1936》(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7年)一书中这样写道。这无疑向
人们透露了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真相。
1931年1月7日,在共产国际驻中国代表团团长米夫的主持下,在上海武定路修德坊
6号秘密举行了中共六届四中全会。开会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扶持王明成为中国共产党
的领袖。开会的情况,据当时在场的六届中委罗章龙回忆说:
在四中全会开始时,...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38
【 以下文字转载自 Joke 讨论区 】
发信人: CornucopiaX (小土豆), 信区: Joke
标 题: 周有光:我现在非常讨厌中文系的女生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Mon Aug 28 17:33:24 2017, 美东)
这个周有光在纽约有一个叫李冬梅的学生。。我太讨厌这个女的天天在歌颂一带一路了
。。。女人没有同情心还能当个好妈妈吗?这个人太莫名其妙了。。她是床粉!!!
周有光(1906年1月13日-2017年1月14日),原名周耀平,起先“周有光”是他的笔名
,“有光”后来成为他的号。生于中國江苏常州,中国语言学家、文字学家,通晓汉、
英、法、日四种语言。周有光青年和中年时期主要从事经济、金融工作,当过经济学教
授,1955年,他的学术方向改变,开始专职从事语言文字研究,曾参加拟定《汉语拼音
方案》(1958年公布)、建立了漢語拼音系統,被若干媒体称作“汉语拼音之父”[1][
2][3]。几十年来一直致力于中国大陆的语文改革。作家沈从文是他的连襟。
家世
1906年1月13日,周有光生于江苏常州青果堂,祖籍江苏宜兴。曾祖父是清朝的官员,
在常州经营棉纺、织... 阅读全帖
j****i
发帖数: 68152
39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文学女青年的榜样
于是在与胡也频相爱的同时,丁玲又爱上了文学天才冯雪峰。性格开朗的丁玲竟然提出要和两个男人共同生活,他们真的在西湖边共同相处了一些日子,结果胡也频坚持不住,返回上海,找到了好友沈从文。沈从文告诉他夫妻之间应该怎么相处,胡也频第二天就回到了杭州。最终,冯雪峰离开了杭州,胡也频与丁玲就和好如初了。丁玲心如刀绞地看着冯雪峰离去,重新回到了胡也频的身边。
丁玲(1904-1986)原名蒋伟,字冰之,别名蒋玮、丁冰之。1904年10月12日生于湖南临
澧(原安福)县。4岁时丧父,随母亲在学校里长大。五四运动爆发时在桃源第二女子师
范读书,参加了当地学生运动。后转入长沙周南女子中学和岳云中学。1922年初到上海
,入陈独秀、李达等共产党人创办的平民女子学校。同年秋到南京自修文学,此时结识
了刚从苏联回国的瞿秋白,经瞿介绍到上海入上海大学中文系。
1924年到北京,在北京大学等校旁听文学等课程。在北京与胡也频相识,1925年与胡结
婚。1927年12月,丁玲在《小说月报》上发表了她的第一个短篇小说《梦珂》,1928年
2月又发表了她的早期代表作《莎菲女士的日记》,此后又连续写了十几篇描写在新的
思潮影... 阅读全帖
C*********l
发帖数: 10248
40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穿越到民国吹嘘收入高就是弱智
民国十四年丁玲跟胡也频同居,跑到北京西郊租独院,两人每月在报纸上发表三五篇小
评论,稿费就够交房租了;搬到上海跟沈从文拼租,房租却是北京的十倍。
沈从文在小说里写过民国时代一对夫妻,男的中国政法大学毕业,在上海某机关做
小职员;女的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毕业,专职做家庭主妇。
这女的本来也有工作――在学校教书,后来生小孩,把工作辞了。
那时候还没计划生育,一对夫妻可以生很多小孩,她一胎接一胎地生,一连生了四
个。孩子一多,家务更忙,她更加没法上岗了,一家六口人,两大人四个小孩,全指着
男人的薪水过日子。
男人每天坐班写公文,一个月能挣60块大洋,按购买力折成人民币,至少相当于三
四千块。三四千块不算高,但总在贫困线以上,节省一点的话,一家人吃饭绰绰有余。
问题主要是住,他们住在上海,却不是上海土著,用老上海最欠揍的话说,小两口是从
“乡下”来的,在上海没老宅,又买不起房,只能租着。
他们租的是一间公寓,那间公寓被二房东从中间隔了一张木板,一间变成了两半间
,南边那半间住他们一家六口,北边那半间住着一个小有名气的自由撰稿人(其实就是
沈从文本人)。
六口人住半间公寓,过日子肯定不太方便。就拿大... 阅读全帖
w****2
发帖数: 12072
41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ao_and_Deng 俱乐部 】
发信人: wlwl12 (戒网), 信区: Mao_and_Deng
标 题: 真实民国(技术男出手了,大家快收藏)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at Jun 8 02:38:49 2013, 美东)
真实民国 (技术男出手,很多数据和实际例证,大家可以跳看自己感兴趣的部分)
一、两极分化的民国印象
二、是谁在怀念民国时代?
三、什么是“民国范儿”?
四、所谓“不重视知识分子”的真相
五、民国地主不好当(北方篇)
六、民国地主不好当(南方篇)
七、光怪陆离的东方魔都
九、国齤民党杀自己人比杀共齤产党还狠!
小结:民国很黑的,大家不要萌它
一、两极分化的民国印象
按照我们在传统教科书上读到的信息,从1912年清朝覆灭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民
国时代,是中国近代史上最黑暗的时期——主权沦丧、积贫积弱、灾祸不断、饿殍遍地
、军阀混战、列强横行、日本入侵……在《包身工》、《白毛女》、《三毛流浪记》、
《茶馆》、《骆驼祥子》等脍炙人口的革齤命主流文学名著之中,都从各自不同的角度
,反映了民国时代社会动荡、剥削残酷、民不聊生、朝... 阅读全帖
w****2
发帖数: 12072
42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ao_and_Deng 俱乐部 】
发信人: wlwl12 (戒网), 信区: Mao_and_Deng
标 题: 真实民国(技术男出手了,大家快收藏)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at Jun 8 02:38:49 2013, 美东)
真实民国 (技术男出手,很多数据和实际例证,大家可以跳看自己感兴趣的部分)
一、两极分化的民国印象
二、是谁在怀念民国时代?
三、什么是“民国范儿”?
四、所谓“不重视知识分子”的真相
五、民国地主不好当(北方篇)
六、民国地主不好当(南方篇)
七、光怪陆离的东方魔都
九、国齤民党杀自己人比杀共齤产党还狠!
小结:民国很黑的,大家不要萌它
一、两极分化的民国印象
按照我们在传统教科书上读到的信息,从1912年清朝覆灭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民
国时代,是中国近代史上最黑暗的时期——主权沦丧、积贫积弱、灾祸不断、饿殍遍地
、军阀混战、列强横行、日本入侵……在《包身工》、《白毛女》、《三毛流浪记》、
《茶馆》、《骆驼祥子》等脍炙人口的革齤命主流文学名著之中,都从各自不同的角度
,反映了民国时代社会动荡、剥削残酷、民不聊生、朝... 阅读全帖
b****l
发帖数: 23606
43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为什么吃狗肉没有人扯沛县?
不是说沈从文和丁玲有私情,沈从文跟丁玲关系不错但应该没上过床。
我是说沈从文传授点小手艺给胡也频,然后冯雪峰就落荒而逃了,这
不明摆着沈从文手艺高超么
w*******e
发帖数: 15912
44
来源: wenxuecity
泡泡猪 于 2014-09-12
陈寅恪: 正规学历是吴凇复旦公学毕业,没有学位
国 学大师陈寅恪,曾留学美、日、德、法、瑞等国,精通梵文、西藏文、巴利文、英
文、法文、德文,主治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佛经之比较研究。陈寅恪先生的正规学 历
是吴凇复旦公学毕业,那时的复旦公学还不能算作正规大学,也不授予学位。陈先生自
己认为,该校相当于高中程度。1925年,陈寅恪留学归国后就任于清华 大学国学研究
院,成为清华国学院四大导师(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之一,被誉为“教授
的教授”。傅斯年对他进行这样的评价:“陈先生的学问,近 三百年来一人而已!”
据记载,陈先生的侄子陈封雄曾问他:“您在国外留学十几年,为什么没有得个博士学
位?”陈先生回答:“考博士并不难,但两三年内被一个专题束缚住,就没有时间学其
他知识了。只要能学到知识,有无学位并不重要。”
钱穆:中学都没有毕业
钱 穆被称为中国当代最后的大儒,然而这个大师连中学都没有毕业。钱穆父亲去世时
,他才十二岁,父亲这一走,钱家立时陷入了困顿。因此,在他和长兄双双考入常 州
府中学堂不久,钱... 阅读全帖
l*******n
发帖数: 635
45
——“林徽因对当时国民政府的腐败无能非常痛恨,并决绝地表示与离开祖国大陆及去
台湾的知识分子断交,包括给过她许多帮助的胡适。她曾说过,自己从小受欧美教育,
但珍视中国;最看不起一类人,就是没喝过多少洋墨水,却认为西方比什么都好。”
——“1949年初,林徽因所住的清华园已经解放了,而解放大军对北京的包围正紧。一
天,突然有两位解放军来到家中求见,请梁思成在一幅大比例的北京军用地图 上,用
红笔圈出一切重要的文物古迹的位置,以便在大军万一被迫攻城时尽一切可能予以保护
。生平第一次同解放军的直接接触,使这一对以中国古建筑为第二生命 的夫妻激动得
热泪盈眶,并彻底消除了他们对共产党的一切疑虑,从此便把自己的命运同新中国连在
了一起。”
(微信公众号国家人文历史 文/刘心印)
林徽因,民国人物中的话题女王。身前、身后,她总是人群中的焦点,人们热衷于谈论
她的家世、美貌,尤其是爱情,至于她的才华和学问,因为懂的人不多,干脆就略去,
或者当作是美女的一种别致饰品。八卦总是更容易被理解和传播,但是,八卦之外的林
徽因是什么样子呢?
林徽因算生逢其时,在民国初年的环境下,她得到了最好的教育和最大的自由...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46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民国才女,叔喜欢张充和
董 桥:张充和耶鲁书展
今年四月十三日,美国耶鲁大学庆祝书法家张充和九十六岁生日举办“张充和题字选集
”书法展。照说,张充和生于一九一三年阴历四月十二日,阳历生日应该是五月十七日
,书展为了赶在学期结束之前举行,选订阳历最靠近阴历生日的四月十三日开幕。那天
,耶鲁图书馆东亚分部图书室里来了一百二十多位宾客,馆方还邀请纽约海外昆曲社好
几位社员光临,安排他们在开幕仪式礼成之后跟张充和一起演唱昆曲,九旬寿星奶奶不
仅嗓子清润,字正腔圆,连台上风韵都不减当年。
余英时先生来信说,耶鲁孙康宜教授和旅美几位张充和先生的友朋,都想出版一册张充
和墨宝,收集她多年来为人题写的书名、匾额等墨迹,收齐了印成这位书法名家的书谱
,孙康宜早已经为《选集》的展览写了一篇《小题亦可大做:谈〈张充和题字选集〉》
。孙教授文章里说,当初她跟张充和提起耶鲁大学要为她举行“题字选集”书展的时候
,充和先生半开玩笑说:“我的那些题字啊,简直是小题大做了!”孙教授一听大喜,
说张充和书法风采卓越,靠的正是老太“小题大做”的创作精神。每次人家求字,就算
只求几个字,她都费尽心思慢慢打好腹稿,酝酿多时才展纸搦笔写了又写,试了又...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47
这个是香港一个文史学家给的评价,原文是“这可能是中国女性最赤裸的自白,但没有
一点肉麻和卑污的感觉,被她那洁热的虔诚和情思所牵引,随着她遍历那哀欢交织、凄
艳卓绝的精神历程。在两性关系上,虽然不够严肃,可是在爱情上却十分认真和炽烈。”
摘抄几段,大家欣赏一下
1、我常常想你,我常常感到不够,在和也频的许多接吻中,我常常想着要是有一个是
你的就好了。我常常想能再睡在你怀里一次,你的手放在我心上。
2、你又愿意忘记我,你同另外的女人好了。
3、我永远是爱着你。
4、我还是愿意我一人吃苦,不用爱情来扰乱你的工作。
5、虽然我已经是比较有理性有克制的人,然而我对你还是有欲望,我还是做梦,梦想
到我们的生活怎么能联系在一起。。。。。。。
这些表白是丁玲写给冯雪峰,当时丁玲已婚,老公是初恋胡也频,冯雪峰也已婚,老婆
是他的一个小迷妹。
当然也有另外的解读,一直以来,关于那段时期文人嘴上喊的爱情和笔下写的爱情,跟
他们真正现实中表达的爱情还是有出入的。比如一个女作家写过“在公共汽车上,不敢
拉心爱的人的手,但是心里却是觉得非常骄傲的,我们不客气地认为自己是全车中最尊
贵的人,因为我们的目的是完成爱的... 阅读全帖
w*****m
发帖数: 20421
48
相比萧红的苦命, 看看丁玲的彪悍。(zt)
随便八一下丁玲令人膜拜的情史
丁玲大姐是民国文艺女性中的奇葩,惊世骇俗这种形容词简直为她量身定做,她
家里非常有钱,母亲是知府的女儿,父系的官职更高,家族庞大,而光是她一家就有
200多间房子,货真价实的是含金钥匙出生。
值得一提的是她彪悍的母亲,平常掌管家里财政,丈夫去世后她新潮地注册进女
子师范学校读书,还十分钦佩武则天,我们有理由相信,丁玲同志强大的性格受到了她
母亲的影响。
丁玲在女校交了很多好友,这些同学中有我党高级干部瞿秋白的妻子王剑虹,张
太雷的妻子王一知,她跟王剑虹的关系非常密切,甚至有点可疑的百合倾向,但是进步
女性都是生冷不忌男女通吃的,这个时期,丁玲对南开大学的一位表兄开始了热烈追求
,那位表兄是个胆小鬼,循规蹈矩,面对她如潮水般的爱意竟然逃之夭夭,因为同时她
又跟另外一位表兄订了婚,虽然她不反感这位漂亮的未婚夫,但是作为新时代女性,怎
么可以毫无芥蒂接受家族包办婚姻?于是16岁的强大女性丁玲与百合女伴王剑虹毅然逃
到了上海,在那里,王剑虹马上被瞿秋白搞定做太太,同时丁玲也为瞿秋白的才能而着
迷,但非常奇怪,直到瞿秋白告... 阅读全帖
E*V
发帖数: 17544
49
来自主题: CanadaNews版 - 穿越到民国吹嘘收入高就是弱智
民国十四年丁玲跟胡也频同居,跑到北京西郊租独院,两人每月在报纸上发表三五篇小
评论,稿费就够交房租了;搬到上海跟沈从文拼租,房租却是北京的十倍。
沈从文在小说里写过民国时代一对夫妻,男的中国政法大学毕业,在上海某机关做
小职员;女的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毕业,专职做家庭主妇。
这女的本来也有工作――在学校教书,后来生小孩,把工作辞了。
那时候还没计划生育,一对夫妻可以生很多小孩,她一胎接一胎地生,一连生了四
个。孩子一多,家务更忙,她更加没法上岗了,一家六口人,两大人四个小孩,全指着
男人的薪水过日子。
男人每天坐班写公文,一个月能挣60块大洋,按购买力折成人民币,至少相当于三
四千块。三四千块不算高,但总在贫困线以上,节省一点的话,一家人吃饭绰绰有余。
问题主要是住,他们住在上海,却不是上海土著,用老上海最欠揍的话说,小两口是从
“乡下”来的,在上海没老宅,又买不起房,只能租着。
他们租的是一间公寓,那间公寓被二房东从中间隔了一张木板,一间变成了两半间
,南边那半间住他们一家六口,北边那半间住着一个小有名气的自由撰稿人(其实就是
沈从文本人)。
六口人住半间公寓,过日子肯定不太方便。就拿大... 阅读全帖
j******n
发帖数: 21641
50
本篇为2008年春我在长沙湖南大学所作演讲稿,后收入《荒废集》,此次重新收入《笑
谈大先生》。
在《鲁迅是谁?》的演讲中,你讲到“鲁迅的被扭曲,是现代中国一桩超级公案”
,与此类似的是否还有一批他同时代,而后在1949年选择去了台湾的学人,同样陷入这
种“公案”中,如胡适、梁实秋等?
陈:许多学者做了大量研究鲁迅的工作。我不是学者,居然一再谈论鲁迅,是为了
说出我们的处境——如果诸位同意鲁迅被扭曲,那就有可能同意:被扭曲的是我们自己。
五十年代初鲁迅被神化,同时是胡适的被妖魔化。当政府为鲁迅补办国葬时,胡适
批判在全国范围展开,他的书被全部禁止,就像鲁迅的著作在台湾也被一律禁止。此后
至少两代人,在大陆读胡适、在台湾读鲁迅,都是政治行为,都有政治危险。所以独尊
鲁迅、抹杀胡适,不是关于鲁迅,也不是关于胡适,而是我们几代人被控制被洗脑的漫
长过程。
这一洗脑过程,在大陆,采取同一模式,就是:在各个领域选择民国时期某一位人
物,以“政治上的正确”给予褒扬、抬高,不可怀疑,不可反对,直到被神化,同时,
贬斥该领域其他重要人物,批判、压制,直到被抹杀、被遗忘。以下一组粗略的名单,
是人文艺术领... 阅读全帖
首页 上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