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topics

全部话题 - 话题: 法无
首页 上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
Y**u
发帖数: 5466
1
☆─────────────────────────────────────☆
qxdren (wuming90) 于 (Thu Jul 5 14:20:15 2012, 美东) 提到:
在讨论之前, 首先问一下,谁证得了无生法忍,请告知一下。否则我认为大家都是从
字面上来理解,字面上的理解不一定准确。
另外一个问题,大智度论中关于法忍无生忍等等与其他经论的意思是否有差别,以后随
缘看情况是否需要讨论。现在假设这大智度论是绝对正确的。我们来细看一下它的某些
文字。
前面有人(Hermes99)贴出大智度论中话关于忍法,有人喜欢求法师的过错,我也不知
不觉染着他们的毛病,找找这文章中的问题。
我的问题是:
1. 这文章中说道“復次,等忍在眾生中一切能忍;柔順法忍於深法中忍。此二忍增長
作證,得無生忍,最後肉身,悉見十方諸佛化現在前於空中坐,是名大忍成就”。
大忍成就比无生忍还高,还是低?还是相同? 难道还需要看“悉見十方
諸佛化現在前於空中坐”这些形象影像来,才能说是大忍成就?这论有没有问题?
2. 法忍,这论中说是“甚深法中心無罣礙,是名法忍。”而这甚深法什么
意思? 文章... 阅读全帖
z**n
发帖数: 22303
2
我的皮毛知识是没有能力回答你的问题的,看这个帖子吧:
五部大论的汉译名为:《释量论》、《现观庄严论》、《中观论》、《俱舍论》、《律
宗论》。这五部大论,包括了藏传佛教显宗基础原理。一般僧人全部学完需十五年左右。
下面,略加介绍五部大论:
(1)《释量论》
《释量论》是古代印度的因明学名著,此处的“因”指推理的依据,“明”为通常
之学。顾名思义,因明学就是关于推理的学说。现代逻辑学将印度因明学列为古逻辑学
之一种,是专门研究思维和思维规律的一门学问。因明学深奥难学,极费时间,当代的
汉地僧众很少有舍得花时间去研习的。有的学者甚至非议因明学,将印度佛教衰微之原
因也归于因明唯识等学问的日趋学术化,每一门学问非穷一生之功而不能精通,一与百
姓越来越远。这种责难也不无道理。汉地净土宗大弘的原由之一,便是其修证简单,目
的明确,易为百姓接受。但有一个事实是,许多跟外道辩论而取得最终胜利之大德,多
是因明学大师。千年来,佛教就是在与外道的辩论中渐为更多的人所理解,进而信仰。
一个仅想自己往生净土者固然可以不必学习因明,而一个大德便不能不学习因明。我看
过不少佛学著作,有许多... 阅读全帖
l**o
发帖数: 491
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证严法师 开示 法华经 20141103
20141103晨起薰法香如是我闻思(个人笔记草稿,仅供参考,正确内容,请以未来大爱
台播出的为主,感恩!)
法中大善勇勐精修,
断恶法之心明,勤谓精进,明于善恶;
断事敏锐捷才,对治懈怠,圆满善业;
法无染着精纯。
用心啊!法,我们学佛法一定要很用心,起心动念,这都是在我们的用功修行中。
起一念心、动一个念,是不是完全是善?是利益人群吗?这我们都要很用心,守好善心
、利益人群这念心。若是没守好,一念偏差失误,起一念贪心,动一念恶,可能我们所
有修行清淨就受到污染了,污染心一起,这个污染它就如一种病毒一样,不断再扩散,
不断複製,恶念实在是很可怕。所以我们一定守好这念心,是善是利益人群的大善,我
们要勇勐精进,善念不间断,一定要勇勐精进去受持。
还要断恶法的心,要很明朗,我 们若是心念一点点的煳涂,善恶不会分,若这样
,无意中恶念让我们偏差。在《贤愚经》中有这样一段故事,就是说一对兄弟,一个从
小就很聪明,是非分得很清楚,慢慢长大,哥哥是这样,事理分清楚。那时代的国家,
大家互相借钱,或是家庭的事情,或者是社会人事,那时候没有什麽官府,或者是什麽
契约等等,没这些的事,但是有保证,这种... 阅读全帖
d**********6
发帖数: 237
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为何有了无常又谈空?
世人不解空义,以断灭无有为空,圣人解空,以一切无自性,无实体,一切不可得,有
而不有,无从执实之为空,众生苦因,在认妄为真,执于有我,色缚心缚,永不解脱,
毕竟痛苦。圣人悯之,遂教以空境空心诸法,空心即是空境,不执即是证空,证空始明
无我,无我即是断苦。所以因地先要开佛知见,佛知见者,般若是也,以般若破空,空
即不执,并不执亦不执,斯是净空无我,苦乐皆无依据。世人怕落空,这个怕落,便不
曾空,一班小心谨慎之士,都说怕落空,是不明空义,更有世人误解空义,遂说无因果
,造种种恶,由于根本未明,所谓茫茫荡荡遭殃祸,即此意也。行者切忌与糊涂人说般
若,生许多疑谤罪过,但又不能不下试探法门,用启其机,观其机是否可讲,然后授之
。且妄谈般若,其罪甚大,然非谈之罪,乃妄之过。今人并般若而废之,因噎废食,诚
妄而又妄矣,故不可言而与之言,妄也,可与言而不言,亦妄也,自己不能言而与人言
,妄也,自己可以言而不与人言,亦妄也。故解义当圆,决不可因此而废药,又不可因
药而疑病,活用在人,于药何咎,今为尔等说十八空义。
空者,并非空气之空,空间之空,空虚之空,以此空尚属有相也,如空碗,具有空
相,以饭满之,空...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5466
5
莲花生大士 作
刘巧玲 译
本文叙述《无染觉性直观自行解脱之道》,这是开示本来觉性最直接的法要,源自
《宁静忿怒尊无上自性解脱最胜教敕》。
敬礼法报化三身,敬礼一切圆证空明觉性之诸佛。
我将开示《无染觉性直观自行解脱之道》,源自《宁静忿怒尊无上自性解脱最胜教
敕》,它为你真实解说自己的本来觉性。有幸佛子,谛听觉照!
三昧耶!
何其奥妙!娑婆与涅槃同时圆具于一心之内,它的本性亘古即然,你却无缘得识。
它空明无染,永世不灭,你却无缘一睹它的丰采。它处处显现无碍,你却视而不睹。因
此著文,为你解说自己的心性。若不了解内在自性,三世诸佛所开示之八万四千法门,
无人得识其中奥义。此言不虚,大雄诸佛之密意尽在于此矣!佛法经典纵然遍满虚空,
究竟教诲终归于导入自性的三要诀。今开显诸佛自性,下文解说修持要诀,此法既无前
行,也无续修。谛听!有幸佛子,谛听!
常人虽也重视心性的问题,且广加研究,对它仍然茫然无知,或落妄见,或入边见
。乃因彼等未能正视心性之本身,只知发展为各种哲学观念及学说,深奥难解,使一般
人错失了认识自性的机缘,以致轮回流转于六道三界,受尽诸苦。由此可知,不觉自己
的心性,是十分可悲... 阅读全帖
f*******e
发帖数: 5594
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佛法中“空”的含义
原始佛法的解释(以阿含经为主)
1. 普通的含义,比如空地,空闲,空中,等。
经文:
杂阿含经 288经 譬如三芦立于空地。展转相依。而得竖立。若去其一。二亦不立。若
去其二。一亦不立。展转相依。而得竖立。
2. 无常、无我的同义词。因为五蕴的一切都是无常变化的,是生灭法,所以是无我的
,苦的,和空的。
经文:
杂阿含经 1经 如观无常。苦、空、非我亦复如是。
杂阿含经 104经 多闻圣弟子于此五受阴。观察如病、如痈、如刺、如杀。无常、苦、
空、非我、非我所。
杂阿含经 232经 云何名为世间空。佛告三弥离提。眼空。常、恒、不变易法空。我所
空。所以者何。此性自尔。
杂阿含经 567经 云何空三昧。谓圣弟子世间空。世间空如实观察。常住不变易。非我
、非我所。是名空心三昧。
3. 非实有,假名施设。即众生通常认为的世间是真实的,你、我、他、众生是真实的
,但实际上五蕴世间是一直变化的,生灭的,并没有一个恒常不变的“我”可得,你、
我、他、众生只是假名施设。
经文:
杂阿含经 273经 诸行如幻、如炎。刹那时顷尽朽。不实来实去。是故。比丘。于空诸
行当知、当喜、当念。空诸行常、恒、住、不变...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7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有危机意识的喇嘛教
索徒等喇嘛教徒实际等同于“主张一念不生时即是成佛”的六识论常见者,落于外
道恶见断常二见之中。当年错悟的卧轮禅师亦宣说“对境心不起”同类恶见,已遭六祖
惠能破斥。诚如 克勤祖师所云:“若向脚跟下,一念不生全体显露,则净裸裸、活鱍
鱍。”祖师的意思,并不是说意识一念不生时,即是空性真心的显见,而是说当意识练
到一念不生时(编案:其实是净念相继),在这个参禅的关头时节,福德因缘成熟的学
人,便能够在一念相应之下,证得那个本来就一念不生而非修行后才一念不生的第八识
真如,是现观与五蕴自己相随自在的真如心第八识;一见之时即是全见,全体显露而不
是只见牛尾才见牛后腿那样一分分逐渐看见全体,所以一见之下更无拖泥带水,当下现
证全体真心净裸裸、活鱍鱍,是第八识真如心本来就没有任何贪瞋而自性清净、不假修
行,也是时时刻刻运行不断而“活鱍鱍”的,不是想象之法,所以才一见之下就看见第
八识真如心的本来自性清净万德庄严,这不是落在意识境界中可以思惟而知或模仿得来
的。
所以,祖师说:“傥或思量拟议即没交涉,所以道一念不生前后际断即名为佛。”
倘能于意识一念不生时,意识前际断时,一念相应,得证...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真实如来无可害
《佛祖纲目》卷三:【世尊因灵山会上五千比丘得四禅定、具五神通,未得法忍;以宿
命智通,各各自见杀父、害母及诸重罪,于自心内各各怀疑,于甚深法不能证入;于是
文殊承佛神力,遂手握利剑,持逼如来。世尊乃谓文殊曰:“住!住!不应作逆,勿得
害‘吾’。‘吾’必被害,为善被害。文殊师利!尔从本已来无有我、人,但以内心见
有我、人,内心起时,‘我’必被害,即名为害。”于是五百比丘自悟本心,如梦如幻
;于梦幻中无有我、人乃至能生、所生、父、母。于是五百比丘同赞叹曰:“文殊大智
士,深达法源底;自手握利剑,持逼如来身。如剑佛亦尔,一相无有二;无相无所生,
是中云何杀?”】真的不知道要怎么杀啦!
有一天 世尊因为灵山会上说法的时候,看见五千位比丘(编案:依据所引经文应
为五百比丘,疑为手民之误)已经证得第四禅了,而且也发起了五神通了,可是他们一
直都没有办法开悟,不晓得大乘的三三昧是什么内容;因为他们还没有找到金刚心如来
藏,所以“未得法忍”。这五??比丘因为有四禅也有五神通,所以就使用宿命智通观察
往昔多劫以前的事情,想要找出自己为何有障道因缘,导致今生已得四禅及五神通了,
竟然还无法开悟实相妙法以致...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何谓“我”与“无我”?
“我”与“无我”是佛法里面一个很重要的题目,因为佛法在在处处都在讲无我。
可是无我是不是究竟法呢?这是一个很大的题目,也是佛教中非常重要的课题,但是大
部分的人是很难把它弄清楚的,这不是只有末法时代的今天才这样,而是自古以来就已
经是这样了。
然而什么是“我”呢?一般人所常说的“我”和佛所开示的“我”,究竟是一样
还是不一样?佛法中又常教导众生要“无我”,这个“无我”又是指什么呢?相信您一
定很想要知道这其中的道理所在,现在我们就先简单地为大家略说一下。“我”可以分
成两部分:一个是佛所破斥的“我”,另一个是佛所说“真实的我”。“无我”也可以
分成两部分:一个是佛所说的“真实的无我”,另一个则是“众生假我的无我”。
接下来我们将先为大家介绍,一般人所熟知的“我”与“无我”之后,再继续说
明佛所说真实的“我”与“无我”。希望藉由这个单元的阐述,能够厘清您长时以来的
疑惑,建立正确的佛法知见;若能因此而了知“我”与“无我”的真正意涵,相信对您
今生乃至未来际生的道业,将产生莫大的帮助。
首先我们就先来说明“我”这个题目,“我”可以分成二大类:第一类是讲世俗
的我和常见外道的我,那就...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1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何谓“我”与“无我”?

这一帖是论证什么是佛法的“我”与“无我”.
以辩证 "恒常性,主宰性和独立性的本体性存在,这和佛陀最根本的无我(无本体)理
论矛盾".
“我”与“无我”是佛法里面一个很重要的题目,因为佛法在在处处都在讲无我。
可是无我是不是究竟法呢?这是一个很大的题目,也是佛教中非常重要的课题,但是大
部分的人是很难把它弄清楚的,这不是只有末法时代的今天才这样,而是自古以来就已
经是这样了。
然而什么是“我”呢?一般人所常说的“我”和佛所开示的“我”,究竟是一样
还是不一样?佛法中又常教导众生要“无我”,这个“无我”又是指什么呢?相信您一
定很想要知道这其中的道理所在,现在我们就先简单地为大家略说一下。“我”可以分
成两部分:一个是佛所破斥的“我”,另一个是佛所说“真实的我”。“无我”也可以
分成两部分:一个是佛所说的“真实的无我”,另一个则是“众生假我的无我”。
接下来我们将先为大家介绍,一般人所熟知的“我”与“无我”之后,再继续说
明佛所说真实的“我”与“无我”。希望藉由这个单元的阐述,能够厘清您长时以来的
疑惑,建立正确的佛法知见;若能因此而了知“我”与“无我”的真正意涵,相信对您
今生... 阅读全帖
i******s
发帖数: 566
11
来自主题: _beyond_real_world版 - [转载]禅净密互融互通的修法--元音大师
大手印
譬如白教修的最高深法大手印法。大手印法并不是另外再起一个手印或结什么手印、念
什么咒。为什么叫手印呢?就是我们的一法界,就是我们的无漏自性。如西游记里的孙
悟空翻跟斗,一翻就是多少里。释迦佛说:“你在我掌里翻翻看!”孙悟空心想,你的
手有多大?我一下子就翻出去了。真的能够翻出去吗?他翻了几个跟斗还是翻不出去,
还在释迦佛的手掌心。真法界尽虚空遍法界就是一只手,所以不结手印,无手印之手印
,所以叫大手印。
大圆满法
红教的密法是大圆满法。大圆满法和禅宗完全一致,大圆满法分两部:一是彻都,一是
妥嘎,彻都是立断,当下就把妄念断掉,让你明心见性;妥嘎是顿超,法身向上。禅宗
讲破三关,破初关、重关、牢关,最后法身向上,其所说和禅宗完全一致。纵然肉体完
全化为虹光体,皮肤肌肉骨头完全化成光体,走的时候一道光,连肉身都没有了。假如
你已经证成虹光体,心里仍有虹光体存在,还是宇宙之间的游魂,还不究竟,还有黏着
,正如禅宗所说“才有所中,就成窠凹不行”一样。不论修什么法,起初修,入手虽有
不同,譬如净土宗从念佛入手;禅宗从参话头入手;密宗从持咒结手印入手,但修到后
面都是归于禅,都归入禅定,但... 阅读全帖
q****u
发帖数: 1421
12
来自主题: _PathOfQingWu版 - 达摩祖师血脉论
达摩祖师血脉论
渝州华岩寺沙门释宗镜 校刻
三界混起,同归一心,前佛后佛,以心传心,不立文字。问曰:若不立文字,以
何为心?答曰:汝问吾即是汝心,吾答汝即是吾心。吾若无心因何解答汝?汝若无心
因何解问吾?问吾即是汝心,从无始旷大劫以来,乃至施为运动一切时中,一切处所
,皆是汝本心,皆是汝本佛。即心是佛,亦复如是。除此心外,终无别佛可得;离此
心外觅菩提涅盘无有是处。自性真实非因非果。
法即是心义,自心是涅盘。若言心外有佛及菩提可得,无有是处。佛及菩提皆在
何处?譬如有人以手提虚空得否?虚空但有名,亦无相貌;取不得、舍不得,是捉空
不得。除此心外,觅佛终不得也。
佛是自心作得,因何离此心外觅佛?前佛后佛只言其心,心即是佛,佛即是心;
心外无佛,佛外无心。若言心外有佛,佛在何处?心外既无佛,何起佛见?递相诳惑
,不能了本心,被它无情物摄,无自由。若也不信,自诳无益。
佛无过患,众生颠倒不觉,不知自心是佛。若知自心是佛,不应心外觅佛。佛不
度佛,将心觅佛不识佛。但是外觅佛者,尽是不识自心是佛。亦不得将佛礼佛,不得
将心念佛。佛不诵经,佛不持戒,佛不犯戒,佛无持... 阅读全帖
f****o
发帖数: 8105
13
【 以下文字转载自 WoldMiscNews 俱乐部 】
发信人: fuxeto (富士德), 信区: WoldMiscNews
标 题: 法轮功创始人李洪志先生传法23周年 真相还清白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un May 10 20:48:38 2015, 美东)
法轮功创始人李洪志先生
今年5月13日是法轮功(也称法轮大法)开传23周年纪念日、第16届“世界法轮大法日
”,也是法轮功创始人李洪志先生64岁的华诞。人们都尊称法轮功创始人——李洪志先
生为“李洪志大师、李老师、Master Li”。世界各地民众在欢庆法轮大法日的同时,
让我们走进历史,探寻真相,还李洪志大师清白。
1951年5月13日(阴历四月初八),在中国吉林省,离长白山不远的公主岭,李洪志先
生出生在一个普通的知识份子家庭里。童年时代的李洪志大师便异于同龄。天资聪颖、
生性善良的他,主动承担起看家、做饭、劈柴、看护弟妹的任务。
不过在外人眼里,李洪志大师只是一个腼腆内向的普通人,同事们只觉得他憨厚、诚实
,谁都愿意接近他,因为和他在一起,总有种安全感。李洪志大师从不与人争辩,有人
不理解,说他傻,该得... 阅读全帖
a*****y
发帖数: 33185
14
商君法圣:毛泽东是兴法批儒的代表人物! 作者:[商君法圣] 来源:[乌有之乡]
浏览:[372] 2010-12-09
写在前面
在当代中国,某些文化复古主义者正摆出一副“回归传统”“热爱传统”的“慈爱”面
目,准备以儒家思想作为中华文化的唯一代表事物,正准备将一个人尊崇孔子与否,作
为评判他是否尊崇和支持中华文化的唯一判断标准,按照这一标准,否定孔子和儒家,
就成为了彻底否定中华文化的所谓不可辨驳的“罪证”,否定儒家就成了彻底抛弃中华
文化不再成中国人了!然而儒家文化并不能够代替整个中华文化,整个中华文化也绝对
不仅仅是儒家文化!与儒家观点相异的先秦诸子百家,哪一家不是中华文化?法家思想
不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吗?毛泽东没有继承法家,没有赞美法家文明吗?既然毛
泽东继承了法家,又怎么能够被指责成是“发动文化大革命意图彻底否定和灭绝中华文
化”呢?毛泽东继承了法家文明,又怎么不能够说成是继承了中华文化呢?法家与儒家
在中国古代社会的思想斗争上的你死我活的斗... 阅读全帖
S*********k
发帖数: 507
15
来自主题: MartialArts版 - 中國的槍法
來源: http://www.niwota.com/submsg/2253903
作者不詳。
中国的枪法
骑兵用的枪叫大枪,步兵用的叫小花枪。大枪长丈余,是整根的白蜡树,枪把粗如鸭蛋
,枪头粗如鸭蛋黄。大枪又长又沉,两只手端平都难,很不好使。小花枪就短多了,也
细得多,抖起来容易,枪头乱飞,故名花枪。大枪平时训练时为防伤人不装枪头就是现
在常叫的“大杆子”。抖大杆子是内家功夫的一个重要训练手段,能练整劲和听劲。大
枪沉重,只有用腰力才使得开,好枪法必须要能听到枪头上的劲,化发一家,方能不败
。内家枪法在以前是可以“了却君王天下事”,封妻萌子的绝学。太极门里大枪是最珍
贵的功夫,非掌门不传。
大枪几年前很难买到,连知道的都很少。这两年不知是何故,一下子就流行开了,是个
八十岁以下的,幼儿园以上的,都搞几根来玩,仿佛不“抖大枪”就练不了拳。大枪搞
成了潮流,并不是好事,最直接的结果就是大枪的质量明显下降。我师傅有一根杆子,
只有两米六长,但比我买的三米二的还重。那根杆子是八十年代初买的,一看就是懂行
的人种出来的,最少有十年树龄,而现在的杆子有三年树龄就已经很高档了。那根杆子
是我师当年走... 阅读全帖
g*********n
发帖数: 808
16
来自主题: WaterWorld版 - 西游记未解之谜
西游记未解之谜 -- 作者: 吴闲云
----------------------------------------------------------------------------
----
* 1. 西游记讲的是什么故事
* 2. 唐僧为什么要取经
* 3. 唐太宗地府还魂
* 4. 真经究竟有什么作用
* 5. 取经难, 传经更难
* 6. 观音菩萨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 7. 皇帝是最佳的传经人选
* 8. 唐僧的父母亲
* 9. 西游记中最大的秘密
* 10. 殷小姐绣球招亲
* 11. 唐僧的亲爹究竟是谁
* 12. 江流僧复仇报本
* 13. 观音菩萨的黑帐
* 14. 观音选定取经人始末
* 15. 佛道相争
* 16. 大闹天宫的受益者是谁
* 17. 官封弼马温
* 18. 孙悟空究竟有多大本事
* 19. 大闹天宫的背后
* 20. 猪八戒戏嫦娥的真相
* 21. 猪八戒是怎样调戏嫦娥的
* 22. 取经队伍究竟有多少人
* 23. 如来佛送给观音的3个金QQ
* 24. 唐僧究竟有没有凡心
* 25. 《四圣试禅心》的真相
* 26. 唐僧为什么要赶走孙悟... 阅读全帖
n********n
发帖数: 8336
17
佛教最基本及最重要的教义是讲「空」(sunya),并由此派生出许多佛教的重要教义
。佛教所讲的空,绝非如基督教旧约圣经《传道书》所讲的空(传一 2),亦非如一般
人所讲的「没有了」那种「无所有」的空(emptiness)。我们若能彻底了解佛教的「
空」,便可说是已摸到了佛教教义的核心,对于我们向泰半信佛教的中国人传道时,会
有很大帮助的。
对抗婆罗门教的世界观
我们要先从释迦牟尼时代的婆罗门教信仰(BrahmaiSm)说起。婆罗门教相信梵天神(
Brahma)创造世界万物,并进入人的身体,而人成了梵天神的一部分,「梵即我,我即
梵」。人若能苦修并不停念梵语 OM 咒文,最后,人的「自我」(Atman)或人的灵魂
(Manas)便能与梵天神合而为一而得解脱,此称「梵我一如」,这有点像中国人所讲
的「天人合一」说。
婆罗门教信多神多鬼多灵,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多神教。他们信天神(Dyaus)、太阳神
(Surya)、雷神(Indra)、火神(Agni)、酒神(Soma)……,以及许多山川草木及
无数动物等为神。古代印度人拜神时能随心所悦,选择自己所喜欢拜的神。在「宗教学
」上称为「交换神教」(... 阅读全帖
d*******r
发帖数: 3875
18
136、李通判
广西李通判,家资百万财雄一方,家中金珠宝贝堆积如山,广厦千间良田万顷,豪富奢
华。更令人羡慕的是,他娶了七房妻妾,个个花枝招展美艳不可方物,时常左拥右抱高
楼饮宴,坐享齐人之福。可惜好景不长,李通判二十七岁就得了急病去世了。家人奴仆
四散,偌大一处宅院,只留下七个小寡妇和一个七十多岁忠诚老实的老仆,勉强过活。
老仆从小看着李通判长大的,感情很是深厚,乍逢巨变,老仆伤心欲绝,于是禀告七位
主母,请和尚来念经超度做法事。七个小寡妇没经过世面,自然应允。
超度法事还没结束,就听外面一个道士在聒噪,老仆很不耐烦地出去,见道士说要化缘
,就有些不耐烦了,说道:“你这道士好不通情理,我家主人新亡,刚请来和尚做法事
,超度主人亡灵,你化缘也不挑挑时候?赶紧走吧,我很忙,没工夫招呼你。”
道士也不介意,笑道:“做什么超度啊?我知道你思念旧主,所以特来做法施救,可令
李通判死而复生!”
老仆半信半疑,赶紧进去禀告七位主母,七个小寡妇很激动,也不管念经的和尚了,一
起出去迎接,不料,道士已经不见踪影。老仆四处寻找,杳然无踪,不禁更加信服道士
不是凡俗之人,懊恼不已,后悔自己没有好言留住道士... 阅读全帖
l*******g
发帖数: 286
19
请GoLost同学指正下面对佛法所说的“空”的观点。
佛教只想强调的是:万物(或凡物)无「实体」(Reality),仅仅都只是一种因缘和
合而成的假存在而已。所以只是一种 Sunya 的存在。这个梵文 Sunya,中译「空」,
译得不好,容易使人误会。难怪最近有一位八十四岁的台湾佛教徒余绍坡先生大胆地提
出异议说:「……常发现凡讲『空』字,就容易出毛病。『空』字在直觉意识中,很容
易认为『空无,断灭』。用之则自误误他,不用则太太平平。」(见氏着「佛法义理中
不应沿用『空』字」,台湾佛教《海潮音月刊》,一九八五年四月)。这是笔者研究佛
教四十年来,第一次看到有中国佛教徒如此勇敢地向佛教﹁空﹂观开刀的文章。本文后
半段中还要引用他的反「空」文章。
关于万物(诸法)因缘生的教义,我们不得不引用佛经:「诸法亦如是,因缘合乃成,
因缘离散即灭」(《增壹阿含经》第二「七邪聚品」)。对于「空」,佛经则说:「从
缘生势,无有是处。从缘生者,则是无我,则是空也。从缘生者,则是无来无去,从缘
生者,则非真实。」(《自在王菩萨经》卷上)经中之无我的「我」,乃指物的本体,
亦即婆罗门教所讲的「梵我一如」的那个... 阅读全帖
b*****l
发帖数: 3821
2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赞法界颂 圣龙树菩萨造
归命十方佛  法身及报化
愿共诸众生  速成法界性
轮回三恶道  法界理凝然
本来常清净  诸相不能迁
寂静如虚空  处处悉周遍
体皆离彼此  非深复非浅
乳未转变时  酥醍醐不见
烦恼未伏除  法界无由显
如酥处乳中  酥本妙光莹
法界烦恼覆  圆满体清净
如灯被障碍  非能照余物
无明恒覆心  法界非明了
如灯离障碍  处处物能照
烦恼破坏时  真如恒显现
初中及最后  二障不能扰
如净琉璃珠  恒时光照曜
光明物所障  被障明非见
法界烦恼覆  真如理难显
圆寂体光洁  轮回不能染
勤求趣法界  轮回非能掩
如米糠缠裹  谷体米非无
烦恼覆真如  真如烦恼有
如谷去其糠  米体自然见
若离烦恼糠  法界理方显
妄执有世间  芭蕉终无实
法界非世间  亦非虚妄见
如人饮甘露  热恼悉皆除
若证法界性  烦恼热皆弃
灭除烦恼焰  法界甘露现
一切有情中  高下皆平等
体实果不生  执种果非有
智慧出生时  有为非法界
法界本无处  究竟方可证
清净恒光洁  日月皆莹净
法界无垢染  如龙夜雨尘
况似罗睺面  光明恒灿然
譬如火浣布  处火能离染
垢去布犹存  光明转莹净
贪爱令心染 ... 阅读全帖
d**********l
发帖数: 647
21
甲、论因果之理
●因果一法,为佛教入门之初步,亦为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
要图。【书二】十
●因果者,世出世间圣人,平治天下,度脱众生之大权也。今时若不以因果为救国
救民之急务,任汝智巧道德,如何高超,皆属虚设。以不讲道理,兼无王法故也。【书
二】十一
●古之圣贤,无不战战兢兢,以自操持,故其心不随富贵穷通所转。穷则独善其身
,达则兼善天下。今之人,于日用云为,父子、兄弟、夫妇之间,尚不能一一如法。稍
有知见,便妄企作出格高人。未得其权,则肆其狂妄之瞽论,以惑世诬民。已得其位,
则逞其暴虐之恶念,以误国害民。其病根,皆在最初其父母师友,未曾以因果报应之道
,以启迪之也。使稍知因果报应,则举心动念,皆有所畏惧,而不敢肆纵。即不欲希圣
希贤,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不可得也。以故天姿高者,更须要从浅近处着
手。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少时栽培成性,如小树标使壁直。及至长成,
欲令其曲,不可得也。【书二】十一
●医家治病,急则治标,缓则治本。譬如有人咽喉臃肿,饮食难入,气息难出。必
先消其肿,然后方可按其病原,调理脏腑。若不先消其肿,则人将立毙。纵有治本之良
方... 阅读全帖
w****g
发帖数: 570
2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宗门往事 ZZ
第六章 六祖弘宗
六祖强调不重禅定的渐修而重当下的顿悟自证,不拘一格,生动活泼,成为禅宗和中华
佛教的主流。所谓“凡言禅者,皆本曹溪”是也。
六祖语录是中国佛教界古今唯一被贯以“经”名的法宝(即《坛经》),人们尊崇六祖
如同佛祖一般。
六祖开法37年,得法弟子43人,形成南岳和青原两大法脉,进而演变成为“五家七宗”
。可以说,一般人所知道的禅宗祖师,几乎都是六祖的子孙。
01 开口吐胆
翻开《法宝坛经》,映入我们眼帘的第一幕是:
韶关市长韦璩带领各级官员30多人,儒家学者30多人,僧俗1000多人,恭敬邀请六祖上
座说法。在这样大规模法会上,六祖开口的第一句话就是“善知识!菩提自性,本来清
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这岂不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铮铮铁言?
第二天,韦市长继续带头请益。六祖告诉广大听众:“善知识!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
自有之,只缘心迷,不能自悟,须假大善知识,示导见性。”众生一念心迷,不知自己
本来是佛,需要像六祖这样的“大善知识”来指点迷津,拨云见日,从“自心中,顿见
真如本性”。
六祖采用什么方法呢?大禅师自有多种方便教育人们。六祖也不例外,他也有方便法门
,包括教人... 阅读全帖
w****g
发帖数: 570
2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宗门往事 ZZ
第六章 六祖弘宗
六祖强调不重禅定的渐修而重当下的顿悟自证,不拘一格,生动活泼,成为禅宗和中华
佛教的主流。所谓“凡言禅者,皆本曹溪”是也。
六祖语录是中国佛教界古今唯一被贯以“经”名的法宝(即《坛经》),人们尊崇六祖
如同佛祖一般。
六祖开法37年,得法弟子43人,形成南岳和青原两大法脉,进而演变成为“五家七宗”
。可以说,一般人所知道的禅宗祖师,几乎都是六祖的子孙。
01 开口吐胆
翻开《法宝坛经》,映入我们眼帘的第一幕是:
韶关市长韦璩带领各级官员30多人,儒家学者30多人,僧俗1000多人,恭敬邀请六祖上
座说法。在这样大规模法会上,六祖开口的第一句话就是“善知识!菩提自性,本来清
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这岂不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铮铮铁言?
第二天,韦市长继续带头请益。六祖告诉广大听众:“善知识!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
自有之,只缘心迷,不能自悟,须假大善知识,示导见性。”众生一念心迷,不知自己
本来是佛,需要像六祖这样的“大善知识”来指点迷津,拨云见日,从“自心中,顿见
真如本性”。
六祖采用什么方法呢?大禅师自有多种方便教育人们。六祖也不例外,他也有方便法门
,包括教人... 阅读全帖
P****S
发帖数: 2286
2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论开悟 贾题韬居士讲
第十讲 禅宗的开悟(一)
今天开始给大家讲禅宗,以后不再另换题目了。佛家的各宗各派,老实说,其目的都是
为了开悟佛之知见。释迦牟尼佛以开悟而成佛,他根据他的开悟──亲证境界变成语言
文字而传播他的教。在各宗各派中特别强调开悟的是禅宗。并且从原理到方法上都有其
特殊风格,而其他各宗各派呢,虽然都讲开悟,大多以为开悟是逐渐的,要依照一定的
次第渐修渐悟。禅宗则主张顿悟,不论次第的。现在先就禅宗的一些问题来谈一谈。
假使要问中国佛教的特色是什么?如果举一个宗派做代表,那就是禅宗,这个地位没有
任何一个派别可以充当。又如果说佛教不是在天上而是在地下、也就是从人间佛教这个
角度上来看,选一个宗派做代表,那也只能是禅宗。再如果从整个佛教的传播、发展、
延续这一条线上来看,贡献最大的,比较各宗各派只选一个的活,恐怕还是禅宗。因此
要研究我们中国的佛教,不懂禅宗,那真是太遗憾了。
作为讲课这么一个方式给大家传授知识,一般通行的历史方法是离不开的。不过在这里
,我只能在必要时提一提,因为时间短。要是说从历史上来谈禅宗,恐怕今年就光讲这
一个问题也讲不完。所以我在这里要给大家讲的主要是专门围绕一个中心,... 阅读全帖
B***o
发帖数: 133
25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释要
明菩萨沙弥智旭述
----------------------------------------------------------------------------
----
此直指吾人现前一念介尔之心。即是三般若也。夫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但以生法太广。
佛法太高。初心之人惟观心为易。是故大部六百余卷。既约佛法及众生法。广明般若。
今但直约心法显示般若。然大部虽广明佛法及众生法。未尝不即心法。今文虽直明心法
。未尝不具佛法及众生法。故得名为三无差别也。以吾人现前一念介尔之心。虚明洞彻
。了了常知。不在内外中间诸处。亦无过现未来形迹。即是观照般若。以吾人现前一念
介尔之心。炳现根身器界。乃至十界。假实国土。平等印持。不前不后。同时顿具。即
是文字般若。盖山河大地明暗色空等一切诸境界。性无非文字。不但纸墨语言为文字也
。以吾人现前一念介尔之心。所有知觉之性。及与境界之性。无分无剂。无能无所。无
是非是。统惟一法界体。即是实相般若。实相般若。非彼岸非此岸。达此现前一念之实
相。故生死即涅槃。名波罗蜜。观照般若。亦非彼岸非此岸。照此现前一念即实相。故
即惑成智。名波罗... 阅读全帖
W*********E
发帖数: 197
26
什麼是无明。
在佛法中,无明这个名词常常听到,例如 佛陀在《分别缘起初胜法门经》有这样说:
「无明普於一切烦恼杂染、诸业杂染、诸生杂染,能作因缘根本依处。」(《分别缘起
初胜法门经》卷一)可见,佛教中认為,无明是一切贪瞋痴等烦恼、因為烦恼所造身口
意业,以及因為烦恼业而受报在三界出生、受苦等种种杂染法的根本原因。
那什麼是无明呢?我们来举因缘法為例,佛陀在《缘起经》中对於弟子有这样的开示:
【佛言:「云何名『缘起初』?谓依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所谓无明缘行,行缘识
,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处,六处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
缘老死,起愁叹苦忧恼,是名為纯大苦蕴集,如是名為『缘起初』义。」】(《缘起经
》)
意思是说,什麼是「缘起初」说的道理呢?是说依於这个有,所以才会有那个有;这个
法出生了的缘故,所以才会有那个法跟著出生。也就是无明缘於行,行又缘於六识,六
识缘於受想行及色阴,受想行及色阴又缘於六入处,六入处缘於触,触缘於受,受缘於
爱,爱缘於取,取缘於有,有缘於生,生缘於老死,有了老死,所以就生起了愁嘆悲苦
的忧恼,所谓的纯大苦蕴集,这就是缘起之初的道理。这是大... 阅读全帖
f****u
发帖数: 443
27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六根的知觉空间解释 杨新宇
六根的知觉空间解释
杨新宇
内容提要:外部世界对人来说就象一个黑箱,感觉通道相当于黑箱的输出窗口,人只能
通过感觉信息建构模型猜测外面有什么,而永远不能确知是否如此。用猜测建构的世界
模型来解释直接的经验,越解释离真实越远。佛学是阐述真实的理论,它不会以感官来
解释感觉,也不会以物质性的神经或净色来解释六根。那如何解释六根才符合佛教的路
线呢?应该落实到直观的、无可质疑的真实存在,也就是经验。
感觉象是黑箱的一幅幅输出,前五根就相当于黑箱的输出窗口,它们是感觉产生的背景
,是不同感觉得以相互区分的基础。多个可产生感觉的单元相互关联,形成类似空间的
结构,就是五根空间,五根上产生感觉则类似于空间中出现物体或形象。与此类似,意
根是思维形象和抽象概念活动的空间,也是多个单元相互关联形成的空间结构。六根空
间是相互独立的,意根中形象思维空间和抽象思维空间又是相互独立,而人的知觉到的
形象和想象出的形象又是在不同的空间。大脑和神经系统是扶根尘,与六根空间有同构
性,大脑各中枢的关系和结构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六根空间的关系和结构。
六根知觉空间是常人可知觉的全部范围,它象未知之海中的一个泡泡,人根据... 阅读全帖
n********n
发帖数: 8336
28
怎么给删了?? 重贴。:-))
----------------
佛教最基本及最重要的教义是讲「空」(sunya),并由此派生出许多佛教的重要教义
。佛教所讲的空,绝非如基督教旧约圣经《传道书》所讲的空(传一 2),亦非如一般
人所讲的「没有了」那种「无所有」的空(emptiness)。我们若能彻底了解佛教的「
空」,便可说是已摸到了佛教教义的核心,对于我们向泰半信佛教的中国人传道时,会
有很大帮助的。
对抗婆罗门教的世界观
我们要先从释迦牟尼时代的婆罗门教信仰(BrahmaiSm)说起。婆罗门教相信梵天神(
Brahma)创造世界万物,并进入人的身体,而人成了梵天神的一部分,「梵即我,我即
梵」。人若能苦修并不停念梵语 OM 咒文,最后,人的「自我」(Atman)或人的灵魂
(Manas)便能与梵天神合而为一而得解脱,此称「梵我一如」,这有点像中国人所讲
的「天人合一」说。
婆罗门教信多神多鬼多灵,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多神教。他们信天神(Dyaus)、太阳神
(Surya)、雷神(Indra)、火神(Agni)、酒神(Soma)……,以及许多山川草木及
无数动物等为神。古代印度人拜神时能... 阅读全帖
t******g
发帖数: 17520
29
中观论颂讲记 悬论 二 略释中观 一 直说
二 略释中观
[P6]
一 直说
本论简名「中论」,详名「中观论」。论的内容,畅明中观,从所诠得名,所以称
为「中观论」。中是正确真实,离颠倒戏论而不落空有的二边。观体是智慧,观用是观
察、体悟。以智慧去观察一切诸法的真实,不观有无颠倒的「知诸法实相慧」,名为中
观。(阿含经)八正道中的正见(正观),就是这里的中观。正就是中,见就是观,正见即
中观,是一而二、二而一的。观慧有三:听闻读诵圣典文义而得的闻所成慧,思惟抉择
法义而生的思所成慧,与定心相应观察修习而得的修所成慧。还有现证空性的实相慧。
观是通于先后的,那么不与定相应的闻思抉择诸法无自性,也叫做中观。尤须知道的,
定心相应的有漏修慧,同样的是寻求抉择、观察,不但是了知而已。
观的所观,是中,就是缘起正法。正确的观慧,观察缘起正法,而通达缘起法的真
实相,所以中观就是观中。本论所开示的,是正观所观的缘起正法,这可 [P7] 从本论
开端的八不颂看出。先说了八不,接着就称赞佛陀的「能说是(八不)因缘」(缘起),是
「诸说中第一」;八不是缘起的真相,八不的缘起,才是佛说的缘起正法。缘起是说... 阅读全帖
j********0
发帖数: 47
30
在佛教的释迦牟尼佛所开示之许多经典当中,流传最广,而且大家也最有印象的,首推
《心经》这一部简短的经文。 《心经》的全名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它是佛陀在
第二转法轮时期,讲述般若无分别智的大品和小品般若诸经六百多卷的浓缩版,短短两
百多字的经文当中,把一切法的根源,法界真相本心之体性,说明得清清楚楚。任何人
想要很快地知道佛陀说法四十年的精华,只要好好从《心经》中去了解这个本心的体性
,就可以事半功倍,在后续佛法更深入的研究或是修行中,能够快速而正确地抓到重点
,避免走冤枉路。
在《心经》的各种中文译本中,以唐朝玄奘菩萨的译文,总共两百六十个字,为大家最
熟悉的内容。我们就以这个版本,来说明《心经》中这个法界真相本心的体性。在还没
做详细说明之前,我们必须把这经文的前提叙述一下:整段经文之中完全没有出现「心
」这个字,但是因为这部经的名称为《心经》,因此所叙述的内容都是以这个法界真相
「本心」为对象在说明,这是《心经》的前提。
一、「五蕴皆空」及「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在经文的一开始, 佛陀就说观自在(观世音)菩萨在修行的过程中,观照到自己的五蕴
,也就是色、受、... 阅读全帖
G**W
发帖数: 1865
3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楞伽经》开示涅盘真实义
《楞伽经》开示涅盘真实义
「复次大慧!诸外道有四种涅盘,云何为四?谓性自性非性涅盘丶种种相性非性涅盘丶
自相自性非性觉涅盘丶诸阴自共相相续流注断涅盘,是名诸外道四种涅盘;非我所说法
。大慧!我所说者,妄想识灭,名为涅盘。」
疏∶《复次大慧!诸外道有四种涅盘,云何为四?此谓第一丶「诸法有自性」之非性涅
盘;第二丶「种种相有自性」之非性涅盘;第三丶「觉察自相自性非性」涅盘;第四丶
「五阴自共相相续流注断」涅盘;如是名为诸外道之四种涅盘;非我释迦牟尼所说正法
。大慧!我所说者,乃是妄想识灭除,名之为无馀涅盘。》
诸外道辈,於无馀涅盘生种种误解,归纳为四种。佛门中之未悟三乘菩提者亦复如是,
於涅盘生种种误解。每有乡愿者语余曰:「你说你的法,我说我的法,何必评论谁对谁
错?」然观此经佛所说法,一再提示外道邪见而析辨之;《大般涅盘经》四十卷中,亦
一再提示外道邪见而析辨之;《解深密经……》等亦复如是,一再提举外道邪见而析辨
之。
学人当思∶以世尊贵为三界导师之尊,何必与彼粗浅外道一般见识?为难外道?乃至踵
随六师外道之後,遍至各大城一一破斥六师外道?此因无他,乃是藉破除邪见之说,能
令闻者易於解知... 阅读全帖
k***y
发帖数: 62
32
教堂佛全球唯一在佛層面答了大陸少林寺
從2009年到2014年禪機大辯的所有辯題
教堂佛曾公開站出來用佛理橫掃了互聯網上所有敢公開攻擊、辱駡過清海師父及法門所
有人,見一個滅一個;
教堂佛創造了清海師父弟子按清海師父65期雜誌“為真理而活”要求所有弟子必須要有
偉大靈魂的勇氣去講出真理,不論你是為真理而死,或是因真理而活一個唯一;
清海師父要求所有弟子:你們必須要有偉大靈魂的勇氣去講出真理,不論你是為真理而
死,或是因真理而活。如果你是懦夫或是猶豫不決的人,誰能幫你?又有誰能幫我?要
是你們幫我,這十年來,我們早就征服世界了!(為真理而活 65)
請朋友將這段開場白,加教堂佛公開站出來用佛理橫掃了互聯網上所有敢公開攻擊、辱
駡過清海師父及法門所有人文章組成組變成繁體字托臺灣同修送上臺灣各同修群,為清
海師父今年5月走進中國大陸清場
另請朋友將教堂佛與臺灣星雲僧人及弟子在新浪網星雲博客公開論佛理三天,第三天星
雲自已當眾怎麼公開求饒的所有對話的文章;
及教堂佛如何用理讓當代基督徒理論領軍人物w博士一次次啞口無言的文章;
及教堂佛如何用理讓能全文背古蘭經、為穆斯林領念大師級人物的穆斯林朋友... 阅读全帖
G**W
发帖数: 1865
33
佛教《心经》中的"心"是什麽心?

在佛教的 释迦牟尼佛所开示之许多经典当中,流传最广,而且大家也最有印象的,首
推《心经》这一部简短的经文。《心经》的全名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它是 佛陀
在第二转法轮时期,讲述般若无分别智的大品和小品般若诸经六百多卷的浓缩版,短短
两百多字的经文当中,把一切法的根源,法界真相本心之体性,说明得清清楚楚。任何
人想要很快地知道 佛陀说法四十年的精华,只要好好从《心经》中去了解这个本心的
体性,就可以事半功倍,在後续佛法更深入的研究或是修行中,能够快速而正确地抓到
重点,避免走冤枉路。
在《心经》的各种中文译本中,以唐朝玄奘菩萨的译文,总共两百六十个字,为大家最
熟悉的内容。我们就以这个版本,来说明《心经》中这个法界真相本心的体性。在还没
做详细说明之前,我们必须把这经文的前提叙述一下:整段经文之中完全没有出现「心
」这个字,但是因为这部经的名称为《心经》,因此所叙述的内容都是以这个法界真相
「本心」为对象在说明,这是《心经》的前提。
一丶「五蕴皆空」及「色不异空丶空不异色丶色即是空丶空即是色」
在经文的一开始, 佛陀就说观自在菩萨在修行的过程中,观...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3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虚空粉碎 大地沉落
要与大家一起讨论的议题是:禅宗就是禅定吗?
其实禅宗不是禅定,禅宗与禅定两者差异是非常的大;但是很多人却是误会了,以
为禅宗就是禅定。如果以为禅宗就是禅定,那误会就非常大,禅宗实证的内容也不是禅
定所证的内容,并且禅宗的悟入也不是透过禅定的方法而悟入,而是透过参禅的方法,
最后一念相应而悟入。
我们先从实证的内容来说:禅宗所实证的内涵不是禅定的内容。因为一般禅定的实
证内容是属于三界境界,例如四禅八定的世间有为的境界,这样的境界内容只是通于世
间法而已;因为禅定的实证内涵乃是意识境界,是与世间共,也与外道共。但是,禅宗
所证悟的标的却不是这些三界境界,禅宗所证悟的内容也不是意识境界,禅宗证悟的内
容是与禅定所证的内涵大大不同;禅宗所证悟的标的乃是亲证法界实相心第八识如来藏
,也就是生命的本源、因果的所依。这个法界实相心第八识,又名阿赖耶识、异熟识、
真如,乃至有的经典直接叫作识、如、心;这个心的实证内涵不是第六识的境界,它所
实证的部分,禅宗所实证的内容乃是实证第八识真心,而不是七转识的妄心。佛陀及诸
大菩萨,常常会依于不同的根器众生,或依于不同层面,来用种种不同的名称...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35
释印顺在《唯识学探源》1 中说:“能为因性是相续展转就有的,就像植物的根茎
叶一样,成为前因后果的连索。”释印顺的意思是说,世间诸法都是前法引生后法,前
法即是后法的生起因,这样诸法就能成就相续辗转的现象。他又说“业是过去了,但还
能感果”;可是,前法既然已经不存在了,为什么又能引生后法?为什么业过去了却还
能感果?释印顺没有解释。然而,因果现象既然能够不错乱的如实存在,有情过去世所
造作的业既然能感得后世的果报皆不错乱,那就表示必定各自都有一个能含藏诸业种子
、而且刹那至永久都不会坏灭的真实法存在。所以有情所造作的种种业行,才能被如实
保存著而不会失坏,也才能在未来缘熟之时,现行而成就因缘果报的现象,这是一切有
智者都必然能够理解以及信受的正理。就好比植物的种子虽能长出根茎叶乃至发育而长
成,然而种子也要依附于大地才能发芽乃至成长,不是存在于虚空之中;也就是必须要
依附于大地作为根本,在外界的水分、阳光、空气等等缘具足,种子才有持续变异与生
长的功能。然而,释印顺却说:【为解决这因果不相及而能成为因果的现象,才采用了
种子生果的比喻。】(《唯识学探源》页168)【后代的唯识学...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3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能为因性与根本因
释印顺在《唯识学探源》1 中说:“能为因性是相续展转就有的,就像植物的根茎
叶一样,成为前因后果的连索。”释印顺的意思是说,世间诸法都是前法引生后法,前
法即是后法的生起因,这样诸法就能成就相续辗转的现象。他又说“业是过去了,但还
能感果”;可是,前法既然已经不存在了,为什么又能引生后法?为什么业过去了却还
能感果?释印顺没有解释。然而,因果现象既然能够不错乱的如实存在,有情过去世所
造作的业既然能感得后世的果报皆不错乱,那就表示必定各自都有一个能含藏诸业种子
、而且刹那至永久都不会坏灭的真实法存在。所以有情所造作的种种业行,才能被如实
保存著而不会失坏,也才能在未来缘熟之时,现行而成就因缘果报的现象,这是一切有
智者都必然能够理解以及信受的正理。就好比植物的种子虽能长出根茎叶乃至发育而长
成,然而种子也要依附于大地才能发芽乃至成长,不是存在于虚空之中;也就是必须要
依附于大地作为根本,在外界的水分、阳光、空气等等缘具足,种子才有持续变异与生
长的功能。然而,释印顺却说:【为解决这因果不相及而能成为因果的现象,才采用了
种子生果的比喻。】(《唯识学探源》页168)【后代的唯识学...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37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无始是什麽意思?
(下)
法界中有本来存在的法。那麽什麽叫做本来存在的法呢?就是
第八识如来藏,也就是我们所有众生的第八识心;这个心是无量无
边,没有边际的,也是无限的;可是祂又是固定的数量,因为有众
生无量无边的第八识如来藏,同时存在法界之中。有人可能会问说
:「那为什麽会有这个第八识存在呢?」佛陀说:「这本来就存在
。」所以这个第八识如来藏,是本来无生的。(编案:法华经方便
品第二:「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 也就是说,第八识如来
藏这个法并不是被出生的法,祂是本来就存在的法。所以「无始」
其实也在说明:因为有一个无生的法,有这个无生的法作为座标,
就可以理解无始的概念;如果没有无生这个法的概念,就没有办法
理解无始的概念。
无生:因为有一个法本来存在,是法界中最核心的法,所有一
切法都由祂出生;也就是时间、空间乃至世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由
这个第八识如来藏所出生。可是在这一些时间、空间、一切诸法出
生之前,这个第八识如来藏──众生本具的这个心,本来就存在;这
个心从无始劫以来就本来存在,而并不是由法界中的任何其他的法
所出生的-- 祂是法界中本来就存在的法。因为有这个法的存在,所
以就会有我们众生...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3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禅宗就是禅定吗?
禅宗就是禅定吗?其实禅宗不是禅定,禅宗与禅定两者差异是非常的大;但是很
多人却是误会了,以为禅宗就是禅定。如果以为禅宗就是禅定,那误会就非常大,禅宗
实证的内容也不是禅定所证的内容,并且禅宗的悟入也不是透过禅定的方法而悟入,而
是透过参禅的方法,最后一念相应而悟入。
我们先从实证的内容来说:禅宗所实证的内涵不是禅定的内容。因为一般禅定的
实证内容是属于三界境界,例如四禅八定的世间有为的境界,这样的境界内容只是通于
世间法而已;因为禅定的实证内涵乃是意识境界,是与世间共,也与外道共。但是,禅
宗所证悟的标的却不是这些三界境界,禅宗所证悟的内容也不是意识境界,禅宗证悟的
内容是与禅定所证的内涵大大不同;禅宗所证悟的标的乃是亲证法界实相心第八识如来
藏,也就是生命的本源、因果的所依。这个法界实相心第八识,又名阿赖耶识、异熟识
、真如,乃至有的经典直接叫作识、如、心;这个心的实证内涵不是第六识的境界,它
所实证的部分,禅宗所实证的内容乃是实证第八识真心,而不是七转识的妄心。佛陀及
诸大菩萨,常常会依于不同的根器众生,或依于不同层面,来用种种不同的名称,来称
述这个第八识真心阿赖耶识,... 阅读全帖
C**8
发帖数: 536
39
原文:http://discover.news.163.com/11/0423/10/72AM4BK3000125LI.html
卫生部公布敌敌畏等食品非法添加物名单
2011-04-23 10:06:48 来源: 新华网(广州) 有3474人参与 手机看新闻 转发到微博(
380)
核心提示:卫生部日前汇总发布了《食品中可能违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质和易滥用的食品
添加剂名
单》。名单中包括苏丹红、三聚氰胺、敌敌畏、罂粟壳、镇定剂等添加剂。
中新网4月22日电 为进一步打击在食品生产、流通、餐饮服务中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
滥用食品添
加剂的行为,保障消费者健康,全国打击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专项整
治领导小组自
2008年以来陆续发布了五批《食品中可能违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质和易滥用的食品添加剂
名单》。为
方便查询方便,卫生部日前将五批名单汇总发布。
表一 食品中可能违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质名单
序号 名称 可能添加的食品品种 检测方法
1 吊白块 腐竹、粉丝、面粉、竹笋 GB/T 21126-2007 小麦粉与大米粉及其
制品中甲醛次硫酸氢钠含量... 阅读全帖
n********n
发帖数: 8336
40
【 以下文字转载自 Wisdom 讨论区 】
发信人: neohorizon (horizon), 信区: Wisdom
标 题: 大乘佛教的产生与奥义书的关系ZT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Wed Apr 20 07:40:17 2016, 美东)
大乘佛教的产生与奥义书的关系 
   在印度的哲学思想中,最大正统为吠檀多,最大异端是佛教,二者的相互关
系影响了印度思想史。大多数印度思想史家认为,佛教的基本世界观乃是从吠檀多奥义
书思想发展而来,实际上佛陀本人的确受到奥义书思想重大的影响,比如业力,因果,
三世轮回,苦,解脱,四禅八定,六道众生,诸天等等。但是前者的核心部分乃是在宣
扬形而上的本体论,籍禅修,苦行等方式,期待小我(本具自性)与本有的真常大我(
如来藏)合二为一而脱离三世轮回之苦,回归清净的本性。而后者的核心思想乃是利用
诸法缘起的理论,倡导无常,苦,无我等思想,通过正见断除错误的思想观念,认清事
实真相,再通过修习八正道断除贪嗔等习气,而得解脱。 
佛灭数百年后,奥义书的思想日益深入的渗透到佛教中,使佛教的思想逐渐的产生... 阅读全帖
a**u
发帖数: 8107
41
☆─────────────────────────────────────☆
advancing (摧邪显正) 于 (Fri Feb 19 17:19:35 2010, 美东) 提到:
南传巴利文经藏 长部 第二十二经
《大念处经》
http://www.dhamma.org.cn/books/ysfj/mahasatipatthana_Sutta_07.htm
E、观四圣谛
(51)又,比丘们!比丘如何就诸法观察诸法呢?比丘们!比丘就诸法观察诸法,亦即就
四圣谛观察诸法。比丘们!比丘如何就诸法观察诸法,亦即如何就四圣谛观察诸法呢?
比丘们!比丘如实地清楚了知:「这是苦」;他如实地清楚了知:「这是苦之集」;他
如实地清楚了知:「这是苦之灭」;他如实地清楚了知:「这是导致苦灭之道。」
苦圣谛的解释
(52)又,比丘们!什麽是苦圣谛呢?
生是苦,老是苦,(病是苦),死是苦,愁、叹、苦、忧、恼是苦,怨憎会是苦,爱别离
是苦,求不得是苦。总括地说,五取蕴就是苦。
(53)又,比丘们!什麽是生?如果有所谓的生,对一切众生而言,在各类的众生中,他
们的受生、形成、出生、显现诸蕴、获得内... 阅读全帖
a**u
发帖数: 8107
42
☆─────────────────────────────────────☆
runsun03 (runsun) 于 (Thu Apr 8 19:14:50 2010, 北京) 提到:
在佛陀制定的沙弥十戒里,第十戒是:不捉持金银宝物,也叫金银戒。此戒乃因佛陀认
为金银货币易使人增长贪心,易与人争利,最后成为财富的奴隶,终为钱财所束缚。所
以,为了破除贪心佛陀对出家人而制定了这条戒。
在《北传杂阿含经第九一一篇》里记载,佛陀告诉一位长者说:「主张沙门比丘可
以接受并储蓄金银宝物是清净的说法并不正确,我从未这么说过,这也不符合法义,当
然会受到谴责。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沙门比丘若是接受并储蓄金银宝物就是不清净!
不是出家沙门应该有的行为,更不是出家佛弟子应有的行为。」
最后佛陀还告诫诸比丘:「比丘们,从今日起,如果你们需要的是木头,就应该向
在家人表明需要的是木头;如果需要的是草,就应该表示需要的是草;如果需要的是车
乘,就要表明需要的是车乘;若是需要人力服务,就应该表示需要的是人力服务。千万
不可擅自接受金银宝物的供养!」手不捉金银戒是佛陀亲自设立的僧... 阅读全帖
l*t
发帖数: 1695
4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佛说净业障经一卷
尔时世尊复告阿难。譬如日光所至之处破众闇冥。如是阿难。若有众生得闻此经。当知
是处有大照明。能令众生于一切法得无障碍。尔时阿难前白佛言。世尊。云何众生于一
切法得无障碍。佛言。且止阿难。何用问此。如是事为如来若说障与无障诸天世人皆当
惊疑。尔时文殊师利法-王子白佛言。世尊。愿说障碍不障碍法。诸菩萨闻。能于后时
五浊恶世。于诸世法不生染着。佛告文殊师利。夫障碍者。贪欲是障碍。嗔恚是障碍。
愚痴是障碍。布施是障碍。持戒是障碍。忍辱是障碍。精进是障碍。禅定是障碍。智慧
是障碍。佛想是障碍。法想是障碍。僧想是障碍。空想是障碍。无相想是障碍。无作想
是障碍。无行想是障碍。不生想是障碍。文殊师利。取要言之。若于诸法有缚有解。当
知如是皆是障碍。尔时文殊师利法-王子白佛言。世尊。云何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
慧是障碍法。佛告文殊师利法-王子。一切诸法性无障碍。而诸凡夫愚小无智自生分别
。于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而作障碍。所以者何。文殊师利。凡愚之人行布施时。
于悭众生不生恭敬。以不恭敬便生嗔心。以嗔心故堕大地狱。身自持戒。见犯戒者而生
轻慢。说其过恶令他闻之生不恭敬。以不恭敬故堕于恶趣。自修忍辱。以... 阅读全帖
w****g
发帖数: 570
4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略说佛教各派互不相违
堪布索达吉著
吾等大师释迦牟尼为适应各种不同有情之根器意乐等而宣说种种法门、宗派及解
脱之道。诸凡所有教派虽暂时抉择的方法、修行的仪轨等不相同,而究竟之密意
皆成一趣,因为各派大师实则同一故。如宁玛的莲师、格鲁的宗大师、嘎当的阿
底峡、嘎举的达波瓦、萨迦的萨班刚嘎降村等皆为同一化身,此有诸大成就者之
语为证,四世班禅乐桑曲坚说:“大智成就莲花生,化身具德燃灯尊(阿底峡),
又化乐桑扎巴华(宗喀巴),我无其余皈依境。”二世达赖格邓江措大师也说:
“成就持明莲花生,五百顶饰阿底峡,金刚持佛宗喀巴,异身游舞吾顶礼。”文
殊化现慈氏公唐仁波切亦说:“雪域开创佛法莲花生,彼义如理修持阿底峡,于
彼遣除邪说宗喀巴,三者无二以教量成立。”《莲花生大师传》云:“能仁授记
多康山,阿底峡化乐桑扎,彼士出世藏得乐。”《无偏佛教史》引述夏嘎措周让
卓尔语说:“于前宏时期由释迦佛授记之化身莲花生大士照耀佛法明灯,后宏时
期莲师化现燃灯尊者,其化为具德上师乐桑扎巴等出世无数化身。”此外,赛仓
洛藏华丹所著《格鲁史略》亦有如是记载和详细论说。大智者土官在智慧品书中
亦说:“阿底峡尊者和无等达波瓦,法王宗喀巴皆为莲... 阅读全帖
E******u
发帖数: 3920
4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法藏大师的华严思想初探
一、法藏大师的华严教理体系
1、三性与因缘
法藏大师的华严教理的根本体系,乃以三性、因缘、十玄、六相四部分组成。三性说是
法相理论中实相论的一面,即由种子说的缘起论思想为主要学说而发展。但藏大师的思
想,却与真谛三藏的摄论派及玄奘大师的唯识学派不同。
藏大师的三性论,乃缘由法相的三性说,以法性为主体而解释“如来藏缘起”的互融无
碍,成为华严思想中的特殊卓见。法相的三性说,根据依他起性为主观,而不认圆成实
性的随缘。而且以遍计所执性为所执之境。对此,若以法性而论,即以真实性为主体而
显示随缘,即以真实性为主体而显示随缘,以分别性为能执之心。然藏大师的三性论中
心思想,前者针对“依他”与“遍计”,即假与妄的分别;后者乃“真实”与“依他”
,即真与妄的对立。所谓依他性,乃仗真实性的随缘而成立,故将能执之心的根本无明
,加以分别性为妄的解释。分别性是:虚妄心,构划计度,不称境故,名为分别,就能
为名,因为分别依他成立,故谓依他性。最终以真妄交彻,本末无碍,性相融通为“三
性论”的结论。
藏大师对于三性一际,举一全收的圆融无碍引证解释,可以说是依据真谛三藏所说而来
。对于法相教理,即由《起信论》... 阅读全帖
y*******g
发帖数: 5
46
自他平等的修法
菩提心的修法当中,四无量心和世俗菩提心的修法,以及菩提心略修法,都已经讲
过;于观想的佛菩萨前自受菩萨戒的方法,也已经讲了;现在就开始讲菩提心的另外三
个修法:自他平等、自他相换和自轻他重,至此,有关菩提心的修法就比较完整了。
一、总义
(一)修法的重要性
自他平等、自他相换和自轻他重,可以说是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最崇高的思想。
为什么这么说呢?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在古代,虽然除了佛教以外,也有许多原始宗教,其中的很多
宗教也是提倡爱心(慈悲心)的,但没有一个教派能够说出这么伟大的思想;在近现代
,虽然也有许多宗教和哲学派别,也涌现过大批的思想家,其中的很多人都提出了自己
的伦理道德观,但没有一个人能够说出这么伟大的思想;不但过去、现在没有,即使在
将来,也不会有人提出更崇高的思想。
从古至今,唯有佛陀才能宣讲如此殊胜的思想和修法。因为这三种修法已经达到利
他境界的颠峰,任你再怎么冥思苦索,也不可能找到超越其上的利他思想。特别是自他
相换和自轻他重,简直就是一种纯粹的、毫无自私的奉献。虽然口头上谁都会说“要无
自私地奉献!... 阅读全帖
y******i
发帖数: 98
47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今天学习的《快乐之歌》,也是无著菩萨撰著的。在藏文版《佛子行》的后面
,一般都附有《快乐之歌》。上节课刚好讲完了《佛子行》,今天就利用一堂课的时间
,给大家顺便作个简单解释。
《快乐之歌》是将一切苦乐转为道用的殊胜窍诀。通常来讲,世人在享受快乐时
,法修不成;感受痛苦时,法也修不成,以致无法圆满善根,获得的人身无有意义。而
这个修法中有很甚深的窍诀,明白此理之后,在人生旅途中遇到任何挫折不幸,都有转
为道用的勇气和方法。因此,现代人一定要懂得这些道理。
其他大德的教言中说,修行首先要考虑,如果遇到生病、死亡、身无分文等痛苦
时,自己应该怎么样面对?倘若事先没有准备,以后一旦遇到了,当下转为道用有一定
的困难。就像士兵还没有去战场之前,一定要有所训练,光是了解不行,必须要动作很
娴熟。同样,如何面对死亡、如何面对病苦等道理,我们在身体健康、没有苦恼时要经
常修习,一旦疾病来了、死亡... 阅读全帖
w******o
发帖数: 442
4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金刚经》开示录 (8)
第三十六节课
“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何以故?如来者
,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须菩提,若有人说‘如来有来有去,有坐有卧’,这种人并没有了达我所说佛经之密
意。为什么呢?因为如来没有来也没有去,所以叫做如来。”
〖如来〗:指“如”理如实地“来”到诸法本地的补特伽罗。如来与众生有很大的差别
,凡夫众生不能叫如来,因为其尚未断除迷乱的显现,仍漂泊在生死轮回中。
稍微了解佛教历史的人,大多数都认为如来有来有去、有坐有卧,其理由是:释迦牟尼
佛首先从兜率天来到人间,在人间住了八十年后,示现圆寂去往清净刹土;在转法轮期
间,于鹿野苑、灵鹫山、舍卫城等处皆曾驻足;佛陀日常的行住坐卧,在小乘戒律中也
有详细记载。然而,名言中虽然有这些现象,但这种判断并未了解如来实相,因为如来
是无来无去的,如经云:“诸法自性无所住,无来无去如虚空。”
诸佛无来无去的问题,《般若经》中也有一个公案:常啼菩萨四处寻觅智慧波罗蜜多法
门时,一次来到一片旷野,有位如来现身,指点他去找法胜菩萨,随即就消失不见了。
后来他历经千辛万苦见到了法胜菩萨,当时他问:“前面见到的如来是... 阅读全帖
p******1
发帖数: 177
4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金刚经》开示录 (8)
第三十五节课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莫
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须菩提,如果你认为以三十二相、八十随好来认识佛陀的真相,这种想法完全是错误
的。须菩提,你千万不要这样想,因为如来的真相并非如此(昨天已讲过)。”
此处的“不”字,藏文与玄奘、义净的译本中均无,连贯上下文来看,没有“不”的话
,意思应该更明确。这个“不”字,不读也可以;但因为是谛实语有加持,读也是可以
的。我个人认为,也许鸠摩罗什的译文中本来没有,后来在流通过程中不小心加上的。
这里再三地讲了“相”,若认为以相获得如来正等觉,这是不对的。所谓的相是什么呢
?《楞严经》云:“相者,若处所、形相、色像等现,是名为相。”不管是如来的妙相
也好,外在的处所相也好,都不是真实究竟的相,《百论》云:“无相,即不忆念一切
相,远离一切受,于未来、过去、现在之法,心无所住。”
其实,相只是一种因缘,凡是因缘所生法,都是空相,《大智度论》云:“因缘生法,
是名空相。”若执著依靠相而得无上佛果,就会堕入常边,始终也不可能获得无上佛果。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发阿... 阅读全帖
f****2
发帖数: 311
50
双运与戒律
问(2):在声闻的戒律中,以淫欲为障道法。比丘戒中,以淫戒为四根本戒之首。在
大乘律典中,《梵网经》是以淫戒为十重罪恶之一;《瑜伽菩萨戒》虽然没有将淫戒列
为重罪,但在四十三轻中,也只对在家菩萨有所开许,而修学解脱道的比丘是不可沾染
的。因为淫欲最易使人产生染著。众生无始以来以无明为父,贪爱为母,使其流转生死
,无有了期。可在密宗道场中,往往供奉着男女双身的造像。据说在密宗的无上瑜伽中
,也有男女双修的法门。这样的修行方式,似乎和原始佛教及声闻解脱道的禁欲思想严
重对立。不知这样的一种修行有没有佛经的依据?修习这一法门是否有资格上的限定?
它的指导思想是什么?最后所要证得的境界是什么?
答:若只从文字、现象来看,不论大乘小乘、显宗密宗,在很多方面似乎都有自相
矛盾、互相抵触的地方。但若以实论之,则八万四千法门,法法皆是佛法,只看修行人
能不能、愿不愿圆融观之,并在实际的闻思修行中将其互摄贯通起来。比如戒律,一般
而言就可分为别解脱戒、大乘菩萨戒、密乘三昧耶戒等三种。凡是佛教徒都承认佛经中
明确指出过的一种观点,即在一个人的相续中可以存在三种戒律。至于这三种戒律在一
个人的相... 阅读全帖
首页 上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