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topics

全部话题 - 话题: 王舍城
首页 上页 1 2 3 4 5 6 下页 末页 (共6页)
l**********r
发帖数: 4612
1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ilitary 讨论区 】
发信人: youdu (youdu), 信区: Military
标 题: 耶稣年轻时在印度学习过六年佛法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ue Jul 17 17:17:40 2012, 美东)
触动西方耶教文明不可触动的圣脉:
耶稣年轻时在印度学习过六年佛法
                  ——英国
已拍成电影 
耶稣年轻时曾经因为逃婚而在印度学习过六年佛法,这个观点震撼整个基督教王国,这
段故事英国已经拍成了电影“耶稣在印度”(Jesus in India)
 
《圣经》中关于耶稣12岁到30岁之间的记录只有一段话:耶稣的智慧和
身量,并神和人喜爱他的心,都一齐增长。
(And Jesus increased in wisdom and stature, and in favor with
 God and man.)  (新约 -- 路加福音(Luke) -- 2:52).... 阅读全帖
x*****i
发帖数: 1329
2
来自主题: LeisureTime版 - 叔本华的幸福观; 大孝 ( zz )
叔本华 | 自己是幸福唯一真实且持久的来源
http://cul.sohu.com/20161125/n474160868.shtml
就像富裕的国家无须依赖进口,自给自足,人民就能过上幸福的小康生活;人也一样,
自身拥有丰足的精神财富,对外在物质需求甚少或是根本无所求,才是最幸福的人。因
为进口的东西不但价格高昂花费不菲,又显示了对外的依赖性,但凡需要仰仗别人,就
有风险,颇为麻烦;而且,很多昂贵的舶来品实际上不过是国产货的劣质替代品而已。
总之,人们不应该期望从别人或外部世界获得太多。一个人对另一个人而言并没有那么
重要——说到底,人只能靠自己。就像歌德在他的自传《诗与真》中所说的真理,“凡
事溯本求原,人最终只能依靠自身”;或者如戈德史密斯在《旅行者》中所言,“不论
身在何处,我们只能在我们自身创造或发现幸福。”
自己,是一个人所能成为或所能得到的最好的、也是最多的资源。一个人在自身发现的
乐趣越多,就越幸福。亚里士多德说得十分有道理,“想要快乐就得自给自足”。因为
其他一切的幸福来源,在本质上都是不确定的、不安全的、短暂的,具有偶然性,即便
是在最有利的条件下,也都不可避免地有... 阅读全帖
q**2
发帖数: 1850
3
来自主题: WaterWorld版 - 同时跟四个男人上床的女留学生
《莲花色尼》---圣严法师著
有一次,释迦世尊在王舍城的竹林精舍,为大众说了这样的一则故事:
在过去,有一位很有地位也很有财富的商人,娶了一位年轻貌美的妻子,过着美满的
生活,夫唱妇随,恩爱非常。
但是,农夫不能不事耕作,做官的不能不办公事,工人不能不去做工,身为一个贸易
商的商人,自也不能永远陪伴着他的妻子。
终于,商业的经营,迫使那个新婚的商人,离开了他的妻子。虽在临行之时,再三地
安慰妻子,说他此去,一定早去早归,而且路程也不算太远。然当出门之后,由于交通
不便,竟像是只断了线的风筝,去了很久很久,连一丝消息也没有带回家来。
他的妻子,苦苦地守着、盼着、熬着深闺的寂寞,一日、两日、一月、两月、一年、
两年……都在枯燥烦闷的时日中度过了。
一个年轻的少妇,单独地留在家里,本是一件危险的事,何况这个少妇,乃是一个经
不起寂寞的人,尤其当她回忆到新婚期间的夫妇生活,那种心灵及肉体的欢乐之时,她
的生理机能,便会产生一种强烈的反应,好像是被推进了火坑,使得她往往血管暴胀,
经脉收缩,难受得喘不过气来!可是,她除了怨恨自己的命苦之外,并不曾做出不名誉
的事来。
最糟
b*******n
发帖数: 1267
4
来自主题: WaterWorld版 - 如何使我们的感情与理智平衡 zt
如何使我们的感情与理智平衡

佛经中有一句话,叫做‘悲智双运’。智是上求菩提的智慧,智慧梵语般若,经云
:‘般若是诸佛母,诸佛自般若出。’悲是下化众生的悲愿。悲愿,即是慈悲之愿。佛
经上说:‘慈者予人以乐,悲者拔人以苦。’也就是慈爱众生,并给与快乐者曰慈;怜
悯众生,并拔其痛苦者曰悲。而智慧、是指断除烦恼、求证菩提的般若正智。
其实,悲与智,自世间法来说,就是我们的感情与理智。自感情方面说,人有七情
六欲。七情是喜、怒、哀、惧,爱、恶、欲;是我们各种情绪的变化;六欲出自《大智
度论》,是指色欲,形貌欲,姿态欲,言语声音欲,细滑欲,人想欲。这本来是指凡夫
对异性所具的六种欲望,但与七情合在一起,通俗化了以后,就泛指人类的种种感情与
欲望了。感情出之于本能的冲动——人类和一切众生,其基本的本能是生存欲与生殖欲
。前者是食欲,后者是性欲。中国古语:‘食色性也’,‘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佛经中也说:‘众生皆依食住’,‘众生以淫欲而正其性命’。全是指动物的基本欲
望而言。
在我们生存的世界中,科学家把世间一切分为矿物、植物、动物三类。矿物没有生
命;植物有生命而没有心识,所以没有... 阅读全帖
k**n
发帖数: 3989
5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5MDE2MzQxMw==&mid=250983140&
印度很落后?13个事实告诉你一个真实印度
2015-08-03我爱欧范儿
印度位于亚洲大陆突出印度洋的南亚次大陆,形状像倒三角形。国土面积居世界第七,
北与中国、尼泊尔、不丹、锡金毗邻;西北与马基斯坦交界;东北和孟加拉国、缅甸接
壤;南方与斯里兰卡、马尔代夫隔海相望。它三面临海,东临孟加拉湾,西濒阿拉伯海
,南连印度洋,北倚喜马拉雅山。由于辉煌灿烂的古文化和广袤的国土,印度名胜古迹
和名山胜水甚多,玩赏不尽。印度的旅游项目大致分为三大部分:首先是古堡陵园,著
名的有红堡、胡马雍陵、泰姬陵,代表了印度建筑艺术的最高水准;而甘地陵是印度国
父“圣雄”甘地的陵墓。
其次是印度古老的佛教圣地圣迹。印度是佛教的发源地,有许印度最著名的城市是加尔
各答和孟买,二者都是独具风情的热带海滨城市。多佛教遗迹。鹿野苑是释迦牟尼初传
法轮之地;而居师那迦是佛陀圆寂的地方。其他著名的还有王舍城、那兰陀寺等。最后
是参观印度的石窟神庙,那里有许多色彩斑斓、多姿多彩的佛教塑像、雕刻和绘画... 阅读全帖
c**r
发帖数: 2019
6
来自主题: Belief版 - [转载] 观无量寿经
【 以下文字转载自 Wisdom 讨论区,原文如下 】
发信人: rayking (ray), 信区: Wisdom
标 题: 观无量寿经
发信站: The unknown SPACE (Sat Jun 8 01:47:31 2002), 转信
《 佛 说 观 无 量 寿 佛 经 》
刘宋西域三藏法师礓良耶舍 译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菩
萨三万二千,文殊师法王子而为上首。
尔时王舍大城,有一太子,名阿阇世,随顺调达恶友之教,收执父王频婆娑
罗,幽闭置于七重室内,制诸群臣,一不得往。国太夫人,名韦提希,恭敬大王,
澡浴清净,以酥蜜和麨,用涂其身;诸璎珞中,盛葡萄浆,密以上王。尔时大王,
食麨饮浆,求水漱口。漱口毕已,合掌恭敬,向耆阇崛山,遥礼世尊,而作是言:
大目犍连,是吾亲友,愿兴慈悲,授我八戒。时目犍连,如鹰隼飞,疾至王所。
日日如是,授王八戒。世尊亦遣尊者富楼那,为王说法。如是时间,经三七日,
王食麨蜜,得闻法故,颜色和悦。时阿阇世,问守门者,父王今者,犹存在耶?
时守门人白言:大王!国太夫人,身涂麨蜜,璎珞盛浆,持用
y****g
发帖数: 47
7
来自主题: Belief版 - 【五明】佛教基本教义
古代印度  佛教基本教义
【五明】
1) 声明 :研究语言和名、句、文身等如何构成的学问。
2) 工巧明:农,商,事王,书、标、计度、数、印,占相,
咒术,营造(雕塑),生成(豢养六畜等),防那(纺织、编织、缝纫)
,和合(调解争讼),成熟(饮食业),音乐等十二种均属此。
3) 医方明:相当于现代的医药科学和医疗技术。
释伽牟尼在世时,其弟子耆婆(王舍城名医)对医药就有所贡献。
4) 因明 :印度逻辑学。印度正理派首创。
5) 内明 :即佛学,指释迦的言教,包括菩萨藏和声闻藏两类教典。
http://www.guoxue.com/fxyj/jbjy/jy44.htm
佛教基本教义 吴言生博士主持

【五明】
古代印度的五类学科。全称五明处,即声明、工巧明、医方明、因明和内明。前四明
是各学派共同的,后一明各学派各有自己的典籍、宗旨,内容亦不相同。如佛教以三藏十
二部经典教义为内明,婆罗门教则以四吠陀为内明。大乘佛教积极主张利益众生,以五明
为学人所必学的内容,并认为经是圆成佛果的“大智资粮”。
声明研究语言和名、句、文身等如何构成的学问。
x*********o
发帖数: 208
8
来自主题: Belief版 - 百业经故事: 集聚母
当佛陀在王舍城的时侯,有一位莲藏国王统治爱达夏耶拉这个地方。这里举国安宁祥和
,财富圆满,无病无灾,田野里苗肥禾壮,道路旁果木成行,到处呈现出一派繁荣昌盛
的景象。莲藏国王如理如法地管理这个国家,与王妃共同享受着美好的生活。
后来王妃怀了身孕,奇怪的是,王妃在怀孕后,心中不由自主地产生一个念头:「我想
与人辩论!无论跟任何人进行辩论,我都一定会获胜的。」
她把这个念头告诉莲藏国王,国王询问婆罗门相士:「我的王妃怀孕后,产生想与人辩
论的新念头,如果我把世上所有雄辩家都请来跟王妃辩论,不知是否有意义?」
相士说:「有必要,也有意义!若是辩论,王妃一定会获胜的;若不辩论,那么王妃很
可能会残废,或出生六根不全的婴儿。」
国王马上召集了各方的雄论家,举行了辩论大会,果然,王妃在每一场的辩论中都获胜
了。怀胎九个月后,王妃生下一个相貌庄严的女孩,宫中为她举行隆重的诞生仪式。因
为自从她入胎以后,国王集聚众人与王妃进行辩论,所以取名为「集聚母」。父王、母
后安排八位姨母照料、喂养她。
很快地,集聚母长大了。她在宫中学习文字等学问,在短时间内,精通了世间的一切学
问。聪慧的集聚母与世上许多善辩者进... 阅读全帖
x*********o
发帖数: 208
9
来自主题: Belief版 - 百业经故事: 无畏与鼓声
当佛陀在王舍城的时候,有一天,佛陀在前往舍卫城的途中,走进了一片寂静的森林。
林中有些令人畏惧的猛兽,世尊在树下休息一会儿之后,又继续往前走。阿难尊者看见
前面有个交叉路口,就报告佛陀:「世尊,前头有个叉路,一条是直的,但路上有许多
狮子猛兽;另一条是弯弯曲曲,可是比较安全。请问世尊,我们该走哪条路呢?」
佛陀说:「如来是没有任何畏惧的,走直路。」
于是,佛陀与比丘僧就朝着直路走。这时路旁有两个孩子正在玩耍,一个手拿小鼓,另
一个拿着弓箭,他们看见佛陀的庄严身相,立刻生起无比的欢喜心,于是蹦蹦跳跳地跑
到世尊旁边,对佛陀恭敬顶礼后说:「世尊,您走的这条路有可怕的猛兽,但我们可以
作您的侍卫,保护您。」
「你们要怎样保护我啊?」世尊笑着问。
「如果猛兽来了,我就摇小鼓,吓唬它们。」拿着鼓的小孩说。
「如果牠们来了,我就用弓箭射牠们。」另一个比手势说。
释迦牟尼佛听了很高兴,觉得他们俩发了清净心,积累福慧资粮很圆满,就说:「不用
保护我了,你们已经圆满资粮,可以回去了。」
这时,世尊放光微笑,光芒彻绕三千大千世界之后,返回进入世尊的白毫间。
阿难合掌请问:「世尊!今天是什么样的因缘放光微笑... 阅读全帖
n********n
发帖数: 8336
10
来自主题: Belief版 - 佛经写成史的伪造ZT (转载)
【 以下文字转载自 Wisdom 讨论区 】
发信人: neohorizon (horizon), 信区: Wisdom
标 题: 佛经写成史的伪造ZT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Wed Dec 23 13:56:26 2015, 美东)
佛教史上的伪造──佛经写成史的伪造
陈义宪
相信读过佛教史的人都知道,在佛教的历史中,自释迦牟尼涅槃,到公元前后大略有四
次的结集,这四次的结集,按照佛教史都说前面的三次结集,都是当场由主讲人,把所
知道的佛所说经诵出,再由当时参加的人加以质疑提出讨论纠正,就结束了。直到第四
次的结集时,才笔之于书。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读的佛经,这是包括经藏和律藏。
从一般现有的佛书上,所看到的都是这样说,给人的感受是:这些说法都是真实的,都
是正史,因为不管是大作家或小作家都这么说;甚至连大法师、小法师也都这么说,而
且也都说得差不多,因此让许多没有读过佛经的人,不得不相信他们所说的话是真实的
;以为他们的这种说法就是佛教的正史。当笔者在研究佛书时,竟然发现所有的佛教史
都这么说。他们的说法竟然都是在为佛教伪造历史!在众口铄金的情况下,上上下下的
作者都是你说... 阅读全帖
n********n
发帖数: 8336
11
来自主题: Belief版 - 佛经写成史的伪造ZT (转载)
【 以下文字转载自 Wisdom 讨论区 】
发信人: neohorizon (horizon), 信区: Wisdom
标 题: 佛经写成史的伪造ZT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Wed Dec 23 13:56:26 2015, 美东)
佛教史上的伪造──佛经写成史的伪造
陈义宪
相信读过佛教史的人都知道,在佛教的历史中,自释迦牟尼涅槃,到公元前后大略有四
次的结集,这四次的结集,按照佛教史都说前面的三次结集,都是当场由主讲人,把所
知道的佛所说经诵出,再由当时参加的人加以质疑提出讨论纠正,就结束了。直到第四
次的结集时,才笔之于书。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读的佛经,这是包括经藏和律藏。
从一般现有的佛书上,所看到的都是这样说,给人的感受是:这些说法都是真实的,都
是正史,因为不管是大作家或小作家都这么说;甚至连大法师、小法师也都这么说,而
且也都说得差不多,因此让许多没有读过佛经的人,不得不相信他们所说的话是真实的
;以为他们的这种说法就是佛教的正史。当笔者在研究佛书时,竟然发现所有的佛教史
都这么说。他们的说法竟然都是在为佛教伪造历史!在众口铄金的情况下,上上下下的
作者都是你说...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12
来自主题: Belief版 - 学佛经 之一 宫廷风云
佛学经典浩瀚如星空,佛陀的教诲真诚而温暖。在如此众多的经典中,我们凡人该如何
开始走入佛陀的智慧之海呢?在下的庸见,也许从生动的故事开始比较契机吧。
佛经中生动而智慧的故事和寓言如颗颗宝珠闪耀,发人深思且令人永不能忘。今天,就
让我们从一个经典故事开始,走入佛学这令人既感到熟悉又感到神秘的世界吧。当我们
一直沿着这条佛陀用智慧之光为我们铺就的通往生命真实意义的大道走下去时,相信终
有一天,某个突然的瞬间,你会微笑着在心中对自己说:我好幸福,今生能遇到佛法!
今天的故事的题目是“宫廷风云”,这是《佛说观无量寿经》中的序幕故事,很精彩。
虽然是文言文,但相信大家用心看,理解没有问题。
《经》表示引用原经文。如果引用历代祖师大德的原文,会标明是哪位祖师大德。如果
是引用现代法师的开示,为避嫌,只会用“法师开示”来表示,不会提及具体名号。每
篇文章的最后,在下也会发表简短愚见,没有任何开头提示的白话。
《经》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菩萨三万
二千,文殊师利法王子而为上首。
尔时王舍大城,有一太子,名阿阇世。随顺调达恶友之教,收执父王频婆娑罗,幽闭置
于七重... 阅读全帖
k**n
发帖数: 3989
13
唐太宗贞观十五年,印度摩揭陀国(Magadha)国王曷利失尸罗迭(逸)多(梵语:
Harsha Sīlāditya,即戒日王)继玄奘访问该国之后致书唐廷,唐命云骑尉梁怀璥回
报,尸罗迭多遣使随之来中国。贞观十七年三月,唐派行卫尉寺丞李义表为正使、王玄
策为副使,伴随印度使节报聘,贞观十九年正月到达摩揭陀国的王舍城(今印度比哈尔
西南拉杰吉尔),次年回国。贞观二十一(或二十二)年王玄策又作为正使,与副使蒋
师仁出使印度。未至,尸罗迭多死,帝那伏帝(今印度比哈尔邦北部蒂鲁特)王阿罗那
顺(Arunasva)立,发兵拒唐使入境。玄策从骑三十人全部被擒,他本人奔吐蕃西境求
援。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发兵一千二百人,与泥婆罗(今尼泊尔)王那陵提婆(Narendra
-deva;)兵七千骑及西羌之章求拔兵共助玄策,俘阿罗那顺而归。高宗显庆三年(658
,一说显庆二年)玄策第三次出使印度,次年到达婆栗阇(今印度达班加北部)国,五
年访问摩诃菩提寺,礼佛而归。
贞观二十二年,大臣王玄策在对外作战中,俘获了一名印度和尚,名叫那罗迩娑婆
。为迎合李世民乞求长生不老的心理,把他献给李世民。这个印度和尚吹嘘自己有二... 阅读全帖
q***1
发帖数: 219
14
来自主题: SciFiction版 - 摩合罗传 (全本)
就要行礼了。
碧瑶的心里还是觉得不安。
礼成以前,水澜都不能算是她的丈夫,她就一直会觉得不安。她早就看出水澜的心
不在焉,虽然他极痛快就答应了这件婚事,可是她却清楚地感觉到水澜的心并不在她的
身上。
婚礼的一切准备,水澜都在场,每一件东西她都亲自挑选,然后询问水澜的意见。
她一生只能结婚一次,当然马虎不得。
无论她问水澜什么,水澜的答案永远是:好,你决定吧!
他好象永远都没有自己的意见,无论什么都听从她的。但她知道,他并非是这样的
男人。她清楚地记得当他不过是十三岁的时候,在战场之上雄姿英发,以无上的神通击
败敌人,令全族都拜负不已。从那一刻起,她的眼睛再也没有办法从他的身上移开。
水澜,他应该是一个不世出的传奇。
但他长大了以后,却好象变成了另外一个人。对于一切都漫不经心,经常四处流浪
。听说在他流浪的路途中遇到了无数的女子,他来者不拒,对每一个都是一般的好。
这些她都可以不介意,因为她知道,他最终还是属于她的。
现在,一切梦想终于实现了,可是她的心却比以前还要不安。因为她清楚地感觉到
,他从来没有爱过她。
... 阅读全帖
d*****1
发帖数: 228
15
来自主题: SciFiction版 - 摩合罗传 (全本)
阿阇世初次见到提婆达多,是在摩竭陀国边境的山谷之中。
那一年,他十五岁,刚刚逃离位于王舍城的王宫,独自在各国之间游荡。
他出行的时间并不长,不过经过两次月圆罢了。但即便是如此,他身上穿着的丝绸
衣服却早已经破烂不堪,一条一条地挂着,有风吹过来时,连身体都无法遮盖。由于长
时间没有洗澡,他身上的臭气越来越浓烈,但他自己的鼻子对于这种臭气早已经习惯,
据说鼻子是身体上最容易麻木的感官。他并不能确实地闻到自己身上的气味,但从旁人
皱着眉的神情上,他却可以猜到一二。
这是一个崇尚洁净的民族,据说梵天就是在洁净中诞生的。
他对于自己是否能够洁净却并不介意,这世上能够让他介意的事情很少。
他流连于街头的小乞丐之间,为了争夺食物而大打出手,他打架并不是特别在行,
通常是被人打得鼻青脸肿,只有很少的时候才会大获全胜。
他却乐此不疲,经常的失败使偶尔的胜利变得弥足可贵,也使他对自己有了一丝丝
感觉。事实上,过去的十五年之中,他的生命仿佛是处于一种胶着的状态,好似掉落入
极黏稠的沥青之中,一举手一抬足都被什么东西迁绊着,让他极是不爽快,想要大声呼
喊,喉咙中... 阅读全帖
d*****1
发帖数: 228
16
来自主题: SciFiction版 - 摩合罗传 (全本)
当提婆达多发现雪山顶的曼陀罗花凋谢之时,他便敏锐地感觉到,影雪一定是出事了。
他抬头看着天空,分辨着光线最细微的散射,他很快便查知光线的来源。巡着光线
走去,就可以找到曼陀罗花的真正所在。
这些年来,他并非不知他可以找到影雪,但他却从来没有尝试这样去作。他不愿自
己被情感所羁绊,他也知道他的宿命不过是与影雪擦肩而过罢了。
两人象是两条偶然相交的直线,向不同方向而去,越离越远。
但曼陀罗花凋谢之时,他却不能再坐视不理。他立刻以最快的速度向着光线到来的
方向奔去。
多年来的修行,使他早已不再是一个普通的凡人,但他却小心地收藏着自己的异能
,如同悉达王子。
王子亦是从来不曾显现自己的与众不同之处,他总是以大道来说服众生,使他们逐
渐明了这个世间的痛苦与无奈。
有生以来,他第一次使用神通,只为了寻找一个偶然相逢的女孩。
他知道她现在已经不再是一个女孩,而是美丽出众的少女。其实无论她的外表变成
什么样子,她在他的心中都不曾有过丝毫的改变。
他很快闻到空气之中浓郁的花香,香气美丽的妖异,完全不同与曼陀罗花的淡淡幽
香。
... 阅读全帖
d*****1
发帖数: 228
17
来自主题: SciFiction版 - 摩合罗传 (全本)
当提婆达多再次见到阿阇世时,阿阇世已经是摩竭陀国最有作为的王子。
他英勇出众,智慧超群,精通五明,人人都感觉到他的光彩夺目。他是城中所有少
女暗暗倾慕的对象,也是城中所有青年男子的榜样。他的脸上总是带着平和的微笑,以
不卑不亢的态度对待各个种姓的人们,他的气度也总是如此高贵典雅,就连最苛刻的王
室礼仪师,也无法找出他的一点纰漏。
对于一个年青王子来说,他略显风流,总是与不同的女子有染。但这无伤大雅,甚
至更能体现出他那无懈可击的魅力来。
人们都在猜度老国王死后,必会由他来继承王位。对于这种传闻,他总是一笑置之
,完全不放在心上。给别人一种错觉,王子的品德如此高尚,对于权力已经完全没有**

只有他自己知道他是多么渴望成为下一任的国王。
七年来不懈的努力,他只望自己能够成为一个完美出众的人,为地就是有朝一日能
够承继大统。
或者时日太久,他甚至都已经有些遗忘自己当初为何会有这种念头。只是拼尽全力
去这样做。
只有在十分偶然的时候,他才会想到提婆达多,想到那些在雪山之巅度过的时光,
他仍然能够存活下去,完全是因为提婆达多。
... 阅读全帖
d*****1
发帖数: 228
18
来自主题: SciFiction版 - 摩合罗传 (全本)
摩登伽女进入了摩竭陀国的王宫,每个宫人看见她,脸上都现出古怪的神情。阿阇世的
父亲频毗娑罗王甚至连见都不愿见她,他认为自己最得意的儿子做了一件使整个王室蒙
羞的事情。
为了这个原因,他许多天都不接见阿阇世的朝觐。他想他应该好好地反省一下,世
间有如此多的美丽女子,他为何一定要选一个不洁的女人?他不能想象背着恶名的女子
如何成为未来的皇后,只要阿阇世在位的一日,这都将是别国耻笑的话题。
他开始重新考虑世子的人选,本来阿阇世是众望所归,但现在大多数的贵族都对他
感到失望。
做为一个王子,如果一生都不曾犯任何过错,即便他是碌碌无为,也同样是令人尊
敬的。但很可能他只犯了一个错误,他所辛苦建立的名声便都毁于一旦。
他的子女太多,做为一个父亲,他的爱都已经消磨干净,他更多地是考虑这个王国
及他的名誉。一个儿子不行,就再换一个,他有十五个儿子,总会有合适的人选。
对于提婆达多他也同样心存恶感,一个修行的人,却会惹来这样的绯闻,谁还能相
信他的纯洁?就算他口绽莲花,神通广大又如何?修行之人,最重要的不就是洁净吗?
他甚至开始考虑收回曼陀罗精舍的那块地另... 阅读全帖
b*****l
发帖数: 538
19
发信人: baofoen (喜悦), 信区: Wisdom
标 题: Re: 转载: 除癌及除一切病咒_十善戒功德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Fri Jun 15 21:52:21 2012, 美东)
查到了:
http://baike.baidu.com/view/24051.htm
百度百科:
佛说疗痔病经
佛说疗痔病经,佛教经文,佛教徒认为最早由唐玄奘译自天竺佛经。佛教居士认为诵读
此经文可以治疗痔疮等恶疾。
出处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在王舍大城竹林园中。与大比丘众。五百人俱。时有众多比
丘。身患痔病。形体羸(lei)瘦。病苦萦(ying)缠。於日夜中。极受忧恼。时具寿阿难
陀。见是事已。诣世尊所。顶礼双足。在一面立。白佛言。世尊。今王舍城。多有比丘
身患痔病,形体羸瘦,病苦萦缠,於日夜中,极受忧恼。世尊,此诸病苦云何救疗。尔
时佛告阿难陀,汝可听此疗痔病经,读诵受持,系心勿忘,亦於他人,广为宣说,此诸
痔病,悉得除殄(tian)。所谓风痔、热痔、阴痔、三合痔、血痔、腹中痔、鼻内痔、齿
痔、舌痔、眼痔、耳痔、顶痔、手足痔、脊背痔、粪门痔、遍身肢节所生诸痔。如是痔
瘘,悉皆... 阅读全帖
z**n
发帖数: 22303
20
【 以下文字转载自 Wisdom 讨论区 】
发信人: zoun (zoun), 信区: Wisdom
标 题: 耶稣年轻时在印度学习过六年佛法 (转载)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Wed Jul 18 12:31:59 2012, 美东)
发信人: youdu (youdu), 信区: Military
标 题: 耶稣年轻时在印度学习过六年佛法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ue Jul 17 17:17:40 2012, 美东)
触动西方耶教文明不可触动的圣脉:
耶稣年轻时在印度学习过六年佛法
                  ——英国
已拍成电影 
耶稣年轻时曾经因为逃婚而在印度学习过六年佛法,这个观点震撼整个基督教王国,这
段故事英国已经拍成了电影“耶稣在印度”(Jesus in India)
 
《圣经》中关于耶稣12岁到30岁之间的记录只有一段话:耶稣的智慧和
身量,并神和人喜爱他的心,都一齐增长。
(And Jesus increased... 阅读全帖
r****n
发帖数: 8253
21
佛经上有段提摩达多要求僧团不吃肉,但是遭到了佛陀的反对。提摩达多被认为是魔的代表。
这段记录是对素食者的一种警示和提醒。
============================================
十诵律卷第四
佛在王舍城。尔时提婆达多。求破和合僧。受持破僧事。是人有嫉妒心。方便作是念。
我独不能得破沙门瞿昙和合僧坏转法轮。 是提婆达多有四同党。一名俱伽梨。 二名
骞陀陀骠。三名迦留陀提舍。四名三文达多。 提婆达多到是四人边已作是言。 汝当共
破沙门瞿昙和合僧坏转法轮。 时彼四人语提婆达多言。沙门瞿昙诸弟子。有大智慧大
神通。 得天眼知他心念。 是人知见我等欲破和合僧坏转法轮。 我等云何能破沙门瞿
昙和合僧坏转法轮。提婆达多语四人言。 沙门瞿昙年少弟子。新入彼法出家不久。 我
等到边用五法诱取。语诸比丘言。汝尽形寿受着纳衣。 尽形寿受乞食法。尽形寿受一
食法。 尽形寿受露地坐法。尽形寿受断肉法。 若比丘受是五法。疾得涅槃。 若有长
老上座比丘多知多识久习梵行得佛法味者。当语之言。 佛已老耄年在衰末。自乐闲静
受现法乐。 汝等所须事我当相与。 我等以是方便能破沙门瞿昙和合僧
a**u
发帖数: 8107
2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合集] 如何发菩提心
☆─────────────────────────────────────☆
advancing (摧邪显正) 于 (Fri Aug 8 03:21:17 2008) 提到:
《庄严菩提心经》(乾隆大藏经,大乘华严部)
http://www.qldzj.com.cn/htmljw/0095.htm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人俱。菩萨万人。其名
曰智光菩萨。法光菩萨。月光菩萨。日光菩萨。无边光菩萨。跋陀婆罗等。十六正士。
如文殊师利本所修行。复有六十菩萨。如弥勒菩萨本所修行。此贤劫中菩萨摩诃萨等。
尔时世尊与无央数大众围绕。而为说法。
尔时会中有菩萨名思无量义。即从坐起整衣服。偏袒右肩右膝着地。以种种宝华而
散佛上。散佛上已合掌白佛言。世尊。欲有所问。唯愿世尊。哀愍听许。佛告思无量义
菩萨。恣汝所问。思无量义菩萨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修菩提心。何者是菩提心。佛
告思无量义菩萨。菩萨修菩提心者非于众生。菩提心者不可得。此心非色非见。法亦无
有得者。何以故。众生空故。思无量义菩萨白佛言。世尊。法相如是甚深。菩萨当云何
修行。
P******a
发帖数: 478
2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合集] 须深经原文
☆─────────────────────────────────────☆
runsun (runsun) 于 (Fri Jan 2 01:00:25 2009) 提到:
以下这篇是反驳waichi声称慧解脱阿罗汉100%需四禅八定的充分证据。
===========================================
杂阿含经 三四七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若王.大臣.婆罗门.长者.居士及余世人所共恭敬.
尊重.供养。佛及诸声闻众大得利养。衣被.饮食.卧具.汤药。都不恭敬.尊重.供
养众邪异道衣被.饮食.卧具.汤药
尔时。众多异道聚会未曾讲堂。作如是论。我等昔来常为国王.大臣.长者.居士及余
一切之所奉事。恭敬供养衣被.饮食.卧具.汤药。今悉断绝。但恭敬供养沙门瞿昙.
声闻大众衣被.饮食.卧具.汤药。今此众中。谁有智慧.大力。堪能密往诣彼沙门瞿
昙众中出家。闻彼法已。来还广说。我等当复用彼闻法化诸国王.大臣.长者.居士。
令其信乐。可得还复供养如前
时。有人言。有一年少。名曰须深。聪明黠慧。堪能密往沙门瞿昙众中出家。听彼法已
。来还宣说
r******4
发帖数: 178
2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佛陀弟子摩訶迦葉尊者
公元前約480年,佛陀入滅那年夏季雨期,摩訶迦葉尊者從庫西那加拉回到王舍城,在
郊外的七葉巖召集五百位阿羅漢,由阿難尊者誦法,優波離尊者誦律,經過會眾的確認
之後,次第編輯,攝題記誦,是謂第一結集。
當時的結集記誦均以語言傳持並未以文字記錄。用心記誦,一方面是對法的敬重,
一方面是因為當時印度社會的文字運用、刻劃工具、書寫材料都還沒有充分發展出來,
語言傳誦的方法遠較文字記錄來得簡易而有效率,親切而詳細。所以第一次結集成經律
之後,僧伽代代傳誦,直到公元前80年左右,才普遍用文字記錄下來,輾轉流傳翻譯成
為今日讀誦的經律。
迦葉尊者的結集工作主持得非常嚴謹,編輯的次第也非常切合四聖諦的教法─先由
「五陰相應」闡釋「苦」聖諦,其次以「六入相應」闡釋「集」聖諦,接著以「因緣相
應」闡釋「滅」聖諦,然後以「道品相應」闡釋「道」聖諦;戒律方面則詳細地說明制
戒的緣起,開遮的事例,犯戒的輕重…等;結構堅實而精要,傳誦的內容也非常平實簡
明─忠實地傳述了佛陀與弟子在世間的修行生活規範,並教導弟子對現實人間的種種苦
惱現象有真實的認識,對導致痛苦的原因有真實的剖析,對熄滅痛苦的目標有真實的信
念,對
r******4
发帖数: 178
25
相应部 七九七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沙门法及
沙门果。谛听,善思,当为汝说。何等为沙门法?谓八圣道,正见乃至正定。何等为沙
门果?谓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何等为须陀洹果?谓三结断。何
等为斯陀含果?谓三结断,贪、恚、痴薄。何等为阿那含果?谓五下分结尽。何等为阿
罗汉果?谓贪、恚、痴永尽,一切烦恼永尽’。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
行。
==========
注:分别描述四个果位断的不同结,整个南北传阿含经还有近百处类似描述。格式基本
通上面一样。其中五下分结就是贪,嗔,身见,疑,戒进取,五上分结是色爱、无色爱
、掉举.慢、无明。
相应部 九四七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毗富罗山。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一人于一劫中
生死轮转,积累白骨不腐坏者,如毗富罗山。若多闻圣弟子,此苦圣谛如实知,此苦集
圣谛如实知,此苦灭圣谛如实知,此苦灭道迹圣谛如实知。彼如是知、如是见,断三结
,谓身见、戒取、疑。断此三结,得须陀洹,不堕恶趣法,决定正向三菩提,七有天人
往生,究竟苦边’。尔时、世尊即说偈言:‘一人一劫中,积聚其身骨,常积不
t********e
发帖数: 48
26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阇崛山。其山高峻,严丽可观,持诸杂种犹如大地
,众华卉木悉皆茂盛。其中复有天、龙、夜叉、毗舍阇、紧那罗等,常所游止。复有种
种异类诸兽,所谓师子、虎、狼、麒麟、象、马、熊罴之属,止住其中。复有无量百千
众鸟,所谓孔雀、鹦鹉、鸲鹆、罗鸟、凫雁、鸳鸯、命命等类,依之而住。是诸众生,
以佛威力,不为贪欲瞋痴所恼,不相茹食,共相亲爱犹如母子。
是山王中多诸杂树,丛林蓊郁,枝叶繁荣,谓天木香树、庵摩罗树、甄叔迦树、尼
俱陀树、栴檀、沉水,如是等树,无不备有。复有水陆无量杂华,所谓阿提目多华、瞻
婆香华、波吒罗华、婆师迦华、苏曼那华、由提迦华、优钵罗华、波头摩华、俱物头华
、芬陀利华、迦罗娑华、摩诃迦罗娑华,如是等类诸杂名华,光饰山王处处充遍。
是山王中常于夜半,兴大密云,轻雷细雨,从初至末渐遍其山。八功德水流滋普洽
,如[殻/牛]乳顷廓然消散,凉风微动适悦身心。是山王中所住众生,及诸卉木,滋润
光泽。如妙华鬘微加水洒,光色鲜明,倍更增胜;此山王中众生草木,含滋发晖亦复如
是。而此山中生诸软草,靃靡右旋,色香具足,青绿晖映如孔雀咽。其香喻若婆师迦华
,其触又类轻兜罗绵。
t********e
发帖数: 48
27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林,与大比丘众及无量无数菩萨摩诃萨俱。此诸
菩萨皆是一生补处,从异佛刹而来集会。
尔时,世尊大众围绕,供养恭敬,而为说法。时,彼众中有一菩萨,名无边庄严,
从座而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向佛合掌,而白佛言:“世尊,我有少疑,今欲咨问
,唯愿如来哀愍听许!”
尔时,佛告无边庄严菩萨摩诃萨言:“善男子,如来、应、正等觉恣汝所问。当随
汝疑而为解说,令汝欢喜。”
时,无边庄严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我为趣求无边智慧,被精进甲诸菩萨等
,求大方便善巧地者,趣无边义智善巧者,决定大智初发起者,于菩提道已安住者,世
尊,我为如是诸菩萨故请问如来。亦为利乐有情之类,心无等喻,思惟诸法清净智义、
甚深大智方便,简择得无量义善巧决定,为欲趣求大师子座,升一切智师子之座,正初
发起勇猛勤修,获不退转,言词善巧积集精进被甲胄者,为如是等诸菩萨故,请问如来。
“世尊,若有菩萨,于诸有情,愿欲超升到于彼岸;复有志求无碍无畏住无畏中,
方便随机演诸法义,善巧分别不增不减,又于诸法本性自性如实宣扬。世尊,复有趣入
无等喻心、最胜之心及无上心,得自在故,为如是等请问如来。
“世尊,
p*****n
发帖数: 1415
2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申恕林经
杂阿含404经
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摩竭国人间游行,王舍城波罗利弗是中间竹林聚落,大王于中作福德舍

尔时,世尊与诸大众,于中止宿。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汝等当行,共至申恕林。」
尔时,世尊与诸大众到申恕林,坐树下。
尔时,世尊手把树叶,告诸比丘:
「此手中叶为多耶?大林树叶为多?」
比丘白佛:
「世尊手中树叶甚少,彼大林中树叶无量百千亿万倍,乃至算数譬类不可为比。」
「如是,诸比丘!我成等正觉,自所见法为人定说者,如手中树叶,所以者何?彼
法义饶益,法饶益,梵行饶益、明慧正觉、向于涅盘。
如大林树叶,如我成等正觉,自知正法所不说者,亦复如是,所以者何?彼法非义
饶益,非法饶益,非梵行饶益、明慧正觉、正向涅盘故。
是故,诸比丘!于四圣谛未无间等者,当勤方便,起增上欲,学无间等。」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相应部56相应31经/申恕林经(庄春江译)
有一次世尊住在拘睒弥城申恕林中。
那时,世尊以手取少量的申恕树叶,然后召唤比丘们:
「比丘们!你们怎么想:我的手所取少量的申恕树叶,与那些在申恕林上的[树叶]
,哪个较多?」
「大德!世尊以手所取少量的申恕树叶少,而那些
r****n
发帖数: 8253
29
念诵护卫经的传统可以追溯到佛陀的时代[6]。在巴利语经律中,就有几部经典被认为
可以起到保护念诵者的作用。在《增支部·第七集》中收录了一部《蕴护卫经》[7]。
在该经中,佛陀教导住在森林中的比库们为了保护自己免遭毒蛇等有伤害性的动物的攻
击,在向诸蛇类散播慈爱的同时应念诵该经[8]。在《宝经》中的第二首偈颂,佛陀指
示那些鬼神们要勤勉地保护人们。佛陀在《旌旗顶经》中直接教导诸比库通过忆念佛法
僧的功德可以消除恐惧和害怕。最明显提到学习、掌握护卫经能够守护、保护佛陀弟子
的是收录于《长部》第32经的《阿嗒那帝亚经》。
在《宝经》的义注[9]中谈到:韦沙离城[10]原是个繁荣富饶的城市。但是有一年因干
旱、歉收而发生了饥荒。首先死的是穷人,他们的饿殍被扔到外面。由于尸体的臭味,
非人[11]进入城内。之后更多的人死亡,又引起瘟疫的蔓延。如此,韦沙离遭受饥荒、
非人和疾疫三种灾祸。韦沙离的市民齐集到国王处商议,决定到恒河对岸的王舍城去迎
请佛陀前来消除这一切灾祸。佛陀了知此行将能利益许多众生,于是带领五百位比库前
往。当佛陀的脚才踏上韦沙离的国土,天上立刻下起倾盆大雨,雨水把所有的死尸冲进
a*******g
发帖数: 867
3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佛经是谁的思想?
以下转一篇文章供参考。其中观点也有许多值得商榷的地方。大家批判的吸收吧。
佛经的集结与特色
-宏印法师

佛经可完全相信吗?印顺导师在『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的最後一章中曾说:『佛经不
应该有真伪的问题,只是了义说与不了义说,究竟说与
方便说的问题。』虽然我们知道了佛经有实说有权说,但是,到底怎样去判断那一类实
说、那一类权说?
关於目前佛教界争议的一些事件,比如婴灵的存在与否、陀罗尼被的可信度等,提倡者
都说是根据佛经的记载,反对者却又大肆抨击。诸如此类的问题,不禁教人怀疑,佛经
可不可以尽信?又每部经的开头都冠上: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或王舍城或……某某
地点,说了这部经。然而,是否真的这些经都是佛说的?佛又为何在这部经说这些法很
重要,在那部经却教众生不要执著这些法?如果各位常看佛经或常听弘扬佛法的演讲,
就会发现这些问题。
佛经结集的因缘与开展
阿育王时代,才有文字记录的佛经出现,在这之前有没有佛经?如何流传下来?
d******y
发帖数: 3668
31
完整经文如下——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若王.大臣.婆罗门.长者.居士及余世人所共恭
敬.尊重.供养。佛及诸声闻众大得利养。衣被.饮食.卧具.汤药。都不恭敬.尊重
.供养众邪异道衣被.饮食.卧具.汤药。
尔时。众多异道聚会未曾讲堂。作如是论。我等昔来常为国王.大臣.长者.居士
及余一切之所奉事。恭敬供养衣被.饮食.卧具.汤药。今悉断绝。但恭敬供养沙门瞿
昙.声闻大众衣被.饮食.卧具.汤药。今此众中。谁有智慧.大力。堪能密往诣彼沙
门瞿昙众中出家。闻彼法已。来还广说。我等当复用彼闻法化诸国王.大臣.长者.居
士。令其信乐。可得还复供养如前。
时。有人言。有一年少。名曰须深。聪明黠慧。堪能密往沙门瞿昙众中出家。听彼
法已。来还宣说。
时。诸外道诣须深所。而作是言。我今日大众聚集未曾讲堂。作如是论。我等先来
为诸国王.大臣.长者.居士及诸世人之所恭敬奉事。供养衣被.饮食.卧具.汤药。
今悉断绝。国王.大臣.长者.居士及诸世间悉共奉事沙门瞿昙.声闻大众。我此众中
。谁有聪明黠慧。堪能密往沙门瞿昙众中出家学道。闻彼法已。来还宣说。化诸国王.
大臣.长者.居士.令我此众还得恭敬.
r****n
发帖数: 8253
3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证阿罗汉果根成佛有什么区别
佛陀与阿罗汉的差别
一般学佛的人认为,阿罗汉灭分段生死,但变易生死未灭,所以必须再修行菩萨道,断
尽无明,证无上菩提,才灭变易生死等。但就阿含角度而言,佛与阿罗汉都是究竟解脱
者,没有所谓分段生死、变易生死的问题。这可以从杂阿含75经得知:阿罗汉慧解脱有
何差别……佛告比丘。谛听。善思。当为汝说。如来.应.等正觉未曾闻法。能自觉法
。通达无上菩提。于未来世开觉声闻而为说法。
意思是说,佛陀与阿罗汉的差别,只是佛陀无师自通,阿罗汉是听闻佛陀的教法而得解
脱的。那么如来的解脱和阿罗汉的解脱有何差别呢?那一种解脱比较殊胜呢?中阿含
145经有记载:佛陀入灭后不久,尊者阿难住在王舍城,有一位瞿默目犍连婆罗门问尊
者阿难:如来'无所著'等正觉者的解脱及慧解脱,阿罗汉的解脱,这三种解脱有什么差
别吗?有高下的不同吗?尊者阿难回答说:如来'无所著'等正觉者的解脱及慧解脱、阿
罗汉的解脱,这三种解脱没有差别,没有高下的不同。
佛陀入灭以后,佛与阿罗汉的差异,在怀念、景仰佛陀的感性催动下,逐渐受到重视与
放大,终而激发出佛弟子们以佛陀为榜样,要「学佛之所学,证佛之所证」的大心,形
成了以「成佛」而不只是
f*******8
发帖数: 3612
33
这两个故事,对待个人经验的态度截然不同,
还蛮有启发性的,分享一下:
摘要:
故事一,一个屠夫根据自己个人宿命通的有限经验,得出因果混乱的结论,所以认为杀
羊就能升天。
故事二,宗喀巴大师的同时代喇嘛中观师从幼年就经历
“文殊菩萨即常现身说法,曾以种种方法,考其真伪,然至今常未敢决信。”
两个故事对比还是挺刺激的,
不知道这里有几个人能做到:
1. 明明自己经历的事不同于佛法法理,不是一次,而是7次,还能保持遵照法理行事。
2. 在亲身经历“文殊菩萨现身说法”的情况下,还能保持清醒验证心态的。
=================================
【“杀羊升天”】
佛在王舍城时,一位屠夫向国王阿阇世提出一个请求:“大王每次
遇到节日需要祭祀时,请把屠杀牲畜的工作交给我吧。”
阿阇世王问:“杀生的事很少有人乐意做,为什么你那么喜欢?”
屠夫回答:“我往世曾是穷人,靠杀羊度日,因杀羊之故,死后生天,享受天福。
天上寿尽,又生为人,还是从事杀羊的职业,死后又生天上。就这样六次投生为人,都
从事杀羊的工作,每次死后都生到天上。”
阿阇世王问:“就算
p****y
发帖数: 23737
3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善生经》导读
http://www.bailinsi.net/06xly/03yjj/12/12-010.htm
明海大和尚 2004年7月26日
《善生经》的缘起是有一天早上,释迦牟尼佛在王舍城看到一个长者子沐浴之后向东西
南北上下六方礼拜。长者是指那些很富有,在地方上颇具影响的人。这位长者的儿子叫
善生。释迦牟尼佛就问善生在做什么?善生恭恭敬敬地答道,他的父亲去世时叮嘱他要
每天礼拜六方,如此就能够得到幸福。佛陀说这六方确实应该礼拜,而我的教法中也有
六方,但我的六方跟你所礼拜的六方不太一样。于是善生就问世尊,在你的法中如何礼
拜六方呢?佛陀就讲了下面的教法。
从这部经的缘起中,我们能得到两点启发。第一点,释迦牟尼佛在教化众生的时候,用
现在的话说,具有民主和平等的风格。 他不是说我是一个先知先觉,我代表真理,我
现在告诉你们,不是这种口气。在佛经里面我们经常遇到一个词叫“於汝意云何”,释
迦牟尼佛跟我们讲话的时候都是商量着说的。你觉得怎么样 ? 你看是不是这样?那个
年轻人——善生童子,他为了得到人生的幸福,向东西南北上下六方礼拜,佛陀并没有
上来就否定他说,你这个是迷信,你这很糊涂的行为。
r****n
发帖数: 8253
3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杂阿含九五六经
本经的重要经句是:“一切行无常,悉皆生灭法,有生无不尽,唯寂灭为乐”,也就是
大般涅槃经当中的“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己,寂灭为乐”,此句是佛法要义.
它的意思是说世间一切有为法(诸行)都是生灭无常的,生生灭灭无穷无尽,只有代表
寂灭的涅槃才是最乐。
=====================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毗富罗山侧。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一切行无常,一切行不恒、不安、变易之法。诸比丘,于一
切行,当生厌离,求乐解脱。
“诸比丘,过去世时,此毗富罗山,名长竹山。有诸人民围绕山居,名低弥罗邑。
低弥罗邑人寿四万岁。低弥罗邑人上此山顶,四日乃得往反。时世有佛,名迦罗迦孙提
如来、应、等正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出兴于世,说法教化,初、中、后善,善义善味,纯一满净,梵行清白,开发显示。彼
长竹山于今名字亦灭,低弥罗聚落人民亦没,彼佛如来已般涅槃。比丘,当知一切诸行
皆悉无常、不恒、不安、变易之法,于一切行,当修厌离,离欲解脱。
“诸比丘,过去世时,此毗富罗山,名曰朋迦。时有人民绕山而居,名阿毗迦邑,
彼时人民寿三万岁。阿毗迦人上此山顶,
r*****e
发帖数: 1196
36
「不杀生」与「不受用鱼、肉」的古今观
乌帕沙玛 比丘
佛陀生于公元前约六世纪,时当印度「奥义书」思潮的晚期,当时印度除了传统的婆罗
门教以外,主要就是以尼干子.若提子(耆那教)、阿夷多.翅舍钦婆罗(顺世论)、浮
陀.迦旃延(七要素论)、富兰那.迦叶(顺欲论)、末迦黎.拘舍罗(决定论)、散惹
耶.毗罗梨子(怀疑论)为宗教哲思的代表,而这一教五派就是为佛陀呵为六师外道者。
六师中为人称为「大雄」的尼干子.若提子,出生的时间稍早于佛陀而与佛同世,他强
调禅定与极严苛的苦行,身不着一物,甚至连钵都不用,仅用双手受取食物的布施,并
且严格的提倡「不杀生」,主张「不食用鱼、肉」,他的思想盛行于印度各地且传袭至
今,并为后世称为「耆那教」。佛世时在印度第一强国的摩揭国的首都王舍城中,由于
尼干子.若提子的主张广受君民的信受与欢迎,所以当不支持阿阇世弒父篡位的佛陀,
后来为阿阇世支持的提婆达多所反对时,提婆达多即以广受王舍城人信仰的尼干子.若
提子的主张─—不食用鱼、肉,来提高自己在王舍城的声望以获取支持,并藉此贬低与
打击佛陀的名声,以争取佛教的领导权,最后甚至不惜暗杀佛陀,这就是佛史上有名的
「提
a**u
发帖数: 8107
37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合集] 杂阿含470经
☆─────────────────────────────────────☆
reverie (缘生世间) 于 (Mon Nov 2 17:57:38 2009, 美东) 提到:
(四七○)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愚痴无闻凡夫生苦乐受.不苦不乐受。多闻圣弟子亦生苦乐
受.不苦不乐受。诸比丘。凡夫.圣人有何差别。
诸比丘白佛。世尊是法根.法眼.法依。善哉。世尊。唯愿广说。诸比丘闻已。当
受奉行。
佛告诸比丘。愚痴无闻凡夫身触生诸受。苦痛逼迫。乃至夺命。忧愁啼哭。称怨号
呼。
佛告诸比丘。谛听。善思。当为汝说。诸比丘。愚痴无闻凡夫身触生诸受。增诸苦
痛。乃至夺命。愁忧称怨。啼哭号呼。心生狂乱。当于尔时。增长二受。若身受.若心
受。
譬如士夫身被双毒箭。极生苦痛。愚痴无闻凡夫亦复如是。增长二受。身受.心受
。极生苦痛。所以者何。以彼愚痴无闻凡夫不了知故。于诸五欲生乐受触。受五欲乐。
受五欲乐故。为贪使所使。苦受触故。则生嗔恚。生嗔恚故。为恚使所使。于此二受。
若集.若灭.若味.若患.若离不如实知。不如实知故。生不苦不乐受。为痴使所使。
c*********v
发帖数: 252
3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转]恶口的果报
希望大家心平气和,客观些。善哉善哉.
来自
http://www.fjdh.com/Article/HTML/Article_20091214213809.html
恶口的果报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南无阿弥陀佛 http://hi.baidu.com/a1016882204  2009-07-31 点击数:3257 更新时间:2009-12-14
从前,佛陀到摩羯陀国游化的时候,瓶沙王请求佛陀在国内定居三个月,安居期间
僧团一切所需,皆由他供养,并派宫中医术最好的医生耆婆来照顾佛陀及比丘们的身体。
邻国的胜光王听到这个消息,心想:“瓶沙王贵为国王,却能过尽自己所能供养佛
陀及比丘僧一切所需,还派出宫中医术最好的医生,为佛陀及比丘们治病。我也是一国
之王,如果佛陀来到我的国内,我也要跟瓶沙王一样,尽自己所能供养佛陀及比丘们”
。三个月后,佛陀在王舍城夏安居结束,随处游化。
渐渐地,来到胜光王的国境,居住在祇树給孤独园中,胜光王听到这个消息,赶紧
前往园中拜访佛陀,他对佛陀说: “世尊!请您慈悲,在此园中安居三个月好吗?这
段期间就由我
S**U
发帖数: 7025
39
印顺法师提倡的菩萨道,在『契理契机之人间佛教』一文中总结成∶
「立本于根本佛教之淳朴,宏传中期佛教之行解(梵化之机应慎),摄取后期佛教之确
当者,庶足以复兴佛教而畅佛之本怀也欤」
http://www.mahabodhi.org/files/yinshun/28/yinshun28-01.html
印顺法师『大乘是佛说论』∶
http://www.mahabodhi.org/files/yinshun/22/yinshun22-08.html
佛法,本来不限于佛说,所以「大乘非佛说」,可说是似通非通的话!
初期集成的『阿含经』,原有一合理的意见,即佛法是不限于佛说的。佛弟子间的自相
问答,或与外道辩论,甚至传说的梵天、帝释等说,既无释尊在场,也不曾经过释尊的
审定,都编集在『阿含经』中。浅狭的声闻佛教者,相信他们的经律是佛说,是王舍城
结集的圣典。不知道『阿含经』中,即含有佛涅盘后的教说。如『增壹阿含经』中,那
罗陀比丘为文荼王说法。在他们的传说中,这也不能不承认后起的增编!佛时的弟子,
佛后的弟子的教说,编入契经中,这本是『阿含经』以来的一贯作风。
这种开明而合理的原则,不久即被歪曲
a*******g
发帖数: 867
40
南传阿含经
相應部21相應3經/桶經(比丘相應/因緣篇/如來記說)(莊春江譯)
我聽到這樣: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祇樹林給孤獨園。
當時,尊者舍利弗與尊者大目揵連住在王舍城迦蘭陀撒餌處的竹林中同一住處。
那時,尊者舍利弗在傍晚時,從靜坐禪修中起來,去見尊者大目揵連。到了後,互
相歡迎。歡迎與寒喧後,在一旁坐下。在一旁坐好後,尊者舍利弗對尊者大目揵連這麼
說:
「大目揵連學友!你諸根明淨,臉色清淨、皎潔,今日尊者大目揵連以寂靜之住處
住嗎?」
「學友!我今日以粗的住處住,並且我又有法的談論。」
「學友!尊者大目揵連與誰互相有法的談論呢?」
「學友!我與世尊互相有法的談論。」
「學友!現在世尊遠住在舍衛城祇樹林給孤獨園,尊者大目揵連以神通去見世尊,
或者世尊以神通來見尊者大目揵連呢?」
「學友!非我以神通去見世尊,也非世尊以神通來見我,而是世尊淨化天眼與天耳
界對我,我淨化天眼與天耳界對世尊。」
「那麼,尊者大目揵連與世尊互相有怎樣之法的談論呢?」
「學友!這裡,我對世尊這麼說:『大德!這裡,被稱為「活力已被發動者,活力
已被發動者」,大德!什麼情形是活力已被發動者?』
學友!當這麼說時
S**U
发帖数: 7025
4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佛经格言集萃
弹琴比喻来自杂阿含经。
杂阿含254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尔时、尊者二十亿耳住耆闍崛山,常精勤修习菩提分法。时尊者二十亿耳,独静禅思而
作是念∶「于世尊弟子精勤声闻中,我在其数,然我今日未尽诸漏。我是名族姓子,多
饶财宝,我今宁可还受五欲,广行施作福」。
尔时、世尊知二十亿耳心之所念,告一比丘∶「汝等今往二十亿耳所,告言∶世尊呼汝
」。
是一比丘受佛教已,往诣二十亿耳所,语言∶「世尊呼汝」。
二十亿耳闻彼比丘称大师命,即诣世尊所,稽首礼足,退住一面。
尔时、世尊告二十亿耳∶「汝实独静禅思作是念∶世尊精勤修学声闻中,我在其数,而
今未得漏尽解脱。我是名族姓子,又多钱财,我宁可还俗受五欲乐,广施作福耶」?
时二十亿耳作是念∶「世尊已知我心」。惊怖毛竖,白佛言∶「实尔,世尊」!
佛告二十亿耳∶「我今问汝,随意答我。二十亿耳!汝在俗时,善弹琴不」?
答言∶「如是,世尊」!
复问∶「于意云何?汝弹琴时,若急其弦,得作微妙和雅音不」?
答言∶「不也,世尊」!
复问∶「云何?若缓其弦,宁发微妙和雅音不」?
答言∶「不也,世尊」!
复问∶「云何?善调琴弦,不缓、不急,然后发妙和雅
S**U
发帖数: 7025
4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缘起甚深
瑜伽师地论卷十○ 披寻记336页第9行
问∶如世尊说缘起甚深,此甚深义,云何应知?
答∶由十种相,应知缘起甚深义。谓依无常义、苦义、空义、无我义说。
依无常义者∶
谓从自种子生,亦待他缘。
又从他缘生,亦待自种子。
又从自种子及从他缘生。而种及缘,于此生事,无作无用,亦无运转。
又复此二因性功能非不是有。
又诸有支,虽无始来,其相成就。然刹那刹那,新新相转。
又缘起支,虽刹那速灭,然似停住运动相现。
依苦义者∶
谓缘起支一味苦相,而似三种相现。
依空义者∶
谓缘起支,虽离有情作者受者,然似不离显现而说。
依无我义者∶
谓缘起支,虽不自在,实无有我相,然似我相显现。
依胜义谛,诸法自性,虽不可说。而言诸法自性可说。
杂阿含二九三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尔时、世尊告异比丘∶「我已度疑,离于犹豫,拔邪见刺,不复退转。心无所著故,何
处有我?为彼比丘说法,为彼比丘说贤圣出世空相应缘起随顺法。所谓有是故是事有,
是事有故是事起,所谓缘无明行,缘行识,缘识名色,缘名色六入处,缘六入处触,缘
触受,缘受爱,缘爱取,缘取有,缘有生,缘生老死、忧悲恼苦,如是如是纯大苦聚集
。乃至如是
S**U
发帖数: 7025
4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缘起 : 法性、法住、法界
瑜伽师地论卷十○ 披寻记338页第9行
问∶
如世尊言∶是诸缘起,非我所作,亦非余作。所以者何?若佛出世,若不出世,安住法
性、法住、法界。
云何「法性」?云何「法住」?云何「法界」?
答∶是诸缘起,无始时来,理成就性,是名「法性」。
如成就性,以无颠倒文句安立,是名「法住」。
由此法住,以彼法性为因,是故说彼名为「法界」。
杂阿含296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今当说因缘法及缘生法。云何为因缘法?谓此有故彼有,谓
缘无明行,缘行识,乃至如是如是纯大苦聚集。云何缘生法?谓无明、行……。若佛出
世,若未出世,此法常住,法住、法界,彼如来自所觉知,成等正觉,为人演说,开示
、显发,谓缘无明有行,乃至缘生有老死。若佛出世,若未出世,此法常住,法住、法
界,彼如来自觉知,成等正觉,为人演说、开示、显发,谓缘生故有老病死、忧悲恼苦
。此等诸法,法住,法定,法如,法尔,法不离如,法不异如,审谛、真、实、不颠倒
。如是随顺缘起,是名缘生法,谓无明、行、识、名色、六入处、触、受、爱、取、有
、生、老病死忧悲恼苦,是名缘生法。多闻圣弟子,于此因缘法、缘生法,正智
S**U
发帖数: 7025
44
杂阿含105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尔时、有外道出家,名仙尼,来诣佛所,恭敬问讯,于一面坐。白佛言∶「世尊!先一
日时,若沙门、若婆罗门、若遮罗迦、若出家,集于希有讲堂。如是义称∶富兰那迦叶为大众主,五百弟子前后围遶,其中有极聪慧者,有钝根者,及其命终,悉不记说其所往生处。复有末迦梨瞿舍利子,为大众主,五百弟子前后围遶,其诸弟子有聪慧者,有钝根者,及其命终,悉不记说所往生处。如是先闍那毘罗胝子,阿耆多翅舍钦婆罗,迦罗拘陀迦栴延,尼揵陀若提子等,各与五百弟子前后围遶,亦如前者。沙门瞿昙尔时亦在。彼论中言∶沙门瞿昙为大众主,其诸弟子有命终者,即记说言∶某生彼处,某生此处。我先生疑,云何沙门瞿昙得如此法」?
佛告仙尼∶「汝莫生疑!以有惑故,彼则生疑。仙尼!当知有三种师。何等为三?有一师,见现在世真实是我,如所知说,而无能知命终后事,是名第一师出于世间。复次、仙尼!有一师,见现在世真实是我,命终之后亦见是我,如所知说。复次、仙尼!有一师,不见现在世真实是我,亦复不见命终之后真实是我。仙尼!其第一师见现在世真实是我,如所知说者,名曰断见。彼第二师见今世后世真实是我,如所知说者
h*********0
发帖数: 31
4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观无量寿佛经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
刘宋西域三藏畺良耶舍译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菩
萨三万二千,文殊师利法王子而为上首。
  尔时王舍大城,有一太子,名阿阇世。随顺调达恶友之教,收执父王频婆
娑罗,幽闭置于七重室内,制诸群臣,一不得往。国太夫人,名韦提希。恭敬大王,澡
浴清净,以酥蜜和麨,用涂其身。诸璎珞中,盛蒲萄浆,密以上王。尔时大王,食麨饮
浆,求水漱口。漱口毕已,合掌恭敬,向耆阇崛山,遥礼世尊,而作是言:大目犍连,
是吾亲友,愿兴慈悲,授我八戒。时目犍连,如鹰隼飞,疾至王所。日日如是,授王八
戒。世尊亦遣尊者富楼那,为王说法。如是时间,经三七日,王食麨蜜,得闻法故,颜
色和悦。
  时阿阇世,问守门者:父王今者,犹存在耶?
  时守门人白言:大王,国太夫人身涂麨蜜,璎珞盛浆,持用上王。沙门目
连,及富楼那,从空而来,为王说法,不可禁制。
  时阿阇世,闻此语已,怒其母曰:我母是贼,与贼为伴。沙门恶人,幻惑
咒术,令此恶王多日不
h*********0
发帖数: 31
4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佛说无量寿经卷上
佛说无量寿经卷上
曹魏康僧铠译
  我闻如是,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万二千人俱,一切大
圣,神通已达。其名曰:尊者了本际、尊者正愿、尊者正语、尊者大号、尊者仁贤、尊
者离垢、尊者名闻、尊者善实、尊者具足、尊者牛王、尊者优楼频螺迦叶、尊者伽耶迦
叶、尊者那提迦叶、尊者摩诃迦叶、尊者舍利弗、尊者大目犍连、尊者劫宾那、尊者大
住、尊者大净志、尊者摩诃周那、尊者满愿子、尊者离障、尊者流灌、尊者坚伏、尊者
面王、尊者异乘、尊者仁性、尊者嘉乐、尊者善来、尊者罗云、尊者阿难,皆如斯等上
首者也。又与大乘众菩萨俱,普贤菩萨、妙德菩萨、慈氏菩萨等,此贤劫中一切菩萨。
又贤护等十六正士,善思议菩萨、信慧菩萨、空无菩萨、神通华菩萨、光英菩萨、慧上
菩萨、智幢菩萨、寂根菩萨、愿慧菩萨、香象菩萨、宝英菩萨、中住菩萨、制行菩萨、
解脱菩萨。皆遵普贤大士之德,具诸菩萨无量行愿,安住一切功德之法。游步十方,行
权方便。入佛法藏,究竟彼岸。于无量世界,现成等觉。处兜术天,弘宣正法。舍彼天
宫,降神母胎。从右胁生,现行七步。光明显曜,普照十方。无量佛土,六种振
r****n
发帖数: 8253
47
涅槃只是没有贪嗔痴的平常生活,与五蕴是否完全灭尽没有关系(背离涅槃寂静法印,涅槃必须满足没有五蕴的条件。)
涅槃里面没有五蕴,涅槃外面有五蕴(把涅槃当成房子类的东西)
某原始佛教法师自创缘起论,因缘观,否定刹那生灭,认为观无常只有圣者才可以,认为初
果破无明。(自我发明见解,并自称彻底还原原始佛教,建立中道僧团,实际是毁灭原始佛教)
某原始佛教比丘尼认为还有伴随五蕴集起的心。认为五蕴只是自我身心,不包含外境。
某泰国比丘否定三世缘起(严重违背缘起法)
某泰国林居派比丘证阿罗汉看到佛陀和阿罗汉定中来祝贺,并认为是每个证果者都是必须的。(毫无任何根据,被禅相所骗,不重视经论的严重后果)
佛陀证悟后,缘起法已经不适合,已经彻底苦灭。(违背缘起法)
佛陀可以准确预测未来,可以一个作意就懂中文,会操作电脑。(神化佛陀,违背缘起
法)
某当代南传尊者声称王舍城有八千万人(严重违背常识,迷信)
某原教旨主义者认为比丘不能上电视说法,因为听众里面有穿鞋的,有女人。(极端)
物理定律,缘起法,包括四圣谛都属于有为法范围,无常。(有为法只能是五蕴,是事物现象,而不是规律法则以及对现象的认识等)
佛陀在最后
a**u
发帖数: 8107
48
☆─────────────────────────────────────☆
reverie (缘生世间) 于 (Mon Nov 9 23:08:50 2009, 美东) 提到:
「不杀生」与「不受用鱼、肉」的古今观
乌帕沙玛 比丘
佛陀生于公元前约六世纪,时当印度「奥义书」思潮的晚期,当时印度除了传统的婆罗
门教以外,主要就是以尼干子.若提子(耆那教)、阿夷多.翅舍钦婆罗(顺世论)、浮
陀.迦旃延(七要素论)、富兰那.迦叶(顺欲论)、末迦黎.拘舍罗(决定论)、散惹
耶.毗罗梨子(怀疑论)为宗教哲思的代表,而这一教五派就是为佛陀呵为六师外道者。
六师中为人称为「大雄」的尼干子.若提子,出生的时间稍早于佛陀而与佛同世,他强
调禅定与极严苛的苦行,身不着一物,甚至连钵都不用,仅用双手受取食物的布施,并
且严格的提倡「不杀生」,主张「不食用鱼、肉」,他的思想盛行于印度各地且传袭至
今,并为后世称为「耆那教」。佛世时在印度第一强国的摩揭国的首都王舍城中,由于
尼干子.若提子的主张广受君民的信受与欢迎,所以当不支持阿阇世弒父篡位的佛陀,
后来为阿阇世支持的提婆达多所反对时,提婆达多... 阅读全帖
a**u
发帖数: 8107
4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合集] 关于自由
☆─────────────────────────────────────☆
Yisu (yisnotme) 于 (Tue Jul 13 11:13:55 2010, 美东) 提到:
一点思考
在公共场合大声说话, 说的人可能还没有意识到, 听到的人就已经产生了厌恶。 是
说话的人不应该如此自由呢, 还是听的人不自由呢?自由是不是有条件的行为? 没有
条件的自由又是怎样的? 除了当皇上, 还能做些什么, 或是不做什么。
念佛, 吃斋, 杀人, 放火。 做是为了什么? 有利益? 不做又是为了什么? 不能
, 不愿, 没必要, 还是不敢?
如果解脱就是真自由, 看来思量的确不可得呀。。
☆─────────────────────────────────────☆
SeeU (See you) 于 (Tue Jul 13 12:32:49 2010, 美东) 提到:
解脱是心的自由。
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在自他主观愿望冲突的时候(「大声讲个痛快」vs.「不干扰别人
」)会认为自由受到限制。
阿罗汉成就无诤三昧的,心的自由不干扰别人。
☆────────────────... 阅读全帖
首页 上页 1 2 3 4 5 6 下页 末页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