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ics

全部话题 - 话题: 祖洽
1 (共1页)
J*********n
发帖数: 6974
1
核武大家是怎样炼成的
钱三强找他谈话:“你是不是组织一批人先走一步,探索氢弹的原理?”——他成了中
国唯一同时参加氢弹和原子弹研究的工作人员。
“从1950年分配到近代物理研究所,直到1980年调离核武器研究所,我和原子能打了30
年的交道。”谈起从事核武研究的三十年岁月,黄祖洽显得波澜不惊。
1950年,新生的中国正不断受到来自西方的核威胁,发展中国自己的核事业刻不容缓。
当时,在此领域的研究无异于白手起家。黄祖洽回忆,他刚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
理研究所理论室工作,所里分工明细,每个室下设研究组,每个组里都有一些大学生。
他当时任理论部副主任,同主任邓稼先、副主任于敏等人担负着最基础也是最关键的方
程式推导、设计工作。
刚进研究所三年,黄祖洽就面临第一次“转身”。1953年,按照所长钱三强的部署,他
放弃原先的研究方向,开始投入核反应堆理论研究。对当时的中国来说,这一领域的理
论基础与实验设备可以用“一贫如洗”来形容——直到五十年代才有两台电动计算机,
还不是现在的电子计算机,设备非常简陋。而当时的反应堆理论还具有相当的保密性,
加上美国对中国的封锁,公开的资料很难得到。那时的苏... 阅读全帖
I*******e
发帖数: 1879
2
来自主题: Florida版 - 黄祖洽:我的老师彭桓武
【 以下文字转载自 THU 讨论区 】
发信人: shaoly (Shaoley Cheung), 信区: THU
标 题: 黄祖洽:我的老师彭桓武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at Mar 3 22:47:59 2007), 转信
黄祖洽:我的老师彭桓武
作者:黄祖洽 来源:《黄祖洽文存》 发布时间:2007-3-2 17:32:40
编者按 1905年,爱因斯坦以其著名的狭义相对论等,对现代物理学的三大领域作出了
四大贡献,人们称这一年为“爱因斯坦奇迹年”。“爱因斯坦奇迹年”100周年之际恰
逢我国“两弹”元勋彭桓武先生90华诞。10年前,彭桓武先生80寿辰时,他早年的研究
生、如今的中科院院士黄祖洽,曾撰文讲述他的导师彭桓武先生对科学的卓越贡献,今
天读来仍感其具有现实意义,故本报全文刊发,以飨读者(文章个别处为编辑删改,题
目亦为编辑所加)。
彭桓武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理论物理学家,1915年10月6日出生于吉林省长春县。他先后
在固体理论、介子物理、量子场论、核物理以及与原子能科学技术有关的物理理论等研
究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在面向经济和国防建设方面,他先是在建
J*********n
发帖数: 6974
3
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理论物理学家、核物理学家、中国氢弹研制的探路先锋和我国核
武器物理问题研究的主要负责人之一、教育家、曾任原中国原子能研究所(现中国原子
能科学研究院)副所长、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九所副所长、原北京师范大学低能核物理
研究所所长、教授黄祖洽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14年9月7日3时11分逝世,享年90岁。
黄祖洽先生1924年10月2日生于湖南省长沙市,1944年进入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1946
年抗战胜利后随清华大学回到北平就读。1948年毕业;1950年清华大学理论物理专业研
究生毕业后,分配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黄祖洽先生是为中国原子能事业和战略核武器设计立下不朽功勋的理论物理学家。他和
彭桓武先生一起奠定了中国核反应堆理论和设计的基础;为中国原子弹、氢弹的原理探
索和战略核武器的研究设计率先开路,贡献卓著;在非平衡态统计物理和输运理论方面
,作出了开创性发展。同时,他为中国物理学基础研究殚思极虑,锐意开拓,广育人才
,无私奉献。黄祖洽先生一心为国、淡泊名利、刚正不阿、治学严谨、奖掖后进的高尚
品德,在中国物理学界更是有... 阅读全帖
s****y
发帖数: 12
4
来自主题: THU版 - 黄祖洽:我的老师彭桓武
黄祖洽:我的老师彭桓武
作者:黄祖洽 来源:《黄祖洽文存》 发布时间:2007-3-2 17:32:40
编者按 1905年,爱因斯坦以其著名的狭义相对论等,对现代物理学的三大领域作出了
四大贡献,人们称这一年为“爱因斯坦奇迹年”。“爱因斯坦奇迹年”100周年之际恰
逢我国“两弹”元勋彭桓武先生90华诞。10年前,彭桓武先生80寿辰时,他早年的研究
生、如今的中科院院士黄祖洽,曾撰文讲述他的导师彭桓武先生对科学的卓越贡献,今
天读来仍感其具有现实意义,故本报全文刊发,以飨读者(文章个别处为编辑删改,题
目亦为编辑所加)。
彭桓武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理论物理学家,1915年10月6日出生于吉林省长春县。他先后
在固体理论、介子物理、量子场论、核物理以及与原子能科学技术有关的物理理论等研
究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在面向经济和国防建设方面,他先是在建国初期解决
了鞍钢钢锭的快速热处理问题,后来对我国反应堆和核武器的理论探讨和设计、对有关
过程中核物质临界安全的确保方案,都亲自或组织领导年轻人进行研究,做出了卓越贡
献。与此同时,他的言传身教也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科学人才。年过花甲,他仍在凝
J*********n
发帖数: 6974
5
习近平听闻核物理学家黄祖洽院士去世后立即表示深切悼念,并对其亲属表示慰问。

发帖数: 1
6
横空出世——中国突破氢弹原理的秘密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米艾尼 时间:2017-12-04
46 0 新中国史两弹一星 字号:A-A+
分享到:
0 收藏 打印
1967年6月17日8时20分,新疆天空上出现两个“太阳”
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烟云。
我国氢弹爆炸成功以后,北京市民抢阅人民日报喜报。
时任九院理论部主任邓稼先(左)和副主任于敏(右)。
1965年九院理论部氢弹研制“百日会战”期间使用的J501电子管计算机。
上海市嘉定县华东计算技术研究所。
1966年12月28日,氢弹原理试验在高102米的自立式铁塔上爆炸成功。
14号楼灯火辉煌。
50年前的罗布泊荒原上,一团炫目的光芒在天空绽放,见到的人们曾称这一奇特景观为
“两个太阳”——这一天是1967年6月17日,中国在罗布泊核试验基地成功地爆炸了第
一颗氢弹。
举世震惊。
更加令西方世界惊讶的是中国核技术的进步速度:从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成功到第一颗氢
弹,美国用了七年零三个月,苏联用了四年,英国用了四年零七个月,而中国,仅用了
两年零八个月。
没有任何资料,没有来自其他国家的任何帮助,中国的科学家在如此短的时间里研制出
了氢弹。... 阅读全帖
L*****s
发帖数: 6046
7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何祚庥先生谈于敏如何研究氢弹
——这是《近代物理知识》编辑部约我写的有关“氢弹研究”的访谈录,即将在该刊了
3~4月的杂志刊出
何祚庥
这里回忆的仅是在原子能研究所做的各项‘先期’工作。其中既记载有某些科研工作中
的心得、体会,也记载有所走过的弯路、曲折。但更重要的是比较完整地介绍了于敏院
士等人在研究氢弹理论时所遵循的科学研究方法。也许这里的记载将有益于年青的后学
者。
于敏同志今年已是89岁高龄,也是和我多年相交至深的,直到晚年彼此仍然不断讨论重
大科学问题的“老朋友”。——谨以此文为于敏同志的90大庆‘寿’。何祚庥识
编辑部按语:
习近平主席在人民大会堂亲自为我国“两弹一星”元勋,中国科学院院士于敏先生,颁
发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为祝贺于敏先生,我刊特意采访了于敏先生多年的同事兼老
朋友:何祚庥院士。
何先生一听说我们希望他谈谈于敏先生当年的工作、学风,即欣然同意。何先生十分生
动而具体地给我们讲述了当年他和于敏先生一起工作共同研究氢弹时的全部经历。何先
生幽默风趣的表述,引得现场一阵阵笑声,对何先生的介绍不时流露出钦佩与赞许,更
使我们对于敏老师深厚的理论研究功底不由得心生赞叹。
于敏院士,今年已是八十九... 阅读全帖
h****r
发帖数: 2056
8
来自主题: _GoldenrainClub版 - 借宝地存篇文章“于敏如何研究氢弹”
何祚庥先生谈于敏如何研究氢弹
——这是《近代物理知识》编辑部约我写的有关“氢弹研究”的访谈录,即将在该刊了
3~4月的杂志刊出
何祚庥
这里回忆的仅是在原子能研究所做的各项‘先期’工作。其中既记载有某些科研工作中
的心得、体会,也记载有所走过的弯路、曲折。但更重要的是比较完整地介绍了于敏院
士等人在研究氢弹理论时所遵循的科学研究方法。也许这里的记载将有益于年青的后学
者。
于敏同志今年已是89岁高龄,也是和我多年相交至深的,直到晚年彼此仍然不断讨论重
大科学问题的“老朋友”。——谨以此文为于敏同志的90大庆‘寿’。何祚庥识
编辑部按语:
习近平主席在人民大会堂亲自为我国“两弹一星”元勋,中国科学院院士于敏先生,颁
发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为祝贺于敏先生,我刊特意采访了于敏先生多年的同事兼老
朋友:何祚庥院士。
何先生一听说我们希望他谈谈于敏先生当年的工作、学风,即欣然同意。何先生十分生
动而具体地给我们讲述了当年他和于敏先生一起工作共同研究氢弹时的全部经历。何先
生幽默风趣的表述,引得现场一阵阵笑声,对何先生的介绍不时流露出钦佩与赞许,更
使我们对于敏老师深厚的理论研究功底不由得心生赞... 阅读全帖
p******y
发帖数: 3742
9
中国人是如何自己突破氢弹原理的
(本文是摘录自“往事不尽如风——绝密的中国1100目标亲历”)
1957年10月15日,聂荣臻副总理率中国政府代表团全体成员出席在莫斯科苏
联国防部大楼举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政府关
于生产新式武器和军事技术装备以及在中国建立综合性的原子工业的协定》(简
称“国防新技术协定”)签字仪式。在协定中,苏联政府答应在建立综合性的原
子工业、生产与研究原子武器、火箭武器、作战飞机、雷达无线电设备以及试验
火箭武器、原子武器的靶场等方面对中国政府进行技术援助。其中包括:供给一
个型号原子弹的样品和生产的全部技术资料,两个型号的原子弹以及一个型号的
氢加强的原子弹的实弹样品和有关技术资料。还规定,在中国能够生产制造氢弹
用的个别元素以后,将考虑供给制造氢弹的技术资料。
按照中苏两国签订的“国防新技术协定”的规定,苏方应该在1958年内先向
中方提供一个TNT 当量为4 万吨的钚装料原子弹的样品及相关的技术资料。
苏联政府在1958到1960年期间找种种借口拖延履行条约规定的原子能工业援
助项目
I9... 阅读全帖
S*********4
发帖数: 5125
10
中国人是如何自己突破氢弹原理的
(本文是摘录自“往事不尽如风——绝密的中国1100目标亲历”)
1957年10月15日,聂荣臻副总理率中国政府代表团全体成员出席在莫斯科苏
联国防部大楼举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政府关
于生产新式武器和军事技术装备以及在中国建立综合性的原子工业的协定》(简
称“国防新技术协定”)签字仪式。在协定中,苏联政府答应在建立综合性的原
子工业、生产与研究原子武器、火箭武器、作战飞机、雷达无线电设备以及试验
火箭武器、原子武器的靶场等方面对中国政府进行技术援助。其中包括:供给一
个型号原子弹的样品和生产的全部技术资料,两个型号的原子弹以及一个型号的
氢加强的原子弹的实弹样品和有关技术资料。还规定,在中国能够生产制造氢弹
用的个别元素以后,将考虑供给制造氢弹的技术资料。
按照中苏两国签订的“国防新技术协定”的规定,苏方应该在1958年内先向
中方提供一个TNT 当量为4 万吨的钚装料原子弹的样品及相关的技术资料。
苏联政府在1958到1960年期间找种种借口拖延履行条约规定的原子能工业援
助项目
I960年7 月16日,苏联政府突然照会中国... 阅读全帖
s*******w
发帖数: 2257
11
转贴:几代大师前辈的简单故事
(相信这里有不少朋友读本文时会感到格外亲切。即使不是与中关村有过比较紧密联系
的朋友,读来也会唏嘘不已。虽然本文谈到了许多前辈大师在特殊的历史时期的贡献和
不公的遭遇,更可以联想到整整几代中国的知识分子为国为民整体的牺牲奋斗。他们应
该但是未必都被大家所记得,可是他们的努力绝没有白费!我们衷心地感谢他们!)
中关村回顾
蔡恒胜
(中国知识分子在毛泽东统治下的一部血泪史)
中关村是我青少年时代成长的地方,1953年我随父母从杭州迁往北京后,不久就住进中
关村,直到1984年远赴加拿大,近三十年几乎就沒离开过这塊土地。
2006年5月,与1953年相距整整五十三年,我又回到了这里,回到了15楼前。多巧的是
二个“53”的数字呀,它们之间会有什么联系吗?触景生情,一幕幕往事呈现在眼前。
父母亲人,叔伯邻里一个个音容笑貌浮现在脑海里,仿佛我又回到了青少年时代。往事
如烟,真是弹指一挥间。
回到北美后,总是不能忘怀以往的一切。我决定写点中关村的事和人,抒发自己思乡的
情感,也愿与所有海外的中关村游子和关心中关村的人们共享。
中关村回顾(一) - 中关村的狼圈
上个世... 阅读全帖
b****a
发帖数: 4465
12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何祚庥恭祝于敏教授九十大寿
为什么我要在这里补充记载聂总、刘杰、钱三强等人做出氢弹的预先研究这一重大决定
的历史?第一,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值得“大书特书”的历史经验!在重大科技问题的研
发上,必须要建立起自己的‘独立’的研究和开发的力量!市场换不到真正尖端的技术
!引进了也只能永远依附别人。第二,中国人的确是勤劳勇敢,而且“中国人的头脑并
不笨”。(注:这是钱学森在导弹决策会上讲过的一句话。)但是,也不能因此就过高
估计自己的智力!现在流行的宣传说,中国人“仅在两年零八个月时间内,独立自主的
研发出氢弹”,而这样的宣传并不符合客观事实,而且背离科学认识论的规律。
中国人的头脑的确并不笨。但也决不会特别聪明。认识总是沿‘之’字,曲折前进的。
三、于敏是怎样被请到参加氢弹理论研究的?
虽然中国人在1960年12月就已经决策要搞“氢弹理论和实验的预先研究。”但中国人之
所以能在原子弹爆炸后2年零8个月,亦即在1967年6月17日爆炸第一颗氢弹;一个重要
原因是:‘及早’将于敏这样‘大师’级的,但当时仍属年青但十分优秀的研究人员,
‘请’来参加预先研究的工作。
于敏是张宗燧先生的研究生。毕业后,张宗燧先生为于敏写了封强烈的... 阅读全帖
b****a
发帖数: 4465
13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何祚庥恭祝于敏教授九十大寿
十、一个成功的尝试:我们终于在‘纸上’做出了一个爆炸当量达几千成吨TNT当量的
‘大氢弹’
为什么我们过去的简单设想均不太成功?因为一个可爆炸的带有中子链式反应机制的氢
弹体系,也必然如同原子弹一样存在着某种临界质量。容易证明,原子弹的临界质量和
密度的平方成反比。而一旦通过炸药形成向内“压缩”的爆震波,使原子弹内包含的核
燃料的‘质量’超它的临界质量,原子弹就会发生爆炸!那么,我们设想中的有中子链
式反应形成的氢弹,其外来的向内的“压缩”波将从何而来?
这时,黄祖洽却忽发奇想。黄祖洽问,我们是否可以用大量的U235,如用1吨重的铀235
做成一个大壳子,但里面却放上大量的氘化锂,这一特制的原子弹必然也会产生向心的
压缩波。也许这一机制将‘点燃’藏在铀235外壳内的氘化锂,也许这就是所谓的‘增
强’式的原子弹,或十分‘肮脏’的大原子弹?
于敏和我都说“好”!由于我们已经懂得上述爆炸机理,也有了运动方程式,也有了描
述中子运动的“三群”的分群截面,当然不难给出它们的尺寸大小,写出差分格式,用
计算机计算出这一‘设计’的爆炸当量。而意外的是,这一超大型原子弹,其TNT爆炸
当量,竟高达几千... 阅读全帖
b****a
发帖数: 4465
14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何祚庥恭祝于敏教授九十大寿
容易看出,上述对科学研究方法的一些讨论,其实也正是我和于敏、黄祖洽等同志共同
探索、研究原子弹、氢弹理论过程的一个小结。
1997年我还写过一篇《我怎样学习和研究自然辩证法》的长篇回顾。在这一文章的《跋
》中的第4节,“我怎样从事科学方法论的探讨和研究”中说,“1955年,党中央为了
推进原子能事业,决定成立核工业部。1956年底,我奉调到原子能研究所理论物理研究
室工作,得以向许多前辈科学家,如彭桓武、朱洪元,优秀理论物理工作者,如邓稼先
、黄祖洽、于敏等人,学习理论物理的研究。我发现这些科学先辈们对于各种科学现象
有敏锐的提炼出科学问题的能力,也有极强的解决各种具体科学问题的本领。譬如说,
在评价某些科学问题意义的重要性方面,有一整套的‘价值学说’;又如在判断某一物
理因素的重要性方面,有一系列估计这一物理量的数量级的方法。一次,我和于敏同志
讨论某个包括二次电磁相互作用在内的‘内康普顿散射’过程的实验,他立刻说出这一
过程约是跃迁过程的10-6,而且实验的结果却正如他的‘预言’,然而他却从未看过这
方面的实验材料!我不禁大吃一惊,佩服之至!自从我到了原子能所四室工作后,即由
彭桓... 阅读全帖
s*****j
发帖数: 6435
15
我听说的故事.
二十多年前, 北京物理所(?)一位, 把个老外的文章一个字不改(就改了作者名字) 发
了篇 PAPER. 这事被在外国留学的一个 黄祖洽 的学生知道了. 黄祖洽 可能学生物的
知道的不多, 学物理的都知道, 中国当年搞两蛋一星的八大金刚之一. 当时是"物理学
报" 主编.
黄祖洽 的学生 给黄写信说了这事, 本意是让老师以后碰到这个人的文章要留个心眼
. 黄看了信之后, 跟物理学报编辑部定了一条: 以后有这个人名字的文章, 直接踢回去.
S*********4
发帖数: 5125
16
听众甚多,出现了等离子体物理热。
1965年7 月10日,二机部党委向中央专委呈送了《关于核武器研究试验工作
的报告》。这个报告是朱光亚代二机部起草的。报告说,核武器的研究试验工作
当前的主要任务有二:一是按预定计划在1966年上半年解决原子弹与中近程地地
导弹结合的问题;二是突破氢弹技术关键的问题。
报告在讲突破氢弹技术关键的问题时说,当前的主要情况是: 1. 对热核反
应,我们缺乏通过自己实践所取得的第一性资料。2.在理论上虽已进行了大量的
探索研究与计算,但仍有许多问题不很清楚。因此,要突破氢弹的技术关,应首
先安排以下几项工作:一是,继续进行理论上的探讨研究,结合各种核性能与核
材料在高压状态下的测量试验,摸清如何使热核材料重氢化埋烧起来、烧下去的
基本规律。二是,进行若干次“热”试验(即装有浓缩铀的核爆炸试验)。初步
考虑:第一步,进行热核材料试验。争取在1966年6 月进行一次含有热核材料的
原子弹(即加强型原子弹)空中爆炸试验,以了解在数千万度的高温下重氢化锂
热核反应进行情况。第二步,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拟于1967年内进行一次更大
的三相(裂变一聚变一裂变)航弹的试验... 阅读全帖
w*******0
发帖数: 2949
17
"其实要是说中国就这么短也不太客观,土鳖最NB的一点在这里出现了。别的国家都是
集中精力搞完原子弹再搞氢弹,但是中国对氢弹的研究实际上是在1960年就开始起步了
。当然他们不是主力,只有十几个人、七八条枪,搞点计算得趁人家机器有空的时候才
能去。
这起步的十几个人里面有三个小组长,分别是黄祖洽、于敏、何祚庥。黄祖洽、于敏后
来是两弹一星元勋,何祚庥不是,因为中间他有一段时间被安排去搞“四清”去了,这
活总要有人去干"
http://www.ccthere.com/article/3471163
c******l
发帖数: 3972
18
当年氢弹研究的“轻核理论组”是在黄祖洽、于敏、何祚庥的带领下。黄祖洽点背了一
点,去年9月去世了。但何祚庥还健在吧,怎么这个荣誉就全让于敏拿去了呢?
b****a
发帖数: 4465
19
秦元勋来自贵州,贵州直到今天,仍然是交通不便比较落后的地区,但是贵州的教育一
直相当不错。清朝末年一共出了两文一武三个状元,相对照贵州的人口,这个比例已经
非常高了。除了这些,化学学生必读的邢大本作者邢其毅也是来自贵州,而且邢先生的
父亲20多岁因科举成绩出色就进了翰林院;另外,贵州大学在解放后经过一次拆分,拆
分之后的贵州大学开花散叶,建了几座大学,否则不会因为调过去的那个浙大的书记的
言论,才会突然让别人想起来,贵州还有个贵州大学。
贵州之所以到清末才考出状元,一个古怪的原因是贵州直到1535年才被允许开乡试,也
就是在此之前,贵州人想考乡试,要么去武昌,要么去昆明。路途之艰难,哪天自己汽
车走一次就知道了。更何况那以前靠腿走山路了。因为要去外面考试,给多少名额只能
人家说了算,有时候只有五六个名额。
对贵州的秀才们来说,去云南的可行性更大一些,毕竟湖广地区考试难度更大,但是云
南和贵州交通之不便利,人所共知。有一个从贵州考出来的士子,曾经写过自己的考试
道路:“镇远府镇远驿……十里至清平县清平驿。近,谨防蛮子。……皆蛇。倒退坡。
三十里至关索岭。第五站,有哑泉,不可误饮,惟马跑泉... 阅读全帖
b****a
发帖数: 4465
20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何祚庥恭祝于敏教授九十大寿
四、初出茅庐第一声:于敏立即打了个“火烧博望坡”
于敏最推崇的是诸葛亮讲的“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这两句话。这成为他终身的‘
座右铭’。在年青朋友之间,少不得大家嘲笑他“以诸葛亮自居”,最好再加上‘周瑜
’,改名为‘于亮’。但是,这位诸葛亮一参加到氢弹的预先研究中来,立即打响了‘
火烧博望坡’。
氢弹有三大关键问题,材料、原理和构型。而研究氢弹首先就会面临一个必须回答的问
题,氢弹是什么材料做成的?氢弹当然不是由氢气做成的。但人们通常会猜测氢弹是由
氢的同位素,氘和氚做成的。这就是美国人曾经试验过的,那只重达62吨的,所谓T-U
型的氢弹。这里T是指氚,而U即铀235,也许其中还包含有铀238。现在中国网上说,还
有一个于敏型的氢弹。那么,于敏型氢弹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材料和爆炸机理有密切
关系。美国的T-U型氢弹,也就是原子弹外面,包着大量液态的氘和氚,原子弹爆炸后,
会点燃氘和氚的混合体发生热核反应,释放巨大能量,也就是用原子弹引爆了氢弹。但
问题是:这样的氢弹体积太大了,也太重了,因为液态氘和氚的氢弹,必须附加一个超
低温冷冻机,所以重达62吨。这显然不能用来作战!更重要的是,... 阅读全帖
b****a
发帖数: 4465
21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何祚庥恭祝于敏教授九十大寿
于敏建议,不要马上设法求解如此复杂的方程式!于敏建议完全略去介质的运动,而首
先是构造一个静态的无限大的中子增殖的模型,专门计算中子的增殖速度,同时也就给
出升温速度。这就可以略去求解辐射流体力学方程带来的巨大麻烦,大大节省了计算工
作量!具体地说,就是做一个氘化锂和铀238按1:1构成的但体积是无限大的体系,假定
有一个裂变中子进入氘化锂,产生了氚,在设定的温度下,氚和氘碰撞,产生一个14.
1MeV的中子,这一14.1MeV的中子打到铀238上使其裂变,又产生4个半裂变中子。从而
问:这一指数式中子数上升速度有多快?但是,由于中子的各类反应截面强烈地依存于
中子的能量,这就至少必须分16群来计算。但由于这一数字计算模型已略去了运动方程
,因而完全可用16群的中子各种截面数据来求出中子谱形,也就是仅求解一个16×16的
矩阵。我和于敏商量了一下,建议由叶宣化和任庚未两位年青同志去求解这个矩阵,设
法求出在某一温度特定T下,某个中子经过一次循环后的中子倍增的特征时间是多少?
在经过一段工作后,叶、任两位算出一个基本数据,其特征时间约是0.5×秒。而一般
原子弹里的中子增殖的特征时间约是... 阅读全帖
b****a
发帖数: 4465
22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何祚庥恭祝于敏教授九十大寿
问题是我们如何实现某种压缩机制,来实现这一链式反应所引起的大爆炸!在黄祖洽建
议的计算中,用上一吨铀235的外壳,这当然是无法实现的构型。但这一用了上吨级铀
235外壳的构思,显然起着两方面作用:第一,其第一阶段的或早期的原子弹式爆炸为
氘化锂提供了制氚所需要大量的中子,第二,它提供了一个巨大的向内的爆震波,将铀
235空腔内的氘化锂压缩成温度极高、密度极高的一个小球。因此,它极大地提高了氘
化锂的热核反应速度,即T4中的值可以随温度T4的升高和密度的变大而演变成极大的数
值。但辐射损失,黑体辐射能量密度的aT4中的a值却仍是一个常数!所以,只要创造某
种类似机制,使值>>a值,就有可能真正点燃一个真实的氢弹。
可以设法在氘锂的球体内放一个由铀235或钚239做成的小球,用以提供早期大量制备氚
所需裂变中子。但如果将铀235外壳换成铀238外壳,就无法获得像那颗大原子弹产生的
向内压缩的巨大的内爆波!
那么这一巨大的向内压缩的压力将从哪里来?在哪一时期,我们未能获得真正解答。不
过,我们确曾注意到,原子弹爆炸后首先放出的是强射线,其总量约占总能量的6%。所
以,一个2万吨级的原子弹首先... 阅读全帖
f*******e
发帖数: 1061
23
于敏院士是我国著名核物理学家、理论物理学家、核武器专家。今年8月16日是他80华
诞喜庆。于敏先生把毕生的精力和智慧献给了祖国的核事业,在原子核理论、核武器的
基础理论、等离子体和自由电子激光理论研究等方面建立了不朽的功绩。在此,我祝于
敏院士健康长寿、家庭幸福、学术生命长青!
1965年第四季度,于敏先生领导一个科研集体在上海奋战100天,完成了一套从原理到
构形基本完整的氢弹物理设计方案。我有幸亲身参与了全过程。下面谨以我的亲身经历
,从我的视角写下这一段文字,力图重现那些难忘的激情时光。
1963年9月,核武器研究所成立核心研究小组,研究装有热核材料的原子弹(也称加强
型原子弹),开始向氢弹研究过渡。到1964年初,研究所机构调整,理论部成立时,氢
弹原理的探索工作还只是在11室和12室部分人中进行。直到1965年初,中国科学院原子
能研究所轻核反应理论组的理论物理学家黄祖洽(此前,他已兼任核武器研究所理论部
副主任)、于敏等人调入核武器研究所后,探索工作才在理论部四个研究室(1室、11
室、12室以及13室)中陆续地全面开展起来。
是年2月,在研究所副所长彭桓武、朱光亚的指导下... 阅读全帖
C****c
发帖数: 9157
24
来自主题: PhotoGear版 - 摘录 求科普
全文.. 友情提示,办公室里看长文请小心
------
黄河故人:中子弹——你所不知道的故事
说中子弹,就要说到中子。
1945年8月21日,第一个受到严重中子辐射的人产生了, Harry K. Daghlian,他承受
了5
100好媳妇的中子辐射,21天后去世.Louis Alexander Slotin 陪在他身边,看着朋友在死
亡边缘的三周痛苦挣扎。
九个月后Slotin第二个死于严重中子辐射,他就是那个网上流传的“用手分开原子弹”的
人。实际上当时只是刚刚达到临界,临界了一般是不会核爆炸的,在这里辟谣一下。核爆
一定要临界,临界则没那么容易核爆。第一颗原子弹的临界质量,在理论物理学家给出了
大致范围后,精确的质量就是Slotin用螺丝刀一点点试出来的,方法比中国人土鳖多了。
Slotin冷静的画出了当时在场的每个人的位置并标出所承受的可能辐射剂量,告诉别人还
安全,自己不行了。在还清醒的情况下随后记下了自己的症状。同事送他去医院,但是一
离开实验楼他就剧烈呕吐。虽然奋力抢救,但经受了两万一千好媳妇的中子及γ辐照的
Slotin,9天后痛苦的死去。他的事故被列为绝密,知道这一事... 阅读全帖
z**********e
发帖数: 22064
25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od_CHN_Hist 讨论区 】
发信人: zhonghangyue (中行说), 信区: Mod_CHN_Hist
标 题: 中科院玫瑰李佩:民国的人去哪儿了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Wed Jan 13 22:16:34 2016, 美东)
http://news.sina.com.cn/o/2016-01-13/doc-ifxnkkuv4493665.shtml
原标题:湍流卷不走的先生
本报记者 从玉华 《中国青年报》(2016年01月13日12版)
李佩先生参观“两弹一星”纪念馆熊卫民/摄
李佩
郭永怀、李佩夫妇陪女儿弹钢琴
郭永怀雕塑
郭永怀、李佩夫妇和女儿郭芹
□她是“两弹一星”元勋郭永怀的遗孀,被称作“中科院最美的玫瑰”、“中关村
的明灯”、“年轻的老年人”。
□她和李政道一起帮助中国第一批自费留学生走出国门。当时没有托福、GRE考试
,她就自己出题,李政道在美国选录学生。
□81岁那年,她创办中关村大讲坛,从1998年到2011年,总共办了600多场。她请
的主讲人也都是各个领域的“名角儿”,黄祖洽、杨乐、资中筠、厉以宁、饶毅等名家
... 阅读全帖
z**********e
发帖数: 22064
26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od_CHN_Hist 讨论区 】
发信人: zhonghangyue (中行说), 信区: Mod_CHN_Hist
标 题: 中科院玫瑰李佩:民国的人去哪儿了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Wed Jan 13 22:16:34 2016, 美东)
http://news.sina.com.cn/o/2016-01-13/doc-ifxnkkuv4493665.shtml
原标题:湍流卷不走的先生
本报记者 从玉华 《中国青年报》(2016年01月13日12版)
李佩先生参观“两弹一星”纪念馆熊卫民/摄
李佩
郭永怀、李佩夫妇陪女儿弹钢琴
郭永怀雕塑
郭永怀、李佩夫妇和女儿郭芹
□她是“两弹一星”元勋郭永怀的遗孀,被称作“中科院最美的玫瑰”、“中关村
的明灯”、“年轻的老年人”。
□她和李政道一起帮助中国第一批自费留学生走出国门。当时没有托福、GRE考试
,她就自己出题,李政道在美国选录学生。
□81岁那年,她创办中关村大讲坛,从1998年到2011年,总共办了600多场。她请
的主讲人也都是各个领域的“名角儿”,黄祖洽、杨乐、资中筠、厉以宁、饶毅等名家
... 阅读全帖
z**********e
发帖数: 22064
27
来自主题: Mod_CHN_Hist版 - 中科院玫瑰李佩:民国的人去哪儿了
http://news.sina.com.cn/o/2016-01-13/doc-ifxnkkuv4493665.shtml
原标题:湍流卷不走的先生
本报记者 从玉华 《中国青年报》(2016年01月13日12版)
李佩先生参观“两弹一星”纪念馆熊卫民/摄
李佩
郭永怀、李佩夫妇陪女儿弹钢琴
郭永怀雕塑
郭永怀、李佩夫妇和女儿郭芹
□她是“两弹一星”元勋郭永怀的遗孀,被称作“中科院最美的玫瑰”、“中关村
的明灯”、“年轻的老年人”。
□她和李政道一起帮助中国第一批自费留学生走出国门。当时没有托福、GRE考试
,她就自己出题,李政道在美国选录学生。
□81岁那年,她创办中关村大讲坛,从1998年到2011年,总共办了600多场。她请
的主讲人也都是各个领域的“名角儿”,黄祖洽、杨乐、资中筠、厉以宁、饶毅等名家
,都登过这个大讲坛。
□唯一的女儿郭芹病逝了。没人看到当时近八旬的她流过眼泪。几天后,她像平常
一样,又拎着收录机给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的博士生上英语课去了。
进入人生的第99个年头,李佩大脑的“内存越来越小”,记忆力大不如以前了。她
一个月给保姆发了3回工资;她说现在的电视节目太... 阅读全帖
i***s
发帖数: 39120
28
开春,在田间地头经常见到这样的画面:妇女、老人在挥汗劳作,儿童在旁边玩耍,或者时不时地帮点忙。
这种画面衬托出的是中国农村的现实,青壮年劳力集体出逃,他们逃离了农村,奔向城市里的工厂,过着打工生活。在田间地头,农业生产只好由妇女、儿童、老人组成“杂牌军”来承担,80后、90后新生代农民离土地越来越远,并且普遍缺乏从事农业生产的意愿与技能。这一现象已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其中,以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联谊会理事会会长师昌绪为代表的15位两院院士联名向中央决策层提交的关于解决“三农”问题的三点建议尤为令人瞩目。这15位两院院士指出,若不从战略上研究并解决新生代农民弃农的问题,人口大国将面临无人愿种地的境地。
这也是近日在江苏召开的全国现代职业农民教育战略研讨会的中心议题。
无人种地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农村劳动力特别是青壮年劳动力大量转移到非农产业,新生代农民弃农现象日趋突出,农业劳动力短缺问题日益严重。
据统计,我国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占社会从业人员比重已下降到38.1%,占乡村就业人员比重下降到63.4%,农业从业人员数量锐减、老龄化趋势严重... 阅读全帖
i***s
发帖数: 39120
29
福建省泰宁县甘露寺位于县城西南15公里处,对于土生土长的我来说很熟悉。因父亲早年信佛,拜了寺院的方丈为师,少年时的我就随父亲在那儿住过10来天。“小时不识月”,只知那儿植被丰富、异常清静,一片阳光,满目绿意,一阵细雨,满壑风声;我哪知道这甘露寺处处精妙,早已声名远播。
位于泰宁大金湖西畔的甘露寺,隐藏于赤石深壑之中,左侧岩石如硕大无比的钟,右侧岩石如独步天下的鼓,寺在钟鼓石之间,真是“右鼓左钟,庙(妙)在其中”。
站在山脚仰望甘露寺,只见一根粗大的柱子落地,撑托起重楼叠阁。整个建筑都是木质的,由上殿、蜃楼阁、观音阁、南安阁四部分组成,不用一根铁钉。整个甘露寺 恰到好处地镶嵌在岩洞之中,屋顶无需用片瓦。“一柱插地,不假片瓦”的独特建筑,极具视觉冲击效果,令人震撼。由于甘露寺的岩穴上方有块钟乳石,形状像龙 头,水质清甜似甘露,“甘露寺”美名由此而来。上世纪50年代,甘露寺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根据导游介绍,甘露寺有一个民间传说。以前这庙很小,供奉送子观音,香火很旺。北宋时一妇从城里前来求子并许愿,如果生了儿子,一定重修寺庙,岩有多大,庙 盖多大。后来果然得子,取名叶祖洽,还高中状元。为... 阅读全帖
x*****a
发帖数: 7797
30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宋代状元的寿命
一、宋代状元的寿命
宋代共出状元118名。其中,已知其生卒年或虽不知其生卒年却知其寿数的共70人,
占总数的59.32%(保留两位小数,下同)。依据这70人的年龄资料所得出的若干统计
平均数,也许能接近实际情形。这70人中,80岁及80岁以上的5人,占7.14%:
黄裳(1044-1130),87岁(《全宋词简编》第202页)
郑性之(1172-1255),84岁(《中国历史大辞典·宋史卷》第301页);
阮登炳, 82岁([洪武]《苏州府志》卷三十五,总页1424页);
刘章(1100-1179),80岁(宋人传记资料索引》总第3872页);
胡旦80岁(《中国历史大辞典·宋史卷》第324页)。
70岁至79岁的14人,占20%:
王嗣宗(944-1021),78岁(《宋史· 王嗣宗传》);
李迪(971-1047),77岁(宋人传记资料索引》总第850页);
留梦炎(1219-1295),77岁(《元人传记资料索引》第929页;沈阳版《中国历代
状元录》第170页);
莫俦(1089-1164),76岁(《中国历史大辞典·宋史卷》第370... 阅读全帖
E******u
发帖数: 3920
31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王安石变法 札记
我对王安石变法的一点心得,贴在下面。
一、青苗法
变常平法为青苗法。这一项内容在朝中和各地的争议最大,反对声也最为强烈。
青苗法的主要目的是本着抑制富人的高利贷,实行国家借贷,扶助农人。目的是好的,
但是在王安石变法推行全国的时候,由于各地政令失策导致了很大的问题,给无论穷富
的农人都造成了困苦。
青苗法最早是参考了仁宗时陕西转运使李参在陕西发放“青苗钱”的经验,而王安石在
浙江鄞县任地方官时也推行过,效果良好。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王安石制置三司条例
司颁布青苗法,规定凡州县各等民户,在每年夏秋两收前,可到当地官府借贷现钱或粮
谷,以补助耕作。启动资金的基本来源是过去的《常平仓钱》和《广惠仓钱》。当年借
款随春秋两税归还,每期取息二分。本质上青苗法是一种国家借贷形式,而借贷的利息
二分要低于一般民间富人的借贷利息。为了保证借贷顺畅,实行担保政策如下:借户贫
富搭配,十人为保,互相检查。贷款数额依各户资产分五等,一等户不超过十五贯、二
等户十贯、三等户六贯、四等户三贯、末等户一贯五百文。
虽然梁启超称青苗法的本质为“国家银行”的借贷,但是实行过程中出现了大问题。问
题的本质是国家垄断... 阅读全帖
w*********g
发帖数: 30882
32
朱光亚:我这辈子做的就一件事——搞中国的核武器(组图)
来源: 猪钢鬃 于 2011-02-28 11:04:02 [档案] [博客] 旧帖] [转至博客] [给我悄悄
话] 本文已被阅读:1225次 字体:调大/调小/重置 | 加入书签 | 打印 | 所有跟帖 |
加跟贴 | 查看当前最热讨论主题 朱光亚:我这辈子做的就一件事——搞中国的核武器

2011年02月  来源: 人民日报
朱光亚资料图片。 中新社发 徐曦弋 摄
1947年,美国密西根州安阿堡市,朱光亚(左一)和张文裕(左二)、李政道(右
一)。CFP供图
• 朱光亚去世“两弹一星”元勋又折一将 尚有10人健在
•朱光亚同志逝世
朱光亚
1924年12月出生,湖北武汉人,我国核科学事业的主要开拓者之一,中国科学院、
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名誉主席、原主席,中国工程院原院长、党组
书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八届、九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1956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2年至1945年在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学习。1946年
至1950年在美国密执安大学... 阅读全帖
t******t
发帖数: 15246
33
[作者(Email):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快堆研究中心 周培德] [发布时间:2011-3-3]
[类型:转载] [来源:科学时报]
何祚庥先生2011年2月18日在《科学时报》发表了《我国是否已成快堆技术世界第
八?铀储量是否可用三千年?》一文(以下简称何文)。
何文首先对2011年1月4日国内各大报刊、各大网站纷纷报道的关于我国后处理中试
厂调试成功的新闻报道《我国核研究取得重大突破,核电站铀资源将提升60倍》提出批
评,同时又把已经过去半年之久的有关中国实验快堆在2010年7月实现首次临界的有关
报道扯了进来,批判的锋芒直指快堆。我和同事们读后感到非常震惊!
笔者作为从事快堆研究和设计工作近20年的科技工作者,受同事们的委托,颇有些
感想不得不发。
科技界的学术浮躁和浮夸一直为广大科技工作者深恶痛绝,何文以此为批评对象,
无疑占据了道德制高点,但拿快堆来举例的确很不妥。
作为我国第一个快中子反应堆,作为列入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2006-2020年
)的前沿技术,作为国家“863”高技术发展计划的重大项目,中国实验快堆的首次临
界和基本建成,对我国“压水堆—快堆—聚变堆”核能“... 阅读全帖
b*****d
发帖数: 61690
34
两院院士指出要提防人口大国无人种地处境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3月19日03:25 中国青年报
开春,在田间地头经常见到这样的画面:妇女、老人在挥汗劳作,儿童在旁边玩耍
,或者时不时地帮点忙。
这种画面衬托出的是中国农村的现实,青壮年劳力集体出逃,他们逃离了农村,奔
向城市里的工厂,过着打工生活。在田间地头,农业生产只好由妇女、儿童、老人组成
“杂牌军”来承担,80后、90后新生代农民离土地越来越远,并且普遍缺乏从事农业生
产的意愿与技能。这一现象已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其中,以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联谊会理事会会长师昌绪为代表的15位
两院院士联名向中央决策层提交的关于解决“三农”问题的三点建议尤为令人瞩目。这
15位两院院士指出,若不从战略上研究并解决新生代农民弃农的问题,人口大国将面临
无人愿种地的境地。
这也是近日在江苏召开的全国现代职业农民教育战略研讨会的中心议题。
无人种地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农村劳动力特别是青壮年劳动力大量转移
到非农产业,新生代农民弃农现象日趋突出,农业劳动力短缺问... 阅读全帖
h*****h
发帖数: 264
35
二杆子,你不怕你的祖宗们,诸如下面的先生扇你耳光?
王承书, 朱洪元, ,何泽慧, 周光召 ,胡济民, 洪朝生,黄
祖洽, 管惟炎,戴元本
h*****h
发帖数: 264
36
方先生是80年的学部。80年那批多数人是40年代毕业的。方先生年龄是最小的
方先生对宗教很有研究,80年代初期他出国,罗马教皇都听他的演讲。
方先生继承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忧国忧民的传统,与只想为自己子女捞钱的民贼李鹏
是天壤之别。
80数学物理学部
于敏,王元,王承书,王绶琯,邓稼先,叶叔华,卢鹤绂,冯康,冯端,曲钦岳,朱光
亚,朱洪元,庄逢甘,李林,关肇直,李正武,李荫远,杨乐,杨澄中,肖健,吴式枢
,何泽慧,何祚庥,谷超豪,沈元,陆启铿,陈彪,陈景润,林同骥,金建中,周光召
,郝柏林,胡世华,胡济民,姜伯驹,洪朝生,夏道行,徐叙瑢,唐孝威,谈镐生,黄
祖洽,章综,程开甲,程民德,谢家麟,谢希德,管惟炎,戴元本,戴传曾,魏荣爵
r*****2
发帖数: 2682
37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苏联毛子留给中国的遗产
与王淦昌同时被请到九所的还有著名物理学家彭桓武。彭桓武1938年留学英国,师从于
量子力学创始人马克思·伯恩,美国的“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就是彭桓武的同门师兄
。1947年,拿了两个博士学位的彭桓武回国执教,并在中国第一次开设量子力学的课程
。邓稼先、黄祖洽、于敏……后来这些在中国原子物理界响当当的人物,都是彭桓武的
学生。彭桓武虽然才高八斗,却不拘小节。他一直不知道,为了保举他研究原子弹,钱
三强是在领导面前做了担保的。
王淦昌主管爆轰实验,彭桓武主攻原理研究,力学方面的带头人却还没有人选。钱
三强对力学领域的专家不太熟。他便去找中科院力学研究所所长钱学森商量。钱学森一
听,爽快地说:“我去!”
由钱学森担纲原子弹的力学研究当然求之不得,但钱三强知道,当时钱学森正一门
心思扑在第一颗国产导弹——东风-2号上。
1960年苏联的毁约也影响到了导弹的研制。当时苏联已经把导弹样品运到了中国,
但一无参数,二无理论,一切都要一点一点摸索。在钱学森的带领下,1960年11月,短
程弹道导弹“1059”成功发射。此时,中程地对地战略导弹“东风-2号”的研制工作正
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
这... 阅读全帖
J*********n
发帖数: 6974
h******t
发帖数: 872
39
北京师大物理学霸走好
J*********n
发帖数: 6974
40
何祚庥的师兄。。。
原来写错了啊,我一直以为是 zha ma, 拼音输入法打了好多次都没打出来。。。
正确的读音是什么?
//更正了。
T**********e
发帖数: 29576
41
探路先锋啥意思?是不是瞎鼓捣没攒出蛋来。
h********0
发帖数: 12056
42
早该死了。
kx
发帖数: 16384
43
zuo4 xiu1
s***k
发帖数: 2754
44
he2 zuo4 xiu1
J*********n
发帖数: 6974
45
谢谢楼上2位。
l*******1
发帖数: 16217
46
中国氢弹第一人 Yu Min 还有活着这吧。Deng-Yu Design
知道氢弹构型的国家掰手指能数出来。
Yu Min 是北大物理系的,数学分考得比当时数学系高
z**********e
发帖数: 22064
47
我老只知道北师大中文系有个俞敏教授。
J*********n
发帖数: 6974
48
你确定没有写错学校,而且还掉了一个"红"字?
玉米糊多牛啊,那影响力~~~
g**1
发帖数: 10330
49
于敏院士:出国留学不要等到老了才落叶归根
光明日报2015-01-11
资料图:邓稼先与于敏。两人都为中国核武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于敏那时却不曾踏
出国门一步,他对此有些许遗憾。“如果生在现在,重新上大学,我当然会留学。”他
说,“土专家”不足为法,科学需要开放交流和广阔视野,但留学后须“回国再给国家
做点事儿”,而且“不要到老了才回来,落叶归根只能起点肥料作用,应该开花结果的
时候回来”。
少年于敏有一个执着的信念:在那个内乱外侮的国土上,尽管自己不能像古代英雄人物
那样驰骋沙场,但他相信,总会有诸葛亮、岳飞式的盖世英雄出现,能够荡寇平虏,重
振河山。
于敏怎么也想不到,半个世纪后,自己会成为这样的“盖世英雄”。
男儿何不带吴钩
1926年,于敏出生于天津,青少年时代历经军阀混战和抗日战争,在战乱中度过。在那
个自视为“亡国奴”的屈辱年代里,于敏看到的是岳飞《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里“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的国殇。
兵火轰隆的日子里,于敏性喜安静,喜欢读唐诗宋词和历史演义。他崇拜诸葛亮运筹帷
幄、决战千里之外的智慧,向往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倾慕岳飞和杨家将的精
... 阅读全帖
c******l
发帖数: 3972
50
黄祖洽去年死了,没人分这个奖了
1 (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