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topics

全部话题 - 话题: 第一义
首页 上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页 末页 (共9页)
f****2
发帖数: 311
1
末学知道您的发心是好的,怕众生误入歧途,怕真正的佛法不能发扬光大。末学既然皈
依三宝,就是以佛陀为导师,有问题时,不敢凭自己分别念,只有多看佛经和高僧大德
的开示。 很高兴和
您讨论佛法。感恩您让末学有机会重新学习了一些佛经和高僧大德的教言。末学要回国
一段时间,以后有缘再和您讨论。
我们在修行生活中都会遇到困惑,末学时常祈祷三宝加持,多读佛经和高僧大德的教言
。非常受益。感恩三宝!
愿您一切吉祥如意,深入经藏,智慧如海!
慧海慈航:观察他人过失的本身就是一种过失
不要以为自己微不足道,不要以为自己无足轻重。无论是在家居士还是出家人,我们的
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代表着佛法,代表着上师。很多人都是通过我们的行为去看佛法
、看上师的。我们每个人都是一颗能将佛法传播开来、燃遍大地的火种。尽管我们还是
凡夫,我们还不能像诸佛菩萨一样具足圆满的慈悲与智慧来救度众生,但是我们可以在
生活当中,在自己的位置上如理如法地修行。打铁还须自身硬。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翻天
覆地的改变,通过自己温和善巧的言行,通过自己高尚的品德,让他人去了解佛法,认
识佛法,走近佛法,接受佛法,最后修持佛法。这是我们的责任与义务... 阅读全帖
g***t
发帖数: 2278
2
你的这些想法都是自古以来的老问题了,这样的见地相当于“恶取空”。
证悟无我不等于否定因果。
佛陀在《月灯三昧经》中说:
于诸法中无执著  常能摄受一切法
于诸业果信不动  最胜世尊说是法
能海法师言:
“......佛说第一义为空,不言世谛亦空,汝不应闻空,谓失因果罪福。”盖在俗谛上
不可说空,只可说一切现象无自性,在俗谛上说空,便是拨无因果,便是“恶取空”。
此恶取空见有二:(一)现世为邪师友所误。(二)前世邪见种子发现。故此种邪见不
可不力为破除也。
Y**u
发帖数: 5466
3
法界连续变迁而不断, 而我及非我是意识割裂产生的幻相。 因为没有一法可以独立显
现或存在, 所以没有一法(割裂出来)拥有实在的自性(因为需要依赖)。
四大聚合的身体和根尘产生的意识, 在法界中都是真实的存在,然而圣人无我, 可于
第一义而不动。 凡夫有我(根本分别), 于万相中而起分别。
也正是因为有"我", 才有了时间, 空间, 六道等种种分别, 进而产生轮回的体验
, 并以为真。
所以轮回中必有我的执着, 陧盘则是"我"的觉醒, 这种觉醒意味着"我"以"我所
"根本分别的打破。 所以不会再有我离痛苦和我入涅盘的说法。
B***o
发帖数: 133
4
你好,阿弥陀佛。
我想您说的宣讲者或许是先从事实上着手,再讲佛教殊胜的办法帮助我们不再枉受轮回。
佛教净土宗印光大师在《上海护国息灾法会法语》有相关论述,文摘如下:
(全文:http://www.honghuashe.com/ygds/3b04/index.htm,有链接)
第二日说因果报应及家庭教育
“世人不知因果,常谓人死后,则告了脱,无善恶果报,此为最误天下后世之邪见。须
知人死之后,神识不灭。如人人能知神识不灭,则乐于为善。若不知神识不灭,则任意
纵欲,杀父杀母,种种罪恶,由此而生。此种极恶逆之作为,皆断灭邪见所致之结果。
人人能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则天下太平,人民安乐。然此尚非究竟法。何为究竟法,
是在念佛求生西方,了生脱死。并须敦伦尽分,闲邪存诚,则国运可转,灾难可消。盖
今日之灾难,皆大家共业所招。如人人念佛行善,则共业可转,而劫运可消。”
第三日申述因果原理并以事实证明
“前昨两日,余曾将因果道理,及护国息灾的方法,略略叙述,今日本可不必再谈因果
。但有不得不申述者,拟进一步,将因果之原理,与事实,互证说明,俾大众知所儆惕
。现在世人不晓因果之原理,以为妄谈邪说。处处讨... 阅读全帖
z**n
发帖数: 22303
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破“西藏文化谈”种种谎言 zt
对于“西藏文化谈”这种恶意妖魔化藏族人民的东西要迎头痛击!
先来简单介绍一下背景:
近来有居心叵测之人士不断引用出自一个叫“耶律大石”的瑞典籍华人基督教徒的手笔
的文章“西藏文化谈”,此人属于基督教新教基要派信徒,大家也许认为基督教是一个
很温和的宗教,它好象很热衷慈善事业等等…,其实不然,基督教可以说是世上最激烈
排外的宗教团体了,中世纪的基督教(那时只有罗马天主教)在欧洲可谓一手遮天,其中
的教皇格利高里七世可以任意废除加冕欧洲各国的君王。那个时代的欧洲各国,所有不
同信仰的人或组织都逃脱不了被“异教裁判所”火刑伺候的命运!
后来所谓“改教圣人”马丁路德出现,以<九十六条纲要>宣言向天主教发起挑战,出于
嫉妒天主教无上权威的原因,一些欧洲权贵暗中或明里保护支持马丁路德,致使其改革
成功并另立一派,从此凡支持马丁路德神学理论的各派,都称为“基督教新教”而传统
的罗马教就被称为“天主教”。
新教当初以反对权威。争取信仰自由为旗号,确实起到些积极的作用,但随着它势力的
增大和世界格局的改变,现在的新教已经变成一个比当年罗马教更加僵化;更加排它的
教派,天主教在1962年的“梵二会议”中已... 阅读全帖
B***o
发帖数: 133
6
《宝王三昧忏》续跋
《宝王三昧忏》乃先师夏莲老晚岁最后之巨著。“忏”者,梵语“忏摩”之略。正译为
“乞容恕”,旧译为“悔”。音义结合,名为“忏悔”。《心地观经》曰:“若覆罪者
,罪即增长。发露忏悔,罪即消除。”《业报差别经》曰:“若人造重罪,作已深自责
,忏悔更不造,能拔根本罪。”是故古云:“灭苦之要,莫过忏悔。”
普贤大士曰:“我于过去劫中,由贪嗔痴,发身口意,作诸恶业,无量无边。若此
恶业有体相者,尽虚空界,不能容受。”本仪中广列当世众生种种罪恶,其邪妄险毒,
倍蓰于前。若不速忏,果报堪悲。
夫忏法有事、理二类。仪中严净道场、礼佛诵经、随文忏罪,是为事忏,亦名作法
忏。至于仪中“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无量胜方便,从思实相得”,“若欲忏
悔者,端坐念实相”等,乃观照无生,从容中道之妙行,是为理忏,亦名无生忏。唐清
凉国师曰:“事忏灭末,理忏拔根。”本仪寓理忏于事忏,人人皆可入手;从作法契无
生,念念灭除罪根。方便究竟,微妙难思。
又此忏名为“宝王三昧”者,盖宝王三昧即念佛三昧。本忏以法藏因行,为自典范
;弥陀果证,作我依归。仪中之礼拜、赞叹、作愿、观察、回向,即《往生论》之“五... 阅读全帖
p******1
发帖数: 177
7
密宗的不共正见
问(6):在佛教的八正道中,是以正见为首,这也说明了正见在修行中的重要性。佛
教各宗派的修行都有各自的指导正见:如声闻乘的无常见和无我见;唯识宗的唯识见;
中观宗的性空见。密宗的修行有独立的体系和不共的修法,那么在知见上,是否也有着
大乘显教之外的不共正见呢?或者说,密宗的不共正见是什么?如果是以显教为同一正
见,又如何在修行上体现它的不共之处?
答:一般说来,八正道中的所谓正见并非指的是我们在修行前期所应具足的正见。前行
时必须具有正见,但这正见却非与八正道中的正见属同一范畴。三十七道品与五道之间
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小资粮道、中资粮道、大资粮道分别对应四念住、四正断、四
神足;暖位、顶位等加行道则与五根、五力相对应;见道则与七觉支相对应;修道才对
应着八正道。因此,具足八正道中的正见至少应是初地以上菩萨才能具有的功德。对位
登一地以上的菩萨而言,正见在修行中所起的作用,显密的看法并无多少差别。
佛教中的声闻乘、唯识宗、中观宗以及密宗,在各自的见解上确实有很大不同,正因为
见解不同,故各宗派在修行的具体方法上才呈现出千差万别的特征。对密宗来说,它不
仅非常强调,而且... 阅读全帖
B***o
发帖数: 133
8
“当学观音耳根圆通。反闻自性。当学势至都摄六根。净念相继。”
(下面解释是藕益大师的《楞严经文句》)
尔时世尊。普告众中诸大菩萨。及诸漏尽大阿罗汉。汝等菩萨及阿罗汉。生我法中。
得成无学。我今问汝最初发心。悟十八界谁为圆通。从何方便入三摩地。
垂询圣众。其故有二。一者正显方便多门。二者正显门门各有成验。所谓要知山下路
。须问过来人也。最初发心等者。先开解也。从何方便入三摩地者。依解起行也。二十
五圣。虽未必人人先开圆解。而从解起行。自是修证通途轨式。或见此处有最初字。便
欲拟答最初方便之问。反以第一大科拟答妙奢摩等。误矣。误矣。
(庚)三众圣各说证门五。初观六尘。二观五根。三观六识。四观七大。五观耳根。
(辛)初中六。初陈那观声。(至)六迦叶观法。
(壬)今初。
憍陈那五比丘。卽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在鹿苑。及于鸡园。观见如来最
初成道。于佛音声悟明四谛。佛问比丘。我初称解。如来印我名阿若多。妙音密圆。我
于音声得阿罗汉。佛问圆通。如我所证。音声为上。
六尘圆通。色应居首。今先明声尘者。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且与耳根圆通。一
始一终。互相映故。释此二十五种圆通。各为三意。一。... 阅读全帖
B***o
发帖数: 133
9
这么细致的研究,值得赞叹。
显密皆不可思议。不过“诸经神咒。例皆不翻。”,也不能忽略。
"此一心咒。凡有五会。共四百二十七句。二千六百二十字。卽是密诠大佛顶法。与前
显说。力用是均。自有众生。应以显说而得欢喜。生善灭恶入理者。自有众生。应以密
说而得欢喜。生善灭恶入理者。所以若显若密。皆是四悉因缘故说也。或云。显说生慧
。密说生定。一往语耳。片言之下。狂心顿歇。显说何尝不生于定。持是咒者。金刚藏
王菩萨。精心阴速发彼神识。密说何尝不生于慧。当知显密皆不思议也。孤山曰。诸经
神咒。例皆不翻。自古人师。多有异说。天台会之。不出四悉。一云咒者。鬼神王名。
称其王名。部落敬主。不敢为非。此世界义也。二云。咒者。如军中密号。唱号相应。
无所诃问。不相应 者。卽执治之。此为人义也。三云。咒者。密默遮恶。余无识者。
如微贱人奔逃异国。讹称王子。因以公主妻之。多嗔难事。有一明人从其国来。公主往
欣。其人语曰。若当嗔时。应说偈云。无亲往他国。欺诳一切人。粗食是常食。何劳复
作嗔。说是偈时。默然嗔歇。卽对治义也。四云。咒者。请佛密语。惟圣乃知。如王索
仙陀婆。一名而具四实。谓盐。水。器。马也。群下莫晓。惟... 阅读全帖
B***o
发帖数: 133
10
四大菩萨
(无上的智慧—文殊菩萨)
文珠法师讲述
一九九二年十二月廿五日于香港九龙政府文化中心
一、智慧的意义
二、智慧的类别
三、智慧的证得
四、智慧的代表—文殊菩萨的本迹
四、智慧的代表—文殊菩萨的功德
五、智慧的重要
无上的智慧—文殊菩萨
各位法师、居士、听众,今晚本人又出席宝莲寺主办的佛学讲座,非常高兴。特别是今
晚是举世狂欢的圣诞之夜,各位竟然放弃物质的享受,谢绝一切人事的应酬,出席本人
主讲的佛学讲座,共同讨论佛法,争取高级的精神食粮,更加令本人倍感兴奋外,不得
不佩服各人善根深厚,且独具慧眼。因为今晚此刻,即八时零六分此刻,世界各地,很
多人都在举行圣诞舞会,或共进圣诞大餐;可谓锦衣玉食,享尽人间富贵荣华。但世界
各地,同时在此一刻,即八时零七分此刻,不知多少人在饥寒交逼中,无法度此寒夜;
不知多少人衣不蔽体,食不裹腹,瑟缩街头,受尽寒风严雪的折磨。甚至有人在战争祸
乱中,受尽战火洗礼,备受生命威胁。香港人,非常有福气,由于积福向善所致,往往
逢凶化吉,遇祸成群。但在平安享乐中的我们,可曾想及他们的凄苦,而寄予同情,或
思以拯救?
虽然,站在因果定律方面说,人生的痛苦与快... 阅读全帖
p******1
发帖数: 177
1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金刚经》开示录 (6)
索达吉堪布 传讲
第六节课
昨天讲了“三轮体空”的布施是一切布施中最殊胜的,这种福德资粮所摄的果位——佛
的庄严色身并不存在,因为凡有相状皆非究竟实相。今天继续讲: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
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
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
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
。”
须菩提问佛陀:“世尊,将来很多众生听到如此甚深的般若法门,能否生起真实的信心
?”佛告诉须菩提:“你不要这么说。我灭度后末法五百年时,有持戒清净、修积福德
的三藏法师,将对《金刚经》生起无比的信心,这一点毋庸置疑。你要知道,这些人不
是一般的缘分,他们往昔并不是在一尊佛、两尊佛、三四五尊佛面前种过善根,而是在
无量千万尊佛前种过善根。乃至有人听闻《金刚经》的词句,仅仅生起一念清净的信心
,须菩提,如来以无漏智慧悉能了知彻见,此众生将获得无量福德。”
〖... 阅读全帖
p******1
发帖数: 177
1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金刚经》开示录 (8)
索达吉堪布 传讲
第六节课
昨天讲了“三轮体空”的布施是一切布施中最殊胜的,这种福德资粮所摄的果位——佛
的庄严色身并不存在,因为凡有相状皆非究竟实相。今天继续讲: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
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
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
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
。”
须菩提问佛陀:“世尊,将来很多众生听到如此甚深的般若法门,能否生起真实的信心
?”佛告诉须菩提:“你不要这么说。我灭度后末法五百年时,有持戒清净、修积福德
的三藏法师,将对《金刚经》生起无比的信心,这一点毋庸置疑。你要知道,这些人不
是一般的缘分,他们往昔并不是在一尊佛、两尊佛、三四五尊佛面前种过善根,而是在
无量千万尊佛前种过善根。乃至有人听闻《金刚经》的词句,仅仅生起一念清净的信心
,须菩提,如来以无漏智慧悉能了知彻见,此众生将获得无量福德。”
〖后五百岁〗有两种说法:1、通常指现在五浊兴盛的末法时代,“五百”不是一个具... 阅读全帖
p******1
发帖数: 177
1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金刚经》开示录 (8)
索达吉堪布 传讲
第六节课
昨天讲了“三轮体空”的布施是一切布施中最殊胜的,这种福德资粮所摄的果位——佛
的庄严色身并不存在,因为凡有相状皆非究竟实相。今天继续讲: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
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
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
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
。”
须菩提问佛陀:“世尊,将来很多众生听到如此甚深的般若法门,能否生起真实的信心
?”佛告诉须菩提:“你不要这么说。我灭度后末法五百年时,有持戒清净、修积福德
的三藏法师,将对《金刚经》生起无比的信心,这一点毋庸置疑。你要知道,这些人不
是一般的缘分,他们往昔并不是在一尊佛、两尊佛、三四五尊佛面前种过善根,而是在
无量千万尊佛前种过善根。乃至有人听闻《金刚经》的词句,仅仅生起一念清净的信心
,须菩提,如来以无漏智慧悉能了知彻见,此众生将获得无量福德。”
〖后五百岁〗有两种说法:1、通常指现在五浊兴盛的末法时代,“五百”不是一个具... 阅读全帖
G**W
发帖数: 1865
14
雲大德這麼說 :
金刚经中说:【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
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世尊“著衣持钵”、“入城乞食”
等一系列行为,是有分别,还是无分别?如果世尊“无分别”,这一系列行为如何得以
实现?
六祖大师说:【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不动。】,又说:【使六识,出六门,于六
尘中,无染无杂,来去自由,通用无滞,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脱。】大师所谓动用不
离“六识”之用,是有分别,还是无分别?如果动用不离六识,则六识的体性就是了知
,就是分别。
如果不分别,如何进行“正思维”而抉择法义?如果“不分别”,肚子饿了时候,该吃
什么?口渴了时候,该喝什么?如果吃不分别,喝不分别,随便地上抓了就吃,捧来就
喝,这色身如何能得以健康存在下去?
呵呵,所以说,六识无过,六识所具的分别体性亦无过,过在于分别中起贪爱执着。是
故,应分别而不分别,是为痴愚!
"是故,应分别而不分别,是为痴愚!並不是佛法第一義的不分別"
b*****l
发帖数: 3821
1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请各位谈谈对楞严经的看法
大概都是因时因地制宜,找当地合适的材料。
估计佛如果在中国说法,谈到建道场,就让找金丝楠木也不一定。
大概任何说法,都有普适的偏于第一义的道理,
也有针对一时一地具体情况的开示。
如何建道场大概属于后者。
j********0
发帖数: 47
16
佛教界的「孤挺花」之二
至于藏传佛教之「无上瑜伽」男女双修法是否可列入佛法修行,甚至列为佛教的无
上密法?这问题可是相当严重。这不仅是出家喇嘛行淫破戒, 也是诸喇嘛法王、活佛
、上师、仁波切毁佛戒律的问题。藏传佛教祖师宗喀巴就主张要同时与九位年满十二岁
以上的女子(明妃)共修,这些「密法」若公开辩论而被摊开在阳光下,届时不仅佛教
界可能会否定藏密喇嘛这种密法来撇清关系,甚至藏传佛教还可能会因此遭受卫道人士
的大加挞伐,这是藏密人士不能不忌惮的地方。而且藏密喇嘛的「无上瑜伽」密续是否
就是当年印度佛教晚期的坦特罗佛教(附佛外道性力派)教义,两者又有何不同?这也会
让藏密人士面临「跳到黄河也洗不清」的窘境。藏传佛教本身是否是来自坦特罗佛教的
旧瓶换新装,真正追究起来﹐这是非常有可能的。因为在印度晚期的佛教已被性力派外
道密教化了,它传入西藏时如果没有被厘清而被西藏当地原始宗教苯教无条件地完全接
收,就会成为藏传佛教喇嘛现今「无上瑜伽」密法的来源依据。故印顺法师也曾批评藏
传佛教是:「方便出下流」,这是说藏传佛教喇嘛是举淫秽邪鄙为无上方便。
其次,藏传佛教的「无上瑜伽」男女双身... 阅读全帖
a***n
发帖数: 1993
17
你混淆了痛觉和烦恼。呆沸水里会疼会死这谁都知道,但不会因疼和死产生烦恼,也不
会无故呆里面。为人节节肢解而不生嗔恨的境界你还理解不了。因为大乘的境界比你修
的那套高远。
在小乘里阿罗汉受不了病痛,急着自杀取涅槃,这能叫真解脱么?所谓舍五蕴取涅槃还
是执着苦乐。
大乘是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真谛上是无分别的,但不妨俗谛上善分别。
分别其实就是幻化的过程。法从分别生。
n****t
发帖数: 182
18
我的理解相空就是刹那生灭;性空就是无独立自性
对于证者来说,但有言说,都无实义(言说空)。圣者自证境界的第一义大空到底是咋
回事儿,我就不知道了。到底啥才是实义,却又是 “凡夫之人贪着其事”;但只要妄
想识灭。
W*********E
发帖数: 197
19
无相念佛───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法门之理论与入门
禪净互通
末法时期,常有佛弟子因為修行法门之不同而相互评论高下,尤其是净土与禪的修行
者。
某些修禪的人认為念佛人大多心向外求,求佛、求菩萨,只知唸佛,不知内摄,不知
开发自己本具的佛性。某些念佛人则认為修禪人狂妄自大,不知念佛法门可以三根普被
、利钝兼收。凡此皆因末曾深入禪与净土的各种法门,而生误会。以致教内互动干戈,
或者言语批评,或者写文章,打笔仗,让教外人士看笑话,也使某些即将学佛的人,因
而退心,转入外教去了。这便是断人慧命,罪过极大。弘一大师说得好:「不让古人是
谓有志,不让今人是谓无量」。末学以為:在 未深入了解对方所修法门之前,不应随
意以自己的主观来批评教界人士。深入了解并实际修持一段时间,证得一些境界之后,
才可基於善意而於私下向对方提出自己的见解。
近代常有高僧大德倡言「禪净双修」,说禪与净土可以互通。便有某些人因此心生疑
惑。认為念佛须执持圣号,口唸心念;苦修观者则有佛之形像。而禪门以无门為门,扫
除一切相,所谓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如何能互通?又如何能双修呢?
这样的疑惑,存在某些初入佛门者心中。若能一门深入,将... 阅读全帖
f*******e
发帖数: 5594
2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空不是涅磐,空是苦的同义词
佛法中空的含义是有多种,但我们还是要看主要的含义。在阿含经中,空与苦的并列是
随处可见的,但却从没有空与涅磐的并列,空总是以与涅磐相对的角色出现的。而且在
第一义空经里说的明白,“眼生时无有来处。灭时无有去处。”,这个正是五蕴本体空
的特性。五蕴本体空是大苦积聚的根源,是与涅磐完全相反的。说“空是涅磐的特性”
是没有依据的。不知道在阿毗达摩论藏中那里提到,有出处吗?
至于大乘中的空的概念是另一回事,先不说。
f*******e
发帖数: 5594
21
联系过去世与现在世,不需要有一个非五蕴的东西。第一义空经里说,“眼生时无有来
处。灭时无有去处。” 这个生和灭不需要有一个具体的地方。无始缘起说的“此有故
彼有。此起故彼起。”只是一种次第,或序列,并没有说着之间一定有一个什么具体的
联系。比如,现代物理学中的一个概念叫量子纠缠,是指两个粒子在经过短暂时间彼此
耦合之后,单独搅扰其中任意一个粒子,会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另外一个粒子的性质,尽
管两个粒子之间可能相隔很长一段距离。传统的观念认为这两个粒子之间一定有一种什
么作用力使他们联系在一起,所以才能互动,可是传递信息最快的方式就是光速,而这
两个量子纠缠的粒子同步变化却比光速还快。所以,有联系才有互动,很可能只是我们
身处五蕴之中长期形成的一种假象而已。
j********0
发帖数: 47
22
二十一世纪台湾佛教界史上最重大的事件,莫过于佛教正觉同修会的出现。正觉同修会
由萧平实先生所创建,萧先生以其佛法证量,引证经论,明确地指出:佛法的明心开悟
即是证悟万法的本源─第八识真心如来藏,此真心不生不灭,永远常住不坏;明心开悟
并非是证悟一般人所以为的意识心,我们现前观察意识心睡着时即消失不存在(此是现
今医学界公认的事实),隔日醒来才又重新生起,由此可证知意识不是不生不灭的心。
萧先生弘法的主轴重点除了(1)弘扬第八识如来藏法、详实说明大乘佛法(成佛之道)不
同于二乘的解脱道(阿罗汉道)外,也(2)毫不保留、全力地破斥印顺学派、藏传佛教─
密宗。
解严后的台湾,由于民主、自由、平等、人权等等普世价值思想蓬勃发展,尤其是宗教
自由的开放,使得台湾各种宗教百花齐放大大地兴起。佛教团体也不例外,以四大山头
(法鼓山、中台山、佛光山、慈济)为主,大小佛教团体、社团林林总总,佛法的弘传达
到了空前的兴盛;其中,对近代台湾佛教影响最深广的,首推印顺学派,印顺法师著作
等身,终其一生推广「人间佛教」,深究印顺法师的中心思想是缘起性空,认为一切法
皆空,否认有第八识如来藏的真实存在。印顺法师认... 阅读全帖
f*******e
发帖数: 5594
2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涅磐就是彻底死亡ZT
我上贴中的一些内容是没有具体说清楚,关于业力与轮回的观点可以参考这篇:
http://www.mitbbs.com/article_t/Wisdom/31632385.html
业力与轮回其实是等同的,是五蕴世界的一个本质规律,五蕴世界就是你说的六道轮回
的部分。
而只有涅磐是出离五蕴的,所以涅磐后,谈业力与轮回就没有意义了。这就是你说的出
离轮回的部分(其实这个不能说是“部分”)。
五蕴并不是根据觉受的分类,觉受是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五蕴就是众生轮回的一
个本体,没有五蕴,也就谈不上众生,更谈不上轮回。
以上是我对业力、轮回、五蕴的观点,它们本身就是同一个范畴的东西,而且是密不可
分的。
根据你的说法,存在一个五蕴(空性)背后的心,这个心是不属于五蕴的。这个心因为
无明,感受到的五蕴才会随业力而流转。一旦心证悟了,就不迷惑了,感受到的五蕴就
不随业力而流转,而且能化现一些新的五蕴。这样就有一个问题,你说的心并不是五蕴
中的心识,那么五蕴的升起就不是缘起了,佛法说的第一义空经,“眼生时无有来处。
灭时无有去处。”,五蕴的升起并不是因为一个别的什么东西。
f****2
发帖数: 311
2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法照大师
法照(公元747—821年),唐代圣僧,身世不详,有一说云,大师是南梁人。为净土宗
四祖,约生于公元747年间。史料中有关他居俗世时的事迹不见记传。
按照大师于唐代永泰年中(765年) 即已在南岳衡山三祖承远大师处习净土教的时间来
推算,他在少年时期即已出家为僧。初因仰慕远公之芳踪,由东吴到庐山东林,结净土
道场,专修念佛三昧,一日 入定往极乐世界,见有着垢弊衣而侍于佛侧者,得佛明示
,知乃衡山承远也。因是径往湖南,入山求之,觅得师于岩谷间,于是师从教,在弥陀
台般舟道场,专修净 业。当时衡山念佛道场,在南方颇有名声,来山从学受教者数以
万计。法照于承远大师处得净土教法的真传后,更是专一其心,精进不懈地修持净土念
佛法门。
永泰元年(公元765年)四月,法照于南岳弥陀台广发弘愿,尽此一形,每夏九旬,常
入般舟念佛道场,决定毕生修持净土法门。同年,法照往长安(今西安),在章敬寺的
净土院,依《无量寿经》撰写了第一部著作——《净土五会念佛略法事仪赞》。此外,
法照大师所撰写的第二部著作《净土五会念佛诵经观行仪》则更为详尽系统地介绍了他
所倡导的净土五会念佛法门。
生平事迹
法照大师的一生有... 阅读全帖
f****2
发帖数: 311
2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宝志大师:奇行世难知
宝志大师:奇行世难知
宝志本姓朱,少年出家,随师父修习禅业,一向恭谨勤奋,到宋泰始(公元465-471年
)初年却忽然变得行迹怪异起来,居止不定,饮食无时,几寸长的头发蓬乱如草,却不
梳不剃。肩上一条锡杖,杖头挂些刀剪、镜子、布匹一类的东西,常常就这样赤脚穿行
于大街小巷。到齐建元年间(公元479-482年),更加神怪非常。他眉开眼笑地与人说
些没头没脑的话,人家也不以为意,后来遇到变故,再追想宝志的话,分明他是在说着
预兆。有时也来一两首诗,词句有如谶语,有时接连几天不吃东西,却面无饥色。宝志
的名声越来越大,很快京城的士庶僧俗,纷纷拜他为师。
齐武帝萧赜见他影响日广,便以欺诈、迷惑百姓的罪名将他收在狱中。第二天,有个狱
吏到闹市中游荡,见宝志在那里与人说笑,顿生疑惑,悄悄返回狱中,见宝志仍在地上
打坐,“难道是我看花了眼吗?”狱吏扪心自问。一天,宝志忽然对狱卒嚷嚷道:“哈
哈!门外有两人来给我送吃的啦!用金钵盛着,你们快给我拿过来!”果然文慧太子、
竟陵王萧子良都来给他送饭。建康令吕文显将此事报告武帝,武帝见他果真不是凡人,
便将他迎入宫中。
不久,景阳山上又出现一个宝志,与七个僧...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26
杂阿含335经
http://agama.buddhason.org/SA/SA0335.htm
云何为第一义空经?
诸比丘!眼生时,无有来处;灭时,无有去处,如是,眼不实而生,生已尽灭,有
业报而无作者,此阴灭已,异阴相续,除俗数法;耳、鼻、舌、身、意亦如是说,除俗
数法。
俗数法者,谓∶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如∶无明缘行,行缘识……广说乃
至纯大苦聚集起。
又复,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无明灭故行灭,行灭故识灭……如是广说,
……乃至纯大苦聚灭。
杂阿含300经
http://agama.buddhason.org/SA/SA0300.htm
佛告婆罗门∶
「自作自觉,则堕常见;他作他觉,则堕断见。义说、法说,离此二边,处于中道
而说法,所谓∶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缘无明,行;……乃至纯大苦聚集。无
明灭,则行灭;……乃至纯大苦聚灭。」
300经的自作还是他作,是指造业受报的是同一生命,还是不同。佛以十二支缘起答。
显示非断非常的缘起。
类似经如南传:相应部12相应35经
http://agama.buddhason.org/SA/SA0297.htm
「比丘!凡会... 阅读全帖
d******r
发帖数: 5008
27
揭开佛教历史的大骗局 (ZZ)
——关于大乘佛教经典纯属伪造的证据
古印度佛教的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释迦牟尼)灭度后,其生前领导的佛教僧团四
分五裂,经过数年后,最终形成两大派系:上座部原始佛教和大众部大乘邪教.前者忠于教
主佛陀的教义教法,继承佛陀亲口讲的原始经典,如法如律修行,而后者大破戒律,胡说
八道,胡作非为,其祖宗就是第一结集经典时的窟外结集分子。这些不守戒律搞外道的
沙门对智慧第一的舍力弗经常代佛说法及多闻第一的阿难诵出经藏和苦行第一的大迦叶
主持窟内结集大会极其不满和忌妒,甚至不相信舍力弗讲的是佛法及阿难诵出的是佛经
,加上上座部佛教长老比丘们的批评和指责及为自身违戒而寻求袒护以及为了发展更多
的信徒,从而得到更多的财物供养和恭敬,这些大众部大乘邪教徒便伪造了大量的佛经及
咒语,与上座部原始佛教抗衡(初期只为攻击舍力弗和阿难等。这些伪经的共同特征:
这一部经或大乘经最好,大肆吹虚,念经或念咒或念佛如何如何神奇有功徳,攻击贬低
佛教,谩骂佛的大弟子舍力弗阿难等。显而易见,这些伪经是大众部邪教徒为攻击佛弟
子和摧毁佛教有意编造的,是欺世害人的。),并将其贬称为小乘.数年后,... 阅读全帖
d******r
发帖数: 5008
2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中国佛门腐败内幕揭秘(ZZ)
中国佛门腐败内幕揭秘 (ZZ)
提起佛教,一般人认为住在寺院里穿着僧服剃着光头的出家人所讲的就是佛教了;
提起佛经,一般人认为寺院里的出家人免费赠送给在家信徒的佛经就是佛经了.其实不
然,佛教和商品一样有真有假,除了高智商人群,专家和学者阶层或象佛陀这样的大修行
者,一般人难以辨别。
当今世界佛教可分两大派系:一派以斯里兰卡为核心,分布于斯里兰卡、缅甸、泰
国等东南亚地区(包括中国云南的傣族地区)以及美国等欧美地区.这一派系是原始正
教或真佛教。这一区域的沙门继承佛陀亲口所说的经典和修行方法,严守戒律,过着日
中一食、持金钱戒,甚至托钵乞食、树下一夜的生活;另一派系以中国为核心,分布于
中国、日本、新迦坡、蒙古、尼泊尔等东亚地区和美国德国等欧美澳地区.这一派系是
大乘邪教或伪佛教,实为古印度婆罗门教耆那教和中国道教巫术诸外道之改头换面,是妄
图毁灭佛教的邪教。这一区域的沙门将原始正教贬低为小乘佛教,自称大乘佛教。他们
将真佛经(四部阿含经,尤其前三部)弃置一边,不屑一顾,借着从古印度取回和送来
的一部分伪造的佛经(大藏经大部分伪佛经是古代中国人伪造),大肆宣传,不择手段
拉拢信徒,挂羊... 阅读全帖
f*******e
发帖数: 5594
2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本着学习的心问一个
第一义空经中说,“眼生时无有来处。灭时无有去处。” 就是说这个空中是可以升起
五蕴的,这也可以说是空的一种功能或能力,这与如来藏应该是相似的。
f*******e
发帖数: 5594
3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本着学习的心问一个
龙树菩萨在《中论》第一卷中就提到:「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
亦不出;能说是因缘,善灭诸戏论;我稽首礼佛,诸说中第一。」这个说的应该不是自
性空。
另外自性空也不是说的状态,而是状态的特点。
本无的空就是来自我前面说的真如的巴利文。阿含经中的空,就来自第一义空经。
f*******e
发帖数: 5594
3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本着学习的心问一个
就是我上面说的,阿含经里的第一义空经啊。
f*******e
发帖数: 5594
3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本着学习的心问一个
那个经的名字就叫第一义“空”经,没有一个来处,不就是空吗?
如来藏的问题,上面和POORMS讨论的,大乘里认为对五蕴的正确认识,即真如、空性等
,就是涅磐。这个是与阿含经不一样的。
f*******e
发帖数: 5594
3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本着学习的心问一个
出离只是一种从否定的角度说的,并不是说有一个另外一个五蕴或其它什么,从这个出
离到那个。所以,是超越。
阿含经中反复强调的五蕴是无我,是苦,是空,而涅磐是对五蕴的出离,对空的出离。
空性与五蕴的相对性,我前面的第一义空经中已经说了。
a***n
发帖数: 1993
3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本着学习的心问一个
大乘讲 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
f*******e
发帖数: 5594
35
我的理解,第一义空经就明确说明是无因。五蕴生时无有来处,灭时无有去处。
所谓不生不灭、与说生生灭灭只不过强调的两个侧面而已。
c***h
发帖数: 2262
36

有同感
大致是 “阿罗汉死后一无所有” 或还有什么
这是 断见常见 也就是带有”我”的见解
有 : 之前的是”自”, 之后的是 “他” (或者这里说是”自”也行)
哪个”自”、”他” 跑去哪里,哪个”自”、”他”一无所有
的观念
都是”我”的观念
所以 不能如上这么说
只能说 无我
无我,要如何说阿罗汉呢?
只能说 之前是苦 现在是苦 之后苦已止息
舍利弗要确认焰摩迦比丘最后最后是了解”苦圣谛”的
了解苦圣谛(包含”无我”)之后,就没有其它问题。
在解释第一义空的时候,佛陀说
“有业报而无作者”
没有”我”那样的作者只是因缘生而生,因缘灭而灭
非常佩服焰摩迦比丘,这么一说他就明白,
资质之高,令人佩服。
我听了一百次也不了解,就算了解也只是理解,不是真的了解。
而焰摩迦比丘是得”法眼净”,是真的见法。
x*********o
发帖数: 208
37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密宗断惑论》密宗的功德
索达吉堪布
佛在显宗第二转法轮中着重宣说诸法的般若空性,在显宗第三转法轮中宣说了空性基础
上的光明,但是多采取隐含、譬喻的方式。密乘的见解是在综合了显宗的第二、三转法
轮的基础上,进而以直接、详细、广大的方式把诸法实相和盘托出,并且在具体修行上
增加了显宗中所不具的许多方便。《三相灯火续》总结密宗的特点云:“一义亦不昧,
不难方便多,是为利根故,极胜密咒乘。”又据《诸天积聚续》中说,五浊越炽盛,时
代越趋末法,无上密法的加持就越强烈。噶托度达仁波切云:“五浊黑暗越深之时,莲
师加持之月越明。”众多的续部、论部与诸多大德的教言都曾宣说,末法时期,众生烦
恼炽盛时,其余八乘(外三乘:声闻、缘觉、菩萨乘;内三乘:事部、行部、瑜伽部;
以及密三乘中的玛哈约嘎与阿努约嘎)已无力调伏,唯有九乘之巅无上密法大圆满才能
调伏。如法王仁波切的《忠言心之明点》中说,在五浊黑暗极为深重的末法时代,前八
乘犹如星光,很难遣除众生的烦恼,而大圆满则如丽日中天,最善对治众生烦恼。我们
通过自己的修行实践也可了知,当烦恼生起时,其他许多对治法不能直接断除,而以密
法的最深窍诀,不须勤作,直观心的本性,一切烦恼顷刻消... 阅读全帖
f*******e
发帖数: 5594
3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空"和"断见"有什么区别呢?
佛陀说的第一义空经,“眼生时无有来处。灭时无有去处。”你如何理解?
另外,你觉得钱是如何生出来的?
f*******e
发帖数: 5594
3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空"和"断见"有什么区别呢?
佛陀说的第一义空经,就是说的没有一个第一因。这正是佛法与外道的不同。

虛空
f*******e
发帖数: 5594
4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空"和"断见"有什么区别呢?
不错,世间无始轮回的无始是说的没有一个起始的第一因,这个是从时间的整体上来说
的,在时间的长河中没有一个起始,那其实是一个圆。另一方面,第一义空经是说的一
个瞬间,也没有第一因。不管是时间的长(久远的过去),或短(现在的每一个瞬间)
,五蕴的相续都是没有一个第一因的。这就是佛法的前后一致之处。任何希望找到这个
第一因的想法或做法都是不符合佛法原义的。

說.
时来
是阿
f*******e
发帖数: 5594
4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空"和"断见"有什么区别呢?
你这段说的比较清楚,我大致了解了你的观点。我也说一下我的看法。
根, 尘, 相触生识,说的不错。前五识的尘都是色法,根都是名法。名色缘识,识缘名
色,所以,有了根尘,当然就会有识。并且,识是与名色同时产生的,没有识,也就没
有名色,没有名色也同样没有识,这就是三芦相依的道理。最后一识是意识,是意根与
法尘接触而生起的,虽然法尘不是直接的色法,但也是色法的规律,是以色法为基础的
,是构架在色法之上的。而意根则是构架在名法的基础之上的。那么归根结底,还是名
色缘识,识缘名色。
所以,识是缘起的,是由名色缘起的。当有名色的时候,那个识就已经存在了。
但这里要明确一点,就是缘起法说的是五蕴相续的规律,但不是说五蕴相续必须有一个
另外的推动力,或者由另一个什么变化而来。这就是第一义空经。名、色、识生时无有
来处,灭时无有去处。从五蕴的角度来说,不是无生,而是有生有灭,这包括五蕴当中
的任何东西。
如果从五蕴的反(负)面来说,说生时无有来处,灭时无有去处,把其中的来处、去处
看作是空的话,也可以说五蕴从空处生,并寂灭于空,那么这个空就可以看作是不生不
灭的一个法体。

定.
f*******e
发帖数: 5594
42
有参照就是相对的,怎么可能绝对呢?我的佛法模型的建立,是在认同佛法的一些基本
规则之上的,比如缘起、第一义空等。
举个简单的例子吧,我们说姚明长的很高,这个高是相对大多数人来说的,是相对的。
如果只有他一个人,就没有高低可言。
d**********6
发帖数: 237
43
法身是无我的,隔壁那个帖子说“圣谛第一义:廓然无圣" 就是说法身的境界,跳入跳
出的是中阴身吧? 是佛性产生的,但因为执着有个身体,才产生了中阴身
x*********o
发帖数: 208
44
索达吉堪布

问(6):在佛教的八正道中,是以正见为首,这也说明了正见在修行中的重要性。佛
教各宗派的修行都有各自的指导正见:如声闻乘的无常见和无我见;唯识宗的唯识见;
中观宗的性空见。密宗的修行有独立的体系和不共的修法,那么在知见上,是否也有着
大乘显教之外的不共正见呢?或者说,密宗的不共正见是什么?如果是以显教为同一正
见,又如何在修行上体现它的不共之处?
答:一般说来,八正道中的所谓正见并非指的是我们在修行前期所应具足的正见。前行
时必须具有正见,但这正见却非与八正道中的正见属同一范畴。三十七道品与五道之间
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小资粮道、中资粮道、大资粮道分别对应四念住、四正断、四
神足;暖位、顶位等加行道则与五根、五力相对应;见道则与七觉支相对应;修道才对
应着八正道。因此,具足八正道中的正见至少应是初地以上菩萨才能具有的功德。对位
登一地以上的菩萨而言,正见在修行中所起的作用,显密的看法并无多少差别。
佛教中的声闻乘、唯识宗、中观宗以及密宗,在各自的见解上确实有很大不同,正因为
见解不同,故各宗派在修行的具体方法上才呈现出千差万别的特征。对密宗来说,它不
仅非常强调,... 阅读全帖
G**W
发帖数: 1865
4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圣谛第一义
不住于明白又是指什麼不住明白 ?
就是那個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那個心,
『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因為不住声、香、味、触、法, 所以不在声、香、味、触、法中起見聞覺知.
所以不明白六塵境界, 所以没有认识不认识之别.
《维摩詰经》「不会是菩提,诸入不会故』
什麼是诸入 ? 就是六入.
这个用教証去理解不困难,
六个妄心,眼,耳鼻,舌,身,意
均是根,尘相触而生其心,
例如眼根触色尘而生眼识.
而只有一个心不是根尘合和而生,
那就是如来藏心,
本来而有, 不假缘生
禪宗証悟的标地
无始时来界,一切法等依
如来藏心

我们
a*****y
发帖数: 33185
4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圣谛第一义
真能码字
W**N
发帖数: 1037
47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修佛论道学儒]禅踪佛影
◎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现世为人师,来生作佛祖者。其人彻悟禅宗,明心见性。
又复深入经藏,备知如来权实法门。而于诸法之中,又复唯以信愿念佛一法,以为自利
利他通途正行。观经上品上生,读诵大乘,解第一义者,即此是也。其人有大智慧,有
大辩才。邪魔外道,闻名丧胆。如虎之戴角,威猛无俦。有来学者,随机说法。应以禅
净双修接者,则以禅净双修接之。应以专修净土接者,则以专修净土接之。无论上中下
根,无一不被其泽,岂非人天导师乎。至临命终时,蒙佛接引,往生上品。一弹指顷,
华开见佛,证无生忍。最下即证圆教初住,亦有顿超诸位,至等觉者。圆教初住,即能
现身百界作佛。何况此后,位位倍胜,直至第四十一等觉位乎。故曰:来生作佛祖也。
(正)同上
http://www.buddhism.com.cn/ygfs/cczl/ygfswc/wcjhl/ygjhx7.htm
W**N
发帖数: 1037
4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修佛论道学儒]禅踪佛影
◎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现世为人师,来生作佛祖者。其人彻悟禅宗,明心见性。
又复深入经藏,备知如来权实法门。而于诸法之中,又复唯以信愿念佛一法,以为自利
利他通途正行。观经上品上生,读诵大乘,解第一义者,即此是也。其人有大智慧,有
大辩才。邪魔外道,闻名丧胆。如虎之戴角,威猛无俦。有来学者,随机说法。应以禅
净双修接者,则以禅净双修接之。应以专修净土接者,则以专修净土接之。无论上中下
根,无一不被其泽,岂非人天导师乎。至临命终时,蒙佛接引,往生上品。一弹指顷,
华开见佛,证无生忍。最下即证圆教初住,亦有顿超诸位,至等觉者。圆教初住,即能
现身百界作佛。何况此后,位位倍胜,直至第四十一等觉位乎。故曰:来生作佛祖也。
(正)同上
http://www.buddhism.com.cn/ygfs/cczl/ygfswc/wcjhl/ygjhx7.htm
l**o
发帖数: 491
4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浅谈《西游记》的佛法真意
浅谈《西游记》的佛法真意
在 “ 四大名著 ” 中《西游记》看起来似乎显得情节单一,思想内涵不够;其实并非
如此,《西游记》隐示了很深的佛法真意。
首先,从整部作品来说,借唐三藏西天取经的故事说明了大乘佛法才是究竟成佛之道。
唐僧原来自己修的是小乘佛法,由于不能成就无上菩提,所以观世音菩萨就化身为一个
老和尚指点唐僧去西方拜见佛祖,求取大乘经典。显然整部《西游记》隐示的是大乘佛
法是究竟之道。西天取经的路实际上也是唐僧师徒自度度人的修行之路,在这里最典型
的例子就是观世音菩萨教唐僧所念的《心经》,心经是大乘般若类经典的精华,每当遇
到艰难困苦时唐僧都是依靠《心经》来坚定自己的志向。
其次,从唐僧三个徒弟猪八戒、孙悟空、沙和尚来看,他们正代表了修行佛法所必须克
服的 “ 贪 ” 、 “ 嗔 ” 、 “ 痴 ” 三种业障。猪八戒代表贪欲重的众生,贪色
、贪财、贪名、贪吃、贪睡 ...... 所以给他取名八戒,意思是必须持戒。就戒律而言
,世尊宣扬佛法时根器高者能自觉履行戒律,但随着学佛人根器日益低下,不能根据具
体情况来处理自身行为,反而因学佛而起烦恼,于是世尊施设各种具体戒律。唐僧西天
... 阅读全帖
f*******e
发帖数: 5594
5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什么是人性?
在原始佛法里,并没有过分的强调这个“空”,唯一明确的说法就是第一义空经,“眼
生时无有来处。灭时无有去处”,这是为了解释缘起法前后异阴相续的道理的。
而在道法中,则比较强调这个“空”,道德经中多有关于“无”的字句,比如“无名天
地之始”,“圣人处无为之事”,“为无为,则无不治”。大乘佛法中的“空”与道法
的“无”是非常类似的。
首页 上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页 末页 (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