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topics

全部话题 - 话题: 编修
首页 上页 1 2 3 4 5 6 7 8 下页 末页 (共8页)
M******8
发帖数: 10589
1
来自主题: ChinaNews版 - 莫言:虚伪的教育
http://my.cnd.org/modules/wfsection/article.php?articleid=34320

不久前,由北京的几家报刊牵头,发起了一场对现行语文教育的声讨。说“声讨”似乎
激烈了点,那就改成“讨论”吧。这场讨论,激起了很大的反响。很多可以说是义愤填
膺的文章纷纷见诸报端,而且,据说这些文章已经引起了有关部门的注意。
我是一个没有受过完整的学校教育的人。“文化大革命”时,因为家庭出身中农,也由
于我敢于跟那些当了红卫兵头子的老师对抗,所以,小学还没毕业就被赶出了校门。后
来到了部队,发表了一些文学作品后,才考进一所部队艺术院校学习。我没有进过一天
中学课堂,对现在的中学语文教育,基本上不了解。我有一个正在读中学的女儿,她经
常来问我一些语文方面的问题。她可能以为当了作家的父亲解答几个中学语文方面的问
题不成问题,但面对着她的问题,我从来没给过她一个肯定的回答。我总是含含糊糊地
谈谈我的看法,然后要她去问老师并且一定要以老师的说法为准。我的不自信是因为我
没按部就班地念中学,骨子里深藏着自卑。但读了那些受过完整教育、甚至正在教语文
的人写的文章,才知道... 阅读全帖
d******i
发帖数: 3957
2
来自主题: ChinaNews版 - 中国社会危机的根源在那里?
中国应从法国大革命中吸取什么教训?(二)
一本探究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著作《旧制度与大革命》,在中国已成为最畅销的
作品。尤其在知识界引起广泛关注,致使市面上几次脱销。高层领导如中共政治局常委
王岐山为什么力荐此书呢?因为,当前中国与大革命前的法国都处于最繁荣的时期,警
示当前中国社会的处境与法国大革命前期有相似性。
在中国的崛起中,研究法国大革命并吸取其教训,可以避免走入误区或陷入很多的
陷阱,有利于形成共识。共识越强烈,改革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这里,也对中国改革
路在何方?中国社会危机的根源在那里?如何克服改革理论滞后实践?改革如何不折腾
?改革为什么要走中国特色的道路?等等问题,提出个人看法,请大家多多指教。
有感二:中国社会危机的根源在那里?
《旧制度与大革命》一书表达这样信息,为什么“对于一个坏政府来说,最危险的
时刻通常就是它开始改革的时刻”,如何解释“改革带来繁荣,反而加速了大革命的到
来”?托克维尔的解答是:旧制度下中央政府的改革带来了境遇的普遍改善,正是这改
善吊起了人民的胃口,民众开始认识到进一步的改善不但是可能的,而且是应该的,是
人民的“天赋权... 阅读全帖
e***t
发帖数: 687
3
阳光、沙滩、海水、欢笑。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在游泳、潜水、垂钓或者发呆,尽情享
受着这里独特的海岛资源带给他们的愉悦与闲适。
走出景区,是另一番景象。穿过珊瑚礁石垒成的渔村,路过停泊着几艘小渔船的渔
港,一直走到西岛最南边的牛头岭,面朝着更深更远的大海,只有轻柔的海浪拍击声和
风的呼啸,被三亚湾从北面环抱的这个岛屿似乎仍停留在未开发前的状态。
几年前,西岛并不呈现这样的和谐。有关人士将西岛现在较为有序的现状部分归功
于三亚市是我省唯一的全国第二批海岛管理试点地区,通过尝试一些新的制度和做法部
分协调了开发和保护的关系。
其实,这只是我国在海岛保护立法的漫长探索中的一个节点。
今天,探索即将达至一个新起点。在刚刚结束的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
上,《海岛保护法(草案)》首次提请审议。经过中央和地方长期不懈地双重努力,海岛
的保护和开发终于有望由一部国家级大法予以规范。
存在与消亡:51个岛屿何处去?
促成《海岛保护法(草案)》编修完成,提请审议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于海岛的随意性
开发利用活动越来越频繁,导致海岛生态恶化,特别是无居民海岛的数量在不断减少。
据媒体报道,与上世纪90年代相比
l**a
发帖数: 1964
4
居然拿俺的偶像张太岳跟这些渣滓比较,我气愤啊
5岁入学,7岁能通六经大义,12岁考中了秀才,13岁时就参加了乡试,写了一篇非常漂
亮的文章,只因湖广巡抚顾辚有意让张居正多磨练几年,才未中举。16岁中了举人,23
岁进士,由编修官至侍讲学士令翰林事。
i***s
发帖数: 39120
5
古老历史文献《尚书》是中国历代统治者治理国家的“政治课本”和理论依据。然而,两千多年来,中国学术界一直对传世古文《尚书》存在真伪之争。
在清华大学入藏的一批战国竹简中,专家们看到了失传多年《尚书》的真正原貌,现今传世两千多年的古文《尚书》确系“伪书”。
据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刘国忠教授介绍,《尚书》相传为孔子编定,孔子晚年集中精力整理古代典籍,将上古时期的尧舜一直到春秋时期的秦穆公时期的各种重要文献资料汇集在一起,经过认真编选,挑选出100篇,这就是《尚书》的由来。相传孔子编成《尚书》后,曾把它用作教育学生的教材。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颁布《挟书令》,禁止民间收藏图书,凡是民间收藏的《诗》《书》及诸子百家的著作,全都要送交官府,集中烧毁。秦代的焚书给《尚书》的流传带来毁灭性打击,原有的《尚书》抄本几乎全部被焚毁。汉代重新重视儒学,由秦博士伏生口授、用汉代通行文字隶书写的《尚书》,共28篇,被称为今文《尚书》。
西汉时期,相传鲁恭王在拆除孔子故宅一段墙壁时,发现了另一部《尚书》,是用先秦六国时的字体书写的,人们称之为古文《尚书》。古文《尚书》经过孔子后人孔安国的整理,篇目比今文《... 阅读全帖
c***s
发帖数: 70028
6
资料来源:《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贰)研读札记
儒家经典文献——《尚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史书,而对《尚书》现存版本《古文尚书》的真伪一直存在争议。在清华大学收藏的一批“清华简”中,专家们通过研究失传多年的《尚书》原貌发现,传世两千多年的古文《尚书》是“伪书”。
昨日,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刘国忠教授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清华简”给古文《尚书》真伪之争一个明确的结论。但网友质疑“伪书”之说早有定论,作为证据的“清华简”来历不明,有出版炒作之嫌。
争议史
古文《尚书》真伪无实证
刘国忠教授告诉记者,《尚书》相传为孔子编定,孔子晚年集中精力整理古代典籍,将上古时期的尧舜一直到春秋时期的秦穆公时期的各种重要文献资料汇集在一起,经过认真编选,挑选出100篇,按时代先后,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个部分,这就是《尚书》的由来,相传孔子编成《尚书》后,曾把它用作教育学生的教材。“现在流传的《尚书》分为古文《尚书》和今文《尚书》。”
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把《尚书》列为禁书,规定民间所藏的《尚书》均需烧毁,原有的《尚书》抄本几乎全部被焚毁,这也给《尚书》带来了“灭顶之灾”。... 阅读全帖
c***s
发帖数: 70028
7
冯道历五代十帝,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十朝元老”。常听戏的人,说某人资格老,便称他为“三朝元老”,冯道则三倍超越之外再加一朝,他历经桀燕皇帝刘守光、后唐庄宗李存勖、后唐明宗李嗣源、后唐闵帝李从原、后唐末帝李从珂、后晋高祖石敬瑭、后晋出帝石重贵、辽太宗耶律德光、后汉高祖刘知远、后周太祖郭威十朝,基本上在每朝都受重用,是名副其实的“官场不倒翁”。
中国历史上有三个大乱时代:春秋战国时期、两晋南北朝时期、五代十国时期。那时候,真是“你方唱罢我登场”,中华大地,五十六个民族的精英们个个粉墨登场,乱世中不知出了多少位智者,多少位英雄。冯道,便是见证五代史的唯一奇人。有人称他是“十朝元老”,官场上的不倒翁;有人说他软脊梁,中国历史上最臭名昭著的“汉奸”;有人说他颇懂“无为”之道,上善若水,悟出了官场上的老子之道;有人说他政绩空空,无所建树,占着茅坑不拉屎;还有人说他个人修为了得,是大至大圣的完人;更有人说他体察民情,也算个仁人君子……
冯道有六奇:
一奇历五代十帝,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十朝元老”。常听戏的人,说某人资格老,便称他为“三朝元老”,冯道则三倍超越之外再加一朝,他历经桀燕皇帝刘守光、后唐庄宗李... 阅读全帖
o***s
发帖数: 42149
8
看看你的姓氏排第几?
说起百家姓,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赵钱孙李,周吴郑王……”但日前,根据公安部姓氏统计的一个最新百家姓排名已经出炉,排名在前的姓氏为“李王张刘,陈杨赵黄……”其中,超过1000万人的姓氏有22个。不少网友疑惑,原来排名第一的姓氏,为什么从“赵”姓一下变成了“李”姓?
“李王张”排名前三当仁不让
在新出炉的百家姓里,“李王张”排名前三。很多读者都表示了认同,“有句俗话是‘张三李四王二麻子’,讲的就是这三个姓比较常见。把你身边的朋友盘一下,肯定有这三个姓氏的人。”IT公司的刘先生表示。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的副研究员袁义达根据国家统计局第三次人口普查的抽样结果研究发现,全国最大的三个姓氏是李、王、张,分别占总人口的7.9%、7.4%和7.1%。三大姓氏的总人口达到2.7亿,为世界上最大的三个同姓人群。袁义达是根据国家统计局第三次人口普查的抽样资料,依据各地人口的比例等距离抽样,严格按照统计学原理获得这一全国性姓氏数据的。不仅如此,当代中国的100个常见姓氏集中了全国人口的87%。其中,占全国人口1%以上的姓氏有19个,分别为李、王、张、刘、陈、杨、赵、黄、周、... 阅读全帖
c***s
发帖数: 70028
9
昨日,南国书香节,书迷们在保安人墙外围观作家莫言。 南都记者林宏贤冯宙锋摄
昨日,2013南国书香节在琶洲展馆正式开展。昨日最强台风“尤特”带来的强降雨还未远离广州,但丝毫没降低市民逛书展的热情,早上9点不到就有市民陆续进入展区看书参观。
昨日,琶洲会场举行了近10场讲座和读者见面会。不过昨日最受年轻人欢迎的讲座,莫过于作家苏芩的读者见面会了。昨日,苏芩带着首发新书《世上没有人比你更重要》来到广州,这本书不谈职场只谈感情,融入古典名著《红楼梦》的人物,并结合现代心理学,吸引了非常多年轻人前来。意外的是,到场的男性读者比女性读者多。
电子网游区人气高
本届南国书香节上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电子阅读产品。很多孩子在用展馆内的电脑、IPA D看书,但一旁的妈妈们却在不停催促孩子去一旁的纸质书区挑选自己喜欢的书。
今年新增设的数字出版网游动漫馆在现场也掀起一阵旋风。展区内,各大参展商都使出浑身解数吸引参观者的目光,这边是动漫角色真人秀,那边是幸运大抽奖赠送桌游玩具,此次网游罕见地作为一种文化登陆书展,受到了市民欢迎。
香港馆参展书由知名文化人士遴选
昨日,首次入驻书香节的香港馆举行了个小型的揭幕酒... 阅读全帖
c***s
发帖数: 70028
10
申维辰从政履历
1975年后,申维辰仕途起步,曾在当地体委、共青团系统任职,并于1989年任山西省体委主任、党组书记。1994年他担任山西晋中地委副书记,此后先后履职晋中行署专员、晋中地委书记、晋中市委书记、山西省委宣传部部长。
2006年1月,申维辰任山西省委常委、太原市委书记,直至2010年9月调任中宣部副部长,2013年4月从中宣部副部长岗位调任中国科协任党组书记,两个月后当选中国科协副主席,主持中国科协常务工作,后任中国科协常务副主席、党组书记、书记处第一书记。
4月17日,新华社报道,中央组织部有关负责人证实,中央已决定免去申维辰的领导职务。
申维辰被查处前并无明显征兆, 4月9日他还出席江西省科协第七次代表大会并发表讲话,中科协网站在4月10日还曾经刊登他在密云调研的消息。4月12日,他从南昌返回北京,一下飞机就被中纪委带走。太原当地人士透露,申维辰落马,主要是他2006年至2010年任太原市委书记期间涉嫌贪腐,在地产项目上或存利益输送等问题。
4月12日下午,飞机平稳降落到首都机场,一层淡灰色的雾霾笼罩着机场外的天空,从小雨淋漓、空气润肺的南昌飞到北京,不过才2个小时10... 阅读全帖
c***s
发帖数: 70028
11
“张国焘在加拿大多伦多一家养老院被活活冻死。”这是目前海内外最为流行的坊间故事,起源于张家友人蔡孟坚在台湾《传记文学》1980年发表的一段回忆录,真伪难辩,描述了与张公夫人杨子烈的越洋电话内容,时值张公去世的第二天。此后,可见的文字还有国内记者赴加采访,回国后报道的情节如出一辙。旅加华人桑宜川在2012年第5期《炎黄春秋》撰文《寻找张国焘墓地》指出,其实,张国焘去世后,张家后人销声匿迹已逾三十年,根本就不可能接待海内外访客。自国内记者的所谓报道始,后来的各种转述以此为本,大同小异,但价值取向完全一致,例如张国焘“被冻得瑟瑟发抖”,“他现在只有寒风中等死了”等等描述,加油添醋,极尽嘲弄与丑化,其实谁也没见过那情景。事实上,这是典型的历史误读。张国焘三个儿子皆有出息,入行专业人士,分别为加拿大医生,工程师和大学教师,安居乐业,属于幸福的中产阶级家庭,其时还受到与中国修好的加拿大特鲁多总理特别关照,颐养天年,何来忧患?张国焘晚年的全家福老照片,西装革履,旗袍加身,祖孙三代个个喜气洋洋,就是见证,何来死于贫病交困之说?桑宜川在《炎黄春秋》发表的文章是删减本,本文为全本,摘自桑宜川,原题为《寻找... 阅读全帖
k***g
发帖数: 7244
12
呵呵,也跟灌一把:)
先说说内阁和军机处,其实简单得比较权力大小挺困难的,清朝的军机处的权力基本上比
较稳定,但是明朝内阁的权力则时涨时落,因此只能分时期比较。先大致说说明朝内阁的
变化。
明太祖废中书省和丞相,设春夏秋冬四辅官,位在左右都督之下,尚书之上,但是不管政
本,权力并不大。后洪武十五年废辅官,仿宋制设华盖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等大学
士数人,官秩仅五品,为皇帝侍从顾问,无所掌印信,在翰林院履任支俸,此即内阁之滥
觞。此时,内阁的权力并不大。
明成祖即位,简翰林院编修、检讨等官,入文渊阁当直,参预机密重务。因文渊阁地处内
廷,阁臣又常侍皇帝於殿阁之下,故称内阁。其时,专理诏册和制诰,不置官属,不得专
制诸司,诸司章奏亦不通过内阁,一切章疏批答皆出自皇帝。比起太祖时,内阁的地位有
所提升,但是此时应该还不及清朝的军机处权重,军机处除了掌书谕旨外还有其他很多的
权力,譬如参赞军国机务,参赞重要政务及刑狱等,下面再介绍。
洪熙时,内阁权力渐重,可以条对皇帝提出的议题,大学士加官至师、保及尚书、侍郎。
自后,多以尚书、侍郎授殿阁大学士,六部也逐渐要禀受内阁奉旨而后施行。宣德和正统
t****u
发帖数: 8614
13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太祖时的梁效
是不是相当于翰林院。
梁效成员,就是翰林院编修,庶吉士。
t****u
发帖数: 8614
14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太祖时的梁效

翰林院的编修庶吉士,不就是干这个活的嘛。
文章写得好,简在帝心后,外放个知府道台(地委书记),还不是分分钟的事情。
小谢迟群,不是太祖还简拔为尚书侍郎。
J******y
发帖数: 1442
15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前清仁宗的祈雨故事
嘉庆四年正月,太上皇崩。帝始亲政。大学士和珅及尚书福长安皆获罪下狱。和珅赐死
于狱,福长安论斩。诏示中外,宣布“咸与维新”,“下诏求直言”。上谕:“中外陈
奏直达朕前,不许副封关会军机处。”追赠纠劾和珅家臣刘全之御史曹锡宝。召乾隆晚
年抨击、揭露腐败而获罪的尹壮图来京候旨擢用。
翰林院编修洪亮吉上书《乞假将归留别成亲王极言时政启》,书达成亲王,以上闻,上
怒其语戆,落职下廷臣会鞫,面谕勿加刑,亮吉感泣引罪,拟大辟,免死遣戍伊犁。
嘉庆五年,京师旱,上祷雨未应。
下罪己诏,曰:“罪亮吉后,言事者日少。即有,亦论官吏常事,於君德民隐休戚相关
之实,绝无言者。岂非因亮吉获罪,钳口不复敢言?朕不闻过,下情复壅,为害甚钜。
亮吉所论,实足启沃朕心,故铭诸座右,时常观览,勤政远佞,警省朕躬。今特宣示亮
吉原书,使内外诸臣,知朕非拒谏饰非之主,实为可与言之君。诸臣遇可与言之君而不
与言,负朕求治苦心。”即传谕伊犁将军,释亮吉回籍。
诏下而雨,御制诗纪事,注谓:“本日亲书谕旨,夜子时甘霖大沛。天鉴捷於呼吸,益
可感畏。”
据《清史稿》 仁宗本紀和列传一百四十三。
d****z
发帖数: 9503
16
清史稿后妃列传
显祖宣皇后,喜塔腊氏,都督阿古女。
。。。。
宣统皇后,郭博勒氏,总管内务府大臣荣源女。
家谱中的妇女肯定是不写夫姓的。家谱家谱,夫姓已经很清楚了,不必写。我家的族谱
上写我的名
字,并列上我老婆的姓名,从没有把我的姓冠于前方的。先祖也都是这样的。另外看清
朝修的孔氏家

http://www.jiapu.com/jiapu/preview/bid/4167/p/Ni5qcGc%3D/name/%E5%AD%94%
E5%AD%90%E4%B8%96%E5%AE%B6%E8%B0%B1/page/6
都是“配某氏”,从来没有配“孔某氏”的说法。80年代以后很多人搞的家谱瞎胡闹,
才会在家谱中居
然出现x门x氏的说法。
再看圣旨
http://blog.chinaunix.net/u/1031/showart_85711.html
“爾髙氏乃户部福建清吏司主事苗胙土之生母”。此人姓苗,但是母亲姓高,圣旨中称
高氏,而非苗高
氏。“翰林院编修何瑭妻周氏”。此人姓何,妻姓周。“爾山西太原府岢嵐州知州王作
朋之母劉氏”,此
人姓王,母亲姓刘。
f****r
发帖数: 5118
17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范仲淹的美国梦
那也是翰林院的编修,虽然钱少,也是政府养着。
而且官二代考不上的也照样没戏,这能在乡下调戏MM
S*******C
发帖数: 7325
18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合集] 前清仁宗的祈雨故事
☆─────────────────────────────────────☆
Jaylucky (Jaylucky) 于 (Tue Mar 30 19:10:39 2010, 美东) 提到:
嘉庆四年正月,太上皇崩。帝始亲政。大学士和珅及尚书福长安皆获罪下狱。和珅赐死
于狱,福长安论斩。诏示中外,宣布“咸与维新”,“下诏求直言”。上谕:“中外陈
奏直达朕前,不许副封关会军机处。”追赠纠劾和珅家臣刘全之御史曹锡宝。召乾隆晚
年抨击、揭露腐败而获罪的尹壮图来京候旨擢用。
翰林院编修洪亮吉上书《乞假将归留别成亲王极言时政启》,书达成亲王,以上闻,上
怒其语戆,落职下廷臣会鞫,面谕勿加刑,亮吉感泣引罪,拟大辟,免死遣戍伊犁。
嘉庆五年,京师旱,上祷雨未应。
下罪己诏,曰:“罪亮吉后,言事者日少。即有,亦论官吏常事,於君德民隐休戚相关
之实,绝无言者。岂非因亮吉获罪,钳口不复敢言?朕不闻过,下情复壅,为害甚钜。
亮吉所论,实足启沃朕心,故铭诸座右,时常观览,勤政远佞,警省朕躬。今特宣示亮
吉原书,使内外诸臣,知朕非拒谏饰非之主,实为可与言之君。诸臣遇可与言之君而不
与言,负朕求治苦心... 阅读全帖
q*d
发帖数: 22178
19
【 以下文字转载自 ChinaNews 讨论区 】
发信人: qed (弦月弯刀), 信区: ChinaNews
标 题: 张献忠宝藏300年未发现 诸多传说扑朔迷离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hu Dec 30 03:22:46 2010, 美东)
诸多传说扑朔迷离 “江口沉银”最为可信
寻找张献忠宝藏三百年
张建斌(国家清史纂修领导小组办公室)
“石牛对石鼓,银子万万五。有人识得破,买尽成都府。”这首古老歌谣,因被认
定为破解大西王张献忠藏宝之地的“密咒”,在成都流传了300多年。
1646年,张献忠身亡后,他所聚敛的巨额财宝便不知去向,甚至没人说得清这笔财
宝究竟是真有其事,还是一个巨大的谎言。但在这数百年间,围绕它的猜测和寻找从未
停止过。在传说中,张献忠将劫来的金银财宝藏在成都附近某处,以石牛和石鼓作为暗
记。
2010年11月底,距四川彭山县城仅两三公里的江口采沙场传出消息:有人在附近江
中挖出一只重12斤的黄金盘。这个意外的发现,让传说中的张献忠巨额财宝再露端倪。
劫掠全川之财
张献忠生于1606年(明万历三十四年),延安人。据《明史》记载,他身材魁梧,脸
形稍... 阅读全帖
a*****y
发帖数: 33185
20
商君法圣:毛泽东是兴法批儒的代表人物! 作者:[商君法圣] 来源:[乌有之乡]
浏览:[372] 2010-12-09
写在前面
在当代中国,某些文化复古主义者正摆出一副“回归传统”“热爱传统”的“慈爱”面
目,准备以儒家思想作为中华文化的唯一代表事物,正准备将一个人尊崇孔子与否,作
为评判他是否尊崇和支持中华文化的唯一判断标准,按照这一标准,否定孔子和儒家,
就成为了彻底否定中华文化的所谓不可辨驳的“罪证”,否定儒家就成了彻底抛弃中华
文化不再成中国人了!然而儒家文化并不能够代替整个中华文化,整个中华文化也绝对
不仅仅是儒家文化!与儒家观点相异的先秦诸子百家,哪一家不是中华文化?法家思想
不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吗?毛泽东没有继承法家,没有赞美法家文明吗?既然毛
泽东继承了法家,又怎么能够被指责成是“发动文化大革命意图彻底否定和灭绝中华文
化”呢?毛泽东继承了法家文明,又怎么不能够说成是继承了中华文化呢?法家与儒家
在中国古代社会的思想斗争上的你死我活的斗... 阅读全帖
p*****y
发帖数: 1049
21
这也反映了中国人不善于订立制度。西洋人比较懒,定了一个阳历以后几千年都不用变
一次。中国人每
年都得编修历法。奇怪的是中国,朝鲜现在的历法究竟谁编?为什么两国会用同一部历
法?

阴历
d*****0
发帖数: 68029
22
【男】 各位观众,晚上好。今天是光绪二十五年十月初六,西历1900年11月6号,距太
后大寿还有5天。这次节目的主要内容有:
【女】 《太后懿旨选》出版发行。
【男】 全国各地官员、百姓继续深入学习、落实太后“圆明园讲话”精神,以“
讲话”精神指导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
【女】 久经考验的大清皇室忠诚战士、大清人民的优秀儿子张文襄公之洞逝世。

【男】 皇帝陛下接受新任三国公使递交的国书。
【女】 长篇通讯《人民的好公仆——常贝勒》。
【男】 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发言人就日本海军在东海阻拦我北洋水师正常航行一事
发表谈话。
【女】 全国农村稳定工作会议在京召开。
【男】 朝鲜、越南、南掌领导人电贺太后诞辰。
下面请看详细内容。

【女】 由翰林院编辑、龙兴书局出版的《太后懿旨选》,今天起在全国各地发行
。这本书收录了太后近年来的诏书共75篇。其中有部分篇目是以前未公开发布的。该书
全面阐述了我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发展规律,为我朝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
。(切换画面)礼部侍郎李鸿藻出席了发行仪式... 阅读全帖
W**o
发帖数: 428
23
西方的历史我完全不知道。欧自小看的中国历史,似乎经不起推敲。这不是简单的历史
虚无主义。
从马迁的史记起,偶就怀疑这种传记体的史书是8g或者小说。要抽开孔二的阶级局限性
和个人倾向假定他秉笔直书的话,春秋我们可以相信。而史记呢,司马迁不仅写了项羽
和虞姬在帐子里唱歌,连歌词都写了,连项羽的心理神态都知道,这不符合常识,这不
就是今天所说的8g么,当然马前的文学能力是强的。因为传记比编年好读的多,后代也
就沿袭了马迁的写法。
这结果是什么,历代修史的根据自己需要任意编修,唐太宗干预修史后,就更加没有
credit。比较代表性的,像旧唐史当时就不容于其世,光看元史,肯定会对元代有偏颇
看法,明史现在看也根本靠不住,清史稿呢,不说了。
现代研究者往往借助野史民间著作,似乎兼听则明了,但先不管野史资料的可信度有多
大,(urban legend 总是appealling的),这些作者本人的局限性也没法估计.
还有我国对数字和精确性不很重视的传统,现代学者往往从书里找数据建模行,但古人
用万亿兆基本都是根据音调的,那个和谐用那个,史书里也不免,清一著名小学家已经
对此有论著。(刘师培清儒得失论里... 阅读全帖
W******r
发帖数: 87
24
钱穆先生说:满清政权是“部族政权”[1],满清贵族入据中原后,为保障满洲主体统治,奉行“首崇满洲”政策,给予旗人以诸多法定特权,在制度上保证全体旗人在长达二百六十多年时间里,享受着高于国内其他民族的待遇,正如蔡元培先生所言:“满人这个名词,是代表特权的记号 ”[2]。
一、旗人制度性特权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一)、政治方面
“……清代政治,和中国传统政治不同,因它背后有一批特别拥护皇帝的,这便是皇帝的同部族,就是满洲人。照理皇帝是一国元首,他该获到全国民众之拥护,不该在全国民众里另有一批专门拥护此政权的。这样的政权,便是私政权,基础便不稳固。清代政权,始终要袒护满洲人,须满洲人在后拥护,才能控制牢固,这便是这一政权之私心”[3]。基于这种“私心”,满清统治者在政治上给予满人以远高于汉人的特权。
1、入仕条件
清代汉人入仕基本要通过科举考试,这种作法本无可非议,但与之相反的是,清代满人入仕,则无此限制,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如学校、荐举、议叙、捐纳、世袭、荫子、翻译科举等等,不一而足。清末朱彭寿说:清代“二百余年来,旗人由科举入仕而为一、二品... 阅读全帖
S*******C
发帖数: 7325
25
☆─────────────────────────────────────☆
Satine (瓜呆小贼) 于 (Sun Oct 3 14:31:59 2010, 美东) 提到:
张夫人,王太太这种称谓不算
前两天有个老外说本来中国女人随夫姓的
文革给改了
我怎么不记得有
...
☆─────────────────────────────────────☆
StationCC (观澜) 于 (Sun Oct 3 14:44:57 2010, 美东) 提到:
张王氏?
杨杜致礼?

☆─────────────────────────────────────☆
Teller (yy) 于 (Sun Oct 3 15:03:15 2010, 美东) 提到:
这老外肯定有个台湾或者香港的朋友来着。
☆─────────────────────────────────────☆
jjjstc (买买提就是一个垃圾处理站) 于 (Sun Oct 3 15:32:44 2010, 美东) 提到:
非但没有随夫姓,而且头衔或者称谓前还是用自己娘家的姓... 阅读全帖
t******t
发帖数: 15246
26
宋越熙宁战争,是宋神宗熙宁年间发生在中国宋朝(北宋)和越南李朝之间的一场战争
。至今这场战争还没有准确的叫法。中国学者郭振铎、张笑梅所着的《越南通史》中,
称这场战争为"11世纪末中越之战"。也有单独称呼两场战役"邕州之战"、"富良江之战"
的。相对于980年宋朝第一次出兵交趾,在越南此役被称为"第二次抗宋战争"。关于这
场战争现在中越双方各执一词,无法判断究竟哪方最后取得胜利。

背景和起因

宋越战前关系与冲突

980年黎桓篡丁之时,北宋曾派军欲助丁氏母子,被黎桓打败。之后前黎朝和李朝
一直向北宋纳贡称臣。但边衅仍时有发生。

李朝(交趾)时,前几代君主均致力于开拓疆土,对占婆几次用兵,对宋朝领土也
屡有蚕食。1014年北宋钦州曾包庇越南逃犯,导致李公蕴引兵犯境。此后李公蕴及其继
任者屡有犯宋境,宋朝则鉴于北方有辽和西夏,一直对交趾没有采取什么措施。

侬智高举事之时,李太宗李佛玛曾向宋朝表示愿派2万兵马助宋,以便"欲因此乘势
以邀利"。宋朝廷本欲答应,但在狄青的反对下,宋朝最终没有让交趾出兵。而侬智高
山穷水... 阅读全帖
w****j
发帖数: 5581
27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我老也参合一下满清这个话题
袁枚是乖宝宝?LOL
他女弟子都敢收,乖个鬼啊。明朝的李贽也收女弟子,看看下场是个啥?
至于“总体数量之多,时间之长”,康熙也就是戴名世一大案吧?明史案那会儿他还没
亲政呢。雍正也就是是查案吕案。乾隆手里的案子多,据说有上百件,但多是小案子,
没前面那些案子牵涉大。要这么看,不如说乾隆个人喜好文字狱呢。况且,影响大的,
屈指可数。而且如我所述,有些案子文字是表现,后面是政治斗争,钳制言论并非初衷
。我看乾隆同时期的盗贼案怕是更多,但你不可以就此下结论说乾隆时期盗贼横行民不
聊生吧?后人出于反清的目的夸大文字狱的作用,也不可不查。其实,我觉得,限制文
人思想最厉害的,不是文字狱,也不是编修四库全书,而是科举制度。那个一下子天下
读书人,尽入统治者觳中。
另外,任何政权,涉及政治的言论都有限制,离主流言论距离太远都会有危险。要不你
不当乖宝宝,在美国公开发表颠覆美国宪法的言论试试看?
假借编书窜毁历史这狗屁事情,或有意,或无意,古今中外,何时无之?我这里只说文
字狱,你要是想讨论篡改历史,不妨单开一贴讨论么。
w****j
发帖数: 5581
28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略谈清代文字狱。
四库全书怎么比得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狠?说穿了还是武帝最威武:
丞相卫绾奏:“所举贤良,或治申、韩、苏、张之言乱国政者,请皆罢。”奏可。
一口气清除法家。然后还有老董的:“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
进。” 这些比文字狱编修四库全书厉害多了
元朝不让读书人做官?
w****j
发帖数: 5581
29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略谈清代文字狱。
袁枚敢收女弟子,反对乾隆的红人沈德潜的论点说:“孔子论诗可信者,‘兴观群怨’
也;不可信者,‘温柔敦厚’也”,也算不上是乖宝宝。他不过就是一个不涉政治等宏
大论题,喜欢搞搞小浪漫,说是帮闲,当然也无不可,不过人家就是这么一个喜欢追求
“性灵”的人,有点不合世事而已。他的话出于写给朋友翰林院编修程晋芳的信中,说
不上是是劝世,有体制外的劝世劝到体制内去的么?多半还是反映了心中所想。
“万马齐喑究可哀”出自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写于道光19年。而文字狱实际上在乾
隆晚年就平息了,嘉庆更是纠正了其父的一些案子。这两个时间段的环境已经是大不同
了。道光19年已经是鸦片战争的前夜,龚自珍自然觉得国家缺乏应对时局的人才,同时
对长期受到曹振庸这种多磕头少说话的庸官的压制这种自身经历有所感慨。两者说的不
是一回事,也难以一起比较。

型,上面那段话也可看作是劝人不要乱说乱动的劝世良言,有点像今天的“和zf做对是
没有好处的”。
何学以致用,明末清初更是各种思想风起云涌的时代,而经历过雍乾之后,乾嘉学派却
是以训诂考据为主,不问世事只致经典,除了戴震个别另类,多是些寻章摘句之辈。过
去一般认为这是文字... 阅读全帖
w****j
发帖数: 5581
30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略谈清代文字狱。
你还是没明白我的意思。满清文字狱不能一概论之。康庸两朝除明史案和吕留良案外,
多是朝内的政治斗争,和文化圈子距离稍远。大家激烈批评的文字狱其实集中在乾隆手
里面的案子。这些文字狱其实本质上都是争夺文化上的话语权的斗争。而这个斗争的最
重要的事件是编修四库全书和查禁禁书。而这一系列事件的起因有是带有极大偶然性的
伪奏稿案。而且,文字狱在其间不过是表象和推动的手段。所以对文字狱如此强调我觉
得第一有失焦点,第二过高估计文字狱的影响力。所以我才主张,对文字狱要进行案例
分析。不研究细节就统而言之文字狱如何如何是我非常反对的。比如主流学者戴逸在讨
论文字狱的时候,连查嗣庭案的起因都搞错了,这样子怎么能对文字狱有一个准确的评
价呢?这么解释你可满意?
另外,宋的文字狱不酷烈。明初又如何?拍皇帝马屁都要按格式写。太祖手里面的人命
不要太多吧。其他朝代,秦汉如何?倒是没什么典型的文字狱,问题是学者都圈养了。
那个文化控制的程度,可不是清能比的。
题外话,字贯案根本不是荒谬。如果非要用两个字来形容的话,我选冷酷。这个案子根
本就是借题发挥。

比起满清也至少是差不多了。所以可以拉出来给满清辩护。所以很... 阅读全帖
s********n
发帖数: 26222
31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总调度长安路生:安姓的起源
一、姓氏源流
安(ān)姓源出有三:
1、出自姬姓,为黄帝之孙安的后代,以国名为氏。据《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
,黄帝有子昌意,昌意次子名安,住在遥远的西方,曾经自立为“安息国”,成为自行
为政的国家,长时间跟中原没有关连,其子孙以国为姓,称为安氏。一直到汉朝时,才
重归中原,我国开始有了“安”这个姓氏。
2、出自以国名为氏。唐代有“昭武九姓”之一,以其原“安国”国名首字为氏。
3、出自他姓或赐姓安氏
① 据《魏书·官氏志》所载(下同),北魏时有鲜卑安迟氏改为安姓者。
② 唐时安禄山由康姓改为安姓。
③ 明朝时有元人孟格、达色等被赐姓安。
④ 唐时有回鹘人、奚人,明、清彝族沙骂氏、村密氏、吉巴氏及其它少数民族中
安佳氏、阿尔丹氏、德力根氏、安帐氏等众多别姓改为安姓者。
★★得姓始祖:安清。黄帝有子昌意,昌意次子名安,远古时被封于西戎,后建立安息
国(古安息国,在中原的西方,距离长安一万多里,汉书称其为西域大国)。汉武帝时
,派使者到安息国,始有往来。东汉桓帝建和二年(公元148年),安息国太子清,字
世高,其父驾崩后,不愿... 阅读全帖
w********9
发帖数: 8613
32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江南后来状元多的问题。
刚查到这个。族群、政治或地域人脉的影响就非常明显而且有依据。
“随着战争的平息和军功的减少,众多的满族旗人家族开始参加科举考试,科举功名成
为其入仕的主要途径,如嵩申家族。《清代科举家族》通过对八旗科举家族的履历和其
他史料的分析,考证了江苏、浙江省的进士人数所占比例由清初约35%下降到了清末的
约15%,这主要是因为八旗科举家族在清末的崛起对汉族科举家族形成了冲击。朝廷重
用满族科举家族的倾向也在逐步加强,满族军机大臣中科举出身者不少,如雍正时期的
大学士鄂尔泰、乾隆帝重用的大学士阿桂皆为举人出身,而嘉庆帝时的军机大臣那彦成
,道光帝时的耆英、穆彰阿皆为进士出身。”
http://tangsong.blog.hexun.com/16377378_d.html
评张杰《清代科举家族》
陈小锦
2007-05-17 20:05:41
《清代科举家族》,张杰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科举是一个争议性很强的话题,涉及面非常广,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方方
面面。自近代学者涉足这一研究领域以来,已有一个多世纪。科举家族研究在上世纪80
年代后有所突破,高质量的论著主要在明清科举望族... 阅读全帖
a**e
发帖数: 8800
33
一、引言
金庸,本名查良墉,浙江海宁人,顺治时著名的文字狱(明史案)的告密者就是其祖上
查继佐。当时无辜屈死者无数,老查踏着别人的鲜血爬了上去,得到了满族统治者的宠
信。查家此后一门竟出了七个进士和五位翰林,这在满人排汉的风气下,是汉人门庭根
本无法做到地,所以虽然金先生死活不承认自己是旗人,可辩护却总是显得那样苍白无
力。
二、《明史》案的告密者查继佐
查继佐又名查伊璜,“伊璜”应该是其族谱名。他是金庸的一个本家,也是清朝
最大的几场文字狱之一----《明史》案的告密者。此案最终有七十二人被处死,其中十
八人被凌迟,数百人充军,之后江南人人自危,文坛、史坛都陷入死水一潭的局面。究
其根源,金庸的祖上查继佐做为首告,为了一己之私,把原本未必会兴起大祸的一次史
书编写推动成了一幕惨剧,终致血染江南。
据印鸾章的《清鉴》记载:“此案诛死者七十余人,名列参校者皆死,刻工及鬻
书者同日刑。惟海宁查继佐、仁和陆圻,当狱初起,先首告,谓(庄)廷鑨慕其名,列
之参校中,得脱罪。”
《明史》案主要由两人告发,杭州举人查继佐是首告,归安本地知县吴之荣后来
再次告发。如果起初查继佐不告发,吴之荣也未... 阅读全帖
b****r
发帖数: 2555
34
☆─────────────────────────────────────☆
aple (凸-_-凸) 于 (Thu Aug 18 01:47:56 2011, 美东) 提到:
一、引言
金庸,本名查良墉,浙江海宁人,顺治时著名的文字狱(明史案)的告密者就是其祖上
查继佐。当时无辜屈死者无数,老查踏着别人的鲜血爬了上去,得到了满族统治者的宠
信。查家此后一门竟出了七个进士和五位翰林,这在满人排汉的风气下,是汉人门庭根
本无法做到地,所以虽然金先生死活不承认自己是旗人,可辩护却总是显得那样苍白无
力。
二、《明史》案的告密者查继佐
查继佐又名查伊璜,“伊璜”应该是其族谱名。他是金庸的一个本家,也是清朝
最大的几场文字狱之一----《明史》案的告密者。此案最终有七十二人被处死,其中十
八人被凌迟,数百人充军,之后江南人人自危,文坛、史坛都陷入死水一潭的局面。究
其根源,金庸的祖上查继佐做为首告,为了一己之私,把原本未必会兴起大祸的一次史
书编写推动成了一幕惨剧,终致血染江南。
据印鸾章的《清鉴》记载:“此案诛死者七十余人,名列参校者皆死,刻工及鬻
书者同日刑。惟海宁查继佐... 阅读全帖
a*********3
发帖数: 660
35
李清云,传说中他在世256年岁(传说来源:“易俊杰”湖南省邵阳教育学院中文教研
室主任、副教授、科普作家)是清末民国初年的中医中药学者,也是世界上著名的长寿
老人,但无确切史料考证。在他100岁时(1777年)曾因在中医中药方面的杰出成就,
而获政府的特别奖励。在他200的时候,仍常去大学讲学。这期间他曾接受过许多西方
学者的来访。李清云一生娶过24个妻子,子孙满堂,180位后人。
李清云[1],又名李庆远(1677-1933年),传说中他在世256年岁(传说来源:易俊杰[
2] 湖南省邵阳教育学院中文教研室主任、副教授、科普作家)是清末民国初年的中医
中药学者,也是世界上著名的长寿老人,但无确切史料考证。在他100岁时(1777年)
曾因在中医中药方面的杰出成就,而获政府的特别奖励。在他200的时候,仍常去大学
讲学。这期间他曾接受过许多西方学者的来访。李清云一生娶过24个妻子,子孙满堂,
180位后人。当时的纽约时报与时代杂志都做了报道。按照这个年代推算,他应该生于
清康熙16年(1677年),先后历经了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
绪、宣统九代至民国,在世256岁... 阅读全帖
b****r
发帖数: 2555
36
☆─────────────────────────────────────☆
aquarius923 (aquarius0205) 于 (Mon Sep 26 18:13:04 2011, 美东) 提到:
李清云,传说中他在世256年岁(传说来源:“易俊杰”湖南省邵阳教育学院中文教研
室主任、副教授、科普作家)是清末民国初年的中医中药学者,也是世界上著名的长寿
老人,但无确切史料考证。在他100岁时(1777年)曾因在中医中药方面的杰出成就,
而获政府的特别奖励。在他200的时候,仍常去大学讲学。这期间他曾接受过许多西方
学者的来访。李清云一生娶过24个妻子,子孙满堂,180位后人。
李清云[1],又名李庆远(1677-1933年),传说中他在世256年岁(传说来源:易俊杰[
2] 湖南省邵阳教育学院中文教研室主任、副教授、科普作家)是清末民国初年的中医
中药学者,也是世界上著名的长寿老人,但无确切史料考证。在他100岁时(1777年)
曾因在中医中药方面的杰出成就,而获政府的特别奖励。在他200的时候,仍常去大学
讲学。这期间他曾接受过许多西方学者的来访。李清云一生娶过2... 阅读全帖
t******o
发帖数: 2792
37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雍正到底是不是篡位?
这是抠字眼了,一般说白帝托孤,所以一看白帝我就想到托孤,隆的原话是“白帝受命
”。
康熙病危的时候,如果年长皇子能在身旁静候,其他皇子在屋外,这么大的阵仗显然是
有准备的。这么些皇子能叫来,几个重臣还找不出来?冯还说什么凌晨2、3点不方便,
干脆直接说怕打扰臣僚休息好了。
“另外“白帝城受命之日,即死期将至之时”这种不吉之言,显然有责任过于重大,知
道的秘密太多的暗示。”
这是先有了立场,然后找证据的结果。其他的解释也行的通吧?未必是暗示知道的秘密
太多。
你要说没有暗示是你的事,强求不了,原来没有立场的人看到这句话是否觉得有如此
暗示的可能就不是你我所能知道了。不管怎么样,隆本人清楚的把顾命和死亡联系在一
起,这总是毫无疑问的吧?请问这个可不可以当作疑点?
你前面提到过德妃去世的流言,我就以为当时就有这种流言了,这个我的确不知道雍
正篡位的流言最开始是什么时候流传的。
最后,冯的反对派们并没有一口咬定雍正篡位,说篡位的证据不足这个我早就说了,
但质疑雍正得位不正是另一回事,就拿编修圣祖实录来说,怎么个“体无完肤”了?

?
s**********e
发帖数: 2888
38
看看下面明朝的描写,这在宋朝,绝对是不可想象的。
皇权制度下的明朝刑法很残酷,归纳起来可分三类:一是廷杖,二是酷刑与杀戮,三是
诏狱。并且它们又相互连带缠绕的。例如许多朝臣官员被廷杖以后往往又下诏狱,而在
锒铛入诏狱以后又大部分遭受酷刑甚至惨害。
这里叙述一下明代的血肉横飞的惩罚“廷杖”——它起源以及明朝历史上两次空
前绝后的有名“廷杖”。所谓“廷杖”,当然是文雅的说法,说白了,就是皇帝在朝廷
之上,叫手下的锦衣校尉们拿(乱棍、皮鞭)打自己厌烦的朝臣官员。无论多大朝臣官
员,只要触犯皇帝,惹他不高兴,皇帝一动了怒气,就光焰逼人、一声令下,立刻就给
拖出去一番棍打,打完了一丢人完事,如果打死了是活该。
明朝的 “廷杖”惩罚,开始于明太祖朱元璋。朱元璋做了皇帝以后,多猜忌、
唯恐朝臣官员对他不忠实,便用这“廷杖”来威吓镇压、羞辱朝臣。希望他们一个个俯
首帖耳如犬马牛羊,百依百顺、满足他、让他放心。
明太祖朱元璋(年号洪武)第一次“廷杖”惩罚,在洪武八年(1375)。茹太素原
是明朝皇帝朱元璋手下的刑部主事,此人生性正直爽快,即便对皇上朱元璋的过失、错
误,也... 阅读全帖
m**d
发帖数: 21441
39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ilitary 讨论区 】
发信人: bigjohn (科研穷三代,读博毁一生), 信区: Military
标 题: 传世两千多年古文《尚书》被证实确系伪书 sohu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Wed Jan 4 22:15:29 2012, 美东)
http://cul.sohu.com/20120105/n331228847.shtml
古老历史文献《尚书》是中国历代统治者治理国家的“政治课本”和理论依据。然而,
两千多年来,中国学术界一直对传世古文《尚书》存在真伪之争。
在清华大学入藏的一批战国竹简中,专家们看到了失传多年《尚书》的真正原貌,
现今传世两千多年的古文《尚书》确系“伪书”。
据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刘国忠教授介绍,《尚书》相传为孔子编定,
孔子晚年集中精力整理古代典籍,将上古时期的尧舜一直到春秋时期的秦穆公时期的各
种重要文献资料汇集在一起,经过认真编选,挑选出100篇,这就是《尚书》的由来。
相传孔子编成《尚书》后,曾把它用作教育学生的教材。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颁布《挟书令》,禁止民间收藏图书,凡是民间收藏的《诗》
《书》... 阅读全帖
h*********i
发帖数: 2605
40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ilitary 讨论区 】
发信人: bigjohn (科研穷三代,读博毁一生), 信区: Military
标 题: 传世两千多年古文《尚书》被证实确系伪书 sohu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Wed Jan 4 22:15:29 2012, 美东)
http://cul.sohu.com/20120105/n331228847.shtml
古老历史文献《尚书》是中国历代统治者治理国家的“政治课本”和理论依据。然而,
两千多年来,中国学术界一直对传世古文《尚书》存在真伪之争。
在清华大学入藏的一批战国竹简中,专家们看到了失传多年《尚书》的真正原貌,
现今传世两千多年的古文《尚书》确系“伪书”。
据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刘国忠教授介绍,《尚书》相传为孔子编定,
孔子晚年集中精力整理古代典籍,将上古时期的尧舜一直到春秋时期的秦穆公时期的各
种重要文献资料汇集在一起,经过认真编选,挑选出100篇,这就是《尚书》的由来。
相传孔子编成《尚书》后,曾把它用作教育学生的教材。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颁布《挟书令》,禁止民间收藏图书,凡是民间收藏的《诗》
《书》... 阅读全帖
l****w
发帖数: 515
41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转载 三个皇帝与两座皇宫
http://www.jllib.cn/ffy/2e2p.htm
原文链接里面还有很多图片
三个皇帝与两座皇宫
图/文:冯方宇
------------------------------------------------------------------------
----------------------------------------------------------------------------
-----------------------------
皇帝的返乡

公元1375年4月,一如既往的春意浓浓,47岁的朱元璋衣锦还乡,带着开国者无限
的自豪,朱元璋脸上春风得意。此次回乡,阵容庞大,仪仗齐全,俨然是真龙天子的威
仪。这是他征战多年,当上皇帝后的第一次反乡,次行的目的是祭扫父母的陵墓,还要
亲自视察中都皇宫的修建状况。
车驾进入洪武门,踏上洪武街,横穿云霁街,进入大明门,两旁的部府建筑仍在做
最后的紧张施工。穿过宽阔的凸字形广场,入承天门,正式进入紫禁城,再经端门,过
外金水桥,来到了午门前,朱... 阅读全帖
w****j
发帖数: 5581
42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文字狱是清代了不得的政策
这也过了吧。清代文字狱在一部分上是满清和反满之间斗争的结果。满清政权在手于是就粗暴了。康庸时期的文字狱大多是政治斗争,除了明史案和吕留良案。乾隆刚上台的时候还说不
搞文字狱,话音未落被伪奏稿案打脸,才拉开清代最密集的文字狱的时代。文字狱其实
和查察禁书和编修四库全书来比是小儿科,是这两件事的附属品。老是盯着文字狱,属
于丢了西瓜捡芝麻。
y*d
发帖数: 2226
43

不是,打从有古文尚书那一天起,就有人怀疑古文尚书
从来就没断过
因为尚书的真假一直存疑,而且其中内容晦涩难懂
所以在儒家经典里的地位比诗经更低
另外,中国古代有文字狱,但主要是对付攻击现政权的言论
批五经从来就不犯忌讳
孟子就讲过:尽信书,不如无书(这里的书就是说尚书)
孔子本人对于同时代批评他的人也都是很开放的态度
历史上第一个怀疑尚书的就是孔子本人
在孔子以前这些文章就已经广泛流传(如果确实是五帝所做,那就是已经流传2000年以上了)
孔子对其中很多也是怀疑的态度
所以才要重新编修尚书,删掉了很多他觉得不可靠的东西,比如周书
把一个什么经典供起来,不准批判,这个只在闪含三教里有过(犹太、基督、伊斯兰)
俄党不准批马列毛著作,也是从洋毛子那学来的
A****0
发帖数: 12393
44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谈谈感想吧
温体仁,字长卿,乌程人。万历二十六年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累官礼部侍郎。崇
祯初迁尚书,协理詹事府事。为人外谨而中猛鸷,机深刺骨。
崇祯元年冬,诏会推阁臣,体仁望轻,不与也。侍郎周延儒方以召对称旨,亦弗及
。体仁揣帝意必疑,遂上疏讦谦益关节受贿,神奸结党,不当与阁臣选。先是,天启二
年,谦益主试浙江,所取士钱千秋者,首场文用俚俗诗一句,分置七义结尾,盖奸人绐
为之。为给事中顾其仁所摘,谦益亦自发其事。法司戍千秋及奸人,夺谦益俸,案久定
矣。至是体仁复理其事,帝心动。次日,召对阁部科道诸臣于文华殿,命体仁、谦益皆
至。谦益不虞体仁之劾己也,辞颇屈,而体仁盛气诋谦益,言如涌泉,因进曰:“臣职
非言官不可言,会推不与,宜避嫌不言,但枚卜大典,宗社安危所系。谦益结党受贿,
举朝无一人敢言者,臣不忍见皇上孤立于上,是以不得不言。”帝久疑廷臣植党,闻体
仁言,辄称善。而执政皆言谦益无罪,吏科都给事中章允儒争尤力,且言:“体仁热中
觖望,如谦益当纠,何俟今日。”体仁曰:“前此,谦益皆闲曹,今者纠之,正为朝廷
慎用人耳。如允儒言,乃真党也。”帝怒,命礼部进千秋卷,阅意,责谦益,谦益引罪
。叹曰:“微... 阅读全帖
z****n
发帖数: 1933
45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史上唯一的“十朝元老”
中国历史上有三个大乱时代:春秋战国时期、两晋南北朝时期、五代十国时期。那时候
,真是“你方唱罢我登场”,中华大地,五十六个民族的精英们个个粉墨登场,乱世中
不知出了多少位智者,多少位英雄。冯道,便是见证五代史的唯一奇人。有人称他是“
十朝元老”,官场上的不倒翁;有人说他软脊梁,中国历史上最臭名昭著的“汉奸”;
有人说他颇懂“无为”之道,上善若水,悟出了官场上的老子之道;有人说他政绩空空
,无所建树,占着茅坑不拉屎;还有人说他个人修为了得,是大至大圣的完人;更有人
说他体察民情,也算个仁人君子……
冯道有六奇:
一奇历五代十帝,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十朝元老”。常听戏的人,说某人资格老,便称
他为“三朝元老”,冯道则三倍超越之外再加一朝,他历经桀燕皇帝刘守光、后唐庄宗
李存勖、后唐明宗李嗣源、后唐闵帝李从原、后唐末帝李从珂、后晋高祖石敬瑭、后晋
出帝石重贵、辽太宗耶律德光、后汉高祖刘知远、后周太祖郭威十朝,基本上在每朝都
受重用,是名副其实的“官场不倒翁”。
二奇总换“明主”,却不被人当做“汉奸”。冯道的脾气,现在看来有点象墙头上的草
,随风倒,谁硬,谁有势力,他就投奔谁,寡廉鲜耻、丧失气节... 阅读全帖
C*******r
发帖数: 10345
46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王八蛋,滚出去”
比院士差太远了。除了及第那三位直接是编修,后面考选的都是庶吉士,相当博后。考
不上庶吉士的,直接外放当官。
俺觉得秀才大致相当于大学毕业水平,举人硕士,进士博士。当然这里硕士博士一定要
是最有名几个大学。现在平顶山煤矿学院都能弄个挖煤博士,这种不算。
w****j
发帖数: 5581
47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扫盲贴-起居注
看到有同学想象一个王后后面跟着一个写起居录的太监这样的场景。知道起居录这个名
词想炫一下的心情可以理解,大家都想装有知识么,这是好事。不过么,装的同时得到
点真知识就更好了。首先,起居注(这才是正确的名称)记录的是皇帝的言行,别说王
后了,王也没这个待遇。这个怎么也得称帝才行。负责起居注的都是国家正式官员。比
如清代是有经筵日讲官,翰林来负责。这种事情是正经的政事,怎么能让太监来搞呢?
记录的也是皇帝私生活之外的言行。皇帝的私事,比如房事,在清代,是由内务府下的
敬事房记录存档。
偷点懶,抄点百度,想来扫盲应该够了。
直到晋朝时,开始设立起居令、起居郎、起居舍人等官员来编写起居注,其后一直到清
朝,各朝代都曾有起居注的撰写;但是,由于动乱与本身未成为一个持续性的制度,在
清朝以前的起居注,大部份均已不存。 在清朝,最早在清太宗和清世祖顺治年间即有
撰写,但断断续续,直到清圣祖时才开始设立起居注馆,由经筵日讲官来专职编修起居
注,其职位多由翰林院的官员兼任,起居注的制度,曾于康熙五十七年(1718),因为
党争而被清圣祖下令废止,但又于清世宗雍正元年(1723)开始恢复编撰,此后,此一
... 阅读全帖
w****j
发帖数: 5581
48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扫盲贴-起居注
清代由经筵日讲官来专职编修起居注。能给帝王讲课的一般是翰林了,学问不够肯定是
不行的。不过做官和做学问毕竟不是一回事,前途其实也不能全靠这个了。到后面,这
个衔就有点荣誉的意思,做具体事情的必然另有人辅助。这个名人么,比如三朝元老张
庭玉在乾隆朝官衔全称是经筵日讲官太保兼太子太保保和殿大学士议政大臣兼管吏部尚
书翰林院掌院学士世袭三等伯。
c*****1
发帖数: 3240
49
☆─────────────────────────────────────☆
hanjia (假期结束了) 于 (Thu May 17 12:17:10 2012, 美东) 提到:
前几天看到了义和团在北京,才知道我错了。
关于义和团那段,是从《1901》那本书里看来的,当了回恍然大悟党。
☆─────────────────────────────────────☆
GIML (24/7) 于 (Thu May 17 15:18:23 2012, 美东) 提到:
义和团怎么能和文革比

☆─────────────────────────────────────☆
ahgu (老狼) 于 (Thu May 17 17:39:55 2012, 美东) 提到:
呵呵, 這個有意思, 欺騙愚民手段比較接近。
愚民不想辦法去教育, 反而加以欺騙用之當炮灰。
☆─────────────────────────────────────☆
hanjia (假期结束了) 于 (Fri May 18 10:09:28 2012, 美东) 提到:
1900年6... 阅读全帖
s********n
发帖数: 1540
50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张宗禹传略
张宗禹,生卒年不详,安徽蒙城雉河集(今涡阳)人,别号“小阎王”,清末捻军首
领。
张宗禹约生于清朝嘉庆、道光年间,出身地主家庭。自幼闭门读书,成长后不赴科
举考试,绝意仕途,却“暗中联络贫苦,潜蓄实力”(王大球:《张宗禹传路》,《史
学工作通汛》1957年3期第13页。)。当时社会动荡不安,级阶矛盾激化,促使他走上抗
清斗争的道路,成为捻军的著名将领。
1853年(咸丰三年),在太平天国北伐军的影响下,规模巨大的捻军起义爆发了。张
宗禹毅然参加其战斗行列,隶于他族叔、著名首领张乐行麾下。1855年秋,各路捻军在
雉河集会盟,确立黄、白,黑、红、蓝五旗军制,张乐行被推为盟主,兼领黄旗,张宗
禹遂领镶黄旗。他以治军严整,临阵果断,“强忍敢战”,为部众所拥戴。
1856年,清兵一再袭占雉河集,张宗禹跟随张乐行率部撤离家乡南走。次年3月,
同太平军在霍丘、六安交界处会师。1860年2月,他同李大喜等率马步队3万多人,挺进
萧县境内,佯攻砀山,转而东趋徐州,经邳州南下,占领桃源(今泗阳南),直逼重镇清
江浦(今江苏清江市)。其时,河道总督庚长、漕运总督联英等正连日... 阅读全帖
首页 上页 1 2 3 4 5 6 7 8 下页 末页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