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帖数: 1 | 1 导读:
2016年的宏观调控与政策效果,大体可以用如下三句话概括:
楼市去库存,去出来个16城房市严政。
煤钢去产能,去出来个大宗价格疯飚。
金融去杠杆,去出来个债券市场狂泻。
贯穿一年的楼市大泡沫讨论,我们都反复听到不要重蹈“日本失去的20年”。。
站在2016年的尾巴上,泡沫已在,每一次去泡沫随之而来的都是一地鸡毛,无论去
年的股市、还是今年的债市、未来的楼市;金融市场没有温柔的去杠杆,快速和残酷地
去杠杆,2013年的钱荒&2015年的股灾,请韭菜们不要轻易忘记。
我们特选取长信基金高远的一篇文章,供大家参考
中国是否会发生类似日本的泡沫破灭?我们从日本经验归纳出地产泡沫崩溃前的几
个显著特征:1.低利率刺激和流动性泛滥催化地产泡沫 ;2.银行资金和表外融资巨量
进入房地产;3.居民加杠杆明显过快 ;4.泡沫膨胀过程中,企业深陷其中;5.房价只
涨不跌的心态已根深蒂固,上涨时的恐慌追涨易致暴涨;6.房价收入比严重偏离历史均
值。
在日本泡沫时期,日本商业银行有超过30%敞口在开发贷和个人住房贷款,带来了
巨大的风险。和日本相比,中国商业银行对房地产开发贷相对谨慎,长期处于6%的水... 阅读全帖 |
|
c***s 发帖数: 70028 | 2 张馨予微博截图
范冰冰李晨公开恋情后原本祝福声一片,可谁料张馨予好友爆出她和前男友李晨前年分手后已低调复合,原本李晨已准备钻戒求婚,最后被范冰冰插足。昨日晚间,李晨发表长文替范冰冰澄清“插足”的传闻,“我在知道张小姐出轨的那一刻,我和她就结束了。”现在,他表示:“我最大的回报就是遇到了冰冰。”
随后,张馨予发微博:缘起,缘灭,总无情,俱往矣!
“罗生门”时间线梳理
5月29日,范冰冰和李晨在微博中晒出两人合照并写明“我们”宣布两人恋情。张馨予在微博上第一时间表达了自己的心情和祝福,却遭到网友围攻。
5月30日,张馨予好友“米妮小甜心是我”在微博上为张馨予抱不平,并指张馨予和李晨直到去年10月依然在一起,李晨甚至都买了钻戒准备向张馨予求婚,最后惨被范冰冰插足,抢走爱郎。
5月31日,范冰冰李晨赴西藏参加活动,二人到达拉萨后再乘机赴阿里,在飞机上两人熟睡相互依偎,双手紧握,甜蜜羡煞旁人。范冰冰由于缺氧还戴上氧气面罩。
6月1日下午,李晨的好友、造型师张帅发文,称张馨予曾劈腿“霍先生”,当时李晨“还傻傻的去美国给她买房子。”更气愤表示“应该及时给你一巴掌!”
6月1日晚间,李晨发表长微博,首... 阅读全帖 |
|
e*********r 发帖数: 164 | 3 几缕秋风,窗外不知何时变了天气。落红如许,晚来寒霜,秋天依约而来,赶赴一
场时光的约定,不曾失约;只是不知应该赴约而来的人,是否会依约而至。一直以为,
爱情是一场约定,约定着天长地久,约定着白头到老。这一场约定尚未完成之前,你我
彼此珍惜,不离不弃。
这世间有太多无奈,不离不弃,又谈何容易?风花雪月,太多纠缠。不是你六根未
净,亦不是我尘缘未了,只是尘世有太多东西值得留恋。放不下的是执念,斩不断的是
情缘,多少恩怨,难以一笔勾销。行走在红尘盛世,谁能做到真正的一切随心。相爱太
难,眼下所拥有的一切,能给的温情,毫不吝啬;给不起陪伴,亦勿作过多责怪。
岁月总是如此匆忙,有些东西无法苛求。萍水相逢只需片刻,有的分离一别就是一
生。如果人生是一场戏,那就让它在落幕之前,演绎自己想要的结局。如果相爱是一个
赌局,那我宁愿输光所有赌注,换取一个长久;可是谁又能保证,你我不会倾家荡产,
输得一无所有?人生这场结局,只有自己才能把握。
人总喜欢追求圆满的结局,我亦不例外。一直以为,相爱的人就应该在一起,才能
得到幸福。后来才知道,相爱不在一起,是一种错,太爱,而走到一起,也是一种错。
大多数走到最后... 阅读全帖 |
|
c***h 发帖数: 2262 | 4 发信人: freeman08 (心树), 信区: Wisdom
标 题: Re: “佛教的核心是缘起”之谬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at Jul 1 13:13:00 2017, 美东)
这里要定义何谓”悟道”
发现缘起,也可称为悟道
或更进一步的发现缘灭?
或更进一大步,大大步,断尽贪爱?
或终极断无明?
经文这里只显示发现缘起后的发现缘灭
发现缘灭倒没那么难,刚开始时发现缘起特别难,凡事起头难
倒是要断缘起很难,很难很难,可以”一时”缘灭,要”断”很难
其实可以较容易发现一时缘起缘灭(也就是诸法(那种不洁净的”东西”、世间的)因缘
所生、因缘所灭),
可很难”断”
我相信凭佛陀,要发现一时缘灭,很容易
但要”断”,要花很久,也许好几天
佛陀只是在说发现缘起后的发现缘灭,没那么难
当然是要说这个灭那个灭,怎会说那个生这个生
转转相依,当然就辗转相成,也辗转相灭,这是很简单的,没有很复杂
识灭,就名色灭。同样名色灭,识就灭
这就是转转相灭
当发现缘灭,很自然就是这样
很多地方佛陀可能没说清楚,值得花心思推敲佛陀悟道过程,
但此处缘灭很简单,你可能用错力气了
当停在这里时候... 阅读全帖 |
|
w**d 发帖数: 1 | 5 “女人无所谓正派,只是因为背叛的筹码太低”!
有些事情不是你认为对自己有利,就可以翻来覆去地改变主意,反复食言;
对你不利了、自己情况好转了,就按照自己的解释,绝情绝户的!
你不见异思迁,怎会弃同学夫,走出十年围城,现在孤身呢?
你不频趟混水,怎会别人妻病子疏,今后无着呢?
你不是机关算尽太聪明吗,但今日还是要东藏西躲、灰头土脸?
你不爱慕虚荣,怎会今日忙于黄昏恋、要提早步入老龄化生活、被老牛吃了嫩草?
苍蝇不钉无缝的蛋,蚂蚁不钉无缝的砖!世间自有公理在,这辈子人民的眼睛都是雪亮
的!
都几十岁的人了,真的需拍拍自己的心,问别人如何待你的。
心本良言相劝,你“相煎何太急”呢!是理亏还是最毒妇人心!
今后无期盼。
一场欢喜忽悲辛;叹人世,终难定!
爱恨同根生,缘起又缘灭。
生死轮回、善恶因果,报应决定有。
也是善良苦命人。大家请勿对号入座,扰了身边人! |
|
a***n 发帖数: 1993 | 6 《生活中的缘起》
前言
佛说“缘起甚深”,正因其深奥,致使大部分的人无法洞悉因缘法则。二千五百多
年前佛陀对阿难的开示,至今依然真实如昔。佛教的核心──缘起,是如此难以理解,
因而成为人们严重误解与扭曲佛法的症结。本书中,佛使尊者将这些误解的根源挖掘出
来,并将其置于严谨的慧光下细察分析。这些根源虽可回溯到原始佛教时代,然而最早
的文献记载,却是在一千五百多年前觉音(Buddhaghosa)的论集中发现的。
许多上座部的正统教说,可说是建立在觉音解说的基础上,且把觉音对缘起的误解
当作标准,因此使真理变得混淆不清。简言之,觉音是从亘贯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世的
立场来解说缘起。过去世的无明与行(意志性的活动)引生现在世,在现在世中承受过
去所作所为的果报。这种过程决定了我们现世的烦恼(爱与取),且不断轮回而导致未
来世中的生与苦。佛使尊者仔细检查这种解说,并提出重大疑问:如果佛陀教导无我(
anatta),那么自一世转移到另一世的东西是什么?如果苦的因在某一世,而其果却在
另一世,那么我们要如何践行在此生此世即可获得利益的方法呢?
正确地了解缘起非常重要,它会使我们认识到“我”这个观念,是... 阅读全帖 |
|
发帖数: 1 | 7 释印顺在《般若经讲记》中说:“佛陀创觉了诸法实相,即缘起性空的中道。”1
然而,他所谓的“诸法实相”与“缘起性空的中道”却不是佛陀所开示的中道实相——
第八识真心如来藏;而是否定第七、第八识而说的无因唯缘之意识心中“缘起性空、一
切法空”的概念,本质即是无因论、断灭空的六识论恶邪见。但释印顺却又怕被说是断
灭见,因此就施设建立了“意识细心”及“灭相真如”,正是兼具了断常二见,完全落
在二边,哪里会有中道可说!
佛法所说真正的中道是指胜义谛的真实中道,也就是诸法实相—第八识真心如来藏
—之涅槃中道体性。譬如《央掘魔罗经》卷 4:
(佛告文殊师利:)“是故如来说一乘中道离于二边,我真实、佛真实、法真实、
僧真实,是故说中道名摩诃衍。”尔时,央掘魔罗白佛言:“世尊!众生不知中道,妄
想说余中道。”2
就如经中所开示的,此唯一佛乘的大乘中道才是真正的中道,但因甚深微妙故众生
难知难解,因此世尊虽然在初转法轮时即已为众生宣演此涅槃本际之中道实相,然二乘
人不知不解唯一佛乘的胜妙义理故,闻佛开示后就解读成二乘法修行事相上之中道。譬
如《中阿含经》卷 43〈根本分别品〉:
莫求欲乐极下贱业、... 阅读全帖 |
|
W*********E 发帖数: 197 | 8 真常唯心
唯识诸经所说之无我与我
佛讲了般若以后,有许多人因不瞭解而產生了评论,就有空有之諍,空有之諍只存在於
佛门内的凡夫之中。阿罗汉不会跟人家作空有之諍,因為阿罗汉证得涅槃以后,他有一
天起了一个念︰「那我入了涅槃以后,十八界统统灭尽了,是不是变成断灭?」他就去
问佛,佛说︰「不然!你入了涅槃以后,涅槃之中有本际常住不灭。」这个本际也就是
「识缘名色」的「识」,就是「名色缘识」的「识」,也就是入胎识。阿罗汉听到佛的
开示以后,就心安了,他想:「我捨身的时候,可以安心的入涅槃,因為我是虚妄的,
我灭了以后,我的本际不灭,所以涅槃不是断灭。」
只有凡夫不如实知涅槃--不知无餘涅槃之中有本际不灭,不如实知般若--不知般若是
在讲第八识非心心的体性,他们才会有空有之諍。因為这些凡夫有空有之諍,所以佛又
来一次三转法轮--讲唯识经典。唯识的经典可就多了,最有名的是《楞伽经、解深密经
》,以及《如来藏经、大乘同性经、无上依经、胜鬘经……》等等都是,乃至阿含经都
已曾说唯识之理。
关於三转法轮之唯识正理,分為两门来说︰在虚妄唯识门里面显说「无我」,在真实
唯识门,则显说无我性的「真我」。虚妄唯识... 阅读全帖 |
|
n********n 发帖数: 8336 | 9 随佛法师Bhikkhu Vūpasama著
选录自 《原始佛法与佛教之流变》© 2010
一、云何是生、灭法
生、灭法的说法,在佛教界是多数学人都听过的讲法,最让人耳熟能详的说法,是
记载在《大般涅盘经》1卷下的「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这是
释迦佛陀在入灭前,提醒弟子们的教导。
甚么是生、灭法?根据《相应阿含》的说法,色、受、想、行、识等五阴是生法、
灭法。见《相应阿含》256经:
「所谓明者是知,知者是名为明。又问:何所知?谓色生、灭法,色生、灭法如实
知;色无常,色无常如实知;色磨灭法,色磨灭法如实知。(受……;想……;行……
;)识生、灭法,识生、灭法如实知;识(无常),识无常如实知;识磨灭法,识磨灭
法如实知。」
除此以外,在《相应阿含》与《相应部》的说法中,色、受、想、行、识等五阴的
生法、灭法,也说是色、受、想、行、识等五阴的集法、灭法。见《相应阿含》103经
、《相应部》『蕴相应』89经:
《相应阿含》103经:「于五受阴,增进思惟,观察生、灭:此色,此色集,此色
灭;此受……。想……。行……。(此)识,此识集,此识灭。于五受阴如是观生、灭
... 阅读全帖 |
|
G**W 发帖数: 1865 | 10 什麼叫做『真常唯心』? 不用去佛學院上課,以下就是 :
真实唯识门--所显说无我性的「真我」
关于三转法轮之唯识正理,分为两门来说︰在虚妄唯识门里面显说「无我」,在真实唯
识门,则显说无我性的「真我」。虚妄唯识门显说「无我」就是处处告诉我们:众生的
五蕴、十二处、十八界要以什么为因?要以什么为缘?然后才能生出色受想行识,才有
众生的五蕴我,才有见闻觉知的「我」。「众生我」是由色法开始的,这个色法以如来
藏为因,以过去世意识意根所造作净染诸行所成的业种为缘,加上父母为缘、四大为缘
,所以生起我们的色身;有了色身以后,才有我们见闻觉知的心。这就已经是告诉我们
:我们人以为真实不坏的「我」,其实是假我,是由藏识因及种种缘而假合形成。虚妄
唯识门就是告诉我们:五蕴、十二处、十八界所假合而成的「我」是虚妄的,不是真实
不坏的,所以虚妄唯识门宣说一切法无我--当然包括众缘所假合而成的离念灵知心--都
是不具有真实不坏性的假我,不是常住不坏的真我。
真实唯识门则告诉我们:阿赖耶识不是真实「我」,因为阿赖耶识中含藏了许多导致有
情生死轮回的种子,使得有情落入分段和变易生死之中。由于阿赖耶识含藏了无明种... 阅读全帖 |
|
G**W 发帖数: 1865 | 11 關於『真常唯心』,到底是在說什麼 ?
以下From :蕭平實
真实唯识门--所显说无我性的「真我」
关于三转法轮之唯识正理,分为两门来说︰在虚妄唯识门里面显说「无我」,在真实唯
识门,则显说无我性的「真我」。
虚妄唯识门显说「无我」就是处处告诉我们:众生的五蕴、十二处、十八界要以什么为
因?要以什么为缘?然后才能生出色受想行识,才有众生的五蕴我,才有见闻觉知的「
我」。「众生我」是由色法开始的,这个色法以如来藏为因,以过去世意识意根所造作
净染诸行所成的业种为缘,加上父母为缘、四大为缘,所以生起我们的色身;有了色身
以后,才有我们见闻觉知的心。这就已经是告诉我们:我们人以为真实不坏的「我」,
其实是假我,是由藏识因及种种缘而假合形成。虚妄唯识门就是告诉我们:五蕴、十二
处、十八界所假合而成的「我」是虚妄的,不是真实不坏的,所以虚妄唯识门宣说一切
法无我--当然包括众缘所假合而成的离念灵知心--都是不具有真实不坏性的假我,不是
常住不坏的真我。
真实唯识门则告诉我们:阿赖耶识不是真实「我」,因为阿赖耶识中含藏了许多导致有
情生死轮回的种子,使得有情落入分段和变易生死之中。由于阿赖耶识含藏... 阅读全帖 |
|
G**W 发帖数: 1865 | 12 关于三转法轮之唯识正理,分为两门来说︰在虚妄唯识门里面显说「无我」,在真实唯
识门,则显说无我性的「真我」。
虚妄唯识门显说「无我」就是处处告诉我们:众生的五蕴、十二处、十八界要以什么为
因?要以什么为缘?然后才能生出色受想行识,才有众生的五蕴我,才有见闻觉知的「
我」。「众生我」是由色法开始的,这个色法以如来藏为因,以过去世意识意根所造作
净染诸行所成的业种为缘,加上父母为缘、四大为缘,所以生起我们的色身;有了色身
以后,才有我们见闻觉知的心。这就已经是告诉我们:我们人以为真实不坏的「我」,
其实是假我,是由藏识因及种种缘而假合形成。虚妄唯识门就是告诉我们:五蕴、十二
处、十八界所假合而成的「我」是虚妄的,不是真实不坏的,所以虚妄唯识门宣说一切
法无我--当然包括众缘所假合而成的离念灵知心--都是不具有真实不坏性的假我,不是
常住不坏的真我。
真实唯识门则告诉我们:阿赖耶识不是真实「我」,因为阿赖耶识中含藏了许多导致有
情生死轮回的种子,使得有情落入分段和变易生死之中。由于阿赖耶识含藏了无明种、
业力、烦恼种,令有情轮回生死,所以说阿赖耶识不是真实的「我」,说阿赖耶识非真
。然后在这... 阅读全帖 |
|
发帖数: 1 | 13 我们略说了佛法的两大甘露法门,也就是解脱道与佛菩提道,并且从各种不同的层
面,来说明佛法中的这两个主要道之间的差别法相。我们要接续上一个单元的主轴,也
就是要从另外一个层面,来说明佛菩提道函盖解脱道的道理所在,并且也要详细的来解
说这两个主要道修行的内涵和修学次第。
前面我们说过,二乘法是属于解脱道的修行,也就是经由断除我见和我执以后,烦
恼灭尽了而取证解脱果,从此不再受生于三界之中,因此而得以免除生死轮回之苦;而
大乘菩提的修行,则是从亲证第八识入手,然后依次第进修,圆满菩萨五十二阶位的修
证过程以后,得以成就究竟的佛道。然而在这当中,大乘菩萨同样是要断除烦恼障,要
修证解脱的法门;而二乘菩提的行者,虽然可以断尽烦恼取证解脱了,但是他们却不知
也不证大乘菩萨所亲证的实相心----如来藏,因此而说大乘菩提所修所行函盖解脱道。
也就是说,菩萨在解脱果方面如果无法圆满,当然也就无法成佛了。
接下来,我们想从两个层面来说明“佛菩提道函盖解脱道”的道理所在。第一个层
面,是从“佛菩提道之四圣谛函盖解脱道之四圣谛”这样的角度来作说明。
四圣谛是所有的佛子们所耳熟能详的法道,但是对于四圣谛... 阅读全帖 |
|
c***h 发帖数: 2262 | 14 发信人: neohorizon (horizon), 信区: Wisdom
标 题: Re: 五蕴皆空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at Dec 30 23:58:33 2017, 美东)
以下所说不一定对,仅供参考而已
其实佛陀在世时(依北传阿含经),最常说的是无常,不是”空”, ”空”是偶而提起。
“空”是大乘最初期的般若经特别强调的,后来竟变成大乘的的标志,
特别是汉传佛教说出家叫遁入空门
无常,应该是最基本的元素了,佛陀最强调的应该是无常,在阿含经中几乎处处提。
但这并不妨碍”空”是佛教正式的标志之一,只是现代人有点太过重视了。
要特别去了解”空”也很好,对解脱有帮助,不了解应该也没关系,用无常也可以打破
”我”,解脱
“无常”是打破”恒常”
“空”是打破”实在”
“空” =”我”、五取蕴的集灭无常 +
不实的观念
不知所来,不知所去,”我”、五取蕴、五蕴就像手掌相拍而产生声音,
并非有个”实体声音”原先藏在甚么地方(知所来),现在拿出来了,于是有声音
也并非有个”实体声音”被藏在甚么地方(知所去),于是声音消失
这... 阅读全帖 |
|
Y**u 发帖数: 5466 | 15 ☆─────────────────────────────────────☆
GWZW (GWZW) 于 (Thu Sep 13 15:19:20 2012, 美东) 提到:
大家參考參考 :
如来藏和阿含圣教一点不冲突,
『上座部《弥兰陀所问经》的说法 : 重生者是谁?
弥兰陀王:那先尊者,若说有情众生身坏命终后有轮回,那再生的是什么呢?
那先比丘:再生的是名色(眼, 耳, 鼻, 舌, 身五识和意识和色身)。
弥兰陀王:是现前的这具身心再生吗?
那先比丘:不是的。现前的身心有各种造作,而基于这些造作,另一具身心再生;但那
再生的身心却不是原先造作诸行的那具身心。
弥兰陀王:举例说说看吧!
那先比丘:好比一个人点火取暖,随后因故离去,火势蔓延开来,烧毁了附近的稻田。
农场主人报官,对他提出控诉。如果这个人辩称『庭上,我并未烧毁原告的稻田。我留
在现场的火与烧毁他稻田的火并不是同一把火。我是无罪的。』大王,您认为被告该不
该受惩罚?
弥兰陀王:他当然有罪,因为无论如何,后来的火是由先前的火生出来的。
那先比丘:大王,再生就与此相仿。现前的身心有所造作,基于这些造作,另一具身心... 阅读全帖 |
|
Y**u 发帖数: 144 | 16 慈诚罗珠堪布开示
一、精通十二缘起支的重要性
十二缘起支是佛教里一个重要的思想。十二缘起主要讲了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
中,欲界里的人或者其它胎生有情,经过前世来到现世再去往后世的三个过程是如何发
生的。也就是讲,我们来的时候是怎么来的,走的时候是怎么走的。
我们为什么要去了解“怎么来”“怎么走”呢?因为,十二缘起就如同不停转动着的车
轮,从不间断,我们虽然已经来了,但是将来还是会这样走的,走了以后还会重头再来
,在重新开始的时候,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有所准备。十二缘起支里所讲的内容是每个
人都必须面临的,当面临这些问题的时候,该如何去解决问题,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
题。十二缘起在《现观庄严论》里虽然是一个难题,但那些比较复杂的部分,我们在这
里暂且不谈,目前只讲一些必须学习的关键性问题。
刚才已经提到,十二缘起我们已经经历了成千上万次。虽然经历了成千上万次,但是在
这些过程当中,由于我们没有做任何准备,所以至今它仍然没有停止。没有停止的最主
要的原因就是,以前在经历十二缘起时,我们缺少了面对它的方法,以至于直到今天,
问题一直未能解决。如果今天再不准备解决这个问题,那么轮回的循环是... 阅读全帖 |
|
z*******a 发帖数: 57 | 17 索达吉堪布 著
我的佛教科学观
今天我坐在一个山清水秀的寂静神山的山谷中,详详细细地记录下田博士的学佛经历。
放眼望四周,我们藏地的这些清净山河虽没有现代化城市的高速公路、摩天大楼之类的
跨越时空的设备,但我们在这一片湛蓝的天空下却可以处处得闻三宝的法音。看看蓝天
下的金色庙宇,这种和谐的景观带给人们多少在现代化的城市生活中所很难感受到的宁
静啊。
在静谧的氛围中写下这段文字,不知在浑浊的大城市里读到它的读者会有什么样的感受?
说到田博士,我还是比较了解的。他的法名叫慧贤,出生于一九六八年。后考入南京大
学,并先后于该校获得理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现为某高校信息工程专业副教授。
我们曾多次交换过各自对佛法、科学的理解。每次与他交谈过后,我都在想,这么一个
非常有头脑的人研究佛法,可能许多没有头脑的人要感到大惑不解了吧。而对许多根本
不懂佛法却经常要装模作样地大肆妄加评论的人们,我只想劝他们比照一下田博士的学
佛经历,然后约束一下自己那张滔滔不绝的谤法的嘴!
坐在青青草地上,我用智慧的笔在大悲心铺就的白纸上,描画出了田博士的形象。
对我而言,佛教最打动我的一点便是对“缘起性空”这一宇... 阅读全帖 |
|
c***h 发帖数: 2262 | 18
我是认为
不是脱离五蕴(五取蕴),而是,它就是在说五取蕴(也就是贪爱的生生灭灭)
脱离五取蕴(被贪爱污染的身心(名色))
就可以观察到纯净的身心, 这是苦灭呀,苦灭当然可以观察到。
e.g. 初禅离五盖
也许有人说 离五盖,身心纯净空荡荡叫"空"
我觉得,不是。 "空"不是这样说
空 “眼生时无有来处。灭时无有去处。如是眼不实而生”
眼也好,眼看到色的贪爱也好,无所谓。 要观察它是缘起不实而生
(没有上一世对眼的贪爱,这一世也不会有眼)
(但是,佛法是现见,这一世当下可见,
你能观察到上一世对眼的贪爱,而这一世眼生吗? 不能
或是观察 眼球、眼神经,生,无有来处吗?
你能观察这一世眼球不见了,无有去处吗? 好像也没人这样观察。
我们只能观察这一世的眼作用,或眼看见色的贪爱)
也就是说,关于眼的作用、或眼的贪爱,是不实而生。
我认为,有两点要注意 (不一定正确 仅供参考)
1 这都是说缘起法,也就是内观时,观察缘起法。 这个基础来说”空”。
杂阿含在说六入处时,都说缘起法。
因此,主要还是说 眼看到色的贪爱,我想。
且
眼的生灭,依据二一一、三... 阅读全帖 |
|
c***h 发帖数: 2262 | 19
果了
再补充说明,再说详细一点 :
(以下我说的不一定对,仅供参考而已)
要断”我见结”,一般的印象要不就是很难,要不就是很容易
怎么说呢?
首先,一般人一开始把注意的焦点放在”我”,认为初果是要断”我”,这就很难了。
尤其一开始,居然就要断”我”,真是天方夜谭,只有上帝能做到。
佛陀也要先走过缘起法,对苦的形成与消除了解了,之后才能断”我”。
一般人一开始就要做最难的事,断”我”,顺序错了,乱了套,所以此生无望,可能要
等下辈子。
不不不
首先,要把注意力放在,我”见”,是”见”。
一步一步来,从简单的先来,要断我”见”,断”见”的迷惑,比较容易。
“见”,这样的观念、看法 : ”这个身心有个我们以为的”我”在主导运作着”
不是没有这个身心及其运作,而是”彻底了解”没有我们脑中认为的”我”在主导这个
身心及其运作
只是单纯了解有这么一回事,还没法断”我”喔
但是,这简单,太简单了吧
佛教徒每个人都知道这个身心的运作并非有个”我”在主导呀,阿猫阿狗都有这观念,
连外道都能朗朗上口
于是,又陷入”很容易”的陷阱。
不不不
接着要把注意力放在”断”
知道归知道,理解归理解,... 阅读全帖 |
|
Y**u 发帖数: 5466 | 20 阿姜达摩答罗
当人观到色蕴为感受的基础,
同时也观到色蕴和身体都是无常时,
将会看到感到也是无常。
延伸这种内观,
行者会了解,所有的蕴,
包括想、行、识,也都是无常的。
它们是无常、不满足、没有永恒的自我。
没有禅修就不会经验到三法印,
因为有黏着的缘故。
祇要消除黏着,
人就可以从自己身体内体证四圣谛。
问:请先解说佛教的基本教义?
答:佛陀教导通往究竟安乐及和平的正道。而从知苦的止息这条正道所采用,最简单最
直接的教导方
法就是正念禅。正念是所有正确修习的基石。
问:我们可否藉由读书及思考有关四圣谛和八正道来了解这条正道?
答:书籍与修习不同,它祇是指出利用佛陀四圣谛止息苦的可能性。知识的了解,来自
书籍和教学。
修习则不同,它就像实际在你身心这实验室内作实验。当一个人在师父指导下禅修,发
展完美正念和正定
时,他就完全了解自身的正道。这境界可经由持续警觉来达成。换句话说,每刻正念于
身体、感受、心和
心的对象的过程。这些就是四念处。
问:这种正念、内观禅修发展的结果为何?
答:修习正念是为了了解我们内在的法,如法修习,会引导我们放弃对感官对象的执取
,能停止苦流,
再生的轮回。... 阅读全帖 |
|
发帖数: 1 | 21 “上人”一词,通常是尊称等觉菩萨才用的,譬如《维摩诘经》卷二:“如是等十
方无量诸佛,是上人念时,即皆为来,广说诸佛秘要法藏……。”(CBETA, T14, no.
475, p. 548, b16-17),此段经文所说上人者,即是尊称维摩诘菩萨;看来证严法师
似以等觉菩萨自居,所以纵令信徒称之为上人而无拒受之意。但是在现前的理证与教证
上,都已证明证严法师只是尚未断除我见的凡夫,理由是:从声闻法的阿含解脱道来说
,她至今仍然主张“意识却是不灭的”,与世俗人一样落在意识心中,也与常见外道相
同而无异,具足凡夫本质;从菩萨法的佛菩提道来说,她至今仍不肯承认有如来藏,又
未曾证得如来藏,所以也是尚未进入第七住位的贤位菩萨。由这二个写在书中的证据来
看,她既未否定意识心,既不知意识心是常起常断的生灭性,不知意识心的自性是缘起
性空,所以显然未证能取、所取空,则是尚未圆满六住菩萨观行、乃至是尚未修习六住
般若空义的人;她又未证得禅定,显然也是尚未圆满五住证量的人,最多就只能说她是
四住位的菩萨了(虽然这样说有点儿高估了她),所以她至今仍然只是未断我见的凡夫
。以凡夫菩萨而接受等觉菩萨的... 阅读全帖 |
|
p*****n 发帖数: 1415 | 22
更正
这不是缘起 sorry
缘起是 例如 恰好读同所学校 恰好同班一起上课
更正
这不是缘灭 sorry
缘灭是 例如 毕业
无常指 缘起缘灭非我能掌控
缘起缘灭(无常)不断冲击自己
若无明(即不知縁起法则 将”我”套入)
自己不断的以五蕴之流转 爱取老病死 来接待缘起缘灭(无常)
若灭断无明(即知縁起法则 不将”我”套入)
自己虽以五蕴流转 不受贪嗔痴爱取老病死之威胁 |
|
d*********d 发帖数: 192 | 23 基于佛教哲学来审视爱因斯坦与玻尔的争论
崔维成 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无锡。
《中国社会科学学报》2008年10月23日
摘要:爱因斯坦和玻尔关于对量子力学现象的解释的争论是20世纪物理学界的一个重大
事件,尽管目前的量子力学基本上是采用了玻尔的所谓“哥本哈根解释”,但仍有不少
人对于他放弃微观世界的因果律而感到不满意。本文基于佛教哲学来重新审视爱因斯坦
与玻尔的争论,简要介绍了他们争论的过程和本质以及佛教哲学的基本概念,在此基础
上,用佛教哲学来重新解释量子力学的现象,并比较了它与爱因斯坦和玻尔的观点的差
别。同时,对当代多名顶级物理学家有关解释量子现象的哲学观点进行了剖析。通过这
一审视,本文作者认为,基于佛教哲学,我们完全可以在坚守因果律的前提下解释微观
世界的各种现象,同时,也发现了爱因斯坦、玻尔以及其他几名物理学家哲学观点中需
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的研究有可能对当今的前沿科学研究有重要的推动
作用。
关键词:佛教哲学、爱因斯坦、玻尔、量子力学、因果律、概率性、可知论、不可知论
1 引言
在20世纪物理学的发展中,爱因斯坦和玻尔是两位最伟大的科学巨匠,他们都创... 阅读全帖 |
|
c***h 发帖数: 2262 | 24
因如何产生果?
‘业’是如何作用的?
SeeU法友前面贴过南传更精细的解释,如下
不过,如果没有禅修实际观察到这种现象,
我相信还是模模糊糊看不懂,我也看不太懂。以下我说的不一定正确。
大抵上是,”业”又更细的分成 1 “思”(业的核心)、2善心与不善心
“思” 推动了整个后续行动,因为行动而产生果报。
你说 因要如何产生果? 这又回到”业”(“思”),因为”业”的作用。 伤脑筋。
要再细看……
整个说来,有因未必有果。要有缘,才会有果。
什么是”有缘”? 缘起法就是告诉你, 什么是”有缘”
-- 无明 行 识 ….爱取有 生老病死
“业”这看起来很像缘起法 无明缘“行”(身口意) ,那个”行”
(或者更核心的说 ”思” )
佛陀驳斥耆那教主尼干子(大雄),
佛陀说 “行”是以”意”为主角而发动,不是以”身”为主角而发动
这个”意”,看起来就是这里说的(”思”+善心不善心)。
不知对不对。可能要请教SeeU法友。
“因如何产生果” ?
亲自”见缘起”时,就知道。
四念处中,法念处会以四圣谛为所缘,也就是观察四圣谛,
其中,苦集,苦灭,可以观察缘起法,见缘起缘灭,苦与... 阅读全帖 |
|
c***h 发帖数: 2262 | 25
因如何产生果?
‘业’是如何作用的?
SeeU法友前面贴过南传更精细的解释,如下
不过,如果没有禅修实际观察到这种现象,
我相信还是模模糊糊看不懂,我也看不太懂。以下我说的不一定正确。
大抵上是,”业”又更细的分成 1 “思”(业的核心)、2善心与不善心
“思” 推动了整个后续行动,因为行动而产生果报。
你说 因要如何产生果? 这又回到”业”(“思”),因为”业”的作用。 伤脑筋。
要再细看……
整个说来,有因未必有果。要有缘,才会有果。
什么是”有缘”? 缘起法就是告诉你, 什么是”有缘”
-- 无明 行 识 ….爱取有 生老病死
“业”这看起来很像缘起法 无明缘“行”(身口意) ,那个”行”
(或者更核心的说 ”思” )
佛陀驳斥耆那教主尼干子(大雄),
佛陀说 “行”是以”意”为主角而发动,不是以”身”为主角而发动
这个”意”,看起来就是这里说的(”思”+善心不善心)。
不知对不对。可能要请教SeeU法友。
“因如何产生果” ?
亲自”见缘起”时,就知道。
四念处中,法念处会以四圣谛为所缘,也就是观察四圣谛,
其中,苦集,苦灭,可以观察缘起法,见缘起缘灭,苦与... 阅读全帖 |
|
d*********d 发帖数: 192 | 26 基于佛教哲学来审视爱因斯坦与玻尔的争论
崔维成 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无锡。
《中国社会科学学报》2008年10月23日
摘要:爱因斯坦和玻尔关于对量子力学现象的解释的争论是20世纪物理学界的一个重大
事件,尽管目前的量子力学基本上是采用了玻尔的所谓“哥本哈根解释”,但仍有不少
人对于他放弃微观世界的因果律而感到不满意。本文基于佛教哲学来重新审视爱因斯坦
与玻尔的争论,简要介绍了他们争论的过程和本质以及佛教哲学的基本概念,在此基础
上,用佛教哲学来重新解释量子力学的现象,并比较了它与爱因斯坦和玻尔的观点的差
别。同时,对当代多名顶级物理学家有关解释量子现象的哲学观点进行了剖析。通过这
一审视,本文作者认为,基于佛教哲学,我们完全可以在坚守因果律的前提下解释微观
世界的各种现象,同时,也发现了爱因斯坦、玻尔以及其他几名物理学家哲学观点中需
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的研究有可能对当今的前沿科学研究有重要的推动
作用。
关键词:佛教哲学、爱因斯坦、玻尔、量子力学、因果律、概率性、可知论、不可知论
1 引言
在20世纪物理学的发展中,爱因斯坦和玻尔是两位最伟大的科学巨匠,他们都创... 阅读全帖 |
|
d*********d 发帖数: 192 | 27 基于佛教哲学来审视爱因斯坦与玻尔的争论
崔维成 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无锡。
《中国社会科学学报》2008年10月23日
摘要:爱因斯坦和玻尔关于对量子力学现象的解释的争论是20世纪物理学界的一个重大
事件,尽管目前的量子力学基本上是采用了玻尔的所谓“哥本哈根解释”,但仍有不少
人对于他放弃微观世界的因果律而感到不满意。本文基于佛教哲学来重新审视爱因斯坦
与玻尔的争论,简要介绍了他们争论的过程和本质以及佛教哲学的基本概念,在此基础
上,用佛教哲学来重新解释量子力学的现象,并比较了它与爱因斯坦和玻尔的观点的差
别。同时,对当代多名顶级物理学家有关解释量子现象的哲学观点进行了剖析。通过这
一审视,本文作者认为,基于佛教哲学,我们完全可以在坚守因果律的前提下解释微观
世界的各种现象,同时,也发现了爱因斯坦、玻尔以及其他几名物理学家哲学观点中需
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的研究有可能对当今的前沿科学研究有重要的推动
作用。
关键词:佛教哲学、爱因斯坦、玻尔、量子力学、因果律、概率性、可知论、不可知论
1 引言
在20世纪物理学的发展中,爱因斯坦和玻尔是两位最伟大的科学巨匠,他们都创... 阅读全帖 |
|
发帖数: 1 | 28 大家都知道忍辱是大乘菩萨所修六度之一,也是地上菩萨所修十波罗蜜多之一,称为
忍辱度或忍辱波罗蜜。所谓“他人加毁,名之为辱,于辱能安,目之为忍 "
可见忍辱表现出来,最平常的心行法相就是忍耐;就是面对不如意的环境,而不生瞋
恨怨恼的心。但佛法中讲忍,还有另一个层面的意义:所谓于法实相安住名忍。就是面
对深妙乃至闻所未闻法,依自己的智慧难以了知、难以理解,甚至不可思议,但却是诸
法实相时,心不惊怖能安忍,就是接受而安住不动摇。因此,对于菩萨六度的第三度忍
辱波罗蜜,经中也有只称为忍波罗蜜,或者称为安忍波罗蜜,是菩萨历经三大阿僧祇劫
修习成佛过程中,极为重要的所应学事之一。在经论中,忍有不同的分类;例如在菩萨
《优婆塞戒
经》中,【佛言:“善男子!忍有二种:一者世忍、二者出世忍。能忍饥、渴、
寒、热、苦、乐,是名世忍。能忍信、戒、施、闻、智慧,正见无谬,忍佛、法、僧,
骂詈、挝打、恶口、恶事,贪、瞋、痴等,悉能忍之;能忍难忍、难施、难作,名出世
忍。】又像《解深密经》中圣教【忍三种者:一者耐怨害忍,二者安受苦忍,三者谛察
法忍。】还有在《大智度论》中 龙树菩萨开示... 阅读全帖 |
|
c***h 发帖数: 2262 | 29
我个人认为 (不一定正确 仅能参考)
空 没有什么难理解的
就是在缘起法上 世间(五取蕴) 缘起缘灭 不实而生
就像无常 没有什么难理解的
空不异色 色不异空 前几帖我解释过 我是觉得很容易
但不一定正确 仅供参考而已
当然,我们可以在”空”(缘起缘灭 不实而生)这观念上在加一点东西
变成 空’ 空’’ 空’’’ 不要太离谱就好
我觉得无所谓 只要基础(缘起缘灭 不实而生)在就好
但要把无常的观念 ,钉到脑袋里,难
同理,要把空(或 空’ 空’’ 空’’’)的观念 ,钉到脑袋里,难
若钉到脑袋里了,任何起心动念,贪爱就减少,”我”就减少,五盖就减少
直到贪爱断除, “我”的观念灭除(明)
现在问题是”如何” 把无常、空的观念 ,钉到脑袋里
这在八正道叫”正思维”
在四念处 也是正思维
更细一点 就是内观苦的集灭 正思维味患离
要很深的内观功力,随时内观(正念正知)、正思维。
四念处,只是把要观察的东西由浅入深分类ㄧ下,方便修行。
总的说,内观要观察什么?
什么时机观察呢? 可以从我们身心运作的某个时... 阅读全帖 |
|
p*****n 发帖数: 1415 | 30 佛陀说:「现在和从前一样,我只有教导苦与苦的止息。」
佛陀所说法不是常 不是断 不是有 不是无
如实正观世间 ”所谓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
因为无明而有行、乃至生老病死忧悲苦恼
所以不说世间是”无”
(pattern 说 : 缘起)
如实正观世间 “所谓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
无明灭则行灭、乃至生老病死忧悲苦恼灭
所以不说世间是”有”
(pattern 说 : 缘灭)
缘起缘灭是无常的 无常是中性的 但是若将”我”放入 将造成”苦”
所以佛陀说说”无常故苦”
如何解脱?
依”缘起法则” 观察无常 并一步一步灭尽 可证阿罗汉果
如何灭尽? ”四念处”
色无常 (身念处) : 敏锐观察身体的一举一动 通常是用呼吸法观察
了解一切皆因为”缘”(巧合?)而由物质组成身体(地水火风) 里面没有”
我”
一但缘灭 物质还是物质 没有”我”
受无常(受念处) 敏锐观察身体的一举一动带来的感受-- 苦 乐 及不苦不乐
了解一切皆因为”缘”而组成感受 里面没有”我”
|
|
c***h 发帖数: 2262 | 31 发信人: RayChild (雷孩儿), 信区: Wisdom
标 题: Re: 学佛基本问题
发信站: The unknown SPACE (Mon Jun 14 00:36:19 1999), 转信
我给你滤一下:
1.选择信仰时需要被告知的;
好奇,
也是为生死预作准备
比其它哲学或宗教,也许佛法是不错的方法。
四圣谛。烦恼(苦)之熄灭。
脱离四圣谛的理论或修行,皆非佛法。
戒(不可做)律(该做)是给修习佛法者用的。
法律是世间用的。
2.起信需要知道的;
佛陀的苦已止息。凡夫没有。
从很细,到一般人能感受的,没有哪一件事是常。
无常是体会一切佛法的基础之ㄧ。
可以轻易体会到。但不容易真正体会的很完全。
说来话长,我以前写过一些心得。
“无我” 心里就会寂静。
(应该说,一般人心里杂音很大。)
严格说,等”无我”才能理解。
基本上,应该都一样。
真正体会“无常”者,必会体会”无我”
无我者,涅盘。
但是无常是佛法的基础,第一个该体验的。
脱离四圣谛的理论或修行,皆非佛法。
也就是外道。
3.开始实修前需要知道的基本知识;
无常 无我 涅盘
我自己认为应该是一体。
“空”也... 阅读全帖 |
|
c***h 发帖数: 2262 | 32 发信人: stonebench (stonebench), 信区: Wisdom
标 题: Re: 来点儿真格的---断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Mon Aug 18 16:31:37 2014, 美东)
在哪里断。 深奥的问题。
我也不知该怎么说,说的也不ㄧ定对。
姑且试试。 与”怎么断”合在一起说。
(从身、受、心、法为主轴说起,仅是方法之ㄧ而已,仅能当参考)
由对五蕴的贪断起。
1最容易的是色,先观察到色是什么,色的特性(四大与无常),如实了知。
(很细微,非有相当”定”才能观察仔细,看到四大无常)
先由简单的做起,观察容易观察的。E.g.呼吸、行走。
念住于所观察目标,不飘移。然后这样的”定”力加强了,可继续观察更细微的目标。
e.g.观察一呼ㄧ吸,念住不飘移。
再观察气在鼻孔的摩擦力变化的细微情况
再继续细微观察每次呼吸是否长短不ㄧ。
再继续观察每次呼吸冷热变化,肺部扩张收缩的细微情况
再继续观察更细微,气ㄧ吸进来,气贯全身的情况。
(通常这样观察,都会有气功的情况产生)
这时应该可以... 阅读全帖 |
|
c***h 发帖数: 2262 | 33
”因缘所生法 ,我说既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为中道。“
我查了这句话的意思,
龙树(Nagarjuna)”中论”(Madhyamakakarika)原来的偈颂
yah pratityasamutpadah wunyataj taj pracaksmahe, sa
prajbaptirupadaya pratipatsaiva madhyama.
梵文的意思是
“我宣说:那些由缘起而来的诸法是空,由于这空是假名,因而这空是中
道”。
意思是 :
这里”空”是用来描述缘起缘灭,没有常住不变的自性(svabhava),就用”空”这
字吧。
而”空”只假名 (随便称呼的一种名词吧?)。
我们不应执着”空”这个字,也不应执着”有”,这就是中道
我有个疑问
龙树菩萨这里的”空”,原始只是指”缘起缘灭”,
这”缘起缘灭” 要如何看待呢?
可以指 生生灭灭“不实”(不坚固)
但龙树菩萨可能又多加了 “没有常住不变的自性(svabhava)” 这样的涵义
这与打破”我”(恒常不变的独立体) 的概念有关了
好像…….似乎……也许……龙树菩萨意在针对打破”我”的观念。
另,
这 “如... 阅读全帖 |
|
c***h 发帖数: 2262 | 34
- 也不只是止禅 也可以是观禅
- 这也可以是身念处
- 就是觉知身体怎么动作
观禅,观察身体各种动作时,这时仍可知道好不好吃,只是先不把注意力放在这部份而已
当然,也有人先练止禅,然后才练观禅,也都可以,可能要看个人
- 这分很多层次 其实就是受念处
- 首先是要观察到触与受的分别,然后观察中间的转换过程,
- 然后再仔细观察”受”是甚么,是如何升起消失
- 然后,止观都进步了,能稳定观察不飘移,就会自然观察到"受”的来源,缘起
- 这个过程是随止观的进步,整个自然发生
我说错了,更正,应该是
首先是要观察到触与受的分别
然后再仔细观察”受”是甚么,是如何升起消失
再仔细观察”受”是甚么,是如何升起消失
然后观察中间的转换过程,
另外,我的看法是,”重点”是随着练到何处而定
例如,
只是刚开始练,那重点就是先分辨”触”、”受”
进一层了,重点就是观察”受”是甚么? 也就是观察感受本身
这又像观察”身”一样,观察四大…..黏湿滑冷热…..一大堆
“受”也一大堆……… 真的观察到假的观察到,师父一问你就露馅
这个重点也非常重要,非常非常重要
"触... 阅读全帖 |
|
发帖数: 1 | 35
接下来谈的是缘觉的人无我智。缘觉主要观察十二因缘,进而断尽我见、我执、我
所执成为辟支佛而入无余涅槃。所谓十二因缘就是“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
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苦恼
,如是集成一大苦蕴。”(《毘婆尸佛经》卷一)但是要观察十二因缘前,一定要先观
察十因缘,否则容易堕入断灭空中,有无穷的过失存在。
有关十因缘的经文开示如下:【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尔时
世尊告诸比丘:“我忆宿命未成正觉时,独一静处,专精禅思,作是念:‘何法有故老
死有?何法缘故老死有?’即正思惟生,如实、无间等:‘生有故老死有,生缘故老死
有。’如是,有、取、爱、受、触、六入处、名色;‘何法有故名色有?何法缘故名色
有?’即正思惟,如实、无间等生:‘识有故名色有,识缘故有名色有。’我作是思惟
时,齐识而还,不能过彼;谓缘识名色,缘名色六入处,缘六入处触,缘触受,缘受爱
,缘爱取,缘取有,缘有生,缘生老,病、死、忧、悲、恼苦,如是如是,纯大苦聚集
。”】(《杂阿含经》卷十二)
解释如下:【我曾听到 世尊这样的开示:一时,佛在舍卫... 阅读全帖 |
|
r****r 发帖数: 755 | 36 第一个步骤是:
摘自《佛法真实的面貌》佛使比丘著
1、 ‘毗钵舍那’开始正确的发展著,而修行者已彻底细察生、老、病和死之现象,此
时,修行者必须把精神集中,专注的思考缘起缘灭之理论,领悟到世间所有现象的迁流
变化,相续不断的生生灭灭,又起又伏,好像海面上那灿烂耀眼的反光,又像海浪般于
一刹那间形成,却又于一刹那间破灭。这就是‘缘起生万法,缘散法即散 ’的定律(
UDAYABBAYANUPASSANA-NANA)。修行者专注的、持久的反省诸法实相,直到完全清楚的
领悟到缘起说之义,洞见诸法而深信于法性,最后甚至能放弃一切妄执。这是沿道进展
的知识和观察之第一步骤。
2、如果修行者在同一个时候,把因缘之和合和离散这两项合起来观察,他可能无法很
清楚的领悟其义,不如把它们分开来分别的观察,要来得容易。在此阶段,可把其中一
项置于一边,即先把‘万法因缘生’放在一处,只专心观察‘离散’。这样的作法能使
他洞见离散和腐化的过程,最后他将开始发觉到‘腐化’和‘离散’。对缘起缘灭有所
反省,也就是对万物的腐化和离散有所了解(BHANGANUPASSANA-NANA),这是沿道进展
的第二步骤。
3、接 |
|
W*********E 发帖数: 197 | 37 的确如此, 四阿含圣教中, 的确有很多大乘教义的隐说. 也就是 佛陀早期是以现象界
的法义为主,之后在般若及唯识经典便说了现象界背后的正理.
误会全面性佛法的人,只看到了佛法的片段, 会用缘起性空来解释般若,认为一切法
缘起性空就是般若所说的空性,把空性当成法性是空无,不能了知空性与空相之真实
义理; 而「空性」是说真心的法相是「空」,但却有真实的体性,其性可用,它有作
用,
所以称为(空性). 如是「空性」为常住不灭,是一切众生的真实依止,是可用之法。
如是常住可用之法,经由参禅而找到祂,就会生起解脱及法界实相的智慧,
这样实证才有意义。
「空相」是指空性所出生的蕴处界诸法,都是缘起缘灭,皆是因、缘和合而生,无常变
异,终归坏灭,无有真实不坏之自性,故又名缘起性空。而『意识』,就是这个体性。
而「空相」(缘起性空)仅是蕴处界诸法之一种现象而己,这种现象终归于无,是生灭
法,并无实体,是不可用之法;依于缘起性空所建立之涅槃有如空中楼阁,根本无法建
立,纯是想像之法;想像之法纯属妄想,无「实」可取。如是「空性」与「空相」二者
之义涵有如天壤之别。
而空性,其实就是大乘经典中所说的如来藏,... 阅读全帖 |
|
r****n 发帖数: 8253 | 38
继续补充,涅槃不是有因的,不是说涅槃是毫无缘由而产生的。
贪爱熄灭,无明熄灭会导致涅槃。观察测量作用停止会导致波动性。
但是这里的因,和世间现象,和粒子性现象的因是不一样的,因为世间现象,粒子性现
象必须依赖于缘,必须依赖于观察测量作用。如果没有观察测量作用,如果没有识,就
不可能有世间现象,不可能有粒子性
就是说缘起法的“缘”具有一种强烈依赖性,所以缘起法不能等同于逻辑因果关系。
我个人不赞成用有因无因来表述,这会导致模糊化,混乱化,我觉得用完整的缘起法更
合适。
世间一切现象都是因缘所生的。必须依赖于“缘”的存在。缘生,则法生,缘灭,则法
灭! |
|
c***h 发帖数: 2262 | 39 - 我所知,作者应该把”受”与”触”搞混了。因此而有上述说法。
作者对身念处很有经验,但对受念处似乎没有经验。
理由如下
身体任何动作,一定身心五蕴同时都有运作,只观察得到否,现在要观察吗?
所以身体动作中,也是可以做受念处、心念处。这点没错。
但,有风感、热感这是身触。
没有触感,当然感知不到身体的动作(没有触、识),无法念住。无法做身念处。
但这是”触”,不是”受”。
而身念处最后通常是会往受念处观察,
例如,感知到四大,(火)全身热流温度变化(无常),
但温度高,你不喜欢,对色的苦受升起,排斥这个,然后嗔;
温度适当,你喜欢,对色的乐受升起,想抓取这个,然后贪
再例如,腿酸了,一直动,想换姿势。
这里包含了整个五蕴运作,身、受、心、法都可观察。
可观察身体酸麻本身,
也可观察色身的苦受升起又消失
也可观察心的喜欢不喜欢、想要、硬撑的心态…或更深的心念….
即使是身念处的初学者,练习观察身体而已
要换姿势,不换姿势。都可以。但理由是甚么,自己要清楚。
... 阅读全帖 |
|
c***h 发帖数: 2262 | 40
很赞成
观空, 应该是在正确观察缘起法之后,
正确观察到五蕴运作是当下缘起而生,缘灭而灭, 缘起缘灭。
色集 色灭, 受集 受灭, 想集 想灭 ….
因此真实的了知 : 诸法因缘生 诸法因缘灭
观空
只是,一时观察到,不见得每一秒都保持这样的内观
基础不稳,内观功力不够强,会时有时无。
有以上基础
这时候,才谈空随观,保持正确的内观,随时内观缘起。
随时明白的的确确,每分每秒,都是如此。
每分每秒都保持这样的观念: 稳定住这样的内观与观念 (空三昧)
这才是有的放矢。
不然,我认为,没有基础的观空或空随观,是无的放矢。
要不然就是事倍功半甚至容易走错路。
(我说的不一定正确,仅能当参考)
很纯的无我,很难
大概只有阿罗汉了。
部分无我,比较容易
暂时离开贪嗔就可以。 |
|
r****n 发帖数: 8253 | 41 空,实际有两种。
一种是五蕴缘起法的空,即五蕴有为法是缘生缘灭的,是不实的,所以是空。它的核心
是缘起,这缘起的法则是法界的本质规律(有为法),法界常住,法不离如,法不异如
。大乘将这种缘起认为是究竟,将缘起演变成空性,再演变成如来藏,本心,本觉。将
这种性质逐渐的本体化,神我化。
另外一种是毕竟空的涅槃,即涅槃是五蕴的完全灭尽不起,不存在任何五蕴,所以是毕
竟空。这种空,是无为法,是非缘起法,是涅槃的本质规律。而不是缘起缘灭有为法的
空。
空不异色,色不异空的不二论是大乘思想的核心,这种新思想的提出就是为了反对颠覆
原始佛法的二元论(认为五蕴和涅槃的完全相异)。
五蕴和涅槃到底是不二还是相异,这个争论类似科学界的波粒二象性之争,根据我们普
通人的经验,我们实际更容易接受和想象五蕴和涅槃是不二的,但是我们容易接受和想
象的不代表是真理。
量子力学的理论和现象是匪夷所思的,难以让人接受的,但是它是事实。 |
|
B***o 发帖数: 133 | 42 《心声录》—我修学道路上的一盏明灯
2011-08-24 15:39:00 来源: 作者:夏法聖居士 评论:0 点击:219
黄老说,世尊在菩提树下证悟后讲的第一句话,道破了宇宙的玄秘,也道尽了宇宙的玄
秘,这是十方如来的心髓,是三大藏教的源泉,一切经论,一切修行法门,莫不由此推
演而成,因此这是圣教的基本。
黄念祖老居士所著《心声录》于九二年流通教内以来,对我修学上的指导、借鉴意义
,难以文字语言所能表述。二十年来参照《心声录》研习修学确实得益多多,不但在教
义、教理上有了一定的深入,同时在行持上得益匪浅。应编辑部之约将自己在研习《心
声录》之点滴心得体会供养大众,普沾法益。
首先,对《心声录》篇章的排序上,让我对佛法的认识与修学次第上有了一个明确的
方向。从内容上也给我们提供了具体的修学方法,例如:第一篇文章《佛法的基本与要
径》中指出“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具有如来智慧德相,唯以妄想执著不能证得。”而
黄老对此无上开示所作出的衍伸是“道破了宇宙的玄秘,也道尽了宇宙的玄秘,这是十
方如来的心髓,是三大藏教的源泉,一切经论,一切修行法门,莫不由此推演而成,因
此这是圣教的基... 阅读全帖 |
|
c***h 发帖数: 2262 | 43 :: 我非常明白“我” 非恒常, 无主宰。但是烦恼依然存在。有人骂我,我一样不高
兴。
:: 如果失业,我一样担心。
点)
应该是”空三昧”(住于空)了?
--能随时每一秒都在观察缘起法,每一秒0.1秒都观察到五取蕴的缘起缘灭如此无常、
不实(空)
应该是四念处中的法念处很熟练了。
贪爱
应该是”无相三昧” (住于无相) ?
断除被污染的”想”,也就不会有”受”,也就不会有贪爱与愤怒
佛陀说人们会在五蕴中找”我”
--于是要对五蕴的运作再做观察: 五蕴非我、不异我、不相在
在五蕴中找不到,人们又会在五蕴外找”我”
总之就是一直认定有个”我”在什么地方
质世
物质世界生灭无常,这是对”色”无常、色非我做观察
阿含中说 :
观察色无常 无常会产生苦 苦故不乐 因此有出离心 (味、患、离)
有出离心则喜贪迟早会被灭尽 喜贪灭尽(断贪爱)则心解脱
对受想行识也这样观察,断除贪爱。
所以,观察到物质世界生灭消融是初步,属于观察”色无常”,也做了”色非我”的观察
后面还有”味患离”
然后,对受想行识也这样观察,
五取蕴则是缘起缘灭无常、五蕴则生灭消融无常、
后面还有... 阅读全帖 |
|
c***h 发帖数: 2262 | 44
用",
发信人: GWZW (GWZW), 信区: Wisdom
标 题: Re: 请教SeeU什么叫"名,色" ?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Fri Dec 12 12:31:10 2014, 美东)
用",
我不也表示过(最近一年可能只表示过这ㄧ次而已),
我不想用”识”这个字,理由是…..。 但也无所谓,大家若这样用,就用呗
有个”什么”(不管叫”识”或什么)联系前世今生或入胎, 也可以这样诠释,
ok
这么说,到此,我们的意见应该很一致, 那就是
-- 用”识” 不用”识” 无所谓
我只是理性的解释 我不喜欢用”识”的理由,到此并没有烦恼呀? 且别人用不用”识
”无所谓
怎么你会有此帖??
是你这一帖看起来很在意(有烦恼),
也引起我很在意(有烦恼), 还再想 -- 奇怪,到此,我们意见很一致呀,为什么你却
发这帖
既然我说了不想用”识”的理由
你如果要响应,不是应该响应我,为何用”识”,你诠释的东西有 被动性+觉知功能
所以用”识”
因为什么理由,有,所以用”识”这个字
因为什么理由,没有, 但因为其它理由 所以还是用”识... 阅读全帖 |
|
S**U 发帖数: 7025 | 45 依上文对《正见经》的架构有一认识后,本文将以表格方式摘要《正见经》的主要内容,俾使读者对此部经内容有一整体概念。(见下表)
本经主旨是在探讨拥有什么样的正见,可以使圣弟子对法具足正信(得四不坏信)而证悟涅盘。经文接著详细分析获得正见的方法。
经文以问答的方式逐一深入,探索获得正见的方法。经中所提的十六个方法可分为∶善/不善(根)、食、苦(四谛)、缘起(十二支和漏)等四类,对于每一个方法加以详细分析,先解释它是什么,再探讨它是如何生起的,什么情况可以消灭它,用什么方法来消灭。
《正见经》一开始先建立对世间善恶、业报的正见了解,再更进一步切入四谛、缘起的出世间正见。掌握「此生故彼生,此灭故彼灭」的缘起法则所建立的正见,即是在正观因缘法上更深刻体悟一切法的因缘有与因缘灭,生是老死的根源,生灭则老死灭,依此追溯即可了解缘起缘灭的相互关系,从中找到息苦的下手处。
正见是如实知见一切事物的真相,即是对四圣谛的苦谛当知当解,集谛当知当断,灭谛当知当证,道谛当知当修。而《正见经》中食、苦、缘起与漏的断灭之道,即是以正见为前导的八正道。由此可知,观察生命的实相与解脱生命的方法以正见为始,亦以正见为终,此 |
|
发帖数: 1 | 46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题目,这个问题本身其实里面隐含著几个非常根本的佛法知见
。我们先由“行善作恶,天堂地狱”来看,它其实就是在说:“因果昭昭不爽,如 影
随形。”守五戒、行十善业,将来可以往生天界;而如果恶心严重伤害众生,则与地狱
道相应。这些因果现象,它在现象界是真实存在的。先不说天堂、地狱,即 使在人间
,生活进步现代化的地区,与落后或战乱的地区对比,不就有些像天堂与地狱吗?就连
春、夏、秋、冬感受的温暖、酷热、凉爽、严寒,就能使一般人感到 有明显的苦、乐
受之差异,何况真正的天堂与地狱呢?包括我们所接触的众生里面,也有贫、富,聪明
、愚痴等种种的不同,这些眼前的差异,都是大家可以亲自观 察到的。它并不是自然
就这样,也不是随机性的,而是因为善恶业行因果的关系。因此我们必须信受“行善作
恶,天堂地狱”絶对是会成就的。
既然天堂与地狱的差异这么明显,是大家都可以认同的,那为什么会有这个问题产
生呢?原因主要在于有些修学者他们误解“一切法空”的意思,因此就会衍生出种种错
误的知见出来;所以要讨论这个议题,我们得先由“一切法空”这个名相进入,这样大
家就容易了解了。
... 阅读全帖 |
|
发帖数: 1 | 47 我们所要探讨的题目是:“既然一切法空,行善作恶,天堂地狱还有差别吗?”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题目,这个问题本身其实里面隐含著几个非常根本的佛法知见
。我们先由题目中的“行善作恶,天堂地狱”来看,它其实就是在说:“因果昭昭不爽
,如影随形。”守五戒、行十善业,将来可以往生天界;而如果恶心严重伤害众生,则
与地狱道相应。这些因果现象,它在现象界是真实存在的。先不说天堂、地狱,即使在
人间,生活进步现代化的地区,与落后或战乱的地区对比,不就有些像天堂与地狱吗?
就连春、夏、秋、冬感受的温暖、酷热、凉爽、严寒,就能使一般人感到有明显的苦、
乐受之差异,何况真正的天堂与地狱呢?包括我们所接触的众生里面,也有贫、富,聪
明、愚痴等种种的不同,这些眼前的差异,都是大家可以亲自观察到的。它并不是自然
就这样,也不是随机性的,而是因为善恶业行因果的关系。因此我们必须信受“行善作
恶,天堂地狱”絶对是会成就的。
既然天堂与地狱的差异这么明显,是大家都可以认同的,那为什么会有这个问题产
生呢?原因主要在于有些修学者他们误解“一切法空”的意思,因此就会衍生出种种错
误的知见出来;所以要讨论这个议题,我们得... 阅读全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