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 发帖数: 2262 | 1
缘
我知道的较粗略,也少。
大抵是
先练习”觉知”(又叫观察、内观),身念处先练习对身体的觉知
开始时,散心重,怕不熟练、失焦,所以先取一个焦点来注意(也就是”觉知”)
持续觉知。
失焦没注意时,一发现,就拉回来再觉知,但不要刻意压制散心,只要拉回觉知就好。
(能发现就很厉害了,你可以试试一天之中,有多少时间觉知,
我的经验,若不特别留时间练习,少得可怜,18小时中有1小时觉知就阿弥陀佛了,其
它时间忙东忙西,无觉无知)
刻意压制,就是一种强烈的贪,与去除贪的佛法修行,背道而驰,越修离佛法越远。
所以,选一个你能随时注意(觉知)的方法,很重要。是”择法觉支”吧。通常,持续力
不够,导致效果不佳。能找到一个日常生活你愿意你能够随时注意(觉知)的方法,那是
你幸运。
先取一个焦点来注意
例如 觉知呼吸起伏,或觉知人中呼吸出入,觉知人中一呼一吸,
觉知经行,一步一步走的感觉,甚至有人开始只觉知左脚根触地,这么小的一点感觉。
你可能会先有这样一种体验
觉知越久,会彷佛有另一个”观察者”在旁边看着(觉知)自己呼吸,与自己同时存在。
慢慢的不必刻意觉知,那个”观察者”还是与你做日常事务平行的在... 阅读全帖 |
|
S**U 发帖数: 7025 | 2 http://ccbs.ntu.edu.tw/taiwan/md/md01-01.htm
人间佛教的困局——以新雨社和现代禅为中心的一个考察
本文口头发表于∶1999.10,「印顺导师思想之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台北∶弘誓
文教基金会。
提要
印顺导师所提倡的「人间佛教」,尽管在台湾佛教界逐渐成为主流思想,但却遭遇一些
困局。其中,来自新雨社和现代禅的批评,显然无法漠视。这两个台湾当代新兴佛教教
派,对人间佛教的批评,主要有两点∶一、「人间佛教」不曾提供一套具体的修行方法
。二、「人间佛教」所强调的「不急求解脱」的思想,被视为不关心究极的解脱。本文
试图透过这两个新兴教派的访谈和调查,来说明以上这两点批评的成因。
「人间佛教」这个理念,最早是由《海潮音》杂志社同仁、慈航法师、法舫法师等人所
倡导 [1] 。然而,真正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则是印顺法师(1906—),在1951年,所开
始大力推广的人间佛教 [2] 。
印顺所推广的人间佛教,在中国大陆并没有引起什么注意;但却随著他的移居台湾(
1953年1月),引起台湾佛教界的极大回响。直接受到这一理念影响的台湾佛教教团,包
括隶属旧传统... 阅读全帖 |
|
x*****3 发帖数: 89 | 3 西游记完整贯穿了中国人文化根流的整个生态系统,所以跟着西游记走是没错的,能让
你游历一个完整的文明系统.....
第三十六回 心猿正处诸缘伏 劈破傍门见月明
(1) 他们被考验给考爆了 (2) 傍门是什么? (3) 走出俗世天地
PDF TXT订阅 PDF订阅 mp3播客 mp4播客
(1)他们被考验给考爆了
话说这太上老君急翘翘索回五件宝贝,再生出死翘翘的两个徒弟,就没事儿人一样昂然
飘渺而去。他们走倒是走得干净利索,拖走了每一片云彩、留下了一头雾水的唐三藏师
徒,嘎巴嘴儿、眨巴眼儿,反应不过来。
他老人家走了,孙悟空他们还在气哼哼的呢。孙大圣他们气啥呀?他气得是:把自己给
折腾得七荤八素的妖怪,居然是尊敬的菩萨大人亲自安插的。唐三藏和老猪气得是:把
自己给吓得仪态尽失、脸面扫地的魔障,居然是老师布置的有惊无险的演戏考题。
由于三藏和老猪脸面都没了,所以也就无话可说;特别是三藏,一方面是教训深刻、一
方面是惊叹于自己心里最隐秘的小九九菩萨却明察秋毫,于是也就死心塌地再不做二想
。这孙大圣就不同了,他实在是理解不了太上老君的大实话,关于菩萨设置此难的目的
:“看你师徒可有... 阅读全帖 |
|
z*****n 发帖数: 633 | 4 略说修学菩提心
越尘居士
佛法之中心在于破幻体真,自觉觉它,直至自他一切有情究竟解脱。此即菩提心,
亦即不生不灭心,谓真实体会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而应缘渡生。又名大圆觉,佛性等等,
见诸佛典,皆同体异名。菩提心为一切佛法修行之基础,为行人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根
本。佛云“忘失菩提心所修一切善法皆为魔业”。所以,菩提心之于佛门行人,有过于
那块通灵宝玉之于贾宝玉,不可离失。佛法在传播发展的历史上,在不同时期及地域与
当地当时的文化相结合,其表达形式略有不同。例如,南传佛教,中土大乘及藏传佛教
之表现不同即与文化差异有关系。然而,佛陀教法之中心从来没变,均在引导有情趣向
解脱。亦即菩提心是为宗旨不变。
今日中土佛法复苏,百废初兴,寺庙等建筑虽已有相当恢复,但于佛法道理之弘扬
远未尽理想。于商品大潮冲激之下,旧有道德观念体制日渐衰落,新道德体制尚未完备
。于是砂金同起,鱼龙混杂。有人哗众取宠,将某些气功功法标榜为‘佛法真谛’,却
引人自私自利,而将佛法之要——空性与慈悲,亦既菩提心阉割掉!甚至以迷信惑众,
骗钱了事,以至破坏佛门声誉。一般群众多倾向求福报,此虽颇佳,尚须善加引导提高
。佛学研究应大... 阅读全帖 |
|
b*****l 发帖数: 3821 | 5 阶段和调和的问题。
慈悲喜舍这四无量心。
行慈心和喜心时,容易生贪着心。
行悲心时,容易生忧愁心。
需要以舍心来去除分别妄想。
《大智度论》
行者行慈喜心,或时贪着心生。行悲心,或时忧愁心生。
以是贪忧故,心乱。入是舍心除此贪忧。贪忧除故名为舍心。
舍心中取何等相。答曰。取受不苦不乐人相。
行者以是心渐渐增广。尽见一切受不苦不乐。 |
|
Y**u 发帖数: 5466 | 6 越尘居士
佛法之中心在于破幻体真,自觉觉它,直至自他一切有情究竟解脱。此即菩提心,
亦即不生不灭心,谓真实体会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而应缘渡生。又名大圆觉,佛性等等,
见诸佛典,皆同体异名。菩提心为一切佛法修行之基础,为行人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根
本。佛云“忘失菩提心所修一切善法皆为魔业”。所以,菩提心之于佛门行人,有过于
那块通灵宝玉之于贾宝玉,不可离失。佛法在传播发展的历史上,在不同时期及地域与
当地当时的文化相结合,其表达形式略有不同。例如,南传佛教,中土大乘及藏传佛教
之表现不同即与文化差异有关系。然而,佛陀教法之中心从来没变,均在引导有情趣向
解脱。亦即菩提心是为宗旨不变。
今日中土佛法复苏,百废初兴,寺庙等建筑虽已有相当恢复,但于佛法道理之弘扬
远未尽理想。于商品大潮冲激之下,旧有道德观念体制日渐衰落,新道德体制尚未完备
。于是砂金同起,鱼龙混杂。有人哗众取宠,将某些气功功法标榜为‘佛法真谛’,却
引人自私自利,而将佛法之要——空性与慈悲,亦既菩提心阉割掉!甚至以迷信惑众,
骗钱了事,以至破坏佛门声誉。一般群众多倾向求福报,此虽颇佳,尚须善加引导提高
。佛学研究应大加鼓励,但知识分... 阅读全帖 |
|
E******u 发帖数: 3920 | 7 天台智顗一心具足說之理論意涵
林志欽
真理大學宗教系助理教授
壹、前言
天台宗之立宗大師智顗(A.D.538-597)以其博聞強記,高超之思辨抉擇與綜攝能力[1],
統合當時傳至中國之諸大小乘佛教經典[2],構築成理論周備、層次井然之整體佛教思
想體系。智顗之思想分教、觀二門,即教相理論與觀行實踐兼備而並舉。其中又以圓教
、圓觀之提出最為殊勝。圓教思想由智顗之師慧思(A.D.515-577)所奠基,圓觀(一
心三觀)則源自天台宗二祖慧文禪師。但二者詳細內容之闡述、演發以至周備者,則是
由智顗所完成。依智顗之說,圓教理論由「一念三千」說獲得具體之說明與論立;圓觀
法門則以「一心三觀」為修法之中心。由此一念三千與一心三觀,可以發現二者終歸於
「一心」,由一心(以至於一念、念念)而具足萬法、萬行,成為最圓極、究竟之教理
與觀法,本文乃稱之為「一心具足說」。無論是就教理或觀行兩方面來說,一心具足說
即是智顗思想理論最高處,亦即圓教、圓觀說之核心。本文之目的即在就此一念三千思
想所展現的一心具足義,闡釋其理論意涵,探討其如何在思想上論立,又何以證成。
貳、化法四教說
智顗綜攝佛陀之教[3... 阅读全帖 |
|
B**M 发帖数: 74 | 8 以一九八七年于北京居士林录音为基础
诸位大居士发起无上菩提之心,建立道场共修忏法,持诵观世音菩萨大悲真言,功德实
是不可思议。法界众生同蒙利益。所以我除了随喜赞叹之外,仅以自己对观音耳根圆通
法门的一点体会,向大家汇报,供养观音大士以及在位的每一位大居士。
今天观音道场,大家持咒共修,皆得不可思议功德。先师夏老常说:‘理明、信深、愿
切、行专、功纯、业净、妄消、真显。’我们若能明白观音的发心是心佛众生,三无差
别;所得之果是上与十方诸佛同一心,下和六道众生同一体,所以感应道交,普门示现
,我们的信就深哪,我们愿就切,行就专哪。所以我们对于观音大士的成就,有所闻,
有所信,有所解,能够悟入,那就大大的不一样了。一点都不明白的人,你修啊,修一
劫。你要真能入了观音耳根法门,那就是圆修啊。你修一天等于不明白的人修一劫,所
以日劫相倍,大家实修是肯定的,但是我们还须读诵大乘,希望能解第一义谛。要能解
悟的话,你就成为圆人,你圆修一天等于其他的人修一劫。这也就是我愿意来作一些供
养的基本原因。
观音耳根圆通章在《首楞严经》,这个经的全名叫《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
行首楞严经》(大家称《楞... 阅读全帖 |
|
r*****d 发帖数: 922 | 9 <<维摩诘所说经 佛国品>>
"尔时,舍利弗承佛威神作是念:若菩萨心净,则佛土净者,我世尊本为菩萨时,意岂
不净,而是佛土不净若此?佛知其念,即告之言:‘于意云何?日月岂不净耶!而盲者
不见。’对曰‘不也!世尊!是盲者过,非日月咎。’‘舍利弗!众生罪故,不见如来
国土严净,非如来咎;舍利弗!我此土净,而汝不见。’
尔时,螺髻梵王语舍利弗:‘勿作是念,谓此佛土以为不净,所以者何?我见释迦牟尼
佛土清净,譬如自在天宫。’舍利弗言:‘我见此土丘陵坑坎,荆棘沙砾,土石诸山,
秽恶充满。’螺髻梵王言:‘仁者心有高下,不依佛慧,故见此土为不净耳!舍利弗!
菩萨于一切众生,悉皆平等,深心清净,依佛智慧,则能见此佛土清净。’
于是佛以足指按地,即时三千大千世界,若干百千珍宝严饰,譬如宝庄严佛,无量功德
宝庄严土,一切大众叹未曾有!而皆自见坐宝莲华。佛告舍利弗:‘汝且观是佛土严净
?’舍利弗言:‘唯然,世尊!本所不见,本所不闻,今佛国土严净悉现。’佛语舍利
弗:‘我佛国土,常净若此,为欲度斯下劣人故,示是众恶不净土耳!譬如诸天,共宝
器食,随其福德,饭色有异;如是舍利弗,若人心净,便见此土功德庄严。’ |
|
a*******g 发帖数: 867 | 10 没有了执着心,没有了怨念和憎恶心,但是可以有慈悲喜舍四无量心。
“何谓为四。一者慈心。二者悲心。三者喜心。四者舍心。是为四事。名无量心。
天帝问曰。云何行慈。野干答曰。见苦厄人。当起慈心。为作救护。皆令得所。
何谓为悲。见诸众生。无明爱故。造生死业。五道受苦。不能自免。是故我今不应懈怠
。当勤精进。修习智慧。速成佛道。得佛道已。当以智慧光明。照除众生无明黑闇。令
见大明免众苦缚。虽未成佛。凡所施为。一切善业。回施众生。令得安乐。众生有罪。
我当代受。是名悲心。
何谓为喜。若见世人修行善业求三乘果。劝助随喜。见受乐人。心亦随喜。见端政人。
见勇健人。见富贵人。见智慧人。见慈心人。见孝顺人。以要言之。一切善人。劝助随
喜。是为喜心。
何谓为舍。凡所施为。一切功德。行恩于人。不望现报。不望生报。不望后报。是名为
舍。
成就四事。名四无量心。
众生无量故。慈心无量。众生无量故。悲亦无量。众生无量故。喜亦无量。众生无量故
。舍亦无量。是故名为四无量心。” |
|
z**n 发帖数: 22303 | 11 【 以下文字转载自 Tibetan_Buddhism 俱乐部 】
发信人: zoun (Konchog Gyamtso), 信区: Tibetan_Buddhism
标 题: 心如狂象当调服:九住心(驯象)图解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un Feb 23 23:57:45 2014, 美东)
原文地址:心如狂象当调服:九住心(驯象)图解作者:德格宁玛嘉绒寺
[转载]心如狂象当调服:九住心(驯象)图解
从前,我的心四处攀缘,但现在我已经调御内心,如同驯象师制服狂象。飘浮的人,无
法证得究竟法喜。佛教中经常用驯象来喻示调心。在寺院的墙壁壁画上有幅《修定图》
描述修行者净化心灵成长之图。图用象来比喻学习佛法的几个阶段,意思是说人刚学佛
时就像那不羁不驯的黑象一样,思想不开悟,障碍重重,必须加以强制。猴子和火焰是
象征佛教哲理中所说的“心”。当M障和心灵得到了净化,由强制达到了自觉自愿,就
和那象的颜色由黑逐渐变白、脾气由暴躁变驯服一样,彻底开悟了。再看看那背景,山
脚下水浪翻滚,沿途风光枯燥;而山顶上却是花红柳绿、白云缭绕,星辰日月争辉。--
--主题推荐
出家人表用功... 阅读全帖 |
|
w*********r 发帖数: 2192 | 12 〔第三阶段 ──扩大所缘〕
◎破坏心的限制
将稳定的慈心感觉,扩大至一切众生为所缘,没有例外。如何扩大所缘修无量心呢?要
破坏心的限制。那什么是心的限制?我们的分别就是心的限制,如果不分别,心就没有
限制,因为分别,心就受到限制,心除了分别的限制外,没有其它限制。了解心的限制
才能扩大所缘修无量慈心。那什么又是无量慈心的限制?分别那个人很好看,他对我很
好,他是我的儿子,她是我的母亲,所以我对他们好。那个人我不认识、长得不好看,
就不想看;或者乞丐很脏,我们讨厌他,无法像对母亲般地爱他。
所以要学、要练习面对所有的众生,都是用平平衡衡的慈心观,像母亲对待自己的独生
子,是很稳定且没有变化的爱,我们要以同样的爱对待一切众生。
◎五个所缘的选择
要如何做呢?先观想五个喜欢的人物,在这里修的时间短,所以异性也行,没有问题
──母亲、朋友、姊姊、弟弟都可以。我们用很快的速度观想他们,只要有印象就好,
不用调印象很明显。观想他们后,也用四个愿祝福他们:没有仇敌、没有怨恨、没有痛
苦,拥有快乐。
接着观想五个中性的人物,这次只要选择认识的人,没有特别喜欢或不喜欢,如邻居、
同学等。我们的心也要调得... 阅读全帖 |
|
w********g 发帖数: 805 | 13 “一步一微笑,一步一伤心,一步一劫难,化作飞蛾扑火,因为爱上你,我便没了
我,让一切随风散落,不是不可说,是我不能说,相拥着承诺,别怪我懦弱,情不容你
我,舍我护你而活,因为爱上你,我才成了我,共你沉没。”《花千骨》主题歌《不可
说》。听着听着,不知为何,好想哭,“情不容你我,舍我护你而活,”听罢,隐隐作
痛,你舍一切,为谁而活,能否为我而活,能否跌入爱的漩涡,化作飞蛾扑火,从此共
沉没?
喜欢《花千骨》次电视剧,看过其片花,一幕幕,一句句,压抑的让人窒息,不知
什么时候,已泪流满面,一句:“我不相信正,不相信邪,但我相信你。”无助的眼光
,看着子画,此情此景,不知道子画,为何不动容?但看过,子画将剩下的64根销魂钉
,钉在自己身上,为小骨承受时,我不知道为什么,会泪如泉涌……“情不容你我,舍
我护你而活”。
“是我不能说,相拥着承诺,别怪我懦弱,情不容你我,舍我护你而活,因为爱上
你,我才成了我,共你沉没。”看着子画,那压抑的爱,折磨了小骨,也折磨着自己,
小骨走了,才痛不欲生,“小骨,随师父回家”,“我不负长留,不负六界,不负天地
,可是终归还是负了她,负了我自己。”失去才终究明白... 阅读全帖 |
|
r****n 发帖数: 8253 | 14 节选自马哈西尊者的《毗婆舍那讲记》
问:未依禪那获得心清净,能够修习毗婆舍那吗?
答:有些人教导说,应该以色界禪那定令心清净之后,再修习毗婆舍那,否则不可能成
就毗婆舍那。但是,这只是极端的说法。实际上,《清净道论》明确地说,「近行定」
便足以让禪修者修得毗婆舍那, 乃至证得阿罗汉,因为「近行定」已能净除五盖。在
《大念处经》等的经典裡,佛陀也明白指出,观照四威仪等所得的定力,足以令人证得
阿罗汉果。
在《增支部•随念经》,佛陀说,以佛随念所得的定为基础,可以修成阿罗汉。
注释书也说:禪修者可藉由随念佛或僧的功德,令喜生起,接著观照喜的生灭,直到证
得阿罗汉。 (◎摘自《转法轮经讲记》)
问:「剎那定」能帮助我们修得「毗婆舍那」吗?
答:请记住《清净道论》明确地提到,依据《念处经》的〈界作意章〉,观照四界时生
起的「近行定」能够去除五盖。《清净道论大疏钞》 解释说,这不是真正的「近行定
」,因为它不会引生色界「禪那」。但是,由於这种定和真正的「近行定」一样,能够
镇伏五盖,所以藉由所谓"sadisiipacara" 的类喻方式,称它为「近行定」。就毗婆舍
那修行的场合而言 |
|
f********4 发帖数: 253 | 15 相應部47相應13經/純陀經(念住相應/大篇/修多羅)(莊春江譯)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祇樹林給孤獨園。
當時,生病、痛苦、重病的尊者舍利弗住在摩揭陀國的那羅迦村,而純陀沙彌為尊
者舍利弗的侍者。
那時,尊者舍利弗因病般涅槃了。
那時,純陀沙彌拿了尊者舍利弗的鉢與僧衣後,到舍衛城祇樹林給孤獨園,去見尊
者阿難。抵達後,向尊者阿難問訊,接著在一旁坐下。在一旁坐好後,純陀沙彌對尊者
阿難這麼說:
「大德!尊者舍利弗已般涅槃了,這是他的鉢與僧衣。」
「純陀學友!這是一個應該去見世尊的談論主題,來!純陀學友!讓我們去見世尊
。抵達後,告訴世尊這件事。」
「是的,大德!」純陀沙彌回答尊者阿難。
那時,尊者阿難與純陀沙彌去見世尊。抵達後,向世尊問訊,接著在一旁坐下。在
一旁坐好後,尊者阿難對世尊這麼說:
「大德!這位純陀沙彌對我這麼說:『大德!尊者舍利弗已般涅槃了,這是他的鉢
與僧衣。』大德!聽到『尊者舍利弗已般涅槃了』後,我的身體就像被麻醉了一樣,我
不辨方向,法對我也不清楚了。」
「為什麼呢?阿難!舍利弗帶走你的戒蘊後般涅槃,或帶走定蘊後般涅槃,或帶走
慧蘊後般涅槃,或帶走解脫蘊後般涅槃,或... 阅读全帖 |
|
f***2 发帖数: 162 | 16 摘自索达吉堪布宣讲《前行广释》
第一百零五节课
思考题
400、布施分为几种?其中财布施又有哪些分类?各自的定义是什么?
401、普通布施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明白这些道理,对你有何帮助?
402、如果有钱却不愿意布施,这能让自己越来越富裕吗?为什么?请说明理由。
403、凡夫人为什么不能作极大布施?在这种情况下,自己应当如何发愿?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前文已介绍过“愿菩提心”的学处,即自他平等、自他交换、自轻他重。今天开始讲“
行菩提心”的学处。
行菩提心一旦在相续中生起,功德就会日日夜夜增上。如《入行论》第一品中云:“即
自彼时起,纵眠或放逸,福德相续生,量多等虚空。”生起行菩提心以后,从那时起,
即使在某些时刻你并未忆念利他,比如睡眠或放逸时,但善根福德仍会不断增上,其量
无有边际,犹如虚空。
学过《入行论》的人,相信都发起了愿行菩提心。而行菩提心的实践,就是实地行持六
度万行,度化众生。六度是佛陀度生的唯一方法,不单单是释迦牟... 阅读全帖 |
|
a*******g 发帖数: 867 | 17 选自《未曾有因缘经》 卷上
萧齐三藏沙门释昙景译
http://www.qldzj.com.cn/htmljw/0396.htm
复有四事。调伏诸根。何谓为四。一者慈心。二者悲心。三者喜心。四者舍心。是为四
事。名无量心。
天帝问曰。云何行慈。野干答曰。见苦厄人。当起慈心。为作救护。皆令得所。
何谓为悲。见诸众生。无明爱故。造生死业。五道受苦。不能自免。是故我今不应懈怠
。当勤精进。修习智慧。速成佛道。得佛道已。当以智慧光明。照除众生无明黑闇。令
见大明免众苦缚。虽未成佛。凡所施为。一切善业。回施众生。令得安乐。众生有罪。
我当代受。是名悲心。
何谓为喜。若见世人修行善业求三乘果。劝助随喜。见受乐人。心亦随喜。见端政人。
见勇健人。见富贵人。见智慧人。见慈心人。见孝顺人。以要言之。一切善人。劝助随
喜。是为喜心。
何谓为舍。凡所施为。一切功德。行恩于人。不望现报。不望生报。不望后报。是名为
舍。
成就四事。名四无量心。众生无量故。慈心无量。众生无量故。悲亦无量。众生无量故
。喜亦无量。众生无量故。舍亦无量。是故名为四无量心。 |
|
t******g 发帖数: 17520 | 18 舍心的修习
舍(upekkha)是平等、平衡、寂静、恬淡、无贪.无瞋、漠视苦.乐(类似中性感受)
。舍并不含有舍弃的意思,但在舍的修习过程中,有掺入舍弃,如舍弃执取,而趣向平
等、平衡。
在舍的实修中,依厌离欲、远离欲,而达到心境不起波浪,住于中性、平等、寂静
的心态。于可意、可爱、可乐的人事物,因离欲、离执取、放下,不再受影响,或受影
响而经由不带好恶的注视、观察,而达到不起好恶的分别,而淡然处之;于不可意、不
可爱、不可乐的人事物,同样作观,而不再起好恶的分别。恬淡的态度,就是在身口意
表现寂静、安然、祥和、调伏,没有强烈情绪变化,当然也不可能有夸张性的动作、表
情、话语。《法句经》(Dhp.v.362& DhpA.)世尊期许比库的恬淡的态度︰「手已被完全
调伏(不玩弄手或用手拍打别人等),脚已被完全调伏(不玩弄脚等),及言语已被完全调
伏(不说谎等)。」
舍的修习,可以针对于某人、某事、某物、某话有爱瞋时来作观修练,也可以历境
练心,即六根触境时,在有爱瞋的境上即刻修习。舍的过程及目标在于摆平贪瞋、好恶
,而得到中性心、平等心,而在无干扰下,进取涅槃。
(原载:〈嘉义新雨杂志〉第... 阅读全帖 |
|
d****a 发帖数: 655 | 19 【 以下文字转载自 Wisdom 讨论区 】
发信人: dukkha (沉浮颠倒之心), 信区: Wisdom
标 题: 《观呼吸》——慈心的力量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at Sep 29 11:25:51 2012, 美东)
本书所谈论的内观禅修方法,如果你能善用它们,一定可以转化你的每一个经验。在此
书新版的后记中,我想花些时间去强调佛法的另一面── 慈心或慈爱友善之心(Metta
orLoving-friendliness),它是内观的合作伙伴。没有慈心,我们的内观修习将很难
成功突破自身的贪欲与固执的我见;反过来说,内观也是发展慈爱的一个必须基础,两
者经常是相辅相成地一起发展的。
从本书问世以来的十多年间,世界发生了许多增加人类恐惧与不安的天灾人祸。在
此扰攘不安的气氛下,培育深切的慈爱意识,对我们的福祉来说,实关系重大,对于未
来世界,亦是最佳的希望与祝福。慈爱意识所包含的利他精神,是佛陀维护人类福祉的
心要── 你在他的教导与生活方式中,都可以随处见到。
我们每一个人天生就有慈爱的能力,可是,只有内心安静── 无贪、无瞋、亦无
嫉妒,慈爱的种子才能发展,只有... 阅读全帖 |
|
d****a 发帖数: 655 | 20 【 以下文字转载自 Wisdom 讨论区 】
发信人: dukkha (沉浮颠倒之心), 信区: Wisdom
标 题: 《观呼吸》——慈心的力量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at Sep 29 11:25:51 2012, 美东)
本书所谈论的内观禅修方法,如果你能善用它们,一定可以转化你的每一个经验。在此
书新版的后记中,我想花些时间去强调佛法的另一面── 慈心或慈爱友善之心(Metta
orLoving-friendliness),它是内观的合作伙伴。没有慈心,我们的内观修习将很难
成功突破自身的贪欲与固执的我见;反过来说,内观也是发展慈爱的一个必须基础,两
者经常是相辅相成地一起发展的。
从本书问世以来的十多年间,世界发生了许多增加人类恐惧与不安的天灾人祸。在
此扰攘不安的气氛下,培育深切的慈爱意识,对我们的福祉来说,实关系重大,对于未
来世界,亦是最佳的希望与祝福。慈爱意识所包含的利他精神,是佛陀维护人类福祉的
心要── 你在他的教导与生活方式中,都可以随处见到。
我们每一个人天生就有慈爱的能力,可是,只有内心安静── 无贪、无瞋、亦无
嫉妒,慈爱的种子才能发展,只有... 阅读全帖 |
|
b***n 发帖数: 13455 | 21 第二部 沙场兵
第一章 一剑东来逢叛乱 独守营门定军心
春来四月,山花乍放,林深幽静,鸟鸣啾啾。林外树前的草地上,正有几只
野兔嬉戏觅食。忽然,其中一只抬头竖起耳朵静听,另外几只也偏头侧目,跟着
便四散逃去。未久,有几个手持简陋兵器的青壮从林中深处走了出来,踏在刚刚
被野兔啃噬过的青草之上,向四周打量。其中一人如猿猴般迅捷地爬上树梢,向
远处瞭望了一会,喜悦地向下喊道:「陆二郎,这股金兵貌似过去了!」
树下被称作陆二郎的那人二十余岁年纪,眉清目秀、乍背蜂腰,打了个赤膊,
前胸后背有几处看似痊愈未久的伤疤。听到树顶那人喊话,欣喜笑道:「好!你
下来与众人先行,我返林中喊乡亲回村。」
树下另一人调笑道:「二郎喊乡亲是假,与周家小娘子厮磨才是真吧!」
陆二郎满面羞赧,强项道:「只你这泼才心内腌臜!」
众人见他脸色通红,齐发一阵哄笑,七嘴八舌指点议论。陆二郎吃不住众人
戏谑,抛下句「路上仔细些个」便一头扎回来路林中。走了一会儿,耳根热烫渐
消,心中浮起兰秀的柔情美貌,笑容浮上唇角,脚步更加快了些。
崎岖中行了顿饭工夫,又跨过一条小溪,乡民藏匿的山洞便现于眼前。陆二
郎使洞口放哨之人知会... 阅读全帖 |
|
d****a 发帖数: 655 | 22 本书所谈论的内观禅修方法,如果你能善用它们,一定可以转化你的每一个经验。在此
书新版的后记中,我想花些时间去强调佛法的另一面── 慈心或慈爱友善之心(Metta
orLoving-friendliness),它是内观的合作伙伴。没有慈心,我们的内观修习将很难
成功突破自身的贪欲与固执的我见;反过来说,内观也是发展慈爱的一个必须基础,两
者经常是相辅相成地一起发展的。
从本书问世以来的十多年间,世界发生了许多增加人类恐惧与不安的天灾人祸。在
此扰攘不安的气氛下,培育深切的慈爱意识,对我们的福祉来说,实关系重大,对于未
来世界,亦是最佳的希望与祝福。慈爱意识所包含的利他精神,是佛陀维护人类福祉的
心要── 你在他的教导与生活方式中,都可以随处见到。
我们每一个人天生就有慈爱的能力,可是,只有内心安静── 无贪、无瞋、亦无
嫉妒,慈爱的种子才能发展,只有在内心安静的肥沃土壤上才能开花结果。我们要在自
己及他人之中培育慈爱的种子,帮助它们生根与茁壮。
我曾到世界各地传授佛法,因此,亦会在机场内逗留不少时间。有一天,我在伦敦
附近的吉域机场(Gatwick Airport)候机,有很多时间可用,... 阅读全帖 |
|
a*******g 发帖数: 867 | 23 佛子,云何用心能获一切胜妙功德?
佛子:
“菩萨在家,当愿众生:知家性空,免其逼迫。
孝事父母,当愿众生:善事于佛,护养一切。
妻子集会,当愿众生:冤亲平等,永离贪著。
若得五欲,当愿众生:拔除欲箭,究竟安隐。
妓乐聚会,当愿众生:以法自娱,了妓非实。
若在宫室,当愿众生:入于圣地,永除秽欲。
著璎珞时,当愿众生:舍诸伪饰,到真实处。
上升楼阁,当愿众生:升正法楼,彻见一切。
若有所施,当愿众生:一切能舍,心无爱著。
众会聚集,当愿众生:舍众聚法,成一切智。
若在厄难,当愿众生:随意自在,所行无碍。
舍居家时,当愿众生:出家无碍,心得解脱。
入僧伽蓝,当愿众生:演说种种,无乖诤法。
诣大小师,当愿众生:巧事师长,习行善法。
求请出家,当愿众生:得不退法,心无障碍。
脱去俗服,当愿众生:勤修善根,舍诸罪轭。
剃除须发,当愿众生:永离烦恼,究竟寂灭。
著袈裟衣,当愿众生:心无所染,具大仙道。
正出家时,当愿众生:同佛出家,救护一切。
自归于佛,当愿众生:绍隆佛种,发无上意。
自归于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
自归于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
受学戒时,当愿众生:善学于戒,不 |
|
Y**u 发帖数: 5466 | 24 益西彭措堪布:
学佛人的三种不能诽谤、三种不能赞叹、三种不赞不谤
下面三颂是语言方面取舍的教言。先讲一个故事:
《杂譬喻经》上记载,以前有只甲鱼遭遇枯旱,湖水干涸,不能到达有食物的水池。这
时有只大鹤来到旁边,甲鱼求它帮助,大鹤就把它衔住飞过都邑。甲鱼一直不肯沉默,
不断地问:“这是什么?”这样大鹤就开口回答,刚一开口,甲鱼就坠落地上,被人们
屠食。我们不注意自己的口舌,就和这个比喻一样,随意开口诽谤或赞叹,容易成为堕
落之因。
下面正式讲教言的内容。
我们首先要明白什么对境绝不能诽谤,什么对境绝不能赞叹,什么对境应当不赞不谤,
不加任何评论,然后按教言谨慎取舍。这些是因果上很重要的学处,如果取舍不对,单
单以自己的语言就会造下毁坏自他的恶业。语言上的取舍是一个大问题,这些方面一定
要学好,日常生活当中处处要谨慎。如果没有正知正念,一天以自己的口舌就可能造下
弥天罪业。
首先讲不能诽谤的地方:
不能诽谤有三种:
不谤众望所归者,不谤他人买卖物,不谤慈己善知识。
不能诽谤的方面有三种,就是不能诽谤众望所归的有德之士,不能诽谤他人买卖的物品
,不能诽谤慈悲自己的善知识。
①不谤众望所归者:... 阅读全帖 |
|
i******s 发帖数: 566 | 25 益西彭措堪布:
学佛人的三种不能诽谤、三种不能赞叹、三种不赞不谤
学佛者应当谨记:三种不能诽谤、三种不能赞叹、三种不赞不谤
下面三颂是语言方面取舍的教言。先讲一个故事:
《杂譬喻经》上记载,以前有只甲鱼遭遇枯旱,湖水干涸,不能到达有食物的水池。这
时有只大鹤来到旁边,甲鱼求它帮助,大鹤就把它衔住飞过都邑。甲鱼一直不肯沉默,
不断地问:“这是什么?”这样大鹤就开口回答,刚一开口,甲鱼就坠落地上,被人们
屠食。我们不注意自己的口舌,就和这个比喻一样,随意开口诽谤或赞叹,容易成为堕
落之因。
下面正式讲教言的内容。
我们首先要明白什么对境绝不能诽谤,什么对境绝不能赞叹,什么对境应当不赞不谤,
不加任何评论,然后按教言谨慎取舍。这些是因果上很重要的学处,如果取舍不对,单
单以自己的语言就会造下毁坏自他的恶业。语言上的取舍是一个大问题,这些方面一定
要学好,日常生活当中处处要谨慎。如果没有正知正念,一天以自己的口舌就可能造下
弥天罪业。
首先讲不能诽谤的地方:
不能诽谤有三种:
不谤众望所归者,不谤他人买卖物,不谤慈己善知识。
不能诽谤的方面有三种,就是不能诽谤众望所归的有德之士,不能诽谤他人买... 阅读全帖 |
|
a*******g 发帖数: 867 | 26 问:你曾说奢摩他(Samatha)和毗婆舍那(Vipassan^a)或者禅定和内观是无差
别的。这一点能否进一步说明?
答:这个道理很简单,禅定和智能是相辅相成的。当你闭目静坐,制心一处,心
祥和寂静了,这就是禅定,接着它又是智能或者毗婆舍那生起的因缘。此后,无论是闭
目静坐或者行走于闹巿,心都能安住不乱。这就像你曾经是个孩童,现在已经是个成年
人了,两者是否同一人?你可说是,但从另一角度来看,又不是。因此,从另一方面来
讲,三摩地有别于毗婆舍那。或者好比食物和粪便,两者可说为同一物。不要光相信我
所说的,要身体力行,亲自证得,没有什么特别的法门。你若观察到禅定和智能是怎么
生起的,即能自知自证。很多人最近几天一直执着在字面上,称他们的修行是毗婆舍那
,而贬抑三摩地。又有的人称他们的修行是三摩地,认为它是毗婆舍那的基础。凡此皆
戏论,不要在这上面伤脑筋。祇要好好用功,自然会明白。 |
|
S**U 发帖数: 7025 | 27 杂阿含经卷27·七四三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释氏黄枕邑。
时众多比丘,晨朝著衣持钵,入黄枕邑乞食。时众多比丘作是念∶今日太早,乞食时未至,我等可过外道精舍。尔时、众多比丘即入外道精舍,与诸外道出家共相问讯慰劳已,于一面坐。
诸外道出家言∶「沙门瞿昙为诸弟子说如是法∶不断五盖\,恼心,慧力羸,为障碍分,不趣涅盘。善摄其心,住四念处,心与慈俱,无怨、无嫉、亦无瞠恚,广大无量,善修充满;四方、四维、上下,一切世间,心与慈俱,无怨、无嫉、亦无瞠恚,广大无量善修习充满。如是修习悲,喜,舍心俱,亦如是说。我等亦复为诸弟子作如是说,我等与彼沙门瞿昙,有何等异,所谓俱能说法」!
时众多比丘闻诸外道出家所说,心不喜悦,默然不呵,从座起去。入黄枕邑乞食已,还精舍,举衣钵,洗足已,诣佛所,稽首礼足,退坐一面。以彼外道出家所说,广白世尊。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如彼外道出家所说,汝等应问∶修习慈心,为何所胜?修习悲、喜、舍心,为何所胜?如是问时,彼诸外道出家,心则骇散,或说外异事,或瞠慢、毁呰,违背不忍,或默然萎熟低头,失辩思惟而住。所以者何?我不见诸天、魔、梵,沙门、婆罗门,天、人众中,闻我所说随顺乐者,... 阅读全帖 |
|
S**U 发帖数: 7025 | 28 怎样才算是布施?凡布「施」要有二大条件∶一、「以舍」∶自己对于该项物资,要有舍心──牺牲心。如被人借去而不能归还;或遗失了;或勉强给予而没有舍心,心痛不已,这都不能说是布施。二、「以利」∶布施给人(或畜生等),要使人得到利益。如以毒品施人,意图毒害对方等,就不能说是布施。所以布施的定义是∶甘心乐意的,牺牲自己的福乐来成就别人的福乐。布施的真精神,就是损己利人。
说到布施功\德的胜劣,这要从三方面来说。
一、「心」不同∶或悲悯与尊敬心深重;或悲敬淡薄;或者没有悲悯与尊敬心,存心不同,那布施虽同,功\德却大有差别了。
二、「田」不同∶田是福田,就是布施种福的地方。如贫穷疾病等是悲田,父母三宝等是敬田。敬田中,供养父母,胜于供养尊长。三宝中,如供养初果圣者,不如二果;二果不如三果∶………菩萨不如佛。一切布施功\德,不及施佛功\德,这是福田尊胜的缘故。悲田中,以可悲悯的程度来分别∶如少壮不务正业,弄得衣食无著,这虽然可悲悯,当然不及残废老弱的可悲。
三、「事不同」∶事是所布施的事物。如心同田同,那当然要依布施事物的多寡,而「功\德分胜劣」了。这三项中,佛法还是以心为重,所以贫人一钱一果的布施,... 阅读全帖 |
|
w**u 发帖数: 311 | 29 转自http://bbs.sutta.org/forum.php?mod=viewthread&tid=5712#lastpost
舍离的含义 (孙南达禅师开示)
巴利文 Nekkhamma 的意思是舍离或不执着。真正的含义是舍弃taṇhā(贪爱)。
当一个人的贪爱变得很强,他就会抓紧一个目标,执着不想放下。
在巴利文,贪爱是taṇhā,执着是upādāna。因此 Nekkhamma 舍离或放下跟贪
爱,执着是相反的。 Nekkhamma 舍离也是其中一项巴拉蜜 pāramī。
有四种 Nekkhamma
一 Kāmupādāna 欲乐取
二 Diṭṭhupādāna 见解取
三 Sīlabbatupādāna 戒禁取
四 Attavādupādāna 我见取
一 Kāmupādāna 欲乐取
欲乐取的意思是执着于感官的享受。这kāmupādāna是 kāma(感官享受的对象/感官
目标)和upādāna(取)。这些感官目标也被称为kāmaguṇa因为他们给予感官上
的欲 乐。因此kāmupādāna是强烈的贪取感官目标。
如... 阅读全帖 |
|
r******3 发帖数: 586 | 30 这个我知道,但是类似的经典,确实不多。而且这里所说的悲到底是什么,也没解释。
我对这类经典当中出现频率较少,和主要教义有矛盾冲突,而且我自己也感觉不太对劲
的,只能暂时放下。
悲,如果是要拔除众生苦,这与整个解脱道和佛陀所说的一些冲突。
声闻弟子修这个拔除众生苦的心,非常奇怪。
未至,我等可过外道精舍。尔时、众多比丘即入外道精舍,与诸外道出家共相问讯慰劳
已,于一面坐。
分,不趣涅盘。善摄其心,住四念处,心与慈俱,无怨、无嫉、亦无瞠恚,广大无量,
善修充满;四方、四维、上下,一切世间,心与慈俱,无怨、无嫉、亦无瞠恚,广大无
量善修习充满。如是修习悲,喜,舍心俱,亦如是说。我等亦复为诸弟子作如是说,我
等与彼沙门瞿昙,有何等异,所谓俱能说法」!
还精舍,举衣钵,洗足已,诣佛所,稽首礼足,退坐一面。以彼外道出家所说,广白世
尊。
悲、喜、舍心,为何所胜?如是问时,彼诸外道出家,心则骇散,或说外异事,或瞠慢
、毁呰,违背不忍,或默然萎熟低头,失辩思惟而住。所以者何?我不见诸天、魔、梵
,沙门、婆罗门,天、人众中,闻我所说随顺乐者,唯除如来及声闻众者。
多修习,识入处最胜;舍心修习、多修习,... 阅读全帖 |
|
S**U 发帖数: 7025 | 31 【偿还最后的债】
佛陀将般涅盘的这一年,在毗舍离附近的橡树村 (1) 中结夏安居,安居圆满后,就顺著他来时的路,一路游行回到舍卫城的只园精舍。 「法将」舍利弗礼拜佛陀后,回到自己的茅篷。当弟子们向他礼敬而离开后,他就洒扫、敷座,洗脚后盘腿坐著,进入阿罗汉的果定中。
舍利弗依他预定的时间出定,出定之时他有了个想法∶「过去诸佛是先入涅盘,还是他的大弟子先入涅盘?」然后他发现是大弟子先入涅盘。因此,他思考著自己的生命力,发现只剩下一个星期了。
他接著思索著∶「我该在那里入涅盘呢?罗目侯罗在三十三天入灭,智者憍陈如长老在六牙湖(Chaddanta Lake) (2) 圆寂,而那里是我入灭的地方呢?」
当尊者再三思索这个问题时,想起了自己的母亲,并且想到∶「虽然她是七位阿罗汉的母亲 (3) ,但对佛、法、僧三宝还未生起信心,不知道她有没有可以生起信心的因缘?」
在观察这个问题后,尊者发现她有现观(abhisamaya)初果的因缘,因此自问∶「要透过谁的教导,她才能够洞察真理呢?」
接著他了解到唯有自己教导母亲佛法,才能成就这件事,他进而想到∶「如果我现在还是漠不关心,人们将会说∶『舍利弗一向乐于... 阅读全帖 |
|
d**********6 发帖数: 237 | 32 黄念祖居士主讲
以一九八七年于北京居士林录音为基础
诸位大居士发起无上菩提之心,建立道场共修忏法,持诵观世音菩萨大悲真言,功德实
是不可思议。法界众生同蒙利益。所以我除了随喜赞叹之外,仅以自己对观音耳根圆通
法门的一点体会,向大家汇报,供养观音大士以及在位的每一位大居士。
今天观音道场,大家持咒共修,皆得不可思议功德。先师夏老常说:‘理明、信深、愿
切、行专、功纯、业净、妄消、真显。’我们若能明白观音的发心是心佛众生,三无差
别;所得之果是上与十方诸佛同一心,下和六道众生同一体,所以感应道交,普门示现
,我们的信就深哪,我们愿就切,行就专哪。所以我们对于观音大士的成就,有所闻,
有所信,有所解,能够悟入,那就大大的不一样了。一点都不明白的人,你修啊,修一
劫。你要真能入了观音耳根法门,那就是圆修啊。你修一天等于不明白的人修一劫,所
以日劫相倍,大家实修是肯定的,但是我们还须读诵大乘,希望能解第一义谛。要能解
悟的话,你就成为圆人,你圆修一天等于其他的人修一劫。这也就是我愿意来作一些供
养的基本原因。
观音耳根圆通章在《首楞严经》,这个经的全名叫《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
行首楞严... 阅读全帖 |
|
s*********a 发帖数: 801 | 33 乡下人进城
旧约里多次提到亚舍拉,比如:
士师记
3:7 以色列人行耶和华眼中看为恶的事,忘记耶和华他们的神,去事奉诸巴力和亚舍拉
,
3:8 所以耶和华的怒气向以色列人发作,就把他们交在美索不达米亚王古珊利萨田的手
中。以色列人服事古珊利萨田八年。
列王记上
15:9 以色列王耶罗波安二十年,亚撒登基作犹大王,
15:10 在耶路撒冷作王四十一年。他祖母名叫玛迦,是押沙龙的女儿。
15:11 亚撒效法他祖大卫行耶和华眼中看为正的事,
15:12 从国中除去娈童,又除掉他列祖所造的一切偶像。
15:13 并且贬了他祖母玛迦太后的位,因她造了可憎的偶像亚舍拉。亚撒砍下她的偶像
,烧在汲沦溪边,
15:14 只是邱坛还没有废去。亚撒一生却向耶和华存诚实的心。
或
17:6 何细亚第九年亚述王攻取了撒马利亚,将以色列人掳到亚述,把他们安置在哈腊
与歌散的哈博河边,并玛代人的城邑。
17:7 这是因以色列人得罪那领他们出埃及地,脱离埃及王法老手的耶和华他们的神,
去敬畏别神,
17:8 随从耶和华在他们面前所赶出外邦人的风俗和以色列诸王所立的条规。
17:9 以色列人暗中行不正的事,违背耶和华... 阅读全帖 |
|
l*****a 发帖数: 38403 | 34 【 以下文字转载自 Belief 讨论区 】
发信人: septaphobia (恐妻症), 信区: Belief
标 题: 耶和华之妻亚舍拉 (ZT)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Mon Nov 8 23:27:35 2010, 美东)
乡下人进城
旧约里多次提到亚舍拉,比如:
士师记
3:7 以色列人行耶和华眼中看为恶的事,忘记耶和华他们的神,去事奉诸巴力和亚舍拉
,
3:8 所以耶和华的怒气向以色列人发作,就把他们交在美索不达米亚王古珊利萨田的手
中。以色列人服事古珊利萨田八年。
列王记上
15:9 以色列王耶罗波安二十年,亚撒登基作犹大王,
15:10 在耶路撒冷作王四十一年。他祖母名叫玛迦,是押沙龙的女儿。
15:11 亚撒效法他祖大卫行耶和华眼中看为正的事,
15:12 从国中除去娈童,又除掉他列祖所造的一切偶像。
15:13 并且贬了他祖母玛迦太后的位,因她造了可憎的偶像亚舍拉。亚撒砍下她的偶像
,烧在汲沦溪边,
15:14 只是邱坛还没有废去。亚撒一生却向耶和华存诚实的心。
或
17:6 何细亚第九年亚述王攻取了撒马利亚,将以色列人掳到亚述,把他们安置在哈腊
与... 阅读全帖 |
|
s*******1 发帖数: 191 | 35 道学修身与五德养性。
道学修身与五德养性
来源:柏林中国文化中心读书会 作者:熊春锦发布时间:2009-05-11
http://www.dedao.org/home/html/laozi/20090511/526.html (里面有图片)
道学修身与五德养性
柏林中国文化中心读书会
2009 04 19
熊春锦
一、人类六大发展阶段和相应的道德修养方法
今天,我们接着讲第三讲。
主要就是介绍一下“道学修身与五德养性”,也就是紧密地将道家的学问、儒家的学
问,以及我们传统的根文化与我们的生命健康联系起来,来探讨一下这里面的关系和来
龙去脉。
在研究这个主题的前提下,我们要知道,首先要了解我们自己。老子有句名言:“知人
者智也,自知者明也。”就是说,既要知道别人,也要知道自己。后世的兵家学说,也
曾经深化过“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实际上,我们对于我们自我生命真相的研究,既
要知道社会发展的各个不同时期,同时也要知道自己生命的各个发展时期。根据道家的
学说以及古代医家的学说,人生可以分为这么六大发展阶段。
在这六个阶段里面,古代全部是利用道德修养来制约我们每一个人生命的六个阶段。也... 阅读全帖 |
|
y****w 发帖数: 39 | 36 转自慈诚罗珠的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4975a20101nwlu.html
此文将向大家介绍一个麦彭仁波切的窍诀:调服心的过程。为什么要了解调服心的过
程呢?刚开始修行的时候,会遇到很多修行上的困难。如果不了解修行途中的路况,不
知道如何应对,就会有挫败感,以致失望、懈怠甚至退失。麦彭仁波切的这个窍诀虽然
文字不多,但内容却非常丰富详尽。
一、总述
所有大乘佛法的修行窍诀,大致可以归纳为两个关键问题:首先,一切外在的物质世界
,以及内在的各种感受,都是心的现象,都是我们的内心创造出来的一种幻觉。除了我
们的八识等精神的幻觉之外,没有一个真正的轮回。天界、非天等善趣,地狱、饿鬼等
恶趣,也都是心的幻觉。除了心的幻觉以外,六道众生都不存在。第二,精神自己的本
体,也是空性。虽然在龙树菩萨的《中论》,与月称菩萨的《入中论》等论典当中,并
没有明显地讲外在的世界是内心的现象,但龙树、月称菩萨的弟子们后来写的有些关于
中观实修过程的论典中,却承认了一切外境都是心的现象。因为修行的时候必须这样,
平时可以去观察十二处、十八界等等,抉择一切都是空性。... 阅读全帖 |
|
x*****3 发帖数: 89 | 37 第十四回 心猿归正 六贼无踪
(1) 孙悟空的出场太隆重了
(2) 出了五行、就得悟空
(3) 后面的魔难是有原因的
(4) 火水未济呀
(5) 为何不济?
(6) 修行迷中谜之谜底
(7) 修行真苦啊!
(8) 百转千回 层层叠叠
(9) 佛和菩萨的大智慧
(10) 一点意犹未尽的话
PDF TXT订阅 PDF订阅 mp3播客 mp4播客
(1)孙悟空的出场太隆重了
伯钦送三藏一程,来到一座大山,唤作两界山。伯钦说需要就此打住他送行的脚步了,
你看这三藏闻言,急得连滚带爬的下了马,央求人家无论如何再送他往前走走。伯钦说
不是他不想送,乃是因为这是他的上界,是他断然不能越过的界限。人家都这样说了,
这三藏还硬是扯着人家的衣襟儿,鼻涕一把泪一把的,一方面是舍不得,一方面是害怕
。害怕自己走不下去,舍不得失去这么大一个靠山。
假如,伯钦不存在这界限的限制;假如,伯钦看三藏这么窝囊样儿,处于同情和看不起
的情绪说:老弟,看你这弱不禁风的模样,大哥我替你去取经得了。估计三藏会高兴的
如释重负,当即就把袈裟、关牒、行囊等等全部免费赠送了。你看这三藏法师,一开始
真正的踏上修行的路... 阅读全帖 |
|
d*********d 发帖数: 192 | 38 藏文化的修心养生观
——清华大学科技园演讲
(2010年6月25日晚上)
主持人致辞:
晚上好,非常感谢大家光临清华科技园!在讲座开始之前,首先,我对今天的主讲人—
—索达吉堪布作个简单介绍:
索达吉堪布,是喇荣五明佛学院汉僧部的主管大堪布,在国内外享有极高的知名度,曾
先后随晋美彭措法王前往美国、加拿大、法国、德国、荷兰、英国、日本、印度、泰国
、新加坡、马来西亚、不丹、尼泊尔等国家弘法,并被推任为美国纽约喇荣显密中心的
导师。
在著书方面,堪布的著作令人叹为观止,现已印刷出版的就有九十多本,累计字数超过
千万。
在学识方面,堪布对戒律、俱舍、中观、因明、般若等五部大论精通无碍,并通过现代
网络技术弘扬佛法,影响非常广泛。
在修为方面,堪布对时轮金刚、大幻化网、大圆满等,都证达了不可思议的境界。
在慈善方面,堪布从2007年起发起“启动爱心”的倡议,号召佛教徒在保护动物的同时
,也应关爱自己身边的可怜人。并身先士卒,先后在藏地建立了智悲小学、养老院、居
士林、小沙弥学院等;资助大量失学的高中生、大学生;在几所中学分别设立奖学金;
救济了很... 阅读全帖 |
|
y****w 发帖数: 39 | 39 转自慈诚罗珠的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4975a20101nwlu.html
此文将向大家介绍一个麦彭仁波切的窍诀:调服心的过程。为什么要了解调服心的过
程呢?刚开始修行的时候,会遇到很多修行上的困难。如果不了解修行途中的路况,不
知道如何应对,就会有挫败感,以致失望、懈怠甚至退失。麦彭仁波切的这个窍诀虽然
文字不多,但内容却非常丰富详尽。
一、总述
所有大乘佛法的修行窍诀,大致可以归纳为两个关键问题:首先,一切外在的物质世界
,以及内在的各种感受,都是心的现象,都是我们的内心创造出来的一种幻觉。除了我
们的八识等精神的幻觉之外,没有一个真正的轮回。天界、非天等善趣,地狱、饿鬼等
恶趣,也都是心的幻觉。除了心的幻觉以外,六道众生都不存在。第二,精神自己的本
体,也是空性。虽然在龙树菩萨的《中论》,与月称菩萨的《入中论》等论典当中,并
没有明显地讲外在的世界是内心的现象,但龙树、月称菩萨的弟子们后来写的有些关于
中观实修过程的论典中,却承认了一切外境都是心的现象。因为修行的时候必须这样,
平时可以去观察十二处、十八界等等,抉择一切都是空性。... 阅读全帖 |
|
y******i 发帖数: 98 | 40 二、世俗菩提心的修法
菩提心有两种:胜义菩提心和世俗菩提心。
其一、胜义菩提心。胜义菩提心就是证悟空性的智慧,现在还不讲,基础都没有
,证悟什么呢?首先要修出离心和世俗菩提心,从最低限度开始做起。
其二、世俗菩提心。世俗菩提心有两种:一是愿菩提心;一是行菩提心。为了度
化一切众生而愿获得佛的果位,这样的念头叫做愿菩提心;不但心里有这样的愿望,而
且去实践六度万行,这就叫做行菩提心。先讲愿菩提心,这是最关键的。
怎样才能产生世俗菩提心呢?在修愿菩提心以前,需要先修四无量心。四无量心
较广的修法,在很多经书和以前的五加行开示中都有谈及,故此处不再广讲,只是从总
体上略讲一下。若想广修,则慈、悲、喜、舍四无量心都要修;若想略一些,则可只修
慈无量心和悲无量心;若想最略,最简单的修法就是只修悲无量心,其他的已包含于其
中。此处只讲舍无量心和悲无量心的修法,故而属于一种简略的修法。
修法的前后,也就是三殊胜中的发心殊胜和回向殊胜,以前已讲得很详细了,此
处就无须赘言,现在便开始讲菩提心的正式修法。
修菩提心时,既不是仅仅把心平静下来,什... 阅读全帖 |
|
a*******g 发帖数: 867 | 41 菩提心,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的简称,简单地说,就是无上正等正觉的心。
详细地解释,见华严经。
乾隆大藏经·大乘华严部·第0084部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六十二
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三
唐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译
时,海云比丘告善财言:“善男子,汝已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耶?”
善财言:“唯!我已先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海云言:“善男子,若诸众生不种善根,则不能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要得普
门善根光明,具真实道三昧智光,出生种种广大福海,长白净法无有懈息,事善知识不
生疲厌,不顾身命无所藏积,等心如地无有高下,性常慈愍一切众生,于诸有趣专念不
舍,恒乐观察如来境界,如是乃能发菩提心。
“发菩提心者,
所谓发大悲心,普救一切众生故;
发大慈心,等祐一切世间故;
发安乐心,令一切众生灭诸苦故;
发饶益心,令一切众生离恶法故;
发哀愍心,有怖畏者咸守护故;
发无碍心,舍离一切诸障碍故;
发广大心,一切法界咸遍满故;
发无边心,等虚空界无不往故;
发宽博心,悉见一切诸如来故;
发清净心,于三世法智无违故;
发智慧心,普入一切智慧海故。”
另见《金刚经》:
乾隆大藏经·大乘般若部·第00 |
|
S**U 发帖数: 7025 | 42 杂阿含347经
http://www.mahabodhi.org/agama/Class_Note_10.htm
时彼须深语比丘言∶「尊者!云何学离欲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具足初禅,
不起诸漏,心善解脱耶」?
比丘答言∶「不也,须深」!
复问∶「云何离有觉有观,内净一心,无觉无观,定生喜乐,具足第二禅,不起诸漏,
心善解脱耶」?
比丘答言∶「不也,须深」!
复问∶「云何尊者离喜,舍心住,正念正智,身心受乐,圣说及舍,具足第三禅,不起
诸漏,心善解脱耶」?
答言∶「不也,须深」!
复问∶「云何尊者离苦息乐,忧喜先断,不苦不乐,舍净念一心,具足第四禅,不起诸
漏,心善解脱耶」? |
|
|
P******A 发帖数: 126 | 44 发出离心 舍凡夫心
在《道次第》中,下士道的内容为念死、念恶趣苦、皈依三宝、深信业果,中士道的内
容主要是念人天善趣之苦。同样是念“苦”,在不同的修学阶段,所念内容却大相径庭
。下士道的修学,是以成就人天善果为目标,故念恶趣之苦,希求人天之乐。而中士道
的修学,是以发起出离心为目标,故进一步念人天之苦,因为人天亦非究竟之乐,仍在
有漏的三界之内。此外,还应该了解苦生起之因——集谛,即有情生命延续的原理及状
况。
我们要不断思维死亡之苦、恶道之苦,乃至人天之苦,思维烦恼和业给我们带来的痛苦
。这种观修,有助于我们生起真正的出离心。
说到出离,首先是出离环境。我们出家,就是对尘世生活的出离。但出离环境并非目的
,因为任何境界都没有实质。我们之所以要出离环境,是因为心对境界的贪著。所以,
出离环境是为了摆脱心对此产生的贪著,归根结底,还是为了出离凡夫心。
凡夫心也属于集的范畴。我们希望出离苦,首先应出离集。知苦,方能断集。所谓集,
就是烦恼、业力,就是生死相续。
业力,包括身口意三业。一般来说,似乎偏重于身业和语业,但意业却是根源。贪嗔痴
三毒,就属于意业的范畴。我们在贪的时候,就造下贪的意... 阅读全帖 |
|
S**U 发帖数: 7025 | 45 原始佛法所说无相心解脱有种种不同,有的共外道,有的究竟解脱。
* 不思惟一切相,无相心三昧止住的无相心解脱,是共外道。对于相的生起之因-贪嗔痴-还没断除。
* 漏尽的比丘,舍弃贪嗔痴,为未来不生之法。于无相心解脱中,这个不动心解脱为第一。
依相应部注解,舍弃贪嗔痴,是由于现观无常、苦、无我。
【南传相应部】第41相应7经
尔时,尊者牛达多住于摩叉止陀山之安婆陀伽林中。
二 时,质多居士来诣尊者牛达多住处,礼拜尊者,坐于一面。
三 尊者牛达多言坐于一方之质多居士曰∶『居士!此无量心解脱,无所有心解脱,空心解脱,无相心解脱,此等诸法是意义有别?抑名辞有别耶?或意义为一,唯名辞有别耶?』
四 『大德!或依于事由,此等诸法谓于意义有别,且名辞亦有别,有其事由。大德!又或依于事由,谓此等诸法意义为一,唯有名辞各别,而有其事由。
五 然大德!或依于事由,此等诸法谓于意义有别,且名辞亦有别。何者为其事由耶?
大德!于此有比丘,以与慈俱起之心,满于一方而住,同于第二、同于第三、同于第四方、上下横、一切处、于一切情况下、一切具有之世界,与慈俱起,广大远行无量而无怨念,... 阅读全帖 |
|
d**********6 发帖数: 237 | 46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是一定的。修行到功夫深了,难免有魔来。魔有内魔,有外魔;
外魔易退,内魔难降。如不能降,必要着魔;不但修功走失,亦且危险甚虞。若论降魔
,约有四种方法。
一、要识魔相
凡着魔的人,大都遇着魔来的时候,不知道他是魔,以致着魔。倘能识得魔相,即不着
魔而魔自退。怎样是魔相?大凡可爱、可贪、可畏、可憎的人物或境界当前,无不是魔
。至五蕴内魔,尤为厉害。《楞严经》说五十种蕴魔,至为详尽,亟须仔细参穷,免得
临时上当。
二、舍身无畏
人必先有舍却身命之心,然后可以学佛;人必先有看破生死之勇,然后可以降魔。魔化
夜叉、罗刹来搏噬我,魔化猛虎、毒蛇来啖食我,都是幻想,何惧之有?即使真被吞食
,亦是夙业所招,况脱去皮囊、往生极乐,正当感谢于他,为我早日解脱。所以修行之
人,雷霆起于侧而不惊,泰山崩于前而不动,魔力虽大,其奈我何?否则贪生畏死,恐
怖怆惶,不待魔来,方寸已乱,欲不着魔,其可得乎?
三、不取不舍
魔之为物,取固不可,舍亦非宜。遇着魔来时候,必须镇定我心,既不可贪恋他,又不
可厌恶他。要作几种思想:一想魔即是佛,佛即是魔;觉即成佛,迷即是魔。魔如佛如
,并无二理。又想眷属... 阅读全帖 |
|
z*******a 发帖数: 57 | 47 智海浪花
索达吉堪布 著
心地善良的人对父母往往都很孝顺,他们知道父母把自己拉扯大是多么的不易;他们知
道自己的生长壮大无疑是以父母的衰老辛劳为代价的。爸爸妈妈把他们的儿女往往从幼
儿园一直养到大学,甚至当子女们大学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后,还要操心他们的婚嫁。
等孩子们都成家立业了,长辈们又开始关心孙子辈们的养育了……就这么操劳不已,恐
怕真得“春蚕到死丝方尽”了。
佛经里也曾多次提到过父母恩如山似海,深广无边。为此,佛陀还专门宣讲过《父母恩
重难报经》。故而,无论是世间法还是出世间法,都十分强调子女要孝养父母,要懂报
恩。
那么什么才是真正的报恩?佛教经论始终坚定地认为,学佛、修行、广行善事乃至出家
,才是最好的报恩方法。宁玛巴伟大的修行人华智仁波切也曾说过,如果你想真正报恩
,最好的方法便是以行持善法、佛法的功德回向父母,并最好也能带动父母来修持佛法
;如果你以造恶业的方式挣得利养去孝养父母,那样不但于父母无利反而有害!但是看
看现在的芸芸众生,大都一头扎在浊浪扑天的经济大潮中,有几个能做到以行持佛法来
报父母深恩呢?
幸好在这寥若晨星的真知报恩方法的人群中,我欣喜地看到了在佛学院... 阅读全帖 |
|
H******3 发帖数: 169 | 48 妄图利用菩提心达到个人目的,这样做果只能适得其反---索达吉堪布开示摘自:《旅
途脚印》
作为凡夫,尽心尽力利他的最好方法就是修慈悲菩提心。如果能在相续中生起菩提心,
并且不失坏,则不会堕三恶趣,即使业障深重,不幸堕入,时间也短如弹指。一位居士
曾问仲敦巴:“若不舍离菩提心,是直接或间接利益众生的因吗?”仲敦巴回答说:“
这是利益众生最好的因。若不舍离菩提心,则不会堕三恶趣,并成为不退转者。若因前
世业力深厚等特殊原因而转生恶趣,也会因一刹那忆念菩提心的威力立即得以解脱,获
得人天善趣果位。”某些自诩为大乘佛子的人,虽然在表面上做了一些利益众生的事,
实际上只是为了自己不堕三恶趣,或仅仅考虑自己的成就。虽然他在修法之前也发所谓
的菩提心,最后也将善根回向菩提,但主要的原因是因为他害怕如果不发菩提心,就不
能成为大乘法;如果不回向,一旦生起瞋心,善根就会失坏,自己的功德就浪费了。这
样自己就不能成佛,就不能消除痛苦。这样的发心,只是表面上的大乘法,实际与声缘
无异。我们不能妄图利用菩提心来达到个人的目的,这样做的结果只能适得其反。无始
以来,我们就是因为考虑自己太多,才会生生世世流转轮回... 阅读全帖 |
|
q***2 发帖数: 412 | 49 “你家挪地方啦?我还差点跑错。”
姬羽梁还是老样子,轻松写意得就像个闲游的老翁,这次没有逮人,而是将所有**
围拢,然后一个个带走轮流审问。
“不错不错,这地方灵气足些,不过出门就是坊市,未免有些尘心太重。”
坐在崖顶大殿的房脊上,和齐休三言两语,唠起了家常。
闻心也没啥变化,陪侍在一旁,他已结丹,而且这次没有动辄要抽人嘴巴的意思。
“是的,搬到这儿来后,门中子弟们学坏都容易了些。”
齐休察言观色下来,不像有什么大事的样子,陪着小心问道:“这次可是那灵木盟
出首?”
姬羽梁不答。
那就是默认了,齐休连忙进谗言,“灵木盟前几天才派人要暗杀我,谁知道错杀了
齐云执法峰刑老祖的直系后辈,现在人还重伤未愈呢。眼下我们两边对圆了正要交战,
他家出首,不可信,是诬告,这是诬告啊!”
“咳,是这样的,每每开辟战争之后,可以用功绩点换通天令,传世下来的数量自
然就多了些。”姬羽梁哪会接齐休的茬,“所以开辟战争之后的百十年间,当地的讼案
往往会同样增长,很正常。”
不着边际的解释了一番,总而言之,他见令就得来,来了就得办事,没啥好讲的。
灵木盟手里也没齐休啥了不得的铁证,前段时间楚秦门风气有些败坏,难免... 阅读全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