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o 发帖数: 208 | 1 索达吉堪布 著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在当前这样一个充斥着邪见与欲望的社会中,直接向众生讲述佛法的甚深义理,恐怕不
但打动不了多少听众,反而会引起一些愚痴者及怀抱极大偏见与误解者的憎恶、厌烦、
错解甚或诽谤。在这种情况下,用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他们能够理解并接受的语言、
事例,在佛法的观照下,既不失佛法本义,又方便善巧地随顺世人的思维习惯,然后再
向广大民众宣讲佛理,这种方法也许不失为一条行之有效的讲法策略。故我在这篇文章
中即以世间语言宣说不违佛法正理、且能完全印证佛陀所言的世间正见,并真诚希望一
切有缘见闻触到此篇文章的读者,自此后都能在心相续中生起善妙之心及向道之意;特
别是那些终生沉迷于娱乐圈中的人物,以及把全部身心都扑在明星身上的非明星的追星
族们,也都能在心中生起真正的智慧与慈爱之意。
这篇短文主要阐释一些明星的学佛之路及学佛心态,因时下毕竟有为数不少的演艺界名
人皈依佛门。他们的目的及动机如何、闪光点或盲点又何在,这些问题相信也是不少读
者朋友们非常感兴趣的。提笔行文之前,我忽然想到了弘一法师,这... 阅读全帖 |
|
x*********o 发帖数: 208 | 2 索达吉堪布 著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在当前这样一个充斥着邪见与欲望的社会中,直接向众生讲述佛法的甚深义理,恐怕不
但打动不了多少听众,反而会引起一些愚痴者及怀抱极大偏见与误解者的憎恶、厌烦、
错解甚或诽谤。在这种情况下,用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他们能够理解并接受的语言、
事例,在佛法的观照下,既不失佛法本义,又方便善巧地随顺世人的思维习惯,然后再
向广大民众宣讲佛理,这种方法也许不失为一条行之有效的讲法策略。故我在这篇文章
中即以世间语言宣说不违佛法正理、且能完全印证佛陀所言的世间正见,并真诚希望一
切有缘见闻触到此篇文章的读者,自此后都能在心相续中生起善妙之心及向道之意;特
别是那些终生沉迷于娱乐圈中的人物,以及把全部身心都扑在明星身上的非明星的追星
族们,也都能在心中生起真正的智慧与慈爱之意。
这篇短文主要阐释一些明星的学佛之路及学佛心态,因时下毕竟有为数不少的演艺界名
人皈依佛门。他们的目的及动机如何、闪光点或盲点又何在,这些问题相信也是不少读
者朋友们非常感兴趣的。提笔行文之前,我忽然想到了弘一法师,这... 阅读全帖 |
|
发帖数: 1 | 3 细究《红楼梦》中许多人物,按理说——两个人本来同在一个生活圈子、最应该有
交集;但曹雪芹却始终不让他们“见面”。这类人物有两种特征:要么品性相似、或相
反;要么社会地位相同、或很不同。如此刻画人物形象的方式,我称之为“分身法”或
“互映法”。
或许是曹雪芹的写实,因为现实中的确存在这种现象:比如盛唐诗坛,王维和孟浩
然是趣味相投的诗友,李白和孟浩然也是难分难舍的铁哥们;孟浩然与他们之间都有过
诗作答酬,而且关系亲密。但我们似乎从来没见李白和王维之间有什么交集。闲言少叙
,且看《红楼梦》中如下三对人物。
一、宝琴和妙玉
前文已详:妙玉与宝琴的人生遭遇相似,只是所处战祸时段的不同。她们学识相近
、思想境界相当。刑岫烟评说妙玉是“僧不僧,俗不俗;男不男,女不女” ,正是她
不拘小节的自由思想的体现。与宝琴一样,经历了战祸之苦的妙玉因看透了世态浇漓和
人情冷暖,表面上已经超脱。她们在常人看来,自然都有些神秘感。但因要生存,她们
必须挣扎、拼搏。离乱中的女子生存下来,都锻炼得如红梅花一样坚强而美丽。
妙玉无耐之下寄身寺庙,却始终怀着正常的人的情感。她自称槛... 阅读全帖 |
|
N***r 发帖数: 2539 | 4 注:原作者不可考,见谅。
另注:原文中提到的“图”也不可考。
===========================================
不能否认,日本在色情文化的发展,称得上是一个大国。对于色情的动漫文化,日本更
是市场的一哥。请那些一看见人们把动漫文化与色情文化同时作出论述,就马上怒发冲
冠,反驳人家是抱着偏见,误导人们之辈留意,我不是说:“日本的动漫文化,全部等
于与色情有关”,请敬不要自行曲解我的意思,这也明显不是事实。我这句只是说:“
在色情动漫这个市场,日本的产量是占第一的”,但在色情以外,一样有很大的动漫市
场。
日本色情动漫文化的背景史
日本的色情动漫发展,傻呼噜同盟曾在〈日本的情色动画发展史〉里有所论述,我
不打算重覆。尽管我对文章里的评论,并不完全同意。但最可惜的,是论述者只从文本
及文本发展出发,却没结合当时的社会环境比照论述。但日本社会环境的变化,却的确
与色情动漫文化的发展,有很明显的关系。
在60、70年代,日本战败后,整体价值崩溃,但经济增长却是意外地快速和强劲。
这时期的漫画,质疑了社会的权威性,追求个人方面,社会成为摆布者甚至邪恶者。这
种... 阅读全帖 |
|
h****t 发帖数: 1640 | 5 5-C. 冰河期
汹涌澎湃的洪水期,可能要持续相当长一段时间,其长短,视各人情况而定。这之后,随着世事和阅历的增加,人生体味和感悟的深入,一样阶前雨,相听总不同,就像《听雨》一样,其心境和感触与之前已经大不相同,这时再写,就是另一种境况了。
1. 观照内我,以笔写心。这个时候,技巧已经得心应手,再也不需要去拼凑他人。最重要的是观照自己,写下自己内心深处的哀乐喜恨。就像杨万里所说,以前是人找诗,寻寻觅觅,辛苦万分;现在则是诗找人,不请自来,内心动处,则自成诗。
欲动人者,必先动己。这个时候,重要的不是字词功夫,而是诗心的浅深。就像林黛玉看到桃花缤纷飘落而流泪,联想自己而写下“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诗人也是常人,不过是有诗心之人而已。
以前也许是读诗,现在则是读诗来印证人生的体悟,真正理解“读诗读心”,透过字词表面,通向心灵和性情。
2. 下笔每有节制,留有分寸。以前是求奇,希望振聋发聩。现在更想淡中存味,静水流深,追求内省。此时更重视全篇布局,不以一鳞半爪来夺目争胜。
3. 诗者,心灵和性情也。因为是诗从心出,个人的特征和印记也就非常明显了,个人风格渐成。一些作品,不自觉地就 |
|
h******i 发帖数: 466 | 6 学习了,说得很深刻,"观照"一词足见海参兄内力
,随着世事和阅历的增加,人生体味和感悟的深入,一样阶前雨,相听总不同,就像《
听雨》一样,其心境和感触与之前已经大不相同,这时再写,就是另一种境况了。
最重要的是观照自己,写下自己内心深处的哀乐喜恨。就像杨万里所说,以前是人找诗
,辛苦万分;现在则是诗找人,不请自来,内心动处,则自成诗。
黛玉看到桃花缤纷飘落而流泪,联想自己而写下“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诗人也是常人,不过是有诗心之人而已。
词表面,通向心灵和性情。
水流深。此时更重视全篇布局,不以一鳞半爪来夺目争胜。
人风格渐成。一些作品,不自觉地就带上了个人的印记。
是,运笔不那么急急忙忙风风火火了,而是逐渐从容起来,说什么事情,不再像洪水那
样渲泄奔涌,而更像冰河那样娓娓款款,但是如果你仔细品味的话,看似平静的水面之
下,该是湍湍的暗流涌动吧。 |
|
H**********I 发帖数: 1379 | 7 预言之火升到了十几丈,映得半边天空绿如翡翠。
申庚睁开双眼,第一个动作就是看向对面的敌人,慕行秋还没有醒,即使隔着火光
也能看到他那张脸上布满了痛苦。
申庚站起身,收起流光宝鉴,血红的眼睛在一片碧绿当中越发突显,向四周扫了一
眼,发现山峰周围的空中飘浮着至少一千名散修,都在痴迷地望着预言之火,似乎能从
中吸取力量,火堆不远处,端坐着四五十名少年,被绿光映照的脸上兴奋异常。
秃子在慕行秋身后飞来飞去,咬着嘴唇,三缕头发像触手一样轻轻摇晃,他急坏了
,却不敢靠近小秋哥,害怕惊扰到他的存想。
申庚走向马车上的兰冰壶,几步之后就停下,站在那里想了一会,“预言之火提供
的并非未来,而是观照自身。”
“哦,你看到了什么?”兰冰壶微笑道,申庚仅用一个时辰就轻易通过考验,她一
点也不觉得意外。
“我看到我被烈焰焚身,可我没有死,我带着烈焰行走,将所遇到的一切全部烧成
灰烬。我看到无数尸体铺陈大地,其中有许多我认识的脸孔,包括你。”申庚指着兰冰
壶,对周围面带怒容的散修全不在意。
“那是你的未来,不是我的。”兰冰壶随意地挥下手,“接着说,... 阅读全帖 |
|
b**L 发帖数: 646 | 8 (原载《书屋》二000年第一期)
说说毛泽东诗词
周泽雄
毛泽东本色是诗人。诗人而兼一国之尊,于国于民是否有利,当然可以探
讨。西哲柏拉图当年将诗人请出“理想国”,想必有他的道理。中国帝王史上真
正堪称大诗人的,只有两位,魏武帝曹操和南唐后主李煜,其余种种,不过雅喜
涂鸦而已。曹操雄才大略,鲁迅先生对他都敬佩有加。李煜则昏聩懦弱,以泪洗
面,别说摆帝王的谱,质之以普通男人的标准,也难说够格。他如乾隆之辈涂鸦
族,涉艺与做秀无异,书摹二王而格不肖,诗耽唐宋而气不逮,徒见雅音靡靡,
情思昏昏,遂把父祖辈打下的铜铁江山,逐渐摩玩成一张柔丽宣纸。可见,诗人
而兼国君,慨乎言之或可,概乎言之则非。比如开国之君与守成之主,生命气象
就天差地别。后者不过赖先祖荫庇,皇袍加身匹似现代社会高中六合彩,除了有
数几位中兴之主外,多不足挂齿。而前者,无论“设使天下无有孤,不知当几人
称帝,几人称王”的曹孟德,“一条杆棒等身齐,打四百座军州都姓赵”的赵匡
胤,还是“要扫除一切害人虫,全无敌”的毛泽东,都属人中奇杰,都能赖一己
之力令江山变色。如果他们戎马倥偬之余还能不废吟咏,如曹操“登高必赋”,
就有可能使诗... 阅读全帖 |
|
l*****d 发帖数: 7963 | 9 说到王国维,我找了篇论文,头大:-)
+++++++++++++++++++++++++++++++++++++++++++++++++++++
王国维的意境论与境界说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 08-08-25 15:51:00 ] 作者:程相占 编辑:
Studa_hasgo122
【内容提要】
王国维的意境论与境界说不能混为一谈:论述意境的文献是《人间词乙稿序》,而
境界说则出自《人间词话》;意境可以分解为意、境、观三要素,而境界则主要指真情
或心灵境界,无法分解;意境论受西方理论影响的痕迹较明显,而境界说则体现了回归
中国传统诗学的倾向。
【关键词】 意境论;观;心灵境界;境界说
王国维的境界说对于20世纪中国文艺境界论有着重大影响,但一般论著又大都将王
国维的意境论与境界说混同,并过多地用西方美学理论来分析境界说。我们这里希望进
行一些正本清源的工作。
一、意境论
在王国维的有关论著中,出现过“境界”、“意境”、“境”三个近似的概念。其
实,王国维的意境论与境界说区别颇大,《人间词乙稿序》所体现的理论是意境论,而
《人间词话》的观点则是境界... 阅读全帖 |
|
r**t 发帖数: 214 | 10 来自主题: PsychoAnalysis版 - 解脱之后? 随便从网上找了一点介绍
止观是中国的译音,梵语名奢摩他(Samatha)译云止;梵语名毗钵舍那(Vipasyana)
译云观。止就是止于谛理不动的意思,也就是止息妄念的意思。观是观照,观智通达,
能够契会真如。
简单说,止是定,观是观照,用智慧观察,契证法印。这方面我没有基础,随便敷衍一
下吧。
用暴力扯断?怎么个扯法,举例说说? |
|
c****t 发帖数: 19049 | 11 步入21世纪,中国文学呈现出多元重组的震荡格局。主流文学分化转向,世代断裂,而
类型文学则遍地开花,蔚为大观。其中,科幻文学走势强劲,大有重现20世纪80年代辉
煌之势。其领军人物,便是来自山西娘子关发电厂的刘慈欣。这位被粉丝们亲切地称为
“大刘”的电脑工程师,连续八年获得中国科幻最高奖项“银河奖”,其最新作品《三
体3·死神永生》更是一个月内销售突破十万册,打破了中国科幻小说的最高记录。刘
慈欣的世界,涵盖了从奇点到宇宙边际的所有尺度,跨越了从白垩纪到未来亿万年的漫
长时光。他的作品既有惊人丰富的技术细节,又蕴含着深切的现实观照与入文情怀。从
文学语言与技巧手法上来看,刘慈欣是一个深具浪漫气质的古典主义者,但其思想却具
有惊世骇俗的前卫性。如果我们把他的作品放到一个更大的谱系中来观照,会发现他与
主流文学处于既延续又悖离的微妙复杂的关系中,而这些关系又恰恰对我们理解中国现
代文学的特质、困境及其未来走向,提供了重大的启示。
一、从启蒙到超启蒙
从一开始,刘慈欣就被人视为硬科幻的中国代表。这是一桩吃力不讨好的活,在微
小化、朋克化和奇幻化的当今世界科坛,相当不与时俱进。但他仿佛是下定决... 阅读全帖 |
|
c***s 发帖数: 33 | 12
兄所言极是,小弟确实不能断除有“我”的感觉。
按照兄的指点,念佛时,一心决定念佛,这时能念佛的“我”的感觉会消失,
而出现“能决定”的“我”,并用“能念”念出“所念”(即佛号)。这样修一段
时间,“能念”的感觉也渐渐淡薄,即使用到“能念”,也清楚明白一切皆由“我”
的“决定”而起。这也消除了小弟以前的疑惑,即当佛号自动出来时是否是“我”
念的,这完全由于分不清“能念的我”与“能决定的我”的缘故,而“能决定的我”
即兄所说的“心”或“心的功能”,是这样吗?依此原理,可将“决定”及“能所”
用到生活中,正像兄在另一文“修行处处生活相应 ”中所言。
但小弟有一疑问,小弟非真正用功之人,但按照以前的修法,虽然可能如兄所言
“没有重点胡乱观照, 恐怕於解脱道上浪费很多时间?”,可是因放不下心中的疑惑,
而能够时时记挂在心中,也因此能时时观照,时时修行,小弟以为,实在非用功
之故,而是心中疑惑放不下,如同迷题未解一般记挂着。现在按兄所指点,修行的路
清晰可见,但也因此失去了“心中的疑惑”(疑情), 修起来比较象练而非修,
请兄指教,如何升起疑情,还是小弟有所求 (不老实)?不胜感激。 |
|
q*c 发帖数: 9453 | 13 小弟那里能指教。不过从究竟证量者月溪法师出,
和 waichi 以及 Oops 等人处,
看到下面的讲解:
〖北平李广权〗
问:请解释金刚经中之四相。
答:我相,即一念不起,但仍有清清净净之一念在;人相,即起一念之相;众生
相,即前念已灭,后念未起之中间是;寿者相,是前念后念皆已断了,空无
所有。故经中说:“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就是指这四
种境界不见佛性。
问:常闻讲金刚经,说:无我相不要执着我,无人相不要执着你,无众生相不要
分别六道众生,无寿者相不要求长寿;又说:每听讲金刚经,以无相为体,
无住为宗,离相为用,以上二问是否?
答:古时有一法师请经,讲到无人相无我相乃不要执着你我,下面有庞居士问
“无我相谁人讲金刚经?无人相谁人听金刚经?”讲者不能答,欲下坐,
居士送一偈曰:“无我复无人,作么有疏亲?劝君休历座,不似直求真,金
刚般若性,外绝一纤尘,我闻并信受,总是假名陈。”故无相为体、无住为
宗、离相为用,乃是落于空;实相佛性是不空的,是实相为体、观照为宗、
方便为用;方便者,六根任便用一根也,由观照般若,利用六根打破无明,
得见实相般若也。 |
|
m*********r 发帖数: 31 | 14 我不是WAICHI,不会给你们指导修行的,因为我不以大菩萨自居。
不过可以大概告诉你一点,四念处的确可以说是与观照六根有关,但更确切的理解和说法
是观照(缘六根产生的)身(身体的移动如经行)、受(如安那般那的鼻下觉受)、心(
心念意识的生灭)、法(五盖的生灭)。在直观中体证每一个刹那身心诸法的迅速生灭,
而实证无我。如此简明!这和楞言方法中的持一根方法不同,因为楞言方法是为了最后阶
段的“圆觉自照”的出现。而四念处乃至整个原始佛教中根本没有任何“圆觉”/自性/
真心/真如/觉性的语境。这些概念大多是大乘佛教的形而上学的内容,关于它们从来在
佛教内没有出现过任何实证解脱的传统(但佛教外则不同!)另外,不要总是拿大乘的概
念来理解,这里的“念”不是念佛的念,而是观察/内观/VIPPASSANA。没有
实践过是不可能完全理解我在说什么的。
看你的回复,完全是挑战的口气,既然你说我根本不懂四念处那我何必跟你多费口舌,以
你这种心态我说了也没任何意义。
我实践过安那般那,经行,观腹部沉降,这些都是很重要的内观方法。但我不认为自己可
以指导学生。想了解修法自己去找可靠的来源--觉悟之路--看书,南 |
|
l****i 发帖数: 617 | 15 发信人: WaiChi (WaiChi), 信区: Wisdom
标 题: Re: 你因何欲修佛法?!
发信站: The unknown SPACE (Tue Nov 9 18:05:44 1999) WWW-POST
无妨, 情况正常, 兄既知决定之心, 及心之决定即可, 心既决定但须照顾观照
心之决定即可, 勿令其心志改变也, 其它一切如正修中法门现像, 乃业之轻重
相矣, 兄只须了知念佛之心及目的, 及时刻观照令其不变, 不受佛法之真假现
像, 即可, 必证兄心之目的也. |
|
W****i 发帖数: 565 | 16 >这段还不清楚吗,J???
>我个人的修法,则是以观照念头动向和念头是什么
>为“根本业处”,同时对于身心所有升起的现象皆如
>实观察,绝不忽略排斥任何。和马哈西的观腹部起
>伏核心思路完全一致。
这个是修专注禅, 所谓观照, 只是以 "能观" 看念头动,
"能观" 在刚开始的时候是“一”处的“一”, 你的观, 你的
身心所有升起的现象, 只是不同对象的 “寻伺”. 是把
六识之 "识" 当成了是 "观".
笑翻. 口号一个.
就如同有人说, 我个人的修法是, 我刹刹去明见而无我.
呵呵.
了全
==
对付自欺者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他表演, 然后指出任其左闪右避,
并不时的又再指出一下, 于是有人看到他的自欺,有人看到了
他的逗笑.
Runsun: 结合对自己的观察认识,我基本确定我最近时间的突
破和转变,其实是已证须陀洹果,也就是初果阿罗汉.
Runsun多月说不够10min, 其后又被迫说成是误会, 是个经典
的严重自欺.
Runsun那所谓告发J, 更是心性本污及严重自欺的典范.
Runsun行骗证据:
http://www.mitbbs.com/article/Wisdom/31 |
|
r****n 发帖数: 8253 | 17
没这个意思啊。
散乱本身就是“心所”,它和轻安这类“心所”本质是一样的。
所以散乱是可以"觉知"的,可以"观"的。
当你觉知散乱这个心所时,它自己会消失转化。
不好的"心所",不善的"心所",在正念的观照之下,会自己消失。因为观照把助长他们的“根”给除掉了,它失去了动力。自然会自己消失转化 |
|
r****n 发帖数: 8253 | 18
不多,根本业处是头部转动,类似马哈西禅法的腹部起伏。
所缘的变化,比较多,但也是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对于观禅,刚开始所缘就一定需要
密集变化,绝不能静止,否则会容易进入止禅的四禅八定,而不是观禅了。也不容易观
查无常的特性。
刚开始只需要观照头部移动(身念处)就好。后面逐渐增加所缘的类型变化。从紧密观
照头部的移动,到颈部的触受,再到其他明显的身心现象
在观照的过程当中,有机会发现头部移动和支配头部移动的念头的各自明显变化,有助
于证得名色分辨智,名色分辨智是十六观智的第一个,这一步非常非常重要。 |
|
r****r 发帖数: 755 | 19 马哈希尊者谈学内观的个人经验
节译自 马哈希讲Ariyavasa Sutta 的英译本
随着定力的增进,所有这些习用的涉及我的概念消失,当一个禅者走的时候,他的
注意力只局限于想走的心和在移动的色身。换句话说,最终只存在完全由生灭现象构成
的实相。禅者不会看到诸如形状、或者一个东西的外形之类的相,而只看到各种元素生
起和自行消失。这种经验并不局限于感官对外界事物的印象,也适用于心识,禅者会发
现心识总在不断地流变。
个人经验
我们确信,每一个真诚地按照我们教导的方法禅修的人都会获得上述经验。有些从
没有修过四念处的人对此表示怀疑,我们不必责怪他们。因为只有亲身所见才令人信服
,而他们的怀疑源于缺乏这样的经验。说句实话,我也在一段时间不相信这种禅法。
在1931年,我听见明昆长老在Thaton教四念处。开始我也没有多少兴趣,因为这种方法
没有提到名色、无常、无我,并且只要求禅者观照他正在想、感觉或做的。后来我又一
想,“这种方法很奇怪,但明昆长老却是一个德高望重的僧人,而且他说是充分运用了
这种方法很多年之后才开始教授他人的。所以可能有更深刻的东西,而不只是观照自己
的行作而已。” 所以 |
|
r****n 发帖数: 8253 | 20
我很早就静坐,但不是每天静坐。
五盖也并不是通过静坐才能克服,日常也照样能克服,照样能进行修四念住的观禅。
如果你修纯观,实际静坐并非主要的,甚至是可以完全没有的。只要日常紧密观照身心
现象的无常性就足够。
如果要修先止后观,那么必须静坐,而且需要长久时间的静坐,最好一天能超过八小时
。最好能够脱离俗务,这样经过五到十年,才有机会积累足够的定力证得真正的四禅八
定,然后利用四禅八定建立起来的稳定的禅定心,出定以后观照身心现象的生灭无常性。
并且获得俱解脱
现代的在家人,由于工作,日常杂事以及没有专门时间修行,已经不太适合修先止后观
的路子。而且止禅有无数陷阱,如果不真正了解,很容易上当受骗。
很多人连初禅都没有到,一二十年打坐,只是获得了一点近行定,结果被类似涅槃或者
能所双亡,能所不二的有分心以及禅定中的禅相所蒙蔽,以为自己已经明心见性,实际
离解脱还差十万八千里。
另外告诉你,念佛永远不可能有四禅八定,最高只能到近行定。 |
|
a*******g 发帖数: 867 | 21 二、唯识的中心思想,从小乘到大乘
佛最初说法,从讲“四谛十二因缘”开始,这时主要是讲业感缘起,十二因缘,说明众
生怎样流转世间,怎样出离世间。流转世间,无非是由于业。业呢就是由于烦恼、无明
,无明烦恼生起,造业是由于什么呢?心!小乘的“业报论”重点就是突出这一点。唯
心因果,是佛教的基本思想。
马鸣菩萨的《大乘起信论》把心分为生灭门、真如门,由生灭门流转生死,由真如
门回到解脱的境界,证得法身。这就是对于小乘思想的进一步发扬。到了六七百年间,
龙树菩萨、提婆菩萨发扬大乘般若。般若就是讲智慧,有文字般若、观照般若、实相般
若三种。文字、观照、实相都离不开能观智,所观境,也离不开心。中国天台宗继承了
这个思想,即“一心三观”,一个心对诸法作三种观察,空、假、中,三谛圆融,都是
把般若思想进一步发挥,还是离不开心。龙树菩萨有首偈子:
诸佛出生处,
堕地狱未减,
成佛原未增,
应敬礼此心。
到了无著、世亲菩萨时代,就把大乘经典如《华严经》、《解深密经》、《楞伽
经》、《胜鬘经》等等,进一步发扬,明确的提出了“三界唯心,万法唯识”。
“三界唯心”就是指三界的业报,业、报都离不开心,唯心所造。“万 |
|
r****r 发帖数: 755 | 22 大乘有些人常讲大乘既有人无我,又有法无我,而小乘只有人无我,以此贬低南传,其
实完全是井底之蛙。
首先佛陀在世时强调人无我是因为这个才是和解脱真正有关的,
第二,将人和法割裂开不是正见
我们可以看看南传的修行记载,看看是不是小乘只证到人无我
==========================================
内观基础 / 马哈希法师 着十五、重新发现 --- 二三、圣 谛
十五、重新发现
在此让我讲述我当禅修指导者所遭遇的一则故事。这是有关在雪布(Shwebo),我
的故乡谢昆村的一位行者,他是我的一位表兄弟,是此村里前三位修习内观的其中一位
。他们三位决定先修习一周,非常勤勉修习。他们带了雪茄烟、槟榔、烟草块到隐居处
,以便一天吃一块。但当他们从隐居处回家时,他们带回全部不曾动过的七块雪茄烟、
槟榔和烟草块。
他们非常努力修习,在三天内证得「生灭随观智」,并非常高兴体验到安宁和看到
光辉围绕。他们非常喜悦的说:「到这么老我们才发现真理。」因为他们是第一批开始
习禅者,我想让他们感高兴,只告诉他们继续观照,没有告诉他们要观照喜悦,所以虽
然他们继续精进四天, |
|
Y**u 发帖数: 5466 | 23
游泳是运动,但是能说运动就是游泳吗? 同样的道理, 观照是打坐吗? 现在有一个
人告诉你, 只有打坐, 才是观照, 你难道不觉的有问题吗?
你不会认为认为观音菩萨一天除了打坐就是打坐吧? :) 如果不是, 那她不打坐
的时候还不得定了?
能感到踏实的心绝对是假的, 这个你再想想。 |
|
r****n 发帖数: 8253 | 24 全珈趺坐或半跏趺坐。开始调整你的呼吸。观照五蕴(色、受、想、行、识)和
合中的空性。逐一思维五蕴中的每一蕴,要了悟一切都在变化,即是无常,也是无我的
。五蕴的和合就如所有现象的聚合,都依循着相互依存的法则。它们的聚合灰姑娘,就
如山顶云雾的聚焦与消散,既不要执著,也不要否认五蕴。要了知,喜欢与厌恶都是现
象,属于五蕴的和合。清楚了悟五蕴是空的,是无我的,但它们都是绝妙非凡的存在,
就像宇宙中所有的现象,或存在任何地方的生命一样奇妙。试着了解五蕴并没有真的经
因生灭,因为它们本身就是终极实相。借着这个观照,试着了悟无常是一个概念,无我
是一个概念,空性也是一个概念,你就不会被无常、无我和空性的概念所囚禁。你将看
到的空性也是空的,而空性的究竟实相与五蕴的究竟实个,其实并无差别。修行者必须
彻底练好前面五个联系后,才能做到这项练习。练习时间视个人而定,可能是一个小时
,也可能是两个小时。 |
|
y***i 发帖数: 11639 | 25 从文章中看,显然,他一点点得到的是明白的道理和证量,但他的禅定力,心思单纯
,向善,自然而然的努力精进,并没有训练过程,全是与生俱来的。而且这些都远远异
于常人。
而这些,其实才是他得到证量的根本。可以说他自己带着一部车,那些向善之类只是
润滑油。他到达终点是一点点走过去的,但他的装备可不是一点点攒起来的。
更重要的是他是否提供了得到他的这些装备---禅定(而不只是向善)的方法,我
看没有。他的方法显然很难训练集中,训练禅定,更没有训练观照的要点的指示。并不
是说完全不可能。但方法有难易,他的方法积累福报也许容易,训练禅定我看是超级
难。他本人不是通过这些方法得到的禅定和观照的能力。
也许可以问问自己:禅定的要点是什么么?这不是小事。因为达不到王凤仪的禅定和
观力的话,绝不可能得到他的证量。
一意
带的
的那
人。
想不
,连 |
|
p*******y 发帖数: 782 | 26 法师特别强调,三十七道品通大小乘,关键是我们用什么心去修
它,它就是什么样的境界。以藏教的心去修,它是小乘境界;以别
教、圆教的去修,那它是大乘境界。那么由此可知,三十七道品是
佛法里面的纲领、原则,相当于数学里头的公式一样,它在应用上
是无量无边,它有非常广大的境界。法师次第,道品的功用也讲述
的很清楚。
先看这个四念处。念处是智慧的观照,它有四条,所以叫四念处。
‘念’就是能观的智慧,‘处’就是所观的境界,所以这个四
种‘观’就是念,那么这个底下的就是境界。这个就是念,这就是
处。观这一个字是念,身不净,这就是处。所以在这个底下,你就
看到念是观照啊!是智慧的观察。这个在佛法修学,这是属于根本
法。你譬如有许多的同学们,讲到这个佛法了,大家都很关心,唉
呀!我们这个智慧不开怎么办?如何去开智慧呢?这个四种观法是
教我们开智慧的。第一个‘观身不净’,第二‘观受是苦’,受是
享受。第三‘观心无常’第四‘观法无我’。我们先跟诸位解释这
个四句。
那么首先说我们的身,谁不以为自己的身很干净,自己这个身很可
爱。天天给他洗得很干净,再涂上香水香料,总感觉到这个身很
美。其实你要用智慧去一观察 |
|
S**U 发帖数: 7025 | 27 林生茂居士口译
因此,佛所说的教法,也是相对应于众生。一开始,佛陀所说的是相对于外相的修持;
在外相的修持上,主要便是藉助于戒律 方面的 教授。至于主要的外相修持,也就是行
为上的修持方法。
尔后,佛陀则进一步的讲演了内相的修持。关于内相上的修持,则是进一步的开示相关
于诸佛的清净佛土、极乐净土等等。
是以,佛陀开示了∶倘若行善做好,来生就会投生到这般的清净净土当中,或,因为如
此的善行,所以会有很好的来生;再如,如果做不好、造恶业,来生就会堕至三恶道,
将会受至各种不圆满的各式痛苦等等。
到了最后,佛陀则开示∶一切的修行,最重要的是在于我们的自心;因为外在的行为、
举止,并不是最重要的,真正的「修心」才是最重要的关键,也就是我们对「自心上的
观照」。
因此,佛陀在密相──密的修持上,最主要的就是开示密乘、金刚乘的各种修持法门。
同时也提及∶在修行当中,依止金刚乘的教法修持,能够非常迅速的证得修行的果位。
如果是依著显乘修持( 此处所讲的是经部如中观的见地),那么,证得果位的力量,以
及时间、速度,就较为缓慢,不似修持金刚乘的法门般快速。尽管在开示上,有著时间
快慢的区别,但是并不意味... 阅读全帖 |
|
w*********r 发帖数: 2192 | 28 唯识学的实践
了解了唯识与三性,可以说已经基本把唯识学的理论框架概括了,可是唯识学不单
是一门理论,更是一个实践体系。
现在佛教内部流行一个趋势,就是强调实修而贬低理论,好像只要谁重视理论就说
明他没有修行似的。持这观点的人其实是既不懂理论又不懂修行。佛教的经典看似浩如
烟海,可是都是教人如何修行。这就好象一个人要爬山游览,如果仅把地图研究了一遍
就觉得够了,不用爬山了,实际上一路风光一点也没见到,这样的纸上谈兵固然是不可
取的,但是,若走另一个极端,不看地图就匆匆上路,费劲不说,要是走上叉路,甚至
误入险途,岂不冤枉!两全其美的办法,先仔细看了地图,再揣着地图上路,因为仅靠
看地图的初期印象毕竟还是模糊,带着地图,边走边印证,越走越明了,登至顶峰,扔
掉地图,众山一览,岂不美哉!
我们凡夫的错误执着根深蒂固,心性又顽劣,如果不能首先说服自己,不能深切地
认同佛教的世界观、人生观,就不可能落实到修行实践上。缺乏明晰的理论思维,仅靠
体验或是情感的信,认识肯定很模糊,信心就不会坚定,稍遇挫折就会动摇,难怪竟然
有一些佛弟子跟着法轮功跑了。信佛不是相信佛的法力无边、有求必应,而是相信佛所
... 阅读全帖 |
|
J******s 发帖数: 7538 | 29 一、经中内观道出现的地方
” 内观道“一词出现在《长部14*大本经》中,其内容指的是十支缘起的还灭门,只是元亨版的译法
是”观道“而不是”内观道“:
诸比丘! 尔时,毗婆尸菩萨如是思惟:“此正觉之观道,由我所证悟:名色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
灭,名色灭则六处灭,六处灭则触灭,触灭则受灭,受灭则爱灭,受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
灭,生灭则老、死、愁、悲、苦、忧恼灭,如是此等全苦蕴灭。”
诸比丘! 于 “灭尽!灭尽” 之思惟,毗婆尸菩萨,于诸前未曾闻之法,眼生、智生、明生、光明生。
此经英译本的译者Maurice Walshe 的用词是:insight (vipassana) way ,所以译成观道或
内观道都应该是正确的,不过insight或vipassana通常都译为内观,所以译成内观道更为清楚。
二、内观道亦是八正道
和上面同样的内容,在相应部12.65经被称作八正道。过去由于没有见 到相应部12.65经的中文版,
我对此经英文版(http://www.accesstoinsight.org/t ... /sn12.065.than.html )的
相关段落作了翻译,下面是这部分... 阅读全帖 |
|
H******9 发帖数: 2766 | 30 道家也讲究观照,还说'内景',如黄庭内景经;但道家练观照功夫是要以丹道扎实为基
础,就很容易进入境界。
这里面还是不要谈法门区别了吧,有些道士会说放着人身这么一个好炉鼎不去修炼,为
什么要把所有希冀放在外力呢;其实道士也是拜成道的祖师的。 |
|
H******9 发帖数: 2766 | 31 道家也讲究观照,还说'内景',如黄庭内景经;但道家练观照功夫是要以丹道扎实为基
础,就很容易进入境界。
这里面还是不要谈法门区别了吧,有些道士会说放着人身这么一个好炉鼎不去修炼,为
什么要把所有希冀放在外力呢;其实道士也是拜成道的祖师的。 |
|
b**d 发帖数: 7644 | 32 下座观照,绵绵密密。
把打坐中的静定功夫推广到日常动用中去,在行、住、坐、卧当中冷冷自用,绵绵
密密地观照,一切无住,既不让境界拉着跑,也不随妄念流浪。
还有他说的念起即觉,这个不是观吗?不是观到念头的无常吗?呼吸观是观,他的也是
观。你觉得怎么就观不出四谛啦 |
|
J******s 发帖数: 7538 | 33 一个是有作为的观照,一个是无作为的观照。
一个讲究的是缘起,一个不讲。
一个目的方法都很明确,一个目的方法都很圆融模糊。
就这么简单,哈
向上也是
欣上厌下。有何不同? |
|
a*****y 发帖数: 33185 | 34 百科名片
《金刚经》是佛教重要经典。根据不同译本,全名略有不同,鸠摩罗什所译全名为《金
刚般若(bōrě)波罗蜜经》,唐玄奘译本则为《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梵文
Vajracchedika-prajñāpāramitā-sūtra。《金刚经》传入中国后,自东晋
到唐朝共有六个译本,以鸠摩罗什所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最为流行(5176字或5180
字)。唐玄奘译本,《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共8208字,为鸠摩罗什译本的一个重要
补充。其他译本则流传不广。《金刚经》通篇讨论的是空的智慧。一般认为前半部说众
生空,后半部说法空。
目录
佛教经典
六种译本
金刚题解
基本内容
词语解析
经文内容
最早雕版
故宫藏品
版画珍品
历史价值和修学方法
利及万代 方海权著
佛教经典
六种译本
金刚题解
基本内容
词语解析
经文内容
最早雕版
故宫藏品
* 版画珍品
* 历史价值和修学方法
... 阅读全帖 |
|
a*****y 发帖数: 33185 | 35 当欧美藏文研究的开创者舒米特(Isaak Jakob Schmidt,1779—1847)将藏文本金刚
经译为俄文的时候,心理学还沉睡在哲学母体中。此时,佛教的影响非常有限。虽然诸
如康德、叔本华等欧洲著名哲学家都了解并推崇佛教,但是由于缺少直感性的介入,佛
教对欧洲文化的影响非常微弱,只能若隐若现地影响着思想家们对自我、生命、实在、
自由、幸福等问题的思考。1879年,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心理学独立出世。1902年,第一本以“佛教心理学”命名的著作问世。可以说,在心理
学问世之后,佛学研究者首先发现了东方佛学与心理学的相关,他们 和心理学家从不
同的角度展开了对心灵的探索。
随着社会和学术研究的发展,藏传佛教与心理学的对话愈来愈频繁密切。尤其是在
20世纪50年代以后,欧美各国纷纷出现了许多藏传佛教寺庙、修习中心、佛教大学和专
门的出版机构,许多大学开始设立藏传佛教研究所,开设藏传佛教心理学课程。反映藏
传佛教文化和教义的出版物、歌曲、电影等不断涌现。概括地说,藏传佛教对心理学的
影响主要通过三个途径展开。一是藏学研究者对藏文佛教经论的翻译影响了一批心理学
... 阅读全帖 |
|
a***n 发帖数: 1993 | 36 藏传佛教噶举派
刘立千 著
(一)噶举派的传承
(二)噶举派的法要
(三)噶举派的教义
(四)噶举派的特点
(一)传承系统
藏 派
甲 派
(1)穹布噶举──香派七宝传 桑定派
日贡派
噶玛 止贡
蔡巴 达隆 上主巴
(2)达布噶举 鲍绒 主巴─ 中主巴
帕竹─ 亚桑 下主巴
超普
修赛
叶巴
玛仓
(二)噶举派的法要(经续和教授)
幻身
... 阅读全帖 |
|
a***n 发帖数: 1993 | 37 藏传佛教觉囊派
刘立千 著
一、觉囊派的传承
觉囊是地名,全名觉摩囊,在西藏日喀则专区的拉孜县境彭措林寺东的一座
山沟内,位于雅鲁藏布江南岸。觉囊寺是公元十三世纪时衮邦?吐吉尊追①
(1243─1313)所建。他初是萨迦派僧,曾为萨迦八思巴弟子。后来他从衮钦?却
古沃色②听《时轮讲解》和《六支瑜伽》③,得到却古沃色暗以他空见解释时轮
的教授,经过实修,证悟了他空中观④乐空双运之理。他又以他空见讲解《时轮
六支瑜伽》。于是遂独成一派,因其驻锡地为觉摩囊后遂称为觉囊派。(《青
史》904-905页)。
他空见最早的创造人为裕莫?木居多吉⑤,公元十二世纪时人,从裕莫起已
暗传七代才到衮邦?吐吉尊追。裕莫初是个瑜伽行者⑥,出家更名迪巴杰布,曾
亲近索律师等大德甚多。又从克什米尔班钦?达瓦贡布听讲《时轮》法。依达
瓦贡布弟子卓敦?南拉孜⑦译师学《时轮本续经》以及注疏要门⑧等,还学《密
集》⑨的明炬释和要门等,随后到后藏乌郁⑩地方专修《时轮法》,定中见到空
色天身⑾从内显发,又阅《如来藏经》等经,说“一切众生皆本具相好庄严⑿之
佛身,名如来藏⒀。于是生起胜义本有⒁之他空见。木居多吉将时轮教授和这... 阅读全帖 |
|
G**W 发帖数: 1865 | 38 唯识经典佛陀所说的【常】与【无常】
《入楞伽经》卷7 :
「大慧!阿梨耶识者,名如来藏,而与无明七识共俱,如大海波常不断绝,身俱生故;
离无常过,离于我过,自性清净。余七识者,心意意识等念念不住,是生灭法。」
………………………………………………………………………………………………
经典原文,有兴趣的朋友请花点时间阅读,应该不会有困难
以下恭录 :
《大般涅槃经》卷10:「如世间物,本无今有、已有还无,如是等物悉是无常。」
《瑜伽师地论》卷52:「无常性相:本无今有、有已还无所显。本无今有,是名为生
;有已还无,是名为灭。」
凡是本来没有后来出生了,或者是本来有后来坏灭了,都名之为【无常】;有生则必
定有灭,唯有本来就在的,从来都没有出生过的,才是永远不灭的,不生不灭才能称之
为【常】。
《大方等大集经》卷2:「如实智者,知一切法本无今有、已有还无;出时、灭时,
无所系属;从缘而出,从缘而灭;以是义故名之为道。断是道故名为菩提,凡夫众生不
知如是真实道故,如来于此而起大悲,宣说正法为令知故。」
三界中一切法都是因缘生灭之法,所以都称之为无常之法,无常故苦,苦故无我;例
... 阅读全帖 |
|
a***n 发帖数: 1993 | 39 第6章 临济法门(一)——临济宗的创立
一、黄檗希运
禅宗自从南北分宗,就开始走上多头发展的道路,安史之乱以后,唐朝国势由盛
趋衰,而禅宗则名家辈出,山头林立,呈现出繁荣景象,宗密所撰《禅源诸诠集都序》
,谓其所述禅门诸宗“殆且百家”,南侁、北秀、牛头、石头、荷泽、保唐、赵州,诸
宗大师龙吟虎啸、各擅胜场,禅宗由此走向鼎盛。由于社会历史和文化传统等多方面的
原因,中晚唐以后,禅宗态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神秀的北宗禅,再也不见有名僧闻世
,而慧能的南宗在南方得到迅猛发展、广东、江西、湖南、浙江、福建、成为南宗禅的
策源地。其中又以江西禅风最盛,百丈怀海,南泉普愿、黄檗希运等等,皆不世出的大
禅师,他们的门下遍布大江南北,使慧能顿悟以新的风格播扬天下。
在后期禅宗“五家禅”中,临济宗风最为强劲,无论是接化学人,还是阐释祖意,
均新意迭出,不拘成规,其禅法特色,影响久远,成为中国禅宗中波及面最大、渗透最
强的宗派。临济禅法思想的直接原因,可追溯至黄檗希运。
一、黄檗希运
希运,福州人,生卒年不详,约活动于八、九世纪... 阅读全帖 |
|
a***n 发帖数: 1993 | 40 第13章 临济法门(四)——临济宗再次分流
一、印简与“临济正宗”
临济宗发展到元代,分为南北两大传承系统。北方以海云印简为代表,南方则以
高峰原妙、中峰明本、天如惟则等为代表。印简一系与蒙古贵族关系密切,在元初被奉
为“临济正宗”,势力很大,但在禅学思想上并没有多少创新和发展。南方临济宗不仅
保持宋以来丛林禅学的特点,而且对宋代“看话禅”等传统禅法有所丰富和扩展,从而
使临济宗风仍保持一定生机和活力。
一、印简与“临济正宗”
印简(1202-1257),字海云,俗姓宋,山西岚谷宁远(今山西岚县)人
。自幼出家,从学中观沼禅师,十一岁受具足戒,中观沼圆寂后,印简到燕京大庆寿寺
,从学于中和璋禅师,并接续其禅法。1235年,窝阔台差官选试天下僧道,印简被
推为住持。1247年,贵由皇帝命他统领僧众,赐白金万两。1251年,蒙哥即位
,命印简掌管全国佛教事务。印简死后,忽必烈命建塔于大庆寿寺之侧,谥“佛日圆明
大师”,前此,成吉思汗曾赐号“寂照英悟大师”,成吉思汗的二皇后赐号“光天镇国
大士”。印简历事成吉思汗、窝阔台、贵由和蒙哥四朝,... 阅读全帖 |
|
S**U 发帖数: 7025 | 41 Some people encounters dharma, and get no benefit whatsoever from it. Some
get great benefits. If Lord Buddha is bothered that some of his audience has
impure mind, oh boy, then he is not enlightened :-) Lord Buddha considered
to remain silent after his enlightenment because he was aware that fools
were aplenty; he changed his mind only after he found some can benefit from
his teaching.
You can only purify your own mind, for your own benefit. Don't worry too
much of the mind of others. If you c... 阅读全帖 |
|
Y**u 发帖数: 5466 | 42 ☆─────────────────────────────────────☆
GWZW (GWZW) 于 (Tue Mar 29 14:33:47 2011, 美东) 提到:
佛说如来藏,以为阿赖耶 :
《大乘密严经》卷3:
「佛说如来藏,以为阿赖耶;
恶慧不能知:藏即赖耶识。
如来清净藏,世间阿赖耶;
如金与指环,展转无差别。」
经文语译:
【佛陀所开示的如来藏,就是阿赖耶识;佛门内外许多的的知识们,都不能知道.「如
来藏就是阿赖耶识」如此甚深的义理。十方诸佛所证如来无垢识,其实就是由因地时的
阿赖耶识辗转所修成的。由因地的阿赖耶识修成三大阿僧祈劫以后的如来无垢识的过程
,就显示出阿赖耶识心体就是如来无垢识心体,是没有差别的;就如同将黄金打造成金
指环的过程,金指环是由金体辗转打造而成,金指环还是原来的金体,所以金体与金指
环体是没有差别的。】
行者在因地时证得阿赖耶识,虽然能观见阿赖耶识体如同黄金一样的清净无染,但却是
函藏著无明贪爱等业种、函藏著七识心所相应的不净种、所知障随眠…等,所以透过福
慧双修、定慧等持而努力修行三大阿僧祈劫,把阿赖耶识体中的所有不净种子修除净... 阅读全帖 |
|
a*******g 发帖数: 867 | 43 转贴自:北京龙泉寺出家博客
这是出家以后第一次出远门,可能是从小就习惯四处奔波,也可能是出家后对什么都不
怎么牵挂了,在法门寺吃得香,睡得好,读书也正常,打坐也正常,一切都很正常,第
二天就适应了这里上殿的唱诵。
这里有很多老修行,岁数很大的老和尚,一起上殿,一起过堂,他们对我很照顾,
感觉很好。
法门寺建立了一所佛学院,通过这种方式将佛法在西北地区传播,未来有可能全国
招生,也可能会招收居士,培训居士弘法人才。
福慧营的事项很忙碌,同行去的居士每天要承担很多事情,主要是采访和写稿,我
则没有什么事情做,一切都是别人安排好,到时候往那里一坐,主要的功能是供别人观
赏,配合是天经地义的,不然对不住承担者。最长的一次端坐了一个半小时,出家人嘛
,这个时候正好可以修心,观察自己的起心动念,看看它又在搞什么新的花样,是不是
在搞分别。
外境乱,尽量让自己的内心不乱,压也要压一压,实在不行就咬牙,但久了,对这
个状态就有一点点畏惧。有一天,该我出去见人,但是可去可不去,就想,算了,别去
了,我不太喜欢这种场合,喜欢清静。嘴里叨叨了一句,被法师听见,他说,你喜欢清
静和喜欢凑热闹其实是一样的,就如... 阅读全帖 |
|
r*******c 发帖数: 1060 | 44 随喜+祝福!
我目前的状态是,不清楚那些标示/label,无法(快速)分辨,也没有那么快的速度标
记。所以平时观念的时候,比如发现自己的某个念升起或者发现自己沉陷在某个念里,
一般就是“哈!”一下。
是有点带点惊喜的那种“哈!”,一哈,能够快速的从那个念抽离出来,完全没有压制
,就是抽离/观照,然后一般那个念就会自行消散消灭了。
我发现,念头像任性叛逆的小孩,压制是无效的,且越压制她的反弹越厉害,相反,平
静耐心的抽离/观照,她就乖乖了,自行消散。实在好好玩。 |
|
S**U 发帖数: 7025 | 45 工作时有利害冲突,或意见不合,也是如实观照的对象。
金刚经说的我相、人相、众生相也会跑出来。如实观照它。
乱。 |
|
S**U 发帖数: 7025 | 46 工作时有利害冲突,或意见不合,也是如实观照的对象。
金刚经说的我相、人相、众生相也会跑出来。如实观照它。
乱。 |
|
Y**u 发帖数: 5466 | 47 ☆─────────────────────────────────────☆
dobby (friend) 于 (Sun Jul 17 17:06:26 2011, 美东) 提到:
请大侠指点。当有嗔念起的时候,怎么能够控制自己。
平时容易着急。meditate大概有两年。
今天因为家里人之间一点小冲突,清楚的看见自己的嗔念。
因为宝宝不肯好好吃饭,老公就板起脸。我最不喜欢看老公板起脸训宝宝的样子。能够
感觉到自己很生气。但是一开始还能很好的控制自己。我在边上用电脑,能够看到有念
起,想把电脑,扔到地上。但是克制住了。又有念起,想把瓷的菜碗扔到地上,也克制
住了。
我当时知道自己如果离开家,冷静一下就好了。但是穿着睡衣,也没吃午饭,觉得这样
就走了也不太好。心里想,既然能看到念起,应该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
这时候,看到宝宝可怜巴巴的看着我,咳嗽。 宝宝说,“妈妈我喉咙不舒服,喝点汤
就好了。” 我就走到大餐桌前给宝宝盛汤。
一边再犹豫了一会儿是不是离开家冷静一会儿,忽然,好像自己都没有意识到似的,发
现自己已经把一个小的塑料碗扔在地上了。
宝宝叫了一声,我一下子就清醒过来了... 阅读全帖 |
|
Y**u 发帖数: 5466 | 48 ☆─────────────────────────────────────☆
wuyu (wuyu) 于 (Fri Sep 9 12:23:52 2011, 美东) 提到:
行禅在念住修行中有很重要的地位。跟大多数这儿的同学们一样,我没有福气有专门时
间在一个清静的地方做行禅。只能在上班路上做行禅,虽然效果不是很好,但千里之行
,始于脚下,希望为将来有机会密集禅修打下基础。
我曾经试着给每一步脚掌的移动分解标识“按,移,推,提”。开始感觉效果不错
,但缺点是标识经常跟不上所缘变化,导致标识变成了念口诀。后来请教卡玛兰蒂禅师
,她建议我只用察觉“左脚,右脚”。用这个方法我基本上能跟上所缘变化。但是很容
易走神被杂念打乱。到最后,我想了一个办法。这个办法跟我练习安般息念的经验有关
,我一般用数息(吸呼1-10)来使自己沉淀杂念。在行禅中,我也试着以“数步”让自
己能持续专注。我发现数七步是最好的:(一)容易持续专注;跟数息的道理一样。(
二)可进可退;如果环境嘈杂,或专注力弱,可只觉知“一三五七”步。如果专注力强
,可以“一二三四五六七”左右脚全部觉知(三)易于平衡;因为是奇... 阅读全帖 |
|
T*******y 发帖数: 6523 | 49 :-) very nice.
Sorry ah, I have more basic questions.
"自觉观照,正念不失,并善护清静的心" What do they mean exactly?
Is "自觉观照" meditation?
What is "正念"? How does it differ from "清静的心"? Why do I feel like they
mean almost the same? |
|
s****a 发帖数: 260 | 50 观自在菩萨。
(一云观世音菩萨。实则能观自在者皆为菩萨。菩萨:梵音,全称菩提萨埵,意为觉有
情,也即觉悟中的众生。观,能觉之性。自在,所观之境。万法无非自性所现,观一切
所在皆自性所起,是名观自在。)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
(般若:梵音,读作波惹。汉语译作智慧,区别于世间小智,故直称般若。波罗:梵语
,汉语译作彼岸。密多:梵语,汉语译作到达。此句云观自在菩萨在以甚深智慧穿越种
种幻相到达彼岸的过程中。)
照见五蕴皆空。
(照见:以般若智慧观照,不同于六根分辨六尘。五蕴:即后面所说的色、受、想、行
、识。为所观之境五种范畴的总概括。观照的结果是五蕴的本质是空无一物的。
度一切苦厄。
(正因为照见了五蕴本质的空无,所以超越了一切幻化之中的苦难。)
舍利子。
(一云舍利弗,佛的大弟子,号称智慧第一。实则也可视为一切听法者的代言人。)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色:包括一切所谓客观现象的存在,属于哲学所定义的物质的范畴。色法的本质与空
无是没有不同的,空无从本质上说与色法也没有不同。而且,色法的本质就是空无,空
无的本质就是色法,本质上色与空本来不二。受想... 阅读全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