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n 发帖数: 8253 | 1 【 以下文字转载自 waichi 俱乐部 】
发信人: runsun (runsun), 信区: waichi
标 题: waichi和venusifre的前世故事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Mon Sep 28 02:53:25 2009, 美东)
以下是waichi绘声绘色的编造和venusifre的前世故事,这是他诱惑venusifre的手段之一
=====================
发信人: venusfire (J星), 信区: Wisdom
标 题: Re: 怎么控制?
发信站: The unknown SPACE (Thu Jun 13 18:30:26 2002) WWW-POST
这话说的,你要真是觉者,才是真正富人,
能让我遇到就是在施舍我。怎么也算不到我施舍你啊:)
不过看来我眼光不错到是从来如此啊:)
人.
师.
就
容易
才能
你自
己找
多些
机了
你的
上师 |
|
r****n 发帖数: 8253 | 2 一次,佛陀在舍卫城南郊的祇树给孤独园对比丘们说:
「比丘们!尚在修学而无他心神通的比丘,如何透过观察验证,知道那已经全然正
觉的如来呢?」
「世尊!您的教导,是我们瞭解法的根源,请为我们说吧!我们当会记住不忘。」
「比丘们!你们可以从眼睛看、耳朵听两方面来观察验证。因为,全然正觉者的言
行,
必然无任何污秽;
必然不会时而明净,时而杂染的间杂情形;
必然是一向洁净,而非暂时的洁净;
必然无自满傲慢之类的过失显露,不论是出了名之前或之后;
必然是自然流露正行,而不是因为顾忌、害怕什么才自制;
必然因内心全然断除欲贪而展现离五欲,不论是与僧团共住或独住;
必然不会鄙视嫌弃任何他所教导的学生,不论他修的好不好。
除了眼见、耳闻的观察验证之外,还要再进一步当面询问,以确认以上诸点。一位
全然正觉的如来,面对以上诸点的当面询问,必然会一一予以肯定的回答,因为这些都
已经成为如来的风范与特质,虽然如来并不会特别地去展露它。
比丘们!学生应亲近能这样说法的老师:
对法以层层深入来教导;
跟他学习的学生会越来越受人尊敬;
能以善恶对比呈现的完整方式教导;
使学生得以从明确的教导中,生起对正法的现证慧, |
|
n****f 发帖数: 905 | 3 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现世为人师,来生作佛祖者。其人彻悟禅宗,明心见性。又
复深入经藏,备知如来权实法门。而于诸法之中,又复唯以信愿念佛一法,以为自利利
他通途正行。观经上品上生,读诵大乘,解第一义者,即此是也。其人有大智慧,有大
辩才。邪魔外道,闻名丧胆。如虎之戴角,威猛无俦。有来学者,随机说法。应以禅净
双修接者,则以禅净双修接之。应以专修净土接者,则以专修净土接之。无论上中下根
,无一不被其泽,岂非人天导师乎。至临命终时,蒙佛接引,往生上品。一弹指顷,华
开见佛,证无生忍。最下即证圆教初住。亦有顿超诸位,至等觉者。圆教初住,即能现
身百界作佛。何况此后,位位倍胜,直至第四十一等觉位乎。故曰,来生作佛祖也。
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若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者。其人虽未明心见性,却复决志
求生西方。以佛于往劫,发大誓愿,摄受众生,如母忆子。众生果能如子忆母,志诚念
佛,则感应道交,即蒙摄受。力修定慧者,固得往生。即五逆十恶,临终苦逼,发大惭
愧,称念佛名,或至十声,或止一声,直下命终,亦皆蒙佛化身,接引往生。非万修万
人去乎。然此虽念佛无几,以极其猛烈,故能获此巨益。不得以泛泛悠悠者 |
|
a**u 发帖数: 8107 | 4 ☆─────────────────────────────────────☆
runsun (runsun) 于 (Sat Nov 21 17:15:51 2009, 美东) 提到:
第六期宝峰禅寺止观禅修营 阿毗达摩第四十讲 玛欣德尊者2009.06.05讲于江西佛学院
业、业的定律、业的分类(依成熟之地分)
(本文是由众多贤友共同努力将录音整理成文字完成的,不能保证
完全没有错漏,未经玛欣德尊者最后校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各位请合掌,我们一起来礼敬佛陀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asambuddhassa!(三遍)
礼敬彼世尊、阿拉汉、正自觉者! (三遍)
各位大德、法师、居士、贤友们,晚上好!
在昨天晚上,我们大家一起学习了众生界,讲到了天界的众生,讲到了色界的有情
以及无色界的有情。
在三界里面,又可以分为三十一界。其中的欲界有十一个界,即:四种恶趣,加上
人界,然后再加上六欲天,一共有十一界。然后色界天可以分为四种禅 |
|
t********n 发帖数: 571 | 5 呵呵,心儒。当代中国知识分子也有讲内禅外儒的。
而知矣。敢问
欲修其身,以至于致知在格物,其工夫次第又何如其用力欤?
之条理,虽亦
各有其所,而其实只是一物。格、致、诚、正、修者,是其条理所用之工夫,虽亦皆有
其名,而其实
只是一事。何谓身心之形体?运用之谓也。何谓心身之灵明?主宰之谓也。何谓修身?
为善而去恶之
谓也。吾身自能为善而去恶乎?必其灵明主宰者欲为善而去恶,然后其形体运用者始能
为善而去恶
也。故欲修其身者,必在于先正其心也。然心之本体则性也,性无不善,则心之本体本
无不正也。何
从而用其正之之功乎?盖心之本体本无不正,自其意念发动,而后有不�: 9
视湫恼撸鼐推湟
饽钪⒍财湟荒疃埔玻弥嫒绾煤蒙⒁荒疃褚玻裰嫒缍穸癯
簦蛞馕薏怀希目烧印
H灰庵ⅲ猩朴卸瘢挥幸悦髌渖贫裰郑嘟嫱碓樱溆现豢傻枚
弦印9视掀湟庹撸卦谟
谥轮伞V抡撸烈玻缭粕ブ潞醢е隆R籽浴爸林林保爸痢闭撸玻
爸林闭撸乱病!爸轮
痹普撸侨艉笕逅匠淅┢渲吨揭玻挛嵝闹贾啥A贾撸献铀健笆欠
侵模私杂兄闭咭病J
欠侵模淮嵌淮Ф埽枪饰街贾J悄颂烀裕嵝闹咎澹
65533;: 自然良知明觉者也。凡意念
之发,吾心之 |
|
r******2 发帖数: 1021 | 6 在这篇经文里面,佛陀用非常形象的比喻,说明了念咒,超度对亡者根本没有作用,一
个将死亡的人,它的去处取决于它所作的业!
超度只是大乘邪法的东西,原始佛教,现今的上座部佛教没有这些。
===============================
有 一日,耆那教的聪慧弟子刀师氏村长来到那烂陀拜访佛陀。刀师氏恭敬问讯佛陀后,
问说:「大德!西部地方的婆罗门拿着水瓶,佩带着百合花环,以水净身,以火 祭祀,
他们宣称做这样的宗教祭拜仪式,能使亡者迅速离苦得乐,超生到天界。大德!你是世
尊、阿罗汉、正等觉者,你能否把全世界的亡者超渡到天界?」
佛陀回答说:「村长!我要问你,你若有适当的想法,你就回答。假如有人一直杀生、
偷窃、邪淫、说谎、两舌、恶口、绮语、坏心眼、邪恶见,在他死后,一群人聚集在一
起为他祭杞、析祷、礼赞、合掌绕行,口中念诵:『愿此人死后生到天界!』你认为怎
样?这个人能生到天界吗?」
「大德!不能。」
「譬如有人把大石头投进很深的水中,然后,有一群人聚集在一起为它祭祀、祈梼、礼
赞、合掌绕行,口中念诵:『大石头啊!浮上来!浮上来!浮到岸上来!』你认为怎样
?大石头能浮上来吗?」 |
|
d******e 发帖数: 4192 | 7 1)佛陀所留下的只有戒律,没有法.---这是某某所说.
2)弟子问佛灭后怎么修,佛说,要以戒为师.
不再想顶着那个标题灌了,所以说在这里:
某某说,释加莫尼是正法觉者,原始佛法是正法.
老子和耶酥也是正法的代表.
某某并没有明确说大乘是邪法,但是言外之意是,大乘已经变质.
(我理解的). |
|
S**U 发帖数: 7025 | 8 译自相应部 42∶6
蔡奇林译
本经叙说∶婆罗门教认为可通过祭祀、祈求而令亡者超生天界;但佛陀则认为,人之往
生善趣、恶趣,端视其生时之行为(业)—造恶者如大重石,自然趣下;行善者如酥油,
自然上升。这是以「行为决定论」,而反对婆罗门教的「祭祀万能说」。
有一回,世尊住那烂陀波婆离迦的芒果林。
那时,村长阿私盘陀迦子往诣世尊。到了之后,向世尊礼拜,然后坐在一边。
渡亡超荐之问
坐在一边的村长阿私盘陀迦子,对世尊这样说∶
「大德啊!西方的婆罗门,带著水瓶,佩戴水草编成的花鬘,入水洗净,奉祀于火。他
们宣称,能令死去的亡者超升,能教示引导他们,令入天界。大德啊!世尊、应供、正
等觉者能否那样做,以令一切世人,身坏命终后,转生善趣、天界?」
「那么,村长啊!关于此事,我要问问你,你就依著自己的意思回答!」
行恶者
「村长啊!你认为如何?此处,若有人杀生、偷盗、邪淫、妄语、两舌、恶口、绮语、
贪求、心怀瞠恚、具有邪见。有一大群人,集合、聚会之后,对著他,祈求、礼赞、合
掌、绕行,唱言∶『愿这个人,身坏命终后,转生善趣、天界!』村长啊!你认为如何
?这个人,是否会因为一大群人或祈求、或礼赞、或合 |
|
r****n 发帖数: 8253 | 9 须跋陀成为佛陀最后的弟子
然而,有位游方沙门须跋陀正暂住在古西那拉城,他听到: 「今晚后夜时分,沙门苟
答马将入般涅槃。」然后思惟:「久闻游方沙门的长老与老师们说,如来、阿拉汉、正
自觉者出现世间,甚为稀有。今夜后夜时分,沙门苟答马将入般涅槃。我心中有疑,但
我对沙门苟答马有信心,相信他能善巧为我说法,使我得除此疑。」
他来到末罗国进入古西那拉城的娑罗树林,到阿难达尊者前,告诉他自己心中的想法,
又加上说:「阿难达大师!唯愿我得见沙门苟答马。」
阿难达尊者说到:「够了!朋友,须跋陀!勿烦扰如来,世尊甚为疲倦。」
游方沙门须跋陀又提出相同的请求,第二次、第三次都得到相同的回答。世尊听到他们
的对话,于是对阿难达尊者说:「够了,阿难达!勿阻拦须跋陀,让他来见如来,他之
所问,只是为了求知,而非烦扰我,我对他所说的,他将立刻理解。」
阿难达尊者于是告诉游方沙门须跋陀:「去,朋友,须跋陀!世尊已允你入见。」
他到世尊处,彼此问候、寒暄后,坐于一旁,然后对世尊说:「大师苟答马!时有诸多
沙门、婆罗门,各有信众,各有弟子,为弟子之师,各是有名声、着名的贤者,被许多
人认为是圣者,诸如富兰那咖沙巴、 |
|
r****n 发帖数: 8253 | 10
~~
《四分律藏》
“鹿苑所初转法轮度五比丘,世间有六阿罗汉”
“尔时,此世间有六罗汉,五弟子,如来至真等正觉为六”
另外世尊的十種德號裏面就有阿羅漢的稱號
Iti'pi so Bhagava araham, sammasambuddho, vijjacarana- sampanno, sugato,
lokavidu, anuttaro, purisadammasarathi, sattha devamanussanam, buddho,
bhagava'ti.
“彼世尊亦即是阿羅汉、正自觉者、明行具足、善至、世间解、无上者、调御丈夫、天
人导师、佛陀、世尊。” |
|
Y**u 发帖数: 5466 | 11 阿姜查
世俗之人经常在追求欢乐,他们习惯对迷人与讨厌的事物,做出极端的反应,并且一直
在这两端之间,来回摆荡,无法止息。这就是世间的方式,有苦就有乐,反之亦然,辗
转相生。这些都是不确定与不稳定的事,因此是世间法,无法令人安心。安心之人,不
会走上这两种极端,但是他们看见并清楚地觉知这些事。他们看见欢乐,但是不会误以
为真,不会执着它们,对于讨厌的事物也是一样的态度。
这些都是见道者,是平静之人,他们了解什么是看似平静,实际却不平静的方式。结局
为沮丧或得意的世间道,是错误的道路。智者虽有经验,但是不会期望从中得到什么意
义,因此能够放下这些反应。安心之人不会被这些事情所左右,他会随顺因缘,自然放
下乐与苦的经验。当它们被如实觉知时,就无法再兴风作浪了。对于觉者而言,它们已
经没有意义,只有纯然的觉知,就像对待冷热等自然现象一样。他们仍然有感受,并非
麻木不仁。
因此经上说,阿罗汉已经远离内心的烦恼,事实上,他或她并不是到一个很远的地方。
她没有逃离烦恼,烦恼也没有逃离她,就像水中的荷叶一样。荷叶生长于水中,它虽然
与水接触,但是并不会被渗透或淹没。烦恼就是水,行者的心则是荷叶,它们互 |
|
S**U 发帖数: 7025 | 12 成佛也要见四圣谛。
杂阿含379 经 ── 转法轮经
诸比丘!我于此四圣谛,三转、十二行,不生眼、智、明、觉者,我终不得于诸天、魔
、梵,沙门、婆罗门,闻法众中,为解脱,为出,为离,亦不自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
提。我已于四圣谛、三转、十二行,生眼、智、明、觉故,于诸天、魔、梵,沙门、婆
罗门,闻法众中,得出,得脱,自证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http://www.mahabodhi.org/agama/Class_Note_1.htm |
|
S**U 发帖数: 7025 | 13 既然不说“得上人法”,称宣化为「上人」就是违反他自己“不说得上人法”的原则。
佛得四无所畏,说自己知诸漏已尽无所畏,在鹿野苑初转法轮就宣称自己成无上正觉,没有不讲我是佛。
原始佛教认为下一个成佛的是弥勒,在弥勒菩萨的下生之前,不会有其他菩萨或佛来此世界。
转法轮经
http://www.mahabodhi.org/agama/Class_Note_1.htm
诸比丘!我于此四圣谛,三转、十二行,不生眼、智、明、觉者,我终不得于诸天、魔、梵,沙门、婆罗门,闻法众中,为解脱,为出,为离,亦不自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我已于四圣谛、三转、十二行,生眼、智、明、觉故,于诸天、魔、梵,沙门、婆罗门,闻法众中,得出,得脱,自证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得上人法”:上人就是菩萨。他说他就是菩萨了,这就是邪知邪见。在佛教里,就算
你是菩萨,就算你是佛,在有生命的时候,就不能自己讲我是佛,我是菩萨,我是罗汉
,不能这样说,你这样讲,就是魔了。要等什么时候呢?要等到死的时候,死后不妨叫
人知道,但你没有死之前,不能叫人知道你是谁;如果你说出来你是佛,你什么意思?
你说你是菩萨,你又是什么意思?你为什 |
|
r*****d 发帖数: 922 | 14 疑惑七:视师如佛,是否依人不依法?
有些人认为:“密宗把上师当佛一样看待,这种做法不正确。佛教要求‘依法不
依人’,如果把上师当成佛,一切身口意全依赖于他,那就是‘依人不依法’了,四依
法就颠倒了。”
这种想法不合理。什么是四依颠倒?什么是依人不依法?我讲《解义慧剑》时曾
分析过4,在此就不啰唆了。但把上师视为佛、依止上师而成就的说法,不仅是密宗或
藏传佛教中有,汉地经典中也比比皆是。如《苏悉地经》5云:“弟子之法,视阿阇梨
,犹如三宝及菩萨等。为能授与归依之处,于诸善事,而为因首。现世安乐,当来获果
,为依阿阇梨故。”
《大辩邪正经》中也说:“汝若学此安心妙法,先洹归依真善知识。何以故?未
知者令知亦当归依真善知识,未觉者令觉亦当归依真善知识,未悟者令悟亦当归依真善
知识,未通者令通亦当归依真善知识,未证菩提者令证菩提亦当归依真善知识。”大家
都知道,依止佛陀的话,佛陀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就是自己以前不了知的会了知,不通
达的会通达,未证悟的会证悟。而依止善知识也是如此,所以,善知识跟佛陀没什么差
别。
还有,《般舟三昧经 |
|
Y**u 发帖数: 5466 | 15 佛言。富楼那。如汝所言。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汝常不闻如来宣说。性觉妙
明。本觉明妙。富楼那言。唯然。世尊。我常闻佛宣说斯义。佛言。汝称觉明。为复性
明。称名为觉。为觉不明。称为明觉。富楼那言。若此不明名为觉者。则无所明。佛言
。若无所明。则无明觉。有所非觉。无所非明。无明又非觉湛明性。性觉必明。妄为明
觉。觉非所明。因明立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无同异中。炽然成异。异彼所异。因
异立同。同异发明。因此复立无同无异。如是扰乱。相待生劳。劳久发尘。自相浑浊。
由是引起尘劳烦恼。起为世界。静成虚空。虚空为同。世界为异。彼无同异。真有为法。
如来说:富楼那啊!正如你所说,世间一切本然清净,为什么突然现出山河大地?你没
有听如来宣说觉的真性是无上的明,是无上认知了别智慧,本真的觉亦是认知了别的无
上灵明吗?富楼那说:世尊,我曾常听闻佛宣说这个义谛。如来说:你所说的觉明,指
的是觉的本性是无上认知了别智慧呢?还是只是无了别智慧的觉,即不明的觉,而我们
则要去明了它,所以称它为明觉?富楼那说:如果以不明来称名觉,那么觉就无听明了
,如来说:如果觉没有能认知别的明的智慧,那就不会有什么明觉。有 |
|
z**n 发帖数: 22303 | 16 外现颠狂相,内密赤子行
一休宗纯
(1394~1481)
历史上的一休宗纯禅师
一休宗纯是日本佛教史上最有名的禅僧,也佛教史上少见的风狂的禅僧。他超越了戒法
表象,直契天真本性。曾声称“风狂狂客起狂风,来往淫坊酒肆中”,甚至公然讴歌自
己与一盲女的爱情,“盲森夜夜伴吟身,被底鸳鸯私语新。新约慈尊三会晓,本居古佛
万般春”。这个狂气逼人的禅僧就是一休宗纯。
一休宗纯禅师是最易受佛门内外误解诟病的僧人,因为他做了许多容易受人误解的事,
极其相似中国唐代的普化和尚,或者梁代的志公。一休的言行,相似普化,润达自在,
狂人不自称狂。但一休号狂云子,普化号佯狂,普化之师骂他佯狂,一休之师华叟骂他
风狂,相似黄檗骂开悟的临济风颠汉,但他们并不是狂人。一休的言说相似临济,可见
他推崇临济祖师。一休曾说:『大凡参禅学道,必须杜绝恶知觉,而致正知正觉。恶知
恶觉者,古则话头,经论要文,学得参得,劳而无功。』就是说知觉不正,一切劳而无
功。临济录云:『持戒持斋,捧油不漏;道眼不明,尽须抵债。』又云:『孤峰独宿,
一食卯斋,长坐不卧,六时行道,皆是造业底人。』就是说知觉不正,持戒亦无效。必
要的是觉,不是戒。 |
|
S**U 发帖数: 7025 | 17 Boddha 意译是觉者;而Bodhisattva 意译是觉有情。Bodhisattva 从发心成佛,要经
三大阿僧只劫才能成佛。
菩萨站在佛旁的原型来自佛陀侍者阿难。侍者就像副官 :-) |
|
r****n 发帖数: 7315 | 18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360d190100i8r8.html
一、修习才能保持正法的纯净
佛陀说过,当他的正法放入凡夫的心中时,必然会彻底地败坏无余;但是如果放入圣弟
子的心中,必定是真正的纯净和可靠,同时也是不能被抹灭和遮蔽的。
所以,如果我们只是致力于正法理论的研究,那是起不了作用的,只有当我们已经训练
自己的心意去消除它的反复无常——也就是它的烦恼尘垢时——它才会充分地利益我们
——也只有这样,才能保持正法的纯净,避免扭曲或偏离了它的原始法义。
二、追随佛陀,在训练别人之前我们必须先训练好自己
「可化丈夫调御士,天人师,佛,世尊。」
我们的佛陀在成为世尊-向可化(可调教的)众生说法者,之前,先行调御(调伏训练)自
己达到无上正等正觉,成为佛陀——觉者。惟有如此,他才能成为尊师,人类和天众中
开发程度值得予以教导者的老师和训练者。因此,他的声誉流传四方,直到今天。
所有过去的圣弟子们也是一样,在帮助老师传播他的教导给予大众之前,他们都善予训
练和调伏了自己,所以他们的声誉就像佛陀那样的流传着。
然而,如果一个人没有先行训练好自己,就宣扬教... 阅读全帖 |
|
r****n 发帖数: 7315 | 19 发信人: WaiChi (WaiChi), 信区: Wisdom
标 题: 修行处处生活相应
发信站: The unknown SPACE (Fri Oct 29 05:37:36 1999)
修行处处生活相应
有网友说: 常常觉得自己学佛得到的不能和生活相应.
修行如望有真实受益及处处生活相应, 只有明心见性一途, 明心首於去除妄心
, 妄心乃攀缘心之"我"也, 须明了"我", 除了"我"才能显真心及见性, 否则好
与坏, 懂与不懂, 执著与不执著, 自然及不自然, 学佛及外道, 修与不修等等,
皆两头语, 亦枉修一场! 空谈而已, 时刻不离六根(六根-乃眼耳鼻舌身意)六
尘(六识-乃眼耳鼻舌身意所对之境)能所相对之"我", 处处不执亦"我"执, 如
何能有真修证? 又如何能於生活中处处相应?
其实人人亦时刻用心, "决定"者即心也, 有"决定"才有行为, 但世人从不明心,
只因从无自己独立之真心"决定", 所有之决定皆因因缘六根六尘能所相对而生,
因缘又时刻万变, 决定亦时刻变迁, 因心既决定而显觉性, 因觉性故能"觉"最
初之决定, 又以"觉"执取自我喜欢之决定(第七识-我执)... 阅读全帖 |
|
y***i 发帖数: 11639 | 20 waichi在说的是最起步的从散心入禅定,针对的是入门都没入的人,讲这步的经书和
论著都大把大把,显然,必然,是方便说法,不可能是究竟之意。降伏其心本来有层层
阶段,究竟之意上,哪里有什么心可降伏?拿其他证量层次的讨论去反驳散心入禅定的
方便,这不是混淆,就是为反驳而反驳。
佛经也说要止息五蕴烦恼,也说烦恼既菩提。前者是凡夫修炼方便,后者是觉者的了
悟智慧,你这逻辑好比拿烦恼既菩提说前者是错误。问题是凡夫有本事在不相当程度的
止息烦恼之前,直接了解烦恼既菩提么?
言。
。云 |
|
|
a**u 发帖数: 8107 | 22 ☆─────────────────────────────────────☆
gder (why) 于 (Fri May 7 22:50:40 2010, 美东) 提到:
孟源有自是好名之病,先生屡责之。一日警责方已,一友自陈日来工夫请正。源从旁曰
:“此方是寻着源旧时家当。”先生曰:“尔病又发。”源色变,议拟欲有所辨,先生
曰:“尔病又发。”因喻之曰:“此是汝一生大病根。譬如方丈地内,种此一大树,雨
露之滋,土脉之力,只滋养得这个大根;四傍纵要种此嘉谷,上面被此树叶遮覆,下面
被此树根盘结,如何生长得成?须用伐去此树,纤根勿留,方可种植嘉种。不然,任汝
耕耘培壅,只是滋养得此根
☆─────────────────────────────────────☆
jym2307 (罪魁) 于 (Sat May 8 01:18:43 2010, 美东) 提到:
道教创始人那个?
☆─────────────────────────────────────☆
arthury (和而不同) 于 (Sat May 8 01:22:18 2010, 美东) 提到... 阅读全帖 |
|
a**u 发帖数: 8107 | 23 ☆─────────────────────────────────────☆
runsun03 (runsun) 于 (Sun May 30 09:21:11 2010, 北京) 提到:
四驱摈之不净行(不邪淫戒,犯者逐出僧团)
若有比丘,具足了比丘的学处及生活规则,没有放弃学处,没有表明自己意志怯弱,而
从事不净行(性行为),即使对象是动物,也犯驱摈,不共住。
犯相:
1.对象:(1) 人﹑鬼神﹑畜生三趣中,
(2) 雌性的肛门﹑阴道﹑口
(3) 雄性﹑无男性器官者的肛门﹑口
2.动机:(1) 主动:自己生起欲心而行不净行
(2) 被动:不是出于本身欲念所构成的不净行
3.方式:置入生殖器官
4.结果:接受乐受
无犯:
1.不是故意的。
2.被动且未产生乐受。
3.比丘精神失常﹑情绪不稳定﹑受病痛所苦。
4.第一个犯的人。
==========================
以上是佛陀对于不邪淫戒的详细规定,请问所谓的密宗弟子们是不是佛弟子,是不是要
遵守以上戒律,那么男女双修是否违犯以上
另外,密宗还有非常邪恶的和畜生,... 阅读全帖 |
|
a**u 发帖数: 8107 | 24 ☆─────────────────────────────────────☆
Yisu (yisnotme) 于 (Wed Jun 16 15:12:27 2010, 美东) 提到:
弥兰陀王问:“尊者!常听沙门说:“人在世间作恶,活到百岁,临命终时念佛,死后
都可以生到天上。”我不相信这些说法。又说:“杀害一条生命,死后当堕入地狱。”
我也不能相信。”
那先问王:“大王!如果有人拿了一颗小石子放在水上,石子是会沈没,还是会浮起?”
王答:“小石子当然是会沈落到水底。”
那先又问:“如果将一百枚大石头放在船上,船只会沈没吗?”
王答:“不会沈没。”
那先说:“船上的一百枚大石头因为船的缘故,不会沈没水中。人虽然因为一时愚痴而
造恶,因为念佛的功德,不但不会堕入地狱,并且能够往生极乐世界。而小石子的沈入
水中,就如同人造作恶业,不知佛法,所以死后堕入地狱。”
☆─────────────────────────────────────☆
bigbowl (Big Bowl) 于 (Sat Jun 19 13:34:11 2010, 美东) 提到:
不太理解这段经文。... 阅读全帖 |
|
a**u 发帖数: 8107 | 25 ☆─────────────────────────────────────☆
Yisu (yisnotme) 于 (Mon Aug 23 10:26:28 2010, 美东) 提到:
——宣化上人 楞严经五十阴魔浅释
【我灭度后末法之中。多此妖邪炽盛世间。潜匿奸欺。称善知识。各自谓己得上人法
。词惑无识。恐令失心。所过之处。其家耗散。】
这一些魔鬼,我以前遇到的多了,西方人都还不知道有这种奇怪的事情,并不是中
国人信鬼信神的,才有这些,这是时间久了,天地间奇奇怪怪的事情自然多得很。“我
灭度后末法之中”:释迦牟尼佛说:我入涅槃之后,在这个末法的时候。“多此妖邪”
:这些妖邪多得不得了,到处都是。我们不能因为没有看见,就不相信。这世界我们没
有看见的事情多得很,要完全等到我们亲眼看见,一生也看不完的。因为一生看不完那
么多的事情,我们也就不知道那么多的事情。所以“多此妖邪炽盛世间”:就像火似的
在这世界上把所有的人都烧死了;这一些不认识妖魔鬼怪的人,就都跟妖魔鬼怪跑了,
这就好像火那么厉害,把这些个人都烧坏了。“潜匿奸欺”:“潜”就是潜伏、潜藏起
来。“匿”是... 阅读全帖 |
|
p****y 发帖数: 23737 | 26 达摩大师血脉论
渝州华严寺沙门释宗镜 校刻
三界混起,同归一心,前佛后佛,以心传心,不立文字。
问曰:「若不立文字,以何为心?」
答曰:「汝问吾即是汝心,吾答汝即是吾心。吾若无心,因何解答汝?汝若无心,
因何解问吾?问吾即是汝心。
从无始旷大劫以来,乃至施为运动、一切时中、一切处所,皆是汝本心,皆是汝本
佛。即心是佛,亦复如是。除此心外,终无别佛可得;离此心外觅菩提涅盘,无有是处
。自性真实,非因非果。法即是心义,自心是涅盘。
若言心外有佛及菩提可得,无有是处。佛及菩提皆在何处?譬如有人以手提虚空得
否?虚空但有名,亦无相貌;取不得、舍不得,是捉空不得。除此心外,见佛终不得也
。佛是自心作得,因何离此心外觅佛?前佛后佛只言其心,心即是佛,佛即是心;心外
无佛,佛外无心。若言心外有佛,佛在何处?心外既无佛,何起佛见?递相诳惑,不能
了本心,被它无情物摄,无自由。若也不信,自诳无益。佛无过患,众生颠倒,不觉不
知自心是佛。若知自心是佛,不应心外觅佛。
佛不度佛,将心觅佛不识佛。但是外觅佛者,尽是不识自心是佛。亦不得将佛礼佛
,不得将心念佛。佛不诵经,佛不持戒,佛不犯戒,佛无持犯,亦... 阅读全帖 |
|
a*****y 发帖数: 33185 | 27 对微细与粗重感受保持平等心的重要性~觉知的持续不断~五个朋友(五力):信心(
信)、努力(进)、觉知(念)、专注(定)、智慧(慧)
七天过去了,你还有三天可以用功。把握这几天努力不断地用功,了解你应该如何修行。
这个修行方法有两方面:觉知与平等心。你必须对身上出现的所有感受发展出觉知,同
时你必须对感受保持平等心。由于保持平等心,自然地你迟早会发现,以前没有感受的
部份,感受开始出现了,而粗重、坚硬、不愉悦的感受开始融解成微细的振动。你开始
在全身体验到一种非常愉悦的流畅精力。
这时的危险,是将这舒畅的感官经验当做努力的目标。事实上,修行内观的目的不在体
验某种特别的感受,而是要培养对于一切感受的平等心。感受持续变化,无论是粗重或
是微细。你修行的进展,只能以培养出的对感受的平等心来衡量。
即使你体验过微细的振动畅流全身,很可能粗重的感受会在某处再度出现,甚至没有感
受。这并不代表退步,而是进步。当你增强了觉知与平等心之后,自然会深入心的潜意
识,挖出潜藏的染污不净。只要这些深藏的情结还存在潜意识里,它们必会在日后带来
痛苦。消除染污不净的唯一方法,是让它们浮现到心的表面,然后消失灭去... 阅读全帖 |
|
a*****y 发帖数: 33185 | 28 第九天开示
将内观应用于日常生活~十波罗蜜(parami)
九天过去了,现在该来讨论一下如何将内观修行方法用于日常生活中,这是最为重要的
。正法是生活的艺术,如果你无法将之用于日常生活中,那么来参加课程就比举行宗教
仪式或典礼好不到哪去。
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都要面对不如意。每当不如意的事发生,我们的心就失去平衡,开
始产生负面情绪。而每当心中生起负面情绪,我们就变得痛苦。我们如何才能不产生负
面情绪,不自寻烦恼?我们如何才能保持安详和谐?
向内探究心物实相的智者,找到一个解决问题的办法,就是不管心中为何生起负面情绪
,都把注意力转移到别处去。例如,我们可以站起身来,喝口水,开始数数字,或是开
始持诵我们信仰的某尊神明或圣者的名号。借着转移注意力,我们就会摆脱负面情绪。
这办法行得通;但其它探究内在真理的修行者,深入到实相的最深层次,直到究竟的真
理。这些开悟的人了解到,转移注意力只是在意识表层感到安详和谐,但并没有将生起
的负面情绪铲除,而只是将之压抑下来。在潜意识的层次,负面情绪继续在造作累积,
增生加强。迟早这负面情绪的休火山会爆发出来,打败主宰了你的心。只要负面情绪仍
然存在,即... 阅读全帖 |
|
S**U 发帖数: 7025 | 29 转法轮经说的很明白,佛陀悟入四圣谛而成佛。此经南北传合计至少有六七个译本,内
容相当可靠。
杂阿含379经(转法轮经)
诸比丘!我于此四圣谛,三转、十二行,不生眼、智、明、觉者,我终不得于诸天、魔
、梵,沙门、婆罗门,闻法众中,为解脱,为出,为离,亦不自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
提。
我已于四圣谛、三转、十二行,生眼、智、明、觉故,于诸天、魔、梵,沙门、婆罗门
,闻法众中,得出,得脱,自证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http://www.mahabodhi.org/files/yinshun/37/yinshun37-06.html
大乘中观派延续阿含的立场,认为大小乘智慧的区别是量,不是质。到唯识或如来藏说
,才主张佛智慧与阿罗汉是质的不同。 |
|
S**U 发帖数: 7025 | 30 依原始佛法,阿罗汉已经彻底脱离轮回,不管干什么,都不会起烦恼。所以如果一个人已经解脱了,就可以不修行。这是对的,阿罗汉戒定慧三学圆满,所作已办,称为无学。故意杀人是不可能的,因为初果已经戒圆满,绝不会犯五戒。阿含经中,佛曾呵叱不如法者「愚痴人」,为折服利益故,而不是出于嗔心。
大乘经中,有主张菩萨为利益众生可以杀盗淫妄,为戒波罗蜜。这个法门很容易成为放纵的藉口,所以无著菩萨摄大乘论如此解释∶
复有四种意趣,四种秘密,一切佛言应随决了。
四意趣者∶一、平等意趣,谓如说言∶我昔曾于彼时彼分,即名胜观正等觉者。二、别
时意趣,谓如说言∶若诵多宝如来名者,便于无上正等菩提已得决定。又如说言∶由唯
发愿,便得往生极乐世界。三、别义意趣,谓如说言∶若已逢事尔所殑伽河沙等佛,于大乘法方能解义。四、补特伽罗意乐意趣,谓如为一补特伽罗先赞布施,后还毁訾;如于布施,如是尸罗及一分修,当知亦尔。如是名为四种意趣。
四秘密者∶一、令入秘密,谓声闻乘中或大乘中,依世俗谛理说有补特伽罗及有诸法自性差别。二、相秘密,谓于是处说诸法相显三自性。三、对治秘密,谓于是处说行对治八万四千。四、转变秘密,谓于是处以其别义,诸... 阅读全帖 |
|
a**u 发帖数: 8107 | 31 ☆─────────────────────────────────────☆
baofoen (喜悦) 于 (Mon Nov 22 22:37:53 2010, 美东) 提到:
听净空法师说的:
http://www.youtube.com/watch?v=kDAp6pUiOoo&NR=1
☆─────────────────────────────────────☆
SeeU (See you) 于 (Tue Nov 23 01:58:50 2010, 美东) 提到:
大藏经中,没有印度著作提到楞严经。国宝之说,不知有何文献根据?
说一切有部的《大毘婆沙论》倒是被当时印度国王视为国宝,禁止私传。
还有不要把《楞严经》跟《首楞严三昧经》弄混。
☆─────────────────────────────────────☆
baofoen (喜悦) 于 (Tue Nov 23 22:36:39 2010, 美东) 提到:
不知道,你看看那个youtube录像吧。
SeeU, 楞严里的那些色阴,受阴是什么意思啊?
如何解决那些飞精附人问题? 入定? 可你能2... 阅读全帖 |
|
r****n 发帖数: 8253 | 32 第三个 误解∶阿罗汉对佛陀的教理只有很肤淺的认识
若是如此认为,豈不就是说佛陀是一位无能的尊師,不能使他的弟子们理解
更深的教义。这简直是在否定佛陀及他的弟子拥有以心印心(他心通)的能力,这也低估
(至少是如此)阿罗汉的能力。他们其中有很多都已证到像佛陀的六神通力(天眼通,天
耳通,宿命通,他心通,神足通,漏尽通),虽然他们所修到的波罗密並不 像佛陀所修
的那么圆滿,但他们也是经过很长久的时间修证到已接近圆滿的波罗密,譬如佛陀已在
燃灯佛(Dipankara Buddha)出现时开始修行(二十四佛前),舍利弗(Sariputta)及目犍
连(Moggallana)在阿奴摩弗 (AnomadassiBuddha)时开始修行(前后曾遇了十八位佛),
大迦叶(Maha Kassapa)在殊妙胜弗(Padumuttara Buddha)时开始修行(经过十五位佛),
阿耨楼陀 (Anuruddha)在须弥陀弗(Sumedha Buddha)时开始修行(经过十四位佛)等等。
佛陀时常赞美他的弟子们,尤其是舍利弗的智慧,目犍连的神通力,阿楼陀的天眼通,
大迦叶的苦行,周利槃陀 的... 阅读全帖 |
|
b*****l 发帖数: 3821 | 33 〈本生经〉
菩萨于燃灯佛以下二十四佛所立誓,过四阿僧祇十万劫,
于迦叶佛之次,除此等正觉者外,其他佛不在,
于燃灯佛以下二十四佛所,菩萨受成佛豫言。
看清了没,释迦牟尼佛于二十四佛所立誓,被二十四佛所授记。
乱猜之前,先了解清楚常识。 |
|
b*****l 发帖数: 3821 | 34 <圆觉经>
云何无明。
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犹如迷人,四方易处,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
尘缘影为自心相,譬彼病目,见空中华及第二月。
善男子,空实无华,病者妄执,由妄执故,非唯惑此虚空自性,亦复迷彼实华生处,由
此妄有轮转生死,故名无明。善男子,此无明者,非实有体,如梦中人,梦时非无,及
至于醒,了无所得。如众空华,灭于虚空,不可说言有定灭处,何以故,无生处故。一
切众生于无生中,妄见生灭,是故说名轮转生死。
善男子,如来因地修圆觉者,知是空华,即无轮转,亦无身心受彼生死,非作故无,本
性无故,彼知觉者,犹如虚空,知虚空者,即空华相,亦不可说无知觉性,有无俱遣,
是则名为净觉随顺,何以故,虚空性故,常不动故,如来藏中无起灭故,无知见故,如
法界性,究竟圆满遍十方故,是则名为因地法行。菩萨因此于大乘中,发清净心,末世
众生,依此修行,不堕邪见 |
|
f*******8 发帖数: 3612 | 35 我的意思是:
即使生在佛陀(确切说是释迦摩尼)时代的人,跟佛有接触的人,
即使当时听人说了“皈依佛”,他们也会因为没法判断释迦摩尼
是不是佛(觉者),也不会皈依的。
也不会甘心自认我是释迦摩尼的弟子的。
原因很简单:我都不知道你是否佛,我干嘛是你弟子。
现在的学者可能会举出反驳说:因为佛讲的四圣谛很对。所以我皈依。
那么反过来我们问问他,现在会讲四圣谛的人很多啊。
不是因为有人会讲四圣谛就自称为导师的么?为什么不皈依他?
有充分条件么? |
|
f*******8 发帖数: 3612 | 36
你知不知道,这里的方法就是waichi说的“行尽”啊。
也就是说,你开始并不能完全清楚他是对的,但是要尽量做到他要求的。
只有“行尽”,才能最终了解他的方法是否正确、可行。
你前后矛盾而不自知。但求能批别人。
跟他学,又不知道他是“佛”(觉者),怎么能叫做皈依佛呢?
所以,真正的皈依一定是发生在有一定证悟的人身上,就像
前面SeeU给出的阿含经某迦叶的例子。只有已经有了一定的证悟时,他才能确信对方是
佛。(或不是佛)
SeeU每次给例子,都是为我添加论据。 |
|
a*****a 发帖数: 640 | 37 拜托,这么多人回你帖子,你都没有看到过
跟佛(释迦牟尼,佛陀)=觉者,觉与不觉不是靠判断来的,是靠我们一定的认识以后去
相信的,然后我们 皈依佛 (still, 释迦牟尼,佛陀/这里完全是特制这个人)
看你怎么定义真正的 皈依,每个人有自己的标准的
即或他皈依佛的时候没有真正证悟,也可以叫 皈依佛
SeeU给的例子,我觉得更可以理解为他服了佛说的,至于证悟了多少,who knows |
|
f*******8 发帖数: 3612 | 38
你好像不能分辨两个不同的概念:跟释迦摩尼学 vs 皈依佛。
一个凡夫,当他不知道释迦摩尼是不是佛的时候,
如果他不妄语的话,他只能说“我跟释迦摩尼学”,
而不能说“我皈依佛”,因为他不知道自己的老师是不是佛。
只有到一定程度后,他才能判断。(但是释迦摩尼自己可以这么说)
这个经典里,当然他也没有说我皈依佛,他开始只是跟着出家而已。
然后! 他“行尽”,之后才达到我生已尽、“自知”不受后有。等等。
以前受不受后有,只是听说,而不是自知。
然后才知道(我合理推测)自己追随的人就是佛(觉者)。
方是 |
|
S**U 发帖数: 7025 | 39 附上一些阿含经检查修行的方法。
三果就离欲。检查离五欲∶
杂阿含493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时尊者舍利弗,告诸比丘∶「若阿练若比丘
,或于空地、林中、树下,当作是学∶内自观察思惟,心中自觉有欲想不?若不觉者,
当于境界,或于净相,若爱欲起,违于远离。譬如士夫用力乘船,逆流而上,身小疲怠
,船则倒还,顺流而下。如是比丘思惟净想,还生爱欲,违于远离。是比丘学时,修下
方便,不得淳净,是故还为爱欲所漂,不得法力,心不寂静,不一其心。于彼净相,随
生爱欲,流注、浚输,违于远离。当知是比丘不敢自记,于五欲功德离欲解脱。若比丘
或于空地、林中、树下,作是思惟∶我内心中为离欲不?是比丘当于境界,或取净相,
若觉其心于彼远离,顺趣、浚注。譬如鸟翮入火,则卷不可舒展。如是比丘或取净相,
即顺远离,流注、浚输。比丘当如是知于方便行,心不懈怠,得法寂静,寂止息乐,淳
净一心。谓我思惟已,于净相顺于远离,随顺修道,则能堪任自记,于五欲功德离欲解
脱」。尊者舍利弗说是经已,诸比丘闻其所说,欢喜奉行。
http://www.mahabodhi.org/files/yinshun/38/yin... 阅读全帖 |
|
d**********l 发帖数: 647 | 40 你还修菩萨道么?还是已经完全修南传了?
比丘∶「若阿练若比丘
有欲想不?若不觉者,
船,逆流而上,身小疲怠
离。是比丘学时,修下
一其心。于彼净相,随
功德离欲解脱。若比丘
当于境界,或取净相, |
|
p****y 发帖数: 23737 | 41 我现在会推荐你看克里希那穆提的书,我看了几篇他的文章,谈宗教谈得很透彻,
他也谈佛教,也谈上帝,对宗教某些尖锐观点跟佛陀一摸一样,也是实证主义派。
http://baike.baidu.com/view/77458.htm
克里希那穆提被视为二十世纪最卓越、最伟大的灵性导师,天生具足多样神通,
被印度的佛教徒肯定为“中观”与“禅”的导师,而印度教徒则承认他是彻悟的觉者。
我贴几篇他的文章给你看看。 |
|
a*****y 发帖数: 33185 | 42 阿赖耶识
百科名片
阿赖耶识(阿赖耶为梵语alaya之音译),又作阿罗耶识、阿黎耶识、阿剌耶识等。旧
译作无没识,新译作藏识,或作第八识、本识、宅识。为佛法唯识学中的“八识心王”
中所说的第八识。是本性与妄心的和合体,一切善恶种子寄托的所在。关于阿赖耶识不
同的宗派又有不同的说法。
目录
简介
能藏
所藏
执藏
我国各宗派说法[不完全列举]
地论宗
摄论宗
法相唯识宗
八识心王眼识
耳识
鼻识
舌识
身识
意识
末那识
阿赖耶识
《八识规矩颂》中关于阿赖耶识部份略解
人在临死时的情形
地大
水大
火大
风大
第一能变识(第八阿赖耶识)简介
能藏
所藏
执藏
我国各宗派说法[不完全列举]
地论宗
摄论宗
法相唯识宗
八识心王
眼识
耳识
鼻识
舌识
身识
意识
末那识
阿赖耶识
《八识规矩颂》中关于阿赖耶识部份略解
人在临死时的情形
地大
水大
火大
风大
第一能变识(第八阿赖耶识)
以下引《佛光大辞典》阿赖耶识条 阿赖耶,梵语alaya之音译。为八识(眼、
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赖耶等识)之一,九识(八识及阿摩罗识)之一。又作
阿罗耶识、阿黎耶识、阿剌耶识、阿梨耶识。略称赖耶... 阅读全帖 |
|
a*****y 发帖数: 33185 | 43 藏传佛教
百科名片
藏传佛教,或称藏语系佛教,本名喇嘛教,因民族政策而更名为“藏传佛教”。旧时中
原人士认为:“喇嘛教”实施政教合一(协助奴隶主统治奴隶)、提倡“即身成佛”、
鼓励个人崇拜、允许“男女双修”,其教义与佛教正宗背道而驰,西藏的佛经,也搀杂
了某些“政治成分”,不是真正的原著,因此“喇嘛教”绝非佛教分支,而是披着佛教
外衣的西藏原始宗教,所谓喇嘛则类似于巫师。这一观点在新中国建立之后,受到了西
藏同胞的排斥、否认,此后,主流社会开始将“喇嘛教”改称为“藏传佛教”。
目录
概况
简介
法义大师与藏传佛教
藏传佛教历史——前弘期
初传神话
松赞干布
赤松德赞
赤祖德赞
朗达玛灭佛
藏传佛教的历史——后弘期
上路弘传
下路弘传
支派的形成
藏传佛教五大支派
宁玛派
萨迦派
噶举派
噶当派
格鲁派
藏传佛教的特点
教义
传承方式
学制
寺院
藏文《大藏经》
兴盛寂灭
著名寺院
桑耶寺
大昭寺、小昭寺
托林寺
布达拉宫
僧职称谓
封号性僧职称谓
学位性僧职称谓
戒律性称谓
寺院中的僧职称谓
活佛
活佛称谓
活佛转世制度
藏传佛教慈悲为怀的“天葬”
概况
藏传佛教常被人以为是一种具神秘... 阅读全帖 |
|
S**U 发帖数: 7025 | 44 不少人体验梵我合一, 因为我见是众生熟悉的,轮回是老把戏;「无我」听起来可怕又难懂。
梵我合一的说法在佛陀之前就存在了。佛陀悟入之后,说四圣谛是「本所未闻法」,不可能是梵我合一。
你可以怀疑释迦佛悟入的是否正确,但是佛陀悟入的不可能是梵我合一。否则《转法轮经》说什么「超越梵」。
转法轮经
诸比丘!我于此四圣谛,三转、十二行,不生眼、智、明、觉者,我终不得于...梵...中,为解脱,为出,为离,
http://www.mahabodhi.org/agama/Class_Note_1.htm |
|
S**U 发帖数: 7025 | 45 从现观得到的智慧,才能破无明,断烦恼,解脱轮回,这是佛法各派共同承认的。佛教
后来发展出来的各种观,有假想观与真实观两大类。假想观不得解脱,此处不讨论。哪
些真实观的现观,能得解脱呢?
我认为,原始佛法在这个问题上,有一个标准∶现观的结果,必须能从经验上肯定四圣
谛。无法说明一个真实观如何肯定四圣谛,这种现观不可能导致佛陀说的解脱。
阿含经的根据如下∶
转法轮经
诸比丘!我于此四圣谛,......,不生眼、智、明、觉者,......我终不自证得阿耨多
罗三藐三菩提。我已于四圣谛、...,生眼、智、明、觉故,......自证得成阿耨多罗
三藐三菩提」。
杂阿含298经
彼云何无明?...... 不知苦,不知集,不知灭,不知道。
http://www.mahabodhi.org/agama/Class_Note_8.htm
经文对于成佛,破无明,都是因为四圣谛的现观。以大乘不共的立场,否定成佛要现观
四圣谛,是背离佛法的根本。 |
|
a*****y 发帖数: 33185 | 46 白话文:
有一次,释迦牟尼佛的徒儿鬘童子尊者,在僻静处静坐修行,心中起了一些念头,令他
感到非常迷惘。
他所想的,是一般爱好思想的人都曾想过的问题。
在他心中起伏的念头是几个问题。他在想:
“世界是永恒的?还是不永恒的?”
“世界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
“灵魂和肉体是同一物?还是两回事呢?”
“得道的圣者死后,肉身继续存在?还是不再存在呢?”
“圣者死后,会不会既存在也同时不存在?还是既不存在,也非不存在呢?”
他想了许久,都想不通,心中非常懊恼,便自言自语道:“这几个问题,世尊总是不解
释,只把它们搁置一边,到有人提出的时候,又把它们摒弃。”
“这些是困扰了我很久的问题,是宇宙的根本问题,若是世尊没法子解释清楚,打开我
的疑团,我留在他身边修行也没有什么用处了。”
“我现在就要去问他这几个问题,若他答不出,我就要脱离僧团,再过在家的生活。”
已经傍晚的时分了,鬘童子仍然独自走向世尊的居所。见过世尊,行礼已毕,便恭敬地
坐在一旁,坐定后,便向世尊道明来意,列举他的疑问:
“若是世尊觉者也不能解答这几个问题,我在此继续修行,也注定没有什么成就的了;
明早我便会收拾一切,离开僧团,再过在... 阅读全帖 |
|
S**U 发帖数: 7025 | 47 经说∶阿罗汉有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意思是阿罗汉有四不坏信,四正勤
,恒住正念正知,成就正定,慧解脱。信力例子如下∶
杂阿含1135经
尔时、有四十天子,极妙之色,夜过晨朝,来诣佛所,稽首礼足,退坐一面。尔时、世
尊告诸天子∶「善哉!善哉!诸天子!汝等成就于佛不坏净,于法、僧不坏净,圣戒成
就」。时(一)天子从座起,整衣服,稽首佛足,合掌白佛言∶「世尊!我成就于佛不
坏净,缘此功德,身坏命终,今生天上」。一天子白佛言∶「世尊!我于法不坏净成就
,缘此功德,身坏命终,今生天上」。一天子白佛言∶「世尊!我于僧不坏净成就,缘
此功德,身坏命终,今生天上」。一天子白佛言∶「世尊!我于圣戒成就、缘此功德,
身坏命终,今生天上」。时四十天子,各于佛前,自记说须陀洹果已,即没不现。
http://www.mahabodhi.org/files/yinshun/38/yinshun38-24.html
请先指出宗镜录那段如何包括十力,再举例。
杂阿含684经
如来、应、等正觉,阿罗汉慧解脱,有何种种别异」?诸比丘白佛∶「世尊是法根,法
眼,法依,唯愿为说,诸比丘闻已,当受奉行」。
佛告比丘∶... 阅读全帖 |
|
r*******c 发帖数: 1060 | 48 有人看过这篇文章么:
年少修行忆事
作者:无名氏
我在台湾出生,出生的时候,佛陀已经入灭了近二千五百年。小时候,我有时会带
着一种惶恐的心情靠近镜子,望着镜中人,摸摸脸,揑揑身体,问自己:「这是谁?」
我甚至于闭起眼睛,注意呼吸几分钟,努力的想自己「生从何来」,然而答案依然没有
浮现,我总有懊恼的感觉。那时,我觉得大部份的人,每天活着,活得那么的老神在在
,竟然都不会想要出离一再循环的生死牢狱(rodha, Vism.495),实在不可思议。隐隐
约约之中,我似乎已在寻根,寻找一条能够「终结生死」(ni-rodha﹐灭,无牢狱(之灾
) )的理路。
在我七岁左右的时候,就由父亲的口中得知,印度曾经有一位释迦牟尼佛,因为体
悟了人生有生、老、病、死的苦,于是透过修行而悟道(脱离生死轮回)。佛陀的修行故
事,在我内心产生了极大的震撼,可说是记忆犹新,这让我更加的肯定──确实是有个
「出脱生死之道」;那时,我生起了想要修行的心意,可是又不敢说出来。家人及身边
的人都没有在修行,我没有可学习的对象,也不知道何处可找到正确的方法。在缺乏老
师及经书的引导下,我也只能独自摸索。
一... 阅读全帖 |
|
r******3 发帖数: 586 | 49 这人太厉害了,我第一次看到,而且他是我们中国人。应该感到自豪!
谢谢rainbowcc的转帖,我单独列出主题
------------------------------
年少修行忆事
作者:无名氏
我在台湾出生,出生的时候,佛陀已经入灭了近二千五百年。小时候,我有时会带
着一种惶恐的心情靠近镜子,望着镜中人,摸摸脸,揑揑身体,问自己:「这是谁?」
我甚至于闭起眼睛,注意呼吸几分钟,努力的想自己「生从何来」,然而答案依然没有
浮现,我总有懊恼的感觉。那时,我觉得大部份的人,每天活着,活得那么的老神在在
,竟然都不会想要出离一再循环的生死牢狱(rodha, Vism.495),实在不可思议。隐隐
约约之中,我似乎已在寻根,寻找一条能够「终结生死」(ni-rodha﹐灭,无牢狱(之灾
) )的理路。
在我七岁左右的时候,就由父亲的口中得知,印度曾经有一位释迦牟尼佛,因为体
悟了人生有生、老、病、死的苦,于是透过修行而悟道(脱离生死轮回)。佛陀的修行故
事,在我内心产生了极大的震撼,可说是记忆犹新,这让我更加的肯定──确实是有个
「出脱生死之道」;那时,我生起了想要修行的心意... 阅读全帖 |
|
S**U 发帖数: 7025 | 50 杂阿含493经
时尊者舍利弗,告诸比丘∶「若阿练若比丘,或于空地、林中、树下,当作是学∶内自观察思惟,心中自觉有欲想不?若不觉者,当于境界,或于净相,若爱欲起,违于远离。
譬如士夫用力乘船,逆流而上,身小疲怠,船则倒还,顺流而下。如是比丘思惟净想,还生爱欲,违于远离。
是比丘学时,修下方便,不得淳净,是故还为爱欲所漂,不得法力,心不寂静,不一其心。于彼净相,随生爱欲,流注、浚输,违于远离。当知是比丘不敢自记,于五欲功\德离欲解脱。
若比丘或于空地、林中、树下,作是思惟∶我内心中为离欲不?是比丘当于境界,或取净相,若觉其心于彼远离,顺趣、浚注。譬如鸟翮入火,则卷不可舒展。如是比丘或取净相,即顺远离,流注、浚输。比丘当如是知于方便行,心不懈怠,得法寂静,寂止息乐,淳净一心。谓我思惟已,于净相顺于远离,随顺修道,则能堪任自记,于五欲功\德离欲解脱」。
http://www.yinshun.org.tw/books/38/yinshun38-14.html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