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topics

全部话题 - 话题: 识得
首页 上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
t******g
发帖数: 17520
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六识论者的窘境
印顺法师对中论的诠释,
其他人的注释, 看的也是大同小异
-----------------------------
观六情品第三
世间,不但指山河大地;反而主要的是指有情的自体。阿含经中有人问佛:什么是
世间,佛就拿『眼是世间,耳鼻舌身意是世间』答复他。不断变化中(世间)的现实生命
,由过去的业力所感;感得的,佛说是五蕴六处六界。这蕴处界的和合是有情的自体。
有了有情的自体,就有来去的活动。所以外人建立实有的六情,目的还是成立来去,来
去成立了,一切也自然成立。六情,理应译为六根。什公却译做六情。情是情识,这是
因为六根与六境相涉,有生起六识的功能。同时,六根和合是有情的自体。眼等五根取
外境;意根取内境,他就是情,能遍取五根。五根与意根,有密切的关系,五根所知的
,意根都明白;有了意根,才有五根的活动。六根中意根是重心,所以就译为六情了。
蕴处界,这是一般的次第,但古时却每每是六处为先,阿含经中的六处诵,就是专谈这
六处中心的世间集灭的。我们的一切认识活动 [P103] ,就因为这六根,六根照了六尘
,引发心理的活动──六识。根境识三者和合就有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
有等... 阅读全帖
t******g
发帖数: 17520
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六识论者的窘境
印顺法师对中论的诠释,
其他人的注释, 看的也是大同小异
-----------------------------
观六情品第三
世间,不但指山河大地;反而主要的是指有情的自体。阿含经中有人问佛:什么是
世间,佛就拿『眼是世间,耳鼻舌身意是世间』答复他。不断变化中(世间)的现实生命
,由过去的业力所感;感得的,佛说是五蕴六处六界。这蕴处界的和合是有情的自体。
有了有情的自体,就有来去的活动。所以外人建立实有的六情,目的还是成立来去,来
去成立了,一切也自然成立。六情,理应译为六根。什公却译做六情。情是情识,这是
因为六根与六境相涉,有生起六识的功能。同时,六根和合是有情的自体。眼等五根取
外境;意根取内境,他就是情,能遍取五根。五根与意根,有密切的关系,五根所知的
,意根都明白;有了意根,才有五根的活动。六根中意根是重心,所以就译为六情了。
蕴处界,这是一般的次第,但古时却每每是六处为先,阿含经中的六处诵,就是专谈这
六处中心的世间集灭的。我们的一切认识活动 [P103] ,就因为这六根,六根照了六尘
,引发心理的活动──六识。根境识三者和合就有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
有等... 阅读全帖
f*******8
发帖数: 3612
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入胎识与识阴六识
了;
“这个识叫作入胎识”,这句话不知从哪里来的,不是说不对,而是应该加上注解,
因为显然不是经文直接说的。本来前后都是在解释(翻译性解释),那就该依照原意,
如果有扩展,应该有依据。
先如果承认“这个识叫做入胎识”,问题是入胎识是什么?
按我对八识规矩颂的理解,入胎识就是第八识:去后来先做主公,这是第八识。
如果这样解释,那么“齐识而还,不能过彼”就是说当年做菩萨的时候,碰到第八识就
还是过不去。
后来(如第二段所说)进一步修行才打破8识,成就正觉。
(不过,是仅仅第八识,还是1234568,都没破,不知道。第七识应该是破了。所以,说
来说去也只是猜测性理解。)
(不过这里也有问题,既然是阿罗汉了怎么还有入胎的事情?可能是,入胎也有自主和
不由自主的差别吧,据说很多没解脱的人,也可以自主投胎了,所以罗汉要自主投胎
应该是没问题,倒驾慈航?)
====================
呵呵,探讨一下,其实离实证这么远,猜太多也不一定好。
(waichi的说法,
“知识以理行平衡为取, 理行不平衡时, 行偏多危盛, 理偏多成疾, 佛法成剧毒。)

发帖数: 1
4
摘要
综观东西方宗教、哲学中,西方哲学、京都学派、梵我思想及道教,与佛教对存有
的定义,有极大的差别。其中最关键的差异在于:佛教是以经验主义的实证精神作为定
义之核心,而东西方其他所有的宗教、哲学体系则皆主张存有是不可知、不可证的。
根据《阿含经》佛陀所定义的存有,具有宇宙及生命根源的意义,并且是以人人皆
可实证生命本原而定义。佛教此种特有的存有定义,在佛教经典中不是一个孤证,是符
合佛教的缘起教义。此种实证意义的存有定义,有三个成立要件,并且引申出三个具操
作性意义的判断原则,对于想要实证生命本来面目的人,提供判断是否亲证生命本原之
依据,是极具启发性的判断原则。
对于关键论点──实证的可能性,本文对于哲学史上主张存有是不可知、不可证的
理由中,归纳出三种重要的理由:
1、人类的生命、能力仅具有限性,故无法实证具无限性的宇宙根源。
2、具有无限性者必是宇宙的根源。
3、康德的先验哲学认为道德公设足以作为实践理性宗教的充分理由,不必以事实
验证论证的前提。
上述三种理由错误的原因,皆是忽视实证的重要性所致。《阿含经》中提出实证主
义的存有定义,主张将一切哲学理论回归事实的检验,对于宗教... 阅读全帖
q****u
发帖数: 1421
5
来自主题: _PathToTruth版 - Re: 心-心识-业识
【 以下文字转载自 PathOfQingWu 俱乐部 】
发信人: qingwu (瑜伽士--清悟), 信区: PathOfQingWu
标 题: Re: 心-心识-业识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Mon Aug 13 23:19:01 2012, 美东)
发信人: WaiChi (WaiChi), 信区: Wisdom
标 题: Re: 请教WaiChi兄 --- Re: 如何对治散乱--关于戒的问题
发信站: The unknown SPACE (Wed May 16 18:08:51 2001) WWW-POST
如果您真心决定终生默念佛号, 能自主恒久不断的佛号就
能反映出真心之识, 如是业识, 则不自主停留识识变易,
面对同一景物亦识识变易.
不过万法唯识, 识识一识, 只不过根据所观, 识识对比,
才易显出各特性. 所以修行与法门, 必须从一而终, 心念
念念无间, 才能辨识, 然后才能入法无定法之无相法行.
q****u
发帖数: 1421
6
来自主题: _PathToTruth版 - Re: 念佛-心识-能所-止安
【 以下文字转载自 PathOfQingWu 俱乐部 】
发信人: qingwu (瑜伽士--清悟), 信区: PathOfQingWu
标 题: Re: 念佛-心识-能所-止安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Wed Nov 13 05:11:55 2013, 美东)
发信人: WaiChi (WaiChi), 信区: Wisdom
标 题: Re: 请教大家qxc,j,max,oops....
发信站: The unknown SPACE (Sun Jun 29 21:54:08 2003) WWW-POST
可住中 "念佛号", 住而念, 念而住, 直至极处时, 然后你会发现业识与心识之别, 业
识心识会分家, 此时需继续念佛号, 然后你会发现业识, 心识与心之别, 心者决定也
, 心识, 依相之拘策行也, 业识, 因心而非策而运转也. 即心一决定, 万法即运行,
根本不用多此一举, 还继续不断策其行(心识即策其行), 无策而业识(念佛号)亦继续
运行, 策? "能" 也, 运行? 所也, 惑时则以 "心识" 为 "心" 立能所而堕两边, 悟时
则"心" 一立, 即不用能(破除... 阅读全帖
W****i
发帖数: 565
7
超笨. 法理不达故, 答了N次, 你都还蒙查查的. 呵呵.
你自己太无知, 只会空念文字, 故不懂行蕴是7识,想蕴是7识之
处而已, 看你太无知, 我干脆再加上, 色蕴是7识, 受蕴是7识, 识
蕴是7识. 也加上, 但色蕴也是心识, 受蕴也是心识, 想蕴也是心
识, 行也是心识, 识蕴也是心识. 无知的你那会懂呢.
不懂装懂. 严重自欺 Anicca (runsun)特色. 3d....3d.... :)
==
曾1哭2闹3上吊伪以自杀来威胁及敲诈他人的Anicca (Runsun)说:
结合对自己的观察认识,我基本确定我最近时间的突破和转变
其实是已证须陀洹果,也就是阿罗汉之初果.
Anicca (Runsun): 123456识是存在的, 大乘之7识是不存在的:
http://www.mitbbs.com/article/Wisdom/31244665_3.html
Anicca (Runsun)行骗证据:
http://www.mitbbs.com/article/Wisdom/31230599_0.html
a*******g
发帖数: 867
8
唯识初阶:唯识学的基本立场与方法----中国佛学院 隆藏法师
地点:成都慧恩书院。 时间:2009年8月。

如何认识和实证法相
第一依《摄大乘论》略说三自相义
今天下午,我们要给大家讲从缘所生法相。我们既然了解了阿赖耶识与诸转识之间有互
为因果的缘起关系,包括它受到业力的影响和制约,有十二有支缘起,塑造众生种种的
生命形态,那么更进一步来说,既然有缘起就必然有从缘所生法相,在佛教的唯识学里
面,对法相是如何进行认知和实证的呢?今天下午就给大家谈关于法相的问题。我们在
第一讲谈到,在瑜伽行派所讲的内容体系里面,它实际上包括了三个方面的内容,一个
是唯识学,一个是法相学,还有一个是瑜伽学。唯识学里面的内容,包括我们前面讲的
八识、讲阿赖耶识、讲两种缘起,这些内容都是属于唯识学的范畴。讲到从缘所生法相
,我们应该如何来看待与实证,包括里面指出有三自性或三自相的内容,这是属于法相
的内容。当然,唯识和法相虽说有两个方面,但它两个密切相关。所以我们前面也讲了
,从法相而言,也就是从别到总而言,一切法相无不唯识。从唯识而言,也就是由总到
别而言,凡是唯识即有诸相显现,此即由唯识而到法相。要去
w*********r
发帖数: 2192
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唯识浅谈(ZT)
阿赖耶识的缘起理论
既然唯有识,就有了一个问题。刚才说到用电脑模拟五种识使我们产生物质实有的
幻觉,那我们的当前的现实是谁给虚拟出来的呢?如果真是唯识,为什么偏偏觉得有个
实体,眼、耳、鼻、舌、身配合的的如此一致,好像故意要骗我们似的,是谁在坑我们
呢?这儿是一个找原因的问题,要涉及到唯识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阿赖耶识 。
谁在坑你呢?自己坑自己!为什么呢?我们一般认为我们所感受到的就是这世界的
全部,可是佛说这世界除了我们所能认识到的显现的部分,还有另一部分是隐藏的不显
现的,就是阿赖耶识。所谓的世界,咱们刚才说了,不外乎是识,如果把它比作一个时
刻川流不息的流变体的话,那就是有一个明流和一个暗流。这阿赖耶识,可以说是一个
潜层的心理活动,我们认为事情办完了就完了,可是它会在阿赖耶识里留下痕迹——习
气,又叫“种子”,这“种子”也是佛教的一个概念,就是事物的一个缩影,等到条件
成熟了,像植物的种子一样,它还会生发,阿赖耶识又叫种子识,这种子是含藏的,我
们很难认识到,可是它的作用却很巨大。种子与现行是刹那交替的,我们过去每一刹那
的活动,都会在阿赖耶识里留下种子,这种子再显现,就... 阅读全帖
i********7
发帖数: 808
10
先赞叹一下法友真的很不错的,根据经文,有自己的思考
不会盲从任何人

:Good
:看来阿含中也是这样说 “名色”的”名”不含”识”
:有个前一世”识”,死后还存在这”识”,
:这”识”在轮回,把这同一个”识”带到今生。
:于阿含不合。
我想当时的论师们可能很有压力,因为就是会有人问
这个轮回,主要是这一世,如何到下一世这样的问题
在佛陀的时代,佛陀从来不会正面回答这样的问题,要嘛就从十二因缘来回答
(这个我还要再回去翻经文,看过的经文很多都忘记了,只留下一些印象,有可能有记
错)
佛陀入灭后一百多年来,圣弟子似乎也是这样
因为在一百多中,并没有出现论,在一百多年增新的经文中,
也就是现在在杂阿含经中,除七事相应教之外的另外两事相应教
也没有谈论这些事情,更不用说,展开的动作,变成一个系统的动作
佛陀和圣弟子这么做应该是有原因的,但是后来的佛弟子似乎并不明白
自作聪明地用凡夫俗子的见解来解答佛陀都不正面回答的问题
后果就可想而知了。。。,整出来的内容与圣教量相违也没有什么奇怪的
:可,似乎南传北传(唯识?)论师都这样说。
:南传论师是精通阿含,即使早期北传论师也是精通阿含,
:怎么会... 阅读全帖
r****n
发帖数: 8253
1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涅槃本身也是一种识
请贤友出示依据:经文哪里说“前面是描述涅槃的识”“后面描述的是五蕴的识”?
难道您认为:识除了五蕴的识之外,还有一个识是超越五蕴的涅槃识?
=======================

除了五蕴,就是涅槃,涅槃本身也是一种识。

意识有两种存在方式,一种是轮回状态下的五蕴的识,具有非连续性,分立性,所以是
无常,是苦,

而另外一种存在方式,就是涅槃,它是一种抽象的,非空间和时间性的特殊意识存在方
式,是连续性的,是常,也是一种圆满的存在方式。

这两种存在方式是互相排斥的,要么只能是五蕴的识,要么只能是涅盘的识,不能同时
表现,但是又互补的,缺一不可。

五蕴的识,类似于粒子性(非连续,分立),是“有”(实体),涅盘的识,类似于波
动性(弥散,非定域),是“空”(抽象),空有二像(波粒二像),互斥互补。

那萧平实就是搞不清楚这个互斥互补,为了避免断见就不得不坚持有个所谓的第八识贯
穿轮回和解脱,陷入常见,而反他的人,为了避免常见,不承认阿罗汉涅盘后还有某种
存在方式,不承认涅盘是一种特殊的识,陷入了断见。
b*****d
发帖数: 61690
12
人民日报:识德是我党考核任用干部基础环节
2012年11月04日06:14 人民网-人民日报 评论
关键在识“德”(红船观澜)
高长武
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始终是我们党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标准。落实好这一标准,
关键在识“德”。  识“德”是我们考核任用干部的基础环节。对选人用人而言,虽
说德与才都很重要,缺一不可,但二者相比,德是第一位的,具有决定意义。司马迁说
得好:“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德为主,才为次;德是基础,才是条件
;德是本质,才是属性。因此,“取士之道,当以德行为先”。
识“德”关系到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我们党干部政策的根
本目标,就是把政治素质高、道德品行好的有才之士选拔到党的各级领导岗位上来,为
党、国家和人民的事业贡献力量。近年来,我们有些领导干部出问题,往往不是出在才
上,而是德上。在这方面,教训是深刻的,道理是明显的。
识“德”贵在识得准、看得切。试玉要烧三日满,识人须待七年期。这话是有道理
的。德,是人的品质和德行,内在而抽象,看不见摸不着,比才更难于认识和评定。因
此,识“德”往往容易受到各种表象、多种因素的影响,出现不确、... 阅读全帖
A****a
发帖数: 274
13
歪痴教大乘:一切乃缘起,缘起就是幻起,缘起就是真如,真如就是缘起,想蕴是7识
,行蕴是7识,我就是7识。
大乘自己的定义:一切乃缘起,万法依8识而缘起幻起,真如就是万法,万
法就是真如。而7识是执于8识之见分而形成之我执。我执是7识
小乘:万法遵照缘起的规律相续相生,缘起是此有彼有,此无彼无的条件因果关系。缘
起不是幻起,不是幻出,不是幻有,缘起这个规律是无始以来就有,并非因佛陀而有,
这种缘起如是呈现而如如不变的状况叫真如。但此真如不能生万法,就像苹果的颜色
是红色,红色却不能生出苹果。
waichi的错误:真如就是缘起是错误,因为苹果是红色,但不能说红色就是苹果。想蕴
,行蕴是7识错误,因为苹果就是苹果,苹果不能说成是梨。7识是错误,因为自我的感
觉是五蕴生灭形成的一种错觉,这种错觉没有任何意义,不具有功能性,这种错觉也不
是行蕴和想蕴本身。
大乘的错误:没有7识和8识,大乘是把五蕴生灭形成的错觉误认为是我执,并赋予这个
错觉以功能性质,使其具有了类似6识的相对实在性,但其实它是弄错。误把五蕴中的
行蕴,
想蕴当成是“我执”。更捏造了一个可以幻生万法的本体概念8识和真如。另外大乘也
A****a
发帖数: 274
14

如果你知道大乘或者唯识也有遍一切心所的概念,也有心王的概念
你就应该了解,所有的识,不管是六识,七识,八识,一定是属于心王,当这个心王生
起的时候,必定伴随着他的下属也就是心所。心识,只管识别,而真正执行办事的,比
如想,思,行则是心所,也就是行蕴,受蕴和想蕴。
心所才是行蕴,想蕴,和受蕴,而心识或者说心王绝无可能是想蕴,行蕴。
另外,任何心识都必然有识知的对象,也就是所缘,耳识的所缘是声音,那么七识的所
缘是什么?
你无论从一万个角度都绝无可能把行蕴说成是七识。
把行蕴说成是七识的,说明自己对佛法五蕴和识的概念是一塌糊涂。
waichi就是这种,你也是这种。
你这种一塌糊涂的人,让你背书你都背不对。随便给你出一个问题,你都乱套。
S**U
发帖数: 7025
15
玄奘在印度时,戒日王在曲女城设无遮大会,请玄奘立义,遣外道小乘,玄奘立「真唯识量」,经过18天没有人敢来论难,因此玄奘被称为「大乘天」。玄奘弟子窥基的《因明入正理论疏》记录此「真唯识量」∶
宗∶真故极成色,不离于眼识。
因∶自许\初三摄,眼所不摄故。
喻∶如眼识者。
其中「真故」为宗体之简别词,表示依大乘胜义立宗,与世间及小乘有别。「极成」为「色」之简别词,表示主词「色」为立者(立论者)与敌者(问难者)共同认许\,排除其中双方不一致之成分。「定不离眼识」为宗之宾词,亦为立、敌所共承认者。「自许\」(立论者自己之同意、承认)为因之简别词。因支「初三摄眼所不摄故」本为立、敌共许\(共同承认、同意),单就「真唯识量」而言,不加「自许\」亦为正因,符合因三
相(遍是宗法性、同品定有性、异品遍无性)之规定。此加「自许\」,仅为预防论敌此后可能提出之「有法差别相违」过,并未排除因中原有之「共许\」成分。喻支之「眼识」,亦为立、敌双方共许\。一方面具有因支之「能立法」,为「初三摄眼所不摄」,他方面具有宗支之「所立法」│「定不离眼识」(眼识不离眼识自身)。此真唯识量系依据护法之唯识学说,而进一步论证「... 阅读全帖
r****n
发帖数: 8253
16
禅师把“识缘名色,名色缘识”中的前一个识与后一个识是分开定义的,
后一个识的内涵不是前一个识的内涵,
禅师说前一个识,是心,心所
说后一个识,是指六识
它们在禅师的论述里面不是同一个
------------------------------
是你弄错了,帕奥尊者是前后一致的,他前面所说的识缘名色的识,是心,这个是对的。
因为阿毗达摩里面心就是指六识。

的来
y***i
发帖数: 11639
17
来自主题: _PathToTruth版 - 念佛-心识-能所-止安
第一次有体会是开了5个小时的车,在车上翻来覆去的念佛,然后有了些体会,现在用
功的时间很短,所以会比较粗糙或者有错漏。
我的理解是,理论上的定义应该是,有目标的时候,业识是和目标相关的,这时候的
业识就是心识。
说是理论上的定义是因为,我念佛的时候还看不见目标,只能在强力的跟踪目标的时
候,看到我的一部分反应,是和我的目标有关,会影响到我下一瞬的行动,这个反应包
括各种情况:反感,对抗,好奇,兴趣。
明白了这个,我就可以通过对这部分的了解对我的下一步有所准备。如果我在反感,
根据经验我就知道我这时会对念佛只有很浅的记忆,就小心。
在明白这个之前,我只知道自己在对信息反应,而我很反感自己的反应,认为这些反
应在妨碍我念佛。但事实上,了解对目标的那一部分反应能帮助我念佛。
我的理解是,之所以把这部分业识独立出来讨论,是因为这部分应目标而生,所以是
可控的。可以学习它的特性,与之互动。
其他的业识也有反感对抗兴趣。。。。但更加不可控,更难与之互动学习。(但事实
上当我们习惯接受心识以后,对其他业识也可以学习接受,减少被业识迷惑,因为两者
本性是一致的。)
但既然心识,业识的区别只在于... 阅读全帖
T*******x
发帖数: 8565
18
通过WaiChi和runsun对六识以及七识八识的讨论,
结合我自己用西方科学的方法来观察认识的过程,
(我认为)我看到了小乘佛法和大乘佛法的本质区别:
小乘是科学,大乘是宗教。
我论述如下:
人类认识世界是通过感觉器官。
我们用“眼耳鼻舌身”五种感官来统指所有的感觉器官。
感觉器官接受外界的刺激后要送入大脑,
由大脑处理产生概念。
用佛教的语言,这相当于六识:
眼耳鼻舌身,这是前五识。大脑(的状态)就是第六识。
这接近于小乘佛法:小乘佛法没有七识和八识,就六识。
从科学来看,大脑只能认识物体,而不能主动的创造物体。
所以小乘的缘起法就不能主动的创造物体,而只能是“此有则彼有”。
什么叫主动的创造物体?我举一个例子:
现在假设地上没有一支铅笔。能不能“生”出一支铅笔来呢?
小乘佛法说“能”,但怎么个“生”法呢?是这样的:
桌子上有一支铅笔,我用手一推,就掉到地上了,
现在地上就有了一支铅笔。----是这么个”生“法。
这叫缘起法。
大乘是万法唯识。
万法唯识相当于西方哲学的“存在就是被感知”。
如果只是“万法唯识”的话,大乘和小乘的区别还仅仅在于认识角度的不同。
但大乘不仅仅是“万法唯
r*****e
发帖数: 1196
19
发信人: WaiChi (WaiChi), 信区: Wisdom
标 题: Re: 清海胡编乱造自己的神奇出生,自相矛盾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hu Oct 29 20:42:42 2009, 美东)
识缘名色, 名色缘识, 即识攀缘色身, 和受想行识, 色身与受想行识
又缘识, 互相影响, 互为因果.
识缘名色此识, 本就是心.
有即业, 即名色.
>而不是“取”和“有”互为因果吧,“取”的因是“爱”,是对五蕴的喜
>贪造成了妄见执取
识缘名色此识, 本就是心, 识(心)攀缘色身, 和受想行识, 就是心去取.
取的原因当然是心之所爱了, 心他不爱则不会去取.
没有分别.
r*****e
发帖数: 1196
20
发信人: WaiChi (WaiChi), 信区: Wisdom
标 题: Re: 清海胡编乱造自己的神奇出生,自相矛盾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hu Oct 29 22:17:21 2009, 美东)
>你把眼耳鼻舌身意六识当作识身而归于“色蕴”,把第七识归
>于“识蕴”,于此二者外,又有第八识这个攀缘“名色”的“识心”
不对.
眼耳鼻舌身是“色蕴”, 意是识蕴, 而第七识, 是123456识及第八识
之总习而成, 惑时心成了第七识.
七识只是为了更明确心之惑时的状况, 及无惑时的状况而设
立.
a*******g
发帖数: 867
21
唯识初阶:唯识学的基本立场与方法----中国佛学院 隆藏法师
地点:成都慧恩书院。 时间:2009年8月。
八 唯识的缘起
第一辨说识数差别
要谈到唯识的缘起,我们首先就要了解,在缘起的呈现中,到底有哪些结点出现,有哪
些现象出现?在早期的圣典当中,首先出现的是六识的概念。阿赖耶识是一个很麻烦的
东西,为什么?因为它是最容易让我们生起错误执著的一个存在,很多人把阿赖耶识执
著以为精魂、灵魂、神我、自我、自性,或执著以为是去后来先的主人公,这些其实都
是对阿赖耶识的错误理解,或者把阿赖耶识作为事物的本体,甚至由于不能善巧理解《
摄大乘论》中所说的阿赖耶识为一切法的所知依,而以为阿赖耶识是一切诸法的本原,
一个生成性的本体,认为由阿赖耶识来出生一切法,所以它当然是一切法生成的本体。
但是在这里我非常遗憾的告诉大家,这些全部都不符合唯识学的真义。那么我们应该怎
样来理解这个问题?这就要把我们上面千辛万苦所得来的基本观点和立场,拿来在这里
一以贯之。什么叫作六识?什么叫作八识?这些种种诸识,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存在?
到底这些认识有多少种?是不是只有六种,只有八种?为什么《百法明门论》讲识有
a*******g
发帖数: 867
22
此中何者是遍计所执自性?《摄论》说“谓于无义,唯有识中,似义显现。”遍计所执
自性是什么意思呢?在此首先要给大家说明,这个遍计所执自性或遍计所执性,很多人
喜欢把它作简略说,简略说应该叫遍计所执,但是你不能说遍计执,遍计执和遍计所执
自性、遍计所执是不一样的。遍计执重在说执著,这个执著实际上属依他起所摄,这与
遍计所执自性不相干涉。什么叫作遍计所执性?无义。佛法中经常讲唯识无义,只有识
的显现,在这个识的显现里面,并没有我们所执著的一个识之外的一个有自性的有实体
的非因缘的客观的境界存在。所以,这个“义”实际上就是“境”的意思。这个地方所
指的境,特指外境,这个“识”是指内识。当然这个内外是个相对的说法。我们谈到“
识”是当下的现象,我们认识到的一切境界,都是识之内的境界,因此我们谈到内。当
我们执著有一个客观境的时候,它不是一个识内之境,因此我们安立所执的外境。所以
我们讲唯识,实际上就是讲唯内识、无外境。这个地方是指识之内的所现的境界,它不
是一个实有的外境。“无义”就是没有我们所执著的心外实境。“义”就是所执境,即
所执著的、所错误认知的这样一个境相。在没有所执外境,唯有当下的认
r****n
发帖数: 8253
23

因为受,想,行包括色,都会被认为是我,佛陀进行了彻底的否定。
把身体当成是我的,这个即是以色为我。
把感受当成是我的,这个即是以受为我。
。。。。。同理其他也是。
佛陀通过列举,包括分析,彻底否定了五蕴根本不是我,不是我的,我也不在五蕴中。
呵呵,这又是老歪的可笑东西。他连唯识说的七识到底是什么都根本不清楚。
“我”不等于“七识”,明白吗????
外道以灵魂为我,难道灵魂是七识?外道以上帝为我,难道上帝是七识?
自我的感觉,只是精神意识的一种错觉,完全不需要立出一个“七识”出来,而如果这
个自我的感觉和什么子虚乌有的八识再扯到一起,那么就是邪见!
像宗喀巴这样的中观的人为什么根本不承认有七识,八识,你以为他们都不如你?
把想蕴,行蕴当成自我,不等于一定存在七识。这个道理明白吗???
不过和你说这个实在没意义,因为你根本就不知道七识是啥,你已经相当然的就认为七
识就是我。
J******s
发帖数: 7538
24
mark

中际生已
随转,及趣清净。
造作增长
罪、福、不动,身、语、意业,由此为缘,随业行识,乃至命终随转不绝,能为后世续
生识因。
如是展转,有内、外爱,识生果时,能为助伴,现前而起。既命终已,由前际因,于现
在世自体
得生,生已渐次,于母腹中,因识为缘续生果识,随转不绝,任持所有羯逻蓝等名色分
位;后后
殊胜,始从胎藏乃至衰老。又即此识当续生时,能感生业,与异熟果,异熟生识复依名
色相续而
转,谓依眼等六根转故,由是说言名色缘识。俱生五根,说名为色;无间灭等,说名为
名。�:
嫫渌Γ苡肓蹲魉乐梗兑辣斯剩酥撩帐孀S治迳来笾郑
Υ笾炙
钌爸钣嗝杀酥闯炙懈龋樵谙嘈髯痪4硕苊孀乐梗墒
枪恃浴檬对
得凳叮谙衷谑溃倘缡嘁蓝酥潦僮 H缡敲悠淝凹剩屑
试灯鹬钚械
蒙挥谄渲屑剩阉孀�
色界受化
生者,于初生时诸根圆满,与余差别;在无色界诸有情类,识依于名及色种子,名及色
种依识而
转,由彼识中有色种故,色虽间断后当更生,如是名为此中差别。
b**d
发帖数: 7644
25
这段经文有白话文或者英文版的吗? 不太好懂。

中际生已随转,及趣清净。
造作增长罪、福、不动,身、语、意业,由此为缘,随业行识,乃至命终随转不绝,能
为后世续生识因。如是展转,有内、外爱,识生果时,能为助伴,现前而起。既命终已
,由前际因,于现在世自体得生,生已渐次,于母腹中,因识为缘续生果识,随转不绝
,任持所有羯逻蓝等名色分位;后后殊胜,始从胎藏乃至衰老。又即此识当续生时,能
感生业,与异熟果,异熟生识复依名色相续而转,谓依眼等六根转故,由是说言名色缘
识。俱生五根,说名为色;无间灭等,说名为名。? 嫫渌Γ苡肓蹲魉乐梗兑
辣斯剩酥撩帐孀S治迳来笾郑Υ笾炙钌爸钣嗝杀
酥闯炙懈龋樵谙嘈髯痪4硕苊孀乐梗墒枪恃浴檬对得
凳叮谙衷谑溃倘缡嘁蓝酥潦僮 H缡敲悠淝凹剩屑试灯鹬钚械蒙
挥谄渲屑剩阉孀?: 当知此中依胎生者说转次第,卵生、湿生,除在母腹。有
余差别∶有色有情,在欲、色界受化生者,于初生时诸根圆满,与余差别;在无色界诸
有情类,识依于名及色种子,名及色种依识而转,由彼识中有色种故,色虽间断后当更
生,如是名为此中差别。
s********h
发帖数: 938
2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杂含读记:识住与识不住
是“认取”,分别,执着。识不存在说明色受想行不会被执着?我也不知道:)
看经文:
(三九)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五种种子。何等为五。谓根种子.茎种子.节种子.自落种子.实种子。此五种子不断.不坏.不腐.不中风。新熟坚实。有地界而无水界。彼种子不生长增广。若彼种新熟坚实。不断.不坏.不中风。有水界而无地界。彼种子亦不生长增广。若彼种子新熟坚实。不断.不坏.不腐.不中风。有地.水界。彼种子生长增广。比丘。彼五种子者。譬取阴俱识。地界者。譬四识住。水界者。譬贪喜。四取攀缘识住。何等为四。于色中识住。攀缘色。喜贪润泽。生长增广。于受.想.行中识住。攀缘受.想.行。贪喜润泽。生长增广。比丘。识于中若来.若去.若住.若没.若生长增广。比丘。若离色.受.想.行。识有若来.若去.若住.若生者。彼但有言。数问已不知。增益生痴。以非境界故。色界离贪。离贪已。于色封滞。意生缚断。于色封滞。意生缚断已。攀缘断。攀缘断已。识无住处。不复生长增广。受.想.行界离贪。离贪已。于行封滞。意生触断。于行封滞。意生触断已。攀缘断。攀缘断已。彼识无所住。不复生长增广。不生长故。不作行... 阅读全帖
G**W
发帖数: 1865
27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识缘名色
"行缘识","识缘名色"的意义 :
假使没有往世识阴六识的『行』(身行,口行,意行),没有往世的身口意这些造作.
就不会由於前世熏习这些诸行的动力而有此世的『识』阴出生,
沒有此世的『识』阴出生,
也就不会有来世的『名与色』再出现.
所以说"行缘识,识缘名色".
那為什麼要说这些因缘观,意义在那裏 ?
因為只要未來世的名色不再出生,
我們便不再出现於三界中---便涅槃了.
所以逆推上去的第一支是无明
行者了知必须把无明灭了,把无明灭了便不会再有接下来的支了.
===
另根,尘,相触生识,那是说前六识的生起,还需要有六尘及健全的五色根.
為什麼说健全的五色根呢 ? 此如说聋子因為耳根有问题,那即使在他耳朵大
叫,有很大的声麈,他的耳识也无法生起,没法了别声麈,没有耳识,也就听不
到了.
G**W
发帖数: 1865
2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识缘名色
不是的,那个意思不是您说的那样. 这应该是行,识,名色"这些名相 confuse 您.
我们现在先不管这些名相的深细讨论,就先把"行,识,名色"这三个全都当成"有情身心及
执取"来理解. 所以12因缘的 行缘识,识缘名色就是说 :
因為有过去世的 "有情身心及执取",
所以有现在世的 "有情身心及执取"
导致於未来世的 "有情身心及执取".
所以輪迴不斷.
在12因缘的"行缘识,识缘名色"所用的"行,识,名色"三个各相,都是同样的群组,只是代表
过去世,现在世及未来世.
===
识存在了, 就是已经升起显前. 此如说早上起床了,耳朵可以听到,那就表示耳识已经
升起,所以耳识就存在了. 您有这个问题,是不是因為您观察认為睡著时"识"还存在,但
是没有
升起显前,只是睡著了. 您这个"存在但是还没有升起显前作用"其实是个大问题,但不
是12因缘法中"行缘识"的相关面.
希望以上末学的报告不要令您觉得愈描愈黑,这些名相的细述及使用,有时真的很令人困
惑.
G**W
发帖数: 1865
2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正释唯识与中观千年间之误解
正释唯识与中观千年间之误解
古今甚多学佛人, 不解唯识与中观间之紧密相连关系, 误以藏密应承中观为真正中观,
然藏密应承中观是以意识为主体而强套如来藏中道体性之误会假中观, 并不符合真正中
观是以如来藏中道体性的论述 (中观般若宗所宗奉之三论 ---中论(龙树)丶百论丶十二
门论(龙树) ---皆依空性心如来藏之体性而破外道执有执无 ) , 以下开示简明的说明
唯识与真正中观间的正确关系, :
===
佛门之中自古以来一向存在空有之争,然而空有之争乃是未悟错悟者间之戏论,唯有言
说,都无实义。若行者能於大乘法上明心证悟之後贯通三乘主旨,通达佛法修道次第者
,便绝无空有之争可言,如实通达故。
一直有诸未悟学人错会唯识宗义,谓唯识主修心有,名为有宗,另谓三论宗(般若宗)依
方等般若宗义,名为空宗; 然此等判断实非正义,曲解正法。 後世末悟错悟佛子更执
此宗以破彼宗,遂成空有之争。,然实二宗皆同一宗,第以浅深有别,实无二致,皆因
未入正理,故生误会,而生诤论 ,达者了知二宗无二,皆是空性中道正理,无可诤论者。
未悟之人不解般若所说乃是空性 : 般若非谓遣之又遣丶一法不立之空也.
般若方等经... 阅读全帖
f*******8
发帖数: 3612
3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若识不入母胎者,有名色不?
: 再来我们继续来观察一下,十二因缘(识缘名色)的识是哪一个识呢?十二因缘
整个文章表述观点很清楚。
这样可以最少知道自己和别人的观点的差别。
对于这个区分10因缘和12因缘的“识”的差别的说法,已经表达清楚了。
并因此导致了8识是究竟根本的认识
就我个人的理解,我是不同意的。
1. 前面引的阿含经的内容,10/12因缘那两段是在一起了,从“齐识而还”,到后来“
识灭”,没有特别的转折,没有说这个识灭不了,所以转过头来去灭另一个识了。
2. 第一次齐识而还,并没有说是达到正觉;相反是第二次才达到正觉。所以第一次认
识10因缘并不是正觉。也就是说认识到入胎识并不是正觉。
g**1
发帖数: 10330
31
日媒看拜登北京表态 期待中国改变姿态
童倩
BBC中文网日本特约记者
更新时间 2013年12月5日, 格林尼治标准时间10:13
日本内阁官房长官菅义伟周四(12月5日)在例行记者会上就访华的美国副总统拜登与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的会谈说,“拜登已精确地传达了他与安倍晋三首相交换的意见和
日本的立场”。他还说,日本正通过外交途径获得拜登与习近平会谈的内容。
日本倍加关注的拜登与习近平周三会谈的内容是周三深夜开始传到日本,各大传媒都引
述美国政府透露的消息,报道拜登对中国防空识别区表明了“深刻关切”和“不承认”
的立场,以及要求中国缓和紧张的空识区局势。
期待中国的变化
共同社引述美国政府的消息说,习近平虽阐述了中国的原则,但也对拜登关切的紧张局
势表示理解。美方认为“今后要静观中国下个动作”。
官方电视台NHK引述美国高官的话说,拜登具体是要求习近平撤回针对空识区内不听指
令的外国飞机,中方采取紧急武力措施的方针。报道说,该名高官表示,习近平理解了
拜登的话,期待今后几天至几周内中方可能出现变化的姿态。
美国政府看来刻意向日本透露的消息令日本传媒周四表现出显著安心感,《读卖新闻》
等大... 阅读全帖
P******a
发帖数: 478
3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Re: 再问waichi: 什么是"识"
我谈谈个人意见.我只从逻辑道理上谈.

是您的理解有混淆之处.您似乎认为,受蕴发生在识蕴的前面.证据:您这
最后这几行字里,把受解释为"直接"感受,识的了别定义后面加了"了的"两个字.
并紧接着说WaiChi刚好把它弄反了.
受蕴(阴)可以说是感受.但是这个感受直接也好,间接也好,并不出现在识的前面.
如果识现起后,心无妄做攀援意,更无念无想,感受又从何而生呢? 所以五蕴色受想
行识这样讲并不一定是说这样隐含了现起的顺序. 如果是的话,那么色蕴在最前面,
那意思是不是说一切山河大地的显现在识的前面呢? 如果是这样,不是和三界唯心,
万法唯识,唯识无境矛盾吗? 如果是这样,不正是您所指出的外道见解 - 有一个客观
世界真实存在在前,心识产生在后么?
我看到您有这样的概念,把五蕴诠释成后世哲学家的感性和理性认识(我认为哲学
家的认识,从佛法的角度来说,应该是山河大地都幻起了以后的知见的分别了,离万
法唯识的识已经相去太远),并以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先后来推断五蕴的顺序.我
认为这是错误的,这种观念不属于佛法和佛教,而是现代所谓佛学家搞"佛学现代化"
的产物.我给您提个醒儿,如果您不同意,就
r****n
发帖数: 7315
33

的。
那我给你贴一段吧:
=================
杂阿含:
(九)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色无常,无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者亦非我所。如是观
者,名真实正观。如是受、想、行、识无常,无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者亦非我所。
如是观者,名真实观。
“圣弟子!如是观者,厌于色,厌受、想、行、识,厌故不乐,不乐故得解脱。解
脱者真实智生:‘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
你自己想一想,佛陀,为啥各个指着,色,受,想,行,识,而教导‘非我’,而不是
只是指着‘识’教导‘非我’。
’我‘即‘7识’,若不是众生,在不同时期会把色,受,想,行,识(单个,或聚和
)惑为‘我’而成蕴,佛陀咋会这样说。
你runsun孤独,惑为‘我在孤独’时,即是认‘受蕴’为7识(我),7识在此就是’受
蕴‘。
你runsun想要骂人,并去骂人,惑为’我想骂人,我去骂人‘,正是,认‘想蕴’’行
蕴‘为7识(我),7识在此就是’想蕴‘,’行蕴‘。
色,识以此类推。
另,你若急着扯及骂人
r****n
发帖数: 7315
34

词儿有过印象。
你先说说这里‘无明’具体指对啥无明?
你似乎执认‘7识’为实有了。
他只是8识被惑而产生的现象。非实有,但可指陈。
谢谢。
下面WaiChi讲了蕴蕴也正是 "我" (7识)的现象,与我前面举的阿含呼应:
发信人: WaiChi (WaiChi), 信区: Wisdom
标 题: Re: 倪梁康 玄奘《八识规矩颂》新译·导言 zz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Fri Apr 24 13:48:51 2009)
非常简单. 五蕴本就是用以描述形成一个世间自 "我"
(7识)的总纲, 描述蕴成了 "我" (7识), 因此那五蕴, 蕴
蕴也正是 "我" (7识).
能如同纯世间法, 以1.身体, 2.脑袋, 3.眼晴, 4.手口脚,
5行为, 此蕴集为一个人, 则1.身体是 "我", .2脑袋是 "我",
3.眼晴是 "我", 4.手口脚是 "我", 5行为是 "我".
*****************
下面waichi举了8识心被惑,执认7识(我)在’行动‘,亦即7识为‘行蕴’的具体例
子:
“Waichi举起一件 "红色衣", 你 "眼晴" 收到东西, 告诉(眼识)
G**W
发帖数: 1865
35
意根怎為什么个确认意识的如理作意? 二者間的關係是什麼 ? 如何運作 ?
==================
佛说意如刀剑锋,不能自割自者,乃是说第七识意根,亦名末那识。佛说此第七识名为
意根,是意识种子自第八识中现起之动力故,意识依末那识之作意方能现起故,现起后
悉依意根末那识之作意而运行,故说末那识是意识之根。此意根之别境慧极劣,只能于
五尘上之法尘作极简单之了别——譬如五尘上之法尘有无大变动?此第七识非如意识觉
知心能于五别境心所法伶俐运作,不具「欲、胜解、念、定」心所法,而于慧心所(别
境慧)之功能亦复极劣,唯能于法尘上之变动作极简单之了别。
如是,于五尘境尚不能作了别,须唤起意识,而后依意识之别境慧,方能于诸境界作种
种思量,云何而有能力返观自己?云何而有能力思维诸法?云何而有能力修正自己之心
行及习气?是故此第七识虽极伶俐而能遍缘一切法,复能依意识心之别境慧而处处作主
、时时作主,复能思量决定种种心行;然而若离意识之别境慧,便无所能为;由如是体
性,佛说意(意根末那识)犹如刀剑之锋利(喻其能遍缘一切法之伶俐性。意识虽有别
境慧,然不能遍缘一切法),而不能自己割自己(喻其... 阅读全帖
r****n
发帖数: 8253
36

这个是对的,阿含经也正是这样说的。
于识
头。
心生色法,这个是来自于《论》,“由于识升起,所以名色升起”,这个则是完全的来
自经藏。
色法是以识的生起为依赖条件,识是一个“缘”,而且是必须的条件。
这个和唯识是有区别的,因为它只是六识,而不需要第七和第八识。
这里的心和识是同一个。识的产生,不是无因生,也是缘生,行缘识。
r****n
发帖数: 8253
37
长部11经
巴利文
498. “Evañca kho eso, bhikkhu, pañho pucchitabbo–
‘Kattha āpo ca pathavī, tejo vāyo na gādhati;
Kattha dīghañca rassañca, a?u? thūla? subhāsubha?.
Kattha nāmañca rūpañca, asesa? uparujjhatī’ti.
499. “Tatra veyyākara?a? bhavati–
‘Vinnā?a?(识) anidassana?(不可见的), ananta?(无边的,无限的,无量
的) sabbatopabha?(遍满的光明);
Ettha āpo ca pathavī, tejo vāyo na gādhati.
Ettha dīghañca rassañca, a?u? thūla? subhāsubha?;
Ettha nāmañca rūpañca,... 阅读全帖
r****n
发帖数: 8253
38
长部11经
巴利文
498. “Evañca kho eso, bhikkhu, pañho pucchitabbo–
‘Kattha āpo ca pathavī, tejo vāyo na gādhati;
Kattha dīghañca rassañca, a?u? thūla? subhāsubha?.
Kattha nāmañca rūpañca, asesa? uparujjhatī’ti.
499. “Tatra veyyākara?a? bhavati–
‘Vinnā?a?(识) anidassana?(不可见的), ananta?(无边的,无限的,无量
的) sabbatopabha?(遍满的光明);
Ettha āpo ca pathavī, tejo vāyo na gādhati.
Ettha dīghañca rassañca, a?u? thūla? subhāsubha?;
Ettha nāmañca rūpañca,... 阅读全帖
G**W
发帖数: 1865
3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识缘名色
南传上座部[编辑]
南传上座部佛教源出於斯里兰卡传分别说部传统,下面简述引自达摩难陀长老《佛教徒
信仰的是什麽》:
1.缘於「无明」[2](贪丶嗔丶痴等烦恼)而产生「行」[3][4](造作诸业)。
2.缘於「行」(造作诸业)而产生「识」[5](业识)。
3.缘於「识」(业识)而产生「名色」(物质与心理现象)。
4.缘於「名色」(物质与心理现象)而产生「六入」(眼丶耳丶鼻丶舌丶身丶意)。
5.缘於「六入」(眼丶耳丶鼻丶舌丶身丶意)而产生「触」[6](外境接触)。
6.缘於「触」(外境接触)而产生「受」[7](苦丶乐的感受)。
7.缘於「受」(苦丶乐的感受)而产生「爱」[8](对境生爱欲)。
8.缘於「爱」(对境生爱欲)而产生「取」[9](追求造作)。
9.缘於「取」(追求造作)而产生「有」(业因完成)。
10.缘於「有」(业因完成)而产生「生」[10](在受於身)。
11.缘於「生」(在受於身)而产生「老死」[11](未来身之老死)。
===
说一切有部[编辑]
《俱舍论》及其注释[12]继承了《大毗婆沙论》所确立的按三世二重因果释义的十二因
缘:
1.无明,过去世烦恼带来的惑,蒙蔽了真... 阅读全帖
c***h
发帖数: 2262
4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六识论者的窘境
冒昧问一下
五石兄问,非自非他……
GWZW兄如何看待
“非自作、非他作、非自他作、亦非非自他作无因作” ?
是看到一半断掉,想延续一下
非反驳甚么
============================
另,你们应该达成部分共识了
五石兄换个名词,GWZW兄说可以。
============================
再另,
你们可能达成某种共识
五石兄似乎要说,不能以”主体”看待苦乐的生成
GWZW兄,似乎…….可能……也同意,
唯识并非认为有个甚么”主体”来延续或造成现在的某种情况
============================
我这样说,对不对?????
发信人: GWZW (GWZW), 信区: Wisdom
标 题: Re: 六识论者的窘境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Fri Feb 5 18:32:50 2016, 美东)
换一个名称绝对可以,不见得要用一定的名词.
发信人: fivestone (fivestone), 信区: Wisdom
标 题: Re: 六识论者的窘境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Fri Feb 5 17:3... 阅读全帖
c***h
发帖数: 2262
4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六识论者的窘境
冒昧问一下
五石兄问,非自非他……
GWZW兄如何看待
“非自作、非他作、非自他作、亦非非自他作无因作” ?
是看到一半断掉,想延续一下
非反驳甚么
============================
另,你们应该达成部分共识了
五石兄换个名词,GWZW兄说可以。
============================
再另,
你们可能达成某种共识
五石兄似乎要说,不能以”主体”看待苦乐的生成
GWZW兄,似乎…….可能……也同意,
唯识并非认为有个甚么”主体”来延续或造成现在的某种情况
============================
我这样说,对不对?????
发信人: GWZW (GWZW), 信区: Wisdom
标 题: Re: 六识论者的窘境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Fri Feb 5 18:32:50 2016, 美东)
换一个名称绝对可以,不见得要用一定的名词.
发信人: fivestone (fivestone), 信区: Wisdom
标 题: Re: 六识论者的窘境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Fri Feb 5 17:3... 阅读全帖
y***i
发帖数: 11639
42
来自主题: _PathToTruth版 - 八识。。平等性智/大圆镜智
“末那识:末那是梵语manas的音译。末那识是意识的根本,其本质是恒审思量。
因为它是执取第八识(阿赖耶识)的见分或其种子为我,使意识生起自我意识,所以末
那识又称为“我识”。这基本上是一种我执的作用,由此而形成烦恼的根本。”
【恒审思量】
恒:永远,不间断的意思。
审:审察,审视。
思:反应,判断,决定。
量:量度,区分。
总的意思,即对事物不间断的做出反应区分和判断决定。
比如人的潜意识就是“恒审思量”,无时无刻的在起作用。
恒审思量乃法相宗所立八识中第七末那识之性质。亦即历经三世,无有间断,审查一切
事理而思虑量度之意。于八识之中,独有第七识有此作用。第八阿赖耶识虽亦有三世无
间断、恒常相续之性质,然无分别思虑之作用。第六识虽能审查思量,然有间断,故无
恒义。前五识则有间断,又不具分别审思之作用。
m****u
发帖数: 270
43
来自主题: Thoughts版 - [转载] 唯识浅谈(转载)

根据smille的引文,”你的识“这个语素就于”唯识论“相左。”识
“并非”能指“的存在而存在,你对”桌子“于”别人“的认识与感
知,实际上是不依赖感受的个体的,是先于你而存在的,你只是象信
号接收器一样,接受到了这些”识“而已。包括你感受到的理论的传
播说教,也是”识“了。但是这里就有个问题,”我“自身向外发散
讯息,是不是也可以归于”识“呢?我的主动性到哪里去了呢?是否
我感觉有必要传播信息,以及我传播信息的能动性及其执行,也完全
是被剥离了主体的”识“呢?
我对这个唯识论也存有疑义。按照smille的说法,认识的主体和客体
在佛教那里并非虚幻的,而是“无常”的,即是说不固定的。但是你
问“凭什么“知道,我猜想这估计就不是唯心或者唯识能够给出满意
答案的范围内了。虽然有那么多人论证唯心主义,但是我总感觉是不
太具有说服力的,因为实证的方法和逻辑推导并非其所擅长。唯物主
义相形之下的确来得更容易为人所接受。基督教也并不否认世界的客
观性,只不过把根本的主动权让渡给了神。
这个我猜想用”唯识论“还是可以说通的吧。无论是你把镜子打破还
是拼接起来,或者是观察曲面镜所得,实际上都是你利用
A****a
发帖数: 274
44

胡扯八道。
阿含经典里面为数不多的说的我和心,是方便说法,是假立,和大乘的7识,八识根本就不一样
而且阿含经典何处说过心生万法,何处说过心幻起万法?何处说过一切唯心造?何处说过心无处不在,何处说过万法唯心?何处说过心可以造出佛土?
阿含经典说的”心“,也就是巴利文citta,大部分时候指的是识,部分是一种世俗谛的方便说法,为了便于理解而说的。
所以上座部的人在说经藏的时候,直接指出其中经典中有些描述是方便说,而代表胜义谛的阿毗
达摩则没有任何类似经藏里面我和心的方便说法,阿毗达摩里面的心,百分百都是”识
“的意思,阿毗达摩直接说识蕴就是心。
所有100多种心,全部都是识蕴。
而缘起就更不是八识了,因为阿含对于缘起的定义是万法的互为条件因果的规律性描述
,它毫无可能和大乘的8识等同。我说苹果是红色,但是我能说苹果就是红,红就是苹果吗?
按照阿含对于缘起的定义,绝无可能是缘起生万法,缘起不具备任何本体性质。12因缘
里面的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这里面的缘就是法与法之间的因果条件关系。
而且英文把缘起翻译成condition,也就是条件。条件怎么可能生出万法来???
至于你歪痴教
r****n
发帖数: 8253
4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只能依附身心生存的识
有一次,佛陀在舍卫城只树给孤独园,教导比丘们说:
「比丘们!植物利用五种方式繁殖,哪五种呢?有从根部繁殖的,称为根种子;有从茎
部繁殖的,称为茎种子;有从节处繁殖的,称为节种子;有从落叶直接生根的,称为自
落种子,有从种子发芽繁殖的,称为实种子。
这五种种子如果不坏、不腐,足够成熟,一遇到有土壤与水分的环境,就能发芽成长而
繁殖开来。
比丘们!那些种子,就如同纠取诸蕴聚集的识。
土壤就如同四个识所安住处。
水分呢?就像识的贪喜攀缘。
识在哪四个地方贪喜攀缘安住呢?就在色、受、想、行等四个地方贪喜攀缘安住;在那
里经由喜贪润泽,而生长增广。
比丘们!如果说,离开色、受、想、行而有识的安住处,那是无法理解,也无法经验的
,只有徒增大家的困惑而已。
比丘们!如果能于色处断贪爱,一旦离贪爱后,色的安住处就被封锁,识与色的系缚就
断了。系缚一断,攀缘就断了,识就失去了安住处。一旦失去安住处,识就不能生长增
广。同样的道理,受、想、行等其它三个识的安住处也一样,只要断了贪爱,识与四个
安住处就失去了联系,就没有安住处。没有安住处的识,因不能生长增广而解脱了。解
脱了以后,于世间的一切都无所取着。无
G**W
发帖数: 1865
4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唯识与中观 --- 南怀瑾
為什麼欲深入佛法的同學應學習唯識 :
南怀瑾先生 讲述 林中治 记录
『楞伽经与禅宗心印
在要正式讲“禅”以前,有一样东西,必须重复提出讨论的。
达摩祖师传了禅以后,临走交给二祖一部经典——《楞伽经》,嘱咐后世,学禅做
工夫,应以《楞伽经》为蓝本,也就是以《楞伽经》“印心”。文学上所描写 的“心
心相印”的典故就出于此。所谓“印心”的印,是对证、契合的的意思。印用印油在纸
上盖了模子——印鉴,原来的印虽然拿走了,而留下来的印鉴,与原来 的印子绝对没
有两样。好像照在水中的月影子——第二月,与天上的月彼此符合,这就叫做“以心印
心”。
《楞伽经》在佛学内,不但是禅宗重要的经典,同时也是唯识宗——法相宗的主要
经典。为什么称为《楞伽经》呢?楞伽是南印度锡兰岛的一座山名,佛在此与弟子们说
了这一部经典。
现在西方的心理学,对心的分析太笼统,充其量只了解到佛学所讲第六识的阴面“
下意识”,再下去就茫然无知了。
全部佛学所讨论的,就是一个“心”。小乘的佛学,只讲到第六识,而大乘佛学,
才讲到与宇宙相合一的第七识、第八识。我们要了解第七识、第八识,在学理上不能不
研究唯识学。而唯识包括六经十一论... 阅读全帖
G**W
发帖数: 1865
47
阿賴耶识非为外道神我、梵我等世间我
《解深密经》云:【阿陀那识甚深细,一切种子如瀑流;我于凡、愚不开演,恐彼分别
执为我。】
此偈的意思如下:【阿陀那识的体性是很深妙、深奥的,而且是很微细的心,不容易找
得到祂;这个阿陀那识所含藏著的一切万法的种子,犹如瀑流一般不停地流注而产生了
万法;这个阿陀那识的深妙法,不是凡夫所能知道的,我释迦牟尼佛在凡夫之中是不演
说这个法的,即使是在那些不证阿陀那识的不懂般若的人之中,在这些愚人之中,我也
是不为他们宣说这个深妙法的;因为这些凡夫没有深妙的般若智慧,如果我释迦牟尼佛
为他们开示演说这个阿陀那识深妙的法,他们都将会因为还没有亲证的缘故,而作错误
的分别与思惟,这样一来,恐怕他们就会误将第八识阿陀那识误认作是第六意识的我,
将会因此而诽谤这个阿陀那识胜妙法为外道神我、梵我等世间我。】
G**W
发帖数: 1865
48
亦如《成唯识论》註释云:【恐彼于此起分别执,堕诸恶趣、障生圣道,故我世尊不为
开演。(《大正藏》31卷)】
《成唯识论》圣 玄奘菩萨解释说:【恐怕那些外道、凡夫、愚人,对于这个阿陀那识
不能真的理解,而生起虚妄的分别,就把阿陀那识执著为众生我──执著为能见闻觉知
的世间我──或者执著为外道所误会了的第六识神我──将会因此而诽谤说:「 佛在
阿含期与方广期所说的法不相同」,因为这样谤佛谤法的缘故,将会堕落种种恶趣之中
,枉受多劫之恶报;或者将会使未证得阿陀那识的愚人产生误解,以为阿陀那识就是意
识与意根,以为就是外道神我、梵我,因此转而不能信受阿含所说「破斥众生我」的「
无我见」,就会因为听到阿陀那识而产生误会的缘故,又回归到「众生我」上面来,不
能安住于阿含及大乘所说的「无我见」中,也将不能取证二乘圣果,就会障碍他们出生
圣道;因为这些缘故,所以我们的释迦世尊,不为这些外道、凡夫、愚人,开演阿陀那
识的极妙正理。】
G**W
发帖数: 1865
49
亦如真谛三藏所造《决定藏论》,开宗明义即说:【五识地,《心地经》言:「阿罗耶
识普为种本。」云何知有?此是如来藏说,故《解节经》偈云:「盛识普种本,深细流
如溢;不为凡人说,恐生我见故。」】
真谛三藏所造《决定藏论》,开宗明义即作此说:【五识相应地,依《心地经》所说:
「阿罗耶识,普遍地作为一切法种之根本依止。」如何知道阿罗耶识是真实有、而非想
像得来的呢?这个阿罗耶识,就是如来藏的另一种说法,所以《解节经》中有一首偈这
么说:「势力强大的阿罗耶识,普为一切法种的根本,祂所含藏的一切种子极为深细,
而又流注不断,犹如水满而不断的溢出;我不为世间凡人宣说这个阿罗耶识,是因为恐
怕凡人听闻之后,会误以为阿罗耶识就是了了灵知的意识心,反而会因为不明白而误会
成『阿罗耶识即是意识心』的缘故,因此而出生了我见。」】
G**W
发帖数: 1865
5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六识论者的窘境
六识论就是认定欲界有情只有前六识 (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
并没有第七识(末那识)与第八识(阿赖耶识)的存在.
首页 上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