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topics

全部话题 - 话题: 识得
首页 上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
W****i
发帖数: 565
1
not correct, 小乘佛法亦有七识和八识. 只不过小乘不用此
名词, 而且小乘未完整了解完.
什么识, 也是必需根据法理事实, 非根据有无相同的名词.
A****a
发帖数: 274
2

这代表你白日做梦外加无耻造谣。
我何处有说我(7识)的五蕴?
我说的是”我“就是五蕴的生灭,明白???
根本不存在我的五蕴,你的五蕴。
大乘是把所有都说成是错觉,说成是幻起啊,连五蕴六识都全部是幻起。
你以为我说的7识不存在的存在,和你大乘的幻起而不存在是一个意思?
我说的不存在,是无论梦里还是醒着都不存在,根本子虚乌有
而你的不存在,是醒来不存在,但是梦里却存在,相对于梦而存在。
哈哈,到底是谁中招了?
我早知你背后意思是什么, 我故意那么说呢:)
而且我也半点无虚言。
f*******8
发帖数: 3612
3

7识是我,行蕴是7识,我一直都有印象啊。
这应该是唯识的基本说法吧。
这次是加上了其他几蕴,所以我认为有点新意,
不过刚才看见他已经re了。还要在仔细体会。
色受想和行蕴似有同有不同,
因为感觉到同,所以我也觉得可以体会理解接受。
像这种问题,通常不是一天两天可以解决的,
当然你可以用10分钟背下来,
不过对于实行的人来讲可能要用一辈子来验证。
所以理解也不过是大概知道方向,
不能当作确知。
你如果不能分辨各种不同的理解,
1分钟就能开始反驳,
那经书就成有害了。
是对你有害,不是对我有害。哈哈,
我看热闹,还能刺激学习呢。
W****i
发帖数: 565
4
非常简单. 五蕴本就是用以描述形成一个世间自 "我"
(7识)的总纲, 描述蕴成了 "我" (7识), 因此那五蕴, 蕴
蕴也正是 "我" (7识).
能如同纯世间法, 以1.身体, 2.脑袋, 3.眼晴, 4.手口脚,
5行为, 此蕴集为一个人, 则1.身体是 "我", .2脑袋是 "我",
3.眼晴是 "我", 4.手口脚是 "我", 5行为是 "我".
W****i
发帖数: 565
5

哇塞,你太厉害了, Anicca不是接受Anicca是 "我"(7识) Anicca, 而只接受Anicca是
他Waichi.
又一法理穿帮. 3d....3d.. :)
即确实更愿意相信自我歪曲经典的我见.
欲”
==
曾1哭2闹3上吊伪以自杀来威胁及敲诈他人的Anicca (Runsun)说:
结合对自己的观察认识,我基本确定我最近时间的突破和转变
其实是已证须陀洹果,也就是阿罗汉之初果.
Anicca (Runsun): 123456识是存在的, 大乘之7识是不存在的:
http://www.mitbbs.com/article/Wisdom/31244665_3.html
Anicca (Runsun)行骗证据:
http://www.mitbbs.com/article/Wisdom/31230599_0.html
A****a
发帖数: 274
6

分不清的正是你,
没人把眼睛叫做眼根,只有你歪痴教才把眼睛叫做眼根。
哪怕是世俗谛,也绝不能把7识说成是“我”,把行蕴,想蕴说成是7识。
如果你说7识是我执,这个才正确。
W****i
发帖数: 565
7

惨, 又低级错误了. 呵呵.
惨, 更太低级错误了. 7识我, 本指我执.
装模作样, 自我催眠, 严重自欺Anicca (runsun)特色. 3d...3d.. :)
==
曾1哭2闹3上吊伪以自杀来威胁及敲诈他人的Anicca (Runsun)说:
结合对自己的观察认识,我基本确定我最近时间的突破和转变
其实是已证须陀洹果,也就是阿罗汉之初果.
Anicca (Runsun): 123456识是存在的, 大乘之7识是不存在的:
http://www.mitbbs.com/article/Wisdom/31244665_3.html
Anicca (Runsun)行骗证据:
http://www.mitbbs.com/article/Wisdom/31230599_0.html
d******e
发帖数: 4192
8
"这个包容量很大的现代“意识”概念,与佛教中的“意-识”概念显然是有区别
的。后面我们很快便可以看到,这个现代的“意识”概念更多符合佛教中的“心
识”概念。 "
这句话很有启发性.
现代心理学,比较超前的那些观点,所建立的consciousness的模型, 是独立与大脑
之外的,所以如果使用现代的词汇,说“意识”的时候,就指一个相对独立的,
不是纯物理脑活动的东西,这就是为什么我不明白有什么必要,提“心识”这个概念。
这里“意识”完全是全新的概念.
W****i
发帖数: 565
9
Waichi:
>>>你的鼻子原来不是五蕴生灭, 故你现在有你鼻子的?
>>>此鼻子非如梦般不存?
Anicca (Runsun):
Anicca (Runsun):
结论是:
Anicca (Runsun)他在被五蕴惑中, Waichi的 "鼻子" 长
在Anicca (Runsun)的头部. 那 "鼻子" 并非Runsun "我"
(7识)的.
==
曾1哭2闹3上吊伪以自杀来威胁及敲诈他人的Anicca (Runsun)说:
结合对自己的观察认识,我基本确定我最近时间的突破和转变
其实是已证须陀洹果,也就是阿罗汉之初果.
Anicca (Runsun): 123456识是存在的, 大乘之7识是不存在的:
http://www.mitbbs.com/article/Wisdom/31244665_3.html
Anicca (Runsun)行骗证据:
http://www.mitbbs.com/article/Wisdom/31230599_0.html
a*******g
发帖数: 867
10
2 盲童困境喻
为什么凡夫的前六识不能认识真相?只说明一个问题,在凡夫前六识中缺乏认识真实的
正确途径、方法和维度。谈到维度这个问题,可以给大家举例说明,我经常喜欢举这个
例子,把它称之为“盲童困境”,我们在此设想一下,如果有一个小孩,生来双目失明
,他从来都没有见过这五颜六色的世界。他有没有什么办法去认识颜色的世界呢?如果
有个很善巧的老师想要告诉这个盲童,希望他能了解颜色的世界。这位老师告诉他,什
么是白色?比如说白板是白色的。盲童摸到冷冰冰、硬硬的白板,然后说道,我知道什
么是白色,就是冷冰冰、硬硬的。这个认识肯定不对。老师通过种种表示,也不可能让
这个盲童认识颜色,这中间有个巨大的困境,也就是说这个盲童它要认识这个世界,因
为认识维度的缺失,因此对于颜色的世界它是没有变法亲切了知、真实了知的。当然,
你可以使他间接了知,或者说你有足够的聪明智慧,你可以构建一个关于颜色的语言逻
辑体系。如说:什么是白色?白色就像白板的颜色,或白墙的颜色,虽然摸起来都是冷
的、硬的,但是冰冷和硬并不是白色……。你可以把这些道理都教给他,他可以把这些
都背下来,他可以说的和你一点不差,从某个角度来讲
a*******g
发帖数: 867
11
第二依《箭喻经》明远离戏论义
佛教里面有一部经,名叫《佛说箭喻经》,大家一定要去读一下,而且要反复的思维,
去理解它的意思。其中讲到了“十四无记’的问题。主要的意思是,有一尊者名摩罗鸠
摩罗,他这样问佛:“我死后到底有我没有我?如来灭后到底有没有?或者他是一个什
么样的存在?等等”这些都是一些形而上的问题。因此,在佛法里面,这十四个问题佛
陀皆予以沉默,这是需要悬搁的问题,因此佛陀对此采取舍置记,佛陀对此保持缄默,
即是以缄默的方式作答。因此,无论是在现象学里面讲悬搁,以及在佛教里面讲远离戏
论和对十四无记形而上问题的舍置记,都表达了这样一个诉求,就是放弃超越的设定,
而紧紧面对我们心识现象的本身,来停留在心识之中去直面我们的所知境界,佛法中所
讲的所知境界,用现代的话来讲就是一切表象的世界。这样的话我们就可以从一个全新
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放弃在此之前的一切假设与设定。这个地方(十四无记)唯是言语
所行、戏论所行、言说境界。在昨天的分析里面我们就已经了解了这样的意趣。如尊者
摩罗鸠摩罗那样问佛,它希望佛陀作出回答,希望佛陀给出一个确定的答案。就像现在
的很多人一样,总是想对一个问题获得
Y**u
发帖数: 5466
12
庄朝晖
南传阿毗达摩与北传唯识学都是关于认识论的,两者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本文
尝试进行南传概念法、有为究竟法与涅盘法与北传唯识学的三性(遍计所执性、依他起
性和圆成实性)的比较,或许有助于双方的交流。
1、 概念法与遍计所执性
概念法属于世俗谛的范畴,根据阿毗达摩:“世俗谛是指世俗的概念或观念和表达方式
。它包括组成我们世间还未受到分析的种种现象,如:有情、人、男人、女人、动物,
以及看似恒常不变的事物。于《阿毗达摩论》的观点,这些现象并没有究竟实质,因为
它们所代表的事物,在实际上并不是不可再分解的究竟法。它们的存在方式是概念化与
不真实的。它们只是由心构想而成的产物,并非基于其自性而存在的究竟法。”
唯识学的遍计所执性是指:遍计为‘周遍计度’义。所执是指对象。即于因缘性诸法,
不能看到其本然的真相,而浮起主观的、虚妄的揣度,加上我法的妄执所现的对象。《
解深密经》云:“遍计所执性者,谓一切法名假安立自性差别,乃至为令随起言说”。
这两者在很大程度上具有相似性:第一、两者皆建基于因缘性诸法。第二、两者皆与名
言具有密切的关系。第三、两者皆只是施设有,如果知道是假名安立还好,但
r******3
发帖数: 586
13
唯识本身就是在小乘的阿毗达摩基础上发展出来的。
不过可惜的是,自己加入的创新的东西,比如七识和八识全部是错误的。
这种交流,并没有什么意义,作者有点一厢情愿了。
南北传,大小乘从来就没有交流的共同基础。
从佛陀制定的戒律精神来看,佛陀对外道并不客气。
d******e
发帖数: 4192
14
我想,当然这是我个人理解.
他说行蕴的意思是,7识是行蕴,8识是识蕴,6是想蕴,
我意思是有这个说法,不是W的独创.别人也有类似说的.
是freeman,robbin 天天在这纠缠着某某怎么说的,
我其实也不喜欢他们这样.
当然,我更不喜欢你胡扯.

所。
f*******8
发帖数: 3612
15

就是与生俱来的“我执”。这个没听说过么?
就是基督教说的:你们生下来就有罪。
也是六祖说的:有我罪即生。
我理解,从无明来,是笼统说,当然我执都是因为无明而生。
不过这不解决具体问题,无明怎么就产生了我执了?
对于你,我最困惑的地方是,其实我也不知道你知道什么。
我承认细的地方也不清楚,比如5识到六识然后再报告7识的过程,没看清楚过。
平心观察是应该的。被质疑也好。
r****n
发帖数: 8253
16

把净空的贴出来看看,我几乎可以确定两个会有很大的不同。
净空的应该没waichi忽悠的这么离谱。
这个是唯识理论,因为唯识认为万法都是阿赖椰识变现的。
Y**u
发帖数: 5466
17
☆─────────────────────────────────────☆
Yisu (yisnotme) 于 (Mon May 31 11:00:54 2010, 美东) 提到:
庄朝晖
南传阿毗达摩与北传唯识学都是关于认识论的,两者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本文
尝试进行南传概念法、有为究竟法与涅盘法与北传唯识学的三性(遍计所执性、依他起
性和圆成实性)的比较,或许有助于双方的交流。
1、 概念法与遍计所执性
概念法属于世俗谛的范畴,根据阿毗达摩:“世俗谛是指世俗的概念或观念和表达方式
。它包括组成我们世间还未受到分析的种种现象,如:有情、人、男人、女人、动物,
以及看似恒常不变的事物。于《阿毗达摩论》的观点,这些现象并没有究竟实质,因为
它们所代表的事物,在实际上并不是不可再分解的究竟法。它们的存在方式是概念化与
不真实的。它们只是由心构想而成的产物,并非基于其自性而存在的究竟法。”
唯识学的遍计所执性是指:遍计为‘周遍计度’义。所执是指对象。即于因缘性诸法,
不能看到其本然的真相,而浮起主观的、虚妄的揣度,加上我法的妄执所现的对象。《
解深密经》云:“遍计所执性者
w*********r
发帖数: 2192
1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唯识浅谈(ZT)
正在学习大乘佛教的基本教义。
找到这篇唯识浅谈,
觉得很有道理。大家帮看看这篇浅谈
是对唯识的正确理解吗?
唯识浅谈(ZT)
w****g
发帖数: 774
19
看来主要意思还是相互依存,没有先后。南传的两把芦苇好像是把名色作为一体。

论师对识与名色的解读也不同。
相依而站立比喻。不管三芦还是两把芦苇,经文都是把识、名、色看成不同的,才说辗
转相依。
生。」
缘]名色生。」
J******s
发帖数: 7538
20
先顶再讨论
mark

论师对识
与名色的解读也不同。
相依而站
立比喻。不管三芦还是两把芦苇,经文都是把识、名、色看成不同的,才说辗转相依。
生。」
缘]名色
生。」
b**d
发帖数: 7644
21
赞! 这几天俺正在思考这个问题,没想到你就贴出来啦。。

论师对识与名色的解读也不同。
相依而站立比喻。不管三芦还是两把芦苇,经文都是把识、名、色看成不同的,才说辗
转相依。
生。」
缘]名色生。」
r****n
发帖数: 8253
22
这是一个相当重要的问题。
关于这个问题的分析,是我第一篇想写的佛教论文。
我想总结一下目前各个大小乘派别以及部分南传尊者对此问题的认识,产生的分歧,并
提出我自己的解释。另外也分析经典当中涉及此问题的相关经文。还有目前学术界对此问题的一些认识观点
这个问题,我认为是缘起法的最核心部分。

论师对识与名色的解读也不同。
相依而站立比喻。不管三芦还是两把芦苇,经文都是把识、名、色看成不同的,才说辗
转相依。
生。」
缘]名色生。」
S**U
发帖数: 7025
2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杂含读记:识住与识不住
Attn: 识不住东方﹒南﹒西﹒北方﹒四维﹒上﹒下。除欲见法。涅盘灭尽。寂静清凉。
SN 22.55
已受教导的圣弟子......
如实了知『色将消灭』……受……想……行……如实了知『识将消灭』。
http://agama.buddhason.org/SA/SAsearch1.php?path=SA0064.htm
S**U
发帖数: 7025
2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杂含读记:识住与识不住
说得明白点,涅盘是识灭尽,不是有个识可以自由来去,或广大无边。也不是断灭见。
这是超越世间的境界,唯证自知,阿含经叫「心善解脱」。
s********h
发帖数: 938
2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杂含读记:识住与识不住
我理解是这样。这个识就是认取色受想行的东东。无色受想行,这个识当然就不存在了
。比如,距离这个概念,是据两个点确定的。在没有点,当然就没有距离了。但这不代
表没有空间。
r****n
发帖数: 7315
2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杂含读记:识住与识不住

这个识不是了知分别吗?还有‘取’的功能?
识不存在,说明啥?
c***h
发帖数: 2262
27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杂含读记:识住与识不住

说明
识 不存在
存在的是别种东西,不管叫什么,总之不是 识
r*******c
发帖数: 1060
28
不同的时代佛法修行者的观察到“识”蕴其实
起源于“心所依处”,位置在心脏的血液里。
--------------------有没有这种可能性:他们直接观察到识起源于心/心脏的血液,
可是呢,心/心脏的血液有可能是受大脑的某个部位(比如原始脑/BRAIN STEM/LIMBIC
SYSTEM)驱动影响;换言之,也许识的起源其实还是在大脑的某个部位,只是修行者们
的直接感受是在心脏?
类似于,当我遇到一件害怕的事情,直接感受是心脏突突的猛跳,可是实际上,心脏的
猛跳还是因为我大脑的LIMBIC SYSTEM产生FIGHT OR FLIGHT的反应而引起的。
此外,我最近看了两本书:
一个是ANTONIO DAMASIO的SELF COMES TO MIND:CONSTRUCTING THE CONSCIOUS BRAIN
,对“我”的意识的理解有一些帮助,不过在这里我无法言简意赅的总结出来分享;
另一个是JILL BOLTE TAYLOR的 MY STROKE OF INSIGHT,她里面提到的中风后的一些症
状/感受,和我看到的一些禅修的体验,真的好相似哦,让我觉得,禅修/打坐,也许真
... 阅读全帖
G**W
发帖数: 1865
29
这个很 funny,心脏的血液是色法,识是心法。眼耳鼻舌身及意识都是识蕴所摄。
就拿耳闻声来说好了,意触音声法尘而生耳识,和血液色法扯上个什么关系 ?
而且说的「在心脏的血液里」,法友,血液是流动的,那些在心脏的血液流动到足部时
,难道心所依处就又在脚上吗 ?
r*******c
发帖数: 1060
30
不同的时代佛法修行者的观察到“识”蕴其实
起源于“心所依处”,位置在心脏的血液里。
--------------------有没有这种可能性:他们直接观察到识起源于心/心脏的血液,
可是呢,心/心脏的血液有可能是受大脑的某个部位(比如原始脑/BRAIN STEM/LIMBIC
SYSTEM)驱动影响;换言之,也许识的起源其实还是在大脑的某个部位,只是修行者们
的直接感受是在心脏?
类似于,当我遇到一件害怕的事情,直接感受是心脏突突的猛跳,可是实际上,心脏的
猛跳还是因为我大脑的LIMBIC SYSTEM产生FIGHT OR FLIGHT的反应而引起的。
此外,我最近看了两本书:
一个是ANTONIO DAMASIO的SELF COMES TO MIND:CONSTRUCTING THE CONSCIOUS BRAIN
,对“我”的意识的理解有一些帮助,不过在这里我无法言简意赅的总结出来分享;
另一个是JILL BOLTE TAYLOR的 MY STROKE OF INSIGHT,她里面提到的中风后的一些症
状/感受,和我看到的一些禅修的体验,真的好相似哦,让我觉得,禅修/打坐,也许真
... 阅读全帖
G**W
发帖数: 1865
31
这个很 funny,心脏的血液是色法,识是心法。眼耳鼻舌身及意识都是识蕴所摄。
就拿耳闻声来说好了,意触音声法尘而生耳识,和血液色法扯上个什么关系 ?
而且说的「在心脏的血液里」,法友,血液是流动的,那些在心脏的血液流动到足部时
,难道心所依处就又在脚上吗 ?
G**W
发帖数: 1865
3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唯识与中观 --- 南怀瑾
关于佛法的弘扬所以叫你们生在二十世纪的同学特别要注意,尤其是在家、出家,二十
一世纪快要来了,今年是一九八一年,十几年以后进入二十一世纪,科学更昌明。佛法
的弘扬,唯识法相搞不清楚,你接不上时代的。因为未来是更科学的时代,每一点思想
、每一点动作要清清楚楚,不能含糊的。你说酱油跟醋俩差不多,就不是,差得很多:
酱油是酱油,醋是醋。那么迎接未来的时代,佛法分析最清楚的,是法相唯识。——
唯识与中观(三十四)
編按 :
『法相宗』
唯識學又稱『法相宗』, 相當多的人誤會了法相宗的義意, 把它說成是『諸法的名相』
, 法相宗真實的含義是『諸法的實相』.
唯識為佛陀三轉法輪時的精髓教示, 由於義理深廣, 不易理解, 有興趣的學人一向很少
. 不過了義的實相佛法本來就是很深廣難懂的, 不像簡單的燒香拜佛. 有志深入佛法的
弟子如有時間可多涉獵, 只要多熏習, 加上福德因緣, 定能一窺堂奧, 因為佛法其實是
在談整個宇宙, 現象界, 生命等運作的真理, 絕非只是如「信我者得永生」般單純的宗
教. 而唯識學詳細的告訴我們很多實相的道理, 如楞伽經, 如成唯識論和聖馬嗚菩薩所
著的大乘起信論等都是.
... 阅读全帖
i********7
发帖数: 808
33

一厢情愿了,不见得大家没有异议
这个理论大概应该是唯识的见解吧,
我对唯识的了解不多,不过听上去像,大家可以纠正阿
南传应该是另外的解释吧?
c***h
发帖数: 2262
34

http://agama.buddhason.org/MA/MA201.htm
中阿含 201经 嗏帝比丘经
中部38经/渴爱的尽灭大经
这两经这样的说法,
虽然我也有很多不懂,但是对于”识”是前世今生的讯息传递者,
应该是可以否定的。
而”识”本身应该没有主动性,主动推力,”产生”名色。
c***h
发帖数: 2262
35

四食
前面三者是 口身意(行) 然后是 “识”
真是奇怪的”识”。
r****n
发帖数: 8253
36

识只是单纯的识别了知,没有推力,推力或者说驱动力是“贪爱的习性”,因为贪爱而
导致识的不断相续生灭,进而有名色的不断生灭。
r****n
发帖数: 8253
37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涅槃本身也是一种识

释,可以看出来根本不是你理论里的这种以什么为缘才会有的、时有时无的涅槃或者识

=========================

呵呵,他难道说那涅盘的识是一直有的吗???他哪句有这个意思???

如果此识一直有,将变成神我常见!

涅盘本身,必须要五蕴熄灭以后,才会表现,绝不是一直在那儿。

it

r****n
发帖数: 8253
3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涅槃本身也是一种识
【 比丘,应如是问:
水、地、火、风于何处不坚住?
长、短、细、粗、净、不浮于何处不坚住?
名与色于何处灭尽无余耶?
有此解答:
不可见无量之识,于一切处舍弃2。
则于如是之处所,水、地、火、风不坚住。
于此处,长、短、细、粗、净、不净亦然。
于此处,名与色灭尽无余。
由识之灭,此[一切]之灭也。’”】

2 日译版paham谓不明其义,从觉音注而译为“偏通”。这样和前文连起来“偏通”甚难
解其
意义。依据水野博士之巴利辞典,paham就是Pajahati的PPr,pajahati是舍离
或舍弃
之义,而译为一切处舍去较妥当。

==================================

这一段是台湾元亨寺版翻译,不可见,无量,一切处都正确翻译了,却错误翻译了pabh
am。

注意,...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3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涅槃本身也是一种识
Is this the same as 所缘能缘平等平等 in『摄大乘论』? Note the "似唯识亦不得
生", so the consciousness of the 5 aggregates also doesn't arise.
『摄大乘论』
云何悟入圆成实性?若已灭除意言闻法熏习种类唯识之想,尔时菩萨已遣义想,一切似
义无容得生,故似唯识亦不得生;由是因缘,住一切义无分别名,于法界中便得现见相
应而住。尔时,菩萨平等平等所缘能缘无分别智已得生起,由此菩萨名已悟入圆成实性。

it

r****n
发帖数: 8253
4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涅槃本身也是一种识

些翻译基本尊重了原文,只是多余的加了个“此灭”,

巴利文经典当然是最可靠的,而且那个北传的经文,根本就前后不通,因为如果那第一
个识是指五蕴的识,则佛陀不会将其形容成无量,有光,然后又说其要灭除。

无量,有光,是一种赞叹的语气,无量,经常用来形容涅盘的。而佛陀对于五蕴的识,
不会是一种赞叹的语气。

而且同样一句经文,北传的中阿含,又翻译成另外一种,没了“此灭”,根据这些,完
全可以判断,这个“此灭”是翻译者强行加入的。
r****n
发帖数: 8253
4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涅槃本身也是一种识
贴一段智髻尊者对这段经文的解读,他直接批评了注释书和觉音尊者。

这个翻译是某论坛的网友翻译的,没有完全翻译
原文图片

从中可以看出这段经文的争议性很大。


=============================================

这几行经文(亦见于《长部·11经》),对佛教学者已经是一个长久反复的挑战了,似
滥觞于阿阇黎觉音。
《中部注》将这些句子的主题定为“涅槃”,而所谓“识”之意是“它(涅槃)能被认
知”。
(英译者针对上述《中部注》评论道:)这显然是一个人为的演绎,因为在经藏中,没
有把“涅槃”说为“识”的地方。
《中部注》对短语SABBATO PABHAM,提出三个解释:
1)完全具足光明;
2)处处遍在;
3)一个可以从各个方向进入的渡口、津梁,例如,从38种禅修业处任何之一进入。
(英译者针对上述《中部注》评论道:)看上去,只有1)具有语言学上的合理性。
智髻在MS(何意不详)中,解释到,他采用PABHAM作为PABHAVATI——“APABHAM”的一
个否定现在分词,否定前缀A,削弱了与SABBATO的联接:其意可以被自如转述为——不... 阅读全帖
b*****l
发帖数: 3821
42
探求什么都要有合乎逻辑的方法和态度,
就像不能因为你觉得佛教好,就把披着佛教外衣的为非作歹也叫好。
同样的如果觉得佛法和科学的碰撞和交汇有必要,
就跟不能拿伪科学来装作佛法和科学的交汇,
更不能歪曲伪造或者胡乱揣测赴会科学的意思来吹捧宗教。
宗教自己有信心,也不需要这些吹捧。
随便举个歪曲的例子,就拿第一个例子说好了,其他的例子都是类似的歪曲附会。

一九六三年荣获诺贝尔医学奖的英国科学家约翰•艾克理爵士(Sir John Eccles)
在他的得奖论文中说过,神经细胞彼此之间有无形的沟通物质,这就是灵识的构成。”
Eccles获奖理由是他们发现了神经元的突触与兴奋和抑制有关的离子机制。
这个文章就能附会成“灵识的构成”。
更极端的伪科学就敢说什么艾克理爵士,因发现众生灵识不灭,
而荣获了1963年诺贝尔医学奖。
这是大家要的佛法和科学的碰撞和交汇么?
z**n
发帖数: 22303
43
【 以下文字转载自 Tibetan_Buddhism 俱乐部 】
发信人: zoun (Konchog Gyamtso), 信区: Tibetan_Buddhism
标 题: 论藏传佛教的“双修”(多识仁波切)ZT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Fri Sep 13 23:59:09 2013, 美东)
按:随着资讯的发达,随着书籍影像的广泛传播,随着藏传佛教在汉地和西方世界被越
来越多的人士关注,对它的神秘、修法仪轨等方面的好奇、疑问和不解、误读等现象也
应运而生。尤其是对于藏密金刚乘的“双运”“双身像”“双身大乐修法”等术语和法
门疑问最多,个别其他宗教信徒和一些附佛外道也籍此误读屡屡攻击藏传佛教,对藏传
佛教的声誉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为了消除大家的不解和疑问,博主特摘录多识仁波切两本著作中的一些片段,以飨读者
,惟愿撩开藏密金刚乘神秘的一角面纱,消除关注、爱好、研究、信仰藏传佛教人士的
疑虑,还藏传佛教以本来的面目。
什么叫“双运”?
“双运”是“两种法合修”之义。这个名词不是密宗的发明,在显宗经论中也用得很广
泛,如悲智双运、色身和法身双运、止观双运、智慧方便双运、见行... 阅读全帖
n*********s
发帖数: 256
44
多识仁波切答:有人说佛是不分善恶、没有分别见的,这话对吗?
发布时间:2013年01月05日
来源: 作者:多识仁波切
222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多识仁波切答:
这种说法不对。佛是遍知者,事物的全体包括胜义谛和世俗谛,遍知的意思就是完
全可以见到事物的二谛。而认识事谛必须要有分别见,假如佛没有分别见,就等于说佛
不懂得事谛,也就是说佛只懂得事物的一半。
什么叫作分别?很多人概念不清。“分别”就是第六意识的思维活动。我们的五官
是无分别的,如眼、耳等见到色相、听到声音都是现观无分别的东西,要认识事物就必
须通过第六意识的思维活动来完成。比如说“这是朵红牡丹花”,对颜色的知觉乃至对
这朵花的认知,眼睛本身是办不到的,是意识的作用,依靠经验回忆、分析推理等对事
物进行鉴别。
人的智慧不是现观,完全是分别见,是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到佛地的时候,对于法
性的认知变成现观,而对于法相的认知则是分别观,也称妙观察智。思维运载的工具是
语言,包括内部语言和外部语言。佛说法的时候也是用这两种语言,佛经也是以语言文
字的形式存在下来的。
所以,把所有分别智一律破除,是非常错误的,... 阅读全帖
f****u
发帖数: 443
4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略论唯识学的世界观
绪论
我们在《论佛教的认识路线》、《论三心不可得及其对禅修的启示》、《六根的知觉空
间解释》等文章中讨论了前六识的问题,讨论前六识时我们有直观经验为依据,可以在
如实描述直观经验本身的基础上与经典对照,一方面深入理解经典,一方面反省自己的
描述。这一方法很有效,我们发现和直观经验本身符合得越好的说法往往越能更好的解
释经典的意思,而搀杂了常人猜测的说法则往往有解释不通之处。但在讨论六识之外的
一切时我们无法继续使用这种方法,因为对感觉之外的一切我们没有直观经验。此时又
该如何探讨呢?需要先对研究方法进行一番讨论。
一.外境模型
我们都承认,感觉信息是存在的,这些信息是怎么来的需要解释。它们肯定来自意识之
外,外界一定有什么东西能造成这样的感觉信息,不会什么都没有,但那些东西又是我
们无法直接接触的。所以,当我们讨论感觉之外是什么样子时,必然面临这样一种境况
:我们只能在意识中建造一些关于外面情况的模型,然后拿它和感觉信息比较,如果这
个模型和感觉信息符合的比较好,就认为外面就是这个模型样子。用这样一种方法建构
的外境模型称为假设-检验模型,常人理解的世界就是一种假设-检验外境模型。
假... 阅读全帖
G**W
发帖数: 1865
4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六识,八识,九识
《大乘起信论》所说真如缘起门之正理:佛地真如心体,要由因地之时本已存在之「无
始本有、永不断坏之阿赖耶识」心体,经由修行佛道、断除烦恼障及所知障為缘,修除
阿赖耶识心体中之烦恼障习气种子随眠,与所知障之过恒河沙数随眠以后,方得在三大
阿僧祇劫之后转捨阿赖耶与异熟识名,改名為佛地真如。
如是改名為佛地真如之后,其体仍是因地之同一第八识心体,乃因改变心体之内涵种子
等,而改易其名為佛地真如,其实仍是因地之阿赖耶识心体,唯是前后所含藏之种子有
异尔,此即是《大乘起信论》中所说佛地真如之缘起,亦即是大乘《楞伽经、解深密经
》中所说之真如缘起正理,唯是不以真如缘起一名而说之尔,其内涵则已说明佛地真如
缘起之正理。
由此正理即可了知:佛地真如实由因地之阿赖耶识心体转名,是故阿赖耶识是常住不灭
法。非彼一般误会经论所说之生灭妄心也。如今经典犹在,尚可检校而证实之。
Y**u
发帖数: 5466
47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识缘名色
不知道这个有没有讨论过? 名里的识蕴和识缘名色里的识支是个什么关系? 有哪位对
此有研究的师兄能释一下疑?
阿弥陀佛, 十分感谢
Y**u
发帖数: 5466
4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识缘名色
您的意思是不是说行缘识, 这个识只是存在了, 但是还没有升起显前, 再缘名色后
才是真正的六识升起?
t******g
发帖数: 17520
4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识缘名色
行蕴缘于识, 识本身不是“坏”的
而行蕴就是基于“识" 来的“好的”“不好的”的“思想造作”
但是初期的是要用如理作意的“思想造作”, 去“替代”
非如理作意的“思想造作”
这种思想造作就是污染, 就是“无明”的base
f*******e
发帖数: 5594
5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六识论者的窘境
只有六识,而没有七识,八识,同样可以不堕断见,这正是佛陀所说空经的关键。通常
,我们会认为一定有一个什么东西的联系,才会有事情的前后连贯性,但佛法说这个是
不必须的。
首页 上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