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d 发帖数: 7644 | 1 That is only a last name . There are many people who have same last names. |
|
|
b*****l 发帖数: 3821 | 3 也许多少年以后射雕散失了两页,就会有人考证裘千仞是伪造的人物,
一个武功高,一个像骗子,前后不一致。 |
|
|
w*********r 发帖数: 2192 | 5 This is a good point.
德贤 and 功德贤 is too close and
it is hard to say it is accidental. |
|
J******s 发帖数: 7538 | 6 争论的关键不就是哪一位对菩提达摩的影响更大,影响了禅宗的创立麽?
如果确实两位,他们各自的翻译著作可以list一个全的麽?这些翻译的著作哪些更像是
对禅宗有直接深远影响的? |
|
J******s 发帖数: 7538 | 7 问题的关键是,如果两者是一个人,问题出在翻译上,那么如何确切考证他们存在的年
代?
可以列论据的
如果二者是两个不同的人,不是名字翻译的问题,也要给出切实的证据吧。
原贴的意思,难道不是说因为生存年代的问题,导致这个人不太可能是深远影响菩提达
摩的那个人麽?除了生存年代,还有别的证据可以考究麽?
:) |
|
S**U 发帖数: 7025 | 8 阅\读求那跋陀相关资料时,发现僧伽婆罗也是求那跋陀之弟子,但是刘宋天竺沙门求
那跋陀在宋朝往生,扶南国(今柬埔寨)的僧伽婆罗在齐朝才来中国,怎么师事求那跋
陀?如果僧伽婆罗的老师是带胜天王般若经来的求那跋陀(假定有两人),又与他是「
于阗沙门」的记载不符。难道又有一个求那跋陀嘛?
续高僧传
T50n2060_p0426a0
僧伽婆罗,梁言僧养,亦云僧铠,扶南国人也。幼而颖悟。早附法津。学年出家。偏业
阿毘昙论。声荣之盛有誉海南。具足已后广习律藏。勇意观方乐崇开化。闻齐国弘法。
随舶至都。住正观寺。为天竺沙门求那跋陀之弟子也。复从跋陀研精方等。未盈炎燠博
涉多通。乃解数国书语。值齐历亡坠道教淩夷。婆罗静洁身心外绝交。故拥室栖闲养素
资业。大梁御宇搜访术能。以天监五年。被敕征召于杨都寿光殿华林园正观寺占云馆扶
南馆等五处传译讫十七年。都合一十一部。四十八卷。即大阿育王经、解脱道论等是也
。... 普通五年因疾卒于正观。春秋六十有五。
http://www.cbeta.org/cgi-bin/goto.pl?book=T&vol=50&page=0426&co |
|
|
|
c***h 发帖数: 2262 | 11 佛说天地八阳神咒经
唐三藏法师 义净 奉诏译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毗耶达摩城寥廓宅中,十方相随,四众围绕。尔时,无碍菩萨在
大众中,即从座起,合掌向佛而白佛言:“世尊,此阎浮提众生,递代相生,无始以来
,相续不断,有识者少,无知者多;念佛者少,不念佛者多;持戒者少,破戒者多;精
进者少,懈怠者多;智慧者少,愚痴者多;长寿者少,短命者多;禅定者少,散乱者多
;富贵者少,贫贱者多;柔软者少,刚强者多;兴盛者少,茕独者多;正直者少,曲谄
者多;清慎者少,贪浊者多;布施者少,悭吝者多;信实者少,虚妄者多。被使世俗浅
薄,官法荼毒,贱役烦重,百姓穷苦,求取难得,良由信邪倒见,获如是苦。唯愿世尊
,为诸邪见众生,说其正见之法,令得悟解,免于众苦。”
佛言:“善哉,善哉,无碍菩萨,汝大慈悲,为诸邪见众生,问于如来正见之法,
不可思议,汝等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分别解说天地八阳之经。此经过去诸佛已
说,未来诸佛当说,现在诸佛今说。
“夫天地之间,为人最胜最上者,贵于一切万物。人者,真也、正也,心无虚妄,
身行真正,左丿(撇)为真,右(捺)为正,常行真正,故名为人。是知,人能弘道以
润身,依道依人,... 阅读全帖 |
|
r**m 发帖数: 1825 | 12 大乘版的《央掘魔罗经》是萧平实那帮人最喜引用的一部经了,经常利用这部经被
收录在大正藏阿含部的事实试图搞瞒天过海,混水摸鱼, 让人以为如来藏思想是从阿含
来的,事实上大乘版的《央掘魔罗经》与声闻版差别极大,近乎完全改写
http://enlight.lib.ntu.edu.tw/FULLTEXT/JR-BJ011/bj011140390.pdf
"赤沼随后指出,这部求那跋陀罗译的大乘《央掘魔罗经》, 实是「将声闻经的叙事材
料大乘化的作品」 。 事实上, 就笔者看来, 这部编号No. 120 的大乘《央掘魔罗经
》收编在《大正藏》「阿含部」的确不妥,它除经名、叙事结构与部份的叙事元素与前
述声闻版《央掘魔罗经》的外表相仿外,其它的经文旨趣则明显为如来藏系思想, 且
带着强烈的声闻乘批判。 若将之与《 大法鼓经》 等类如来藏系经典收编在一起, 应
较为合宜
另一位日籍学者稻荷日宣的研究,也提到「声闻经被大乘化」 的现象。他指出, 这部
编号No.120 的大乘版《 央掘魔罗经》以声闻经的叙事结构为基础,进而从大乘角度扩
大增编形成。 11 类似观点也见于其他学者, 例如高崎直道考察大乘《... 阅读全帖 |
|
r**m 发帖数: 1825 | 13 大乘版的《央掘魔罗经》是萧平实那帮人最喜引用的一部经了,经常利用这部经被
收录在大正藏阿含部的事实试图搞瞒天过海,混水摸鱼, 让人以为如来藏思想是从阿含
来的,事实上大乘版的《央掘魔罗经》与声闻版差别极大,近乎完全改写
http://enlight.lib.ntu.edu.tw/FULLTEXT/JR-BJ011/bj011140390.pdf
"赤沼随后指出,这部求那跋陀罗译的大乘《央掘魔罗经》, 实是「将声闻经的叙事材
料大乘化的作品」 。 事实上, 就笔者看来, 这部编号No. 120 的大乘《央掘魔罗经
》收编在《大正藏》「阿含部」的确不妥,它除经名、叙事结构与部份的叙事元素与前
述声闻版《央掘魔罗经》的外表相仿外,其它的经文旨趣则明显为如来藏系思想, 且
带着强烈的声闻乘批判。 若将之与《 大法鼓经》 等类如来藏系经典收编在一起, 应
较为合宜
另一位日籍学者稻荷日宣的研究,也提到「声闻经被大乘化」 的现象。他指出, 这部
编号No.120 的大乘版《 央掘魔罗经》以声闻经的叙事结构为基础,进而从大乘角度扩
大增编形成。 11 类似观点也见于其他学者, 例如高崎直道考察大乘《... 阅读全帖 |
|
f*******8 发帖数: 3612 | 14
1. 我是反驳SeeU的论证方式,我的反驳是逻辑的。是说他那种推理,逻辑不正确。
2. 你说的是圣人,而佛经很多是对普通人说的,圣人不需要到这里来问吃肉的事。
【坛经: 师曰:经意分明,汝自迷背。诸三乘人,不能测佛智者,患在度量也。
饶伊尽思共推,转加悬远。佛本为凡夫说,不为佛说。】
这就是说,听经的时候,应该知道自己还不是圣人,因为是普通人,所以才需要听经。
3. 你说戒禁取,我承认佛是反对戒禁取。不过你必须明确给出具体说明,
具体针对这个事,是不是因为戒禁取?你有什么根据这么说。
你不能因为戒禁取,就认定任何事情都是戒禁取了。
4. 如果是圣人就不需要我们来操心了,这在达摩血脉论里也有说到。
【达摩血脉论:问曰:"旃陀罗杀生作业,如何得成佛?"答曰:"只言见性不言
作业。纵作业不同,一切业拘不得。从无始旷大劫来,只为不见性,堕地狱
中,所以作业轮回生死。从悟得本性,终不作业。若不见性,念佛免报不得,
非论杀生命。若见性疑心顿除,杀生命亦不奈它何。】 |
|
S**U 发帖数: 7025 | 15 天文学家该说天文学与占星术殊途同归,表示大度嘛?
佛陀第一次说法<转法轮经>,就说明四圣谛是佛法的特色。最后对须跋陀罗的开示<
大般涅盘经>,说唯有八正道,才能有正解脱,除此无余道能解脱。
道教没有四圣谛八正道,从佛法看,自然只是人天善法。与大度无关。 |
|
S**U 发帖数: 7025 | 16 天文学家该说天文学与占星术殊途同归,表示大度嘛?
佛陀第一次说法<转法轮经>,就说明四圣谛是佛法的特色。最后对须跋陀罗的开示<
大般涅盘经>,说唯有八正道,才能有正解脱,除此无余道能解脱。
道教没有四圣谛八正道,从佛法看,自然只是人天善法。与大度无关。 |
|
S**U 发帖数: 7025 | 17 现今的佛教分支派别大致可以分成三个主要的传统∶以东南亚为腹地发展的南传佛教,修行包括四念处、内观禅法等;大乘佛教则指禅宗、净土宗、唯识宗、天台
宗、华严宗等;以及在西藏的金刚乘佛教。上述这些传统目前都在西方国家蓬勃发展。虽然,这些教派各自有不同的强调重点和修行方法(如∶公案的运用),导师所扮演的角色也有所不同,但无论如何,它们全部都与佛陀的核心教旨有关。
原始佛教
释尊悟入四圣谛的那一刻,就是世间佛法的起源。当时释尊的年龄为三十五岁(大约是西元前528年),他体悟到世间的一切都是不圆满、不安稳的,他的觉醒,了解到娑婆世界的所有众生,因为不明了四圣谛,导致必须在永无止尽的六道轮回里,承受不必要的痛苦。于是,释尊决定「逆著时代潮流」,向受苦的众生,宣说灭苦的解脱之道,也就是八正道。
有四十五年的时间,释尊在印度中部的恒河平原来回行脚、布道,传递他深广、超凡的觉悟。有时他直截了当地开示,有时则详尽阐述,而逐渐形成了一个与修行现见四圣谛密切结合的教理体系。这个修行与教理的体系,被称为原始佛教。释尊觉悟与开示的教法,后来透过许\\\多宗派传承下来,并扩展到许\\\多国家。其中还有不少宗派,至今依... 阅读全帖 |
|
l*****a 发帖数: 38403 | 18 这个,有什么地方不一样的?
原始佛教
釋尊悟道的那一刻,就是佛法的起源。當時釋尊的年齡為三十五歲(大約是西元前528
年),他體悟到世間的一切都是虛幻的,他的覺醒就像是從睡夢中醒來般,了解到娑婆
世界的所有眾生,因為無明,導致必須在永無止盡的六道輪迴裡,承受不必要的痛苦。
於是,釋尊決定「逆著時代潮流」,向受苦的眾生,宣說覺醒的解脫之道,也就是教導
佛法。
有四十五年的時間,釋尊在印度中部的恆河平原來回行腳、佈道,傳遞他深廣、超凡的
覺悟。有時他直截了當地開示,有時則詳盡闡述,而逐漸形成了一個綜合精神、心靈與
實效層次的教理體系。釋尊的證道和覺悟的法教,透過無數未曾中斷的宗派導師傳承下
來,並擴展到許多國家。其中還有不少宗派,至今依然十分興盛。
西元前483年,釋尊入滅,佛法正盛行於中印度。當時已有許多在家護法居士;然而,
佛教團體的重心還是在出家眾,包括眾多的阿羅漢(即「應供」,此生成就涅槃者)。
此外,數不清的佛教寺院,一座座矗立在當時的各大城市,如:王舍城、舍衛國和吠舍
離。
佛陀教法的結集
根據傳統說法,首先繼承佛陀衣缽的大弟子是摩訶迦葉尊者,他負責統整佛陀的教法。
在佛陀圓寂... 阅读全帖 |
|
S**U 发帖数: 7025 | 19 现存的佛教有三个主要的传统∶南传佛教、汉传佛教、藏传佛教。以东南亚为腹地发展的南传佛教,三藏是以巴利文记载,教理强调四圣谛与缘起,修行包括四念处、内观禅法等;汉传佛教则包括禅宗、净土宗、唯识宗、天台宗、华严宗等,三藏是以汉文记载,教理强调般若与佛性;在西藏、蒙古等地流行的的藏传佛教,三藏是以藏文记载。上述这些传统目前都在西方国家蓬勃发展。虽然,这些教派各自有不同的经典和修行方法(例如参公案),导师所扮演的角色也有所不同,但它们都与佛陀的核心教导有关。
原始佛教时期
释尊在菩提树下悟入四圣谛的那一刻,就是世间佛法的起源。当时释尊的年龄为三十五岁(大约是西元前528年),他体悟到世间的一切都是不圆满、不安稳的,所有众生因为不如实知见四圣谛,导致必须在永无止尽的六道轮回里,承受不必要的痛苦。虽然佛法甚深微妙,但是还是有善根成熟的众生能够了解,所以释尊决定向受苦的众生,宣说灭苦的解脱之道,也就是八正道。佛陀第一次说法,就是在波罗奈国鹿野苑中对五比丘讲《转法轮经》,开示四圣谛。
释尊在印度中部的恒河平原来回行脚、布道四十五年,传递他深广、超凡的觉悟。有时他直截了当地开示,有时则详尽阐述,教导如何... 阅读全帖 |
|
a*****y 发帖数: 33185 | 20 姚秦 三藏法师 鸠摩罗什 译
释迦牟尼佛,初转法轮,度阿若憍陈如;最后说法,度须跋陀罗。所应度者,皆已
度讫。于娑罗双树间,将入涅槃。是时中夜,寂然无声,为诸弟子,略说法要:
“汝等比丘,于我灭后,当尊重、珍敬波罗提木叉,如暗遇明,贫人得宝。当知此
是汝等大师,若我住世,无异此也。持净戒者,不得贩卖、贸易、安置田宅、畜养人民
、奴婢、畜生。一切种植及诸财宝,皆当远离,如避火坑。不得斩伐草木、垦土掘地、
和合汤药、占相吉凶、仰观星宿,推步盈虚、历数算计,皆所不应。节身时食,清净自
活。不得参预世事、通致使命,咒术仙药、结好贵人、亲厚媟慢,皆不应作。当自端心
,正念求度。不得包藏瑕疵、显异惑众。于四供养,知量知足。趣得供事,不应畜积。
此则略说持戒之相,戒是正顺解脱之本,故名波罗提木叉。依因此戒,得生诸禅定,及
灭苦智慧。是故比丘,当持净戒,勿令毁缺。若人能持净戒,是则能有善法。若无净戒
,诸善功德,皆不得生。是以当知,戒为第一安稳功德住处。
“汝等比丘,已能住戒,当制五根,勿令放逸,入于五欲。譬如牧牛之人,执杖视
之,不令纵逸,犯人苗稼。若纵五根,非唯五欲,将无涯畔,不可制也。亦如恶马,... 阅读全帖 |
|
P******n 发帖数: 329 | 21 这段经文里讲的情况对很多人应该都有同感,就是明白佛陀说的非我,非我所,却经验
上或者平时行事为人还是觉得有我。但是并不能因为这些就失去信心。结尾关于花香和
洗衣服的譬喻真的很精辟。尤其是很多人会觉得非要把花香分到根茎叶或者花瓣花蕊的
譬喻很滑稽,但是在解脱圣人的眼里,我们非要说“是”或者“不是”,“存在”或者
“不存在”又何尝不是这么滑稽呢?关于洗衣服的譬喻更是告诉我们该如何精进思维修
行才能解脱生死。
如果感觉文言文难懂,可以看白话文,白话文的翻译在下一篇。
另注:差摩比丘证悟之后,重病也好了,但这并不是重点!!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译
(一○三)
如是我闻
一时。有众多上座比丘住拘舍弥国瞿师罗园
时。有差摩比丘住拘舍弥国跋陀梨园。身得重病
时。有陀娑比丘为瞻病者。时。陀娑比丘诣诸上座比丘。礼诸上座比丘足。于一面住
诸上座比丘告陀娑比丘言。汝往诣差摩比丘所。语言。诸上座问汝。身小差安隐。苦患
不增剧耶
时。陀娑比丘受诸上座比丘教。至差摩比丘所。语差摩比丘言。诸上座比丘问讯汝。苦
患渐差不。众苦不至增耶
差摩比丘语陀娑比丘言。我病不差。不安隐身。诸苦转增无救。譬如多力士夫。取羸劣
人。... 阅读全帖 |
|
q****n 发帖数: 4574 | 22 这方法在佛经中有直接对应。其他别的东西,当我们遇到没有完全文字对应的情况下,
从佛理上,通过把握佛法本质大意,从而可以分辨是否是合适的。古代文字和现代文字
有所不同,再说,佛经中,常常非常简洁。现代人可以从其中的本质含义展开来,用通
俗的话和联系当下实际,用来修行。
我稍微摘点佛经中关于念佛的东西。主要是阿含经中。汉传佛法中念佛法门很普遍,更
是很多大师都有宣说,我就不摘了。净土经典中,也有观想佛形象念佛等等念佛方法。
念如来事,即念佛之行事,就是我们当下想念佛是怎么做的,不是只执持名号。
还有念佛功德等等,就是如佛彻断贪瞋痴,佛不会对人生瞋(所以学佛,自己也不能生
瞋等)。念佛法门非常深广,效果非常殊胜。
我前面曾说念佛的10个称号,功德等等。持名号,只是其中一小部分。
我们通过理解念佛法门的基本原理,就能够知道,当别人用不同的文字表达同样的意思
时,我们知道,这是佛的教导。
------------- 念如来事,念如来功德
刘宋时期求那跋陀罗译出的《杂阿含经》卷第三十三记载:佛在迦昆罗卫国尼拘律园中
对释氏摩词南说:“(佛弟子)因为能够长夜修习,念佛、念法、念僧,命终之后,不
... 阅读全帖 |
|
a*****y 发帖数: 33185 | 23 第一章 太子出家
返回网站首页
为了千百万众生的裨益和幸福,出于对世界的悲悯;为了人天的喜益和快乐
,稀有圣者应现于世间。何为此无上觉者?如来,世尊,圆满觉者。
--《增支部》
公元前623年(1)五月间的月圆日(2),当今尼泊尔和印度交界处的古边毗罗卫国(3
)的兰砒尼(4),一位高贵的太子诞生了,他必将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宗教导师。
他的父亲是释迦族(5)的净饭王(6),生母摩耶夫人在生下他后的第七天不幸去世
,他的姨妈,也是他父亲的另一个妃子,波奢波提乔达弥收养了他,她把自己亲生儿子
难陀托付给其他人照看。
这位神异太子的出生,给人们带来了无比的快乐。阿私陀尊者是净饭王的国师,
在修行上已有高深证悟,听到这个消息后高兴万分,立即来到王宫,看望太子。但是,
大大出乎人们的意料,婴儿伸出一只小腿,触及到苦行僧头顶上的发髻。苦行僧马上站
起身来,以天眼观看婴儿的未来,预言他的前途,双手合十行礼(7),净饭王也跟着示
以礼拜。
苦行僧起初时面露微笑,但过了一会儿,却又现出悲伤的样子。在一旁围观的人
都被他的怪异神情弄得不知所措。... 阅读全帖 |
|
a*****y 发帖数: 33185 | 24 犹如坚固岩,不为风所摇,
毁谤与赞美,智者不为动。
——《法句经》
为了人类的福祉,佛陀忘我地行化各地,没有贫富贵贱之分,他的信徒遍布社会
的最高层和最低层。人们对他的爱是自发的,对他的尊敬是深厚的。国王和贵族、富人
和穷人、虔诚的民众或淫女,各阶层的善男信女,争先恐后地为他服务,从而使他崇高
的使命得以成功。富者为他慷慨出钱,建筑环境宜人的寺院,信仰虔诚的贫穷者,以谦
卑的方式表达他们的虔敬。而他却圆融平等地接受富人和穷人的供养,没有任何偏心或
偏见。不过,他对穷人或低下种姓之人施与了更多的悲悯。如同蜜蜂在百花丛中采蜜而
无损于任何花朵,他生活在信徒和支持者中,不给任何人带来一点一滴的不方便。各种
各样的供养纷纷向他飞来,而他却彻底无染无著地接受一切。
虽然他为人类服务的动机是绝对的纯洁,彻底的无我,但是在宣说和传播教法中
,佛陀不得不与强大的反对者作斗争。他受到刻薄地批评,公然的侮辱,以及无情的人
身攻击。这是其他宗教领袖从来没有经历过的。他的主要反对者就是外道之师及其追随
者。而他们的传统教法和盲目的祭祀仪式受到佛陀的公正抨击。就个人而言,他最大的
敌人就是他的姻弟和早期弟子提婆... 阅读全帖 |
|
A**********y 发帖数: 105 | 25 在视野边际,看着我——这片阴忧而寥阔的记忆
女人蓝
汽车拚命爬上了5000多米的岗巴拉山,几辆解放牌卡车还在下面困难地移动。山顶最后
几片云擦着乱石和玛尼堆往峡谷滑去,羊卓雍湖展现出来。湖面映满蓝天,还把远处沐
浴在阳光下的雪山顶倒插在湖里,使你不觉产生拥抱的欲望。这是通往后藏的盘山公路。
在拉萨住了一个月,游遍了所有古庙古寺,特别是大昭寺。那里是藏族佛教圣地。来自
各处的圣徒不绝如缕地围着那里转经,祈求来世投胎富足人家,不再受苦。门前磕长头
的人群像职业运动员操练一样趴下,站起合掌,再趴下。对旅游者来说,算是满足了他
们的好奇心。特别是西藏的葬礼,更吸引外地人。我背着照相机去了几趟天葬台。不是
天不亮葬礼已完,就是远远被发现不准你靠近。有时还把石头扔下来叫你快走开。几次
悻悻而归。听说死人要先在家里停尸三天,然后由家人背到天葬台下,一路不能回头。
走到村口或路口要把一个红陶罐摔碎,表示死者灵魂不再回来。天葬师要来点上香火。
有钱还要请喇嘛念经,把死者的功绩介绍到佛国,由那里再去投胎转世或者就在佛国里
永远生活。天葬师要把死者身上的肉全部刮下切成碎块,再把骨头用铁锤敲成糊状,如
果年轻... 阅读全帖 |
|
P******n 发帖数: 329 | 26 有一次,佛陀住在憍萨罗国首都舍卫城南郊的只树给孤独园。
一天,三十三天的统领释提桓因来见佛陀,劝请佛陀到三十三天为佛陀的母亲说法
,得到佛陀的默许。
隔了几天,佛陀心想:人间的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等四众弟子,有许多
是懈怠不十分乐意听法的,他们不努力使自己证果,也不努力求进步,我应当离开他们
一阵子,以重新激起他们对法的渴望。於是,佛陀离开给孤独园,以神通力来到三十三
天。
释提桓因看见佛陀来了,领着天众们迎接佛陀,向佛陀顶礼请安。
这时,佛陀又展现神通力,将自己的身体变大到一由旬,并隐其形,让人类即使以
天眼神通也看不到他。
佛陀坐在石座上,母亲摩耶领着许多天女们来礼见佛陀,释提桓因与许多三十三天
的天众,也都来礼见佛陀,围坐在佛陀的四周,准备听闻佛陀说法。佛陀的说法,先让
他们生起欢喜心,接着说布施、持戒等人天善行,再说欲贪是大祸患,是不清净的,应
当舍离。待他们能接受这些道理,有了听闻佛法的基础後,便开始宣讲苦、集、灭、道
等佛法核心的四圣谛。说完四圣谛後,在座的天众们,有许多即证得了初果。
说法完毕後,释提桓因问佛陀说:
「世尊!我应当以什麽类的食物供养如来呢?用人间的... 阅读全帖 |
|
i********7 发帖数: 808 | 27 「世尊无余涅盘后,百三十七年,经难陀王至摩
诃钵土摩王时,于波咤梨城集诸圣众。……天魔化为
跋陀罗比丘,住僧中,有一切不相应之见。现诸神
通,以根本五事,僧伽起大诤论。上座龙与坚意等,
宣传五事。……佛教分裂为二,名上座与大众。如是
僧伽纷争,经六十三年,至犊子长老,集诸僧伽,息
诸争论,举行第三结集。」
由于《十八部论》
31
与《异部精释》当中的记
载,都是出自阿难系的说法,一出于说一切有部系,
二出于犊子系正量部,而说一切有部与犊子部,是同
出于阿难系的原上座部。当佛灭后 116 年佛教的三大
僧团论争五事,分化为优波离系分别说部、大众部,
还有阿难系上座部以后,佛灭后约 250 年阿难系原上
座部再分化成雪山部、说一切有部。日后,雪山部日
渐隐没,原说一切有部再分化成新说一切有部(自称
根本说一切有部)及犊子部。因此,说一切有部、正
量部的记载,代表了源出于阿难系僧团的多数见解,
认为佛教僧团的分裂原因,是出于「五事异法」的缘
故,而不是「十事非律论争」及「古、新律争」。 |
|
c***h 发帖数: 2262 | 28 吠檀多派 - 正文
印度 婆罗门教六派哲学之一。印度哲学史上占统治地位的唯心主义哲学派别。亦
称“后弥曼差派”或“梵弥曼差派”,与“前弥曼差派”或“业弥曼差派”相区别。吠
檀多的意思是“吠陀的终极”,原指奥义书。相传最初创始人是跋陀罗衍那(生平不详
),后来的吠檀多论者公认他是该派根本经典《梵经》的作者。
不一不异论 《楚经》亦称《吠檀多经》或《广博经》,大概形成于公元200~
450年间,主要阐述奥义书中关于梵、我、幻的哲学理论,并对其他哲学派别的理论进
行了攻击和批判。
《梵经》认为,世界的最高主宰是“梵”,“梵”是宇宙精神,是无限、无所不在
、永恒不灭的精神实体,它既没有差别,也没有形态和属性,不能以概念来理解,不可
用言语来表达;它是超越人类感觉经验的永不磨灭者,是世界各种现象产生、维持和毁
灭的终极原因。《梵经》认为“生命我”(个体灵魂)具有普遍灵魂或最高精神的内涵
,但与最高我或普遍我(梵)有所不同,最高我是永恒的,不被创造,而生命我是由最
高我演变的。生命我和最高我在本质上是同一的,正象瓶子内、外的虚空是相同的一样
,而在形式上是不同的。生命我受到非永恒的器官的局限。这... 阅读全帖 |
|
i********7 发帖数: 808 | 29 对于心意这个用词,其实我有疑惑,可以看看相应部是如何翻译的,因为当初翻译杂阿
含经的,求那拔陀罗本身就是学唯识出生的,他翻译过来的经文有他的背景痕迹,也是
很有可能的。
至于你引的中阿含的经文,我从头看到尾,佛陀明明在反对,嗏帝坚持有一个不变的识
贯串轮回,做轮回的主人,佛陀和其他的尊者都反对,因为这个识违反因缘法,变成常
,变成我,
佛陀批判六识了吗,明明大家都在反驳嗏帝一直坚持的观念:在轮回中,有一个不变
的识阿
你能用它来证明唯识,也挺有本事的,只是本人比较难认同。 |
|
q****n 发帖数: 4574 | 30 《佛教早课念诵集》十小咒
摘自:
http://www.fotuozhengfa.com/archives/17586
1、如意宝轮王陀罗尼
此如意轮陀罗尼是《佛教早课念诵集》中十小咒之一。 出自于《如意轮陀罗尼经》一
心念咒,有求必应,临终时能亲见阿弥陀佛和观世音菩萨率众来迎,当即往生极乐世界
。
陀罗尼原文:
nā mó fó tuó yě。nā mó dá mó yě,nā mó sēng qié yě。
南无佛陀耶。南无达摩耶。南无僧伽耶。
nā mó guān zì zài pú sà mó hē sà。jù dà bēi xīn zhě。
南无观自在菩萨摩诃萨。具大悲心者。
dá zhí tuō。ōng。zhuó jié là fá dǐ。zhèn duō mò ní。
怛侄他。唵。斫羯啰伐底。震多末尼。
mó hē bō dēng mí。lǔ lǔ lǔ lǔ。dǐ sè zhà。
摩诃钵蹬谜。噜噜噜噜。底瑟吒。
shuò là ā jié lì。shā yè hōng。pō suō hē。
烁啰阿羯利。沙夜吽。癹莎诃。
ōng。bō tà mó。zhèn duō mò ... 阅读全帖 |
|
Y**u 发帖数: 5466 | 31 ☆─────────────────────────────────────☆
insight007 (insight007) 于 (Tue Sep 11 17:26:18 2012, 美东) 提到:
转:
奥义书在印度宗教与哲学的发展过程中有重大意义。在奥义书产生之前,吠陀时期的雅
利安人崇拜自然神;梵书则大多是形式主义的祭祀手册。奥义书最早集中精力讨论宇宙
的终极真理。奥义书中两个最重要的概念是「我」和「梵」。奥义书用各种奇妙的比喻
(很多在现代人看来是不可理解的)来说明,梵就是一切,也就是最高存在;人类的我
(个体灵魂)来自宇宙的我,即梵(宇宙灵魂)。
总之,宇宙就是梵,梵就是我;「梵我同一」这个最高真理就是奥义书主要宣扬的观点。
在奥义书的思想基础上产生了吠檀多派,后来直接影响到印度教大改革者商羯罗。
另一个由奥义书系统搭建起来的重要观念是轮回业报。
轮回业报的观点在梨俱吠陀中根本没有,梵书中偶尔提及人死后可以转生,只有奥义书
完整建立了转世者的转世形态取决于他前世的所作所为(业)的思想。
广林奥义书说,转世者「因善业而成为善人,因恶业而成为恶人」。
当然,从无尽的轮... 阅读全帖 |
|
E******u 发帖数: 3920 | 32 一、法藏大师的华严教理体系
1、三性与因缘
法藏大师的华严教理的根本体系,乃以三性、因缘、十玄、六相四部分组成。三性说是
法相理论中实相论的一面,即由种子说的缘起论思想为主要学说而发展。但藏大师的思
想,却与真谛三藏的摄论派及玄奘大师的唯识学派不同。
藏大师的三性论,乃缘由法相的三性说,以法性为主体而解释“如来藏缘起”的互融无
碍,成为华严思想中的特殊卓见。法相的三性说,根据依他起性为主观,而不认圆成实
性的随缘。而且以遍计所执性为所执之境。对此,若以法性而论,即以真实性为主体而
显示随缘,即以真实性为主体而显示随缘,以分别性为能执之心。然藏大师的三性论中
心思想,前者针对“依他”与“遍计”,即假与妄的分别;后者乃“真实”与“依他”
,即真与妄的对立。所谓依他性,乃仗真实性的随缘而成立,故将能执之心的根本无明
,加以分别性为妄的解释。分别性是:虚妄心,构划计度,不称境故,名为分别,就能
为名,因为分别依他成立,故谓依他性。最终以真妄交彻,本末无碍,性相融通为“三
性论”的结论。
藏大师对于三性一际,举一全收的圆融无碍引证解释,可以说是依据真谛三藏所说而来
。对于法相教理,即由《起信论》... 阅读全帖 |
|
f***2 发帖数: 162 | 33 转自地藏论坛 http://www.bskk.com/thread-256199-1-1.html
如果我们是来这论坛修行佛法,增长福慧的,那就少论僧过吧!一山还有一山高,有些
僧人也许并没有修到圆满,我们修行人可以选择师父,但不要毁谤别的僧人,这样容易
断掉一些初学者的慧命。一切都有因果。最好的老师还是本师释迦牟尼佛,多看些经书
吧,一般好师父也只是领我们入门,古话说得好;师父领进门,修行靠个人。
佛陀不允许任何人造口业、毁谤出家僧众,若说僧尼过恶,其人即违犯无量重罪。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卷三、佛陀告诉天藏大梵天说:“复次大梵!若有依我而
出家者,犯戒恶行,内怀腐败,如秽蜗螺,实非沙门,自称沙门;实非梵行,自称梵行
;恒为种种烦恼所胜,败坏倾覆。如是苾芻 (比丘) 虽破禁戒,行诸恶行,而为一切
天、龙(八部众名略)、人、非人等,作善知识,示导无量功德伏藏。
如是苾芻虽非法器,而剃须发披服袈裟,进止威仪同诸贤圣;因见彼故,无量有情
种种善根,皆得生长。又能开示无量有情善趣生天,涅槃正路。是故,依我 (佛) 而
出家者,若持戒、若破戒,下至无戒,我尚不许转轮圣王,及余国王诸大臣等,依... 阅读全帖 |
|
|
f****2 发帖数: 311 | 35 行菩萨道者,林林总总,或为帝王、或为大臣、或为儒者、或为武将、或为名商巨贾、
或为贩夫走卒,平日各谋其业、各行其道,而于尘世中广行布施济度、救人疾苦,虽示
有妻妾奴仆,实则已断诸欲、清净持身、平等视众,闲暇则禅定观照、游身法界。
一、在家学佛男众的模范人物
佛法住世,全靠出家僧众的主持和在家信众的护持。佛陀得道行化不久,度了许多人出
家,同时又有许多受了佛陀感化而皈依佛教的在家信众。在这些信众里面,包括有国王
、大臣、长者、居士、商贩、工人、农夫、乞丐等各阶层的人物。其中能自己虔诚奉行
佛法,又能本着佛陀精神去做社会慈善事业的,真不知有多少。现在举几个模范人物来
说:
(1)、博施济贫的须达多长者
须达多是佛世时代印度的一个大富长者,他的财产、商业、贷款,遍于恒河的两岸。自
从见佛起信而皈依了佛教,就用金砖布地构筑祗园来供佛及弟子行道说法。又能本佛教
的布施精神,去救济一切鳏寡孤独的平民,因此被人称为“给孤独长者”。
杂阿含经说他是“家有钱财,悉与佛弟子共”。他自己也说:“自今以后,门不安守,
亦不拒逆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及诸行路乏粮者”。
(2)、助扬佛化的频婆娑罗国王
摩竭... 阅读全帖 |
|
y******i 发帖数: 98 | 36 第一课
索达吉堪布 讲解
从今天开始,我们学习《普贤行愿品》。对我个人来讲,虽然每天都要念诵这部
经典,现在已经念了二十多年了,可是只用藏语讲过一遍,还从来没用汉语讲过。这次
有机会讲《普贤行愿品》,我自己感觉非常开心,因为人生是无常的,这是第一次给大
家讲《普贤行愿品》,也许就是最后一次讲。这次讲《普贤行愿品》,也算是落实以前
的发愿,因为我曾经发愿要讲净土五经,你们很多人也发愿要听净土五经。通过这次的
学习,大家也要发愿将来现前《普贤行愿品》中所说的功德。
提起《普贤行愿品》,大家应该不会陌生,这是一部在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备受
重视的经典。不过,虽然《普贤行愿品》广为人知,但由于它的内容非常深奥,它是普
贤菩萨安住于佛境界所说的发愿文,所以很多人都不懂它的意义。通过这次学习,希望
大家至少能从字面上理解其意义,以后念诵时可以随文作观,这样功德就很不可思议了。
在正式讲课之前,我先介绍一些相关的知识... 阅读全帖 |
|
p*****2 发帖数: 15 | 37 经题:《佛说阿弥陀经》
此经有三种译本:一是鸠摩罗什于公元402年在长安翻译的,这是最早的一个译
本;二是求那跋陀罗于公元455年在荆州翻译的,该版本现已失传;三是玄奘于公元650
年在长安大慈恩寺翻译的,名为《称赞净土佛摄受经》,该版本收于《大正藏》第十二
册。此经在藏文中也有,名为《圣大乘净土庄严经》。从内容上看,玄奘译本和藏文译
本的经名应该比较准确,因为这部经典主要宣讲了净土的庄严,并没有着重宣讲阿弥陀
佛。
《阿弥陀经》在汉地历史上又被称为《小无量寿经》或者《小经》。我觉得鸠
摩罗什大师的译本加持力非常大,汉地的高僧大德和修行人历来都以这个译本进行读诵
、修行,所以这次我也依靠这个译本给大家宣讲。 |
|
B***o 发帖数: 133 | 38 ic, thanks.
那我的理解,这点应该与佛法“一样厉害”。想必是结上了好缘,“喜得佛力冥加,幸
得善根发动”。
中国人几乎都知道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弥陀化身。从闻思修。入三
摩地。反闻自性。成无上道。修菩萨行。往生净土。愿力宏深。普门示现。循声救苦。
随机感赴。若有急难恐怖。但自皈命。无不解脱。”下面是从《观音宝典三种合参》里
选的,全文可见于:http://www.jzxh.org.cn/index.php?m=content&c=index&a=show&catid=42&id=261
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观自在菩萨章
“善男子我以此菩萨大悲行门平等教化一切众生。摄受调伏相续不断。善男子我恒住此
大悲行门。常在一切诸如来所。普现一切诸众生前。随所应化而为利益。或以布施摄取
众生。或以爱语摄取众生。或以利行摄取众生。或以同事摄取众生。或现种种微妙色身
摄取众生。或现种种不思议色净光明网摄取众生。或以音声善巧言辞。或以威仪胜妙方
便。或为说法。或现神变。令其开悟而得成熟。或为化现种种色相种种族姓种种生处同
类之形。与其共居而成熟之。善男子我修习... 阅读全帖 |
|
B***o 发帖数: 133 | 39 四大菩萨
(无边的愿行—普贤菩萨)
文珠法师讲述
一九九二年十二月廿六日于香港九龙政府文化中心
一、普通众生的愿行
二、出家修行的愿行
三、普贤菩萨的愿行—普贤菩萨的故事
三、普贤菩萨的愿行—普贤行愿的德目
三、普贤菩萨的愿行—普贤行愿的功德
无边的愿行—普贤菩萨
今天讲的题目,是无边的愿行。愿是愿望,志愿;行是行为,作为。由个人的志愿,策
动个人的行为;由个人行为造作的实践,去完成个人的愿望,名之为愿行。
没有实践的愿望,类于空谈,没有理解的实践,变为盲从。盲从与空谈,皆是偏差,无
法获得学佛的真实利益。因此,昨晚劝导各位勤求佛的智慧,目的在理解佛所说的真理
;今晚讲无边的愿行,是希望各位,由愿行的实践,亲证佛所说的真理。如是以智慧的
理解力,策动愿行的实践;以愿行的实践,亲证智慧的理解。以智导行,以行证智,解
行并进,始可完成学佛的志愿,达到成佛的愿望。否则,说甚么即生成佛,一生解脱,
皆是欺世妄语,魔鬼技俩,除了急功好利愚痴的人,盲从附和外,智者诚应审察谛观,
洞悉真伪,免堕魔眷。现在,将一般人的愿行,出家人的愿行,及普贤菩萨的愿行分三
点说明。同时介绍普贤菩萨的故事及其功德。
... 阅读全帖 |
|
B***o 发帖数: 133 | 40 观世音菩萨灵感录
李圆净居士原著
演培法师白话讲述
第一篇 拔病苦
第二篇 救厄难
第三篇 兴福慧
第四篇 度生死
第五篇 广劝惩
第六篇 普示现
第一篇 拔病苦
★晋朝有个和尚,名叫竺法义,住在兴宁中始宁山上,很精细的研究所有的佛经,从他
学习的学生经常有一百多人,当咸安二年的时候,他感觉生起心气病来,病得很久,所
以他就一心一意的虔诚归依观世音菩萨,忽然有一天梦见一个人破开他的肚皮,把他的
肠胃都拿了出来,并且洗刮他的五脏六腑,看见有结成一块块肮脏的东西很多,都把他
洗得干干净净了,再放进去,还原缝好,对义说,你的病已经除掉了,当他一觉醒来,
果然病都好了。宋朝尚书令官员傅亮编撰这件事的奇迹,常常说,他的父亲在世时,和
义一起游山玩水,义也常常说这件奇事,听到的人没有一个不肃然起敬的。(太平广记)
★元魏时(即北魏孝文帝亦称元魏)名道泰,住在常山的衡唐精舍,曾经梦见有个人告
诉他说,你的性命将于四十二岁的时候,当寿终正寝,到了那个时候,果然生起很严重
的病来,他自己忧虑必定会死,将他所有的衣食资产多为布施,有位朋友对他说,我听
见供养六十二亿菩萨,和念一声观世音的人,得福恩是一样... 阅读全帖 |
|
x*********o 发帖数: 208 | 41 当世尊住在新德佳城南方的森林里时,新德佳城是猛光国王所统治,邻国是色不热城,
由恰嘎国王统治,二位国王密切往来,关系良好。
色不热城盛产芒果,而新德佳城则几乎不产芒果。有一次,恰嘎国王特意送给猛光国王
一些上品的芒果。猛光国王将芒果分给王妃、太子、大臣们一起享用,他觉得芒果非常
鲜美好吃,于是就派人去种植芒果。芒果树在细心照料下长得枝叶茂密,很快的就开花
结果了。国王很高兴,为了保护这个芒果园,他找来一些首陀罗人(印度奴隶阶级)看守
果园。可是,这些首陀罗人竟然监守自盗,大量偷吃果实,使得树上的芒果剩没几颗。
「是谁偷吃了芒果?芒果怎么只剩下这么一点点呢?」国王生气地问他们。
「芒果被人偷了!」害怕的首陀罗人在国王面前说谎。
国王怀疑是他们偷吃的,就派人去他们家搜查,果然在他们家中找到芒果的果皮和果核
。国王盛怒之下,把所有的首陀罗人及其妻儿等全关在屋子里,一把火烧掉整个首陀罗
村。
这场浩劫的唯一幸存者,是一个在外谋生的首陀罗儿子,他觉得一辈子做首陀罗奴隶没
有意义,于是装扮成婆罗门阶级的模样,出外谋生,还跟着一位上师学习隐身法。
有一天,他回到贱民村,只见一片废墟,不见自己的父母家... 阅读全帖 |
|
x*********o 发帖数: 208 | 42 当佛陀在迦毗皤窣堵城中时,提婆达多因杀害莲花色比丘尼,被萨迦国王驱逐出境。无
处可去的提婆达多,决定到迦毗皤窣堵城。
到了之后,他又琢磨:「我现在没有能力杀释迦比丘,也没有能力证得佛果,不如回到
悉达多太子的王宫去,跟那些王妃搞好关系,再设法篡夺王位。」
他作着这样的美梦,于是就派人跟耶输陀罗、耶惟檀等说:「释迦比丘说自己远离贪心
,可是又娶了这么多的王妃。若没有贪欲心,就不应该娶妃子,这种作法真的很不如法
。如果您们对提婆达多有信心的话,可以跟他商量,他很想做国王的。」
听后,两位王妃非常不以为然,于是一起商量对策:「如果直接拒绝,对提婆达多应该
没有什么教训的作用。不如让他来王宫,我们再当众羞辱他吧!」
于是,她们派人告诉提婆达多:「我们很乐意让你来宫中,有什么事大家一起商量,我
们会尽量帮助你的。」
提婆达多听了欣喜若狂,立刻赶赴宫中。当时宫中仍有悉达多太子的法座,他得意洋洋
地想坐法座,但诸天认为提婆达多无法无天,便以神变把法座隐藏起来,提婆达多只好
自讨没趣地离开。
这时,耶惟檀王妃已带着所有王妃坐在宫门前的台阶上,准备接待提婆达多。当她见到
提婆达多得意忘形地走来,内心觉得... 阅读全帖 |
|
f****2 发帖数: 311 | 43 优波鞠多度化阿罗汉之十七
下边说的是优波鞠多度化阿罗汉比较特别的一位,具体过程下边细细讲来。
话说摩陀罗国有一家老人去世了,家中聚集了好多人操办丧事。当时优波鞠多次第化缘
,来到这家的门口,利用天眼通看到了老人魂魄从棺材出来,面无表情地向地狱走去,
心想:“这个老人未来需要投生七次才能健康活下来,到时候我要度化他成为阿罗汉,
远离轮回之苦!”果然,在业力作用下老人再次投生为人,可是还没到一岁的时候,就
得了一种不能吃饭的怪病,结果活活饿死了。之后,阎王观察其善业有余,就让他再次
投生为人,结果还是没到一岁就死掉了。就这样,反复投生到第六户长者家里都是在一
岁之前暴毙。
“这一次是第七世投生,如果再死的话,你就没有机会投生为人了!”阎王警告老人说
,然后让他第七次投生另外一户长者家中,上天可怜见,终于让他成功活过了一岁。不
过,在他七岁的时候跑出城外去玩,被一个强盗给拐跑了。
优波鞠多入定观察,心说:“现在是我度化这孩子的时候了,可是他却被强盗拐走,我
需要将他解救出来。”于是托钵进城乞食,径直来到一对“父子”跟前说:“施主,这
孩子非常可怜,六次投生都在一岁前就死掉了,这一次好容易活过... 阅读全帖 |
|
i*******e 发帖数: 50 | 44 大乘是佛说 - 经论中的论证
一、大乘是佛说
《成唯识论》中,圣慈氏以七种因。证大乘经真是佛说。
一、先不记故。若大乘经。佛灭度后有余为坏正法故说。何故世尊非如当起诸可怖事先
预记别。
二、本俱行故。大小乘教本来俱行。宁知大乘独非佛说。
三、非余境故。大乘所说广大甚深。非外道等思量境界。彼经论中曾所未说。设为彼说
亦不信受。故大乘经非非佛说。
四、应极成故。若谓大乘是余佛说。非今佛语。则大乘教是佛所说。其理极成。
五、有无有故。若有大乘。即应信此诸大乘教是佛所说。离此大乘不可得故。若无大乘
。声闻乘教亦应非有。以离大乘决定无有得成佛义。谁出于世说声闻乘。故声闻乘是佛
所说。非大乘教不应正理。
六、能对治故。依大乘经勤修行者皆能引得无分别智。能正对治一切烦恼。故应信此是
佛所说。
七、义异文故。大乘所说意趣甚深。不可随文而取其义便生诽谤谓非佛语。是故大乘真
是佛说。
二、小乘经典,也承认大乘是佛说
《大正藏》第02册No. 0125增壹阿含经
契经一藏律二藏, 阿毗昙经为三藏;
方等大乘义玄邃, 及诸契经为杂藏。
安处佛语终不异, 因缘本末皆随顺;
弥勒诸天皆称善, 释迦文经得久存。
弥... 阅读全帖 |
|
|
d******r 发帖数: 5008 | 46 中国佛门腐败内幕揭秘 (ZZ)
提起佛教,一般人认为住在寺院里穿着僧服剃着光头的出家人所讲的就是佛教了;
提起佛经,一般人认为寺院里的出家人免费赠送给在家信徒的佛经就是佛经了.其实不
然,佛教和商品一样有真有假,除了高智商人群,专家和学者阶层或象佛陀这样的大修行
者,一般人难以辨别。
当今世界佛教可分两大派系:一派以斯里兰卡为核心,分布于斯里兰卡、缅甸、泰
国等东南亚地区(包括中国云南的傣族地区)以及美国等欧美地区.这一派系是原始正
教或真佛教。这一区域的沙门继承佛陀亲口所说的经典和修行方法,严守戒律,过着日
中一食、持金钱戒,甚至托钵乞食、树下一夜的生活;另一派系以中国为核心,分布于
中国、日本、新迦坡、蒙古、尼泊尔等东亚地区和美国德国等欧美澳地区.这一派系是
大乘邪教或伪佛教,实为古印度婆罗门教耆那教和中国道教巫术诸外道之改头换面,是妄
图毁灭佛教的邪教。这一区域的沙门将原始正教贬低为小乘佛教,自称大乘佛教。他们
将真佛经(四部阿含经,尤其前三部)弃置一边,不屑一顾,借着从古印度取回和送来
的一部分伪造的佛经(大藏经大部分伪佛经是古代中国人伪造),大肆宣传,不择手段
拉拢信徒,挂羊... 阅读全帖 |
|
g***j 发帖数: 40861 | 47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ilitary 讨论区 】
发信人: qxdren (净心婆罗门), 信区: Military
标 题: 中国佛门腐败 - 需要认真整顿法办, 取消几百万假和尚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at Sep 20 10:36:46 2014, 美东)
佛教,本是中华道德的弘扬者/守护者,但现在它已经彻底腐败了.
应该彻底整顿了,也应该告诉广大善良的百姓,不要捐钱给它们了,捐钱给它们简直不如
喂狗!!!
-----------------------------------------
中国佛门腐败内幕揭秘 (ZZ)
提起佛教,一般人认为住在寺院里穿着僧服剃着光头的出家人所讲的就是佛教了;
提起佛经,一般人认为寺院里的出家人免费赠送给在家信徒的佛经就是佛经了.其实不
然,佛教和商品一样有真有假,除了高智商人群,专家和学者阶层或象佛陀这样的大修行
者,一般人难以辨别。
对在家信徒,他们不讲真佛法,不讲述出家人的主要戒律(如金钱戒及非时食戒等。
如果在家信徒知道出家人金钱戒,知道在家信徒供养出家人钱金银珠宝是罪业及死后堕
三恶道,他们将不会给出家人金银财宝,也不会花... 阅读全帖 |
|
S**U 发帖数: 7025 | 48 阿含经对咒语的态度是否定的。
中阿含181经
若见谛人生极苦甚重苦,不可爱、不可乐、不可思、不可念乃至断命,舍离此内,更从
外求∶或有沙门、梵志{或?}持一句咒,二句、三句、四句、多句、百千句咒令脱我苦
,是求苦、{习}[集]苦、趣苦、苦尽者,终无是处。
若凡夫人舍离此内,更从外求∶或有沙门、梵志持一句咒,二句、三句、四句、多句、
百千句咒令脱我苦,是求苦、{习}[集]苦、趣苦、苦尽者,必有是处。
http://agama.buddhason.org/MA/MA181.htm
南传:相应部7相应8经
「呢喃钗h无用的咒,非生来即是婆罗门∶
内部被污浊污染,以欺骗成为被围绕者。
凡知道前世住处;看见天界与苦界;
且已达生之灭尽者,牟尼已完成证智。
以这三种明,是三明婆罗门,
明行具足者,他能享用这乳粥。」
http://agama.buddhason.org/SA/SA1161.htm
南传:相应部7相应7经
「呢喃钗h无用的咒,非生来即是婆罗门∶
内部被污浊污染,仰赖欺骗者。
[不论]刹帝利、婆罗门、毘舍、首陀罗,旃陀罗、清垃圾者,
活力已被发动与自我努力的,常坚固努力者,
获... 阅读全帖 |
|
b*****l 发帖数: 3821 | 49 二乘道次第
我打算把这个次第分为三乘道来讲,首先是二乘道。汉传佛教把声闻与缘觉合起来称为
小乘。汉传佛教认为当代的南传佛教是小乘,说他是小乘,他们一般不大高兴,叫二乘
比较好,这个他们是接受的。但从汉传佛教的判教来讲,与大乘相比,它也的确是小乘
。小乘的部派原来有二十多个,实际上影响比较大的,流传到现在的有两个,一个就是
北传的“说一切有部”,一个就是现在南传佛教的“南传上座部”。
南传上座部
南传上座部的修学次第是依据《中阿含经》。《中阿含经》里面有一个《七车经》,用
七个车子来比喻乘着什么样的车子,一步步达到解脱的七个过程。它分为七种清净。比
如南传佛教的《清净道论》,以及其他的经典,都是按照七个清净的次第来论述修学道
的内容的。
七清净,第一个是“戒清净”,就是持四种清净的戒,有出家戒与在家戒。第二个是“
心清净”,“心清净”的意思是修禅定,三学里面的增上心学,通过修行禅定达到近行
定与安止定。近行定就是我们汉传佛教所说的未到地定,安止定就是四禅八定。第三步
是“见清净”,第四步“度疑清净”,第五步“道非道智见清净”,第六步“行道智见
清净”,第七步“智见清净”。后五步的内容都是... 阅读全帖 |
|
P******n 发帖数: 329 | 50 另外,建议仔细读读法华经的开篇介绍时间地点人物的一段: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万二千人俱。皆是阿罗汉,诸漏已尽,无复
烦恼,逮得己利,尽诸有结,心得自在。其名曰:阿若憍陈如、摩诃迦叶、优楼频螺迦
叶、伽耶迦叶、那提迦叶、舍利弗、大目犍连、摩诃迦旃延、阿 [上少下兔] 楼驮、劫
宾那、憍梵波提、离婆多、毕陵伽婆蹉、薄拘罗、摩诃拘絺罗、难陀、孙陀罗难陀、富
楼那弥多罗尼子、须菩提、阿难、罗睺罗,如是众所知识大阿罗汉等。
看看有什么问题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