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topics

全部话题 - 话题: 随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
S**U
发帖数: 7025
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佛随念禅七学员心得三则 (ZT)
同净兰若的四月阳春,玉兰含苞初绽,野鹿、火鸡徜徉绿野。一次「佛随念禅七」课间偷闲外出,天地豁然开朗,感觉步履轻松如云,一种澄澈的喜乐油然而生。大自然的繁盛,从一个平静的「视窗」涌进,心不加区别概然收纳,自守一片轻安。
我意识到,经两位师父的调教,我坚固的染著之心,出现了一点软化迹象。这应是密集禅修期在师父加持下的一种特殊体验,只是收摄六根后不期而至的良性反应而已,我不敢有丝毫窃喜、自满。几乎可以断定,离开禅堂之后,又将故态复萌,落入各种困缚之中。
回到都市尘嚣,重归朝九晚五的繁琐,带刺的汽车喇叭、不好看的脸色、埋怨的声音纷至沓来。令我惊奇的是,一切都似曾相识,但分明变了模样。以前的反应是,竖起一道「正念」的盾牌,诸如默念「愿此善士没有痛苦」,提醒自己「随缘尽份」,用以抵御、消化迎面而来的袭击。现在发现,已不必举起盾牌,因为只觉得一阵轻风吹来,又飘去,知道有点冷,但不会侵入肌肤,引起寒颤。
再瞻前顾后,想想那些无可奈何、祸福难料的人与事,原来驱之不去的忧惧、不安,已由一片阴霾悄然变成一道薄雾。睡眠明显趋于安稳,即使有梦境,色彩也明朗起来。
学佛几年,从不曾在短短几日内经历如此大的身心变化...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开印法师讲佛随念
廖翎而(廖果文)整理
编按∶
开印法师简历∶马来西亚寂静禅林住持、曾随继程法师、修静长老、圣严长老、葛印卡老师及帕奥禅师修习止观禅法, 专研《阿含》、《清净道论》、《大智度论》等。
今天向大家介绍的「佛随念」(念佛),是采用古印度佛教早期的念佛方法,与中国佛教后来流行的「持名念佛」法门,有关系但不尽相同。早期佛教的念佛,如阿含(南传尼柯耶)、阿毗达磨,乃至大乘佛教《大智度论》里谈的,皆侧重于忆念佛陀的诸种功\德为主,内容是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或多加一个如来。
佛随念的功\德
有两种人不堕恶道∶第一种人是至少证得初果或以上的圣人,第二种人是因福业生善趣而不堕恶道者。
如果我们无法决定今生是否能证初果,至少也须具备第二条件,即平时多修福业布施、持戒、慈心禅、佛随念乃至毗婆舍那(观)智等善业而生起强大喜悦、信念及不退堕恶道。
佛随念也能令修行人提起正念,有对治恐惧的疗效。
时常念佛的人,成就时可证得欲界最高的定─近行定。由于他对佛陀的功\德了解愈深,信心愈稳,对世间的一切善恶、因果也愈加肯定,如此也可生起世间正见,免堕恶道。
...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开印法师讲佛随念
开印法师讲课╱廖翎而(廖果文)整理
马来西亚寂静禅林住持、曾随圣严长老、葛印卡老师及帕奥禅师修习止观禅法, 专研《阿含》、《清净道论》、《大智度论》等。
「佛随念」(念佛),是采用古印度佛教早期的念佛方法,与中国佛教后来流行的「持名念佛」法门,有关系,但不尽相同。早期佛教的念佛,如阿含(南传尼柯耶)、阿毘达磨,乃至大乘佛教《大智度论》里谈的,皆侧重于忆念佛陀的诸种功\德为主,内容是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或多加一个如来。
佛随念的功\德∶
有两种人不堕恶道∶一是至少证得初果以上的圣人,二是因福业生善而不堕恶道者。
如果我们无法决定今生是否能证初果,至少也须具备第二条件,即平时多修福业布施、持戒、慈心禅、佛随念,乃至毘婆舍那(观)智等善业,而生起强大喜悦、信念及不退堕恶道。
佛随念也能令修行人提起正念,有对治恐惧的疗效。时常念佛的人,成就时可证得欲界最高的定─近行定;由于他对佛陀的功\德了解愈深,信心愈稳,对世间的一切善恶、因果也愈加肯定,如此也可生起世间正见,免堕恶道。
如何修习?
刚开始练习时,可选择一尊自己看了感到欢喜的...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随念出世间法的功\德
希望修习法随念的人,亦宜独居静处禅思∶「法是世尊(一)善说,(二)自见,(三)无时的,(四)来见的,(五)引导的,(六)智者各自证知的」,应当这样的随念教法或出世间法的功\德。
「善说」这一句是指教法,其他五句仅指出世间法。
经论所说出世间法的功\德对照如下∶
SN 1.20
Sandiṭṭhiko ayaṃ dhammo akāliko ehipassiko opaneyyiko paccattaṃ veditabbo viññūhī
(二)Sandiṭṭhiko 自见 = 现法, visible here & now
(三)akāliko 无时的,不待时节,not subject to time. 'kāla' means 'time'.
(四)ehipassiko 来见的,inviting all to come & see
(五)opaneyyiko 引导的,
(a) leading to Nirvada (清净道论's renderin
j******c
发帖数: 712
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佛随念禅七学员心得三则 (ZT)
我看过开印法师在永修精舍关于佛随念的开示,个人觉得他的chanting比较庄重,但是
不太优美,下面这个更优美些。
http://www.youtube.com/watch?v=smQylbTSzt8
S**U
发帖数: 7025
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佛随念禅七学员心得三则 (ZT)
谢谢分享。我喜欢视频中的各种图像,跟著唱诵都流泪了。
佛随念以自己喜欢为重。
开印法师的 chanting 我觉得更内敛,内心沉静的时候会更相应。
i******s
发帖数: 566
7
来自主题: _beyond_real_world版 - 元音老人:念起即觉,不压不随 (zt)
元音老人:念起即觉,不压不随
我们的六根—耳鼻舌身意—其中的意根好比猴子一样乱动惯了,你要它安静不动不起妄
念很难,但不把它摄住不动就不能入定、开智慧成道。因此大势至菩萨教导我们念佛须
‘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就是念佛时要至诚恳切地以‘阿弥陀佛’这句圣号把眼耳鼻
舌身意都抓住,叫它不要动,才能安然入定。这六根当中,以意、耳二根为难摄。眼睛
闭上不看东西就能摄住眼根;嘴持咒就能摄住舌根(舌头);鼻子不闻异味就能摄住鼻
根;身体不接触外境就能摄住身根。但是人的耳朵最灵敏,很远很远的声音都能听见,
隔著一座大山的声音也听得见,外面噪音会吵得你心烦。至于意根,更难摄住,不要它
动,意念会不由自主地从心里跳出来。为什么呢?这是多生历劫的习气,它动惯了,不
动不行。这在佛经中叫做‘作意’。也是法相宗所说的五个遍行心所,意、触、受、想
、思的第一个心所,它存在于八识当中,时时刻刻在蠢动,像流水一样不停地流,所以
叫‘流注生灭’,微细得很,只是我们平时看不见。
有人说:‘我们不修法不打坐没有念头,一修法打坐倒有念头了。是不是修法修坏
了,有念头了?’
不是。这是因为平时心乱,看不见念头在乱动,等到你心...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5466
8
☆─────────────────────────────────────☆
wuyu (wuyu) 于 (Thu Sep 15 13:32:47 2011, 美东) 提到:
我练习安般息念只有一年半时间,尽量坚持每天练习一个小时以上,是一个百份百的菜
鸟。所以我写此文的目的:总结自己,抛砖引玉,望能者上钩。希望这儿有实修的师兄
姐评论,并给其他菜鸟们一个参考。
安般息念以呼吸为所缘,取其中的“概念法“成分作持续专著觉知,是三摩地修行的最
受喜爱的业处之一。对大多数菜鸟来说,止禅的第一座高峰就是色界初禅。色界初禅的
五个特点:寻,饲,喜,乐,持续专注(一境性)是通过对治五盖而达到的。五盖是指
“贪,嗔,疑,昏沉,掉举”。我每天一个半小时的练习中,大约有半小时用于安般息
念的前方便,一小时用在入出息上。下面我对自己练习的每一步骤进行描述,并对个人
理解的法理进行讨论。请大虾们批评指正。
第一篇:前方便
我的前方便包括:1)调整身姿;2)礼敬佛陀,阿拉汉,正等正觉者;3)佛随念;4)
慈心念;5)身随念;6)死随念;7)正忆念 (这个得谢谢SeeU 帮我理清概念)。
1)调整身... 阅读全帖
w**u
发帖数: 311
9
我练习安般息念只有一年半时间,尽量坚持每天练习一个小时以上,是一个百份百的菜
鸟。所以我写此文的目的:总结自己,抛砖引玉,望能者上钩。希望这儿有实修的师兄
姐评论,并给其他菜鸟们一个参考。
安般息念以呼吸为所缘,取其中的“概念法“成分作持续专著觉知,是三摩地修行的最
受喜爱的业处之一。对大多数菜鸟来说,止禅的第一座高峰就是色界初禅。色界初禅的
五个特点:寻,饲,喜,乐,持续专注(一境性)是通过对治五盖而达到的。五盖是指
“贪,嗔,疑,昏沉,掉举”。我每天一个半小时的练习中,大约有半小时用于安般息
念的前方便,一小时用在入出息上。下面我对自己练习的每一步骤进行描述,并对个人
理解的法理进行讨论。请大虾们批评指正。
第一篇:前方便
我的前方便包括:1)调整身姿;2)礼敬佛陀,阿拉汉,正等正觉者;3)佛随念;4)
慈心念;5)身随念;6)死随念;7)正忆念 (这个得谢谢SeeU 帮我理清概念)。
1)调整身姿。
我一般以右在左上单盘的姿势打座。穿上宽松透气的衣服,屁股垫在一枕头上,双腿盘
在薄毯上,左右手半握拳相叠置于腹前,大拇指尖相顶。从上到下觉察,左右对称于正
中轴面上,并逐步放松全身。... 阅读全帖
w**u
发帖数: 311
10
我练习安般息念只有一年半时间,尽量坚持每天练习一个小时以上,是一个百份百的菜
鸟。所以我写此文的目的:总结自己,抛砖引玉,望能者上钩。希望这儿有实修的师兄
姐评论,并给其他菜鸟们一个参考。
安般息念以呼吸为所缘,取其中的“概念法“成分作持续专著觉知,是三摩地修行的最
受喜爱的业处之一。对大多数菜鸟来说,止禅的第一座高峰就是色界初禅。色界初禅的
五个特点:寻,饲,喜,乐,持续专注(一境性)是通过对治五盖而达到的。五盖是指
“贪,嗔,疑,昏沉,掉举”。我每天一个半小时的练习中,大约有半小时用于安般息
念的前方便,一小时用在入出息上。下面我对自己练习的每一步骤进行描述,并对个人
理解的法理进行讨论。请大虾们批评指正。
第一篇:前方便
我的前方便包括:1)调整身姿;2)礼敬佛陀,阿拉汉,正等正觉者;3)佛随念;4)
慈心念;5)身随念;6)死随念;7)正忆念 (这个得谢谢SeeU 帮我理清概念)。
1)调整身姿。
我一般以右在左上单盘的姿势打座。穿上宽松透气的衣服,屁股垫在一枕头上,双腿盘
在薄毯上,左右手半握拳相叠置于腹前,大拇指尖相顶。从上到下觉察,左右对称于正
中轴面上,并逐步放松全身。... 阅读全帖
a*******g
发帖数: 867
11
贝祖善居士
贝祖善,字幼伟,苏州人。性颖悟,事母孝。母目盲,为之舐目以明。其姐于归严氏,
夫妇俱早亡,遗一子二女,幼弱无依。祖善悉为抚养成人,并培植至高等学校卒业。其
余昆仲及亲友中,若有急难,每倾囊相助,无吝色。壮岁浮沉宦海,曾任南京电厂厂长
,及宋子文机要秘书、海关总监等职。四十余岁时,因与当道意见相左,遂引退家居,
留意身心性命之学。初习道家吐纳导引之术,后学密宗。年近知命,始从知识得闻净土
持名法门,大喜踊跃,庆得归宿,尽弃前之所学。一句弥陀,专精持念。虽远客相访,
或有要事,必待净课完毕,方出酬答。一九三六年秋,忽患疾病。知净土缘熟,即预先
安排临终诸事。因恐其妻世爱深重,难免哭泣,早使别居一室,不令知情。除约道友数
人,主持助念等事外,仅留长女聿鎼一人,在旁服侍,并切嘱家人:‘不许哭泣喧扰。
逝世后八小时内,不得触动身体。一切须照‘饬终津梁’书中规定办理。’其余亲友及
家中子女,均摒绝不见。一心念佛,决志往生。当疾笃时,联襟赵君往视疾,见其病重
,不觉泪下。祖善反笑而慰之曰:‘尔我平时念佛修持净土,正为今日往生,此乃大喜
庆事,岂可效世俗儿女之态乎?’病中始终神智清朗。至九...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5466
12
☆─────────────────────────────────────☆
wuyu (wuyu) 于 (Fri Sep 9 12:23:52 2011, 美东) 提到:
行禅在念住修行中有很重要的地位。跟大多数这儿的同学们一样,我没有福气有专门时
间在一个清静的地方做行禅。只能在上班路上做行禅,虽然效果不是很好,但千里之行
,始于脚下,希望为将来有机会密集禅修打下基础。
我曾经试着给每一步脚掌的移动分解标识“按,移,推,提”。开始感觉效果不错
,但缺点是标识经常跟不上所缘变化,导致标识变成了念口诀。后来请教卡玛兰蒂禅师
,她建议我只用察觉“左脚,右脚”。用这个方法我基本上能跟上所缘变化。但是很容
易走神被杂念打乱。到最后,我想了一个办法。这个办法跟我练习安般息念的经验有关
,我一般用数息(吸呼1-10)来使自己沉淀杂念。在行禅中,我也试着以“数步”让自
己能持续专注。我发现数七步是最好的:(一)容易持续专注;跟数息的道理一样。(
二)可进可退;如果环境嘈杂,或专注力弱,可只觉知“一三五七”步。如果专注力强
,可以“一二三四五六七”左右脚全部觉知(三)易于平衡;因为是奇... 阅读全帖
J******s
发帖数: 7538
13
Not really.
《清净道论》
止业处依所缘分为四十种,这四十种所缘又可分为三类:自性法所缘(sabhàvadhammà
rammaõa)、相所缘(nimittàrammaõa)和不可说所缘(na vattabbàramma&#
245;a)。自性法所缘属于究竟法,相所缘和不可说所缘属于概念法。让我们来分析一下
所缘的属性与证入禅那的关系。
在这里,我们先排除四无色,来看看其余的三十六种业处。在十随念中,佛随念等八种
随念、食厌恶想、四界差别共十种业处的所缘为自相法,也即是究竟法,而且这十种业
处正好不能证得禅那,只能证得近行定。剩下二十六种业处的所缘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都是概念法(pa¤¤atti),而且都能证得色界禅那。
所以,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四十种业处当中,除了四无色,凡是取概念法为所
缘的业处可以证得色界禅那,取究竟法为所缘的业处只能证得欲界近行定。
J******s
发帖数: 7538
14
Not really.
《清净道论》
止业处依所缘分为四十种,这四十种所缘又可分为三类:自性法所缘(sabhàvadhammà
rammaõa)、相所缘(nimittàrammaõa)和不可说所缘(na vattabbàramma&#
245;a)。自性法所缘属于究竟法,相所缘和不可说所缘属于概念法。让我们来分析一下
所缘的属性与证入禅那的关系。
在这里,我们先排除四无色,来看看其余的三十六种业处。在十随念中,佛随念等八种
随念、食厌恶想、四界差别共十种业处的所缘为自相法,也即是究竟法,而且这十种业
处正好不能证得禅那,只能证得近行定。剩下二十六种业处的所缘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都是概念法(pa¤¤atti),而且都能证得色界禅那。
所以,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四十种业处当中,除了四无色,凡是取概念法为所
缘的业处可以证得色界禅那,取究竟法为所缘的业处只能证得欲界近行定。
Y**u
发帖数: 5466
15
☆─────────────────────────────────────☆
wuyu (wuyu) 于 (Thu Sep 22 11:39:16 2011, 美东) 提到:
请各位继续批评指正,谢谢!
第三篇:慈心念
慈心念的在修行中最重要修行之一。我个人认为,慈心念,安般念,身心受念住,应该
是初学者修行的三个支柱。佛法修行中,除了以解脱为目的的念住修行是佛家独有外,
其他的业处在别的入世宗教中都可能会有类似的方法。所以,有人如果认为“ 慈心念
”类似基督教里祷告,我也赞成。慈心禅练习的内容我已在第二章安般念的前方便中讲
过,此处不在赘述。一般我会在安般息念前,睡前做全套练习。平时则只以柔软慈爱的
心态祝福境遇所缘“快乐智慧无烦恼”或“福慧圆满”。佛法里对慈心禅作用有明确定
位。根据心法及心所法我们还可以对慈心禅的法理进行推测。
对于念住修行的“观禅”,作为“止禅”的“慈心念”和“安般念”所培养的定力是必
不可少的。慈心禅的独特作用还表现在他是在“轮回”中最好的保护法之一。我们知道
,慈悲也是”四梵住”的组成部分,即入世修行的最高层”梵天”所持有的品质。佛法
认为它的功... 阅读全帖
J******s
发帖数: 7538
16
佛随念,取的是佛陀的功德,佛陀的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功德,这些功德属于
佛陀的素质、佛陀的功德,是胜义法,不是概念法,因此修佛随念等不能证得禅那,只
能够证得近行定。

:)
J******s
发帖数: 7538
17
佛随念,取的是佛陀的功德,佛陀的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功德,这些功德属于
佛陀的素质、佛陀的功德,是胜义法,不是概念法,因此修佛随念等不能证得禅那,只
能够证得近行定。

:)
p******1
发帖数: 177
18
藏传佛教培育信心道念的特殊方便
问(16):汉传佛教自清末民初以来,从传统丛林教育转向学院教育,为教界培养了许
多人才。但学院教育也存在明显的问题,比如过分提倡学术研究,明显出现了信心道念
的淡化,甚至出离心与菩提心也被世俗的名利心取而代之。我想知道的是,藏传佛教在
出离心的培养和信心道念的建设方面,有什么特殊的方便?
答:济群法师对汉地当前佛教教育中出现的问题深表忧虑及关切,对此我本人表示完全
理解,并同意法师对佛教教育过分学术化所进行的指摘。据我所知,汉地的很多佛学院
,也包括许多寺院,在对学生讲经说法的同时,还为他们设置了大量的世俗课程,诸如
历史、地理、社会学等各种学科。而代这些科目的老师也大多毕业于社会上的高等院校
,有些是居士,有些则根本就不是佛教信仰者。充任教师一职的人员中,有修有证的老
法师或德才兼备、闻思修功夫到家的青年僧人诚可谓凤毛麟角。佛学院不仅在世俗科目
的教学中贯彻研究化、学术性的指导思想,即便是在为数不多的佛学教育中,只进行纯
粹理论性研讨的风气也十分普遍。每当我来到汉地的一些佛学院时,心中总是不由自主
地生起一种复杂的情感:一方面深为能在熙熙攘攘、浊流滚滚... 阅读全帖
x*********o
发帖数: 208
19
索达吉堪布
问(16):汉传佛教自清末民初以来,从传统丛林教育转向学院教育,为教界培养了许
多人才。但学院教育也存在明显的问题,比如过分提倡学术研究,明显出现了信心道念
的淡化,甚至出离心与菩提心也被世俗的名利心取而代之。我想知道的是,藏传佛教在
出离心的培养和信心道念的建设方面,有什么特殊的方便?
答:济群法师对汉地当前佛教教育中出现的问题深表忧虑及关切,对此我本人表示完全
理解,并同意法师对佛教教育过分学术化所进行的指摘。据我所知,汉地的很多佛学院
,也包括许多寺院,在对学生讲经说法的同时,还为他们设置了大量的世俗课程,诸如
历史、地理、社会学等各种学科。而代这些科目的老师也大多毕业于社会上的高等院校
,有些是居士,有些则根本就不是佛教信仰者。充任教师一职的人员中,有修有证的老
法师或德才兼备、闻思修功夫到家的青年僧人诚可谓凤毛麟角。佛学院不仅在世俗科目
的教学中贯彻研究化、学术性的指导思想,即便是在为数不多的佛学教育中,只进行纯
粹理论性研讨的风气也十分普遍。每当我来到汉地的一些佛学院时,心中总是不由自主
地生起一种复杂的情感:一方面深为能在熙熙攘攘、浊流滚滚的大都市中出现这一方... 阅读全帖
x*********o
发帖数: 208
20
索达吉堪布
问(16):汉传佛教自清末民初以来,从传统丛林教育转向学院教育,为教界培养了许
多人才。但学院教育也存在明显的问题,比如过分提倡学术研究,明显出现了信心道念
的淡化,甚至出离心与菩提心也被世俗的名利心取而代之。我想知道的是,藏传佛教在
出离心的培养和信心道念的建设方面,有什么特殊的方便?
答:济群法师对汉地当前佛教教育中出现的问题深表忧虑及关切,对此我本人表示完全
理解,并同意法师对佛教教育过分学术化所进行的指摘。据我所知,汉地的很多佛学院
,也包括许多寺院,在对学生讲经说法的同时,还为他们设置了大量的世俗课程,诸如
历史、地理、社会学等各种学科。而代这些科目的老师也大多毕业于社会上的高等院校
,有些是居士,有些则根本就不是佛教信仰者。充任教师一职的人员中,有修有证的老
法师或德才兼备、闻思修功夫到家的青年僧人诚可谓凤毛麟角。佛学院不仅在世俗科目
的教学中贯彻研究化、学术性的指导思想,即便是在为数不多的佛学教育中,只进行纯
粹理论性研讨的风气也十分普遍。每当我来到汉地的一些佛学院时,心中总是不由自主
地生起一种复杂的情感:一方面深为能在熙熙攘攘、浊流滚滚的大都市中出现这一方... 阅读全帖
b**d
发帖数: 7644
2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佛随念禅七学员心得三则 (ZT)
我觉得安般念一点不枯燥。我有一阵子每天都像吸毒一样的修安般念。
j******c
发帖数: 712
2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佛随念禅七学员心得三则 (ZT)
“现在,我终于明白了Bhikkhu Bodhi说过的一句话。他在讲述个人修行经历时提到,
曾有一段时间专修安般念,结果感觉 “very dry”。于是去修“四无量心”以调适这
种乾枯\的感觉。”
说的真好。
w**u
发帖数: 311
23
robbin 的念佛,因该不能归于佛随念,特点更像概念法.
r****n
发帖数: 7315
24

噢。我不是修佛随念。
r****n
发帖数: 7315
25

的确不是佛随念。
w**u
发帖数: 311
26
robbin 的念佛,因该不能归于佛随念,特点更像概念法.
w**u
发帖数: 311
27
Rainbow MM 可能悲心太强。是否需要一点“舍”的修行?我不知是否“身随念”会有所帮
助。
我们这些从事生物医学研究的人不可能有你这样的悲心。不然,就不能看病人,做试验。
w**u
发帖数: 311
28
Rainbow MM 可能悲心太强。是否需要一点“舍”的修行?我不知是否“身随念”会有所帮
助。
我们这些从事生物医学研究的人不可能有你这样的悲心。不然,就不能看病人,做试验。
B***o
发帖数: 133
29
观音灵感录续编
菩萨戒弟子惕园毛凌云敬述
第一章 绪言
第二章 救刀兵劫
第三章 救灾祸难
第四章 救疾病苦
第五章 救产婴苦
第六章 善恶劝惩
第七章 示现接引
第八章 结劝流通
第九章 礼念方法
第一章 绪言
第一节 略叙圣迹
观世音菩萨是古佛再来,在无量劫前早已成佛,号正法明如来,故称观音古佛。但以度
生念切,救苦心殷,不离寂光,倒驾慈航,为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之左辅,又为娑婆
世界释迦世尊之良弼,遍十方微尘国土,度二乘六道众生,共生极乐。应以何身得度者
,即现何身而为说法,虽常现佛身,而复普现菩萨、缘觉、声闻、及人、天、修罗、畜
生、饿鬼、地狱等九法界身;即山河道路,桥梁船筏,药草树木,楼台房舍,墙壁村落
等,亦随机化现,以施无畏,而垂济度。世人据迹而论,只云菩萨或大士而已。尤对我
等娑婆世界,因缘甚深,昼夜六时,常以大悲眼,观照世间一切众生,求救苦难、或求
赐福利、而称名之音声,即施护祐,拔苦与乐,故名观世音,简称观音。又名观自在,
谓自利利人皆能得大自在也。菩萨、简称也,音译具名为菩提萨埵;义译旧为大道心众
生,新译曰觉有情,又译大士。释为:菩者、觉也、度也,萨者、有情... 阅读全帖
B***o
发帖数: 133
30
五、节孝延寿 先曾祖妣毛母李太夫人,世居湖北通城之马港,虔奉观音菩萨。先曾祖
端元公积学早逝,先高祖盛周公,高祖妣张太夫人,金太夫人均在堂,时甫三十二岁,
守节抚孤,以母兼父,孝养翁姑,以媳代子,周旋于两姑之间,曲尽孝道。且豪侠好义
,有丈夫气,急人之难,抚人之儿,亦劳怨不辞。清末洪杨之乱,湘军屡战于此,某日
闻寇警,急奉翁姑奔于前,襁负三子随于后,仓皇逃避,见侄被弃哀号,即禀翁姑:‘
媳有三子,弃一可也,兄惟此子,忍令绝嗣耶?’乃弃长子于途,携侄同逃。子追不及
,寇至欲兵之,询知其情,义而舍之,寇退,仍获团聚焉。迄翁姑先后弃养,家虽中落
,皆葬祭尽礼。而哀毁过甚,及次子先逝,孙曾多夭,积忧愁而生乳癌,溃痛甚剧,医
谓无救。吾祖躬率吾父祷于观音菩萨座前,忽梦大士教以青丝瓜捣敷而痊愈,延寿两纪
。四代同堂,晚景欢娱,精神矍铄,无疾而终,享寿八十有五。沔阳夏少平钟武先生为
立节孝传,刊入家谱。
六、孝延双寿 余岳父郑公文成老先生,岳母吴太夫人,世居湖北通城南区郑家岭,迁
何婆桥之何家垄。佛神并信,尤敬奉观音菩萨。父早死,事母极孝,定省必敬,葬祭尽
礼。性均仁慈,无所矜饰,好善乐施,不使... 阅读全帖
B***o
发帖数: 133
3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印光法师论念佛
弘化社网站 >> 电子书坊 >> 电子杂志 >> 《弘化》2010年第1期(总第59期)>> 正文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印光法师论念佛
文/于海波
一、念佛的态度——至诚恳切
念佛法门注重信愿,要想往生,首先要解决信愿问题。在印光法师看来,净土法
门中,信愿比一心还重要。在《印光文钞续编卷上·复朱德大居士书》中印光法师云:
“念佛法门,注重信愿。有信愿,未得一心,亦可往生。得一心,若无信愿,亦不得往
生。世人多多注重一心,不注重信愿,已是失其扼要。而复又生一既未得一心,恐不得
往生之疑,则完全与真信切愿相反矣。此种想念,似乎是好想念。实则,由此而益加信
愿,以致一心,则是好想念。若由因不得一心,常存一不能往生之心,则成坏想念矣,
不可不知。欲得摄心归一,第一要为生死心切,第二要恳切至诚,第三要着实从心中念
,勿只滑口读过。”
若为达到真信切愿的效果,至诚恳切的心态是必要的。这种心态的外在表现,即是
一种对佛法谦卑的恭敬,印光法师认为,恭敬的态度是获得佛法实益的关键,如在《增
广文钞卷一》中印光法师云:“吾常谓欲得佛法实益,须向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则
消一分罪业,增一分福慧。有十分... 阅读全帖
i*******e
发帖数: 50
32
本解序文
大乘无量寿经解 第一卷
壹、前言
贰、概要
一、教起因缘
二、本经体性
三、一经宗趣
四、方便力用
五、所被根器
六、藏教所摄
七、部类差别
八、译会校释
九、总释名题
叁、正释经义
(壹)序分(第一至第三品)
法会圣众第一
德遵普贤第二
大教缘起第三
大乘无量寿经解 第二卷
(贰)正宗分(第四至第四十二品)
法藏因地第四
至心精进第五
发大誓愿第六
必成正觉第七
积功累德第八
圆满成就第九
皆愿作佛第十
大乘无量寿经解 第三卷
国界严净第十一
光明遍照第十二
寿众无量第十三
宝树遍国第十四
菩提道场第十五
堂舍楼观第十六
泉池功德第十七
超世希有第十八
受用具足第十九
德风华雨第二十
宝莲佛光第二十一
决证极果第二十二
十方佛赞第二十三
三辈往生第二十四
往生正因第二十五
礼供听法第二十六
歌叹佛德第二十七
大士神光第二十八
愿力宏深第二十九
大乘无量寿经解 第四卷
菩萨修持第三十
真实功德第三十一
寿乐无极第三十二
劝谕策进第三十三
心得开明第三十四
浊世恶苦第三十五
重重诲勉第三十六
如贫得宝第三十七
礼佛现光第三十八
慈氏述见第三十九
边地疑城第四十
惑尽见佛第四十一...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3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真的有菩萨吗?
清净道论 第十三 说神通品
(四)宿住随念智的所缘
宿住智是依于小、大、无量、道、过去、内、外、不可说所缘的八所缘而进行的。
怎样(进行)呢?(1)这宿住智随念于欲界的五蕴之时,是它的「小所缘」。(2)
随念于色界无色界的诸蕴之时,是它的「大所缘」。(3)随念于过去的自己的和他人
的修道及证果之时,是它的「无量所缘」。(4)仅随念于修道之时,是它的「道所缘
」。(5)依此宿命智决定的是它的「过去所缘」。
这里虽然他心智及随业趣智也有过去所缘,可是他心智只能以七日以内的过去心为
所缘,而且这他心智亦不知其它诸蕴(色受想行)及与(五)蕴相关的(名姓等);又
(前面所说的他心智的道所缘)因为是与道相应的心为所缘,故以绮绮的文词而说道所
缘。其次随业趣智亦只以过去的思(即业)为它的缘。然而宿住智则没有任何过去的诸
蕴及与诸蕴相关的(名姓等)不是它的所缘的;而它对于过去的蕴及与蕴有关的诸法,
正如一切智一样。当知这是它们(他心智,随业趣智,宿住宿)的差别。上面是义疏的
说法。
可是《发趣论》则说∶「善蕴是神变智、他心智、宿命随念智、随业趣智及未来分
智的所缘」,所以其它的四蕴也是他心智及随业趣智... 阅读全帖
B***o
发帖数: 133
34
观世音菩萨灵感录
李圆净居士原著
演培法师白话讲述
第一篇 拔病苦
第二篇 救厄难
第三篇 兴福慧
第四篇 度生死
第五篇 广劝惩
第六篇 普示现
第一篇 拔病苦
★晋朝有个和尚,名叫竺法义,住在兴宁中始宁山上,很精细的研究所有的佛经,从他
学习的学生经常有一百多人,当咸安二年的时候,他感觉生起心气病来,病得很久,所
以他就一心一意的虔诚归依观世音菩萨,忽然有一天梦见一个人破开他的肚皮,把他的
肠胃都拿了出来,并且洗刮他的五脏六腑,看见有结成一块块肮脏的东西很多,都把他
洗得干干净净了,再放进去,还原缝好,对义说,你的病已经除掉了,当他一觉醒来,
果然病都好了。宋朝尚书令官员傅亮编撰这件事的奇迹,常常说,他的父亲在世时,和
义一起游山玩水,义也常常说这件奇事,听到的人没有一个不肃然起敬的。(太平广记)
★元魏时(即北魏孝文帝亦称元魏)名道泰,住在常山的衡唐精舍,曾经梦见有个人告
诉他说,你的性命将于四十二岁的时候,当寿终正寝,到了那个时候,果然生起很严重
的病来,他自己忧虑必定会死,将他所有的衣食资产多为布施,有位朋友对他说,我听
见供养六十二亿菩萨,和念一声观世音的人,得福恩是一样...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3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瑜伽师地论的四谛现观
瑜伽师地论声闻地的四谛现观次第,大致与俱舍论相同,观四谛十六行相,经暖、顶、
忍、世第一法而证初果乃至阿罗汉。次第配合七种作意。
我注意到瑜伽师地论这一段文主张:
* 果定,与南传相同。
* 定中修观。与南传主张出定修观,看似不同。
* 刹那生灭是用比量推论,不需要现观。这与南传的生灭随观要现观刹那生灭不同。
* 瑜伽师地论在了相作意、胜解作意的阶段以五蕴为所缘观观四谛十六行相,到远离作
意的阶段,只说以心缘心,断粗的我慢现行,而不再以五蕴为所缘。
* 南传说道心缘涅盘,瑜伽师地论说能缘所缘平等无分别。
瑜伽师地论卷第三十四
若乐往趣出世间道。应当依止四圣谛境渐次生起七种作意。所谓最初了相作意。最后加
行究竟果作意。乃至证得阿罗汉果。
修瑜伽师于四圣谛略摽广辩增上教法。听闻受持。或于作意已善修习或得根本静虑
无色。由四种行了苦谛相。谓无常行苦行空行无我行。由四种行了集谛相。谓因行集行
起行缘行。由四种行了灭谛相。谓灭行静行妙行离行。由四种行了道谛相。谓道行如行
行行出行。如是名为了相作意。
由十种行观察苦谛。能随悟入苦谛四行。何等为十。一变异行。二灭坏行。三别离
行。四法性行。五合会行...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3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藏密空性见之略评
第一节 学密者的省思
学密宗多年,各种开示都指称:密宗的戒定慧、见修行果、信解行证都较显教超胜
,利根精进者甚至可以即身成佛,比起显教需一大阿僧祇劫才能入初地,三大阿僧祇劫
才能成佛,差距实在难以想象。藏密强调自己观成佛菩萨的果位观修,来自历代成就上
师的灌顶与加持,因此精进求法修持,上焉者心契空乐明,证悟大手印;中焉者本尊观
想坚住,佛慢坚固;下焉者每天观修咒念不断,严戒精进,坚信临终时,必能光明解脱
或往生本尊刹土。
藏密典籍开示、观行知见,许多与显教不同;遇到戒律开遮持守、修学知见显密恰
好相反时,强调应依止胜妙的果地金刚乘见解,舍弃下劣的因地般若乘知见。“藏密超
胜显教”如果是事实的话,则密续开示、口诀导引开示,都应超胜或等同 释迦牟尼佛
的经典开示;藏密祖师证量,亦都应超胜或等同显教祖师证量。但为什么学了大手印、
大圆满、诵观空咒、入无分别平等住多年,执意识心不起妄念即是佛地真如,能离于三
界系缚,住于涅槃之境,即是轮涅不二,即身成佛;却连流通最普遍的《心经》都弄不
通,只知道“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在讲十八界的根源──第八识如来藏
,整篇《心经》都在描述第...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37
来自主题: Belief版 - 一、 求姻缘应随缘
第二部分
有关恋爱的问题
一、 求姻缘应随缘
多数人都希求获得一份美满幸福的姻缘。在家的学佛人也期望找到一位心灵相契的伴侣
,夫妻共修、共创未来;还有的人由于社会和家庭压力正在迷茫之中寻找姻缘……但夫
妻缘分乃是前世而定,善缘恶缘,无缘不来。我们应以何种心态如理如法地求姻缘?如
何运用许愿、念经、放生三大法宝来求得更美满的善缘?怎样化解求姻缘中的各种难题
?在本部分内容中,让我们共同学习与分享卢台长开示的精彩内容。
(一)精彩开示摘录
1.应以何种心态求姻缘
(1)求姻缘应随缘;谈恋爱要改正自身毛病(2013年8月2日《直话直说》)
台长开示,随缘就是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求姻缘要随缘,念经学佛可以
让命里该有的加速到来,而不宜请求命中本没有的缘分。一个人的性格、脾气、习惯等
各方面都会影响感情运,不管男人女人都要温柔,要懂得珍惜缘分。
听众:最近我有一件事比较矛盾。我在求我的姻缘,因为到现在还是单身,我每天念准
提神咒和大吉祥天女神咒。但是又在想我是不是该求,因为就像师父以前开示的,谈恋
爱这种也是修行上的阻碍,或者也是烦恼。我有一点矛盾,请师父开示一下。
台长:什么叫... 阅读全帖
O*********9
发帖数: 552
3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禅净密互融互通的修法
禅净密互融互通的修法
学佛互相毁谤,不知不觉中就造了业。学净的人不知道密宗,就瞎说密宗是鬼神教
,只有净土最好。我曾经在东北听过XX大师说密宗最不好。他是一位很了不起的大师,
我听后问他:“你修净土,是不是念密咒?念大悲咒?念往生咒?念十小咒?”他答:
“是啊!”我说这些咒不是密咒吗?您自己离不开密宗,毁谤佛法有罪啊!即便是律宗
弘一大师,也曾说过密宗是鬼神教,后来他看了密宗全文,才知道密宗这么完美,从浅
入深,从小到大,和禅宗无二无别,才知道自己错了,写了一篇忏悔文收录在文集里。
谈密 密宗修持次第
这些都是不知道密宗而信口瞎说,只知道自己,不知道别人,信口瞎说。密宗是鬼
神教吗?密宗一开始,免不了有一点鬼神的意味,那是因为西藏人根器差,他们要有点
神秘、有点感应,要想神秘就得靠鬼神快些,学佛法就慢。密宗修到后面与鬼神就不相
干了,密宗讲九乘次第,讲九步法。初讲外三乘,也就是先学显教、学小乘、学佛乘、
学菩萨乘。这些教理都要通达后,才修内三乘。内三乘是实际修行,教理通了再修密法
。这个法教怎么消业障、除灾、治病、发财等。发财便是财神法,财神就是鬼神,所以
是有鬼神法,不是没有。但这是... 阅读全帖
a*****y
发帖数: 33185
3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略谈南传佛教修定的方法ZZ
南传上座部佛教很重视禅定修养,缅甸、泰国等的教徒设有许多禅定中心的组织,专门
从事研究和修习。向我国佛教徒介绍一点南传佛教修定的方法,也许不是没有益处的吧!
先谈初步的修心法。第一是调身。选择一个比较安静的地方,敷设一个柔软舒适的座位
,然后坐下。坐的方法,一般是“结跏趺坐”,就是平常说的盘腿而坐。有双盘腿和单
盘腿两种。双盘腿是先把左脚压在右腿上,再把右脚压在左腿上,两脚足心向上。单盘
腿是先屈右脚放在座位上,足心向上,再把左脚压在右腿上,坐好以后,把两手重叠放
在盘腿上面,手心向上,左手掌在下,右手掌在上。但有人腿子硬,不能结跏趺坐,也
可用别的方法,如交腿而坐,或把两足放在地上端正而坐,把两手放在膝盖上,手背向
上亦可。要以身体舒适为主。但身子不前倾,不后仰,要正直自然。此时,把左右肩稍
微摇动几下,以通血脉,再把视线收到眼前最近之处,眼看自己的鼻端,不完全闭眼(
因闭眼容易昏沉睡眠),然后放松全身。
第二调息。先呼出一口浊气,然后以舌尖抵上颚,闭上嘴,用鼻子呼吸。呼吸有三种:
如果出入息急促粗重而可闻声者为声,粗者为气,微细缓慢者为息。修定的人不取声,
不取气,而取微细的息进行... 阅读全帖
w**u
发帖数: 311
4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未完成的小愿 (转载)
【 以下文字转载自 ariya_sacca 俱乐部 】
发信人: wuyu (wuyu), 信区: ariya_sacca
标 题: 未完成的小愿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ue Jun 12 16:09:28 2012, 美东)
呈经雄心勃勃跟SeeU说要写一篇关与现代神经神经生物学对禅修机制研究的综述。但发
现现代的科学研究总体还是在验证阶段,再加上自己也没时间完备的学好佛法,就觉得
写机制综述还是太早了。特向SeeU道个歉。
我把绌文的全稿贴在这儿了。也不想去投稿了。等到自己有新体会,再修改。
其中有很多部分是来自于SeeU,JeanIris,和 CPath 法友的意见。在此谢过。
日常生活的止观修行--一个神经生物学者的叩道之路
关键词:行禅,安般息念,慈心禅,神经生物学.
文摘:两千五百年以前,佛陀的证悟为人类身心的完全自由指明了一条实修实证的道路
。其内容主要包括在“四圣谛,八正道,十二缘起的”的教诲中。佛法修行方法以戒清
静为基础,通过止观修行以增强“心”的定力和念力,最终培养其对世间万物本质的洞
察力,即“慧”力。时迁世移,... 阅读全帖
a*****y
发帖数: 33185
4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南传佛教-百度百科
简介
南传佛教是由印度向南传到斯里兰卡并且不断发展形成的佛教派系。在教义上,南
传佛教传承了佛教中上座部佛教的系统,遵照佛陀以及声闻弟子们的言教和行持过修行
生活,因此称为「上座部佛教」(Theravàda)。上座部佛教主要流传于斯里兰卡、缅甸
、泰国、柬埔寨、寮国等南亚和东南亚国家,以及我国云南省的傣族、布朗族、崩龙族
一带地区。上座部佛教使用的经典语言属于巴利语体系,所以也称为「巴利语系佛教」。
上座部佛教流传至今,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现在我们不能够更系统一点地去
了解和上座部佛教同时或者更晚时期盛行过的其它部派佛教(说一切有部除外),因为
他们大多数是在漫长的岁月之中湮灭无闻了,遗留下来的至多是一两部经典论著,甚至
只是片言断语。然而,南传佛教不但非常完整地保存了一套巴利语三藏圣典以及许多重
要文献,而且这些经典是在斯里兰卡、缅甸、泰国等相当大的地域中唯一不可争辩的权
威性著作。在南传佛教国家,我们至今依然还能够看到按照佛陀当年所教导的行为规范
一样过着剃除须发、三衣一钵、托钵乞食、半月诵戒、雨季安居等等如法如律生活的比
库[1]僧团,使我们仍然能够亲切地感受到最接近于二千五... 阅读全帖
a*****y
发帖数: 33185
4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掌中之叶·清净道论实修手册
第四章 性行与业处
[掌中之叶·清净道论实修手册]  加入时间:2010-7-9 16:03:34  点击:186
第四章性行与业处
性行
性行有六种,即贪行、瞋行、痴行、信行、觉行、寻行……所以简略地说有六种性行。
《清净道论.第三章.第74段》依据《清净道论》的定义,性行和本性、增性是同一意
义,皆指人的个性倾向。精确地说,这里所指的性行是一个人在禅修上所显的性行。有
些人天生就不是一块读书的料子,但他在禅修上却很可能有着过人的潜能或造诣。将人
分为六种性行,是种相当简约的方法。事实上,每个人都可能同时具备贪、瞋、痴、信
、觉、寻六种性行当中的某几种性行。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很多人有多重性格。再者
,俗语说得好:「一种米养百种人」,世上实有千千万万不同种类的人,怎么说只有六
种性行呢?虽说人可以五花八门,但也不离这六大种,所以简略地说有六种性行。很多
修行人在修行时都忘了关注自己所属性行。一人的良药很可能是另一人的毒药。比如说
,现代健康学大多建议我们多吃生菜,喝生水,但对某些体质偏寒,特别是胃虚的人可
不要盲从。同样的,诸如:「完全放松」、「不需决意」等禅修口诀并不适合痴行修... 阅读全帖
i******s
发帖数: 566
43
来自主题: _beyond_real_world版 - [转载]禅净密互融互通的修法--元音大师
大手印
譬如白教修的最高深法大手印法。大手印法并不是另外再起一个手印或结什么手印、念
什么咒。为什么叫手印呢?就是我们的一法界,就是我们的无漏自性。如西游记里的孙
悟空翻跟斗,一翻就是多少里。释迦佛说:“你在我掌里翻翻看!”孙悟空心想,你的
手有多大?我一下子就翻出去了。真的能够翻出去吗?他翻了几个跟斗还是翻不出去,
还在释迦佛的手掌心。真法界尽虚空遍法界就是一只手,所以不结手印,无手印之手印
,所以叫大手印。
大圆满法
红教的密法是大圆满法。大圆满法和禅宗完全一致,大圆满法分两部:一是彻都,一是
妥嘎,彻都是立断,当下就把妄念断掉,让你明心见性;妥嘎是顿超,法身向上。禅宗
讲破三关,破初关、重关、牢关,最后法身向上,其所说和禅宗完全一致。纵然肉体完
全化为虹光体,皮肤肌肉骨头完全化成光体,走的时候一道光,连肉身都没有了。假如
你已经证成虹光体,心里仍有虹光体存在,还是宇宙之间的游魂,还不究竟,还有黏着
,正如禅宗所说“才有所中,就成窠凹不行”一样。不论修什么法,起初修,入手虽有
不同,譬如净土宗从念佛入手;禅宗从参话头入手;密宗从持咒结手印入手,但修到后
面都是归于禅,都归入禅定,但... 阅读全帖
l**a
发帖数: 5175
44
内容摘要
本文用现代心理学的知识对唯识学的认知范畴进行了剖析,进而对唯识学的认知理
论作了总结和概括。本文首先对想心所进行分析,指出了想心所的各种类别,分析了想
心所与前五识和第六识结合时所起的不同作用,厘清了想心所的基本心理功能(即当前
想与五识形成感觉、当前想及五不同缘想与第六识形成知觉、过去想未来想及言说随眠
想与第六识形成表象、随觉想与第六识形成概念),从而奠定了唯识学认知理论的基础
。进而,本文描述了唯识学的认知过程,包括从认识的引发到感觉的内容,以及唯识学
关于感觉、知觉、表象、概念和判断推理的相应范畴和基本理论。最后,本文阐述了唯
识学认知理论的主要特征,指出在此理论中认知范畴已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体系,而此理
论的根本特点是为修行服务,并以心识结构的“四分说”为例探讨了此理论的特色。
关键词
想心所·四种意识·作意心所·触心所·实法·五心论·寻伺心所·慧心所·心识结构
的四分说。
唯识学包含着丰富的心理学内容,但唯识心理学的基本范畴,既有与现代心理学的
范畴同义的一面,也有与后者不尽相同之处。且有些唯识心理学的范畴,其涵义十分隐
晦,十分费解,故而本文拟将唯... 阅读全帖
t******g
发帖数: 17520
45
寻 伺
一般佛教徒对“寻伺”的使用大部份限于对禅定的描述,或对这对“心所”的意义的解
读,在生活中,“寻伺”往往被其它名词所取代。但是“寻伺”有不可取代的独特性,
无法用别的心法来涵盖,若对于“寻伺”不了解的话,对行持来说,总是有缺损。
寻伺的定义
在经中并未对各别对“寻”“伺”下定义,阿毘达摩中,有对“寻伺”这对究竟法下定
义,令其意义明确。
《分别论.禅那分别品》(vibhavga,12. jhanavibhavgo,no.565. cscd版)说 :“
savitakkam savicaran”ti atthi vitakko, atthi vicaro.有“寻”、有“伺”称为
“有寻、有伺”。
tattha katamo vitakko?什么叫做“寻(思)”?
yo takko vitakko savkappo appana byappana cetaso abhiniropana samma savkappo
ayam vuccati “vitakko”.无论什么寻、寻思、思惟、安止、极安止、心的安置、正
思惟,是名为“寻”。... 阅读全帖
r****r
发帖数: 755
46
止观的实践-兼评《菩萨道次第广论》的奢磨他及毗钵舍那
林崇安
一、前言
「奢摩他」汉译为寂止,简称为「止」。 「毗钵舍那」汉译为胜观、内观,简称为「
观」。止与观是佛法的二大主题,其内容依次相同于定与慧。西藏格鲁派祖师宗喀巴大
士的《菩提道次第广论》在上士道的最后段落,特别详译止与观,本文一方面探讨止与
观的实践,一方面评论宗师的观点。
二、止的实践
什么是止?广义的说,止是心意的集中,由浅而深分成九种心住:(1)内住、(2)等
住、(3)安住、(4)近住、(5)调顺、( 6)寂静、(7)最极寂静、(8)专注一
趣、(9)等待。狭义的说,止是达到第九心住的等待之后,并且产生了「身轻安」及
「心轻安」,这时才算是修成了「止」。 [注一]
修止的时候,心中专注的对象,称作「所缘」。所缘的种类有很多种,依据《阿含经》
的记载,有五种重要的净行所缘:(1)不净所缘、(2)慈愍所缘、(3)缘性缘起所
缘、(4)界差别所缘、(5)阿那波那念所缘。这些所缘,依个人的习性来选用,依次
是(1)贪行者、(2)瞋行者、(3)痴行者、(4)慢行者、(5)寻思行者。这是《
瑜珈师地论》中〈声闻地〉的解说[注二... 阅读全帖
a*****y
发帖数: 33185
47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净土宗--百度百科
净土宗
百科名片

净土宗
净土宗,佛教宗派之一。因专修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净土的念佛法门,故名。该法门以信
愿念佛为正行,净业三福、五戒十善为辅助资粮。净土信仰是佛教的基本信仰,大乘各
宗多以净土为归。佛法西来,东晋,慧远大师在庐山东林寺建立莲社,提倡专修该往生
净土的念佛法门,又称莲宗。唐代善导大师也是净宗重要倡导与推动者,被奉为净宗第
二代祖师。净宗历代祖师并无传承法统,很多还是宗门教下的大祖师,均为后人据弘扬
净土贡献推戴而来。中国净宗十三祖分别是:慧远、善导、承远、法照、少康、延寿、
省常、祩宏、智旭、行策、实贤、际醒及印光大师。
目录
弥陀西来
发展概况
五经一论
修持简述
净宗特色
图书信息
内容简介
展开
弥陀西来
佛教西来
种种资料显示,佛教传入中国年代远比西汉更久远。目前发现的有明确文字记载的
最早事件,如:官方权威的《太平广记》第284卷,引用《王子年拾遗记》一书,记述
题为《天毒道人》的事件,详细记载了燕昭王七年(前305年)来自印度的百四十岁高
僧尸罗(从文中对其的记载来看,是位具足神通的圣者无疑)来华(燕都)传法的事。
此年代已比印度阿育王时代更早,接近佛陀... 阅读全帖
a***n
发帖数: 1993
4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藏传佛教宁玛派
藏传佛教宁玛派
刘立千著
一、 宁玛派的传承
宁玛派的教法传承是与前弘时期【1】的法统一脉相承的。在禁佛【2】时期是采取
极为隐蔽的方式进行传授。吐蕃王朝崩溃后,很长时间无寺庙、无僧团,只有一批在家
俗人咒师维护法统,有的则采取在家庭中父子相传的方式进行传法,法脉因而赖以不断
(《青史》【3】上84页)。《青史》说,这些在家庭或居山岩的俗人对佛法非常敬重
,也重修持。安达?热巴坚王【4】以前所有的《甘珠尔》、《丹珠尔》【5】他们都保
持得很完整。过去吐蕃时期所译经典,大部分到今天我们都能看得到(《青史》上84页)
。为什么这些俗人没有遭到灭法厄运?由于当时达磨赞普【6】破坏的对象是寺庙和僧
团,还未来得及对付这些在家的信徒。《西藏王臣记》【7】说,有些外表是在家的俗
人,实际是在家修持密咒金刚乘【8】的人士,他们没有露出出家人相,当时藏王和他
的左右大臣都未注意到,故未遭到迫害。像这样的人还为数不少。一切智者?耶桑孜巴
【9】说,那时律乘教法【10】虽然衰落了,但大密咒金刚乘教法方面直到如今都未衰
落过《西藏王臣记》76页)。公元10-11世纪时期即后弘初期就有人或自费或被派到... 阅读全帖
y****w
发帖数: 39
49
一篇因果观察的文章。
包含阿秋喇嘛的观察,亚青寺白玛呈列活佛的观察,阿松活佛的观察。
还有通过回忆,催眠等方式追忆到前世等等情形的。
一系列公案,让我们在诚信因果的同时,回顾自己的所作所为,或欣慰,或惭愧。
一一对应,比照自身,过咎自改,功德增上。
本文分作八类(一,杀生之异熟果;二,对世间物质生贪之异熟;三,说粗暴语之异
熟;四,享用僧财之异熟;五感受诸业之异熟;六,善业异熟;七,因业力而真实回忆
前世之情况。八,依催眠而忆前世者。)大神通者讲述148例真实的前世今生因果故事
!请见者多多转载,利益有缘!
前世今生因果分类直指
(来自阿秋喇嘛、白玛呈列活佛、阿松活佛的观察)
先发殊胜菩提之心,
继攒三阿僧祗二资,
终获究竟圆满佛果,
敬礼第四佛释迦佛!
其无欺教言之甘露精华,
惠施法恩于堪忍刹众生。
然因众生业显不思议力,
而有不悟或错解之士夫。
故以佛经典及正法教言,
成就者所见境界之实证,
对现前之无欺因果分类,
而成此圣者教言之汇编。
一般而言,古往今来,传播到南瞻部洲许多国家的佛法。虽有兴有衰,但其精华至今
未泯灭!不仅皈依三宝之世风尚存,且有具缘众生依... 阅读全帖
b**d
发帖数: 7644
50
有分、睡、死、定、转生、与涅盘的分析
有分、睡、死、定、转生、与涅盘的分析
法增比丘(Bhikkhu Dhammavaro)
在每一个人生命的过程之中,它有几个极为特别的课题值得我们去探讨;那即是有分的
状况;有分,睡与死的差别;有分、定、灭尽定、与死的差别;死与结生,如何转生于
三界、及如何到达涅盘。
认识这些将有助于我们了解佛陀的教法,生起正见,证取道果。
有分
有分(Bhavanga)是生命之流或生命的成分,或生命相续流 。有,bhava生命,分,成分
。这里的‘有分’是指多数,平常用的是单数。‘有分’有二种:一是诸心识剎那相续
的有分,二是十九种有分(作用)心。
当外境的色声香味触法等触撞到六个根门时,五门转向心还未生起,有分心仍在生灭,
第一个被触撞的有分心是‘过去有分心’(Atitabhavanga),第二个是‘有分波动’(
Bhanvangacalana),第三个是‘有分断’(Bhavangupaccheda),接下来是路心(
vithicitta)的生起。路心里有五门转向,五识,领受,推度,确定,七个速行心,二
彼所缘,然后又再进入有分心。意门的路心里有意门转向,七个速... 阅读全帖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