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boards

本页内容为未名空间相应帖子的节选和存档,一周内的贴子最多显示50字,超过一周显示500字 访问原贴
Arizona版 - 尊重与同理心:从有我至无我之境?
相关主题
禅是什么?(圣严法师)论开悟——贾题韬
尊重与同理心:从有我至无我之境? (转载)论开悟 贾题韬居士讲
佛理战“法” 痴迷轮子终醒悟开悟以前修行的五个悟区 zt
明佛教与法轮功之区别解心结修行人应明觉恒住 -摘录卢军宏台长讲述于东方台观音堂
明佛理解心结,重返幸福路破除我执_ZHUAN
贾题韬<论开悟> 5 禅宗的开悟(续)(完)坐禅与养生
什么叫修行【净元禅师著】分享我自己摸索出的四念处纯观禅法
转: 人生无相即为相应开悟-摘录卢台长讲述于东方台观音堂南传禅法与六祖禅法的对照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修行话题: 禅法话题: 之境话题: 没有话题: 层次
进入Arizona版参与讨论
1 (共1页)
m**i
发帖数: 8296
1
因为涉及的题目很大,所以比较谨慎,在有所思有所得后又斟酌了一个多星期才写出来。
一个孩子从小到成年,鼓励也好批评也好,会塑造他/她的人格和脾性,让他/她在寰宇
中成为独一无二的个体。是通往“有我”之路。
如果不能对这点有足够的自我肯定,轻则属于不够自信,重的可能还需要重塑自我。
“有我”后,还需要个体进一步地调整自我,继续成长,也就是所谓的“完善自我”的
过程。仍然是有我阶段。
在自我完善的过程中,如果能把对方,不管是一草一木还是蚁鼠象人都当成和自己一样
芸芸众生中的一员,一样天生天养有生存的几率,予以尊重,能站在对方的立场去考虑
问题。
感觉就能够慢慢进入“无我”之境了。
犹如“云在青霄水在瓶”。吾非鱼,但知鱼儿自有它自己的喜怒哀乐,且由生理解剖知
道鱼儿由于没有大脑皮质是没有思考能力的。
所谓的大隐于朝,应该也是有“无我”心境后,能够舍得所有不必要的需求,才能对很
多事情换位思考,从而觉得置身事外吧。
又:
《人间词话》讲“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与“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
斜阳暮”都是“有我”的境界,赞同的。
它还讲“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与“寒波澹澹起,百鸟悠悠下”是无我之境,就觉
得未必了。因为悠悠是个相对的概念,没有明确对照物的时候这么写,其实也是反映一
种心境。“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倒是比较符合无我之境——爬到山顶发现别的山
都小,是符合近大远小的物理原理,与诗人心境无关的。
G****e
发帖数: 11198
2
沙发。
G****e
发帖数: 11198
3
写得不错。不过,文绉绉地说,我做不来。
m**i
发帖数: 8296
4
感觉,能时不时地进入“无我”思考状态后,可以让自己心里放松很多,比较减压。
如果要挑个最简单直白对生活裨益的感受,就是可恨之人亦有可怜之处。这个恨和“可
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里的不同,可以当作讨厌来解,怜可以当作怜悯怜惜来解。
生气的时候默念一下这个,就消弭了,对他人好,对自己呢,保护了肝脏,也是好的。
感觉自己要变唐僧了。。。+_+b~`` //blushing~``

【在 G****e 的大作中提到】
: 写得不错。不过,文绉绉地说,我做不来。
G****e
发帖数: 11198
5

能写,多写,必有助益。要做得到心态平静,宁静以至远。

【在 m**i 的大作中提到】
: 感觉,能时不时地进入“无我”思考状态后,可以让自己心里放松很多,比较减压。
: 如果要挑个最简单直白对生活裨益的感受,就是可恨之人亦有可怜之处。这个恨和“可
: 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里的不同,可以当作讨厌来解,怜可以当作怜悯怜惜来解。
: 生气的时候默念一下这个,就消弭了,对他人好,对自己呢,保护了肝脏,也是好的。
: 感觉自己要变唐僧了。。。+_+b~`` //blushing~``

M**a
发帖数: 4816
6
我的妈呀,小木木你走火入魔要成飞仙了啊~~~~~~~~~~~~~~

来。

【在 m**i 的大作中提到】
: 因为涉及的题目很大,所以比较谨慎,在有所思有所得后又斟酌了一个多星期才写出来。
: 一个孩子从小到成年,鼓励也好批评也好,会塑造他/她的人格和脾性,让他/她在寰宇
: 中成为独一无二的个体。是通往“有我”之路。
: 如果不能对这点有足够的自我肯定,轻则属于不够自信,重的可能还需要重塑自我。
: “有我”后,还需要个体进一步地调整自我,继续成长,也就是所谓的“完善自我”的
: 过程。仍然是有我阶段。
: 在自我完善的过程中,如果能把对方,不管是一草一木还是蚁鼠象人都当成和自己一样
: 芸芸众生中的一员,一样天生天养有生存的几率,予以尊重,能站在对方的立场去考虑
: 问题。
: 感觉就能够慢慢进入“无我”之境了。

z**n
发帖数: 22303
7
(2)诸法无我(sabbe dhamma^ anatta^,ana^t-manah! sarvadharma^h!)
诸法的法,是意指‘无我性的事物’,也可以单指‘事物’。但原始佛教中‘事物
’只限于‘无我性的事物’,因此诸法与诸行一样,是指一切现象。
无我亦称非我、非身。所谓‘我’,已是五蕴的和合体,或者不断生灭的名色相续
流。佛教根据缘起理论,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没有独立的、实在的自体,即没有一个
常一主宰的“自我”(灵魂)的存在。原始佛教在《相应部经典》中着重论述了佛教的
无我论,如“无常是苦,是苦者皆无我”,“此形非自作,亦非他作,乃由因缘而生,
因缘灭则灭”。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不会自生,而是种种要素的集合体,不是固定不
变的、单一的独立体,而是种种要素刹那刹那依缘而生灭的。
一般人较容易接受诸行无常,但是,诸法无我则为外道所不承认,而是佛教所独有
的学说。释尊当时的外道,都认为一切事物皆有不生不灭永远存在的本体。此即是我(
atman)。提到梵、提到我,都是指它。宇宙的实体称为梵(brahman),个人的实体即
为我。在佛教里,它不能为人所认识,也无法证明其是否存在,故说是无记。又这些本
体和实体,与我们的世界和现象界毫无关系,也无益于修行解脱,因此不应该将此当作
问题来探讨。佛教该讨论的是‘非我’的现象界。在此意义上,诸法无我的法印,就被
认为是佛教独有的学说。
无我也译作非我。大乘佛教兴起后,使用‘空’(s/u^nya)与‘空性’(s/u^
nyata^),比使用‘无我’的用语还多。‘无我’与‘空’是同义语。中国的禅宗亦用
‘无’这个字,也是同样的意思。空与无并不是意味虚无。佛教里常常提到,有关说有
论无的存在论与本体论,是佛教禁止探讨的,佛教中所谓的空与无,并不含本体论的意
义,而是指现象处于空与无的状态。无我是表示一切现象在无我的状态。也就是说,无
我如前述的‘非我’。‘非我’即‘非我的状态’。
无我与空是说诸法处于无我、空的状态。这究竟是什么涵义?事实上,它具有理论
与实践两者之间的意义。
在理论上,无我与空,即无自性(nih!s-vabha^va),即无自己固定本体的性质。
亦可说无固定性。{1}诸法并无不生不灭、固定的实体。所谓‘固定’,是与他人无关
,孤立而独立自存的意思。但社会人生的一切都与他人有关系,不是绝对、单一、孤立
的存在。而一切皆与时间、空间,或其他事物有所关联,是相对、相关的存在。{2}社
会、人生也没有固定的活动,而是有什么条件就有什么变化。它是随着条件的变化,而
逐渐地展开的。
其次,实践上的无我与空,可分为无所得、无挂碍两方面来说。{1}无所得(apra^
pti),即无执着。我们对我、我所(自己与自己的所有物)有所执着,就认为它是固
定常存的,又希望它是固定不变的。而所谓‘无所得’,即没有我执与我所执,就是无
我、空。{2}无挂碍(ana^varan!a),即无碍,也就是无障碍、封滞,而能自由自在地
活动。此即指无所得无执着地进展完成的状态。无执着则能如法而自由自在活动。孔子
所说‘从心所欲不逾矩’,也就是无碍自在的无我与空。佛教的理想,在于完成人格,
得到日常生活中一切的无碍自在。说佛游戏三界,也就是指这种境界。
无我与空,是使自己处在空的状态,因此,其中也就不会有以自己为中心的贪欲,
不会乱吓唬人、嫌恶人、谄媚人、对人摆架子,也不会轻蔑、怨恨、嫉妒或羡慕别人。
时常会站在他人的立场、全体的立场正确地考虑后才行动,也不会骚扰旁人。同时,对
人与动物都怀有慈悲怜愍的心。没有自他的对立,就能扩大的包容别人。无我,终究成
了大我。
以上是对无我与空的考察,但理论上,无我是正确、如实地看社会与人生,这可说
是‘缘起’与‘诸法实相’的同义语。实践的无我,是指达到最完美、最充实的人生活
动。理论上的无我与空,是实践无我与空的基础。佛教最后的目的,就是体验实践的无
我与空。《般若心经》上所说的‘五蕴皆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空,就是意指理
论上、实践上的空与无我。
達賴喇嘛格言
所有的衝突和矛盾。都是因為我們的心智產生了不同的觀念和意見而引起的。所以,不
幸的是,心智有時會引發非常不愉快的心境,在這層意義上,它成為人類痛苦的另一個
根源。但我也認為,心智終究能夠成為我們克服所有衝突和差異的工具。

来。

【在 m**i 的大作中提到】
: 因为涉及的题目很大,所以比较谨慎,在有所思有所得后又斟酌了一个多星期才写出来。
: 一个孩子从小到成年,鼓励也好批评也好,会塑造他/她的人格和脾性,让他/她在寰宇
: 中成为独一无二的个体。是通往“有我”之路。
: 如果不能对这点有足够的自我肯定,轻则属于不够自信,重的可能还需要重塑自我。
: “有我”后,还需要个体进一步地调整自我,继续成长,也就是所谓的“完善自我”的
: 过程。仍然是有我阶段。
: 在自我完善的过程中,如果能把对方,不管是一草一木还是蚁鼠象人都当成和自己一样
: 芸芸众生中的一员,一样天生天养有生存的几率,予以尊重,能站在对方的立场去考虑
: 问题。
: 感觉就能够慢慢进入“无我”之境了。

m**i
发帖数: 8296
8
"无我与空,是使自己处在空的状态,因此,其中也就不会有以自己为中心的贪欲,不
会乱吓唬人、嫌恶人、谄媚人、对人摆架子,也不会轻蔑、怨恨、嫉妒或羡慕别人。时
常会站在他人的立场、全体的立场正确地考虑后才行动,也不会骚扰旁人。同时,对人
与动物都怀有慈悲怜愍的心。没有自他的对立,就能扩大的包容别人。无我,终究成了
大我。"
哦耶~~`` 多谢呆呆~~``
还有一个不明,是不是总要经过“有我”而达“无我”状态?就是说首先要明确世上存
在自我,然后才能放下自我去看世界?因为“看”是个技术活,如果不曾达到有我,可
能不知道怎么“看”?
还有就是觉得,未曾出家修行的人,所历越多甚至地位越高,勘破的难度会大,但是一
旦迈出了,以往的阅历什么的反而能为其验证佛法打下很厚的基础,让人修为精进得较
快,也容易成大家。

【在 z**n 的大作中提到】
: (2)诸法无我(sabbe dhamma^ anatta^,ana^t-manah! sarvadharma^h!)
: 诸法的法,是意指‘无我性的事物’,也可以单指‘事物’。但原始佛教中‘事物
: ’只限于‘无我性的事物’,因此诸法与诸行一样,是指一切现象。
: 无我亦称非我、非身。所谓‘我’,已是五蕴的和合体,或者不断生灭的名色相续
: 流。佛教根据缘起理论,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没有独立的、实在的自体,即没有一个
: 常一主宰的“自我”(灵魂)的存在。原始佛教在《相应部经典》中着重论述了佛教的
: 无我论,如“无常是苦,是苦者皆无我”,“此形非自作,亦非他作,乃由因缘而生,
: 因缘灭则灭”。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不会自生,而是种种要素的集合体,不是固定不
: 变的、单一的独立体,而是种种要素刹那刹那依缘而生灭的。
: 一般人较容易接受诸行无常,但是,诸法无我则为外道所不承认,而是佛教所独有

z**n
发帖数: 22303
9
真地想要通达无我,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也不是我能讲明白的。金刚经楞严经
中论先好好读一读罢。不过目前来讲,我们都是毫无疑问的处于由我的状态,所以自然
是要从有我到无我了。一位上师在传授禅修的技巧的时候就说禅修必须要有主题和客体
,等主体和客体水乳交融了才算是有点成就。
释迦牟尼佛贵为王子,离家修行前也享尽了荣华富贵,这些经历并不对他的修行有负面
作用啊。

【在 m**i 的大作中提到】
: "无我与空,是使自己处在空的状态,因此,其中也就不会有以自己为中心的贪欲,不
: 会乱吓唬人、嫌恶人、谄媚人、对人摆架子,也不会轻蔑、怨恨、嫉妒或羡慕别人。时
: 常会站在他人的立场、全体的立场正确地考虑后才行动,也不会骚扰旁人。同时,对人
: 与动物都怀有慈悲怜愍的心。没有自他的对立,就能扩大的包容别人。无我,终究成了
: 大我。"
: 哦耶~~`` 多谢呆呆~~``
: 还有一个不明,是不是总要经过“有我”而达“无我”状态?就是说首先要明确世上存
: 在自我,然后才能放下自我去看世界?因为“看”是个技术活,如果不曾达到有我,可
: 能不知道怎么“看”?
: 还有就是觉得,未曾出家修行的人,所历越多甚至地位越高,勘破的难度会大,但是一

m**i
发帖数: 8296
10
人家说的就是没有负面作用么。
虽然涵义很大,具体到操作上,也还是有章可循的吧。有我与无我也是非绝对的。
那怕已经到了无我境界的人,也有自然人的需求,比如进卫生间什么的,那个时候也是
“有我”的啊。
那怕是凡人,悲悯苍生的时候,也是有一霎那的“无我”的啊。
所以觉得下面这段和自己的意思有相似的地方嘛~``
"无我与空,是使自己处在空的状态,因此,其中也就不会有以自己为中心的贪欲,不
会乱吓唬人、嫌恶人、谄媚人、对人摆架子,也不会轻蔑、怨恨、嫉妒或羡慕别人。时
常会站在他人的立场、全体的立场正确地考虑后才行动,也不会骚扰旁人。同时,对人
与动物都怀有慈悲怜愍的心。没有自他的对立,就能扩大的包容别人。无我,终究成了
大我。"

【在 z**n 的大作中提到】
: 真地想要通达无我,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也不是我能讲明白的。金刚经楞严经
: 中论先好好读一读罢。不过目前来讲,我们都是毫无疑问的处于由我的状态,所以自然
: 是要从有我到无我了。一位上师在传授禅修的技巧的时候就说禅修必须要有主题和客体
: ,等主体和客体水乳交融了才算是有点成就。
: 释迦牟尼佛贵为王子,离家修行前也享尽了荣华富贵,这些经历并不对他的修行有负面
: 作用啊。

z**n
发帖数: 22303
11
禅是什么?(圣严法师)
正确地回答:什么都不是,什么也都是。
因为,凡是有形的、存在的,不管是物质的、精神的,还是生理的、心理的,只要
是可以看到的、可以追求的、可以依靠的、可以想像的,都不是禅的本身。所以禅宗主
张“不立文字”、“不可思议”。任何可以用语言、文字、符号来表达、说明的,都仅
是一种现象,而非禅的内容。禅,既非物质现象,亦非心理活动,仅可勉为其难地说它
是一种心法、一种普遍的事实。
一、既非如此亦非若彼的智慧功能
禅,起源于印度,原系一种定的修行与修行经验。传到中国,演化成为一个代号,
代表着能在生活中活用的,既非如此的,亦非若彼的智慧功能。可以称它是“无”,亦
可名其为“空”。既然是“无”,既然是“空”,就不该是通过见、闻、觉、知来接触
感受的现象了。
中国禅的功能,在其能使人于修行之后,达到“开悟见性”的目的。佛说一切众生
皆具佛性,人人都有成佛的可能,因此,许多人都希望悟佛知见,见到佛性。何谓“佛
性”?就是空相、空性。相,指一切有形的,可用思维或五官接触到的现象,包括我们
的生理、心理,以及身心以外的世间所包含的一切物理现象;性,则是不变的本质、一
切现象的根本。佛性不是有形的存在,亦非可被描述的任何现象,但其存在于一切现象
之中的任何一点。因其没有定相,故以空为相;没有定性,故以空为性。
这些理论,既“空”又“无”,听来似乎落于消极,其实不然,如果真是消极的话
,我不该在此与诸位结此法缘,也不应挑灯埋首地著述不辍,更不会孜孜不倦地奔波于
东西两半球弘法利生,也不致有逾百次的演讲,风尘仆仆于全美各大学府。因为相空性
空,故慈悲与智慧跟一切众生不能分割。
二、进阶修行达到空无境地
如果仅仅谈空、论无、说佛性,和我们的实际生活便会脱节,沦于空谈,不切实际
。因此,还得借助于层次的说明,由每个人现在的情况,一步步地进阶,达到开悟见性
的境地。因此,我们接着以层次的分析来理解禅法。
首先,我们以修行的层次来分析由“有”至“空”的三个阶段:
第一个层次是尚未修行禅法,包括没有接触过禅法,或已知禅法而尚未开始修行的
人。
第二个层次是正在修行禅法,但尚未开悟见性的人。
第三个层次是已经修行禅法,且已开悟见性的人。
现在不说第一层次,但举第二及第三层次的例子如下:
《六祖坛经》里有两个众所皆知的偈子,第一个是五祖的大弟子神秀所作:“身是
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另外一个偈子是六祖惠能所说:“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神秀的偈子,意指我们的心就像明镜台一样,身则如菩提树一般,我们应常以“持
戒”清净我们的身体,以“修定”清洁我们的心念,才能使身心不受染污,而得清净。
身心清净,即得解脱。所以,在没开悟前,必须持戒、修定,常常地拂拭、清理身心。
这是一个正在修行,而且是很努力地修行的人所见的层次。因此,五祖看了,便令门人
焚香礼敬,照着修行,免堕恶道,得大利益。
六祖惠能的偈子,则已见“空性”,故否定了菩提树、明镜台等身心的存在。既没
有像菩提树的身,也没有像明镜台的心,那用功又用到哪儿去呢?根本不须洗啊、擦啊
、持戒啊修定的。既然是“空”的,就是无罣无碍,哪儿来的尘埃?这才是真正的自由
,真正的解脱,也是悟后见性的境界。
三、念头的起灭即是我
禅宗论“无”,常引生误会;事实上,就众生而言,“无”的实证,是从“有”起
修的。因此,我们接着将以“我”为题,分成三个段落来介绍说明禅法由“有”到“无
”的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认识“小我”。
不论是西方人也好,是东方人也好,若离开了“我”便无事可谈了,人都是以有我
为基础的,无法骤然接受无我的观念。可是,究竟什么是我?就是自私。中国有句谚语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人不自私,根本不能生存。所以,有我的自私,并非坏事
,自私而害人则是不该,但个人自私而不害人的“我”,是正常的生存条件。
一般的人,虽然有一个自私的我,可是对此自私的我,欠缺了解,自己对自己没有
办法处理,时时发生矛盾,跟人亦常常发生冲突,以致烦恼不已,麻烦不少,常感身不
由己、心不由己。那么,究竟是由于外在的因素,使得我们身不由己及心不由己,还是
自己没有办法主宰自己呢?由于对自己本身的自我不清楚,所以,感觉好像是有外在的
力量控制着我们、支配着我们。因此,作为一个禅的修行者,首先要用禅的观念与方法
来了解、认识这自私的“小我”是什么。
若用禅的修行方法,如数息、念佛、或专门注意自己呼吸的出入等,慢慢、慢慢地
,首先会发现有许多的杂念,渐渐、渐渐地杂念亦越来越少,到最后,便知道了那不能
控制的“我”究竟是什么。所谓“我”,无非是一连串的过去与未来,一连串的自己与
环境所发生的关系,在心理所产生的作用而已;除此而外,所谓“小我”是不存在的。
到这程度时,已经了解了所谓个人的“我”,实际上就是念头,念头的起灭即是“我”
,也即是“心”。因此,到了这个层次,便可以做到心不被环境所动摇,会用方法,要
不动心便能不动心,便不会有心不由己的烦恼发生了。
这是集中注意力的方法,把心理活动的念头,从散乱的、妄念纷飞的、心猿意马的
状态,渐渐地稳定下来,而至一心不乱的状态。普通人,若能修到这种状态,他的性格
应该是已经平稳成熟,我们可以说,这种人是比较有涵养的,不会随便闹情绪,也不会
被环境影响而产生喜怒哀乐形之于色的情况。修行能达到这个层次,就已很有用了。
四、前念后念统一——见山不是山
第二个层次是经验“大我”。
大我是由小我衍生而来。当我们能够很清楚地认清小我之时,就会更安定、更稳定
地使用修行的方法,一旦方法与用方法的念头统一时,便达成统一的心,便是大我。
如果你用的方法是数息的话,要数到没有数目可数之时;如果是参话头的话,要参
到没有话头可参;如果是念佛的话,要念到没有佛号可念。就好像一个骑术高强的骑马
师,骑了一匹伟骏的千里驹,马跑得飞快,已经忘掉了有人在骑它,而骑马的人也忘掉
了是骑在马背上。到了这种地步,就是内在的自我与外在的环境统一了,自己的前念与
后念连成一串了。
有人说尚没有修行的人,见山是山,见水是水;正在修行的人,待修到得力时,见山
不是山,见水不是水;修到开悟见性后,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
这内外统一的境界,即是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为什么?因为自己的身心与外
边的环境统一,前念与后念统一,没有念头的起伏,所见到的看起来完全一样,所以骑
在马上,感觉上没有马的存在,因此见山不是山,骑马不觉得有马。
有人问修到这个程度,是否会有麻烦?上街去,看到所有的人,大概都不知道是人
;或者想到父亲,所有的人都是父亲,想到妻子,所有的人都是妻子了呢?
这只是修行人在修行过程中所发生的情况。发生上述情况时,不会上街,也不能工
作。可是,有这种经验之后又恢复到正常的情况时,会感觉到这个世界是那么的和平,
那么的可爱,你希望能帮助所有的人,因为觉得一切众生,乃至一草一木,都像是自己
的身体一样,你会感觉到,这世界是如此和平、亲切、可爱,不期然地有一种责任感,
人饥己饥、人溺己溺之情愫油然而生。许多宗教徒到了这种程度时,就变成为伟大的宗
教家,自然流露出救世救人、悲天悯人的心量。
五、彻底粉碎——瓦解自我中心
但是,这还不是禅悟,因为还有“我”的存在,只不过是把自我扩大到涵盖世间的
一切,把所有的人都变成了我。在这阶段时,虽有非常恳切的责任心、使命感,却也同
时产生了我慢的副作用,把世间的一切,当成是自己所有的财产般来支配,救济人的时
候,有些人不愿意接受他的救济,他也非得强迫他们接受救济不可,以自己的思想,以
自己的观点,强求所有的人都要变成跟他一样,若不一样,便很可能采用强制的手段。
宗教上的强迫性、独断性、排斥性、征服性等问题,便因此而层出不穷了。
所以,一定要超越这个层次而进入“无我”,才是禅法的禅悟。如何达到无我呢?
还是要依赖方法。佛说法门无量,门门皆通涅槃城,公案或话头很好用,参公案或参话
头,到最后,把自我中心全部粉碎、彻底瓦解。那时候,只有一切的众生,没有小我及
大我;一切东西都有,就是没有自己。众生需要什么东西,便给他什么东西,而不是自
己准备好了什么东西以后,一定要众生接受。消融了主观的自我,变成绝对我的存在,
这就是“无我”。
禅法不立文字,也不说有任何东西给人。《金刚经》云:“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
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今天我们也是一句话也没说到,可是抱歉得很,却超过
了时间。以下是问答讨论,欢迎诸位发问。
六、问答讨论
问:禅佛教的重心在讲“我”,是否也谈到“我”与家庭、朋友、社区之关系与责
任?
答:禅的本身即是我们的日常生活;禅的修行、禅的观念也还是由生活里表现出来
,一定会对你家庭里的人及环境里所接触到的人,都产生影响。我们刚刚说过“小我”
、“大我”、“无我”,如果能认识“小我”的话,一定会非常的稳定,不会情绪波动
,与其他的人接触时,都能带来祥和。如果能体验到“大我”的话,一定非常的热心,
不仅是对个人、家庭、社会,甚至对全世界的许多运动,都会积极地参与。如果体验到
了禅法是什么的话,那就会终年马不停蹄,只是为了无事而忙。
问:修行是一种方法,是两边中的一边,但据三祖所说:“将心用心,岂非大错”
,这之间是否互相矛盾?
答:三祖的《信心铭》,一开始便说是“至道无难,唯嫌拣择”,不可以用心拣择
。所以你以为用修行的方法与《信心铭》所说相冲突了,其实,《信心铭》是在三祖开
了悟以后所讲的话。在没有开悟以前,还是要有方法,否则无法开悟,连释迦牟尼佛开
悟都得修行六年,六祖惠能也是听了《金刚经》的句子,他的观念才转变了,突然间开
悟,那还是要用心。不用心而能开悟是不可能的。
问:一个完全不知道禅法的人,是否可能发现佛性?
答:有可能,但是,可能性非常少。释迦牟尼佛就没有人告诉他什么是禅法而自己
发现了所谓“佛性”就是空性的事实。但是,历史上也只有佛一个人是这样的,在佛之
后,所有的人都是因为听到佛法的说明;所谓“佛性就是空性”,只有亲证空性才是彻
底的自由、自主、解脱等。先从观念上认同它、接受它,否则的话,开悟这个事实,不
容易发生。
问:出家人的生活目的是什么?在家人的生活目的又是什么?
答:我们的生活、生存,不管在家还是出家都是相同的。不过出家是把全部的时间
用在修行上,用佛法自修,也帮助其他的人一起学习佛法。因此他自己本身除了修行佛
法、宣扬佛法之外,没有另外需要做的事,这是出家人生活的目的。
在家人要以全时间来自己修行,同时又帮助他人修行佛法,是比较困难一点。目前
也有专门在研究佛法、修行佛法,并且以教授佛学、指导禅修为职业的在家人,只是家
庭的生活分占了他们的部分时间,也分占了他的感情。当然,也有像维摩诘居士那样的
大菩萨,身为在家居士,却能把财产、家族、所有的一切,都作为修行和帮助修行的对
象,而没有自我中心在内。这必须是一个大菩萨方能做到。至于普通的在家人,那就是
在家人了。
(一九九二年五月一日讲于美国耶鲁大学,陈果纲整理)
你有兴趣还可以看看这个,中观佛教和量子力学:对话的开始:
http://www.szjt.org/fjwh/contents/kexue26.htm

【在 m**i 的大作中提到】
: 人家说的就是没有负面作用么。
: 虽然涵义很大,具体到操作上,也还是有章可循的吧。有我与无我也是非绝对的。
: 那怕已经到了无我境界的人,也有自然人的需求,比如进卫生间什么的,那个时候也是
: “有我”的啊。
: 那怕是凡人,悲悯苍生的时候,也是有一霎那的“无我”的啊。
: 所以觉得下面这段和自己的意思有相似的地方嘛~``
: "无我与空,是使自己处在空的状态,因此,其中也就不会有以自己为中心的贪欲,不
: 会乱吓唬人、嫌恶人、谄媚人、对人摆架子,也不会轻蔑、怨恨、嫉妒或羡慕别人。时
: 常会站在他人的立场、全体的立场正确地考虑后才行动,也不会骚扰旁人。同时,对人
: 与动物都怀有慈悲怜愍的心。没有自他的对立,就能扩大的包容别人。无我,终究成了

m**i
发帖数: 8296
12
嗯?@_@~`` 跟自己前一个讲的。。。 不完全相关 @_@?

【在 z**n 的大作中提到】
: 禅是什么?(圣严法师)
: 正确地回答:什么都不是,什么也都是。
: 因为,凡是有形的、存在的,不管是物质的、精神的,还是生理的、心理的,只要
: 是可以看到的、可以追求的、可以依靠的、可以想像的,都不是禅的本身。所以禅宗主
: 张“不立文字”、“不可思议”。任何可以用语言、文字、符号来表达、说明的,都仅
: 是一种现象,而非禅的内容。禅,既非物质现象,亦非心理活动,仅可勉为其难地说它
: 是一种心法、一种普遍的事实。
: 一、既非如此亦非若彼的智慧功能
: 禅,起源于印度,原系一种定的修行与修行经验。传到中国,演化成为一个代号,
: 代表着能在生活中活用的,既非如此的,亦非若彼的智慧功能。可以称它是“无”,亦

1 (共1页)
进入Arizona版参与讨论
相关主题
南传禅法与六祖禅法的对照明佛理解心结,重返幸福路
隆波田动中禅 (转载)贾题韬<论开悟> 5 禅宗的开悟(续)(完)
第1章 禅宗之源——从达摩到弘忍什么叫修行【净元禅师著】
第3章 北宗正义转: 人生无相即为相应开悟-摘录卢台长讲述于东方台观音堂
禅是什么?(圣严法师)论开悟——贾题韬
尊重与同理心:从有我至无我之境? (转载)论开悟 贾题韬居士讲
佛理战“法” 痴迷轮子终醒悟开悟以前修行的五个悟区 zt
明佛教与法轮功之区别解心结修行人应明觉恒住 -摘录卢军宏台长讲述于东方台观音堂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修行话题: 禅法话题: 之境话题: 没有话题: 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