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boards

本页内容为未名空间相应帖子的节选和存档,一周内的贴子最多显示50字,超过一周显示500字 访问原贴
Cantonese版 - 林兆明: “讲古大师”只是他的兼职
相关主题
前文再续,书接上一回----羊城四大“讲古”巨星冼碧莹讲的哈利波特实在好听
缪燕飞和冼碧莹----风靡一代人的讲古女前辈粤语残片
《东周列国志》我认识的第一个广州gg
楷叔讲古粤语 集锦 (转)
Re: 响应版主号召报到!!
Re: ouch在国内啊???Re: 粤语衰落谁之过?[转贴]
关不掉的收音机(1)zz粤语的历史发展
坑爹的广东话,坑爹的交警[合集] 我觉得呢。这个粤语最难的地方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林兆明话题: 话剧话题: 粤语话题: 讲古话题: 七十二家
进入Cantonese版参与讨论
1 (共1页)
G***Y
发帖数: 9698
1
“讲古大师”只是他的兼职
大洋新闻 时间: 2015-04-23 来源: 广州日报 作者: 何瑞琪、申卉
上世纪粤语话剧的巅峰之作《七十二家房客》,老广州无人不晓。1960年首演一炮
而红,观众拍烂手掌,站在戏院不想走,一夜间满大街都在模仿伪警察“三六九”的台
词——你个斩头鬼。此后每逢演出,场场爆满,受欢迎程度,创下当年中国舞台剧最高
演出纪录400多场。
提及粤语话剧的往事,“三六九”的扮演者,今年87岁的林兆明却有些伤感。如今
,人们更多称他为“讲古大师”,赞他曾出神入化地演绎唐僧四师徒,却忘了粤语话剧
曾经的辉煌。
文/广州日报记者何瑞琪、申卉
图/广州日报记者王维宣
纵横戏剧、讲古界60载,对自己的定位究竟是“讲古人”还是“名演员”,林兆明
想了想,“历史自有公论。不过,如今人人都话我是讲古大师,我再三声明,粤语话剧
与讲古是不同行当。”
广州民俗专家曾应枫曾这样形容林兆明,他的作品之所以成为传世之作,在于他对
粤语艺术价值的探索与坚持,才可以在说书和演剧间、在精致和通俗的表达中游刃有余
,处处是艺。
结缘:若非“船下留人”他就当法官了
他是粤语话剧《七十二家房客》里的“三六九”,是《可口可笑》中老谋深算的张
经理,是《年轻一代》性格刚强的萧同学,是《恨海奇光》中的外国特务布莱恩。回顾
林兆明的整个艺术生涯,如果上世纪没发生过一个“船下留人”的故事,这些活灵活现
的角色都无缘舞台。
1946年,18岁的林兆明站在船头眺望远方,遥想未来。当时,这名广州大学法律系
毕业生,本打算前往广东罗定当一名法官。恰好,他遇见了戏剧界的知音——原广州市
文工团副团长杨桦。毕业前,杨桦就经常找还是大学生的林兆明演戏,并排了《小二黑
结婚》、《岳飞》、《薛仁贵征东》等剧本。
“什么?你要去罗定?你不演戏真是浪费人才,留在广州吧!”听了林兆明的去向
,杨桦当场提议。
“我行李都收拾好了,人事关系也办了……”林兆明脸带难色,杨桦不由分说就将
他从船上拉回码头,扔出斩钉截铁的一句话:“没事,我帮你处理!”
这一把拉扯,让林兆明生了感动之情,一下就遵从了内心召唤:“好,我留下!”
他不知道,数年后广州解放,一场话剧革命正在酝酿。其后,话剧力量回流,话剧队伍
发展如雨后春笋,像林兆明这样的人才,再拉一船也不嫌多。
辉煌:热情观众买票挤烂铁栅栏
经历数次风云际会,粤语剧团团结一致,以《七十二家房客》、《珠江风雷》等剧
目一炮而红,奠定了粤语话剧的历史地位。
1961年,广东话剧团推出潜心制作的《七十二家房客》,“到全省各地去演出,人
还没到票就卖光了。”回忆起《七十二家房客》的演出,年逾耄耋的林兆明脸上似乎瞬
间恢复了年轻人的意气风发。“我对这部戏很有把握,因为剧团所有的演职人员都很有
水平。”
排练时,林兆明夸张的表演风格引起了很大争议。《七十二家房客》本是上海的一
出滑稽戏,将故事背景改编到广州后,一些同行认为,同样是“三六九”,上海演员杨
华生戏路就不是这样,林兆明这样演岂不是在“唱对台戏”?林兆明毫不让步:“唱对
台就唱对台,我坚持我的原则,导演也很支持我。他说你的角色就是很夸张,不追求真
实,就按这条路子走。”
第一场演出,在忐忑中开戏,在狂风暴雨般的掌声中谢幕。观众一直热烈鼓掌,站
在剧院里都不想走。此后一年,演出场场爆满,广州的南方戏院排队排到中山路。观众
纷纷带着棉被或凉席连夜排队买门票,把铁栅栏都挤烂了,还好几次把票房的玻璃挤碎
了。
面对观众的热情,剧团无以为报,“我们上午演、下午演、晚上也演,一口气不停
地演,第一年演了270场!”林兆明回忆起当年的演出盛况,连称“疯狂”。
如今看来,《七十二家房客》曾创下400多场演出纪录,简直是个奇迹。小摊贩、
补鞋仔、裁缝、舞女和落泊医生……台上的演员们演的不是戏,而是上世纪中期民众真
实的人生。在娱乐缺乏的年代,粤语话剧接地气、富地方气息的表演,为广府文化砌出
一座高山。
转型:模仿八戒口头禅红遍全城
可惜,刚演了1年,《七十二家房客》演出就因故被迫中断,原班人马也零落各处
。说起当年遇到的各种困难,林兆明不禁老泪纵横。后来,话剧的演出渐渐得到恢复。
《七十二家房客》复排,但已不复往日风光。
尽管如此,林兆明对粤语艺术的追求却历久弥新。随着广播电台的兴起,1979年,
林兆明和很多粤语话剧演员一样,将目光转向讲古,“兼职”献声。与初演话剧时底气
十足不同,林兆明对于这个光靠声音演出的新行当,还有些怀疑,“成功得有些出乎意
料”。
迄今,各地电台仍在重播上世纪80年代初林兆明所播讲的《西游记》。他所演绎的
唐僧四师徒性格迥异,都蕴藏着人性的温暖,妖怪再面目可憎,也能演绎出情生智隔的
味道。林兆明把自己爱憎分明的个性在声音里展露无遗。每晚,伴随着《西游记》节目
中猪八戒稍带口吃的口头禅“喂,哥、哥呀……”千家万户就听得开怀大笑。
正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林兆明每讲一部小说,他都要动手重写故事
。“《西游记》全文用粤语写,‘泼猴’写成‘死马骝’,‘全部’写成‘冚唪唥’…
…”他讲过800多万字的小说,单是手稿就有几尺高,改到入神,夜不能寐。
林兆明说,粤语“古仔”讲得好,关键在于一个“俗”,俗是通俗,又不流于庸俗
。如今退下讲古坛,林老依然以耄耋之躯,从民间汲取“俗”的养分,孜孜不倦地搜集
着各种有趣的粤语歇后语。他掏出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一字一句地念:“沙蝉跌落地—
—粒声唔出,阎罗王嫁女——鬼要咩,阎罗王揸摊——鬼买咩,湿水棉花——无得弹…
…”但他说,绝不允许下流的俗话出现在他的舞台上。
越秀区图书馆
推出“粤语讲古”
广州日报讯 (记者林洪浩 通讯员朱海靖)昨日越秀区图书馆举办了“广府源地彰
古韵千年越秀书香梦”读书日活动,活动上图书馆创新推出了“粤语讲古”听说阅读,
收录了30个富有广府味的故事,以粤语讲古的形式将越秀区内的广府故事娓娓道来,配
以外景制作成视频,十分生动吸引、雅俗共赏。
遗憾:
粤语话剧渐式微
青黄不接观众稀
让林兆明伤感的是,曾经辉煌的粤语话剧日渐式微,观众群体渐渐流失。有评论甚
至断言,广州人没有看话剧的习惯,听到这,曾为话剧奉献前半生的林兆明不禁反问:
粤语话剧,何以没有传统?
粤语话剧式微的现象,一直被粤语艺术圈子反复讨论。北京、上海等一线话剧城市
,由于剧团体制转型早,民营剧团发展红火,话剧观众群体稳固,已经形成了成熟的话
剧市场。相比之下,广州话剧演出剧目少,演员青黄不接,话剧创作活跃度低,观众群
体逐步流失。即使部分粤语剧团创作出新作品,有时面临着叫好不叫座的尴尬。
如何重振粤语话剧生命力,林兆明说,当年《七十二家房客》胜在“接地气”,抓
住对百姓所关心的题材进行创作,是本土话剧市场繁荣的基础,希望粤语话剧能从低迷
中走出来,再展现风采。
s*********9
发帖数: 9860
2
听着他讲故事长大的
1 (共1页)
进入Cantonese版参与讨论
相关主题
[合集] 我觉得呢。这个粤语最难的地方Re: 响应版主号召
[合集] 一啲粤语白话字嘅输入方法Re: ouch在国内啊???
"我顶你个肺"是啥意思?关不掉的收音机(1)
申请开粤语研究俱乐部 (转载)坑爹的广东话,坑爹的交警
前文再续,书接上一回----羊城四大“讲古”巨星冼碧莹讲的哈利波特实在好听
缪燕飞和冼碧莹----风靡一代人的讲古女前辈粤语残片
《东周列国志》我认识的第一个广州gg
楷叔讲古粤语 集锦 (转)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林兆明话题: 话剧话题: 粤语话题: 讲古话题: 七十二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