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wh 发帖数: 141625 | 1 【 以下文字转载自 LeisureTime 讨论区 】
发信人: wh (wh), 信区: LeisureTime
标 题: 张充和去世新闻两则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Wed Jun 17 23:12:22 2015, 美东)
搜狐新闻登了四年前对《张充和诗书画选》作者白谦慎的采访报道,有较多张充和近年
生活的内容。
“最后的才女”张充和去世 享年102岁
2015-06-18 09:02:48 来源:搜狐文化
民国闺秀、“最后的才女”张充和6月18日下午一时在美国去世,享年102岁。合肥四姐
妹成为绝响。张充和为淮军主将、两广总督署直隶总督张树声的曾孙女。
【延伸阅读】
张充和
1914年生于上海,祖籍合肥,苏州教育家张武龄的四女。在父亲的影响下,四姐妹
个个兰心蕙质、才华横溢,公数充和为最。弟弟们多是出自北大、清华的学者、艺术家
。张充和在1949年随夫君赴美后,50多年来,在哈佛、耶鲁等20多所大学执教,传授书
法和昆曲,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默默地耕耘了一生。
听白谦慎谈张充和:我们的前辈如何保持中国文化传统
1986年,白谦慎负笈美国攻读比较政治博士学位。两年后,在华盛顿拜访鉴定家、
书画史专家傅申时,第一次见到张充和的小楷。那是张充和为耶鲁大学梅花展图录写的
参考书目,夹杂在英文中的汉字书法小如蝇头而又气息高古,令白谦慎印象深刻。同样
熟习书法的傅申先生对白谦慎感慨:"你看她的字,你就知道我们从小没学好。"
也因为书法,白谦慎与这位出生于1913年、浸润中国古典传统数十载的"充和女史"
有了更深的交流。2010年7月,由白谦慎编的《张充和诗书画选》在三联书店出版。该
书收录了张充和包括诗词、书法、绘画在内的四十余件作品,专治艺术史的白谦慎说,
这是行将消失的文人艺术传统在当代的延续。
张充和的昔日同乡、同事及同门余英时,专门为此书做了洋洋洒洒一万多字的长序
,说明张充和身上"以通驭专"的精神,恰恰代表了中国精英文化的精髓。而所有这些艺
术,在张充和那里都是"玩儿"而已。用张充和自己的话总结,"我这辈子就是玩。"
在所有这些艺术中,张充和最喜欢的是昆曲、书法,诗画其次。从1961年至1985年
,张充和在耶鲁大学美术学院教了二十四年书法,很受学生欢迎。白谦慎说,1972年尼
克松访华,报书法的学生一下子爆满。张充和曾经戏称"弟子三千皆白丁",是说来上书
法课的学生都是白人。
今年98岁的张充和最近一次回国是在2004年。那一年10月,白谦慎等人筹办的"张
充和书画展"在北京的中国现代文学馆和苏州的中国戏曲博物馆举办。"可能很少有人知
道这个展览背后的变故,"白谦慎说"我之前有个愿望,希望他们在2003年张充和90岁、
大姐元和95岁,二姐允和93岁,三姐兆和92岁的时候团聚一次。四姐妹都活过九十,很
难找到的。"
但2003年"非典"爆发,展览也因此取消。也就是在这一年,三姐先去世,接着二姐
去世,丈夫傅汉思随后去世,最后大姐去世,一下子张充和身边四个人去世。
如今的张充和独自生活在耶鲁,白天有个年轻人照顾她,晚上她自己一个人生活。
白谦慎常去探望她"她的记忆力和眼睛都不如以前了,也不登台演唱昆曲了,但字天天
写。"临帖是张充和从早年延续至今的日课,从汉代隶书、二王书法到六朝墓志、唐人
楷书和草书等等,每日临习不辍。
人们常常用"民国最后的才女"这样的字眼来定义张充和的传奇,但是在白谦慎眼中
,张充和首先是个很有意思的人、很雅致的人,"和展厅文化不一样,书法于她,多少
带点游戏的、游于艺的精神"。
她不同于当代的艺术态度
记者:去年几次通话,你都提到要去耶鲁大学帮张充和先生整理书画作品。现在这
本《张充和诗书画选》在三联书店出版了,年初大陆也有两本关于张充和先生的书出版
,作为编者,请谈谈遴选的标准。
白谦慎:张充和一生写过很多诗词,有些是赠送友人的,没有留下底稿。1984年,
她的弟弟张定和收集抄录了她的诗词一百余首,她自己的书箧中也有一些。这次收的二
十首就是她本人从手边保留的诗词中选出来的。我的古诗词修养不够,所以,请她自己
选。书画部分由我选。张先生一生写过无数的字,也画过很多的画,但她平时写字主要
是临帖,自存的作品并不多,所以,我向她的朋友们借了一些作品。遴选时,一是尽量
能够代表各个不同时期的艺术风格;二是挑选艺术品质好的作品。像所有的艺术家一样
,张先生的作品中,也有精品和非精品之分。我本人是研究书画史的,也有多年的创作
经验,所以,选她的书画作品还是比较有把握的。选好后,我也曾请张先生过目。尽管
做了最大的努力,但某些时期的作品仍没有选入。比如说,这本书里没有上世纪五十年
代的作品。不是不想收,而是她自己手边没有那个时期的作品。我见过她在五十年代写
的字。有一年我到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的图书馆查资料,在那里发现了张先生在善本书
上的题签,精神极了。上世纪的五十年代,她在那个图书馆工作,所以,为那个图书馆
的许多线装书题了签。可是,要请专业摄影师为这些题签拍照,会非常麻烦,所以只能
作罢。这是一个遗憾。
张先生在2006年左右白内障开刀,她的二十首诗就是在开刀后不久抄的,当时眼睛
聚焦有问题,有少数点画不够到位。我特地在《张充和的生平与艺术》这篇短文中提到
此事,就是希望读者们谅解。一般的读者对张先生书画的精品和非精品之间的差别不会
那么敏感,但是,对研究书画的人们来说,一目了然。
记者:是什么契机促使你决定向大陆读者介绍张充和先生的作品?
白谦慎:2002年,我向张先生提出陪她回国办书画展的想法,展览的时间定在2003
年,地点在北京和苏州,是她求学的地方和她的家乡。我当时希望通过这个展览,她和
她的家人能够有一个团聚的机会。那时,她已经多年没有回国了。她同意了。但是,
2003年有了"非典",展览取消了。2004年秋,我正好放学术假,就为她办了回国展。那
次她在国内住了一个多月,很愉快。办这个展览也是希望国内的同道们能有个机会观赏
张先生的书画,因为,她的书画体现出一种很不同于当代书画的艺术态度和品位。展览
在北京开幕时,三联书店的编辑张琳女士提出出版这本书的想法,我觉得这是向国内的
艺术界介绍张先生的艺术的好方式,于是便有了这本书。
张先生书法中有很恬静的东西
记者:请介绍一下张充和先生日常书写的情况。她是怎么写字的?
白谦慎:前面已经提到,张先生写字主要是临帖。她临帖之用功,出乎人们的想象
。她有一个朋友,从台湾买了大批的书法练习纸,她每天在这种纸上临碑帖,临得很广
,有汉隶、魏碑、唐楷、草书《书谱》。我住在波士顿,到她家开车约两个半小时,我
两三个月去拜访她一次。每次都看到她临了很多的帖,临好一通,她写上年月日,然后
装订起来。前两年我去看她,向她要了一册她临的虞世南的《孔子庙堂碑》,后面的落
款是"二00七年七月四日夜一时半毕此"。你看,都凌晨一点多了,她还在写字。有时候
,她也为人题签、写扇面条幅,这属于比较正式的书写。但她临帖的时间是大大地超过
了为别人写作品的时间。她真是活到老,学到老,一直在和古贤对话。
顺便说一下张先生日常书写的文房用具。她现在用的纸很普通。她有好纸,清朝的
纸,但这样的纸不会用于日常书写。她写小字多,小字讲究用笔毫,如果纸张不细腻光
洁,会相当费笔。1978年她回国时,曾在琉璃厂买过一批笔,觉得很好,常跟我说起,
希望我能找到那家笔庄,再为她买些笔。但我知道,很难找到了。在上世纪七十年代,
老笔工还在,笔的质量通常很好。我也写小楷,七十年代我在上海买周虎臣笔庄的小楷
笔,我在北京读书时,在王府井的工艺美术商店买小楷笔都很好用,不需要用心去挑笔
。可现在不行了,很难找到写小楷的好笔。我因为用苏州沈氏笔庄的笔觉得还不错,就
帮张先生在苏州买两种笔,一种是兔肩,毫很尖硬,写不了多少字,毫就要秃。另一种
是狼毫小楷。她写字时,如果不是很正式,会用墨盒里的墨。凡是写比较正式的字,她
都自己磨墨,用新磨的墨。她收藏砚台和墨,用的都是旧墨,至少是清末民初的墨。她
过去是很讲究的。收在《张充和诗书画选》中写于三四十年代的作品的纸都很好。
记者:从收录的书法作品看,张先生到美国之后的书法风格和三四十年代有很大不
同,据书附录文章看,民国时期她在重庆是向沈尹默先生请教写字的。
白谦慎:张先生在三十年代的书法今天还能见到一些,那时的字写得很活泼,很清
雅。她在1940年认识沈尹默先生后,在沈先生的建议下,开始系统地临帖,字的法度开
始比较谨严了。到了美国以后,她在六朝墓志上下过很大的功夫,所以,作品表现出高
古的韵味。
记者:你说过书法是属于社会精英阶层的,那么作为普通读者,该如何欣赏张充和
先生的书法?
白谦慎:在过去,书法确实是属于精英阶层的,但是这在当代发生了变化,有了大
众的广泛参与。但识字的人们中,大多数是不练习书法的,对书法也比较陌生。对于那
些没有书法训练的普通读者来说,他们可以读一下我写的解说文字,同时找一些当代的
书法来和张先生的书法做一个比较。我想,即使是没有书法基础的普通的读者,大概也
能感受到,张先生的书法中有一种很恬静的东西。
保持中国文人的生活方式
记者:张先生在西方生活了大半个世纪,但从她练习书法、绘画、写诗以及教习昆
曲这些生活内容来看,她一直是传统中国文人般地生活着。你是在八十年代初去美国的
,认识张充和先生也很久了,一定有很深的体会。
白谦慎:张先生虽然在美国生活了六十一年了,但一直保持着中国文人的生活方式
。能做到这一点,大概有几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她的丈夫傅汉思,虽是德裔美籍教授
,但是他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学的,仰慕中国文化,对张先生的艺术活动很支持。第二个
原因就是张先生自己的努力。她刚到美国时,开展中国艺术活动的条件并不好,但是她
都会想办法来克服困难。缺少宣纸时,她会在一种吸水的洋纸上画画。她还自己做表演
昆曲的服装和道具。此外,她先是居住在华人比较集中的西海岸,后来搬到了华人同样
比较集中的东海岸,所以她有自己的圈子。她也和在港台、澳洲的华人学者有翰墨往来
和诗词唱和。
记者:张充和先生在八十年代为耶鲁大学梅花展图录写的参考书目,中国书法夹杂
在英文当中,气息高古,极其有趣。这似乎也是在传统中文社会里不容易发生的书写案
例。
白谦慎:张先生的这件"作品"确实写得很有意思。记得2001年我编《张充和小楷》
时,收了这件作品,一位朋友不解,问张先生说,你有这么多的小楷,为什么白谦慎偏
偏选这件?张先生笑而不答。她知道我为什么选这件作品,因为这是她书写得极为精彩
的一件书法,很随意,但又很精到。夹杂在英文中,格外有趣。从这件书法中,我们依
然可以看到张先生早年书法中那俏皮的一面。这次《张充和诗书画选》再次收入了这一
书法,但是由于书的开本比较小,字略显小了些,有一些细节没有出来。我和编辑沟通
过了,如果有再次印刷的机会,选局部放大。顺便说一下,我最早见到张先生的小楷,
就是这件。1988年,我到美国首府华盛顿特区拜访傅申先生,傅申先生给我看这件小楷
。也就是因为这件小楷给我的印象太深了,我决定去拜访张充和先生。
记者:此书收录的诗书画,应酬作品极少,尤其是画作,更像是文化人的自娱自乐
。这与书画界瞄准赛场、热衷展出的行为相比,是比较少见的吧?
白谦慎:是的。我向国内的同道们推荐张充和艺术的重要原因,就是希望在中国社
会和文化发生巨变的时刻,一起来看看我们的前辈怎样保持着中国文人艺术"聊以自娱"
的传统,看看这种传统下的艺术所具有的精神境界和品位,看看有哪些东西值得我们继
承。
记者:现在谈起张先生,不少人提及她的家世、汉学家丈夫、民国师友氛围等等。作为
专家,也是这本书的编者,你怎么看张先生的书法?
白谦慎:张先生的家世和交游,当然对她的艺术很重要,诚如余英时先生在为《张
充和诗书画选》作的序中所说,张充和所受到的传统教育,在二十世纪只有少数的世家
才能给子女提供这样全面的传统教育。但是,我们最终还是要回到她的艺术,对她的艺
术渊源、特点和成就,进行细致的分析和贴切的评论。至于我怎样看张先生的书法,我
在书中,对她的书画风格来源和艺术特点都作了一些分析,如果要我来概括她的书法,
我会以"清新"和"雅致"来评价。至于这样的评价是否允当,还要请读者们来评判了。
来源:
http://cul.sohu.com/20150618/n415238932.shtml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