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s********n 发帖数: 1540 | 1 张宗禹,生卒年不详,安徽蒙城雉河集(今涡阳)人,别号“小阎王”,清末捻军首
领。
张宗禹约生于清朝嘉庆、道光年间,出身地主家庭。自幼闭门读书,成长后不赴科
举考试,绝意仕途,却“暗中联络贫苦,潜蓄实力”(王大球:《张宗禹传路》,《史
学工作通汛》1957年3期第13页。)。当时社会动荡不安,级阶矛盾激化,促使他走上抗
清斗争的道路,成为捻军的著名将领。
1853年(咸丰三年),在太平天国北伐军的影响下,规模巨大的捻军起义爆发了。张
宗禹毅然参加其战斗行列,隶于他族叔、著名首领张乐行麾下。1855年秋,各路捻军在
雉河集会盟,确立黄、白,黑、红、蓝五旗军制,张乐行被推为盟主,兼领黄旗,张宗
禹遂领镶黄旗。他以治军严整,临阵果断,“强忍敢战”,为部众所拥戴。
1856年,清兵一再袭占雉河集,张宗禹跟随张乐行率部撤离家乡南走。次年3月,
同太平军在霍丘、六安交界处会师。1860年2月,他同李大喜等率马步队3万多人,挺进
萧县境内,佯攻砀山,转而东趋徐州,经邳州南下,占领桃源(今泗阳南),直逼重镇清
江浦(今江苏清江市)。其时,河道总督庚长、漕运总督联英等正连日演戏,置酒高会,
昼夜不辍,疏于防备。张宗禹等乘势进击,于2月22日,攻克该地,获得大量财物,凯
旋返回推北。
1862年(同治元年)春,捻军大举入豫,张宗禹率部进攻周家口和商水等地,接著围
攻洛阳,占领宜阳,杀知县谢仁溥,又占永宁(今洛宁),越过熊耳山。5月,攻陕西雒
南,同入陕的扶王陈得才、遵王赖文光等西北太平军会合,出孝义(今柞水),进逼省城
西安。这时传来了安徽庐州(今合肥)危急的消息,他们立即东返,至河南,得知庐州已
失,遂赴湖北,因受到清军的阻截,西北太平军重往陕西,张宗禹则率部经河南光山回
到安徽毫州。
1863年春,由于清朝钦差大臣、科尔沁亲王僧格林沁领兵与安徽巡抚李续宜南北夹
击蒙、亳地区,捻军腹背受敌,处境艰危。为了分散敌人兵力,联合河南捻军一道抗清
,张宗禹奉张乐行之命,率部突围,从颍州(治今阜阳)入豫南,会合陈大喜所部捻军,
辗转至湖北麻城、蕲水等地。随后,陈大喜部返回河南,张宗禹则疾驰安徽,过宿松、
太湖、潜山抵桐城,在孔城镇与忠王李秀成所部太平军会合,进攻六安。不久,李秀成
部回救苏州,张宗禹部由盱眙转至天长,折返皖北。
当时,皖北局势大变,雉河集失陷,张乐行殉难。可是,张宗禹并不气馁,奋力搏
战。6月,夺回雉河集。清朝官吏施展阴谋,派遣叛徒杨瑞英前来诈降,妄图乘机进行
谋害。张宗禹识破敌人的毒计,断然处决于这个曾经参与捕杀张乐行的无耻败类,为死
难的捻军将士报仇雪恨;并且夺取了敌人的粮台,打击其嚣张气焰。
同年9月,张宗禹闻僧军将再次南来,率部复往河南,经陈州,许州、汝州和南阳
府境,打算西入陕西,与西北太平军会合。这一计划因屡为清兵所困,未能如愿。1864
年春,西北太平”军出陕入豫,回救天京,张宗禹即率部冲出敌围,于4月28日,在内
乡西坪、赤眉之南与之会师,同入湖北。5月26日,在德安寿山大败清兵,进至黄陂,
黄州、麻城,7月4日占领罗田。因妥清军阻遏,无法东进。
7月19日,天京陷落,形势急转直下。张宗禹同赖文光、陈大喜、任化邦等带领部
队再上河南。9月初,在罗山败僧格林沁部,击毙都统舒通额、副将巴扬阿等,歼敌数
千人。随后,他们重返湖北,于10月初会同陈得才部在蕲水大破副都统富森保部,杀总
兵石清吉和副将江南星等,并进围提督成大吉部。因敌援兵赶来,遂转战入皖。11月,
陈得才等西北太平军在霍山黑石渡镇大败,损失惨重,各路首领或俘或降,陈得才自杀
。在此紧急时刻,张宗禹机智地率部避走豫、鄂边界。12月上旬,于湖北襄阳伺赖文光
等太平军和任化邦等捻军会合,进入河南邓州境内。
张宗禹及其他捻军将士目睹形势险恶,深感合则可存,分则必亡,因此坚决表示,
愿与太平军紧密合作,“誓同生死,万苦不辞”(《赖文光自述》,《太平天国》资料
丛刊第2册,第863页。),并推赖文光为首领,逐步整编部队,决定“易步为骑”,增
加骑兵,减少步队,采用快速灵活的流动战术。他们还沿用太平天国的年号,历法、封
号和印信。张宗禹曾被封为梁王,他同将士们一道,决心为复兴太平天国事业而奋斗。
十里坡战役后,西捻军乘胜进围西安,2月10日,于城西鱼(雨)化寨杀了编修张锡
嵘等。不久,因敌援已到,便撤离西安,沿渭河南岸西行,抵达鄘县齐家寨。3月下旬
,渡河至益店,同自凤翔东来的回民起义军取得联系。两军会合后,拟定了联合作战计
划,由捻军攻同州(今大荔)、朝邑,回民起义军攻西安。两支部队一起从三原、富平、
蒲城向同州、朝邑一带进发。5月6日,同总兵刘松山部激战于同州东北许庄附近,杀死
副将胡理明等多人。接著,西进普集镇(今武功),再攻西安。湘军刘松山等部前来援救
,西捻军受挫,撤围东下灞桥、临潼,折往鄠县(今户县)、盩厔(今周至),复转战三原
、富平、蒲城等地,“往来梭织,如入无人”(贺瑞麟:《清麓文集》第7卷第21页。)
之境。西捻军在渭河南北与回民起义军“时离时合”,共同打击清军。
10月,清朝钦差大臣、陕甘总督左宗棠策划在泾水、洛水之间扑灭西捻军。张宗禹
见敌人日渐逼近,便领军自蒲城至白水,突破敌人的包围,北进中部(今黄陵)、洛川、
鄘州(今富县)、甘泉,一部进占安塞,主力活动于宜川、延长之间。11月又向北发展,
占领延川,进向清涧,配合回民起义军攻占了绥德。
这时,张宗禹接到东捻军的告急书信,决定立刻自陕北驰援。原准备取道潼关。有
位老翁说:“不可。官军聚山左,河北必虚,吾引兵出彰飞彰德,今河南安阳)、怀(怀
庆,今河南沁阳),逾大名(今河北大名),犯畿辅,官军必回军宿卫,则东围不战自解
矣!”(张瑞墀:《两淮戡乱记》,《捻军》资料丛刊第1册,第303页。)于是决定取道
山西,直趋直隶。12月17日在宜川履冰渡过黄河,攻下山西吉州,后分三路,自河津、
乡宁、蒲县东进,经曲沃至垣曲。1868年1月初,绕王屋山,抵河南北部,随即穿越济
源、怀庆等地,“飙疾如风”,向直隶南部进军,逼省城保定,抵易州、前锋进入房山
,直达宛平县卢沟桥,“京畿大骇”。
清朝政府宣布京师戒严,并从各方面调兵来援。西捻军挺身南走安肃(今徐水)、高
阳,于2月8日占祁州(今安国),毙知州胡源,继克饶阳、献县,转战深州、晋州等地。
3月16日夜,因为戒备不严,在饶阳东北遭受清兵袭击,损失较大。不过,他们吸引清
兵縻集直隶的目的已达,便南下谋求同东捻军会合,殊不知东捻军已经败灭。
张宗禹率军在晋州、藁城间跨过滹沱河,3月下旬,进入河南临漳,又越漳河至滑
县、卫辉;(今汲县)、新乡,西趋清化镇(今博爱)。这时,钦差大臣李鸿章派淮军赶到
豫北,企图将西捻军逼过卫河西面,困于太行山麓。张宗禹发现敌人据险扼守,恐被围
困,就折而向东。4月初,西捻军在封丘大败提督刘松山等部,斩提督周盈瑞,重伤总
兵郭宝昌。12日,于滑县杀死记名提督陈振邦,副将刘正同等,从而为挺进运河东岸扫
清道路。
4月17日,西捻军在当地人民的引导下,从山东东昌(今聊城)城南李海务渡口过运
河,抵山东、直隶边界地区,随即沿运河东岸北趋,4月下旬,经德州,沧州,逼攻天
津。清政府再次宣布京师戒严,并勾结英国、法国侵略者加强天津防务。西捻军无法前
进,且得悉东捻军已败,遂取道盐山重返山东,5月上旬,到了海丰(今无棣),阳信、
武定(今惠民)等地。张宗禹“见余粮栖亩,则大喜,谓千里连营,事权不一,秋高马健
,一呼可涉也”(黄佩兰等:《涡阳县志》、《捻军》资料丛刊第2册,第107页。)。他
过高估计敌人的内部矛盾,产生轻敌思想,未能马上突破李鸿章拟定的东从海上封锁,
西以运河、南以黄河,北以减河为防线的围困计划,终于吃了大亏,造成严重后果。
西捻军于5月中旬北往沧州,攻减河河墙不破,即回盐山,南下运河之东的平原、
禹城、博平、茌平等地,抢渡运河也未成,接著又先后北上南折,来回抢渡多次,都未
达目的。李鸿章却提出以运河为外圈、马颊河为内圈防线,紧缩包围,并大搞其“招抚
”诡计,地主豪绅实行坚壁清野,强迫村民搬入堡寨,使西捻军的食宿发生困难,天气
又持续阴雨,河水陡涨,道路泥泞,行动更为不便,处境愈来愈艰难。
7月上中旬,西捻军接连在山东临邑、海丰、直隶吴桥与山东德州杨丁庄遭受阻击
,损失不少。下旬,他们于山东沙河丧失三四千人,张宗禹负伤,旋又在济阳东北受到
围攻,阵亡和被俘约六、七千人,更加势孤力单。张宗禹率领将士继续苦战,8月初,
于德州高家渡、老君堂一带谋渡运河没有成功。15日,从东昌李海务渡口再次抢渡,复
告失利,便退往茌平广平镇。次日,在向东北方向转移途中,被清兵截击,数千将士或
战死或被俘,张宗禹带18骑冲出重围,来到徒骇河边,“穿秫凫水,不知所终”(黄佩
兰等:《涡阳县志》,《捻军》资料丛刊第2册第108页。)(一说后来避走沧州孔家庄—
—今属黄骅县;一说投河死难)。他的部队在此覆没,标帜著捻军起义的最后失败。
张宗禹参加捻军起义,十多年的戎马生涯,把他锤炼成一位能征善战的军事统帅。
他“沉静好谋”,“遇敌英发”,敌势强则急走避开,敌势弱则奋勇出击,有时将队伍
化整为零,使敌人不知其主力之所在,有时合零为整,使实力出于敌人意料之外,变化
莫测,所以能出奇制胜,屡建战功,十里坡之战,更显出其高超的军事指挥才能。他具
有政治远见,长期同太平军联合作战,尤其是在危难关头,毅然率部与太平军结成一体
,坚持斗争,不断打击敌人,震撼清朝的反动统治。张宗禹多谋善战的事迹和韧忍不屈
的精神,为捻军起义增添了光辉。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