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c***h 发帖数: 1862 | 1 慈禧太后的“四个不能变”
前不久吴国光先生在一篇文章中谈到慈禧太后的“四个不能变”,读来感触颇深。 满
清末年,王朝内外交困、统治岌岌可危。为保住爱新觉罗的江山社稷不丢,慈禧太后在
改革派大臣李鸿章、张之洞的推动下实行改革。改革之初,慈禧太后首先定 下了“四
个不能变”:即三纲五常不能变;祖宗之法不能变;大清朝的统治不能变;自己的最高
皇权不能变。
这“四个不能变”把改革牢牢限定在经济领域,不能在政治领域越雷池一步,损害
当权者任何既得利益。于是中国只能搞引进西方先进技术的“洋务运动”,也就有 了
与之相适应的理论体系——“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当 时有话语权的人们认为,中
国有自己特殊的国情,西方社会制度不适合中国国情,只能用他们的器物,不能借鉴他
们的思想文化。也就是说,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可 以利用外国的硬件,但必须使用中
国的软件。只能让外国的硬件适应中国的软件,绝不允许改变老祖宗留下的规矩。洋务
运动推进了中国社会的经济成长,也在一定 程度上促进的中国社会的进步。然而,由
于没有与之配套的政治体制改革,腐朽的专制体制成了社会发展的最大障碍,在与其它
国家的竞争中每况愈下。 生产力的发展必然要求社会制度变革,可是顽固不化的满清
王朝统治者为了保住极权,拒不接受政治体制改革,残酷镇压提出变法改革的维新派。
当权的顽固分子固 然保住了眼前的既得利益,却坐失了改革机会,最终导致了清王朝
的灭亡。
此 前,日本国已经为清王朝做出了榜样。日本执政者经过激烈辩论,终于接受了
学者提出的“脱亚入欧”理论。即摆脱中国儒家文化和社会体制的影响,学习接受西方
思想、文化和社会制度,用西方先进的制度提高国民整体素质,进而驾驭来自西方的
硬件——这就是有名的“明治维新”。先进的社会制度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 展和
社会进步,日本很快成为亚洲第一强国,并在甲午海战、日俄战争中接连取得胜利。
慈禧太后的所谓“四个不能变”说到底就是保护专制独裁特权,这正是东西方文明的根
本区别。西方社会的价值观的核心是人生而平等,公民是国家的主人,公民权 利神圣
不可侵犯,在法律、道德面前人人平等。 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东方社会价值观的核心
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级制度。君主有予杀予夺的至高无上特权,官员是君主的
奴才,草民是君主的奴隶。国家的 一切制度设计都是为了维护这种不平等的社会形态
。 如 果中国能够独立于世界之外,能够永久闭关锁国,那么在儒家文化的薰陶下,在
严酷的专制压制下,清王朝延续的时间也许会长一些。可是,西方的坚船利炮已经打
开了中国国门。西方的文化思想已经通过各种渠道影响着社会各界,觉醒了的国民不可
能忍受这种极不合理、极不平等的社会制度长期存在。 然而执迷不悟的慈禧太后看不
到大势所趋、民心所向。依然把自己的“四个不能变”奉为金科玉律,当成谁也不能触
犯的高压线。这种一厢情愿的倒行逆使注定了满 清王朝的灭亡——他的敌人是所有被
统治者——因为说到底,没有谁心甘情愿当奴才、当奴隶。 世 界上许多帝王能够审时
度势,通过出让权力换得社会改革平稳进行,也保住了王室的延续。那些不肯拔一毛利
天下的君主,最终只能与自己的腐朽王朝一同覆灭—— 你不允许社会制度变,社会制
度就要改变你,这就是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历史发展客观规律。只不过,这样的结果
往往需要社会付出沉重的代价。
“前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则使后人复哀后人也”。但愿
一千年前诗人杜牧的名言能给我们以启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