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boards

本页内容为未名空间相应帖子的节选和存档,一周内的贴子最多显示50字,超过一周显示500字 访问原贴
History版 - 五代十国时期的物理学 (ZT)
相关主题
朱元璋,咋被乱画成“猪脑袋”?{转载的}所谓宋朝比别的朝代多牛,水分很大
中华古文明的一个特点:追求极致古代陨铁怎么收集的?
中国科学技术史 中文版序说说战争中的人数浮夸问题
Re: (forward) 我说岳飞与秦桧刘振墉:漫话私盐
王安石变法十年之后的一些经济事实 (转一段谷霁光论文)中国历史书籍有没有啥好的科学方面的
科学穿越者ABC中国历史上唯一死后被做成菜的皇帝(转载)
包青天办案现在看来也够野蛮的啊春秋时代中国人已经测出了地球周长
高粱河战役耶律休哥行军距离?好莱坞一百年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沈括话题: 盐卤话题: 方法话题: 莲子话题: 记述
进入History版参与讨论
1 (共1页)
C*****H
发帖数: 7927
1
(尘土网)
一 力学
对大气压力(压强)的进一步认识及更广泛应用。
宋代时,俞琰曾谈到:“予幼时有道人见教,则剧烧片纸纳空瓶,急覆于银盆水中
,水皆涌入瓶,而银盆铿然有声,盖火气使之然也。又依法放于壮夫腹上,挈之不坠。
”①把燃烧的纸片投入瓶里,会使瓶里的一部分空气排出瓶外,瓶内的压力由此减小,
形成负压。这时如将瓶子放入水中,大气压力就会使水涌入瓶内。若用类似的方法,则
大气压力会使瓶子紧压在人腹部,现在人们熟知的拔火罐,其原理就是如此。   应
用大气压强制作虹吸管和唧筒,当时人也有许多记载。如:宋代曾公亮的兵书《武经总
要》记述:“凡水泉有峻山阻隔者,取大竹去节,雄雌相合,油灰黄蜡固缝,勿令气泄
,推竹首插水中五尺,于竹末烧松桦薪或干草,使火气自竹内潜通水所,则水自(竹)
中逆上。”①这与唐代杜佑在《通典》中所述的方法相似。在《武经总要》中曾公亮还
记述用于灭火的唧筒:“唧筒,用长竹,下开窍,以絮裹水杆,自窍唧水。”②利用裹
了絮的水杆的往复运动,把水吸上来。这种唧筒实际上是后世活塞泵的前身。苏轼在《
东坡志林》中也记载了这种设备:“蜀去海远,取盐于井。..自庆历、皇祐以来,蜀始
创筒井,用圜刃凿如碗大,深者数十丈。以巨竹去节,牝牡相衔为井,以隔横入淡水,
则咸泉自上。又以竹之差小者,出入井中为筒,无底而窍其上,悬熟皮数寸,出入水中
,气自呼吸而启闭之,一筒致水数斗。凡筒井皆用机械,利之所在,人无不知。”③可
知唧筒已广泛应用于四川的井盐开采。对液体性质的深入认识这一时期对浮力的原理及
应用有了更深的认识。《宋史》记载僧人怀丙打捞铁牛的故事,就是借浮力起重的典型
事例。“河中府浮梁,用铁牛八维之,一牛且数万斤。后水暴涨绝梁,牵牛没于河,募
能出之者。怀丙以二大舟实土夹牛维之,用大木为权衡状钩牛,徐去其土,舟浮牛出。
”④怀丙的方法,当为今人所使用的浮箱打捞法之肇始。   表面张力是液体的一个
重要特性,实质上是分子力的一种表现。汉代时,人们对表面张力现象已有所认识。到
了宋代,人们将此现象应用于桐油质量的检验:“验真桐油之法,以细篾一头作圈子,
入油蘸。若真者,则如鼓面鞔圈子上;掺有伪,则不著圈上矣。”①因存在表面张力的
缘故,纯净的桐油可附着在细竹篾圈上形成一薄膜,而有杂质的桐油就不能形成薄膜。
周密在《齐东野语》中还记载了一种以少许净水调开熊胆以去除眼球表面尘土的方法:
“熊胆善辟尘。试之之法,以净水一器,尘幂其上,投胆粟许,则凝尘豁然而开。以之
治目障翳,极验。”这是由于熊胆溶于水后,在水面形成薄膜,膜的表面张力会将水面
尘埃推开,因此可用来清洗和除去眼球表面的灰尘。
对于液体浓度的测定,这时也有了较为科学的方法,这主要反映在检验盐卤的浓度
方面。因为在制盐过程中,确定盐卤是否有煎煮的价值,就是根据其浓度来决定的。北
宋初年,赞宁在《物类相感志》中说:“盐卤好者,以石莲投之则浮。”乐史记述了以
10 个莲子来测定盐卤浓度的方法:“取石连(莲)十枚,尝其厚薄,全浮者全收盐,
半浮者半收盐,三簾(莲)已(以)下浮者则卤未堪。”②说明浮起的莲子数目越多,
盐卤的浓度越大,制盐价值越高。南宋姚宽记述:“予监台州杜渎盐场,日以莲子试卤
。择莲子重者用之。卤浮三莲四莲味重,五莲尤重。莲子取其浮而直,若二莲直,或一
直一横,即味差薄;若卤更薄,即莲沉于底,而煎盐不成。闽中之法,以鸡子、桃仁试
之,卤味重,则正浮在上;咸淡相半,则二物俱沉,与此相类。”③这里说到莲子在浓
度不同的盐卤中呈现不同的浮沉状态,同时还记载了福建人用鸡蛋和桃仁测试盐卤浓度
的方法。这一时期有关用莲子等测定盐卤浓度的记载还有许多,可以见于吴仁杰《离骚
草木疏》卷1、吴曾《能改斋漫录》卷15 等。
C*****H
发帖数: 7927
2
二 热学
至迟在宋代,我国已发明了“走马灯”,其灯上有“马骑人物,旋转如飞”①。具
体制作是在一个圆形或方形的灯笼中,有一立轴,立轴上方固定一叶轮。立轴底部的近
旁,装有烛座。蜡烛点燃后,热空气上升,推动叶轮转动,从而带动立轴旋转。立轴中
部交叉安装的两根铁丝的外端贴有纸剪的人马等,亦随立轴旋转。因此人马的影子投射
到灯笼上,看起来“车驰马骤,团团不休”②。走马灯在宋代的许多诗文著作中均有记
述,如范成大《石湖居士诗集》卷23《上元纪吴中节物俳谐体三十二韵》;姜夔《白石
道人诗集》卷下《观灯口号十首》之七;金盈之《醉翁谈录》卷3《京城风俗记》;吴
自牧《梦粱录》卷13“夜市”条等。这种应用热气流而用作玩具的走马灯,与现代的燃
气轮机,其根本原理是相同的③。
三 声学
固体传声和气腔共振在战争中的应用   宋代曾公亮在兵书《武经总要》中总结
了利用固体传声及共振效应在战争中进行侦探的方法——“瓮听”和“地听”:“瓮听
,用七石瓮,覆于地道内,择耳聪人坐听于瓮下,以防城中凿地道迎我。”“地听,于
城内八方,穴地如井,各深二丈,勿及泉,令听事聪审者,以新瓮自覆于井中,坐而听
之,凡贼至,去城数百步内,有穴城凿地道者,皆声闻,瓮中可以辨方向远近。”①这
两种方法与《墨子·备穴》及《太白阴经》、《通典》中所述类同,是我国古代战争中
一直使用的方法。此外,《武经总要》还记述了另一种方法:“选聪耳少睡者,令卧枕
空胡鹿,其胡鹿必以野猪皮为之,凡人马行在三十里外,东西南北皆响闻。”②这种方
法实质上是以野猪皮做成的称为“空胡鹿”的卧枕代替瓮,因此更加方便实用。沈括在
《梦溪笔谈》中亦记述了以牛皮箭袋当卧枕,能听见数里内的人马声:“古法以牛革为
矢服,卧则以为枕,取其中虚,附地枕之,数里内有人马声,则皆闻之,盖虚能纳声也
。”③振动的音乐效果我国古代很早就将乐钟铸成合瓦之形,在先秦的著作中已述及编
钟及其发声特性。沈括在《梦溪笔谈·补笔谈》中指出:“古乐钟皆扁,如盒(合)瓦
,盖钟圆则声长,扁则声短。声短则节,声长则曲,节短处声皆相乱,不成音律。后人
不知此意,悉为圆钟,急叩之多晃晃尔,清浊不复可辨。”沈括的这段文字解释了我国
古代乐钟所以是扁形的道理,是合乎科学原理的。因为钟的振动是一种复杂的板振动,
圆钟的振动衰减很慢,在演奏中快速敲击时,声波易发生相互干扰而不成音律;而扁钟
的振动衰减较快,演奏时可避免声波相互干扰的问题。
古代对于声音的效果亦很重视。比如为了得到较洪亮的声音,在戏剧舞台下埋设大
缸,以期产生共鸣。南宋赵希鹄认为:“前辈或埋瓮于地上鸣琴,此说恐妄传。盖弹琴
之室宜实不宜虚,最宜重楼之下。盖上有楼板,则声不散;其下空旷清幽,则声透彻。
若高堂大厦,则声散;小阁密室,则声不达;园囿亭榭,尤非所宜。若幽人逸士,于高
林大木或岩洞石室之下,地幽境寂,更有泉石之胜,则琴声愈清,与广寒月殿何异也。
”①他分析指出了在不同的环境之中,琴声传播的效果是不同的。   关于振动和共
振及其实验“喷水鱼洗”是大约起源于唐宋年间的一种器物。现在已知的最早记载见于
宋代何薳的《春渚纪闻》卷9“纪研·跃鱼见木石中”,及王明清的《挥麈录·前录》
。《春渚纪闻》提到晋出帝迁黄龙府曾献鱼盆,“鱼盆则一木素盆也,方圆二尺,中有
木纹成二鱼状,鳞鬣毕具,长五寸许。若贮水用,则双鱼隐然涌起,顷之遂成真鱼,覆
之则宛然木纹之鱼也。”并说:“至今句容人铸铜为洗,名双鱼者,用其遗制也。”《
挥麈录·前录》则提到韩似夫使金国时,金主命取磁盆一枚示之,说是晋少主献给耶律
氏的礼品,“中有画双鲤存矣,水满则跳跃如生,覆之无它矣”。这两条所记当为同一
物件,但为木为瓷尚待考订。现今可见的铜洗外形似脸盆,盆内底部刻有四条鱼。当用
手掌摩擦这种鱼洗的双耳时,水面会出现振动花纹,四条鱼的口沟处甚至水花喷溅达尺
余,鱼洗亦发出震耳的嗡嗡声。这种器物的振动实为板振动,振动过程类似于圆钟的空
气振动。喷水的原理实际上就是,振动产生的四节线振波引起了水的激荡,看上去就像
鱼在水中跃动而水花喷溅一般。   沈括曾进行过弦共振的实验:“琴瑟弦皆有应声
,宫弦则应少宫,商弦则应少商,其余皆隔四相应。今曲中有声者,须依此用之。欲知
其应者,先调诸弦令声和,乃剪纸人加弦上,鼓其应弦,则纸人跃,他弦则不动。声律
高下苟同,虽在他琴鼓之,应弦也震,此之谓正声。”①从现代振动理论可知,外力频
率与振动体固有频率成简单整数比时,都能引起振动体的振幅增大,即发生共振。沈括
的实验证明琴瑟的弦宫应少宫、商应少商或隔四相应,事实上它们的振动频率比恰为1
∶2 或2∶3。周密在《癸辛杂识·续集》中也提到他所进行的类似的研究与实验:“琴
间指以一与四,二与五、六,四与七为应。今凡动第一弦,则第四弦自然而动。试以羽
毛轻纤之物,果然。此气之自然相感动之妙。”这里,周密用“羽毛轻纤之物”也证明
琴弦“隔四相应”的共振现象。
C*****H
发帖数: 7927
3
四 光学
关于针孔成像及圆球受光的认识。
沈括的《梦溪笔谈》记述:“若鸢飞空中,其影随鸢而移;或中间为窗隙所束,则
影与鸢遂相违,鸢东则影西,鸢西则影东。又如窗隙中楼塔之影,中间为窗所束,亦皆
倒垂,与阳燧一也。”①这里沈括指出了运动物体(“鸢”)通过小孔(“窗隙”)所
成的像与其运动方向相反,并将这一事实与楼塔通过小孔所成之像的倒立、以及凹面镜
成像联系起来。   沈括指出:“日月之形如丸,何以知之?以月盈亏可验也。月本
无光,犹银丸,日耀之,乃光耳。光之初生,日在其傍,故光侧而所见才如钩;日渐远
,则斜照而光稍满,如一弹丸。以粉涂其半,侧视之,则粉处如钩;对视之,则正圆。
此有以知其如丸也。”②沈括根据自己实验和观察对之作了科学的解释。   球面镜
成像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指出:“阳燧照物皆倒,中间有碍故也。..阳燧面洼,以一
指迫而照之则正,渐远则无所见,过此遂倒。..阳燧面洼,向日照之,光皆聚向内。离
镜一二寸,光聚为一点,大如麻菽,著物则火发。”①这里,沈括认为凹面镜(“阳燧
”)成像为倒像,是因凹面镜具有焦点(“碍”)的缘故。他从实验结果总结了凹面镜
的成像规律及其与焦点的位置关系:手指从镜面处向外移,起初得到的是正立的(虚)
像;手指将近焦点时,镜中看不到像了(即此时成像在无穷远处);手指再远移,则生
成倒立的(实)像。他在日光下进行的实验,凹面镜反射的光会聚在离镜面一二寸的地
方,焦点很小。这说明当时磨制镜面的技术已相当高超,镜面的反射性能很好。沈括还
指出:“古人铸鉴,鉴大则平,鉴小则凸。凡鉴洼则照人面大,凸则照人面小,小鉴不
能全观人面,故令微凸,收人面令小,则鉴虽小而能全纳人面。仍复量鉴之小大,增损
高下,常令人面与鉴大小相若,此工之巧智。后人不能造,比得古鉴,皆刮磨令平,此
师旷所以伤知音也。”②凸面镜成像为正立缩小的虚像。古人制镜时,大镜铸得平一些
,小镜铸得凸一些。凹面镜照出人脸会稍大一些,凸面镜照出人脸稍小些。小的镜子要
照出人的整个脸。必须造得稍微凸一些。因此造镜时,必须反复测量镜的大小来决定增
减镜面的曲率,以便使照出的人脸与镜的大小相称。沈括的分析是完全正确的。
五代南唐谭峭在《化书》中,对物体经面镜或透镜反射或折射后成像现象的论述,
也是很精彩的。   色散知识这一时期,人们不仅对虹的成因有所了解,并进而掌握
了观察虹的角度、虹出现的位置和方向等。南宋蔡卞指出:“先儒以为云(薄)漏日,
日照雨滴则虹蜺生。今以水喷日,自侧视之,则晕为虹蜺。虽则虹生于地之气,不晕于
日不成也。故今雨气成虹,朝阳射之则在西,夕阳射之则在东。”①另外,人们对于小
水珠反射折射日光之后的色散现象亦有所认识。南宋程大昌写道:“凡雨初霁或露之未
晞,其余点缀于草木枝叶之末,欲坠不坠,则皆聚为圆点,光莹可喜。日光入之,五色
具足,闪烁不定,是乃日之光品著色于水,而非雨露有此五色也。”②光经过一些透明
的天然晶体折射后也能产生色散现象。在北宋初年杨亿著《杨文公谈苑》一书中明确记
载了菩萨石折射日光而产生色散的现象。由此寇宗奭《本草衍义》中写道:“菩萨石..
如水精明澈,日中照出五色光,如峨嵋普贤菩萨圆光,因以名之。”③南宋时,杜绾又
写道:“菩萨石,其色莹洁,..映日射之,有五色圆光。其质六棱。或大如枣栗,则光
彩微茫,间有小如樱珠,五色粲然可喜。”①程大昌则指出:“《杨文公谈苑》曰:嘉
州峨嵋山有菩萨石,人多收之。色莹白如玉,如上饶水晶之类,日光射之有五色如佛顶
圆光。文公之说信矣。然谓峨嵋山有佛,故此石能见此光,则恐未然也。..峨嵋山佛能
现此异,则不可得而知。此之五色,无日则不能自见,则非因峨嵋有佛所致也。”②从
而否定了五色粲然与佛有关,正确地认识②。   到“此之五色,无日则不能自见”
。   关于透光镜沈括对透光镜的制造及透光机理有深入的研究。他写道:“世有透
光鉴,鉴背有铭文,凡二十字,字极古,莫能读。以鉴承日光,则背文及二十字皆透在
屋壁上,了了分明。人有原其理,以谓铸时薄处先冷,唯背文上差厚,后冷而铜缩多。
文虽在背,而鉴面隐然有迹,所以于光中现。予观之,理诚如是。然予家有三鉴,又见
他家所藏,皆是一样,文画铭字无纤异者,形制甚古,唯此一样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
,皆莫能透,意古人别自有术。”③沈括推测,在铸镜的冷却过程中,因镜的厚薄不同
,各部分冷却的快慢不同,因而各处收缩率有差别,使得镜面产生细微的曲率差异,在
反射日光时就会显示出背面图案。
C*****H
发帖数: 7927
4
五 电和磁静电、静磁及物体的导电性
张邦基在《墨庄漫录》中记述了孔雀毛的静电感应现象:“孔雀毛箸龙脑则相缀。
禁中以翠尾作帚,每幸诸阁,掷龙脑以辟秽。过则以翠尾扫之,皆聚,无有遗者。亦若
磁石引针、琥珀拾芥,物类相感也。”①可见静电感应现象已在当时宫廷中得到应用。
这时期人们还认识到磁石的吸铁性(即磁力)可以不被其他物质(除铁磁物质外
)所阻碍隔断。张君房在《云笈七籤》中指出:“磁石吸铁,间隔潜应。”类似的记述
甚多。   雷电是人们自古就进行观察的自然现象。此时人们已注意到不同性质的物
体遭雷击后的情况不同。沈括《梦溪笔谈》记载:“内侍李舜举家曾为暴雷所震,其堂
之西室,雷火自窗间出,赫然出檐。人以为堂屋已焚,皆出避之。及雷止,其舍宛然,
墙壁窗纸皆黔。有一木格,其中杂贮诸器,其漆器银■者,银悉熔流于地,漆器曾不焦
灼。有一宝刀极坚钢,就刀室中熔为汁,而室亦俨然。”②庄绰的《鸡肋编》卷下也有
类似的记载。   磁偏角和磁倾角的最早记述地球近似为球形,且地球的南北磁极与
地理上的南北两极并不重合。在地球表面任何一点,地磁子午线与地理子午线之间的夹
角称为磁偏角;磁针指向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称为磁倾角。北宋初年,曾公亮在《武经
总要》中记述了制造指南鱼的方法:“以薄铁叶剪裁,长二寸,阔五分,首尾锐如鱼形
,置炭火中烧之,候通赤,以铁钤钤鱼首出火,以尾正对子位,蘸水盆中,没尾数分则
止,以密器收之。用时置水碗于无风处,平放鱼在水面令浮,其首常南向午也。”①这
里加热是使铁磁物质中的磁畴增加动能,在地磁场作用下由混乱变为规则排列,然后经
过急剧冷却而固定下来。以鱼尾正对北极且略向下倾斜,为的是最大程度地利用地磁感
应,使之磁化。这段话隐含了关于磁偏角与磁倾角的知识。沈括也指出:“方家以磁石
磨针锋,则能指南,然常微偏东,不全南也。”②这是对磁偏角的首次明确记述。稍后
,在寇宗奭《本草衍义》、曾三异《因话录》中,都有关于磁偏角的记述。   人工
磁化制造磁体上引曾公亮所述制指南鱼的方法即是利用地磁感应磁化的方法。沈括所述
的是利用摩擦感应磁化的方法,即利用天然磁石的磁场作用,使钢针内部的磁畴按磁石
极性的方向规则排列,从而使整根针显现出磁性。沈括还说到:“以磁石磨针锋,则锐
处常指南,亦有指北者,恐石性亦不同,..南北相反,理应有异,未深考耳。”③当时
对磁体性质的了解还是很有限的。
指南针及其应用曾公亮所说的指南鱼,在行军需要时,可把它浮在水面上指示方向
。但是这种磁化方法所获得的磁性很弱,难以实用。沈括指出:“方家以磁石磨针锋,
则能指南,然常微偏东,不全南也。水浮多荡摇。指爪及碗唇上皆可为之,运转尤速,
但坚滑易坠,不若缕悬为最善。其法取新纩中独茧缕,以芥子许蜡缀于针腰,无风处悬
之,则针常指南。”①沈括介绍的磨制磁针的方法简便易行,且有实用价值。他还介绍
了安置磁针的四种方法:“水浮”、置“指爪及碗唇上”和“缕悬”。当时,水浮法应
用较多,曾公亮的指南鱼亦用此法,但沈括指出了这种方法的缺点是“水浮多荡摇”。
对于放在指甲上或碗口边沿上的方法,虽然转动灵活,但“坚滑易坠”。比较之下,沈
括认为,在磁针中部涂一点点蜡,粘上一根蚕丝,挂在无风的地方,即“缕悬”,这是
最好的方法。   沈括所述的水浮及缕悬法,在稍后寇宗奭的《本草衍义》中亦有记
述:“以针横贯灯心,浮水上,亦指南”;“取新纩中独缕,以半芥子许蜡缀于针腰,
无风处垂之,则针常指南。”②南宋,陈元靓记载了当时流行的指南鱼和指南龟:“以
木刻鱼子,如母指大,开腹一窍,陷好磁石一块子,郤以臈填满,用针一半佥从鱼子口
中钩入,令没放水中,自然指南,以手拨转,又复如出。”“以木刻龟子一个,一如前
法制造,但于尾边敲针入去,用小板子上安以竹钉子,如箸尾大,龟腹下微陷一穴,安
钉子上拨转常指北,须是钉尾后。”   初期的指南针很可能并没有配以固定的方位
盘装置。但是不久之后就发展为磁针和方位盘联成一体的罗经盘或罗盘。南宋曾三异在
《因话录》“子午针”条中说,“地螺或有子午正针,或用子午丙壬间缝针”,这里的
“地螺”即堪舆用的罗经盘。当时的罗盘,一种是水罗盘,即磁针横贯灯芯浮在水面上
。北宋徐兢《宣和奉使高丽图经》记道:“是夜,洋中不可住,惟视星斗前迈。若晦冥
,则用指南浮针,以揆南北。”②南宋朱继芳航海诗中也有“沉石寻孤屿,浮针辨四维
”的诗句。可见宋代已应用水罗盘于航海。另一种是旱罗盘,上面所提到的在陈元靓《
事林广记》中描述的指南龟,可以说是我国古代旱罗盘的始祖。
指南针发明之后,很快就被应用于航海。这方面的记载甚多,如北宋朱彧的《萍洲
可谈》记载:“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观指南针。”③南宋,赵汝适
的《诸蕃志》也说:“舟舶来往,惟以指南针为则,昼夜守视惟谨,毫厘之差,生死系
矣!”④吴自牧的《梦粱录》也称:“风雨冥晦时,惟凭针盘而行,乃火长掌之,毫厘
不敢差误,盖一舟人命所系也。”⑤由此可见指南针在当时航海中的重要性。
l*****i
发帖数: 20533
5
这不是物理学,只是观测到一些自然现象并试图加以利用而已。根本没有科学理论中最
关键的‘归纳’那一步。
b*******8
发帖数: 37364
6
都是瞎蒙的,抓到了死耗子!
--加州MM
d*h
发帖数: 2347
7
可以说是技术,但是算不上科学。

【在 C*****H 的大作中提到】
: (尘土网)
: 一 力学
: 对大气压力(压强)的进一步认识及更广泛应用。
: 宋代时,俞琰曾谈到:“予幼时有道人见教,则剧烧片纸纳空瓶,急覆于银盆水中
: ,水皆涌入瓶,而银盆铿然有声,盖火气使之然也。又依法放于壮夫腹上,挈之不坠。
: ”①把燃烧的纸片投入瓶里,会使瓶里的一部分空气排出瓶外,瓶内的压力由此减小,
: 形成负压。这时如将瓶子放入水中,大气压力就会使水涌入瓶内。若用类似的方法,则
: 大气压力会使瓶子紧压在人腹部,现在人们熟知的拔火罐,其原理就是如此。   应
: 用大气压强制作虹吸管和唧筒,当时人也有许多记载。如:宋代曾公亮的兵书《武经总
: 要》记述:“凡水泉有峻山阻隔者,取大竹去节,雄雌相合,油灰黄蜡固缝,勿令气泄

a*********n
发帖数: 2526
8
这跟中医异曲同工罢了,观察的现象是对的,理论是扯淡的

【在 C*****H 的大作中提到】
: (尘土网)
: 一 力学
: 对大气压力(压强)的进一步认识及更广泛应用。
: 宋代时,俞琰曾谈到:“予幼时有道人见教,则剧烧片纸纳空瓶,急覆于银盆水中
: ,水皆涌入瓶,而银盆铿然有声,盖火气使之然也。又依法放于壮夫腹上,挈之不坠。
: ”①把燃烧的纸片投入瓶里,会使瓶里的一部分空气排出瓶外,瓶内的压力由此减小,
: 形成负压。这时如将瓶子放入水中,大气压力就会使水涌入瓶内。若用类似的方法,则
: 大气压力会使瓶子紧压在人腹部,现在人们熟知的拔火罐,其原理就是如此。   应
: 用大气压强制作虹吸管和唧筒,当时人也有许多记载。如:宋代曾公亮的兵书《武经总
: 要》记述:“凡水泉有峻山阻隔者,取大竹去节,雄雌相合,油灰黄蜡固缝,勿令气泄

r****c
发帖数: 1494
9
没有定量的工学而已。
v*********n
发帖数: 3983
10
没有拉丁字母进行精确公式表达,和推导.
e*******n
发帖数: 4912
11
原子物理呢
h*****9
发帖数: 4028
12
任何能称为“科学"的东西,其内必有严密的逻辑归纳和推理,以及严密的实验论证。
LZ所说的大都是一些简单的观测现象而已,远谈不上"xx学"
什么熊胆明目都是扯淡的推论。
f****l
发帖数: 505
13
定律呢?
1 (共1页)
进入History版参与讨论
相关主题
好莱坞一百年王安石变法十年之后的一些经济事实 (转一段谷霁光论文)
[转载] 语系大观科学穿越者ABC
从可耻的留学生说开去--兼论知识分子、启蒙及其他包青天办案现在看来也够野蛮的啊
世界上的语言高粱河战役耶律休哥行军距离?
朱元璋,咋被乱画成“猪脑袋”?{转载的}所谓宋朝比别的朝代多牛,水分很大
中华古文明的一个特点:追求极致古代陨铁怎么收集的?
中国科学技术史 中文版序说说战争中的人数浮夸问题
Re: (forward) 我说岳飞与秦桧刘振墉:漫话私盐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沈括话题: 盐卤话题: 方法话题: 莲子话题: 记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