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s********y 发帖数: 547 | 1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确定一下所谓“上朝”的概念。在我们通常概念中的那
种“上朝”,也是清代所谓的“大朝、常朝”,是非常正式礼节。由于现代人受到电视
剧的不良影响,往往觉得每日皇帝的上朝都是这种,各种品阶的大臣都要出席、每个人
都要求穿着礼服(朝服)排排站,再来个太监喊一嗓子“有事启奏无事退朝”——然而
事实上这类大朝在清代每一年出现的次数都是屈指可数的,只在不得不正式操办一下的
情况下,才会举行。这个原因也很好理解,大朝会级别的礼服(朝服等一大套)实在是
太不好穿了……皇帝也是人啊~所以尽管理论上来讲每月五、十五、二十五日应当举行
常朝,但实际上这个完全是礼仪性质的,皇帝们很少自己找罪受真正意义上举行常朝,
有时候甚至一年的都不举行一次。根据穿戴档记载,乾隆十七年穿礼服有十六次——这
其中不完全是常朝所穿,礼服也在祭祀、大节日的情况下穿着(多数都是在这类情况下
穿着)——其他年份差的也不多。
那么如果不举行常朝,清代君臣要怎么交流感情办办公事呢?最常见的方式就是“
召见”,这个召见,才是每日都有的形式。档案中也记载“叫起”,听起来还是挺形象
的。这种见面方式不会很多大臣,一般就是一个人或者几个人。《道咸以来朝野杂记》
记载:“引见官员,例由吏部带领,应着蓝袍、天青褂,挂朝珠,每逢朔、望,及五日
、十日,着补褂......至召见,大致服色略同,惟长袍不一例,蓝者、深驼色、浅酱色
者,皆可着,亦配忠孝带。”所以穿的轻便多了,皇帝也不需要面对那么多人奏事。
明确了上朝的概念以后,我想大家该明白清代每日奏事之时皇帝其实不需要面对很
多人,所以的确,皇帝是看人说话的。需要说满语的时候就用满语,面对不会满语的大
臣就用汉语。
有人说雍正帝就只会用满语来骂人,这是非常不准确的。且不说雍正本人,雍正时
期许多大臣们满文也还是很不错的,这其中也包括汉八旗的大臣,譬如年羹尧。我曾看
过年的满文奏摺,文字娴熟,而且关键是写的够长……如果大家有兴趣,可以参考一下
国立故宫博物院故宫文献编辑委员会出版的《年羹尧奏摺专辑》,其中有一大半都是“
清字摺”,亦即满文摺。鉴于给个插图估计大家也看不懂,所以还是不占地方了。雍正
帝的满文就更是神妙,一手满文写得龙飞凤舞,让无数读档案的后人看得泪流满面……
有清一代,大方向上的确是越到后期满语适用范围就越小,但由于清代皇帝素来维
护“国语骑射”,在很多特定场合是要求必须说满语的。瀛生先生曾在《满语杂识》一
书中提及,其高祖曾在道光末期亲见道光帝训斥因在御前奏事时满语口音有讹变的侍卫
,可见起码到了道光时期,御前奏事还是看人下菜的(而且还要求口音标准)。
最近我看到的一些新的资料也表明清末满语在档案、君臣问答、正式场合还是存在
一定的应用范围的。如光绪年间接见外国使臣时,有记载表明光绪帝使用满语来主持场
面。而哈佛燕京学院最近放出来的满文珍稀图书电子版的档案之一《中俄咸丰十一年条
约档》满文原文更是点出了条约最终解释权以满文版本为主,这一点可能以往中国史学
界提及的不多。
清代皇帝中满文最糟糕、最不着调的就要数宣统帝了,这也是客观环境所导致——
毕竟他还没长大就退位了,严格说也并没有接受传统的满语文教育。所以对于其他皇帝
,我们还是不要跟宣统一概而论比较好。总而言之,尽管满语满文在日常生活中适用范
围不断缩小,但在正式的场合中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般无用。在日常的召见中(即御前
奏事),皇帝所说的语言取决的大臣的身份和所奏内容,既有使用汉语的情况,也有使
用满语的情况。 | d**n 发帖数: 3172 | 2 满语当然用,而且满文写的翻译过来还有差别。和汉族人一个脸,和其他族另一个脸。
要不然西方怎么有个新清史,定位满族为外来殖民王朝?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