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P****R 发帖数: 22479 | 1 胡志明小道
起源
黎笋(1907-1986)是个坚韧不拔要阻挠南越国家走向民主宪政和急于侵略(共产党称
之为“统一”)南越的共产党领袖。他具有浓厚的民族主义色彩。1907年黎笋出生于越
南中部广治省(Quang Tri),中等身材,脸色偏黝,性情刚强,不苟言笑,他一生中
多次展示过临危不惧的个人特点。
1930年黎笋参与创立印度支那共产党,1931年他是越共北圻(Bac Ky)区委委员,该年
底他被法国殖民当局逮捕并判监二十年。1936年法国特赦印度支那政治犯,黎笋获释。
在1946-1954年的驱逐法国殖民主义的印度支那战争中,黎笋是越共南方局(Trung
uong Cuc mien Nam)首领,主管越南南方的共产党活动。1954年“日内瓦协议”规定
越南实行南北分治,形成北越和南越两个国家,黎笋对此怒不可遏。1955年他写信给胡
志明,认为在“南北分治”一事上,越共被中国出卖了。黎笋屡次敦促越共中央委员会
实行对南越国家开展游击战的颠覆政策,但胡志明和越共中央否定了黎笋的主张。这时
,北越正在越共总书记长征(Truong Chinh,亲中派)的指挥下,推行中共血腥模式的
“土地改革”运动。但越南人民与中国人民不同,他们不愿残害同胞,并拒绝瓜分地主
财产。长征推行的“土地改革”产生了许多未曾预料的困难和混乱,引起党内众怒。
1956年9月长征被越共中央委员会撤职,“土地改革”运动停止。胡志明暂时兼任越共
中央总书记,他表示等待“出色的同志”接任此职。此时,北越实力薄弱,不足以挑战
南越,更不愿招惹美国介入印度支那事务。当时1956年苏共“二十大”确认了赫鲁晓夫
的“和平共处”政策,共产阵营一致赞成“与资本主义展开经济竞赛”而避免战争,因
此苏共和中共劝喻北越不要对南越挑起战争。
1954年的“日内瓦协议”规定留在越南南方的越共人员必须撤到北越或者就地解散。越
共南方局第二领导人黎德寿撤到河内担任党中央政治局委员。黎笋继续留在南方组织暴
动,在农村袭击政府的基层办公处,在城市里搞爆炸。1956年黎笋多次要求河内支持在
南方进行“武装革命”。同年8月黎笋撰写《南方革命提纲》,明确提出对于南越只能
是“武力统一”。1956年底越共中央委员会讨论了黎笋的提纲,大致赞成在南越开展有
限的武装颠覆活动。1957年越共中央召黎笋到河内担任党中央政治局常委。这个出人意
外的决定说明越共中央对南越的日益关注,也表明越共南方势力进入了越共中央。黎德
寿是黎笋的坚定同盟者和得力助手。黎笋的另一个助手阮文灵(Nguyen Van Linh,
1913-1998)继任越共南方局领导人。
胡志明疾病缠身多年,精力体力都不济,他经常到苏联或中国去疗养,无心也无力进行
“武力统一”事业,退而成为北越的名义领袖。而黎笋意志坚韧,精力旺盛。1958年黎
笋制定了以军事侵略方式消灭南越的远期目标,并策划将过程分解为斗争、均势、反攻
三个阶段。1957-1959年是南方越共频遭围剿的最困难时期,南方越共游击队各部都是
零星小股,缺乏庇护所和补给基地,各部之间亦无协调,多是各自为战,自生自灭。
1958年夏,越共中央就在南越开展武装斗争问题征询中共的意见。黎笋提到:中共中央
以书面形式向北越强调,在南越“目前不可能实现革命,而只能采取长期埋伏、积蓄力
量、联系群众、等待时机的方针。”当黎笋到北京面见周恩来和邓小平时,周、邓对他
施加了压力,黎笋怨忿地叙述:“当签署日内瓦协议时,正是周恩来将我国分为北方和
南方两部分。以后,中国人又一次向我们施加压力,要我们不要对南越做任何事情。他
们禁止我们奋起斗争。(但是)他们无法阻止我们。”可是黎笋也明白,北越若发动侵
略,是不能没有中国物力支援的。
1958年底,黎笋纠合黎德寿、范雄(Pham Hung)以及他们的南方伙伴,再三要求越共
中央委员会支持对南越的武装斗争。在黎笋等人的坚持下,1959年1月越共中央委员会
做出“继续南方武装革命的决议”,承诺予以军队和物资支持“南方革命”。但越共中
央的一些领导人仍然认为在南方进行武装斗争的时机尚未成熟。黎笋毫不动摇,催促越
共中央展开行动。1959年5月19日第一支代号为“559号”的北越运输团成立,开始向南
方越共游击队偷运军火武器。1959年雨季(注:每年的6-7月份)北越的大批部队侵入
寮国东部山区,在战斗中击败寮国政府军,控制了寮国东南部的狭长地带。从此,北越
的兵员和武器可以途经寮国东南部,绕过北越南越国界“十七度线”,抵达南越的西北
部边境,从那里潜入南越境内,这就是“胡志明小道”(Ho Chi Minh Trail)的形成
初始。寮国政府坚持中立,但因为实力弱小,对北越的侵略行径束手无策。同年8月份
,第一批乔装成平民的北越军人,沿着寮国东南部的“胡志明小道”,三五成群地潜入
南越,开始了旨在颠覆南越政府的游击战争,也开始了北越对南越的未宣战的入侵。
在黎笋的大力督促下,1959年河内又派遣数千名乔装的“人民军”潜入南越。此时,中
国正逢大饥荒,中共自顾不暇,对于北越向南越发动游击战,未予支援。1960年北越发
生了一系列重大的人事变动:7月15日河内政府重组,范文同出任总理,武元甲、范雄
出任副总理,长征彻底失势,与长征有密切关系的高层干部全被逐出政治局。9月,越
共中央召开第三届代表大会,宣布胡志明退居二线,黎笋出任越共中央总书记并被确定
为党中央第一号人物。黎德寿出任越共中央组织部长——那机构是一个筛选机器,它决
定哪些人能够成为重要部门的领导者。起初,黎笋对党中央和政府的控制有限,黎笋周
围多是些极有影响力的老牌“革命家”例如胡志明与武元甲——他们对处理南方事务持
有慎重态度。不过,在黎德寿的忠心支持下,黎笋很快巩固了他的地位,全面掌握了最
高权力。从这时起,北越的国家事业就不再是建设和发展,而是穷兵黩武地打仗。黎笋
在越共中央建立起他的团队,那不是维护个人权位的党羽,而是决心全力推进共产党“
武力统一”目标的战争机器。此后,黎笋-黎德寿的好战政策导致了北越先后同南越和
美国开战,而且黎笋团队的信念与原则深深地影响着越南长达三十余年。
1960年12月,黎笋宣布河内接管南方越共游击队的作战指挥权,准备对南越开展大规模
的游击战。1961年约4万名北越“人民军”,装扮成平民游击队以回避国家交战的真实
身份,经寮国东南部进入南越进行游击战争。另有8万名化装成柬埔寨人的北越工程部
队,进入柬埔寨东北部地区,在靠近南越边界的柬埔寨领土上,平行于南越边境线,向
南伸延“胡志明小道”,并沿路建起许多掩蔽所,后来这些掩蔽所又被扩建成兵站或基
地。寮国的苗族将军王宝(Vang Pao)为保卫寮国的中立地位和民族独立,组建了约三
千人的“民间部队”,在寮国东南部地区与“巴特寮”和越共部队作战,阻止北越修建
“胡志明小道”。但王宝部队势单力薄,奏效不大。
黎笋团队的重要人物之一是北越总理范文同,另一个重要人物是“人民军”政治部首领
阮志清(Nguyen Chi Thanh)大将。范文同精于外交,谋略深远,凡北越的重大国策都
有着他的策划。阮志清是当时北越仅有的两个大将之一,他力主对南越采取军事进攻。
北越另一位大将是国防部长兼北越“人民军”总司令、传奇人物武元甲。武元甲是胡志
明的密友,也是北越的建国英雄,他的军事才能保证了北越军队的壮大。对于“武力统
一”,武元甲持谨慎和实际的态度,主张有限的军事行动。胡志明和武元甲都认同苏联
的“和平共处”方针,并认为应该在北越建起实力基础后再考虑“统一”。因此在党内
存在对国力质疑的情况下,黎笋的战争计划就需要充足的外援才有可能实现。但是莫斯
科或北京是否会支持北越对南越的侵略战争?越共中央委员会感到难以把握。然而,机
会来了:从1960年起毛泽东力图制造中苏分裂,急剧地改变了中国对河内战争政策的立
场。
1960-1961年,北越“人民军”的实力还不足以侵略南越。1963-1964年“人民军”扩张
达百万人,组建了野战部队,但在武器装备上还是中国制造的轻步兵装备。从1965年起
,苏联新的领导集团(赫鲁晓夫已下台)开始援助北越,提供重型武器装备,使“人民
军”战力猛增,拥有了坦克装甲部队和空军。到了70年代初“人民军”高达200万人(
等同于苏联军队总数),它是一支庞大得靠北越自身国力无法供养的军队。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