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boards

本页内容为未名空间相应帖子的节选和存档,一周内的贴子最多显示50字,超过一周显示500字 访问原贴
LeisureTime版 - 查建英的《国家公敌》及其它 zt
相关主题
查建英哪位给说说一书一影
【纽约客转载】查建英系列安娜,安娜
还有几本书要送香槟午夜场
大家怎么给孩子取名的?卿本佳人(一)(二)
提醒版上文青们一下想想这辈子,对俺影响最大的几本小说
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 by 米兰 昆德拉女生读的书
请推荐法国历史文化好书冬奥的开幕录像真好看
读书blabla(4)《新闻周刊》:最好的100本书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建国话题: 中国话题: 查建英话题: 政治话题: 公敌
进入LeisureTime版参与讨论
1 (共1页)
s*******w
发帖数: 2257
1
查建英的《国家公敌》及其它 --
我的2016第一天的阅读及其它 2016-01-01 18:54:29

在网上看到查建英写的关于龙应台的《大江大海一九四九》的文章,传给朋友看,有积
极的反应,就想起了以前看过的查建英写的纪念同父异母的哥哥查建国的文章《国家公
敌》。查建国参与组建“中国民主党”,1999年被判刑9年,查建英的文章就是写到位
于北京郊区的监狱探望哥哥的经历和思考。我将文章找出来又看了一遍。
同时又见到了题为“'国家公敌'一文引起的话题”的文章。作者华新民是有心人,由查
建英的文章钩沉出了查氏家族的其它陈事,两篇文章连起来看更有'趣味'。我将两篇文
章都附在下边了。
又在网上查了一下,看到查建国坐满九年监牢,2008年被放出来了,不改初衷,至今还
有文章面世。
我要在新年向查建国查建英等人送上我诚挚的新年祝福!
国家公敌:一个理想主义者的多舛人生
作者:查建英
一、
北京市第二监狱位于这个城市的郊区,驱车过去,单调乏味的路上看不见任何标识。入
口隐在离公路大约0.1英里的后方,我通常要不断提醒出租车司机留意左边的岔道,不
然很容易错过。拐进岔道,第一眼看到的,是一扇暗灰色金属大门,沉重,镶白瓷砖的
拱形边框。门内站着挎长枪的警卫。四周的高墙盘满了电网,最大限度的安全设施。在
紧邻大门的等候室,我把钱包和手机放进带锁的保险箱,然后出示证件,等候传唤。多
年探监下来,警官们都认识我了,但仍对我保持着职业性的疏远。我探视的是我哥哥查
建国,一位民主志士,他以“颠覆国家罪”被判处九年有期徒刑。
建国于一九九九年夏天被捕,消息传来的那个时刻在我脑海中至今记忆犹新。当时我正
站在加拿大蒙特利尔郊外一个朋友家的厨房,喝着现磨的咖啡,浏览那天当地报纸的头
条,那是一则关于中国刚刚测试发射导弹的新闻,据说射程可达阿拉斯加。消息最后一
段报道了建国的审判。我感到一阵惊讶和愤怒。与此同时,作为他的妹妹,我深感自豪
:建国的所谓颠覆行为,是在中国协助组建了一个反对党,中国民主党(C.D.P)。在
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第一次有人敢于组建和注册一个独立政党。这一切,建国和他
的同道们是以完全公开、和平的方式去进行的。现在他们为此进了监狱。
七年前我刚去探访的那段经历相当艰难。每次我都必须申请特别许可。三十分钟的会面
,两三个警卫一直在建国和我的两侧陪伴,包括一个专职监管“特别”囚犯的“特管处
”官员。入狱前我们最后一次见面,是两年之前,建国身上的变化令我震惊。他剃了“
犯人头”,穿着灰底白色斑马纹的粗棉囚衣,由于严重的沙眼和感染,他的两眼汪着水
,手和脸都是浮肿的,指甲呈紫色,明显严重营养不良。我们面对面坐在一道厚厚的有
机玻璃隔板的两边,通过电话听筒交谈──电话竟然是鲜亮的蛋黄色,就像儿童用的玩
具电话。那些日子,我们的交流似乎紧迫而又意味深长。最初几次探视后,我会见了监
狱长,他是一位年轻人,出人意外地彬彬有礼。(“你以为我们都是青面獠牙的恶魔吧
?”他笑着对我说。)我跟他讨论了很多有关建国健康状况的话题。几个星期内,我的
两个最主要的请求有了结果。建国乘坐一辆重兵押送的封闭厢车,离开监狱前往一家不
错的市立医院,在那里接受了身体检查。随后,他被从那个关押着11个杀人犯的嘈杂牢
房,转移到一间不那么拥挤、比较安静的囚室。
四年前,我迁回北京,为中文杂志撰稿,并在一所学术机构工作。去北京市第二监狱探
监,成为每个月的例行事务。我试着和坐在等候室“书桌”后的图书检查官谈天。亲属
可以给被探视者带书,但必须经过检查官一一把关,所有“不适宜”的读物会被当场退
回。任何可疑的政治读物都有可能被拒绝,但一本《哈维尔文集》却通过了:检查官盯
着封面上这个神色阴沉的洋人头像看了半天,却不知道此人是谁。
“会见室”是一间毫无特征、整洁的大房间,几排固定在地面上的天蓝色椅子安置在有
机玻璃隔板的两边。你可以看见外面精心修葺的花园,两个心型的花床。更远处,是一
排灰色的水泥筒子楼,囚犯们在那里生活和工作。(他们每个星期放两次风,每次两个
小时的户外活动。)你甚至看得见看守领着囚犯,一字排开,从那些楼远远地朝这间会
见室走过来。
几年下来,我渐渐变成了众多探视亲属当中的普通一员。虽然电话仍被监听,但警卫早
就对监视我和哥哥失去了兴趣。时间过得飞快。建国和我像两个不常见面的老朋友一样
聊天。我一般先是询问他的健康和大致状况,再报告些亲朋好友的近况。然后,我们可
能会谈起他最近阅读的书,或者讨论一下新闻热点,比如伊拉克战争、二OO八北京奥
运会的筹备。有时我们甚至会小心谨慎的交流对中国政治现状的看法。最后,我会列一
张购物单。监狱允许每个犯人每月拥有八十块钱(大约十美元)的零花钱,前来探视的
家属也可以在监狱小卖部购买一百五十元的额外食品。这是出于安全考虑,同时也是监
狱的一项收入。建国常要我买一盒蔬菜饼干。他在狱中学英语,一位以“台湾间谍罪”
被判十年徒刑的囚犯常给他些指点。这台湾人的妻子离开了他,从没人来探视。此人特
别爱吃这种饼干。
最初几年,我常会问建国他到底有没有挨过打或受过伤。“我和这里所有警官都处得很
好,”他告诉我,“他们只是奉命行事。他们都知道我为什么进来的,从没有碰过我。
我号子里的犯人全都互相打过架,除了和我。他们对我都挺尊重。”他还告诉我:点名
时若喊他“犯人”,他从来拒绝答应,看守们也就算了。他反对这种称呼,是因为他根
本不认为自己犯了什么罪。他也拒绝干所有囚犯都得参加的体力劳动,比如包装一次性
筷子或者类似杂事。但看守们也就随他去了。
一位家族朋友告诉我,建国可以通过医疗假释离开中国。我征询了建国很多次。他不愿
意。“我不会离开中国,除非我的进出自由得到保证,”他坚持。我不再问了。建国再
三提起那些持不同政见者流亡海外的困境,在天安门事件后,他们失去了政治影响力。
“一旦离开中国这块土壤,他们能起的作用就很有限,”建国说。但是,在窄小的牢房
一坐就是九年,政治影响力又有多大──尤其是大多数国人根本不知道你的存在?
这话我终究没忍心说出来。中国大陆的媒体没有报道一九九九年C.D.P事件。很少有人
知道发生了什么。在海外,也只是当时有一些媒体的报道和人权组织的抗议,但法轮功
事件一出来,这桩公案很快就被淹没了。蹲了将近八年大牢之后,建国依旧坚定无悔,
但早已被世人遗忘。
二、
我父亲的第一次婚姻留下两个儿子,建国是长子。他七岁那年,父亲离婚,娶了我的母
亲。尽管建国随我父亲,但是我和他之间相差八岁,童年记忆中关于他的印象非常模糊
。按当时流行的习俗,建国上了一所寄宿学校,只在周末回家。瘦高而沉默的他,一直
徘徊在我们家庭生活的边缘。
当时离婚在中国并不常见,无疑给建国童年留下了阴影。我母亲还记得,有时候建国回
家睡觉,她听见他躲在被子里抽泣。多年后,建国在狱中书信中形容那些周末像是“去
别人家里做客”,感觉自己像寄人篱下的“林黛玉”。林黛玉是古典小说《红楼梦》里
的悲剧女主角,从小父母双亡,寄居在舅舅家里,和自己的表姐妹们竞争爱情和关怀。
但他母亲——我叫她钟阿姨——说建国从小就胸怀大志。钟阿姨第一次给他讲岳飞的故
事,建国仰头看着她,含着眼泪说,“可我太小了,当不了岳飞!”她很震惊。“我没
希望他当岳飞啊!”她告诉我。
也许钟阿姨希望建国成为一个学者。毕竟,这个男孩并非成长在军人家庭,他身边都是
学者和艺术家。父亲是一个哲学家,钟阿姨从事歌剧研究,也是一名编剧。她出身于书
香门第,父亲是大学副校长,母亲是画家,曾拜师齐白石。但建国在一封狱中来信里却
形容小学生活“平淡无奇”。给他留下生动记忆的只有一件事:一个周日下午,他在走
回学校的途中遭遇暴雨。他用热烈的语言回忆了一路上怎样和狂风暴雨搏斗,在天地茫
茫空无一人的街道上,他全身湿透,却感受着滚滚雷声和金色闪电之壮美,以及最终到
达学校大门时心头的狂喜:他战胜了漫天暴雨狂风,而且是独自一人!
建国不仅阅读量极大,并且是一名出色的围棋手。十三岁的时候,他以第一名的成绩考
入当时北京一所精英寄宿学校:人大附中。但他天性桀骜不驯。学校生活太多限制,他
却不喜屈从琐屑的权力。在这个阶段,他开始崇拜毛泽东。他认真阅读了毛的传记,试
图模仿伟大领袖:冬天冲冷水澡,读哲学,思考,和朋友们辩论政治和社会的大问题。
他平生第一次政治行动是给学校领导写信,攻击死板的课程设置和小资情调的内容。建
国至今为此自豪:在文革爆发之前,他就已经挑战体制,而且是单枪独马。
我的温馨童年也随着文革的暴风雨结束了。父母被打成“臭知识分子”和“反革命”,
家里被抄得底朝天。我按照新政策就近入学,小学里大都是工人子弟,下学回家的路上
常有同学冲我扔石头,甚至从楼顶上朝我家阳台上丢粪便。建国却在社会动荡中茁壮成
长,成为学校里一派“红卫兵”的头儿。他很少回家,回来时则全副红卫兵时髦打扮:
褪色绿军装和军帽,衣服口袋上别着毛像章,臂上戴着红袖章。他高大魁梧,面相英武
,在我眼中宛如神话中的人物。见了他我有时羞涩得说不出话来。
两年以后,一九六八年,建国和一群红卫兵去了内蒙古。他是响应毛主席的号召,知识
青年上山下乡改造中国农村。我父母为他饯行:记得那天家里挤满了红卫兵,高谈阔论
,大笑,吃东西,我母亲煮了一锅又一锅的面条,父亲坐在书房里沉默地看着这些年轻
人,好像坐在别人的房子里。十七岁的建国显然是核心人物,举手投足就像一位战争前
夜的年轻指挥官。他告诉朋友们:父亲的藏书里,看中什么就拿走什么。很多书就此被
“借走”,包括我母亲青年时代最喜欢的书《包法利夫人》,此后再无影踪。
钟阿姨去火车站送他。火车启动,她朝儿子挥手。“但他表现得好像我根本不在那。他
只是不停的喊:‘毛主席再见!’”她告诉我。“他中文革的毒太深了。”
那时候,成千上万的城市青年去了农村,但并非人人都有真信仰:有一些迫于压力,要
表现自己的“革命热情”,另一些则因为城里无业可就。农村的贫穷和落后令人震惊,
大部分知青都幻灭了。1970年代中期,文革热度减退,知青纷纷回城,当工人,或者到
大学读书,不过当时读大学不是通过考试,而是看政治出身和政治表现。
建国不在其中。他在内蒙古农区干了七年,当了村长,很受农民欢迎。他干农活是一把
好手,喝起白酒来抵得上当地人。他和一个北京同学结了婚,她为他留了下来,两人一
起在农村过着自己的日子。村民们虽然对建国尝试的各种“革命实践”毫无兴趣,他诚
实温暖、慷慨大度的个性却赢得了他们的友情和爱戴。
一九七六年,毛泽东去世,“文化大革命”结束了。建国的女儿出生。建国为她取名“
继红”。接下来的几年对中国来说是转折关头:邓小平开始掌舵中国,使它转向改革开
放。废弃十多年的高考恢复了,我是通过考试进入大学的人之一:当时我下乡不满一年
,这个转变来得恰是时候。但建国似乎仍旧执着于以前的时代。他把一张巨大的毛主席
像镶上黑纱,悬挂在家里墙上,他常常在像前独坐很久,陷入沉思。他妻子后来告诉我
,大约有两年时间,建国都在悼念毛泽东。
建国最终接受了当地县政府的一个职务,为县委书记巴图工作。起初巴图很赏识这个北
京小伙子的才干,可建国后来却批评起巴图来,认为他的一项政策损害了农民利益。在
县里一次千人干部大会上,建国当面指责,让巴图下不了台。他很快被免职,在审查中
被定为“四人帮走狗”。他被隔离关禁闭,只能看马克思、列宁、毛泽东的书。两年后
,巴图升迁它地,建国才被放出来。他在地方上先后当过各种小干部,但从此再没受到
提拔重用。
一九八五年,我在哥伦比亚大学念比较文学,暑假回国时去内蒙看他,坐了十八个小时
的硬座火车才到了一个尘土飞扬的小车站。在车站等我的那个人,看起来和其他赶着牛
车卖瓜卖土豆的当地农民没什么两样。他穿着很土,一口当地口音,甚至养成了没事就
蹲着的习惯。他的动作和眼神迟缓,一举一动都流露出久居一潭死水的穷乡僻壤的印记。
建国的妻子最终说服他回到北京的时候,已经是一九八九年初了。她是个实际的女人,
不能接受一辈子在农村过穷日子的命运。是她在贫困的岁月里把建国最后一件红卫兵纪
念品——一面褪了色、印有他们那个造反派标记的旗帜缝成了被面。现在她决心不让女
儿变成农民,可对于建国来说,返回北京等于给他二十年的精神历程划上了屈辱的句号
。改造农村的革命理想成了虚妄的幻想。他没有改变农村,自己却被改变了。
建国回到北京没有几个月,天安门的学生游行就开始了。每天去广场听演讲和唱歌,看
新一代学生造反派在行动,建国既震动又感动。二十年前,“红卫兵”的神是毛,而现
在的理想青年们穿着牛仔裤和T恤,树立了一个新雕像:民主女神。
我那时住在北京,每天都去广场。我们碰到的时候,建国很少说话,不过看得出他内心
思绪万千。一天下午,我去见一位广场上的活跃人物,约了他一起去。朋友对我笑脸相
迎,请我进他们的帐篷,一群学生领袖正在里面开会。建国跟在我身后刚要进去,朋友
却皱着眉头拦住了他:“不行,你不能进来!”我解释说,这人是我哥哥。朋友听了大
吃一惊。北京生北京长的建国,如今看起来却像一个十足的乡巴佬。而一九八九年,领
导民主运动的是城市精英。我朋友的势利态度明确告诉建国:靠边站吧,这可不是你的
革命。
没过多久,那场革命不再属于任何人。天安门抗议者们在六月四日的遭遇,表明了公开
挑战体制的人会是什么下场。屠杀之后,所有政府官员都被要求去看望几位住院士兵—
—“平息反革命暴乱的英雄”,以证明自己对党的忠诚。当时的文化部部长,小说家王
蒙,称病住院躲过这一要求。他迅速下台了。
在那个春天,《人民日报》记者们曾在长安街上举起过一幅著名标语:‘我们不想再撒
谎!’那个时刻弥足珍贵,它表达了群体的勇气。两个月后,他们被迫再次撒谎。一位
《人民日报》记者向我描述六四后的清查运动是如何进行的:每个部门都要开会,每个
人都必须参加,每个工作人员都必须说明自己在整个事件中每天都在做什么,然后对官
方的结论表态。他回忆起十七年前那个场景:“每个人都照做了--没有人敢说不。那
种耻辱你能想象吗?我们所有人马上被彻底击垮了。”
在记者和知识分子中间,短暂的兴奋变成了压抑和恐惧。很多人退出公共舞台,转向私
人生活。(有一些,比如我,去了美国或者欧洲。)很多学者转向冷僻的研究,于是在
1990年代初出现了国学热。我的一位朋友,某杂志主编,曾经主持一个很有影响力的论
坛,此后一段他把注意力转向古典音乐和饮食研究。
建国对共产党和毛残存的信仰在六月四日彻底崩溃。在政治上和个人生活上他进入了一
个漂泊时期。
三、
开黑车的司机是一个敦实的男人,长着一张饱经风霜、粗犷的脸,穿一件油乎乎的便宜
外套。三年前那个下午,我走出监狱小卖部时,他正斜靠在一辆捷达车上抽烟。我是那
天最后一个离开的探视者。他看到我,就猛吸了最后一口烟,甩掉烟头。
“幸好你还在这儿,”我进车之后对他说:“否则我就得走很远去坐公交车了。”
“我等着你呢。”他边发动车边简短地回答。
我告诉他我在城里的地址。他说:“三十块钱。”我说行,我们就上了路。在那条长长
的沥青路尽头,车向右拐弯,开过大堆的建筑材料上了一条公路。从后视镜里看得到不
远处一排高大的筒仓耸立在天空下。尽管离城不过40分钟的车路,这里到处都是旧工厂
、瓦砾堆、工业垃圾、面临拆迁和“发展”的半荒芜的农庄。我十七岁去插队劳动的村
子离此不过几里路。
和每次探视之后一样,我的情绪疲惫而孤僻。我合上双眼打起瞌睡来,直到一阵尖利的
喇叭声把我惊醒。睁眼一看,四周都是汽车,我们已经下了高速公路陷进市区的车流中
。车几乎是在蹭着走。大约是下午四点,堵车高峰期开始了。
“你探的是你哥哥吧?”司机忽然问。
我从后视镜里看着司机:“你怎么知道的?”
“噢,我跟二监的人很熟,我父亲以前在那儿工作。你哥是民主党的,对不对?”
“你知道他们?”
“知道,他们想搞多党制嘛。他判了几年?”
“9年,他已经坐了一半了。”
“有没有减刑?”
“没有,因为他不肯认罪。”
司机朝窗外啐了一口:“他们根本就没罪!但是坐牢管什么用?他有没有跟吾尔开西他
们联络联络?”
我吃了一惊:吾尔开希是八九学运中一个很有煽动力的学生领袖,在美国流亡数年之后
,现在住在台湾:“当然没有!他们怎么可能有联系?”
“那你肯定认识一些外国人吧?你应该叫你哥哥出国,和那些在美国和台湾的人聚聚。
最重要的是得弄点枪!你怎么才能打得过共产党?只有武装斗争啊!”
“您这观点倒挺有意思,”我试图掩饰自己的惊讶。“不过那样一来中国肯定又要流血
打内战、天下大乱。”
“那才好呢!”司机说。
我很震惊:“可真要打起仗来,最大的受害者还不是老百姓吗?”
“老百姓现在已经是最大的受害者了!”司机回答说,一脸愤怒。“你就看看北京吧―
―当官的和富人过的是什么日子,我们过的又是什么样的倒霉日子。”
在接下来的十几分钟里,我们堵在长安街上,司机跟我说了他自己的经历。他在一个工
厂里干了二十多年,开始当车工,后来当卡车司机。几年前,工厂破产倒闭,所有工人
被解散,只得到了微薄的遣散金。
“他们总得给你一部分医疗保险吧,”我说。我想起我的三个高中女同学,这么多年来
我们一直保持着联系。她们以前都是工人,都在四十多岁的时候因为厂子倒闭被遣散,
但后来他们全都找到了新工作,钱比以前挣得还多,其中两个甚至还买了房子。
“那保险屁都不值!”司机回答。“真生了病根本报销不了。我现在就怕得病,一病就
完蛋了。给他们干了20多年,现在他们就这样把我们给打发了!”他又朝窗外啐了一口
:“你看城里这些高楼,满街的餐馆,都是为有钱人准备的。像我们这样的人什么都买
不起!”
在长安街的两旁,新的高楼大厦和巨型的广告牌屹立在晦暗的天空之下。要论建筑和设
计,这个新北京的大部分外貌就像实现了某些地方官的现代梦。北京城里显然有很多钱
,很多人生活得比以前好很多。但是贫富鸿沟也拉大了。我想,建国这种人也许正是这
位牢骚满腹的司机这种人所期待的领袖吧。至少他们可以聚集在社会公正的旗帜下,发
泄自己对中国现状的愤怒。
四、
尽管六四屠杀唤醒了建国,那一年他却面临着更紧迫的事情:他得谋生!从法律上说,
建国和他妻子都是没有身份的“黑人”:没户口,没房子,没工作。更糟糕的是也没什
么技能。有一段时期,他们投靠亲戚,在建国的弟弟建一开办的一所成人教育学校里做
临时工。建国看大门,他妻子当会计。学校办得挺成功,主要是做英语考试的补习课程
。六四事件之后,学英语变得更热门,TOFEL成了申请外国学校的关键所在。建一很快
富了起来。这个角色反转实在令人尴尬。两兄弟个性完全不同:在秉性严肃、胸怀大志
、刻苦耐劳的建国身边,建一从来像个长了一张漂亮脸蛋的“小混混”:逃学、泡妞、
有钱就花在下馆子和享乐上。但在九十年代的乱世里,游戏规则迅速变化,这位“花花
公子”却如鱼得水。一开始,他想让建国帮他共同经营学校,但建国拒绝了:他宁可把
时间花在阅读和思考上,看大门的好处就是有的是时间。“他老想救中国,可他连自己
都救不了!”建一曾这样跟我议论建国。我真不知道建国给这么个弟弟打工干活内心到
底是什么感受。
这份工作建国没做多久。在接下来的十年中,建国频繁搬家,从一处房到另一处,从一
份工作到另一份工作,大多是办公室和公司杂役。他似乎觉得自己的阅读和思考已经相
当充足了,该试着干点大事了。一九九二年后,社会上刮起一股下海热潮,建国也开始
折腾起一联串的生意。他倒卖过煤,办过炼油厂,还生产过一种新型稠酒饮料(我尝过
,那味道实在不敢恭维,喝起来就像止咳糖浆),做过商业培训。但无一例外,他总以
关门大吉或者辞职不干收尾。到一九九七年夏天,他被捕前我最后一次见到他时,他已
经有过好几回破产记录了。他的个人生活也很混乱,和共同生活了二十年的妻子离了婚
,又和稠酒厂里一个年轻漂亮的内蒙女孩再婚。这第二次婚姻维持了不到一年,就和他
的生意一起垮掉了。最后建国结束了动荡的生活,和他女儿继红住在了一起。
那时,继红早已改名为慧怡。这女孩上了一所普通的大学学习酒店管理,把时间都花在
看通俗小说、和女友聊天上面,但她却是个极有孝心的女儿。一九九八年她毕业后,在
高档的京伦饭店找到一份前台的工作,马上把每月工资的一半交给父亲花。建国实在不
是经商的料,这一点父女两人心里都明白。那年,建一病死于恶性脑瘤,把他在北京的
房子留给了建国。建国总算有了一块可以称为自己家的地方。有了家,加上女儿的经济
援助,他终于可以自由地做自己想做的事了。
那年八月,我收到建国一封长信,笔调怅惘,充满忧思和怀想。建一死时年仅四十四岁
,对建国显然是个震惊和打击。“他走了,我也更紧迫地感到人生的苦短,”建国写道
。“昨天是我四十七岁生日,我剩下的二十—三十年也会一晃而过?”他开始回首自己
的往昔:
“我一生心强命不强。几十年来,我一直与命运搏斗,咬紧牙,不流泪。我是一个理想
主义者。为民主理想,退党;为自由理想,辞职,再辞职;为爱情理想,离婚,再离婚
。至今是一个在思想上、事业上、经济上、感情上的‘漂流者’……现在中国市场低迷
、萧杀,企业多数不景气,中国也在风雨漂泊中,不知走向何方,吾辈何时才有揭竿而
起的机会?”
我记得当读信时心底涌上隐隐不祥之感:建国一点没变啊。在一个四处出击、四处碰壁
的生意人的内心,埋伏着一个造反者,他在等待着新的宏伟大业和又一轮时机的到来。
我并不知道,建国那时已经找到了他决心为之献身的宏伟大业。几年前,他遇到了一个
叫徐文立的人,徐当年是铁路上的电工,也是“西单民主墙”时期的民运老将。那是上
世纪七十年代末短暂的解冻期,当时,在北京市区中心的西单路口,人们用大字报的形
式在墙上张贴了各种油印的政论、海报、散文、诗,这些大字报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和
讨论,直到1979年末当局出来整肃和清除了西单民主墙。当朋友把徐文立介绍给建国时
,徐刚在监狱里关了十二年被放出来。两人激情澎湃地谈论中国政治,但一开始他们也
策划着一起做点生意。其中一个想法是开家租车公司。他们做了一些市场调查,还自封
了两个人在公司里的头衔:徐将任董事会的主席,建国任副主席。但这个策划后来也没
有了下文:徐指望的投资最终没能到位。
一九九八年初,中国的环境异乎寻常地宽松——政府正谈判加入WTO;克林顿总统来访
。于是各省各地持不同政见者的小群体们跃跃欲试,乘机筹划成立一个反对党,名字就
定下来叫中国民主党(C.D.P)。徐担任了民主党北京支部的主席,建国担任副主席:
当初经商没能用上的头衔,这回两人把它用到了更崇高的事业上。不知是因为无比的英
勇还是出于天真,民主党人们决定公开地做一切事情:他们前去民政局为C.D.P.申请注
册,在网络上发表声明和文章,和外国记者交流。开头几个月政府容忍了这些行为,但
克林顿走后没多久,六月,形势急转直下,第一波逮捕和审判开始了。徐文立被判十三
年。建国虽未被抓,但每天有四个安全局的人跟着他。他接任民主党执行主席,并且坚
持活动:他召开会议力劝剩下不多的C.D.P党员们稳住阵脚;他在网上发表声明,陈述
他的政治观点并要求释放徐文立和其他被捕同仁。一九九九年六月,当警察最终逮捕建
国时,他早已一切准备就绪。那一阵他甚至随身带着一支牙刷。
五、
“在日常生活里,英雄行为会显得不合时宜,”捷克异见人士Ludvík Vaculík在一九
七O年代写过,“英雄主义只是在特殊情境下才被接受,但它不会持久。”天安门事件
之后的中国印证了这些话。随着时间的流逝,社会仿佛恢复了正常。整个一九九O年代
,新的市场改革启动了,人们的精力全都投向聚敛财富,党为了掌控公共话题设立了一
套明确的导向(比如著名的“三T禁区”:天安门、台湾、西藏)。随着经济的迅速发
展,知识精英群体分化了:一些下海经商,另一些——尤其是经济学者和应用科学方面
的专家——以出售专业技能为政府或企业效劳。艺术家和学者们也纷纷努力适应市场。
渐渐地,一种不言而喻的共识产生了,正如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一本书的标题所言:《
告别革命》。这本书是由两位80年代的明星学者所著,一位是哲学家、历史学家李泽厚
,一位是文学批评家刘再复。这两位都是八十年代思潮中影响极大的人物,而那些思潮
最终导致了八九学运。
这两人都卷入了天安门事件,结果九十年代两人都居住在美国。然而他们的新书却对激
进分子和革命者进行了严厉的批判。回望上个世纪的中国历史,李刘二位观察到,激进
的改革试验最终总是导致灾难或专制。中国太大了,它的问题太多太复杂,不能速战速
决。渐进地改良,而不是激进地革命,才是正确的途径。在另一篇文章里,李甚至列举
了四个发展阶段――经济增长,个人自由,社会公正,政治民主——中国走向全面现代
化不可能逾越这几个阶段。换句话说,真正的民主不可能一蹴而就。
这是两位聪明、理性并同情自由民主的中国人的观点,这种观点在很多聪明、理性的中
国人当中有着广泛的共鸣,他们认同自由主义,却越来越不赞同激进改革的态度。尽管
这本书是在香港出版,但是它折射出内地精英的态度在九十年代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新的共识是由许多潮流合力促成。在海外,严重的派系纷争侵扰了流亡民运组织,使之
濒于瓦解。而在中国,公众生活的基调是邓小平的“不争论”——就是说,先忘掉意识
形态论争、集中精力发展经济。一方面,技术官僚进入政治局掌权,推进市场改革,同
时,意识形态宣传家们留守中宣部,压制着批评之声。
这期间,经济持续高速地发展,中国与国际市场接轨使得4亿中国人脱离了贫穷,一个
新兴的富裕阶层开始出现在城市和沿海地区,这些地方的年轻人成长于流行文化与消费
主义潮流,远离政治。作为经济繁荣的受益者,他们都是“挺中派”,民族主义在滋长
。至于“民主”,倒真不知道这些年轻人会对这种问题有多少关注。
所以,当建国及其同道在一九九八年成立中国民主党的时候,他们不仅没有看清政府的
容忍底线,也没有准确地估测到国人的心理。最主要的是,他们缺乏深厚的社群根基,
既没有受过良好教育也未与精英阶层进行沟通,连与其他的自由主义者和改革者也极少
联系。一些人,比如徐文立,有坐牢前科又坚持不服、拒绝妥协,结果被边缘化。他们
具有勇气和信念,除此之外却乏善可陈。一些人,例如建国,曾去经商创业,试图做些
“建设性”的事情,但一无所获。简而言之,他们是一批在新时代迷失的人。
起初去探监的时候,尽管建国不说,但我看得出他很在意外界对于他的所作所为、以及
他的遭遇的反应,所以我努力传达给他一些我所能寻觅到的“正面消息”。他的眼睛会
随之一亮,或者神色庄重。但随着C.D.P越来越少见于新闻媒体,我的任务也变得越来
越艰难。二OO二年底,徐文立这位明星异见人士在圣诞前夕以保外就医被释放并立即
飞到美国。这之后,有关其它C.D.P坐牢成员的报道几近消失。
有一次,在等候探视的时候我与另外一个家属聊了一会天,她是来看她弟弟的,他因为
杀人被判了二十年刑。“他开了一个餐馆,别人欠他的钱,”她解释说,“他太年轻、
太冲动。”她问我:你哥哥做了什么,当我告诉她原委之后,她惊讶极了:“组党?”
她盯着我上下打量仿佛我讲的是一个外星故事:“咱们国家还有政治犯啊,我一点不知
道!我以为都是为钱关进来的呢。”最后一次我在主流媒体看见C.D.P被提及是在二O
O二年三月,那是《纽约时报》周末杂志的封面头条。这篇文章写的是我的朋友约翰·
卡姆,他曾经是一个美国商人,后来变成了一个全职为中国政治犯呼吁的活动家。此文
以非常轻蔑的口气提到CDP,称它为“由几百个没有牙齿毫无打击力的成员结成的一个
组织,所写的文章只是彼此读读而已”。
读到这段话,我的心都疼得抽紧了。被称作极权国家“颠覆者”,C.D.P成员们可以为
此自豪。他们也可以原谅没有跟随他们站出来的同胞:他们之所以是英雄,正因为他们
具备大多数人所没有的英雄气概。但对这讥讽他们无用而可笑的判决,他们会作何感想
?这判决竟来自《纽约时报杂志》——民主自由的象征之一,而他们正是为民主自由的
理想牺牲了一切!一群无牙无力的人写文章给彼此看:这话够残酷的,同时也说出了真
相。事实上,他们之所以无牙无力是因为他们的对手太强大,他们的言论没有传播开去
是因为这种言论在中国不被允许传播——但也许这些都无所谓。我真想大哭一场,但我
不知道是为建国感到难过还是生他的气――他怎么这样傻。他坐在他那间狭小的牢房里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而世界早已风云变幻弃他而去。
六、
“你不能说世界已经遗忘了他,”约翰·卡姆坚持对我说:“我就没有!我一直在关注
你哥哥的事。”说这话时,我们正在北京一家酒店大堂里喝咖啡,约翰来访中国时在此
下榻。
约翰·卡姆的中文名字叫康原。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他是一个“人权推销员”。他曾任
香港美国商会主席,是个收入优厚的商人,有专职司机替他开奔驰,有女仆和位于高尚
住宅区的私宅。但在一九九O年代中期,他放弃一切,投身为中国政治犯呼吁的活动。
他长年频繁往返于北京和华盛顿之间,频频会见两国高官权要,利用自己所有资源——
无可争议的数据、广泛的个人关系网、连哄带劝的游说、名人效应、讨价还价——来确
保中国政治犯这个话题不会被人淡忘。
约翰是个声音洪亮的大个子,有着平易近人的幽默感和天生的社交魅力。他也是个虔诚
的天主教徒,有传教士般的使命感,言谈充满圣经警句般美妙的韵律。比如他会说:正
义之河,急流直下,道义之川,强不可阻(意译)。对我关于探视建国过程中出现的种
种问题,约翰提出过很多意见和指导。如果说建国得到了比其他一些政治犯更好的待遇
,这大概要感谢约翰的关注努力。但是,约翰也承认,在由各个西方政府及民间组织合
力编辑的政治犯年度列表上,建国的名字已经消失了。我曾问约翰,假设他身处建国的
处境,他会怎么做。约翰沉思片刻,给我讲了一个20世纪四十年代末麦卡锡时期,发生
在德国剧作家贝尔托·布莱希特(Bertolt Brecht)身上的故事。布莱希特当时住在美
国,被美国众议院的“反美活动调查委员会”传讯。布莱希特出庭作证,澄清他毫不同
情共产主义,委员会为此感谢了他的“合作”。随后,布莱希特立即飞往欧洲,最后抵
达东柏林,对他刚在美国传讯席上的反共证词毫不惭愧。“如果我被捕了,我会像布莱
希特那样做的”,约翰对我说:“我会撒谎来保住我的小命。然后我还可以拥有我的生
活!”
我叹息了。在我心中,约翰为营救那些他素未谋面的异国人士而放弃自己的优越生活,
实在是一个美国式的英雄。如果像他这样的人也会做一些不得不做的事来不至于陷身囹
圄,为什么我哥哥却一定要如此固执?一点一点的剥去那堵墙,难道不比用你的头去撞
它要更有实际意义么?
我所听到过的对建国最严苛的评论却来自于他的生母。“这不是勇敢,”钟阿姨曾这么
对我说,“这是狂妄和愚蠢。他从小就有英雄情结。问题是他并不是英雄。他是一个想
当将军的士兵,可以冲锋陷阵,但没有将军的才智。”钟阿姨年轻时是一个美丽的女人
。一九五七年,她被打成右派,失去职务,在牛棚里劳改多年。现在的钟阿姨已经是一
个鬓发斑白、七十多岁的小老太太了,她笑容和善,但是腿脚时常浮肿发痛。尽管对共
产党已不存幻想,她还是认为变化只能慢慢发生。在钟阿姨眼里,C.D.P的所作所为无
异于鸡蛋碰石头。她曾经试图说服建国不要卷入C.D.P,提醒他对于自己家庭的责任。
建国却用一句经典回应:“忠孝不能两全。”钟阿姨对建国的执拗彻底死心,在他被捕
之后的头两年里都没有去探望过他。
建国对他母亲也同样不满。一次,钟阿姨和我一道去探视,两人轮换着和建国通过电话
交谈。钟阿姨说到中国太大了,不能变得太快,现在情况逐渐改善,很多事情都在变好
。我看到建国的脸色越来越阴沉,他终于开口说了几句话,钟阿姨便匆匆将电话递给了
我。我一拿起听筒建国就语气激动地说:“我不想听她说话!越听越生气!”
那次探视之后,我给钟阿姨讲了韩东方以前跟我的一次谈话。韩东方是一个工会活动家
,在八九事件后被关押。我们碰面的时候,韩已经定居香港多年,主持一个关于中国劳
工问题的电台热线节目。作为异议人士,韩的声誉无懈可击。他在狱中两年受尽折磨,
染上重病差点死掉。但他不曾屈服,毅然绝食抗议。韩一点不像我见过的其他中国异见
人士,他衣着时尚,举止得体,一口流利的英语,并且对自己的过去和弱点颇有反思。
韩对中国异议人士群体有不少批评,包括他自己在内。“咱们还是别谈这个话题吧”,
韩对我说,“对这个群体我没什么好话可说。”韩认为很多中国异议人士太自我膨胀、
自我中心,“这是一种病,但我们中的许多人意识不到这一点。”不过,韩又说,最好
不要对正在坐牢的异议人士讨论这个问题。“为了熬过监狱生活,你必须调动全力,不
断自我激励,确信你自己就是一个英雄。你需要这种心理上的自大甚至傲慢来支撑你的
精神。你此时绝对无法承受自我怀疑。”
钟阿姨表示接受韩东方的这些意见,她答应不再和建国讨论政治。“我只是希望他能顺
利服满刑期,健康出狱。”钟阿姨边说边摇头:“出来以后,也许咱们能和他好好的谈
一谈。我希望他能改变他的思维方式,不要再进去了。”
七、
自从民主党被镇压之后,中国的政治版图变得更复杂了。经历了多年的快速发展之后,
中国现在已经是世界第四大经济体了,并且正在逼近德国和日本,甚至被普遍预测将会
在二O五O年赶上美国。中国同时还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外汇储备。但是,伴随这种转变
的还有中国各地的腐败,环境恶化,贫富差距拉大,和瓦解的社会福利。胡温政府在相
当程度上缓和了这些问题,出台政策削减农业税,关注社会弱势群体,采取措施惩戒以
权谋私。但是,人们普遍意识到,政府需要有更深层次的改变和适应。一方面是饱受社
会不公、人数有增无减的弱势群体,这些人要求改革和公平;另一方面则是庞大的中层
官僚,他们从与商界结成的利益同盟中获利甚丰,因此抵制深层的体制变革。但大家心
里都明白,政治领域的博弈和改革早晚要发生。
最近四五年里,政治改革的呼声日益增大,但是呼吁和努力的方式却变得婉转多样,几
乎像一门艺术。法制和维权,已经取代了人权这个敏感用语。消费者权益,民工权益,
私有财产权,成了人们谈论的焦点。每年都有许多媒体新闻记者报道腐败案例,律师为
民权案件出庭,学者研究触动历史空白点(诸如中日战争,60年代初的三年大饥荒,文
革等等),出版商打破禁忌,刊印敏感书籍。时不时会听见又一个请愿,但在这些请愿
书上签名的往往是一组个人,大家都谨慎地避免成立组织。这类行动往往是自发的和零
散的,但随着网络的普及,新闻传播更快了,控制信息变得越发困难。在中国互联网上
,批评者的声音四面八方此起彼伏,检察官们似乎在和千千万万的小股游击队作战。一
个犯忌者被抓住了,却有更多的犯忌者成了漏网之鱼。这些批评者已经不再像CDP那样
容易被抓住、隔离而消灭了。
与此同时,全球化的浪潮使得政府和领导更注意自己的形象了。最近几年,官方说法中
的“和平崛起”和“构建和谐社会”正反映了一种在国内国际政治中更柔和的身段和态
度。总体而言,中国的政治气氛变得宽松了,人民也变得不再那么害怕了。无论是私底
下还是台面上,中国人谈论政治改革的声音正变得越来越响了。
所以钟阿姨对建国说的话是有道理的:中国的现状的确正在不断改进。而且,也并不是
所有人都已经忘记了C.D.P事件。有几位自由派的中国朋友就对我说,正因为有象建国
这样的人敢于“以身试法”触犯底线,其他人才会明白究竟他们能够在底线之上推进多
少。正如其中一位崔卫平所说的:“正因为有了他们,官方才认为我们是温和的。由于
他们,我们才不至于坐牢。仅仅因为这一点,我们就该心存感激。”崔是一个文学和电
影评论家,她将哈维尔的作品翻译成中文,还公开发表文章倡议建立公民社会以抗衡极
权文化。崔十分尊敬建国这样的人,但她也说:“真正的变化是在许多微小、被人忽视
的地方发生的。创造历史的不是孤胆英雄和精英,而是社会运动。”
另一位著名的自由主义人物、中国社科院哲学所的徐友渔,是政治改革的强力呼吁支持
者,但他也曾对我说,他绝对不会做出C.D.P创办者们那种“傻瓜决定”。他说:“从
政治策略的角度看,那是很愚蠢的。”徐对西方分析哲学和自由主义理论很有研究,强
调行动之前“理性分析”的重要性。“也许他们急于创造纪录,想成为在共产党中国公
开成立第一个反对党的人。如果这是他们的动机,这种人性弱点属于我可以理解和谅解
的那一种。”和建国一样,徐当年也曾是红卫兵,他写的文革回忆录坦诚感人,深刻反
思了自己青年时代的种种幻象。徐将回忆录题赠建国,托我探监时带去。不出所料,此
书没能通过监狱书籍审查官那一关。
如果说徐友渔是教育者,建国则是实干家。C.D.P的所有成员都是实干家,但历史对他
们并不慈悲。记得某位中国企业家说过:“走在众人前面一步的人是领袖,走在众人前
面三步的人是烈士。”C.D.P的成员正是这样的烈士。我用“不以成败论英雄”的中国
老话来自我安慰。但建国有时确实象骡子般固执简单,对政治的看法非黑即白,漠视灰
色地带,更别说中国今天的现状是如彩虹般多姿多彩难以名状。在情绪不好的时候,我
会想起孔子对他的学生子路的评语: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现在,我觉得这两种态度都不大对头。我曾与林培瑞(Perry Link)谈起过魏京生。林
培瑞执教于普林斯顿大学,是一位出色的汉学家,而魏则是建国心目中的英雄,也是中
国民运中一个传奇人物。一九七八年,魏只是一个二十八岁的电工,却居然有胆量在民
主墙上贴大字报要求民主,直斥邓为独裁者。更为荒谬的是,魏因此被捕,罪名却居然
是“泄露国家机密”,换来十五年的刑期。漫长的监狱生活和疾病都不曾动摇魏的信念
,刚获释放,魏立刻重新投入民运,不久再度入狱,被判十四年。两年后他以“保外就
医”的名义被飞到美国,在那里继续与中国政府抗争。魏警告西方,不要被中国改革所
迷惑,因为共产党永远不会改变其真正本质。但其实永远不会改变的是魏京生。随着时
光流逝,许多魏当年的崇拜者都认识到魏对中国的看法是一成不变和简单化的。事实上
,共产党远比魏京生身段灵活,更加能够与时俱进。
我把自己对哥哥和魏的矛盾想法告诉了林培瑞:我敬佩他们的勇气和深切的正义感,但
很难赞同他们对自己观点那种近乎宗教式的确信。林培瑞说:“魏京生这种人就像北极
,他们已经冰冻了,但他们代表着一极。”
我想:是啊,哥哥已经冰冻了,他的世界观不会改变也不可能改变了。他将一堆巨大复
杂犬牙交错的问题简化为一个万恶之源:共产党。结束一党专制,罪恶就会被根除。他
被关进监狱,而他也把世界关在门外,充耳不闻那些可能动摇自己信念的声音,闭眼不
看那个自相矛盾、模糊不定、却充满种种可能性的真实世界。但也正因如此,林培瑞说
得对:象建国这样的人代表着一极。当然,那些将他关进监狱的人,是站在了历史错误
的一边。我有一位在北京开律师事务所的大律师朋友叫刘歌,就爱这么提醒我:“历史
上所有现代化成功的国家,都是多党制的国家,所有顽固坚持一党制的国家,最终都将
失败。结论很明显:民主使一个国家强大,独裁只会使一个国家失败。今天中国的统治
者们想让中国变得更好,而且他们也的确干得不错。问题是他们至今无法面对自己丑陋
的过去,无法承认正是他们从大跃进到文革,把中国搞得这样百孔千疮。他们到现在还
没有足够的自信,所以接受不了象你哥哥这样激进的批评者。”
不过,我渐渐不愿只从中国政治这个角度来评价建国。我不愿把哥哥看作政治棋盘上的
一个小筹码,而宁愿把他看作一个身有瑕疵但令人钦佩的人。哥哥身上有一种品质的确
不同凡响:为了理想他可以拒绝妥协,并且不惜一切代价。一位美国作家朋友劳瑞·西
格尔(Lore Segal),曾听我反复说起建国的事,于是有一天她就用二OO五年那部“
企鹅的远征”的纪录片来打比喻。“企鹅是一种笨拙可笑的动物:肥胖,一根筋,步履
蹒跚,常常一跤跌得嘴啃泥。但是,只要一到水里,他们的泳姿多么优雅美丽!你哥哥
政治上的想法和作为很荒唐,但他的理想主义和他的勇气,因为如此纯洁而如此淳美。”
建国究竟是一个傻子还是一个英雄,也许这问题无关紧要。他行动的道德涵义早已远远
超越了他行动的效果。通过坚守承诺,他已经求仁得仁,此生无憾。有一次探监时我对
建国提起他的一位中学同学温铁军,如今是三农问题专家,最近还获得官方的特殊嘉奖
。建国回应道:“那很好啊。他是体制内改革派,我是体制外的。有很多大知识分子可
以用他们的知识推动改革。我没有受过足够的系统教育,但我们这样的人,也可以起作
用。”说到这,建国向我微笑:“性格决定命运。你要记住:你哥哥是一个简单、老式
、过时、固执的人。一旦我下定决心,我会坚定不移。”这几年来,他掉了许多头发,
最近一次带状疱疹的发作在他前额上留下几块疤,但他的神色却比以往越发安详宁静。
离刑满只有一年多了,建国开始谈论还有多少书他想在出狱前看完。“真的,这里其实
不错,”他竭力让我放心,“我会在二OO八年出去,如果那时你在北京,我们可以一
起看奥运会。”我们谈起了几个在上海的表兄弟,都是一些成功的商人和律师。“我很
高兴他们能这样成功,”建国由衷地说,“但是,人各有志。一个国家要想实现民主,
总得有一些人甘愿为此流血牺牲。看看人家南韩,还有台湾,多少次的镇压,抓过多少
政治犯。但是,一波接着一波总有人站起来,前仆后继,他们是用生命铺平了那条通往
民主的路。”
在那一刻,建国目光坚定、姿态豪迈,似乎忘记了自己身在牢中。“中国这么大一个国
家,有13亿人口,我们总该有几个人愿意去做这件事吧。”
“国家公敌”一文引起的话题
作者:华新民
查建英的“国家公敌”一文,确实是难得的好文章,只是对这个标题中的“公敌”
二字,本人稍有异议。此文发表在“New Yorker”上时的标题是“Enemy of the State
”。英文中的state一词虽然可译成国家,但是含有国家机器、政府的意思,而不是国
土、国民的含义,因而英文的读者看了标题知道这是政府的敌人,不会误解为国民公敌
。而中文的“国家”一词意义较为模糊,尤其加了“公”字,更易被误解为人民公敌或
者叛国分子之类的人。其实看了内容,就知道此文的主人公并非什么“公敌”。真是“
国家公敌”的话,“国家”应当让全体国民记住他,“全国共讨之”嘛,相反,“国家
”巴不得人们忘记他们。这哪里像是“公敌”?充其量,他只是某个政府、执政党的“
私敌”。
记得有一次在凤凰台电视的“锵锵三人行”节目中听查建英讲她的父亲是研究宇宙
有限无限这类问题的,我就想到那可能是社会科学院研究自然辩证法的哲学家查汝强,
因为本人一直关心宇宙学方面的研究,读过一些他写的论文和翻译的科学哲学方面的著
作。查建英莫非是查汝强先生的女公子?
“国家公敌”这篇文章激起了我的好奇心,决定做了一番网络搜查,不料搜查结果
不仅证实了我原先的猜想,而且顺藤摸瓜发现了若干关于查建国及其家庭的资料,也许
对理解这样一位“国家的敌人”的成长有所帮助,这里同诸位分享,算是对“国家公敌
”一文的一些注解吧。
查建英在文章中始终没有透露她和建国的父母的姓名。关于他们,她写得十分简约
:“我父亲的第一次婚姻留下两个儿子,建国是长子。他七岁那年,父亲离婚,娶了我
的母亲。”
这里先说他们的父亲——查汝强。以前只知道他是一位马列主义哲学家,这次网上
查到的资料显示,他其实更是一位革命家。十四岁参加了新四军,十七岁被派往苏北某
县任中共县委书记,皖南事变中被捕,没有暴露中共党员的身份,由他的地主家庭保释
出狱,到上海圣约翰中学读书。而后到清华大学外语系上学,被中共地下党委任命为当
时清华和燕京两个大学的区委书记,是中共执政前夕北京市学运的领导人之一,那时朱
熔基还只是外围分子。据萧乾夫人文洁若回忆,在清华外语系“给我印象极深的是,难
得看见同班男生查汝强来上课”,可见他的身份——当时那个“国家”的敌人——在同
学中已是半公开的秘密。
共和国成立后查汝强成为北京市委宣传部干部,后来转到科学院和社会科学院,成
为研究自然辩证法方面的重要人物,曾任科学技术哲学研究室主任等职。作为党在科学
技术哲学领域的领导人物,他为捍卫马克思主义在这个领域的的领导地位,守护党的意
识形态的正统,领导和参与了对各种“异端”学说的批判。从五十年代对“梁思成的复
古主义的建筑思想”的批判到八十年代对“宇宙有限论”的批判,他都是重要的领军人
物。他主编过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注的《〈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中的作用〉解说和注
释》一书。也许是外语专业出身的缘故,他也翻译过若干西方的科学哲学论著,其中最
广为人知的大概是卡尔·波普尔著《科学发现的逻辑》。查汝强于一九九O年去世,没
有看到自己的儿子成为自己曾为之奋斗创建的那个“国家”的敌人,被判刑下狱,倘若
他老先生地下有知,不知会有何感想?
文章提到了查建国的生母,被建英称为“钟阿姨”的,说她从事歌剧研究,也是一
名编剧。在文章的后部又说,“钟阿姨年轻时是一个美丽的女人。一九五七年,她被打
成右派,失去职务,在牛棚里劳改多年。”根据笔者的网络搜查,她名为钟鸿,右派改
正后编过很多剧本,获奖电视剧《曹雪芹》即出自她的手笔,另外还有京剧《黛玉葬花
》等,网上还查到她的一本回忆录《风雨半支莲》,其中提到她同查汝强的结婚和离婚
:“一九五O年底,十九岁的我……,和查汝强结婚了。谁知八年后,在我处于最困难
的时候,查为了自己的政治前途不受我这个右派的株连,同我划清界限而离婚,他也毫
不顾及给两个可爱的小儿子会带来的痛苦。”原来,查、钟二人的离婚就是同钟被打成
右派相关的。
据同钟鸿相识多年的作家王蒙说,钟鸿是因为“在《北京文艺》(即现在的《北京
文学》)上,发表了一首小诗,居然引起了批判”,成了把她划成“右派”的一个理由
。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呢?它的标题是“冬小麦之歌”,只有四句:“野菊花谢了/我
们生长起来了/冰雪封盖着大地/我们孕育着丰收”。王蒙在他的小说《布礼》中,就
用它作为主人公的诗作。这二十六个字,给她带来了二十多年的凄风苦雨,离婚仅仅是
苦难的开始。
关于两人的离婚,据钟鸿的回忆录说,在她被打成右派以后,“老查冷静地提问:
‘咱们今后怎么办?’我知道他想提出什么?反问道:‘什么怎么办?’老查说:‘你
成了右派,让我怎么和别人说?怎么向于光远说?’于光远是理论界的一位权威,是老
查立身理论界的依靠。我几乎不加思索地回答:‘那就离婚吧!’既然将我看作臭狗屎
,我又何必贴着人家呢?”
于光远同查汝强,一个是三十年代的清华地下党,一个是四十年代的清华地下党,
既是校友,又是上下级关系,但五七年时,更像一对难兄难弟——因为两人面临着同样
的问题——于光远的妻子孙历生也被打成了右派,婚姻也因此告终。查汝强对自己的妻
子说“怎么向于光远说?”意思也许是:你看,于光远都同右派老婆离婚了,我不能落
后啊。
说起孙历生来,她有着一段更悲惨的故事。王友琴著《文革受难者》一书载有关于
孙历生的记载:“孙历生,女,一九三四年生,北京第三女子中学教员。一九五七年被
划为‘右派分子’。一九六六年夏天遭到该校红卫兵的野蛮殴打和折磨。一九六八年在
学校中‘隔离审查’,七月十二日自杀在校中。时年三十四岁。”王蒙的另一篇小说《
蝴蝶》就是以孙历生的命运为蓝本写成的,因为孙是她的妹妹的同学。更详细的资料可
参看王友琴的调查文章:“不可抹去的生命血痕”(载《华夏文摘》“文革博物馆通讯
”二四三期,zk0412a)
我们再回到查家发生的事情上来。查建英在《国家公敌》一文中说:“当时离婚在
中国并不常见,无疑给建国童年留下了阴影。我母亲还记得,有时候建国回家睡觉,她
听见他躲在被子里抽泣。”了解了上述背景,我们有理由相信,让建国感到悲痛和压抑
的不仅是父母的离异,恐怕还有这离异背后的政治原因。
同样的原因,我们更能理解查建英在文中提到的另一件事——一九六八年,建国去
内蒙古插队落户,“钟阿姨去火车站送他。火车启动,她朝儿子挥手。‘但他表现得好
像我根本不在那。他只是不停的喊:毛主席再见!’”——尽管当时的青少年对毛泽东
都有狂热的崇拜,但如果妈妈不是需要划清界线的对象,他大约不至于不愿同妈妈说一
声再见。
关于这件事,钟鸿的回忆录里,有一段刻骨铭心的话——
“一九六八年强儿去内蒙插队,火车开动了,强儿的眼睛不看对他依依不舍的妈妈
,只是激情地冲着窗外大喊:‘毛主席再见!北京再见!’我用湿润的眼睛看着充满革
命热情却不看妈妈一眼的儿子远去了。
强儿,难道我在你们‘红卫兵’‘造反派’眼里是不值一顾的政治贱民?你怎么不
想想,恋恋不舍去送你的妈妈,虽然是‘摘帽右派’,但她是育你、爱你的生母啊!难
道你真‘革命’到六亲不认了吗?
你当时只喊“毛主席再见,北京再见”而不理睬和你招手告别的妈妈,难道是你在
恨我和你父亲离婚时,没有把你留在身边?三十年后,看了你写给你女儿的信,方知你
一直因父母离婚而感到没有家。你被分给你父亲与继母一起生活,觉得是母亲不爱你,
偏爱弟弟。看来你对我的怨气还不浅啊!但作为母亲,手心手背都是肉,十个指头个个
连着心啊!夫妻离婚,通常是一人抚养一个孩子,后来我发现你父本人实际上不可能照
顾你时,也曾托他的老同学储传亨和他商谈,还是把你都交给我抚养吧,他没有同意,
我就在我每次从农村回家休息时接你到外婆家与我和你弟弟同住。”
读者可能注意到,钟鸿在这里没有用儿子的真名,而是用了查建国出生时的小名,
称之为“强儿”。事实上,在她的《风雨半支莲》一书中,尽管他提到建国的弟弟建一
和妹妹建英时都用了真名,却唯独不用查建国这个真名。再想一想就明白了——这个“
国家公敌”的姓名,是不能出现在国家的任何书刊上的。“强儿”这个名字,多半是作
者和出版社的编辑想出来的暗渡陈仓的办法,用来“忽悠”中宣部的评审员的。
书中有一章“强儿!听听母亲的心声”就是专门对查建国说的。出于同样的原因,
书中甚至没有明白交代“强儿”的下落,细心的读者只能从片言只语去猜测“强儿”的
下落——
“咫尺天涯,虽难相见,儿幼时形影,常浮现眼前。”——看来他就在离北京不远
的地方。
“儿今五十有一,望善自珍重,时刻不忘锻炼身体,在母有生之年,得以相聚。”
——不能相聚,似乎是有期限的。
“母草于二OO二年八月十一日儿生日之际”——可以断定“强儿”生于一九五一
年八月十一日。
“汝弟英年病逝,汝则自陷囹圄,每念及此,涕泪盈眶。……只望吾儿博览群书中
,全面认识社会。”——读到这里才恍然大悟,原来儿子是在狱中。
如果不是我们看了查建英的文章,又把查建国同“强儿”对上号,谁知道钟鸿的长
子是个什么人,发生了什么事?
中国古代的新皇帝登基,百姓的名字中有同新皇上名讳相同的字,统统都要改掉,
称作“避讳”。避讳给后世研究历史的人带来无数的误会和麻烦。可以想象,未来的历
史研究者一定会为我们今天的“政治避讳”头痛不已。
——写于二OO七年七月八日
- See more at: http://blog.creaders.net/u/9665/201601/244666.html#sthash.MMnHKbCV.dpuf
1 (共1页)
进入LeisureTime版参与讨论
相关主题
《新闻周刊》:最好的100本书提醒版上文青们一下
驴事不问连岳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 by 米兰 昆德拉
一个文学爱好者对HH事件的几点想法请推荐法国历史文化好书
转载:卡佛与耶茨读书blabla(4)
查建英哪位给说说一书一影
【纽约客转载】查建英系列安娜,安娜
还有几本书要送香槟午夜场
大家怎么给孩子取名的?卿本佳人(一)(二)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建国话题: 中国话题: 查建英话题: 政治话题: 公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