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boards

本页内容为未名空间相应帖子的节选和存档,一周内的贴子最多显示50字,超过一周显示500字 访问原贴
LeisureTime版 - 刘瑜:象一滴水一样——纪念高华老师
相关主题
高华老师走了 (转载)陈丹青:高仓这个孤独的老头
刘瑜:迷人的愤怒饶宗颐的字好在哪里?
朱学勤等:高华追思会上的发言zt留学7年--刘瑜 (转载)
【征文】乱盘盘我喜欢的书清华大学教师刘瑜赴美接受“第二中情局”培训(转载)
梁公启超有看到这个八卦吗?高贵冷艳学术女神清华经济学美女教授双色玫
【过年】质朴刀郎:刀郎、云朵首唱会 (转载)刘瑜:积极的人 zt
意识形态刘瑜: 瞧瞧那帮男留学生,一个个长得丧权辱国的 (转载)
吴道平:在情义和忠诚之间――有关杨帆的一个故事哎,有没有兴趣搞个读书系列活动?【更新系列一】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高华话题: 红太阳话题: she话题: 老师话题: 延安
进入LeisureTime版参与讨论
1 (共1页)
e**5
发帖数: 645
1
想赞美一个人纯真时,我总想起一个比喻,“他就象一滴水一样”。
在我眼里,高华老师“就象一滴水一样”。有很多人认为高华是出于社会责任感而研究
党史,对此我当然毫不怀疑。但是我私下认为,对于高华老师,与社会责任感同样重要
的,是他对历史真相孩童般的好奇心。《红太阳是怎样升起的》一书的后记中提到,他
9岁时就对《参考消息》发生了兴趣,10岁时就开始关注中苏论战,12岁就无师自通学
会了“领导排名学”…… 想想大多数人以及自己10来岁时的兴趣所在,我不禁感慨:
高华是个天生的历史学家。是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帮助他克服恐惧、清贫、孤单,写出
了那么多拨云见日的史论。也是这种好奇心,让57岁的他身上依然有9岁儿童的纯真。
我只见过高老师一次。2010年12月,我从一个好友那得知他重病,于是邀约了几个好友
同去南京看他。
那次见到高华老师,他和我想象中的一摸一样:谦和、笑容灿烂、谈起党史时神采飞扬
。但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在疾病面前的尊严感。我们去看他时,他已经被诊断肝癌
三年,穿着病号服躺在病床上,身体极其虚弱,甚至在我们与他交谈的过程中,需要时
不时用手微微顶住腹部,似乎是在扛住突袭的疼痛。但是他脸上完全没有一个重症病人
的期期艾艾感,好像我们不是在一个病房里,而是在一个咖啡馆里,一群年轻人围着一
个长辈谈笑风生。由于他的病情,我们没有久留,但短短半个小时的交谈,话题却很快
跳到苏斯洛夫、王鼎钧的回忆录、文革史……,讲到这些高老师如数家珍,又似一个博
物馆长在领着一群孩子参观他心爱的博物馆。
去一个陌生的城市去看望一个陌生人,这在我的人生中迄今是唯一一次。之前我和高华
老师没有任何私交,我甚至从未去过南京,鲁莽地跑去看望他,纯粹是出于一个读者对
一个作者的敬仰之心。更确切地说,是义务。
2003年左右,我逐步确立了博士论文的主题:“毛时代的群众路线”。之前我对毛时代
的各种史料虽然略有所知,但有限的知识七零八落、散乱无章,没有一根可以把它们串
连起来的线索。虽然也在师友的引导下读了一些中外学术作品,但始终有云山雾罩感。
正是此时,我读到了高华老师的《红太阳是怎样升起的》。这对于当时的我,有如在一
个神秘洞穴里摸黑前行时,突然手里被塞进一把手电筒,一下子看到了洞穴里的来路和
去路,岩壁与潜流。说看望高华老师对我是义务,是因为一个黑暗中迷路的人,应当感
谢那个往她手里塞进一把手电筒的人。
很多人认为《红太阳》是一本传世之作,我认为这个说法毫不夸张。由于众所周知的原
因,高华能够接触到的史料极其有限,所以若干年后,随着更多档案解密,也许这本书
里的某些史料细节会过时,但我相信这本书的价值却不会因之动摇,因此此书的价值不
在于史料方面什么惊天动地的“发现”,而在于它敏锐的问题意识——通过剖析延安整
风运动的来龙去脉,《红太阳》揭示了中国革命最核心的“秘密”:中国式思想改造的
缘起与模式。
哪怕与其它共产主义国家相比,中国的共产主义革命也是极其独特的。这种独特性体现
在,在政治动员的规模、程度与可持续上,其它国家都与中国无法相比,而这种空前绝
后的政治动员又与共产党“思想改造”的能力密切相关。正是人们的“灵魂”被改造了
,才使得革命的血雨腥风得以狂飙突进。也就是说,中国革命最独特的地方,在其洗脑
之成功——如此成功,以至于与其它共产主义国家相比,毛时代的中国几乎不需要秘密
警察: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监视以及人的自我监督已经足以支撑这个制度的运转。
在《红太阳是怎样升起的》一书里,我们读到了这种思想改造的“配方”:资源的垄断
式供给+全面改写历史前提下的信息封闭+观念的强制灌输+在群体中孤立个体+暴力
威胁;以及这种“思想改造”外科手术般的“程序”:封闭的学习文件 -> 组织群体对
个体进行批评与攻击 -> 自我羞辱式的检查与“交心” -> 必要时的惩罚甚至暴力惩罚
-> 纠偏阶段受害者的感激涕零。这一套“配方”与“程序”,在以后历次整风运动中
屡试不爽,甚至被日常化和制度化,效果不断积累,最终形成了“亿万颗头脑中只有一
颗可以自由运转”的悲剧。
很多人将《红太阳》看作一本“射日”之作,意即它解构了毛主席的神话。不错,高华
的确通过丰富的史料和细腻的分析呈现了“红太阳”的权谋之术。在高华笔下,毛就象
马基雅维利笔下的那个君主,同时有着狐狸的狡猾与狮子的凶猛,他的政治策略正如他
的军事策略:集中兵力、各个击破、避实击虚…… 但是,《红太阳》不仅仅是关于一
个人,它甚至不仅仅关于一场运动,在最深的层面上,它是对人性的一次深描。在书中
,毛的每一次胜利,都由“围观者们”的冷漠、嫉妒甚至贪婪推波助澜。那个著名的句
式似乎也可以用在这里:“当他打AB团时,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AB团;当他打王明
时,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王明;当他打王实味时,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王实味
……”从这个意义上,《红太阳》不仅仅是一本剖析“王道”之书,更是一本关于人性
幽暗之寓言。“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到头来都是为他人做嫁衣裳”。
对于20世纪中国的左祸起源,有各种隔靴搔痒的看法:有的认为左祸始于文革,有的认
为它始于反右,更远的追溯到土改,但在高华之前,极少有人去碰触“延安”这个神话
。美国学者Mark Selden七十年代出版九十年代重版的《革命中国的延安道路》,也对
“延安模式”也做了浪漫主义的诠释。直到今天,“延安精神”在很多人眼里,仍然代
表着理想主义、官民平等和生死与共的“战斗情谊”。正是因此,高华对延安整风运动
的反思性分析可以说是“冒天下之大不韪”——如果说很多人的研究是将一个神话故事
的枝节剪去,他却是将一个神话连根拔起。不少学者认为,如果没有大跃进,就不会有
文革。进一步倒推,如果没有反右造成的万马齐喑,就不会有大跃进的成功。再推,如
果没有土改镇反的成功,反右也不可能如此顺畅……在这个倒推的过程中,高华则走得
更远:如果没有延安整风,就不会有“毛主席万岁”。今天很多人鞭笞文革中的“人性
沦丧”,却对延安时期的“理想主义”赞赏有加,然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高华
的研究显示,延安整风中的人人过关“向党交心”,与文革中万众一心挥舞红宝书的场
景,不过是多米诺骨牌第一张与最后一张的关系而已。
然而“冒天下之大不韪”的勇气只是高华老师的一面。勇气与严谨的结合,才是《红太
阳》成为经典的原因。因为解构“红太阳”的神话,自然冒犯了诸多神话信徒,一些恼
羞成怒的信徒至今仍在攻击高华,但事实上真正仔细阅读高华的书与文章,就会发现高
华绝不是一个偏激的“愤青”。他持重温和,细密精准,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评价历
史人物总是引导读者回到当时的历史情境。这是为什么写作《红太阳》一书,高华老师
需要精耕细作十多年。在档案不解密、资料来源非常有限的情况下,高华老师的写作无
异于一个巨型的“填字游戏”——他需要不断从已知的信息中推导未知的信息,而这种
推导最终依赖于他对浩渺史料的掌握、比照、揣摩和衔接。一个人回忆录中不经意的某
句话,和另一个人回忆录中不经意的某句话,叠加来看,也许就否证了第三个人回忆录
中的不经意的另一句话。一份电报上某个名字的出现暗示了某个信息,而另一份电报上
某个名字的缺席则指向另一个信息。正是对史料精细的把握和分析,将高华锻炼成了一
个党史知识方面的“福尔摩斯”。有朋友告诉我,一位有机会接触绝密档案的学者曾感
叹,高华没有读过档案情况下所推理出来的历史图景,竟与他看到的档案所揭示的图景
惊人一致。这个故事的可信度我不清楚,但数十年苦心研读已使高华老师成为党史方面
的百科全书式人物,却是有目共睹。
《一九八四》中,历史是不断被改写的——不断变化的现实需要不同的历史,于是历史
就象橡皮泥一样不断被揉捏、被塑造成“政治正确”的形状服务于现实政治。在《红太
阳》中,延安整风的成功恰恰依赖于毛对党史的“重塑”——纷繁复杂的党史被归结为
“正确路线”和“错误路线”的斗争史,而“正确路线”的最卓越代表自然是“红太阳
”本人。今天,权力的巩固仍然借助于对历史的改写与屏蔽。历史一层层被擦掉,或者
被涂抹,失忆的人群也因此成为价值的木偶。
高华这样“不识时务”的历史学家则是在带领人们出走,突破对记忆的这种封锁。据说
《红太阳》一书,是高华在深夜的厨房里,就着昏暗灯光写出来的。我想象那个画面,
觉得无比动人,仿佛看见一个地质学家在翻山越岭,搜寻过去留下的遗迹,试图告诉我
们这里曾经有一个湖泊,那里曾经有一个冰川。《一九八四》里,男主角温斯顿发现一
个和自己一样怀疑伪造的历史的“同类”时无比惊喜,他举杯对那个人说:“为了过去
”。不知道高华老师是否读过这本书,如果读过,读到这里也许会心有戚戚。是的,不
是为了“美好的未来”,不是为了“欣欣向荣的今天”,他的努力仅仅是“为了过去”
,为了一就是一、而不是零或者二、不多不少正好是一的过去。
j******n
发帖数: 21641
2
高老师肯定读过1984的

【在 e**5 的大作中提到】
: 想赞美一个人纯真时,我总想起一个比喻,“他就象一滴水一样”。
: 在我眼里,高华老师“就象一滴水一样”。有很多人认为高华是出于社会责任感而研究
: 党史,对此我当然毫不怀疑。但是我私下认为,对于高华老师,与社会责任感同样重要
: 的,是他对历史真相孩童般的好奇心。《红太阳是怎样升起的》一书的后记中提到,他
: 9岁时就对《参考消息》发生了兴趣,10岁时就开始关注中苏论战,12岁就无师自通学
: 会了“领导排名学”…… 想想大多数人以及自己10来岁时的兴趣所在,我不禁感慨:
: 高华是个天生的历史学家。是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帮助他克服恐惧、清贫、孤单,写出
: 了那么多拨云见日的史论。也是这种好奇心,让57岁的他身上依然有9岁儿童的纯真。
: 我只见过高老师一次。2010年12月,我从一个好友那得知他重病,于是邀约了几个好友
: 同去南京看他。

l****r
发帖数: 5317
3
据说高华的书大陆只出过一本,可能这里看过的人不多吧?

【在 e**5 的大作中提到】
: 想赞美一个人纯真时,我总想起一个比喻,“他就象一滴水一样”。
: 在我眼里,高华老师“就象一滴水一样”。有很多人认为高华是出于社会责任感而研究
: 党史,对此我当然毫不怀疑。但是我私下认为,对于高华老师,与社会责任感同样重要
: 的,是他对历史真相孩童般的好奇心。《红太阳是怎样升起的》一书的后记中提到,他
: 9岁时就对《参考消息》发生了兴趣,10岁时就开始关注中苏论战,12岁就无师自通学
: 会了“领导排名学”…… 想想大多数人以及自己10来岁时的兴趣所在,我不禁感慨:
: 高华是个天生的历史学家。是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帮助他克服恐惧、清贫、孤单,写出
: 了那么多拨云见日的史论。也是这种好奇心,让57岁的他身上依然有9岁儿童的纯真。
: 我只见过高老师一次。2010年12月,我从一个好友那得知他重病,于是邀约了几个好友
: 同去南京看他。

c**v
发帖数: 1936
4
这次休假回来转机的时候在香港机场买了邱会作的回忆录,对正副统帅和总设计师有了新的认识
s****p
发帖数: 1087
5
这个比喻真的好纯洁。
刘瑜的一片文章“一个人要像一支队伍”写得很好。
每个人都有孤独的时候。很多人都表达了如何对待孤独的观点。我觉得刘瑜的那篇文章
好新颖而贴切大多数已经学会对待孤独的人的心理:就是对很多事物要保持新鲜的好奇
心,愿意去了解,并且喜欢这个世界,崇拜这个世界。
刘瑜写道:
“总是被打得七零八落,但总还能在上帝他老人家数到“九”之前重新站起来,再看到
眼前那个大海时,还是一样兴奋,欢天喜地地跳进去。在辽阔的世界面前,一个人有多
谦卑,他就会有多快乐。当罗素说知识、爱、同情心是他生活的动力时,我觉得简直可
以和这个风流成性的老不死称兄道弟。 ”
当然,有时候我看“一个人要像一支队伍”这句话,老想起分裂性格的人,像那个电影
里致命ID的主人公。那真是一个有七、八个的分裂性格的人,在自己脑子里演了一部电
影。靠!太热闹太恐怖了!

【在 e**5 的大作中提到】
: 想赞美一个人纯真时,我总想起一个比喻,“他就象一滴水一样”。
: 在我眼里,高华老师“就象一滴水一样”。有很多人认为高华是出于社会责任感而研究
: 党史,对此我当然毫不怀疑。但是我私下认为,对于高华老师,与社会责任感同样重要
: 的,是他对历史真相孩童般的好奇心。《红太阳是怎样升起的》一书的后记中提到,他
: 9岁时就对《参考消息》发生了兴趣,10岁时就开始关注中苏论战,12岁就无师自通学
: 会了“领导排名学”…… 想想大多数人以及自己10来岁时的兴趣所在,我不禁感慨:
: 高华是个天生的历史学家。是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帮助他克服恐惧、清贫、孤单,写出
: 了那么多拨云见日的史论。也是这种好奇心,让57岁的他身上依然有9岁儿童的纯真。
: 我只见过高老师一次。2010年12月,我从一个好友那得知他重病,于是邀约了几个好友
: 同去南京看他。

i*********t
发帖数: 5873
6
刘瑜的博士论文选题是群众路线,竟要靠2000年出版的红太阳一书来梳理指导研究脉络
。更有甚者,为了反衬,她居然对该领域众多前沿成果置之不理,单单拎出老古董mark
selden来。真是滑稽。
红太阳没读过,但从网上的介绍看,既无材料的发掘,也无观点的突破,凭什么传世?
高华的价值,恐怕更多是坚持在体制边缘写作本身;而对他的怀念,便成了向强权的抗
议。追缅文字,贵在真实,那才是对逝者的尊重。刘文最滑稽的是末尾这几句话:据说
红太阳一书,是高华在深夜的厨房里,就着昏暗灯光写出来的。我想象那个画面,觉得
无比动人。。。这也太扯了,让俺记起04年john edwards副总统竞选辩论的总结演说。

【在 e**5 的大作中提到】
: 想赞美一个人纯真时,我总想起一个比喻,“他就象一滴水一样”。
: 在我眼里,高华老师“就象一滴水一样”。有很多人认为高华是出于社会责任感而研究
: 党史,对此我当然毫不怀疑。但是我私下认为,对于高华老师,与社会责任感同样重要
: 的,是他对历史真相孩童般的好奇心。《红太阳是怎样升起的》一书的后记中提到,他
: 9岁时就对《参考消息》发生了兴趣,10岁时就开始关注中苏论战,12岁就无师自通学
: 会了“领导排名学”…… 想想大多数人以及自己10来岁时的兴趣所在,我不禁感慨:
: 高华是个天生的历史学家。是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帮助他克服恐惧、清贫、孤单,写出
: 了那么多拨云见日的史论。也是这种好奇心,让57岁的他身上依然有9岁儿童的纯真。
: 我只见过高老师一次。2010年12月,我从一个好友那得知他重病,于是邀约了几个好友
: 同去南京看他。

i*********t
发帖数: 5873
7
为什么总跟厨房过不去?!风二,你说为啥?嗯?
Tonight, as we celebrate in this hall, somewhere in America, a mother sits
at the kitchen table. She can’t sleep. She’s worried because she can’t
pay her bills. She’s working hard to pay the rent and feed her kids. She’s
doing everything right, but she still can’t get ahead.
It didn’t use to be that way in her house. Her husband was called up in the
Guard and he’s been serving in Iraq for more than a year. She thought he’
d be home last month, but now he’s got to stay longer.
She thinks she’s alone. But tonight in this hall and in your homes - you
know what? She’s got a lot of friends. We want her to know that we hear her
. And it’s time to bring opportunity and an equal chance to her door.
We’re here to make America stronger at home so she can get ahead. And we’
re here to make America respected in the world so that we can bring him home
and American soldiers don’t have to fight the war in Iraq and the war on
terror alone.

mark

【在 i*********t 的大作中提到】
: 刘瑜的博士论文选题是群众路线,竟要靠2000年出版的红太阳一书来梳理指导研究脉络
: 。更有甚者,为了反衬,她居然对该领域众多前沿成果置之不理,单单拎出老古董mark
: selden来。真是滑稽。
: 红太阳没读过,但从网上的介绍看,既无材料的发掘,也无观点的突破,凭什么传世?
: 高华的价值,恐怕更多是坚持在体制边缘写作本身;而对他的怀念,便成了向强权的抗
: 议。追缅文字,贵在真实,那才是对逝者的尊重。刘文最滑稽的是末尾这几句话:据说
: 红太阳一书,是高华在深夜的厨房里,就着昏暗灯光写出来的。我想象那个画面,觉得
: 无比动人。。。这也太扯了,让俺记起04年john edwards副总统竞选辩论的总结演说。

j******n
发帖数: 21641
8
罗素那段话迷住不少女知情啊

【在 s****p 的大作中提到】
: 这个比喻真的好纯洁。
: 刘瑜的一片文章“一个人要像一支队伍”写得很好。
: 每个人都有孤独的时候。很多人都表达了如何对待孤独的观点。我觉得刘瑜的那篇文章
: 好新颖而贴切大多数已经学会对待孤独的人的心理:就是对很多事物要保持新鲜的好奇
: 心,愿意去了解,并且喜欢这个世界,崇拜这个世界。
: 刘瑜写道:
: “总是被打得七零八落,但总还能在上帝他老人家数到“九”之前重新站起来,再看到
: 眼前那个大海时,还是一样兴奋,欢天喜地地跳进去。在辽阔的世界面前,一个人有多
: 谦卑,他就会有多快乐。当罗素说知识、爱、同情心是他生活的动力时,我觉得简直可
: 以和这个风流成性的老不死称兄道弟。 ”

d*******d
发帖数: 3382
9
红太阳?
有电子版

【在 l****r 的大作中提到】
: 据说高华的书大陆只出过一本,可能这里看过的人不多吧?
j******n
发帖数: 21641
10
不知道,南大版好像有人去过高老师家
按说教授家应该有书房,不过我当年学校就给我一室一厅,书房就是卧室,我一气就出
国了
高老师熬夜在厨房,可能随时可以喝点热水甚至打个尖
不过肝癌与熬夜还是有关的

’s
the
her

【在 i*********t 的大作中提到】
: 为什么总跟厨房过不去?!风二,你说为啥?嗯?
: Tonight, as we celebrate in this hall, somewhere in America, a mother sits
: at the kitchen table. She can’t sleep. She’s worried because she can’t
: pay her bills. She’s working hard to pay the rent and feed her kids. She’s
: doing everything right, but she still can’t get ahead.
: It didn’t use to be that way in her house. Her husband was called up in the
: Guard and he’s been serving in Iraq for more than a year. She thought he’
: d be home last month, but now he’s got to stay longer.
: She thinks she’s alone. But tonight in this hall and in your homes - you
: know what? She’s got a lot of friends. We want her to know that we hear her

相关主题
【过年】质朴刀郎:刀郎、云朵首唱会 (转载)陈丹青:高仓这个孤独的老头
意识形态饶宗颐的字好在哪里?
吴道平:在情义和忠诚之间――有关杨帆的一个故事留学7年--刘瑜 (转载)
进入LeisureTime版参与讨论
s**a
发帖数: 8648
11
每熬一次夜,肝癌概率增加多少?

【在 j******n 的大作中提到】
: 不知道,南大版好像有人去过高老师家
: 按说教授家应该有书房,不过我当年学校就给我一室一厅,书房就是卧室,我一气就出
: 国了
: 高老师熬夜在厨房,可能随时可以喝点热水甚至打个尖
: 不过肝癌与熬夜还是有关的
:
: ’s
: the
: her

j******n
发帖数: 21641
12
据说肝脏在子时排毒,如果总是干扰它工作,就不好了
但是学者作家写书确实一般在夜深人静时工作,白天琐事多

【在 s**a 的大作中提到】
: 每熬一次夜,肝癌概率增加多少?
s****p
发帖数: 1087
13
我其实很孤陋寡闻的,尤其不擅长记忆。(我发觉作家的记忆力一般都相当好。张爱玲
的摩登红楼明显把红楼的很多描述记住了,所以能转化她的语言。韩寒高中时的一篇文
章,我当时的感觉也是。)
你指的罗素的那句话?
从里面某句“当罗素说知识、爱、同情心是他生活的动力时,”推断,是说“知识、爱
、同情心是生活的动力”?
我觉得刘瑜写的也很好:
“总是被打得七零八落,但总还能在上帝他老人家数到“九”之前重新站起来,再看到
眼前那个大海时,还是一样兴奋,欢天喜地地跳进去。在辽阔的世界面前,一个人有多
谦卑,他就会有多快乐。”
就是那种无来由的朴素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在 j******n 的大作中提到】
: 罗素那段话迷住不少女知情啊
j******n
发帖数: 21641
14
宁萱写给余杰的信里有个较完整的版本
她在信中写道:“迄今为止,从未写过一封给陌生人的信,但王小波的死给了我极大冲
击,因他就是我曾经想要写信的人,而如今,信还在心里酝酿,人已渺然不知去向,我
体会到了前所未有的痛心与悔恨。世事喧嚣,人生寂寞,我一直以为,支撑我的生活动
力便是罗素所称的三种单纯然而极其强烈的激情: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以及
对人类苦难痛彻肺腑的怜悯。而在这样的动力下生活注定是孤独,无尽的近于绝望的孤
独。我想,如果还有一双眼睛同我一起哭泣,那么生活就值得我为之受苦了。因为王小
波,因为孤独,因为生命的脆弱与无助,我终于提起了笔,给你,沉重而真诚。最后,
我要告诉你,我是一个女孩,美丽,也还年轻”。

【在 s****p 的大作中提到】
: 我其实很孤陋寡闻的,尤其不擅长记忆。(我发觉作家的记忆力一般都相当好。张爱玲
: 的摩登红楼明显把红楼的很多描述记住了,所以能转化她的语言。韩寒高中时的一篇文
: 章,我当时的感觉也是。)
: 你指的罗素的那句话?
: 从里面某句“当罗素说知识、爱、同情心是他生活的动力时,”推断,是说“知识、爱
: 、同情心是生活的动力”?
: 我觉得刘瑜写的也很好:
: “总是被打得七零八落,但总还能在上帝他老人家数到“九”之前重新站起来,再看到
: 眼前那个大海时,还是一样兴奋,欢天喜地地跳进去。在辽阔的世界面前,一个人有多
: 谦卑,他就会有多快乐。”

j******n
发帖数: 21641
15
过去30年'我们这儿'的青年最热爱的一句其实不是罗素的而是
顾城的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他来寻找光明!
这一句追溯起来可能是康德的

【在 j******n 的大作中提到】
: 宁萱写给余杰的信里有个较完整的版本
: 她在信中写道:“迄今为止,从未写过一封给陌生人的信,但王小波的死给了我极大冲
: 击,因他就是我曾经想要写信的人,而如今,信还在心里酝酿,人已渺然不知去向,我
: 体会到了前所未有的痛心与悔恨。世事喧嚣,人生寂寞,我一直以为,支撑我的生活动
: 力便是罗素所称的三种单纯然而极其强烈的激情: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以及
: 对人类苦难痛彻肺腑的怜悯。而在这样的动力下生活注定是孤独,无尽的近于绝望的孤
: 独。我想,如果还有一双眼睛同我一起哭泣,那么生活就值得我为之受苦了。因为王小
: 波,因为孤独,因为生命的脆弱与无助,我终于提起了笔,给你,沉重而真诚。最后,
: 我要告诉你,我是一个女孩,美丽,也还年轻”。

1 (共1页)
进入LeisureTime版参与讨论
相关主题
哎,有没有兴趣搞个读书系列活动?【更新系列一】梁公启超
骨感的现实 狗日的生活【过年】质朴刀郎:刀郎、云朵首唱会 (转载)
ZT:刘瑜:谁把命案追问说成是“消费死者”意识形态
转帖:刘瑜: “望子成龙”让我不安, 愿你慢慢长大吴道平:在情义和忠诚之间――有关杨帆的一个故事
高华老师走了 (转载)陈丹青:高仓这个孤独的老头
刘瑜:迷人的愤怒饶宗颐的字好在哪里?
朱学勤等:高华追思会上的发言zt留学7年--刘瑜 (转载)
【征文】乱盘盘我喜欢的书清华大学教师刘瑜赴美接受“第二中情局”培训(转载)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高华话题: 红太阳话题: she话题: 老师话题: 延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