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boards

本页内容为未名空间相应帖子的节选和存档,一周内的贴子最多显示50字,超过一周显示500字 访问原贴
Military版 - 第三次世界大战:中美创新之战 四月社区 2012-01-13
相关主题
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中美创新之战韩朝粮食总产量加起来还不如黑龙江农垦局多(转载)
从二战结果和去年中国工业数据谈何时建立世界新秩序2010年中国工业数据汇总,帝国来临
大家说,TG工业力离元首当年的德国还有多远?破熊,你对习格格来美国怎么看?
中国还需要穷多久?美国“大中东”计划 (zz)
从二战结果和去年中国工业数据谈中国还需要忍多久?帝国来临,胡温十年磨剑共和国终成第一大工业国[ZZ]
苏联空前绝后的5000万吨核爆 把美国吓了一大跳帝国崛起,十年磨剑共和国终成第一大工业国
中国每年生产4.46亿头猪,几乎是世界总产量的一半(图)。美国:用坚决的行动阻止中国挑战 中国:用坚定的发展为武力挑
中国鸡肉消费达到世界平均水平没机会见证国内的强盛,倒要见证老美的衰败了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美国话题: 战争话题: 创新话题: 世界话题: 生产
进入Military版参与讨论
1 (共1页)
w*********g
发帖数: 30882
1
第三次世界大战:中美创新之战
四月社区 2012-01-13
2012到2022这十年将爆发第三次世界大战,这次将会是创新大战,看似无休无止的高风
险战斗将决定谁才是21世纪的超级大国。
美国还会是世界领袖吗?抑或如许多人所预测的,中国对创新与技术、教育和创意的巨
大投资会得到回报,让中国在2022年取代美国成为世界第一超级大国?
是的,《华尔街日报》提醒道,在一场“针锋相对的军事技术竞赛”中,形势会越来越
复杂,威胁会越来越大,气氛会越来越紧张,而竞争双方的自负也会导致冲突。这场战
争的长期赌注太大了,预料不到的后果太可怕,新的债务负担太沉重了。
尽管实行边缘政策(brinksmanship)以及无休止的短期冷战战术,2012至2022年的第
三次世界大战不会以军事冲突收尾,而是会不可避免地趋于缓和。是的,因为理智最终
总是会占上风,推动创新与技术的转变,促使创新与技术的着眼点放在解决人类面临的
真正重大的问题上:最重要的是人类的生存而非杀戮。到2050年,世界人口将达到100
亿,比现在多30亿,每个人都希望过上更好的生活,而全球资源却越来越少。
什么才会诱发这种历史性的转变呢?过去十年,我们关注的总是美国领导人在商业、政
治、银行业及不断变化的文化思维方面的不足,如今我们必须改变,因为最有智慧的美
国人能够、必须且将会做出改变。
未来,我们将致力于创新解决方案,我们要相信新的领导人的洞察力,他们知道美国在
2022年之前需要做出哪些改变,正如肯尼迪总统(President Kennedy)当年曾要求要
在十年内将美国人送上月球一样。
我们将在未来十年看到一个令人振奋的新美国。以下是八大原因:
1. 我们并没有与中国交战。我们的战争在内部,是为了新的美国梦而战。
在最近一期的《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中,前国家安全顾问布热津斯基(
Zbigniew Brzezinski)写道,“后美国时代:美国衰落的世界会是什么样?非常危险
,非常不稳定。”为什么?许多人已经“得出结论,美国的衰落与中国的崛起都是不可
避免的。”
错。美国在输掉这场战争是因为我们的思维还局限在一种陈旧的说法上:即中国“有鲜
明的帝王血统以及韬光养晦的战略传统,这两样是中国在过去几千年中极度辉煌的关键
”。不可避免?除非你接受这种陈词滥调。这意味着屈从于一个自我应验的预言,这个
预言正是我们自己创造的。
不,这并非不可避免。因为我们必须、也将被迫醒来,来面对人类生存的另一个现实,
一个新的美国梦。
2. 在2012-2022年第三次世界大战中创新力量会从军事领域转移
《华尔街日报》文章《中国寻求挑战美国海上霸权》(China Challenges U.S Navy in
Asian Seas)是一个很吓人的标题。开头更吓人:“杰拉尔德•R•福特号
航空母舰(USS Gerald R. Ford)被认为会帮助美国将自己在全球的海军优势再延续半
个世纪,”这艘航母“可配备各类人员4,660人,并配有飞机和其他一系列令人生畏的
武器。但在这艘航母的设计蓝图出炉到它2015年按计划交付使用之间的这段时间,突然
出现了一个未曾预料到的问题:中国正在建造一种新级别的弹道导弹,按照设计,它能
穿越大气平流层,击中美国航母的甲板并爆炸,杀死船上的水手并严重损坏航母的飞行
甲板……所以美国也正在相应调整自己的策略”,继续进行这场代价昂贵且“针锋相对
的军事技术竞赛”。
想象一下:新舰队一艘航母的成本就是150亿美元,这笔钱本可用于商业创新,以确保
全世界100亿人的生存。用不了多久,这种思维模式必须、并且将会从关注霸权军事手
腕转到关注人类文明的生存上来。
3. 中国在2022年前将成为创新领袖。为什么?因为他们是深谋远虑者
在《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一篇引人深思的文章中,美国国家公共电台(NPR
)的戴维森(Adam Davidson)警告说,“研究机构巴特尔纪念研究所(Battelle
Memorial Institute)最近在一份研究报告中预测,中国的开支将在2022年赶上美国;
从研究领域看现在已经赶上了。”
中国已经在“绿色能源、生物与纳米技术方面投下巨资,这些投资很可能会在21世纪20
年代形成产品。如果美国政府实验室、大学与企业研发人员现在不马上站在下一代突破
创新的最前沿,那么在这些创新技术形成可出售的产品时,美国将落后10或20年。美国
一直是最新、最好的创意的源头,这是美国全球竞争力的基础。”
“如果这些创意源自其它地方”,美国梦会怎么样?“……全球经济将变成美国迎头追
赶中国的局面。”
4. 美国企业必须改变短浅的思维方式
戴维森指出了美国最大的问题:美国的短期思维文化。他写道,“从一位CEO的角度看
,长期研发是一项非常糟糕的投资……研发项目需要很大的投入,并且常常会失败。即
便成功,其它的公司也会来免费拷贝所有最好的创意”。他援引杜邦公司(DuPont)一
位退休CEO的话表示,“很难让股东从长远角度看问题,他们最多只看未来两年。”
警告:我们没有选择。美国企业必须扭转近期研发开支下降的趋势,与中国在2012-
2022年的创新竞赛中针锋相对。
戴维森认为美国的思维方式必须快速转变,以下是他提出的战略,其实就是恢复到早期
使美国成为世界超级大国时的思维方式。很简单:“在日本偷袭珍珠港前三个月,化学
制品巨头杜邦公司执行委员会成员埃科尔斯(Angus Echols)就开始制定公司未来10年
的发展计划。”与肯尼迪提出的十年挑战一样,杜邦也是从长远思考问题:
“埃科尔斯多次在备忘录以及高层会议上表示,美国将很快卷入战争,杜邦应该为此效
力。但杜邦也需要想得更远。在战争结束时,美国妇女将需要便宜的长统袜。”所以杜
邦“在为美国军队生产降落伞与轮胎的同时,其研发部门也在研究如何生产便宜的长统
袜。”
日本投降后,杜邦马上就从生产尼龙军用产品转到了女士内衣。另外杜邦还为从战场回
来的士兵提供了稳定的工作机会。这种长线思维使杜邦“在欣欣向荣的合成纤维与塑料
行业占据了数十年的领军地位”。
5. 美国是不是太局限于旧思维,难以改变,正在屈从?
最近,《福布斯》(Forbes)出版人卡尔加德(Rich Karlgaard)在其令人深思的“创
新规则”(Innovation Rules)专栏中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科技进步是在加速还是在
减速?他援引了硅谷亿万富翁泰尔(Peter Thiel)的消极答案:泰尔拿着自己的
iPhone说,与阿波罗登月计划相比,这不是技术革新。
接着卡尔加德说,“乔治梅森大学(George Mason University)经济学家考恩(Tyler
Cowen)对此表示赞同。考恩在他的新书《大停滞》(The Great Stagnation)一书中
写道,他的祖母亲历了更大的时代变迁。她见证了飞机、摩天大楼、悬索桥、无线电与
电视、抗生素、原子弹与核能的诞生,并看到州际高速、飞机旅行与登月成为现实。”
而“在首次登月成功及波音747首次飞行后一年,即1970年出生的孩子,看到了个人电
脑、生物技术、手机、网络浏览器、搜索引擎与纳米技术。这并没有多么震撼,对吗?”
错,这些产品确实振奋了下一代人。泰尔与考恩都缺乏远见。幸运地是卡尔加德看到了
美国领导力在未来十年的进步:“工业革命在加速……基因工程与纳米技术将很快消除
疾病,让所有人都有可能健康地活120年。”
他还预见到创新与技术会带来更多进步:“我们需要耐心。”是的,耐心,信任,还需
要一点崭新的“积极生活态度”。
6. 到2022年,创新将会远离五角大楼战争机器
《福布斯》的文章让我思索:有没有可能所有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创新本身有自然的极
限,而我们正在接近这些极限?或者可能性更大的一种情况:商业创新的减速是不是因
为军事创新在加速?戴维森在《纽约时报》专栏文章《当创意机器停止工作》(When
the Idea Machine Stops)中写道,“创新公式”(Innovation Equation)是否存在
一个平衡点、一个设定值、一个极限?
或许你会想到这一点:美国将纳税人一半的税收用于五角大楼的战争机器。和中国、朝
鲜、伊朗等国家一样,我们在军事开支上从来都是下大手笔的。因此,虽然美国近期在
军事领域还会有新的创新出现,但不久我们必须且将会经历军事较量向商业创新的历史
性转变,这对人类文明的生存来说至关重要。
7. 五角大楼游说团将失去影响力,纳税人一半的税收将不再用于国防
八年前,五角大楼预计,随着全球人口在2050年向100亿大关逼近,战争将在2020年定
义人类生活。这是“所有国家安全问题的根源”。
“到2020年,毫无疑问将会有大事发生。随着地球的负载能力减弱,一种古老的模式将
重新出现:世界将爆发对食品、水与能源进行争夺的全面战争,战争将定义人类的生活
。”
当然,五角大楼高官、军事承包商与保守派政客都对花费约半数联邦预算来维持战争机
器的运行有既得利益,这个战争机器包括易受攻击的新型航空母舰及即将到货的其他过
时武器。
但是越来越多的美国人开始质疑战争是否是解决世界真正问题的最好手段。我们看到五
角大楼战争机器如何占用了对人类生存至关重要的创新所需的有限资本和自然资源。这
种尚武思维模式已经过时,将遭到下一代的唾弃。
8. 美国的创新战略会很快向关注全球生存转变
美国有线新闻网(CNN)编辑扎卡利亚( Fareed Zakaria)在《时代》周刊(Time)中
说,盖茨(Bill Gates)在几年前说过,如果他可以实现一个改变人类未来50年命运的
愿望的话,他会选择“能源奇迹”,一种“以煤炭一半价格且不排放二氧化碳就能生产
能源”的神奇新技术。他说,“跟发明一种新的疫苗或药物或选择未来几届的新总统相
比,我更希望能够实现这个愿望”。
我们需要更多像盖茨一样长远考虑的领导者。自1994年开始,他已经将其260亿美元财
富中的很大一部分投资于疫苗与医药“能源”,以延长人类的寿命及稳定人口增长。不
过,到2050年,世界人口将从现在的70亿增至100亿人,要保证地球的生存,我们必须
在短短的几十年内找到大胆新颍的非军事创新解决方案和新“能源”。
这对投资者来说意味着什么?无止境的非军事创新!
忘掉战争机器。是的,忘掉所有威胁、战争游戏、蔓延的恐惧、膨胀的自我,以及所有
从维持6000亿美元战争机器中获得的特殊利益。
事实上,谁赢得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创新战争并不重要。我们能够、我们必须、我们将会
尽快醒来,共同着手解决人类文明生存的问题,让中国与美国携手一起努力,思考该如
何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解决100亿人的吃饭问题。
是的,这才是2012-2022年第三次世界大战的真正挑战。从这些创新大战中涌现出来的
将会是令人振奋的新技术投资。
w*********g
发帖数: 30882
2
U.S. is stupid.
She has not realized that she has already had nothing to do with industry
revolution.
Because China is suitable for industry and U.S. is suitable for revolution.
Due to the much lower cost and much cheaper engineers/workers in China
compared to those in U.S., anyone who has an good and new idea will go to
China to make it into an industry. U.S. government, in essence, fears a weak
U.S. dollar much more than China does to RMB, because U.S. is actually
purchasing goods with green papers. So of course, U.S. government will refuse
to let U.S. dollars to deappreciate greatly.
So the more new technologies U.S. invent, the more industries will be built
in China, not U.S.
y***u
发帖数: 7039
3
http://www.mitbbs.com/article_t/Military/37032887.html
小破熊, 看看这篇文章写的怎末样?
l**i
发帖数: 8144
4
中国一样喜欢短平快项目

【在 w*********g 的大作中提到】
: 第三次世界大战:中美创新之战
: 四月社区 2012-01-13
: 2012到2022这十年将爆发第三次世界大战,这次将会是创新大战,看似无休无止的高风
: 险战斗将决定谁才是21世纪的超级大国。
: 美国还会是世界领袖吗?抑或如许多人所预测的,中国对创新与技术、教育和创意的巨
: 大投资会得到回报,让中国在2022年取代美国成为世界第一超级大国?
: 是的,《华尔街日报》提醒道,在一场“针锋相对的军事技术竞赛”中,形势会越来越
: 复杂,威胁会越来越大,气氛会越来越紧张,而竞争双方的自负也会导致冲突。这场战
: 争的长期赌注太大了,预料不到的后果太可怕,新的债务负担太沉重了。
: 尽管实行边缘政策(brinksmanship)以及无休止的短期冷战战术,2012至2022年的第

w*********g
发帖数: 30882
5

不怎么样,颇有些见着羽毛就喊看见凤凰的哗众取宠劲。
我也给你贴一篇,看看中国和德国的区别在哪里
从二战结果和去年中国工业数据谈中国还需要忍多久?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un Nov 27 18:09:30 2011, 美东)
从二战结果和去年中国工业数据谈中国还需要忍多久?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un Jul 3 01:30:05 2011, 美东)
如果产业科技能够顺利升级,自然资源问题能够找到有效而可持续的解决办法的话,那
么大约15年后,中国的整体工业实力将可望超过西方7国的总和,再加上其他盟国,将
可望获得压倒性优势。中国的领导人们将不必再奉行如此屈辱的外交政策,可以开始考
虑采取比较强硬的手段推行中国自己的世界新秩序,扩大中国人的生存空间,为中国人
争取阳光下的地盘,让西方霸占世界大陆和海洋的日子成为过去。
==========================================================================
二战德国战败的原因归根结底是德国的国力并不足以应付同时与八个国家开战
二战美国战胜的原因归根结底是美国的国力超过了轴心国之和,再加上其他的盟国,就
获得了压倒性优势。
先说工业能力
国防工业实力对比
整体来看,美国的国防工业实力应当是主要交战国中最强大的。如前所述,早在20
世纪初美国就已成为世界头号工业和经济大国,有数据显示,1940年时美国的GDP即达
到2000多亿美元,遥遥领先于其他工业大国。依托强大的经济,美国同时建立起了世界
上生产能力最强也最具活力的工业体系(当然它还是最安全的工业体系),根据蒂佩尔
斯基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中的数据,1940年美国钢产量达到2800万吨,居当时的
世界之首。
但是美国国防工业的强大在二战之前基本上没有引起其他世界列强的特别注意,
这主要是由于在此之前,美国奉行“独善其身”式的孤立主义外交政策,基本上不参与
欧亚大陆上千头万绪的政治纷争,其军事力量总体上属于防御性,平时陆军的规模很小
(据载,当时美国陆军只有可怜的10万人,编成4个步兵师、1个坦克师和1个预备役师
,只有300多辆过时的坦克),因此它没有什么机会向其他列强展示其强大的国防工业
实力。通过世界贸易,欧洲人经常看到的是美国生产的品种繁多的民用商品,美国在战
前的国际形象颇具商业色彩。譬如在希特勒和戈林的眼里,美国兵不过是一群穿着军服
的商人,他们只懂得做生意,却不会打仗。另外,地理上与欧亚大陆的遥远距离也在一
定程度上妨碍了美洲以外的人们深入细致地了解和观察美国工业的真实状况。山本五十
六曾有机会了解了这点,所以他才主张避免和美国开战,当战事不可避免后,他又坚持
速战速胜的海上战略,要在美国的工业实力还未充分调动起来之前就取得决定性胜利。
突袭珍珠港的作战计划就是依托这样的战略设想而提出并付诸实施的,其核心目的即为
通过一次突然的猛烈袭击一次性解决掉美国的太平洋舰队,从而在较长的一个时期内解
除美国在太平洋上的武装,避免被美国拖入海上消耗战。
然而,当美国参战之后,它那潜藏着的巨大的工业能量被瞬间释放出来,从根本上
改变了同盟国与轴心国之间的整体力量对比。有这样一些数据可供参考:到1945年时,
美国军事工业已经可以年产飞机4万架、坦克2万余辆,二战期间美国共生产8万多辆坦
克,其中近半数是位于底特律的克莱斯特工厂生产的M4谢尔曼坦克。军用汽车的年生产
能力更是达到百万辆的规模。海军装备方面,1941-1945年,美国共建造了航空母舰(
包括护航航母在内)131艘、战列舰10艘、巡洋舰48艘、驱逐舰355艘、护卫舰498艘、
潜艇203艘;而同期的日本在海军装备上拼尽全力也只建造出航母15艘(也有17艘一说
)、战列舰2艘、巡洋舰6艘、驱逐舰63艘、潜艇126艘。
美国强大的军工生产能力不仅能够满足自身的战争需要,而且还被大量用来支援同
盟国作战,对盟国的物质支援其实早在美国参战之前就开始了。我在《战史笔记》中就
曾经引述过苏德战争期间美英援助苏联的大量军用装备和物资(仅美国援苏的飞机就超
过了13000架、汽车超过40万辆),这些物资(尤其是机械化装备)为苏军取得对德作
战的胜利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应当说,美国巨大而不受任何干扰的工业生产能力为同盟
国服务是同盟国最终取胜的根本保证。
在轴心国的高级军事将领中,除了前面提到的山本五十六外,德国的隆美尔元帅也
较早地意识到了美国工业能力对战争全局的影响。所以,他非常看重大西洋潜艇战的成
败(虽然他作为陆军将领对海战没有什么影响力),当大西洋潜艇战在1943年归于失败
后,隆美尔开始感到战争的前途暗淡起来了。我们在《隆美尔战时文件》中读到了他对
于北非战争这样的一番总结:“决定北非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就是盟军的物质优势。事
实上,自从美国人参战之后,我们对最后胜利的希望就已经极其渺茫。假使我们的潜艇
能控制大西洋,那么也许还有一线希望,因为即令美国人能够生产大量的战车、火炮和
车辆,但仍须经过海运始能到达战场上。可是足以决定战争前途的‘大西洋之战’,不
久就因为我们潜艇损失数字惨重而宣告失败。这个事实就是一切胜负的主因:只要是美
英运输舰队可以到达的地方,那么我们就已经败定了。”
在隆美尔看来,只要美国的强大工业力量能够在某个战场上发生作用,则对轴心国
而言,这个战场便再也不会有最后胜利的机会了。战争的实际进程印证了隆美尔的看法
。美国的参战使同盟国对轴心国确立了真正不可动摇的压倒性的物质优势,这在消耗巨
大、突出规模效应的二战中是决定性的因素。可惜的是在德国的最高决策层里,并没有
多少人具有隆美尔那样的战略眼光,更没有什么人看重过美国的军事工业实力。所以希
特勒对于美国人登陆北非并没有表现出太大的担心,殊不知,随着美英肃清北非,轴心
国阵营的瓦解已近在眼前了。
德国在十九世纪末期超越英国成为欧洲头号的工业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
工业强国。
有一组数据:1932-1938年,德国生铁产量由390万吨提高到1860万吨,钢产量由
560万吨增至2320万吨。1933-1936年,德国新建300多家兵工厂,包括55家飞机厂、40
家汽车和坦克厂、70家化工厂、15家造船厂和80家火炮厂。1940年8月2日,德军总参谋
长凯特尔要求战时经济与军备局制订装备180个陆军师的军备计划。到1941年2月,半年
之内德国军火生产增加近60%,其中弹药增加100%,坦克增产25%,德国及其占领区
的钢产量达到3180万吨,整个西欧还有4876家工厂为德国生产军火。
但隐藏在“辉煌”数字背后的却是二战时期德国工业存在的一些关键性问题:
首先,德国工业缺乏足够的原料。后面探讨战争潜力问题时我们将看到,德国拥有
的自然资源十分有限,军工生产需要的很多原料德国都很紧缺,这影响到了军工产品的
数量和质量。譬如德国在战争后期生产的喷气式飞机的轮胎材料是人工合成的再生橡胶
(因为缺乏天然橡胶来源),但这种人工产品满足不了高速喷气式飞机的起降需要,在
降落时经常发生爆胎的情况。
其次,德国严重缺乏石油等燃料来让它的军工产品充分发挥作用。在严密科学的组
织和施佩尔富有创意的领导之下,德国的军工生产在1944年底以前竟然可以维持在相当
高的产量上,前纳粹德国将军冯•梅林津在其所著的《坦克战》一书第二十三章
中引述了纳粹德国军工部长施佩尔在向纽伦堡国际法庭作证时说的话:
“如果用数字来说,[德国的]军工生产是很可观的。就拿1944年来说,我可以装备
130个步兵师和40个装甲师。就是说,可以使200万人得到新的武器装备。如果没有飞机
轰炸,产量还可以提高30%。整个战争中,我们弹药生产的最高峰是在1944年8月,飞机
产量的最高峰是1944年9月;火炮和新潜艇的生产是在1944年12月。”
另据《三联生活周刊》所载《苏德战争经济学》一文的数据,1944年7月德国武器
生产量比1939年扩大5.3倍,飞机厂从1943年的80家增至550家,全年飞机产量39870架
,其中战斗机30511架,是1941年的6.6倍,坦克产量增长33.9%,达到2.7万辆,火炮
增加50.3%,达到8.7万门。
也就是说,如果单纯地考察军工生产的产量数字,那么在1944年冬季之前,德国还
看不出有失败或崩溃的迹象。然而德国一直没有足够的燃料让这些可观的装备充分投入
到战场上,同盟国的战略轰炸以及境外燃料来源的丧失最终使得德国的军工生产在战争
后期几乎失去了意义。从军工厂生产出来的成千上万架的飞机、数千辆的坦克、为数众
多的潜艇都只能如废铁一样摆在地面上或泊在港口里,因为没有燃料可供它们前往战场。
关于德国缺乏石油等原料的情况在后面探讨主要交战国自然资源的部分还将提到。
再者,德国的战时工业生产无法像美国那样在完全不受干扰和破坏的环境中进行。
诚如我在《战史笔记》中曾引用过的那样,施佩尔坦率地指出,自从1944年5月以后,
德国的燃料工厂已成了盟国空军集中攻击的目标。此后,德国失掉了90%的燃料,这才
是真正的大灾难。施佩尔指出:
“敌人飞机的轰炸使我们输掉了这场战争,武器生产再多也无济于事,因为新式坦
克和喷气飞机没有燃料是没有用的。”(见冯•梅林津所著《坦克战》第二十三
章)
如果我们比较一下轴心国和同盟国军工生产的总体环境,就会看出一个巨大的差别
,德国和意大利的工业目标在战争中后期一直处于同盟国战略空军的打击范围之内,经
常要遭受持续不断地轰炸,这对军工生产和运输都造成了不可忽视的重大破坏;相反,
主要是由于地理上的原因,美国本土依仗两个大洋的阻隔远离轴心国武装力量的打击范
围,其工业设施和生产活动不会受到丝毫的影响,可以长期处于满负荷的安全运转状态
。同样,苏联广袤的纵深地区(如乌拉尔山脉以东)也不在纳粹德军的打击半径之内,
英国内地(西北部)的工业生产由于德国空军战斗机作战半径小而有幸免遭德国轰炸机
轰炸,而且德国轰炸机本身的载弹量普遍不足,难以对英国的工业设施造成毁灭性或实
质性的破坏,英国的军工生产能力在战时基本上可以保证不遭到实质性的削弱,甚至还
能够明显地得以提升。再加上同盟国占据着空中优势,所以,同盟国的军工生产的主要
部分处于非常安全的状态。安全环境的差异势必直接影响军工生产的效率和成本,而这
点对于一场长期的全面战争来说极为关键。
到了战争的末期,尤其是进入1945年之后,德国军工生产体系在同盟国空军的狂轰
滥炸和陆军的不断推进之中终于土崩瓦解,不再有能力支撑德军的作战。而同时期的同
盟国军工生产却达到了历史的最高峰。也就是说,和总的战争形势一样,德国的军工生
产是一个逐渐被削弱直到最终垮台的过程,同盟国则是越打越强。
苏联的工业体系在二战中也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众所周知,十月革命之后的苏联
用了不太长的时间就把一战时虚弱的俄罗斯改造成了一个强大的工业化国家。根据朱可
夫在其《战争回忆录》中提供的数据,苏德战争爆发前苏联的钢产量为1830万吨。这个
数字在当时的世界范围内仅次于美国和德国。
不过很多人以为二战中苏联的工业都集中于西部地区,并且在1941年德军的悍然入
侵中被大部占领和摧毁。实际上,斯大林早在二十年代后期起就开始了国家工业布局的
战略性调整,他早已经意识到在自己国土的东部纵深建立强大工业区的深远意义,当希
特勒上台后,面对咄咄逼人的纳粹德国,这种工业重心调整的必要性就显得更加突出。
关于苏联在1941年时的重工业布局,英国人艾伯特•西顿在《苏德战争1941-
1945》的第三章里有过介绍:
“除了列宁格勒和莫斯科周围的大工业区以及乌克兰和顿涅次盆地上的大工业区外
,在乌拉尔山脉和亚洲还有一些工业区。乌拉尔山脉的工业区是以彼尔姆、斯维尔德洛
夫斯克和马格尼托哥尔斯克三点为中心向外发展,全长达数百英里。西伯利亚大铁路沿
线的鄂木斯克、新西伯利亚、托木斯克、克拉斯诺亚尔斯克、布拉茨克直到贝加尔湖附
近的伊尔库次克一带,都有大型联合企业。在靠近阿富汗和中国边境的阿什哈巴德、撒
马尔罕、塔什干和阿拉木图等地也兴建了重工业。然而,西方世界在1941年却不了解这
些详情。苏联重工业的重心正在向东转移而且从1928年就开始了。
苏联元帅朱可夫在其《战争回忆录》中印证了西顿的记载:
“从军事观点来看,党关于加速发展东部地区工业,建立机器制造、石油加工和化
学等部门的第二套企业的方针,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在这里建设的高炉占全部新建高
炉的四分之三,在伏尔加河和乌拉尔之间建立了第二个巨大的石油基地,在外贝加尔、
乌拉尔建立了冶金工厂,在中亚细亚建立了大型有色金属厂,在远东建立了重工业,建
立了汽车装配厂、制铝联合厂、轧管厂和水电站。战争期间,这些企业加上迁来的企业
,把我国东部变成为保证抵抗和粉碎敌人的工业基地。”(见《朱可夫元帅战争回忆录
》(1983年版)第九章)
尽管表面上看,苏联西部的工业在战前仍然支撑着国家的经济基础,但是东部工业
区的存在为苏联提供了宝贵的战时工业储备,为苏联在苏德战争初期遭受重大挫败后继
续抵抗德军提供了后续的支撑力。当德军以闪电般的速度攻入苏联、苏联在三个月的时
间内丢失了西部超过15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这相当于英法两国国土面积之和的两倍)
时,斯大林大大加速了重工业东迁的工作。工业东迁是苏联战时动员的重要措施,根据
《三联生活周刊》所载《苏德战争经济学》一文的数据,到1941年下半年苏联从西部搬
迁了2593个工业企业的设备和大量物资。1942年5月,基本完成乌克兰、白俄罗斯、波
罗的海沿岸地区企业的转移,第二阶段又疏散了斯大林格勒和北高加索等南部地区企业
。不少内迁企业平均不到两个月就在新址开始运转,有些甚至在中途或露天就部分开工
。到1942年夏,苏联完成了国民经济战争转轨,有1200家东迁的工厂和850家新建工厂
投产,东部地区工业产值的比重从1940年的28.4%上升到70%。1944年,苏联飞机年产
量达到40300架,坦克28983辆,火炮122500门。
有数据显示,二战期间苏联共生产了10.8万辆坦克和自行火炮(但其中有近7万辆
在战争中被德军击毁)、82.5万多门火炮和迫击炮,苏联强大的生产能力和英美的外援
及时补充了这些损失。飞机生产方面的数字我们在前面分析主要交战国的空军实力时已
介绍过,数字超过13万架之多。平均计算,苏联在苏德战争期间平均每年要生产出2.7
辆坦克、近21万门火炮和迫击炮、34250架飞机,还不包括数量更为巨大的军用车辆、
轻装备、弹药等必要的军需物资,毫无疑问,这个数据反映出了苏联非常强大的工业生
产能力。
但如果我们把1944年苏德双方在陆军主战装备方面的产量(前面已列举)进行一番
对比就会发现,两国的差距并不很明显,苏联方面的数量优势微弱,尤其是在坦克和飞
机的数字上更是接近。这一现象表明德国的战时工业生产能力绝不在苏联之下,何况苏
联取得的生产成绩还是建立在德国根本无法企及的资源优势和安全环境的基础上。但如
前所述,德国生产出的装备由于燃料的匮乏和陷于瘫痪的交通无法大量运往战场发挥战
斗力,而苏联则可以不受制约、最大限度地使用它的装备进行作战,这也是为什么在苏
德战争的中后期,苏军投入到战场上的装备数量总要远远超过德军的主要原因之一。
英国的情况较为特殊,它是老牌的西方工业列强,拥有较强的工业制造能力。但是
在二战期间的大部分时间里,英国的主要战场局限于海上和空中,因为它只需确保自己
在海上和空中的相对优势,就可以自保,因此其工业生产的重心自然倾向于海空装备方
面。在很长一段时期内(1943年7月登陆意大利以前),英国对德作战的陆上战场仅限
于北非,而北非对德国来讲只是个很次要的战区,德国投入到这个战场上的兵力非常有
限(大部分时间里只有4个不整齐的师),所以英军的陆上压力较小,陆军装备的需求
量不是特别大,其生产在三军装备生产计划中并不占有优先的位置。总的来讲,英国具
有很强的工业生产能力,但是这种能力严重依赖于海外资源的大量输入,在这方面,来
自美国的援助和英帝国众多海外殖民地的贡献是不容忽视的。
日本在二战中表现出来的工业生产能力只能算是中等水平,这须用比较的方式才能
直观地体会到。譬如日本的飞机生产量只相当于美国的十分之一略强。数据显示:日本
的车辆生产在顶峰时为1941年的47901辆,而美国在1943年的汽车生产量却达到了
621502辆。1941-1945年,日本只生产了604门口径大于105毫米的野战火炮和70至105毫
米口径火炮6512门,而同一时期美国却生产了重炮7803门,其他中型口径火炮27082门
。1941-1942年,日本只生产了1065辆中型坦克(需要指出的是,二战中日本装备的主
战坦克普遍轻薄,日本自己称为“中型坦克”的坦克实际上只相当于其他主要交战国的
轻型坦克,譬如日本在战争期间生产装备并投入实战使用的最重的坦克不过15吨重,而
同期德美苏英等国的中型坦克全重都已超过30吨,而像德国装备的“豹”式中型坦克全
重甚至已经超过40吨)和1024辆轻型坦克,而美国却生产了24997辆中型坦克和4052辆
轻型坦克。海军装备的生产量对比前面已经介绍过。总体来看,日本的国防工业生产重
心侧重于海军,其空军和陆军的装备生产能力相对较弱。
最致命的是,日本比德国还缺乏资源,几乎所有的战略物资均要依靠进口。一旦日
本失去制海权,其海外原料的输入就会变得非常困难(到了战争的后期,原料的输入几
乎完全断绝),这将直接影响到军工生产能否维持下去。日本的整体国防工业基础与美
、英、德、苏相比本来就存在着差距,自然资源状况也不及上述四国,因此战时的日本
虽全力生产,也无力改变战场态势。当美国人掌握了太平洋战场上的绝对制海权和制空
权后,日本的工业体系便在严酷的封锁和令人窒息的战略轰炸中不可避免地走向崩溃。
意大利二战时的工业显得非常的脆弱,战争的实际进程表明,它甚至没有能力满足
本国军队的基本作战需要。尽管墨索里尼对外把意大利吹嘘得无比强大,但事实上,倘
若没有德国有力的军事援助,意大利恐怕早在1940年底其北非殖民地被英军轻易扫灭之
时即已经崩溃了。我在《战史笔记》的第八部分中曾经引用过蒂佩尔斯基希的介绍:
1940年意大利武装力量的武器装备十分缺乏,且陈旧不堪,当时在亚平宁半岛、撒丁岛
和西西里岛的59个两团制意大利师中,由于武器装备不足,只有20个师达到战时编制的
70%,另20个师只达到50%。如要进行总动员,一切都缺乏,陆军甚至无法让所有后备人
员穿上鞋子。
整个战争期间,意大利的工业生产能力太小、财力不足,其武装力量不得不依靠德
国的物资和装备的援助才能维持作战,因此我认为,意大利的国防工业实力在主要交战
国中显然是最弱的。
征兵能力对比
美国是二战期间拥有800万军队,苏联在斯大林格勒损失了300万军队依然能达到了1200
万人,德军军队1000万(算上了后期的儿童兵以及老年兵。)
总上所述,尽管德国军队战斗力较强,但是其工业实力并不足以支持其长久的进行战争
,所以到战争后期,德国的工业实力已完全无法为所有军队提供相应装备,无论是人员
还是装备都是越打越少。
最好的例子是德国及仆从国打苏联时,共计出兵1000万,最后只有300万回来,几次大
的包围战,苏联动中兵力超1500万,局部地区,兵力甚至是德军在3-4倍。
就好比打红警,苏联有5个坦克工厂出坦克,5个兵营出兵。
德军只有3个坦克工厂出坦克,3个兵营出兵。
可能初期德军因为囤兵一时占据了优势,但是在不停的损失下,肯定是打不过的苏联的。
回答人的补充 2011-01-19 10:20 另外在补充个数字
德军在入侵苏联打到斯大林格勒后,苏联当时已经阵亡了约3千万人口,但在收复乌克
兰获得大量兵源后,苏联再次组织了近2千万人的军队。
当时苏联对德军的战损率高达 45:1
资源拥有程度
战争其实打的是工业力和资源,后期在东欧被苏联打掉后,德军就失去了重要的石油产
地,瑞典被同盟国占领后,又失去重要的钢材产地。而这两项是战争必需,德国所缺乏
的。
所以后期,德国是越打越穷,装备根本跟不上。
为了节约钢材,德国不得不放弃开发全编制主战坦克的工艺,改而开发突击炮一类的坦
克。
主战坦克是指,5号,6号,也就是虎系和豹系,炮塔是可自由旋转的。
而突击炮,则是将炮塔与车身做为一体,无法旋转,这样可以节约大量钢材。
但是在灵活性上不如主战坦克,比如4号突击炮,6号改出来的突击虎,以及象式,鼠式
等。
===================================================================
2010中国工业数据
来源:天涯社区
一、基础工业数据:
1、 粗钢产量: 6.27亿吨, 同比增长9.3%, 占世界总产量的44.3%,超过第2-第
20名的总和;
2、 钢材产量: 7.98亿吨, 同比增长14.9%
3、 水泥产量: 18.68亿吨, 同比增长15.53%,占世界总产量的60%;
4、 电解铝产量:1565万吨, 同比增长21.4%, 超过世界总产量的65%;
5、 精炼铜产量;457万吨, 同比增长10.6%, 占世界总产量的24%;进口429万吨
,消费当量达880万吨,超过世界总产量的50%;
6、 煤炭产量: 32.4亿吨, 同比增长8.9%, 占世界总产量的45%;
7、 原油产量: 2.02亿吨, 同比增长6.9%; 进口2.39亿吨,同比增长17.4%;表
观消费量达4.39亿吨;
8、 乙烯产量: 1418.9万吨,同比增长31.7%, 世界第二(美国第一);当量消
费2400万吨,自给率约为59%;
9、 化肥产量: 6740.6万吨,同比增长5.6%, 占世界总产量的35%;
10、塑料产量: 5550万吨, 同比增长20.9%, 占世界总产量的20%;
11、化纤产量: 3090万吨 , 同比增长12.44%,占世界总产量的42.6%;
12、玻璃产量: 6.3亿重量箱,同比增长10.9%,超过世界总产量的50%
二、工业产品数据:
1、 汽车产量:1826.47万辆,同比增长32.44%,占世界总产量的25%;
销量1806.19万辆,同比增长32.37%,超越了美国创造的新车销售1750万辆的历史
最高纪录。
2、 船舶产量:造船完工量6560万载重吨,同比增长54.6%,占世界总量的为41.9%;
新接订单量7523万载重吨,同比增长290%,占世界总量的48.5%;
手持订单量19291.5万载重吨,占世界总量的40.8%;
其中造船完工量和手持订单量所占世界份额均比2009年有较大提升;
出口额首次突破400亿美元,同比增长42.07%。
3、 工程机械产量: 590亿美元,同比增长20%,占世界总产量的43%(工程机械:
挖掘机、装载机、推土机、起重机、混凝土泵 、叉车、压路机等)
4、计算机产量:2.46亿台,同比增长35%, 占世界总产量的68%,份额比2009年提
升8个点;
5、 彩电产量:1.18亿台,同比增长19.5%,占世界总产量的50%,份额比2009年提
升2个点;
6、 冰箱产量:7300万台,同比增长23%, 占世界总产量的65%,份额比2009年提
升5个点;
7、 空调产量:1.09亿台,同比增长35%, 占世界总产量的80%,份额比2009年提
升10个点;
8、 手机产量:9.98亿部,同比增长61%, 超过世界总产量的70%;份额比2009年
暴增20个点;
9、洗衣机产量:6100万台,同比增长21%, 占世界总产量的44%,份额比2009年提
升4个点;
10、微波炉产量:6800万台,同比增长12%, 占世界总产量的的70%;
11、数码相机产量;8200万台, 占世界总产量的65%;
12、数字电视机顶盒:1.5亿台,占世界总产量的73%;
三、基础设施数据:
1、电力:新增装机容量9118万千瓦,总装机容量达到9.62亿千瓦(美国为10亿千
瓦),同比增长10.07%;
2、发电量:42065亿度,同比增长13.2%,占世界总发电量的22%,首次超越美国(
美国2010年约为41100亿度),跃居世界第一;
美国在这个位置上已经坐了100多年了,发电量超过美国是个里程碑的标志;
3、公路:新增公路通车里程10.5万公里(含高速),公路网总里程达到398.4万公
里;
新增高速公路8258公里,总里程达到7.41万公里(美国9万公里);
4、铁路:投产新线4986公里,其中客运专线1554公里;
投产复线3747公里;
营业总里程达9.1万公里(仅次于美国),其中高速铁路8358公里。
5、能源:一次能源消费量为32.5亿吨标准煤,同比增长6%,首次超越美国,跃居
世界第一,这也是个里程碑的标志。
四、轻工产品及其他:
1、纱产量:2717万吨,同比增长17.5%,占世界份额的46%;
2、布产量:800亿米,同比增长6.2%
3、黄金产量:340.876吨,同比增长8.57%,世界第一;
从纱产量、布产量的增长率来分析,中国在世界纺织品的份额只会增加不会减少。
从2010年的数据可以看出:
1、2008年以来的经济危机使得中国的世界工厂地位进一步巩固,主要工业产品的世界
市场份额进一步提升,有的提升巨大。国内外某些砖家的什么越南、印度抢占中国市场
份额的谬论可以休矣!
2、发电量、能源消费双双超越了美国。要知道美国在这两个宝座上已经坐了100多
年了,双双超越那是个多么伟大的成就!这是个标志性事件,比GDP超过日本的影响更
为深远。帝国真的来临了
3,考虑到今天的战争方式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表现为海、地、空、天、电磁五维空
间的较量,信息化对于战争获胜已经越来越重要的事实,中国必须在发动机(飞机/船
舶/汽车)、计算机芯片、直升飞机、卫星制造、集成电路、光纤、光通讯器件(通讯
路由交换器、信号调制器、信号接收器)、生物制药、新能源产品(发光二极管、太阳
能电池)等方面尽快迎头赶上并且大大超过美国,这个过程大概还需要10~15年。
4,资源问题是仅次于产业科技的第二大问题,中国必须尽快设法解决石油、天然气、
铁矿石和铀矿石的供给问题,譬如找到替代品。
如果产业科技能够顺利升级,自然资源问题能够找到有效而可持续的解决办法的话,那
么大约15年后,中国的整体工业实力将可望超过西方7国的总和,再加上其他盟国,将
可望获得对西方的压倒性优势。中国的领导人们将不必再奉行如此屈辱的外交政策,可
以开始考虑采取比较强硬的手段推行中国自己的世界新秩序,让西方霸占世界大陆和海
洋的日子成为过去。

【在 y***u 的大作中提到】
: http://www.mitbbs.com/article_t/Military/37032887.html
: 小破熊, 看看这篇文章写的怎末样?

1 (共1页)
进入Military版参与讨论
相关主题
没机会见证国内的强盛,倒要见证老美的衰败了从二战结果和去年中国工业数据谈中国还需要忍多久?
10年前是大话 20年前是梦想 50年前是神话苏联空前绝后的5000万吨核爆 把美国吓了一大跳
现在看来:奥运会就是中美的巅峰对决了 (转载)中国每年生产4.46亿头猪,几乎是世界总产量的一半(图)。
2010年中国惊人的工业生产数据中国鸡肉消费达到世界平均水平
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中美创新之战韩朝粮食总产量加起来还不如黑龙江农垦局多(转载)
从二战结果和去年中国工业数据谈何时建立世界新秩序2010年中国工业数据汇总,帝国来临
大家说,TG工业力离元首当年的德国还有多远?破熊,你对习格格来美国怎么看?
中国还需要穷多久?美国“大中东”计划 (zz)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美国话题: 战争话题: 创新话题: 世界话题: 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