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b*****d 发帖数: 61690 | 1 “球员们还是有些紧张,上半时我们几次防守反击都产生威胁,场面上很主动。德国
沃尔夫斯堡的教练一直在场边喊防守,习近平主席看得很认真,夫人彭丽媛用手机拍了
很多照片。”3月29日在现场带球队的志丹县足协主席丁常保,昨日下午在电话里介绍
说。
昨晚,远在德国柏林的志丹足球队已经开始收拾行囊准备回国。“队员们出了国开
了眼界,回去之后学习和训练劲头应该更大了,有几个小的踢输了还有点不服气。”丁
常保说。
志丹县足协副主席李建勇说:“沃尔夫斯堡U12少年队是上一届德国国内同级别比
赛冠军,0∶2输了,说明我们的差距和需要提高的空间。”
志丹县成青少年足球大县
地处延安西北部的志丹县属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地带,人口不到15万。“小县城,很
小的县城,却是足球的大县城,现在足球人口超过5000人,在校的青少年足球人口3000
多人。只用了11年时间。”著名足球评论员、北京国安足球俱乐部副董事长张路,对于
志丹足球如数家珍。
志丹县的足球运动出现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末,是北京知青带来了足球。“当地老乡
几乎没人知道足球,我偶尔在院子里颠颠球,顶多带球溜一下。”张路在北京四中上高
中时,就是北京市足协登记在册的重点足球苗子。
“听县里一些上年龄的人说,以前北京知青玩过足球,还让村里的孩子们撵着球跑
。可后来知青回城了,就没有会踢球的人了。”11年前,在志丹县人大工作的丁常保和
足球爱好者李建勇等人,拉起了志丹县足球俱乐部的摊子。
创立俱乐部时,丁常保等人没想着要培养出多少个省脚、国脚。“我们不是奔着职
业比赛去的,开始就是想着学会踢足球,快乐踢足球,是按照爱好和强身健体那个方向
走的。”丁常保说。
2004年末,志丹足球俱乐部成为延安市唯一的足球俱乐部。2006年5月,陕西省足
管中心和陕西足协授予其“陕西省足球后备人才训练基地”称号。经过十多年耕耘,如
今,志丹足球俱乐部现有各中小学组成的会员单位25个,专业教练员5人,兼职教练员
30人。如今志丹县每届青少年足球联赛,都有16支男女代表队超过350名运动员教练员
参加,历时三个月。近年来,志丹县已向陕西省女足输送队员3名,陕师大附中足球特
长班输送队员2名,北京八喜足球俱乐部输送队员1名。
“志丹青少年足球队现在在陕西省能排到第三名,这是一个县的足球水平呀,而且
不能算专业的,还都是普通在校学生组队。国内还真没有听说哪里能搞成这样的。”张
路也为志丹足球的今天感到骄傲。
北京知青情系志丹足球
2010年3月,中国足球协会正式将志丹县纳入全国校园足球活动中,并授予“全国
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试点县”称号。
2010年7月,志丹县政府常务会上研究成立了志丹县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领导小组
。“县委县政府对足球的重视和支持,让我们得到发展机遇,而志丹县能够获得全国青
少年校园足球活动试点县和国家体育总局以及中国足协的专项资助,离不开北京知青们
的努力。”丁常保说。
张路便是当年北京知青中的一位。昨天下午,张路参加了在西安举行的2014梦幻世
界杯全民足球赛开幕战,赛后被问起志丹足球,张路说:“志丹足球的今天是当地足球
爱好者和政策制定者们的联合作用,球员们的技术提高是那些不计报酬的教练们一脚脚
教出来的,我们就是帮点小忙、出出主意什么的。”
“当年参加过在延安举行的一场足球比赛,比赛后我和其他5个知青就被抽到西安
参加到陕西省足球队了。”张路说,“大家对陕西和延安感情很深,所以能帮上忙的就
帮忙。”
“缺乏资金和场地,能够这么多年坚持开展少儿足球普及和教育,这在很多地方是
看不到的,志丹足球的这一点非常可贵,中国足球也需要这样一点点改变、提高。”张
路希望社会各界多关注志丹足球。
本报记者孙元华
志丹足球给了我们一个例子
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会员、陕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院长史兵博士:
我们的专业球员培养思路和模式一直有争论,是小年龄段成人化训练模式还是借鉴
其他社会培养模式?这次志丹足球给我们一种新思路,就是民间草根足球的普及培养模
式,和学校提高培养的复合模式。志丹模式现在不但是普及了足球,还在校园教育中完
成了足球重点人口的提高,不是分割,而是相互自然发展,相互刺激又不矛盾。如果我
们拥有适应社会需要的普及和提高能统一的模式,对我们足球的长期发展还是有很好效
果的,志丹足球给了我们一个例子。本报记者孙元华
中国足球从未停止留洋的脚步
正如习近平主席说的,为了改变足球运动的面貌,“中国足球一直在努力”。把青
少年送到海外学习就是中国足球努力改变落后面貌的见证。从1993年健力宝少年队赴巴
西留学之日起,20多年来,世界上的许多角落都留下了中国足球人向世界先进足球国家
学习的烙印。
1993年健力宝赴巴西
1993年,为了冲击2000年奥运会,当时的中国足协精心组建了由22人组成的少年军
,在朱广沪、李辉、刘志才3名教练的率领下,到足球王国巴西学艺。1997年,为了备
战世界杯预选赛,足协从健力宝队中选拔了李铁、李金羽、隋东亮、张效瑞、李玮峰和
郝伟,经过筛选,李铁、李金羽、隋东亮、张效瑞等4人直接上调国家队。在对美国队
的友谊赛中,初出茅庐的李铁就打入了一个进球,让人印象尤为深刻。
健力宝模式是中国足协在青训培养上的一次尝试,首次把一支少年队伍送到国外长
期训练比赛,这种模式对中国足球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不仅培养了多名国脚,也影响了
中国足球的职业化。
2012年,在时任足协掌门韦迪的组织下,中国足协再次组织留洋计划,选派41名青
少年球员和7名教练赴葡萄牙。与健力宝模式不同的是,这一届留洋生不再是一支队伍
留洋,而是分散到葡萄牙8家俱乐部中,与当地小球员一起训练,以让中国球员真正融
入到葡萄牙足球的文化中。
俱乐部梯队纷纷留洋
除了足协层面组织少年球员留洋,职业化以来,一些俱乐部也派小球员留洋。上海
申花、云南红塔等甲A时期的球会都选派过梯队留洋,其中云南红塔就曾选派一支少年
队赴巴西留洋三载。2001年,这支队伍回国后,还代表云南参加了第九届全运会。在当
时,全国有10支不同俱乐部的队伍在海外训练,规模达到400人。
越来越多的俱乐部选派青少年留洋,最大的收获不是培养了多少足球精英,而是切
身体会到足球发达国家的足球文化,曾率云南红塔少年队赴巴西圣保罗俱乐部留学的孙
贤禄教练,谈及留洋体会,曾感慨地说道:“巴西足球真正强大的不是巴西国家队,而
是小孩子广泛参与足球运动,收费低廉就保证了可以人人参与足球运动,在这样的环境
里,有足球天分和潜质的孩子绝对是遗漏不下的。”
陕北少年只身赴巴西
在中国,还有父亲资助儿子出国学习足球的。2008年4月18日,对于20岁的刘启圣
来说是一个特别的日子,这名自费留学巴西的年轻人创造了中国足坛的一段历史,他成
为了第一个在巴西注册参加职业足球联赛的中国人,他代表巴西圣保罗州嘎比瓦利足球
俱乐部参加当年巴西圣保罗州第二级别的职业足球联赛。刘启圣来自陕北榆林,2002年
,只有14岁的他,在父亲每年20万元的资助下,只身一人去巴西学习足球,并登陆巴西
职业联赛。后来,刘启圣曾效力陕西浐灞队。据悉,他如今仍在巴西从事与足球有关的
工作。
志丹县少年足球队赴德国训练,尽管这支队伍在足球的软硬件上还不够完善,也不
知道何时能出成绩,但对于这支队伍而言,这么做的动机更多的是出于对足球的热爱。
只要对足球的爱不变,哪怕是延绵100年的足球梦也会坚持下去。
本报记者梁军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