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L*******y 发帖数: 4434 | 1 打开主菜单
Wikipedia 搜索
编辑监视本页其他语言
各大学诺贝尔奖得主列表
维基媒体列表条目
各大学诺贝尔奖得主列表详列了各个与诺贝尔奖得主有联系的大学(获奖者可为该校的
学生、校友或教职员)。院校的次序按联系人数的多寡排列显示——由多至少。
值得注意的是,每所院校均有自己的计算法则,这些标准有些较为宽松而有些则较严谨
。[1] 例如:某些大学并不计算那些在得奖以后才加入的人,而有些则仍将其计算在内
;有些亦不计算在校任教不足1年的教职员,但其他的却仍视其为与该校有联系的得奖
主。为了公平比较,这里的数字为统一采用较宽松的方法计算后所得出的结果。下表中
还会显示“校方数据”的数字,此为该校自己的计算结果。这些校方统计亦可能与这里
所显示的有很大的参差。
再者,亦很难断定每所院校对培养诺贝尔奖得主所作出的贡献的多寡。某些获奖者在不
同的大学里完成其本科及研究生课程;某些得主亦曾在不同院校进行研究或任教。因此
同一个名字或获计算入不同的大学里,而下面的数字亦仅供参考。
有些为“联邦制”分若干个分校的大学,在这里会以各个分校作计算单位。这里包括英
国的伦敦大学及美国的加州大学。前者分为伦敦大学学院、伦敦国王学院、伦敦政治经
济学院等,而后者则包括十个地区的校园。
另外,诺贝尔基金会本身亦有类似的人物列表,只以得奖者获奖时在职的教育机构为归
类准则。[2]
为避免任何有关“联系者”定义的争论,这里将其界定为该校的:学生及校友、长期教
职员和短期教职员。但联系者并不包括教学顾问(consultants),因其不属于专任任
教的职员。
下表只详列有关项目的数字,详细的人物列表请见对应的英文条目;
同一位得奖者可能会归入两所或以上院校的计算中;
相同的得奖者亦有机会出现在同一院校的不同范畴里,惟此最终亦只会作一位计算。因
此,下表中的总人数未必为所有范畴人数相加之和。
有关“官方数据”的来源亦会一拼附上,这些多发布在有关大学自己的校网上。
代号:[物] 物理学;[化] 化学;[医] 生理学或医学;[文] 文学;[和] 和平;[经]
经济学
美国哈佛大学(第一)
英国剑桥大学(第二)
美国柏克莱加州大学(第三)
美国芝加哥大学(第四)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第五)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第六)
美国斯坦福大学(第七)
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第八)
英国牛津大学(第九)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第十)
美国耶鲁大学(第十一)
美国康奈尔大学(第十二)
德国柏林洪堡大学(第十三)
法国巴黎大学(第十四)
德国哥廷根大学(第十五)
德国慕尼黑大学(第十六)
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第十七,并列)
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第十七,并列)
美国纽约大学(第十九,并列)
美国洛克菲勒大学(第十九,并列)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第二十一)
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第二十二)
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第二十三)
其他大学
参考文献
匿名用户最后编辑于13天前
相关页面
诺贝尔物理学奖
纽约市立大学诺贝尔奖得主列表
维基媒体列表条目
宾夕法尼亚大学诺贝尔奖得主列表
维基媒体列表条目
Wikipedia
除非另有声明,本网站内容采用CC BY-SA 3.0授权。
隐私桌面版 | p*a 发帖数: 7676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