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boards

本页内容为未名空间相应帖子的节选和存档,一周内的贴子最多显示50字,超过一周显示500字 访问原贴
Mod_CHN_Hist版 - 闻军的《论刘禹锡的政治诗》背后的政治隐喻
相关主题
周一良1977.5.20的交待材料千寻铁锁如何拦江? (转载)
汤一介:参加“梁效”,我不能原谅自己人世几回伤往事(3)
章继光:林彪如何成为接班人的己丑
华国锋任“第一副主席”的由来北望亭怀古 (转载)
读史有感(柳宗元,刘禹锡)汉口路怀古zz
刘禹锡:一个猛男的心路历程zz七言
半江红:红朝会五世而亡吗?鲍鹏山解析——中国封建社会驭民宝典
清太祖努尔哈赤建国称汗说说齐桓公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刘禹锡话题: 毛泽东话题: 江青话题: 政治话题: 邓小平
进入Mod_CHN_Hist版参与讨论
1 (共1页)
c*********d
发帖数: 9770
1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6c456c0100f2t8.html
史义军 http://blog.sina.com.cn/shiyijun6530 2009-08-22 07:07:05
史义军
多年来,我一直对收藏文革期间的刊物有兴趣,经常跑潘家园旧货市场,功夫不负有心
人还真叫我淘到了一些旧杂志,如,《红旗》、《学习与批判》、《朝霞》和1970年代
的大学学报等。在我阅读这些刊物的过程中,发现有的文章经《红旗》转载后多多少少
都有改动,有的改得还比较大,这一现象勾起了我的研究兴趣,如,《北京大学学报》
1974年第6期(12月20日出版,第46——51页)发表了闻军的《论刘禹锡的政治诗》一
文,《红旗》杂志1975年第2期(2月1日出版,第72——81页)转载了这篇文章。我比
较了《北京大学学报》和《红旗》杂志上的《论刘禹锡的政治诗》的两个版本,文章改
动很大。修改最主要有两点:
一是《红旗》发表的修改稿突出了刘诗的政治意义。如在文章开头的“帽子”部分,《
学报》原稿说:“刘禹锡流传下来的诗共约八百首,在文学史上产生过广泛的影响。它
的一部分政治诗,表现了地主阶级革新派进步的思想立场,同其他发家的进步文学一样
,是我国文学遗产中的可贵财富。”《红旗》改稿为:“刘禹锡流传下来的诗共约八百
首,大都写在政治革新失败以后。其中的政治诗,表现了地主阶级革新派的思想立场和
斗争精神。这些诗是中唐时期激烈的儒法斗争的产物,是中下层地主革新派向大地主阶
级保守派进行斗争的武器,不少诗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结合得很好。”其中从“中唐时期
”到“斗争武器”,《学报》原稿也有,《红旗》改稿把它从后面不显眼的地位提到这
里关键的地位。
二是《红旗》改稿增写了一些画龙点睛的语句和题为“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
枝”的最后一部分,这一部分约2000多字。如增写:“他所参加的革新事业虽然遭到失
败,并受到保守派的种种诽谤,但他相信:‘日月至焉,而是非乃辨’,历史终将证明
自己的革新路线比保守派正确。”“政治斗争形势虽然急转直下,革新势力遭到很大挫
折,但刘禹锡心如砥柱,决心顶住逆流,斗争下去。”(以上两段引文见《红旗》73页
)最后一部分“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的标题就是精心安排的。其中说:
东晋的《梅花引》和西汉的《招隐士》“这些在当时都不失为有政治含义的心曲,但在
刘禹锡看来,他们已经是时过境迁的‘前朝曲’了,应该有‘新翻’的词章,宣传革新
思想,来适应他那个时代的现实”。
“‘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表现了
诗人为政治革新而斗争的决心和胜利的信念。‘流水淘沙不暂停,前波未灭后波生’,
显示了不畏风波摧折的斗争精神。”(以上两段引文见《红旗》80页)等等。
《红旗》为什么对闻军的《论刘禹锡的政治诗》这么感兴趣,而且在刊登党的十届二中
全会公报和四届人大文件的同时,转载这篇文章,闻军是何许人也?又是谁改的这篇文
章?闻军其实就是“梁效”的笔名之一,其他还有“史军”、“哲军”加上“闻军”,
号称“梁效”的三军。
据北京出版社1978年出版的《历史的纪录——“四人帮”的影射史学与篡党夺权阴谋》
一书记载,1974年10月24日,江青召见迟群和谢静宜以及唐晓文(中央党校写作班子)
的头头时谈到:“唐朝李商隐写了不少无题诗,其中很多是政治诗,可研究。刘禹锡也
有政治诗。”迟群等人听后即向梁效作了传达。这篇文章就是根据江青的意见写成的。
与此同时,江青在文化部的写作班子也化名洪途在1975年1月8日《文汇报》上发表《刘
禹锡诗歌的革新精神》一文,强调“刘禹锡在政治革新失败之后,仍把矛头指向他的政
敌”。闻军此文发表后,姚文远在1974年12月31日对《红旗》编辑组召集人布置刊登四
届人大文件,同时说,北京大学报有一篇文章论刘禹锡的政治诗,排出来他改,还说这
篇文章有思想。仅过了一个月,这篇经过较大修改的文章就在《红旗》转载了。
《北京大学学报》发表这篇文章,《红旗》转载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呢?还是让这篇
文章本身和当时的历史背景来解答这个问题吧。文章说:
“刘禹锡政治诗斗争的矛头直指以宦官、藩镇为代表的大地主阶级保守势力。他在一组
寓言诗中,借着一些动物的形象,为腐朽的保守派画了一幅幅肖像。如《聚蚊谣》”。
“这些蚊虫害怕阳光,喜欢昏黑,专等天暗时分便喧腾鼓噪,飞出来以利嘴伤人。这不
正是那班宦官的生动写照吗?然而这些害人虫只能猖獗一时,一旦秋风吹来,便要统统
灭亡”。
《再游玄都观绝句》“诗云:百亩中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
度刘郎今又来”。“诗中的桃花影射那批保守派的新贵,他们权倾京师,红极一时,自
以为荣华常保,而在刘禹锡看来不过是过眼云烟,朝华暮落。”“‘前度刘郎今又来,
表现了正义凛然的自信心和顽强的斗争精神。’”
“《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诗中的王、谢旧族喻指当时那些显赫的保守派人物。这些保守派新贵同王、谢旧
族一样逃不掉没落的命运。”
“《西塞山怀古》:……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如今唐王朝虽然久已
一统天下,但是,在萧萧芦荻之中,那割据分裂的故垒依然存在。联系到当时一些军阀
设险自守,拥兵自重,大搞割据的情况,诗里显然是要人们深思,对于分裂威胁的存在
,不可掉以轻心。”
“‘山叶红时觉胜春’,(《自江陵沿流道中》)在满山秋色中,他看到了明丽的春光
。”
文章关于刘禹锡的《金陵怀古》一诗写道:“亡国之音犹在耳边,历史的教训不可遗忘
。这首《金陵怀古》就是向唐王朝的当权者发出警告:如果一味因循,不图革新,弊政
不除,法制不举,‘崤函之固’的长安也会和金陵的命运一样,赫赫的大唐帝国也会重
蹈六朝的覆辙。”
这些话都是什么意思?要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来看,就很容易理解这篇文章的政治寓意
了。
1974年6月14日,江青召集会议,授意她的写作班子,要批“现在的儒”。随后江青去
天津在一次谈话中,更露骨地说,“这次运动的重点是批党内的大儒”。江青还指使亲
信读一份吹捧江青是“激进派”,诬蔑周恩来是“温和派”的外国电讯,暗示周恩来就
是他们所说的“现代的大儒”。此后,又掀起一阵所谓“评法批儒”的浪潮。
6月18日,国家计划委员会向中央政治局汇报:上半年工业生产“不少地区有所下降。
主要问题是煤炭和铁路运输情况不好,钢铁、化肥等产品一些军工产品也欠账较多,对
整个国民经济和战备影响较大”。煤炭比去年同期下降6.2%,铁路运输量比去年同期下
降2.5%,钢比去年同期下降9.4%,化肥比去年同期下降3.7%。7月1日,中共中央发出《
关于抓革命、促生产的通知》。
7月17日,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批评江青说:“不要设两个工厂,一个叫钢铁工
厂,一个叫帽子工厂,动不动就给人戴大帽子”,并当众宣布:“她并不代表我,她代
表她自己。”毛泽东还批评王洪文、张春桥、江青、姚文元搞帮派活动。毛泽东说:“
你们“不要搞成四人小宗派呢”。这是第一次提出“四人帮”的问题。
9月29日,经周恩来提议,毛泽东批准,中共中央为原八届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
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贺龙平反,恢复名誉(贺龙遭受迫害,已于1969年6月9日在北京
含冤逝世)。
10月4日,毛泽东提议邓小平任国务院第一副总理。“四人帮”对此非常不满,他们于
17日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制造借口,对邓小平进行攻击。当晚,江青、张春桥、姚文
元、王洪文进行密谋。次日,王洪文到长沙,向毛泽东告周恩来和其他中央领导同志的
状,造谣说北京大有“庐山会议味道”,妄图阻挠邓小平出任第一副总理,实现由他们
的组阁的阴谋。王洪文当即受到毛泽东的批评。
11月12日,毛泽东对江青的一封来信的批示中,直接指出江青有“组阁”野心,说:“
不要由你组阁(当后台老板)”。
10月11日,中共中央为在最近期间召开四届人大发出通知。通知转述了毛泽东的意见: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已经8年。现在,以安定为好。全党全军要团结。
1975年1月5日,根据毛泽东的提议,中共中发出文件,任命邓小平为中共中央军委副主
席兼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任命张春桥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
1月8日至10日,中国共产党十届二中全会在北京举行。会议讨论了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
大会的准备工作。会议选举邓小平为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央政治局常委;批准李德生关
于免除他所担任的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央政治局常委的请求。
1月13日至17日,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举行。周恩来在政府工作
报告中重申了三届人大指出的发展我国国民经济的两步设想,即第一步,在1980以前,
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在本世纪内实现农业、
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国民经济走在世界前列。大会通过了宪法,批
准了政府工作报告,选出了以朱德为委员长的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任命了周
恩来为总理、邓小平等为副总理的国务院组成人员,挫败了“四人帮”的组阁阴谋。会
后,周恩来病重,邓小平在毛泽东支持下,实际上开始主持中央日常工作。
所有这些,可以看出,《论刘禹锡的政治诗》就是用来影射现实的,是“四人帮”对“
组阁”失败的不满和发泄,他们要像“刘禹锡在政治革新失败之后,仍把矛头指向他的
政敌”一样去斗争。文中所谓“革新派”是谁?“保守派”是谁?说白了“四人帮”的
“政敌”是谁?这才是文中关键的政治隐喻。
1 (共1页)
进入Mod_CHN_Hist版参与讨论
相关主题
说说齐桓公读史有感(柳宗元,刘禹锡)
6.7时尚版事件刘禹锡:一个猛男的心路历程zz
毛泽东诗词鉴赏半江红:红朝会五世而亡吗?
毛泽东诗词鉴赏清太祖努尔哈赤建国称汗
周一良1977.5.20的交待材料千寻铁锁如何拦江? (转载)
汤一介:参加“梁效”,我不能原谅自己人世几回伤往事(3)
章继光:林彪如何成为接班人的己丑
华国锋任“第一副主席”的由来北望亭怀古 (转载)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刘禹锡话题: 毛泽东话题: 江青话题: 政治话题: 邓小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