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boards

本页内容为未名空间相应帖子的节选和存档,一周内的贴子最多显示50字,超过一周显示500字 访问原贴
RuralChina版 - 春节符号:中国人过年要做的8件大事
相关主题
今天过小年年的味道
关中乡村之过年 - (1) by 凯文西『春节征文』老子的鞭炮——迎送财神
走在乡间(组图)【征文6--人生随想】成长的痛苦
也说个我哥亲身经历的迷信事件今年春晚最大的亮点是“进城”
童年杂忆 (15) 过年“草根明星”上春晚折射中国经济社会变迁
海宁:三峡移民新家过新年作为农民工与作为明星的旭日阳刚
同鞋们回忆下过年吧, 一人一个双黃包【征文】我的戏剧情缘
春节贴春联起源于“符咒”的传说2012 春晚抢先看 -- 太牛了 (转载)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春联话题: 庙会话题: 年夜饭话题: 祭灶话题: 节庆
进入RuralChina版参与讨论
1 (共1页)
z****n
发帖数: 871
1
年夜饭
大事之一:年夜饭
除夕吃顿丰盛的晚餐,俗话叫做“年夜饭”,也有的地方叫做“团年饭”、“合家
欢”、“分岁酒”、“守岁酒”、“辞岁酒”。
节庆强度系数:10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集体记忆,而大年三十的年夜饭恐怕是这个记忆里最耀眼
的章节。有人回忆上世纪60年代1角钱的年夜饭时不会觉得寒碜反而甜美;有人感慨还
是幼时清贫的年夜饭最有滋味。那是因为,我们虽然清贫,却拥有最大的财富——家人
的关爱。
年夜饭故事
“很多年没有和家里人一起过年了,于是年夜饭就成了脑海里一道挥不去的纠缠。
记忆中年夜饭经常是在姑妈家吃的,老少三代,从大年夜的下午就开始聚集在一起。晚
上6时以后,便开始收拾桌子,摆放菜肴。冷菜通常有12道,荤菜不多。大人们边吃边
谈,说着些陈年的发生在家里的笑话,大多是父辈们在孩童时代的趣事,孩子们虽然有
时候听不懂,却也不插嘴,埋头猛吃。各家总是在午夜前赶回自己的家守夜,嘴边还留
着年夜饭的余香。吃的并不是山珍海味,却让所有人感到用餐的愉悦。那一夜,我们只
在乎身边一起吃饭的人。”
鞭炮
大事之二:放鞭炮
依据民间传说,年是蛮荒时代的猛兽,常滋扰人类圈养的六畜。为了将年逐走,人
们用火烧竹子,这就是最早的“爆竹”,后来逐渐演化为“鞭炮”。
节庆强度系数:9.5
燃放鞭炮的习俗在我国已有2000余年的历史。老百姓一年难得聚在一起欢乐一回,
带有喜庆元素的鞭炮自是不能缺席春节这一辞旧迎新的仪式。很多城市曾经禁放鞭炮,
但后来又解禁。传统习俗的力量可见一斑。
鞭炮故事
在我国南方一座山上,生活着一种能使人得寒热病的鬼魅,名叫“山”。每当新
年快要来的时候,都要到山下偷东西吃。一次几个村民到山腰砍竹时用丢弃的竹节煮食
。这时,正逢几个山下山。村民们吓得不敢动弹。这时,燃烧的竹节正发出噼噼啪啪
的巨响。山始终不敢靠近村民。有一个机灵的村民又往火堆里添加了不少竹节,毕毕
剥剥的声音就更大了。那几个山吓得拼命往山上跑。后来,村民们就把竹节放在火盆
里,用它爆裂的声音驱赶山。
从此,每当农历正月初一的凌晨,人们就要烧竹节,用以恐吓山,以求得新的一
年的安宁.
大事之三:贴春联
春联也称“门对”、“春贴”、“对联”、“对子”,起源于桃符,以工整、对偶
、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
节庆强度系数:9
虽然在当代,人们有着种种理由不贴春联:空间狭小、与现代装饰不搭配、没有个
性的词句……然而,春联依然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可见春联承载着古老的年味儿,保持
着强大的文化惯性。现代人更不妨来点创新,把春联这个传统好好保护传承下去。
春联故事
民间传说,有一年除夕皇帝朱元璋下旨:公卿士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
大年初一早晨,朱元璋微服巡视看春联。每当见到写得好的春联,他就非常高兴,
赞不绝口。当到一户人家,他见门上没有春联,便问为什么。原来主人是个杀猪的,找
不到人写春联。朱元璋当即写下了“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的春联送给了
这户人家。当朱元璋巡视完又路过这里,见到这户还没有贴上春联,问是怎么回事?主
人恭敬地说,春联是皇上亲自写的,我们高悬在中堂,每天焚香供奉。朱元璋非常高兴
,赏给这家30两银子。由此可见,春联的得名和推广,朱元璋真是功不可没啊。
大事之四:看春晚
1983年,电视机开始普及。于是如何在年三十晚上能给过年的中国观众带来快乐?
春节晚会应运而生。
节庆强度系数:8.5
如果把春晚只当作娱乐事件,那就好办多了。姑且不说年三十晚上,一家人总得找
点乐子吧,就瞅瞅那93%的收视率,还有什么比它更能成为聊天的好话题?最近有所谓
的学者呼吁抵制春晚,马上遭到异口同声的质疑,看来观众骂归骂,没有春晚的春节暂
时还让人接受不了。
春晚故事
王景愚是喜剧、哑剧表演艺术家。1962年,王景愚在广东吃罐焖鸡时产生了灵感,
创作了哑剧小品——《吃鸡》。1963年,在北京饭店举行的元旦晚会上,王景愚表演了
这个哑剧小品,当时周恩来和陈毅也坐在观众席,看了笑得直流眼泪。 1983年,中央
电视台春晚剧组让王景愚表演个节目,使得《吃鸡》再次轰动,他也被全国观众记住了。
有一次,他在苏州向一个卖冰棍的老大爷问路,老大爷反问了半天王景愚有关春晚
的事情,最后告诉王景愚,他不知道他要去的那个地方。  ——节选自《中央电视台
24届春节联欢晚会台前幕后》
大事之五:拜年
根据传说,“拜年”就是大年初一一大早,人们相互道喜,庆贺未被“年”这种猛
兽吃掉。
节庆强度系数:8
时代发展、科技进步,拜年的“包装”日渐更新换代,且其革故鼎新的速度,一日
千里。中国人过年的传统、拜年的习俗和在这传统与习俗中蕴含的对家人的祝福、对新
年的期望,并未随着公元纪年数字的增加而减少、淡化。
拜年故事
古时,倘若坊邻亲朋太多,难以登门遍访,就使遣仆人带名片去拜年,称为“飞帖
”,各家门前贴一红纸袋,上写“接福”两字,即为承放飞帖之用。此俗始于宋朝上层
社会。清人《燕台月令》形容北京年节:“是月也,片子飞,空车走。”成为时尚。大
户人家特设“门簿”,以记客人的往来和飞片,门簿的首页多虚拟“亲到者”四人:一
曰寿百龄老太爷,住百岁坊巷;一曰富有余老爷,住元宝街;一曰贵无极大人,住大学
士牌楼;一曰福照临老爷,住五福楼。以图吉利讨口彩。至今的春节赠送贺年片、贺年
卡,便是这种古代互送飞帖的遗风。
大事之六:逛庙会
庙会是广为流传的传统民俗活动,常在寺庙节日,或以农历规定的日期,于寺庙内
或其附近举行。
节庆强度系数:7
时代在变迁,往昔的庙会在时尚的今日也在悄然地发生着变化。热闹依然是热闹,
可是过后回味却总觉得缺点什么。记得张中行在《北平的庙会》中说,“市场是摩登,
庙会是过日子,过日子与摩登大有分别”。然而,当前有多少办庙会、“吃”庙会、逛
庙会的人能想到这其中的分别呢?
庙会故事
“儿时总盼着过大年,因为过大年可以扯着奶奶的衣角去赶庙会。那时最爱去的是
隆福寺庙会。老远就看到游人信徒熙熙攘攘,天南海北百货云集。在隆福寺,我最爱看
的要数那里上演的影戏人,每年都会上演‘猪八戒背媳妇’的影戏。影戏的摊子小得出
奇,摊前围了一群像我一样淌着鼻涕,瞪着大眼,穿着开裆裤的孩子。记忆中的影戏人
扁而薄,可以夹在纸册子里。耍影戏老人的大蓝包袱里,有十几本大纸册子,分门归类
夹着‘身’、‘头’、‘车马’等等。每次表演结束时,我总是恋恋不舍地被奶奶拽着
离开……”
大事之七:春运
上世纪70年代,春运以知青探亲流为主;上世纪70年代末恢复高考后,学生流开始
加入;上世纪80年代,大量民工外出,春运开始形成“三流叠加”的现象。
节庆强度系数:6.5
春运,将每个中国人围得水泄不通,往前是回家的路,回首是买票的难。这些年,
眼看这场“大运输”随着经济不断增长,也落下了缠身的痛。最好的法子是让更多的农
民变为城镇居民,让他们回家的路越来越近,脚步才不再匆忙。
春运故事
“早在上世纪80年代,由于工作与家不在同一地点,对春运就有着难忘的回忆。90
年代,终于结束了‘牛郎织女’的生活。然而,我与春运的缘分并未到此结束。一来
,每隔三五年要回家看望双方父母;二来女儿16岁就出门求学,大学毕业后又在北京,
每年春节往返都免不了在春运的大潮中翻滚。作为父母,我们也免不了操心,昨晚女儿
打来电话说买到了回家的车票,可竟然是北京到石家庄的,离南阳还很遥远。不过,这
就不错了,到了车上再补票,一定会在过节前赶回来的!”
大事之八:祭灶
人们相信,在中国民间诸神中,灶神会在岁末的某夜上天揭发人间的罪状。为了祈
福避凶,民间逐渐形成祭灶的习俗。
节庆强度系数:5
尽管祭灶的习俗起源甚早,但是人们对灶神的敬畏程度却一直在降低。由于不喜欢
被揭短,人们对会打小报告的灶神越来越疏远。“祭灶糖”、“祭灶汤”等祭拜礼物越
来越少见,现代社会,祭灶之风更是逐渐淡化。
祭灶故事
古时候,一对夫妇老年得子,因家中贫困,只得忍痛让儿子到煤矿去挖煤。某日,
老汉去煤矿看儿子,路遇一个光脚片的同路人。闲谈中,老汉得知光脚片是受阎王指使
,来收回100名矿工。老汉求光脚片留下自己的儿子。光脚片应允,嘱他不要告诉别人
。见了儿子,老汉佯装害病,儿子侍奉左右、无法下井。不久,煤矿出事,儿子幸存下
来。3年后的腊月二十二夜里,老汉忍不住对老伴说了这事,被灶君听到。第二天晚上
灶君上天,将此事悉数报告玉帝。玉帝大怒,惩罚了光脚片,并收走了老汉的儿子。为
此,每到腊月二十三,人们敬灶君吃灶糖,希望他到天宫后,不要搬弄人间是非。
z****n
发帖数: 871
2
这个庙会是不是只有北方才有啊? 我们从来没有过庙会.
贴春联,拜年, 放鞭炮这三样是必不可少的.
1 (共1页)
进入RuralChina版参与讨论
相关主题
2012 春晚抢先看 -- 太牛了 (转载)童年杂忆 (15) 过年
有谁看郭德纲的相声了?海宁:三峡移民新家过新年
请欣赏春晚励志歌:I do believe同鞋们回忆下过年吧, 一人一个双黃包
赵本山:你不听党的话你还搞什么艺术? (转载)春节贴春联起源于“符咒”的传说
今天过小年年的味道
关中乡村之过年 - (1) by 凯文西『春节征文』老子的鞭炮——迎送财神
走在乡间(组图)【征文6--人生随想】成长的痛苦
也说个我哥亲身经历的迷信事件今年春晚最大的亮点是“进城”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春联话题: 庙会话题: 年夜饭话题: 祭灶话题: 节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