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n 发帖数: 8253 | 1 —修习七觉支的方法
班迪达尊者 著 钟苑文 译
若能充分发展七觉支,便可止息轮回之苦,由名色所组成的有情生死,得以完全停
止;
觉支同时能完全击垮十魔军──系缚我们于苦轮与轮回的内在破坏力量。
为此,佛陀与觉悟者发展七觉支,因而能超越欲界、色界与所有的无色界。
第 1 觉支 念
第一个觉支是「念」(sati ),此字多少有些让人误解的消极涵意。「念」必须
是充满活力与直接面对的,在密集禅修时,我教导「念」应跳到所缘上,完全地覆盖、
穿透,不错过任何部分。为了表达这积极的感觉,我常将之译成「观察力」(
observing power),而非「念」(mindfulness)。然而,为了简化的缘故,在此我仍
会继续使用「念」一字,但我希望读者们记住它应有的积极特质。
要充分了解「念」,可由特相、功能与现起等三方面来检视,这三者阿毗达磨──
佛教的描述──用来描写心所的传统分类。我们在此会运用它们来学习每个觉支。
念的特相、功能、现起与近因
﹝特相──非表面的﹞
念的特相是非表面的,意指念是很深刻且深奥的。如果我们丢个软木塞到河里,它
会在河面上下摆动漂浮,顺流而下;假如丢的是块石头,它立刻会沉到河底。同样地,
念确保心会深深沉入所缘,而不会从表面上滑过去。
假设以腹部为所缘而修习四念处,你努力保持稳定,集中注意力,心因此不会滑开
,反而深深地沉入起伏的过程中。随着心穿透这些过程,你会明白紧张、压力、移动等
真正的本质。
﹝功能──时刻不忘所缘﹞
念的功能是将所缘放在心上,既不忘却,也不会让它消失。当念出现,将会注意到
正在发生的所缘而不忘失。
为了让念的特相与功能──非表面的与不忘失──在练习时清楚出现,我们必须努
力了解并练习念的第三层面──现起,它会培养并带领其它两者。念最主要的现起是「
面对」──它让心直接面对所缘。
﹝现起──面对所缘﹞
就如你沿着街道走,遇到一位旅者迎面而来;当你在禅修时,心应以此方式遇见所
缘,唯有直接面对所缘,真正的念才会生起。
据说人类的面貌即是此人特质的指标,如果你打量某人,那么仔细地看着他的脸,
便可做初步的判断。如果不仔细检查面貌,注意力被身体其它部分引开,便无法准确判
断。
禅修时,你必须同样仔细地(如果不能更锐利的话)来看观察的所缘。只有当你极
细心地看着所缘,才能了解其真正的本质。当初次看到时,会有个很快的、全面性的印
象;如果更仔细地看,便会发现眉毛、眼睛与嘴唇等许多细节。首先你必须以整体的方
式来看,然后细节才会渐渐清楚。
同样地,当看着腹部的起伏时,你要先看整个过程的全貌。首先,让心面对腹部的
起伏,在成功几次之后,便能看得更仔细,细节将毫无困难地显现,犹如历历在目。你
会在起伏中注意到不同的感觉,例如膨胀、压缩、冷热或移动等。
随着行者一再重复地面对所缘,他的努力开始开花结果。念开始生起,且渐渐坚定
地确立在观察的所缘上,没有任何失误,所缘不会从观察中脱离,既不溜走,也不消失
,更不会因失念而遗忘,烦恼无法潜入念的强大屏障。如果能长时间保持正念,由于烦
恼消失,行者便能发现心非常清净。免于烦恼攻击即是念现起的第二种状态。当念持续
而重复地活动,智慧便会生起,就能洞见身心的真正本质。行者不但会了解腹部起伏实
际体验到的感觉,还能明白发生在自己身上各种名色的个别特相。
﹝看见四圣谛﹞
行者会直接看到一切名色都有苦的特相。此时,可说看到第一圣谛了。
看到第一圣谛时,也会看到其余的三圣谛,使我们得以在自身的经验中,观察到与
经典所说相同的经验。由于在名色发生的剎那保持正念,就不会生起渴爱,随着舍离渴
爱,便看见第二圣谛──渴爱是苦的根源,渴爱消失,苦亦消逝。当无明与其它烦恼消
失止息,便看到第三圣谛──苦的止息。当念或慧现起时,这一切都会剎那地发生。见
到四圣谛表示八正道支的开展,这样的开展于正念的每个剎那同时发生。
因此,可以说在某个层次上,行者会在念或智慧现前的任何时刻,见到四圣谛。这
将带我们回到前述觉支的两个定义,念是含有洞见实相真正本质的心的一部分,也是觉
悟知见的一部分。它会出现在了解四圣谛者的心中,因而称为觉悟的因素──觉支。
﹝近因──念﹞
念的第一个近因,莫过于其本身。当然,禅修初期较弱的念,与修习达到较高层次
的念,两者间还是有些微差别,后者能强大到足以导致觉悟。事实上,念的发展是个简
单的动力,一剎那的念引发下一剎那的念。
发展念觉支的四种方法
注释书指出四种其它的因素,可以加强、协助念的发展,直到它足以堪称为觉支。
﹝一、念与正知﹞
首先是念正知(satisampajaJJa),通常译为「念与正知」。此中的「念」活动于
正式的坐禅中,观察主要所缘与其它所缘。正知(sampajaJJa)是指更为广义的念──
注意走路、伸展、弯曲、转身、侧视,以及一切组成日常生活其它活动的念。
﹝二、远离无正念的人﹞
第二个发展念觉知的方法,是远离无正念的人。如果你尽一切努力让自己保持正念
,却遇到一个无正念的人,迫使你陷入冗长辩论的角落,你可以想见自己的正念将如何
飞逝。
﹝三、选择具有正念的朋友﹞
第三个培养念的方法,是结交具有正念的人,他们可以成为激励人心的泉源。在一
个重视正念的环境中,花时间与他们相处,将使你的正念增长并加深。
﹝四、将心向于正念﹞
第四个方法,是让心倾向于活力充满的念。这意味着有意识地将念视为第一优先,
在各种情况下提醒心回到正念。这种倾向非常重要,它创造一种不忘却、不茫然的感觉
。你要尽可能地避免那些特别无法让念加深的活动,你大概知道这当中有许多选择。
行者需要做的只是觉知当下发生的一切事情。在密集禅修中,这意味着你将放下社
会关系、书写与阅读,甚至读经。吃饭时,要特别注意不落入习性的模式中,你要一直
思考时间、地点、食量,以及吃的食物种类是否真的不可少,否则就须避免重复不必要
的模式。
第 2 觉支 择法
择法是审查「法」
我们说心被黑暗笼罩,一旦观或智慧生起,光明便会来临。光明使得名色显现,让
心可以清楚地看见它们。就如在黑暗的房间中,给你一支手电筒,你便能开始看到房间
内的东西。这意象说明第二觉支──「择法」(dhamma vicaya)。
「择法」一词也许需要加以解释。在禅修中,它并非借着思考过程来完成,而是直
觉的──一种有辨识能力的慧,可辨别法的特性。巴利语 vicaya 通常译为「审查」(
investigation),也是「智慧」的同义词。因此在修观中,真正的「择法」不可能什
么也未揭露出来。当择法出现时,审查与智慧同时生起,两者是一体的。
我们要审查的是什么?要研究什么?我们要审查「法」。「法」有许多涵意,且是
个人可以亲身体验的。通常「法」指的是现象、名与色,同时也意味支配现象运作的法
则;而「佛法」则特别是指佛陀的教诲,佛陀了解「法」的真正本质,并帮助他人追随
他的道路。依据注释书的解释,「法」在审查的情况下别具意义,它是指每个所缘中所
呈现的自相或特质,以及与其它所缘共通的共相。因此,在练习中,我们必须去发现自
相与共相。
择法的特相、功能、现起与近因
﹝特相──了解「法」的真正本质﹞
择法的特相,是经由非智力研究的辨析、分别,以了解「法」真正本质的能力。
﹝功能──驱走黑暗﹞
择法的功能是驱走黑暗,当它出现,觉知的领域将变得明亮,照亮观察的所缘,心
便能看到其特相,并洞悉其真正的本质。在更高的层次中,它有完全移除黑暗笼罩的功
能,让心得以通达涅盘。那么,你会明白,择法是练习中非常重要的觉支。当它微弱或
消失时,就有麻烦了。
犹如走入漆黑的房间,你会感到许多疑惑:「我是否会被什么绊倒?撞到小腿?撞
到墙壁?」你的心非常困惑,因为无从得知房里有什么东西,它们又位在那里。同样地
,当择法消失时,行者便处于一种混乱与困惑的状态,充满成千上万的疑惑:「有『人
』吗?或没有『人』?有个自我吗?或没有自我?我是否是一个个体?有灵魂吗?或没
有灵魂?是否有鬼?」
你可能也会产生这样的疑惑,而怀疑无常、苦、无我的教导:「你确定每件事都是
无常吗?也许有些东西不像其它那么苦吧?或许有自性,只是我尚未发现而已?」你也
许会觉得涅盘只是老师捏造出的神话,其实根本不存在。
﹝现起──愚痴的消散﹞
择法的现起是愚痴的消散。当择法觉支生起,每件事都变得明亮无比,心可以清楚
地看到出现的东西。清楚地看见名色的本质,就不必再担心会撞到墙了。对你而言,无
常、苦、无我会变得相当清楚。最后,你会通达涅盘的真正本质,而不再怀疑它的真实
性。
择法为我们显示胜义法(paramattha dhamma)的特性,简单地说,胜义法即是不
藉由概念的禅修,而能直接体验到的所缘。有三种胜义法──色法、心法与涅盘。
色法由地、水、火、风四界所构成,每一界有其个别、独特而固有的特性。
当我们说「表现出…… 特相」时,也可说是「有…… 的体验」,因为我们正以身
体的感觉去经验这四界的特相。
地界的特相是坚硬;水界的特相是流动与黏结;火界的特相是冷热等温度;风界的
特相则是拉紧、紧绷、紧张或贯穿,以及另外属于动力方面的运动。
心法也有其自相,例如心有识知所缘的特相,而触心所则有接触的特相。
请立刻将注意力移到腹部的起伏上,对这动作保持正念,你也许会知道它是由感觉
所构成。拉紧、紧绷、压力、移动──这些都是风界的现起,你可能也会觉得冷热等火
界,这些感觉都是你心的所缘,是你审查的诸法。如果经验是来自直接的感知,而你又
以特定的方式觉知感觉,那么便可以说择法出现了。
择法也能识别佛法的其它样貌。当你观察起伏的动作时,可能会自然注意到有两个
明显的过程正在发生。一是色法,紧张与移动的感觉;另一方面则是意识──能觉知这
些所缘,正在注意的心。这是对事物真正本质的一种领悟,继续禅修,其它的了悟也会
随之生起。你会看到所有的「法」都具有无常、苦、无我的特相。择法觉支会引领你在
本质上与每个名色所缘中,见到这些共相。
随着对无常、苦、无我的了悟成熟,智慧便能通达涅盘。在此情形下,「法」指的
即是涅盘。因此,择法也同时意指对涅盘有识别力的领悟。
涅盘的特点是,它不具有可感知的诸法所拥有的共相,但有其自相──恒、常、无
苦、极喜与安乐。就如其它所缘,涅盘也是「无我」(anatta),但其「无我」的本质
与一般诸法的「无我」不同,并非依据苦与无常,而是极乐与永恒。当心通达涅盘,这
样的差别透过择法──详细审查且识别力强地领悟「法」──而变得明显,它已引领我
们到达此处,现在让我们清楚地看见。
﹝近因──自发的慧﹞
我们可能会想知道,如何让择法觉支生起。根据佛陀所说,只有一个起因──一定
要有自发的慧──直接的领悟。为了明了这种慧,你必须策动自己的念,敏锐地觉知任
何生起的事物,心便能洞察诸法真正的本质,这项成就需要如理作意──适当的觉察。
你具足正念地将心指向所缘,然后就会拥有最初的观──直接的领悟。由于择法觉支的
现起,进一步的观会自然依序而来,就如儿童从幼儿园到高中、大学,最后毕业一样。
发展择法觉支的七种方法
注释书谈到另外七种方法,来帮助择法觉支的生起。
﹝一、多询问﹞
首先是提出关于佛法与禅修的问题。这意味着要找一个熟知佛法的人,并与他讨论
。对西方人而言,这第一项要求一定能轻易达到,因他们精通于提出复杂的问题。这是
项良好的能力,有助于发展智慧。
﹝二、保持内、外部的清洁﹞
第二项助缘是内、外部──身体与环境的清洁。保持内部的清洁,是指规律地洗澡
,保持头发与指甲的整洁,并确保排便通畅。保持外部清洁,是指穿着整齐清洁的衣服
,并清扫整理住处。这会帮助心明亮而清晰,因为当目光落在污秽与杂乱无章的事物上
,心便容易混乱,若环境清洁,心就会变得明亮而清晰,心的这种状态在理想上有助于
智慧的发展。
﹝三、平衡的心﹞
第三种使择法觉支生起的助缘,是平衡信、慧、念、精进、定等五根。(参见本刊
第 73 期,页 26-67)其中的慧与信、精进与定等四项是成对的,禅修在根本上有赖于
这些成对诸根的平衡。 如果信强而慧弱,便容易受骗,或因过度虔诚的想法而迷信,
这是修行的障碍。然而另一方面,如果理解力太强或聪明过度,心会变得狡猾并想操纵
一切,人会在很多方面欺骗自己,甚至关于真理。
精进与定的平衡也是如此:若过度狂热与过分努力,心会变得兴奋,无法适当地聚
焦于观察的所缘上,注意力会转移或散乱,而造成许多挫折。然而,过度专注则会怠惰
、昏沉。当心静止,看来似乎易专注于所缘上,但此时可能会放松、舒适地坐着,不久
便会开始打瞌睡。
诸根平衡是老师们必须彻底了解禅修的一个层面,才能指导学生。维持平衡的最基
本方法,以及在失去平衡时重新建立的方法,就是加强维持念根。
﹝四、远离愚昧的人;五、结交有智慧的朋友﹞
第四与第五项有助于择法觉支的是远离愚昧、无智慧的人,并结交有智慧的人。什
么是有智慧的人?有的人可能深入经藏,而另一人也许能清明地思考事情,如果你与这
些人交往,理论方面的学习定会增强,且会培养出一种哲学的态度,这样的活动一点也
不坏。
然而,另外一种有智慧的人,能给你超越书本所能给予的知识与智能。经典告诉我
们,这种人最低的先决条件,是他必须禅修,并达到生灭随观智的阶段。如果行者未达
到此阶段,不消说他绝对不应教导禅修,因为即使与他的学生交往,也无法在他们身上
培养择法觉支的生起。
﹝六、省察甚深真理﹞
第六项支持择法觉支的是,仔细省察甚深的佛法。教导我们去思考某些事,看来也
许有些矛盾,基本上,是指从「观」的角度──蕴、界、根等一切无我,去省察名色的
本质。
﹝七、专注于择法觉知﹞
最后一项生起择法觉支的重要助缘,是全心全意培养七觉支。行者应该永远喜爱择
法,喜爱直接、直觉的领悟。记得只是禅修,无须合理化或理智化你的经验,如此你会
获得自己身心的第一手经验。
第 3 觉支 精进
勇猛的精进
第三觉支──精进,是将精力用于引导心持久、连续地趋向观察的所缘。在巴利语
中,将精进定义为「英雄本性」(vIrAnam bhAvo),意指「英勇的状态」。这让我们
在修习时,得以了解精进的风格与特质的概念──它是勇猛的努力。
努力而勤勉的人,不论做什么都有能力展现英雄气概,事实上,是精进本身使他们
具有英雄的特质。勇猛精进的人会勇敢向前,在执行所选择的工作时,不怕面对困难。
论师们说,精进的特相是在面对痛苦或困难时持久的耐性,它是一种即使得咬紧牙关,
无论如何也要贯彻到底的能力。
行者从练习一开始,便需要耐心与纳受。如果来参加密集禅修,你将放下平日生活
中喜好的习惯与嗜好;要睡得很少,睡在小小房间中勉强凑合的床垫上;然后起床,花
一整天的工夫,一小时接着一小时地努力盘腿静坐。除了十足刻苦的修行生活外,还必
须要能忍受心中的苦──对家中美好物品的渴求。
此外,不论何时,当你确实静下心开始禅修,便可能经历身体的抗拒与疼痛。假定
你试着盘腿不动地坐上一小时,才就座十五分钟,令人厌恶的蚊子来咬你一口,「好痒
!」最后,你的脖子有点僵直,而双脚则逐渐麻木。你可能开始觉得急躁,习于舒适生
活的你,溺爱身体且骄生惯养,通常一觉得有点不舒服,就改变姿势。而现在,哎呀!
你的身体必须受苦,而且因为它受苦,你也跟着受苦。
不愉悦的感觉有种神奇的能力,会让心精疲力竭、迷惑退缩。想放弃的诱惑可能很
强,你的心也许充满各种借口:「我只要把脚移动一小吋就好,这能增进我的定力。」
或许不消多久,你便屈服了。
精进的特相、功能、现起与近因
﹝特相──耐心地忍受﹞
你需要勇猛的精进,以忍耐的特相来面对困难。如果你加强精进,心便会有力量,
以耐心与勇气来忍受痛苦。精进具有让心清新与保持其坚毅的力量,甚至在困境中也是
如此,你可以鼓励自己,或寻求心灵相契的朋友、导师的鼓舞来增强它。多用精进滋养
心,心会再次整肃与强壮。
﹝功能──支持疲惫的心﹞
注释书说精进有支持的功能,当心遭受痛苦攻击而衰弱时,它可以支持心。
想想一栋老旧倾颓的房子,轻轻一阵风就能让它崩塌。不过,如果你以二吋厚、四
吋宽的木材来支撑,房子便能继续维持。同样地,因痛苦而衰弱的心,会受到精进的支
持,而生气勃勃且警觉地继续练习,你可能已经亲身经验过这项利益。
受慢性病所苦的行者,可能对一般的练习方法感到困难,因为要再三地面对疾病会
消耗身心的精力,这重担也会令人泄气。有病的行者经常在小参时充满绝望与失望,并
不令人意外。他们觉得毫无进步,只是一再地遭遇挫折,一切彷佛都徒劳无功。他们便
会生起想放弃、离开密集禅修,或只是停止禅修的念头,有时我以一些开示或几句鼓励
的话来解围,他们便会神采焕发,然后可以再次开始一、两天。
拥有鼓励与激励是很重要的,不论是源于自己或帮助自己的人,当你卡住动弹不得
时,可以推你一把。
﹝现起──勇敢的心﹞
◎精进的质多比丘尼
精进的现起是果敢、英勇、勇敢的心。佛世时有位质多(CittA)比丘尼的故事,
可说明这特质。有一天,她细察身心与生俱来的苦,而受到很强的迫切感所侵袭。结果
她舍俗出家,希望自己能解脱痛苦。不幸地,她得了一种慢性病,会无预警地痉挛,可
能一天感觉很好,然后就突然生病了。但她是位有决心且不轻言放弃的女子,她想要解
脱。当她健康时就专心努力,生病时虽然步调较慢,也仍然毫不松懈。有时她的修习非
常有活力且如有神助,然而疾病攻击时,就会退步。
她的比丘尼同修们担心质多对自己过度严苛,而提醒她要放慢脚步以照顾健康,但
质多毫不理睬,继续禅修。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她渐渐衰老,必须靠着拐杖才能四处
行走,身体虽然瘦弱,但心却强健而坚定。
有一天,质多觉得自己实在厌倦这一切障碍,并下定非常坚定的决心,对自己说:
「今天我要竭尽所能,完全不顾虑身体,不是我死,就是烦恼止息。」
质多开始拄着拐杖,以正念一步步地往山丘上走去。衰老瘦弱的她,偶尔必须弯下
身来爬行。她的心坚定且勇敢,完全地献身于佛法,向山顶迈出的每一步、爬行的每一
吋,都充满正念。当到达山顶时,已精疲力竭,但她并未忘失正念。
质多再次下定决心要一次消灭烦恼,否则就是被死亡所消灭。她尽可能地练习,在
那天将尽时,终于达成了目标。她充满了喜乐,带着有力且清明的心下山,这与爬行上
山的质多有天壤之别。现在的她精神饱满且强健,可以清楚而平静地表达,其它比丘尼
见了惊讶地问道,是什么奇迹改变了她。当质多解释发生在她身上的事时,比丘尼们充
满了敬畏与赞叹。 佛陀说:「一天勤勉的禅修生活,胜过百年的懈怠。」在政治、商
业、社会与教育的各领域中,我们会发现领导者往往是个努力工作的人。努力工作会带
你到任何一个领域的巅峰,这是生命的事实,在禅修中,精进扮演的角色也如此显著,
禅修要花费很多精力,你必须真正努力,以建立持续的念,并时时刻刻不间断地保持着
。在这个努力中,怠惰将毫无立足之地。
◎精进如热,能蒸发烦恼
佛陀说精进如热(AtApa),当心充满精进,便会变热,这种心的热度有力量蒸发
烦恼。我们可以将烦恼比喻为湿气,心缺乏精进便容易潮湿,因而增加负荷。然而,如
果有很强的精进,心便能在被烦恼碰触前蒸发掉它们。因此,当心充满精进,烦恼就无
法碰触心,甚至不敢靠近,不善心便无法攻击。
在物质的分子层面,热显现为逐渐增强的振动,一根炽热的铁棒事实上是迅速地振
动着,而变得可弯曲、加工。禅修也是如此,当精进很强时,心中增强的振动呈现出敏
捷的状态,精力充沛的心能轻易而迅速地从一个所缘跳到另一个所缘。接触到「法」时
,能为它加热,熔化坚实的妄想,因此可以清楚地看到其灭去。
当禅修的冲劲很强时,精进便自行持续不断,就如铁棒虽离火很久仍然炽热一样。
远离烦恼,心中便出现清晰与明亮,纯粹而清晰地觉知正在发生的事。心变得敏锐,且
当诸法生起时,对捕捉其细节具有极浓厚的兴趣。这种精力充沛的念,允许心深深地洞
察观察的所缘,并停留在那里,毫不分心、散乱。一旦确立念与定,就会有空间令清明
的直觉领悟──智慧生起。
透过勤勉的精进,念、定与慧等善心所随后生起、增强,同时带来其它的善法与安
乐。心清晰而敏锐,开始更深入实相的真正本质。
◎怠惰的损害与解脱的喜悦
相反地,如果懒散与怠惰,注意力就会变得迟钝,而有害的心法会悄悄潜入心。随
着失去焦点,你不会在乎是否在善心中,也许会认为禅修可以在没有自己的帮助下,靠
惯性进行。这种大胆──一种大胆的怠惰,会暗中破坏你,让你慢下来。你的心变得潮
湿而沉重,充满否定与不善的倾向,就如被遗忘在雨中而发霉的马毯。
烦恼通常把心拉到欲乐的范围中,这对贪而言特别真实。缺乏精进的人,会屈服于
贪的抓取,他们再三地沉没于欲乐之中。但如果精进注入心中,心便会从这有害的能量
力场解脱,而变得非常轻盈,犹如火箭成功地进入无重力的外层空间一样。从渴爱、瞋
恨的沉重中解脱,心将充满喜悦与平静,以及其它愉悦、解脱的心法,这种愉悦只能经
由自己精进之火才能享受得到。
你可能亲身经历过这种解脱。也许有天你在禅修时,正好有人在附近烘烤饼干,一
股美味的香气飘来,如果你具有正念,就只会把香味当作所缘来觉察,你知道它是愉悦
的,但不会生起贪爱或执取,而被迫起座去要饼干来吃。当不可意的所缘靠近你时,可
能也有类似经验而不会感到厌恶,迷妄与愚痴也会消失。当你清晰地看到名色的本质时
,不善根便无法控制你了。
◎食物的困境
对禅修者而言,食物可能是最困难的部分之一,特别是在密集禅修之中。将贪欲的
整个问题搁置一旁后,行者通常会对食物感到强烈的厌恶,当人真正具有正念时,便会
震惊地发现,对食物感到食之无味。当练习加深,有些行者开始发现食物是那么可厌,
以致无法多吃一、两口;或当经验到强烈的喜时,它会变成他们心灵的粮食,而完全丧
失食欲。这两种类型的行者都应试着克服最初的反应,并努力食用足够的食物以维持精
力。当身体失去营养时,同时也会丧失力气与毅力,最后破坏禅修。
人也许会梦想获得精进的功德,但如果不确实努力,便是在厌恶中打滚,巴利语称
这样的人是「怠惰的」(kusIta)。在这世上,一个不工作而无法维持自己与家庭的人
,会受到他人的鄙夷,也许会被称为「懒骨头」,或遭到他人以许多不同的方法羞辱,
kusIta 特指受到辱骂的人。禅修也是如此,精进一直是很重要的,无法振作精神来面
对困难,而畏畏缩缩的行者,会被说成「临阵脱逃」,他没有勇气、胆量,一点也称不
上英勇。
怠惰的人过着悲惨、痛苦的生活,不仅无法获得别人的尊重,同时烦恼也容易在懈
怠时生起。然后,心会遭到三种错误思想的猛烈攻击──渴爱、坏灭与恼害的想法,这
些心境会令他们自己压抑、痛苦、不愉快,也容易遭到另一种不愉悦的状态──昏沉睡
眠的突袭。此外,缺少精进,便很难持守基本的戒律,破戒是个人的损失,他会失去戒
行清净的喜悦与功德。 怠惰严重地破坏禅修,它会夺走行者看到事物真正本质的机会
,或将心提升到更高层次的机会。因此,佛陀说怠惰者损失许多有益的东西。
◎坚忍不拔
精进要能发展成为觉支,必须有坚忍不拔的特质,这意味着不使精进退失或停滞,
而让它不断地增强。有了百折不挠的精进,便可守护心不受错误思想的影响,如此勇猛
的精进,昏沉睡眠便无法生起。行者会感到一种稳固的戒、定与慧,也会经验到精进的
功德──心明亮而清晰,并充满力量、活力与精力。
当行者体验过禅修显著的成就后,对精进的了解就会很清晰。或许能观察极度痛苦
的感觉,并洞察它们,而不起反应或受其压迫,心会对自己的成就感到很大的满足与鼓
舞。行者将了解,由于精进,心并未向困难屈服,而是超越难关获得了胜利。
﹝近因──如理作意﹞
佛陀在经典中简要地描述精进如何生起。他说精进的近因是如理作意,在致力于生
起精进的三界上,作明智的思考。
佛陀所说精进的三界,分别是发勤精进、出离精进与勇猛精进。
◎发勤精进
在禅修初期阶段很需要发勤精进,特别是在密集禅修。开始时,心被新的环境所制
伏,可能会渴望所有未带在身边的东西。为了在禅修的道路上前进,你思考这项功课的
利益,然后真正开始精进,以发展正念。当行者开始练习时,被规定只要观察很基本的
所缘──最主要的所缘,唯有在其它所缘使自己分心时,才去注意它。这项简单而基础
的努力,包含第一种精进──发勤精进,就如火箭即将射离地面的第一个阶段。
一旦你能注意最主要的所缘一段时间,还未必就此一帆风顺,五盖、痛感或睡意都
会出现。你会发现自己是痛苦、不耐烦、贪欲、昏沉与怀疑的无辜受害者,也许由于你
能停留在最主要的所缘上,因而曾享受过某种程度的宁静与安详,但难以应付的所缘会
突袭你,此时心将倾向灰心与怠惰。发勤精进不再足够,你需要额外的推进力,来面对
痛苦与睡意,以超越障碍。
◎出离精进
第二阶段的精进──出离精进,就如推进火箭以穿越地球大气层的第二阶段。此时
老师的鼓励也许会有帮助,或自己思索好的理由使出离精进生起。有了内、外部的鼓励
,你现在结合两者,努力地观察痛苦,如果能克服困难,便会感到非常振奋,精力如波
涛汹涌而至,你准备就绪攫取任何进入觉知范围的东西。也许克服了背痛,或洞察昏沈
的攻击,看着它如一小片云一样烟消云散,心渐渐变得清新、明亮且清晰,你感到精力
充沛。这就是出离精进的直接经验。
◎勇猛精进
有了出离精进,禅修也许能顺利进行,心也会满意。如果老师突然指派你额外的作
业,如要求注意身上其它几个接触点时,不要觉得意外,这项指导是要鼓励第三种精进
──勇猛精进。要保持深入地练习,将你拉向自己的目标,勇猛精进是必须的,就如火
箭需要动力,来完全脱离地球重力场的第三阶段。随着勇猛精进的发展,你会开始经历
内观的各个阶段。
当你回到现实世界时,会很快忘记禅修时所感受的短暂快乐是会消失的,除非你达
到了某种深层的寂静。你可以反思这点──为何要禅修?我觉得最低的目标是要成为须
陀洹──觉悟的第一个阶段,不再投生于充满过患与痛苦的下界。不论你的目标是什么
,在达成之前都不该自满。为此,你需要发展不会退转、停滞的勇猛精进,它会一直成
长,直到最后将你带到目的地。当精进以这种方式良好地发展时,称为「策励精进」。
最后,在禅修的尾声,精进达到第四个行相,称为「实践精进」,它带你完全超越
欲乐的重力场,进入涅盘的解脱境界。也许你会对它是什么感到兴趣,那么,加紧精进
,便会找到答案。
激发精进的十一种方法
注释书列举十一种激发精进的方法。
﹝一、思惟苦处的恐怖﹞
首先是思惟苦处(apAya)(1) 的恐怖,那是如果懒惰就会陷入的状况。apa 意指
「缺乏」;aya 意指善业──可带来安乐,特别是如人类、天神、梵天与在涅盘中所经
验的快乐。 因此,如果你不禅修,也许会进入那些只能造作不善业的界,轮回的苦处
有好几个,当然,你最容易观察而接受的是畜生界。想想在陆地、海洋与天空中的动物
,可有任何一种能作善业或活动,而从罪过中解脱?
动物生活在愚痴的迷雾中,被很厚的无明与无知所覆盖。以昆虫为例,牠们就如机
器一般,受遗传基因的设计而执行某些活动,毫无选择、学习或洞察的能力。多数动物
的心理活动过程,被限制在关心交配、生存等有关的事情上。在牠们的世界里,扮演的
角色不可思议地简单──是掠夺者或牺牲者,或两者皆是,那是个只有适者能生存的恶
趣。想象生活在这种冷酷无情的环境中,内心一定充满恐惧与猜疑;想象一只动物丧生
于另一动物之口时的苦恼与痛苦,带着这么大的痛苦死亡,如何能投生于善处呢?死亡
时心的质量决定下一生的质量,牠们如何能脱离所恐惧的存在状态呢?
动物有布施的能力吗?牠们能遵守道德吗?能持戒吗?更不用说禅修这项崇高而严
苛的工作了。动物如何能学习控制并培育心,而使它成熟?想到一生唯一的选择是造作
不善行,便令人感到恐惧与害怕。
如此反思,能激励你精进:「我现在是位行者,这是我的机会,怎能浪费时间懒散
度日?想想下一生如果是动物,就不能发展精进觉支。我不可以浪费时间!现在是精进
的时候了!」
﹝二、思惟精进的功德﹞
第二个生起精进的方法,是思惟精进的功德,有些功德已如前述。你有个珍贵的机
会开始接触佛法──佛陀的教诲。由于你已进入佛法这无与伦比的世界,便不该浪费走
在道上的机会,这条路直指佛陀教义的核心。你可以成就出世间法──圣道与圣果的四
个连续阶段,也可体证涅盘。透过修行,你可以击败痛苦。
即使你不是为了此生能完全解脱痛苦而努力,但若不至少成为入流者,不再生于恶
趣,便是很大的损失。走这条路并非为了张三或李四,行者需要很多的勇气与努力,他
必须成为一位出众的人。用心地努力,你会达成伟大的目标!你不该浪费走向佛陀教义
核心之道的机会。若能如此思惟,也许便能生起精进与激励,而更加努力禅修。
﹝三、忆念圣者﹞
第三,你可以忆念之前走在这条路上的圣者,这不是条布满灰尘的小径,从过去佛
、辟支佛、伟大的弟子、阿罗汉与其它一切圣者,都曾走过这里。若你希望分享这条卓
越的路,便要以荣誉来激励自己,并努力不懈。懦弱或懒惰的人永无机会,因为这是条
为勇士所开的道路。
走过这条路的前辈们,并非一群舍离世间以逃避债务与情绪问题,而无法适应环境
的人。佛陀与圣者通常相当富有,且都来自充满慈爱的家庭,如果他们继续过在家人的
生活,无疑地会过得很愉快。相反地,他们看到世间生活的空虚,并拥有先见之明,在
心中勾勒出一种超越一般感官欲乐的更大快乐与满足。也有许多男女出身卑微,受到社
会或统治者的压迫,或与疾病交战,让他们有种彻底的看法──根除痛苦的愿望,不只
是在世俗的层面去减轻它,或报复加诸他们的恶行而已。这些人在朝向解脱之道上,与
一群和他们相似,却更受宠的人们相会。佛陀说真正的神圣在于内心的纯净,而非社会
阶级。一切诸佛与圣弟子拥有探究崇高精神,与追寻更高、更大安乐的希望,他们因此
离家而走上导向涅盘的道路,这不是一条给摇摆不定或半途而废的人所走的道路。
你也许会对自己说:「卓越的人已走在这条路,我一定不要辜负他们的陪伴,不应
懒散,要尽可能审慎、无惧地走。我有机会属于这伟大的家庭──一群走在这条圣道上
的贤者,就该为有机会来做这件事而恭贺自己。与我类似的人曾走在这条路上,并证得
觉悟的各种阶段,我也将会达到相同的成就。」
透过这样的思惟,精进便会生起,并引导你走向涅盘的目标。
﹝四、感念施恩﹞
第四个激发精进的方法,是重视并感谢布施的食物,以及其它出家生活不可或缺的
必需品。对比丘与比丘尼而言,这意味着重视在家支持着的捐赠,不只是当时的馈赠,
还要继续觉察他人的布施,使得禅修得以继续。
在家的行者在许多方面也需要依靠他人的支持,父母与朋友也许会帮助你,不论是
在财务上的帮助,或为你照顾生意,好让你参加密集禅修。即使你不依赖他人来密集禅
修,还是有许多东西必须供应,以支持你的禅修,例如有现成的房子可住,已处理好的
水电,志工也准备好食物,同时照顾到你其它的需要。你应该深深地重视并感谢他人提
供的服务,他们可没有欠你什么呢!他们只是一群拥有好心与善意的人。
你可以对自己说:「我应该尽可能努力禅修,才不辜负那些人的善行,这是报答与
回馈忠诚支持者善意的方法。愿他们的努力不会白费,我会以正念来运用所获得的一切
,烦恼因此慢慢削弱、根除,所以捐助者的善行,也会带来同等的善果。」
佛陀制戒以管理比丘与比丘尼,其中一条是允许他们接受善意的在家支持者所提供
的东西,这并非让他们过奢侈的生活,而是允许接受、使用必需品,使僧尼们能适当地
照顾好身体,给予他们基本的良好条件,以努力去除烦恼。接受护持,使他们得以奉献
全部的时间修习戒、定、慧三学,最后解脱痛苦。
你可以反思,只有藉由勤勉地禅修,才能报答或回馈施主们的善意。以这种方式来
看,精进的专注变成一种感谢的表达,为了禅修时所接受过的一切协助。
﹝五、接受神圣的遗产﹞
第五个激发精进的方法,是思惟已经接受的神圣遗产。圣者的遗产包括七种非物质
的特性──信、戒、惭、愧、法义与布施──非常爽快地舍断烦恼,并送礼物给他人,
还有最后一项──智慧,指的是一系列的观慧,以及最后通达涅盘的智慧。
关于这遗产特殊的部分是,这七项特质都是非物质的、非无常的。这不同于在双亲
过世后所获得的遗产,那是物质的,会丧失、腐朽、分离,甚至在很多方面令人感到不
满意。有些人迅速地浪费掉所接受的一切;或并未发现新财产的效用,而圣者的遗产总
是有益的,它能提供保护,并使人尊贵。它跟随着后继者穿越死亡之门,并遍及他们所
剩下流浪于轮回的时光。
然而,在这个世上,如果孩子们任性而顽强,父母便可能与之断绝关系,他们因此
接受不到任何物质的遗产。在佛法的世界也是如此,如果行者已开始接触佛陀的教导,
而后在禅修时懒散、怠惰,那么他还是会被七种神圣遗产所拒绝。唯有持续且坚持地精
进的人,才值得这项神圣的遗产。
只有当人通过所有内观的阶段,抵达这系列的顶点──圣道心,精进才算完全发展
。正是这开展完成的精进或所谓的「实践精进」,让人堪受神圣遗产的所有利益。
如果继续使修行的精进趋于圆满,你便能永远拥有这些特质。以这种方式思惟,你
也许会受到激励,而更热心地禅修。
﹝六、忆念佛陀的伟大﹞
第六个开展精进的思惟,是仔细思考那些发现并教导解脱道者的伟大与能力。佛陀
的伟大,藉由他一生七个事件中大地震动的事迹显示出来。第一次大地震动,是在菩萨
──未来的佛陀,最后一次在母亲的子宫中受孕。第二次震动,是当悉达多太子离开宫
殿,开始过出家的无家生活。然后,第三次是他达到至高无上的证悟时;第四次是在佛
陀初转法轮时;第五次是当他成功地制服对手时;第六次是当他回到三十三天(
TAvatimsa)(2),为生于该处的母亲讲述阿毗达磨时;第七次是在他般涅盘(
parinibbAna)(3) ,当色身死亡,永远地从有为法消逝之时。
想想佛陀所拥有的广大慈悲与智慧!关于他的圆满,有许多说不完的故事──菩萨
要花多长时间、多么努力才能达到目标;他如何圆满地成就;之后,又如何慈爱地为人
们服务。切记!如果你继续努力,也可分享佛陀所拥有的崇高特质。
在佛陀证悟之前,众生受到愚痴与无明的乌云所笼罩,无人发现解脱道,只得在黑
暗中摸索。如果他们寻求解脱,就必须发明出一种修行,或跟随某位声称找到真理,事
实上却尚未发现的人。在这个世间,人们计划了许多追寻活动,以达到快乐的目标,范
围从严格的苦行,到无限制地纵情欲乐。
◎度脱众生的誓愿
在佛陀的过去生中,曾为善慧(Sumedha)隐士,这是在久远劫前的世界,早于燃
灯佛(Dipankara)出世时,善慧观察到许多众生在等正觉者(sammAsambuddha,完全
觉悟的佛陀)出现之前,是如何地在黑暗中受苦,他看到众生需要引导,以安全地渡到
彼岸,因为他们无法自行到达。由于这个识见,隐士在那很有可能证悟的一世,放弃自
己的觉悟,发誓要以无量劫,不论时间多长,来使自己的品行完美至等正觉者的水平。
这会让他有能力引导许多众生解脱,不仅止于自己而已。
当他最后完成准备,而在有生之年成为现在的佛陀──一位真正非凡出众的人。在
证悟时,即拥有所谓的「三圆德」──因圆德、果圆德与恩圆德。
他藉由导致觉悟的「因」而具圆满德相,此「因」即是他在许多生中努力地圆满自
己的波罗蜜(pAramIs)──自己心中清净的力量。有很多故事述叙菩萨布施、慈悲、
持戒的杰出行为,他为了他人的利益,一世世地牺牲自己。如此继续发展着,清净的心
是他在菩提树下成就觉悟与一切知智的基础。这样的成就即称为「果圆德」,因为这是
他「因圆德」的自然结果,或心中清净的强大力量的开发。佛陀圆满的第三德相是「恩
圆德」,以多年的教导来帮助他人,他并不因证悟而自满,而是出自对其他可造之材的
广大悲悯与慈爱,在证悟后出发,孜孜不倦地与所有准备好的人分享佛法,直到般涅盘
。
思惟佛陀三种圆德的各个方面,也许会激励你更加精进地修行。
◎慈悲为善行之本
慈悲是善慧菩萨唯一的动力,让他牺牲自己的证悟,选择竭尽己力成为佛陀。当他
以大悲之眼,看见众生如何因被误导的行为而受苦时,他的心深受震撼,于是发愿成就
能圆满引导众生所需的智慧。
慈悲必须起而行动,再者,智慧是必要的,行动才会因此生出有用的果实。智慧能
分辨正道与邪道,如果只具慈悲而无智慧,当试图帮忙时,可能反而造成更多的伤害。
另一方面,也许你有很大的智慧或可能觉悟,但若无慈悲,连帮助他人的举手之劳,你
都不会去做。 佛陀同时圆满具足智慧与慈悲。由于他对受苦众生的大慈悲,菩萨得以
持久的耐心,横越漫游轮回的旅程,别人侮辱、伤害他,他都能坚忍、耐心承受。据说
,如果你集合全天下母亲对子女的慈悲,也无法与佛陀的大慈悲相比。母亲在宽恕上有
极大的包容力,将孩子拉拔长大并非易事,孩子有时会非常无情,而在情感或身体上伤
害母亲。尽管受到伤害时是可悲的,但母亲的心通常仍保有宽恕孩子的空间。在佛陀的
心中,宽恕的空间是无限的,他宽恕的包容力是大悲的一种显现。
菩萨曾有一世生为猴子。一天,牠在树林间摆荡时,遇到一位掉入石缝中的婆罗门
,看到这位可怜又无助的婆罗门,牠心中充满慈悲。这感觉的背后有很大的推动力,因
为从那时起,菩萨便花了好几世的时间来培养慈波罗蜜。
菩萨准备跳进石缝救婆罗门,但牠怀疑自己是否有足够的力气把他背出来。智慧在
心中生起,牠决定先用附近的大圆石试试力气,牠举起大圆石后放下,知道自己有能力
来达成营救。
菩萨下到石缝中,并勇敢地把婆罗门救到安全的地方,先是搬大圆石,然后扛婆罗
门,牠精疲力竭地躺在地上。婆罗门非但不感激,反而拾起石头重击猴子的头,好把肉
带回去做晚餐。猴子醒来后发现自己濒临死亡,知道发生了什么事,但并未生气,这是
因为牠具有宽恕的完美品行。他对婆罗门说:「在我救了你之后,将我杀死,这是恰当
的吗?」
然后菩萨想起婆罗门在森林中迷了路,若没人协助便无法回家。牠的慈悲没有界限
,遂咬紧牙根,即使冒生命危险,也决定要引导婆罗门离开森林。在牠向婆罗门指示要
转向那条路时,伤口中流下的血形成一道血痕。最后,婆罗门找到了正确的道路。
如果佛陀连身为猴子时,都有如此大的慈悲与智慧,你可以想象在他证悟时,会开
展出更为广大的波罗蜜。
◎完全觉悟
在无数世身为菩萨之后,将成佛的菩萨在最后一世出生为人,圆满具足所有波罗蜜
的他,开始找寻真正的解脱道,经历许多考验后,才发现这圣道让他看到一切有为法的
无常、苦与无我。为了深化修行,他经历觉悟的各个阶段,最后成为阿罗汉──完全净
化了贪、瞋、痴,然后生起一切知智,以及其它佛陀特有的智。「一切知」意指佛陀若
想知道任何事情,他只要反思问题,答案便会自然出现在心中。
由于佛陀觉悟的结果,使他具有「由果的圆成而达到的成就」,并以此为人所知。
这项成就的产生,是因为他完成了某些在过去世就已培养的原因与条件。
在成为圆满觉悟的佛陀后,他并未忘记在多劫之前,身为善慧隐士时所下的决心。
他如此辛苦修行的唯一目的,就是去帮助其它众生渡越苦海。现在佛陀已完全觉悟,你
可以想象他的大慈悲与大智慧,会变得更加有力且有效。基于这两个特质,他开始讲述
佛法,并持续了四十五年,直到去世为止。他每晚只睡两小时,把其余的时间奉献给法
务,在各方面帮助他人获得利益,并享有幸福快乐。即使在临终时,还为须跋陀罗(
Subhadda)──一位其它教派的出家人──指示道路,而成为佛陀最后开悟的弟子。
第三项成就称为「关照其它众生福祉的成就」,这是前两项成就的自然成果。如果
佛陀能证悟而完全解脱烦恼,为何还要继续活在这世上呢?为何要与人来往呢?要了解
,他希望解除众生的痛苦,并让他们走在正道上,这是他最纯净的慈悲与最深的智慧。
佛陀圆满的智慧让他能分辨利弊,若行者无法做这个重要的区别,那么如何能帮助
其它众生呢?他也许很聪明,完全知道什么可以带来幸福或痛苦,但如果无慈悲心,他
便可能对别人的命运漠不关心。因此,正是佛陀实践的慈悲,引导他去劝诫人们,避免
会导致伤害或痛苦的恶行;正是智慧,让他在劝告人们奉行的事情上,具有识别力,精
确并有效。结合慈悲与智慧这两种美德,让佛陀成为一位无与伦比的老师。
佛陀并无获得名誉、声望,或众多追随者阿谀奉承的自私想法,他不与社会名流交
往,而接近众生唯一的目的,是为他们指出正确的道路,启发并拓展其能力,这就是他
的大慈悲。当佛陀完成责任后,便到森林的僻静处休息,他不会待在群众中,与一般人
一样无拘无束地嘻笑往来。他也不会为弟子彼此介绍说:「这位是我的弟子,是个有钱
的生意人;这位是伟大的教授师。」要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并不容易,一般的凡夫无人
得以享受完全的独居,但佛陀并非凡人。
◎给精神导师的劝告
对任何有抱负成为传教师或禅修老师的人而言,这要点相当重要──在与学生的联
系上,要练习明辨深思,如果与他们有任何关系,须谨记永远要跟随佛陀的脚步,以大
慈悲为动机。与正在接受帮助的人变得太亲近或熟悉是危险的,如果禅修老师与学生太
过接近,也许会造成无礼与不敬。
禅修老师也应以佛陀为典范,以正确的动机──真正的仁慈,来与他人分享佛法,
不应满足于成为受欢迎或成功的佛法老师。他应该努力地展现技巧来利益学生,他实修
的技巧足以调伏身、口、意的行为,因此能带来真正的宁静与安乐。老师必须在这方面
不断地检查自己的动机。
曾经有人问我,什么是指导禅修最有效的方式?我回答:「首先,也是最重要的,
是要不断地练习,直到非常熟练,然后要获得经典正确的理论知识。最后,要基于真正
慈悲的动机运用以上两者。基于这三个要素来教学,一定会很有效。」
在这个世上,由于不可思议的命运或业,许多人享有名望、声誉与成功。他们也许
不像佛陀一样,真正成就「因圆德」,亦即他们也许不够努力,却侥幸而轻易地获得成
功富有,这样的人可能会遭受许多批评。人们也许会说:「奇怪!他是如何获得那个地
位的,想想他是那么地懒散、怠惰,他不值得这样的好运。」
其它人也许很努力,但可能由于他们不够聪明或没有天分,因此很慢才达到目标─
─如果最后有达成的话。他们无法成就「果圆德」,如此的人也不免受到责备:「可怜
的老东西!他那么努力,却没有什么头脑。」
还有另一群人因非常努力工作而成功,由于实现了野心,便以此自得意满,不像佛
陀将自己的光荣成就转向奉献人类,他们并未采取任何帮助社会或他人的行动。这些人
也会遭到批评:「看看他多自私啊!拥有那么多财产、财富与才能,却一点也不慈悲或
慷慨!」
在这世上,很难逃脱责备或批评,人们总是在他人背后彼此议论纷纷。有些评论只
是闲聊,而有些则是活该──指出某人一些真正的缺失或弱点。佛陀成就因圆德、果圆
德与恩圆德,实为人中之龙。
若要描述佛陀的伟大与圆满,可以写一整本书,他是解脱道的发现者与教导者。在
此,我只希望为你开启沈思佛德之门,好让你在禅修中发展精进。
思惟佛陀的伟大,你也许会充满敬畏与崇敬,或深深地感激,能有机会走上这条伟
人所发现与教导的道路。也许你会了解,为了要走在这条路上,自己不能懒散、偷懒或
怠惰。 愿你受到鼓励;愿你勇敢、强壮、坚忍;愿你走在这条道路上,直至终点。 |
r****n 发帖数: 8253 | 2 本文对念,择法,精进的开示非常精彩,精确,严谨,而且是针对具体实修的,这才是
高手。
班迪达尊者是马哈希尊者的大弟子,马哈希尊者过世后,接替马哈希尊者,传播其纯观
禅法。
【在 r****n 的大作中提到】 : —修习七觉支的方法 : 班迪达尊者 著 钟苑文 译 : 若能充分发展七觉支,便可止息轮回之苦,由名色所组成的有情生死,得以完全停 : 止; : 觉支同时能完全击垮十魔军──系缚我们于苦轮与轮回的内在破坏力量。 : 为此,佛陀与觉悟者发展七觉支,因而能超越欲界、色界与所有的无色界。 : 第 1 觉支 念 : 第一个觉支是「念」(sati ),此字多少有些让人误解的消极涵意。「念」必须 : 是充满活力与直接面对的,在密集禅修时,我教导「念」应跳到所缘上,完全地覆盖、 : 穿透,不错过任何部分。为了表达这积极的感觉,我常将之译成「观察力」(
|
J******s 发帖数: 7538 | 3 mark
【在 r****n 的大作中提到】 : —修习七觉支的方法 : 班迪达尊者 著 钟苑文 译 : 若能充分发展七觉支,便可止息轮回之苦,由名色所组成的有情生死,得以完全停 : 止; : 觉支同时能完全击垮十魔军──系缚我们于苦轮与轮回的内在破坏力量。 : 为此,佛陀与觉悟者发展七觉支,因而能超越欲界、色界与所有的无色界。 : 第 1 觉支 念 : 第一个觉支是「念」(sati ),此字多少有些让人误解的消极涵意。「念」必须 : 是充满活力与直接面对的,在密集禅修时,我教导「念」应跳到所缘上,完全地覆盖、 : 穿透,不错过任何部分。为了表达这积极的感觉,我常将之译成「观察力」(
|
r*******c 发帖数: 1060 | 4 很INSPIRING哦。。。。
另外,这个是真的么?真的么?我的房间好乱啊----------
" 第二项助缘是内、外部──身体与环境的清洁。保持内部的清洁,是指规律地洗澡
,保持头发与指甲的整洁,并确保排便通畅。保持外部清洁,是指穿着整齐清洁的衣服
,并清扫整理住处。这会帮助心明亮而清晰,因为当目光落在污秽与杂乱无章的事物上
,心便容易混乱,若环境清洁,心就会变得明亮而清晰,心的这种状态在理想上有助于
智慧的发展。 " |
w*********r 发帖数: 2192 | |
r*******c 发帖数: 1060 | 6 假定你试着盘腿不动地坐上一小时,才就座十五分钟,令人厌恶的蚊子来咬你一口,「
好痒!」最后,你的脖子有点僵直,而双脚则逐渐麻木。你可能开始觉得急躁,习于舒
适生活的你,溺爱身体且骄生惯养,通常一觉得有点不舒服,就改变姿势。而现在,哎
呀!
你的身体必须受苦,而且因为它受苦,你也跟着受苦。
不愉悦的感觉有种神奇的能力,会让心精疲力竭、迷惑退缩。想放弃的诱惑可能很
强,你的心也许充满各种借口:「我只要把脚移动一小吋就好,这能增进我的定力。」
或许不消多久,你便屈服了。 |
J******s 发帖数: 7538 | 7 擦汗不是欲望,憋着不擦才是欲望,mm那些if基本是妄想了。
haha
【在 r*******c 的大作中提到】 : 假定你试着盘腿不动地坐上一小时,才就座十五分钟,令人厌恶的蚊子来咬你一口,「 : 好痒!」最后,你的脖子有点僵直,而双脚则逐渐麻木。你可能开始觉得急躁,习于舒 : 适生活的你,溺爱身体且骄生惯养,通常一觉得有点不舒服,就改变姿势。而现在,哎 : 呀! : 你的身体必须受苦,而且因为它受苦,你也跟着受苦。 : 不愉悦的感觉有种神奇的能力,会让心精疲力竭、迷惑退缩。想放弃的诱惑可能很 : 强,你的心也许充满各种借口:「我只要把脚移动一小吋就好,这能增进我的定力。」 : 或许不消多久,你便屈服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