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boards

本页内容为未名空间相应帖子的节选和存档,一周内的贴子最多显示50字,超过一周显示500字 访问原贴
Wisdom版 - 四谛--Wiki
相关主题
四谛法 藏通别圆的四种境界 净空老法师开示破斥waichi版本的缘起法
《清淨道論》的修觀次第與頓現觀罗宾师太说你们没有资格棒我
推荐:南北传杂阿含经对读全系列[合集] 罗宾师太说你们没有资格棒我
ZT 談印順導師對大乘是佛說之判攝要領十日内观开示--第三天[转载]
阅读龙树中观的‘中道’英文文献必备 (英文巴利三藏 ) (ZT)岁次庚寅,时序小雪
大念處經新人求解惑
8 worldly dharmas佛法所说的苦和无我是否包含外物
不隨感覺起舞-阿姜蘇美多Ajahn Mahã Boowa 的如来藏见解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諸比庫话题: 长部话题: 取蘊话题: 22话题: 四聖諦
进入Wisdom版参与讨论
1 (共1页)
a*****y
发帖数: 33185
1
四谛
四谛(巴利文:cattāri ariyasaccāni,梵文:catvāri āryasatyāni',又称四
真谛[1]、四圣谛),即苦谛、集谛、灭谛和道谛,是佛陀一代时教之基本教法,南传
佛教的基本教义[2]。其中“谛”原义是事物的内在含义或者意义,在佛教中用来翻译
梵语“Satya”,意思是真实无谬的道理[3]。
目录
1 四聖諦
2 苦谛
3 集諦
4 滅諦
5 道諦
6 四聖諦三轉十二行
7 四谛十六行相
8 參考文獻
四聖諦佛陀悟道後最早傳授的真理:“苦、集、滅、道。”又稱四真諦、四正諦[4]。
佛教不管支派如何衍流,必根本依據四諦,否則將非佛教。
四谛概括了两重因果关系:集是因,苦是果,是迷界的因果;道是因,灭是果,是悟界
的因果。這是從表面現象到深層原因的逆推過程。反過來說,就是修道除惡、滅貪嗔癡
,就可以避免痛苦,脫離輪回。
释迦牟尼成道后,在鹿野苑初转法轮[5],即为憍陈如等五位贤者宣讲了四圣谛,五人
各有所证悟,而求出家成为五比丘僧[6]。
苦谛参见:三苦、八苦及五蕴
苦谛(Dukkha):根據對現實的深刻觀察,佛總結出人生的八大痛苦:生、老、病、死
、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蕴熾盛。世间有情悉皆是苦,有漏皆苦[7],即所谓“
苦諦”。说明世间有情悉皆是苦,即所谓有漏皆苦。
根据南传佛教中的《长部》描述,佛陀把“苦”分为十一种:生、老、死、愁、苦、憂
、惱、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最後概括的說“五取蘊即苦”[8]。
生,是指六道中的各种生命的诞生、出生、入胎、再生,还有五蕴中的显现,还有眼、
耳、鼻、舌、身、意等所感受、获得的内容等,都为“生”[9]。生是许多苦的基础。
老,是指六道中的各种生命的年老、衰老、牙齿损坏、头发变白、皮肤变质、六根的成
熟等各种现象[10]。由於有情的衰老,死亡已進一步的迫近,由衰老所帶來的種種苦痛
也將生起[11]。
死,是指六道中的各种生命的死亡、灭亡、五蕴的分离等[12]。
愁,是指由于任何不幸和苦法而引起的忧愁、哀愁、悲伤等[13]。因为其身心苦受由自
行而生,又被称为苦苦[14]。
悲,是指因为任何不幸和苦法而引起的哭泣、悲欢、悲哀、悲痛等[15]。
苦,是指身体的疼痛和疾病不适等[16]。
憂,是指心身的不愉快[17]。
惱,是指不幸或苦法所引起的生气、憔悴、绝望等[18]。
怨憎會,是指对不喜欢的、不可爱的色、聲、香、味、觸、法,或者与那些意图不好、
无意、不安分的人异同交往聚会而产生的怨憎[19]。
愛別離,是指对喜欢的、可爱的色、聲、香、味、觸、法,或者对希望有利、有益的、
快乐的、安分的人,家人、朋友或亲戚,却不能和他们在一起、交往、聚会而产生的痛
苦[20]。
所求不得,是指六道中的众生,对于以上的各种苦而生的诉求,希望它们不要来到、却
无法实现,从此而生的痛苦[21]。
佛陀把以上这些苦归纳为“五取蘊即苦”,即指这些苦是因为五取蕴而生的[22]。這五
法称为“取蘊”,組成了執取的目標[23]。这五取蘊的共相就是“無常、苦、無我”[
24][25]。
集諦之所以有這種種痛苦,是因為有產生痛苦的根源,主要是貪、嗔、癡三毒,這就是
“集諦”。造成苦的原因,粗分「貪」、「嗔」、「痴」三毒,從廣則有「五利使」和
「五鈍使」等「十使」。推至最後,眾生的本心、佛性、智慧為「無明」所障敝。
滅諦要想去除痛苦[26],就要消滅產生痛苦的原因“貪、嗔、癡”,這就是“滅諦”[
27][28]。佛陀还列举了这些痛苦,其中包括內六處、外六處、六識、六觸、六受、六
想、六思、六愛、六尋、六伺,并提出了相应的止息[29]。
这些痛苦的止息也称为涅槃,即明集谛理,断尽烦恼业,则得解脱[30]。
道諦参见:八正道及三十七道品
必須要去修八正道,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這就是“道諦”[31][32]。随顺趣向涅槃之
道,详见三十七道品。
四聖諦三轉十二行四聖諦分為三轉十二行:
初轉四行:知苦;觀察到苦的集起之因;知道苦的集起之因,而知苦的因若滅去則苦能
滅去;知道苦的集起之因,從而發展出滅苦的方法。
二轉四行:對苦更深入了解;對苦因更深入了解;已經有些許的苦,因為執行滅苦的方
法後而滅去;對於滅苦方法積極的執行。
三轉四行:知道苦已不再來;苦因已消除完畢;所有苦皆滅盡;滅苦方法已經徹底執行
完成。
此處的知苦和知苦因,是和十二因緣密不可分,而四聖諦三轉十二行,即為十二因緣從
了解到滅盡的過程。四聖諦十二因緣並非分開的兩種理論,是次第和內容的不同面向敘
述。
四谛十六行相1.苦谛四相:无常、苦、空、无我
2.集谛四相:因、集、缘、生
3.灭谛四相:灭、静、妙、离
4.道谛四相:道、如、行、出
參考文獻1.^ 《阿毗達摩概要精解》(第七章)
2.^ 《长部》(卷16)《大般涅槃經》:“因為未通曉、證悟四聖諦,我與汝等,長久
以來,流轉於生死。何謂四聖諦?一者苦聖諦,二者苦集聖諦,三者苦滅聖諦,四者苦
滅道跡聖諦。”
3.^ 在线汉典,字典中谛字的解释
4.^ 《涅槃經》十五曰:“我昔與汝等,不見四真諦,是故又流轉,生死大苦海。”
5.^ 渥德尔; 王世安. 《印度佛教史》. 商务印书馆. 2000-1: 51. ISBN
9787100026826 (中文).
6.^ 渥德尔; 王世安. 《印度佛教史》. 商务印书馆. 2000-1: 53-54. ISBN
9787100026826 (中文).
7.^ 《增壹阿含经》卷17四谛品第二十五
8.^ 《长部》(卷25):“生是苦,老是苦,死是苦,愁、悲、苦、憂、惱是苦,怨憎
會是苦,愛別離是苦,所求不得也是苦。簡而言之:五取蘊即苦。”
9.^ 《长部》(卷25):“無論任何的有情,即於其有情的部類中,誕生、出生、入胎
、再生、諸蘊的顯現、諸處的獲得。諸比庫,這稱為生。”
10.^ 《长部》(卷22):“無論任何的有情,即於其有情的部類中,年老、衰老、牙
齒損壞、頭發斑白、皮膚變皺、壽命減損、諸根成熟。諸比庫,這稱為老。”
11.^ 《清淨道論》第十六品
12.^ 《长部》(卷22):“諸比庫,什麼是死呢?無論任何的有情,即於其有情的部
類中,死亡、滅歿、破壞、消失、逝世、命終、諸蘊的分離、身體的舍棄、命根的斷絕
。諸比庫,這稱為死。”
13.^ 《长部》(卷22):“諸比庫,什麼是愁呢?諸比庫,若是由於具有任何一種的
不幸、遭遇任何一種的苦法而愁慮、憂愁、哀愁、內〔心〕憂愁、內〔心〕悲哀。諸比
庫,這稱為愁。”
14.^ 《清淨道論》第十六品:“身心的苦受,因為自性及名稱都是苦的,故說‘苦苦
’。”
15.^ 《长部》(卷22):“諸比庫,什麼是悲呢?諸比庫,若是由於具有任何一種的
不幸、遭遇任何一種的苦法而哭泣、悲歎、悲泣、悲哀、哀號、悲痛。諸比庫,這稱為
悲。”
16.^ 《长部》(卷22):“諸比庫,什麼是苦呢?諸比庫,身體的苦,身體的不適,
由身觸而生的痛苦、不適感受。諸比庫,這稱為苦。”
17.^ 《长部》(卷22):“諸比庫,什麼是憂呢?諸比庫,心的苦,心的不愉快,由
意觸而生的痛。”
18.^ 《长部》(卷22):“諸比庫,什麼是惱呢?諸比庫,若是由於具足任何一種的
不幸、遭遇任何一種的苦法而鬱惱、憂惱、憔悴、絕望。諸比庫,這稱為惱。”
19.^ 《长部》(卷22):“諸比庫,什麼是怨憎會苦呢?於此,凡是那些不可喜的、
不可愛的、不可意的色、聲、香、味、觸、法,或者那些意圖不利者、意圖無益者、意
圖不安樂者、意圖不安穩者,若與他們一起交往、會合、共聚、結合。諸比庫,這稱為
怨憎會苦。”
20.^ 《长部》(卷22):“諸比庫,什麼是愛別離苦呢?於此,凡是那些可喜的、可
愛的、可意的色、聲、香、味、觸、法,或者那些希望有利者、希望有益者、希望安樂
者、希望安穩者,母親、父親、兄弟、姐妹、朋友、同事或血親,若不能與他們一起交
往、會合、共聚、結合。諸比庫,這稱為愛別離苦。”
21.^ 《长部》(卷22):“那些有生法、老法、病法、死法、愁、悲、苦、憂、惱諸
法的有情,生起如此的欲求:『啊!願我們將沒有這種種的苦法,希望它們不要到來!
』然而卻不能達成這樣的欲求,這是所求不得苦。”
22.^ 《长部》(卷22):“諸比庫,何謂『簡而言之:五取蘊即苦』呢?這就是:色
取蘊、受取蘊、想取蘊、行取蘊、識取蘊。諸比庫,這些稱為『簡而言之:五取蘊即苦
』。”
23.^ 《巴利三藏·相應部》(22卷):“無論是哪一類與漏有關及會被執取的色,是
過去、未來、現在等,這一切都稱為色取蘊。”
24.^ 《巴利三藏·相應部》(36卷,5章):“諸比庫!比庫之樂受者,當應見為苦。
苦受者,當見為箭。非苦非樂受者,當常見為無常。”
25.^ 《巴利三藏·相應部》(22卷,15章):“無我者非我所,非我,非我之我。”
26.^ 《巴利三藏·长部》(22卷):“凡世間有喜色、悅色者,其愛即於此處捨斷而
捨斷,於此處滅除而滅除。”
27.^ 《巴利三藏·长部》(22卷):“即是那種愛的無餘離貪、滅、捨棄、捨離、解
脫、無執著。”
28.^ 《法华玄义》(二):“二十五有子果缚断是灭谛。”
29.^ 《巴利三藏·相应部》(12卷):“由無明之無餘、離貪滅,有行滅。由行滅,
有識滅。由識滅,有名色滅。由名色滅,有六處滅。由六處滅,有觸滅。由觸滅,有受
滅。由受滅,有愛滅。由愛滅,有取滅。由取滅,有有滅。由有滅,有生滅。由生滅,
有老死、愁、悲、苦、憂、惱等滅。如是全苦蘊之滅。”
30.^ 《巴利三藏·中部》(26卷)“予所得此法,甚深難見、難解、寂靜、殊妙、慮
絕、微妙,而唯智者所能知。然此眾生實是好執、執於愛著、歡喜執。而以好執、執於
愛著,歡喜執者,此事,是依於緣,難見緣生(之法)。此事即靜止一切行,捨離一切
依,以滅渴愛,以去貪欲,滅而難見涅槃者。予若說法,其他者不能解此者,予唯有彼
疲勞,予唯有彼困惑而已。”
31.^ 《巴利三藏·长部》(22卷):“諸比庫,何謂導至苦滅之道聖諦?此即八支聖
道,這就是: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32.^ 《巴利三藏·相应部》(56卷2章):“諸比庫!出家者不可親近於二邊。以何為
二邊耶? (一)於諸欲以愛欲貪著為事者,乃下劣、卑賤、凡夫之所行、非聖賢,乃
無義相應。(二)以自之煩苦為事者,為苦,非聖賢,乃無義相應。諸比庫!如來捨此
二邊,以中道現等覺。此為資於眼生、智生、寂靜、證智、等覺、涅槃。”
1 (共1页)
进入Wisdom版参与讨论
相关主题
Ajahn Mahã Boowa 的如来藏见解阅读龙树中观的‘中道’英文文献必备 (英文巴利三藏 ) (ZT)
简单的道理可以改变世界 (转载)大念處經
马哈希尊者《转法轮经讲记》当中的两段话8 worldly dharmas
(打酱油)那些自称学佛修佛的不隨感覺起舞-阿姜蘇美多
四谛法 藏通别圆的四种境界 净空老法师开示破斥waichi版本的缘起法
《清淨道論》的修觀次第與頓現觀罗宾师太说你们没有资格棒我
推荐:南北传杂阿含经对读全系列[合集] 罗宾师太说你们没有资格棒我
ZT 談印順導師對大乘是佛說之判攝要領十日内观开示--第三天[转载]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諸比庫话题: 长部话题: 取蘊话题: 22话题: 四聖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