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topics

全部话题 - 话题: 取蘊
1 2 3 4 下页 末页 (共4页)
Y**u
发帖数: 5466
1
☆─────────────────────────────────────☆
runsun (runsun) 于 (Thu Jul 7 12:32:38 2011, 美东) 提到:
http://bbs.foyuan.net/thread-113372-7-1.html
解悟:
五蕴不=五取蕴你对于它有“取“时,才是“五取蕴”,没有“取“时,才是“五蕴”。
===============================
如觉:
马哈希尊者在这方面和你所说的确实不一样,他说的比你更准确,更清晰,而你是错的
马哈希尊者在书中对五取蕴的定义是
會引生「我見取」或「我所取」的「名、色蘊」,被叫作「取蘊」;不會引起欲取或見
取的,則稱作「蘊」而已,不叫「取蘊」;至於屬於出世間法的名法,即構成「四道、
四果」的受、想、行、識等四名蘊,它們只是「蘊」,不是「取蘊」。
上述一再提及的,屬於世間法的色、受、想、行、識,會激起執著,所以名為「取蘊」
@@@@@@@@@@@@@@@@@@
按照这个定义,通常的名法色法,全部是取蕴,因为它们都可以引发贪爱执取,也是贪
爱执取而造成的结果。同样,贪... 阅读全帖
r****n
发帖数: 8253
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关于五蕴和五取蕴的讨论
http://bbs.foyuan.net/thread-113372-7-1.html
解悟:
五蕴不=五取蕴你对于它有“取“时,才是“五取蕴”,没有“取“时,才是“五蕴”。
===============================
如觉:
马哈希尊者在这方面和你所说的确实不一样,他说的比你更准确,更清晰,而你是错的
马哈希尊者在书中对五取蕴的定义是
會引生「我見取」或「我所取」的「名、色蘊」,被叫作「取蘊」;不會引起欲取或見
取的,則稱作「蘊」而已,不叫「取蘊」;至於屬於出世間法的名法,即構成「四道、
四果」的受、想、行、識等四名蘊,它們只是「蘊」,不是「取蘊」。
上述一再提及的,屬於世間法的色、受、想、行、識,會激起執著,所以名為「取蘊」
@@@@@@@@@@@@@@@@@@
按照这个定义,通常的名法色法,全部是取蕴,因为它们都可以引发贪爱执取,也是贪
爱执取而造成的结果。同样,贪爱已经完全灭尽的佛和阿罗汉的色身,同样也是色取蕴
,因为他们同样也会引发贪爱执取。
这样就可以解释某篇经文当中,佛说连阿罗汉都要观察五取蕴的无常,苦和无我。如果
认为没有被执取的五蕴不是五取蕴,那... 阅读全帖
r****n
发帖数: 8253
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关于五蕴和五取蕴的讨论
解悟
會引生「我見取」或「我所取」的「名、色蘊」,被叫作「取蘊」;不會引起欲取或見
取的,則稱作「蘊」而已,不叫「取蘊」;至於屬於出世間法的名法,即構成「四道、
四果」的受、想、行、識等四名蘊,它們只是「蘊」,不是「取蘊」------这是马哈西
的理解。
对于「蘊」的贪爱,是「取蘊」---------这是我根据杂阿含第58经和相应部s22.82得
到的结论。
看到不同了吗?
根据这个不同,我们的方法就不同,你们是要灭(會引生「我見取」或「我所取」的)
「名、色蘊」,而我是要灭对于「蘊」的贪爱。
r****n
发帖数: 8253
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关于五蕴和五取蕴的讨论

取蕴,不是有贪爱的时候是取蕴,没贪爱的时候,就不是取蕴。
取蕴,是指能够引发贪爱执取的五蕴,叫取蕴。
阿罗汉的名色法,都是五取蕴。而不会引发贪爱执取的,只有道心和果心,这是证道时
候的心。
马哈希尊者转法轮讲记
名色二法,是眾生執取的對象,故叫作「取蘊」(upādānak-khandā)。五取蘊即:色
取蘊、受取蘊、想取蘊、行取蘊、識取蘊
一切的眾生只是由這五種取蘊所構成。眾生所執著的身體,只是一堆色法,但他們認為
它是「我」、「我的身體」,「是永恆的」等等。因此,這一堆色法叫作「取蘊」。
J******s
发帖数: 7538
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关于五蕴和五取蕴的讨论
你曲解了马哈西尊者的解释,
屬於出世間法的名法,即構成「四道、四果」的受、想、行、識等四名蘊,它們只是「
蘊」,不是「取蘊」。
如果这句话正确,那么佛和阿罗汉的色取蕴,就不会引发贪爱执著了。这里的取也不是
因为贪爱引起的,因为我们还活着,只要接受色法的那些器官存在,我们必定会被动有
色取蕴,即使没有贪爱。
苹果的例子,阿罗汉和佛一样会对苹果有色取蕴的,但是一般世间法不同的是,其它四
蕴不取了。
涅磐的时候就是名色灭尽的,但是有余依涅磐的阿罗汉,出涅磐状态,一样有色取的。
但是他们已经没有贪爱了,心已经无漏了。
其实咬文嚼字这个取,关键只在一点,就是阿罗汉和佛涅磐以后,色蕴还是不是取。
这个取和一般的世间法中的色取是不是一样等同。

”。
Y**u
发帖数: 5466
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合集] 何谓名色?
☆─────────────────────────────────────☆
cpath (秋十三) 于 (Fri Sep 28 05:44:13 2012, 美东) 提到:
何谓名色?
我不懂,谁给我离清一下。
请举个例子。
(且为何不说五蕴就好,要说名色?)
☆─────────────────────────────────────☆
lila (不要昵称) 于 (Fri Sep 28 10:22:31 2012, 美东) 提到:
我理解,色就是物质.所以其特性就是应该有生有灭的.
名么,就是概念.所以特性就是并非真实存在的,而是借助精神存在的.
☆─────────────────────────────────────☆
qxdren (净心婆罗门) 于 (Fri Sep 28 10:58:46 2012, 美东) 提到:
色,就是有质碍的东西,名,就是涵盖其它东西(心中有名称而无实体的东西),“心
但有字,故曰名也”。
名、色,合起来,就包括了一切法。打个比喻,如我们说精神和物质,就包含了所有的
东西。但这里的物质,不是只指色(有质碍的... 阅读全帖
a*****y
发帖数: 33185
7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四谛--Wiki
四谛
四谛(巴利文:cattāri ariyasaccāni,梵文:catvāri āryasatyāni',又称四
真谛[1]、四圣谛),即苦谛、集谛、灭谛和道谛,是佛陀一代时教之基本教法,南传
佛教的基本教义[2]。其中“谛”原义是事物的内在含义或者意义,在佛教中用来翻译
梵语“Satya”,意思是真实无谬的道理[3]。
目录
1 四聖諦
2 苦谛
3 集諦
4 滅諦
5 道諦
6 四聖諦三轉十二行
7 四谛十六行相
8 參考文獻
四聖諦佛陀悟道後最早傳授的真理:“苦、集、滅、道。”又稱四真諦、四正諦[4]。
佛教不管支派如何衍流,必根本依據四諦,否則將非佛教。
四谛概括了两重因果关系:集是因,苦是果,是迷界的因果;道是因,灭是果,是悟界
的因果。這是從表面現象到深層原因的逆推過程。反過來說,就是修道除惡、滅貪嗔癡
,就可以避免痛苦,脫離輪回。
释迦牟尼成道后,在鹿野苑初转法轮[5],即为憍陈如等五位贤者宣讲了四圣谛,五人
各有所证悟,而求出家成为五比丘僧[6]。
苦谛参见:三苦、八苦及五蕴
苦谛(Dukkha):根據對現實的深刻觀察,佛總結出人生的八大痛苦:生、老、病、死
、愛別... 阅读全帖
r*y
发帖数: 706
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何谓名色?
http://www.mldc.cn/csx/fslg/sdclx.htm

攝大乘論
●攝大乘論本 玄奘譯
●攝大乘論  真諦譯
●攝大乘論  佛陀扇多譯
攝大乘論本
無著菩薩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總摽綱要分第一
阿毘達磨大乘經中。薄伽梵前已能善入大乘菩薩。為顯大乘體大故說。謂依大乘諸
佛世尊有十相殊勝殊勝語。一者所知依殊勝殊勝語。二者所知相殊勝殊勝語。三者入所
知相殊勝殊勝語。四者彼入因果殊勝殊勝語。五者彼因果修差別殊勝殊勝語。六者即於
如是修差別中。增上戒殊勝殊勝語。七者即於此中增上心殊勝殊勝語。八者即於此中增
上慧殊勝殊勝語。九者彼果斷殊勝殊勝語。十者彼果智殊勝殊勝語。由此所說諸佛世尊
契經諸句。顯於大乘真是佛語
復次云何能顯。由此所說十處。於聲聞乘曾不見說。唯大乘中處處見說。謂阿賴耶
識說名所知依體。三種自性。一依他起自性。二遍計所執自性。三圓成實自性。說名所
知相體。唯識性說名入所知相體。六波羅蜜多說名彼入因果體。菩薩十地說名彼因果修
差別體。菩薩律儀說名此中增上戒體。首楞伽摩虛空藏等諸三摩地說名此中增上心體。
無分別智說名此中增上慧體。無住涅槃說名彼果斷體。三種... 阅读全帖
n**********a
发帖数: 438
9
http://www.zhibeifw.com/ssfb/dxb/apdmjslsjj/default.php
乙二、有漏法之別名:
如是有漏法亦稱,近取之蘊及有諍,
痛苦及集與世間,見處以及三有也。
如同有為法有不同的名稱,有漏法也可稱為近取之蘊、有諍、痛苦、集、世間
、見處以及三有。
有漏法的別名分別為七種:“近取之蘊”,有漏法作為因,可以使將來的痛苦
和一切世間的本體現前。可以用草火的比喻來解釋:草是草火的近取因,依靠草而燃燒
出來的火焰,稱為草火;同樣,依靠有漏煩惱而成之蘊,稱為近取之蘊。米滂仁波切《
俱舍論》的講義中除用草火作比喻外,還說到從果的角度也可叫近取蘊,如有果和花的
樹,稱為花果樹,同理,從有漏法中產生蘊,而且將來還會不斷產生,所以叫做近取蘊
;從本體或作用的角度,亦可叫近取蘊,比如國王的下屬,要依賴國王而存活,近取之
蘊同樣依賴有漏法,因此有漏...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5466
10
☆─────────────────────────────────────☆
SeeU (See you) 于 (Thu Sep 20 00:08:27 2012, 美东) 提到:
涅盘是什么?初果是否体验了涅盘?本文从北传杂阿含351经,南传相应部12相应68经
「见井水而无绳罐」的譬喻,结合十二支缘起,提出一种解释。
SA 351, SN12.68 都说∶涅盘就是「有之灭」。本经也提到了十二支缘起,『以取灭而
有灭』等。十二支缘起的「有」支,是指来世的「后有」,而不是这一生的五蕴。阿罗
汉断尽烦恼,取灭而有灭,虽然还有这一生的五蕴,而能体验到来世的「后有」灭,也
就是触证涅盘。阿含经中阿罗汉证果的定型句「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
不受后有。」,是因为阿罗汉已经体验到后有的灭,所以才能肯定我生已尽。
与此对比,有学圣者虽能现观「以取为缘而有后有」,但是还不能断「取」,也就无法
灭「后有」,所以经文有「见井水而无绳罐」的譬喻,知道而作不到,也就是知道涅盘
的法则如此,但还无法体验涅盘。
不知道如此解释,是否与其他阿含经文抵触?欢迎大家讨论。
Ref:
http:/... 阅读全帖
t******g
发帖数: 17520
1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转】辨識佛法的準則
朱倍賢 講於2015.12.20
關於真正的佛法具有什麼樣的特質,自古以來就有很多的爭論。不同的論師乃至後來「
大乘」結集出來的經典,以不同的標準,判定甚麼是佛法、甚麼不是佛法。層出迭起的
部派論典和「大乘」經典,彼此互判誰才是「了義」、「不了義」。越是後出的經典,
越是有對較早集出的經典有翻案的優勢——已經流傳開了的、較早集出之經典,畢竟無
法對後起的「重新判教」作回應、反駁。
舉例來說,部派佛教發明了「三法印」、「四法印」、「五法印」等等不同的說法,以
此認證「具有佛法特徵的烙印」。「般若系統」的眾多經典,則一舉推翻前說,判定「
無自性空」為「一實相印」——對終極真理的判定。更後來,以「唯識」為宗的《解深
密經》拍板「識外無境」、「三性」等為佛陀最幽深的教義,自稱是比起較早傳出的「
般若」「無自性空」之說更為殊勝,是為「第三轉之法輪」。而大概目前佛教界最普遍
的講法,就是以「緣起性空」作為判定佛法的「法印」。
然而,遍閱原始經典,全然看不到佛陀以上述的那些方法來判定「法」的真實性。佛陀
從來不以某種哲學立場、對宇宙現象本體的某種認知,來界定佛法。佛陀從來不講:如
果你把宇宙的本質形... 阅读全帖
r****n
发帖数: 8253
12
马哈西尊者
轉法輪經講記
會引生「我見取」或「我所取」的「名、色蘊」,
被叫作「取蘊」;不會引起欲取或見取的,則稱作「蘊」
而已,不叫「取蘊」;至於屬於出世間法的名法,即構
成「四道、四果】的受、想、行、識等四名蘊,它們只
是「蘊」,不是「取蘊」。[151]
上述一再提及的,屬於世間法的色、受、想、行、
識,會激起執著,所以名為「取蘊
f********4
发帖数: 253
1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转:原始佛法之探究

www1.mitbbs.com/article_t1/Wisdom/31515469_31515953_1.html
會引生「我見取」或「我所取」的「名、色蘊」,被叫作「取蘊」;不會引起欲取或見
取的,則稱作「蘊」而已,不叫「取蘊」;至於屬於出世間法的名法,即構成「四道、
四果」的受、想、行、識等四名蘊,它們只是「蘊」,不是「取蘊」。
苦的原因是贪爱,不管有没有我见。单细胞生物连自我意识都没有,难道他们都解脱了
……初果二果三果都没有我见,难道他们是因为好玩才继续修行……
你是不是认为佛陀阿罗汉的五蕴是清净的,你是不是认为五蕴本身不是苦,对五蕴的执
着才是苦,只要没有执着就解脱了……如我所知没错这的确是非常严重的邪见……如果
五蕴没有问题,那干嘛要舍弃一个没有问题的东西呢,执着它又怎么会有问题呢……
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依我看这段话明显不符合你的理解……
我功力太浅希望runsun能来讲讲……
另外关于转法轮经马哈希尊者有部《转法轮经讲记》听说挺不错的
另外insight007就是cpath吗……
Y**u
发帖数: 5466
14
☆─────────────────────────────────────☆
runsun (runsun) 于 (Wed Jul 6 10:16:30 2011, 美东) 提到:
第三讲 137
當定和觀智穩固時,禪修者可以日、夜禪修而不會感到任何的身心不適。禪修的所緣好
像自動出現在心 中,如實智藉由毫不費力的正念流暢地轉起,無常、苦、 無我的真理
自動地顯現。當此如實智成熟時,能觀的心與所觀的所緣雙雙止息,這就是藉由聖道而
躍入涅槃
=======================
马哈希尊者的这段话,和传统的上座部观点有所不同,按照传统的南传观点,在证涅磐
刹那,并没有什么能缘和所缘双双止息,而是能缘的道心以所缘的涅磐为目标,认识涅
磐的特性。这个能缘的道心,属于五蕴当中的识蕴,是有为法,所缘的涅磐,则是灭谛
,是无为法。这种观点,在部派佛教有争议,并且受到大乘龙树的批判。
而马哈希尊者在这里却提出了能所止息的观点,我个人认为,马哈希尊者的这段话,是
实修经验的直接总结,并没有受到传统南传阿毗达摩理论的影响,难得可贵。
之前曾经有网友贴出这样的段落,当时以为是马哈希... 阅读全帖
G**W
发帖数: 1865
1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中论中关于业的讨论
應成派中觀
一. 無因論的業種自存說
應成派中觀的法義, 重點在於專講:「諸法緣起性空,不立一法、專破他法。」並自詳
是佛法中最勝妙的中觀,認為無人, 無其他法能比之更了義. 但是當他們自以為不立一
法時,其實已經是建立了「不立一法」的法了。
應成派中觀見的矛盾很嚴重,近代學者的代表者, 便是印順老法師. 近年多有大乘見道
之學人不斷質疑印順老法師的應成派中觀的邪見;評論他的法義不正確,都無法得到正
面的回應。為什麼會這樣呢?我們就只簡單地討論應成派中觀三個不能自圓其說的嚴重
問題所在。
第一個問題就是 :
『應成派中觀的思想是屬於業種自存的無因論』;雖然他們仍然承認業種是存在的,因
果律也是存在的,但問題是:當他們把執持業種的如來藏砍掉、否定之後,還有哪一個
心能執持業種?沒有了!沒有常住心持種,就會使得因果律成為虛妄說,就等於是在否
定因果律。可是因果律明明在法界中是存在的,關於這點就無法自圓其說了.
所以印順法師就發明了「意識細心說」。他們說「意識細心」可以來往三世、祂能持種
,但是這跟他們所崇尚之「原始佛教」的教典卻又大相衝突!因為他們所謂的「原始佛
教」不外乎四阿含的諸經啊!... 阅读全帖
H******9
发帖数: 2766
1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转:梦幻观法
http://www.phathoc.net/PrintView.aspx?Language=vi&ID=724401
夢幻觀初探
惠空法師
目次
一、前言
二、大乘三系經論、禪、密典籍對夢幻觀本質的說明
(一)般若中觀系經論對夢幻的詮釋
(二)唯識系經論對夢幻的詮釋
(三)如來藏系經論對夢幻的詮釋
(四)禪宗典籍對夢幻的詮釋
(五)密教典籍對夢幻的詮釋
三、夢幻觀在三系、禪、密典籍中的實際禪觀操作
(一)般若中觀系的夢幻禪觀
(二)唯識系的夢幻禪觀
(三)如來藏系的夢幻禪觀
(四)禪宗典籍中的夢幻禪觀
(五)密法「大手印」中之夢幻禪觀
四、大乘禪法之夢幻觀的比對
五、結論

一、前言
激起我寫這篇《夢幻觀初探》的緣起,最初有二點:一是《金剛經》的偈頌;一是《摩
訶般若波羅蜜經》及《大智度論》的十喻。
在《金剛經》最後的偈頌中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做如是觀
。」為什麼在《金剛經》的結尾,要對一切有為法做如是這般夢幻的觀察?而且強調是
「應做」如是觀呢?我們可以說,這首偈頌所要闡述的意義,在告訴我們──世間的一
切現象都是夢幻的,而這就是我們應該去面對的一個事實!... 阅读全帖
n**********a
发帖数: 438
17
http://www.zhibeifw.com/ssfb/dxb/apdmjslsjj/default.php
http://zhibeifw.com/down/book1/sdj-mf/mf20.pdf
http://zhibeifw.com/down/book1/sdj-mf/mf21.pdf
丁二、各見之法相:
我與我所常與斷,無有下劣視為勝,
非因非道視因道,此等即是五種見。
五種見就是指對我與我所執著、對常與斷執著、認為無有前世後世、將下劣視
為殊勝、將非因非道視為因與道。
五種見的本體應如何區分呢?壞聚見就是將自相續剎那生滅之五蘊執著為我,
這是狹義來講;從廣義來講,將一切萬法剎那生滅之形象執為我與我所,即稱為壞聚見
。壞聚見也稱為薩迦耶見,《自釋》中說:“壞故名薩,聚謂迦耶,即是無常和合蘊義
。……此薩迦耶即五取蘊,為遮常一想故立此名。”邊執見,即認為五蘊就是我,並將
其執為常有或斷滅,如... 阅读全帖
t******g
发帖数: 17520
18
发信人: fivestone (fivestone), 信区: Wisdom
标 题: 五受蕴是利刃(焰摩迦的故事续)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Fri Oct 31 01:24:31 2014, 美东)
话说焰摩迦得法眼净后,舍利弗又对焰摩迦说了一个故事。舍利弗说,我说这个故事作
为一个比喻,有智慧的人听了这个比喻以后,就会了解到背后的含义,进而有机会获得
解脱。
故事是这样的。过去,有一个家族里的长者,是大富之家,有用不完的钱财。为了要保
护好这些钱财,他就广发告示,想要招一些仆从来帮忙看家护院。这时,他的一个仇家
恶人也听到了这个消息,于是心生一计。这个恶人就假装对这个长者非常友好的样子,
前来应聘仆从。果然,他顺利地被长者选中了,成为家里的仆从之一。这个恶人于是就
常常伺候在长者的身边,表现的尽心尽责,晚上很晚才睡觉,第二天又很早地起床,说
话非常谦卑,做事非常谨慎、恭敬。长者对他的表现非常满意,把他当作自己的亲人、
孩子一样看待,对他没有丝毫的戒备与怀疑。这时,这个恶人看到机会来了,于是偷偷
准备好了一把锋利的匕首,藏在身边。一日,乘着长者不注意的时候,迅猛地将利刃刺... 阅读全帖
r****n
发帖数: 8253
19

,我
?还
经藏里面也有阿。只是阿含翻译的比较模糊而已,而对应的相应部,尤其是巴利原文就
比较清楚了
http://agama.buddhason.org/SA/SA0055.htm
注意,相应部里面说的是“比丘們!凡任何色,不論過去、未來、現在…或遠、或近,
有煩惱的、會被執取的,這被稱為色取蘊。
“会被执取的”
无论是阿罗汉,还是佛陀本人的色身,都会被众生执取为常,引发贪爱。
我就可以肯定,如果你见到某个阿罗汉,就会将其色身执取为常。
你到目前为止,几乎无时无刻不将色蕴等执其为常。
阿罗汉不贪爱自己的身体,可是它的身体还是取蕴,它的色身本质因执取而生,也会成
为众生执取的对象。
阿罗汉的色身,同样也是“為病、為癰、為刺、為殺,無常、苦、空、非我”
所以259经说“摩訶拘絺羅!阿羅漢亦復思惟:此五受陰法為病、為癰、為刺、為殺
,無常、苦、空、非我,所以者何?為得未得故,證未證故,見法樂住故”
对应的相应部经文则是“絺羅學友!阿羅漢比丘也應該如理作意這些五取蘊為無常的、
苦的、病的、腫瘤的、箭
的、禍的、疾病的、另一邊的、敗壞的、空的、非我的。
學友!阿羅漢不再有更進一步應作的,或對... 阅读全帖
r****n
发帖数: 8253
20
第三讲 137
當定和觀智穩固時,禪修者可以日、夜禪修而不會感到任何的身心不適。禪修的所緣好
像自動出現在心 中,如實智藉由毫不費力的正念流暢地轉起,無常、苦、 無我的真理
自動地顯現。當此如實智成熟時,能觀的心與所觀的所緣雙雙止息,這就是藉由聖道而
躍入涅槃
=======================
马哈希尊者的这段话,和传统的上座部观点有所不同,按照传统的南传观点,在证涅磐
刹那,并没有什么能缘和所缘双双止息,而是能缘的道心以所缘的涅磐为目标,认识涅
磐的特性。这个能缘的道心,属于五蕴当中的识蕴,是有为法,所缘的涅磐,则是灭谛
,是无为法。这种观点,在部派佛教有争议,并且受到大乘龙树的批判。
而马哈希尊者在这里却提出了能所止息的观点,我个人认为,马哈希尊者的这段话,是
实修经验的直接总结,并没有受到传统南传阿毗达摩理论的影响,难得可贵。
之前曾经有网友贴出这样的段落,当时以为是马哈希弟子的,而实际这段话是马哈希尊
者自己的开示。
p189页
事實上,存在的只是五取蘊而已;而且除非是在見、聽等六種時刻,否則無物存在。換
言之,只有在見、聽等的當下,方才顯現出來,而顯現出來的無非... 阅读全帖
r****n
发帖数: 8253
21
事實上,存在的只是五取蘊而已;而且除非是在見、聽等六種時刻,否則無物存在。換
言之,只有在見、聽等的當下,方才顯現出來,而顯現出來的無非只是五取蘊罷了。
========================
我一再所坚持强调的观点,被认为是异想天开的观点,和上座部里面一位伟大的尊者,
而且是一位在这个时代我最尊敬的南传尊者完全不谋而合,这实在是让我兴奋的事情,
虽然哪怕是没有一个人支持认同,我仍然坚信自己,但是能够觅得知音,而且是这样一
位尊者,我更加高兴。
n*****a
发帖数: 265
22
"事實上,存在的只是五取蘊而已;而且除非是在見、聽等六種時刻,否則無物存在。
換言之,只有在見、聽等的當下,方才顯現出來,而顯現出來的無非只是五取蘊罷了
。"
请教这与“本来无一物”的区别。
f*******8
发帖数: 3612
23
来自主题: _PathToTruth版 - 通告:为我对freeman的不当评价道歉

所以我用词比较符合佛教背景,而你都是科学背景。
思维这个,在佛教里就不仅仅是指推理,而且包括指向。
而你这里只是把思维等同逻辑推理来说。
思,本身就是行蕴,包含有心转的地方,和兴趣点的问题。
你把我说的思,简化成了想和逻辑。
随便找一下,都看法到佛教里“思维”的用法和你这里不同
http://ziminss.blog.ifeng.com/article/16595852.html
《菩提道次第廣論》思考題-共中士道部分
8.云何思維生苦?
9.云何思維住胎時苦?
10.云何思維老苦?
11.云何思維病苦?
12.云何思維死苦?
13.云何思維怨憎會苦?
14.云何思維愛別離苦?
15.云何思維求不得苦?
16.云何思維五取蘊苦?
17.何謂六苦?
18.云何思維無定過患?
19.云何思維無飽足過患?
20.云何思維數數捨生過患?
21.云何思維數數結生過患?
22.云何思維數數高下過患?
23.云何思維無伴過患?
24.云何六苦總攝為三?
25.云何三苦?
26.於樂苦捨三受,有何煩惱增長?
27.云何思維,能令三受不為三毒之因?
28.試述行苦與壞苦.苦苦之關係?
29.云何樂受無... 阅读全帖
f*******8
发帖数: 3612
24
来自主题: _PathToTruth版 - 通告:为我对freeman的不当评价道歉

所以我用词比较符合佛教背景,而你都是科学背景。
思维这个,在佛教里就不仅仅是指推理,而且包括指向。
而你这里只是把思维等同逻辑推理来说。
思,本身就是行蕴,包含有心转的地方,和兴趣点的问题。
你把我说的思,简化成了想和逻辑。
随便找一下,都看法到佛教里“思维”的用法和你这里不同
http://ziminss.blog.ifeng.com/article/16595852.html
《菩提道次第廣論》思考題-共中士道部分
8.云何思維生苦?
9.云何思維住胎時苦?
10.云何思維老苦?
11.云何思維病苦?
12.云何思維死苦?
13.云何思維怨憎會苦?
14.云何思維愛別離苦?
15.云何思維求不得苦?
16.云何思維五取蘊苦?
17.何謂六苦?
18.云何思維無定過患?
19.云何思維無飽足過患?
20.云何思維數數捨生過患?
21.云何思維數數結生過患?
22.云何思維數數高下過患?
23.云何思維無伴過患?
24.云何六苦總攝為三?
25.云何三苦?
26.於樂苦捨三受,有何煩惱增長?
27.云何思維,能令三受不為三毒之因?
28.試述行苦與壞苦.苦苦之關係?
29.云何樂受無... 阅读全帖
r****n
发帖数: 8253
2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关于五蕴和五取蕴的讨论

阿罗汉色身灭后一无所有叫做断灭
阿罗汉色身灭后五蕴灭尽,还有涅磐本身,不是断灭。
五蕴灭尽,一切名色灭尽,未必等于断灭。
马哈希尊者转法轮经讲记
”若渴愛息滅,五蘊之苦便跟著息滅。因此,在證得聖道時,觀察的所緣不只是「渴愛
的止息」,尚包括「五蘊苦的止息」。應知道,說「渴愛的止息」時也就包含「諸行之
苦的止息」,因為一切諸行之苦的止息才是真正的「涅槃」──滅諦。因此,涅槃被定
義為「一切有為法的止息」。如是,證得聖道的意思,就是到達所有名、色止息的境界
。“
名色=五蕴
r****n
发帖数: 8253
26

查阅对应的相应部经文和巴利文,就比较清楚了。
“拘絺羅學友!阿羅漢比丘也應該如理作意這些五取蘊為無常的、苦的、病的、腫瘤的、
箭的、禍的、疾病的、另一邊的、敗壞的、空的、非我的。
學友!阿羅漢不再有更進一步應作的,或對已作的增加[什麼],但當這些法已修習
、已多修習時,當生導向樂的住處,以及正念與正知。」
这个乐的住处,我认为恰恰指的是以涅槃为所缘。本经也是对你所坚持的观点的一个直
接否定,并强烈支持我的论点。
因为按照你所说的,涅槃只是没有贪嗔痴的一种生活,那么阿罗汉的日常生活就已经是
“乐的住处”了。根本不需要再有其它的。
而实际上并不是这种状况,这里乐的住处,是特指那五蕴灭的涅槃的,并且此状况是当
生可以被体验的。
那些如离作意是实现以五蕴灭的涅槃为所缘的重要助力。
i********7
发帖数: 808
27
杂阿含经中的观五阴的生灭,是观集灭还是观刹那生灭?
集灭是指观如何发生的原因,以及如何止息的原因
而刹那生灭是指现象快速地生灭生灭
我们来看几段经文
59经:
观生灭法就是观集灭(多加一项知“色”)
“觀此五受陰是生滅法,
所謂:此色、此色集、此色滅;此受……想……行……[此]識、此識集、此識滅。”
103经:
观生灭法就是观集灭(多加一项知“色”)
“觀察生滅:
此色,此色集,此色滅;此受……想……行……識,此識集,此識滅,於五受陰如是觀
生滅已,我慢、我欲、我使一切悉除,是名真實正觀。」”
相应部22.89经:
也指出五阴的生灭是指:此是色,此是色集,此是色灭
“過些時候,他在五取蘊上住於生滅隨觀:
『像這樣是色,像這樣是色的集,像這樣是色的滅沒”
n**********a
发帖数: 438
28
隨念三寶經
法尊法師 譯
頂禮一切智智尊!
如是佛陀薄伽梵者,謂:如來、應供、正等覺、明行圓滿、善逝、世間解、無
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薄伽梵。諸如來者,是福等流,善根無盡。安忍莊嚴,福
藏根本,妙好間飾,眾相花敷,行境相順,見無違逆。信解歡喜,慧無能勝,力無能屈
。諸有情師,諸菩薩父,眾聖者王,往涅槃城者之商主。妙智無量,辯才難思,語言清
淨,音聲和美;觀身無厭,身無與等。不染諸欲,不染眾色,不染無色。解脫眾苦,善
脫諸蘊,不成諸界,防護諸處。永斷諸結,脫離熱惱,解脫愛染,越眾瀑流。妙智圓滿
;住去、來、今諸佛世尊所有妙智;不住涅槃,住真實際。安住遍觀一切有情之地。是
為如來正智殊勝功德。
正法者,謂:善說梵行。初善、中善、後善。義妙、文巧。純一、圓滿、清淨
、鮮白。佛、薄伽梵,善說法律。正得,無病,時無間斷。極善安立,見者不空,... 阅读全帖
W**N
发帖数: 1037
2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修佛论道学儒]佛缘
有關阿賴耶識語義的變遷
圓光佛學研究所、華嚴專宗佛學研究所
陳一標
圓光佛學學報
第四期(1999.12)
頁75-106
http://ccbs.ntu.edu.tw/FULLTEXT/JR-BJ010/bj99904.htm
--------------
南傳大藏經,發現阿賴耶共出現二十三次,日譯有十種不同的譯法,分別是:阿賴耶、
執著、在處、愛、愛著、愛著心、愛慾、執、所執處(阿賴耶)、避難處,他循著這些
譯語深入考察,發現大部份的地方,阿賴耶皆是執著或愛著之意。
--结论部分--
第四節 結論
阿含乃至部派時代,阿賴耶一詞是執著、愛著這種心理學式的意義,或者說是所執
著的對象——五種感官對象或取蘊。瑜伽行派一開始並未採用此義,在《解深密經》<
心意識相品>中將阿賴耶識詮釋為「隱藏在肉體中的識」,它或許是瑜伽師在禪定實踐
中所直觀到的實踐主體,在經典中將其解釋為隱藏在肉體中,以肉體為其所依,當然從
其與肉體安危同一,卻似乎也不能否定其有執受根身的作用,只是從語源詮釋來看,在
《解深密經》中其第一義是「隱藏」,而後才是「執受」;而此時阿陀耶識不... 阅读全帖
W**N
发帖数: 1037
3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修佛论道学儒]佛缘
有關阿賴耶識語義的變遷
圓光佛學研究所、華嚴專宗佛學研究所
陳一標
圓光佛學學報
第四期(1999.12)
頁75-106
http://ccbs.ntu.edu.tw/FULLTEXT/JR-BJ010/bj99904.htm
--------------
南傳大藏經,發現阿賴耶共出現二十三次,日譯有十種不同的譯法,分別是:阿賴耶、
執著、在處、愛、愛著、愛著心、愛慾、執、所執處(阿賴耶)、避難處,他循著這些
譯語深入考察,發現大部份的地方,阿賴耶皆是執著或愛著之意。
--结论部分--
第四節 結論
阿含乃至部派時代,阿賴耶一詞是執著、愛著這種心理學式的意義,或者說是所執
著的對象——五種感官對象或取蘊。瑜伽行派一開始並未採用此義,在《解深密經》<
心意識相品>中將阿賴耶識詮釋為「隱藏在肉體中的識」,它或許是瑜伽師在禪定實踐
中所直觀到的實踐主體,在經典中將其解釋為隱藏在肉體中,以肉體為其所依,當然從
其與肉體安危同一,卻似乎也不能否定其有執受根身的作用,只是從語源詮釋來看,在
《解深密經》中其第一義是「隱藏」,而後才是「執受」;而此時阿陀耶識不... 阅读全帖
z**n
发帖数: 22303
31
来自主题: ChineseClassics版 - 关于佛法的一个问题
心經講義 ZT
达赖尊者 2002年于台湾
經典曾說藉由聽聞的力量才能分辨什麼是法?什麼是非法?什麼是暫時利益?什麼是究
竟利益?什麼是所取或什麼是所斷?這不是天生所能了解的,必須藉由聽聞學習才能了
知。
由聽聞的力量了解應取應捨,了解是非,斷十惡業、行十善業,進而去守戒,包括別解
脫戒、居士五戒、沙彌戒和比丘戒。
也藉由聽聞的力量斷除散亂心、昏沈掉舉,培養正知正念而成辦專一、凝靜的不動三摩
地。
進一步,由聽聞所生慧、思所成慧直到修所成慧,緣空性的止觀雙運,現證空性而得到
涅槃。以上是經典提到聽聞的種種功德。(註:源自聽聞集「由聞之諸法,由聞遮諸惡
,由聞斷無義,由聞得涅槃」。)
無論是世間或是出世間,「聽聞」均扮演重要的角色。世界各國對教育及知識的提升非
常重視,台灣的知識教育水準很高,我很隨喜,但是我們所學的教育大多是在追求外在
的物質,我們以為快樂是由來自於物質的滿足,但事實上我們雖然學了那麼多,卻沒有
想像中的快樂。那是因為所學的知識與追求的快樂目標不符合而導致的。真正快樂的知
識,應該建立在心靈上,我們應從內心提升,來追求心靈的喜悅,才能得到究竟的快樂。
許多宗教因而發展了... 阅读全帖
z**n
发帖数: 22303
32
来自主题: ChineseClassics版 - 关于佛法的一个问题
心經講義 ZT
达赖尊者 2002年于台湾
經典曾說藉由聽聞的力量才能分辨什麼是法?什麼是非法?什麼是暫時利益?什麼是究
竟利益?什麼是所取或什麼是所斷?這不是天生所能了解的,必須藉由聽聞學習才能了
知。
由聽聞的力量了解應取應捨,了解是非,斷十惡業、行十善業,進而去守戒,包括別解
脫戒、居士五戒、沙彌戒和比丘戒。
也藉由聽聞的力量斷除散亂心、昏沈掉舉,培養正知正念而成辦專一、凝靜的不動三摩
地。
進一步,由聽聞所生慧、思所成慧直到修所成慧,緣空性的止觀雙運,現證空性而得到
涅槃。以上是經典提到聽聞的種種功德。(註:源自聽聞集「由聞之諸法,由聞遮諸惡
,由聞斷無義,由聞得涅槃」。)
無論是世間或是出世間,「聽聞」均扮演重要的角色。世界各國對教育及知識的提升非
常重視,台灣的知識教育水準很高,我很隨喜,但是我們所學的教育大多是在追求外在
的物質,我們以為快樂是由來自於物質的滿足,但事實上我們雖然學了那麼多,卻沒有
想像中的快樂。那是因為所學的知識與追求的快樂目標不符合而導致的。真正快樂的知
識,應該建立在心靈上,我們應從內心提升,來追求心靈的喜悅,才能得到究竟的快樂。
許多宗教因而發展了... 阅读全帖
z**n
发帖数: 22303
3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心經講義 ZT (转载)
經典曾說藉由聽聞的力量才能分辨什麼是法?什麼是非法?什麼是暫時利益?什麼是究
竟利益?什麼是所取或什麼是所斷?這不是天生所能了解的,必須藉由聽聞學習才能了
知。
由聽聞的力量了解應取應捨,了解是非,斷十惡業、行十善業,進而去守戒,包括別解
脫戒、居士五戒、沙彌戒和比丘戒。
也藉由聽聞的力量斷除散亂心、昏沈掉舉,培養正知正念而成辦專一、凝靜的不動三摩
地。
進一步,由聽聞所生慧、思所成慧直到修所成慧,緣空性的止觀雙運,現證空性而得到
涅槃。以上是經典提到聽聞的種種功德。(註:源自聽聞集「由聞之諸法,由聞遮諸惡
,由聞斷無義,由聞得涅槃」。)
無論是世間或是出世間,「聽聞」均扮演重要的角色。世界各國對教育及知識的提升非
常重視,台灣的知識教育水準很高,我很隨喜,但是我們所學的教育大多是在追求外在
的物質,我們以為快樂是由來自於物質的滿足,但事實上我們雖然學了那麼多,卻沒有
想像中的快樂。那是因為所學的知識與追求的快樂目標不符合而導致的。真正快樂的知
識,應該建立在心靈上,我們應從內心提升,來追求心靈的喜悅,才能得到究竟的快樂。
許多宗教因而發展了許多心靈提升的方法,希望人們能從心靈提升上尋... 阅读全帖
t******g
发帖数: 17520
3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生死轮回是没有“主体”的
。。。。。佛陀是直接從問題的根本錯誤處——我見,來著手糾正的:在過去的生命裡
,沒有一個實在的、常住的、獨存的內涵,不管稱他是我、真我、靈魂、實我、自性等
的;在當下的生命中也沒有;就是將來從死(這一期生命)到生(下一期生命)的過程
中也不會有。在生命流轉的任何時空裡,經由蘊、處、界的交互作用,不斷地有新的業
力生成,舊的業力消逝、潛存。業力,是「經驗的反應」,「生活的遺痕」,也可以理
解為「自己的行為,對自己的影響力」。這種影響力,主要是在自己的心、意、識中作
用,乃至從此世(生)至他世(生),不斷地消長、變化著。若就積聚、記憶的作用,
說是心;若就對來生愛染、執取的作用,說是識(有取識)。但不管怎麼說,這當中,
不存在任何恆常、不變的部分,可以視為真我的。所以,佛陀會在《中阿含第201——
嗏帝經》,呵責嗏帝比丘「今此識,往生不更異」的說法了。
兔子王: 所谓有往生不更异的识,只不过是强力“有我”的背景下生出的寄托而已,
这些人通常会口头说不是神我, 梵我,其实宣扬的还是神我梵我
==================================================... 阅读全帖
M******a
发帖数: 6723
35
中國大陸研究 第49 卷 第4 期 民國95 年12月
1958年鄧小平在解放軍「反教條主義」邉又兄巧c活動
鍾 延 麟
(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博士班研究生)
摘 要
1980 年代中共重新評價與檢討1958 年解放軍「反教條主義」邉拥腻e
誤,其中,鄧小平發揮決定性的作用。然而,卻無專文探討鄧小平當年在此
事中所扮演的角色和作為。本文的論點為:基於毛澤東的授意、鄧小平自身
與軍隊的淵源,以及其職位上與軍務的聯繫,鄧小平對於軍中發起的「反教
條主義」,了解知情外,其態度傾向支持,甚至頗為激進。在毛澤東的囑咐
下,鄧小平更介入1958 年中央軍委擴大會議,強勢地驅策主軍的彭德懷改
變會議的議程,掀起「反教條主義」的最高潮。鄧小平在肯定會議批判方向
的前提下,僅出面保護其昔日戰友劉伯承,使之免遭劫難。經由本文的討
論,亦能對其他若干流行的中共黨史觀點,提出有別既往的思考和啟發。
關鍵詞:鄧小平、中共解放軍、反教條主義、1958年中央軍委擴大會議
* * *
壹、前 言
1950 年代中期,中共解放軍出現的「反教條主義」聲浪,本是軍隊內部針對先前
學習蘇聯軍隊經驗中,出現照抄照搬、忽視國情...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5466
36
☆─────────────────────────────────────☆
insight007 (insight007) 于 (Wed Oct 10 14:07:20 2012, 美东) 提到:
欢迎大家引用杂阿含和相应部讨论 :)
☆─────────────────────────────────────☆
insight007 (insight007) 于 (Wed Oct 10 14:21:15 2012, 美东) 提到:
杂阿含经65:
佛陀指出禅观是如实观察: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常當修習方便禪思,內寂其心,所以者何?
比丘!常當修習方便禪思,內寂其心,如實觀察。
云何如實觀察?“
那么如实观察的内容呢?
”此是色,此是色集,此是色滅;此是受……想……行……識,此是識集,此是識滅。
云何色集?受、想、行、識集?“
观察五阴的集与灭为如实观察,不是自己在静坐中自己想象,比如不净观,慈心观之类。
那么什么是五阴的集?
”愚癡無聞凡夫於苦、樂、不苦不樂受不如實觀察此受集,受滅,受味,受患,受離;
不如實觀察故,於受樂著生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 阅读全帖
p***n
发帖数: 17190
37
http://chinanews.sina.com/bg/chnmedia/chnpolitics/chinanews/2018-10-19/doc-iumwtszs0753408.shtml
習近平總書記用典爲何有如此之魅力?
http://dailynews.sina.com 2018年10月19日 22:14 中國新聞網
分享至
“平易近民,民必歸之。”最近,一場思想文化盛宴引發人們廣泛熱議。“原聲微
視頻”“思想解讀”“經典釋義”“現場訪談”“互動問答”“經典誦讀”,豐富的形
式和內容,讓《百家講壇》系列特別節目《平“語”近人——習近平總書記用典》給人
耳目一新之感。
提起典故,往往有人會覺得艱澀難懂。習近平總書記用典爲何有如此之魅力?讓人
想聽、愛聽、願聽,讓人聽得進,記得住,傳得開,用得上,忘不掉。總書記是如何引
用中國經史典籍中的華章佳句的?又是如何賦予典故以新的時代內涵,讓古籍裏的文字
活起來,成爲百姓喜聞樂見的貼心話?
10月18日,光明日報邀請參與《平“語”近人——習近平總書記用典》的專家、節
目主持人、朗誦家和相關學者、行業代表、青年學生齊聚一... 阅读全帖
E******u
发帖数: 3920
38
天台智顗一心具足說之理論意涵
林志欽
真理大學宗教系助理教授
壹、前言
天台宗之立宗大師智顗(A.D.538-597)以其博聞強記,高超之思辨抉擇與綜攝能力[1],
統合當時傳至中國之諸大小乘佛教經典[2],構築成理論周備、層次井然之整體佛教思
想體系。智顗之思想分教、觀二門,即教相理論與觀行實踐兼備而並舉。其中又以圓教
、圓觀之提出最為殊勝。圓教思想由智顗之師慧思(A.D.515-577)所奠基,圓觀(一
心三觀)則源自天台宗二祖慧文禪師。但二者詳細內容之闡述、演發以至周備者,則是
由智顗所完成。依智顗之說,圓教理論由「一念三千」說獲得具體之說明與論立;圓觀
法門則以「一心三觀」為修法之中心。由此一念三千與一心三觀,可以發現二者終歸於
「一心」,由一心(以至於一念、念念)而具足萬法、萬行,成為最圓極、究竟之教理
與觀法,本文乃稱之為「一心具足說」。無論是就教理或觀行兩方面來說,一心具足說
即是智顗思想理論最高處,亦即圓教、圓觀說之核心。本文之目的即在就此一念三千思
想所展現的一心具足義,闡釋其理論意涵,探討其如何在思想上論立,又何以證成。
貳、化法四教說
智顗綜攝佛陀之教[3... 阅读全帖
i********7
发帖数: 808
39
相对南传的相应部,也有共说,真让人吃惊,看来南传的修行者可能真的不太读经,特
别是相应部:
蕴相应5经:
比丘知五阴的集与灭
”比丘們!得定的比丘如實了知,如實了知什麼呢?色的集起與滅沒,受的集起與滅沒
,想的集起與滅沒,行的集起與滅沒,識的集起與滅沒。“
那么什么才是五阴的集与灭?
”而,比丘們!什麼是色的集起?什麼是受的集起?什麼是想的集起?什麼是行的集起
?什麼是識的集起?
比丘們!這裡,比丘歡喜、歡迎、持續固持;歡喜、歡迎、持續固持什麼呢?歡喜
、歡迎、持續固持色;當歡喜、歡迎、持續固持那個色時,則生起歡喜;凡在色上歡喜
者,則是取;以其取為緣而有有;以有為緣而有生;以生為緣而有老、死、愁、悲、苦
、憂、絕望生起,這樣是這整個苦蘊的集。
受……(中略)……想……行……歡喜、歡迎、持續固持識;當歡喜、歡迎、持續固持
那個識時,則生起歡喜;凡在識上歡喜者,則是取;以其取為緣而有有;以有為緣而有
生;以生為緣而有老、死、愁、悲、苦、憂、絕望生起,這樣是這整個苦蘊的集。
比丘們!這是色的集起,這是受的集起,這是想的集起,這是行的集起,這是識的
集起。”
那么什么是五阴的灭?
而,比丘們... 阅读全帖
t******g
发帖数: 17520
4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轉】]當佛教遇見耆那教
中華佛學學報第19期 (p179-207): (民國95年),臺北:中華佛學研究所,http://www.chibs.edu.tw
Chung-Hwa Buddhist Journal, No. 19, (2006)
Taipei: The Chung-Hwa Institute of Buddhist Studies
ISSN: 1017-7132
當佛教遇見耆那教
──初期佛教聖典中的宗教競爭與詮釋效應
呂凱文
南華大學宗教學研究所副教授
p. 179
提要
與佛教同屬於新興宗教思潮的沙門陣營的耆那教,不僅是佛教初興當時的主要競爭對手
之一,同樣也為佛教傳統建構中的宗教制度發展等帶來刺激與滋養。雖然彼此教義有差
異,但是由於雙方實際興起與發展的時代重疊,宗教術語亦甚為接近,在宗教文化共構
處甚多的情形下,學界戲稱兩者為「姊妹教」。礙於彼此宗教競爭,佛教看待耆那教的
態度與耆那教理解自身宗教傳統的心態不同,從而「佛教聖典中的耆那教」與「耆那教
聖典中的耆那教」之間的兩種形象存有差異。若是如此,初期佛教聖典所見的宗教競爭
暨隨之引發的詮釋效應等諸問題,值得注意。
本文擬就前述問題進行論... 阅读全帖
t******g
发帖数: 17520
4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生死轮回是没有“主体”的
無我的輪迴─ ─佛教的生死觀
郭朝順
華梵大學哲學系助理教授
元培學報
第五期 (1998.12)
一、印度傳統的輪迴思想
生死問題是一切宗教的大問題,更是人生的大問題。吾人因何有生?為何有死?在生之
前,在死之後,吾人存在嗎?還是並不存在?這些問題並不是只有宗教家或者宗教信徒
才會追問的,而是只要知道這世上存在死亡現象之人,在他內心的深處,都會不由自主
地興起種種關於生死的諸般疑問。相傳釋迦牟尼佛出家的因緣之一,便是當其為悉達多
太子時出遊,親眼目睹老病死的現象而引發[1]。
悉達多第一次看到死亡與葬禮,死亡的現象大大地震動了他的心靈,因為「死亡」就是
離開人世,就是無論父母、親人都無法再見到死者,而死者也無法再見父母、親人、愛
人。讓我們想像一下躺在墓地的死者,孤零零地一個人處在他的棺木之中,至親至愛的
親人,在喪禮結束之後,就算再留戀,遲早也會離去,所有的生者都要去過他們人世間
的生活,有陽光,有活力,有喜,有悲的生活﹔只有那棺中之人,一個人被留在墓穴的
棺木之中,身上布滿細菌,爬滿蟲蟻,流出膿汁,化為枯骨。印度以火葬為主,火葬雖
沒土葬那般令人對於地底幽冥產生想像與畏懼,但喪禮... 阅读全帖
t******g
发帖数: 17520
4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轉】非我(上篇)
非我(上篇)
Posted on 2016 年 05 月 03 日 by 學文
(朱倍賢老師開示於2016年3月20日)
現在有很多普遍地對於「非我」(anātta/anātman)此一話題的誤解。此篇分上下兩部
分講述「非我」的觀念。
佛陀講「非我」的動機是為了長夜安樂之道,不是在描述實相或本體論
佛陀在講「非我」這個議題時,起始動機和用意不是在探索所謂的實相,或探索宇宙人
生最高、最終的本體論上的真理。與其去討論本體上終究的本質是什麼,到底是人性本
惡、還是人性本善,到底是性空、唯識,不如去討論,行為與痛苦間的關係。這就是回
歸到佛法最原始的「業力」的學說。不斷地看到在起心動念、活動方式的層面上,什麼
才是有幫助的。
所以,當佛陀講「我」或「非我」的議題時,不是在講一個東西「存在」、「不存在」
。他討論的「我」與「非我」,基本上是兩種不同的活動模式。原始佛經裡,很多時候
佛陀在講「我」時,用的是很特殊的表達法:“I-making”、“mine-making”。意思
就是「架構自我、架構我所」的活動。同樣地,「非我」是某種對待事物的態度和活動
方式。
「自我」的其中一種活動方式,就是... 阅读全帖
n**********a
发帖数: 438
43
敬錄自《阿毗達磨俱舍論頌講記》 世親論師 造頌 索達吉堪布 譯講
http://www.zhibeifw.com/ssfb/dxb/apdmjslsjj/default.php
http://zhibeifw.com/down/book1/sdj-mf/mf20.pdf
http://zhibeifw.com/down/book1/sdj-mf/mf21.pdf
丁二、特殊隨眠之分類:
此十各七除三見,八種除去二種見,
以見欲苦等漸斷,四種隨眠修所斷,
色無色界除嗔有,如是承許九十八。
集諦與滅諦當中,除三種見以外各有七種煩惱;道諦見斷有八個,其中除開兩
個見,通過見道可使欲界苦集滅道之煩惱逐漸斷除,欲界的貪、嗔、慢、無明屬於修所
斷。上二界的見修所斷均除去嗔心,三界共有九十八個所斷。
特殊隨眠是對應見斷與修斷而分... 阅读全帖
G*******s
发帖数: 4956
4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佛教经典
佛教的聖典是「經」「律」「論」三大典藏,也就是所謂之三藏,本書所集二三六篇經
藏解釋,不僅介紹其出處,且將經典、戒律典論內容逐條介紹其內容使學習佛教理論者
能深入淺出的認知。
本書所指經,就是梵語的義譯記載佛教始祖釋迦牟尼所說的教義,「律」亦是梵語譯音
,是將當年的教團生活規則作為學佛的戒律,論是將佛教教義加以詮譯,因而本書可說
是佛教聖典全集的濃縮。
大藏經(回頂端)
大藏經為漢譯的佛教經典,與東土高僧著作入藏的總稱,簡稱為藏經。又稱為一切經。
一切經的名稱起源於隋朝,它的內容包括佛所說的經典及西方釋氏的著作。現今的大藏
經,又加入中國及日本等高僧的著作。
根據隋書經籍志記戰:梁武帝在華林園中總集釋氏經典共五千四百卷,沙門寶唱撰經目
錄,這是佛經有藏的開始。
唐朝開元年間,沙門智昇著開元釋經目錄二十卷,列五千四十八卷。宋朝有蜀版五千四
十八卷、福州東禪寺版六千四百三十四卷、福州東禪寺版六千四百三十四卷、福州開元
寺版六千一百十七卷、思溪版五千九百十八卷、磧砂版五千八百零二卷。元朝有杭州版
六千零十一卷。明朝有南藏六千三百三十一卷、北藏六千三百六十一卷、武林版六千七
百七十一卷。清朝有...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5466
4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合集] 佛教经典
☆─────────────────────────────────────☆
Godwithus (神与我们同在) 于 (Sun Jul 24 01:37:16 2011, 美东) 提到:
佛教的聖典是「經」「律」「論」三大典藏,也就是所謂之三藏,本書所集二三六篇經
藏解釋,不僅介紹其出處,且將經典、戒律典論內容逐條介紹其內容使學習佛教理論者
能深入淺出的認知。
本書所指經,就是梵語的義譯記載佛教始祖釋迦牟尼所說的教義,「律」亦是梵語譯音
,是將當年的教團生活規則作為學佛的戒律,論是將佛教教義加以詮譯,因而本書可說
是佛教聖典全集的濃縮。
大藏經(回頂端)
大藏經為漢譯的佛教經典,與東土高僧著作入藏的總稱,簡稱為藏經。又稱為一切經。
一切經的名稱起源於隋朝,它的內容包括佛所說的經典及西方釋氏的著作。現今的大藏
經,又加入中國及日本等高僧的著作。
根據隋書經籍志記戰:梁武帝在華林園中總集釋氏經典共五千四百卷,沙門寶唱撰經目
錄,這是佛經有藏的開始。
唐朝開元年間,沙門智昇著開元釋經目錄二十卷,列五千四十八卷。宋朝有蜀版五千四
十八卷、福州東禪寺版六千四百三十四卷、福州東禪寺版... 阅读全帖
t******h
发帖数: 177
4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只能依附身心生存的識
焰摩迦的我見
有一次,尊者舍利弗到憍薩羅國的首都舍衛城遊化,住在城南郊外的祇樹給孤獨園

那時,有一位名叫焰摩迦的比丘,起了一個錯誤的念頭,對人說:
「依我理解世尊的說法,解脫的阿羅漢一旦命終後,流轉生死的『我』就斷滅無餘
,一無所有了。」
其他比丘知道焰摩迦比丘這麼說後,都紛紛跑去勸他:
「焰摩迦學友!佛陀不會這樣說,請你不要誣陷世尊、誹謗世尊!你應當趕快拋除
這樣的邪見。」
然而,焰摩迦比丘一直不認為他的想法是錯的,對來勸他的比丘們說:
「諸位尊者,我這樣說才是對的,你們都不對!」
比丘們眼見說服不了焰摩迦比丘,就去向尊者舍利弗求援。
尊者舍利弗瞭解了原委後,找了個空,專程去見焰摩迦比丘。
見了面後,尊者舍利弗首先澄清他的耳聞,當面向焰摩迦比丘問道:
「焰摩迦學友!你曾說:『依我理解世尊的說法,解脫的阿羅漢一旦死了以後,流
轉生死的我就斷滅無餘,一無所有了。』對嗎?」
「確實是這樣,學友!」
「焰摩迦學友!讓我來問你一些問題,你要照你想的回答。
五蘊中的色,是不變的常呢?還是無常?」
「舍利弗學友!是無常。」
「如果是無常的,會生起苦,是苦嗎?」
「是苦。」
「若是無常、苦,那是... 阅读全帖
z**********e
发帖数: 22064
47
来自主题: Military2版 - 越南文獻與碑誌資料中的李常傑
耿慧玲∗
∗朝陽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兼主任。
中文摘要
本論文主要是以中國史書、越南史書及越南其他文獻與銘文資料來
重現一
位越南歷史人物—李常傑的生平。
越南在五代時期逐漸脫離中國的直接統治,一直到李常傑率眾入侵
欽、廉、
邕州造成宋朝極大的挫敗,自此之後,宋朝默認越南的獨立地位,越南史家稱之
為「古今第一武功」,李常傑正是領導這一次戰役的重要人物。然而在中
國的史
書記載中並沒有「李常傑」的事蹟,透過中、越的史籍及地方文獻及刊刻的碑銘,
可以知道,李常傑世為簪纓,其父郭盛溢曾任李太宗時的太尉,常傑二十
歲清身
入宮侍太宗,聖宗時因從征占城,功拜輔國太傅、遙授諸鎮節度、同中書
門下、
上柱國、天子義弟、輔國上將軍、開國公,經略清化、乂安兩地,仁宗即
位,李
常傑任太尉... 阅读全帖
i********7
发帖数: 808
48

这些经文是特别引给你看的,大部分法友不喜欢看这么多的经文。
在杂阿含和相应部里有共说什么是五阴的集:
相应部蕴相应56经:
“。。。以食集而有色集;以食滅而有色滅。。。”
“。。。以觸集而有受集;以觸滅而有受滅。。。”
“。。。以觸集而有想集;以觸滅而有想滅。。。”
“。。。以觸集而有行集;以觸滅而有行滅。。。”
“。。。以名色集而有識集;以名色滅而有識滅。。。”
杂阿含59经:
"云何色集?云何色滅?云何受、想、行、識集?云何受、想、行、識滅?
愛喜集是色集;愛喜滅是色滅。
觸集是受、想、行集,觸滅是受、想、行滅。
名色集是識集;名色滅是識滅。"
关于五阴的集与灭:
佛陀指出禅观是如实观察: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常當修習方便禪思,內寂其心,所以者何?
比丘!常當修習方便禪思,內寂其心,如實觀察。
云何如實觀察?“
那么如实观察的内容呢?
”此是色,此是色集,此是色滅;此是受……想……行……識,此是識集,此是識滅。
云何色集?受、想、行、識集?“
观察五阴的集与灭为如实观察,不是自己在静坐中自己想象,比如不净观,慈心观之类。
那么什么是五阴的集?
”愚癡無聞凡夫於苦、樂、不苦不... 阅读全帖
n*****s
发帖数: 3246
49
来自主题: paladin版 - 東方雲夢譚 三五集
第一章 暗絕潛伏?青龍反噬
孫武的年紀不大,出江湖的時間也不算長,但見過的大場面可真是不少,這
段時間裡走南闖北,從慈航靜殿到域外,又是推王打怪,又是祕境探險,他所經
歷過的種種險難,比很多人一輩子累積起來還要多。
在這些大小戰役中,並不乏強弱懸殊的情形,每一次孫武也都是打起精神,
充份運用手上的各種資源,堅持地撐到最後,然而,從以前到現在,從來也沒有
哪一次,孫武在陣前感到如此絕望,強烈地知道這一仗注定沒有任何希望。
放眼看去,四面八方都是密密麻麻的阿默茲狼,這些不久前還躺倒地上,看
似死屍一具的生物兵器,如今已經甦醒,在河圖、大地神戟兩件超級法寶的改造
之下,戰力大增,更吞噬同族血肉,徹底完成蛻變,幾乎可以說進化到另一層次
,更兇更猛地攻擊過來。
之前一輪苦戰,龜茲王城內軍民一心,竭盡全力,甚至可以說用盡所有資源
,把一切能打出手的籌碼都耗光,好不容易才苦苦支撐至今,現在魔狼群完成了
進化,實力倍增地攻來,已是山窮水盡的龜茲如何能敵?更何況,即使魔狼未有
蛻變,近兩萬頭瘋狂的魔狼,如此龐大的數字,莫說傾龜茲舉國之力,哪怕是集
合域外各部族的所有兵力,也無法與之抗衡。
看著魔狼群爭先... 阅读全帖
J****0
发帖数: 2400
50
来自主题: paladin版 - 东方云梦谭35
東方雲夢譚三五集
第一章 暗絕潛伏?青龍反噬
孫武的年紀不大,出江湖的時間也不算長,但見過的大場面可真是不少,這
段時間裡走南闖北,從慈航靜殿到域外,又是推王打怪,又是祕境探險,他所經
歷過的種種險難,比很多人一輩子累積起來還要多。
在這些大小戰役中,並不乏強弱懸殊的情形,每一次孫武也都是打起精神,
充份運用手上的各種資源,堅持地撐到最後,然而,從以前到現在,從來也沒有
哪一次,孫武在陣前感到如此絕望,強烈地知道這一仗注定沒有任何希望。
放眼看去,四面八方都是密密麻麻的阿默茲狼,這些不久前還躺倒地上,看
似死屍一具的生物兵器,如今已經甦醒,在河圖、大地神戟兩件超級法寶的改造
之下,戰力大增,更吞噬同族血肉,徹底完成蛻變,幾乎可以說進化到另一層次
,更兇更猛地攻擊過來。
之前一輪苦戰,龜茲王城內軍民一心,竭盡全力,甚至可以說用盡所有資源
,把一切能打出手的籌碼都耗光,好不容易才苦苦支撐至今,現在魔狼群完成了
進化,實力倍增地攻來,已是山窮水盡的龜茲如何能敵?更何況,即使魔狼未有
蛻變,近兩萬頭瘋狂的魔狼,如此龐大的數字,莫說傾龜茲舉國之力,哪怕是集
合域外各部族的所有兵力,也無法與之抗衡... 阅读全帖
1 2 3 4 下页 末页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