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s 发帖数: 4956 | 1 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请益。子曰:“无倦。”
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曰:“焉知贤才而举之?
”曰:“举尔所知,尔所不知,人其舍诸?”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
,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
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
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
:“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
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子曰:“鲁卫之政,兄弟也。”
子谓卫公子荆:“善居室,始有,曰苟合矣;少有,曰苟完矣;富有,曰苟美矣。”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
”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子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
子曰:“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诚哉,是言也。”
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
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冉子退朝,子曰:“何晏也?”对曰:“有政。”子曰:“其事也如有政,虽不吾以,
吾其与闻之。”
定公问:“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
为君难,为臣不易。如知为君之难也,不几乎一言而兴邦乎?”曰:“一言而丧邦,有
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予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予违
也。如其善而莫之违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
叶公问政。子曰:“近者说,远者来。”
子夏为苣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
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
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悌焉。”曰:“敢问其次。”曰
:“言必信,行必果,胫胫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曰:“今之从政者何如?”
子曰:“噫!斗屑之人,何足算也。”
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善夫!”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子曰
:“不占而已矣。”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
:“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子曰:“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其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而
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说之;及其使人也,求备焉。”
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子曰:“刚毅木讷,近仁。”
子路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切切、缌缌、怡怡如也,可谓士矣。朋友
切切缌缌,兄弟怡怡。”
子曰:“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戒戎矣。”
子曰:“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 |
G*******s 发帖数: 4956 | 2 论语 子路篇第十三
孔子
【本篇引语】
本篇共有30章,其中著名的文句有:“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欲速则
不达”;“父为子隐,子为父隐”;“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言必信,行必果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本篇包含的内
容比较广泛,其中有关于如何治理国家的政治主张,孔子的教育思想,个人的道德修养
与品格完善,以及“和而不同”的思想。
【原文】
13·1 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1)。”请益(2)。曰:“无倦(3)。”
【注释】
(1)先之劳之:先,引导,先导,即教化。之,指老百姓。做在老百姓之前,使老百姓勤
劳。
(2)益:请求增加一些。
(3)无倦:不厌倦,不松懈。
【译文】
子路问怎样管理政事。孔子说:“做在老百姓之前,使老百姓勤劳。”子路请求多讲一
点。孔子说:“不要懈怠。”
【原文】
13·2 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1),赦小过,举贤才。”曰:“焉知贤才
而举之?”曰:“举尔所知。尔所不知,人其舍诸(2)?”
【注释】
(1)有司:古代负责具体事务的官吏。
(2)诸:“之乎”二字的合音。
【译文】
仲弓做了季氏的家臣,问怎样管理政事。孔子说:“先责成手下负责具体事务的官吏,
让他们各负其责,赦免他们的小过错,选拔贤才来任职。”仲弓又问:“怎样知道是贤
才而把他们选拔出来呢?”孔子说:“选拔你所知道的,至于你不知道的贤才,别人难
道还会埋没他们吗?”
【原文】
13·3 子路曰:“卫君(1)待子为政,子将奚(2)先?”子曰:“必也正名(3)乎!”子路
曰:“有是哉,子之迂(4)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
(5)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
(6),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
无所苟(7)而已矣。”
【注释】
(1)卫君:卫出公,名辄,卫灵公之孙。其父蒯聩被卫灵公驱逐出国,卫灵公死后,蒯辄
继位。蒯聩要回国争夺君位,遭到蒯辄拒绝。这里,孔子对此事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2)奚:音ī,什么。
(3)正名:即正名分。
(4)迂:迂腐。
(5)阙:同“缺”,存疑的意思。
(6)中:音zhòng,得当。
(7)苟:苟且,马马虎虎。
【译文】
子路(对孔子)说:“卫国国君要您去治理国家,您打算先从哪些事情做起呢?”孔子
说:“首先必须正名分。”子路说:“有这样做的吗?您想得太不合时宜了。这名怎么
正呢?”孔子说:“仲由,真粗野啊。君子对于他所不知道的事情,总是采取存疑的态
度。名分不正,说起话来就不顺当合理,说话不顺当合理,事情就办不成。事情办不成
,礼乐也就不能兴盛。礼乐不能兴盛,刑罚的执行就不会得当。刑罚不得当,百姓就不
知怎么办好。所以,君子一定要定下一个名分,必须能够说得明白,说出来一定能够行
得通。君子对于自己的言行,是从不马马虎虎对待的。”
【评析】
以上三章所讲的中心问题都是如何从政。前两章讲当政者应当以身作则。要求百姓做的
事情,当政者首先要告诉百姓,使百姓能够搞清楚国家的政策,即孔子所讲的引导百姓
。但在这三章中讲得最重要的问题是“正名”。“正名”是孔子“礼”的思想的组成部
分。正名的具体内容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只有“名正”才可以做到“言
顺”,接下来的事情就迎刃而解了。
【原文】
13·4 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1)。曰:“吾不如老圃。”樊迟
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
信,则民莫敢不用情(2)。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3)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注释】
(1)圃:音pǔ,菜地,引申为种菜。
(2)用情:情,情实。以真心实情来对待。
(3)襁:音qiǎng,背婴孩的背篓。
【译文】
樊迟向孔子请教如何种庄稼。孔子说:“我不如老农。”樊迟又请教如何种菜。孔子说
:“我不如老菜农。”樊迟退出以后,孔子说:“樊迟真是小人。在上位者只要重视礼
,老百姓就不敢不敬畏;在上位者只要重视义,老百姓就不敢不服从;在上位的人只要
重视信,老百姓就不敢不用真心实情来对待你。要是做到这样,四面八方的老百姓就会
背着自己的小孩来投奔,哪里用得着自己去种庄稼呢?“
【评析】
孔子毫不客气地指责想学种庄稼和种菜的樊迟是小人,可以清楚地看出他的教育思想。
他认为,在上位的人哪里需要学习种庄稼、种菜之类的知识,只要重视礼、义、信也就
足够了。他培养学生,不是为了以后去种庄稼种菜,而是为了从政为官。在孔子时代,
接受教育的人毕竟是少数,劳动者只要有充沛的体力就可以从事农业生产,而教育的目
的,就是为了培养实行统治的知识分子。所以,孔子的教育目的并不是为了培养劳动者
。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有其相对的合理性。
【原文】
13·5 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1);使于四方,不能专对(2)。虽
多,亦奚以(3)为?”
【注释】
(1)达:通达。这里是会运用的意思。
(2)专对:独立对答。
(3)以:用。
【译文】
孔子说:“把《诗》三百篇背得很熟,让他处理政务,却不会办事;让他当外交使节,
不能独立地办交涉;背得很多,又有什么用呢?”
【评析】
诗,也是孔子教授学生的主要内容之一。他教学生诵诗,不单纯是为了诵诗,而为了把
诗的思想运用到指导政治活动之中。儒家不主张死背硬记,当书呆子,而是要学以致用
,应用到社会实践中去。
【原文】
13·6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译文】B>
孔子说:“自身正了,即使不发布命令,老百姓也会去干,自身不正,即使发布命令,
老百姓也不会服从。”
【原文】
13·7 子曰:“鲁卫之政,兄弟也。”
【译文】
孔子说:“鲁和卫两国的政事,就像兄弟(的政事)一样。”
【评析】
鲁国是周公旦的封地,卫国是康叔的封地,周公旦和康叔是兄弟,当时两国的政治情况
有些相似。所以孔子说,鲁国的国事和卫国的国事,就像兄弟一样。
【原文】
13·8 子谓卫公子荆(1):“善居室(2)。始有,曰:‘苟(3)合(4)矣’。少有,曰:‘
苟完矣。’富有,曰:‘苟美矣。’”
【注释】
(1)卫公子荆:卫国大夫,字南楚,卫献公的儿子。
(2)善居室:善于管理经济,居家过日子。
(3)苟:差不多。
(4)合:足够。
【译文】
孔子谈到卫国的公子荆时说:“他善于管理经济,居家理财。刚开始有一点,他说:‘
差不多也就够了。’稍为多一点时,他说:‘差不多就算完备了。’更多一点时,他说
:‘差不多算是完美了’。”
【原文】
13·9 子适卫,冉有仆(1)。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2)矣,又何加焉?”
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注释】
(1)仆:驾车。
(2)庶:众多,这里指人口众多。
【译文】
孔子到卫国去,冉有为他驾车。孔子说:“人口真多呀!”冉有说:“人口已经够多了
,还要再做什么呢?”孔子说:“使他们富起来。”冉有说:“富了以后又还要做些什
么?”孔子说:“对他们进行教化。”
【评析】
在本章里,孔子提出“富民”和“教民”的思想,而且是“先富后教”。这是正确的。
但这并不是说,对老百姓只富不教。在孔子的观念中,教化百姓始终是十分重要的问题
。所以,在这里,一定要注意深入理解孔子的原意。
【原文】
13·10 子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
【译文】
孔子说:“如果有人用我治理国家,一年便可以搞出个样子,三年就一定会有成效。”
【原文】
13·11 子曰:“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诚哉是言也!”
【译文】
孔子说:“善人治理国家,经过一百年,也就可以消除残暴,废除刑罚杀戮了。这话真
对呀!”
【评析】
孔子说,善人需要一百年的时间,可以“胜残去杀”,达到他所理想的境界。其实,从
这句话的本意去理解,善人施行“德治”,但并不排除刑罚的必要手段。这在现实的政
治活动中,并不是可有可无的。
【原文】
13·12 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
【译文】
孔子说:“如果有王者兴起,也一定要三十年才能实现仁政。”
【评析】
上一章孔子讲,善人施行德治需要一百年的时间才可以到达理想境界,本章又说,王者
治理国家也需要三十年的时间才能实现仁政。同样,王者在实现仁政之前的三十年间,
也不能排除刑罚杀戮手段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原文】
13·13 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译文】
孔子说:“如果端正了自身的行为,管理政事还有什么困难呢?如果不能端正自身的行
为,怎能使别人端正呢?”
【评析】
俗话说:“正人先正己。”本章里孔子所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孔子把“正身”看作是从
政为官的重要方面,是有深刻的思想价值的。
【原文】
13·14 冉子退朝。子曰:“何晏也?”对曰:“有政。”子曰:“其事也?如有政,虽
不吾以,吾其与闻之。”
【译文】
冉求退朝回来,孔子说:“为什么回来得这么晚呀?”冉求说:“有政事。”孔子说:
“只是一般的事务吧?如果有政事,虽然国君不用我了,我也会知道的。”
【原文】
13·15 定公问:“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
言曰:‘为君难,为臣不易。’如知为君之难也,不几乎一言而兴邦乎?”曰:“一言
而丧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予无乐乎为君,唯
其言而莫予违也。’如其善而莫之违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几乎一言而
丧邦乎?”
【译文】
鲁定公问:“一句话就可以使国家兴盛,有这样的话吗?”孔子答道:“不可能有这样
的话,但有近乎于这样的话。有人说:‘做君难,做臣不易。’如果知道了做君的难,
这不近乎于一句话可以使国家兴盛吗?”鲁定公又问:“一句话可以亡国,有这样的话
吗?”孔子回答说:“不可能有这样的话,但有近乎这样的话。有人说过:‘我做君主
并没有什么可高兴的,我所高兴的只在于我所说的话没有人敢于违抗。’如果说得对而
没有人违抗,不也好吗?如果说得不对而没有人违抗,那不就近乎于一句话可以亡国吗
?”
【评析】
对于鲁定公的提问,孔子实际上作了肯定性的回答。他劝告定公,应当行仁政、礼治,
不应以国君所说的话无人敢于违抗而感到高兴,这是值得注意的。作为在上位的统治者
,一个念头、一句话如果不当,就有可能导致亡国丧天下的结局。
【原文】
13·16 叶公问政。子曰:“近者悦,远者来。”
【译文】
叶公问孔子怎样管理政事。孔子说:“使近处的人高兴,使远处的人来归附。”
【原文】13·17 子夏为莒父(1)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
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注释】
(1)莒父:莒,音jǔ。鲁国的一个城邑,在今山东省莒县境内。
【译文】
子夏做莒父的总管,问孔子怎样办理政事。孔子说:“不要求快,不要贪求小利。求快
反而达不到目的,贪求小利就做不成大事。”
【评析】
“欲速则不达”,贯穿着辩证法思想,即对立着的事物可以互相转化。孔子要求子夏从
政不要急功近利,否则就无法达到目的;不要贪求小利,否则就做不成大事。
【原文】
13·18 叶公语孔子曰:“吾党(1)有直躬者(2),其父攘羊(3),而子证(4)之。”孔子曰
:“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注释】
(1)党:乡党,古代以五百户为一党。
(2)直躬者:正直的人。
(3)攘羊:偷羊。
(4)证:告发。
【译文】
叶公告诉孔子说:“我的家乡有个正直的人,他的父亲偷了人家的羊,他告发了父亲。
”孔子说:“我家乡的正直的人和你讲的正直人不一样:父亲为儿子隐瞒,儿子为父亲
隐瞒。正直就在其中了。”
【评析】
孔子认为“父为子隐,子为父隐”就是具有了“直”的品格。看来,他把正直的道德纳
入“孝”与“慈”的范畴之中了,一切都要服从“礼”的规定。这在今天当然应予扬弃
。
【原文】
13·19 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译文】
樊迟问怎样才是仁。孔子说:“平常在家规规矩矩,办事严肃认真,待人忠心诚意。即
使到了夷狄之地,也不可背弃。”
【评析】
这里孔子对“仁”的解释,是以“恭”、“敬”、“忠”三个德目为基本内涵。在家恭
敬有礼,就是要符合孝悌的道德要求;办事严肃谨慎,就是要符合“礼”的要求;待人
忠厚诚实显示出仁德的本色。
【原文】
13·20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1)矣?”子曰:“行已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
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
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2),硁硁(3)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
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4),何足算也?”
【注释】
(1)士:士在周代贵族中位于最低层。此后,士成为古代社会知识分子的通称。
(2)果:果断、坚决。
(3)硁硁:音kēng,象声词,敲击石头的声音。这里引申为像石块那样坚硬。
(4)斗筲之人:筲,音shāo,竹器,容一斗二升。比喻器量狭小的人。
【译文】
子贡问道:“怎样才可以叫做士?”孔子说:“自己在做事时有知耻之心,出使外国各
方,能够完成君主交付的使命,可以叫做士。”子贡说:“请问次一等的呢?”孔子说
:“宗族中的人称赞他孝顺父母,乡党们称他尊敬兄长。”子贡又问:“请问再次一等
的呢?”孔子说:“说到一定做到,做事一定坚持到底,不问是非地固执己见,那是小
人啊。但也可以说是再次一等的士了。”子贡说:“现在的执政者,您看怎么样?”孔
子说:“唉!这些器量狭小的人,哪里能数得上呢?”
【评析】
孔子观念中的“士”,首先是有知耻之心、不辱君命的人,能够担负一定的国家使命。
其次是孝敬父母、顺从兄长的人。再次才是“言必信,行必果”的人。至于现在的当政
者,他认为是器量狭小的人,根本算不得士。他所培养的就是具有前两种品德的“士”
【原文】
13·21 子曰:“不得中行(1)而与之,必也狂狷(2)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注释】
(1)中行:行为合乎中庸。
(2)狷:音juàn,拘谨,有所不为。
【译文】
孔子说:“我找不到奉行中庸之道的人和他交往,只能与狂者、狷者相交往了。狂者敢
作敢为,狷者对有些事是不肯干的。”
【评析】
“狂”与“狷”是两种对立的品质。一是流于冒进,进取,敢作敢为;一是流于退缩,
不敢作为。孔子认为,中行就是不偏不狂,也不偏于狷。人的气质、作风、德行都不偏
于任何一个方面,对立的双方应互相牵制,互相补充,这样,才符合于中庸的思想。
【原文】
13·22 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1)。’善夫!”“不恒 其德
,或承之羞。”(2)子曰:不占(3)而已矣。”
【注释】
(1)巫医:用卜筮为人治病的人。
(2)不恒其德,或承之羞:此二句引自《易经·恒卦·爻辞》。
(3)占:占卜。
【译文】
孔子说:“南方人有句话说:‘人如果做事没有恒心,就不能当巫医。’这句话说得真
好啊!”“人不能长久地保存自己的德行,免不了要遭受耻辱。”孔子说:“(这句话
是说,没有恒心的人)用不着去占卦了。”
【评析】
本章中孔子讲了两层意思:一是人必须有恒心,这样才能成就事业。二是人必须恒久保
持德行,否则就可能遭受耻辱。这是他对自己的要求,也是对学生们的告诫。
【原文】
13·23 子曰:“君子和(1)而不同(2),小人同而不和。”
【注释】
(1)和:不同的东西和谐地配合叫做和,各方面之间彼此不同。
(2)同:相同的东西相加或与人相混同,叫做同。各方面之间完全相同。
【译文】
孔子说:“君子讲求和谐而不同流合污,小人只求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协调。”
【评析】
“和而不同”是孔子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可以与他周围的人保持和谐融洽的关系,但他对待任何事情都必须经过自己大脑的
独立思考,从来不愿人云亦云,盲目附和;但小人则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只求与别人
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原则,但他却与别人不能保持融洽友好的关系。这是在处事为人方
面。其实,在所有的问题上,往往都能体现出“和而不同”和“同而不和”的区别。“
和而不同“显示出孔子思想的深刻哲理和高度智慧。
【原文】
13·24 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
”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译文】
子贡问孔子说:“全乡人都喜欢、赞扬他,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这还不能肯定
。”子贡又问孔子说:“全乡人都厌恶、憎恨他,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这也是
不能肯定的。最好的人是全乡的好人都喜欢他,全乡的坏人都厌恶他。”
【评析】
对于一个人的正确评价,其实并不容易。但在这里孔子把握住了一个原则,即不以众人
的好恶为依据,而应以善恶为标准。听取众人的意见是应当的,也是判断一个人优劣的
依据之一,但决不是唯一的依据。他的这个思想对于我们今天识别好人与坏人有重要意
义。
【原文】
13·25 子曰:“君子易事(1)而难说(2)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
3)。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
【注释】
(1)易事:易于与人相处共事。
(2)难说:难于取得他的欢喜。
(3)器之:量才使用他。
【译文】
孔子说:“为君子办事很容易,但很难取得他的欢喜。不按正道去讨他的喜欢,他是不
会喜欢的。但是,当他使用人的时候,总是量才而用人;为小人办事很难,但要取得他
的欢喜则是很容易的。不按正道去讨他的喜欢,也会得到他的喜欢。但等到他使用人的
时候,却是求全责备。” 【评析】
这一章里,孔子又提出了君子与小人之间的另一个区别。这一点也是十分重要的。作为
君子,他并不对人百般挑剔,而且也不轻易表明自己的喜好,但在选用人才的时候,往
往能够量才而用,不会求全责备。但小人就不同了。在现实社会中,君子并不多见,而
此类小人则屡见不鲜。
【原文】
13·26 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译文】
孔子说:“君子安静坦然而不傲慢无礼,小人傲慢无礼而不安静坦然。”
【原文】
13·27 子曰:“刚、毅、木、讷近仁。”
【译文】
孔子说:“刚强、果敢、朴实、谨慎,这四种品德接近于仁。”
【评析】
孔子把“仁”和人的朴素气质归为一类。这里首先必须是刚毅果断,其次必须言行谨慎
,这样就接近于仁的最高境界了。这一主张与孔子的一贯思想是完全一致的。
【原文】
13·28 子路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切切偲偲(1),怡怡(2)如也,可谓
士矣。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
【注释】
(1)偲偲:音sī,勉励、督促、诚恳的样子。
(2)怡怡:音yí,和气、亲切、顺从的样子。
【译文】
子路问孔子道:“怎样才可以称为士呢?”孔子说:“互助督促勉励,相处和和气气,
可以算是士了。朋友之间互相督促勉励,兄弟之间相处和和气气。”
【原文】
13·29 子曰:“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
【译文】
孔子说:“善人教练百姓用七年的时候,也就可以叫他们去当兵打仗了。”
【原文】
13·30 子曰:“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
【译文】
孔子说:“如果不先对老百姓进行作战训练,这就叫抛弃他们。”
【评析】
本章和上一章都讲了教练百姓作战的问题,从中可以看出,孔子并不完全反对军事手段
解决某些问题。他主张训练百姓,否则便是抛弃了他们。 |
G*******s 发帖数: 4956 | 3 13·20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1)矣?”子曰:“行已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
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
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2),硁硁(3)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
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4),何足算也?”
首先有知耻之心 对应 首先要承认自己有罪,才能被赦免
然后要孝敬父母、顺从兄长。这个有点不好,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不过 对神要敬拜,
对父母要孝顺 其实是respect 遵守诫命,但是单靠守诫命是不行的
然后是言必信行必果 要有好的行为荣耀神。 但是单单靠自己这个很难做到
【在 G*******s 的大作中提到】 : 论语 子路篇第十三 : 孔子 : 【本篇引语】 : 本篇共有30章,其中著名的文句有:“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欲速则 : 不达”;“父为子隐,子为父隐”;“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言必信,行必果 :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本篇包含的内 : 容比较广泛,其中有关于如何治理国家的政治主张,孔子的教育思想,个人的道德修养 : 与品格完善,以及“和而不同”的思想。 : 【原文】 : 13·1 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1)。”请益(2)。曰:“无倦(3)。”
|
G*******s 发帖数: 4956 | 4 下周我不能每天发了怎么办?
暂停一周还是你先继续?
【在 G*******s 的大作中提到】 : 13·20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1)矣?”子曰:“行已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 : 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 : 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2),硁硁(3)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 : 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4),何足算也?” : 首先有知耻之心 对应 首先要承认自己有罪,才能被赦免 : 然后要孝敬父母、顺从兄长。这个有点不好,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不过 对神要敬拜, : 对父母要孝顺 其实是respect 遵守诫命,但是单靠守诫命是不行的 : 然后是言必信行必果 要有好的行为荣耀神。 但是单单靠自己这个很难做到
|
s***u 发帖数: 1911 | 5 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
"赦小过,举贤才"这句话可以阻击基督徒的“人人有罪”
旧约里神所用的人,没有一个没毛病,小毛病人人都有,这个造物主自己也有责任,而
关键时候能“为神所用”,就是万民景仰的大善人 |
G*******s 发帖数: 4956 | 6 昨天说过了,做善事是尽本分,不是增加credit
而有过则是透支
“大善人”的确万民景仰,但是距离神的标准还很远啊
神的确用了很多有毛病的人,甚至有些人最后犯了大错。这说明神很厉害啊。
【在 s***u 的大作中提到】 : 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 : "赦小过,举贤才"这句话可以阻击基督徒的“人人有罪” : 旧约里神所用的人,没有一个没毛病,小毛病人人都有,这个造物主自己也有责任,而 : 关键时候能“为神所用”,就是万民景仰的大善人
|
s***u 发帖数: 1911 | 7 孔子说过,知耻近乎勇
怎么知耻,那就是我们的良心
而亚伯拉罕教下,良心已经被放弃,所以有穆斯林恐怖分子杀人砍头,都认为是自己是
正确的
没有良心,怎么知道耻呢
【在 G*******s 的大作中提到】 : 13·20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1)矣?”子曰:“行已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 : 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 : 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2),硁硁(3)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 : 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4),何足算也?” : 首先有知耻之心 对应 首先要承认自己有罪,才能被赦免 : 然后要孝敬父母、顺从兄长。这个有点不好,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不过 对神要敬拜, : 对父母要孝顺 其实是respect 遵守诫命,但是单靠守诫命是不行的 : 然后是言必信行必果 要有好的行为荣耀神。 但是单单靠自己这个很难做到
|
s***u 发帖数: 1911 | 8 随便你
又不是任务
我也只是有空写,今天我就不写
【在 G*******s 的大作中提到】 : 下周我不能每天发了怎么办? : 暂停一周还是你先继续?
|
s***u 发帖数: 1911 | 9 你这是颠倒是非
做好事是人的本分,没错,但万民景仰也是应该的,这是应有的credit
而做坏事,这个和造物主的愚蠢设计有关,造物主也要负责
别以为你的耶和华神有什么了不起,其实我觉得他应该念点佛经
而天道不可违,我是尊崇天道的
【在 G*******s 的大作中提到】 : 昨天说过了,做善事是尽本分,不是增加credit : 而有过则是透支 : “大善人”的确万民景仰,但是距离神的标准还很远啊 : 神的确用了很多有毛病的人,甚至有些人最后犯了大错。这说明神很厉害啊。
|
G*******s 发帖数: 4956 | 10 良心被放弃的说法何来?
良心即 是非之心
罗 2:12 凡没有律法犯了罪的,也必不按律法灭亡;凡在律法以下犯了罪的,也必按律
法受审判。 罗 2:13 (原来在 神面前,不是听律法的为义,乃是行律法的称义。 罗
2:14 没有律法的外邦人若顺着本性行律法上的事,他们虽然没有律法,自己就是自己
的律法。 罗 2:15 这是显出律法的功用刻在他们心里,他们是非之心同作见证,并且
他们的思念互相较量,或以为是,或以为非。) 罗 2:16 就在 神借耶稣基督审判人隐
秘事的日子,照着我的福音所言。 罗 2:17 你称为犹太人,又倚靠律法,且指着 神
夸口; 罗 2:18 既从律法中受了教训,就晓得 神的旨意,也能分别是非(或作“也喜
爱那美好的事”);
【在 s***u 的大作中提到】 : 孔子说过,知耻近乎勇 : 怎么知耻,那就是我们的良心 : 而亚伯拉罕教下,良心已经被放弃,所以有穆斯林恐怖分子杀人砍头,都认为是自己是 : 正确的 : 没有良心,怎么知道耻呢
|
|
|
G*******s 发帖数: 4956 | 11 万事万物极其运行规律都是神造的啊,所谓天道其实就是这些“客观”规律而已,一切
都在神的护理之下。
做坏事不是因为创造的问题,是自己的问题
雅 1:14 但各人被试探,乃是被自己的私欲牵引诱惑的。 雅 1:15 私欲既怀了胎,就
生出罪来;罪既长成,就生出死来。
【在 s***u 的大作中提到】 : 你这是颠倒是非 : 做好事是人的本分,没错,但万民景仰也是应该的,这是应有的credit : 而做坏事,这个和造物主的愚蠢设计有关,造物主也要负责 : 别以为你的耶和华神有什么了不起,其实我觉得他应该念点佛经 : 而天道不可违,我是尊崇天道的
|
s***u 发帖数: 1911 | 12 my conscience is captive to the Word of God
---Martin Luther
一个人敢说自己良心交给圣经了,这个人就该下地狱
罗
【在 G*******s 的大作中提到】 : 良心被放弃的说法何来? : 良心即 是非之心 : 罗 2:12 凡没有律法犯了罪的,也必不按律法灭亡;凡在律法以下犯了罪的,也必按律 : 法受审判。 罗 2:13 (原来在 神面前,不是听律法的为义,乃是行律法的称义。 罗 : 2:14 没有律法的外邦人若顺着本性行律法上的事,他们虽然没有律法,自己就是自己 : 的律法。 罗 2:15 这是显出律法的功用刻在他们心里,他们是非之心同作见证,并且 : 他们的思念互相较量,或以为是,或以为非。) 罗 2:16 就在 神借耶稣基督审判人隐 : 秘事的日子,照着我的福音所言。 罗 2:17 你称为犹太人,又倚靠律法,且指着 神 : 夸口; 罗 2:18 既从律法中受了教训,就晓得 神的旨意,也能分别是非(或作“也喜 : 爱那美好的事”);
|
G*******s 发帖数: 4956 | 13 Word of God是“道”,是基督,是神
【在 s***u 的大作中提到】 : my conscience is captive to the Word of God : ---Martin Luther : 一个人敢说自己良心交给圣经了,这个人就该下地狱 : : 罗
|
s***u 发帖数: 1911 | 14 “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如果天道有人性,那自然会上行下效,让万民行事端正。所以天道要么没人性,要么就
非人性
【在 G*******s 的大作中提到】 : 万事万物极其运行规律都是神造的啊,所谓天道其实就是这些“客观”规律而已,一切 : 都在神的护理之下。 : 做坏事不是因为创造的问题,是自己的问题 : 雅 1:14 但各人被试探,乃是被自己的私欲牵引诱惑的。 雅 1:15 私欲既怀了胎,就 : 生出罪来;罪既长成,就生出死来。
|
s***u 发帖数: 1911 | 15 No
【在 G*******s 的大作中提到】 : Word of God是“道”,是基督,是神
|
G*******s 发帖数: 4956 | 16 龙生九子各有所好,
犹大国的王,有的好有的不好。
说明上行下效未必自然
本来人是按照神的形象和样子造的,很好,可惜堕落了之后,就不行了。
【在 s***u 的大作中提到】 : No
|
J******s 发帖数: 7538 | 17 你终于不用mj了
【在 s***u 的大作中提到】 : 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 : "赦小过,举贤才"这句话可以阻击基督徒的“人人有罪” : 旧约里神所用的人,没有一个没毛病,小毛病人人都有,这个造物主自己也有责任,而 : 关键时候能“为神所用”,就是万民景仰的大善人
|
R*o 发帖数: 3781 | 18 I used main ID to talk to waterer
【在 J******s 的大作中提到】 : 你终于不用mj了
|
J******s 发帖数: 7538 | 19 恩
【在 R*o 的大作中提到】 : I used main ID to talk to water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