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sdom版 - 《修心八頌略釋》第四頌:願惜此寶 ─ 朗日塘巴尊者 造頌 索達吉堪布 譯釋 |
|
|
|
|
|
n**********a 发帖数: 438 | 1 http://www.zhibeifw.com/ssfb/dxb/xiuxinbsls/default.php
http://zhibeifw.com/down/book1/sdj-mf/mf02.pdf
第四頌 願惜此寶
願我目睹惡劣眾,造罪遭受劇苦時,
猶如值遇珍寶藏,以難得心愛惜之。
秉性邪惡的眾多有情,恒時為猛烈的罪業惡習痛苦所逼,而不斷地造作惡業損
害自他,修行人在遇見彼等時,應如同遇到大寶藏一樣,願恒時珍惜此等難得的助成忍
辱功德之寶貴對境。
這一個修法極其殊勝。如果一個大乘行者沒有具足這種功德,即生成佛是不用
說了,就連一般世間的成就也難如願。因此,我們要重視這個大乘修法中的殊勝竅訣。
現在是末法時代,大多數眾生的秉性都顯得很惡劣、粗暴和蠻橫,相續中充滿
了邪知、邪念和邪見。那麼,我們應該怎樣對待他們呢?如果因為眾生秉性下劣而蔑視
、厭煩,從而遠離這些眾生,顯然是不對的。這些道理在《入行論》中有詳細論述,你
們可以參閱。
眾生和佛在本性上、究竟實相上,雖然沒有一點差別,然而在顯現上,眾生被
煩惱所逼迫,身心都不得自在,從而形成了這樣惡劣的秉性。也就是說,眾生是因為往
昔無量劫以來,自己造了無數猛烈的罪業,被這些罪業所逼迫,沒有自在,從而形成了
極其惡劣的秉性。
我們應該相信,大多數眾生,尤其是信佛學佛者,都願意制止自己的煩惱,但
強大的業力使這種美好願望不能實現。比如嗔恨心大的人,深感嗔恨煩惱的痛苦,每當
嗔恨心平息下去以後,他們心裡都有份煎熬、有份掙扎,心靈極為不安。每次都想:下
次再不能這樣了。但當一遇嗔境,就又舊病重犯,這樣反反覆覆,受盡折磨。因為無始
以來業力所帶來的果報,如果今生不以精進修持來斷除煩惱,來世就會更加不自在、更
可憐、更悲慘,最後終於墮入三惡趣,感受無窮無盡、不可思議的痛苦。
這個時代的大多數眾生,因為身、心不自在的緣故,在任何地方任何時候,甚
至毫無理由地對眾生作傷害。作為修行者的我們,自己的煩惱還沒有斷除,是一個受外
境所轉的凡夫,當然也會常受惡劣眾生的傷害,遭受痛苦與不安。我們應該怎樣對待這
樣的情況呢?應該按照這裡的竅訣來對待。這一頌和第二頌有相似的地方,但這一頌更
進一步講述了更深一層的修行竅訣。
“猶如值遇珍寶藏”,雖然各種眾生有貪心大的,嗔心大的,癡心大的,慢心
大的以及疑心大的,但是我們不能厭離遠離他們。實際上,我們也不可能遠離他們,這
一點在第一頌當中曾經講過了。《佛子行三十七頌》也說:“於求妙果之佛子,一切損
害如寶藏,故於諸眾無怨恨,修持安忍佛子行。”每當眾生損害我們時,不但不生厭離
和嗔恨心,反而將他們當作大寶藏,這種竅訣口頭講起來容易,心裡卻很難這樣觀修,
行為上就更難加以實施了。可是,我們必須要首先明白道理,然後漸漸地進行修持。萬
事開頭難,等慢慢習慣也就成為自然。比如剛開始學電腦時,會被操縱電腦的複雜程序
弄得暈頭轉向,但一旦熟練之後,電腦就會成為工作的一種方便。當我們開始修這竅訣
時,也會覺得與自己很難適應,但是只要自己堅持修下去,依靠上師的加持、不斷的磨
練,以後再和各種不同的人接觸時,就可以運用自如了。
寂天菩薩說:假如他們害你時,一定要對他們生大悲心,如果不能生起大悲心
,至少也不能生起嗔恨心。以前,仲敦巴尊者問阿底峽尊者:“如果人打我、罵我、殺
我的時候,我應該怎麼辦?”尊者的回答和後來土美仁波切對此所作的回答在意義上頗
為相似,即“我雖無有些微錯,何人若斷吾頭顱,然以悲心將彼罪,自身代受佛子行。”
青海省有位著名的喇嘛嘎秋仁波切(至今仍健在),在文革期間受到了批鬥,
在每一次被押至會場之前,他就開始修發心:“今天我要為度化無量無邊的眾生而發心
修安忍波羅蜜多。”這是發心殊勝;批鬥開始了,人們打他、污辱他、誹謗他,而他安
住於無緣空性中修安忍波羅蜜多,這是正行殊勝;最後批鬥結束,他默默地念迴向文:
“將此功德迴向給所有打罵我的人,也迴向給一切眾生。”這是迴向殊勝。文革結束,
宗教政策恢復了,許多當年曾經批鬥過他的人,來嘎秋仁波切面前請求懺悔,但他平淡
地說:“你們沒什麼可懺悔的,如果不是因為你們,我就無法修安忍,這是個殊勝的方
便。我現在一點也不恨你們,相反,你們大家是有功德的,請不要作什麼懺悔了。”這
就是大乘菩薩與眾不同的道德與風範!
實際上,害我的人真和如意寶一樣,是成佛不可缺少的助緣。佛曾說,只有能
安忍的人才是真正的佛子。無論是在《入菩薩行》、《佛子行三十七頌》還是在《修心
八頌》當中,都為大乘行者樹立了如是相同的標準。所以,我們面對怨敵,應該像報答
大恩上師那樣去報答他們。因為對於我們修忍辱度的大乘人來說,怨敵就是助成忍辱波
羅蜜多功德的無盡寶藏,所以理應恒常珍惜此難得寶。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