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boards

本页内容为未名空间相应帖子的节选和存档,一周内的贴子最多显示50字,超过一周显示500字 访问原贴
Wisdom版 - 佛陀的第一次开示【转载】
相关主题
佛陀对于如何分辨及选择接受各种教义的开示长久相聚的方法
关于释迦牟尼佛修行的方法对玛欣德一段关于《阿毗达摩》讲解的看法
关于持不殺生戒的开示内观 佛陀独特的贡献
zzHow to maintain practice in one’s daily life分析一些关于菩萨,阿罗汉和佛的错误观念zt
一起来读经吧,刚在网上找到菩提比丘live TV class和以往课程的video佛陀为何拒絕实行食素主义(转帖)
问题:人死了还剩下什么?最后的五蕴
[分享] 南传佛教观点:佛和菩萨和阿罗汉有什么不同?第十五章 什么是佛教
介绍一篇论文-The Authenticity of the Early Buddhist Texts转:佛法的特质1)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佛陀话题: samm话题: 贪爱话题: 开示话题: 圣谛
进入Wisdom版参与讨论
1 (共1页)
a*****y
发帖数: 33185
1
http://www.vipassana.org.cn/discourse/discourse-104.html
佛陀的时代,一些人坚信唯有通过苦行方能达到解脱。循此信念,佛陀严格地进行了六
年的苦修,然后发现这样的苦修是徒劳无用的。于是他放弃苦行而选择了中道。他的五
个同伴-憍陈如(Kondanna)、额鞞(Bhaddiya)、跋提(Vappa)、十力迦叶(
Assaji)、和摩诃俱男(Mahānāma)一见如此,随即对他失去信心而远离了他。佛陀
完全觉悟后,决定把正法首先教授给他们。
当这五个昔日同伴见到佛陀靠近时,决定给他一个座位因他毕竟是国王的儿子,但却不
再向他致敬。然而当佛陀越走越近时,他那无限的爱、慈悲与脸上的光辉吸引住他们,
因而对佛陀表达了全然的礼敬。
初转法轮
佛陀的第一次开示被称为转法轮经(Dhammacakkappavattana sutta)。就在阿沙荼月
的月圆日,佛陀在位于贝纳勒斯附近Isipatana一个叫鹿苑的地方,为最初跟随他的五
个同伴开示正法。两个月后,佛陀对于他所发现的中道进行详细解说,这些即构成了他
一切教导的核心。
在开示的最初,佛陀说明修行人应避免两种极端情况:
1. 放纵自己感官上的享受。这会让人沉沦世间的声色欲乐,于人无益。
2. 坚持苦行。这会让人极端受苦,于人无益。
佛陀除去了这两种极端的方法,并发现了一条可以导向涅槃的中道,也就是八圣道。
1. 正见(sammā ditthi)
2. 正思惟(sammā sankappa)
3. 正语(sammā vācā)
4. 正业(sammā kammanta)
5. 正命(sammā ājiva)
6. 正精进(sammā vāyāma)
7. 正念(sammā sati)
8. 正定(sammā samādhi)
四圣谛
其后佛陀详细解说了四圣谛,这也是开示的核心。
1.苦谛
生是苦,老是苦,病是苦,死是苦。忧、悲、痛、恸、恼是苦,怨憎会是苦,爱别离是
苦,求不得是苦。总括地说,五取蕴就是苦。
2.集谛
正是这个贪爱造成轮回,为享乐、欲望所缚,以及四处寻求感官享受。亦即对感官享乐
的贪爱,对无尽的轮回的贪爱,甚至是对灭亡的贪爱。
3.灭谛
它是贪爱的完全消失、灭尽、舍离、放弃,自它解脱、无着。
4.道谛
也就是八圣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每一圣谛的三个层面
佛陀阐述自己以三种方式体证每一圣谛:
a. 接受每一圣谛的实相(sacca nāna)。
b. 知性的理解了证得每一圣谛所需要的努力(kicca nāna)。
c. 实际证得每一圣谛(kata nāna)。
1.苦谛
a. 接受苦谛。
b. 了知苦的整个范畴必需透过实修方能亲证—应遍知parinneyya。
c. 探索苦的全部领域并超越它—已遍知parinnātam.。
2.集谛
a. 接受贪爱为集谛。
b. 了知贪爱应被完全根除—应断pahātabbam。
c. 断尽一切贪爱—已断pahīnam。
3.灭谛
a. 接受灭谛。。
b. 了知苦的断灭需透过实修亲证-应证sacchikātabbam。
c. 亲证一切苦的灭尽-已证sacchikatam。
4.道谛
a. 接受道谛。
b. 了知通往灭苦之道必须全面发展出来-应修bhāvetabbam。
c. 亲证八圣道的每一部分直至完全-修习圆满bhāvitam。
佛陀表示,唯有当他完全懂得透过三个层面(三转)观察四圣谛(即十二行相),并获
得真正的观智之后,才圆满证得无上正自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anuttara sammā
sambodhi)。
mesu catusu ariyasaccesu evam tiparivattam dvādasākāram yathā-bhutam nā
na-dassanam suvisuddham ahosi.
之后佛陀的心中生起这样的了悟:「我解脱的心从此不再动摇;这是我的最后一生;从
此以后不再有我的出生。」
五个弟子听闻佛陀的话语后,感到无比欢欣。就在开示结束时,最年长的一位弟子憍陈
如证得预流果(sotāppana),了悟一切法,有生即有灭-
Yam samudayadhammam,
sabbam tam nirodhadhamman”ti.
世尊随即欢呼:「朋友们,憍陈如确已了悟。」
* * *
q****n
发帖数: 4574
2
现在有戒不持,正教不兴啊。
T*******y
发帖数: 6523
3
"最年长的一位弟子憍陈如证得预流果(sotāppana),了悟一切法,有生即有灭"
Just a side-note here, what kind of 果 did people often get when hearing to
Buddha? Mostly 预流果? If so, they'd have 7 more lives to go, right? that's
about 7*60=420 years, or maybe 400 or 500 years. Were there many enlightened
people (with their last lives) reported about 500 years after Buddha's
death? Why would Buddha even say that after the 500 years, the Dhamma would
disappear? Is that because the authentic ones were all gone? That doesn't
seem to make sense.

【在 a*****y 的大作中提到】
: http://www.vipassana.org.cn/discourse/discourse-104.html
: 佛陀的时代,一些人坚信唯有通过苦行方能达到解脱。循此信念,佛陀严格地进行了六
: 年的苦修,然后发现这样的苦修是徒劳无用的。于是他放弃苦行而选择了中道。他的五
: 个同伴-憍陈如(Kondanna)、额鞞(Bhaddiya)、跋提(Vappa)、十力迦叶(
: Assaji)、和摩诃俱男(Mahānāma)一见如此,随即对他失去信心而远离了他。佛陀
: 完全觉悟后,决定把正法首先教授给他们。
: 当这五个昔日同伴见到佛陀靠近时,决定给他一个座位因他毕竟是国王的儿子,但却不
: 再向他致敬。然而当佛陀越走越近时,他那无限的爱、慈悲与脸上的光辉吸引住他们,
: 因而对佛陀表达了全然的礼敬。
: 初转法轮

q****n
发帖数: 4574
4
呵呵。 初果,是七次往返人天,不一定是都要在人间,他可以为天人,天人死了,也
可以再为天人。
只要有佛的教法在人间(口头传颂,或者书本,或者有按照去修行的人),大家按照修
行,就可以产生新的证果的人,不是要等佛时代已经证果的人,再投生人间来保持正法。

to
s
enlightened
would

【在 T*******y 的大作中提到】
: "最年长的一位弟子憍陈如证得预流果(sotāppana),了悟一切法,有生即有灭"
: Just a side-note here, what kind of 果 did people often get when hearing to
: Buddha? Mostly 预流果? If so, they'd have 7 more lives to go, right? that's
: about 7*60=420 years, or maybe 400 or 500 years. Were there many enlightened
: people (with their last lives) reported about 500 years after Buddha's
: death? Why would Buddha even say that after the 500 years, the Dhamma would
: disappear? Is that because the authentic ones were all gone? That doesn't
: seem to make sense.

S**U
发帖数: 7025
5
初果是「极七有」,最多生于人间七次,也可能少于七次。
憍陈如后来当生证得阿罗汉果,根本不投生。
q****n
发帖数: 4574
6
是这样。

【在 S**U 的大作中提到】
: 初果是「极七有」,最多生于人间七次,也可能少于七次。
: 憍陈如后来当生证得阿罗汉果,根本不投生。

1 (共1页)
进入Wisdom版参与讨论
相关主题
转:佛法的特质1)一起来读经吧,刚在网上找到菩提比丘live TV class和以往课程的video
佛陀:和平的超级科学家 (转载)问题:人死了还剩下什么?
怎么能戒除情爱心?[分享] 南传佛教观点:佛和菩萨和阿罗汉有什么不同?
佛法否认造物主,从而远超各大宗教的境界介绍一篇论文-The Authenticity of the Early Buddhist Texts
佛陀对于如何分辨及选择接受各种教义的开示长久相聚的方法
关于释迦牟尼佛修行的方法对玛欣德一段关于《阿毗达摩》讲解的看法
关于持不殺生戒的开示内观 佛陀独特的贡献
zzHow to maintain practice in one’s daily life分析一些关于菩萨,阿罗汉和佛的错误观念zt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佛陀话题: samm话题: 贪爱话题: 开示话题: 圣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