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boards

本页内容为未名空间相应帖子的节选和存档,一周内的贴子最多显示50字,超过一周显示500字 访问原贴
Wisdom版 - 以“无执”的空乐明觉知心为空性心
相关主题
藏密空性见之略评佛说如来藏,以为阿赖耶,恶慧不能知.
若人生百岁 不见水老鹤 不如生一日 而得解了之ZT 综述“阿赖耶识和如来藏的关系”
真常唯心---唯识诸经所说之无我与我[合集] 佛说如来藏,以为阿赖耶,恶慧不能知.
破魔金刚箭雨论反击萧平实对佛教正法的恶毒进攻 下问题:人死了还剩下什么?
将佛法世俗化、浅化的证严法师意识细心、极细心还是意识~上
意根略說玄奘菩萨:「大乘见道阿赖耶识」
唯识入门看什么阿赖耶识是否生灭法
应成派中观的三大盲点金刚心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意识话题: 分别话题: 阿赖耶识话题: 八识话题: 六尘
进入Wisdom版参与讨论
1 (共1页)
S******g
发帖数: 225
1
谨从金刚乘学会丛书、仪轨、季刊中节录有关密宗空性心的开示(第1则除外),拈提
数则,略加辨正,证明藏密祖师法王,都错执生灭的空、乐、明觉知心或一念不生的离
念灵知心,为不生灭的空性心,都落入意识心中,故都未断我见,愿能唤醒密宗门下的
有智者加以深思。
1.莲华生“大士”“开示”《无染觉性直观解脱之道》:【……6 现在为你开示本觉。
要点有三:清除过去之念,不留纤毫痕迹;向未来之念开放,不受他境所染;安住当下
心境,不修整造作。如此的觉照,实在平凡无奇,无思无念地观照自我,若仅仅纯粹的
观察,唯见明空之境,并无任何观者存在,当下只是纯粹的觉照而已。此觉空明无染,
非由他生,他真实无杂,明空无二。它既非永恒,亦非受造,然而它绝非虚无,因它光
明遍在……如此方是真正观察实相之道。……8 谛听这殊胜的开示,你顿见自己当下的
本觉原是如此,本来空明,纤毫未染,你怎能说,你不了解自己的心性?你的修持本无
所执,亦无所求,你怎能说,你修持不佳﹖既然你的本觉就是这个,你怎能说,你寻不
著自己的心性?心性原本就是那一念,……你只需随任此念生灭,不修不整,你为何还
说自己无法进入空境?既然你只需顺其自然,无为无作,你为何还说,你对它们一筹莫
展?何况明、空、觉性,本是圆满不可分的一体,你怎能说,自己的修持一无所成?】
(诺那华藏精舍金刚赠经会出版)
辨正:《维摩诘经》云:【知是菩提,了众生心行故。不会是菩提,诸入不会故。
……法不可见闻觉知。若行见闻觉知,是则见闻觉知,非求法也。】释义:“本觉第八
识体性‘恒而不审’,从无始劫以来,从来不见光明、不见虚空、不闻声尘、不觉照诸
法、不观照自我、不了别六尘境,如 世尊开示的涅槃妙心,是实相无相,面对六尘境
,祂可说如盲如痴,没有六尘中的分别性,祂无法觉知光明与虚空之境,当下从不觉照
自己﹔唯有第六识才能见闻觉知外六尘境,因为第六识体性‘审而不恒’。……当找到
不了知六尘境的第八识、开悟明心证得根本无分别智时,验证祂确实不于六尘境具有分
别性;但第八识的了别性不在六尘境上,祂了知前七识的心行,前七识想什么,都瞒不
了祂。”这段经文的开示,若不能心领神会,契合无二,就不是禅宗的开悟明心,应重
新再参。
只有第八识对六尘外的了别性才是真觉,这个真觉本来就在,不必等到睡醒了才有
。不只如此,在闷绝位、正死位、初入胎位、处胎位的前期、无想定位、无想天中、灭
尽定位,意识等六识都断灭了,没有六尘中的见闻知觉性了,第八识的真觉也一直都不
曾暂断;这种不必等到醒来才有的真觉,才是本觉,才是真觉;因为不必醒来才有,任
何时地都有,所以是本来就有的真觉,称为本觉。莲花生说的见闻知觉性,都是出生了
六识以后或出生了意识以后才有的知觉性,都属于六识心的心所有法;六识心尚且是因
缘和合才出生的,也是夜夜暂时断灭的,何况六识心拥有的见闻知觉性?都是妄觉。想
要真的悟入真觉、本觉,应该要亲自证悟如来藏,才能懂得本觉的真意。但莲花生是以
六识心的夜夜断灭的妄觉作为证悟的内容,他应该重新再参究。
西藏密宗共奉为“第二佛”的莲华生“大士”开示,将意识妄心经过止观功夫,修
成不取外六境、自身不修不整、作意不寻(觉)不思(观),转为(无思无念)离念灵
知心,认为就是不生灭的真心,就是证得本来面目。圣 马鸣菩萨于《大乘起信论》开
示却说:【如凡夫人,前念不觉,起于烦恼,后念制伏令不再生,此虽名觉,即是不觉
。】(实叉难陀译本)。密宗教人“不怕念起,只怕觉迟。”虽能保持一念不生,但是
这个“觉迟”的觉,仍然不是真心;因为前念起念是妄心,而提起后念调伏使一念不生
,这也是妄心,因此仍是“不觉”。因为莲华生执“心性原本就是那一念”的一念心,
刹那生灭, 佛于《仁王护国般若经》中开示:“一念中有九十刹那,一刹那经九百生
灭。”这一念心具八万一千生灭,生灭迁流极为迅速,非意识心所能觉察,这一念意识
心是意根(第七识)触法尘为缘,由第八识流注“意识种子”所生。于定境中,虽能澄
澄净净,寂而常照,似无分别,然能了别定境法尘境,非是无分别心;推寻这一念心,
祂的第一刹那其实是率尔初心,仍非无分别心,仍是生灭法,能变异为寻求心、决定心
故。如 世亲菩萨提挈《瑜伽师地论》之纲领造《唯识三十论(颂)》云:“依止根本
识……意识常现起,除生无想天、及无心二定,睡眠与闷、绝”,其义:“意识所待缘
少,只需意根作意缘法尘,故常得现起,但是入无想定、入灭尽定、熟睡、昏迷、死亡
等五种情况下,意识就断灭。”密宗却认为澄澄净净,寂而常照,似无分别的离念灵知
意识心,能通三世,常住不灭,是实相心。这正是导致众生六趣轮转不息的根源──我
见。我见不断,解脱道的须陀洹初果,都不可能证得,佛菩提道七住位的开悟因缘也不
可能成熟。莲华生以常见外道法开示心性法门,可证明其我见未断,于二乘的须陀洹果
及大乘别教七住位,都没有证量;西藏密宗从学者高推其为“第二佛”,认为:莲华生
“大士”功德与 佛平等,但恩德比 佛超过更大。其实莲花生只是未断我见的凡夫而已。
2.藏密宁玛巴敦珠“法王”于《觉悟之道──生与死的禅法》说:【一切法的根源
只是意。倘如你能够克服你的意,即是解脱的法门。……意不可感受到,亦不能接触抚
及,然而一切经验皆由意投射而生。举一个例:当你松弛下来并观察自己的意时,假如
念及有人比你高,你会起妒忌心;假如念及有人比你卑,你会起鄙视心;假如念及有人
跟你平等,你会起竞争心。实际上你并无肉体上的行为,但一切情绪皆生于意。是故应
知──观察意的依然是意。……由于不同业力的经历与境况,都由意而生,由意识而生
,……若能了知苦乐的不同只随意念而生,则意无非只是意识。……意识先入母胎,然
后才长成根器,这是完全相反的两种观点。……佛家认为,轮回的有情分六道。当意识
离开根身,便成为‘中有’(一译‘中阴’),意与微细的气,微妙地结合在一起。意
识到处浮游,找寻六道中的一种生趣,也可以说是找寻由业力牵引的他生父母。由是识
即进入母胎,而根身亦逐渐成长。】
辨正: 佛于《阿含经》开示:“眼色为缘,生于眼识,广说乃至意法为缘,生于
意识。”当意根欲了别五尘境,先作意五根接触外五尘,令第八识如镜现内相分及法尘
;意根触法尘,第八识再流注前六识种子,才能出现前五识作粗略了别,同时出生意识
作精细了别。由此可知,意识是以第八识为因,六根六尘为缘才能出生(定中独头意识
或梦中独头意识,只需意根、法尘为缘即可现起),因此意识是生灭有为的所生法,心
性不恒、常断,怎是一切法的根源?又怎能入母胎去至来世?意识有证自证分,可以反
观意识自证分,怎不可感受到意识自身﹖微细的气是色法,意识是心法,意识不是根色
法,不具第八识之大种性自性,又怎能与微细气之色法结合?
复次,意识若是一切法的根源,则意识应是实相,意识所依之意根亦应是实相,意
识意根功能差别应与第八识相同,则法界的根源至少有三个,就会落入“八、九识共存
的无量过失”。依敦珠“法王”的说法,意识于入无想定、入灭尽定、熟睡、昏迷、死
亡等五种情况下,意识应该仍不断灭;然现见世人熟睡、昏迷时,意识则暂断而不现起
,并不存在。意识若是一切法的根源,意识亦应能入胎去至来世,就该在处胎期中有意
识永离胎昧,时时了知处胎位中的所有境界,出生后应无隔阴之迷,人人都能忆念前世
各种事情;但是,这样一来又如何能安住在漆黑寂寥的母胎中?出胎后,宿世所熏习之
知识、技艺、学问、佛学证量都不忘失,也不须要辛苦受教育、学习、求法参究,甚至
人人都可以与前世家人团圆,再续前缘;那么家庭伦理、社会制度也将荡然无存,过失
极多。所以意识是只能存在一世的,不能去到来世的;事实上是:意识在入胎时就永灭
了,来世的意识不是此世的意识。
复次,意识心现起,必须具足三种俱有依,才能在人间现起;若缺其一,必定断灭
不现。三俱有依者,谓第八识、第七识末那、可用之五根身(四空定中只具前二),初
入胎时,尚无可用之五根,意识必定不能现前,试问由谁执持名(第七识末那)色(受
精卵)?经言:“识缘名色,名色缘识”,此识即是第八识,第八识才具有大种性自性
功德,只有祂才能藉母血为缘,摄取四大,变生色身五扶尘根及五胜义根,历经五、六
月才能五根完整,快者必须历经四个月,才有此世全新之意识初次出生;故知前世意识
不能来至今世,今世意识不能去至来世,因意识不能入胎故,只有意根与如来藏才能入
胎故。
复次,阿罗汉入无余依涅槃,名(第七识意根及前六识)色(色身)俱灭,一切法
空,十八界都不存在了,若无“名色依、名色本、名色习”之涅槃本际──第八识独存
,应成断灭空;则二乘圣人之入无余依涅槃,与断见外道所说无异,解脱道佛法即成无
益戏论矣!是故 佛不许比丘说“漏尽阿罗汉,身坏命终,更无所有”,故知第八识才
是一切法的根源。
《大乘密严经》云:【佛说如来藏,以为阿赖耶;恶慧不能知:藏即赖耶识。如来
清净藏,世间阿赖耶;如金与指环,辗转无差别。】意为:“佛金口宣示,法界的根源
──如来藏,就是阿赖耶识,无慧而作了恶分别的人,无法知道:如来藏即是阿赖耶识
。如来藏与阿赖耶识,同样含藏无量清净的无漏有为功德及所显示无漏无为的功德,差
别在于,因位阿赖耶识还具有有漏有为的染污七转识种子,及不圆满的无漏有为功德,
只要修除阿赖耶识的阿赖耶性(见、思惑)就转为异熟识,修除异熟识的异熟性(尘沙
无明惑),就转成无垢识──如来清净藏,但其心体仍然还是原来的阿赖耶识心体;就
像黄金经过工匠打造,就成为各式各样的金指环,从黄金到各式各样的金指环,本质都
没有差别,还是原来的黄金。”
佛于《楞严经》云:“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无漏真净。”意
为:“在寻觅如来藏阿赖耶识时,如果是在能知能觉的这个心上面,去把能知的心找出
来,当作是常住真心的话,这就错了。因为能知能觉的心,是无明的根本,是轮回生死
的根本,所以能见能听能觉能知的一念心不是常住真心,不是常住的如来藏。如果很清
楚的知道,而且看见了那个离见闻觉知的心,那才是涅槃本心,也是佛所说的涅槃妙心
,实相无相的无漏而真实的清净心。”
3.藏密宁玛巴敦珠“法王”于《觉悟之道──生与死的禅法》“开示”:【“觉性
究竟是甚么呢?”觉性即是空性,即是与大乐不二的空性;也可以说,大空与大乐相融
即是觉性。诸佛认知大空与大乐同时生起的觉性,由是得究竟解脱。……意的本来状态
原是空的,所以显示出无碍的空性,可以任由种种相状,生起觉性的领域之中。意的自
性为真空,但相状则为妙有,能认识到这二者,我们就可以住于中道。这即是微妙甚深
的佛法。中道生于意之无作意的本性中,以及一切相状的真实本体觉性中。我们应尝试
这样做,则一切功德都会由此而生。……】
辨正:《唯识三十论》云:“阿赖耶识……相应唯舍受”,受有苦乐忧喜舍受,阿
赖耶识真心从无始以来,从不领受苦乐忧喜受;意识妄心行善修福,得大富贵享福,生
起乐受、喜受时,阿赖耶识真心仍不起一念贪染,不生喜乐受;意识妄心造五逆罪,未
悟谓悟,造大妄语业、误导众生,死后下堕地狱受尤重纯苦,当意识大苦,心中常忧时
,阿赖耶识真心仍不起一念厌离,不生忧苦受。只有第六意识妄心能与五受全部相应,
妄心爱染于喜乐受,生起贪,妄心厌离于忧苦受,生起瞋;阿赖耶识仍恒现清净行舍性
,不起取乐舍苦之念。而敦珠“法王”所说的觉性,很不幸的正是意识心,正是六尘有
所执取、有所领受的觉知心,都是六尘中的妄觉之性,这觉知心因为大妄语及误导众生
而在死后落入地狱中时,一定会与苦受、忧受时时相应,不是永远都与舍受相应的常住
真心──如来藏──阿赖耶识心体。所以他所说觉知性、警觉性,都只是意识心的心所
法,证明他仍然未断我见。
复次,受心所能领纳大空与大乐,想心所取像了知大空与大乐,大空与大乐是意识
心“受心所、想心所”的所行境界,受心所、想心所为第六识心王的心所法,落入我所
中,尚不是第六识心王,又怎会是第八识的真如本觉性呢?能现观阿赖耶识真如性的七
住位佛子,都不会认同“法王”的认知,更何况是诸佛!
亲证阿赖耶识真心,能现观七转识、十八法界是虚妄无我,能现观阿赖耶识心体不
生不灭,能现观阿赖耶识所显无漏无为的法性:无我性、清净性、真实性、如如性、涅
槃性、无分别性、无生灭性、寂静性、无取舍性、无烦恼性、无执性,因此转舍七转识
“依他起性”所起的“徧计所执性”,而转依阿赖耶识“圆成实性”,修除阿赖耶性(
烦恼障),断我见、我执;修除异熟性(所知障),断尘沙无明惑,而得究竟解脱之大
菩提果。
4.密宗红教“法王”敦珠宁波车“开示”“大圆满的开示”:【要将心放在心的本
来面目上,离开无明之造作,不落入能取所取,此时明空无执的“明觉”自然就呈现出
来。就像虚空的云消失了,自然而然的呈现出“明”的样子。这种离垢之明觉,即是大
圆满之核心,也是三世诸佛之心要。……将心松弛下来,不起善恶取舍之分别心,进入
没有希冀,没有疑虑之境,坦然而住,当下赤裸明空之明觉自然生起。……外界变化万
千之现象,本自解脱,本不须刻意去修正。若将心置于明觉之原状,一切现象自然融入
空性之中。但亦不可执住“无物去执”之心,因为此时仍是起一种限制之心态,仍是一
种妄想。要超越境界,呈现出明空无执之明觉。】
〈大圆满极尊心要〉:【阿 法身本净甚深明……即根本上师之比吗拉密扎;白色
,鼻尖帜有无生之阿字……上师欢悦,化光融入眉间,入喜旋中,变为白色明点,中有
阿字。】
辨正:藏密一切“法王”错误认取意识自心之无取有舍为本来面目。虽似无取,其
实有取,仍取诸五尘之法尘相及自心之心相;虽似有舍,实无舍,仍未舍弃意识喜好之
领受。静坐澄心时,意根缘法尘净相,第八识流注明空之无表色种子及意识种子,出生
意识去分别所生的明空“明觉”,这就是“自心取自心”的意识虚妄分别,这即是密宗
大圆满法之核心,却落在我见中,与凡夫无异,怎会是三世诸佛之心要?触证第八识如
来藏,现观祂从本就不分别六尘,对善恶美丑明暗从不取舍、从不分别,无时不刻都显
示无我性、清净性、涅槃性,这是自始至终都不改变的,这才是三世诸佛之心要。
5.藏密宁玛巴敦珠“法王”于《大幻化网导引法》‘且却’〔编案:藏文,义为立
断〕“开示”:【即于此前念已灭,后念未生之中间,显露赤裸之心。唯此一法,就是
佛之意趣,亦可说为佛之秘密。……对外境所现之色相,明而空,空而明,明空不二,
而明空双融。对内心所了别者,显而空,空而显,显空不二,而显空双融。于此中间,
既无存留之心,若舍若取,两俱无有。于是而了别之心,是赤裸裸,光脱脱。明了之见
,自性空而明显,以观照焉。是时之心,于过去未来现在,不起分别。于是此心,由本
来之清净见,生起智慧,而从未发现之本来面目;因之而赤裸复现;如此就是本来面目
矣。……由是应知妄念之生起与对治,均是妄念,不必断之。喻如水上写字,写与汩没
,是同时者;妄念亦然,其生起与解脱同时也。盖妄念一起,即观察之,妄念无根,转
瞬即灭,故起灭同时。】
辨正:藏密一向认为一念不生或是离念灵知心,是 佛的无上密意,因此开示:“
前念已灭,后念未生之中间,显露赤裸之心”,认为就是佛之意趣,亦可说为佛之秘密
。但是 佛于经中从未如此开示,难道藏密的佛与显教的佛不一样?藏密祖师都不知、
不证第八识如来藏,执取前念已灭、后念未生中间之定境法尘,以其中的知觉心为实相
心,这种以一念不生之定境作为禅悟,禅宗祖师斥为野狐,怎能掩蔽天下有智之人耳目
?如果生灭性的妄心觉知心,入定就可转为真心,出定又转为妄心,那么这个真心就是
变易心。醒来时祂出生了,眠熟、闷绝时就断灭不在了,这个真心就“有生有灭”,违
背《心经》“不生不灭”的开示,这么简单的道理,都已被 佛大力破斥过了,怎能诬
赖为“佛之意趣”?怎可说为“佛之秘密”呢?
复次,妄念纷飞时,只要以意识之证自证分来觉照意识之自证分,其妄念相分自然
消融,自然显现空明无念,呈现“了别之心,是赤裸裸,光脱脱。明了之见,自性空而
明显,……妄念无根,转瞬即灭,故起灭同时”,这就是“反观观自性、反闻闻自性”
的过程,都是意识心返观自己的过程与现象;此乃“自心取自心”,正是意识心,落在
我见之中;藏密祖师对空性知见,一脉相传,如此肤浅,有何胜妙可言?竟然说是比显
教佛的法义更胜妙,岂不是颠倒说法?
正国 藏密空性见之略评
S******g
发帖数: 225
2
谨从金刚乘学会丛书、仪轨、季刊中节录有关密宗空性心的开示(第1则除外),拈提
数则,略加辨正,证明藏密祖师法王,都错执生灭的空、乐、明觉知心或一念不生的离
念灵知心,为不生灭的空性心,都落入意识心中,故都未断我见,愿能唤醒密宗门下的
有智者加以深思。
1.莲华生“大士”“开示”《无染觉性直观解脱之道》:【……6 现在为你开示本觉。
要点有三:清除过去之念,不留纤毫痕迹;向未来之念开放,不受他境所染;安住当下
心境,不修整造作。如此的觉照,实在平凡无奇,无思无念地观照自我,若仅仅纯粹的
观察,唯见明空之境,并无任何观者存在,当下只是纯粹的觉照而已。此觉空明无染,
非由他生,他真实无杂,明空无二。它既非永恒,亦非受造,然而它绝非虚无,因它光
明遍在……如此方是真正观察实相之道。……8 谛听这殊胜的开示,你顿见自己当下的
本觉原是如此,本来空明,纤毫未染,你怎能说,你不了解自己的心性?你的修持本无
所执,亦无所求,你怎能说,你修持不佳﹖既然你的本觉就是这个,你怎能说,你寻不
著自己的心性?心性原本就是那一念,……你只需随任此念生灭,不修不整,你为何还
说自己无法进入空境?既然你只需顺其自然,无为无作,你为何还说,你对它们一筹莫
展?何况明、空、觉性,本是圆满不可分的一体,你怎能说,自己的修持一无所成?】
(诺那华藏精舍金刚赠经会出版)
辨正:《维摩诘经》云:【知是菩提,了众生心行故。不会是菩提,诸入不会故。
……法不可见闻觉知。若行见闻觉知,是则见闻觉知,非求法也。】释义:“本觉第八
识体性‘恒而不审’,从无始劫以来,从来不见光明、不见虚空、不闻声尘、不觉照诸
法、不观照自我、不了别六尘境,如 世尊开示的涅槃妙心,是实相无相,面对六尘境
,祂可说如盲如痴,没有六尘中的分别性,祂无法觉知光明与虚空之境,当下从不觉照
自己﹔唯有第六识才能见闻觉知外六尘境,因为第六识体性‘审而不恒’。……当找到
不了知六尘境的第八识、开悟明心证得根本无分别智时,验证祂确实不于六尘境具有分
别性;但第八识的了别性不在六尘境上,祂了知前七识的心行,前七识想什么,都瞒不
了祂。”这段经文的开示,若不能心领神会,契合无二,就不是禅宗的开悟明心,应重
新再参。
只有第八识对六尘外的了别性才是真觉,这个真觉本来就在,不必等到睡醒了才有
。不只如此,在闷绝位、正死位、初入胎位、处胎位的前期、无想定位、无想天中、灭
尽定位,意识等六识都断灭了,没有六尘中的见闻知觉性了,第八识的真觉也一直都不
曾暂断;这种不必等到醒来才有的真觉,才是本觉,才是真觉;因为不必醒来才有,任
何时地都有,所以是本来就有的真觉,称为本觉。莲花生说的见闻知觉性,都是出生了
六识以后或出生了意识以后才有的知觉性,都属于六识心的心所有法;六识心尚且是因
缘和合才出生的,也是夜夜暂时断灭的,何况六识心拥有的见闻知觉性?都是妄觉。想
要真的悟入真觉、本觉,应该要亲自证悟如来藏,才能懂得本觉的真意。但莲花生是以
六识心的夜夜断灭的妄觉作为证悟的内容,他应该重新再参究。
西藏密宗共奉为“第二佛”的莲华生“大士”开示,将意识妄心经过止观功夫,修
成不取外六境、自身不修不整、作意不寻(觉)不思(观),转为(无思无念)离念灵
知心,认为就是不生灭的真心,就是证得本来面目。圣 马鸣菩萨于《大乘起信论》开
示却说:【如凡夫人,前念不觉,起于烦恼,后念制伏令不再生,此虽名觉,即是不觉
。】(实叉难陀译本)。密宗教人“不怕念起,只怕觉迟。”虽能保持一念不生,但是
这个“觉迟”的觉,仍然不是真心;因为前念起念是妄心,而提起后念调伏使一念不生
,这也是妄心,因此仍是“不觉”。因为莲华生执“心性原本就是那一念”的一念心,
刹那生灭, 佛于《仁王护国般若经》中开示:“一念中有九十刹那,一刹那经九百生
灭。”这一念心具八万一千生灭,生灭迁流极为迅速,非意识心所能觉察,这一念意识
心是意根(第七识)触法尘为缘,由第八识流注“意识种子”所生。于定境中,虽能澄
澄净净,寂而常照,似无分别,然能了别定境法尘境,非是无分别心;推寻这一念心,
祂的第一刹那其实是率尔初心,仍非无分别心,仍是生灭法,能变异为寻求心、决定心
故。如 世亲菩萨提挈《瑜伽师地论》之纲领造《唯识三十论(颂)》云:“依止根本
识……意识常现起,除生无想天、及无心二定,睡眠与闷、绝”,其义:“意识所待缘
少,只需意根作意缘法尘,故常得现起,但是入无想定、入灭尽定、熟睡、昏迷、死亡
等五种情况下,意识就断灭。”密宗却认为澄澄净净,寂而常照,似无分别的离念灵知
意识心,能通三世,常住不灭,是实相心。这正是导致众生六趣轮转不息的根源──我
见。我见不断,解脱道的须陀洹初果,都不可能证得,佛菩提道七住位的开悟因缘也不
可能成熟。莲华生以常见外道法开示心性法门,可证明其我见未断,于二乘的须陀洹果
及大乘别教七住位,都没有证量;西藏密宗从学者高推其为“第二佛”,认为:莲华生
“大士”功德与 佛平等,但恩德比 佛超过更大。其实莲花生只是未断我见的凡夫而已。
2.藏密宁玛巴敦珠“法王”于《觉悟之道──生与死的禅法》说:【一切法的根源
只是意。倘如你能够克服你的意,即是解脱的法门。……意不可感受到,亦不能接触抚
及,然而一切经验皆由意投射而生。举一个例:当你松弛下来并观察自己的意时,假如
念及有人比你高,你会起妒忌心;假如念及有人比你卑,你会起鄙视心;假如念及有人
跟你平等,你会起竞争心。实际上你并无肉体上的行为,但一切情绪皆生于意。是故应
知──观察意的依然是意。……由于不同业力的经历与境况,都由意而生,由意识而生
,……若能了知苦乐的不同只随意念而生,则意无非只是意识。……意识先入母胎,然
后才长成根器,这是完全相反的两种观点。……佛家认为,轮回的有情分六道。当意识
离开根身,便成为‘中有’(一译‘中阴’),意与微细的气,微妙地结合在一起。意
识到处浮游,找寻六道中的一种生趣,也可以说是找寻由业力牵引的他生父母。由是识
即进入母胎,而根身亦逐渐成长。】
辨正: 佛于《阿含经》开示:“眼色为缘,生于眼识,广说乃至意法为缘,生于
意识。”当意根欲了别五尘境,先作意五根接触外五尘,令第八识如镜现内相分及法尘
;意根触法尘,第八识再流注前六识种子,才能出现前五识作粗略了别,同时出生意识
作精细了别。由此可知,意识是以第八识为因,六根六尘为缘才能出生(定中独头意识
或梦中独头意识,只需意根、法尘为缘即可现起),因此意识是生灭有为的所生法,心
性不恒、常断,怎是一切法的根源?又怎能入母胎去至来世?意识有证自证分,可以反
观意识自证分,怎不可感受到意识自身﹖微细的气是色法,意识是心法,意识不是根色
法,不具第八识之大种性自性,又怎能与微细气之色法结合?
复次,意识若是一切法的根源,则意识应是实相,意识所依之意根亦应是实相,意
识意根功能差别应与第八识相同,则法界的根源至少有三个,就会落入“八、九识共存
的无量过失”。依敦珠“法王”的说法,意识于入无想定、入灭尽定、熟睡、昏迷、死
亡等五种情况下,意识应该仍不断灭;然现见世人熟睡、昏迷时,意识则暂断而不现起
,并不存在。意识若是一切法的根源,意识亦应能入胎去至来世,就该在处胎期中有意
识永离胎昧,时时了知处胎位中的所有境界,出生后应无隔阴之迷,人人都能忆念前世
各种事情;但是,这样一来又如何能安住在漆黑寂寥的母胎中?出胎后,宿世所熏习之
知识、技艺、学问、佛学证量都不忘失,也不须要辛苦受教育、学习、求法参究,甚至
人人都可以与前世家人团圆,再续前缘;那么家庭伦理、社会制度也将荡然无存,过失
极多。所以意识是只能存在一世的,不能去到来世的;事实上是:意识在入胎时就永灭
了,来世的意识不是此世的意识。
复次,意识心现起,必须具足三种俱有依,才能在人间现起;若缺其一,必定断灭
不现。三俱有依者,谓第八识、第七识末那、可用之五根身(四空定中只具前二),初
入胎时,尚无可用之五根,意识必定不能现前,试问由谁执持名(第七识末那)色(受
精卵)?经言:“识缘名色,名色缘识”,此识即是第八识,第八识才具有大种性自性
功德,只有祂才能藉母血为缘,摄取四大,变生色身五扶尘根及五胜义根,历经五、六
月才能五根完整,快者必须历经四个月,才有此世全新之意识初次出生;故知前世意识
不能来至今世,今世意识不能去至来世,因意识不能入胎故,只有意根与如来藏才能入
胎故。
复次,阿罗汉入无余依涅槃,名(第七识意根及前六识)色(色身)俱灭,一切法
空,十八界都不存在了,若无“名色依、名色本、名色习”之涅槃本际──第八识独存
,应成断灭空;则二乘圣人之入无余依涅槃,与断见外道所说无异,解脱道佛法即成无
益戏论矣!是故 佛不许比丘说“漏尽阿罗汉,身坏命终,更无所有”,故知第八识才
是一切法的根源。
《大乘密严经》云:【佛说如来藏,以为阿赖耶;恶慧不能知:藏即赖耶识。如来
清净藏,世间阿赖耶;如金与指环,辗转无差别。】意为:“佛金口宣示,法界的根源
──如来藏,就是阿赖耶识,无慧而作了恶分别的人,无法知道:如来藏即是阿赖耶识
。如来藏与阿赖耶识,同样含藏无量清净的无漏有为功德及所显示无漏无为的功德,差
别在于,因位阿赖耶识还具有有漏有为的染污七转识种子,及不圆满的无漏有为功德,
只要修除阿赖耶识的阿赖耶性(见、思惑)就转为异熟识,修除异熟识的异熟性(尘沙
无明惑),就转成无垢识──如来清净藏,但其心体仍然还是原来的阿赖耶识心体;就
像黄金经过工匠打造,就成为各式各样的金指环,从黄金到各式各样的金指环,本质都
没有差别,还是原来的黄金。”
佛于《楞严经》云:“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无漏真净。”意
为:“在寻觅如来藏阿赖耶识时,如果是在能知能觉的这个心上面,去把能知的心找出
来,当作是常住真心的话,这就错了。因为能知能觉的心,是无明的根本,是轮回生死
的根本,所以能见能听能觉能知的一念心不是常住真心,不是常住的如来藏。如果很清
楚的知道,而且看见了那个离见闻觉知的心,那才是涅槃本心,也是佛所说的涅槃妙心
,实相无相的无漏而真实的清净心。”
3.藏密宁玛巴敦珠“法王”于《觉悟之道──生与死的禅法》“开示”:【“觉性
究竟是甚么呢?”觉性即是空性,即是与大乐不二的空性;也可以说,大空与大乐相融
即是觉性。诸佛认知大空与大乐同时生起的觉性,由是得究竟解脱。……意的本来状态
原是空的,所以显示出无碍的空性,可以任由种种相状,生起觉性的领域之中。意的自
性为真空,但相状则为妙有,能认识到这二者,我们就可以住于中道。这即是微妙甚深
的佛法。中道生于意之无作意的本性中,以及一切相状的真实本体觉性中。我们应尝试
这样做,则一切功德都会由此而生。……】
辨正:《唯识三十论》云:“阿赖耶识……相应唯舍受”,受有苦乐忧喜舍受,阿
赖耶识真心从无始以来,从不领受苦乐忧喜受;意识妄心行善修福,得大富贵享福,生
起乐受、喜受时,阿赖耶识真心仍不起一念贪染,不生喜乐受;意识妄心造五逆罪,未
悟谓悟,造大妄语业、误导众生,死后下堕地狱受尤重纯苦,当意识大苦,心中常忧时
,阿赖耶识真心仍不起一念厌离,不生忧苦受。只有第六意识妄心能与五受全部相应,
妄心爱染于喜乐受,生起贪,妄心厌离于忧苦受,生起瞋;阿赖耶识仍恒现清净行舍性
,不起取乐舍苦之念。而敦珠“法王”所说的觉性,很不幸的正是意识心,正是六尘有
所执取、有所领受的觉知心,都是六尘中的妄觉之性,这觉知心因为大妄语及误导众生
而在死后落入地狱中时,一定会与苦受、忧受时时相应,不是永远都与舍受相应的常住
真心──如来藏──阿赖耶识心体。所以他所说觉知性、警觉性,都只是意识心的心所
法,证明他仍然未断我见。
复次,受心所能领纳大空与大乐,想心所取像了知大空与大乐,大空与大乐是意识
心“受心所、想心所”的所行境界,受心所、想心所为第六识心王的心所法,落入我所
中,尚不是第六识心王,又怎会是第八识的真如本觉性呢?能现观阿赖耶识真如性的七
住位佛子,都不会认同“法王”的认知,更何况是诸佛!
亲证阿赖耶识真心,能现观七转识、十八法界是虚妄无我,能现观阿赖耶识心体不
生不灭,能现观阿赖耶识所显无漏无为的法性:无我性、清净性、真实性、如如性、涅
槃性、无分别性、无生灭性、寂静性、无取舍性、无烦恼性、无执性,因此转舍七转识
“依他起性”所起的“徧计所执性”,而转依阿赖耶识“圆成实性”,修除阿赖耶性(
烦恼障),断我见、我执;修除异熟性(所知障),断尘沙无明惑,而得究竟解脱之大
菩提果。
4.密宗红教“法王”敦珠宁波车“开示”“大圆满的开示”:【要将心放在心的本
来面目上,离开无明之造作,不落入能取所取,此时明空无执的“明觉”自然就呈现出
来。就像虚空的云消失了,自然而然的呈现出“明”的样子。这种离垢之明觉,即是大
圆满之核心,也是三世诸佛之心要。……将心松弛下来,不起善恶取舍之分别心,进入
没有希冀,没有疑虑之境,坦然而住,当下赤裸明空之明觉自然生起。……外界变化万
千之现象,本自解脱,本不须刻意去修正。若将心置于明觉之原状,一切现象自然融入
空性之中。但亦不可执住“无物去执”之心,因为此时仍是起一种限制之心态,仍是一
种妄想。要超越境界,呈现出明空无执之明觉。】
〈大圆满极尊心要〉:【阿 法身本净甚深明……即根本上师之比吗拉密扎;白色
,鼻尖帜有无生之阿字……上师欢悦,化光融入眉间,入喜旋中,变为白色明点,中有
阿字。】
辨正:藏密一切“法王”错误认取意识自心之无取有舍为本来面目。虽似无取,其
实有取,仍取诸五尘之法尘相及自心之心相;虽似有舍,实无舍,仍未舍弃意识喜好之
领受。静坐澄心时,意根缘法尘净相,第八识流注明空之无表色种子及意识种子,出生
意识去分别所生的明空“明觉”,这就是“自心取自心”的意识虚妄分别,这即是密宗
大圆满法之核心,却落在我见中,与凡夫无异,怎会是三世诸佛之心要?触证第八识如
来藏,现观祂从本就不分别六尘,对善恶美丑明暗从不取舍、从不分别,无时不刻都显
示无我性、清净性、涅槃性,这是自始至终都不改变的,这才是三世诸佛之心要。
5.藏密宁玛巴敦珠“法王”于《大幻化网导引法》‘且却’〔编案:藏文,义为立
断〕“开示”:【即于此前念已灭,后念未生之中间,显露赤裸之心。唯此一法,就是
佛之意趣,亦可说为佛之秘密。……对外境所现之色相,明而空,空而明,明空不二,
而明空双融。对内心所了别者,显而空,空而显,显空不二,而显空双融。于此中间,
既无存留之心,若舍若取,两俱无有。于是而了别之心,是赤裸裸,光脱脱。明了之见
,自性空而明显,以观照焉。是时之心,于过去未来现在,不起分别。于是此心,由本
来之清净见,生起智慧,而从未发现之本来面目;因之而赤裸复现;如此就是本来面目
矣。……由是应知妄念之生起与对治,均是妄念,不必断之。喻如水上写字,写与汩没
,是同时者;妄念亦然,其生起与解脱同时也。盖妄念一起,即观察之,妄念无根,转
瞬即灭,故起灭同时。】
辨正:藏密一向认为一念不生或是离念灵知心,是 佛的无上密意,因此开示:“
前念已灭,后念未生之中间,显露赤裸之心”,认为就是佛之意趣,亦可说为佛之秘密
。但是 佛于经中从未如此开示,难道藏密的佛与显教的佛不一样?藏密祖师都不知、
不证第八识如来藏,执取前念已灭、后念未生中间之定境法尘,以其中的知觉心为实相
心,这种以一念不生之定境作为禅悟,禅宗祖师斥为野狐,怎能掩蔽天下有智之人耳目
?如果生灭性的妄心觉知心,入定就可转为真心,出定又转为妄心,那么这个真心就是
变易心。醒来时祂出生了,眠熟、闷绝时就断灭不在了,这个真心就“有生有灭”,违
背《心经》“不生不灭”的开示,这么简单的道理,都已被 佛大力破斥过了,怎能诬
赖为“佛之意趣”?怎可说为“佛之秘密”呢?
复次,妄念纷飞时,只要以意识之证自证分来觉照意识之自证分,其妄念相分自然
消融,自然显现空明无念,呈现“了别之心,是赤裸裸,光脱脱。明了之见,自性空而
明显,……妄念无根,转瞬即灭,故起灭同时”,这就是“反观观自性、反闻闻自性”
的过程,都是意识心返观自己的过程与现象;此乃“自心取自心”,正是意识心,落在
我见之中;藏密祖师对空性知见,一脉相传,如此肤浅,有何胜妙可言?竟然说是比显
教佛的法义更胜妙,岂不是颠倒说法?
正国 藏密空性见之略评
S******g
发帖数: 225
3
分别与无分别
《广论》一开始的传承部分,由于宗喀巴的这部论主要是依阿底峡的《菩提道灯论》,
或称为《菩提道炬论》而写成的,因此我们便是在评论阿底峡的这部论。
我们继续来看《灯论》接著怎么说。阿底峡说:
三有分别生,分别为体性,故断诸分别,是最胜涅槃。如世尊说云:分别大无明,
能堕生死海;住无分别定,无分别如空。入无分别陀罗尼亦云:佛子于此法,若思无分
别,越分别险阻,渐得无分别。由圣教正理,定解一切法,无生无自性,当修无分别。
(《菩提道灯论》)
这一段的前一句是:
以慧观诸法,都不见自性,亦了彼慧性,无分别修彼。(《菩提道灯论》)
都在讲分别与无分别,所以我们就要来讨论什么才是“分别与无分别”的正确道理
。刚刚这一大段是说:阿底峡认为众生之所以在三界生死大海中轮回而不能出离,就是
因为种种分别所引起的,分别就是最大的无明,所以要是能修学无分别,住于无分别的
定中,乃至断除种种分别,能如虚空一样无分别,就能证得最殊胜的涅槃。因此,应当
思惟无分别的道理,来超越种种分别的障碍,才能渐渐获得无分别,如此定能理解一切
法都是无生无自性的道理,所以应当修学无分别。
对于这个“分别与无分别”的议题,从古至今,很多修学佛法的人都没有弄清楚,包含
许多所谓的大师也是一样,阿底峡及宗喀巴当然也是一样没有弄懂其中的道理。我们先
说什么是“分别”?“分别”是心识的功能作用,不同的心识便有不同的分别作用,而
一个正常的人,不多不少,总共有八个心识;其他的有情,依于业报的不同,会有不同
的状况,但最多也就只有八个识。既然称之为识,就表示有识别、有能了别的作用;也
因为各个识的了别的作用及对象不同,所以区分为八个识。其中前五识——眼耳鼻舌身
识,能够分别色声香味触等五尘;第六个识——意识,有对法尘的分别;第七末那识,
有对意识及法尘的分别;第八阿赖耶识虽不分别六尘,但却有对末那识心行以及对身根
、业种、寿算、四大等的种种分别。其中的深浅广狭、差别万端,不是一般人以及阿底
峡所能知道的。
而阿底峡在这里说:想要不生三有,证得最殊胜涅槃,就要断诸分别。这是不正确
的说法。首先,从二乘解脱道的修行角度来说,想要证得涅槃,是要意识与意根愿意自
我断灭,舍报后前七识全部灭尽,不再有对六尘的种种了别,也就是五阴十八界都灭尽
了,才能入无余涅槃;从此以后,就不会再有欲界有、色界有以及无色界有等三有的出
生。入涅槃不是还保留著心识,而只灭心识的分别作用。可是,阿底峡这里所说的,却
是只要断除觉知心中的分别作用,而不是要灭除心识本身;也就是说,仍然保留心识,
而却没有分别的作用。但这只是阿底峡的妄想,因为心识之所以现起,就是为了要了别
种种境界相,因此心识只要现起了,就一定有分别的作用,不可能没有分别。
而且,阿底峡这里所要断的诸分别,其实也只是前六识觉知心的语言文字等的分别作用
。因为阿底峡、宗喀巴以及达赖喇嘛等人,都是六识论的常见外道,主张一切有情的心
识最多只有六个,不承认有第七末那识及第八阿赖耶识,而且说第六意识是不生灭心,
能生万法,是一切染净法的根本。譬如,宗喀巴在他的《胜集密教王五次第教授善显炬
论》中就是这么说:“释菩提心论虽说阿赖耶识之名,然义说意识为一切染净法之根本
”。可是在 弥勒菩萨的《瑜伽师地论》中却说:“云何建立阿赖耶识杂染还灭相?谓
略说阿赖耶识是一切杂染根本”。(《瑜伽师地论》卷51)
佛在其他经典也说过:“阿赖耶识恒于一切染净之法而作所依”。因此,第八阿赖
耶识才是一切法的所依,才是万法的根源。意识是由意根,也就是末那识触法尘而由阿
赖耶识所出生的法,佛在四阿含经中处处开示:意、法为缘生意识,可见意识是被出生
的法,有生就一定会灭,有生有灭的法当然不可能是万法的根源。
所以说,阿底峡这里所要断除的分别,其实只是前六识觉知心的分别罢了。我们再
引其他阿底峡的来证明,譬如他的《中观要诀》里面讲到“根本位修无分别心”时说:
要去除一切惛沉和掉举等过失,在那不沉不掉的空档,心识不要作任何寻思,也不
要执取任何意象,断除一切忆念和作意。在意象或分别心等相敌或盗匪冒出来以前,尽
可能将心识安住在那无分别的状态。
阿底峡认为修无分别的敌人,就是心识所缘的种种相,所以主张觉知心不要有任何寻思
、作意,不忆念一切法,能够保持一念不生,不堕昏沉和掉举之中时,就是证得无分别
心。
宗喀巴继承阿底峡的错误见解,在《密宗道次第广论》中也说:
若有所思即非能修甚深成佛之道,以有思者即是分别:……是故成佛之道,唯是全
无所思,非余有分别定。(《密宗道次第广论》卷20)
意思也是说:只要觉知心能够完全不思惟、不分别,不于“欲与非欲”等等法生起
种种贪厌的分别,而心中同时有所谓的“诸法缘起性空”的见解,让觉知心住于一念不
生、无思惟、无分别的状态中,就是已灭生死,成就佛道的人。
可是,这些都是阿底峡和宗喀巴等人的妄想,因为即使意识心入了定,还是能对定
境中的内容了了分明;了了分明即是已经分别了定境中的六尘或法尘境界,故定中仍然
是有分别,不可能如阿底峡所说的“住无分别定,无分别如空”。纵使能够让觉知心住
于三界中最高的非想非非想定中,也仍然是有分别,因为既然称为非非想,就表示还是
有想,而想即是知,有知就表示有对境界的分别,不是完全无分别;然而由于意识心不
返观自己,没有证自证分,所以才称为非想。因此,在三界的一切境界中,只要觉知心
现起了,就一定有分别,因为意识觉知心的体性本来就是时时对六尘中的一切境界生起
分别,是因为要了别境界,所以末那识才会促使阿赖耶识出生意识来分别。
接著谈到“最胜涅槃”。在《成唯识论》中说:涅槃有四种,二乘人能证的只是有
余、无余涅槃,他们并没有证大乘菩萨所证的本来自性清净涅槃及诸佛才能证得的无住
处涅槃。二乘人即使如前面所说灭尽了前七识心,没有了种种对六尘的分别,也仍然只
是二乘所证的无余涅槃,而这个涅槃并不是最殊胜的无住处涅槃。换句话说,即使能入
涅槃、不生三有,也不是最胜涅槃,可见阿底峡显然不知涅槃的真实道理。
话说回来,虽然二乘所证的涅槃不是最胜涅槃,但二乘人所断的我见与我执,也都
不是阿底峡、宗喀巴等人所能作到的。因为他们的修法就是要以双身法来达成最终目标
的无上瑜伽,而在双身法的一切运为中,妄想将不起语言文字而一心受乐之觉知心,作
为无分别心而成就佛道。譬如宗喀巴于《密宗道次第广论》中就说:
如勇金刚《结合释》云:“言笑视及执手等,谓由笑声,或由观色、持手、二合妙
触,引生大乐无分别心。”(《密宗道次第广论》卷2)
也就是说,最后在双身法男女两根相合所引生淫乐的最高乐触时,将觉知心安住于
其中专心受乐,而不起语言文字分别、不分别外法,说这样是证得大乐无分别心。可是
既然要维持双身法的四喜大乐,当然就不能舍弃能领受乐受的意识觉知心,否则双身法
就无法成就,因此当然就无法断除我见与我执。
我们再从大乘菩萨的角度来说,在世世行道、度众的过程中,都必须要在三有中受生,
也都必须要有分别心继续存在来分别法义的正邪、观察众生的因缘,最终实证一切种智
、四智圆明才能成佛。因此分别心是绝对不能断除,也是必须世世受生而生三有。所以
说,能分别的自性并不是阿底峡所说的“大无明”,反而是智慧能出生与保持的缘由。
但阿底峡与寂天、月称、佛护等人一样,同以意识觉知心一念不生、不起分别作为般若
的实证,就认为心中生起分别时就是大无明,这是严重误会大乘佛法无分别的真义。
那么,到底什么才是无分别的真实道理?这是说:第八阿赖耶识离六尘的见闻觉知
,从来不分别六尘中的一切法,本来就住在这样的无分别定中,这个才是真正的无分别
;而且这个无分别定,不是修行以后才有的,是一切众生各自的第八识心本来就已经有
此无分别定。譬如,《金刚三昧经》中说:
菩提性中无得无失、无觉无知、无分别相,无分别中即清净性。(《金刚三昧经》
卷2)
就是在说这个第八识心的本体,本来自性清净无染,从来都离六尘中的见闻觉知,
从来都没有得失、苦乐、生死、染净等法,也没有这些分别。这才是佛法中所说的无分
别。
然而这是要经由参禅而证悟自心第八识,由证第八根本识的缘故,意识觉知心能够
现前观察及领受第八识的“本来无分别性、本来不起妄念”,这样意识分别心便能了知
般若经的意旨,便能生起般若智慧,而说证得无分别智。所以不是像阿底峡所说的“越
分别险阻,渐得无分别”以及“当修无分别”。阿底峡想要经由努力修行来超越分别的
障碍,让意识觉知心渐渐远离语言文字的分别,而最后变成完全无分别,而说这样是住
于无分别定或证得无分别智,这是错误的知见。
此外,无论众生有没有开悟,这个第八识心一直都在,永远不灭,恒常不分别六尘
诸法,也一直与众生的前七识心、五阴十八界和合运作而没有刹那间断。开悟证得第八
识的时候,意识的分别性仍在,但因有了根本无分别智,所以能远离种种邪分别。不分
别六尘的无分别心第八识与有分别的意识觉知心等识一向并行,修行不是要将原本有分
别之意识心修成无分别之第八识心。
譬如,《六祖坛经》中就记载慧能大师以:
惠能没伎俩,不断百思想,对境心数起,菩提作么长。(《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的这样一个偈,来破斥卧轮禅师因错误知见所说的偈:
卧轮有伎俩,能断百思想,对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长。(《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卧轮禅师想将意识修成一念不生、不分别外境,认为这样就是在修证菩提。六祖却
认为这样只会更加深我见、我执的系缚,所以才依他的证境,而说意识在面对种种境界
时,虽然继续起心动念、分别不断,但第八识菩提心却还是这样常住不灭,一向住在离
对六尘见闻觉知的无分别境界中。这跟我们刚刚所说的意思完全一样。
可是,第八识既然是心,当然就不会是跟木块石头一样,完全没有分别,祂还是有
祂自己的了别性,只是祂的分别不是在六尘上的分别,而是对身根、业种及末那识心行
等的种种分别。所以六祖慧能大师说:“真如自性起念,非眼耳鼻舌能念。”(《六祖
大师法宝坛经》)就是在讲这个道理。
限于时间,我们只能简单扼要的,跟各位说明什么才是真正分别与无分别的道理。
可是阿底峡等密宗之人,不懂什么才是真正的分别与无分别,误会《般若经》中所说无
分别空性智慧、根本无分别智的意思,而想藉由双身法之淫乐一心,而修除意识的分别
性,想将觉知心安住于一念不生的境界中,不起任何思惟作意,认为这样就是《般若经
》所说的无住心、无分别心。这都是严重错会佛法之人,也都永远无法成功。
像密宗这样严重误会、错解佛法的根本,其本质就只是外道法,如何可称之为佛教
宗派?甚至还自说是超胜于显教之无上密法,真是荒谬颠倒!因此密宗喇嘛教绝非佛教
,《广论》绝非佛法。
正才
1 (共1页)
进入Wisdom版参与讨论
相关主题
阿赖耶识--百度百科将佛法世俗化、浅化的证严法师
“我”这个词一般是怎么用的?意根略說
ZT 什么是阿赖耶识?阿赖耶识详解唯识入门看什么
凡夫的五蕴生灭流是各个分别的么?应成派中观的三大盲点
藏密空性见之略评佛说如来藏,以为阿赖耶,恶慧不能知.
若人生百岁 不见水老鹤 不如生一日 而得解了之ZT 综述“阿赖耶识和如来藏的关系”
真常唯心---唯识诸经所说之无我与我[合集] 佛说如来藏,以为阿赖耶,恶慧不能知.
破魔金刚箭雨论反击萧平实对佛教正法的恶毒进攻 下问题:人死了还剩下什么?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意识话题: 分别话题: 阿赖耶识话题: 八识话题: 六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