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boards

本页内容为未名空间相应帖子的节选和存档,一周内的贴子最多显示50字,超过一周显示500字 访问原贴
Xiqu版 - 从张学津孙毓敏组阁失败谈起zt
相关主题
燕守平演奏讨论会张君秋的生平和艺术
剧团私营化,恢复名角挑班,有利于京剧的发展吗?大家在海外自己唱戏么
一段好听的西皮流水--三家店听力测验
孙毓敏中、英、日三国语言唱《苏三起解》发一个自己唱得太真外传
应该怎么练习旦角发声呢?从"受逼迫去检柴泪如雨下"十个字看王蓉蓉与张君秋的差异
我为主席录传统戏张建国:向不伦不类的新编京剧说“不”
四五花洞 的 新版本菊坛逸闻
又发现个有趣的:刘长瑜,言兴朋“梅龙镇”京剧中的“少儿不宜”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张学津话题: 剧团话题: 孙毓敏话题: 艺术话题: 组阁
进入Xiqu版参与讨论
1 (共1页)
z****n
发帖数: 777
1
屈指算来,事情已经过去10多年了,然而我却一直不知道如何评价它的是与非。
那是1989年,北京京剧院又一次改革,所谓改革,用本剧院人的话说,就是刚刚组织起
来的剧团又要拆了重新组合,所以“改革”一次,就要伤一次元气。不过这次的改革方
针很令人振奋,那就是双向选择,自愿结合,一切从艺术生产的规律和需要出发。我记
得当时正当盛年的张学津大有一展宏图的架势,围绕着继承发扬马派艺术的基本方针,
从艺术风格和艺术道德方面甄选演职人员,整天开会讨论组团的事情,最后确定了张学
津与孙毓敏强强结合的基本阵容。记得当时筹备组团的还有一个“重点”剧团,一个王
玉珍为首的四团和一个美猴王京剧团等。
在竞标大会上,张学津、孙毓敏不但提出组团的宗旨和理想的阵容,也拿出了建团
剧目的剧本和具体的排练计划,并且从自己的私囊中拿出了“风险保证金”。可以设想
,如果张学津与孙毓敏强强联合成功,他们将可以在更广阔、更宽松的艺术空间中自主
地进行艺术创作,两位正在盛年的艺术家会排出多少像《于谦》、《痴梦》、《画龙点
睛》和《一代贤后》等等好戏,给观众留下多少像“劝癞子”和“忆当年”那样脍炙人
口的唱段呢。甚至他们的艺术个性可以得到充分的展示,艺术风格也可以逐步走向成熟
,新中国的艺术流派也许有望形成。
应该说,张学津和孙毓敏的组团计划是根据上级领导提出的改革方针而具体实施的
结果,是有组织,有领导的,符合改革潮流,更是符合艺术规律的合法合理的行动。所
以他们的组阁方针理所当然地应该得到领导的理解和支持。因为,与张学津、孙毓敏他
们组阁方针完全一致的,由张四全为团长,并为领衔主演和艺术创作中心的美猴王剧团
就在领导的支持下诞生了。然而,正当张学津、孙毓敏踌躇满志,跃跃欲试地等待领导
的批准时,却莫名其妙地给否决了。
当剧院的负责同志找张学津谈话时,张学津不解地问:“为什么有人可以组团,而
我就不能组团呢?”
“因为你是艺术家。”负责同志说。
“那你最好别把我当艺术家。”显然,张学津陷入了极度的困惑之中。那么张学津
为什么要像张四全那样自己组织剧团,也不愿意当那个“艺术家”呢?因为真正的艺术
家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水平,希望创造具有自己艺术个性的作品。他们希望在党组
织的领导下实现自己的艺术理想。当年的张学津就是在领导的支持下,在排演《箭杆河
边》时否决了专职唱腔设计为他设计的一段反西皮唱段,充分发挥自己的优长,结合余
派和马派的演唱规则,创作出别具一格的反二黄唱腔,因此风靡京城而大红特红起来的
。他当然明白,京剧史上,哪一位形成风格流派的前辈没有自己的创造,没有自己的风
格特色,但是要搞艺术创造,没有自己的创作班子是根本不成的。马连良是这样;梅兰
芳是这样;他父亲张君秋也是这样。所以在领导提出“双向选择,自由结合”的改革原
则时,把艺术风格和艺术理想彼此一致的同志凑在一起组织一个剧团自然是每个艺术家
的期待。而今天,在电影界谢晋就是谢晋;张艺谋就是张艺谋,不管他们的实际水平是
高是低,他们都有自己的剧本选择权,挑选演员权,都有自己的创作集体,都形成了自
己的风格特色。电影演员也有自己选择剧本和导演的权力;声乐界,相声界,又何尝不
是如此。所以他们都能够追求自己的艺术特色,都培养出自己的明星,也就都在观众中
产生了号召力。惟有我们的剧团体制长期都是非自愿结合,单项选择,这样怎么能有艺
术风格一致的创作集体,又怎么能展现自己的艺术个性?再加上目前京剧的表演话剧化
,唱腔歌曲化,京剧的本色都没有了,除了靠前人留下的梅派,马派招揽观众,吃祖宗
的剩饭,我们演员的收入能高吗?待遇能高吗?我认为张学津和孙毓敏正是为了京剧艺
术的继承发展和百花齐放,推陈出新这一远大的抱负,才响应京剧院“双向选择,自愿
结合”的正确的改革方针提出自己的组阁方案。所以很多人为之鼓舞,为之欣慰。可是
,这样一个正确的改革方针,这样一个响应党的号召的组阁方案却没有得到实现,我相
信这将永远是一个费解的迷团。
不过张学津和孙毓敏并没有气馁,更没有一蹶不振。他们自己不能组团,重点剧团
也没有他们的名额,只好到非重点剧团报到。然而,他们在非重点剧团负责人的支持下
,为他们分别开辟了比较宽松的艺术创作环境,排出了具有他们自己艺术特色的《画龙
点睛》和《一代贤后》,从艺术水平到票房价值都超过了重点剧团的重点剧目。那时,
张学津所在的剧团在交道口上班,他父亲张君秋给他找来了豫剧《画龙点睛》的剧本,
并且提出了具体的,关键性的修改方案;李元春团长拿出了排戏经费;年近古稀的老导
演王雁亲临排练。每天一早,张学津都是提前到排练场亲自做好准备工作,包括扫地、
擦桌子、抄单词,以实际行动表现出一个新中国培育的京剧演员对祖国文化和本职工作
的热爱与忠诚。遗憾的是,尽管他们的演出很成功,观众很欢迎,却因为不是重点剧团
的重点剧目,而被剥夺了参加全国汇演和艺术比赛的资格。当然,问题并没有到此结束
,不久,他们的非重点剧团被解散,张学津被调到了重点剧团,《画龙点睛》也就成了
重点剧团的重点剧目,足见由张君秋、王雁、李元春等人指导排演的《画龙点睛》所取
得的成绩得到了有关方面的默认。只是张君秋、王雁、李元春等人的汗水从此被淹没。
以至著名的编导王雁老发誓:从此再不看戏。
如果说张学津的组阁是错误的,但是他们在思想上并没有违背上级领导提出的“双
向选择自由结合”的方针;在组织上也是正大光明的,更何况以主演为中心的建团机制
,本身就是符合艺术个性发展规律的;如果说张学津的组阁是正确的,许多有关人士却
又对此事讳莫如深。尤其令人费解的是张四全组建的以主演为中心的“猴团”,虽然客
观地说,他们在艺术水平上不是全国最高的,但是却在当时的国内外演出市场中创造了
演出场次和演出效果都非常突出的成绩,荧屏经常见,报刊多赞扬,年年都出国。不但
剧团内部比较团结,经济收入比较高,张四全本人那几年也在舞台上充分地展示了自己
的全身技艺,很忙很累很愉快,是个连年丰收的好年华。这种体制试验的成功是有目共
睹的,不知为什么这样的重要试验成果和他们的经验教训迟迟没有总结,没有推广。无
论如何,“猴团”的经验和教训对我们积极地面向文化市场,从根本上解决剧团演职人
员的低收入,低待遇是很有价值的。我认为,很有可能,"猴团"的试点才是北京京剧院
10年前那次改革最积极的成果。
最有意思的是当年否决张学津、孙毓敏组阁方案的那位负责人,在10年后似乎由于
醒悟而说出了很令人深思的一句话,他说:“通过我与外界的接触和几年来的反思,我
认为演员的定位应该是自由职业者。”
平心而论,我没有资格给一个剧院的工作做总结,更不想指责某些人,也不该指责
某些人,因为那是一个气候的问题。目前,剧团的改革已经到了关键时刻,靠政府拨款
排戏,只能得奖,只能少数人得利,只能非专业人员得利,演员只能越演越穷,这已经
是不争的事实。一个演员从戏校学习了一身技艺,何其艰苦,何其出色,却在经济上抬
不起头来,如此下去,谁还来学京剧,演京剧,难道这种现象还不危险吗?所以我希望
有志于京剧事业复兴的同人,从张学津、孙毓敏10年前组阁的失败中找到问题的症结。
如果我的这个提议能够对解决京剧演职员的低收入、低待遇有一些积极作用的话,我就
是挨点骂也是心甘情愿的。
(原载《中国京剧》杂志)
S********8
发帖数: 4466
2
这文章写得不错,起码提出了问题
1 (共1页)
进入Xiqu版参与讨论
相关主题
京剧中的“少儿不宜”应该怎么练习旦角发声呢?
梅兰芳看戏,吓傻了张君秋,马连良急救场我为主席录传统戏
沽水流芳京剧演唱会-天津市青年京剧团四五花洞 的 新版本
王吟秋忆“文革”中见到的马连良先生又发现个有趣的:刘长瑜,言兴朋“梅龙镇”
燕守平演奏讨论会张君秋的生平和艺术
剧团私营化,恢复名角挑班,有利于京剧的发展吗?大家在海外自己唱戏么
一段好听的西皮流水--三家店听力测验
孙毓敏中、英、日三国语言唱《苏三起解》发一个自己唱得太真外传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张学津话题: 剧团话题: 孙毓敏话题: 艺术话题: 组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