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boards

本页内容为未名空间相应帖子的节选和存档,一周内的贴子最多显示50字,超过一周显示500字 访问原贴
Xiqu版 - ZT《坑爹戏语》第一辑(100则)
相关主题
秦腔百灵鸟:马友仙 zz[转载] 昆剧的没落 ZZ
清代戏曲发展简史三部曲其三——“京剧”[转载] 昆剧的复兴 ZZ
张充和老师生日曲会昆剧的行当 ZZ
汪曾祺:晚翠园曲会 (转载)[转载] [转贴] 百名学者历时十年编著《中国昆剧大辞典》问世
六月纽约昆曲演出-张充和百岁祝寿公演Re: [转载] [转贴] 百名学者历时十年编著《中国昆剧大辞典》问世
[转载] 昆剧的起源 ZZ有关昆曲家门
[转载] 昆剧的繁盛 ZZ南京杂感,兼谈省昆演出风格 ZZ幽兰雅韵
[转载] 昆剧的消衰 ZZ中国昆剧研究会专业会刊《兰》征稿启事 ZT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卞之琳话题: 戏语话题: 昆曲话题: 第一辑话题: 张充
进入Xiqu版参与讨论
1 (共1页)
n*******0
发帖数: 24
l***b
发帖数: 314
2
这个好这个好,哈哈
n*******0
发帖数: 24
3
这几个很有趣
17 工资
苏州某研究员曾撰文主张“昆曲不是苏州的”并驳“中州韵苏州音”。越二年,又撰文
赞同“中州韵苏州音”之说。他人怪之,其人诉苦曰:因前之观点,被扣发工资,难以
生活也。
23 借壳
八零年代之后,昆剧研究会甚为活跃,曾主持昆剧界诸多活动,并办《兰》刊,积二十
年亦有厚厚一大册。但申遗后,昆曲界风生水起,惟不见研究会之身影。或告曰:被某
古琴借壳上市矣。原来某古琴屡次申请“中国字头”之研究会,未能获批。于是心生一
策,以皆为非遗为名,与昆剧研究会合并。既成,却只管古琴,不治昆剧矣。原昆剧研
究会牌匾、锦旗、礼物、会刊,均杂乱堆于小屋,无人问津。国中之事多类此。
26 思凡
某佛教艺术团想兼演昆曲,但先学哪一出呢?酒桌上众议纷纷,但总归不至于是《思凡
》罢。
29谶语
坊间流传谶语之事甚盛。如洪雪飞去新疆克拉玛依走穴,不幸飞来横祸,乃应魂飞雪域
之谶。蔡瑶铣身前出版二书,一曰《走进牡丹亭》,一曰《瑶台仙音》,亦是谶语。据
云《走进牡丹亭》原拟名《我的皂罗袍》,后改此名,并请相声名伶马季题签,未几马
季因心脏病亦去。谈者言之凿凿,因此录之。
30风水
某团体常传风水不利旦角,因原为梨园义地,且大门正对某医院后门。历年主要旦角演
员,多遭发疯横死患病之厄。前年重修大门,乃经高人点拨,请来两尊石狮坐镇之。
31白先勇
曲界盛传白先勇谈昆曲之口头禅为“美呀美呀美呀”。去岁,白先勇在北大讲座,吾曾
去往聆之。当演员演示《游园》,春香取来镜台,杜丽娘作对镜梳妆状之时,白先勇兴
奋走至讲台前,解说道:这个拿镜子的姿势很有技巧的,真是美呀美呀美呀。方信江湖
传言不为虚也。
33 后庭
杨典以《牡丹亭》之后花园为后庭,并演绎“肉体的文学史”。初见时讶异,然《才子
牡丹亭》亦是以性解《牡丹亭》也。
38老伶
某老伶纪念演出,弟子环绕,颇为荣耀。吾适在座中。抬首见另一老伶独坐于二楼包厢
,凝视台上,神情贯注,加之满头白发。此景触目惊心,吾今日犹历历在目。据坊间传
闻,两伶为世代之仇,无人可化解。但见面合影亦显亲热也。
40张允和
某次观录像,见一娇小老太从幕布间溜出,扶镜对稿念过几句,便又溜进幕中。方言几
不知其意。据云此乃张允和。此次演出,张元和、张允和与张充和俱有戏码,可谓三姐
妹同台。张兆和则在台下观戏。叶圣陶曾曰:张家四姐妹,谁娶了谁都会幸福。
41张充和
读卢前笔记,云张充和在重庆时交友甚多,卢劝其勿要戏与生活不分。张应诺嗣后改之。
42卞之琳
参加卞之琳百年诞辰纪念会,一教授曰喜欢卞之琳,因觉卞之琳与己性格相似。卞之琳
苦恋张充和而不得。知情者云,该教授亦相似,故同病相怜也。
43卞之琳
读卞之琳小说《山山水水》残稿,内有大篇幅写与女友一起谈演《出塞》,可谓一颦一
笑尽在眼中,化为无限之美感也。痴情若此,岂不感怀。又卞集中常忆与张充和一起坐
马车看北京昆弋班演出,听张充和铝制唱片之事。又闻,卞之琳去重庆赴延安,亦是张
充和所激,即如戏中之“英雄”,或曰“出塞”也。卞之琳在英伦草小说《山山水水》
百万字,闻张充和远嫁美利坚,即取稿焚之。今存者,为当时已发表之片段也。
49侯永奎
据闻文革后北昆恢复,侯永奎在家中即著厚底靴执冷艳锯练习《单刀会》,因激动致高
血压发,卧于床。愈后又著靴执刀练习,又高血压。凡此数次,遂不起矣。此则闻自坊
间。传记仅言“却没有等到剧院的召唤”。
51梅兰芳
穆儒丐之《梅兰芳》述梅郎前史,多言歌郎相公之事。书出后即遭冯六爷搜购焚毁,仅
日本尚存孤本,据闻今已不能借阅。吾读时,读至其倾慕者与梅郎于酒楼相叙,恰逢袁
世凯兵乱,仓皇相依一夜,颇觉温情。又人事暌违,此后又成陌路,不禁怅然。
52孩子
四大徽班有谚云:四喜的曲子,三庆的轴子,和春的把子,春台的孩子。其中“孩子”
一向讳言为“童伶”,其实乃是相公歌郎之流。于戏前戏后戏中,向豪客老斗抛无数飞
眼是也。《品花宝鉴》述之较详。
55性别
两曲友形影不离。旁人指指点点:学曲把性别也学混了。此事未审是真是假,顺手记之
,以存世情。
60 小说
吾于孔夫子网购传记小说《从尼姑庵到红地毯》。此书主角为梁氏。梁氏由尼姑而成名
伶,自有一番传奇。惟小说中所指,一为初入戏校因遭妒被偷剪长发;一为少年恋人因
文革而将其放弃;一为文革中某同学率先踢打老师。因小说人物皆匿名,故有所揣想。
此事知者当一见应可知。吾亦感书中梁氏怨望甚深也。
63 排戏
据闻某剧虽已排上计划,并获文化局拨款,但年尾总是退还该款。如此数次,众皆怪之
。该编剧遂言于主事者:倘八月八日奥运会开幕,此剧尚未彩排,将持炸药包来见。越
三月,该剧果上演,吾曾聆之。
65 毛衣
《沙家浜》之阿庆嫂原由赵燕侠所饰,因江青赠一件毛衣给赵以示好,不料被赵拒绝。
江青怒道敬酒不吃吃罚酒,遂换成洪雪飞。另,样板团有“八女投江”之说,江青被捕
后数日,因不通消息,犹聚会宣誓捍卫伟大旗手,而群众笑观。
67 拜师
某人于文革间学曲,事极隐秘,亦很热衷。无奈时运不佳,先向某问艺,一曲甫学,师
即逝世。又问学某,一曲未完,便见室内空空,窗纸烈烈生风,某自杀矣。此事为某人
茶余饭后所讲,着实令人心酸,兹录之。
72 怜香伴
去岁,昆曲《怜香伴》忽现四版,曰男旦版、女伶版、混合版、学术版,地铁处皆有海
报,甚为暧昧妖艳,称之为中国古代之女同性恋剧。今岁忽又全不见焉。
74 山门
吾喜聆侯玉山《醉打山门》,觉韵味绝佳。曾与某师谈之,某师曰:此曲亦曾学过,只
是当日不敢歌之,因京都曲界鄙薄昆弋唱法也。惟津门曲界独尊之。言毕,即于饭桌上
高歌《山门》一曲。
79 对联
四零年代,昆弋社演出悬有对联曰: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吾曾闻多人述之,卞之
琳回忆文亦写及此联。
82 白云生
大鸣大放时,白云生提意见曰:对老艺人过河拆桥,用起来是宝,不用了是草,云云。
被定为右派言论,但暂不戴帽,帽子放于一边,以观后效。文革后期,忽有首长命令曰
其重归人民队伍。白颇慰,晚饮酒,遂卒。孔夫子网有售卖白之检讨书者,惜价昂。
83 特务
前岁访问患病之某伶。其大喜曰:吾不是特务,汝来给吾平反,吾请汝食便宜坊烤鸭!
“特务”之语,盖其一生之巨石也。
87地震
文革中,某伶两次因地震脱厄,一次为正当军代表宣布,打手欲揪时,忽桌子晃动,满
台人皆奔走。另一次亦是欲武斗,忽吊灯坠落,瞬时场空。因此,造反派不敢再揪斗,
乃直接罗织罪状,抓走了事。八年后方归。所谓人祸烈于天灾也。
89耍派
某武生爱耍派,但因多年荒嬉,功力不逮。一日排新剧,请某前辈做技术指导,岂料某
前辈甫观彩排,即要求去掉己名。答曰节目单已印制,回曰可毁,吾出钱重印之。嗣后
,正式演出时有车来接亦从后门溜走。
90高官
某高官视察京剧院,纵论曰裤子太长可剪至膝盖处,靴底太厚可换薄底。陪坐诸人皆不
敢出声,唯恐一声令下,便要如法行之。可谓战战兢兢。但酒桌因此又添新段,亦不为
无益。
91消磨
吾极喜曲中二句,一出自《宝剑记》,为作者自云坐消岁月暗老豪杰。一出自《拾画》
,柳梦梅自叹则见风月暗消磨。闲时吟咏,低徊不已。
99新编戏
某新编戏获某机构投巨资,然纠纷不断,与事者曾诉于吾,特书之:其一,此投资指定
编剧,可换导演,不可换编剧。其二,因编剧为报告文学作家,不谙曲律,又特设幕后
编剧头领若干。其三,所聘舞美曰,舞美服装要一起包,允之。然舞美颇不惬意,且挟
之或换导演,或换舞美,于是舞美被炒。其四,导演对曲牌大刀阔斧,曰老腔老调。幕
后编剧头领曰昆曲乃大雅,回曰大雅亦是大俗。其五,该导演导戏较多,闻有谚曰:评
剧导成越剧,越剧导成昆曲,昆曲导成评剧,可谓先锋至死,庶得圆满也。
S********8
发帖数: 4466
4
看这个帖子太累了,要不停地google,居多的人名都不知道
l***b
发帖数: 314
5
要的就是这含蓄的效果嘛

【在 S********8 的大作中提到】
: 看这个帖子太累了,要不停地google,居多的人名都不知道
1 (共1页)
进入Xiqu版参与讨论
相关主题
中国昆剧研究会专业会刊《兰》征稿启事 ZT六月纽约昆曲演出-张充和百岁祝寿公演
呵,一组昆剧明信片[转载] 昆剧的起源 ZZ
昆剧专家慷慨献宝 厅堂题名兰香四溢 ZZ[转载] 昆剧的繁盛 ZZ
ZT京剧的武戏与昆腔[转载] 昆剧的消衰 ZZ
秦腔百灵鸟:马友仙 zz[转载] 昆剧的没落 ZZ
清代戏曲发展简史三部曲其三——“京剧”[转载] 昆剧的复兴 ZZ
张充和老师生日曲会昆剧的行当 ZZ
汪曾祺:晚翠园曲会 (转载)[转载] [转贴] 百名学者历时十年编著《中国昆剧大辞典》问世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卞之琳话题: 戏语话题: 昆曲话题: 第一辑话题: 张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