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topics

全部话题 - 话题: 所缘
首页 上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
t******g
发帖数: 17520
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六识论者的窘境
你说出了一个问题
那就是A B 是世间法, C D 是出世间法
牛顿是世间法, 因为看地到, 有计算
而相对论在能实证之前是出世间法?
这是一个错误的理解方式, 你不能够把世间和出世用刀切的, 也是龙树在中论中解释
了的
有前世后世就要有一个个体贯通? 这是一个你被时间欺骗了的结果
你觉得时间像河流一样过去就是寂灭
龙树是这样解释时间的, 这和现代物理学对时间的诠释很像了
观时品第十九
此下有三品,明从因到果──向得中的问题。向与得,是通于三乘的。三乘圣者,
由现观而悟证圣果,所经的时劫不同。如说:声闻,利根三生成办,钝根六十劫证果;
缘觉,利根四生成办,钝根百劫证果;菩萨三大阿僧祇劫修行。所以现观品以下,说观
时品。三乘圣者的修因证果,也有不同。如说:声闻修四谛的因,证阿罗汉果;缘觉修
十二因缘的因,证辟支佛果;菩萨修六度万行的因,证无上佛果:所以说观因果品。三
乘圣者的修行,到某阶段,即成就他所应成就的功德;在某些情形下,又失坏了他的功
德。如初果有退或无退;七地前有退或无退等:所以说成坏品。上来所说的诸品,是各
就一事说;这三品,虽约向得中的问题而说,却可以通于一切,而含有普遍性... 阅读全帖
wh
发帖数: 141625
2
来自主题: FDU版 - 耶鲁中国缘 (转载)
【 以下文字转载自 Connecticut 讨论区 】
发信人: wh (wh), 信区: Connecticut
标 题: 耶鲁中国缘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ue Oct 14 19:27:06 2014, 美东)
耶鲁和中国关系紧密,是第一个录取中国学生、第一个收藏中文书籍、第一个开设中文
课、第一个与中国交往的美国学校,培养出最多的驻华大使,清华、复旦第一任校长与
北大第一任教务长也都是耶鲁毕业生。前一阵查资料,兴起排了个耶鲁-中国交往时间
表。内容较杂,分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耶鲁及其(非中国)毕业生和中国的交往,
算耶鲁中国缘?第二部分是耶鲁的中国毕业生,算中国耶鲁缘?想不好怎么分类取名,
另外缺漏也一定不少,还望有识人士指点和补充,谢谢。
一、耶鲁中国缘
1835:耶鲁大学毕业生、传教士医生Peter Parker(中文名伯驾)在广州创办了中国第
一家西式医院——眼科医局(Ophthalmic Infirmary),又名博济医院。许多中国学生在
此学医、实习,包括孙中山。后改名为中山医院。
1838:耶鲁大学毕业生Samuel Robbins Brown(是康州... 阅读全帖
wh
发帖数: 141625
3
来自主题: FDU版 - 耶鲁中国缘 (转载)
【 以下文字转载自 Connecticut 讨论区 】
发信人: wh (wh), 信区: Connecticut
标 题: 耶鲁中国缘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ue Oct 14 19:27:06 2014, 美东)
耶鲁和中国关系紧密,是第一个录取中国学生、第一个收藏中文书籍、第一个开设中文
课、第一个与中国交往的美国学校,培养出最多的驻华大使,清华、复旦第一任校长与
北大第一任教务长也都是耶鲁毕业生。前一阵查资料,兴起排了个耶鲁-中国交往时间
表。内容较杂,分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耶鲁及其(非中国)毕业生和中国的交往,
算耶鲁中国缘?第二部分是耶鲁的中国毕业生,算中国耶鲁缘?想不好怎么分类取名,
另外缺漏也一定不少,还望有识人士指点和补充,谢谢。
一、耶鲁中国缘
1835:耶鲁大学毕业生、传教士医生Peter Parker(中文名伯驾)在广州创办了中国第
一家西式医院——眼科医局(Ophthalmic Infirmary),又名博济医院。许多中国学生在
此学医、实习,包括孙中山。后改名为中山医院。
1838:耶鲁大学毕业生Samuel Robbins Brown(是康州... 阅读全帖
r****n
发帖数: 8253
4
来自主题: _Arahan版 - Re: 阿含道的念佛与禅修zt
【 以下文字转载自 Wisdom 讨论区 】
发信人: runsun (runsun), 信区: Wisdom
标 题: Re: 阿含道的念佛与禅修zt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Mon Sep 28 00:15:07 2009, 美东)
是的,正念根本不需要固定的所缘对象,它的对象是在不断变化流动的。
“随”,“系念”是正念的比较适合的表达。
紧密跟“随”所缘的变化,这是正念。
紧密系住不同的所缘,在当下出现的所缘对象系上“绳子”标志(绳子比喻的是识别禅
所缘的性质),这是正念。
正念不是“一心不乱”,而是“系心不乱”
是的,正念是个移动流动的过程,它和专注是不一样的,专注是静止的。
强迫是一种嗔,它阻碍正念的培养,正念是自自然然的,是不加干涉的,是不带善恶判
断的。是无拣择的觉察。
是,强迫是我见的结果。当错误的认为一直有个我(恒常的我),认为我可以去主宰控
制的时候(主宰的我),于是人会习惯性的去控制。这时正念就失去了。
必须要去清楚,当下的一切仅仅是缘生缘灭,觉知它就足够了。什么都不要做,不必做
,仅仅是觉知觉察,也就是让正念持续不断,这足够了。
以上这些非常有克里希那
a**u
发帖数: 8107
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合集] 心到底是转向还是生灭
☆─────────────────────────────────────☆
runsun04 (runsun) 于 (Fri Jan 23 23:25:51 2009) 提到:
waichi很早以前曾经说过,心一秒之内会“转向”成千上万次。
而我现在完全确信,心根本不是转向,而是生灭,他是一秒之内生灭千万次,甚至更多
。它本身是无常的,它也不是我,它和其他物质现象本质其实一样。心,心所和所缘他
们是一起生灭的,所以不存在什么“转向”
这在阿含经和佛陀详细揭示精神物质世界组成的阿毗达摩论里面说得都很清楚
这就是核心关键点之一。
只有明白心是生灭的,才会了解为什么在打坐修行的时候,对于当下现起的所缘,无论
是声音,还是身体疼痛,还是眼前的明暗,都应该如实觉知,现起什么,就观察什么
刚开始是对于明显现起的所缘,观察,比如可以留意念头的变化,留意腹部的起伏(所缘多个)
,但在此观察当中,对于其他明显现起的所缘,也都应该一一观察。因为这是完全符合
缘起法的。
如果有所谓的向一,所谓的不转,所谓的不忘,所谓的闪离,这些都和缘起法冲突。
止禅能培养定力,这种定力可以用来进行观禅,但前提
r****n
发帖数: 8253
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再说灭尽定和涅槃
灭尽定:三果和四果圣者,能够入的深定,这种深定心心所全部灭尽,是代表五蕴灭尽
的无余涅槃的近似体验,使得修行者获得涅槃智,趣向最终五蕴灭尽,不起,不出的无
余涅槃。这种定也是阿毗达摩说的以涅槃为所缘的状况。但是阿毗达摩认为初果也必须
以涅槃为所缘,这个可能是后代发展出来的。只能代表一种修证状况,不能代表所有,
尤其慧解脱者。
阿含经上说的现法涅槃,并不是直接以涅槃为所缘,不是灭尽定,而只是泛指没有贪嗔
痴的状况。
相当部分的初果,二果圣者,由于缺乏深定,不能入灭尽定,也不能以涅槃为所缘。
禅定力比较高的三果和四果圣者能够入灭尽定,能够长时间入灭尽定。
部分或者全部慧解脱阿罗汉,由于缺乏深定,可能一生都无法入灭尽定,无法以涅槃为
所缘,但是由于慧力的关系,在观察缘起的基础上,仍然彻底断除贪嗔痴,色身灭后必
然无余涅槃。不排除慧解脱阿罗汉在世没有涅槃智,只有法住智的可能。
慧解脱阿罗汉在慧解脱之后,如果加深禅定力,得灭尽定,则获得涅槃智。但它仍然是
慧解脱,因为是在没有获得灭尽定之前而彻底解脱的。
=================
以上是我在阅读了关于灭尽定,涅槃的阿含经文,以及阿毗达摩
a**u
发帖数: 8107
7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合集]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
puppeteer (舟云) 于 (Mon Jun 21 19:59:27 2010, 美东) 提到:
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
puppeteer (舟云) 于 (Mon Jun 21 20:08:14 2010, 美东) 提到:

如来就是非虚妄的那个。
☆─────────────────────────────────────☆
puppeteer (舟云) 于 (Mon Jun 21 20:11:10 2010, 美东) 提到:
那个就是那个。 ^_^
☆─────────────────────────────────────☆
puppeteer (舟云) 于 (Mon Jun 21 20:13:49 2010, 美东) 提到:
不陪你扯了,回家去了,呵呵。
☆─────────────────────────────────────☆
puppeteer (舟云) 于... 阅读全帖
r****n
发帖数: 8253
8

关于这个,经典里面有个比较形象的描述。
“名色缘识,譬如三芦立於空地。展转相依。而得竖立。若去其一。二亦不立。若去其
二。一亦不立。展转相依。而得竖立。识缘名色亦复如是。展转相依。而得生长”
这段经文实际是准确指出,识(心识),名(心所),色三者的互相依赖,彼此支撑的
关系。(相当多人对这段经文做了曲解,将其狭义化,以为仅仅指的是人的出生后身
体的生长,但实际绝对不是这么肤浅)
在我最上面的图中,就是对应了一组的红黄蓝圆的基本单位,其中识是下面圆当中的黄色
部分,名,也就是心所,是下面圆当中的红色部分,而色,是上面的蓝色圆。。
这三者,是彼此互相依赖,一起产生,一起灭去,绝对不是各自独立,更不是心识独立
存在。这也是缘起法的很关键部分(缘起,即依赖于条件而生起)。经文后面所说的"辗转
相依,而得生长",实际指的五蕴生灭之流的不断相续。
而这个freeman说的前一秒是“能”,后一秒是“所”,已经严重违背了识,名,色三
者互相依赖的经文。
这个“能和所同生同灭”也是佛法关于五蕴生灭认识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
而大部分人,往往根据感觉经验,误认为能观察的那个能缘,是持续存在,是不变化的... 阅读全帖
r****n
发帖数: 8253
9

关于这个,经典里面有个比较形象的描述。
“名色缘识,譬如三芦立於空地。展转相依。而得竖立。若去其一。二亦不立。若去其
二。一亦不立。展转相依。而得竖立。识缘名色亦复如是。展转相依。而得生长”
这段经文实际是准确指出,识(心识),名(心所),色三者的互相依赖,彼此支撑的
关系。(相当多人对这段经文做了曲解,将其狭义化,以为仅仅指的是人的出生后身
体的生长,但实际绝对不是这么肤浅)
在我最上面的图中,就是对应了一组的红黄蓝圆的基本单位,其中识是下面圆当中的黄色
部分,名,也就是心所,是下面圆当中的红色部分,而色,是上面的蓝色圆。。
这三者,是彼此互相依赖,一起产生,一起灭去,绝对不是各自独立,更不是心识独立
存在。这也是缘起法的很关键部分(缘起,即依赖于条件而生起)。经文后面所说的"辗转
相依,而得生长",实际指的五蕴生灭之流的不断相续。
而这个freeman说的前一秒是“能”,后一秒是“所”,已经严重违背了识,名,色三
者互相依赖的经文。
这个“能和所同生同灭”也是佛法关于五蕴生灭认识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
而大部分人,往往根据感觉经验,误认为能观察的那个能缘,是持续存在,是不变化的... 阅读全帖
w**u
发帖数: 311
10
我因为所学有限,再加上严肃的佛学实验研究还不多,勉强从神经生物学的角度来推测,各
位权当我戏语。
止禅的所缘是“概念法”,由“想”心所从彼所缘中反复读取。
“想”心所从彼所缘中反复读取得过程,很像是我们从大脑海马回读取记忆。其中还包
括了一些管理情绪的皮层区和基底神经节。有研究表明,止禅(大概是慈心禅,具体我
也记不清了)的训练可导致大脑特定皮层区域变厚变大。另外,高阶禅修者(好像是达
赖喇嘛请的一些修行高手)的脑电波更富悦感相关的Ɵ波。这提示,禅修能影响
神经原的生长和功能。从细胞亚细胞水平猜,可能是增加了管理某个“概念“的神经元
丛的突触密度和轴树突的生长。我们知道,皮层感觉表达区面积大小只跟皮肤敏锐度有
关,例如一个大拇指的代表区可大于整个背腰区。引申到练习安般息念的触点培养,推
测是长期训练后,代表”人中“皮肤区域的大脑皮层感觉区,及相联的”概念区“的面积
增加和突触密度增加。有了这些物质基础,禅修者可能在人中感觉更敏锐,精神上更容
易达到禅悦。但要达到这些物质变化,需要长期重复刺激。止禅的专注“觉察”可能使相
关神经元的SPIKE更同步,从而引发细胞信号传导通路合成... 阅读全帖
c***h
发帖数: 2262
1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如何关照

我所了解,大致如下,讨论讨论,说说知道的而已,无他意。
通常初入门为了易学,由易而难,会观察特定所缘,最好是容易观察的,
后来熟炼,就会开放所缘,观察六根六受等等,
那个明显就观察哪个,不限某特定所缘,
再更熟练,心更清净,能观察到更细的东西,可能会观察心,有人叫念头吧。
识的产生、行的产生、想的产生,
然后更开放,观察五盖、五蕴、六入处、七觉支、四圣谛,
观察四圣谛,就包含观察缘起法,苦是如何由无明、五蕴运作、贪爱、一步一步产生,
当苦还灭当下,也会有以涅盘为所缘的情况。
可能以涅盘为所缘,比较像你说的无住境禅修吧??
到此,是观察得很熟练很清楚了,”定”很强,
不见得生”智”(或慧)。要配合正见、正思维,而生正定,得稳定的智慧。
大家共勉,大家加油。
c***h
发帖数: 2262
1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如何关照

我所了解,大致如下,讨论讨论,说说知道的而已,无他意。
通常初入门为了易学,由易而难,会观察特定所缘,最好是容易观察的,
后来熟炼,就会开放所缘,观察六根六受等等,
那个明显就观察哪个,不限某特定所缘,
再更熟练,心更清净,能观察到更细的东西,可能会观察心,有人叫念头吧。
识的产生、行的产生、想的产生,
然后更开放,观察五盖、五蕴、六入处、七觉支、四圣谛,
观察四圣谛,就包含观察缘起法,苦是如何由无明、五蕴运作、贪爱、一步一步产生,
当苦还灭当下,也会有以涅盘为所缘的情况。
可能以涅盘为所缘,比较像你说的无住境禅修吧??
到此,是观察得很熟练很清楚了,”定”很强,
不见得生”智”(或慧)。要配合正见、正思维,而生正定,得稳定的智慧。
大家共勉,大家加油。
m****a
发帖数: 2593
13
简单的回答: Yes.
but。。 要做到“持续不断的觉察当下身心现象”是需要非凡的精进和善巧的。
马哈希尊者自己用了超过一个月的密集禅修时间才到达,
"在明昆长老的指导下,我开始运用四念处禅修法。在第一个月,我在寻求内观智慧方
面并没有取得进步。这并不奇怪,因为我并没有很严肃地在禅修。形成鲜明对比的是,
我的一些学生在用功五、六天之后培育出了一定的定力,并且对名色、无常、无我等变
得比较明白。而我由于缺乏信心和精进力,即使在一个月之后仍然在慧学修证上毫无收
获。 没有信心就意味着疑,而疑正是证取道与果的一个障碍。祛除这种障碍是极为重
要的,但那时我并没有认真对待,在我看来,观照色身的移动和执着于世俗谛有关,而
和诸法实相没有一丁点关系。也许明昆长老的教导只是一个前奏,他可能会在后面的开
示中分析名色。 由于这样想这样期待,我没能全心全意地修习,在禅修中没有任何不
寻常的体会。
然而我在后来重新评估了长老的方法并最终认识到了它的重要意义。 这是最有效的方
法,因为把注意力运用于每一个所觉知的事物,就没有给心留下打妄想的空间。这时我
理解了为什么佛陀说四念处是通向涅槃的唯一道路:Eka... 阅读全帖
r******2
发帖数: 1021
14

禅那不会造成主客观消失,禅那的所谓能所不二,主客观消失是错觉,由于心专一在
所缘上,会导致只有所缘,甚至建立起了自己变成了所缘的错觉,因为只剩下所缘,这
个时候自我意识就会错把所缘当成了自我,这个时候主客观就没了。有些人把这个当成
开悟或者涅槃。
真正的主客观消失是涅槃。它是建立在对无常,苦,无我的彻底认识,并彻底厌离舍弃
五蕴的基础上的。
观察和被观察者同生同灭是无可辩驳的,不但建立在严密的逻辑之上,也建立在如实观
察基础上,如果真正懂了这个,就哪怕没有禅那,也照样可以直接看到这个现象,它清
清楚楚。
而且这个现象实际已经得到了物理上的验证,这个我们要感谢科学,它把禅修时的一个
几乎最深刻的现象通过数学和实验手段给实现了。
认识到这个也是认识到无常,缘起,和无我的关键。
金刚经根本就不懂这个,金刚经如果懂这个,就不会叫嚷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了。
背景就是“涅槃界”,观察和被观察者是从涅槃界生起的,涅槃界不是物理实在,不是
实体,是抽象的,相对于现象界实体性的粒子实在,则可以称其为“空”,或者“无”
。这个空和无,绝对不是什么都没有,而只是抽象而已。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天下...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1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六尘与六入--六尘虚幻
我们要接续上一集的节目,跟诸位观众继续来探讨有关“六尘与六入——六尘虚幻
”的相关法义。上次节目中我们有探讨意识所了别的六尘境界非常广泛,而且祂也只是
摄取自心所现的内六尘。有关这方面,我们再来作进一步的探讨。
我们先来看在《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1中的开示:“青赤诸杂色,波浪悉无有。
”大意就是说:青黄赤白、乐音、噪音……等诸色相,其实都是自心之所幻现,犹如波
浪是由海水所幻现一般,全部都没有真实不坏之自体性。既然是自心所现,不同的众生
各有自己的六尘内相分,可见都是虚幻生灭因缘所生之法。那我们就可以透过这样的知
见作观察、作观行,因此就能够对于我们远离种种虚幻的五欲境界之贪染与执著,产生
莫大的帮助,这就是这个知见的重要之处。因为既然是自心所现,当然是虚幻变异而非
真实不坏之法,不应该错认而执著之。如果不了解这个道理,很容易沉迷于种种似真之
六尘境界,因而造作诸业,轮转生死。所以“内六入”与“外六入”的法义,可以让我
们从道理上面来了解自己所执取的六尘境之虚妄性。而在《楞伽经》中亦开示“显示因
”的道理,如果认为只要识阴现行即有觉想分别,识阴心中就能显示六尘,那这样... 阅读全帖
y***i
发帖数: 11639
16
来自主题: _PathToTruth版 - 八识。。平等性智/大圆镜智
From wiki
成唯识论
【唯识传承】
弥勒菩萨被看作唯识宗的鼻祖,唯识纲要由无著和世亲菩萨阐释、弘扬。为世亲《唯识
三十颂》巨著作注释的十大论师是:亲胜、火辨、德胜、安慧、难陀、净月、护法、胜
友、胜子和智月。其中护法对唯识理论的发挥最为完备,并由其弟子戒贤在当时最具影
响的佛学中心那烂陀寺发扬光大。玄奘大师拜戒贤为师学习唯识理论,此后弘扬的主要
是这一系的理论建构,并成为唐代唯识宗的创始人。玄奘的得意门生窥基弘扬唯识不遗
余力,为很多经典作详细注疏,被称为“百疏之主”。经由圆测等诸多学僧的努力,唯
识理论从唐朝传入朝鲜和日本。
【宗旨】
《成唯识论》按照《唯识三十颂》的结构,围绕着成立唯识、证得唯识主题而展开,分
破执、显理、释难、行果四个方面。本书的宗旨在于:
破除常人的我法二执,使人证得人、法二空之理,从认识唯识真理继续修行直到成
就佛果。
破除大小乘学者执空执有不能冥契即有即空中道的偏见,使之切实契入心有境空的
唯识中道。
后代佛学弟子对《成唯识论》的注释很多,其中最具权威者当推玄奘弟子窥基所撰的《
成唯识论述记》。
【五位百法】
世亲菩萨将据说是弥勒菩萨...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17
来自主题: Belief版 - 真实的本体论
修学佛法有一个极重要的课题必须探讨清楚,否则再怎么努力修习都无法成功。这
个问题就是:佛法到底有没有本体之论?为什么许多人读释印顺的著作,到最后会发觉
读不懂,或无法信受而读不下去?例如释印顺说佛法无本体论;那么,我们就来探讨清
楚佛法的所说,到底是有本体还是无本体?本文主要以释印顺在他的《无诤之辩》书中
针对熊十力的《新唯识论》之内容的大力批判,来探讨释印顺否定有“本体”是否符合
佛法。
释印顺在书文中经常使用的手法就是“借刀杀人”,譬如他借用无本体论者之名来
批判本体论,他说:【无本体论者批评本体论说:“本体,只是观念论者好弄玄虚,而
妄构一个神秘的东西来作宇宙的因素”!】其实很明显地,这根本也就是释印顺他自己
的想法,而以无本体论者作他的替身,来阐述释印顺认为佛法是没有本体的谬论。所以
,他才会说:【佛法说涅槃,说空寂,不是以此为宇宙本体,以满足玄学者的求知欲,
是深入缘起本性而自证的。】
释印顺的所说,就是明确地表示:他认为佛法是不主张有本体的,只有说缘起而已
。所以,释印顺为了扞卫他的主张及地位,很努力地把主张有本体的学者熊十力批驳得
体无完肤。
释印顺说:【依佛法,... 阅读全帖
r******4
发帖数: 178
1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孙伦念住禅修法
「严密地念住于接触的醒觉。」
这是孙伦禅法的核心,也是孙论不断强调的。
为什么要“严密”,原因之一是因为必须要跟上呼吸的触的所缘,观照每一个所缘。
在马哈西的禅法里面,是说要紧密的观照腹部的上升下降,这也是要跟上所缘的变化。
另外孙论的禅法,是要求强猛快的呼吸,这种强烈呼吸外加严密观照呼吸的触感,将使
得修行者不可能进入四禅八定。而是必然产生刹那定
关于观呼吸,孙伦自己也也总结了四种,其中三种是属于止禅。而孙伦进行的则是观禅
的呼吸。
另外孙伦的一些言论似乎在批评马哈西的禅法,比如批判马哈西禅法中对于"散乱心"也
观照的做法,包括马哈西禅法当中的"标记"
孙伦的批评我个人认为不是针对马哈西禅法本身,而是针对马哈西禅法被错误运用的一
种状况。
还有一个,孙伦只是不建议对散乱心观照,因为有些人容易掉入妄想,但是他却没有否
定如果打坐当中声音,疼痛感等明显所缘的出现,应该也进行观照。
另外孙伦的禅法比较特殊,由于那种强烈呼吸必然会成为主要所缘,其他会相对减弱很
多。
关于对于散乱心的观照,我个人还是觉得没有问题,当散乱的时候,观照只要产生,散
乱很快就自己消失了,而且散乱心会越来越少,直到最
r****n
发帖数: 8253
1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果然不愧是魔头转世
果然不愧是魔头转世。如此快的就魔性大发,厉害。
你这段说的“定”,既不是四禅八定的初禅,更不是正观时的刹那定,而百分百是一种
邪定。
我下午要去参加禅七,没时间详细说了,我只大概提示一下。
初禅时,唯有所缘以及对应的心和心所存在,其他的心所是没有升起的,所缘是单一主
题。比如呼吸本身,或者眼前的明暗,或者某个概念。
而日常生活,各种心和心所必然升起,身体的移动,外界的声音,心念的闪现,极其杂
乱。而心本身是有觉知能力的
而你以下这种状况,是将心高度麻痹催眠,使得其只集中在一个主题的所缘上,而此时
其他升起的心和心所照样不断出现,但是心却因麻痹而不能觉知除主题以外的所缘,造
成表面的所谓定的状况,而且不能觉知身体的移动动作等,这个即是百分百的邪定,我
非常非常肯定。
所谓的邪定,就是明明五蕴还不断现起,但是却无法观照觉知,造成虚假的所谓忘身等
,这个和解脱正好完全相反。
解脱是刹刹无漏见身心五蕴,见生灭无常,见缘起,见四圣谛,了知无“心”的一个主
体,并无一个永恒的见性。
另外你所谓的解脱是见“命根”更是胡扯八道,此处暂时就不详细说了。
还是那句,如果你waichi不是魔头,我甘愿生生世
r******2
发帖数: 1021
2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关于佛教退隐修行的价值zt

我并不修四禅八定,我修的是纯观禅,但是我知道禅定的原理是什么,如何修,清清楚
楚。
你在刚开始的时候,会感觉到呼吸。这个时候是以呼吸为所缘。
当定力提高以后,禅相出现,这个时候,禅相替代呼吸,成为所缘。
如果你又感觉到呼吸,又感觉到禅相,这个只说明定力不稳,所缘在变化。
这么说没有问题。你上面说禅相和所缘变成一体,这么说就大有问题了。
明白了禅定是怎么回事,原理是什么,就很容易看出错误。
比如你前面说禅相和所缘变成一体,一看就知道是有问题的。
后面你说了英文,呼吸和禅相变成一体,这个就没有问题了。
r******2
发帖数: 1021
2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关于佛教退隐修行的价值zt

根据禅定原理以及法的特性。
入禅定,必须要心高度集中在固定的所缘上,一丝一毫都不能偏离。而只有禅相才是固
定静止的所缘,才会让心不摇动。而五蕴究竟法不具备这种特征。
在刚开始修禅定的时候,大部分时候所缘是概念法,但是这个时候定力肯定不足
在定力提高以后,五蕴的变动性无常性一定会显现出来,不适合作为所缘。
于是只有以禅相为所缘,才能入真正的色界初禅。
禅相才能造成密集的高度的心一境性。
如果你的目标乱晃,升起就灭,这个时候是无法真正心一境性的。
定力不足的时候,是不知道目标是生起就灭的,以为不动,这个时侯离色界初禅还很遥
远,而很多人在这阶段就以为自己初禅了,甚至称禅定也可以进行观察,却不知道自己
根本就是在粗浅的定中。
a**u
发帖数: 8107
22
☆─────────────────────────────────────☆
runsun (runsun) 于 (Thu Mar 11 13:02:30 2010, 北京) 提到:
真正的佛法,是对人和世界的完全彻底的否定,因为彻底否定带来彻底的放下,才有彻
底的解脱。如果不能认识到这一点,就无法理解佛法的精髓。
人和世界就是五蕴,就是世间,就是苦,就是轮回。
大部分人修行,是希望停止世间的苦,但是要享受世间的乐。更好的享受。
人们幻想有天堂,有极乐世界,幻想解脱后可以天上天下来去自由,可以不受因果控制
甚至随意操控因果。追求这些的本质就是渴望更好的享受世间乐。
当他们听到智慧的佛陀说解脱是五蕴寂灭,在世间苦灭的同时,连世间乐也灭了,他们
会害怕,会恐惧,会难以接受。正如佛陀所说“愚痴凡夫、无闻众生于无畏处而生恐畏。
愚痴凡夫、无闻众生怖畏--无我、无我所”
这种心理,是大乘伪佛法产生以及很多人信大乘伪佛法的根本原因之一。
没有彻底的对世界,对人,对自我的完全否定,就没有正见的生起。就不可能导向于五
蕴寂灭的涅槃。
涅槃,将使得一个“人”失去世间的一切。记忆,经验,感情,... 阅读全帖
a**u
发帖数: 8107
2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合集] 05-05 meditation not enough
☆─────────────────────────────────────☆
yuuli (听,...听) 于 (Tue May 5 13:47:07 2009) 提到:
1.5hr
☆─────────────────────────────────────☆
venusfire (J星) 于 (Tue May 5 14:10:32 2009) 提到:
ok, here is my suggestion.
instead of thinking hours.
thinking the source. the motivation, the root of your action.
looking at these.
and see what influence them, what make them stronger,
what weakens them.
There seems tobe moment, when heart is strong but doesn't turn into action.
there is also time, act... 阅读全帖
z*****n
发帖数: 633
2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契入空性的关键
契入空性的关键
越尘居士
一、契入空性的通用教法 2
二、特殊的引导方便 4
三、对方法与环境等因素的考量 6
四、常见错误辨正 7
五、 心闻无遮出尘初步(略去)
5.1第一步引导,心闻无遮扯脱根尘
5.2明晰出尘
5.3第二步引导, 毗婆舍那
5.3契入空性前常见错误的校正
5.4伴随进展的现象
六、 广大无边菩提道――继续深入(略去)
一、契入空性的通用教法
在契入空性之前,行人应当在佛法的修学方面已经建立了一定的基础。要以言之为
三主要道,即出离心,苦集灭道; 菩提心,广大慈悲,利益一切众生趋向解脱;正见
,缘起性空,无主宰,非实有。 此三主要道见诸三藏十二部,前贤大德均已广说。若
圆满三主要道,则行人业已成佛。这里作为契入空性前的基础,对出离心方面的大致要
求是对世间法知虚妄而有节制,菩提心方面要求大致是愿菩提心及少分行菩提心范围,
而对正见的要求则是闻思范围。 在此基础上,行人以戒律为防护,以禅修为增上,依正
见经毗婆舍那而契入空性。由思维所成见通向空性现量见道的关键过渡是毗婆舍那,即
在思维心下对自心相似相续正观缘起。 若得相应,则行人得以现量体会无生本觉...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25
http://www.mahabodhi.org/files/yinshun/37/yinshun37-01.html
略由三相,应知建立缘起差别∶一、从前际中际得生;二、从中际后际得生;三、于中际生已随转,及趣清净。
此中云何从其前际中际得生,及于中际生已随转?谓如有一,宿非聪慧,无明为缘,造作增长罪、福、不动,身、语、意业,由此为缘,随业行识,乃至命终随转不绝,能为后世续生识因。如是展转,有内、外爱,识生果时,能为助伴,现前而起。既命终已,由前际因,于现在世自体得生,生已渐次,于母腹中,因识为缘续生果识,随转不绝,任持所有羯逻蓝等名色分位;后后殊胜,始从胎藏乃至衰老。又即此识当续生时,能感生业,与异熟果,异熟生识复依名色相续而转,谓依眼等六根转故,由是说言名色缘识。俱生五根,说名为色;无间灭等,说名为名。随其所应,能与六识作所依止,识依彼故,乃至命终数数随转。又五色根,根依大种,根处大种所生诸色,及诸余名,由彼执持所有根等,堕在相续流转不绝。此二总名随转依止,由是故言∶识缘名色,名色缘识,于现在世,犹如束芦相依而转,乃至寿住。如是名为从其前际,中际缘起诸行得生;于其中际,生已随转。... 阅读全帖
a*****y
发帖数: 33185
2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掌中之叶·清净道论实修手册
第二章 定的进展
[掌中之叶·清净道论实修手册]  加入时间:2010-7-9 16:04:30  点击:149
第二章定的进展
行道与通达
在此,从最初开始专注到某个禅那的近行定生起为止,这中间的修定过程称为「行道」
。从近行定到安止定为止,这中间的智慧称为「通达」。《清净道论.第三章.第15段
》在这里,我们主要可以认知到修定的两个阶段:从预备定到近行定是一个阶段,从近
行定到安
止定是另一个阶段。从预备定到近行定这中间的修定过程,我们称为「行道」;从证得
近行定之后到证得安止定这中间的智慧,我们称为「通达」。在本书的第一级当中,我
们注重在「行道」的培育;在第二级当中,我们注重在「通达」的培育。先谈「行道」
的培育。修定通常分成三个步骤:一、前行。二、正行。三、结行。
一、前行
前行(修定之前的准备工作)――放松与放下。如果修行者还没有完成破除障碍等前行
就努力修行,那么他的行道是艰难的(苦行道)。《清净道论.第三章.第16段》修定
之前必须先做好准备工作,以帮助修定时顺利稳定。所谓「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做好前行的工作,修定就成功了一半。在《增支部.六法集.第24经》,...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27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2011年4月份禅修日记
修止禅与修观禅,经行的所缘不同。你听到的是修观禅的方法,都是观行走时身体与心
法的不断变化,方便不同而已。举脚前进时,推动前进的色法生起,支持站立的色法消
失,看到色法的变化。等等。
若是修止禅,经行时还是以选定的止禅对相为所缘。例如修安般止禅,经行还是继续注
意出入息,少分注意行走。这是因为修止要不间断的注意所缘,不放弃所缘,不因为身
体威仪的改变而放弃所缘,持续才有定力。
S**U
发帖数: 7025
2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如何解决儒家的问题?
杂阿含564经
时,尊者阿难为说法言∶
......
依慢断慢者,云何依慢断慢?谓∶[圣]弟子闻某尊者、某尊者弟子尽诸有漏,无漏心解脱、慧解脱,现法自知作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闻已,作是念∶『彼圣弟子尽诸有漏,……乃至自知不受后有,我今何故不尽诸有漏?何故不自知不受后有?』
当于尔时,则能断诸有漏,……乃至自知不受后有。
姊妹!是名依慢断慢。
http://agama.buddhason.org/SA/SAsearch1.php?str=%E4%BE%9D%E6%85
佛教也以「界差别」(dhātu-prabheda)的观察方法,对治「慢行」(mānacarita,我慢行为特质)的修行者。《瑜伽师地论》「若诸慢行(mānacarita)
补特伽罗、于界差别作意思惟;便于身中离一合想(piṇḍasaṁjñāṁ)、得不净想;无复高举、憍慢微薄;于诸慢行、心得清净。是名慢行补特伽罗、由界差别净行所缘。」 。此时,所说的「界」,是指「地、水、火、风、空、识」等六界。... 阅读全帖
N*******n
发帖数: 348
2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如何关照
不要没搞明白就下结论.当你做观出入息禅修的时候,出入息就是你禅修的对境,或叫所缘,所
缘境.这时你把心放在出入息上,你有觉知,而心是住于所缘境.当你心跑开了,你要把心拉回来,重新安住在所缘境上. 你怎么能说你这时是有觉知但心不住境呢?这种禅修明明是"觉知到心安住于所缘境".
N*******n
发帖数: 348
3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如何关照
不要没搞明白就下结论.当你做观出入息禅修的时候,出入息就是你禅修的对境,或叫所缘,所
缘境.这时你把心放在出入息上,你有觉知,而心是住于所缘境.当你心跑开了,你要把心拉回来,重新安住在所缘境上. 你怎么能说你这时是有觉知但心不住境呢?这种禅修明明是"觉知到心安住于所缘境".
Y**u
发帖数: 5466
3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圆觉经 3: 普眼菩萨
修行的次序,正确的思考
问"大悲世尊,希望您能为来参加本此法会的诸菩萨众,以及末世修习大乘的一切众生
演说菩萨修行的逐步次序,什么是思惟?如何能够安住于世而保持佛法?众生没有开悟
,应用什么方法使他们普遍开悟?世尊,如果众生没有正确的方法和正确的思维,即使
听了佛所说的三昧正定法门,仍会心生迷惑,不能悟入圆满觉悟的境界。希望佛大发慈
悲,为我们以及末世众生解说方便法门。”
答: “善男子,那些刚开始学佛的菩萨和末世众生,要想求得如来清净圆满觉悟心,
就应当坚持正确的念想,远离各种各样的幻象。先依照佛教授的修定的方法,坚持禁戒
,要安置好徒众,安处静室。应常有这样的观念:我现在的身体是由地、水、火、风四
种自然元素缘合而成。所谓头发、毛、爪、齿,皮、肉、筋、骨,髓、脑等,以及身体
上的污垢,都属于地元素;我的唾液、鼻涕、脓、血,津液、涎沫,痰、泪、精气,大
小便等,都属于水元素;我的生命中含有的燥热之气,属于火元素;我的生命之所以能
够延续是因为有呼吸的作用,它属于风元素。四大各有所归,此身究竟当在何处?即知
道身体终究是没有实体的,它只是地、水、火、风四大元素互相缘和而合成的相状实际... 阅读全帖
r****n
发帖数: 8253
32

阿罗汉还有五取蕴啊。杂阿含259经就说得挺清楚
对应的南传经文更清楚:“友拘絺罗!阿罗汉应如理作意:此五取蕴(pañcupā
dānakkhandhā)是无常、苦、病、痈、剌、痛、病、他、坏、空、无我。”

没人说阿罗汉有五蕴会影响他的解脱。
慧解脱阿罗汉只是没有经过四禅八定而证悟解脱的。
但是这不等于慧解脱阿罗汉无法做到以涅槃为所缘,深入的定并不是以涅槃为所缘的充
分必要条件。
只要很短的以涅槃为所缘就足够,甚至我认为就哪怕没有做到以涅槃为所缘,靠慧,也
足够可以成为阿罗汉。
解脱重点在于升起厌离,在于认识无常,苦,无我,对涅槃的认识,慧见也可以。
不过由于阿罗汉已经熄灭了贪爱,想要做到以涅槃为所缘,我认为不是难事。
这方面由于缺乏实践例子去检验,目前只能基于理论的推测。
i********7
发帖数: 808
33

:这个是对的,阿含经也正是这样说的。
阿含经基本上都会在后段的经文明确补充后半段,名色的生起,而有识的生起
这与之说识的生起,而有名色的生起,是很不相同的
前者指束芦相依喻,后者意为,识生名色
于识
头。
:心生色法,这个是来自于《论》,“由于识升起,所以名色升起”,这个则是完全的来
自经藏。
只能说是来自于论藏,不是经藏。而且还要先了解论藏是什么时候才出现,
如果人们相信是佛陀在天上讲的,那么我在这里就不辩论了,
没有办法与一种信仰做辩论,对于信仰尊重就好
色法是以识的生起为依赖条件,识是一个“缘”,而且是必须的条件。
这个和唯识是有区别的,因为它只是六识,而不需要第七和第八识。
:: 而心如何生起?没有交代。(下一段写识/心如何生起,但是下一段的识,他已经
给了
他自
:这里的心和识是同一个。识的产生,不是无因生,也是缘生,行缘识。
禅师把“识缘名色,名色缘识”中的前一个识与后一个识是分开定义的,
后一个识的内涵不是前一个识的内涵,
禅师说前一个识,是心,心所
说后一个识,是指六识
它们在禅师的论述里面不是同一个
法友可以再看一篇禅师的论述,也有可能是我理解错误
另外,禅师已经说...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3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菩提比丘∶五蕴与五取蕴
道心与果心,是指以涅盘为所缘的心。差别在道心断烦恼,果心的作用则是体验因相符
的道心所带来的某种程度解脱。道心是善心;果心则是果报心。
摄论说∶
涅盘被称为出世间,以及是由四道智所证得。它是道与果的所缘,被称为涅盘是因为它
离去渴爱这一个纠缠物。
在词源学方面,巴利文Nibbàna(涅盘,梵文Nirvàõa)是源自动词
nibbàti,意为「被吹灭」或「被熄灭」。因此它是表示熄灭了世间的贪、瞠、痴
之火。但诸巴利论师较喜欢解释它为渴爱的纠缠(vàna)的不存在或离去(
nikkhantatta)。只要人们还受到渴爱的纠缠,他们还被绑在生死轮回里(sa§sà
;;ra);但在灭尽一切渴爱时,人们即会证悟涅盘,解脱生死轮回。
涅盘只有一个自性,那就是完全超越有为世间的无为不死界。然而,依分别的根据则成
两种;该分别的根据是(体验它的)五蕴是否还存在。阿罗汉所体验的涅盘界名为「有
余涅盘界」(sa-upàdisesa- nibbànadhàtu),因为虽然一切烦恼已
灭尽,但由于过去执取所产生的诸蕴还存在... 阅读全帖
k****s
发帖数: 1209
3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七八九识
引自wiki、百科,虽尽量删减,还是偏长,又分出一些。
此未名空间的unicode支持尚需改进,因为经常会把一些字符变成乱码。这篇就可以看
到。
阿賴耶識(梵文:आलयविज्ञ&#
2366;न,ālaya-vijñāna),又譯為阿梨耶識,也稱為一切種子識(
sarva-bījaka-vijñāna)、異熟識(vipāka-vijñāna)、阿陀那識(ā
dāna-vijñāna)(即「持身識」之義),即是第八識(aṣṭa-vij&#
241;āna)。
आलय Alaya house
अलय alaya non-dissolution
大概是第一个 Alaya,不敢排除第二个 alaya。
《大乘密嚴經》:
如來清淨藏(garbha),世間阿賴耶(ālaya),如金與指環,展轉無差別。
庵摩罗识(梵文:Ama... 阅读全帖
z**n
发帖数: 22303
36
版权声明:转载时请以超链接形式标明文章原始出处和作者信息及本声明
http://tantra.blogbus.com/logs/109210188.html
Teaching Notes onShamatha & Vipasyana Meditation given by
His Eminence Garchen Rinpoche at Vancouver, 2005
噶千仁波切
温哥华2005 年
止观禅修开示纪录
Recording 录音(1/6)
今天聚集此地的各位法友旧知,这些年来大家都曾经从不同的上师那里,接受过关於大
手印、大圆满和其他修行方法的开示。
个别闻法者对於这些大手印和大圆满修法的开示,都能够清楚明白,这是甚么原因呢?
都是因为这些人,於过去世都曾经修持慈悲心、菩提心,而这种习气能够一直潜藏於他
们心中,使得他们的贪、瞋等烦恼和念头,都比较常人为少,如果我们心中的这些烦恼
和念头越来越少,我们就有可能直接明白和了悟心的本性。
亦有一些人,无论如何努力修持,接受众多教法,都无法得到认知自心本性的经验,这
是甚么原因呢? 都是因为这些人,於过去世缺少慈悲心的修持,结果... 阅读全帖
z**n
发帖数: 22303
37
版权声明:转载时请以超链接形式标明文章原始出处和作者信息及本声明
http://tantra.blogbus.com/logs/109210188.html
Teaching Notes onShamatha & Vipasyana Meditation given by
His Eminence Garchen Rinpoche at Vancouver, 2005
噶千仁波切
温哥华2005 年
止观禅修开示纪录
Recording 录音(1/6)
今天聚集此地的各位法友旧知,这些年来大家都曾经从不同的上师那里,接受过关於大
手印、大圆满和其他修行方法的开示。
个别闻法者对於这些大手印和大圆满修法的开示,都能够清楚明白,这是甚么原因呢?
都是因为这些人,於过去世都曾经修持慈悲心、菩提心,而这种习气能够一直潜藏於他
们心中,使得他们的贪、瞋等烦恼和念头,都比较常人为少,如果我们心中的这些烦恼
和念头越来越少,我们就有可能直接明白和了悟心的本性。
亦有一些人,无论如何努力修持,接受众多教法,都无法得到认知自心本性的经验,这
是甚么原因呢? 都是因为这些人,於过去世缺少慈悲心的修持,结果... 阅读全帖
r****n
发帖数: 8253
3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freeman

如果你不去观察它,你无法感知到它的生灭,你甚至会觉得无生灭。
比如那waichi曾经说过,他说看到光的时候,见性在,看到黑的时候,见性还在,见性
无有生灭。而其实这是被错觉所骗,他没注意到见到光的时候,有能见生起,见到黑的
时候,前一个能见已经灭掉了,而生起了新的一个能见。
这就是理论和方向的重要性,不同的理论,将会产生完全不同的观察结果,在生灭理论
之下,你将观察到能观和所观的同生同灭,在无生灭理论之下,你将观察到能观的无生
灭。或者以为能观背后有个无生灭的东西在控制
前者是真实的,后者是虚假的,明白前者的真实,才有机会破除后者的虚假。
只要苹果出现,则必定产生能缘,没有独立存在的色法,没有独立存在的所缘,只要所
缘出现,能缘也必定伴随生起,如果没有能缘生起,也不可能有所缘出现,这就是缘起
法此生彼生,此无彼无的关键部分。
如果你不懂缘起的理论,你是很难在禅修当中注意到这些关键性细节的。
佛法的无常,苦和无我,以及缘起,哪一个都非常非常关键,并非你以为的那么简单。
而且基本上你懂了其中任何一个,其它都懂了。
d**********6
发帖数: 237
3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修佛远离两种违缘
《佛说阿弥陀经》是往生净土最重要的一部经典,其中讲了往生极乐世界需要远离两个
违缘,具足四个因素。
需要远离的两个违缘是什么呢?《佛说阿弥陀经》中讲道:第一是五无间罪;第二是谤
法、舍法罪。除了这两种罪业以外,其他如杀、盗、淫、妄等等所有罪业,都不会障碍
往生极乐世界。为什么呢?因为,这些罪业虽然也很严重,但我们对阿弥陀佛的信心和
对极乐世界的向往之心,本身就具有很大的功德,以此功德就能消除这些罪障;而上面
所说的两个违缘却是极其严重的罪业,必须通过其他方法才能忏悔清净。
一个违缘是谤法或舍法罪。它有很多种,其中最严重的,是指妄说不存在因果、轮回,
无所谓善恶报应,也没有西方极乐世界等等;简单地说,就是认为佛教所讲的都是虚假
的、欺骗人的。若这样想就是舍法,这样说就是谤法,这是最严重的。假如我们曾经有
过这种想法或说法,就一定要励力忏悔,使其清净。
另外一个违缘是五无间罪。五无间罪虽然有五种,但其中恶意出佛身血与破僧和合这两
种,现在不会发生了。当前有可能违犯的,是弑父、弑母与杀死阿罗汉这三种罪业。
一般的人都很清楚,自己有没有故意杀死亲生父母(如果不是故意,就不是无间罪)。
至于杀死... 阅读全帖
w**u
发帖数: 311
4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观察情绪与受心念住
你讲的是隆波田体系里的说法。
----------------------------------------------------------------------------
---
原地经行与四念住的关系
2015/01/14隆波田动中禅
作者;岩松
“原地经行”是隆波田内观的一个新的练习方法。练习时,借助于觉知脚底和地面的碰
触来培养觉性,属于四念住中的身念住。四念住是佛陀教导的唯一导致解脱的道路,也
就是身念住、受念住、心念住和法念住。现在我们来谈谈“原地经行”与四念住的关系。
由于六根与六尘持续地保持接触,根据十二因缘,有接触就会生起感受,有感受就会生
起渴爱,因此,身、受、心、法这四个念住并不是单独生起,而是一同生起的。在修习
过程中,我们无法控制觉知的心(觉性)去观察这个或者是那个目标(所缘),觉知的
心会自动选择目标(所缘)去观察。因为在身心五蕴中,并不存在一个固定不变的主体
或者主宰能够掌控觉知的心(觉性),或者充当观察者的角色。
说到这里,可能有人会问:那到底是谁在观察四个念住呢?事实上,只有观察和被观察
的对象,没有观察者。了解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
四念住中... 阅读全帖
W*********E
发帖数: 197
4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大乘佛法說的 "能取所取空"
《楞严经讲记》第八辑31-38页 簫平实先生著
“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不取无非幻,非幻尚不生,幻法云何立?”
“自心取自心”这一句,如果是会外的善知识,他们可能会这样解说:“我们这个离念
灵知出现以后,都是在执著自己这个离念灵知,所以就是在六尘里面去打转。”说老实
话,能够这么讲的人,虽然只是依文解义,却已经很难得了!纵使只是似是而非的说法
,我还是要赞叹的。因为他至少不落入意识中,不会把意识认定为常住无染的心。那么
“自心取自心”的真正意思是怎么说的呢?意思是说,其实都是如来藏在取如来藏自己
。譬如说,从如来藏心中出生了六根,接著以六根为缘而从如来藏心中又出生了六尘;
再由如来藏将自已所出生的六根与六尘为缘,如来藏因此又出生了六识;当六根、六尘
、六识都从如来藏心中出生了以后,接著是由如来藏出生的六识觉知心以及六根中的意
根,来执取如来藏所出生的五色根及六尘诸法,这不是如来藏心取如来藏心自己吗?这
就是“自心取自心”。
如来藏自己不取六尘,却出生了意根与六识觉知心,来共同执取如来藏自己所出生的六
尘,这才是自心取自心的的真正意思。当六根与六尘相触的时候就有六识生起,六识生
... 阅读全帖
r**m
发帖数: 1825
42
http://bbs.foyuan.net/thread-271610-1-1.html
本帖最后由 新皮夹克 于 2015-8-25 17:32 编辑

《解脱道论》是比《清净道论》大概早两三百年的赤铜牒部(现在的上座部)论著,有
学者认为,《解脱道论》就是《清净道论》的古本,日本长井真琴认为觉音把《解脱道
论》的原本全部修改后,再增补形成《清净道论》。
此文主要比较在入出息念的修行细节中两本论的差异,比如似相是如烟如雾如珠的《清
净道论》反而在《解脱道论》中被称为异相,比如觉知身而入出息在《解脱道论》中就
是觉知身体的身而入出息,不是指呼吸本身。
如何看待这种冲突需要每个修行者自己去判断抉择。
一 什么是入出息念正确的似相
《解脱道论》卷第七专门谈到两种禅相,一种是正确的:
“彼坐禅人,以九小烦恼清净心,现念入息,彼相得起。名相者,如抽绵抽古贝,触身
成乐触,如凉风触身成乐触,如见入出息风触,鼻口唇念作风想,不由形色,此谓相。
若坐禅人,以修多修相成增长,若鼻端增长,于眉间于额,成多处住,成满头风,从此
增长,满身猗乐,此谓具足。”
一... 阅读全帖
a*******2
发帖数: 465
4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禅修的方法——九住心
达真堪布仁波切开示:
佛书中讲了九种心专注的方法,即九住心:
 一、内住。
 内心从外境内敛其心,住内境为内住。“内”指的是什么呢?就是所缘。前面讲
过很多种所缘,诸如木块、石块等不清净的,或如佛像、观音像、释迦牟尼佛像等清净
的,还有光、分别念自己等等。
 不要让心散乱、动摇,在一个所缘对境中专注、安住,这是内注。犹如抓野马的
时候要有方法一样,内住也是要有方法的,若是你直接把它收回来,放在所缘当中,也
是有难度的。
 二、续住
 不散逸为续注。虽然心内住了,但是它还容易跑,所以就想办法继续保持这种状
态,不让它散乱,让它继续专注,这叫续住。尤其是刚开始的时候,就要这样。
 三、安住
 一旦心散逸、起念头了,这时要有正知正念,立即要了知、发现,然后再通过方
法引导它,恢复到原来的所缘(对境)当中安住。
 四、进住
 进一步地专注。刚开始的时候,我们自认为分别念没有了,实际上只是粗大的念
头没有了,还有很多分别念,因此要再修炼、深入,让它逐渐变得微细,进一步地专注
、深入。
 五、调伏
 对三摩地之...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4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真实的本体论
修学佛法有一个极重要的课题必须探讨清楚,否则再怎么努力修习都无法成功。这
个问题就是:佛法到底有没有本体之论?为什么许多人读释印顺的著作,到最后会发觉
读不懂,或无法信受而读不下去?例如释印顺说佛法无本体论;那么,我们就来探讨清
楚佛法的所说,到底是有本体还是无本体?本文主要以释印顺在他的《无诤之辩》书中
针对熊十力的《新唯识论》之内容的大力批判,来探讨释印顺否定有“本体”是否符合
佛法。
释印顺在书文中经常使用的手法就是“借刀杀人”,譬如他借用无本体论者之名来
批判本体论,他说:【无本体论者批评本体论说:“本体,只是观念论者好弄玄虚,而
妄构一个神秘的东西来作宇宙的因素”!】其实很明显地,这根本也就是释印顺他自己
的想法,而以无本体论者作他的替身,来阐述释印顺认为佛法是没有本体的谬论。所以
,他才会说:【佛法说涅槃,说空寂,不是以此为宇宙本体,以满足玄学者的求知欲,
是深入缘起本性而自证的。】
释印顺的所说,就是明确地表示:他认为佛法是不主张有本体的,只有说缘起而已
。所以,释印顺为了扞卫他的主张及地位,很努力地把主张有本体的学者熊十力批驳得
体无完肤。
释印顺说:【依佛法,...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4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印熊本体之诤
修学佛法有一个极重要的课题必须探讨清楚,否则再怎么努力修习都无法成功。这个问
题就是:佛法到底有没有本体之论?为什么许多人读释印顺的著作,到最后会发觉读不
懂,或无法信受而读不下去?例如释印顺说佛法无本体论;那么,我们就来探讨清楚佛
法的所说,到底是有本体还是无本体?本文主要以释印顺在他的《无诤之辩》书中针对
熊十力的《新唯识论》之内容的大力批判,来探讨释印顺否定有“本体”是否符合佛法。
释印顺在书文中经常使用的手法就是“借刀杀人”,譬如他借用无本体论者之名来
批判本体论,他说:【无本体论者批评本体论说:“本体,只是观念论者好弄玄虚,而
妄构一个神秘的东西来作宇宙的因素”!】其实很明显地,这根本也就是释印顺他自己
的想法,而以无本体论者作他的替身,来阐述释印顺认为佛法是没有本体的谬论。所以
,他才会说:【佛法说涅槃,说空寂,不是以此为宇宙本体,以满足玄学者的求知欲,
是深入缘起本性而自证的。】
释印顺的所说,就是明确地表示:他认为佛法是不主张有本体的,只有说缘起而已
。所以,释印顺为了扞卫他的主张及地位,很努力地把主张有本体的学者熊十力批驳得
体无完肤。
释印顺说:【依佛法,此现实的苦...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4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印熊本体之诤
在“对佛陀以及佛教批判”中 提出了一些观点。
容当一一辨正。
观点既然提出来, 佛教正法从来无惧一些所谓的批判。
不过,末法时期佛教正法确实面对着错综复杂局面。
佛门内外都存在着对佛法的不正确的知见。
首先要辩证的是:“佛陀不承认时空外的非五蕴的
本体的存在”。这也不是什么新观点。
这里上提一篇已发帖文来论证佛法到底有没有本体之论。
修学佛法有一个极重要的课题必须探讨清楚,否则再怎么努力修习都无法成功。这个问
题就是:佛法到底有没有本体之论?为什么许多人读释印顺的著作,到最后会发觉读不
懂,或无法信受而读不下去?例如释印顺说佛法无本体论;那么,我们就来探讨清楚佛
法的所说,到底是有本体还是无本体?本文主要以释印顺在他的《无诤之辩》书中针对
熊十力的《新唯识论》之内容的大力批判,来探讨释印顺否定有“本体”是否符合佛法。
释印顺在书文中经常使用的手法就是“借刀杀人”,譬如他借用无本体论者之名来
批判本体论,他说:【无本体论者批评本体论说:“本体,只是观念论者好弄玄虚,而
妄构一个神秘的东西来作宇宙的因素”!】其实很明显地,这根本也就是释印顺他自己
的想法,而以无本体论者作他的替身,来阐述释... 阅读全帖
wh
发帖数: 141625
47
来自主题: LeisureTime版 - 耶鲁中国缘 (转载)
【 以下文字转载自 Connecticut 讨论区 】
发信人: wh (wh), 信区: Connecticut
标 题: 耶鲁中国缘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ue Oct 14 19:27:06 2014, 美东)
耶鲁和中国关系紧密,是第一个录取中国学生、第一个收藏中文书籍、第一个开设中文
课、第一个与中国交往的美国学校,培养出最多的驻华大使,清华、复旦第一任校长与
北大第一任教务长也都是耶鲁毕业生。前一阵查资料,兴起排了个耶鲁-中国交往时间
表。内容较杂,分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耶鲁及其(非中国)毕业生和中国的交往,
算耶鲁中国缘?第二部分是耶鲁的中国毕业生,算中国耶鲁缘?想不好怎么分类取名,
另外缺漏也一定不少,还望有识人士指点和补充,谢谢。
一、耶鲁中国缘
1835:耶鲁大学毕业生、传教士医生Peter Parker(中文名伯驾)在广州创办了中国第
一家西式医院——眼科医局(Ophthalmic Infirmary),又名博济医院。许多中国学生在
此学医、实习,包括孙中山。后改名为中山医院。
1838:耶鲁大学毕业生Samuel Robbins Brown(是康州... 阅读全帖
a*******g
发帖数: 867
48
那么,在此我们也举出经典的依据,来证明唯识的意义。如《解深密经•分别瑜
伽品》讲:“我说识所缘,唯识所现故”。大意是说,识所缘的境相,是唯识的,唯识
所现的。所以说识所缘唯识,一定是指Vijñapti。《成唯识论》讲:“唯识言
有深意趣,识言总显一切有情各有八识,六位心所,所变相见,分位差别及彼空理所显
真如。”这里面包括哪些内容?一切有情各有八识,指的是八识心王。六位心所,指遍
行心所,别境心所,善心所,烦恼心所、随烦恼心所、不定心所共六位五十一个心所法
。所变相见,{指八识心王、心所,各自所变现的见相二分}指色法,这个色法是《百法
》中所说的“二所现影故”,是心王和心所所变现的影像,是心王和心所的对境,它一
定是严格按照心王和心所的对境来谈这个色法的,在这个地方我们就可以了解到,佛法
里面所讲的色法和普通意义上所讲的物质,是完全没有关系的两回事。而在我们平时的
认识中间,很多人在唯识的时候,什么叫色法呢?色法就相当于我们所说的物质。完全
不相当于,因为我们所讲的物质完全是在唯物论意义上来谈的,它是离开认识之外,独
立的客观的实有的这样的存在。但是唯识里面所
S**U
发帖数: 7025
49
龙树菩萨在印度、中国及西藏佛教史上有不朽的地位,其深邃的智慧及热烈的宗教生命
,受到后人高度的赞扬,在过去的历史中,龙树的思想曾被热烈的讨论并遵循著。如今
的学佛者似乎已渐不与闻其宗风,尤其是其划时代的伟大著作--『中论』,一般人对之
,颇有误阂之感。古代的思想对于今人,在理解上或有时空的隔碍,不过『中论』对于
国人,几乎已被定型为「艰涩难解」,这是非常可惜的。尤其,近代西方学者以逻辑或
哲学之纯学术立场来研究『中论』,似乎透露出「不透过『中论』梵文原典的研究,不
足以探究其真义」之异样音声,于是『中论』被禁制在学术界的象牙塔中(笔者意指缺
乏宗教之实践性,并非贬斥学术),一般佛教徒似乎也仅能远眺「龙树之门墙,不得其
门而入」。笔者愿意从宗教的立场,在尊重学术的前提下,略为条述『中论』与阿含在
思想上的关涉,并提供中观思想在现代生活中所扮演的心灵救济之道。
一、『中论』的复古精神(与阿含之关涉)--以离邪见为主
我们这个「无明隐覆」的世间,一切不和谐安乐及焦恼不安的根源,『杂阿含』五
四六经及『中阿含』「苦阴经」告诉我们,乃是「见诤」与「欲诤」。前者是见解、观
念及思惟方法上错谬的「执... 阅读全帖
W**N
发帖数: 1037
50
九识
[简介]
(名数)识有九种之意:(一)一眼识,二耳识,三鼻识,四舌识,五身识,六意识,
七阿阤那识,八阿赖耶识,九阿摩罗识。
[详解]
盖经中虽无列九识之明文,而语则非无。金刚三昧经入实际品曰:‘如彼心地,八识海
澄,九识流净,风不能动,波浪不起。’又入楞伽经第九曰:‘八九种种识,如水中诸
波。’大乘密严经卷中曰:‘心有八种,或复九种。’是也。说阿摩罗识者,大佛顶首
楞严经第四曰:‘如果位中,菩提、涅槃、真如、佛性、庵摩罗识、空如来藏、大圆镜
智,是七种名,称谓离别,清净圆满,体性坚凝,如金刚王常住不坏。’此外见金刚三
昧经,密严经,转识论等。其如前所举,以阿摩罗识为第九,总立之为九识者,似至真
谛三藏,始见其说。圆测之解深密经疏第三曰:‘真谛三藏依决定藏论,立九识义,九
识品如说。言九识者,眼等六识,大同识论。第七阿陀那,此云执持,执持第八为我我
所。唯烦恼障而无法执,定不成佛。第八阿梨耶识,自有三种:一者解性梨耶,成佛之
义。二者果报梨耶,缘十八界。故中边分别偈云:尘根我及识,本识生似彼。依彼论等
说,第八识,缘十八界。三者染污阿梨耶,缘真如境,起四种谤。即是法执,而非人执
... 阅读全帖
首页 上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