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帖数: 1 | 1 发表时间: 2017-02-13 01:20:21作者:
刘春霖。(网络图片)
他是中国最后一位状元,德才兼备。面对日伪拉拢,“宁作华丐,不当汉奸”,保持晚
节,受人敬佩。
他的小楷水平登峰造极,至今仍有“大楷学颜(真卿)、小楷学刘(春霖)”之说。
刘春霖(1872~1944),字润琴,号石云。中国晚清直隶省河间府肃宁县人,光绪三十
年(公元1904年)甲辰科状元,亦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状元。他善书法,尤以小楷为
著,笔力清秀刚劲,深得世人推崇。
第一人中最后人
刘春霖家道贫寒,世代为农,其父先后在济南、保定府衙当差,其母亦在知府家中做女
仆。但其天资聪颖、学习刻苦,于光绪三十年(1904年)一举夺魁,成为中国历史上最
后一位状元,可谓“第一人中最后人”。
说起他的状元及第,其中还有一段趣事。
公元1904年7月,殿试过后,主考大臣经过认真挑选,将入选的试卷按名次排列,呈请
慈禧太后“钦定”。夺魁的举子是朱汝珍,慈禧太后一见“珍”字便想起了支持光绪皇
帝改良的珍妃;而朱汝珍是广东人,更使慈禧火上浇油——洪秀全、康有为、梁启超、
孙中山……这些大清朝的“首逆”都出自广东。于是她将朱汝珍的... 阅读全帖 |
|
s***c 发帖数: 1926 | 2 昨天网上看了一视频,说最后翻案靠的是翁同龢。
老头指出仵作验尸用的银针事先没有用皂角水擦洗干净,按大清刑法,这算非法取证。
所以检验出的砒霜中毒不算数,整个案子被推翻。
先不谈科学道理,清朝的刑审制度已经先进到了这种程度?直逼辛普森案啊。 |
|
i***s 发帖数: 39120 | 3 清末赶考的士子进入考场应试。
江南贡院内重建的号舍内的模拟考试休息情景
捷报。郑幼明摄
古代“高考”要考九天七夜
考场像“号子”,失火都不许出来
本报4日刊出《江南贡院房舍间数超故宫》一文后,位于南京夫子庙西北部的江南贡院,因其为中国古代最大的科举考场以及众多历史名人出于此,引起许多市民的兴趣。由于近日恰逢一年一度的高考,记者就古人如何“高考”,以及考试中的奇闻逸事等,专题采访了江南贡院历史陈列馆的周道祥馆长。
科考影响
明清半数官员出自江南贡院
说起科举考试,不少影视作品中都将其与迂腐可笑的书呆子联系起来,周道祥馆长就此表示,这是不够客观和实事求是的。在世界文明史中占重要地位的中华传统文化,其流传和发扬光大,与科考有相当大的关系。
在江南贡院800多年历史中,共产生800余名状元、10万名进士,百万举人,明清时全国半数官员出自江南贡院。
清代江南贡院举行过112次乡试,在这里中举、又在京城会试中,中了状元者,江苏49人,安徽9人,共58人,占全国112个状元总数的51.78%。
明清两代的名人如“吴中四才子”之一的著名书画家唐伯虎、《儒林外史》的作者吴敬梓、光绪皇帝的老师翁同龢、“扬 |
|
|
f****p 发帖数: 18483 | 5 真的假的,他还硬的起来?估计搞一次,就要了他的老命了
有一点龙钟老态,依旧思路清晰、反应敏捷,而且精力充沛、记忆力惊人,他的生日是
在一整天繁忙的活动中度过的:
“希斯玻色子与杨米理论”。“杨米理论”是杨教授与好友、美国物理学家米尔斯合作
研究创立的“规范场论”,识者都认为其重要性绝不在“宇称不守恒”之下,杨教授为
此应得第二次诺贝尔奖。
同角度介绍杨教授的学术成就,杨教授自始至终兴致勃勃的参加。
愉快地与宾客一一握手及拍照留念。晚宴直至晚上十时半才结束,期间有致词、切生日
蛋糕、致送礼品、欣赏表演、放映短片、往来祝酒……,杨教授可能是全场精力最好的
一位。
刘遵义校长代表中文大学跟杨教授约定了五年后再一起庆祝。转眼之间,五年很快就过
去了,社会跟大学也经历了不少变迁,但杨教授跟中文大学的情谊却是永恒不变。”
界。他的知识渊博,他的坚毅不朽,在过去的九十个年头中充分表现了出来,为世人所
赞叹和学习。而杨教授跟香港中文大学的渊源则始于一九六四年应中文大学邀请来港演
说,那时候的观众都为杨教授的演说着迷,并送上如雷的掌声。至今四十八年过去了,
但中大人给杨教授的掌声却从未中断过。杨教授在... 阅读全帖 |
|
o***s 发帖数: 42149 | 6 “文革”十年,宋庆龄深居简出,在后海寓所过着几乎与世隔绝的日子。每天的运动就是在花园散步,有时戴上大檐草帽、披上大氅,坐在楼下南湖边钓鱼。她性情极稳,能一坐几小时不动
后海北岸的宋庆龄故居是难得的幽静园林。曾经是王室禁地,周边鲜有民居,东临醇亲王府正宅,南北西三面是高大厚重的红墙,大门面朝什刹海。最妙之处在于,什刹海活水绕园一周,形成东西溪涧,南北二湖,幽静之中别具灵气。花园主体建筑位于湖水环抱的半岛。楼阁玲珑,如同海上仙山。引皇宫专用水入私园,是皇帝许给王府的特权,园中长廊有一“恩波亭”,即为感念皇恩所建。
进入此园,第一印象是“大”。即使在人间四月天,也大得冷清。各色名贵花树,卷起千堆胭脂雪,古树参天,移步换景,似乎永远走不到尽头。从1963年到1981年,漫长的18年,两万平方米,只有宋庆龄一位女主人,陪伴她的是流水般的工作人员和几十只鸽子。在给友人的信中,宋庆龄说:“我确实享受‘皇家的’待遇,尽管我并不快乐……”
从纳兰性德到末代皇族
1949年之后,在北京,宋庆龄先住在方巾巷44号(现朝内南小街439号)一座日本商人留下的小楼。1959年迁到前海西街恭王府马厩改建的花园,门外... 阅读全帖 |
|
i***s 发帖数: 39120 | 7 5年之后,被媒体冠以汕头版“小甜甜”遗产争夺案的案件又再次回到了起点———汕头市中院。昨日,汕头市中院重审杨元璨、陈佩侬夫妇告女婿张荣新要求继承亡女杨文珍6000万元遗产案。在这场马拉松式的巨额遗产争夺案庭审现场,翁婿双方继续围绕着这5年反复争论的两大焦点展开辩论:杨文珍住所地究竟是香港还是内地?杨文珍的遗产范围究竟包括哪些?这两个焦点问题直接决定巨额遗产判决结果。目前庭审暂告一段落。
因为巨额的遗产以及复杂的法律适用关系,该案曾轰动一时。案件双方为一家人。原告方为今年93岁的杨元璨和83岁的陈佩侬夫妇二人,两人均为汕头市金平区人。被告方为目前香港居民身份的张荣新。
张荣新是杨元璨、陈佩侬二人的女婿。1980年,张荣新和杨元璨、陈佩侬的二女儿杨文珍结婚。婚后夫妻两人白手起家,通过自身努力以及机遇发展成为粤东地区针车行业销售龙头。1992年,张荣新移民香港,1996年,杨文珍也取得香港居民身份。两人婚后育有子女二人。2005年,杨文珍因患病在汕头不幸逝世。
2009年初,杨元璨和陈佩侬在汕头市中院起诉张荣新,称女儿杨文珍去世后,直到2008年他们才知道女儿死后留下多达数亿元的遗产,但女婿... 阅读全帖 |
|
o***s 发帖数: 42149 | 8 “孙庄孙氏曾经出过父子双翰林,一门三进士,双翰林死后,被埋葬在村北头的祖茔内,2011年,该家族墓群经国家审核,被评定为不可移动文物,今天凌晨1时许,有人开着挖掘机将该墓群铲平了,至今无人对此负责。”昨天早上,中原区西流湖办事处孙庄村多位村民向本报反映。
按照规定,文物被毁,当地文物部门必须进行查处,但获悉,郑州市文物稽查大队因忙于其他事,尚没有对此事展开调查,而中原区文化旅游局局长陈烈则拒绝接受记者采访。
[事件]不可移动文物公布不满4年,已被毁
昨天上午,记者赶到中原区西流湖办事处孙庄村原址,因为拆迁,该村事实上已经不存在,孙庄村原址北边的院子内荒草丛生,2011年年底被评定为不可移动文物的孙氏家族墓群就位于大院北侧。
如今呈现在记者面前的是这样一番景象:崭新的黄土覆盖在地面上,黄土里还掩埋着墓碑和砖块,一棵柳树也被连根拔起,墓群的北边停着一辆挖掘机。
“被翻新的黄土下边就是孙氏家族墓群,今天凌晨1时许被人推平。”孙庄村村民孙会和孙聘三说,清朝末年,孙庄孙氏家族出过父子双翰林,一门三进士,其中,八人受皇封,美名远扬。最负盛名的是老翰林孙钦昂,官居二品,他在广西为官从政,后告病回原籍... 阅读全帖 |
|
u***************r 发帖数: 11227 | 9 发信人: inews(inews), 信区: Headline
标题: 慈禧的一个可耻做法,导致光绪帝一生没能生育
发信站: BBS未名空间站(Fri Oct 6 07:44:19 2017,GMT)
19岁的同治皇帝驾崩后,慈禧为了能够继续执政,扶持了当时只有四岁的载恬当皇帝,也就是光绪帝。自古以来,有无数人梦想着登上皇帝的宝座,但是于光绪帝来说,登上皇位是他一生悲哀的开始。
光绪帝虽然是个傀儡皇帝,但是他有自己的想法,他也想通过变法来有所作为,只可惜遭到慈禧太后的百般阻挠。为了监视光绪帝的一举一动,慈禧更是把自己的侄女隆裕嫁给了光绪帝。
隆裕姿色并不出众,20岁长得像40岁的大妈,再加上隆裕和珍妃争宠,完全站在慈禧太后这边,监视着光绪帝的一举一动,所以光绪帝很讨厌他,两人是有夫妻之名但无夫妻之实,根本不可能有爱情的结晶。
除了隆裕皇后,光绪帝还有两位妃子,就是瑾妃和珍妃。慈禧太后怕光绪皇帝妃子多了,影响侄女受宠,所以只为他选了两个妃子,三个女人中,隆裕和瑾妃都不得宠,惟有珍妃是受宠的。
按道理说光绪独宠珍妃,珍妃最有可能为光绪帝生下孩子,但是因为慈禧的一可耻做法,导致光绪帝无后。
... 阅读全帖 |
|
f****r 发帖数: 5118 | 10 李鸿章和国际接轨,说话符合国际惯例,
其他官员,翁同合等人,都和洋人谈判谈不起来。
谈判就是讲价钱,不能说李鸿章是卖国贼。
国家是慈禧的,慈禧其实比任何人都爱国。 |
|
f****r 发帖数: 5118 | 11 那太子太傅也应该有汉满蒙三个人了吧,翁同合这些人不会有很深的满文造诣了吧 |
|
a*******e 发帖数: 3897 | 12 楼上几位要分享高阳作品的朋友,链接在此:
http://blog.tianya.cn/blogger/post_show.asp?idWriter=0&Key=0&BlogID=114605&PostID=8574343
● 高阳作品
《红楼梦断》、《曹雪芹别传》、《三春争及初春景》、《大野龙蛇》、《红楼一
家言》
《高阳散文选》、《高阳杂文》、《李娃》、《凤尾香罗》、《风尘三侠》、《花
魁》、《假官真做》、《解差与犯妇》、《解读八面人生:评高阳历史小说》、《金缕
鞋》、《荆轲》、《绝色寡妇刘三秀》、《梅丘生死摩耶梦-张大千传奇》、《明末四
公子》、《清末四公子》、《石破天惊》、《水龙吟》、《苏州格格》、《铁面御史》
、《屠纸酒仙-高阳传》、《翁同龢传》、《印心石》、《再生香》、《醉蓬莱》、《
安乐堂》、《百花洲》、《柏台故事》、《丁香花》、《咆哮中的吻》、《避情港》、
《清朝的皇帝》、《金色昙花》、《康熙传 孙中山传》、《乾隆韵事》、《小凤仙》
、《徐老虎与白寡妇.》、《杨乃武与小白菜》
〖另附高阳小说若干(网上比较多见)〗(包括;《慈禧全传》、《胡雪岩全传》
、《三春争及初春景》、 |
|
w****j 发帖数: 5581 | 13 我想起光绪和翁同龢关于鸡蛋价格的对话了。这个成本核算的讲究大着呢 |
|
G********C 发帖数: 456 | 14 【 以下文字转载自 ChinaNews 讨论区 】
发信人: GreaterROC (Greater Republic of China), 信区: ChinaNews
标 题: “保共改良”二十五周年祭 ─评历史连续剧《走向共和》的美学价值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at Feb 12 10:17:59 2011, 美东)
─评历史连续剧《走向共和》的美学价值─
辛 灏 年
(黃花崗雜誌《革命與改良》文章選刊之十)
献给伟大的共和革命——辛亥革命九十二周年
題 解 ﹕问曰﹕ 保共改良未死,何以言祭?
答曰﹕ 保共改良必死,共和革命必再。
当此方死方生之际,为促其早死,乃为之祭。
前 言﹕
一位近代史学者在看完了长篇电视历史剧《走向共和》之后,曾兴奋地评价说﹕《
走向共和》不啻为──
专制中国的一道闪电,
共和思想的一片霞光;
痛斥改良的一阵狂飙,
呼唤革命的一声惊雷……
是的,当此中共北京洋教专制复辟政权──依然在拼命效法着大清慈禧皇太后“假
改革、真保权”的──“愚民之术”时,《走向共和》》的播放和传播,和它 始被中
共“删除革命、只播改良”,终被中共彻底禁播禁售的... 阅读全帖 |
|
m********1 发帖数: 368 | 15 大家覺得近年最出色的歷史正劇是哪一部?
鄙人以爲《漢武大帝》雖在劇本上做了諸多与歷史事實不完全相符的改動,然而就器物文化以及製作水平來看,逺勝于《貞觀長歌》等等其他歷史劇。其有選擇地把史料編進劇本(固爲一失),只對某些情節人物作了改動,雖媚專製而不失其時代全貌,故也屬難得之作。《大秦帝國》好看,但爲了劇情多有杜撰,明顯的錯誤極多,亦不屬歷史正劇之列。《臺灣1894》、《臺灣首任巡撫劉銘傳》水平實在勝過辮子戲多矣。
觀之日本,則以大河劇《龍馬傳》爲最出色。不符史實之處,鄙人專文討論。愚以爲《龍馬傳》對中國人理解東亞近代歷史亦極有教益。
《走嚮共和》甚善。此劇清末故事较严谨(除翁同龢,形象較爲偏離)。民国创立部分亦未能全面,愚以爲袁公、梁啓超与立憲派人雖然不為時代最先進,却也對于中國有大貢獻。孫文、黃興、宋教仁亦未必能代表革命黨人全貌。張鳴《辛亥:搖晃的中國》以及唐德剛《袁氏當國》、《晚清七十年(5):袁世凱、孫文與辛亥革命》書中所述觀點,愚以爲較之國共史觀更爲可取,《走嚮共和》闡述了一部分。
想聽聽大家的想法。 |
|
m********1 发帖数: 368 | 16 甚是!不過愚以爲,《漢武大帝》是有選擇地把史料編進劇本的(固爲一失),只對某些情節人物作了改動,雖媚專製而不失其時代全貌,故也屬難得之作。
《走嚮共和》甚善。此劇清末故事较严谨(除翁同龢,形象較爲偏離)。民国创立部分亦未能全面,愚以爲袁公、梁啓超与立憲派人雖然不為時代最先進,却也對于中國有大貢獻。孫文、黃興、宋教仁亦未必能代表革命黨人全貌。張鳴《辛亥:搖晃的中國》以及唐德剛《袁氏當國》、《晚清七十年(5):袁世凱、孫文與辛亥革命》書中所述觀點,愚以爲較之國共史觀更爲可取,《走嚮共和》闡述了一部分。 |
|
N*******d 发帖数: 5641 | 17 当然不可能全翻,翻案只是相对而言,这片子里面慈禧基本是中性偏正面的形象
而且该片里修园子没花水师的银子,水师买炮弹的60万两银子是被骗子伙同李莲英小德
张庆王爷从翁同合那里骗去的,慈禧听说后还把李莲英骂了一通 |
|
w****j 发帖数: 5581 | 18 是光绪和翁同龢之间的对话吧?事见清末李元伯《南亭笔记》。 |
|
y*d 发帖数: 2226 | 19
是啊,朝令夕改,自相矛盾,如同儿戏
治理一个4亿多人的国家,没有全盘的计划,没有具体的步骤
纯粹就是扯淡
中国当时如果落到这批人手里,只怕完蛋得更快些
别的不说,当时帝党军权、政权都没有
就开始大张旗鼓的闹变法
难道指望各省的旧派官员去给你执行这些新法?
把伊藤博文请来主持变法,干脆像溥仪一样把天照大神也迎来好了
有没有考虑过国民的观感?
搞政治不是脑子一热,去力行一番就完了
当时的形势是,帝党决心清洗全国上下官员(连翁同龢都被排挤了,其他官员还能心存
侥幸?)
中上层百姓看到倭寇被待为上宾,差一步要拜相了;读了几十年的圣贤书竟被说成是伪书
下层百姓跟本不知道变法维新是何物
就这么个局面,不力图、不力行还能多撑几天
力行之下,不政变才怪 |
|
d****z 发帖数: 9503 | 20 记得《走向共和》里面有一段,慈禧退居二线那阵子,翁同龢得到
光绪的宠信,想捞大学士的头衔,但是没有空缺。然后袁世凯就去
李鸿章那里劝李鸿章辞去大学士,被骂出来。也不知道是真的假的。 |
|
|
|
m***n 发帖数: 12188 | 23 这些弹劾其实未必是有害的。
古人认为"不教人妒是庸才", 一个没有人弹劾的官员是没有前途的。
这些无害的弹劾,正好给官员增加人气,"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好比现在的演员
,最怕的不是绯闻,而是无人提及。
李鸿章这个人,外形很好,高大英俊,据说慈僖喜欢他也有这个原因,外表就是特别能
让女人安心喜欢的那种。 但是我总是觉得他很恶心。
和湘军那些人比,没有那种阳刚之气。
江南人确实把中国给害惨了(或许你说李鸿章不是江南,但是从个性和文化上看,是典
型的江南人,至少是半个江南人)。 他和另外一个江南人 - 翁同龢斗来斗去, 一起毁
掉了北洋。
如果甲午北洋是左宗棠主持,肯定是另外一个结果,叹。 |
|
m******r 发帖数: 4351 | 24 中日战争第12卷,有很多清人自己对时事的奏折,有些是建议,有些是懊悔。懊悔五花
八门,这里列举一些共通之处。
1.海军买快艇。这个大约是共识。如果有快艇,日海军就不容易那么迂回和穿插分割,
对北洋舰队形成局部以多打少的优势。这个问题基本上大家都点到为止,免得惹恼了某
太后。
不过大家还是出了不少补救的主意。首先是赶快买快艇,没钱啊,那就借啊,清朝当时
还没有借贷这个概念,基本上不欠外债,所以在外国那里信用是刚刚的(想想如果北洋
当年早有意识去借钱买军舰,慈禧有意识去借钱修颐和园,是不是战争结果不一样了)
。买了船没有兵啊,雇洋人的兵和管带啊。不管可行性如何,这些建议最后没有付诸实
施是肯定的。
2. 铁路。这个提到的差不多最多。清人这时才意识到铁路对运兵运粮的好处了,现在
用他们自己的话说,"追悔何及"。前些年李鸿章洋务派就提议在东三省修铁路,本来目
的是为了对抗俄国,因为俄国在修西伯利亚大铁路,清人说,"东西万里,瞬息可至
,其势加于中国如高屋建瓴,不遽发难,乃其不知中国之虚实也。" (其意是现在败给
了日本,虚实尽皆暴露,俄人野心就起来了)。
铁路这东西不像海军军舰,这就是个摇钱树... 阅读全帖 |
|
o***e 发帖数: 3526 | 25 我记得丁汝昌要银子卖船卖速射炮的请求是给翁同龢拦下来的。至于原因大家心里有数
。中堂大人在晚清那个环境下实在算不得贪的。 |
|
o***e 发帖数: 3526 | 26 翁同龢弄权,就算不贪污,对国家利益的损害也是巨大的,比如为了党争不给丁汝昌批
钱卖速射炮就是一个后果很严重的例子。 |
|
a*******m 发帖数: 14194 | 27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ilitary 讨论区 】
发信人: awaydream (大剑一挥风雷动,不畏豪强斩蛇虫。), 信区: Military
标 题: 在中国,党争和派系斗争高于国家,民族的长期利益,为什么会这
关键字: 刘志军,高铁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at Aug 2 19:59:07 2014, 美东)
是跟中国人的不会妥协,没有妥协机制有关吗?
最近看甲午海战120年的纪录片, 李鸿章的错误固然不少,
不过,清廷内翁同龢还有其他派系,对李鸿章和北洋海军的掣肘,
相当厉害,几乎等于间接扼杀了北洋舰队。
再联想到,几年前为我国高铁事业做出巨大贡献,堪称中国的高铁事业的火车头的
刘志军部长。
高铁的火车头在狂跑的时候,一把就被党内的反对势力给拉下马。
随后上来的傻逼党棍盛高祖,又是降速度,又是不同速度的火车混跑,终于搞出了
温州动车相撞事件。导致,中国正在和英国谈得高铁合同直接就废了。
高铁走向世界的时间被耽误了好多,至少耽误了5年,还有名誉的耽误。
现在的党报又宣传李克强总理是中国高铁的超级推销员,完全忘了往刘志军部长身
上扣屎盆子,说350公里时速的高铁不安... 阅读全帖 |
|
s**x 发帖数: 266 | 28 旅顺和威海卫的相继失陷,标志着日军通往天津、北京的门户已经打开。军事上,清军已经证明了远不是日本的对手,西式武器装备的淮军每战必败,耗费巨资的北洋水师全军覆没,谁都明白,北京是守不住的。
摆在清廷面前的只有两条路:迁都抗战或者忍辱求和。
放弃北京,迁都西安,坚持抗战,这个坚强不屈的建议是当时不少主战派官员提出的。代表人物京城有帝师、清流领袖翁同龢,地方大员有两江总督刘坤一、两广总督张之洞等。
那么,迁都西安抗战有无胜算?
从战略上说,凭借国土的广阔战略纵深,用空间换时间,和敌人进行持久抗战,二战中中国、苏联都成功的证明了这一点的可行。
毛泽东在抗战期间,做了一次著名的“论持久战”讲演。但抗日“持久战”的观点,其实是甲午战争期间,两江总督刘坤一的首倡:“有钱赔款,不如用兵两年。况用兵两年,需饷不过数千万,较赔款尚不及半,而彼之所费愈多。……‘持久’二字,实为现在制倭要著。”
另一个封疆大吏两广总督张之洞也提出了“迁都、勤王”的主张:“彼孤军远征,粮弹皆靠海运,分兵守则军势弱,不守则接济断,彼时一败即不能支。”
应该说,这两位清末的顶梁柱级人物见识是很厉害的。
说白了,迁都抗战、死扛到底就... 阅读全帖 |
|
m********s 发帖数: 55301 | 29 如果真的客观研究历史。
原文"全国人民对侵略者是痛恨的,自从日军踏上国土的一刻起,所到之处当地人民无
不奋起反抗"里,全国,痛恨,所到之处,无不奋起反抗。
都是不存在的。
军已经证明了远不是日本的对手,西式武器装备的淮军每战必败,耗费巨资的北洋水师
全军覆没,谁都明白,北京是守不住的。
。代表人物京城有帝师、清流领袖翁同龢,地方大员有两江总督刘坤一、两广总督张之
洞等。
中中国、苏联都成功的证明了这一点的可行。
其实是甲午战争期间,两江总督刘坤一的首倡:“有钱赔款,不如用兵两年。况用兵两
年,需饷不过数千万,较赔款尚不及半,而彼之所费愈多。……‘持久’二字,实为现
在制倭要著。”
弹皆靠海运,分兵守则军势弱,不守则接济断,彼时一败即不能支。”
时期远远不如,而二战时期中国持久作战都能坚守半壁江山,中国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资源、兵力、潜力远在日本之上,如果全国咬紧牙关齐心抗战,加以西方列强绝不会
坐视日本一家独大,国事尚有可为,不是没有获得最后胜利的可能。 |
|
k**i 发帖数: 10191 | 30 又不是打游戏,你输入金手指弄个1百万,然后暴兵暴科技。现实里金钱转化成军事战
斗力有好多坎。宋朝都有钱,军事还不是不堪一击。
军已经证明了远不是日本的对手,西式武器装备的淮军每战必败,耗费巨资的北洋水师
全军覆没,谁都明白,北京是守不住的。
。代表人物京城有帝师、清流领袖翁同龢,地方大员有两江总督刘坤一、两广总督张之
洞等。
中中国、苏联都成功的证明了这一点的可行。
其实是甲午战争期间,两江总督刘坤一的首倡:“有钱赔款,不如用兵两年。况用兵两
年,需饷不过数千万,较赔款尚不及半,而彼之所费愈多。……‘持久’二字,实为现
在制倭要著。”
弹皆靠海运,分兵守则军势弱,不守则接济断,彼时一败即不能支。”
时期远远不如,而二战时期中国持久作战都能坚守半壁江山,中国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资源、兵力、潜力远在日本之上,如果全国咬紧牙关齐心抗战,加以西方列强绝不会
坐视日本一家独大,国事尚有可为,不是没有获得最后胜利的可能。 |
|
y**********o 发帖数: 241 | 31 你说得这些人还是极少数,整个精英阶层(朝廷文武百官,地方乡绅名流)
都不愿意打,也不敢打,打仗是要吃苦的,赔款倒霉的是老百姓,不会
影响精英们的生活质量。
军已经证明了远不是日本的对手,西式武器装备的淮军每战必败,耗费巨资的北洋水师
全军覆没,谁都明白,北京是守不住的。
。代表人物京城有帝师、清流领袖翁同龢,地方大员有两江总督刘坤一、两广总督张之
洞等。
中中国、苏联都成功的证明了这一点的可行。
其实是甲午战争期间,两江总督刘坤一的首倡:“有钱赔款,不如用兵两年。况用兵两
年,需饷不过数千万,较赔款尚不及半,而彼之所费愈多。……‘持久’二字,实为现
在制倭要著。”
弹皆靠海运,分兵守则军势弱,不守则接济断,彼时一败即不能支。”
时期远远不如,而二战时期中国持久作战都能坚守半壁江山,中国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资源、兵力、潜力远在日本之上,如果全国咬紧牙关齐心抗战,加以西方列强绝不会
坐视日本一家独大,国事尚有可为,不是没有获得最后胜利的可能。 |
|
l*****o 发帖数: 180 | 32 没人才没装备,钱是没有意义的
军已经证明了远不是日本的对手,西式武器装备的淮军每战必败,耗费巨资的北洋水师
全军覆没,谁都明白,北京是守不住的。
。代表人物京城有帝师、清流领袖翁同龢,地方大员有两江总督刘坤一、两广总督张之
洞等。
中中国、苏联都成功的证明了这一点的可行。
其实是甲午战争期间,两江总督刘坤一的首倡:“有钱赔款,不如用兵两年。况用兵两
年,需饷不过数千万,较赔款尚不及半,而彼之所费愈多。……‘持久’二字,实为现
在制倭要著。”
弹皆靠海运,分兵守则军势弱,不守则接济断,彼时一败即不能支。”
时期远远不如,而二战时期中国持久作战都能坚守半壁江山,中国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资源、兵力、潜力远在日本之上,如果全国咬紧牙关齐心抗战,加以西方列强绝不会
坐视日本一家独大,国事尚有可为,不是没有获得最后胜利的可能。 |
|
l*****o 发帖数: 180 | 33 没人才没装备,钱是没有意义的
军已经证明了远不是日本的对手,西式武器装备的淮军每战必败,耗费巨资的北洋水师
全军覆没,谁都明白,北京是守不住的。
。代表人物京城有帝师、清流领袖翁同龢,地方大员有两江总督刘坤一、两广总督张之
洞等。
中中国、苏联都成功的证明了这一点的可行。
其实是甲午战争期间,两江总督刘坤一的首倡:“有钱赔款,不如用兵两年。况用兵两
年,需饷不过数千万,较赔款尚不及半,而彼之所费愈多。……‘持久’二字,实为现
在制倭要著。”
弹皆靠海运,分兵守则军势弱,不守则接济断,彼时一败即不能支。”
时期远远不如,而二战时期中国持久作战都能坚守半壁江山,中国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资源、兵力、潜力远在日本之上,如果全国咬紧牙关齐心抗战,加以西方列强绝不会
坐视日本一家独大,国事尚有可为,不是没有获得最后胜利的可能。 |
|
b*****n 发帖数: 2324 | 34 满清的合法性有限,统治中国二百余年一直实行民族隔离,给旗人特权,依赖旗人统治
,而旗人集中在北京,去了西安不改革不用日本人打就肯定玩完,满清知道自己的合法
性不强,不愿改革,但是不在乎赔款,反正赔的是以后全中国几十年的海关关税,当下
影响不是特别大,能蒙混过去就好,对他们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北京,北京不行,去满洲
也不会去西安。
军已经证明了远不是日本的对手,西式武器装备的淮军每战必败,耗费巨资的北洋水师
全军覆没,谁都明白,北京是守不住的。
。代表人物京城有帝师、清流领袖翁同龢,地方大员有两江总督刘坤一、两广总督张之
洞等。
中中国、苏联都成功的证明了这一点的可行。
其实是甲午战争期间,两江总督刘坤一的首倡:“有钱赔款,不如用兵两年。况用兵两
年,需饷不过数千万,较赔款尚不及半,而彼之所费愈多。……‘持久’二字,实为现
在制倭要著。”
弹皆靠海运,分兵守则军势弱,不守则接济断,彼时一败即不能支。”
时期远远不如,而二战时期中国持久作战都能坚守半壁江山,中国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资源、兵力、潜力远在日本之上,如果全国咬紧牙关齐心抗战,加以西方列强绝不会
坐视日本一家独大,国事尚有可为,不... 阅读全帖 |
|
a***t 发帖数: 337 | 35 估计日本和满族对于老百姓来讲没啥区别,哪个皇帝都行。清朝自然懂得这点,让日本
占了北京,等于当年入主中原,自然要花钱割地也要避免。
军已经证明了远不是日本的对手,西式武器装备的淮军每战必败,耗费巨资的北洋水师
全军覆没,谁都明白,北京是守不住的。
。代表人物京城有帝师、清流领袖翁同龢,地方大员有两江总督刘坤一、两广总督张之
洞等。
中中国、苏联都成功的证明了这一点的可行。
其实是甲午战争期间,两江总督刘坤一的首倡:“有钱赔款,不如用兵两年。况用兵两
年,需饷不过数千万,较赔款尚不及半,而彼之所费愈多。……‘持久’二字,实为现
在制倭要著。”
弹皆靠海运,分兵守则军势弱,不守则接济断,彼时一败即不能支。”
时期远远不如,而二战时期中国持久作战都能坚守半壁江山,中国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资源、兵力、潜力远在日本之上,如果全国咬紧牙关齐心抗战,加以西方列强绝不会
坐视日本一家独大,国事尚有可为,不是没有获得最后胜利的可能。 |
|
r******t 发帖数: 8967 | 36 满清的首要敌人是汉人不是日本。要是汉人反了,他们宁可找日本人借兵。
军已经证明了远不是日本的对手,西式武器装备的淮军每战必败,耗费巨资的北洋水师
全军覆没,谁都明白,北京是守不住的。
。代表人物京城有帝师、清流领袖翁同龢,地方大员有两江总督刘坤一、两广总督张之
洞等。
中中国、苏联都成功的证明了这一点的可行。
其实是甲午战争期间,两江总督刘坤一的首倡:“有钱赔款,不如用兵两年。况用兵两
年,需饷不过数千万,较赔款尚不及半,而彼之所费愈多。……‘持久’二字,实为现
在制倭要著。”
弹皆靠海运,分兵守则军势弱,不守则接济断,彼时一败即不能支。”
时期远远不如,而二战时期中国持久作战都能坚守半壁江山,中国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资源、兵力、潜力远在日本之上,如果全国咬紧牙关齐心抗战,加以西方列强绝不会
坐视日本一家独大,国事尚有可为,不是没有获得最后胜利的可能。 |
|
a****l 发帖数: 8211 | 37 道理很简单,赔款的话,日本就需要支持这个愿意年年给自己送钱的政府,朝廷官员们就
能继续年年经手大量经费获取自己的资金.打仗的话,日本就简单得割掉朝廷官员们的头
颅,另外找批人当官 .
满人愚蠢吗?根本就不愚蠢,而是很精明.
军已经证明了远不是日本的对手,西式武器装备的淮军每战必败,耗费巨资的北洋水师
全军覆没,谁都明白,北京是守不住的。
。代表人物京城有帝师、清流领袖翁同龢,地方大员有两江总督刘坤一、两广总督张之
洞等。
中中国、苏联都成功的证明了这一点的可行。
其实是甲午战争期间,两江总督刘坤一的首倡:“有钱赔款,不如用兵两年。况用兵两
年,需饷不过数千万,较赔款尚不及半,而彼之所费愈多。……‘持久’二字,实为现
在制倭要著。”
弹皆靠海运,分兵守则军势弱,不守则接济断,彼时一败即不能支。”
时期远远不如,而二战时期中国持久作战都能坚守半壁江山,中国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资源、兵力、潜力远在日本之上,如果全国咬紧牙关齐心抗战,加以西方列强绝不会
坐视日本一家独大,国事尚有可为,不是没有获得最后胜利的可能。 |
|
x*******i 发帖数: 157 | 38 甲午之败的根源是书生翁同龢误国!海战即使败了,陆战如果胜了,根本不至于割地赔
款,晚清就是这德行,真正有能力的人得不到重用,一帮无能之人久立朝堂。 |
|
|
w**********i 发帖数: 601 | 40 旅顺和威海卫的相继失陷,标志着日军通往天津、北京的门户已经打开。军事上,清军
已经证明了远不是日本的对手,西式武器装备的淮军每战必败,耗费巨资的北洋水师全
军覆没,谁都明白,北京是守不住的。
摆在清廷面前的只有两条路:迁都抗战或者忍辱求和。
放弃北京,迁都西安,坚持抗战,这个坚强不屈的建议是当时不少主战派官员提出的。
代表人物京城有帝师、清流领袖翁同龢,地方大员有两江总督刘坤一、两广总督张之洞
等。
那么,迁都西安抗战有无胜算?
从战略上说,凭借国土的广阔战略纵深,用空间换时间,和敌人进行持久抗战,二战中
中国、苏联都成功的证明了这一点的可行。
毛泽东在抗战期间,做了一次著名的“论持久战”讲演。但抗日“持久战”的观点,其
实是甲午战争期间,两江总督刘坤一的首倡:“有钱赔款,不如用兵两年。况用兵两年
,需饷不过数千万,较赔款尚不及半,而彼之所费愈多。……‘持久’二字,实为现在
制倭要著。”
另一个封疆大吏两广总督张之洞也提出了“迁都、勤王”的主张:“彼孤军远征,粮弹
皆靠海运,分兵守则军势弱,不守则接济断,彼时一败即不能支。”
应该说,这两位清末的顶梁柱级人物见识是很厉害的。
说白了,迁... 阅读全帖 |
|
b*****n 发帖数: 2324 | 41 满清是个落后的少数民族专治制度。
梁启超说过,甲午海战,李鸿章以一人敌一国。如果没有李鸿章凭自己的影响去筹钱,
中国连北洋水师都不会有。比如皇帝的老师,翁同龢,就给李鸿章使了很多坏。 |
|
o**********e 发帖数: 18403 | 42 【 以下文字转载自 LeisureTime 讨论区 】
发信人: wh (wh), 信区: LeisureTime
标 题: 补颜真卿《祭侄稿》背景,还有颜体书法分析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Fri Feb 5 20:38:17 2016, 美东)
上次说到耶鲁图书馆门上的颜真卿及其堂兄颜杲卿的英勇就义故事。刚刚找到一篇生动
分析颜真卿其人其字的文章:
http://shufashenghuo.baike.com/article-117564.html
一共五页,挺长的。贴几大段我感兴趣的;喜欢书法的同学请看链接里的全文,外行如
我觉得很有说服力,不知道内行如何评价。
(以下节选文字不用引号了,方便看。部分图片是我自己找的。括号里是我的插入语…
…)
颜真卿是继王羲之后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书法家。他创造出方严正大、朴拙雄浑、大
气磅礴的楷书书法审美范式,他的行草也传递出沉着痛快、豪迈洒脱的大师气象。传世
作品主要有《祭侄稿》、《争座位》以及《麻姑碑》等众多碑刻。他传世法书中的盛唐
气象成为中国文人的集体追念,他高贵杰出的品格气度成为中国文人的集体尊崇,他创
造了雄深雅健、敦... 阅读全帖 |
|
发帖数: 1 | 43 清德宗光绪朝后宫的一后二妃均是在光绪十四年的选秀女中选中,并且在光绪十五年入
宫的,这也是光绪朝第一次进行选秀女活动。关于这次选秀的经过,学术界内一般能见
到有两种说法,其中一种是民国时故宫采访老太监唐冠卿之后所发表的“珍妃专刊”,
记述了唐冠卿的回忆,称在最终选秀的时候只有五位秀女入选,除了一后二妃之外,还
有德馨的两位女儿。同时唐冠卿还指出,德宗本身喜欢德馨的女儿,后来因故选了一后
二妃。另外一种说法则是清史学者于善浦《光绪皇帝的珍妃》(2005年出版)一书中引
用的一份史料,是光绪十四年时选秀女的一份秀女排单,其中记录有秀女三十余人,故
而于善浦得出结论,认为德宗朝第一次选秀并非如老太监唐冠卿的描述。
2009年,中央民族大学许妍有一篇名为《清代“选秀女”制度研究》的硕士论文,其论
文中专门以光绪朝第一次选秀女作为清代选秀女的典型例子进行了分析,并且引用了《
八旗都统衙门全宗档》,这才让光绪朝选秀的一个基本问题得以被人所知,即——光绪
朝第一次选秀女是一个长达数年的过程,其中选过数次,其内容也绝不是靠一份秀女排
单即可以简单得出结论的。在目前原始档案封存的情况下,这篇论文是描述德... 阅读全帖 |
|
s******d 发帖数: 9806 | 44 李完全没责任。比他高的人光绪慈溪有责任,比他低的丁汝昌叶志超有责任,和他差不
多的翁同龢罪大恶极。就是中堂本人,一点责任都没有。中堂要是思想再解放一些,麻
痹的当时就应该搞东南虎豹,制造两个中国。 |
|
发帖数: 1 | 45 咸丰帝临终之前,为六岁的独子爱觉新罗·载淳留下了一整套辅政班子,包括户部尚书
肃顺、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御前大臣景寿,协办大学士及军机大臣穆荫、匡源、
杜瀚、焦佑瀛,同时还授予两宫太后可代朱笔的印章各一枚……
应该说,为幼主留下这套辅政班子,咸丰多少还是汲取了前朝的一些教训并进行了一番
精密筹谋的。前朝顺治帝为康熙留下了一套四人的辅政班子,结果造成了鳌拜的专权,
所以这次咸丰帝分权的用意就更明显了。为了让顾命大臣之间能互为牵制从而达到分权
的效果,咸丰帝不仅将顾命大臣的人数扩至八位,而且还尽可能地综合考量了其他各方
面的因素。八人中既包括自家王爷肃顺、载垣、端华,又有咸丰的亲姊丈、载淳的亲姑
父景寿,同时更是让自己的亲信秘书班底穆荫、匡源、杜瀚、焦佑瀛四人加入其中——
各位可不要忽视这秘书班底的重要性啊,时至今日,某些政要还不是一上台就将自己的
秘书提拔为地方大员?当然,为了达到分权的最佳效果,咸丰帝还是预留了一手最为重
要的杀手锏:在授予八顾命大臣对国事的裁量权的同时,却将最终裁决权交付到自己的
亲密爱人——载淳的生母叶赫那拉氏与皇后钮钴禄氏手中。
以今人的眼光来看,这种安排不可... 阅读全帖 |
|
发帖数: 1 | 46 国运的盛衰,标准之一,在于人才消长,与执政者对人才的态度。譬如盛世往往不拘一
格降人才,以至人才辈出,衰世以禁锢、摧残人才为己任,以至人才匮乏;盛世正人当
轴,敦诗说礼,衰世小人窃位,揽权纳贿。我读中国近代史,对后一点感触尤深:当一
国之英才不在朝而在野,不当忠臣良将而当反对党,不思报效朝廷反去颠覆朝廷,这样
的王朝,必然走向衰亡。
清朝之亡,从人才而论,可一分为二。一即在朝与在野的人才消长。不妨对比太平天国
运动与辛亥革命。从1851年金田起义到1864年天京(南京)陷落,太平军这厢,堪称英
才的不过三五人,最具大略和组织力的南王冯云山,起义后一年便战死于全州,大业未
成身先去,所余诸人,再无帅才,只有爪牙;石达开被后世过度美化,他的诗,大多是
梁启超和高天梅代笔,其军事能力不无可议之处;洪仁び诶砟疃居谛卸戎染
醯谋趁妫蚴侵缴咸副7垂矍逭幌抵行怂拇竺荚罄睿呐屡沙鏊趋
庀碌呐碛聍耄骄寄颜页鐾坏档娜瞬拧U庖槐龋蚩芍教旃硕裁椿崾
О堋br />
等到辛亥革命,局面彻底反转。清政府这厢,张之洞死,袁世凯黜,执掌朝政的摄政王
载沣和皇族内阁,论政治能力,连三流都不配。如内阁总理大臣庆亲王奕劻,... 阅读全帖 |
|
a*******m 发帖数: 14194 | 47 左宗棠还真不一定能考上进士,五十少进士,
进士还是很难考的。
中国的科举制选出来的状元,已经满足了皇上想要的要求了。
字写得好, 放到今天几乎个个书法家;
之乎者也搞得通透,这事是显然的;
文章诗词不错,那是肯定的;
至于治国,胸怀天下,有国际视野? 科举没考呀, 这能怪状元吗?
甲午崩盘,北洋舰队覆灭,满清灭亡, 跟他们自己科举出来的好状元,
两代帝师翁同龢,关系巨大!
一句话, 皇上用科举制控制知识分子,掌控王朝;
结果科举出来的状元们帮着皇上把朝廷埋葬了! |
|
D****u 发帖数: 3217 | 48 你懂个屁
长毛造反后,湘军平定江南,江浙地方官都是湘系军阀
他们和当地文官系统的江南籍官员(帝师翁同貉为代表)矛盾重重
老佛爷就让他们狗咬狗而已. |
|
R********n 发帖数: 5904 | 49 大明朝基本是科举治国,首辅都是状元,砖家级治国,结果一届不如一届。满清吸取教训,科举归科举,一直到咸丰,军机大臣首辅都不是从科举出的,大多是不拘一格起用的人才,反而都很强。到了恭亲王之后,开始砖家治国,李鸿章翁同书等士子当政,就开始灭了。
本朝现在也在往砖家治国这条路上奔。最近朱总理抨击的所谓财政分流导致地方财政困难,就是贾康教授的政见。废高铁,修改商品房政策,阻止农产品价格上涨,也都是砖家在那出招。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