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topics

全部话题 - 话题: 中道
首页 上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
p***r
发帖数: 20570
1
来自主题: ChineseClassics版 - 保训的中字
中可称的上是保训的核心概念。究竟什么是中呢?这要从甲骨文的中字的本意说起。甲
骨文的中字是个象形字,大致如下图
|~~
O
|~~
|
这个图形的意思是旗帜, 省去旗帜的花纹也就是今天的中字。在古代氏族社会,通常
每一族都有自己的旗帜,有大事就在旷野中立一面大旗,四方的群众看见旗帜就聚拢过
来。在甲骨文中,常常出现立中这个词,讲的就是这个意思。尧曰:“天之历数在尔躬
,允执其中。这里正是说执旗,也就是即位的意思。这样,保训当中关于中字的这段描
述就变得很简单了:
"昔微假中于河,以复有易,有易服厥罪。微无害,迺归中于河。"
这段讲的是微的父亲被有易所害,微向河伯求助,报复有易,有易服罪的故事。
中就是象征部族的旗帜。也就是微向河伯借旗,召集众人,报复有易,事成之后归还了
旗帜。
而中央,中道正是这个旗帜的衍生意。也就是说执中的领导人就必须奉行中道,公正,
这才是他的政治力量的来源。这也是保训的核心概念。
中道,中庸,乃至中国,来源也正是远古时代旷野上飘扬的那面旗帜。
T*****Y
发帖数: 373
2
来自主题: Ghost版 - 美国也要少走夜路!!
转载自作者:东山隐士
这是我三十年前的一次真实经历,其实我从来不相信有鬼,但这次际遇让我
至今百思不得其解。我在此讲诉一下经过,供大家研讨!
三十多年前的1976年早春,那时国家刚刚实施计划生育。在辽东山区一个叫
偏岭的小镇医院,那天下午各村送一批妇女做绝育结扎手术,我老婆也在其中,正赶上
我从外地出差回来,听说这件事我就直接去了医院。
我老婆排在最后一个做手术,手术结束时己晚上十点半了。我安置好老婆住
院后,因为家里孩子小没人照看,就急着往家赶。这时医院院长和我商量说,有两位省
医科大学的实习护士,要跟我搭伴一起去我们村,路上让我照顾一下,她们是搞计划生
育宣传的。我当时也没多想就满口应承下来,因为有两个人作伴说话也省得寂寞。
可是一见面我可后悔了,因为这两位都是弱不禁风的小姑娘。从镇医院到我
家得走二十里山路,翻一座大山,这翻山越岭的走夜路,而且路上坎坷不平,两个女学
生万一有点闪失我也有责任不是?但是当着院长面,且话己说出口,我这二十七八岁的
大男人岂能退缩?所以心一横也就一同上路了。
三个人边走边说话也挺开心,我推着一辆自行车,她俩空着手走,当走到岭
下时我选择了走“中道”(翻... 阅读全帖
p******e
发帖数: 5174
3
来自主题: Literature版 - 王国维与《人间词话》
转自光明日报
王国维(1877——1927),早年治西方哲学,后转治文学,最后以古史研究终其一生。
重读他的《人间词话》,可以发现:他剔发出来的关于中国哲学的智慧,对于理解中国
哲学的基本特征,以及建构未来的中国哲学,具有不容忽视的学术意义。
《人间词话》关于哲学的中心观念,可一言而蔽之,曰“中观”。何谓“中观”?龙树
菩萨著有《中观论》,创立“中观学派”的智顗这样发挥《中观论》的主题:“中道第
一义谛者,遮二边故说中道。言遮二者,遮凡夫异见有边。遮二乘所见无名相空边;遮
俗谛、真谛之二边;遮世谛、第一义谛之二边;遮如此等二边。名为不二,不二之理,
目之为正。”可见,所谓中观,又称中道,就是不执着于空、有二边,但同时又承认空
、有各有其合理性的立场。其实,中观不仅是中国大乘佛学的共法,而且也是中国哲学
,包括儒家与道家看待世界的一种普遍性的思维方法。正因为如此,中国哲学各派重要
经典,如《老子》、《论语》、《庄子》、《周易》等等,都异常强调中观方法的运用
。而且,中观既有认识论的意义,更有存在论的意义。对于中国哲学来说,中观本来就
是认识论与存在论的统一。
虽然如此,但中国哲学的中观思
h**p
发帖数: 87
4
来自主题: TrustInJesus版 - 灵奶和干粮
考我吗,我都不知道英文对应什么词,moderate?
第二句话永大哥说的在理,不少人说“中庸”在孔子口里真正意思是发自内心的良善。
仁道是中庸之道的基础和指南。
而永兄等基督徒这时要分割良心和真道,“人的心里没有良善”(这又是没有一个义人
的翻版吧,可能同样没有理解好上下文)
如果多讲中道,人心是有良善的。而中道怎么应用于真道(神)本身呢,我看中道就是
真道的一个属性。
r****n
发帖数: 8253
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客观世界-最后的结论

你那篇帖子里面的东西,我有些都看过。而且我看过的唯识和中观部分还有其他很多
中观最大的问题是对涅槃的定义,中道得极端,连涅槃也给按照自己的意愿给中道了。
实际是不中道。
唯识就偏得更离谱,第七识和第八识都是错误的,而且这也根本不可能是什么假立,只
有世俗谛才可以是假力,而唯识的七识和八识显然是胜义,那也是唯识的核心理论基础
尽管很多人对中观和唯识进行调和,但都很牵强,都无法掩盖他们偏离佛法的本质。
佛法,应该精益求精,遇到问题就要弄得清清楚楚,不能马虎。比如你前面关于有分识等
同于第八识,还有对于涅槃的引用经典等等,都有很多问题,这让人感到遗憾。
b***o
发帖数: 15
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Re: 请教WaiChi--有请逍遥兄

破除?在这一问题上我的问题是懒馋、并且情欲重。破除?不敢,目前只想和它相安无事。
这是中道吗?我的意思是这是浅智之人的中道是吗?如果这样,州官可以放火了,
百姓只能点灯还得时刻小心下地狱。
逍遥兄所言极是。无般若智慧,难行中道。我曾就类似问题问过一位老师,‘左也不是右也不是、良药给我是毒药’。老师批:“戏论”。我也觉得是,是戏论。但该怎么办?现实中我就是如此。东一头西一头,不时自暴己丑挨一闷棍。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a***a
发帖数: 9
7
今人的文章,讲菩提心的很少。我看,这篇讲的是很实在的。WACHI兄说这文讲的空泛
,末学不敢苟同。
几位网友说看不懂或者太长,就斗胆点一下;评文章贵在点石成金,我来评就是点金成
铁了。
佛教,不管何宗何派,南传上座部还是藏传金刚乘,也离不开三主要道,即出离心,菩
提心和中道正见。从相上说,出离心可以说是前行,中道正见可以说是核心。这篇文章
起码指出三点:1)菩提心是可以含摄中道正见的(初发心即成正觉)
2)具体实施方法可以以华严经初发心功德品为指导原则
3)不应因怕“爱见”而舍“大悲”
我看这篇文章和越尘居士的“略说劝发菩提心”强调菩提心的重要性可以说是如出一辙
,但在具体操作的讲法上则各有千秋,而可以看出此文的作者在华严经上是花了很大功
夫的。
(小注:越尘居士的止、观、菩提心三篇文章,被网友们称作“麻叔老三篇”;对于指
导修学方向很值得借鉴。)
b*****l
发帖数: 3821
8
所谓「中观」,其实是「中道观」的简称,佛教中指的是观察宇宙万法的方法要不落二
边而取其中道。《丁福保佛学大辞典》在解释「中观」时说:「诸宗各以中观为观道之
至极。法相宗以观遍计所执非有、依他圆成非空为中观,三论宗以观诸法不生不灭乃至
不来不去为中观,天台宗以观三千诸法一一绝待为中观。」可见,中观其实只是一种观
察问题、处理问题的方法。
对于中观的定位,印顺法师有十分明确的看法。他说:「关于佛法,我从圣龙树的
中观论,得一深确的信解:佛法的如实相,无所谓大小,大乘与小乘,只能从行愿中去
分别。缘起中道,是佛法究竟的唯一正见,所以阿含经是三乘共依的圣典。」这里,印
顺法师将「缘起中道」视为「是佛法究竟的唯一正见」,显而易见,在印顺法师看来,
要修学佛法,离开了中观见就不可能。不过,现代禅方面对印顺法师的这一看法有所补
充和修正。比如,现代禅教团教研部主任温金柯先生说:
李老师虽受印顺法师影响,惯以中观思想诠释佛法义理和剖析修行原理,但不认为
中观思想是第一义唯一的表诠方式。李老师强调,中观思想只是佛教的起点,不是佛教
的终点。如来藏、真常唯心思想,李老师虽少谈及,但颇多认同。对于印顺法师的
S**U
发帖数: 7025
9
本文作者对《杂阿含经》太陌生了,《杂阿含经》提到「中道」都不知道。
大空法经说的缘起中道观,正是龙树中论八不缘起的论题。
大空法经 《杂阿含297经》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当为汝等说法,初、中、后善,善义、善味,纯一清净,梵
行清白,所谓大空法经。谛听,善思,当为汝说。
云何为大空法经?所谓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谓缘无明行,缘行识,乃至纯大苦聚
集。缘生老死者,若有问言∶彼谁老死?老死属谁?彼则答言∶我即老死,今老死属我
,老死是我所,言命即是身。或言∶命异、身异。此则一义,而说有种种。若见言命即
是身,彼梵行者所无有;若复见言命异身异,梵行者所无有。于此二边,心所不随,正
向中道,贤圣出世如实、不颠倒、正见,谓缘生老死。如是生、有、取、爱、受、触、
六入处、名色、识、行。缘无明故有行,若复问言;谁是行?行属谁?彼则答言∶行则
是我,行是我所,彼如是命即是身;或言命异身异。彼见命即是身者,梵行者(所)无
有;或言命异身异者,梵行者亦无有。离此二边,正向中道,贤圣出世如实、不颠倒、
正见(2),所谓缘无明行。诸比丘!若无明离欲而生明,彼谁老死,老死属谁者,老死
则断、则知,断其根本
a**u
发帖数: 8107
10
☆─────────────────────────────────────☆
runsun (runsun) 于 (Thu Aug 5 01:27:48 2010, 美东) 提到:
中華原始佛教會 創會緣起
佛陀的教法,經由二千四百餘年的傳誦後,受到僧團意見的競爭、世俗政治的影響
、時代演革及地域文化的融合,形成了三種出於不同時代與思想主張的教派,也就是目
前的南傳佛教、漢傳菩薩道、藏傳菩薩道。
佛滅當年「第一次經典結集」以後,佛教僧團形成以傳承經法為主的阿難系僧團,
還有傳承律戒為主的優波離系僧團。經與律兩大師承系統,在佛滅百一十六年後,由於
優波離系僧團改變了古老的經說,使得傳承經法的阿難系僧團和優波離系僧團,發生了
嚴重的對立與分裂。此後,原本和合無諍、法同一味的僧團,分裂為堅持原說的北印阿
難系僧團,以及改變經說的優波離系東印大眾部僧團、西南印分別說部僧團(現今南傳
佛教的母部)。
在三大僧團中,堅守「一乘菩提道」之原始經說的阿難系僧團,聲勢漸漸不如優波
離系僧團,到了佛滅後約二百五十年,阿難系僧團中有迦旃延尼子,改變立場接受優波
離系的新說法,... 阅读全帖
w*********r
发帖数: 2192
1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唯识浅谈(ZT)
三性的存在模式
说了这么多,都是为了说明我们这个世界到底是以怎样的方式存在,是心识,不是
物质,是无我无常,不是有我有常。唯识学把这个问题归纳为三性——依他起性、遍计
所执性和圆成实性,这三性可以看作是三种存在模式,这也正是唯识学的核心,
首先,依他起性,就是指刚才所说的阿赖耶识缘起的道理。“依他起”从字面上看
,就是依靠其他东西生起,而不能独立自然生起,就是指世界只是我们的认识作用,而
这认识有是阿赖耶识种子与现行交替的过程。这种存在模式是事物的运作规律,不管好
事坏事,正确错误,都以这种方式得以运行。
而我们凡夫不了解依他起性的缘起规律,却误以为世界是有我有常的,这种只存在
于错误认识之中而实际上子虚乌有的存在模式,叫做遍计所执性。
如果我们在缘起事物上,不执着有我有常,而能如实了知其本性,这种清净的真实
不虚的存在方式就是圆成实性。依他起性与圆成实性的关系就是法与法性的关系。
还以梦为例来说明,比如我做了个恶梦,梦见一只老虎要吃我,在梦里肯定是把它
当真了,急的到处跑,总怕被老虎逮着,这老虎就是遍计所执性,因为你把本不存在的
东西当成存在了;这老虎虽然没有,但这梦还是做了,我意识...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1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如来藏--百度百科
你引的有此意。下两经更清楚表明∶离断常两边,靠观察缘起法。
跚陀迦旃延经被龙树《中观论》指名引用说明「中道」,唯识论也引用此经。
300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拘留搜调牛聚落。
时有异婆罗门,来诣佛所,与世尊面相庆慰,庆慰已,退坐一面。白佛言;「云何瞿昙
!为自作自觉耶」?
佛告婆罗门∶「我说(此是无记),自作自觉此是无记」。
「云何瞿昙!他作他觉耶」?
佛告婆罗门∶「他作他觉,此是无记」。
婆罗门白佛∶「云何我问自作自觉说言无记,他作他觉说言无记,此义云何」?
佛告婆罗门∶「自作自觉,则堕常见;他作他觉,则堕断见。义说、法说,离此二边,
处于中道而说法,所谓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缘无明行乃至纯大苦聚集。无明灭则
行灭,乃至纯大苦聚灭」。
佛说此经已,彼婆罗门欢喜随喜,从座起去。
* 自作自觉∶造业者与受报者是同一自我,持此见者认为自我与梵我是同一。印顺
法师『佛法概论』∶印度传统的婆罗门教,以生命自体为「我」,此我为实有的,智识
的,妙乐的,常在的,为一一有情的本体。此有情的「我」,与宇宙本体的「梵」同一
。起初,以此「我」为肉体──色的,以后发展到真我为智识的,妙乐的。依... 阅读全帖
a*****y
发帖数: 33185
1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僧侣与科学家》
第四章 一沙一宇宙
现象的相依性与非分离性
相依性是佛教实相本质观的中心思想,攸关佛教对世人应如何过自己的生活甚巨。
这相依性和量子物理学的非分离性极为相似。两者都在引信我们沉思一个既简单又根本
的问题:“物”或“象”能否自主存在?如果不能,宇宙万象相互连系的方式与程度为
何?物若非自主存在,对生命又应做何种推动?
郑:我们已在上一章得知,佛教否定创生原理和极端的平行宇宙概念(虽然可能与
多重宇宙观念相符)。在佛教看来,物理常数和初始条件出奇地调和,使得宇宙创出生
命和意识,可以从“现象相依性”来解释。我想,现在该稍微解释一下这个观念了。
马:谈论之前,应先回到“相对真理”的概念。在佛教里,我们对个别现象的认知
若是源于孤立的成因和条件,就称为“相对真理”或“妄见”。日常经验使我们认为事
物必有个真实、客观的独立性,仿佛它们的存在全靠自己,且有内在的实体。殊不知这
种看待事物的方式只是心理构念。这种实相观虽符合觉悟,却是经不起分析。
佛教采取的是万物只存在于他物的相对关系,亦即互为因果的概念。事件所以会发
生,只因它仰赖其他因素。佛教把世界看做是个浩大的事件流程,相互关连,彼此涉入
。... 阅读全帖
j*****6
发帖数: 1059
1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论语 雍也第六
论语雍也篇第六
孔子
【本篇引语】
本篇共包括30章。其中著名文句有:“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质胜
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vk 乐之
者”;“敬鬼神而远之”;“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本篇里有数章谈到颜回
,孔子对他的评价甚高。此外,本篇还涉及到“中庸之道”、“恕”的学说、“文质”
思想,同时,还包括如何培养“仁德”的一些主张。
【原文】
6·1 子曰:“雍也可使南面。”
【译文】
孔子说:“冉雍这个人,可以让他去做官。”
【评析】
古代以面向南为尊位,天子、诸侯和官员听政都是面向南面而坐。所以这里孔子是说可
以让冉雍去从政做官治理国家。在《先进》篇里,孔子将冉雍列在他的第一等学科“德
行”之内,认为他已经具备为官的基本条件。这是孔子实行他的“学而优则仕”这一教
育方针的典型事例。
【原文】
6·2 仲弓问子桑伯子(1)。子曰:“可也,简(2)。”仲弓曰:“居敬(3)而行简(4),以
临(5)其民,不亦可乎?居简而行简,无乃(6)大(7)简乎?”子曰:“雍之言然。”
【注释】
(1)桑伯子:人名,此人生平不可考。
(... 阅读全帖
G*******s
发帖数: 4956
1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佛教经典
佛教的聖典是「經」「律」「論」三大典藏,也就是所謂之三藏,本書所集二三六篇經
藏解釋,不僅介紹其出處,且將經典、戒律典論內容逐條介紹其內容使學習佛教理論者
能深入淺出的認知。
本書所指經,就是梵語的義譯記載佛教始祖釋迦牟尼所說的教義,「律」亦是梵語譯音
,是將當年的教團生活規則作為學佛的戒律,論是將佛教教義加以詮譯,因而本書可說
是佛教聖典全集的濃縮。
大藏經(回頂端)
大藏經為漢譯的佛教經典,與東土高僧著作入藏的總稱,簡稱為藏經。又稱為一切經。
一切經的名稱起源於隋朝,它的內容包括佛所說的經典及西方釋氏的著作。現今的大藏
經,又加入中國及日本等高僧的著作。
根據隋書經籍志記戰:梁武帝在華林園中總集釋氏經典共五千四百卷,沙門寶唱撰經目
錄,這是佛經有藏的開始。
唐朝開元年間,沙門智昇著開元釋經目錄二十卷,列五千四十八卷。宋朝有蜀版五千四
十八卷、福州東禪寺版六千四百三十四卷、福州東禪寺版六千四百三十四卷、福州開元
寺版六千一百十七卷、思溪版五千九百十八卷、磧砂版五千八百零二卷。元朝有杭州版
六千零十一卷。明朝有南藏六千三百三十一卷、北藏六千三百六十一卷、武林版六千七
百七十一卷。清朝有... 阅读全帖
a*******g
发帖数: 867
16
转贴自:北京龙泉寺出家博客
佛法真的是世界上最有意思的事情,因为我们总是找不到一个确切的答案,找不到高度
在哪里,找不到终点,找不到我们可以确切表述的方式。
我读书的书签里有我的师父说的一段话,他说,在我们没有开智慧以前,没有通达二无
我以前,都是瞎的,都是盲眼人。
这段话,很让我伤心,因为,这意味着我们的所有的观点、认识、见解全都是玩笑而已
,全都是不靠谱的事情,无论这些观点多么了不起,多么的正义,多么的立得住,但是
,在真正的智慧面前,竟然都只是儿戏。
不过,这段话,也让我很欣慰,因为有了这段话,就懂得了所有的见解都不值得去执著
,都不值得为之愤怒,为之愤愤不平,为之发脾气。
在家人读这段话,可能会觉得有点饶舌。
简单地说,如果孩子考试没考好,绝对不值得哭天抢地,觉得世界都塌了,然后跟孩子
玩命,跟他怒吼,你要如何如何,你看张小四的考的多好。你看看你。
因为,这一次考试并不代表孩子的未来的人生。
反过来说,孩子这一次考得很好,从小到大,总是三好学生,也没必要沾沾自喜,因为
一生还很漫长。有个数据,很残酷,但很真实,如今在社会上获得各种各样的成就的人
,小的时候学习差的反而占多数。
...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5466
17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合集] 佛教经典
☆─────────────────────────────────────☆
Godwithus (神与我们同在) 于 (Sun Jul 24 01:37:16 2011, 美东) 提到:
佛教的聖典是「經」「律」「論」三大典藏,也就是所謂之三藏,本書所集二三六篇經
藏解釋,不僅介紹其出處,且將經典、戒律典論內容逐條介紹其內容使學習佛教理論者
能深入淺出的認知。
本書所指經,就是梵語的義譯記載佛教始祖釋迦牟尼所說的教義,「律」亦是梵語譯音
,是將當年的教團生活規則作為學佛的戒律,論是將佛教教義加以詮譯,因而本書可說
是佛教聖典全集的濃縮。
大藏經(回頂端)
大藏經為漢譯的佛教經典,與東土高僧著作入藏的總稱,簡稱為藏經。又稱為一切經。
一切經的名稱起源於隋朝,它的內容包括佛所說的經典及西方釋氏的著作。現今的大藏
經,又加入中國及日本等高僧的著作。
根據隋書經籍志記戰:梁武帝在華林園中總集釋氏經典共五千四百卷,沙門寶唱撰經目
錄,這是佛經有藏的開始。
唐朝開元年間,沙門智昇著開元釋經目錄二十卷,列五千四十八卷。宋朝有蜀版五千四
十八卷、福州東禪寺版六千四百三十四卷、福州東禪寺版... 阅读全帖
G**W
发帖数: 1865
18
二乘无学不证涅盘
不懂佛法的人也许要问:「既然是本来就有,为什么要我修行以后才能证得?」那我们
这里就要来说明:「二乘无学证得解脱果,而不能证得涅盘。」外面的人听了就会说:
「这个萧平实胡言乱语、精神错乱,既已证得解脱果,怎么说他不证得涅盘?」但当我
跟诸位说明以后,你们就会知道我说的才是正确的。
首先我们先来说明什么是无余涅盘。这要从八识心王来说明,诸位就容易了解了。八识
心王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先说这前六识:
眼识能见、耳识能闻、鼻识能嗅、舌识能尝、身识能触、意识能知能觉;然而光是能见
闻觉知,还得要有一个人来做主,没有人做主的话能做得了什么呢?
就好像一架摄影机扫描来扫描去,通过电线把讯号传到电视屏幕上,这样一天到晚扫来
扫去,没有一个人去看它到底在做什么,没有人告诉它接下来应该做什么,它就这样一
直扫描下去,这样没有任何意义,它什么都不能做。所以必须要有个能做主的,那就是
要有个人在屏幕上看,当扫描到需要的影像时将它存盘留下。这个能做主的就是你的第
七识…末那识,又称为意根;换句话说,一天到晚在做主的就是你的意根。以上这个七
识都是从如来藏... 阅读全帖
N*******n
发帖数: 348
1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同学们,请教你们一个问题
你问的都是很好的问题。我先回答容易回答的,《华严经》,《楞严经》都是大乘经典
,汉传大乘佛教其它的重要的经典还有《心经》,《金刚经》,《法华经》等。
OK, 要正确的理解“我”和佛性(或觉性,心性,真如本性等)的关系,我们要先定
义一下“边见”和“中道”的意思。我们凡夫因为处于二元对立的状态,所以我们看问
题常常是执着于一边,比如不是有就一定是没有,不是断灭就一定是恒常等,这种执着
于一边的错误在佛法里叫“边见”,而不执着于任何一边的作法叫“中道”。我们学佛
的过程就是在不断地破除各种边见,树立中道正观的过程。
那么怎样正确理解"佛性","无我"这两个词才符合中道义呢?佛性无形无相所以是空,
不生不灭无有变异所以是恒常,能听能看,应物现形所以有妙用。因为佛性空无所有,
所以“无我”。因为佛性又有妙用,所以“不离我”。如果离了我,是谁在看在听?“
无我而不离我”是“无我”的中道义。总之,执着于“有我”,“无我”都是边见,“无我而不离我”才是正
解。希望没有越解释越模糊。这里确实不易理解,如果那么容易理解,也不会吵了上千年了。
S**U
发帖数: 7025
2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佛陀第一次说法-转法轮经
<转法轮经>是佛陀第一次说法的纪录。汉传佛教的版本有杂阿含379经等,南传佛教的版本有相应部56相应11经等。
杂阿含379经(庄春江标点)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波罗奈鹿野苑中仙人住处。
尔时,世尊告五比丘∶
「此苦圣谛本所未曾闻法,当正思惟时,生眼、智、明、觉;此苦集、此苦灭、此苦灭道迹圣谛本所未曾闻法,当正思惟时,生眼、智、明、觉。
复次,苦圣谛智(知)当复知,本所未闻法,当正思惟时,生眼、智、明、觉;苦集圣谛已知当断,本所未曾闻法,当正思惟时,生眼、智、明、觉;复次,{苦集灭,}此苦灭圣谛已知当{知}作证,本所未闻法,当正思惟时,生眼、智、明、觉;复以(次),此苦灭道迹圣谛已知当修,本所未曾闻法,当正思惟时,生眼、智、明、觉。
复次,比丘!此苦圣谛已知、知已出,所未闻法,当正思惟时,生眼、智、明、觉;复次,此苦集圣谛已知、已断出,所未闻法,当正思惟时,生眼、智、明、觉;复次,苦灭圣谛已知、已作证出,所未闻法,当正思惟时,生眼、智、明、觉;复次,苦灭道迹圣谛已知、已修出,所未曾闻法,当正思惟时,生眼、智、明、觉。
诸比丘!我于此四圣谛,三转、十二行,不生眼、智、明、觉者,我终不得... 阅读全帖
w****g
发帖数: 570
2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楞伽经》导读 - 谈锡永
佛经多说如来藏。只是由于后世研究佛学的人,每由名相来理解佛法,又
自设重重概念来作限制,因此一提到如来藏,便像部派佛教时代的上座部一
样,每说之为不了义,认为只是释迦的权宜方便说。
实际上,当说如来藏为本体,或空如来藏为本体时,的确是权宜的说法,
但当说之为功能时,则为真实说,这一点应该分别清楚。
为了适应世俗的根器,是故表达如来藏思想亦有一个建立的过程。
对小乘声闻众说法,释迦只提“心极光净”或“心性清净”。在这时期,可以将
清净的心识解释为本体。这样解释时,自然可将之视为不了义,因此上座部
的意见,未尝没有根据
到了大乘经典结集,《华严》可以视为一种见地的提出,再由密乘的文殊
师利菩萨与密乘祖师维摩诘问答,说如来藏,这即是以如来藏空智来说般若。
至于文殊师利的一系列经典,则或示密乘意趣,或说如来藏,则可视为如来藏
思想的初步建立。
其后,在《大般涅槃经》中,正式提出了佛性的问题——
我者,即是如来藏义。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即是我义。
佛本说无我,忽然说到“我”,那是为了说明佛性常住。所针对的是小乘行人对
佛涅槃的失落感。依胜义而言,说佛性为常,其实是说佛的功德事业为常
,是...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5466
2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合集] “我见”的深刻剖析
☆─────────────────────────────────────☆
Psoliton (Psoliton) 于 (Mon Jul 16 01:00:19 2012, 美东) 提到:
这篇剖析是佛的弟子舍利弗讲的。如果能够耐心读完,仔细思维每一句话,就能明白“
我见”是怎么回事了。我们是凡夫的原因,几乎日常生活的分分秒秒都在我见之中啊。
这里的凡夫不是说因为我们没神通,不是神仙,所以是凡夫,而是指,不管有无神通,
但还自觉或者不自觉的有我见的都是凡夫。我见不仅指执着这个身体是我,还包括认为
身体里有个灵魂之类的,宇宙万物有个主宰之类的,有那么一个特殊的“存在”形式的
佛菩萨的都是变相的我见。如果明白了这一点,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佛陀对于“如来死后
怎么样”的问题,只能以无记来回答了。因为这个问题的根源还是我见,执着有我这个
个体,再顺延到有如来这个个体。佛陀是觉者,彻底断除了我见,所以无从回来那个问
题啊。
~~~~~~~~~~~~~~~~~~~~~~~~~~~~~~~~~~~~~~~~~~~~~~~~~~~~~~~
(一○九)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 阅读全帖
A*******o
发帖数: 956
2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惟觉谈禅--理想的教育
自在步紅塵 第四十九集
[ 89.04.07華視播出 ]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天下父母親共同的期望,
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兒女能夠比別人更優秀,
能夠出人頭地,好為自己爭口氣。
然而,對兒女過高的期望,可能適得其反,造成兒女身心極大的壓力。
【 惟覺談禪 】:理想的教育
問題一
父母親該抱持什麼樣的態度來教育子女呢?
老和尚開示:
所謂「望子成龍,望女成鳳」,這是父母對子女的愛心。如果愛心當中有智慧,就
能得到相輔相成的效果;相反的,如果過於溺愛,就可能產生負作用。所以,我們中國
的教育思想就是「中庸之道」。這就是說,太積極了,會使孩子產生壓力,有情緒反彈
、起無明;太鬆了,會使孩子懈怠放逸,兩者都不適當。
中國有一個故事,一個農夫看到自己的稻子長得又矮又瘦,心裡很難過,整天想著
「怎麼樣才能讓稻子趕快茁壯,趕得上鄰家的稻子那麼茂盛?」他忽然想到一個方法,
就到田裡面去把自己的稻子往上拉,把每一棵稻子都拉高了,自己感到非常歡喜,覺得
這個方法真是太好了。不料,第二天到田裡一看,稻子全都枯萎了,這就是因為過份求
好心切而產生的結果。
佛經裡也有一個故事,叫做「愚人吃鹽」。在一個鄉村裡面,... 阅读全帖
i********7
发帖数: 808
2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应成派中观的三大盲点
转:
中观派是大乘佛学的两大基本潮流之一。其创立人为大乘佛教思想家龙树。龙树哲学的
中心论题是“空”。空在原始佛教中就有流露。但龙树赋予它中道的含义。所谓中道介
于有与非有的断定之间。龙树并未肯定存在与非存在两极端,而仅仅是承认因果关系又
拒绝因或果本身会有自性。龙树提出“八不”命题即以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一不异
、不来不去来表述作为他以中道和空论为基础的缘起学说。
龙树的中道观旨在否定事物本性是有或非有的见地,在坚持佛教作为宗教解脱之道的前
提下,龙树宣称涅盘与世间无差异,既体现了菩萨道的理想,又反映了大乘佛教对世俗
政治的关心 。中观派在龙树之后350年左右分裂为应成中观与自续中观两派。前者主张
中观立场应该是以归谬法来显示敌论者的错误,后者续中观一派以清辨(500~550)为
代表,声称中观哲学应该构造自己的论题,具有自己的认识方法。龙树之后,中观学说
被提婆、寂天、莲花戒等继承和发展。在9世纪之后中观学说被密教吸收,教理自身密
教化的同时又为密教的神秘象征仪轨提供了哲学说明。
6世纪佛护作《中论注》,清辨作《般若灯论释》,与当时流行的另一种思潮唯识
论开展了“空有之争”后,大... 阅读全帖
G**W
发帖数: 1865
25
『此五阴灭,更不生余五阴,是名涅盘。……又我亦复空,谁得涅盘?』---龙树菩萨
《十二门论》
从八识心王来说明探討什么是无余涅盘 :
首先我们先从八识心王来说明什么是无余涅盘。这要从八识心王来说明,大家可以換個
方向來理解无余涅盘 :
八识心王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先说这前六
识:
眼识能见、耳识能闻、鼻识能嗅、舌识能尝、身识能触、意识能知能觉;然而光是能见
闻觉知,还得要有一个人来做主,没有人做主的话光有這些見聞覺知的功能能做得了什
么呢?
就好像一架摄影机扫描来扫描去,通过电线把讯号传到电视屏幕上,这样一天到晚扫来
扫去,没有一个人去看它到底在做什么,没有人告诉它接下来应该做什么,它就这样一
直扫描下去,这样没有任何意义,它什么都不能做。所以必须要有个能做主的,那就是
要有个人在屏幕上看,当扫描到需要的影像时将它存盘留下。这个能做主的就是你的第
七识…末那识,又称为意根;换句话说,一天到晚在做主的就是你的意根。以上这个七
识都是从如来藏也就是阿赖耶识生出来的,当我們没找到阿赖耶识,根本也不晓得祂是
什么.
前七识是从阿赖耶识出生的,我們如果透过见... 阅读全帖
a*****y
发帖数: 33185
2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佛陀的第一次开示【转载】
http://www.vipassana.org.cn/discourse/discourse-104.html
佛陀的时代,一些人坚信唯有通过苦行方能达到解脱。循此信念,佛陀严格地进行了六
年的苦修,然后发现这样的苦修是徒劳无用的。于是他放弃苦行而选择了中道。他的五
个同伴-憍陈如(Kondanna)、额鞞(Bhaddiya)、跋提(Vappa)、十力迦叶(
Assaji)、和摩诃俱男(Mahānāma)一见如此,随即对他失去信心而远离了他。佛陀
完全觉悟后,决定把正法首先教授给他们。
当这五个昔日同伴见到佛陀靠近时,决定给他一个座位因他毕竟是国王的儿子,但却不
再向他致敬。然而当佛陀越走越近时,他那无限的爱、慈悲与脸上的光辉吸引住他们,
因而对佛陀表达了全然的礼敬。
初转法轮
佛陀的第一次开示被称为转法轮经(Dhammacakkappavattana sutta)。就在阿沙荼月
的月圆日,佛陀在位于贝纳勒斯附近Isipatana一个叫鹿苑的地方,为最初跟随他的五
个同伴开示正法。两个月后,佛陀对于他所发现的中道进行详细解说,这些即构成了他
一切教导的核心。
在开示的最初,佛陀说明修...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5466
27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合集] 应成派中观的三大盲点
☆─────────────────────────────────────☆
GWZW (GWZW) 于 (Sat Sep 8 23:45:39 2012, 美东) 提到:
以下 from Mr.簫平實
应成派中观的三大盲点
一. 无因论的业种自存说
应成派中观的法义, 重点在于专讲:「诸法缘起性空,不立一法、专破他法。」并自详
是佛法中最胜妙的中观,认为无人, 无其他法能比之更了义. 但是当他们自以为不立一
法时,其实已经是建立了「不立一法」的法了。
应成派中观见的矛盾很严重,近代学者的代表者, 便是印顺老法师. 近年多有大乘见道
之学人不断质疑印顺老法师的应成派中观的邪见;评论他的法义不正确,都无法得到正
面的回应。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就只简单地讨论应成派中观三个不能自圆其说的严重
问题所在。
第一个问题就是 :
『应成派中观的思想是属于业种自存的无因论』;虽然他们仍然承认业种是存在的,因
果律也是存在的,但问题是:当他们把执持业种的如来藏砍掉、否定之后,还有哪一个
心能执持业种?没有了!没有常住心持种,就会使得因果律成为虚妄说,就等于是在否
定因果律。可是因果律明明... 阅读全帖
B***o
发帖数: 133
2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佛教的大光明与大安乐
佛教的大光明与大安乐
http://www.jzxh.org.cn/index.php?m=content&c=index&a=show&catid
2011-08-22 21:24:03 来源: 作者:黄念祖居士 评论:0 点击:38
今天我有机缘在华盛顿华府佛教会向大家汇报------佛教的大光明与大安乐,十分荣幸
。听起来这个题目好像生一引起,新奇一些。其实还都是我们常常说到的"放大光明",
"光明普照","拔苦与乐","离苦得乐"。这也就是佛法的基本,自觉觉他,自利利他。
......(黄念祖老居士一九八七年讲于美国华府佛教会,一九九一年整理成文)
光明与安乐,理体并妙用
世尊彻证理体,示佛知见
修德有功,性德方显
一生成办,圆顿法门:禅,密,净
禅宗
密宗
净土宗
(壹)光明与安乐,理体并妙
今天我有机缘在华盛顿华府佛教会向大家汇报——佛教的大光明与大安乐,十分荣幸
。听起来这个题目好像生一引起,新奇一些。其实还都是我们常常说到的‘放大光明’
,‘光明普照’,‘拔苦与乐’,‘离苦得乐’。这也就是佛法的基本,自觉觉他,自
利利他。由于光明,方消痴暗,垢障消除,才... 阅读全帖
B***o
发帖数: 133
29
“当学观音耳根圆通。反闻自性。当学势至都摄六根。净念相继。”
(下面解释是藕益大师的《楞严经文句》)
尔时世尊。普告众中诸大菩萨。及诸漏尽大阿罗汉。汝等菩萨及阿罗汉。生我法中。
得成无学。我今问汝最初发心。悟十八界谁为圆通。从何方便入三摩地。
垂询圣众。其故有二。一者正显方便多门。二者正显门门各有成验。所谓要知山下路
。须问过来人也。最初发心等者。先开解也。从何方便入三摩地者。依解起行也。二十
五圣。虽未必人人先开圆解。而从解起行。自是修证通途轨式。或见此处有最初字。便
欲拟答最初方便之问。反以第一大科拟答妙奢摩等。误矣。误矣。
(庚)三众圣各说证门五。初观六尘。二观五根。三观六识。四观七大。五观耳根。
(辛)初中六。初陈那观声。(至)六迦叶观法。
(壬)今初。
憍陈那五比丘。卽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在鹿苑。及于鸡园。观见如来最
初成道。于佛音声悟明四谛。佛问比丘。我初称解。如来印我名阿若多。妙音密圆。我
于音声得阿罗汉。佛问圆通。如我所证。音声为上。
六尘圆通。色应居首。今先明声尘者。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且与耳根圆通。一
始一终。互相映故。释此二十五种圆通。各为三意。一。... 阅读全帖
G**W
发帖数: 1865
30
佛經上所說的佛, 有自性佛(每個眾生都有的法身), 有應身佛 (如2500年前釋迦世尊示
現的五蘊身).
大家都有的自性佛,是不分別的, 它就是如鏡般隨緣做用,沒有男女,老少,大小,貪富.
此人人都有的真實自性佛,無論佛出世或不出世,皆常常時、恆恆時,法性安住、法住
法界,而有其法爾如是、永不顛倒之理成就性與如成就性。
真實法性如是安住於法界,在在處處所呈現者皆是其無二之實性,有二者則非實性,有
二者則落於兩邊之一邊,或具足兩邊而不涉中道;若不能處中而含攝兩邊,並且不落於
一邊者,即非實性。意即具有實性之法性,方能處中而含攝兩邊,不餘一法而不墮一法
,才是中觀立論之依據,才是中道履踐之行跡,才是佛於經中所說之古仙人道、古仙人
逕、古仙人道跡。所以說佛不分別, 是指每個人的自性佛.
因為它不分別,所以是中道.
它雖不分別而有作用,
因此才有三界眾生一切的分別.
因為自性佛人人本有,但是卻不知道在那裹,
所以六祖慧能大師大悟時說 :『 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大乘佛子欲明自性佛在何處, 請訪明師.
C*******r
发帖数: 10345
3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圣严法师《照见五蕴皆空》
智慧不产生作用时,菩萨和众生是一样的;智慧产生作用时,对菩萨自己来讲是断除一
切烦恼,对众生来讲是菩萨普度一切众生。
智慧的产生分成四个层次:闻、思、修、证。首先要听闻佛法及修行的方法,以正知正
见作为指导,确实修行才能证得五蕴皆空,产生智慧。
闻、思、修、证,也可以说成闻、修、思、证。思是修的一部分,思是指修观行,是思
惟的意思。不是思想的思。修行有散心修与专心修,专心修才叫作思惟。有修才能证,
《楞严经》上认为思辨可以产生智慧。在印度及西藏佛教有一派学者就是主张以辩论的
方法产生智慧,不一定要修禅定。我是以禅修的观点来解释闻、思、修、证。是以藏传
佛教的《菩提道次第广论》及南传佛教《清净道论》为依据。
菩萨是以闻、思、修而证得五蕴皆空的境界,一切智显现而得解脱;以根本智产生的力
量,以无量法门帮助众生,使众生得解脱,这是道种智的功能;能尽知诸法自度度他,
是一切种智。
五蕴
五蕴中的色,是物质的;受、想、行、识,是精神的。五蕴是构成我们世间每一个人的
必要因素。
色──就是地、水、火、风,总称四大。包括我们物质的身体及身体所处的环境。
受──感受的意思。
想──判断。
行──判断后...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5466
3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给继续战斗的几位同学
如果这么说,十二因缘循环断却是涅盘, 这算不算有起有止呢? 你说十二因缘往返
流转, 无有始终,那这个循环本身又是如何发起的呢? 凡有显现就不能是无因, 不
能因为能画个圆就万事大吉了不是。
阿含中不知道有没有讲这个, 但是涅盘经中是这么说的, 你可以参考一下
"复次善男子。生死本际凡有二种。一者无明。二者有爱。是二中间则有生老病死之苦
。是名中道。如是中道能破生死故名为中。以是义故。中道之法名为佛性。"
在实相上, 大乘已经不承认妄心的存在了。 因为妄心本来就是对实相的扭曲, 如果
能见实相, 则不存在这种扭曲。 所谓的妄心, 是我们在没有彻见无常无我下的见闻
觉知。 至于如何颠倒了, 佛还是说是无明, 是不不好用语言描述的一样, 好像十
二因缘中循环, 蛋生鸡, 还是鸡生蛋的问题一样。
金矿石在没有处理之前, 你不能称之为金子, 只能叫石头。 因为它主要是石头的性
质, 而不是金子的性质。 然而等一块金子提纯成型后, 你则不能称之为石头, 而是
金子。 就算你把它埋在地下, 千年后挖出来, 它还是称为金子, 而不是石头。
f*******e
发帖数: 5594
33
是这一贴吧。
你说的前半部分我同意,常人不知道一种非实有与非实无的状态,常常执着于非有既无
。所以佛陀才说要取于中道,对于有常见的人说一种解释,对于有断见的人说一种解释
。就如你以前说的,一种观点的出现是因为与另一种观点相对而成立的。
这个中道是我们修炼需要体会的实相,但这个实相并不是我们的住所,它的本身就是苦
海。
焰摩迦的错误在于,虽然他表面上知道无常、无我,但在他的心里还是一直坚持认为有
某种恒常的(不变的,特有的、贯穿始终的)东西存在,简单的说还是我见。所以,他
才会认为这个恒常的东西,在阿罗汉死后,变成没有了。这种恒常、我、贯穿始终的东
西,不仅仅是在现象(表象)界不存在,即使追踪到五蕴实相(中道)的最基本层面,
也是不存在的。组成我们这个世间的最小缘起单元也都是无常的。
以上的我见,不仅仅是逻辑上的,更是人的情感上的。它不仅可能存在于欲界,也可能
存在与色界,和无色界。那一个“本我”的思想会时刻希望抓住任何一个救命的稻草,
并把它当作是我的住所,拼命的加以保护。所以,经过一步步的向后退,最后即使认为
在“无为而无不为”的道的层次上,把“我”当作就是“道”,那也还是错的。只有... 阅读全帖
W*********E
发帖数: 197
34
『此五阴灭,更不生余五阴,是名涅盘。……又我亦复空,谁得涅盘?』---龙树菩萨
《十二门论》
从三轉法輪之八识心王来说明什么是无余涅盘 :
首先我们先从八识心王来说明什么是无余涅盘。这要从八识心王来说明,大家可以換個
方向來理解无余涅盘 :
八识心王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先说这前六
识:
眼识能见、耳识能闻、鼻识能嗅、舌识能尝、身识能触、意识能知能觉;然而光是能见
闻觉知,还得要有一个人来做主,没有人做主的话光有這些見聞覺知的功能能做得了
什么呢?
就好像一架摄影机扫描来扫描去,通过电线把讯号传到电视屏幕上,这样一天到晚扫来
扫去,没有一个人去看它到底在做什么,没有人告诉它接下来应该做什么,它就这样一
直扫描下去,这样没有任何意义,它什么都不能做。所以必须要有个能做主的,那就是
要有个人在屏幕上看,当扫描到需要的影像时将它存盘留下。这个能做主的就是你的第
七识…末那识,又称为意根;换句话说,一天到晚在做主的就是你的意根。以上这个七
识都是从如来藏也就是阿赖耶识生出来的,当我們没找到阿赖耶识,根本也不晓得祂
是什么.
前七识是从阿赖耶识出生的,我們如果... 阅读全帖
t******g
发帖数: 17520
3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讨论二元论和不二论(原创)
嗯, 一下的经句可以作为佐证吗?
《大宝积经》卷5说:
若说有边则无有中,若说中则无有边,所言中者.非有非无。
又《大智度论》卷43说:
常是一边,断是一边,离是两边,行中道。
中道是非有非无,中道是离开断、常二边。

”的
B**M
发帖数: 74
3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佛说阿弥陀经经义略说
http://www.yxjs.org/wenji/02_wxlasl/01_wxljsqj/08_amtjls.htm
阿弥陀佛本尊咒
即大往生咒,三咒应连持,年老人单持第三咒十字亦可。
一、嗡,卑马,达拉,塞,沙哈。
二、大也他,嗡,阿米迭阿米迭,乌巴委,阿弥达省巴哇,阿弥达,比真迭,阿弥
达。嗄米尼,冈冈拉,格衣帝嘎里,萨哇,格削,牵洋嘎利,沙哈。
三、嗡,阿弥达,札卑,阿弥达,哞。
此咒应面授方可持诵。
经义略说
佛说法四十九年,种种方便,无非使众生摄心归一,做到一不可得,方是度尽苦厄
。随机应化,非有定法,念佛法门,亦是方便法门之一种,不可专执持名为念佛,凡内
观自性,外参经论,念念不离觉性,皆念佛也。千百年来,念佛者多,成就者少,其原
因为:一贪得便宜,不耐吃苦;二不明心要,力量不足;三分宗立派,秽净之见横生;
四不得持名法门之诀窍。今先要明白此念佛之物,究为何物?终日受苦颠倒流浪生死之
物,又为何物?然后再去念佛,心地明白,方可我不离佛,佛不离我,佛我同光,体用
如如,在在净土,处处西方,行者须明生死事大,加意痛切,努力精进,则生西并非难
事,阿鞞跋致,此生定可证到也。
... 阅读全帖
t******g
发帖数: 17520
37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惨, 双盘无能
如果你觉得我纠结于双盘(看我的帖子觉得是吗?), 那是说地有理。
正如我以前说的, 双盘可能更稳定些, 不然经书里也不会经常说跏趺坐。
至于网上有人说一定要双盘, 我没有资格评论, 我转过的帖子的例子里面, 散盘的
也可以的
你说的这个故事, 如果是对治我可能是纠结于双盘的思想, 或许是有效的,
(不过, 如何知道这个行者以前是如何盘腿的内?:D 所以说对治脱了环境也是一种偏颇
一夜勤修,第二日证得阿罗汉, 如果强调一夜, 似乎又是忽视了“以前”的用功了,
括弧里的不是对你说的)
下个礼拜会去葛因卡10日禅, 我明天以后基本就不上来了, WRON法友的10日禅应该是
礼拜天
出来, 我怕他出来到版上发感想, 对我有“影响“, LOL
如果你觉得我说的 “治苦”的思维不是正见, 求开启, 我的思维是从贴的link里面
来的
有偏差的可能性比较大, 我贴其中一段, 最后, 还是要感谢指点。
。。。。
2.1.1 四种姿势
我们以四种姿势观照身心:
行、住、坐、卧
在《大念处经》的纲要中有四种基本或主要的姿势,因为身比心容易观照,所以我们由
观身着
手。身比较容易观照的原因是 1)身较「粗显... 阅读全帖
m*******u
发帖数: 30
3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大乘和密教
这是300万字拙作《道德经新论》第九篇第三章(老子与佛陀)的附录。论坛排版不便
,可下载全书或去博客阅读。
一、大乘佛教
1,自利和利他
2,菩萨与六度、四无量心
3,净土
4,补特伽罗与中阴身
5,空与有
6,阿赖耶识与如来藏
二、密教
附录:大乘与密教
佛陀说法四十多年,足迹遍布半个印度。弟子学成之后各自分散,一些长老级的人
物也自组僧团,长年追随佛陀的寥寥无多。由于佛陀没有以文字形式撰著教义,弟子们
的理解领悟略有不同、记忆也有差错、各地方言有异,这就给后来的教理分歧和僧团分
裂埋下伏笔。佛陀涅槃后百余年,因为戒律和教理的分歧,教团分裂为大众部和上座部
。这次根本分裂后教团继续分化,至纪元前后已有各自独立互不统属的二十部派(又说
十八部派),其中属于大众部分化而成者九部,属于上座部分化而成者十一部。公元1
世纪左右以降,陆续出现了大乘独有的经典,如般若经、维摩诘经、法华经、华严经、
无量寿经等。这些经典的出现,意味着大乘佛教的诞生。大乘佛教将早前的部派佛教甚
至原始佛教贬称为小乘佛教(小乘原意下劣乘。小乘佛教自称上座部,绝不认为自己是
劣质根性者奉行的下劣教。今日小乘佛教... 阅读全帖
m*******u
发帖数: 30
3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大乘和密教
这是拙作道德经新论第九篇第三章(老子与佛陀)的附录。论坛排版不便,可下载全书
或去博客阅读,链接见文末。
一、大乘佛教
1,自利和利他
2,菩萨与六度、四无量心
3,净土
4,补特伽罗与中阴身
5,空与有
6,阿赖耶识与如来藏
二、密教
附录:大乘与密教
佛陀说法四十多年,足迹遍布半个印度。弟子学成之后各自分散,一些长老级的人
物也自组僧团,长年追随佛陀的寥寥无多。由于佛陀没有以文字形式撰著教义,弟子们
的理解领悟略有不同、记忆也有差错、各地方言有异,这就给后来的教理分歧和僧团分
裂埋下伏笔。佛陀涅槃后百余年,因为戒律和教理的分歧,教团分裂为大众部和上座部
。这次根本分裂后教团继续分化,至纪元前后已有各自独立互不统属的二十部派(又说
十八部派),其中属于大众部分化而成者九部,属于上座部分化而成者十一部。公元1
世纪左右以降,陆续出现了大乘独有的经典,如般若经、维摩诘经、法华经、华严经、
无量寿经等。这些经典的出现,意味着大乘佛教的诞生。大乘佛教将早前的部派佛教甚
至原始佛教贬称为小乘佛教(小乘原意下劣乘。小乘佛教自称上座部,绝不认为自己是
劣质根性者奉行的下劣教。今日小乘佛教一... 阅读全帖
c***h
发帖数: 2262
40

我只是担心现在佛教徒(特别指初学的在家众,不是出家僧人),不知怎的,都愈学愈伟

本来这是好事,应该鼓励的,例如吃素,例如助人….等等
可大多时候是自己修为还没到那境界,却不量力而为。
听人说要这样这样那样那样,才叫合格的佛教徒,于是走得太极端,太伟大了。
这对自己不是好事。
例如吃素,这是好事,绝对应该鼓励。
尤其现代人,根本就是自己贪吃,不是因为健康,也不是给甚么就吃甚么。
可走得太极端,变成不可违逆的戒律后,万一许多在家众做不到,就懊恼(掉悔)。
整天提心吊胆,稍有沾到荤的就懊恼悔恨,好像要下地狱了,五盖(恶法)繁盛,
这其实是不利于修行。
戒律本来是希望自己清净,能利于修行,最后得到相反的结果。
一边太极端,贪吃肉,应该约束。
另一边也太极端,变成在家众的戒律,让人常常掉悔。这也要提醒,不可太极端。
中道而行较好。
助人也是一样。
佛法治病也一样,把佛法当巫术、神棍,胡说一堆。
妄语戒是很难遵守的,初果不好得。
这可能是因为多数现代人似乎搞不清佛陀在教甚么,看起来似乎不是很踏实的修行,
于是前人说甚么就说甚么,一代比一代夸大。
佛陀时代,是中道而行,对在家众没那么严格,
我...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4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身根细滑触所生之乐受
六识论之应成派中观师月称、莲花戒、阿底峡、宗喀巴等人,指鹿为马而说意识
即是无分别智之智体,而以攀缘佛菩萨解说意识于止观中之心相为手段,使人信以为是
诸佛与菩萨之圣意,使其男女双身修邪淫之意识境界法合理化,乃是极端不诚实的不善
行为。为正解“无分别影像”之真实义,显示与宗喀巴所说截然不同,先举示弥勒菩萨
于《瑜伽师地论》所说,以昭公信:
云何所缘?谓有四种所缘境事。何等为四?一者、遍满所缘境事,二者、净行所缘
境事,三者、善巧所缘境事,四者、净惑所缘境事。
云何遍满所缘境事?谓复四种:一、有分别影像,二、无分别影像,三、事边际性
,四、所作成办。云何有分别影像?谓如有一,或听闻正法,或教授教诫为所依止,或
见,
或闻,或分别故,于所知事同分影像,由三摩呬多地毘鉢舍那行,观察简择、极简择、
遍寻思、遍伺察。所知事者,谓或不净,或慈愍,或缘性缘起,或界差别,或阿那波那
念,或蕴善巧,或界善巧,或处善巧,或缘起善巧,或处非处善巧,或下地麁性上地静
性,或苦谛、集谛、灭谛、道谛,是名所知事。此所知事,或依教授教诫,或听闻正法
为所依止,令三摩呬多地作意现前,即于彼法而起胜解,即于彼所... 阅读全帖
t******g
发帖数: 17520
42
其实汉传佛教 也在潜移默化地变动着
国内静坐的风气也是越来越浓,正如市场经济
有了消费者, 自然汉传的寺院很多也开设了禅修班。
但是汉传僧团的问题依旧积重难返。。。首先一个问题就是“厌智”。
如果大陆汉传如果连印顺法师的著作都没有中肯中道的学习和理解
想要发展是很难的。 尤其是现在政府对意识形态的洗脑甚嚣尘上, 想要利用佛教
对抗基督教的兴起。
转贴
========================================
印順佛學與大乘是佛說
2017. 1. 30 Mon.
* 以下修改自本部落格舊文,刊於2017/2《弘誓》雙月刊以及鳯凰佛教網
印順佛學與大乘是佛說——2016無錫「批印」研討會之回應
去年(2016)十月底本人參加江蘇無錫惠山寺為期兩天的佛教義學研討會,會議主題是
「印順法師佛學思想研討」;我是極少數「躬逢其盛」而與主辦單位持相對立場的學者
,不少人問起我這次的會議,在此簡短表示一些看法如下。
推動印順思想深入探討?
該研討會「邀請函」表示:印順法師是現代最著名的僧人學者,著述浩繁影響深遠,在
兩岸佛教學術界、思想界堪稱泰斗,共尊為導師;在印順法師誕生...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4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常乐我净
以前说明了佛法中的本来自性清净涅槃、有余涅槃、无余涅槃和无住处涅槃的四
种涅槃(见帖:什么是涅槃)。
其实这其中,唯有诸佛具足证得这四种涅槃,称为大般涅槃。而如来大般涅槃则具
有常、乐、我、净这个四德;因为,如来涅槃心体这第八无垢识已经断尽了二种生死,
恒常不变,没有生灭,所以称为“常”;又,如来不仅断尽一念无明烦恼障的现行,也
断尽一切习气种子及无始无明上烦恼随眠,永远寂灭,没有丝毫的烦恼,所以称为“乐
”;而如来涅槃心体第八无垢识是真实、不变异、得大自在,所以称为“我”;又,如
来究竟解脱一切染污垢秽,所以称为“净”。
就如同《大般涅槃经》卷三十中有圣教这样开示:
【若言我者,则是如来。何以故?身无边故,无疑网故。不作不受故名为常;不生
不灭故名为乐;无烦恼垢故名为净;无有十相故名为空;是故如来常乐我净,空无诸相
。】(《大般涅槃经》卷三十)
常、乐、我、净,讲的是佛地第八无垢识真如心体以及佛地佛性的性用,并非菩萨
地,更不是凡夫众生的境界。《阿含经》中曾提到佛的“解脱色”,说“诸佛有解脱色
常住不坏,利乐有情永无穷尽”。大乘经中也说,诸佛有三种意生身及庄严报身,...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4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何故说断常
楞伽经云:
‘何故说断常?及与我无我?何不一切时,演说真实义?而复为众生,分别 说心量?’
此六句偈问法身之性相;此乃大乘法宝--第一义谛。
断见谓人死如物坏,死已断灭,无有精神体性常存,名为断灭。譬如崇尚 二乘缘
起性空而不解缘起性空之诸大知识,每云一切法缘起性空,一切灭已即 是涅槃,不许
有如来藏空性离见闻觉知独存于无余涅槃中,斯等大善知识亦名 断见者;虽彼诸人否
认涅槃为断灭,亦引佛语证明涅槃为中道,不承认自己是 断灭论者,然却认定无余涅
槃之中一无所有,不许涅槃中有如来藏空性离一切 法独存,斯则口言中道,实为断灭
论者。
常见者谓执取灵知心为不生不灭之永恒实体,误认此灵知心为常恒不坏之 心,此
即《楞严经》所示之五现涅槃外道见;亦有佛子修习定法,坐入初禅、 二三四禅定境
,妄认定境中之灵知心为常恒真实之心;合欲界灵知心,总名外 道五现涅乐邪见,藏
密四大派诸祖如宗喀巴之类,及与天竺月称“菩萨”《入 中论》所说,皆同阿底峡“
尊者”一般,依应成中观而堕于常见之中,反以一 法不立之宗旨,于他人之弘扬正法
处随取随破,自以为是弘扬正法,超胜一切 人,却堕于破坏正法之大... 阅读全帖
z**n
发帖数: 22303
45
来自主题: Xibei版 - 呆呆
眼耳鼻舌身意这六识就不说了,维识与中观在如来藏上是有不同的看法的,你自己看吧。
http://hi.baidu.com/%C8%D9%B7%E7%CD%AC%D6%DB/blog/item/6624cfcf
唯识宗认为世界的现象都是由人的第八识“阿赖耶识”,依缘起而显现的
唯识宗认为,人除了有前六识以外,还有第七识“末那识”和第八识“阿赖耶识”
第七识执着阿赖耶识,是执着“我”的一种心理
第六识意识是依靠第七识生起的
正是第七识的存在,我们才会在意识里有我执,也正是通过第七识,所有的依缘升起的
种子都储存在第八识里,只要有相应的缘起了,这些种子就会显现出相应的现象。六道
之所以会出现就是这些种子遇到了相应的缘起才显现出来的
唯识宗的大概理论就是这样的
中观宗其实也同意唯识宗的部分观点
但中观宗认为,唯识宗的观点只适合在世俗谛(相对真理),因为第八识里的种子要显
现出相应的现象,必须要“依缘起”,有所依就属于世俗谛。而中观宗的观点是站在胜
义谛(绝对真理)
如果把唯识宗的观点引用到胜义谛里的话,那就是错误的了
所谓绝对真理,那就没有依缘起,那就不可能万法唯心所现了。
因此中观宗驳斥了唯识... 阅读全帖
i******s
发帖数: 566
46
(二)密宗。
从果起修,即身成佛的大法。它称为密,不是保密的意思。而是由于这是佛自己亲
证的境界,没有法子让众生明白,以此名之为密。佛说《华严经》的时候,诸大阿罗汉
都如聋如盲,虽在道场中看见佛在说法,但和瞎子和聋子一样,没有领会,从这个意义
说“秘密”。日本判教,分成十个等次,从众生的一住心到最高的十住心。十住心称为
秘密庄严心,从这个秘密庄严心显现:真言、种子字、手印、曼陀罗等,称为如来的身
口意三密,一一具足如来亲证的秘密庄严心的无量殊胜功德。至于我们众生的身口意,
身造身业,口造口业,意造意业。善业、恶业,总之都是业,所以凡夫的身口意叫做三
业。密宗的方法,是让凡夫的身口意三业顿时契同于如来的三密,佛的三密是佛果位所
证的德,叫做果德。以佛的果德作为众生用功下手之处,这就是从果上起修,所以称为
果教派。譬如苹果已经结好了,你从这个苹果上,开始吃就是了。如果你要从开荒、撒
种、育苗、施肥、除害,一直一直等树长大,种种的维护,结了苹果你再吃,那你就迟
缓了。若是从果上起修呢?就是这个苹果,佛已经替你把应做的事情都做完了,果子摆
在这儿,你只要吃。所以称为果教派。凡夫三业顿同佛的三密... 阅读全帖
q****u
发帖数: 1421
47
来自主题: _PathOfQingWu版 - 楞严经(卷八)
卷八
阿难。如是众生。一一类中。亦各各具十二颠倒。犹如捏目。乱花发生。颠倒妙圆真
净明心。具足如斯虚妄乱想。汝今修证佛三摩提。于是本因。元所乱想。立三渐次。
方得除灭。如净器中。除去毒蜜。以诸汤水。并杂灰香。洗涤其器。后贮甘露。云何
名为三种渐次。一者。修习。除其助因。二者。真修。刳其正性。三者。增进。违其
现业。云何助因。阿难。如是世界。十二类生。不能自全。依四食住。所谓。段食触
食。思食识食。是故。佛说一切众生。皆依食住。阿难。一切众生。食甘故生。食毒
故死。是诸众生。求三摩提。当断世间五种辛菜。是五种辛。熟食发淫。生啖增恚。
如是世界食辛之人。纵能宣说十二部经。十方天仙。嫌其臭秽。咸皆远离。诸饿鬼等
。因彼食次。舐其唇吻。常与鬼住。福德日销。长无利益。是食辛人。修三摩地。菩
萨天仙。十方善神。不来守护。大力魔王。得其方便。现作佛身。来为说法。非毁禁
戒。赞淫怒痴。命终自为魔王眷属。受魔福尽。堕无间狱。阿难。修菩提者。永断五
辛。是则名为。第一增进修行渐次。云何正性。阿难。如是众生。入三摩地。要先严
持清净戒律。永断淫心。不餐酒肉。以火净食。无啖生气。阿难。是修行人。若不断
淫。及... 阅读全帖
c********g
发帖数: 15629
48
来自主题: ChinaNews版 - 民主和集权问题 ZZ
http://www.ccthere.com/article/3645346
民主和集权问题 [ 慧诚 ] 于:2012-01-10 08:30:17 主题帖
民主和集权问题:思考断片之一
民主与集权的问题过于宏大,关于这个问题有一些思考,但是并不系统,也许根本就不
应该用所谓系统理论的方式考虑一个实践性的问题。因此采用断片的方式聊一聊最近的
新想法。
1, 博弈与普选民主
如果你和另外一个人在同一条街上开五金店,你应该在哪里选址呢?
这是个著名的博弈论问题。答案是街道的正中间,因为这样的话,你能保证,相比你的
竞争对手,客户与你的距离最近。如果不清楚,请自己画图演算。
同样的,在普选民主制度下,一个政党要获得最多的选票,他应该站在哪里?
答案是:站在民意的中间。
任何国家,组成国民的人各种各样,思想不同,利益诉求千差万别。但是如果你有一个
对手政党,就一定要站在民意的中间,这样就会比你的对手吸引更多的选票。
这就是,为什么对于西方的两党制国家中的政党来说,中间选民具有无与伦比的重要性
。因为对于右翼政党来说,你的左派对手不可能比你更右,所以支持右翼的选民统统都
是你的,但是你又不可能... 阅读全帖
e**i
发帖数: 1983
49
http://www.mitbbs.com/pc/pccon.php?id=11403&nid=222317
我对智商、智力、智慧的简明态度

原博文被“审核未通过”,链接如下(已不可访问)
http://www.mitbbs.com/pc/pccon_11403_222289.html
可在
http://www.mitbbs.com/pc/pcarch.php?userid=erli&y=2012&m=05
中看到全文
我认为我该博文中某些话很重要,故完善后在此贴出:
智商(智力中最基础最能被计算机模拟者)是小道,智力(包括创造力想像力直觉洞察
能力这些智力中集大成者,智商是其低级真子集)是中道,智慧(包括人品道德、三观
、哲学素养、意志恒心等,智力是其低级真子集)是大道!
智商高不等于智力高,智力高不等于智慧高!
这是我在军版数次强调“人品远比智力重要”的原因!
这也是我为什么拿“智商只有我二分之一,智力只有我的百分之一,智慧连我的万分之
一都没有!”这样的话贬损某些ID的理论基础!:)
这也是为什么貌似愚笨的郭靖能成为郭靖、有小聪明无大智慧的杨康只能做杨康的原因!
如温家宝厉... 阅读全帖
m*********4
发帖数: 40
50
【美国之音特别节目激辩中国政改】
改不改?往哪里改?
2012年11月9日,美国大选揭晓之时、中共十八最高领导层换届的档口,美国之音破天
荒地专请大陆左派学者、著名评论家司马南,来到华盛顿总部,制作了一期美国之音特
别节目。
此间,司马南正在华盛顿考察美国民主,他是“中国大陆美国大选观察团”的成员。司
马南称,他“被邀请到美国之音总部参加了一次不对称、无规则的电视辩论”。美国之
音精细准备,奉献顶级制作,抬出最强阵容,“招待”这位难对付的大陆演说家。
有州议员选举经验的美国之音中国部主任龚小夏博士;在大陆蹲过共产党监狱的哈佛大
学研究员、人权组织公民力量创办人杨建利博士;留美多年对大陆政治颇多凌厉批评的
著名时政政论家胡平先生一起出场。
辩论主持人是公认美国之音口齿最为伶俐的宁馨女士。
这份听打的记录,在大陆遭到封杀。
这是一份难得的政治辩论记录稿。
目前的中国,还不具备进行如此坦率政治辩论的气候和条件。
海外华人政论家对这样的辩论似乎也有素质方面的欠缺。
—————————————————————
主持人宁馨:观众朋友晚上好,欢迎收看美国之音卫视11月9日的《焦点对话》节
目... 阅读全帖
首页 上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